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主题实质(1)

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主题实质(1)
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主题实质(1)

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主题实质

核心素养是当下课改的一个核心概念。专家、学者们已对这个核心概念作出了界定,并且实行了阐释。我认为对核心素养的概念实行简明扼要的界定与阐释是很重要的,不过,比对概念实行界定与阐释更重要的是如何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以及我们对核心素养的态度。改革的实践早就证明了一个判断:只有让理解、理念走在前面,让对价值、意义的理解走在前面,改革者才能既怀着激情又带着理性行走,走得更好更远,改革才有可能深化并达成目标。

课程改革要走进核心素养,首先是我们要真正走进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域。

其一,要理解到核心素养提出的必然性。听到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很多人有种新鲜感,认为课改又出了一个新词,同时还有点陌生感与神秘感,不知道这个词的意义。其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早就孕伏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能够作一简要回顾。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就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挣脱出来,以促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本身就蕴含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义。进入新世纪,国家颁发了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纲要中明确规定,素质教育是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是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水平与创新精神是重点,显然,改革的目标已聚焦在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上了。开启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宗旨就鲜明地定位于每一个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基。2013年,进一步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并要求“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把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这个改革的历程清楚地告诉我们,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以及所形成的主题是在改革实践中孕育而成的,它是课程改革深化的必然。我们曾亲自经历过这些改革实践,对核心素养不应陌生,相反,更多的是亲切感、亲近感。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核心素养的提出、研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

其二,要准确把握核心素养对课程改革深化的统领性以及对学生发展的支撑性,提升改革的自觉性。如前文所述,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在我国首先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中。“意见”明确提出要“着力推动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的改革”,而处在“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首位的是“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

准”,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可见,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的深化有着直接的、深度的关联。这种直接、深度的关联主要体现为,它规定了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宗旨,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教材编写、教育教学、考试评价、制度管理的根本依据。它是“国家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制定的学业质量标准,能够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应达到的水准要求,能够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能够使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所以,核心素养之于课程改革具有统领性、引领性的作用,明晰并坚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促使课程改革的立意更高远,更具方向感;促使课程标准修订的依据更明确,更具“核心感”;促使教学改革更聚焦于素养的培养,从知识走向素养,更具超越感。课程改革又密切关联着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不但从社会需要出发,还要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核心素养之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根源性和支撑性的作用,它是学生发展之根基,能够生成;它是学生发展的支柱,支撑着学生未来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有带得走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水平,走向人生,走向未来。核心素养的提出,让课程改革充溢着新的生命活力,丰富了内涵,让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念进一步彰显。

其三,理应有广阔的视域和更深刻的内涵,增强改革的使命感。众所周知,随着世界化、信息化与知识社会的来临,国力竞争持续加剧,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正在形成共识。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说到底必须靠人才的支撑。这个切需要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致力于国民素养的提升。这个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主题必然要转化为教育的重大主题,这是教育不能规避的,是必须积极应答的核心问题。这个核心问题、重大主题聚焦在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的知识、水平、情感、价值观上,即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上。尤其是我们国家,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使中华民族再一次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更要培养素养良好的公民和优秀人才。所以,我们理应有这样的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国家发展战略,尤其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在教育改革领域的主要体现和具体要求,同时,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在教育领域落实的重要措施和必要途径。这样的背景视野,既超越了课改本身,也提升了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意义。这是一种国家发展的战略思维,我们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应超越具体的学校,也不必在技术层面和细节上纠缠。这种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决不是心血来

潮,也不是灵机一动。我们要改变思维方式,站到更高的平台上,从狭隘的视野中跳出来。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责任担当”主题班会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责任担当”主题班 会 1.班会主题: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责任担当 (1)班会背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2)班会意义。增强全体学生社会责任感,要求学生积极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使其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3)班会目的。根据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本次班会旨在针对我校初中生的特点(多数为独生子女、学习自主性差、责任意识薄弱),在“社会责任”这一方面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帮助学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学习责任感,提升实践能力 2.主题班会设计思路 (1)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常怀感恩之心;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学校和班级)公平正义 (2)提升学生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

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促进学生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 3.班会流程 (1)展示“最美孝心少年”视频和PPT主题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有责任感的人 (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概括有责任、有担当的人的优秀品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 (3)“师生互动”探讨为什么中学生应该培养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了解责任和担当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国家的重要意义 (4)学生和老师共同进行班会总结 师:同学们,责任与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林则徐“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对中华民族的责任与担当。耄耋老人白芳礼用一辆三轮车积蓄35万元捐款资助300多名贫困学生,被人称为“驮在车轱辘上的丰碑”这是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师:同学们,视频已经播完。视频中的这些令人敬仰的前辈和同龄人有哪些品质呢?

“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核心素 养”的关系 ?虽然素质教育早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 的战略主题,但是对于什么是素质教育 这样基础性的问题,仍然存在认识上的 误区。 ?“长期以来,对于素质教育的探索,有两个误区,一是没搞清素质教育究竟是一 种什么模式,应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 全新的育人模式,而非育才模式,以育 才取代育人,在现实中必然导致以应试 教育取代素质教育,以考试分数取代人 的全面发展;二是将素质教育模式化, 而实际上,素质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 基层探索应该是个性化、特色化、多样 化的。”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傅国亮如是说。

?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认为,素质 教育就是适度的教育,而当前的中小学 教育则是一种过度教育,具体表现在: ?一是功能过度。基础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让一个生物人转化和成长为社会人,过 早地与成功、发达等宏伟愿景、远大理 想对应起来,对于一个普通的未成年人 而言,在现阶段是大而无当、虚幻空洞的。 ?二是内容过度。现在的孩子,在学校学 些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合适?目前普遍 来说,学生的书包过重,所学内容过多、过深。 ?三是责任过度。全社会关心学校,学校 却“办”了全社会。校园内,购物、吃饭、安保、医疗等所有的一切都归学校管。 校长充当了炊事员、采购员、保安员等 角色,把所有事情都管了,唯独没精力 管教学。地方官员大多把重视教育,简 单地或者功利地理解成了办学校、建房

子,很少关心教育本身。政府责任过度,往往就是政绩的过度、基建的过度、浪 费的过度。 ?教育本来应是家庭的事、团体的事、社 会的事,现在却全部成了政府的事情。 结果该有学校的地方都由政府投入,把 所有的学校都搞成公办,民办教育没有 了发展空间。这种过度的责任,还推高 了群众择校的热情和对教育不公的不满。?四是学制过度。现在孩子发育提前,结 果该恋爱的时候在读书、在拼高考,等 到上大学了,青春期已经过了,既不爱 读书,也不会谈恋爱了。以人为本就是 该干啥的时候让他干啥。基础教育,十 年足矣。 ?贵阳市教育局局长赵福菓认为,当前素 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典型病症, 主要表现为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知而 罔行。 ?知而不行:

核心素养我展示主题班会

核心素养我展示班队活动方案 ——争做文明守纪的小学生 沿河小学三年级 活动目标: 1 教育学生遵守课堂纪律,遵守课间活动的秩序,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小学生. 1、教育学生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做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和谐发展的创新型小学生。 2、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牢固树立规范意识,增强自觉性。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做讲文明守规范的好学生。 活动准备: 1、查找有关材料,出一期规范的手抄报 2、布置组织各小队队员排练有关规范方面的节目,要求人人参与。 3、“规范学生”达标章若干个,光荣花若干朵。 班会过程: (一)主持人宣布班会开始 同学们,这次班会的主题是——文明礼仪。也许有些同学会觉得这个主题与自己无关紧要,但是讲究文明礼仪在当今社会已越来越重要了,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对个人的成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这次的班会我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 (二) 看图,说一说,议一议 1 上课铃响了,我们应该怎么做 (做好课前准备,安静等老师来上课) 2 上课可以随便说话吗有事情怎么办 (先举手,再发言) 3 课堂上可以做小动作吗 (不可以,这会影响学习,影响别人学习) 4复习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 (三) 结合本班实际,表扬能遵守课堂纪律的同学,教育不够自觉守纪律的学生. (四) 结合本班实际,讲讲在校园里参加课间活动的一些常规要求:

1 教室门口比较窄,离开教室应有秩序,不要争先恐后. 2 在教室行走,应轻步慢走,不能追逐打闹,否则很容易因碰撞而出现不友好的行为. 3玩游戏要到操场玩耍,并且要守秩序,排好队,遵守游戏规则. (五) 你最喜欢哪些课间活动说说怎样玩才能有秩序又有趣 (七) 小结 刚才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希望每个同学今后都要遵守课堂纪律,上课铃响后立即进教室,课本文具摆放好,安静地等老师来上课;课堂上不要随便说话,要发言,先举手;专心听课,不做小动作。在学习中、生活中不断地互相监督,民主管理,不断成长。 活动总结:通过此次班会的成功开展,学生对《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了更深的认识,并能够坦诚的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已经做的很好了哪些地方还有待于提高。因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所以此次班会深入人心。我想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

(来自网络) 一、概念的区别 学科核心素养是针对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科本质的、具有一般发展属性的品质与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针对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形成的一般发展,包括重要的和关键的品格和能力。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 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处于上位,是指向学生整体的全面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处于下位,但同样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 学科核心素养的总和不等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方面学科教学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非全部由学科课程与教学完成。另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中可能存在对于学科本身是重要的和关键的,而在学生的整体发展看并非关键的核心素养。 例如,数学中的几何直观,对于解决数学问题属于关键能力,可以作为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但对于学生的一般发展未必是关键能力。 2.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是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科课程与教学目标既要由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决定,同时也要受制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目标。 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又要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科教学同时承担着学科目标的实现和学生一般发展目标的实现。 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跨学科性,但无法完全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实现。 每一个学科都有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任务,同样也是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有跨学科性,又必须通过各学科的课程教学实现。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意味着在学科课程与教学中只重视与学科密切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而是要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之“责任担当”主题班会3页word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之“责任担当”主题班会 1.班会主题: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责任担当(1)班会背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2)班会意义。增强全体学生社会责任感,要求学生积极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使其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3)班会目的。根据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本次班会旨在针对我校初中生的特点(多数为独生子女、学习自主性差、责任意识薄弱),在“社会责任”这一方面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帮助学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增强学习责任感,提升实践能力。 2.主题班会设计思路 (1)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常怀感恩之心;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学校和班级)公平正义。 (2)提升学生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促进学生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 3.班会流程

(1)展示“最美孝心少年”视频和PPT主题课件,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有责任感的人。 (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概括有责任、有担当的人的优秀品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 (3)“师生互动”探讨为什么中学生应该培养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了解责任和担当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国家的重要意义。 (4)学生和老师共同进行班会总结。 师:同学们,责任与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林则徐“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对中华民族的责任与担当。耄耋老人白芳礼用一辆三轮车积蓄35万元捐款资助300多名贫困学生,被人称为“驮在车轱辘上的丰碑”这是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师:同学们,视频已经播完。视频中的这些令人敬仰的前辈和同龄人有哪些品质呢? 生1:孝敬父母,关心自己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生2:有社会责任感,经常帮助周边的人,不计回报。 生3:热爱国家,?P键时刻能挺身而出。 师:同学们,听了大家的讨论。老师也觉得豁然开朗起来了,我们一起看看这些为社会做出贡献,受到大家认可的人都做了哪些事?老师归类为三类。 第一类:他们常怀感恩之心(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中国女排);能主动作为,对自我和他人负责(九班班长陈)。

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

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 (来自网络) 一、概念的区别 学科核心素养是针对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科本质的、具有一般发展属性的品质与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针对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形成的一般发展,包括重要的和关键的品格和能力。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 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根据具体学科的特征和育人的特殊功能确定的。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处于上位,是指向学生整体的全面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处于下位,但同样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 学科核心素养的总和不等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方面学科教学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并非全部由学科课程与教学完成。另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中可能存在对于学科本身是重要的和关键的,而在学生的整体发展看并非关键的核心素养。 例如,数学中的几何直观,对于解决数学问题属于关键能力,可以作为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但对于学生的一般发展未必是关键能力。 2.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是形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科课程与教学目标既要由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决定,同时也要受制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总目标。 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又要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科教学同时承担着学科目标的实现和学生一般发展目标的实现。 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有跨学科性,但无法完全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实现。 每一个学科都有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任务,同样也是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有跨学科性,又必须通过各学科的课程教学实现。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意味着在学科课程与教学中只重视与学科密切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而是要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素养论文(终版)

关于教师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实践分析 兴城市红崖子梁屯小学陈婷婷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核心素养”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在教育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且不断引入教学实践当中,为了使教学管理模式跟上时代的发展及适应当下的教育观念革新,“核心素养”的培养在班级治理及教学实践中被摆在重要位置。本文以对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为主题,对教师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实践操作中的现状和有效策略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核心素养;实践 “核心素养”一词源于国外,近年来受到了中国教育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在我国已经形成的素质教育认知基础之上开展了广泛的讨论,正式形成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着眼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适应中华民族特性,经过广泛的科学论证产生的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新型教育观念。 “核心素养”包括三大方面:一是文化基础。它强调了既要学习我国悠久的、深刻的文化精神,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自主发展。它强调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确定明确的目标,从而调动主观能动性,获得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三是社会参与。它强调具有担当意识和创新精神,并能处理好与外界之间的关系,能够自主纠偏道德规范的失常行为。 “学生核心素养”具有普遍性。它是小学生在今后个人发展中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也包括培养小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容,应当把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培育学生具备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品质和技能相融合。而且,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这一过程是持续性的,是从培养到完善再到不断改进的不间断的过程。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不仅体现在学习成绩上,更重要的是小学生能够获得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1.教师与学生主体错位。

核心素养促进班级管理

提升办学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当前,以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共识。核心素养理念下,学生价值观、思维、品格、身体健康、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已经成为中外教育关注的焦点。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学校班级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班级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单位,学生核心素养主要通过班级中师生的互动得以落实。重视学生个人发展的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在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个性发展、课堂教学管理、班级管理评价等方面对班级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一、管理模式:从班级管理到班级治理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下,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包办了班级管理大小事务;学生作为管理的客体,凡事听从班主任的安排,缺乏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导致学生的自主发展得不到保障。核心素养教育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倡导突显学生的班级管理主体地位,由此,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因应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班级管理的观念要实现从班级管理观到班级治理观的转变。要从传统班级管理观中班主任作为单一管理主体,把班级“管住”“管死”的认识,转变成为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共同作为班级管理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实行民主、协作、互动式管理,充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把班级“管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摆脱对班级事务的事必躬亲,从班级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班级发展的思考策划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我管理、自我锻炼的舞台,鼓励学生参加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走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发展的道路。 二、管理策略:从重视共性到关注个性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育重视发展学生个性,认为教育应该从人的本性出发,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使不同的学生得到合适的教育,不同的个体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因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班级管理活动除了考虑学生共同发展需求外,还要针对学生实际进行个性化设计:1、班级奋斗目标制定。除了设置班集体共同的奋斗目标外,还要针对学生个体实际设置适合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奋斗目标。2、班级文化设置。班级文化要体现规范与个性的并存,除了设置面向集体的基本栏目,如班牌、班训、班规、班级公约等之

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主题实质

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主题实质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跟随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走向,我们越来越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聚焦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换个角度说,核心素养正是要准确而具体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所以,核心素养这一主题的实质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讨论、研究核心素养,有许多不同的视角。 ?首先,核心素养关注的是人,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明晰促使教育发生重大转向。不言而喻,核心素养是人所应具备的品格和能力,离开人,就无所谓有核心素养;离开人,核心素养就失去了存在的主体,也就失去了价值意义。事实上,忽略人、忽略学生发展的情况在教育中时有发生,有时甚至到了熟视无睹、司

空见惯的程度,最为突出的就是,只见 课程不见人,只看教材不看人,只有教 学没有人,学生被遮蔽了,学生不见了。课程、教材、教学都是为学生的学习和 发展有存在的,课程、教材、教学的价 值意义就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 学生缺失了,课程、教材还有价值吗? 当然,我们不能无限放大核心素养的作用,以为它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无可 非议的是,核心素养可以引导我们实现 教学目的的转移,从教知识转向学生素 养的培养,从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 率转向学生的品格、能力培养、确立课 程育人、教学育人的核心理念,并使之 成为教育信念。这样,以学生发展为本 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其次,教育的重大转向,要求基于核心 素养、努力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 育人模式——立德树人。任何教育都在 建构自己的育人模式,问题在于建构的

是什么样的育人模式,育什么样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举措,而立德树 人这一根本任务就是要建构具有中国特 色的育人模式。所谓立德树人,其基本 内涵是:为什么要通过立德来树人,立 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等等。核心 素养的内涵中,非常明确地将人的道德 素养置于重要地位,比如国家情怀、责 任担当等。同时,核心素养也回应了“为 什么要通过立德来树人”的问题。核心素 养与核心价值观都属于价值范畴。习近 平总书记对核心价值观作了精辟的解释:核心价值观就是德,既是个人之小德, 又是社会、国家之大德。而伦理道德正 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底色和本色,立 德树人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又具有时 代特点的育人模式。核心素养——立德 树人——育人模式,形成了鲜明的逻辑 线索。研究、落实核心素养、最为根本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王春阳、董迪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OECD的观点:“核心素养”其实是一个舶来品,代表性的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77年12月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即DeSeCo)”项目。OECD经过多年的讨论研究于2003年出版了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将有关学生能力素养的讨论直接指向“核心素养”并构建了一个分别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等三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具体包括“使用工具互动”、“在异质群体中工作”和“自主行动”共三类九种核心素养指标条目。 他们认为,核心素养具备如下特点:有助于社会和个人获得有价值的成果产出,有助于个体满足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需求,对每个人都有重要意义。他们指出,尽管这种需求导向的核心素养是个体适应社会所需要的,但并非全部,核心素养不只用来与社会打交道,还应该是个体改造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核心素养不仅由个体和社会的需求决定,还应由个体和社会的目标性质决定,而且还应包括创新、自主和自我激励。 欧盟的观点:欧盟希望以核心素养取代以传统的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引发并指导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2006年12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在这一建议案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有学者认为,欧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和追求。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 国内相关研究:他们认为,核心素养就其内涵而言,应当以个体在现在及未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是什么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是什么? 作者:程晓堂,赵思奇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在综述国内外学科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语境下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着重阐释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为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提出了建议。 一、引言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要求将研制与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意见》发布以后,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讨论迅速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关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关核心素养的定义和内涵、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核心素养的测评方法等问题,学界仍在探索之中,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认识。 在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来实现。各学科的课程都要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都要结合学科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所以,在核心素养这个大概念下,衍生出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如语文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英语核心素养等。因此,无论是从理论层面上,还是从实际操作层面上,都有必要开展基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研究。本文在国内外核心素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大背景下,探讨中国语境下发展学生英 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着重阐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二、关于核心素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 虽然国内从政策层面上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是近期的事情,但国内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概念并不完全陌生。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提出了适用于本国或相关地区(组织)的核心素养框架,并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政策。我国已有不少学者介绍了这些方面的情况,也探讨了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1. 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研究 描述和界定学生核心素养是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反复摸索与实践的产物。虽然现有文献对核心素养的内涵的阐述各有不同,但是这一概念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回归教育“育人”本质的思想是被广泛认同的。核心素养的问题实际上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既包括传统的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更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特别关注人与社会的统一和协调发展。这一思想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的核心素养模型中的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三个维度也大致相符。 在阐述或定义核心素养时,许多研究者参考了国外已有的较成熟的概念体系,并探讨了这些体系对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构建的启示,如裴新宁、刘新阳和张娜分别梳理了欧盟和经合组织

《乘风破浪会有时》--核心素养下责任担当主题班会设计(南安市龙泉中学 洪猛超)

乘风破浪会有时 ——“关爱考生、责任担当”主题班会设计 南安市龙泉中学洪猛超 一、设计思路: 中科院心理所专家连续5年对高考状元进行跟踪研究,发现在影响高考成功的20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考生考试中的心理状态,第二位是考生考前的心理状态。可见,考试前后的心理状态是影响考试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据心理学家测试:75%的学生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恐慌情绪,面对决定人生前途的高考,学生的精神压力、心理负担很重,容易因怯场而导致影响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因此,关注考生考前的心理变化,及时做好考生的心理疏导和帮扶,对提振自信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应考和取得优异成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次“关爱考生、责任担当”主题班会课设计,针对目前班级部分学生存在的考前复习状态不佳、精神恍惚、课堂上疲惫、甚至厌学等行为表现,结合事例讲解、现场心理测验、学生分享心理调节经验、班主任帮助总结疏导等形式,帮助同学们调整心态和信心,消除慌乱,稳定情绪,坚持一路前行,全力做好考前的复习质量,保证考试期间考生进入最佳状态,充分把自己的真正水平发挥出来,实现梦想中的象牙塔。 二、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明白考前不良心理变化与状态,对考试成败起决定性作用。 2、通过事例讲解,让学生正确认识各种不同心理变化的应对措施,并很好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 3、通过现场心理测验,让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现状有较深入的了解,并针对现状找到解决办法,并及时调整不良心理状况,提升复习效率。 4、通过学生分享心理调节经验,让学生间相互倾诉、相互分享,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会调整心态,消除焦虑情绪,规划复习,积极备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迎接高考。 三、活动主题:《乘风破浪会有时》 四、活动准备: 1、收集相关不良心理表现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例; 2、收集相关考前心理调整的案例并进行加工、筛选;

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实质

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实质 李秀琴 核心素养是当下课改的一个核心概念。专家、学者们已对这一核心概念作出了界定,并且进行了阐释。我认为对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简明扼要的界定与阐释是很重要的,不过,比对概念进行界定与阐释更重要的是如何深入认识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以及我们对核心素养的态度。改革的实践早就证明了一个判断:只有让认识、理念走在前面,让对价值、意义的认识走在前面,改革者才能既怀着激情又带着理性行走,走得更好更远,改革才有可能深化并达成目标。 课程改革要走进核心素养,首先是我们要真正走进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域。 其一,要认识到核心素养提出的必然性。听到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不少人有种新鲜感,认为课改又出了一个新词,同时还有点陌生感与神秘感,不知道这个词的意义。其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早就孕伏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可以作一简要回顾。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就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挣脱出来,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本身就蕴含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义。进入新世纪,国家颁发了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纲要中明确规定,素质教育是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是重点,显然,改革的目标已聚焦在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上了。开启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宗旨就鲜明地定位于每一个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基。2013年,进一步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并要求“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把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这一改革的历程清楚地告诉我们,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以及所形成的主题是在改革实践中孕育而成的,它是课程改革深化的必然。我们曾亲身经历过这些改革实践,对核心素养不应陌生,相反,更多的是亲切感、亲近感。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核心素养的提出、研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 其二,要准确把握核心素养对课程改革深化的统领性以及对学生发展的支撑性,提升改革的自觉性。如前文所述,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我国首先出现在《教 (教基二2014 4号)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中。“意见”明确提出要“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的改革”,而处在“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首位的是“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可见,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的深化有着直接的、深度的关联。这种直接、深度的关联主要体现为,它规定了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宗旨,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教材编写、教育教学、考试评价、制度管理的根本依据。它是“国家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制定的学业质量标准,可以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应达到的程度要求,可以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可以使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因此,核心素养之于课程改革具有统领性、引领性的作用,明晰并坚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促使课程改革的立意更高远,更具方向感;促使课程标准修订的依据更明确,更具“核心感”;促使教学改革更聚焦于素养的培养,从知识走向素养,更具超越感。课程改革又密切关联着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不仅从社会需要出发,还要从学生自

核心素养理念下主题班会的新思考

核心素养理念下主题班会的新思考 当前,以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共识。核心素养理念下,学生价值观、思维、品格、身心健康、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等方面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中外教育关注的焦点,学校班级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中职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逐渐形成,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正处于养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黄金时期。中职班主任应该积极利用主题班会课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一、班会设计的系统性与制度性相结合 中职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我校的情况更为特殊。学生一方面要应对文化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还要参加体育训练,脑力和体力的双重压力,需要班主任对学生更多地关注。而对每位班主任来说,每周一次的班会课,大家既要处理常规的班级事务性工作,又要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班会,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主题班会课对学生的育人作用。因此,中职阶段主题班会的设计要兼顾系统性和制度性。 1.做好主题班会课的规划 班主任要把主题班会活动置于学生长远发展和班级德育工作的大格局中进行系统安排,做好三年的规划设计,具体操作可以根据中职三年每个阶段的特点加以实施。 中职一年级的主题班会应该以班风建设、目标引领与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为主,班会课应该突出学生对新班级的适应、人际关系的处理、学习方法的探究、自主能力的培养等话题

进行开展。比如目标引领方面,我班举行了主题班会“我的未来不是梦”,让学生明确奋斗的方向,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更好地促进班级的学风建设。 中职二年级的主题班会应该围绕创建班级文化、优化学习方法、理想教育、异性交往的心理辅导等方面展开。比如班级文化的创建,我班举行了主题班会“我的班级我做主”,让同学们一起参与班级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设计,讨论教室宣传画的内容,确定班级绿化的方案,组建学习小组共同体,形成班级理念制定班级公约。 中职三年级是学生应对全国单考单招考试、实现人生理想追求的关键阶段,主题班会更应发挥好其思想教育和激励斗志的作用,积极开展生涯规划,进行成人礼的公民教育,让学生正确对待考试成败,学会以良好的心态应对激烈的竞争。比如成人礼教育,我班举行了主题班会“如歌青春――致我们的十八岁”,让学生回忆了两年的中职生活,向往明天的美好前景,感恩亲人、老师、同学的一路陪伴,承担起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2.固定主题班会课的时间 每个学期的初始阶段,班主任就应该根据主题班会的内容,大致安排好相应地召开时间。尽量不随意变更,合理解决与其他事务性工作的冲突,形成制度来保证活动的效果,从而使班会课更有系统性和制度性。 立德树人是一项长线工程,班会课的开展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坚持,只有在不断的行进中学生才会得以生长。

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主题实质(1)

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主题实质 核心素养是当下课改的一个核心概念。专家、学者们已对这个核心概念作出了界定,并且实行了阐释。我认为对核心素养的概念实行简明扼要的界定与阐释是很重要的,不过,比对概念实行界定与阐释更重要的是如何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以及我们对核心素养的态度。改革的实践早就证明了一个判断:只有让理解、理念走在前面,让对价值、意义的理解走在前面,改革者才能既怀着激情又带着理性行走,走得更好更远,改革才有可能深化并达成目标。 课程改革要走进核心素养,首先是我们要真正走进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域。 其一,要理解到核心素养提出的必然性。听到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很多人有种新鲜感,认为课改又出了一个新词,同时还有点陌生感与神秘感,不知道这个词的意义。其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早就孕伏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能够作一简要回顾。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就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挣脱出来,以促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本身就蕴含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义。进入新世纪,国家颁发了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纲要中明确规定,素质教育是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是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水平与创新精神是重点,显然,改革的目标已聚焦在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上了。开启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宗旨就鲜明地定位于每一个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基。2013年,进一步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并要求“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把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这个改革的历程清楚地告诉我们,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以及所形成的主题是在改革实践中孕育而成的,它是课程改革深化的必然。我们曾亲自经历过这些改革实践,对核心素养不应陌生,相反,更多的是亲切感、亲近感。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核心素养的提出、研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 其二,要准确把握核心素养对课程改革深化的统领性以及对学生发展的支撑性,提升改革的自觉性。如前文所述,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在我国首先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中。“意见”明确提出要“着力推动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的改革”,而处在“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首位的是“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

责任担当意识主题班会

责任与担当,成长与进步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主题班会 2016年9月,新学年开始之际,“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出炉。它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此6大素养又可归纳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就此因素而言,在中学生阶段,责任担当素养的养成尤其重要。这样才能不负生命的意义,家国的使命。 活动目标: 1、使学生明确责任与担当的意义。 2、明确责任与担当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3、树立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活动方式:讲解、自由表述、游戏 活动时间:2016年11月20日 活动过程: 1、什么是责任: 责任是一种职责和任务。身处社会的个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条文,带有强制性。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有社会就有责任。责任感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素质的重要指标。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在社会的舞台上,每种角色往往意味着一种责任。当我们在承担一项责任的时候,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也意味着获得回报的权利。 2、问:责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归纳) 【明确】个人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 3、实例展示: (多媒体课件) 张海迪的故事; 贝多芬的故事; 雷锋的故事; 林肯的故事; 弗兰克的故事; 黄志全的故事。 4、学生理解与总结: …… 【明确】 就个人而言:责任是自理、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就家庭而言:责任是一个好孩子,一个好父母 就社会而言:责任是有益他人,不负社会,热爱祖国

核心素养的主题实质

核心素养的主题实质 ?核心素养是对中国素质教育的提升和超越,尤其需要老师和家长改变旧观念。 成尚荣先生引用的怀特的名言“立起身来,环顾四周,才能更好地看世界”很有启发性。对家长来说,“立起身来,环顾四周”更代表一种优雅、不功利、循序渐进的 家庭教育方式。著名作家杨绛先生认为,好的家庭,好的教育,才有好的孩子, 而“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 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 ?我们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巴尔蒙特说过,“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 世上。”要让孩子的人生一直被光明照亮,让他们成为“阳光”,首先需要家长自己成为“阳光”,精神明亮,培养孩子的修养与眼界,不能被当下急功近利的浮躁习气 蒙蔽了双眼,糊涂了头脑。

?现代社会分工协作越来越细,需要个体 间的合作、互助,大大超越以往。社会 需要的不是“文明的野蛮人”,不是“精致 的利己主义者”,而是身心健康、精神明亮、善于合作、终身学习的公民。知识 不等同于素养,纯粹为获取知识而强化 的智育,并非真正的“核心素养”。 ?通过学习,我对“全面发展的人”核心概念更加清晰明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内涵更加丰富形象,不言而喻,核心素养是人 所应具备的品格和能力,离开人,就无 所谓有核心素养;离开人,核心素养就失 去了存在的主体,也就失去了价值意义。一句话,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根结 底在“人”,教育的任何转向,无论教育体质的改革,还是教学模式的创新等,都 要紧紧围绕“人”而为。 ?核心素养关注的是人,核心素养的提出 与明晰促使我们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

以学生活动促核心素养20

以学生活动促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国家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如何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扎实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或灌输式教育是不够的。因为人的核心素养离不开“自主发展”,只有学生自主参加的各项活动中,让他们深入参与到活动的全方位,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确立岗位职能,培养责任意识 在进修附小的一至六每个班级中,都有一张“学生岗位分配表”,班级中的各项工作,从书柜的整理,到黑板的清洁、板报的布置等都有相应的负责人。一年级的孩子在家没有做过家务,老师们就先教会、帮助他们,孩子们通过劳动,增强了动手能力,培养了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因此在校园里经常看到还没有拖把高的一年级“小豆豆”

吃力的举着拖把放学后在教室里认真拖地,完成自己的岗位职责。通过小小的举动,孩子们的“责任担当”意识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我们的校园里,还有这样一支“小分队”,他们常常出现在校园各个角落,他们是由同学们自发组成的“小小志愿者”,上学、放学时他们用标准队礼、良好的礼仪,在校门口为老师、同学送上最真挚的问候;课间,他们用自己的榜样示范和督促管理,在楼道中负责同学们的安全,很好的为同学们提供了学习榜样,为校园中的和谐安静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中,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责任意识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每学期学校都会举办大量的学生活动,由学生来担任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能很好的锻炼学生能力,提高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活动的策划阶段,孩子们可以进行校园内调查,得出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活动方案,让活动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分组成立各个相关部门,如:策划部、设备部、音响部、演出部、审核部、服务部等等,每个部门有一、两名教师进行协助和整体把控,把大多数的决定权还原给学生。 通过在活动中学生岗位职能的建设,最大限度的给学生施展的平台,才能促进学生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得到自主的发展。 二、多彩活动,提高全面能力 1、主题性活动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这是学生面对未来世界发展和自身发展的挑战,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校的教学中去,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最重要的核心任务。 目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既违背了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又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必须改变目前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去落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说,当前创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来实现课程建设提出的目标更为重要。核心素养的落实如果仅仅局限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编个有关于核心素养内容的教材,让孩子去记去背,去对付考试,核心素养不可能落实,因此落实核心素养必须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证。 1、层次化教学,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 学习就是自我建构,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接收新信息,学习新知识,用新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道德体系。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如果面对所有的学习者,用同样的方式提供同样的知识和信息,就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自我建构的需要。 分层次教学的实质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这是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具体体现,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也是实现有效教学和高效学习的最基本策略。我们千万不能把分层次教学理解成办尖子班,在实践上更不能用拔尖的教师去教拔尖的学生,而是用同样的教师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各个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给予不同的教学服务。 2、整体化教学,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 学习的最基本规律就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归到整体。对一个事物先有一个整体上的构架结构认识,再认识事物各个具体的部分,然后再找到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形成对事物的完整认识。也就是说,学习者的学习和认知是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的路径实现的,而不是先见树木后见森林的路径实现的。 现实中的教学往往是碎片化的教学方式,让学习者学习许多碎片化的知识,反复进行一些碎片化的训练,也就是强化知识点的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先把握事物的整体构架,再进行部分学习和研究,这样学生很难建立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可能形成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系统的整合,采取单元式教学方式,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3、主题化教学,实现知识的纵向联系 学习者掌握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还不够,还要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整体化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那么如何掌握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呢,这个联系在哪里?这就需要有一个整体的大知识观,由这个大的知识观产生的大的教学观,就是主题式教学方式,以实现知识的纵向联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自身的逻辑规律,不断挖掘和整合教材,按照一系列的主题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方式往往都是在期末或者高考复习中运用,平时总是打牢双基。一些有经验的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往往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就要进行一次主题式或者是专题式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内在关系,让知识形成大的模块,从见树木到见森林,再从见小森林见到大森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