水泥搅拌桩首件工程总结

水泥搅拌桩首件工程总结
水泥搅拌桩首件工程总结

水泥搅拌桩首件工程总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目录

水泥搅拌桩首件工程总结报告

一、工程概况

厦门市环岛路(墩上-集美大桥段)道路工程项目通道工程段临近海边,止水处理方式为水泥搅拌桩。水泥搅拌桩桩径0.65m,桩长平均17m,呈长方形排列,型钢插打分为密插型和插一跳一型。水泥搅拌桩28天桩体无侧限抗压强度大于0.5Mpa。我标段采用小里程U型槽K2+355-K2+372段为试桩范围,实际桩长为18.5m,试桩数量为50根。试验段桩基施工完后作为首件工程进行分析总结,以此确定了各种技术参数和技术处理措施,为本标段的水泥搅拌桩大面积施工奠定基础。

二、施工准备

1、完成清表处理,整平场地,同时查清地下管线的位置并确定架空电线的位置、高度。

2、施工现场应先进行场地平整,清除施工区域的表层硬物和地下障碍物,低洼地时应抽水和清淤,回填粘性土并分层夯实。路基承载能力应满足重型桩机和吊车平稳行走移动的要求。

3、按照搅拌桩桩位平面布置图,确定合理的施工顺序及配套机械、水泥等材料的放置位置。

4、技术人员根据设计图纸和测量控制点放出中心桩位,并引设护桩。根据水准点控制高程,桩心距用红色油漆做好标记,保证搅拌桩定位准确,并经监理复核验收签证。桩位放样平面偏差不大于5mm。

5、根据基坑围护内边控制线开挖导向沟,并在沟槽边设置搅拌桩定位型钢,标出搅拌桩位置和型钢插人位置。

6、三轴搅拌机与桩架进场组装并试运转正常后方可就位。

7、本项工程所需材料P·C42.5水泥由物资部采购运到现场,并附有产品出厂合格证及出厂日期,再由试验室对其进行抽检,监理做平行试验。检测结果:各项指标均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8、现场配置一台二级配电柜,供应施工用电;在施工作业区附近接通水管(自来水)满足施工用水要求。

9、搅拌桩机配置控制桩身每延米喷浆量的记录器,且记录器上的任何一个可操作的按钮和开关不能用于设定操作时间、深度、喷浆量、桩位编号、复搅深度、复搅次数等参数。

10、人员配备

管理人员10人,施工人员20人,人员能够满足施工要求。

三、施工工艺

1、工艺流程图

水泥搅拌桩施工工艺流程图

5、浆液配制

采用P·C42.5水泥,加水时采用定量容器。为保证浆液拌合均匀性,采用二级拌合方法:按试验配比计算出一根桩所需水泥和水的用量。对搅拌桶内的浆液进行第一级搅拌,充分搅匀(预搅时间≥4分钟)后将其打入储浆罐内,由储浆罐内的自带搅拌机进行不间歇搅拌,再由压浆泵输送至桩机喷浆口进行施工。同时在搅拌桶里进行下根桩的浆液的配制搅拌,如此循环进行。初拟参数:水灰比为1:1.5,水泥≥325kg/m3,膨润土5~10kg/m3。

2、施工步骤

SMW工法桩施工步骤见下图。

3、现场施工工序照片

三轴桩机拼装制备水泥浆设备

H型钢加工制作导向坑开挖中线

导向坑开挖预搅下沉

H型钢固定 H型钢成型

四、质量控制

1、原材料控制

施工中按批次严格检验及控制水泥、H型钢的质量。

2、质量控制

(1)桩机使用前,按要求标定每台搅拌桩机的电流表、压力表、转速表、电子称、水泥浆监测记录仪和水泥浆密度记录仪等各项仪器设备的性能指标,确保其工作正常。

(2)桩位以竹签标定,石灰标明。开钻前再次复核桩位;钻机就位后,钻头对准桩位中心,以水平尺调平转盘,并保证钻杆竖直,其偏差不大于桩长的1.0%,以此保证桩位的正确性和垂直性。

(3)水泥浆液按预定配合比拌制,制备好的水泥浆不得离析,停置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4)设计要求施工深度为钻入残积粘性土层不小于2m,本试验段桩基长度为18.5m,根据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均符合设计要求。现场采用双控,即以地质勘测资料和设计文件中的平均长度为基础,结合施工机械的电流变化,以确定是否钻入残积粘性土层;一般电流发生突变,即可认为进入相对硬层。

(5)钻机钻杆下沉或提升的时间有专人记录,时间误差不大于5s。

(6)供浆连续,搅拌均匀。一旦因故停浆,为防止断桩和缺浆,搅拌机钻头下沉至停浆面以下0.5米,待恢复供浆后再喷浆提升。如因故停机超过3小

时,先拆卸输浆管路,清洗后备用,以防止浆液硬结堵管。此根未完桩做报废处理或在12小时内补喷,补喷重叠长度大于1.0米。

(7)对输浆管经常检查,保证其正常使用,防止出现泄漏及堵塞;钻头定期检查,保证其直径磨耗量不大于1cm,使成桩直径有保障。

(8)水泥搅拌桩所用水泥实行总量控制,严格记录每天6:00到次日6:00水泥搅拌桩完成量、水泥用量和所进水泥量。

五、试桩成果

以小里程U型槽K2+355-K2+372段为试桩范围,设计平均桩长为17m,50根水泥搅拌桩作为首件工程(试桩),试桩于2013年5月31日下午16:30开始钻孔,于6月2日完成50根试桩,该段地质原地面以下13m~15m处进尺较慢,仪器表盘显示电流较大,表明此处地质较为坚硬。试桩的顺利完成,为今后的全面施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可靠的数据,获得了实际施工经验,验证了项目部制定的施工工艺可行,质量安全措施可靠。但在施工过程中也暴露了存在的一些问题,项目部进行总结后将在以后的施工中加以改进。

六、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1、试桩范围内原地面以下13m~15m处进尺较慢。

2、型钢采购时间较长,进场不及时,影响施工进度。

3、场地内置换出的泥浆外运不及时。

4、开挖沟槽发现大量建筑垃圾、废弃桩头等与设计地质勘查报告不符,影响成桩速度。

5、实际地质与设计不符,导致水泥用量超出设计较多。

七、问题的分析与处理

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处理方式为:

1、在合理范围内适当对电流进行控制,保证钻进速度的同时保证成桩质量;

2、由于甲供材料的运输方式改变,由汽运改为船运,导致型钢进场较慢无法满足施工需要。对于此问题,我方应根据现场用量,考虑各种因素,提前上报物设部型钢进场计划,同时与业主沟通,采用汽车运输方式,确保型钢能够及时进场。

3、及时通知现场领工员,安排车辆对置换的泥浆外运,确保施工场地工作面。

4、提前对水泥搅拌桩桩位放样,开挖沟槽,对建筑垃圾,桩头等及时进行换填。保证施工的工作面以及施工连续性。

5、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对水灰比以及注浆流量进行适当调整,在确保桩基质量的同时保证水泥超方量在可控范围之内。

八、总结

根据首件工程出现的问题,以及对问题和施工工艺的分析,对施工工艺作了进一步改进。本首件工程从开工准备到各工序的施工,均严格按照施工工艺及施工规范要求进行,施工进展顺利,试验成功。从施工中获得了准确的技术参数,也摸索到了实际施工经验和注意的问题,为下步水泥搅拌桩大面积的施工提供了作业指导依据。

SMW桩主要技术参数表

确定材料用量及水灰比:P.O425水泥360kg/m3,膨润土7kg/m3,水灰比:1:1.7。

九、下一步工作的打算

1、制定相应的施工目标与计划,加大施工力度,确保施工进度。

2、加大场地整平力度,进一步展开工作面。

3、加大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力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