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锐1.6发动机舱布置名称图示

明锐1.6发动机舱布置名称图示
明锐1.6发动机舱布置名称图示

明锐1.6发动机舱布置名称图示

1:冷却液壶+盖子,上写G12,一根线是冷却液液位传感器。(G12代表防冻液代号)

2:机油加液盖

3:风档清洗喷嘴

4:空气滤清器盖子,拧下螺丝就可看到空滤

5:制动液壶,一根线是制动液液位传感器,那个黑色的大饼是真空助力泵。(不允许拧开,制动液有很强的吸水性)

6:电瓶盖,打开后见到电瓶

7:车辆信息铭牌

8:继电器保险丝盒

9:进气口管路

10:排气管隔热罩(铝合金的)(行车过后请勿触碰,可以煎鸡蛋的)

11:R134a(制冷剂)冷凝器

12:水箱

13:机滤壳子,可以拆下换滤芯

14:链式凸轮轴检查口(这个自己不能拆的,会损坏发动机)机)15:风档清洗剂加液口

16:机油尺

舵系镗孔工艺规范1

35000DWT散货船舵系拉线镗孔工艺规范 本船编号:YH0709 本工艺以CSQS中国造船质量标准(1998)为依据,并参考沿海船厂之相关工艺文件,结合CCS规范与本船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 1 范围 本工艺规定了船舶舵系拉线镗孔工艺的工艺准备、人员、工艺要求、工艺过程及检验。 本工艺适用于万吨级以上钢质船舶的舵系镗孔。其他钢质船舶亦可参照使用。 2 工艺规范性引用文件 CSQS中国造船质量标准(1998) 3 工艺准备 3.1必须认真阅读并熟悉该船的艉轴系总图,推进轴系统布置图,中间轴座架 图,舵系布置图,主机安装图等及相关工艺技术文件,施工时需带到现场。 3.2拉线镗孔工具准备 a)镗孔专用设备; f ) 拉线架2付半(5只); b)校中用划针盘及弹性接头;g ) 木角尺一把; c)月牙扳手;h ) 线锤2只,桩头16只; d)刀具;I ) 万用表1只,内经分厘卡; e)钢丝线100米(○0﹒5MM);j ) 木制洋棒2根等工具。 3.3检查镗孔工装设备完好性。 3.4 依照上舵承座和上下舵销座,制作镗孔架。 3.5 确认上舵承座、工艺法兰及上下舵销座上下端面镗孔所需的校圆线,镗削 圆线及提高校中精度的工艺基准螺丝钉。 4 人员 4.1 操作人员和检验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并经过相关专业培训、考试或考核 取得合格证书,方可上岗操作。 4.2 操作人员和检验人员应熟悉本船工艺规范要求,并严格遵守工艺纪律。 5 工艺要求

5.1 镗孔的圆度、圆柱度公差符合CSQS中国造船质量标准(1998),见表1。 表1 镗孔圆度、圆柱度公差值 单位为毫米 孔径 D 公差标准范围 ≤120 ≤0.015 >120~180 ≤0.020 >180~260 ≤0.025 >260~360 ≤0.030 >360~500 ≤0.035 >500~700 ≤0.040 >700~900 ≤0.050 >900~1100 ≤0.060 >1100~1300 ≤0.070 >1300~1500 ≤0.080 5.2 5.3 5.4 5.5 6 工艺过程 6.1镗杆安装时,应按上舵承座及工艺法兰、上舵销座上端面与下舵销座下端 面上的校圆线和工艺基准螺钉为校中依据,用内径千分尺调整镗杆与工艺基准间的距离,使镗杆与舵系中心重合,误差不大于0.02mm。镗杆与舵系中心重合见图1

机舱设备布置图设绘通则

机舱布置图设绘通则 [版本1/修改0]讨论稿 年月日发布年月日实施编制:钱明校对:审核:编制单位: 会签:审定:批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机舱布置图的设绘依据、基本要求、内容要点、图面要求、注意事项、校审要点、质量要求以及附录。 1.2 本标准适用于详细设计阶段时机舱布置图的设绘,对于基本设计和生产设计、报价设计时的机舱布置图也可以酌情采用。 2.引用标准及设绘依据图纸 2.1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a) QSCZ0001-2015《船舶设计图样及技术文件设绘通则》编制规则; b) GB4476.1~4-84 金属船体制图。 2.2 设绘依据图纸 a) 设计任务书; b) 规格书或轮机说明书; c) 机械设备明细表; d) 总布置图; e) 线型图和基本结构图或肋骨型线图和机舱分段结构图; f) 主要设备的厂家资料。 3.基本要求 3.1 布置基本原则 机舱布置图是船舶设计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图纸之一,是许多其它图纸项目的依据。动力装置布置的好坏对船舶性能有决定性的影响。 a) 应满足相关规范、公约、规则及入级符号的特定要求。 b) 要求动力装置可靠而持久的工作,提供足够的航行动力,保证航行安全,同时便于

船员管理维修。 c) 采取综合利用、多层布置设备的方法尽可能地充分利用机舱空间、缩小机舱长度,以增加船舶货舱容积。 d) 各种机械设备相互间位置分布合理,按其功能不同(如船舶系统、冷却水、燃油、滑油、电站等)分区布置,以便于维护使用并节省管路。 e) 主要通道、开口、舱柜、舱室的布置应考虑船体结构的完整性,设备基座简单合理以便施工建造。 f) 应尽量保持左、右两舷重量平衡,且尽可能降低重心。 g) 详细设计的机舱布置图应能表明机舱内主、辅机电设备布置的全貌,作为送审图和轮机其它部分图纸生产设计的依据。 4.内容要点 4.1 主机的布置要点 4.1.1 主机前端(底层)应保留足够的空间以布置自身管路及冷却海水泵,压载泵等泵组和海水总管、舱底压载等管系。主机两侧应留出必要的管路空间和维修空间。 4.1.2 主机纵向定位时应保证主机油底壳出油口位于相邻两档肋板之间,主机基座螺栓孔与肋板尽量减少位置重叠。 4.1.3 主机纵向定位时还应考虑到机舱平台开口的位置。平台开口的前后端应尽可能位于强肋位,主机(包括路台)应尽可能位于开口当中。 4.1.4 对于重型低速柴油机当垂向外力矩过大时,注意使柴油机中点尽量远离船体振动节点位置。 4.2 轴系布置要点 4.2.1 螺旋桨轴抽出空间 当螺旋桨轴向船内拉出时,从机舱后舱壁至主机(或齿轮箱)联轴节之间的距离通常为螺旋桨轴长度加450mm,如定距桨向船外拉时,则应考虑向船内拉轴检查轴前端和艉轴管后轴承所需的位置。 4.2.2 轴系的倾斜度 轴系的中心线(通常也是主机的中心线)一般应与基线平行(α= 0°)如需倾斜时在运

牺牲阳极布置图设绘通则

牺牲阳极布置图设绘通则

前言 本标准规定了“牺牲阳极布置图”的设绘通则。 本标准适用于海洋钢质船舶水下船体的牺牲阳极保护。船体防蚀装置有两种:一种是外加电流防蚀装置,由设备厂根据船舶壳体状况供货;另一种是牺牲阳极防蚀装置。本标准仅对牺牲阳极防蚀装置布置设绘作了规定。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牺牲阳极布置图”的设绘依据、基本要求、内容要点、图面要求、注意事项、校审要点、质量要求以及附录。 1.2本标准适用于民用海洋钢质船舶水下船体包括附属体的防蚀设计。 2 引用标准及设绘依据图纸 2.1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2.2 设绘依据图纸 a)设计任务书; b)船体说明书; c) 总布置图; d) 机舱布置图; e) 线型图; f) 舵系布置图; g) 静水力计算; h) 螺旋桨图; I) 牺牲阳极计算书。 3 基本要求 3.1 应根据船体说明书使用寿命要求和满载吃水以下浸水面积,不同附属体的保护电流密度计算出牺牲阳极数量、规格、型号。 3.2 计算包括: a)根据不同附属体选用不同的保护电流密度; b) 根据不同牺牲阳极材料的发生电流量确定阳极数量; c) 根据选定的阳极重量、电容量、发生电流量进行使用寿命年限校核。 4 内容要点 4.1 牺牲阳极在船体表面应左右对称布置,全船范围内在桨舵区域应集中布置,首尾兼顾,在首尾侧推,海底阀箱内,防摇鳍上应专门布置。 4.2 以螺旋桨轴线为中心在0.55D~1.1D( D为螺旋桨直径)之间范围内的船体外板上不得布置牺牲阳极。

机舱综合布置图设绘要领

华东船院CAD中心标准 QJ/HD04.65-2000 代替 QJ/HD04.65-94 机舱综合布置图设绘要领 1 主题内容与试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机舱综合布置图的定义,设绘条件,内容,顺序,方法和校对内容等 本标准试用于船舶机舱范围综合布置图的设绘 2 引用标准 CB*3093-81 弯管技术要求 CB*3182-83 船体结构相贯切口与补板 CB*/Z345-85 船舶管系布置和安装通用技术条件 3 机舱综合布置图的定义 船舶产品机舱范围内除船体结构外的各类舾装件。例如:主机,辅机,泵,电气设备,主干电缆以及管路,通风,基座,箱柜,花钢板,梯子,格栅等预先在图纸上分区域进行全面规划,综合安排和统筹协调,以求得各专业在每个区域内的矛盾和问题在图面上获得解决后所设绘的图样,就是综合布置图 综合布置图是连接详细设计和生产设计的纽带,是舾装生产设计的基础,不直接用于现场施工 4 机舱综合布置图设绘前应具备的资料 4.1 综合性资料 4.1.1 有关轮机部分的建造方针和施工要领

,规则,公约以及建造合同,船东要求 4.2总体和船体部分 ,总体及船体说明书 4.2.2 船体型值表,梁拱值及肋骨线型图 ,中横剖面图 4.2.4 机舱区域范围内分段划分图,船体分段结构图 ,轴系,发电机,锅炉,空压机等主要设备基座草图 4.3 机装部分 ,机装管系原理图(包括机舱通风管系布置图)及阀件,附件明细表,机电设备明细表 ,样本,说明书 ,轴系布置图和艉轴管总图 4.3.5 集控室,机修间,备品间,电工间等工作舱室布置图 4.3.7 船体结构上的箱柜附件布置图及独立箱柜草图 4.3.8 机舱海底阀及附件布置图 ,格栅,梯子及主通道布置示意图 4.4电装部分 ,样本,说明书 4.5 船装部分 4.5.1 与机舱有关联的管系原理图 ,上甲板下,油柜等的隔音和绝缘布置图 4.5.3 上甲板居住舱室布置图

舵系布置图设绘通则

舵系布置图设绘通则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普通流线型舵“舵系布置图”的设绘依据、基本要求、内容要点、图面要求、注意事项、校审要点、质量要求以及附录。 1.2本标准适用于详细设计阶段的"舵系布置图"设绘。技术设计、施工设计亦可参照采用。 2 引用标准及设绘依据图纸 2.1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2.2 设绘依据图纸 a)设计任务书或技术规格书; b)船体说明书; c) 总布置图; d) 型线图; e) 尾部结构图; f) 尾柱图; g) 舵设备计算书; h) 舵机图; i) 舵机舱布置图。 3 基本要求 3.1 详细设计的舵系布置图,应按总布置图及舵设备计算书以及设计任务书对舵的数量及型式的要求绘制。图上应明确地表示出舵叶的外形尺寸,舵杆的外形尺寸及连接方式(包括上、下舵承,上、下舵销等),以及舵杆在舵机平台上的布置位置。 3.2 图纸还要画上舵杆与舵柄的联接方式,因为联接方式涉及零件舵杆图的设计。 3.3 图上还应标注出各零部件的外形尺寸及其装配关系,绘制出各联接部件的节点图,供设绘舵系另部件图之用,并作为供船东和船检审查的图样之一。

3.4 目前我院设计的大部分船舶舵的数量与螺旋桨数量相同(舵的型式大多采用悬挂式舵和挂舵臂舵,另外还有襟翼舵)。 3.5 舵与螺旋桨的纵向距离一般不应防碍螺旋桨拆装要求,纵向距离一般为1/4~1/2D(D—螺旋桨直径)。舵叶中心大多与螺旋桨中心的垂向距离二者接近一致为佳,若有偏移在0.1D范围内。 3.6 舵设计时要考虑舵维修时舵杆与舵叶的拆装方便性,另外还要考虑保证舵叶的水密性。 4 内容要点 4.1 应绘制出整个舵系的布置位置,以装配图的形式表示出整个舵系的所有零部件,并进行编号列入材料表内,注明相应的图号或标准号,有特殊要求的场合应加以说明。 4.2应注明上述零件的配合尺寸,定位尺寸或主要外形尺寸。 4.3 为了清楚地表明舵机的相对位置以及与上述另部件的传动关系,本图中也可把舵机绘入,但需注意重量、安装位置、型号等不要与“舵机舱布置图”相违或重复。 5 图面要求 5.1 图纸幅面应符合GB4476-84金属船体制图的要求。 5.2 图中主要位置应绘出舵系的整个侧视图,绘制双舵时,建议增绘尾部舵杆中心线处的横剖面视图,以观察舵叶从一舷最大舵角转至另一舷最大舵角后,是否与船体外板相碰。以及下舵承体是否与船体有效联接。对上、下舵承、上、下舵销等重要部位设局部放大图。布图时应注意图面布局的匀称和合理。 5.3 常用比例:一般采用1:10,1:20,1:25,1:5。 5.4 线条 凡属本图的零部件用粗实线表示,尾部船体轮廓、舵机甲板或平台、舱壁、尾柱、挂舵臂、舵踵等用细双点划线表示,船体中心线、基线及件号引出线用细实线表示。 5.5尺寸标注 图中各配合面应标注配合尺寸,如舵杆与上舵承和下舵承的公差及配合尺寸,以及舵销与舵叶铸钢件等的公差及配合尺寸。重要的零

机舱集控台报警装置电气系统图设绘通则.

机舱集控台报警装置电气系统图设绘通则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机舱集控台报警装置电气系统图”的设绘依据、基本要求、内容要点、图面要求、注意事项、校审要点、质量要求以及附录。 1.2本标准适用于详细设计阶段的“机舱集控台报警装置电气系统图”设绘。 2 引用标准及设绘依据图纸 2.1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a)CB/T3713-1995 《船舶电气设备文字符号》。 2.2 设绘依据图纸 a)设计任务书或技术规格书; b)轮机自动化说明书; c)轮机自动化项目明细表; d)总布置图; e)机舱布置图; f)电气系统图。 3 基本要求 3.1 “机舱集控台报警装置电气系统图”是反映机舱报警装置的选型及传感器布置状况的图样,也可作为机舱自动化系统图的一部分。并应能满足送审图纸要求以及作为生产设计的依据。本图旨在标明机舱检测报警和控制的系统设计。 3.2 机舱集控台报警装置电气系统图应绘出设备所在甲板位置。 4 内容要点 本图样一般应有设备明细表与系统图等组成。 4.1 根据设计任务书中船舶自动化入级要求,确定主辅机,舱柜的压力、温度、液位等的报警点数。 4.2 确定全船机舱报警装置报警传感器的数量及位置,传感器应注明名称和型号及规格,如果有的设备带有报警传感器的则需注明,可以不必列入。

4.3 电缆应注明编号,型号及规格,如果有的电缆在电力系统图上或在其它电气图纸上已画出,并已有编号,则本图的编号及芯数应与其一致。 4.4 按船机舱报警点的重要性把报警分组,然后再延伸至驾驶室及轮机员舱室进行延伸报警。 4.5 机舱集控台报警装置电气系统图图形符号必须按照国标:“电气制图和图形符号”的规定。 5 图面要求 5.1 机舱集控台报警装置电气系统图图纸幅面原则上采用A4纸装订成册,小型船舶可以例外。 5.2 机舱集控台报警装置电气系统图的每个电气设备处要标明设备代号。5.3 图中的电气设备图形符号均按我院“船舶电气平面图图形符号”标准和国家“电气制图及图形符号”规定。若院标、国标均无规定,则文字代号可用英文缩写代之。 6 设绘注意事项 6.1 机舱集控台报警装置电气系统图选用的电缆型号和规格要正确。 6.2 图面布置适当,粗细线条分明,电缆采用细实线表示。在本图上反复出现的电缆,应以虚细线画出。 6.3 在设绘机舱集控台报警装置电气系统图时,应与船、机、电等各有关专业保持联系,防止遗漏所需的报警项目,报警点的数目与名称应与船、机、电等专业所提供的资料一致。 7 校审要点 7.1检查机舱集控台报警装置电气系统图的电缆型号和规格是否满足使用要求。 7.2 根据有关规范、标准及本设绘通则的基本要求和内容要点检查每张图纸的正确性。 7.3 检查电缆编号是否有遗漏,标志是否符合规定。 7.4 检查报警内容是否满足船、机、电等各有关专业的设计要求,并检查图纸内容与其它专业图纸内容是否相符。

舵机舱布置图设绘通则

舵机舱布置图设绘通则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舵机舱布置图"的设绘依据、基本要求、内容要点、图面要求、注意事项、校审要点、质量要求以及附录。 1.2 本标准适用于详细设计阶段"舵机舱布置图"的设绘。 2 引用标准及设绘依据图纸 2.1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a) GB4457~4459-84 机械制图; b) GB4791-84船舶管路附件图形符号。 2.2 设绘依据图纸 a) 设计任务书或技术规格书; b) 总布置图; c) 舵系布置图; d) 船体尾部分段结构图(舵机舱部分); e) 舵机设备供应厂商提供的工作图和技术文件等资料; f) 舵机电气控制设备技术资料。 3 基本要求 3.1 "舵机舱布置图"是反映舵机、液压泵组、管路附件、储油箱及电控箱等设备在舵机舱内位置布置状况的图样,并应能满足送审图纸要求以及作为生产设计的依据。本图旨在合理布局舵机舱内的设备,充分考虑维修保养空间和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性。 3.2 应满足设计任务书或技术规格书的要求。 3.3 应符合有关国家船级社和《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中有关条文的规定。这些规定是: a) 舵机应以铰孔螺栓固紧于基座上,并应安装适当的挡块,基座应为强固的结构; b) 舵机舱应易于到达,并尽可能与机器处所分开; c) 舵机舱应布置适当,以保证能通到操舵机械及控制器的工作通道。这些布置包括扶

手栏杆和格栅或其他防滑地板,以保证如有液体泄漏时的适宜工作条件。 3.4 应与舵机液压系统原理图的设计原理相一致。 3.5 舵机舱内所有设备的布置应合理并突出本图所表现的主题。 4 内容要点 本图样除主视图外,一般应有俯视图、侧视图、必要的局部视图、设备明细表和技术要求等组成。 4.1 舵机舱布置图中,通常应包括以下内容: a)推舵装置; b)液压泵站; c)储油柜; d)手摇泵; e)液压管路; f)扶手栏杆; g)格栅或其他防滑地板; h)围油栏; i)电控箱; j)舵角指示器及其拉杆; k)应急操舵装置; l)取暖器; m)其他设备等。 4.2 条款4.1中:a)~ i)项目是"舵机舱布置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j)~m)项目可按具体内容舍取。 4.3 上列设备在图中均应用实线绘制,并标注布置位置的定位尺寸和外形尺寸。必要时还应标出主要结构特征尺寸以及安装连接尺寸。 4.4 用作"舵机舱布置图"的舵机舱结构部分背景图从总体专业处复制后,应进行线条的简化处理,留下有用部分,删除无用部分。留下部分用双点划线表示。表示方法应符合船舶制图有关标准的要求。 4.5 舵机周围和主通道应设置扶手栏杆。扶手栏杆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4.6 舵机周围和主通道应设置格栅或其他防滑地板。格栅或其他防滑地板应尽量按船厂的工厂标准进行绘制。 4.7 舵机、液压泵站、储油柜及其他液压油易漏泄的设备周围应设置围油栏。以确保操作人员的适宜工作条件。 4.8 舵机舱内的其他设备一般用双点划线表示,并用引出线写明该设备的名称和代号;若和舵机一样用实线表示,则应拉出件号,并写入明细栏内。 4.9 较为简单的舵机舱布置图可包括舵机液压系统原理图。舵机液压系统原理图的绘制应按《舵机液压系统原理图设绘通则》的要求进行。 4.10 图中的技术要求应按舵机设备厂提供的技术文件而定。但下列两条常规要求应于列出: a) 舵机周围和主通道应设置格栅或其他防滑地板,以确保操作人员的适宜工作条件; b) 由舵机设备厂提供的操作说明铭牌等,应固定于操作人员易于观察到的位置。 5 图面要求 5.1 图纸幅面和格式应符合GB/T14689-93"技术制图图纸幅面和格式"的有关要求。原则上采用A1、A2图纸幅面。 5.2 视图以常规的三视图(即:主视图、俯视图和侧视图)为主体,必要时增加剖视图。所有视图的投影要正确。

汽车设计-前机舱密封性设计规范模板

XX公司企业规范 编号xxxx-xxxx 汽车设计- 汽车前机舱密封性设计规范模板

前机舱密封性设计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前机舱密封性的设计要点。 本规范适用于公司轿车、SUV等车型的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无。 3 术语和定义 3.1 前机舱密封区域 将前机舱形成封闭空间的结构,主要由前围板总成、左/右侧围总成、前地板总成、空气室总成和前风挡总成装置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前机舱密封区域 3.2 主断面 主断面是反映整车性能、结构、配合、法规等方面要求的截面。主要规定了白车身主要部位的结构形式、搭接关系、间隙设定、主要控制尺寸及公差、装配、人机工程、法规等各方面信息,是车身设计工程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手段和车身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 4 前机舱区域主要结构密封性设计要点 4.1 前围板总成与左/右侧围总成搭接处设计

前围板总成和左/右侧围总成搭接处是容易引起前机舱漏水的风险区域(如图2)。此处结构设计必须保证搭接合理、过渡顺畅、不允许存在遮挡、孔洞等密封胶无法实施的死角。同时此处需保证点焊密封胶、焊缝密封胶至少两道密封胶的实施。密封胶涂胶要求:涂胶高度3mm,点焊密封胶涂敷沿搭接边,与搭接边的边界保持6mm的距离,涂胶连续均匀,不得错涂、漏涂,避免焊接时点焊密封胶从焊缝中溢出。 如图2、3为公司A01/A02车身结构,此处能保证点焊密封胶、焊缝密封胶完整的施胶;而如图4为公司B01/B11车身结构,此处可保证点焊密封胶完整施胶,但由于红色圆圈处有一前挡板侧支撑板,导致该区域焊缝密封胶无法完全密封。 图2 前围板总成与左/右侧围总成搭接处 图3 A01(A02)前围板与左/右侧围总成搭接处断面

舵系的设计计算

舵系的设计计算 1. 目的 通过对舵系的各组成部分的设计、计算和验算确保本设计设计的舵系能满足船舶航行实现转向及安全的需要。 2. 适用范围 本设计计算中的有关设计数据和内容,只适用于本设计中的舵系。 2. 舵系计算分析 本设计采用双舵销半平衡舵,从图可知舵梁有三个支座,因此它是一个一次静不定梁系,也就是说由静力平衡条件的二个方程式无法求得三个支反力。为此我们去掉一个“多余”支座(通常取为弹性支座),而代以“多余”支反力,使梁系成为静定梁系。这样即可求得另外二个支座的支反力(为“多余”支反力的函数)。可以计算梁及弹性支座的变形能,b V 和s V 系统的总变形能 s b V V V +=。根据最小变形能定理可得到一个补充方程: 0=??a R V (1) 这样就可以由(1)求得弹性支反力a R 。再由二个静力平衡方程式即可

求得另二个支反力b R 和c R 。接着就可按材料力学的方法作出断面剪力和弯矩图了。 因为 ?=l z b d z EI z M V 02) (2) ( 所以 ????=??l z a a b d R z M z EI z M R V 0)()()(。 又因梁是由几个不同断面的梁段组成,所以又可写成: zi n i l b d EIi zi M V ∑? ==1 21 2) (, ∑?=???=??n i l z a a b i d R zi M EIi zi M R V 10)()( 弹性支座a 的支座变形能a a s Z R V 2 21=, 所以 a a a s Z R R V = ?? (1) 式可写为: a a zi a n i l Z R d R zi M EIi zi M +???∑? =)()(1 1 (1a ) 式中 )(z M ,)(zi M —距原点z 处的断面变矩)(z M 和第i 段梁的距第i 段梁原点zi 断面弯矩)(zi M ; )(z I ,Ii —距原点z 处的断面惯性距)(z I 和第i 段梁段数; a Z —弹性支座a 的支座弹簧常数。按规范给出的公式计算。 求弹性支座a 的支反力a R a R = R c M a M Q Q K M K M K Q K Q K c a ?+?+?+?2121 式中 );,,,,(4242a R R Z I I l l F K =

全船舱底、压载水管系图设绘通则

全船舱底、压载水管系设绘通则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全船舱底、压载水管系图”的设绘依据、基本要求、内容要点、图面要求、注意事项、校审要点、质量要求以及附录。 1.2 本标准适用于详细设计阶段的“全船舱底、压载水管系图”设绘。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亦可参考使用。 2 引用标准及设绘依据图纸 2.1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a)GB/T4791-84船舶管路附件图形符号。 2.2 设绘依据图纸: a)设计任务书或技术规格书; b)轮机说明书; c)总布置图; d)机舱布置图; e)基本结构图; f)机舱舱底、压载、消防管系原理图; g)肋骨型线图。 3 基本要求 3.1 “全船压载、舱底水管系图”是反映全船压载、舱底水管系的选型及布置状况的图样,并应能满足送审图纸要求以及作生产设计的依据。压载水管系的设置主要使船舶能适应各种压载工况,保持适当的排水量、吃水、纵倾、横倾

和一定的航行性能,以及减少过大的弯矩和剪切力。舱底水系统是重要的保船系统,它不仅要求船舶在正常航行时对水密舱室生成的舱底水能有效地排除(机器所处的含油舱底水须经分离油分后排出),而在应急情况下,对水密舱室在有限进水情况下也能有效地排水。 压载水管系有常规压载水管系和油船、化学品船设置的专用压载水管系之分。本通则不包含专用压载水管系。 本通则仅包含机舱范围以外的任何水密舱室中舱底水的排除,以及机舱范围以外的压载水管系。 4 内容要点 本图样一般应有俯视图、侧视图、横剖面图、典型图以及管系附件表、材料表、明细表与图形符号标识等组成。 4.1 全船舱底水管系的布置要点: 4.1.1 全船舱底水管系的设计布置必须符合船级社规范有关内容及其条款的全部规定。 4.1.2 舱底水管路布置一般有3 种形式: a)支管式: 对从各需要排除舱底水的舱室引出的每个吸口舱底水支管通过截止止回阀或截止止回阀箱,经舱底水总管接至舱底泵。因此,支管式一般需耗用较多的管子材料。 b)总管式: 适用于设有管隧的中、大型船舶,即从各需要排水的舱室的吸口引出支管,通过截止止回阀(如不设置截止止回阀,则吸口应是止回吸口)接至管隧中的总管,该总管通至机舱,经机舱内的舱底水总管与舱底泵连接。由于总管式的阀布置在管隧内,因此阀需要遥控操作。 c)混合式: 介于上述两种方式之间。可以把需要排水的舱室分成两组或三组,再用 2 根或

“机舱布置图设绘”要领

机舱布置图设绘要领

1. 设绘依据的图纸 a) 设计任务书; b) 规格书或轮机说明书; c) 机械设备明细表; d) 总布置图; e) 线型图和基本结构图或肋骨型线图和机舱分段结构图; f) 主要设备的厂家资料。 2.布置的基本原则 机舱布置图是船舶设计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图纸之一,是许多其它图纸项目的依据。动力装置布置的好坏对船舶性能有决定性的影响。 a)应满足相关规范、公约、规则及入级符号的特定要求。 b)要求动力装置可靠而持久的工作,提供足够的航行动力,保证航行安全,同时便于船员管理维修。 c) 应根据不同尾型(双尾或单尾)的特点、采取综合利用、多层布置设备的方法,尽可能地充分利用机舱空间、缩小机舱长度,以增加船舶货舱容积。 d) 各种机械设备相互间位置分布合理,按其功能不同(如船舶系统、冷却水、燃油、滑油、电站等)分区布置,以便于维护使用并节省管路。 e) 主要通道、开口、舱柜、舱室的布置应考虑船体结构的完整性,设备基座简单合理以便施工建造。 f) 应尽量保持左、右两舷重量平衡,且尽可能降低重心。 g)回旋运动的机械(泵、风机等),其驱动轴应沿船舶纵向布置,以防止船舶横摇时因回转效应造成设备轴承损坏。 h) 船体结构图中的强肋骨、支柱、船体连带的舱柜(包括机舱双层底舱)的位置及双层底顶板、机舱各层甲板的高度、机舱开口、甲板围板、甲板纵骨、隔层等的尺寸必须和船体总图中一致。并且要进行充分检查有无布置上不合理的地方。 i) 详细设计的机舱布置图应能表明机舱内主、辅机电设备布置的全貌,以作为送审图和轮机其它部分图纸生产设计的依据。 3 机舱布置内容要点 3.1 主机的布置要点 3.1.1 主机自由端(底层)应留有足够的空间以布置主机自身的管路及冷却海水泵,压载泵等泵组和海水总管、舱底压载等管系。 3.1.2.主机纵向定位时应保证主机油底壳出油口位于相邻两档肋板之间;主机基座安装螺栓孔与船体基座实肋板尽量避免相碰。 3.1.3.主机纵向定位时应考虑机舱平台开口的位置,平台开口的前后端应尽可能位于强肋位,主机(包括路台)应完全位于开口当中。 3.1. 4.主机布置位置应考虑主机吊装进舱的可能性,应协调其吊装开口尺寸以及起吊设备的能力。

基本结构图设绘通则

基本结构图设绘通则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基本结构图”的设绘依据、基本要求、内容要点、图面要求、注意事项、校审要点、质量要求以及附录。 1.2 本标准适用于详细设计阶段的“基本结构图”设绘。 2 引用标准及设绘依据图纸 2.1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a)GB4476-84 金属船体制图; b)CB261-62 圆形钢支柱型式及基本尺寸; c)CB*3181.1-83 船体结构节点、零部件; d)CB*3181.2-86 船体结构节点、零部件(船长小于90 m); e)CB*3182-83 船体结构相贯切口与补板; f)CB*3183-83 船体结构型材端部形状; g)CB*3184-83 船体结构流水孔、透气孔、通焊孔; h)CB*140-88 内河船舱口角隅; 2.2 设绘依据图纸 a)总布置图; b)型线图; c)船体构件规范计算书; d)横剖面图; e)机舱布置图; f)金属门、窗、盖布置图; g)扶梯、栏杆布置图; h)舵系布置图; i)锚系泊设备布置; j)起重设备布置图; k)轴系布置图; l)集装箱布置图。 3 基本要求

“基本结构图”是全面地反映船体主要纵向、横向构件尺寸及其沿船长的布置情况。各层甲板平面图上的所有开孔应表达清楚。在中纵剖面图中要表达出主要纵向构件的连接形式, 船底、舱壁、甲板、首尾结构、上层建筑的构件应上下呼应。本图应满足送审图纸要求以及作为生产设计的依据。 4 内容要点 本图样一般应由中纵剖面图、各层甲板图、平台甲板图和舱底图组成。 4.1 中纵剖面图是船中纵向剖切后所得到的纵向剖面图。在不妨碍中剖面构件表达的情况下,对于不在中纵剖面内的某些重要构件(如甲板纵桁、支柱、纵舱壁、舱口围板、主机座等)也应用重叠投影法以细双点划线表示出来,以进一步表明船舶的结构情况。此外,尚应以粗双点划线表示出舷侧纵桁、烟囱机舱顶棚和起重桅(柱)的位置(表示外形轮廓时应用细双点划线)。 4.2 各层甲板图、平台甲板图是沿着各层甲板上面剖切后得到的平面图。但围壁扶强材和肘板不必绘出。 4.3 舱底图是沿着舭肘板边线采用阶梯剖切所得的平面图。对于双层底结构,一般将右舷部分的内底板掀开,以显示内底下的结构。 4.4 所有开孔(人孔、梯口、逃生孔、通风孔、机舱开口、货舱口等)均应表示清楚。 5 图面要求 5.1 比例:基本结构图一般用总布置图的比例绘制,对于L小于60m的船,一般为1:50,对于L大于或等于60m的船,一般为1:100。 5.2 格式:由于船体结构一般不可能左右舷完全对称(包括开口等),各层甲板及舱底图一般应画全图。 5.3 尺寸标注:基本结构图应标注的尺寸包括构件尺寸和定位尺寸。构件尺寸应以集中标注的形式写在图形的下方(用细实线划分为若干区段,每个区段内的构件相同),构件尺寸写在尺寸线上,尺寸应平行于基线或中心线。一般平面构件的尺寸集中写在平面图下,舷侧构件的尺寸集中写在中纵剖面图下,纵桁、支柱、舱壁板厚度、围壁板厚度及扶强材尺寸应标注在中纵剖面图中。 5.4 符号:在技术设计阶段,各层甲板、平台和舱底图中仅标注不同板厚的分界板缝线。而在详细设计和施工设计阶段,应标注所有板缝线和分段线。板厚

船舶空调系统原理图设绘通则

船舶空调系统原理图设绘通则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船舶空调系统原理图”的设绘依据、基本要求、内容要点、图面要求、注意事项、校审要点、质量要求以及附录。 1.2 本标准适用于详细设计阶段的“船舶空调系统原理图”设绘。 2 引用标准及设绘依据图纸 2.1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2.2 设绘依据图纸 a)设计任务书或技术规格书; b)轮机说明书; c) 总布置图; d) 空调厂商提供的认可资料。 3 基本要求 3.1 “船舶空调系统原理图”是反映船舶空调系统的选型及工作原理的图样,并且是生产设计的依据。空调系统设备、管系和附件的设置根据空调分区情况,既要满足各自空调区域的功效,又应有兼顾其它空调区域的连通功能。并在技术条件说明中根据规范3.2.5所规定的管系液压试验给出各系统管路的试验压力。 4 内容要点 本图样一般应有原理图以及管系附件表、材料表或图形符号标识等组成。 4.1 制冷管系 4.1.1 制冷系统由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热力膨胀阀及相应的管路附件、管路组成。 4.1.2 压缩机组应设有氟里昂(或R404A等制冷剂)高、低压力表,油压力表、高低压控制器及油压差控制器。若压缩机组有卸载功能,还应设有卸载电磁阀。 4.1.3冷凝器上应设安全阀,安全阀的开启压力应满足有关规范要求,安全阀排出管应与大气相通。 4.1.4氟利昂注人口应设在过滤干燥器前。 4.1.5系统若设有若干蒸发器,则每个蒸发器前的供液管均应设电磁阀和热力

舵系安装工艺规范

舵系安装工艺规范 编制:日期: 校对: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前言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舵系安装的施工前准备、人员、工艺要求、工艺过程和检验。 本规范适用于大型钢质海船的半悬挂舵系的安装,其他类型的舵系安装,可参照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2.1挂舵臂 指支撑半悬挂舵臂状构件。 2.2 半悬挂舵 指舵的上半部,支撑于挂舵臂处的舵钮(销)上,下半部悬挂的舵。 2.3 舵叶 指舵上产生舵压力的主体部分。 2.4 舵钮 指挂舵臂等后缘供装舵销用的突出部分。 2.5舵销 指用以将舵连接在挂舵臂上的销轴,一般制成锥状体。 2.6 舵杆 指连接舵叶和舵机或舵柄,传递转舵钮距的转动杆件。 2.7上舵承 指位于舵头处用来支撑舵的重量,及其所受到的径向和轴向力的舵承。 2.8 上舵承基座 支撑上舵承的构件。 2.9 舵系中心线 指舵杆中心线及其延长线。 2.10 轴系中心线 指安装螺旋桨的轴系中心线及其延长线。 3舵系安装的准备 3.1图纸 a) 舵系布置图;

b) 舵杆; c) 舵销; d)上、下舵钮衬套; e)舵机底座图; f)舵杆、舵销衬套; g)舵杆、舵销的液压螺母图; h)舵机安装图; h) 其他。 3.2 场地 清除船舶艉部安装舵叶处周围的杂物垃圾,在尾部绞车附近,凡妨碍绞车运作的脚手架应拆除,工作场所附近应有足够的照明,除了有固定的照明设备外,还应装有足够的可移动的照明设备。 4 人员 4.1 安装人员和检验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或经过专业培训,方可上岗。 4.2安装人员和检验人员,应预先阅读与本系统有关的图纸,若有问题,应预先向 有关部门提出,以求先期解决。 4.3 安装人员和检验人员,应熟悉规范及图纸要求,严格遵守工艺纪律和安全操作 规程。 5工艺要求 5.1 舵系统安装应在船体尾部结构装焊工作、火工工作、密性试验完毕后、尾楼甲 板焊接结束、A甲板吊装到位以及货舱大部合拢后进行。 5.2应掌握舵杆及舵叶完工后的实际尺寸,以作施工依据。(可利用质检部门的验 收报告)。 5.3 舵系中心线拉线应与轴系中心线拉线同时进行,应在船体不受阳光曝晒的情况 下施工。一般以清晨,傍晚为宜。拉线时应停止一切会产生振动的作业。5.4 拉线时,舵系的基准点应经检验认可。 5.5 调整后舵系与轴系相交一般偏差不大于3mm,允许极限不大于8mm。 5.6 舵系孔在船台上或船坞内经机械加工成品后,各孔中心与舵系中心线偏差不大 于0.3mm。允许极限不大于0.5mm。

机舱管路线路优化布置作业指导书

机舱管路线路优化布置作业指导书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发布日期:年 月 日 实施日期:年 月 日

前言 为使五中心整车开发过程中发动机舱布置的合理化、美观性的要求,参考国内外整车发动机舱布置的主要特点,结合五中心已有开发车型的经验,编制本管路、线路布置作业指导书。旨在对五中心设计人员在进行机舱布置优化时起到指导设计的作用,在优化设计过程中少走些弯路,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本标准于2011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研究院第五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技术标准分院负责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建涛

目录 一、机舱布置优化概述 (4) 二、发动机舱管路布置设计原则 (4) 三、发动机舱优化设计难点 (5) 3.1 汽车管路的分类 (5) 3.2 汽车线路 (6) 四、机舱整体布置简介 (6) 五、管路、线路优化设计方向 (9) 5.1 布置输入条件 (10) 5.2 机舱管路、线路的优化 (11) 六、规避设计失误的典型案例 (14)

一、 机舱布置优化概述 机舱管路、线路的优化前提是首先必须对整车机舱部件布置情况进行优化,在机舱主要零部件状态确定的前提下进行相关管路、线路的优化工作。发动机舱布置作为整车开发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汇集了全车各专业设计因素,集材料、性能、安全、加工、装配、维修、成本及美观等诸方面于一体,充分展示了整车的设计理念及思路。 因受各组成结构的影响,机舱在初期布置时需充分考虑相关附件的状态、标杆车型的结构以形成初步思路,随着设计的逐渐深入,机舱优化工作将作为主要部分进行开展,其过程相对较长,可能包括整个设计过程乃至设计完成之后,在ET、PT过程中仍需进一步优化设计。 对于机舱优化布置的重要前提即关键零部件需布置合理,关键零部件确定合理位置后,相关管路及线路才能有效的在其基础上进行合理布局,满足整车机舱美观性等需求。关键零部件布置的主要原则: 1)满足基本动静态间隙原则; 2)符合发动机动力总成的动态包络; 3)满足总装的装配间隙要求; 4)保护驾驶舱成员的安全碰撞要求; 5)满足热力学布置要求等。 以上布置原则是整车的设计前提,亦是机舱管路优化的基础。 二、 发动机舱管路布置设计原则 2.1 原则上各总成布置应横平竖直,尽量避免部件斜放布置; 2.2 相关零部件或系统设计满足功能、性能要求; 2.3 考虑管路材料在各温度场的应用可行性的影响,管路排列原则上横平竖直、一目了然,管路、线路符合色标规定; 2.4 维修方便性:拆装各总成及管路应有足够的操作空间; 2.5 给人以精工制作的感觉。

机舱布置流程

机舱布置流程与规范

1 适用范围 汽车前机舱布置要求。 2 适用目的 总体整车零部件的布置以及部门培训 3 发动机舱内零部件布置规范或参考 布置零件之前,需要了解零件的外形尺寸结构(长、宽、高,零件的基本功能及布置要求(主要是能否防温防水),然后再考虑安装方式和拆卸方式。尽量做到拆卸或安装该零件时不要影响其它周边零件。3.1发动机舱内零部件一般性要求 3.11机舱内零部件布置必须满足在生产线使用专用生产工具装配的要求。 3.12所有零部件应满足结构合理、检修方便、美观等要求,安装孔应当有腰型孔、延长孔的设计,为装配方便和制造误差留出空间。 3.13发动机舱内零部件布置必须满足各零部件自身的要求(由各零部件负责工程师提出)。 3.14发动机舱内零部件自身必须符合相关国内外法律法规及企业标准。 3.2动力总成 注意事项:动力总成利用悬置安装在副车架和车身骨架上,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受到机舱盖板的高度限制与最小离地间隙和副车架的低度限制(以某款商用车前舱机舱布置为例进行说明)。 3.2.1动力总成布置硬点(具体做法见动力总成布置流程): I)动力输出轴中心线(曲轴中心线)与变速箱安装端面交点 2)曲轴中心线夹角(0-7°) 3)动力总成质心 通过调整硬点位罣满足动力总成与周边间隙的距离(6个方向),输出动力总成位置及匝心坐标给前舱相关零部件系统

I)在Z向上,发动机油底壳必须比前副车架高,油底壳高出前副车架建议值;c,3omm,动力总成与机舱盖内板的间隙建议值;,2omm(轿车尽鼠考虑;,so-70mm行人保护的要求)。 2)发动机的前后倾角应当符合发动机厂家的规定,以发挥发动机最佳效能。同时,考虑有利千机油残渣顺利流出,发动机汕底壳加工面与地面尽量接近平行 3)动力总成和前围板的间隙建议值;c,J omm,给前围板留出管、线、拉索布置和拆装的空间,同时减少噪声和热量向车内传递 4)在左右位置上,应使动力总成的重心尽量靠近整车的YO平面,以使左右悬置受力均匀。 5)静止状态时,动力总成与周围其他非运动刚性部件的的间隙建议值;,2omm。 6)考虑加工、装配等误差,悬置达到形变极限位置后,动力总成与其他周围刚性件的间隙建议值;,1omm。 7)充分考虑悬置拆装和动力总成附属机构维修方便性。 8)布置动力总成时,应充分考虑对传动轴布置的影响。 3.3传动轴 注意事项:传动轴的三轴销的夹角与球销的夹角越小越好,同时考虑到滑移量,滑移萤越小越好在布置之前,首先了解传动轴允许的角度和滑移量0(具体做法见动力总成布置流程) 动力总成前置纵置后轮驱动的传动轴布置规范: I)以车辆满载静止状态进行传动轴设计,设计初始值:传动轴夹角须,s3° (当量夹角)。 2)车轮自悬空到上跳极限,传动轴与轴套之间不能脱开或顶死,同时传动轴夹角与滑移盘不能超出厂家规定的范围。 状态1变速笱与第一段(al)I第一段与第二段ca2i I第二段与第三段

汽车前机舱纵梁设计规范

前机舱纵梁设计规范

前机舱纵梁设计规范 1范围 本标准包含机舱前纵梁总成设计要点及其判定标准等。 本标准适用于轿车、SUV等新车型前机舱纵梁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ECE R33 关于正面碰撞车辆结构特性认证的统一规定 3 术语和定义 3.1 前纵梁前纵梁作为碰撞中的主要吸能部件,是汽车发动机舱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前保险杠、A柱及前挡板相联接,焊接在车身下部,其上再焊接轮罩等构件。 3.2 断面断面是反映整车性能、结构、配合、法规等方面要求的截面。主要规定了车身主要部位的结构形式、搭接关系、间隙设定、主要控制尺寸及公差、装配、人机工程、法规等各方面信息,是车身设计工程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手段和车身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 3.3 NVH NVH是指车辆工作条件下乘客感受到的噪声(noise)、振动(vibration)以及声振粗糙度(harshness),是衡量车身质量的一个综合性指标。 4 功能介绍 4.1一般功能 该系统提供发动机变速箱悬置、前副车架、前防撞梁、蓄电池支架、保险丝盒、底盘及空调的管路,线束等总成的安装结构。 4.1.1整车中相关区域固定点 前纵梁子系统提供整车各个功能块的安装结构。下图1表达了前纵梁子系统在整车中的相关区域。 底盘电器 前防撞梁轮胎前悬架线束 副车架

内外饰空调系统 前轮罩挡泥皮空调管路 动力总成 发动机和变速箱悬置 图1 整车中相关区域 4.1.2车身中相关区域固定点 前纵梁子系统需要满足结构和安全等要求。下图2表达了前纵梁子系统在车身中的前端区域。 水箱横梁前轮罩总成前挡板总成 图2 车身中相关区域

4.2特殊功能 该系统的特殊功能是保证汽车的安全性要求,首先是发生正面碰撞或偏置碰撞时,能够 按一定规律变形,有效吸收并分散碰撞能量,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车辆和乘员的安全。其次 是通过对车身的NVH(即噪音(Noise)、震荡(Vibration)、平稳(Harshness)三项标准)的有 效控制,使乘员感到可靠和舒适。 4.3 性能要求 考虑到本系统的一般功能,固定时需满足可靠耐久性。考虑平台策略时能为不同的动力 总成配置提供必须的空间。 考虑到本系统的特殊功能,还需要满足以下安全性能要求: a) 足够的刚性 前纵梁必须具有相当高的刚性,以便有效的吸收和分散碰撞时的能量,防止发动机、 变速箱等侵入驾驶员舱。它包括扭转刚度和弯曲刚度。 b) 足够的强度 能为动力总成、悬挂、转向及刹车系统提供足够的强度,以便操控良好。因此关键 部件通常采用高强度钢板。 c)下沉式发动机 碰撞后前纵梁与副车架能自动脱开,使发动机下沉。 d) 合理的变形导向 为了吸收较多的冲击能量,在纵梁的前端设计一些压溃筋,使得受冲击挤压时,该 压溃筋能隆起变形或呈现折叠式弯曲。 e) 耐腐蚀性 能够提供轻微碰撞后本系统的可修复性和防锈性。同时,镀锌钢板的应用也可以有 效防止腐蚀。 f) 碰撞结果的输出值限值 保证CAE分析的碰撞结果的输出值在有效范围内,主要包括乘客舱侵入值,和车身特 定点的加速度波形。 g) NVH性能 满足动力总成悬置点和前副车架连接点等的噪声、振动、平稳要求。 5 前纵梁设计要点 5.1 产品结构 前纵梁总成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前纵梁外板总成、前纵梁内板总成、纵梁后部延伸板总成(前副车架安装部位)、前保险杠安装支架总成,见图3。前纵梁总成系统的详细结构剖析见图4。 图3前纵梁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