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word教案1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word教案1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word教案1

【课题】 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

(2)理解分段函数的图像;

(3)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分段函数问题.

能力目标:

(1)会求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和分段函数在点0x 处的函数值0()f x ;

(2)掌握分段函数的作图方法;

(3)能建立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的关系式.

【教学重点】

(1)分段函数的概念;

(2)分段函数的图像.

【教学难点】

(1)建立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关系;

(2)分段函数的图像.

【教学设计】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利用生活的实例为载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提供给学生素材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发现、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形成知识;

(3)提供数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景 兴趣导入

问题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很多城市的生活用水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为了加强公民的节水意识,某城市制定每户月用水收费(含用水费和污水处理费)标准:

用水量

不超过103m 部分 超过103m 部分 收费(元/3m )

污水处理费(元/3m )

那么,每户每月用水量x (3m )与应交水费y (元)之间的关系是否可以用函数解析式表示出来?

分析

由表中看出,在用水量不超过10(3m )的部分和用水量超过10(3m )的部分的计费标准是不相同的.因此,需要分别在两个范围内来进行研究.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任务一:阅读课本找到以下概念

在自变量的不同取值范围内,有不同的对应法则,需要用不同的解析式来表示的函数叫做分段表示的函数,简称分段函数.

任务二:小组讨论分段函数的定义域

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自变量的各个不同取值范围的并集.

如前面水费问题中函数的定义域为(]

()()0,1010,0,+∞=+∞.

任务三:分段函数的函数值

求分段函数的函数值()0f x 时,应该首先判断0x 所属的取值范围,然后再把0x 代入到相应的解析式中进行计算.

如前面水费问题中求某户月用水8(3m )应交的水费()8f 时,因为0810<<,所以()8 1.6812.8f =?=(元).

学生总结,教师点评

分段函数在整个定义域上仍然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几个函数,只不过这个函数在定义域的不同范围内有不同的对应法则,需要用相应的解析式来表示.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学生自主练习,学生代表讲解)

例1 设函数()221,0,,0.x x y f x x x -??==?>??

(1)求函数的定义域;

(2)求()()()2,0,1f f f -的值.

分析 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自变量的各不同取值范围的并集.求分段函数的函数值()0f x 时,应该首先判断0x 所属的取值范围,再把0x 代入到相应的解析式中进行计算.

解 (1)函数的定义域为(]()(),00,,-∞+∞=-∞+∞.

(2) 因为 ()20,∈+∞,故 ()2224f ==;

因为 (]0,0∈-∞,故 ()02011f =?-=-;

因为 (]1,0-∈-∞,故 ()()12113f -=?--=-.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小组竞赛,组长检查帮助)

教材练习

1.设函数 ()221,20,1,0 3.x x y f x x x +-

(1)求函数的定义域;

(2)求()()()2,0,1f f f -的值.

(第二课时)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任务:分段函数的作图 (学生板演,教师补充)

因为分段函数在自变量的不同取值范围内,有着不同的对应法则,所以作分段函数的图像时,需要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要依次作出自变量的各个不同的取值范围内相应的图像,从而得到函数的图像.

例2 作出函数()1,0,1,0

x x y f x x x -

解 作出1y x =-的图像,取0x <的部分;作出1y x =+的图像,取0x

的部分;由此得

到函数的图像(如下图).

(1)因为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应将不同取值范围的图像作在同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2)因为1y x =-是定义在0x <的范围,所以1y x =-的图像不包含()0,1点.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各组代表画图,其余组员补充)

教材练习

2. 我国国内平信计费标准是:投寄外埠平信,每封信的质量不超过20g ,付邮资元;质量超过20g 后,每增加20g (不足20g 按照20g 计算)增加元.试建立每封平信应付的邮资y (元)与信的质量x (g )之间的函数关系(设060x <<),并作出函数图像.

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

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自我反思 目标检测

本次课采用了怎样的学习方法?

你是如何进行学习的?

继续探索 活动探究

(1)读书部分:教材章节;

(2)书面作业:学习与训练;

(3)实践调查:调查生活中分段函数的实例.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引课】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印象 引入课题 【新授】 课件展示引例: (1) 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2) 正数的全体; (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4) 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1. 集合的概念 (1)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为集); (2)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合的元素; (3) 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a,b,c,…表示。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 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读作“a属于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读作“a不属于A”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 (2) 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 4. 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N; (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N+或N*; (3) 整数集: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Z; (4) 有理数集: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Q; (5) 实数集: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R。 【巩固】 例1判断下列语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 (1) 小于10 的自然数的全体;(2) 某校高一(2)班所有性格开朗的男生; (3) 英文的26 个大写字母;(4) 非常接近1 的实数。 练习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1) 由2,2,3,3构成一个集合,此集合共有4个元素; (2) 所有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无限集; (3) 周长为20 cm 的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有限集; (4) 如果a ∈Q,b ∈Q,则a+b ∈Q。 例2用符号“∈”或“?”填空: (1) 1N,0N,-4N,0.3N;(2) 1Z,0Z,-4Z,0.3Z; (3) 1Q,0Q,-4Q,0.3Q;(4) 1R,0R,-4R,0.3R。 练习2用符号“∈”或“?”填空:

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案设计

一次函数的应用 一、目标与策略 明确学习目标及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要做到心中有数! 学习目标: ●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会 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解决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求解问题;会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学习用函数的观点分析方程(组)与不等式的方法,初步感受用全面的观点处理局部问题的思想。 重点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对应关系的理解及实际问题的 探究建模。 难点: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的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两直线 交点坐标之间的对应关系的理解。 学习策略: ●通过一次函数、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及两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对比,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真正理解函数与方程,函数与不等式,函数与方程组的关系,进一步体验数形结合思想意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与应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地预习才能使我们上课听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知识回顾——复习 学习新知识之前,看看你的知识贮备过关了吗? (一)一次函数:一般地,形如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特别地当时,即形如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 (二)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是: .

(三)一元一次不等式:只含有 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 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标准形式是: . (四)二元一次方程:含有 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 ,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五)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 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知识点一: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请你注意: (一)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 由于一元一次方程都可以转化为ax+b=0(a 、b 为常量,a ≠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 一次方程就可以转化为:当某一个一次函数的值为 时,求相应的 的值。 从图象上看,这相当于已知直线y =kx+b (k ,b 是常数,k ≠0)与 轴交点的 _____坐标的值. (二)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由于任何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可以转化为ax+b >0或ax+b <0或0ax b +≥或 0ax b +≤(a 、b 为常数,a ≠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可以看作:当一次 函数的值 0(或小于0或大于等于0或小于等于0)时求相应 一次函数y =ax +b (a ,b 是常数,a ≠0) 一元一次方程ax +b =0(a 、b 为常量,a ≠0) 一元一次不等式ax +b>0 或 ax +b<0或0ax b +≥或 0ax b +≤(a 、b为常数,a ≠0) 令y=______ 令y> (或<,≥,≤)0 不等式解集的 端点值就是对应 方程的解 知识要点——预习和课堂学习 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尝试把下列知识要点内容补充完整,带着自己预习的疑惑认真听 课学习。请在虚线部分填写预习内容,在实线部分填写课堂学习内容。课堂笔记或者其它补 充填在右栏。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1)》名师教案

5.5 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1)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 ◆2、学会运用函数这种数学模型来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一次函数图像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体会函数、方程、不等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密切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各种情形,感受贴近生活的数学,培养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判断题 (1)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 ) (2)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 (3)一次函数图像是一条直线(√ ) 2、已知直线y=-x/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 比例系数为-1/2 B 图像不在一、三象限 C 图像必经过(-2 ,1)点 D y随x增大而增大 二、新课教学 1、引出概念 确定两个变量是否构成一次函数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就是利用图象去获得经验公式,这种方法步骤是: (1)通过实验,测得获得数量足够多的两个变量的对应值。 (2)建立合适的直角坐标系,在坐标系内以各对应值为坐标描点,并用描点法画出函数图像。 (3)观察图像特征,判定函数的类型。 2、例题分析 例1、生物学家测得7条成熟雄性鲸的全长y和吻尖到喷水孔的长度x的数据如下表(单位:m)

问能否利用一次函数刻画这两个变量x 和y 的关系?如果能,请求出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解: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以表中x 的值为横坐标,y 的值为竖坐标的7个点。 1 24681012141618Y (m) 过7即可用一)的坐标分别代入y=kx+b 得 10.25=1.91k+b 且12.50=2.59k+b 解得:k≈3.31 b≈3.93 所以所求函数解析式为y=3.31x+3.93 相应练习:通过实验获得u,v 两个变量的各对应值如下表 判断变量u,v 是否近似地满足一次函数关系式,如果是,求v 关于u 的函数关系式,并利用函数解析式求出当u=2.2时,函数v 的值。 变型 沙尘暴发生后,经过开阔荒漠时加速,经过乡镇,遇到防护林带区则减速,最终停止,某气象研究所观察一场沙尘暴从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记录了风速y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目录 第一章集合 (3) 1.1.1 集合的概念 (3) 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 (7)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一) (11)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二) (15) 1.1.4 集合的运算(一) (18) 1.1.4 集合的运算(二) (23) 1.2.1 充要条件 (26) 1.2.2 子集与推出的关系 (30) 第二章不等式 (33) 2.1.1 实数的大小 (33) 2.1.2 不等式的性质 (37) 2.2.1 区间的概念 (41) 2.2.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45)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 (49)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二) (52) 2.2.4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56) 2.3 不等式的应用 (59) 第三章函数 (62) 3.1.1 函数的概念 (62) 3.1.2 函数的表示方法 (67) 3.1.3 函数的单调性 (71) 3.1.4 函数的奇偶性 (75) 3.2.1 一次、二次问题 (80) 3.2.2 一次函数模型 (83) 3.2.3 二次函数模型 (87) 3.3 函数的应用 (92)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95) 4.1.1 有理指数(一) (95) 4.1.1 有理指数(二) (99) 4.1.2 幂函数举例 (104) 4.1.3 指数函数 (108) 4.2.1 对数 (113) 4.2.2 积、商、幂的对数 (116) 4.2.3 换底公式与自然对数 (120) 4.2.4 对数函数 (123) 4.3 指数、对数函数的应用 (127) 第五章三角函数 (130)

一次函数的应用的教学设计

一次函数的应用的教学设计 沙洋县蛟尾中学张金鸿 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1.使学生巩固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使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的问题。 3.能够根据实际意义准确地列出解析式并画出函数图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制作函数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建立自信心,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使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的问题。 2.能够根据实际意义准确地列出解析式并画出函数图像。 教学难点: 1.使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的问题。 2.根据实际意义准确地画出函数图像。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我们前面学习了有关函数的知识,相继我们又学习了一次函数的知识,那么你能举出生活中一次函数的例子吗? 问题1:(1)假如你是单位领导,你的单位急需用车,但又不准备买车,你们准备和一个个体车主或一国营出租车公司中的一家签订月租合同,设汽车每月行驶x 千米,应付给出租车公司的月租费是y1元,y1=110053+x ,(X ≥0),应付给个体车主的月租费是y2元,y2x 34=(X ≥0)。请你作出决定租哪家的车合算? (2)学生观察图像,判断租哪家车合算。 (3)根据图象,你能很快的回答下列问题吗? ①如果该单位估计每月的行程约为800千米,那么这个单位租哪家的车合算? ②如果该单位估计每月的行程约为2300千米,那么这个单位租哪家的车合算? 二、合作探究,探求新知

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上册1-3章测试题

集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 1.给出四个结论: ①{1,2,3,1}是由4个元素组成的集合 ②集合{1}表示仅由一个“1”组成的集合 ③{2,4,6}与{6,4,2}是两个不同的集合④集合{大于3的无理数}是一个有限集 其中正确的是( ); A.只有③④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 D.只有② 2.下列对象能组成集合的是( ); A.最大的正数 B.最小的整数 C. 平方等于1的数 D.最接近1的数 3.I ={0,1,2,3,4},M={0,1,2,3},N={0,3,4}, M C ) (N I

A.{2,4} B.{1,2} C.{0,1} D.{0,1,2,3} 4.I ={a,b,c,d,e } ,M={a,b,d },N={b },则N M C I )( A.{b } B.{a,d } C.{a,b,d } D.{b,c,e } 5.A ={0,3} ,B={0,3,4},C={1,2,3}则 =A C B )(( ); A.{0,1,2,3,4} B.φ C.{0,3} D.{0} 6.设集合M ={-2,0,2},N ={0},则( ); A.φ=N B.M N ∈ C.M N ? D.N M ? 7.设集合{}0),(>=xy y x A ,{},00),(>>=y x y x B 且则正确的是( ); A.B B A = B.φ=B A C.B A ? D.B A ? 8.设集合{}{},52,41<≤=≤<=x x N x x M 则 =B A A.{}51<

D.{}4,3,2 9.设集合{}{},6,4<=-≥=x x N x x M 则=N M ; A.R B.{}64<≤-x x C.φ D. {}64<<-x x 10.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共有( ); ① x =2是022 =--x x 的充分条件 ② x≠2是022 ≠--x x 的必要条件 ③y x =是x=y 的必要条件 ④ x =1且y =2是0)2(12=-+-y x 的充要条件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二 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用列举法表示集合 {}=<<-∈42x Z x ; 2.{m,n }的真子集共3个,它们是 ; 3.如果一个集合恰由5个元素组成,它的真子集中有两个分别是B ={a,b,c },C =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1.1集合的概念 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1) 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 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2)

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 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4充要条件 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 课时安排:2课时.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2.2区间 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一次函数的应用—数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进一步学会从一次函数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形成如何决策方案的能力。 2、在利用图象探究决策方案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应用中的广泛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一次函数进行方案决策 难点:灵活运用一次函数解决三种或三种以上方案决策 三、教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设问引导法、比较评价法,让学生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趋于成熟,形象直观思维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实践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概括等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和轴对称的知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参与知识的产生过程,在实践操作、自主探索、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我采用探索发现法完成本节的教学,在教学中以学生参与为主,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学生自己动手使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为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 学法: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学生如何学这一方面,我认为通过直观演示,得到感性认识,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开拓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实现由学生自己发现感受“等腰三角形的性质”通过学生自己看、想、议、练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几何图形的性质,活跃学生的思维。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一次函数的应用 ——数学活动 预设板书(见课件) 生成板书(略) 设计理念: 本节课充分应用多媒体展示信息,板书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预设的课件,二是在黑板上展示的生成问题。 八、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预设与生成问题之间交替进行的过程,我会根据课堂实施和学生反馈的信息,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调整教学环节,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次函数的有关知识之后进行的,学生对一次函数的性质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而且本节课的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是移动电话如何选择缴费方式更能省钱的问题,而且是为家长帮忙,学生比较有兴趣,可以用自己所学知识帮助家长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到很有成就。另外,这节课的课件制作的也很精彩,并且教师设计了许多的学生活动,这些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都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也有一些不足,我在备课的时候对于基础很差的一部分学生照顾不够,问题设计的没有照顾全体同学,以至于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参与进来,这是我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上期末考试附答案

职高数学(基础模块上)期末考试附答案 ( 考试内容:第三、第四、第五章)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学校 姓名 考号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答案填入后面表格中,否则不得分) 1.设集合{}{},52,41<≤=≤<=x x N x x M 则=B A I ( ); A.{}51<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9.4.5球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 第页(总页)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设计☆ 教师行为 导入 问题下面的物体呈什么形状? 新课 1 .球的概念与性质 半圆以它的直径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形成的曲面叫做球面?球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球体,简称球. 球的各个元素(如图所示): (1)球心; (2)球的半径; 球的表示方法:用表示球心的字母表示,如球0. 球面可以看作空间中与定点(球心)距离等于定长(半径)的点的全体构成的集合(轨迹),同样,球体也可以看作空间中与定点距离等于或小于定长的点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球,截面是圆面: (1)球心和截面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 (2)球心到截面的距离d与球的半径r,有下面的关系: 球面被经过球心的平面截得的圆叫做球的大圆,被不经过球心 的平面截得的圆叫做球的小圆. 知识拓展: 学生行为 教师呈现有关 球的图片. 学生结合图片 以及实际生活经验, 举出更多关于球的 例子. 师:球是由什么 图形旋转而来的? 生:圆,半圆. 教师结合直观 图讲解球的各个元 素. 师:仿照初中圆 的定义,你能给出球 面的另一种定义吗? 强调注意球体与 球面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图形,引导 学生作出辅助线,利 用勾股定理得到结论. 教师可借助地 球仪,帮助学生理解 概念. 设计意图 由丰富的 图片和实物出 发,激发学生兴 趣. 理解定 义,体会旋转体 动态形成的过 程. 由具体的 实物到抽象的直 观图,培养学生 的空间想象能 力. 看懂球的 截面直观图要求 学生有较高的空 间想象能力,教 师可以利用模型 帮助学生理解.

课时教学流程 过南北极的半大圆是经线,平行于赤道的小圆是纬线. 南极 北极 球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就是经过两点的大圆在这两点 间的一段劣弧的长度,我们把这个弧长叫做两点的球面距离. 例1我国首都北京靠近北纬40纬线上,求北纬40纬线的长度.(地 球半径约为6 370 km) 解:如图,设A是北纬40圈上的一点,AK是它的半径,所以 OK丄AK . 设c是北纬40的纬线长,因为 / AOB=Z OAK =40 , 所以 c = 2 二? AK =2 r: - OAcos/ OAK =2 -: - OAcos 40 ?2 X 3.141 6 X 6 370 X 0.766 0, ~ 30 658 ( km). 即北纬40纬线长约为30 658 km. 2 .球的表面积 由球的半径R计算球表面积S的公式为 ? 2 S= 4 ~R . 例2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与高都等于球的直径,求证: (1)球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2)球的表面积等于圆柱全面积的 证明 (1)设球的半径为R,依题意圆柱的底半径也是 R,圆柱的高为2R. 因 为 师:假如你要乘 坐从济南直飞广州的 飞机,设想一下,它 应该沿着怎样的航线 飞行呢?航程大约是 多少呢? (1) 济南和广州间 的距离是一条线段的 长吗? (2) 经过球面上 的这两点有多少条弧 呢? (3) 这无数条弧 中,长度最短的是哪 条? 教师分析,从立 体图形中抽象到平面 图形,引导学生用初 中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 引导下,逐步完成证 明过程. 借助这个 例题,教师再次 强调将立体几何 问题转化为平面 几何问题的思 路.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一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实际问题的函数模型.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待定系数法的作用和一次函数模型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一次函数来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实际问题的函数模型的过程,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用途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习数学及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已能够熟练的确定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运用相关性质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学习了方程和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用一次函数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一次函数的图像有哪些特点,说明一次函数有哪些性质? (学生回答) 师:我们在上节课学习了待定系数法,大家还记得是怎么用的吗? 生:设出解析式,然后把已知点的坐标代入,解方程或方程组,解得系数值,进而得到解析式. 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 【例】为节约用水,某城市制定以下用水收费标准:每户每月用水不超过8m3时,每立方米收取1元外加0.3元的污水处理费;超过8m3时,超过部分每立方米收取1.5元外加1.2元的污水处理费.设一户每月用水量为xm3,应缴水费y元. (1)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画出上述函数图象. (3)该市一户某月若用水量为x=5m3或x=10m3时,求应缴水费. (4)该市一户某月缴水费26.6元,求该户这月用水量.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集合word教案

技工学校教案 教 师 科目数学班级系部 课题 第一章集合 §集合与元素 课型理论课 时 间 地点 教学目标1. 感受集合的含义,懂得集合的作用 2. 会根据已知条件构造集合 3. 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重点难点1. 集合的特征性质 2. 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需要的集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 动 学生活动 1. 集合的基本概念 (1)集合的含义 所谓集合,是有限个或无限个事物的总体,这些事物 或者被直接选定,或者以某种特定的属性予以界定;构成 集合的每一个具体事物叫做该集合的元素. 例如: ①由一个苹果、一本书、一台电脑构成的集合; ②由数0,1,9,11,40构成的集合; ③由数字字符‘0’, ‘2’, ‘7’, ‘9’, ‘5’构 成的集合; ④一个星期的七天的名称构成的集合; ⑤构成水分子的元素构成的集合; ⑥构成单词“GOOD”的字符构成的集合; ⑦方程x2-3x+2=0的根构成的集合; ⑧所有可以被2整除的整数构成的集合. (2)集合构成的基本原则 确定性原则 互异性原则 无序性原则 (3)有限集和无限集

2. 集合的表示 (1)集合的标识符 集合的标识符一般采用大写的西文字符A,B,C等;集合内元素的标识符则一般采用小写的西文字符a,b,c等 给定了一个集合,我们就可以判定具体事物是否是该集合内的元素. 如果某事物是集合的元素,就叫该元素属于集合,用记号‘∈’表示;否则就叫该元素不属于集合,用记号‘?’表示. 例1 用记号‘∈’, ‘?’连接下面的事物和集合: (1)A是构成水分子的元素集合,化学元素He,C,O,Cu; (2)A是能被3整除的正数集合,数a=-15,b=-6,c=9,d=15,e=31,h=1023; (3)B是由你所在学校全体学生、教师构成的集合,a 表示你校校长,b表示班某位同学,c表示你校的门卫,d 表示在你班借读的某位学生,h表示你的班主任. 解 (1)He?A,C?A,O∈A,Cu?A; (2)a?A,b?A,c∈A,d∈A,e?A,h∈A; (3)a∈B,b∈B,c?B,d?B,h∈B. (2)集合构成的表示法 ①列举法 表示形式:集合标识符={以逗号隔开的全部元素}. 适用范围:直接给出元素或以属性界定元素的有限集.②描述法 表示形式:集合标识符={元素属性描述}, 或集合标识符={元素通用标识符 | 元素属性描述}. 所谓元素通用标识符是指可以表示集合中一般元素的符号. 适用范围:以属性来界定集合元素的集合. ③维恩(Venn)图表示法 表示形式:在一个封闭的平面几何图形(一般是一个不讲究的圆或矩形)内,写出用逗号隔开的集合内元素或写出集合的标识符. 练习:1.. 写出下列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的含义: (1)A={x|x是整数,x>0}; (2)B={y|y∈本校, y不是教职工}; 2. 用带有元素通用标识符的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你家里拥有的电气用具的集合;教师 讲解 学生思考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教案

《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两个条件可确定一次函数;能根据所给信息(图象、表格、实际问题等)利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对正比例函数及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探求过程,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进一步发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经历从不同信息中获取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会根据条件用待定系数法求解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难点 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方程以及数形结合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内容:提问: (1)什么是一次函数? (2)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 (3)一次函数具有什么性质? 目的: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相关知识,温故而知新. 二、初步探究 内容1: 展示实际情境 实际情境:假定甲、乙二人在一项赛跑中路程y与时间x 的关系如图所示.

(1)这是一次多少米的赛跑? (2)甲、乙二人谁先到达终点? (3)甲、乙二人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4)求甲、乙二人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 目的:利用函数图象提供的信息可以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一方面让学生初步掌握确定函数表达式的方法,即待定系数法,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到确定正比例函数只需一个条件.情景一、二可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选取,情景二几个问题有一定的梯度,学生可能更易写出函数关系式. 教学注意事项:学生可能会用图象所反映的实际意义来求函数表达式,如先求出速度,再写表达式,教师应给予肯定,但要注意比较两种方法异同,并突出待定系数法. 内容2: 想一想: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需要几个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呢? 目的:在实践的基础上学生加以归纳总结.这个问题涉及到数学对象的一个本质概念——基本量.由于一次函数有两个基本量k 、b ,所以需要两个条件来确定. 三、深入探究 内容1: 例1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y (厘米)是所挂物体的质量x (千克)的一次函数,一根弹簧不挂物体时长14.5cm ;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3kg 时,弹簧长16cm .写出y 与x 之间的关系式,并求所挂物体的质量为4kg 时弹簧的长度. 解:设b kx y +=,根据题意,得 14.5=b ,① 16=3k +b ,② 将5.14=b 代入②,得5.0=k . 所以在弹性限度内,5.145.0+=x y . 当4=x 时,5.165.1445.0=+?=y (厘米). 即物体的质量为4千克时,弹簧长度为5.16厘米. 目的: 引例中设置的是利用函数图象求函数表达式,这个例子选取的是弹簧的一个物理现象,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不同的情景中获取信息求一次函数表达式,进一步体会函数表达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很好的数学模型.这道例题关键在于求一次函数表达式,在求出一般情况后,第二个问题就是求函数值的问题可迎刃而解. 教学注意事项: 学生除了从函数的观点来考虑这个问题之外,还有学生是用推理的方式:挂3千克伸长了1.5厘米,则每千克伸长了0.5厘米,同样可以得到y 与x 间的关系式.对此,教师应给予

一次函数应用教案

一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在掌握了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等知识后,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次函数的应用,通过两个课时对一次函数的应用进行简单概括、归纳,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与归宿。教学过程中鼓励解法和表述的多样化,充分加强图象识别与应用能力的培养,避免习惯的“代数化”倾向。突出通过函数获取信息,发展形象思维;突出一次函数的简单应用;突出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有针对性地增强问题的探索性与开放性,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均得到充分的发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熟悉一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领悟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及应用价值。 提高通过文字、表格、图像获取信息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综合思维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求直线解析式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学会利用函数性质进行判断及决策的方法,增进应用函数思想的意识。 体验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着探索,并在探索中感受成功,建立自信;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有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准确的图像识别与应用,领悟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学生探索为主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前几节课里,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以及一次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其实一次函数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在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 二、试着做做 (出示题目)某公司与营销人员签订了这样的工资合同,工资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基本工资,每人每月300元;另一部分是按月销售量确定的奖励工资,每销售1件产品奖励工资4元. 1.设某营销员月销售产品x件,他应得的工资为y元,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学生活动:独立阅读,领悟问题情境给出的数量关系,自己写出函数关系式。 师:让学生说出答案,并说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营销员的月工资y(元)与他当月销售产品的件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y=4x+300. 2.用求出的函数关系式,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该营销员某月的工资为l 220元,他这个月销售了多少件产品? (2)要想使月工资超过1 500元,当月的销售量应当超过多少件?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自主探究 解:当营销员的月工资为 1 220元时,他当月销售的产品件数x应当满足方程:4x+300=1 220. 解这个方程,得 x=230. 要想使月工资超过1 500元,则当月销售的产品件数x应当满足不等式:4x+300>1 500. 解这个不等式,得x>300.

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第一章集合教案

1.1.1 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2. 初步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3.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教学过程】 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 导入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 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师:“物以类聚”;“人以 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 印象. 引入课题. 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新课课件展示引例: (1) 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 (2) 正数的全体; (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 (4) 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师:每个例子中的“全体” 是由哪些对象构成的?这些对 象是否确定? 你能举出类似的几个例子 吗?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 出问题如下: (1) 集合、元素的概念是如 何定义的? (2) 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 系为何?是用什么符号表示 的?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 什么? (4) 集合的分类有哪些? (5) 常用数集如何表示?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梳 从具体事例直观 感知集合,为给出集 合的定义做好准备. 老师提出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学,培 养自学能力,提高学 生的学习能力. 检查自学、梳理 知识阶段,穿插讲解 1

新课1. 集合的概念. (1)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 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 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 为集). (2)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 合的元素. (3) 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 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A,B,C,… 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 a,b,c,…表示.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 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 说a属于A,记作a∈A,读作“a属于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 a不属于A,记作a?A.读作“a不属 于A”. 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 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 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 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 (2) 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 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 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 4. 集合的分类.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 合叫做有限集.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 合叫做无限集.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 的集合,记作N; (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 的集合,记作N+或N*; 理本节课知识,并强调要注意的 问题. 教师要把集合与元素的定 义分析透彻. 请同学举出一些集合的例 子,并说出所举例子中的元素. 教师强调:“∈”的开口方 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教师强调集合元素的确定 性.师:高一(1)班高个子同学 的全体能否构成集合? 生:不能构成集合.这是由 于没有规定多高才算是高个子, 因而“高个子同学”不能确定. 教师强调:相同的对象归入 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集合的 一个元素. 请学生试举有限集和无限 集的例子. 师:说出自然数集与非负整 数集的关系. 生: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 是相同的. 师: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 括数0. 解难点、强调重点、 举例说明疑点等环 节,使学生真正掌握 所学知识. 2

八年级数学上册《一次函数图像的应用》教案

第六章一次函数 总课时:7课时执笔人:刘丽娟使用人: 备课时间:第八周上课时间:第十一周 第7课时:6、5一次函数图像的应用(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函数图象信息获取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教学难点:从函数图象中正确读取信息 教学准备:教具:教材,课件,电脑学具:教材,练习本,铅笔,直尺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5分钟,学生观察图形,获取信息,全班交流) 内容:一农民带上若干千克自产的土豆进城出售,为了方便,他带了一些零钱备用,按市场价售出一些后,又降价出售,售出的土豆千克数与他手中持有的钱数(含备用 零钱)的关系,如图所示,结合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农民自带的零钱是多少? (2)试求降价前y与x之间的关系 (3)由表达式你能求出降价前每千克的土豆价格是多少? (4)降价后他按每千克0.4元将剩余土豆售完,这时他手中的钱 (含备用零钱)是26元,试问他一共带了多少千克土豆? 第二环节:问题解决(15分钟,学生理解题意,小组探究, 全班交流) 内容1:例1 小聪和小慧去某风景区游览,约好在“飞瀑”见面,上午7:00小聪乘电动汽车从“古刹”出发,沿景区公路去“飞瀑”,车速为36km/h,小慧也于上午7:00从“塔林”出发,骑电动自行车沿景区公路去“飞瀑”,车速为 26km/h. (1)当小聪追上小慧时,他们是否已经过了“草甸”? (2)当小聪到达“飞瀑”时,小慧离“飞瀑”还有多少km? 分析:当小聪追上小慧时,说明他们两个人的什么量是相同的?是否已经过了“草甸”该用什么量来表示?你会选择用哪种方式来解决?图象法?还是解析法? 解:设经过t时,小聪与小慧离“古刹”的路程分别为S1、S2, 由题意得:S1=36t,S2=26t+10 将这两个函数解析式画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上,观察图象,得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复习题知识讲解

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复习题 1、已知集合{1,2,3},{1,3},A B A B ===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集合{2,3,4,5,6},{2,4,5,8,9},A B A B ===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集合(2,2),(0,4),A B A B =-==I ______________,A B =U ____________。 4、集合{1,2}A =子集有__________个,真子集有___________个。 5、已知全集{1,2,3,4,5,6}{1,2,5},C =U U A A ==,则____________________。 6、已知全集{1,2,3,4,5,6,7,8}{5,6,7,8},{2,4,6,8}U A B ===,集合集合=A B I 则 ___________________, C =U A _________________, =U C B _________________。 7、:(3)(3)0:3p x x q x -+==±条件是结论的__________________条件。 8、:(3)(3)0:3p x x q x -+==条件是结论的__________________条件。 9、:0:3p x q x >>条件是结论的__________________条件。

10、不等式组3544 x x +≥?? -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不等式2210x x ++>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不等式210x -≥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不等式321x ->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不等式311x ->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不等式235x -<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不等式123x -<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函数123y x = -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