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语言对公文写作的影响

浅谈网络语言对公文写作的影响
浅谈网络语言对公文写作的影响

浅谈网络语言对公文写作的影响

在网络媒体迅速崛起的今天,网络语言业已广泛地进入社会生活当中,并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网络语言因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丰富而自由的表达方式、多姿多彩的话语风格,在当今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相当程度的使用价值。公文作为各种社会组织机构传递策令、沟通信息、交流经验的书面文字工具,在大力提倡和推行办公自动化的今天,不能不受到网络语言的渗透、交融与冲击。本文从网络语言和公文语言特征入手,阐述两者在语言风格、使用范围等方面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网络语言对公文传播及公文效力方面的影响和冲击。

一、网络语言特征

于根元在《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将网络语言定义为“互联网的产物”。他将网络语言“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这一特点归咎于虚拟空间里与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上的巨大差异。此外,他还指出,为提高输入速度,“网语”中充斥着大量怪字、错字、别字以及字母词、数字词、图形符号的“随意链接和镶嵌”。

综上所述,网络语言具有标新立异和“经济”这两个突出特征,它是人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产物,通过简单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从语言风格上看,网络语言幽默风趣、生动活泼。“(┙>┙<)┙へ┙┙ ”(掀桌子)“┙(┙┙┙)┙”(摊手)等颜文字形象易懂、诙谐有趣;“淘宝体”、“甄嬛体”等网络流行体富有生活气息,使用广泛,引领社会潮流。从使用范围上讲,网络语言具有集团性、私密性、局限性,一个网络亚文化群内部约定俗成的语言可能无法被大众所理解。如在ACGN1亚文化群体中频繁使用的“御宅族”2“里番”3“幼驯染”4等词汇,

1ACGN,英文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Novel(小说)的合并缩写,该词汇主要使用于日、中、韩等亚洲地区。ACGN文化起源于日本,起初是青少年次文化,但如今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已发展成为

不了解该文化的人群多数无法准确理解其含义。尽管如“萌”“吐槽”等词汇已经被网络大众所广泛使用,但其含义与在亚文化群内部相比已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化,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网络语言传播迅速、影响广泛的特点。但正是网络语言追求新奇、传播迅捷的这两个特点,使其与传统语言相比更为脆弱,具有不稳定性,主要反映在网络语言词义更新快,词汇创新频繁、消亡迅速等方面。二、公文语言特征

公文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在社会活动中使用的具有特定格式的文件或书面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其语言具有独特的风格,主要表现为庄重、准确、朴实、精炼、严谨、规范等等。其庄重是指语言端庄,格调郑重严肃;准确是指语言真实确切,无虚假错漏,而且褒贬得当,语意明确,符合实际;朴实是指语言平直自然,是非清楚,明白流畅,通俗易懂,不作秀;精练是指语言简明扼要,精当不繁,服从行文目的及表现主题的需要,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严谨则指语言含义确切,文句严谨,细致周密,分寸得当,忌模糊含混、语意多歧;规范是指语句不仅合乎语法及逻辑原则,而且要合乎公务活动特殊的规范性要求。作为传递策令、沟通信息、交流经验的书面文字工具,公文受众广泛,特殊的应用目的决定了其语言具有公开性,往往使用约定俗成的规范语言。

此外,公文语言还具有稳定性、权威性、引导性的特点。行政机关的公文是其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公文代表机关发言,具有法定的权威性,故其承担着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示范责任。

2御宅族一般以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的狂热爱好者为主要的称呼对象。对于了解“御宅族”涵义的人,通常将作形容词的“宅”视作“御宅”的简化,常使用“宅男”、“宅女”、“阿宅”或单独一个“宅”字及其衍生出的词汇来指代御宅文化相关事物。

3里番一词原系日本的电视圈专业用语。原指和本电视台或广播电台的节目播放时间和地点都相同的别台的节目。

4幼驯染一词在日文中指的是从小玩在一起的朋友,因在日本动画、漫画甚至文学作品中幼驯染相恋的故事极受欢迎,所以通常译作青梅竹马。

三、网络语言对公文写作的影响

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网络进一步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语言在逐渐渗透社会、文化的同时也必然会对公文写作造成一定的冲击,而社会各界对网络语言入侵公文写作的现象也褒贬不一。从2010 年11 月网络语“给力”一词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到2014年11月“APEC蓝”现身习总书记致辞,主流媒体似乎对网络语言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但另一方面,2014年,河南省明文出台《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不得使用如“屌丝”“高大上”等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词汇。那么,网络语言对公文写作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公文写作中又该如何对待网络语言呢?

一方面,公文写作采用网络语言可以促进公文传播。

从传播时效性上讲,网络语言具有模因传播的特性,因此公文写作采用网络语言可以有效扩大公文传播范围、提高传播效率。

布莱克摩尔认为,模因是能够通过模仿而得以传播的事物,而强势模因是指能被广泛复制、传播,在保真度、多产性和长寿性三个生命标准方面有较高的值的模因。从这个定义看来,“给力”“APEC蓝”“且行且珍惜”等网络热词及“淘宝体”“甄嬛体”都符合强势模因的标准,其传播范围广、效果明显、传播力强。因此,公文写作借用这类网络语言、语体,有利于公文信息被记忆、被复制,使受众参与到信息传播之中,主动承担“传播者”的职能,从而拓宽公文的传播途径,增强其传播效果。

从传播结果看,由于网络语言风趣生动,往往传递着公众心声,公文中适当使用网络语言,有助于改变大众对公文冷漠教条的刻板印象,促进公文的贯彻实施。南京理工大学的“淘宝体”录取短信、外交部的“淘宝体”招聘广告、嘉兴海宁司法局的“微博体”通知……各类“网络体”愈发频繁地出现在公文当中。从深层次看,这样一种公文写作和传播方式,是在破除“官本位意识”,避免居高临下,从群众视角出发,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习惯和情感取向,就这方面来说,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微博公文”和官员个性化语言

的不断涌现,可以说是权力回归服务本位的体现。

另一方面,网络语言入侵公文写作会破坏公文的庄重性。

浅层次讲,公文写作使用网络语言不利于公文的规范化。如前文所述,网络语言具有一定的私密性、集团性,其语义推新变化快,一个词汇的语义往往随着时间和使用群体、使用范围的扩大而变迁。因此,公文随意使用网络语言,从语义内涵来看,可能引起公文“过期”,随着时间推移造成歧义并导致信息误读;从语言形上讲,网络语言强调独创性,词汇构成形式新颖,常常夹杂数字、字母、符号等,这样的词汇会破坏公文统一规格,不利于公文的规范管理。

深层次看,不当使用网络语言会降低公文权威性。2011年7月,上海徐汇区一则“淘宝体”通缉令引发社会热议。尽管此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警方扩大宣传、促进嫌疑人自首的初衷,但教育部语信司副司长田立新仍表示,像通缉令之类的政府公文不宜用“淘宝体”,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毕竟,公文作为规范用语,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引导性,要求用词准确、表意严谨。因此,网络语言绑架公文,一方面有损其严肃性;另一方面容易误导大众,导致汉语“快餐化”。

总之,随着语言不断发展,语体也必然会出现交叉渗透现象,网络体公文的出现也不足为奇。对公文的设计者而言,采用这种体式就是为了打破传统公文语体的那种板起面孔教育人,严肃、刻板、乏味而无亲近之感的风格,给人带来了轻松愉悦之感,使公文易于传播、便于执行。然而,公文应该“绝缘”网络体的呼声也不容忽视。由于公文的特殊性,在公文写作过程中使用网络语言应抱着慎重态度,本着合理有度的原则,吸收其亲民、鲜活的精髓,摒弃粗俗低俗的糟粕,只有这样,网络体公文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它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曹进,靳琰. 网络强势语言模因传播力的学理阐释[J]. 国际新闻界2016(2).

[2] 程辉. 公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当慎重[J]. 秘书之友,2014(5).

[3] 龚文. 论公文写作的灵活性[D]. 湖南师范大学.

[4] 贾君芳,王盛苗. 网络新语体在公文写作中的应用[J]. 公文写作,2012(12).

[5] 蒋学梅,周漫. 模因论视域下网络语言的传播探析[J]. 东南传播,2015(7).

[6] 林圣娥. 浅谈网络语言对公文写作的冲击[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

[7] 楼志新. 公文语言与网络语言语体风格之比较[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

科学版),2006(9).

[8] 谭晓闯. 网络语言传播中的模因研究[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11(5).

[9] 严雷,张冠英. 公文写作不规范现象及对策摭谈[J]. 应用写作,2010(6).

[10] 袁晖. 试谈公文语言的口语化和形象化──论公文语言发展的一个新走向[J].

语言文字应用,1995(3).

[11] 朱忠梅. 公文写作的与时俱进:规范与创新[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9).

(对网络语言的看法)英文写作

Internet slang terms such as "frogs", for ugly men, "dinosaurs",for ugly women, and "PK", for competition, are now forbidden in Shanghai's official documents, news broadcasts and textbooks. The public holds different views toward the regulation. What's your opinion? Write an essay of 250 words on the following topic: In the second part, state two reasons to support your view. Should We Ban Internet Slang in News and Formal Documents? Faced with the situation that we frequently read the words in the newspapers or on the Internet such as “dinosaurs” for ugly women, and “PK” for competition. Whether to allow or forbid these terms in news and formal document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as the ban is introduced in Shanghai because these words are now forbidden in Shanghai’s official documents. From where I stand, I am delighted to witness the appearance of such a revolutionary regulation. Internet slang should not be banned in news and formal documents. Firstly, the use of Internet slang in news and formal documents will have a bad effect on the standard use of Chinese characters. Chinese language has its own beauty and principles while Internet slangs are too casual and do not acquire these qualities. As news and formal documents has a wide effect on public, the use of Internet slang in news and formal documents, in some respect, seems to encourage people to use Internet slang. As a result, Internet slang will not only be found in Internet communication, it will be misused in our daily life. Secondly, some internet slangs are from foreign culture and this may have kind of cultural penetration, which we should avoid. One of the basic requirement for news and formal documents is that they can be well understood by receivers, this goal, however, will become difficult to reach if Internet slang were used wildly in them. News and formal documents are the platforms of the government and institution to speak out opinions and propaganda ideas to the public, so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used in news and formal documents must be of very careful selection. What’s more, in formal documents, to guarantee the strictness and standard ability of the paper, oral expressions are not allowed to use, which also means that Internet slang should not be used neither. To sum up, we should definitely ban internet slangs in news and formal documents. We public should try our best to protect our ow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language and carefully selected words used in news and formal documents just like we wouldn’t choose slippers or shorts to attend in a party.

如何看待网络语言

如何看待网络语言 老师,童鞋们,大家好!看到大家的面孔偶觉得灰常的高兴啊! 看来大家还是很容易听得懂我刚才说的话的。在虚拟的网络世界,有这样一些字符,相信在坐的同学并不觉得陌生,比如:“MM、886、童鞋、杯具”等等。今天我要跟大家讨论的是“如何看待网络语言” 网络的普及催生了一种新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它的出现颇受争议,有的认为风趣活泼、简单明了,表示支持;有的认为庸俗、低级,存在不负责任的胡扯甚至谩骂,坚决反对;还有的认为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并不是哪一个人可以左右的,应顺其自然,持骑墙态度;而语言学家们普遍认为网络语言不伦不类,不能登大雅之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踏和颠覆。他们担心现行的语言规范正在面临着“礼崩乐坏”的威胁,因此必须对网络语言进行纠正,必要时要通过立法禁止。 网络语言究竟是新新人类的文字游戏,还是现代汉语的积极发展?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首先,网络语言的出现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应该宽容、发展地对待它。这个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需要我们解放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生事物。网络语言虽给传统语言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它给传统语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其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对错,网络语言进入人们的生活需要一个逐步被接受的过程,因此对网络语言要保持一定的宽容。 其次,媒体、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实行“拿来主义”。学生们也要自觉学号用好规范语言。我们倡导奉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吸取那些有较强生命力的,对社会、民族文化有益的语言,屏蔽那些低级趣味的脏话、江湖黑话等不健康的语言。在这方面,教师对学生要多进行语言规范性教育。 我觉得在语言规范的问题上,我们也并非只有一个“禁”字,而无所作为。有关部门或许可以考虑将网络语言搜录成册,并且作必要的使用场合说明,像《新华字典》一样,也许现在是该出一本《网络词典》了。

网络语言对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

网络语言对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

————————————————————————————————作者:————————————————————————————————日期:

网络语言对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中学语文论文 网络语言对作文教学的影响研究 21世纪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富于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课堂,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引发了教育界的思考与探索。桑新民教授认为,在印刷时代,阅读、写作和计算被公认为文化之鼎,也被视为传统教学的三大基石。当代信息技术正是在传统文化教学的三大基础中引发了一场巨大的裂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或者说网络文化的复杂化,对作文教学既带来了正面、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消极的作用。网络语言正是复杂的网络文化给作文教学带来的既有积极一方又有消极一面的产物。如何看待网络语言对作文教学的影响,如何恰当地利用这一语言进行作文教学,是当今教育界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网络学习环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出发,分析网络语言可能存在的冲击,并针对这一问题对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持的态度进行探究和讨论。一.网络文化与学习环境 网络文化虽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但有两点是得到认可的,首先网络文化是一种信息文化,其次网络文化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融合的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 对网络文化的特征,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认为它具有:①虚拟性;②开放性和交互性;③便捷性;④多元性;⑤内容的广泛性;⑥创造性。 从这些特征看出,网络文化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引发了一场重大的变革。桑新民教授认为网络文化主要从三方面对传统教学进行变

我对网络用语的看法 My View on Internet Slangs(大学英语作文)

我对网络用语的看法My View on Internet Slangs 大学英语作文 A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people like to use computer to do many things, we can say that computer has been part of our life. People get used to reading the news and then sharing their opinion on the Internet, then more and more slangs come into being. I think these slangs are good for expression but should not be used officially.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喜欢使用电脑来做很多事情,我们可以说电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使用电脑来看新闻,然后在网络上面交流意见,越来越多的流行语开始出现。我觉得这些用语有助于表达,但是不应该被正式使用。 We can see the people make some sentence short, like by the way is short for btw. At first, we may not like it, but when we find that everybody is expressing like this, we will follow and then get used to it. Internet slangs are another way for people to express themselves, it is quit short and convenient.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使一些句子变短,比如“by the way”缩短为

浅谈网络语境与网络语言的特点(一)

浅谈网络语境与网络语言的特点(一) 语境是语言的使用环境,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指词语或句子的上下文,广义的还包括交际情景(交际场景、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话题、面部表情等副语言手段)和民族文化背景等。1]语境对言语交际具有制约作用。网络交际语境在某些方面跟日常交际语境很不相同,网络语境对网络语言的特点有着重要影响,值得探讨。本文所说的网络语境主要指聊天室、QQ、MSN、小纸条对话等典型的网络即时交际语境。 一、网络语境的特点 言语交际要么是即时的口语交际,如面对面谈话、打电话等;要么是非即时的书面交际,如写信、拍电报等。前者是双向的,后者是单向的。以网上聊天、QQ对话为代表的网络交际兼有了双向交际的即时互动性和单向交际的书面表达形式,同时还具有交际双方互不相识(多数情况如此)的双盲特性。总体上说,典型的网络交际是一种动态的双盲书面交际。这样的语言交际具有不同于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的特点,具体说有以下三个。 1.网络交际空间的无限开放性。面对面的口语交际,交谈双方所处的时间、地点、场景等是相同的、共有的。电话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交际的时空限制,两个身处异地的人通过电话也可以进行言语交流。网络与电话一样打破了现实时空对交际主体的限制,而且更彻底。网络覆盖全球,把五湖四海的人联系起来,把想参与网络交际的人集中到虚拟的网络中,网络交际空间具有无限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交际“时空无阻碍”。2] 2.语码输出的低效性。面对面语言交流,可以同时传递听觉信息(词语、语调、语气、停顿、重音等)和视觉信息(表情的、眼神的、肢体动作的等),在有限时间内传送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在网络语境中,信息的交流受到了明显的限制。首先,有声语言必须转换成无声视觉符号;原来辅助性的表情、眼神、肢体动作等传递的信息,也必须转换成视觉语言符号。其次,信息传递过程中多出一个信息码转换环节(键盘输入),而且多种信息要通过单一的网线传递。要言之,网络交际中要传递的各种信息必须用视觉符号通过网线一个一个地进行传输。 与面对面的口头交际相比,视觉符号的线性传输的速度很慢。我们统计了一段长度为2分2秒的视频新闻,播音员和画面人物说出的总字数为588个,平均语速为289字/分钟。普通人语速大约为170字/分钟,而打字速度受到操作者的熟练程度、输入法的科学性、字库选字的准确率等因素的影响,普通人输入汉字的速度只有每分钟30-50字左右。另一方面,面对面的口头言语交际,听觉信息和视觉信息同时传输,而网络信息交际只有单一的书面化视觉信息传输,所以,单位时间内,网络传输的信息量必然大大小于面对面的自然交际。也就是说,网络信息输出效率是较低的。 人们通常认为网络交际有快捷高效的特点,但情况要具体分析。如果与书信、电报交际相比,网络交际有即发即收的特点,当然是快捷高效的。与电话交际相比,电话是口语的自然编码,速度较快;网络编码是书面的人工编码,速度较慢。与面对面交谈相比,网络交际传输的效率就更低了。 3.网络匿名促成的交际环境和交际主体的虚拟性。网络交际语境是交际双方互相不见面的“双盲”语境,这是构成语境虚拟性的基本条件之一,而网络匿名的使用更提高了语境和交际主体的虚拟性。 人们上网聊天目前通行的是使用网络匿名,即上网的“现实人”需要在网络上申请一个网络虚拟身份(ID),这个虚拟身份就成为网络世界里的一个“虚拟人”。通常,虚拟身份隐藏(不显示或不完全显示)了现实人在现实世界的真实身份特征,如姓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情况、社会地位甚至性别等。这样的匿名制实际上是把特定的“虚拟人”与特定的“现实人”之间进行了某种程度的隔离,把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了隔离,把言语交际的自由权利与相应的社会责任进行了隔离。这对网络虚拟语境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匿名制掩盖了交际者的真实身份特征。虚拟ID在身份特征设定上有很大的自由度,比如

浅谈如何看待网络语言

浅谈如何看待网络语言 摘要: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更新着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人们的交流方式。特别是几年来,论坛、贴吧、微博等网络平台盛行,人们有了更多的发表自己言论和思想的舞台。今年,大批网络语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比如:神马、浮云、给力、银才、V5之类,而这些新兴的网络语言正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我们的语言习惯。本文就活跃在网络中的这些新词新语进行一番梳理,分析其产生和特点,并探讨这种新现象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语言新词现象发展 在中国,为了保护中国文化,同时语言的实现国际化,我们认为新世纪的中国公民除了应该掌握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以及国际通用语言,即英语,此外,我们还应该学习网络语言,以适应信息化的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网络语言的概念 在我们讨论网络语言之初,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网络语言(简称“网语”)? 网语是在有了互联网以后,广大网民用来表达他们网络情感和网民生活哲理的语言,其文字有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双重特点,这种新型语言比起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标准汉语或者英语更简单,更易掌握,它可以表达更多样化的感情,及更多的人生哲理及内涵。网语不是汉语,也不是英语,而是基于计算机网络而产生的一种新语言,它是未来网络文化的基础,同时也会影响未来网外的文化,这种语言有着自身的语言特征,但是非常少,因为它正在生长之中,还不系统,不全面,即使您是语言学家,您仍要再学习网语,这就要求我们语言文字工作者要紧跟时代,去研究其特性,以便更好地加以运用,并指导我们的学习与生活。 二、网络语言的产生与特点 1、网语的产生 网语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暂时没有权威的定义,通过约定俗成的推断法,我认为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为什么这样说?这是因为网语是基于网络聊天的时候,网民们开始创造性地使用的一种变相的语言形式。网名们在聊天过程中,为了加快输入速度,往往会自发性地创造出一些新鲜词汇,也就是所谓的网路语言。如ONZ(看字母组合象是人在跪拜,所以是四体投地,)、YY(意淫),NB(牛比),还有是对特定事物的称呼,如小白、萝莉等。 2、网语的特点 (1)网语具有简单明了的特点 网语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简单。比如我们如果用汉语形容一个被男青年爱慕的美丽女子,往往要用很多词汇,比如美丽动人,又比如羞花闭月等等,而如果用网语就非常简捷了——MM。该语句产生的基本规律是:妹妹——美眉——MM,M汉语念爱慕,该语句念“美眉”,这样一来,这个原本毫无意义的字母组合就派生出了许多含义。再比如^-^表示微笑的表情,这就比用图画及其他文字形容要简单。这就是网语! (2)网语非常有趣 网络词语蕴涵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笔者以为,网络为网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宣泄情感的窗口,网民的表现欲、想象力、自我意识和深层诉求都能够在信息交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抒写,他们对网络词语的创造曲折地表达了其对社会、人生的一般态度。也正因为如此,网络词语才形成不同于传统词汇的鲜明个性,诞生了许多有趣味性的,富于表现力的,生动活泼的词汇。

互联网语言对写作影响及应对措施

网络语言对写作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专业(学号:209231042143)李连东 【摘要】网络语言因其新奇怪异、富有创造力的特征征服了广大学生,并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传统语言表达形式,对学生作文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语言;写作;影响 镜头一、学生作文充斥着大量的网络语言 在与同事中的语文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在最近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了网络语言,如一个初中生在某次作文中写的一段话:我只是一只菜鸟(初上网的人,这里指初一新生),一晃三年,已是初三的大虾(能够熟练上网的人,这里指初三老生)了。在我的主页(这里指学习生活)上找不到“欢乐”。铺天盖地的练习,折腾得我毫无办法。我真想趴在桌上Zzzz……(睡觉),或给自己设置防火墙(防木马、黑客的程序。这里指不做练习的想法),让练习远离我。真羡慕初一的菜鸟,他们可以在操场某个聊天室,畅谈自己。7456(气死我了)……。除此以外,甚至连一些类似“:)”(笑脸)、“o_o”(戴眼镜的人)的符号也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了。这些网络化语言的使用,给多少年来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写作,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但也对一直以来在学生写作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正规书面语言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 镜头二、50万篇参赛作文因涉网络语言落选中学生作文赛 据媒体报道:在一场参赛者多达100余万人次的全国性作文比赛中,曾有至少50

万篇参赛作品因使用网络语言而在初选中落马。究其原因,这50余万篇参赛作品无不是在文中使用了诸如“囧”、“偶”(我) “努力ing”等的网络语言。“并非是我们排斥网络语言,甚至有些网络语言还挺有意思,但更多的是用网络语言写的作文不忍卒读。”组委会成员祝玖宏老师如是说。语言运用清楚、活泼是该届作文比赛的一个重要标准,但参赛者用网络语言写作时,随意性强、错别字较多、有些用语啰嗦且无实际意义,严重干扰了阅读,让人不知所云。“这些作品在初选时就被淘汰了。” 透过以上两个现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已深深地体会到网络语言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已然改变了广大中学生的网络生活,也正悄悄地改变着他们的说话和写作方式。在他们的日记、周记里,甚至作文里面充斥着大量“汉字+数字+符号+外文+其它”的大杂烩式的网络语言,可以说,网络语言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一、网络语言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专家李如龙曾表达过对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的担忧。他认为,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这是一个不健康的苗头。是啊,当学生们在网络语言的新奇中把粗俗的网络语言当成有个性,把怪词、别字当作了幽默,把不规范的语言变成了调侃,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络语言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对传统语言的学习,影响了他们的写作习惯。主要表现在: 1.学生作文中大量错别字的出现 一位有着多年网龄的“网虫”把网络词汇语言概括为“网络词汇=汉字+数字+符合+外文+其它”。如今已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用同音或谐音字词替代通用字。例如:用“偶”替代“我”;用“斑竹”替代“版主”; ②、用字母替代通用字。例如:用“MM”替代“妹妹”;

浅谈你对未来网络的看法

浅谈你对未来网络的看法 自20世纪60年代最原始的网络应用于军事,到短短几十年来的发展。从军事到教育到商业到普通大众,网络从一开始的神秘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揭开面纱,我们,有条件获取各种资源,相比网络的出现时间,已经可以说网络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几十年来,网络先是作为最高机密应用于军事,然后被学术及研究领域的专家们用于资源共享等,接着被发现其所具有的巨大的商业价值,到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无时不刻充斥的网络的存在。举例来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应用,e-mail服务,办公自动化;文件资料等的共享,学术研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医疗领域教育领域等的信息管理。当然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无疑是个人网络技术的应用,网购,网游,交流,信息获取,等等。 因为互联网的存在,昔日遥远的地球已经成了一个地球村,正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这是刚刚接触计算机网络的时候,老师用充满自豪的语气动情地说出来的。 现在看来,网络技术似乎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我们也对它进行的广泛的应用,似乎很难想像还有哪个领域未被网络涉及。不过,人的欲求也正如一句广告词说的,永不止步。 所以,仅仅是这些方面的应用,是远远无法满足人类的需要的。 那让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畅想一下未来网络技术会有怎样发展。 网络技术再如何的发展,也要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只看一个方面。 随着计算机技术智能化虚拟化自动化的发展趋势,网络技术必紧随其上。 第一,智能化与网络的结合: 现在我们的移动信息设备基本已经实现了所谓智能化,更人性化的操作更简洁的操作界面大大满足了我们的不同需求。虽然只是手机的 简单应用。设想一下,比如计算机智能的一个应用——机器人,和网 络连接后,不仅可以根据我们设定的程序行动,还可以与网络实现信 息共享,那么可不可说这样就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真正的智能化了 呢? 第二,网络管理的应用: 这个管理不仅仅是信息的管理,还包括了调控的成分在里面。比如,NO.6里面作者描述的, “在环境管理系统运作的房子里,温度及湿度都受到控制”“生存在公园里的动、植物都受到严格的管理,什么时候在哪里,开什么花、 结什么果,还有栖息在这里的小动物,全都受到掌控。市民可以从政 府的服务系统中,得知最适合观察欣赏的场所和时期,真是既顺从又 优良的大自然啊!”“是室内环境恶化的警告声,如果不理它的话,窗 户会自动关上锁好,室内会开始除湿并调节温度”。 当然这有些控制化的让人难以接受,不过我们倒是可以借鉴一下其中的可取之处。比如家用电器门窗等一定程度的计算机可控制化, 根据人类的需求自动调节最适温度什么的。 第三,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的叠加: 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在某些地区应该已经实现了小范围的应用,那么

我对网络的看法

我对网络的看法 众所周知,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发展的,前进的。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由奴隶社会再发展到封建社会,由封建社会再前进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文明进步。现在是一个21世纪的数字时代,是一个充满科技的时代,而网络——今后最强劲的技术趋势,它使信息装置将无处不在,这将大大提高我们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电脑是个伟大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好的证明。电脑如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又无时无刻不在,大公司、小商店、医院、学校、银行等等,你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它,今天电脑更是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家里。我们绝对可以说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 网络是神奇的,是有益的。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大的方便。你想要找资料,想用时少,而资料全?你不用再埋头工作在图书馆里了,你只要在电脑里输入你要查询的资料,就可以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网络,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帮你大功告成。当你有什么烦恼的问题时,可千万别忘了它。喔!试试让网络来帮助你,相信它一定可以帮你排忧解难,成为你工作和学习的好助手。 网络不但可以在工作和学习方面帮助你,更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你如果是因为时间的关系而不能准时地收看到社会新闻,了解不到国家大事的话,你只要上网,各种各样的新闻消息就尽在你的掌握之中了。由得人由于工作繁忙的缘故,不能去逛商店,网上也可以很方便得购买到东西。 网络更是一个通讯的好工具。你是否有远在异地的好朋友,你是不是很想与他联系。网络可以帮你!你可以通过上网与他交谈,倾诉你的肺腑之言,仿佛你们就在面对面地聊天。无论你们相处多远,相信网络可以使你们感觉近在咫尺。如果你有许多话要说,又找不到倾诉的对象,你也可以上网向一位你不认识的朋友说出你的心声,说不定你也会多一位好朋友呢。 当然,网络也是一把可怕的双刃剑!一个个鲜活的事实,血淋淋的教训摆在我们的面前: 一个15岁的男孩,眼看就要中考了。成绩一向优秀的他,自从迷恋网络游戏后,成绩一落千丈。他的爸爸忍无可忍,将他痛打一顿。他心里拗气,离家出走了。原本和睦的家庭,愁云密布。中考他没参加,而是躲在网吧里玩游戏,身上的钱很快花光了,他便回家找奶奶要钱。奶奶当然不肯给,苦口婆心地劝说,希望他迷途知返。谁知,他从厨房拿了把菜刀,在奶奶身上连砍数十下,致使老人当场死亡,他却抢走了她仅有的十几元…… 网络是虚拟的,由多少人因迷恋网络而不能自拔啊!它让多少人沉迷其中,无力自拔!网络游戏吞噬了多少青少年美好年华!多少青少年因为网络而不择手段去偷、去抢,获取金钱!网络上随处可见的不健康东西,使多少幼小的、稚嫩的心灵扭曲! 我在网络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施展才华,展示个性。我要好好地利用网络,让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更好地造福于世界!网络使我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与网络交朋友,让它造福于人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论文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特征 论文摘要网络流行语是网络社会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最流行的用语,它不同于现实中的语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网络流行语,讨论其不同于现实语言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0引言窗体底端 所谓社会语言学,“它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语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①从一门语言诞生之日起,它就不再是孤立着的,而是同社会密切相关的,并随着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变化发展。而我国是一个拥有4.2亿网民的国家,由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社会日渐庞大,在这个网络社会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也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不同于现实语言的一些区别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 1特征 (1)从语言全民性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体现了汉语普通话里的谐音现象。“语言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属于社会的所有成员。语言既不是由社会的某些集团或个人创造的,也不由某些集团和个人所专用;语言对于社会的全体成员来说是共同的,是各种社会集团通用的交流沟通的工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语言的全民性。”②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每个汉族人都有使用普通话的权利。在网络社会同样如此,网络社会也是一个巨大的统一的语言社群。只有使用普通话才不会引起交际障碍。有些网络流行语甚至直接利用普通话中相谐音的词汇。例如“豆你玩”“蒜你狠”等词,都是利用谐音的方式反映了菜价普遍上涨的客观事实,也反映了这种现象对老百姓正常生活的不良影响。这种故意改变“能指”与“所指”对应关系的方式,既生动形象又不乏力度,最重要的是这种谐音所有人都听得懂,这也是它能够快速传播和流行的基本条件,反映了语言的全民性。 (2)从语言地域变体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直接受方言的影响。所谓地域变体,简单说就是指不同地区的方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流是通过有声语言,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读音不同,但书面文字还是相同的,例如“鞋子”在有的方言中读成“孩子”,但书面语写出来都是“鞋子”这两个字。而在网络交际中,语言没有声音,全部由文字所代替。但网民来自全国各地,出于自身习惯,他们常常会根据自己方言的读音来书写词汇,这就创造出了若干个没有任何关联的语素拼凑起来的新词。 例如有的人把“非常”写成“灰常”,这说明这个地区的人h和f不分;有的人把“感觉”写成“赶脚”,这出自湖南一带的方言。久而久之,这些词就成了网络流行语,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论文摘要:随着网民数量的与日激增,网络空间已成为了新词语诞生的重要领域,这种新词语被称之为网络语言。简洁方便的网络语言,备受人们的关注。它们不仅仅具有关注热点、神秘搞怪、传播速度之快等特点,还具有社会批判、社会传播等“隐形”特点。然而,网络语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否会冲击到我们的传统语言文化,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以分析近几年的流行语为基础,简单谈论一下网络流行语对人们生活工作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怎么样面对流行语的“两面性”,怎么去规范。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现象两面性正视规范

当今社会,随着电脑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已经开始深入千家万户,而“网络语言”作为人们在网络时空中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工具,以生动风趣和个性化强的优势,如雨后春笋般进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日益改变着人们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我:这段时间的天气,真的是7456! 好友:94撒!” 这是我和好友在网络上聊天的一段对话,但是这两句简单话语对于在网络用语接触甚少者未免会一头雾水。漫天飞舞的网络新词,使人们感到新奇,惊叹还有莫名其妙。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是为了适应网络交际而出现,更是人们在网络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和信息传播的渠道。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首先我们把2007年和2008年总结的十大网络流行语分析比较一下。(以列表形式) 表一2007年及2008年网络流行语比较 时间网络流行语相关事件在日常生 活中出现 的频率2007 你太有才了春晚小品的台词极高 2007 做人不能太 CCTV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6 体坛十大风云人物评选网 络投票活动 很低

浅谈网络语言对语言教学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8308249.html, 浅谈网络语言对语言教学的影响 作者:尹黎 来源:《读写算》2011年第54期 网络是语言的新载体,是信息传播的媒介,从历史看,每一次传播媒介的变革都会带来语言的大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报纸电视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文化传播方式慢慢变为电子网络传播。近年随着手机,个人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工具的迅速普及,手机上网,随时随地了解新闻实事,迅速地在网络上联系沟通成了人们生活不可少的重要一部分。 与此同时网络所创新的一系列新生词汇已经深深地融入大众的生活,例如: “MTV”“ID”“886”等已经在街头巷尾随处可以听见。网络语言是传统语言学与网络传播结合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是人们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表达情感生活的约定俗成的语言,由于网络 输入方式的特殊性,产生了特殊的表达形式, 其语言兼有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的特点,并已逐渐流行开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网络语言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语言,有新的词汇和文法构造,并对大家(尤其是学生)的语言习惯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并合理地对待网络语言,成为我们语言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先来看看网络语言的几种形式: 一、缩略语 网络语言包括很多拼音或英文字母的缩写,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和因为懒得去打字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 (1)利用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首字母: “MM”——妹妹或者美眉 “GG”——哥哥 “PLMM” ——漂亮美眉 “PMP” ——拍马屁 “MISS U”——MISS YOU “BTW”—— by the way 。 (2)用数字代替文字

浅谈我对网络学习的看法讲课讲稿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浅谈我对网络学习的意见 学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于如何使用这个网络学习平台已经是驾熟就轻了。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学习平台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中山大学这个网络学习平台里,我仿佛找回来那遗失已久的学习感觉。 本学期开设了《现代管理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远程学习方法与基础》等四门课程。其中《远程学习方法与基础》作为网络平台学习的入门课程,自然成为我能否熟练运用网络平台学习的基本前提,因此我认为认真研读这一课程对我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有很大的帮助。在这课程中,课程信息中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进度、教材信息等资料都能为我有步骤地对现在和未来的课程规划有了极为明确的时间分配。我想这就好比学习规划生涯,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对《大学英语》的学习是最为头疼的,在学习上困难较大。光是听和看,感觉没什么学习热情。同时,感觉英语这课程的学习相对麻烦,如果可以增设一个集听、说、写为一体的互动平台,让我有机会练习发声,那是相当好的。与《大学英语》一样,《计算机应用基础》存在的问题也是在于实际操作的运用上,如果可以把类似于计算机等级复习考试那样的系统加入其中,可以方便学生随时学习运用软件,那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快吸收学习要点。 《现代管理学基础》是我报读的行政管理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因此学习兴趣和学习劲头是最大的。课程学习中,关于老师对课程的讲解和分析的视频以及课程笔记的对比,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满意的,至少在设计上还是挺完善的。不过,相对欠缺的是,互动性不大成为最大的学习劲敌。视频学习和实际的课堂学习最大的差别是,老师无法了解学生对学习的理解程度,也就无法从根源上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一般来讲,单纯的讲解并不能完全表达教材中某个观点所延伸出的深层次意义。因此只有把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讲述方式才是最容易理解的,如管理学某个概念上,在现实生活的例子相结合时,产生的影响是什么?或者说为什么同样的概念在不同的案例上得出的结果不一样?……把丰富的案例、幽默的语言相结合,我觉得讲座是最为贴近的教学方式,在与学生互动中,不时引入最新、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加以分析、归纳,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所在,这应该才是真

如何看待网络热词

如何看待网络热词 第一,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份,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网络新兴词汇,比如说“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对于这些新兴词汇的出现,我们不能简单的说好还是不好,更不能草率地评价对错,而是应该全面地、辨证地看待。 第二,我们要看到,这些新兴网络词汇的出现有其积极的一面。这些新兴词汇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科技进步的体现,也是群众个性化表达的一种方式。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善待这样的文化,它是网络时代的代表,网络时代的烙印,新兴词汇是网络语言简便使用的体现,丰富了多元的文化体系,活跃了人们的生活,方便人们在网上进行交流,体现了文化的创新运用,在某些领域和范围内也发挥了汉语博大精深的作用。 第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词汇的出现,并不都是好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低俗的词汇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一些网络语言泛化也对汉语文化的规范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容易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产生误解;一些容易使人混淆含义的网络词语,也对人民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这些网络新兴词汇,我们应该承认其在多元文化体系和价值观背景下存在的价值,这是网络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要注意扬长避短,发扬其有利的一面,改善其不利的一面,通过一种合理的方式将汉语文化创新并传承下来,使网络语言更加规范和发展,大家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易用。 对社会上的热门事件,在网上有很多简练的热词,对于热词有什么看法? 【试题类别】综合分析类之社会现象【考查要素】综合分析能力【解题思路】 这是一道综合分析类题目,要求考生谈谈对热词的看法,这是一种要求考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考查形式,因此在答案中应当包含考生对于热词的态度,能够辨证看待热词的影响,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全面阐述自己对于热词的看法。【参考要点】 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成长之下,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随之而来的是近些年网络热词的不断产生,比如打酱油、富二代、躲猫猫这些词语只有几个字,但在词语后面却深入反应了一种社会现象。就网络热词本身而言,它是多元的:从内容来说,既有针砭时弊的,也有弘扬正气的,既可直指国计民生的大事,也不排斥细枝末节的小事;从形式来看,既有符合语言规范和发展规律的创新,也有随心所欲、兴之所至的“编造”;而在品位方面,则更是集合了高雅、平淡乃至低俗等各种“品类”。因此,我们应当辨证地看待网络热词这一社会现象。 第一,网络热词反应了网民的智慧,丰富了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无论是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是舶来词语的灵活运用,热词在网络环境中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着,时不时引发大家的关注和会心一笑。 第二,网络热词是当今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一面镜子,是社会多元文化的集中体现。无论是面对生活上的压力,还是在生活中的种种遭遇,以及对于社会现象的评论,都可以通过网络热词予以宣泄,精辟的热词直抒胸臆的将情感释放。 第三,网络热词的出现,加快社会热点、新闻等的传播速度,吸引公众目光。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网络环境中充斥的大量新闻热点,热词的出现,使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众多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也形成对政府的监督。 但我们同时要看到热词大量涌现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包括: 第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当网络热词所反映的社会问题集中在那些有损于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方面时,时常具有明显的褒贬倾向,由此在网络上体现出很强的批判意识,并通过网络的扩大效应,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如控制不当可能给社会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 第二,热词的大量涌现可能会对传统语言文字的接受形成一定的挑战,尤其是正在学习

浅谈网络语言的作用

浅谈网络语言的作用 网络语言孕育于自然语言的母体,又与民族语言有着血脉的联系,它在语言形式上虽然会有所突破,但它又不能脱离现代汉语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网络语言与现代汉语处于互动的过程中,它既要受现代汉语的制约,同时又对现代汉语施加影响。 本文将从词汇和语法两方面的特征对网络语言和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分析。 一、词汇特征 现代汉语词汇是语言中的音义结合体,都由方块汉字构成,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由于汉语中有意义的单音节差不多都能充当词根语素,词缀语素少而且造词能力较弱,因此,汉语中运用复合法组合词根语素构成合成词的情况最多。合成词有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种构词方式。 同现代汉语相比,网络词汇的构成方式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 1、原有词汇产生新义。 网络的产生和发展使许多传统词汇获得新的意义。 “冲浪”原指一种水上运动,但由于其寻求刺激和愉悦的特点与上网有相似之处,所以“冲浪”一词在网络词汇中被赋予了“在网上进行查询、娱乐等各种活动”的新义。 “狂”的词典义有“发疯”或“猛烈”等义,在网络中“狂”却有“很”的意义,如网络速度很慢叫“狂慢”,“很难看”叫“狂难看”。 “青蛙”、“恐龙”因形态丑陋而被借用表示“相貌丑陋的上网男性”、“相貌丑陋的上网女性”。 “灌水”是指在聊天或BBS版上的发言,随意写。 “造砖”指上帖者比较用心写的东西。 “楼上楼下”是BBS上常使用的词汇,用以指上面的帖子和下面的帖子。 …… 以上这些词语都是将其本义置于网络环境,因而获

得了网络词汇中的新义。 2、新词汇产生。 借用原有词汇显然不可能完全满足网络词汇的需要,非传统的新词汇才是网络词汇的主流,而这些词汇的来源极其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造词。对于一个完整的语言系统来说,按照原有的语法和词汇特点,造出与新事物、新环境相适应的词汇,才是最容易融入原有语言体系的,也是最易为人理解和接受的,这一点已经被历史证明,网络词汇也同样如此。下文列出的网络词汇就是按照现代汉语的词汇特点和语法特点造出的:①动宾结构,如上网、上线、掉线、抓图等;②偏正结构,如互联网、服务器、网站、网址、网页、个人主页、公告栏、电子信箱、网友、电子货币、网上救援等。 (2)不规范造词 网络的自由性决定了网络词汇不可能全部按照现有规范来创造,这些不规范的网络词汇在网络上颇为引人注目。 ①缩略词语。网络的缩略词语很大一部分是汉语拼音和英语词语的缩略。如汉语拼音的简缩GG=哥哥,JJ=姐姐,DD=弟弟,MM=妹妹,BB=宝贝等。再如英语词语的缩略:BTW=By the Way(顺便问一下),IMO=In my option(照我的意见),JAM=Just a moment(等一会儿)等。从缩写的方法上看,以上所举大多是传统的择取部分字母的方法,还有一种灵活机巧的缩写词语则体现了网络语言的创新精神,如U(=you)是“你”,CU(=see you)是“再见”,IC(=I see)是“我明白”,18ly(=lately)是“最近”等等。 网络缩写词大量出现的原因首先是为了节省时间,因为网上的时间太宝贵,多泡一分钟的网就多花一分钟的钱;同时,在网上聊天中必须以较少的字符来表达意义,提高网上聊天的节奏,减少对话延缓脱节。 ②符号代词,用符号代替词表达意义是网络语言词汇的重要特色。网虫们喜欢用一些表情符号来交流。 例如:^O^让你可以不必转过头来看的笑脸,而且是一头可爱的小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