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六土壤胶体性状的观察

试验六土壤胶体性状的观察
试验六土壤胶体性状的观察

实验六 土壤胶体性状的观察

土壤胶体可分为无机胶体、有机胶体和有机无机复合胶体。无机胶体是指粘粘的微细部分,有机胶体指的是土壤腐殖质。实验证明,土壤中很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电性、物理化学吸收(离子交换作用)和凝聚作用等均与土壤胶体有关。

一、电泳现象

带电粒子在一个电场中,受电场的影响而运动。带正电荷的粒子向阴极移动,带负电荷的粒子向阳极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本实验将证明胶体土粒是带电的,而且在一般自然情况下,其所带的电性主要是负的。

按图15装置,先在U 形管中放一些蒸馏水,加中

性盐电解质数滴混合,以增加其导电性,然后把土壤

悬液从中间漏斗缓缓放入U 形管中,使U 形管两臂中

的悬液升至 a 处,而把管中原盛的蒸馏水面升至b 处,

先观察两臂中的悬液面。将其高度记下,然后接通直

流电源(为节省实验时间,以上步骤可由指导教师完

成)。

如果所用直流电源为30伏,大约经过 2小时以

后进行观察,可发现 U 形管两臂的土壤悬液面的位置

和原来不同了。电源的电位愈大,悬液面的移动越快。

把两臂中悬液面的移动方向记下来,说明原因,作出

结论。

二、吸附现象

土壤胶体带有电荷,必然能吸附带相反电荷的粒子,吸附现象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了解土壤胶体所带电荷的种类以及它们和土壤保肥能力的关系。

1.取粗质土(沙土)和细质土(粘土)各5克,分装于2个直径为1厘米左右的试管中,各加 0.001M 氯化亚铁液10毫升,摇动后过滤,取上部清液各2毫升,置于二个试管中,另取一试管装入未和土壤作用过的氯化亚铁溶液2毫升,各加入1%K 3[Fe 2(CN )6]溶液3滴,这时所产生的蓝色沉淀为滕氏蓝。比较3个试管中所产生的颜色深浅,把它记下来,作出结论说明原因,并从这一实验的结果,推论粗质土和细质土在保肥上的差异。

2.取上述经土壤吸收的溶液各2毫升及未和土壤作用过的0.001M 氯化亚铁溶液2毫升,分别盛于试管中,各加硝酸银液3滴,观察白色沉淀(氯化银)的多寡,并说明原因。

3.取试管4支,各加细质土5克,又各加 0.001M 氯化亚铁10毫升,摇匀,然后在 3 支试管中分别进行下列处理:

(1)加1M 氯化钠20滴;

图15 电泳装置

(2)加0.5M氯化钙20滴;

(3)加1/3M氯化铝20滴。

将上述4管剧烈振摇3分钟后,过滤,各取滤液2毫升,加铁氰化钾K3[Fe(CN)6]三滴进行比色,观察蓝色深浅,分析原因。

三、凝聚作用和阳离子种类关系

土壤胶体表面带有负电荷,因此,在水里互相排斥,而成为分散悬液,分散着的土壤胶体不能形成团粒结构。要使分散的胶体土粒团聚起来,成絮状沉淀,可以加电解质。电解质凝聚能力因阳离子种类而不同。本实验就是说明各种阳离子的凝聚能力。

1.取土壤若干克(依胶体含量多寡而定)分散在水中,做成悬液(这一步可由指导教师完成)。

2.准备净洁的、粗细相同的试管5支.编上号码。

3.在每支试管中加入土壤悬液5毫升。

4.在第一管中加入1/3M氯化铝4滴,第二管中加入0.5M氯化钙4滴,第三管中加入1M盐酸4滴,第四管中加入1M氯化铁或氯化钾4滴,第五管中加入蒸馏水4滴作为对照。

5.每组成员每手握1管(1—4),以干净塞子塞住管口,上下振摇一分钟,放置架上(振摇时间及频率必须尽显一致)。

6.观察各管液体澄清或胶体下沉速度,记录。

四、阳离子交换作用

阳离子交换作用指的是被土壤胶体所吸附的阳离子与溶液中的阳离子交技的现象。它对保持和供应养分、改善土壤结构、科学合理施肥有着密切的关系。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是土壤保肥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农业上有重要的意义。

1.将试管9支编号,前4支试管内分别放入下列土样与溶液:

第(1)试管放入酸性土3克,lM醋酸铁10毫升;

第(2)试管放入酸性土3克,蒸馏水10毫升;

第(3)试管放人中性土3克,1M醋酸铵5毫升;

第(4)试管放入中性土3克,蒸馏水5毫升(另加乙醇10滴)。

2.将以上4试管,各用干净塞子塞住管口,振摇3分钟,分别过滤,依次以(5)(6)(7)(8)4管盛接德液。

3.在第(9)试管内放入1M醋酸铵约2毫升,注明未经土壤作用之醋酸铵。

4.在(5)(6)(7)(8)试管中各加入饱和草酸铵液2滴。振摇后比较各个混浊度或沉淀之多寡,并记录之。

五、土壤阴离子交换作用

1.将试管7支编号,前3支试管内放入下列上样与溶液:

试管(1)加入酸性土5克,0.2%磷酸氢二钠10毫升,

试管(2)加入中性土5克,0.2%磷酸氢二钠10毫升;

试管(3)加入细砂5克,0.2%磷酸氢二钠10毫升。

2.将以上3支试管各用于净塞子塞紧管口,振摇3分钟,分别过滤,依次以试管(4)(5)(6)管盛接滤液约2毫升。试管(7)放入0.2%磷酸氢二钠2毫升,注明未经土壤作用。

3.在试管(4)(5)(6)(7)中,各加人盐酸—钼酸铵溶液5滴,再加人氯化亚锡甘抽溶液5滴,摇匀,3分钟后比较各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及深浅。

六、试剂及仪器

1.试剂。

(1)0.001M氯化亚铁溶液。称0.125克化学纯氯化亚铁,溶解在少量蒸馏水中,定容至1升。

(2)1%亚铁氯化钾溶液。

(3)硝酸银溶液。称5.8克化学纯硝酸银于水中,定容至1升,保存在棕色瓶中。

(4)1M氯化钠溶液。

(5)1/2M氯化钙溶液。

(6)1/3M氯化铝溶液。

(7)1M氯化铵溶液。称26.5克化学纯氯化铵溶于水中,定容至1升。

(8)1M醋酸铵溶液。称78克化学纯醋酸铵溶于水中,定容至1升。

(9)饱和醋酸铵溶液。

(10)0.2%磷酸氢二钠溶液。

(11)盐酸一钼酸铵溶液。称取化学纯钼酸铵20.0克,溶于大约300毫升的温水中,如溶液混浊,应过滤。冷却后缓缓加人浓盐酸417毫升,冷却后定客至1升。试剂中盐酸的浓度约5M,钼酸铵的浓度约2%。

(12)氯化亚锡甘油溶液。选用新鲜干燥氯化亚锡结晶细粒,称取2.5克加浓盐酸10毫升,加热,促其溶解。全部形成透明溶液后,再加化学纯甘油90毫升混匀,贮于棕色瓶中,可保存半年。

(13)0.2%硝酸钠溶液。

(14)60%醋酸溶液。

(15)硝酸试粉。称取锌粉2克(过100目筛),硫酸锰10克,α-萘胺0.25克,对氨基苯磺酸2.5克,柠檬酸100克,除锌粉过筛外,其它试剂不需要过筛,但都要磨细成粉状,装入棕色瓶中.存放在于燥处。

2.仪器。试管、试管架、滴管、滴瓶、滤斗、塞子等。

七、实验报告

1.U形管中两边土壤悬滚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方向移动。

2.电泳现象说明了土壤胶体主要带___________________电荷。

3.土壤胶体(吸附)(不吸附)Fe2+,这证明土壤胶体带有(正)(负)电荷。

4.土壤胶体(吸附)(不吸附)Cl-,这证明土壤胶体是带(正)(负)电荷。

5.在粗质土和细质土2个试管中那一个试管蓝色最浓___________,蓝色愈浓表示浸出液中___________的含量愈__________,也就是说土壤________的吸附作用愈_______。

6.比较(1)、(2)、(3)三个试管和单加FeCl2试管的蓝色深浅结果:单加FeCl2试管(深)(浅)于(1)试管,又(深)(浅)于(2)试管,(2)试管又(深)(浅)于(3)试管,说明在浓度较大的情况下,一价离子 Na+(能)(不能)减少对二价离子 Fe2+的吸收,而这种抑制作用是一价离子(<)(>)二价离子(>)(<)三价离子。这也说明土壤对离子吸附是一价离子(>)(<)二价离子(>)(<)三价离子。

7.在土壤悬液中加入各种阳离子或蒸馏水后,在各试管中的悬液下沉率不同,从最快到最慢的顺序为1_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悬液中土粒迅速下沉是因为这些胶体微粒受电解质中(阳离子)(阴离子)的影响,形成了__________的缘故。下沉愈快,离子的凝聚力愈_______。这一实验结果证明各离子的凝聚力次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散的上粒不容易形成团粒结构。

8.未知土壤接触过的蒸馏水中(有)(没有)钙离子。

9.未知土壤接触过的醋酸铵溶液中(有)(没有)钙离子。

10.中性土的蒸馏水浸提液中(有)(没有)钙离子。

11.中性土的醋酸铵浸提液和它的蒸馏水浸出液比较,其所含钙的数量较(多)(少)。这是因为醋酸铵中的铵离子和中性上胶体上的______产生______作用,而把______代换了出来的缘故。

12.酸性土的蒸馏水浸出波中铵离子和中性土的蒸馏水浸出浓比较起来,其所含钙离子数量(多)(少)。

13.酸性上的醋酸铵浸出液和它的蒸馏水浸出液比较起来,其所含钙离子数量较(多)(少)或(差异不明显)。

14.比较(4)(5)(6)(7)四个试管中蓝色的深浅次序是()>()>()>()。

15.思考题。

(1)从实验结果,如何推断粗质土和细质土的保肥能力?

(2)从实验结果,如何推断中性土和酸性土的保肥能力?

胶体及其性质

胶体及其性质 一、胶体的由来及其认识的发展 胶体一词,来自1861年T.格雷姆研究物质在水中扩散的论文《应用于分析的液体扩散》。当时发现有些物质(如某些无机盐、糖和甘油等)在水中扩散很快,容易透过一些膜;而另一些物质,如蛋白质、明胶和硅胶类水合氧化物等,则扩散很慢或不扩散。前者容易形成晶态,称为晶质;后者不易形成晶态,多呈胶态,则称为胶体。此种分类并未说明胶体的本质,因为胶状的胶体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形成晶态,而晶质也可以形成胶态。直到20世纪初超显微镜的发明以及后来电子显微镜的应用,对胶体才逐渐有较清楚的了解. 二、胶体体系的特点 自质点大小这一特点考虑,高分子与胶体质点的大小差不多。例如,分子量为36000的胰岛素(球状)直径约4.0纳米;分子量为42000的蛋白朊长椭球长约11纳米,与一般金溶胶和硅溶胶质点大小相近。有的高分子甚至长达100纳米以上。因此,与大小有关的性质,如扩散、沉降、渗透压、光散射(见胶体光散射)等性质,二者全都相似。胶体研究的许多结果可以应用于高分子体系,从而大大推动了高分子的研究,高分子化学的部分领域也就归入胶体化学的范畴。经典的胶体体系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是一相(质点)分布在另一相(介质)中的多相分散体系;而高分子质点分散在介质中的这种胶体体系却是热力学稳定的体系,是均相溶液,即高分子溶于溶剂而形成的溶液。如同小分子的溶液一样,只要溶剂不挥发,高分子溶液就可以永久存在。高分子溶液的溶剂挥发后,得到高分子化合物;但若把高分子放入溶剂中,则又自动溶解而形成溶液。于是就把高分子溶液称为可逆胶体,也叫做亲液胶体,以与疏液胶体相对照、相区别。 胶体质点与经典化学所研究的分子不同的另一特点,是其形状的千差万别,从完全对称的球形和比较对称的椭球形,到极不对称的不规则薄片,以至细长的线条。这将对体系的性质,特别是流变性质有重大影响。例如高分子溶液、钻井泥浆、油漆涂料、胶团溶液,以及乳状液、泡沫等的粘度、弹性、塑性及触变性等皆与质点的形状和结构有关(见非牛顿流体)。三、胶体化学中的基本术语 ⑴相—是指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都完全相同的均匀部分。体系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称为多相体系。 ⑵相界面—是指相与相之间的接触面称为相界面,相与相之间的宏观物理界面。在相互接触的两相中,若一相为气体,相界面称为表面,若是液—固分界面,称为界面。 ⑶分散相—是指在多相分散体系中,被分散的物质。 ⑷分散介质—是指分散相所在的连续介质,又叫连续相。例如:钻井液中,粘土颗粒分散在水中。粘土为分散相;水为分散介质。 ⑸分散度D—是指分散相的分散度,是分散程度的量度,通常用分散相颗粒平均直径或长度a的倒数来表示。D=1/a。 ⑹比表面—是指单位体积(重量)物质的总表面积。比表面= S/V(m-1 )或比表面= S/W (m2 /kg)。 ⑺吸附—是指物质在两相界面上自动浓集(界面浓度大于内部浓度)的现象。 ⑻吸附质—是指被吸附的物质。

实验六 胶体溶液的制备与性质

韩山师院化学系化学专业物理化学实验课实验报告 实验六胶体溶液的制备与性质 实验目的: 了解水溶胶的制备方法及胶体溶液的一些性质。 实验原理: 分散相的粒子直径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物系叫做胶体。胶体物系的制备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分散法,使粒子较大的物质分散成胶体物系;另一种是凝聚法,使溶质分子原子或者离子自行结合成胶粒大小而形成溶胶。本实验利用凝聚法制备Fe(OH)3溶胶和MnO2溶胶。 通常溶胶都具有比较稳定性质,如可以在密闭条件下保持比较长的时间而不会产生沉淀,原因在于胶粒具有一定的ζ电位和溶剂化膜,故当加入一定的电解质时,胶粒电性相反的溶胶或其它物质使ζ电位降低,溶剂化膜变薄时,胶体变得不稳定并发生聚沉。本实验研究正溶胶Fe(OH)3和负溶胶MnO2的这些性质及渗析作用。 实验用品:仪器:酸式滴定管(50mL)、试管15支、烧杯(25mL×2,100mL×1)、量筒(100mL×1,50mL×1,10mL×1)丁达尔现象观察筒、试管架、锥形瓶(250mL×6)、移液管(25mL×1,2mL×2,1mL×4)玻璃棒、吸量管(10mL×1、2mL×2,1mL×1)、酒精灯、三脚架。试剂:1mol/L盐酸、0.1mol/L KMnO4溶液、2.5mol/L KCl溶液、5% 氨水、0.01mol/L K2CrO4溶液、10% FeCl3溶液、1% H2O2溶液、0.001mol/L K3[Fe(CN)6]溶液、1mol/L Na2S2O3溶液 实验内容及其现象记录:

问题与讨论: 1、用量筒量取190mL蒸馏水进行加热一定要沸腾后才能逐滴加入10mL10% FeCl3溶液。 2、在制取MnO2溶胶时,滴加H2O2时一定要慢慢滴加,充分搅拌,否则会产生沉淀,当 用玻棒醮取该溶液点于滤纸时把滤纸染为粉红色,应注意要求外围的一小圈为粉红色,中间大部分是黄褐色,否则还得继续滴加1% H2O2溶液。 3、在做KCl 、K2CrO 4、K3[Fe(CN)6]溶液对Fe(OH)3溶胶的聚沉作用的实验中要求每次 混浊程度应一样,可用一瓶不加电解质的原始溶液来比较,以后的各瓶就可以这一瓶作为参照来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

土壤胶体.

第一章绪论 土壤 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所形成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陆地表层—位置; 疏松—物理状态; 能够产生植物收获—土壤的本质。 土壤肥力 土壤在植物生长发育整个过程中,同时而又不断地满足和协调植物对水分,空气,养料和热量等要求的能力。 四大肥力因子:水、肥、气、热 有效肥力 在生产中反应出经济效果的那部分肥力。 潜在肥力 还没有在生产中反映出经济效果的那部分肥力。 土壤生产力 土壤在其土壤肥力、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 土壤肥力与土壤生产力的联系与区别:土壤生产力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基础,内因)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外因)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肥力只是生产力的基础,而不是生产力的全部。肥力因素基本相同的土壤,如果处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表现出来的生产力彼此可能相差很大。 土壤三相物质组成 固相——矿物质和有机质 液相——土壤液体 气相——土壤气体 第二章矿物质 风化作用,原生矿物,次生矿物

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受到种种外力作用,逐渐破碎成为疏松物质,这一过程叫做风化作用。所产生的疏松物质就是土壤母质。 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 次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氧化铝等。 土壤中的原生矿物类型和特性: 1、长石类矿物:正长石,又称钾长石,是土壤中钾元素的重要来源。 2、云母类:白云母,又称钾云母,是土壤中钾元素的来源之一。黑云母也是钾元素的来源,更易分解,风化。 3、角闪石与辉石类矿物:含盐基丰富,化学稳定性低,容易被彻底分解。 4、石英矿物:不易风化,是土壤中砂粒的主要来源。 5、氧化铁类矿物:赤铁矿(Fe2O3),常使土壤染成红色;磁铁矿(Fe3O4),具磁性。黄铁矿(FeS2),分解后形成硫酸盐。 6、磷酸盐类矿物:磷灰石是制造磷肥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磷元素的主要来源。 7、方解石(CaCO3):方解石是土壤中碳酸钙的主要来源。 8、褐铁矿(Fe2O3·3H2O):由赤铁矿水化形成的一种含水氧化铁,是土壤黄色和棕色染色剂。 母质 1、成土母质:矿物岩石经各种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疏松多孔体 2、土壤母质与岩石和土壤相比,有很大区别。 母质有别于岩石,其颗粒小,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表面积增大,颗粒间多孔隙,疏松,有一定的透水性、通气性及吸附性能。母质所具有的这些肥力因素还远远不能满足植物的需要。 3、母质类型 岩石矿物风化形成的母质,有的就地堆积,但大多数是在重力、水流、风力、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搬运到其他地方,形成各种沉积物,有的甚至经过多次搬运沉积。 按风化物搬运动力与沉积特点的不同,可将成土母质分为以下8种类型:残积物 粒级: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粒级(粒组):根据土粒大小和性质,将其分成若干组,称土壤粒级或粒组。

胶体的性质

第二单元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二课时) 胶体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胶体的性质,能够分析胶体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借助胶体制备实验载体,通过观察,层层思考理解胶体的 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维,感受化学实验之精妙,激发 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电泳、聚沉性质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电泳、胶体的聚沉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提问法、分类对比法、总结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胶体制备实验中观察到的三个阶段的现象吗?你们下来对它们的解释思考得怎样? 【回顾实验】第一阶段:制备前药品为饱和氯化铁溶液,用激光笔照射无通路产生第二阶段:加入5滴氯化铁溶液煮沸到红褐色时,激光照射出现通路 第三阶段:继续煮沸好几分钟,通路变暗,最后消失,出现类似沉淀的浑浊现象 【引导】根据分散系分散质粒子直径分析第一阶段转化为第二阶段的原因 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 1 nm 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100 nm 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1nm~100 nm 【学生思考解释】: 【本质分析】(投影) 解释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原因:

一、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 (1)成因:胶粒对光线的散射作用 (2)是区分溶液与胶体的一种最简单的物理方法。 【过渡】对于分散系,分散质粒子微小,都会做布朗运动 2.布朗运动:胶粒在不停地、做不规则运动。 所以溶液、胶体都存在布朗运动的性质 【过渡】正因为两者均有这样的动态性质,才在它们的外观上呈现出稳定的特征。但是为什么我们说胶体是介稳性的呢? 【学生思考】 【过渡】这是因为胶体存在这样的性质: 【实验探究】观察胶体的电泳实验视频,得出结论: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荷。 并解释带正电荷的原因。 3.电泳:外加电场作用下,胶粒定向移动的现象 (1)常见胶体胶粒的带电情况 ①胶粒带正电荷的胶体: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等。如:Fe(OH)3胶体、 Al(OH)3胶体、Fe2 O3胶体 ②胶粒带负电荷的胶体:金属硫化物、非金属氧化物、H2SiO3胶体、土壤胶体等 例:As2S3胶体、As2 O3胶体、SiO2胶体 ③胶粒不带电荷的胶体:淀粉胶体(它不发生电泳) ★带电的为胶粒,胶体整体不带电。 【小结】正因为同一胶体的胶粒带同种电荷,在做布朗运动时,胶粒相互靠近,因表面积比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大,接触集结成更大的粒子而沉淀下来的可能性大,但又因同种电荷会相互排斥,阻止了集结的可能,从而使胶体能比较稳定的存在。一旦这样的排斥力遭破坏,这样的稳定性很可能消失。这种稳定性介于溶液与浊液之间,因而叫介稳性。 4.介稳性 成因:a. 同一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主要) b. 胶粒的布朗运动 【过渡】解释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的现象?继续加热溶液没有明显现象,而继续加热胶体,出现通路消失,沉淀产生的不稳定现象。从胶体粒子运动方面看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全,可做教案)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 第一节 胶体的制备和净化 胶粒:1—100 nm ,原则上可由原子、分子凝聚成胶体(凝聚法),也可由大块物质分散成胶体(分散法)。 一、胶体制备的一般条件 1. 分散相在介质中的溶解度必须极小,浓度低 OH H C S 52+——真溶液)溶胶(溶解度极小,滴入水中O H S 2/???→? 低溶解度是形成溶胶的必要条件之一,同时还需要反应物的浓度很稀,生成的难溶物晶粒很小而又无长大条件时才能得到胶体。若反应物浓度很大,细小的难溶物颗粒突然生成很多,易形成半固体状的凝胶。 2. 必须有稳定剂存在 分散胶体体系中存在巨大的界面积,属热力学不稳定体系,胶体需要稳定剂作用才能稳定存在。 二、胶体的制备方法 1. 分散法:机械分散、电分散、超声分散和胶溶法 通过不同的能量或作用方式分散大块物体→胶粒 胶溶法是某些新生成的沉淀中加入适量的电解质或置于某一温度下使胶体重新分散成溶胶。 如正电胶MMH (moled metal hydroxide )或MMLHC :mixed metal layered hydroxide compound 在一定比例的AlCl 3·MgCl 2 混合溶液中,加入稀氨水,形成混合金属氢氧化物沉淀(半透明凝胶状),经多次洗涤后(目的在于控制其中的氯离子浓度),置该沉淀于80℃下恒温,凝胶逐渐形成带正电的溶胶。MMH 用途很广——钻井液添加剂、聚沉剂、防沉剂等。 胶溶法:新形成的洗涤过的溶液沉淀加入少量33)(FeCl OH Fe →搅拌→沉淀转化为红棕色的3)(OH Fe 溶胶→机械粉碎——球磨机、振动磨、冲击式粉碎机、胶体磨、离心磨。 研磨过程中,增大增大,S A G S ,颗粒有聚集倾向(颗粒间有吸引力;颗粒增大,S G 减小)。分散?聚集平衡,颗粒不再磨细。要提高研磨效率,防聚可采取溶剂冲稀或加入稳定剂吸附表面——工业SAA ,油漆工业,研磨色料(SAA 保护) 电分散:电弧使金属气化,分散于溶剂中,得到溶胶。 超声波分散:对被分散的物质产生很大的撕碎力。 2. 凝聚法: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分子或离子聚集成胶粒。 (1) 还原法——金属溶胶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报告

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实验目的】: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比较其与氯化铁的区别。 【实验要求】:保证安全,尽量不损坏仪器。成功制备氢氧化铁。【实验原理】:FeCl3+6H2O=加热=Fe(OH)3(胶体)+3HCl 【实验设备及环境要求】: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小烧杯、量筒。 要求环境干净整洁,没有极易燃物。 【实验步骤】:准备实验(护目镜等)→组装仪器(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量取25mL蒸馏水,倒入小烧杯中→点燃酒精灯→将蒸馏水加热至沸腾,滴入饱和氯化铁溶液5-6滴,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取下小烧杯,观察其与氯化铁外观差异→试验其丁达尔效应→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污水→向其中的一只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铁胶体→静置,比较两只烧杯中液体的澄清程度→拆除清洗所有仪器,结束实验。【实验结果】:(1)氯化铁溶液呈棕色,氢氧化铁胶体呈红褐色。 (2)制备得到的氢氧化铁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3)加入了氢氧化铁的颜色深于另一烧杯中液体,但更 澄清。 【讨论和分析】:成功制备出氢氧化铁胶体。 (1)氯化铁的水解反应 FeCl3+6H2O=加热=Fe(OH)3+3HCl。为什么产生的盐酸与氢氧化铁不反应呢?原因大致有二。 一、是因为高温反应时,盐酸挥发成气体,不接触无法反应。

二、是因为氢氧化铁和盐酸反应主要是因为氢氧根负离子和氢正离子结合,但制备的氢氧化铁胶体为带正电的粒子,氢离子也带正电,不反应。 (2)氢氧化铁胶体会出现聚沉现象。因为煮沸时间过长温度高,加剧了胶体粒子的热运动,碰撞几率增大,更容易结合成大粒子聚沉。(3)做净水剂。胶体粒子表面积大,能够吸附更多的悬浮颗粒物,沉降。高铁酸钾是含有FeO42-的一种化合物,其中心原子Fe以六价存在,因此,高铁酸钾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可以对水进行氧化、消毒、杀菌处理。因此,高铁酸钾在饮用水的处理过程中,集氧化、吸附、絮凝、沉淀、灭菌、消毒、脱色、除臭等八大特点为一体的综合性能,被称为多功能水处理剂。 【实验过程反思】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过程中,反应总体成功,但学生在做实验时没注意观察液体变为红褐色后就停止加热,有的学生制备胶体出现了聚沉现象。因此在今后的实验中注意加热时间不宜过长。

试验六土壤胶体性状的观察

实验六 土壤胶体性状的观察 土壤胶体可分为无机胶体、有机胶体和有机无机复合胶体。无机胶体是指粘粘的微细部分,有机胶体指的是土壤腐殖质。实验证明,土壤中很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电性、物理化学吸收(离子交换作用)和凝聚作用等均与土壤胶体有关。 一、电泳现象 带电粒子在一个电场中,受电场的影响而运动。带正电荷的粒子向阴极移动,带负电荷的粒子向阳极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本实验将证明胶体土粒是带电的,而且在一般自然情况下,其所带的电性主要是负的。 按图15装置,先在U 形管中放一些蒸馏水,加中 性盐电解质数滴混合,以增加其导电性,然后把土壤 悬液从中间漏斗缓缓放入U 形管中,使U 形管两臂中 的悬液升至 a 处,而把管中原盛的蒸馏水面升至b 处, 先观察两臂中的悬液面。将其高度记下,然后接通直 流电源(为节省实验时间,以上步骤可由指导教师完 成)。 如果所用直流电源为30伏,大约经过 2小时以 后进行观察,可发现 U 形管两臂的土壤悬液面的位置 和原来不同了。电源的电位愈大,悬液面的移动越快。 把两臂中悬液面的移动方向记下来,说明原因,作出 结论。 二、吸附现象 土壤胶体带有电荷,必然能吸附带相反电荷的粒子,吸附现象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了解土壤胶体所带电荷的种类以及它们和土壤保肥能力的关系。 1.取粗质土(沙土)和细质土(粘土)各5克,分装于2个直径为1厘米左右的试管中,各加 0.001M 氯化亚铁液10毫升,摇动后过滤,取上部清液各2毫升,置于二个试管中,另取一试管装入未和土壤作用过的氯化亚铁溶液2毫升,各加入1%K 3[Fe 2(CN )6]溶液3滴,这时所产生的蓝色沉淀为滕氏蓝。比较3个试管中所产生的颜色深浅,把它记下来,作出结论说明原因,并从这一实验的结果,推论粗质土和细质土在保肥上的差异。 2.取上述经土壤吸收的溶液各2毫升及未和土壤作用过的0.001M 氯化亚铁溶液2毫升,分别盛于试管中,各加硝酸银液3滴,观察白色沉淀(氯化银)的多寡,并说明原因。 3.取试管4支,各加细质土5克,又各加 0.001M 氯化亚铁10毫升,摇匀,然后在 3 支试管中分别进行下列处理: (1)加1M 氯化钠20滴; 图15 电泳装置

Fe(OH)3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实验报告

溶胶的制备、纯化及稳定性研究 1、实验背景 胶体现象无论在工农业生产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常见的问题。为了了解胶体现象,进而掌握其变化规律,进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实验很有必要。 氢氧化铁胶体因其制备简单、带有颜色和稳定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物理化学实验中,并且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但是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ζ)却是始终是一个难点,因为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溶胶中胶粒形状、表面电荷数量、溶剂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PH、温度和所加电压。 2、实验要求 (1)了解制备胶体的不同方法,学会制备Fe(OH)3溶胶。 (2)实验观察胶体的电泳现象,掌握电泳法测定胶体电动电势的技术。 (3)探讨不同外加电压、电泳时间、溶胶浓度、辅助液的pH值等因素对Fe(OH)3溶胶电 动电势测定的影响。 (4)探讨不同电解质对所制备Fe(OH)3溶胶的聚沉值,掌握通过聚沉值判断溶胶荷电性质的方法。 二、实验部分 1.实验原理 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如机械法,电弧法,超声波法,胶溶法等;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如物质蒸汽凝结法、变换分散介质法、化学反应法等。Fe(OH)3溶胶的制备就是采用化学反应法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 在胶体分散系统中,由于胶体本身电离,或胶体从分散介质中有选择地吸附一定量的离子,使胶粒带有一定量的电荷。显然,在胶粒四周的分散介质中,存在电量相同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离子。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电位差,称为ξ电位。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会发生相对运动。胶粒向正极或负极(视胶粒荷负电或正电而定)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同一胶粒在同一电场中的移动速度由ξ电位的大小而定,所以 电位也称为电动电位。 测定ξ电位,对研究胶体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很大意义。溶胶的聚集稳定性与胶体的ξ电

胶体及其性质

1.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 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分散系.如NaCl溶解在水中形成的NaCl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在分散系中,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如NaCl溶液中的NaCl为分散质.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叫做分散剂.如NaCl溶液中的水为分散剂. 2.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在1nm~100nm之间 3.胶体的分类 气溶胶——雾、云、烟 按分散剂状态分液溶胶——Fe(OH)3胶体、蛋白质溶液 胶体固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 按分散质分粒子胶体—分散质微粒是很多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如Fe(OH)3胶体 分子胶体—分散质微粒是高分子,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 3.胶体的重要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光通过胶体时所产生的光亮的通路的现象。胶体的丁达尔现象是由于胶 体微粒对光线的散射而形成的,溶液无此现象,故可用此法区别溶液和溶胶。 ②布朗运动:胶体粒子所作的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运动。布朗运动是分子运动的体现。 ③电泳现象: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工业生产中可利用电泳现象来分离提纯物质。 3 色;而As2S3胶体微粒向阳极移动,使阳极附近颜色加深,呈深金黄色。 ④胶体的聚沉:一定条件下,使胶体粒子凝结而产生沉淀。胶体聚沉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a.加入电解质 b.加入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另一种胶体 c.加热。如:制皂工业生产 中的盐析,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等等。 ⑤渗析:依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利用半透膜把溶胶中的离子、分子 与胶粒分离开来的方法。利用渗析可提纯胶体。 5.胶体的制取(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取) 原理: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胶体的性质试验的教学设计

《胶体》教学探索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杨华曾宇梅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化学1(必修)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人教版 4.所属章节: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 二、教学设计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及丁达尔效应的应用。 (2)了解胶体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应用丁达尔效应,使学生了解胶体在我们生活中的存在。 (2)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了解胶体聚沉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胶体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化学的情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态度,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内容分析 对于胶体的学习,教材设计了一个科学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和性质,分为如下几步: (1)制备Fe(OH)3胶体,并与CuSO4溶液、泥水外观进行比较; (2)探索Fe(OH)3胶体有丁达尔效应,CuSO4溶液无丁达尔效应; (3)分别过滤Fe(OH)3胶体和泥水。 该实验要达到的实验目的应为以下三点: (1)掌握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比较胶体、溶液、浊液外观上的差异; (2)胶体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没有,可用此方法鉴别溶液和胶体; (3)胶体的胶粒可透过滤纸,悬浊液的固体小颗粒不能通过滤纸。 课本中还用图2-5 说明豆浆是一种胶体、图2-7说明清晨树林中的空气胶体。最后用科学视野的方式介绍了胶体的性质,包含电泳、布朗运动、聚沉等。 3.学情分析 (1)分散系在初中时已学了溶液和浊液,但胶体是一个新知识点; (2)生活中有很多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如清晨树林中的阳光透过树叶形成的光线;夜晚大桥上射灯向空中扫射时的绿色光柱;放电影时放映机和荧幕之间不断变换的光线。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胶体:我们喝的牛奶、豆浆、绿茶、红茶等。

胶体的性质

第二节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黄冈中学高级教师陈晓峰 ●教学目标 1.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了解其应用。 2.进一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物质聚集状态相关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归纳的能力。 4.通过了解胶体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感觉化学就在身边,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教学重点 胶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胶体粒子大小与其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实验探索等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叫胶体?它和溶液、浊液有何异同点?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在1 nm~100 nm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它和溶液、浊液相比,相同点:三者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都属分散系的一种。不同点:主要是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液体均一性、稳定性也不尽相同。 [转问]胶体和溶液的外观特征相同(透明澄清),如NaCl溶液和淀粉溶液,那么可用怎样的物理方法加以鉴别呢? 将分别盛有等量NaCl和淀粉溶液的两烧杯并排置于桌面上,用激光教鞭从一侧(光、两烧杯在一条线上)进行照射,同时于垂直方向观察。 现象与结论:当光束通过形成一条光亮红色通路的液体为淀粉溶液,无此现象的为NaCl溶液。 [讲述]当一束强光照射胶体时,在入射光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道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早在19世纪由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研究发现。故称其为“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无此现象。因此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和胶体。那么,造成胶体和溶液这种性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投影比较] 当光线照射到胶体粒子上时,有一部分光发生了散射作用,另一部分光透过了胶体,无数个胶粒发生光散射,如同有无数个光源存在,我们便可发现当一束光线通过胶体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就是丁达尔效应。 [设问]胶体除具有丁达尔效应外,还有何其他性质呢? 第二节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一、胶体的性质 [板书]1.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叫丁达尔效应。 [过渡]由于胶体分散质粒子比溶质粒子大得多,以致使光波传播改变了原来的方向。尽管如此,我们的肉眼仍看不到它的存在。超显微镜可帮助我们了解胶粒的情况。 胶粒的运动情况如同花粉颗粒在水里作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这种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板书]2.布朗运动:胶体分散质粒子作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这种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设问]为什么胶粒的运动是不停的、无秩序的呢? 胶粒作布朗运动,是因胶粒受水分子来自各方面的撞击、推动,而每一瞬间在不同方向上所受合力的大小不同,所以每一瞬间胶粒运动速率和方向都在改变,因而形成不停

实验:胶体与乳液的制备及性质

实验:胶体与乳液的制备及性质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溶胶的制备及基本性质。 2、了解乳状液制备原理。 3、掌握乳状液以及鉴别其性质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此部分不用全抄,主要意思有就行) 胶体分散系就是分散相粒径为1~100nm的一种分散体系。它主要包括溶胶与高分子化 合物溶液。 溶胶的分散相粒子与分散剂之间存在相界面,它就是一种高分散度的多相分散系,因而胶粒有聚集的趋势,就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溶胶胶粒对光有散射作用,因而具有明显的丁铎尔(Tyndall)效应;溶胶胶粒带电,因而在电场中向与其电性相反的一极泳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胶粒在溶剂分子热运动的推动下作布朗运动,所以说溶胶就是动力学稳定体系。 实验室制备溶胶一般采用凝聚法,即通过水解或复分解反应生成难溶物,在适当的浓度、温度等条件下使生成物分子聚集成较大颗粒的胶核而形成溶胶。为克服其聚集的趋势,胶核选择吸附与其组成相关的离子作为第一吸附层,后者又吸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形成电荷总数 少一些的第二吸附层。胶核与其吸附的双电层构成了带电的胶粒,它们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加之对水分子的吸引,形成水化膜,使溶胶得以稳定。 例如用水解反应制Fe(OH)3溶胶,其反应如下 沸腾 FeCl3+ 3H2O === Fe(OH)3+ 3HCl △ Fe(OH)3+ HCl === FeOCl + 2H2O FeOCl === FeO+ + Cl- 氢氧化铁溶胶的胶粒结构为[{Fe(OH)3}m·nFeO+·(n-x)Cl―]x+,胶粒带正电荷,称正溶胶。 又如用复分解反应制AgI溶胶,其反应如下 AgNO3+KI===AgI+KNO3 当AgNO3过量则胶核选择吸附Ag+,第二吸附层为NO3―,胶粒带正电荷,若为KI过量,则胶核选择吸附I―,第二吸附层为K+,胶粒带负电荷。 但若电解质离子过多,则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再进入第二吸附层,中与胶粒的电荷,促使溶胶聚沉;若将正、负溶胶混合则会互相中与电荷导致聚沉。 为使溶胶稳定,新制备的溶胶需进行透析,去除多余的电解质。这一过程叫溶胶的净化。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分散相粒径也就是1~100nm,也存在布朗运动。有的高分子化合物 分子其实就是电解质大离子,如蛋白质、核酸等,故也有电泳现象。但高分子化合物溶液就是 单相分散体系,分散相与分散介质间无相界面,故“Tyndall”效应很微弱,更重要的,其分散相粒子无聚集趋势,故高分子溶液就是热力学稳定体系。使其稳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高分子表面有许多亲水基团,使其溶剂化能力比溶胶强得多,高分子化合物可以自发溶解,其沉淀-溶解过程就是可逆的,溶胶却不能。由于有厚实的溶剂化膜保护,高分子溶液不容易发生聚沉。 在溶胶中加入足量高分子溶液,可以保护溶胶使之难以聚沉,称之为保护作用;若加入少量高分子溶液,则反而会促使溶胶聚沉,称之为敏化作用。 在适当浓度、温度下,高分子溶液可以发生胶凝作用,生成凝胶。 乳状液就是一种液体分散到另一种不相溶混的液体中的粗分散体系,分散相粒径大于100nm。必须有乳化剂──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乳状液才能稳定存在,肥皂水即就是一种乳化剂。

土壤胶体和土壤交换性能

第六章土壤胶体和土壤交换性能 主要学习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土壤胶体的晶格构造,掌握土壤胶体的性质。本章是今后学习肥料学的基础。因为土壤胶体的行为影响着土壤的发生发展、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土壤保肥供肥能力。 第一节土壤胶体 一、概念 土壤胶体是指颗粒直径小于0.001mm或0.002mm的土壤微粒。 目前土壤胶体粒径的大小范围,并不是绝对的。这是因为胶体性质的出现,是随着粒径的减小逐渐加强的。没有截然划分的界限。 二、土壤中的胶体主要分为三类 1、土壤无机胶体:主要是矿物在化学风化过程中产生的次生矿物,包括氧化硅类、三氧化物类和层状铝硅酸盐等。有时将无机胶体称为粘土矿物。 粘土矿物的来源有以下几个途径:(1)由白云母、黑云母演变而来;(2)在一定条件下有矿物的分解产物合成形成;(3)由一种粘土矿物演变成另一种粘土矿物。 2、土壤中有机胶体主要是腐殖质,它是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等的作用下形成的。 3、有机无机复合体是土壤腐殖质和粘土矿物通过混合和吸附结合在一起,结合过程比较复杂。 三、硅酸盐粘粒的晶格构造 1、粘土矿物的基本单位:有2个即硅氧片和铝氧片 (1)硅氧片:由硅氧四面体连接而成。 硅、氧两元素能组成一个单位的原因:一是硅具有正原子价,而氧具负原子价,二者可相互吸引。二是与原子大小有关,四个氧原子堆积成四面体时,其间所形成的空隙与硅原子的大小基本相似。但四面体的键价并不平衡(SiO44-),因此许多四面体可共用氧原子形成一层。此时键价仍不平衡,可与铝水八面体结合形成各类粘土矿物。 (2)铝氧片,又称铝氧八面体。 由六个氧原子围绕一个铝原子构成。六个氧原子所构成的八面体空隙与铝原子的大小相近似。许多铝八面体相互连接,形成铝氧片。铝氧片有两个层面的电价不平衡,可与氢原子连接形成水铝矿,或与硅氧片通过不同方式的连接结合成为铝硅酸盐。粘土矿物分为二层矿物和三层矿物; 四、粘土矿物负电荷的来源(本章的重点是土壤的电化学特性) 1、同晶取代:晶格构造中的中央离子被其他阳离子取代后会产生负电荷(被电荷比它低的取代)。 2、晶格断裂产生电荷。 3、胶体表面分子解离产生电荷。随pH变化改变而产生的电荷称可变电荷 五、几种主要土壤胶体 1、高岭石(kaolinite)是二层型(1:1)粘土矿物,是强烈化学风化条件下的产物(南方)(教材p178 8-3构造图)晶格较稳定,硅酸盐层之间由氢键连接,作用力很强,间隙小,水分子或其他离子很难进入层间。因此只有外表面,没有内表面,无胀缩性(陶器不会太大),比表面积较小,为30m2/g。高岭石带有的电荷一部分是晶格破裂产生的,另外晶格表面的—OH在土壤酸度变化时带有可变电荷,但高岭石的带电量较少; 2、伊利石属三层型(2:1)粘土矿物,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硅酸盐层间由钾

胶体实验报告答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胶体实验报告答案 篇一:胶体的制备及性质实验报告设计 【实验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 2、实验探究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学会用简单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 3、培养由宏观实验现象推测微观粒子大小的能力。 二、实验用品: 1.实验药品:Fecl3饱和溶液、cuso4溶液、泥水、1mol/Lhcl溶液、水玻璃(nasio3 的水溶液)、蒸馏水、u形管、0.01mol/LKno3溶液、mgso4溶液 2.实验仪器:铁架台(配铁圈)、石棉网、烧杯、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量筒、胶 头滴管、激光笔、玻璃棒、漏斗、滤纸、石墨电极

三、实验步骤与方法: 1 结论:1、溶液、胶体和浊液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顺序是,三种分散系 的稳定性顺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 2、胶体的性质有:、、四、知识储备及注意点: 2、胶体的性质: 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形成的,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效应”,利用丁达尔效应是区分胶体和其他分散系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3、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用蒸馏水,不能用自来水,自来水中有电解质会使胶体发生凝聚。(2)Fecl3溶液要饱和但不能浑浊。 (3)逐滴滴加Fecl3溶液要不断振荡,但不能用玻璃棒搅拌。 (4)Fecl3不能过量,因Fecl3本身是电解质,过量的Fecl3也能使胶体发生凝聚。(5)不能使液体沸腾时间过长,以免生成沉淀,加热过度会使胶粒运动加快,发生凝聚。 2 篇二:实验报告(制取Fe(oh)3胶体) 制取Fe(oh)3胶体的实验报告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报告

1-3 分散系与胶体——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报告】 一、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1. 试验目的: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比较其与氯化铁的区别。 2. 实验要求:保证安全。尽量不损坏仪器。成功制备氢氧化铁。 3. 实验设备及环境要求: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小烧杯、量筒。要求环境干 净整洁,没有极易燃物。 4. 实验步骤:准备实验(护目镜等)-组装仪器(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量 取25mL蒸馏水,倒入小烧杯中-点燃酒精灯-将蒸馏水加热至沸 腾,滴入饱和氯化铁溶液5-6滴,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T 熄灭酒 精灯,停止加热-取下小烧杯,观察其与氯化铁外观差异 -试验其丁 达尔效应-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污 水-向其中的一只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铁胶 体-静置,比较两只烧杯中液体的澄清程度-拆除清洗所有仪器,结 束实验。 5. 实验结果:(1)氯化铁溶液呈棕色,氢氧化铁胶体呈红褐色。 (2) 制备得到的氢氧化铁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3) 加入了氢氧化铁的颜色深于另一烧杯中液体,但更澄清。 6. 讨论和分析:成功制备出氢氧化铁胶体。 ⑴氯化铁的水解反应。FeC3+6fOMq热=Fe(OH3+3HC。 为什么产生的盐酸与氢氧化铁不反应呢?原因大致有二。一是 因为高温反应时,盐酸挥发成气体,不接触无法反应。二是因 为氢氧化铁和盐酸反应主要是因为氢氧根负离子和氢正离子结 合,但制备的氢氧化铁胶体为带正电的粒子,氢离子也带正 电,不反应。 (2) 氢氧化铁胶体会出现聚沉现象。因为煮沸时间过长温度高, 加剧了胶体粒子的热运动,碰撞几率增大,更容易结合成大粒 子聚沉。 (3) 做净水剂。 胶体粒子表面积大,能够吸附更多的悬浮颗粒物,沉降。 高铁酸钾是含有FeQ2-的一种化合物,其中心原子Fe以六价 存在,因此,高铁酸钾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可以对水进行 氧化、消毒、杀菌处理。因此,高铁酸钾在饮用水的处理过 程中,集氧化、吸附、絮凝、沉淀、灭菌、消毒、脱色、除 臭等八大特点为一体的综合性能,被称为多功能水处理剂。

溶胶制备纯化及性质实验报告材料

溶胶的制备、纯化及稳定性研究 ——时间的影响和用K2SO4溶液测聚沉值 一、前言 1、实验背景 胶体现象无论在工农业生产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常见的问题。为了了解胶体现象,进而掌握其变化规律,进行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实验很有必要。 Fe(OH)3胶体因其制备简单、带有颜色和稳定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物理化学实验中,并且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但是采用电泳方法测定溶胶的电动电势(ζ)却是始终是一个难点,因为溶胶的电泳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溶胶中胶粒形状、表面电荷数量、溶剂中电解质的种类、离子强度、PH、温度和所加电压。 2、实验要求 (1)了解制备胶体的不同方法,学会制备Fe(OH)3溶胶。 (2)实验观察胶体的电泳现象,掌握电泳法测定胶体电动电势的技术。 (3)探讨不同外加电压、电泳时间、溶胶浓度、辅助液的pH值等因素对Fe(OH)3溶胶电动电势测定的影响。 (4)探讨不同电解质对所制备Fe(OH)3溶胶的聚沉值,掌握通过聚沉值判断溶胶荷电性质的方法。 二、实验部分 1.实验原理 溶胶的制备方法可分为分散法和凝聚法。分散法是用适当方法把较大的物质颗粒变为胶体大小的质点,如机械法,电弧法,超声波法,胶溶法等;凝聚法是先制成难溶物的分子(或离子)的过饱和溶液,再使之相互结合成胶体粒子而得到溶胶,如物质蒸汽凝结法、变换分散介质法、化学反应法等。Fe(OH)3溶胶的制备就是采用化学反应法使生成物呈过饱和状态,然后粒子再结合成溶胶。 在胶体分散系统中,由于胶体本身电离,或胶体从分散介质中有选择地吸附一定量的离子,使胶粒带有一定量的电荷。显然,在胶粒四周的分散介质中,存在电量相同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离子。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的电位差,称为ξ电位。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荷电的胶粒与分散介质间会发生相对运动。胶粒向正极或负极(视胶粒荷负电或正电而定)移动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教学设计

胶体的制备与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了解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取方法。 2、通过丁达尔现象、胶体制取、胶体性质实验等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提高思维能力。 3、初步认识物质聚集状态对性质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胶体粒子的大小与胶体性质的关系。 难点:制备胶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课前准备: 教学设备:电脑、实物展台、投影仪等,多媒体动画、图片、视频、课件等; 实验药品:蒸馏水、泥水悬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FeCl3饱和溶液(不能浑浊)、CuSO4溶液、豆浆、Fe(OH)3胶体、KNO3溶液、稀HCl溶液等。 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烧杯(5只)、小试管(6支)、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旧知 回顾液态分散系及其分类,以及各类 分散系的稳定性 回顾已有知识经验,进入新知学习准备状态 引入新课 展示一瓶豆浆、CuSO4溶液及混浊的 泥水,观察。一会儿泥水变澄清。请学生 解析原因。 回答:是由于浊液的微粒直径较大,很容易 发生沉降 [讲授]我们可以用肉眼简单地将浊 液鉴别出来。而有些液体胶体也是透明 的,用肉眼很难和溶液区分开来(展示两 份液态分散系:CuSO4溶液和Fe(OH)3溶 液)。所以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简单的 鉴别胶体和溶液的方法。

新知学习实 验 探 究 1 演示实验:制备Fe(OH)3胶体。 [讲解]烧杯里蒸馏水煮沸后,滴加 FeCl3溶液要不断振荡,但不宜用玻璃棒 搅拌;也不宜使液体沸腾时间过长,以免 生成沉淀。所得胶体应该是透明、呈红褐 色的。 [板书] Fe(OH)3胶体制备: FeCl3+3H2O Fe(OH)3(胶体) +3HCl 观察教师的操作,识记 [投影]激光电筒照射CuSO4溶液、新 制Fe(OH)3胶体的现象。 学生观察并表述: Fe(OH)3胶体中有一条 光亮的通道,而CuSO4溶液并未出现光亮的通 路 [讲解]光亮通路的产生是由于胶体 粒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这种现象叫做丁 达尔现象。这是胶体的光学性质 [延伸]这种在光线的照射下,出现明 亮的光路的现象,在自然界中也经常出 现。比如:雾天行驶的汽车的灯光、早晨 树林中出现阳光的光路等。 [总结]利用丁达尔效果可以简单快 速地鉴别胶体的和溶液 了解胶体的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以及丁 达尔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实 验 探 究 2 [过渡]胶体除了有丁达尔效应之外,还 有其他的性质。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在第一 节课的时候我们学习海盐的提纯的时候,我 们是如何除去海盐中的泥沙的?然后是用 什么工具? [回答]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海盐的泥沙,过滤 要用到滤纸 [提问]从海盐提取的实验可以看出,浊 液和溶液能否通过滤纸 [回答]浊液不能通过滤纸,而溶液能通过滤 纸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

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教学设计 1.掌握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 2.实验探究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学会用简单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 3.培养由宏观实验现象推断微观粒子大小的能力。 4.认识胶体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利用已有的经验,并查阅有关资料或向老师咨询,完成以下问题:(1)按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它们之间可以组合形成9种分散系,对每种分散系,请各举一个实例。(2)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可将分散系分为哪几类?对每一类请各举几个实例。2.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填“混合物”或“纯净物”)体系,它研究的(填“是”或“不是”)某种物质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所表现出来的性质。由此可知,物质的性质不仅与有关,还与有关。3.在实验室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操作方法是,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若将FeO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你预测在滤纸上都有固体物质留下吗?蒸馏水,FeCl3饱和溶液,CuSO4溶液,泥水,食盐溶液,淀粉胶体小烧杯,量筒,酒精灯,铁架台(配铁圈),石棉网,胶头滴管,激光笔(或手电筒),玻璃棒,漏斗,火柴,滤纸1.制备FeOH3胶体:在洁净的小烧杯里加入约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 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FeCl3饱和溶液呈色。FeOH3胶体呈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FeOH3胶体、CuSO4溶液和泥水的外观比较:另取两个小烧杯分别加入约25 mL CuSO4溶液、25 mL泥水,观察比较FeOH3胶体、CuSO4溶液

胶体的电学性质与胶体的结构

8.3 胶体的电学性质与胶体的结构 胶体物系的主要特征是多相性、高度分散性和热力学不稳定性,粒子有聚结变大而下沉的趋势。但实际上很多胶体物系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稳定存在而不聚结。研究表明,这与胶体粒子带电有直接关系,胶体粒子带电是溶胶稳定存在的重要原因。 8.3.1 电泳 在外电场影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介 质中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中性粒子不可能在外电场中定性移动,所以电泳现象的存在,说明胶体粒子是带电的。电泳的实验装置如图。 胶体粒子的电泳速度与粒子所带电量及外加电势梯度成正比,而与介质粘度及粒子的大小成反比。胶体粒子要比离子大得多,而实验表明胶体粒子的速度与离子的速度的数量 基本相同。这说明胶体粒子所带的电量是相当大的。实验表明,溶胶中加入电解质会使电泳速度降低,直至为零,甚至可改变胶粒的带电符号。 胶体的动电势为: (11) 因此只要测出V 和I 及体系的κ和η,就可算出ζ。η为分散介质的粘度,单位为Pa ·s 。溶胶的电动电势绝对值只有几十毫伏。 8.3.2 电渗 在毛细管的两端施加一定电压时,毛细管中的液体或溶液产生定向移动的现象叫电渗。电渗的实验装置如图。液体或溶液中加入电解质会使电渗速度降低,直至为零,甚至可以改变电渗的方向 3 胶 电 泳 电 渗

8.3.3 流动电势 当外力迫使液体或溶液流经毛细管时,在毛细管两端将产生电势差,这个电势差叫流动电势。用泵输送碳氢化合物时,在流动过程中产生流动电势,高压下易于产生火花。由于此类液体易燃,固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油管接地或加入油溶性的电解质,增加介质的电导等。 8.3.4 沉降电势 在重力或离心离力的作用下,分散相粒子 在分散介质中迅速沉降而在沉降方向产生的电势差称沉降电势。储油罐中的油内常含有水滴,水滴的沉降常形成很高的沉降电势,消除的办法是加入有机电解质,以增加介质的电导。 电泳、电渗、流动电势和沉降电势,其电学性质都与固液相之间的相对运动有关,故统称为电动现象。其中电泳和电渗最为重要。通过对电泳和电渗现象的研究,可进一步了解胶体粒子的结构,以及外加电解质对溶胶稳定性 的影响。而电动现象产生的原因,直到建立了双电层理论以后才得到了解释。 8.3.5 胶团的结构 根据双电层理论,就可以设想溶胶的胶团结构。我们把构成胶粒的分子和原子的聚 集体称为胶核。一般情况下,胶核具有晶体结构。胶核不带电。由于胶核有很大的比表面, 沉降电势 2 流动电势 沉降电势 外电场使固相运动 外力使固液相相对运动而产生电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