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通信网--课程学习指导讲诉

宽带通信网--课程学习指导讲诉
宽带通信网--课程学习指导讲诉

《宽带通信网》课程学习指导资料

本课程学习指导资料根据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现行采用教材《通信网络基础》(第2版)(李建东、盛敏、李红艳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并结合远程网络业余教育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进行编写,适用于计算机、通信及相关专业学生。

第一部分课程学习目的及总体要求

一、课程的学习目的

近年来,通信网络在传统的电话交换网、分组交换网、计算机通信网的基础上得到了飞速发展,出现了多种新型的网络和技术,例如,宽带综合业务网(B-ISDN)、Internet、帧中继、千兆以太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等等。目前正在向下一代Internet、全光网络、第4代移动通信等方向发展。尽管这些网络在形式上千差万别,但它们许多基本的原理都是相同的。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讨论这些网络的共性原理。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能够理解现在的各种新型通信网络的设计原理和依据,同时为通信专业的学生设计和构思其他新型的通信网络打下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总体要求

本课程主要讨论以下问题:1)主要讨论通信网络的基本构成和协议体系、本书所需的数学基础及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问题;2)详细讨论了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的端到端传输协议:包括组帧、差错检测、自动请求重发(ARQ)、协议的初始化、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3)描述了单个排队系统的基本时延性能,并描述了多个排队队列组成的网络的时延性能,给出的分析模型是常用的网络时延模型;4)分析了多个用户共享一个信道的问题——多址技术,重点研究随机多址的基本特征(时延、通过量和稳定性)及其改进的方法;5)研究如何为数据分组选定合适的传输路径问题——路由算法,给出了常用的最短路由算法,并讨论了路由信息的广播;6)讨论了维持网络正常运行的基本手段——流量和拥塞控制,重点研究了窗口式和漏斗式流量和拥塞控制方法。7)简要讨论了通信网的拓扑设计。

本课程着重从基础理论出发,详细地讨论了通信网络的基本构成、协议体系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同时,本课程又对通信网络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各种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通过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加深学生们对通信网络共性原理的理解。教学内容的安排综合考虑了通信网络的基础理论知识及最新发展现状,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讨论这些网络的共性原理。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能够理解现在的各种新型通信网络的设计原理和依据,同时为通信专业的学生设计和构思其他新型的通信网络打下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内容分析

第一章 通信网络概论及数学基础

本章主要讨论通信网络的基本构成和协议体系、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问题及本书所需的数学基础。通信网络由一系列的终端、链路和节点构成,它们连接在一起,能使任意两个终端的用户进行通信。典型的通信网络有: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电信网等。随着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现在不仅可以享用传统的电信业务,如电话、传真等,还可以享用多种信息服务,如电子邮件、网上浏览、信息搜索、电子商务、网上娱乐等。如果希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享用自己所需的信息服务,就必须要有一个通信网络作支撑。该网络能使用户通过多种传输手段连接到网络之中,并以高速骨干网为基础,实现多种类型网络的互联、互通,为不同要求的用户提供不同速率、不同服务质量、不同类型的信息传输。本章首先讨论通信网络的基本构成,接着讨论网络的分层结构,最后讨论通信网络的数学基础和应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

1、本章学习要求

(1)应熟悉的内容

通信网络中的数学基础;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问题。 (2)应掌握的内容

通信网络的基本构成;协议体系及分层的概念。

2、本章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通信网络的基本构成。 (2)难点

协议体系及分层的概念。

通过完成下面作业可以更详细地理解和掌握。

(1)通信网络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试举例列出五种常用的通信网络。 (2)常用的通信链路有哪些?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3)试简述分组交换网的要点。

(4)什么叫做虚电路?它与传统电话交换网中的物理链路有何差异? (5)ATM 信元与分组有何差别?A TM 网络是如何支持不同种类业务的? (6)分层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什么是对等层?

(7)试述OSI 七层模型和TCP/IP 协议体系的区别和联系。

(8)一个典型的通信网络可由哪些物理子网构成?路由器在该网络中的作用是什么? (9)通信网络要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有哪些?

3、本章典型例题分析

例题1:设随机过程)(t X 定义为:)2cos(2)(Y t t X +=π,其中Y 是离散随机变量,且

212,2

1}0{=

??????

==

=πY P Y P 。试求该过程在1=t 时的均值,和1,021==t t 时的自相关函数

值。

解:

()()Y t t X +=π2cos 2

()()Y Y X cos 22cos 21=+=π

()[]102221=?+?=

X E

()()Y X t X cos 201==

()()()Y Y X t X cos 22cos 212=+==π

()()[]()()[][][]

2

2102114 cos 4cos 2cos 21022221=??? ?

?

?+?==?==Y E Y Y E X X E t X t X E

例题2:设随机过程)(t X 是一个随机相位信号,即)cos()(θ+=t w A t X c ,式中A 和w c 为常量,q 是一个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其概率密度函数为

πθππθ<<-=

,21

)(f 。试求)(t X 的均值函

数和自相关函数。并讨论其平稳性和各态历经性。

解:

()()[]()()()0cos 2cos =+=

?+==??

+-

+-θθπ

θθθπ

ππ

π

d t w A

d f t w A t X E t m c

c X

()()()[]()()[]()()[]τθπτθτθθθτθττπ

π

ππ

c c c c c c X w A

d w w t w A

d f t w A t w A t X t X E t t R cos 2

21cos 22cos 21 cos cos ,2

2

=?+++=?++?+=+=+??+-

+-

[

]

()+∞

<==20)

(2

2

A R t X E X

显然,()t X 的均值为常数,相关函数仅与时差τ有关,且为二阶矩过程,所以该随机过程是广义平稳的。

()()()0

sin cos ..cos cos 2.. sin sin cos cos 2..cos 21..===-=+=∞→-∞→-∞→-∞→???T w T w A m i l tdt w T A

m i l dt t w t w T A m i l dt t w A T m

i l t X c c T T T c T T

T

c c T T T c

T θθθθθ

()()()()[]()[]τ

τθτθτθτc T

T c c c T T

T

c c T w A dt w w t w T A m

i l dt

t w t w T A m i l t X t X cos 21

cos 22cos 4.. cos cos 2..222=++=+++=+??-∞→-∞→

故()t X 的均值和相关函数都具有各态历经性,()t X 是各态历经过程。 例题3:试求Poisson 过程的均值函数,方差函数和相关函数。

解:定义:称计数过程(){}0,≥t t N 是参数为()0 >λλ的Poisson 过程,如果: (1)()00=N ;(2)(){}0,≥t t N 是平稳的独立增量过程; (3)()t N t , 0≥?服从参数为t λ的Poisson 分布,

()()()

,2,1,0 !

===-k e k t k t N P t

k λλ

()[]()()()()0 !1!!

1110

≥=??=-?===-∞

=--∞

=-∞

=-∑

∑∑

t t e e t k t e t e k t k e

k t k t N E t t k k t k t k k t

k λλλλλλλλλλλ

()()[]()[]

()[]2

2t N E t N E t N D t D N -==

()[]

()()()()[]()()()[]()[]

()()()()()()()t t t e e t t

k t e t t e k t k k t N E t N t N E t N t N t N E t N E t t k k t

k t k λλλλλλλλλλλλλ+=+=+-??=+-?=+-=+-=-∞

=--∞

=-∑∑2

22

2202 !2!1 11

()()()t t t t t D N λλλλ=-+=∴2

2

不妨设t s ≤,则

()()()[]()()()()()()()[]()()()()()()[]()[]

()[]()()()[]()[]()[]()

()()t s st s st s s s t s s N E s N D s N t N E s N E s N E s N t N N s N E s N s N t N N s N E t N s N E t s R N ,min 0 0,222

22

2λλλλλλλλλ+=+=++-=++-=+--=+--==

()()

,min , 2t s st t s R N λλ+=∴

第二章 端到端的传输协议

本章详细讨论了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的端到端传输协议:包括组帧、差错检测、自动请求重发(ARQ)、协议的初始化、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物理层是为链路层提供一组虚拟的比特管道,本章将讨论在这样的比特管道上如何形成一条可靠的业务通道为上层提供可靠的服务。为了形成一条可靠的业务通道,首先解决如何标识高层送下来的数据块(分组)的起止位置,接着就要解决如何发现传输中的比特错误,最后要解决的就是发现错误后,如何消除这些错误。根据通信双方所处的相对位置不同,所采用的解决方法(协议)也不同。若通信双方之间是通过一条物理链路直接相连,这时需采用链路层的协议来解决数据帧的传输错误;若通信双方是在一个通信子网内通过多条数据链路形成的通路相连,这时需要采用网络层的端到端传输协议采解决分组的传输错误;当通信双方处于不同的通信子网时,需要采用运输层的端到端传输协议来解决报文的传输错误。本章首先讨论组帧技术、差错检测、自动请求重发的协议和典型的数据链路层协议;接着讨论网络层的端对端传输协议、IP 协议;最后讨论运输层的端到端传输协议。

1、本章学习要求

(1)应熟悉的内容

链路层的差错控制技术;标准数据链路控制协议及其初始化。 (2)应掌握的内容

组帧技术;网络层和运输层的点对点传输协议。

2、本章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组帧技术。 (2)难点

本章的难点就在于网络层和运输层的点对点传输协议。 通过完成下面作业可以更详细地理解和掌握。

(1)常用的组帧方式有哪几种?哪一种方式的传输开销最小?

(2)接收机收到了如下一个采用十六进制表示的字符串,C0 C0 10 36 87 DB DC DB DC DC DD DB DD C0 7C 8D DC DB DC C0,试根据SLIP 帧格式恢复出接收的帧。

(3)针对输入序列01101111100111111010111111111101111010应用2.1.2节的比特插入技术,给出相应的输出结果。如果接收到的序列为:

011111101111101100111110011111011111011000111111010111110,试移去插入的比特并指出Flag 的位置。 (4)设有一个奇偶校验码由3个数据比特和4个校验比特组成。假定3个码字分别为1001011, 0101101和0011110。试求产生该码的运算规则,并写出所有8个码字。并求出该码的最小距离(两个相同长度的码字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两个码字比特取值不同的位置数)。

3、本章典型例题分析

例题1:令1

)(24+++=D D D D g ,1

)(3++=D D D S ,求)

()

(4D g D S D 的余数。

解:()()()

3

24345734411D D D D D D D D D D D D S D ++++=++=++=

33

45673

3456724 0

001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 ()()D g D S D 4

∴余数为 3D

例题2:试证明停等式ARQ 的序号可采用模2表示。

证:根据停等式ARQ 协议,当序号采用模2表示时仍可正常运行。描述如下: 发端A :(1)置SN =0;(2)若从高层接收到一个分组,则将SN 指配给该分组,若没有分组则等待;(3)将第SN 个分组装入物理帧中发送给接收节点B ;(4)若从B 接收到RN ≠SN ,则将SN 模2加1,返回(2),若在规定时间内,并未收到B 的RN ≠SN 的应答,则返回(3)。 收端B :(1)置RN =0;(2)无论何时从A 端收到一个SN=RN 的分组,将该分组传送给高层,并将RN 模2加1;(3)在接收到分组的规定有限时长内将RN 放入一帧的RN 域发送给A ,返回(2)。 例题3:在停等式ARQ 中,设重发分组之间的间隔为r T (包括分组传输时间、传播时延、等待应答时间和处理时延等),分组正确接收的概率为ρ,试证明最大的可传送的分组到达率

r T ρ

λ=

max 。

解:设任意一个分组平均需要发送N 次才能成功,而一个分组发送i 次成功

的概率为()1

1--i ρρ,从而有

()∑∞

==

-=1

1

1i i

i N ρρρ

成功发送一个分组所需要的时间为r NT ,故r r T NT ρ

λ==

1max

第三章 网络的时延分析

本章主要讨论了信息网络中常用的时延模型,这些模型常用于多种网络的性能分析和评估。衡量网络传输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一个分组从源节点传到目的节点的时延。对时延的考虑将会影响网络算法和协议(如多址协议、路由算法、流量控制算法等)的选择。因此必须了解网络时延的特征和机制,以及网络时延取决于哪些网络特征。

网络中的时延通常包括四个部分:处理时延、排队时延、传输时延和传播时延。处理时

延是指分组到达一个节点的输入端与该分组到达该节点输出端之间的时延(它可能包括CRC 计算、分组头的重新计算、路由信息的计算、控制信息的处理等)。若节点的传输队列在节点的输出端,则排队时延是分组进入传输队列到该分组实际进入传输的时延。若节点的输入端有一个等待队列,则排队时延是指分组进入等待队列到分组进入节点进行处理的时延。传输时延是指发送节点在传输链路上开始发送分组的第一个比特至发完该分组的最后一个比特所需的时间。传播时延是指发送节点在传输链路上发送第一个比特的时刻至该比特到达接收节点的时延。

本章首先描述了单个排队系统的基本时延性能,接着描述了多个排队队列组成的网络的时延性能,给出的分析模型是常用的网络时延模型。讨论了用于网络时延特性分析的主要定理和模型,包括Little(李特尔)定理、M/M/m排队系统、M/C/1及其推广型排队系统、排队系统的网络等内容。

1、本章学习要求

(1)应熟悉的内容

了解M/G/1型排队系统;M/M/m型排队系统。

(2)应掌握的内容

Little定理;排队网络。

2、本章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Little定理;排队网络。

(2)难点

本章的难点就在于Little定理;排队网络。

通过完成下面作业可以更详细地理解和掌握。

(1)设顾客到达一个快餐店的速率为每分钟5人,顾客等待他们需要的食品的平均时间为5分钟,顾客在店内用餐的概率为0.5,带走的概率为0.5。一次用餐的平均时间为20分钟。问快餐店内的平均顾客数是多少?

(2)一个健忘的教授将与两个学生的会谈的时间安排在相同时间,设会谈的区间是独立的,服从均值为30分钟的指数分布。第一个学生准时到达,第二个学生晚到5分钟,问第一个学生到达时刻到第二个学生离开的平均间隔是多少?

(3)一个通链路的传输速率为50kb/s,用来服务10个Session,每个Session产生的Poisson 业务流的速率为150分组/分钟,分组长度服从指数分布,其均值为1000bit。

1)当该链路按照下列方式为Session服务时,对于每一个Session,求在队列中的平均分组数,在系统中的平均分组数,分组的平均延时。①10个相等容量的时分复用信道;②统计复用。2)在下列情况下重做1):①5个Session发送的速率为250分组/分钟;②另5个Session 发送的速率为50分组/分钟。

3、本章典型例题分析

例题1:在M/G/1系统中,试证明:

λ

P{系统空闲}=1-X

1

忙区间之间的平均长度=λ

忙区间的平均长度=X

X

λ-1

在一个忙区间内服务的平均顾客数=X λ-11

证:(1)M/G/1系统中,系统繁忙的概率为X

λμλ

ρ==

{P ∴系统空闲}

X λρ-=-=11 (2)忙区间之间的平均长度为闲期间的平均长度。由于闲期间是系统处于一顾客被服务后,下一个顾客到达之间的时期,即顾客到达的时间间隔,所以闲期间服从参数为λ的指数分布,

所以忙区间之间的平均长度为λ1

。 (3)设忙区间平均长度为Y ,则ρρλ-=

1/1Y

X X Y λρ

ρ

λ

-=

-=111

(4)在一个忙区间内服务的平均顾客数=X λ-=

平均服务时间

忙区间平均长度11

第四章 多址技术

本章分析了多个用户共享一个信道的问题——多址技术,重点研究随机多址的基本特征(时延、吞吐量和稳定性)及其改进的方法。本章讨论的主题是多址接入协议,它主要解决多个用户如何共享信道的问题。首先讨论了固定多址接入协议(TDMA 、FDMA 等)的特点并分析了它们的性能;然后讨论了最基本的随机多址接入协议ALOHA 协议,并针对它的稳态性能及其稳定性做了深入的研究,同时还利用伪贝叶斯算法构造了一个稳定的ALOHA 协议;接着针对ALOHA 协议信道利用率不高的原因,研究了载波侦听型的多址接入协议(CSMA 协议),它可以有效地减少想接入信道的分组对正在传输的分组的影响。在CSMA 协议基础上,还讨论了CSMA/CD 协议和CSMA/CA 多址接入协议。在随机多址接入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冲突分解算法,给出了树形算法和FCFS 算法。在研究了固定多址接入和随机多址接入协议之后,本章还讨论了基于预约的多址接入协议。当要传输的分组较长时,可以用一个很短的分组进行预约,如果预约成功,则该分组将无冲突的进行传输,预约可以是显式的也可以是隐式的。例如在CSMA/CD 中,以分组头部来进行预约,如果分组头部未与其他分组碰撞,则该分组将无冲突地进行传输。以上几种多址接入方式都是针对全连通的网络来讨论的。在本章的最后部分,还对多跳连通的网络——分组无线电网络进行了讨论,并讨论了在PRNET

中利用无冲突的矢量集来提高系统利用率的方法。

从前面讨论的基本协议出发,可以构造出多种类型的协议,其基本方法就是预约与冲突分组和固定分配相结合,所构造的多址接入协议不仅要支持单一的业务,而且还需支持多种不同类型的业务。这一方面仍然是多址接入协议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1、本章学习要求

(1)应熟悉的内容

了解多址协议概述。 (2)应掌握的内容

冲突分解算法;固定多址接入协议;随机多址接入协议;预约多址接入协议。

2、本章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冲突分解算法;固定多址接入协议;随机多址接入协议;预约多址接入协议。 (2)难点

本章的难点就在于固定多址接入协议;随机多址接入协议;预约多址接入协议。 通过完成下面作业可以更详细地理解和掌握。 (1)固定多址接入协议的优缺点是什么?

(2)在ALOHA 协议中,为什么会出现稳定平衡点和不稳定的平衡点,重传概率对系统的性能有何影响?

(3)n 个节点共享一个9600bit/s 的信道,每个节点以每100s 产生一个1000bit 分组的平均速率发送数据分组。试求在纯ALOHA 系统和时隙ALOHA 系统中最大可容许的系统用户数N 的值?

(4)什么叫稳定的多址接入协议?使用伪贝叶斯算法的时隙ALOHA 协议是不是稳定的多址接入协议?如果是,其稳定的最大通过率是多少? (5)CSMA 协议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与ALOHA 系统相比,为什么CSMA 系统有可能获得更高的系统吞吐率?

3、本章典型例题分析

例题1:假设有以下两个CSMA/CD 网: 网络A 是LAN (局域网),传送速率为5Mbit/s ,电缆长1km ,分组长度1000bit ; 网络B 是MAN (城域网),电缆长50km ,分组长度1000bit 。

那么,网络B 需要多大的传送速率才能达到与网络A 相同的吞吐率?

解:由于吞吐量是关于归一化载波侦听时延β的函数,所以只要LAN 和MAN 有相同的β就

会有相同的吞吐量。由

L C ?

=τβ知

10001031050100010510310183683x

???=????

s bit x /105

=

例题2:K 个节点共享10Mbit/s 的总线电缆,用CSMA/CD 作为访问方案(即以太网LAN )。总线长500m ,分组长L 比特,假设网络上的K 个节点总有业务准备传送(重负荷情况)。P 是竞争时隙中一个节点发送分组的概率。令10=K ,传播速度是8

103?m/s 。求竞争周期的平均时隙数、竞争周期的平均持续时间及以下两种情况的信道利用率。 (1) 100=L bit 。 (2) 1000=L bit 。

解: P 是竞争时隙节点发送的概率

∴在一个时隙发生竞争的概率为:

()()

[]

()

()

[]

1

1

1

00111 111---+--=-+--=k k

k k k

k P kP P P P C P P C P 争

设竞争周期的时隙数为i ,则后面一个时隙为非竞争时隙

∴ 平均的竞争周期时隙数为:

()

11i

i P

N iP P

P

==

-=

-∑

()()

()()()()

()()1

10

9

10

110911111101 11111101k

k k k k P kP P P P P N P kP P P P P -=---------∴=

=

????

--------??????

??

归一化的竞争周期的平均持续时间:N t β='

去归一化:

()

()

()()10

9

85

10911101500131061011101P P P L t N N N L C P P P C

ττ----=

??===????----????

态时的通过率

β31.311

+=

S

L L C L 350

101010350068=

???==τ

β

当100=L 时,

644

.06

1

31.311 6

1

11=?

+=

S =β

当1000=L 时,948

.060

1

31.311 60

1

11=?

+=S =

β

第五章 路由算法

本章研究如何为数据分组选定合适的传输路径问题——路由算法,给出了常用的最短路由算法,并讨论了路由信息的广播。本章主要解决在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如何选取最好的传输路径问题。一个网络的设计者面临的问题包括:采用什么策略来选择合适的路由?依据什么信息来进行这种选择?应该如何执行这种选择的策略?用什么标准来评判选择路径的好坏等问题。

本章首先讨论了路由算法的作用和各种常用的路由算法,包括广域网中的路由算法、互联网中的路由算法以及Ad Hoc 网络的路由算法。然后,给出了最短路由的定义,并且详细介绍了三种集中式的最短路由算法(B-F 算法、Dijkstra 算法和F-W 算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分布式最短路由算法(距离矢量算法和链路状态法)。接着就分布式路由算法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最后介绍了如何实现路由信息的广播问题。

1、本章学习要求

(1)应熟悉的内容

了解自适应最短路由的稳定性分析。 (2)应掌握的内容

路由算法概述;常用的路由算法;最短路由算法;路由信息的广播。

2、本章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路由算法概述;常用的路由算法;最短路由算法;路由信息的广播。 (2)难点

本章的难点就在于路由算法概述;常用的路由算法;最短路由算法。。 通过完成下面作业可以更详细地理解和掌握。

(1)一个理想的路由算法应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实际的路由算法总是不如理想的?

(2)路由算法有哪些类型?所谓“确定型”和“自适应型”的分类,是在什么意义上而言的? (3)试述广域网的路由与互连网的路由的区别和联系?

3、本章典型例题分析

例题1:链路状态法的基本步骤是什么?它与距离矢量法相比有何优点? 答:步骤:(1)发现邻节点,并获取它们的地址; (2)测量到达每一个邻节点的时延或成本;

(3)构造一个分组来通告它所知道的所有路由信息; (4)发送该分组到所有其他节点; (5)计算到所有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

距离矢量法收敛速度慢,时延的度量主要考虑队长,并没有考虑后来链路带宽的增长,链路状态法克服了这些缺点。

第六章流量和拥塞控制

本章讨论了维持网络正常运行的基本手段——流量和拥塞控制,重点研究了窗口式和漏斗式流量和拥塞控制方法。流量和拥塞控制的目的是限制网络中分组传输的平均时延和缓冲区溢出,并公平地处理各session。本章首先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数据流控制技术:流量控制技术、拥塞控制技术和死锁防止技术,并对其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功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然后,着重讨论了窗口式流量拥塞控制和漏斗式控制算法。在窗口式流量及拥塞控制中,算法才艮据网络的拥塞情况,动态地调整拥塞窗口的大小,从而到达调整流量和控制拥塞的目的;在漏斗式流控算法中,主要是通过限制和平滑输入业务的突发性,使得输出业务的突发性及速率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从而实现对网络拥塞的控制。最后,给出了几种实际网络中的流量和拥塞控制策略。

1、本章学习要求

(1)应熟悉的内容

实际系统中流量和拥塞控制算法。

(2)应掌握的内容

流量和拥塞控制概论;流量和拥塞控制技术。

2、本章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流量和拥塞控制概论;流量和拥塞控制技术。

(2)难点

本章的难点就在于流量和拥塞控制技术、实际系统中流量和拥塞控制算法。

通过完成下面作业可以更详细地理解和掌握。

(1)分组交换网中会出现哪几种死锁现象?它们的根源是什么?

(2)分组交换网中可在几个层次上实现“流控”?试比较各层次上流控措施的优缺点及对于改善网络性能的效果大小。

(3)试述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的区别和联系?

第七章网络结构设计

本章简要讨论了通信网的拓扑设计。本章首先讨论了常用的网络拓扑结构,然后详细论述了网络拓扑设计中应该关心的基本问题,一个可行的网络拓扑应能够很好地平衡网络的成本、网络的可靠性和网络的传输能力(通过量和时延)等方面的因素。接着讨论了接入网和骨干网的拓扑设计问题。在接入网中要解决怎样使更多的用户接入网络的问题,在有线接入网中主要讨论了n个终端如何连接到m个集中器上的数学模型;对于无线接入网,主要通过典型的蜂窝网络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在骨干网拓扑设计问题中,介绍了基于原型迭代试探法的解决方案,在该方法中可通过支路交换试探法来产生网络试验拓扑。

1、本章学习要求

(1)应熟悉的内容

了解常用的网络拓扑结构。

(2)应掌握的内容

网络拓扑结构的基本问题;接入网的拓扑设计;骨干网的拓扑设计。

2、本章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网络拓扑结构的基本问题;接入网的拓扑设计;骨干网的拓扑设计。(2)难点

本章的难点就在于接入网的拓扑设计;骨干网的拓扑设计。

通过完成下面作业可以更详细地理解和掌握。

(1)常用的网络拓扑结构有哪些?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2)拓扑设计主要要考虑哪些因素?

(3)在无线接入网中,为什么说最佳的小区形状是正六边形?

16秋华师《教学系统设计》在线作业

奥鹏17春16秋华师《教学系统设计》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1. ()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A. 总结性评价 B. 定性评价 C. 诊断性评价 D. 形成性评价 正确答案: 2. ()是指当前所学的内容(新观念)具有较广泛的包容性与概括性,因而能把一系列原有观念总结于其中(也就是使一系列的原有观念类属其下)。在此情况下,新观念处于上位,而原有观念则处于下位。 A. 类属关系 B. 总括关系 C. 并列组合关系 D. 教学策略关系 正确答案: 3. ()是指当前所学的内容(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不存在类属关系,也不存在总括关系,但却具有某种共同或相关属性的情况。 A. 类属关系 B. 总括关系 C. 并列组合关系 D. 上下位关系 正确答案: 4. 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这两个概念来源于()对知觉的研究。 A. 加涅 B. 格雷戈克 C. 瑞格卢斯 D. 威特金 正确答案: 5. 第二代教学设计的代表性模式是()。 A. “肯普模式” B. “史密斯-雷根式模式” C. “九五矩阵” D. “细化模式” 正确答案: 6. ()的细化理论为教学内容的组织提供了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宏策略。

A. 加涅 B. 梅瑞尔 C. 瑞格卢斯 D. 奥苏贝尔 正确答案: 7. ()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采用电视图象和声音表达教学内容的一种形声教材。 A. 电视教材 B. 教学实况录象片 C. 多媒体教学软件 D. 网络课程 正确答案: 8.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建立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的教学设计思想比较丰富,其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设计教学”的主张。 A. 加涅 B. 梅瑞尔 C. 瑞格卢斯 D. 奥苏贝尔 正确答案: 9. ()是一种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教学策略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它可以用来存贮、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的教学媒体。 A. 电视教材 B. 教学实况录象片 C. 多媒体教学软件 D. 网络课程 正确答案: 10. ()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提出了很多富有创见的观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就是“教学科学”;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是规定性的教学理论。 A. 加涅 B. 梅瑞尔 C. 瑞格卢斯 D. 奥苏贝尔 正确答案: 11. ()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 A. 总结性评价 B. 事后评价 C. 诊断性评价 D. 形成性评价 正确答案: 12. ()就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务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A. 教学方法 B. 哲学方法 C. 逻辑方法

教学系统设计案例

教学系统设计案例

附:1、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2、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网络环境下)

《锋与天气》整体化教学设计方案(网络环境下)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 1.1知识目标 ①了解天气变化与不同天气系统之间的关系和天气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理解锋面系统和不同气压系统的活动规律和天气特征。 ③识别常见的天气系统。 1.2技能目标 ①能充分利用网络(Internet)自主查寻、筛选、分析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小组分工与合作能力,自己探究学习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③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语言交流和分组讨论方式)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培养对地理学科的浓厚兴趣。 ②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2.1学习内容 ①什么是锋面?锋面系统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②“沙尘暴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正反两方辩论。 2.2任务说明

学习目标和内容的确定是根据教学大纲,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天气系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3完成任务的过程 ①各小组同学明确学习目标,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组内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②组长巡视,组织本组同学完成学习目标,汇总本组的观点。 ③老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处理信息。 ④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总结、评价、提升。 2.4学习重点 锋面系统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对策:①给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和相关资源,让学生自己上网学习,自己获取信息,分析归纳形成结论。 ②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交流协作,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2.5学习难点 ①在网络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完成自主、协作学习。 ②教师怎样扮演好课堂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交流讨论。 对策:①巡视了解,观察学生的反馈状况,及时辅导、调整。 ②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辩论及提问。 ③明确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特点

浏览网上信息 初一信息技术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信息技术公开课教案 学科信息技术授课内容第三单元第十课浏览网上信息 授课班级七(6)班授课地点计算机1室时间12月16日(星期三) 第七节 教学目标1.通过对WWW信息服务的学习,加深对互联网的理解和认识。 2.能够运用网页、网站、网址的知识,分析网站的结构和类别。 3.能够使用浏览器上网浏览信息,帮助自己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能合理地上网浏览信息,开展学习和生活活动。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WWW信息服务中网页、网站、网址等常用概念;理解网页超链接的应用。 难点:WWW信息服务中网页、网站、网址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观看视频,日常生活离不开浏览网上信息(工作、学习、休闲等),引入WWW信息服务的概念,主要包括网页、网站、网址等几个常用的概念。 二、讲授新课 1.网页(Web Pages) 用一种称为“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的语言编写的文件,它由文字、图象、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组成。通常拓展名为.htm或html。(调出并展示网页中的HTML语句,帮助学生认识网页是通过HTML来调用并展示资源的。) 2.网站(Web站点) 也称为Web站点,由一个主页和若干个附加网页组成。 (展示完整的网站案例,帮助理解网络服务器存储网站的方式。) 3. URL:统一资源定位符(网址) URL,又叫统一资源定位器,是标志某一特定的网页所用的一个短的字符串,是一种访问网络资源的方法。 拓展解读:认识域名地址(顶级域名、一级域名、二级域名等),了解常用类别的域。 4.浏览器 能够解析html文件,并显示其中内容,正确实现链接指向文件的跳转的程序。常用浏览器有:IE、火狐、Google、Safari等。 实践操作:打开浏览器,完成输入网址、网址出错、常用工具等操作,完成P76表格。观看视频,思 考并回答问 题。 倾听教师讲授 并做好笔记。 自主观看视 频,小组完成 调查表。 进行上网操作 练习,完成表 格,分析并回 答问题。 结合学生的日 常生活,引入 本节课内容。 知识点讲解, 以实例展示帮 助学生理解网 页、网站的概 念和关系。 学生自主观看 视频,理解知 识点并小组合 作完成学习任 务。 拓展讲解,增 加学生的知识 面。 实践操作,加 深浏览器相关 知识的理解和 应用。

现代通信网路总结

第1章 1.通信网的概念:由一定数量的节点(包括终端设备和交换设备)和连接节点的传输链路相互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实现两个或多个规定点间信息传输的通信体系。 2.通信网的构成要素 通信网在硬件设备方面的构成要素是终端设备、传输链路和交换设备,还要有相应的软件。 3.通信网的分类 (1)按业务种类分:电话网、电报网、传真网、广播电视网数据通信网 (2)按所传输的信号形式分:数字网、模拟网 (3)按服务范围分:本地网、长途网、国际网 (4)按运营方式分:公用通信网、专用通信网 (5)按采用的传输媒介分:有线通信网、无线通信网 4.通信网的基本结构 (1)网形网:网形网是网内任何两个节点之间均有线路相连。 (2)星形:星形网也称为辐射网,它将一个节点作为辐射点,该点与其他节点均有线路相连。 (3)复合形网:复合形网由网形网和星形网复合而成。 (4)总线形网:总线形网是所有节点都连接在一个公共传输通道——总线上。 (5)环形网:环形网的各节点首尾相连。 (6)线形网:与环形网不同的是它首尾不相连。 (7)树形网:节点按层次连接,信息交换主要在上下节点之间。主要用于用户接入网或用户线路网中。 5.通信系统的定义 用电信号(或光信号)传递信息的系统,也叫电信系统 6.通信系统的分类 (1)按通信业务分类:电话、电报、传真、广播电视、数据通信系统等。 (2)按传输的信号形式分类:模拟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等。 7.对通信网的一般要求 (1)接通的任意性与快速性 (2)信号传输的透明性与传输质量的一致性 (3)网络的可靠性与经济合理性

8..对电话通信网的要求 (1)接续质量(2)传输质量(3)稳定质量 9.现代通信网的构成 业务网,支撑网,支撑网包括信令网、同步网和管理网 10.电路交换技术工作原理:电路交换技术即为已对需要进行通信的装置之间提供一条临时的专用传输通道。 第2章电话通信网 1.电话网等级结构的概念 等级结构就是把全网的交换局划分成若干个等级,最高等级的交换局间则直接互连,形成网形网。而低等级的交换局与管辖它的高等级的交换局相连、形成多级汇接辐射网即星形网,等级结构的电话网是复合形网。 2.电话通信网的基本构成 用户终端传输通道交换机 3.我国五级等级结构的电话网

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网络版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理论转化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2.系统方法:系统方法就是运用系统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研究是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程序化的步骤,其实质说明做什么,怎样去做,是教学系统设计学科研究的主要容,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野提出了不同的模式。 填空: 1.教学系统设计的特征; (1)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 (2)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 (3)教学系统的目的是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基础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转换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案。 2.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经历了思想萌芽、理论形成、学科建立等阶段。 (1)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期的程序教学、行为目标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孕育了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思想 (2)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教学系统方法的形成及其在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使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得以建立; (3)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等成果被吸引到教学系统设计中,使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进而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学系统设计的特点: (1)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系 (2)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性与创造性 (3)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 (4)教学系统设计的具体性 4.教学系统的意义 (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能够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增长 (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5.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 (1)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不仅关心如何教,更关心学生如何学,因此在系统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人类对教与学及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和我理论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2)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教学系统设计的根本任务是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案,因此,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不是教学系统的性质,而是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寻求解决方法的方法。

信息网络课程教案示例

信息网络课程教案示例 信息网络课程教案示例 教案示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便捷、购物、屏幕、访问、辅导、邮件、贺卡、羡慕、便宜、恋恋不舍、奇妙”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章的要点,初步认识网络的用处。 3.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关心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启发谈话: 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电脑已走进了千家万户,同学们,你们平时跟电脑打过交道吗?能不能结合你自己的亲身实践或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电脑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电脑网络的文章。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看到这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相信读了课文,你就会有所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3.检查自读情况。 (1)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 (2)按自然段指名读课文,正音,评议,把句子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默读课文,试着自己读懂课文 (1)“信息高速路”指的是什么?

(2)联系实际说说信息高速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 (3)读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 (1)“信息高速路”指的是电脑网络,“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甚至每一个家庭连接到一起”。滤布可以高速度地传播信息、接收信息、查阅信息,就像高速公路大大提高了车辆行驶的速度一样,所以,人们把电脑网络形象地称作“信息高速路”,把上网称作“跨上了信息高速路”。 (2)联系实际说说信息高速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对于这个问题,应先让学生根据课文作回答,以检查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然后请上过网的同学,谈谈自己上网的所见所闻。) 4.以一个小电脑专家的身份来介绍电脑网络的用途。 (1)要求: ①要结合课文来介绍。 ③可根据自己课前了解或搜集到的资料来谈。 ③合理地组织语言,展开合理想象。④介绍要清楚、明白。 (2)根据要求自由练说。 (3)小组内互说,互相改进、补充。 (4)全班交流、哪位小电脑专家愿意谈谈你对电脑的了解,对网络的了解。(教师适时地加以点拨,把课外与课内结合起来。)5.带着你对电脑的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现代通信技术基础学习心得11

现代通信技术基础学习心得 我很高兴在大一刚来到这个校园就选择了《现代通信技术基础》这门课程,我选择它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是国民经劲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通信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变化。 2.我是一名非通信专业的学生,想要更多的了解和掌握通信及其网络新技术。因为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讲日益丰富与多样化。而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现代通信网使我们所学选的第一对象,而且,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是在数字化,综合化的基础上,向智能化,移动化,宽带化和个人化方向发展,我们都应该掌握它。 3.想要学习更多的基础知识增加我的知识面,而以前对通信技术了解的不多,但我认为这门课程有助于我以后的学习。 4.最主要的原因是对这门课程村在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根据老师在课上的耐心讲解和自己在课下认真阅读教,这本书的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 1.通信的基本概念:通信是指按照达成的协议,信息在人、地点、进程和机器之间进行的传送。 2.现代通信系统的功能模型:(1)接入功能模块 (2)传输功能模块

(3)控制功能模块 (4)应用功能模块 3.现代通信网的特点:(1)使用方便,电话机传真机、计算机等通信终端使用非常便捷,擦作者通过按键或者点击鼠标的简单操作。(2)安全可靠,现代通信网的服务功能充分考虑了用户传递信息的安全和可靠因素,采用了大量的有效措施。 (3)灵活多样,现代通信网提供了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信息服务。通信双方可以交换和共享数据信息、进行话音交流、文字交流和多媒体信息交流。 (4)覆盖范围广,现代通信网的信息交流服务缩短了人与人之间及地理空间的距离。 4.现代通信技术的特征:通信技术数字化、通信业务综合化、网络互通融合化、通信网络宽带化、网络管理智能化、通信服务个人化。 5.基带传输,数字信号从原传到目的地。需要有数字传输设备和传输媒介,以及某些信号转换设备。用基带信号直接进行传输成为基带传输。 6.通信网基础技术,最深的印象是数字信号的复接技术,我觉得这种技术应用性强。所以听得比较认真。 7.电信网的交换,老师讲的非常精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电话通信网基本构成:用户终端、交换机、通信信通、路由器及附属设备。 8智能网是在原有网络基础上,为快捷、方便、灵活、经济地生成和

网上信息交流教案

《网上信息交流》教案 一、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和能力方面:初中学生已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学生之间水平差异较大,统一讲授难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学生已有使用网络的感性经验,老师要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加以归纳提升,使学生形成通过网络交流信息的理性认识,老师要注意营造交流学习的氛围。 生理和心理方面:自主意识较强、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想表现,又怕表现”的心理状态。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信息交流的手段越来越多地依靠互联网来进行,而电子邮件日益成为互联网上使用最频繁的信息交流方式。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电子邮件的地址及收、发电子邮件的操作,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网络交流技能。让学生了解网上交流工具分为实时交流工具和非实时交流工具;并培养他们网络安全意识。 2?编排意图 本课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上网冲浪的基本技巧和网络理论基础知识下安排的,内容实用性强,既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又可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会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网络注册的一般方法 (2掌握电子邮件地址的组成并能根据需要发送邮件 (3)按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交流方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老师提问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探究学习到师生总结提炼,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达到理论的提升。 (2)提高网上交流能力;通过自主探究与教师导学,循序渐进掌握知识点

3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行为与创新 (1)通过学习,学会分析,选择合适便捷的网上交流方式 (2)能利用网络为学习和生活服务。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电子邮件地址的组成;收、发送电子邮件的操作 2.难点:网上注册的概念;电子邮件地址的组成五、教学方法 引导式教学,自主探究学习,任务驱动。 六、教学媒体 学习环境:多媒体广播系统、互联网 学习资源:QQ软件、自制课件、图片 七、教学过程

现代通信系统与网络课后题答案(部分)讲述资料

第一章 1.你对信息技术如何理解?信息时代的概念是什么? 答:信息技术是研究完成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传递、再生和控制的技术,是解放、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概念是信息技术为核心推动经济和社会形态发生重大变革。 2.NII GII的含义是什么? 答:NII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GII全球信息基础设施。 3.现代通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它的核心是什么? 答:现代通信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核心是计算机技术。 4.数字通信与模拟通信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试举例说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服务,哪些是模拟通信,哪些是数字通信。 答:模拟信号的电信号在时间上、瞬时值上是连续的,模拟信号技术简单,成本低,缺点是干扰严重,频带不宽、频带利用率不高、信号处理难、不易集成和设备庞大等。数字信号在时间,瞬时值上是离散的,编为1或0的脉冲信号。 5.数字通信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数字通信便于存储、处理;数字信号便于交换和传输;数字信号便于组成多路通信系统;便于组成数字网;数字化技术便于通信设备小型化、微型化;数字通信抗干扰性强,噪声不积累。 6.为什么说数字通信抗干扰性强?噪声不积累? 答:在模拟通信中,由于传输的信号是模拟信号,因此

很难把噪声干扰分开而去掉,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信号的传输质量会越来越恶化。在数字通信中,传输的是脉冲信号,这些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也同样会有能量损失,受到噪声干扰,当信噪比还未恶化到一定程度时,可在适当距离或信号终端经过再生的方法,使之恢复原来的脉冲信号,消除干扰和噪声积累,就可以实现长距离高质量的通信。 7.你对网络全球化如何理解?它对人类生活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答:我认为网络全球化是以内特网为全球范围的公共网,用户数量与日俱增,全球各大网络公司抢占内特网网络资源,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投资研发的网络,全球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是即能实现各国国情的应用服务,又能实现突破地区、国家界限的世界服务,使世界越来越小。 8.什么是现代通信?它与信息网关系如何? 答:现代通信就是数字通信系统与计算机融合,实现信源到信宿之间完成数字信号处理、传输和交换全过程。 信息网是多种通信系统综合应用的产物,信息网源于通信系统,但高于通信系统,通信系统是各种网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通信系统可以独立地存在并组成网络,而通信网不可能离开系统而单独存在。 9.信息网的网络拓扑结构有哪几种类型,各自有何特点? 答:有星型网,以一中点向四周辐射,现在的程控交换局与其所在的各电话用户的连线就是这种结构。

在线教育教学系统毕业设计开题分析报告

在线教育教学系统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作者:————————————————————————————————日期: 2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 所在学院: 专业: 设计(论文)题目:在线教育教学系统指导网络教学: 年月日

一、课题来源及类型 本课题来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被广泛的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技术动力。而在计算机应用中,网络技术的作用十分突出,网络已经发展成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主导着信息产品的开发和信息技术市场的进一步的开拓。网络产业已成为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战略性产业。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中,网络软件的开发技术尤其是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开发技术成了重中之重。不断开发适应用户需求、市场需要的新型软件产品,提高工作效率成为网络软件发展的潮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延伸和发展,网络技术已经逐步拓展到了学生领域,并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当然,近年来,学生在人们学习和工作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也逐渐成为人们平日学习、工作的研究对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研究学生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为做出决策提供依据、还可以解决时间、减少资源的浪费,所以对学生越来越重视。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生在网络上的运用,更好地为学习学生的朋友特别是学生老师服务,特用AsP制作学生在线教学系统,以更好地为广大计算机学生服务。 本课题的类型是管理信息系统。

二、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情况、本课题特点 意义:现阶段,在市场上也有一些网络教学管理软件,但通过调查我发现有以下几个缺点。一是有的没有老师登录功能,老师不能在网上直接与同学交流。二是有的没有提供上传作业功能,不能把学生作用直接交给老师。三是没有专门为学生学习教育专门制作学生网络教学管理软件。这也是学生网上学习最重要的方面。四是有的系统制作质量粗糙,界面不美观,影响老师同学的使用热情。因为制作一款功能齐全、界面清晰美现、使用方面的学生在线教学系统。 国内外研究情况:国外由于计算机技术起步较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的也早。本课题在国外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虽然我国起步较晚,但经过10余年的努力,其发展速度还是很迅猛的,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管理信息系统。 特点:系统采用的是Brower/Server结构,它可为用户带来更好的成本效益、支持跨平台访问。基于B/S结构的Web技术使用户能够控制信息,可以授权他们在需要的时候或地方直接访问数据。 本系统是在大学网站在线教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用户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各种信息的提供、保存、更新和查询,实现这些功能主要是对数据的操作,这就要求数据库结构能充分满足各种信息的输出和输入。

现代通信网复习题

通信工程10级本科《现代通信网》综合练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通信网在硬件设备方面的构成要素是(终端设备)、(传输链路)和(交换设备),其 中(交换设备)是构成通信网的核心要素。P5 2.通信网的基本结构主要有(网形)、(星形)、(复合形)、(总线形)、(环形)、(线形)和(树形)。P5 3.通信网一般提出三个要求:接通的(任意性)和(快速性);信号传输的(透明性)和传输质量的(一致性);网络的(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 4.通信网按运营方式分(公用通信网)网和(专用通信网)网。 5.通信网按所传输的信号形式分(模拟网)和(数字网)。 6.电话通信网的质量测量测度标准分别由(接续质量)、(传输质量)和(稳定质量)来反映。 7.电话通信网的接续质量通常用(接续损失)和(接续时延)来衡量。P11 8.电话网的稳定质量指标主要有(失效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平均修复时间)、(可靠度)、(可用度)和(不可用度)等。 9.业务网是通信网的主体,按其功能可分为(用户接入网)、(交换网)和(传输网)三个部分。 10.支撑网包括(信令网)、(同步网)、(管理网)。 11.路由按呼损分为(高效路由)和(低呼损路由)。 12. 路由按所连交换中心的地位分为(基干路由)和(跨区路由)。 13.常用的有线通信线路有(光缆)和(电缆)。 14.按有无复用及复用的方式,传输链路可分为三类:(实线链路)、(频分载波链路)和(时分数字链路 ). 15.综合数字网(IDN)实现了(数字传输)和(数字交换)的综合。 16. 光波波长范围在近红外区,一般采用的三个通信窗口波长分别为:(0.85um )、 ( 1.31um )和(1.55um )。

2020年秋冬智慧树知道网课《教学系统设计(山东联盟)》课后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2分) ID1的代表性模式是()。 A. 狄克·凯瑞模式 B. 加涅模式 C. 肯普模式 D. 斯金纳模式 2 【多选题】(2分) 根据现代学校教学活动领域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教学设计可以归纳哪三个层面()。 A. 单元教学设计 B. 活动教学设计 C. 课堂教学设计 D. 学科课程教学设计

3 【多选题】(2分) 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认为可以将知识分为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两个维度,其中行为维度包括()。 A. 运用 B. 记忆 C. 发现 D. 知识 4 【单选题】(2分) 1900年()提出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这便是教学系统设计的萌芽。 A. 奥苏贝尔 B. 布鲁纳 C. 杜威 D. 加涅

5 【判断题】(1分)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华生、斯金纳、加涅。 A. 对 B. 错 6 【判断题】(1分) 古代教育思想家认为学习过程是要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是“知”、“智”、“能”等因素彼此依赖、相互促进、共同促使学习进步发展的过程;是德业并行,德、才、学、识全面发展的过程。 A. 对 B. 错 第二章测试 1 【单选题】(2分) 在马杰的ABCD表述法中,教学目标最基本的部分是()。

A. 标准 B. 对象 C. 行为 D. 条件 2 【多选题】(2分) 以下学习结果属于智力技能的是()。 A. 实验规则 B. 圆的面积计算 C. 化学元素名称 D. 欧姆定律 3 【单选题】(2分) 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称为()。 A.

层级分析法 B. 信息加工分析法 C. 归类分析法 D. 解释模型分析法 4 【多选题】(2分) 在以外部表述法编写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的是()。 A.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用教学的结果来表述 B. 教学目标的行为词必须是具体的 C. 教学目标的主体是教师 D. 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是内外结合的 5 【多选题】(2分)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A. 学习者的特征

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和定义

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通常也称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这门学科的发展综合了多种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成果,参与教学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的人员由于其背景的不同,他们往往会从不同的视野来界定和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因此人们在教学设计的定义上尚未取得完全的统一。下面是国内外比较有影响的教学设计定义: 加涅认为:“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1992) 肯普提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肯普,1994) 史密斯等的观点:“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史密斯、雷根,1999) 梅瑞尔在其新近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将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science-based technology)。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 (梅瑞尔,1996) 帕顿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提出:“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帕顿,1989) 乌美娜等认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 何克抗等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何克抗,2001) 上述几种定义反映了人们对教学系统设计内涵理解的不同角度以及各自的侧重点,有的突出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特征,如加涅、肯普、乌美娜、何克抗等,有的侧重于学习经验与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开发,如梅瑞尔,有的则从设计科学的角度出发突出了教学系统设计的设计本质,如帕顿等。 通过对这些定义的分析比较,我们认为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因此它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系统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它们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如果不考虑影响解决方案实施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那么设计出来的解决方案就无法达到其预期的目标。 (2)教学系统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学与教的系统。这一系统中包括了促进

五年级公开课《网络信息辨真伪》教学设计

五年级公开课《网络信息辨真伪》教学 设计 本节课是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信息技术类推荐专题四的内容,适合五年级学生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具备在网络上搜索信息的能力后,提高判断真实信息和虚假的能力。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网络信息进行辨别,掌握网络信息辨真伪的方法。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创新,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已经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已经学会启动浏览器,浏览网站,学生对于上网查找信息的兴趣浓厚,但他们信息安全意识不强,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不足,也就不能快速有效地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很容易被误导。因此在教学中要透彻分析有关信息价值判断的例子,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和分辨能力。 学习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认识网络信息的两面性,意识到网络信息在带给我们快捷、方便的同时,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良因素。 2、学会分辨网络信息真伪的方法,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信息的真假做出判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从“信息的来源”、“信息的价值取向”和“信息的时效性”三个方面对信息进行辨别和判断。 2、通过小品表演让学生感受网络不良信息对人们造成的影响,同时,快板说唱《防诈骗顺口溜》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不同的诈骗案例及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有效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形成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正确的网络信息价值取向。 2、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自觉树立信息安全意识。 学习重点:掌握辨别信息真伪的基本方法。 学习难点:能对信息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及对信息的真伪有较强的辨别能力。 学习准备:制作ppt课件;搜集因虚假网络信息而带来影响的例子。 学习过程: 一、视频导入

《现代通信网》实验报告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实验报告 信息工程学院10通信工程专业 2 班成绩评定_______ 学号姓名:(合作者 ) 教师签名_______ 实验一题目基本组网实验第10周星期四第5-6 节 一.实验目的 自己组建小型网络,学习最简单的静态路由协议并测试网络连通性 二.实验内容和要求 常用的路由协议主要有:静态路由协议、RIP、OSPF、IS-IS、BGP,小型网络一般使用静态路由协议、RIP,大中型网络一般使用OSPF、IS-IS、BGP 协议是用用于大型网络自制系统AS之间的选路协议。 通过在路由器上配置静态路由协议命令,可以利用路由器把不同的网络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不同网段的PC互相PING通。 利用一台PC和AR18、AR28搭建小型网络环境,实现相邻小组PC的互相PING通。 静态路由命令格式:ip route X Y Z,其中X是目标网段,如172.16.1.0;Y 是子网掩码,如255.255.255.0;Z是去往该目标网段的下一跳的IP地址,如 182.168.1.254.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AR28路由器、AR18路由器,一台PC机。 四.实验方法、步骤及实验结果测试 为了方便测试,本实验需要借助另一小组的一台PC机做测试,因此需要把相邻的两个小组的设备连接起来。同时还要添加一些为了测试方便而做 的配置,这些配置用斜体字加粗表示。 1.按照实验指导书拓扑图进行pc机、路由、交换机的连接。 2.实验一组实验实际配置: 用PC机接AR18-1设备的console接口进行配置 AR18-1配置:

[Quidway]sysname ar18-1 [ar18-1]interface e3/0 [ar18-1-Ethernet3/0]ip address 192.168.1.254 255.255.255.0 [ar18-1-Ethernet3/0]quit [ar18-1]interface e1/0 [ar18-1-Ethernet1/0]ip address 172.16.1.253 255.255.255.0 [ar18-1-Ethernet1/0]quit [ar18-1]ip route 0.0.0.0 0.0.0.0 172.16.1.254 用PC机连接AR28设备的console接口进行配置 AR28-1配置: [H3C]sysname ar28-1 [ar28-1]interface e0/0 [ar28-1-Ethernet0/0]ip address 172.16.1.254 255.255.255.0 [ar28-1-Ethernet0/0]quit [ar28-1]interface e0/1 [ar28-1-Ethernet0/1]ip address 192.168.2.253 255.255.255.0 [ar28-1-Ethernet0/1]quit [ar28-1]ip route 0.0.0.0 0.0.0.0 172.16.1.253 [ar28-1]ip route 172.16.2.0 255.255.255.0 192.168.2.254 3.用dis ip routing-table命令查看路由表。 AR18-1路由表

在线教育系统设计方案

在线教育系统解决方案

目录 1解决方案概述 (5) 1.1在线教育的现状与基本特征 (5) 1.2在线学习的优势及原动力 (6) 1.3采用E-LEARNING 的效益 (6) 1.3.1节约培训成本 (7) 1.3.2增长培训效果 (7) 2系统总体设计 (8) 2.1系统设计原则 (8) 2.1.1开放性原则 (8) 2.1.2安全性原则 (8) 2.1.3稳定可靠性原则 (8) 2.1.4兼容性原则 (9) 2.1.5先进性原则 (9) 2.1.6标准性和规性原则 (9) 2.1.7可管理性 (9) 2.1.8经济性原则 (9) 2.2主要技术路线 (9) 2.2.1基于J2EE技术架构 (9) 2.2.2中间件技术 (10) 2.3系统总体架构 (11) 2.3.1实现多层分级管理 (12) 2.3.2灵活、精细、强大的权限管理 (13) 2.3.3与课程体系相结合 (13) 2.3.4多层次的课程资源管理 (13) 2.4信息安全体系设计 (13) 2.5运行保障体系设计 (14) 2.6数据标准化设计 (14)

2.7二次开发能力保障 (15) 3系统部署结构设计 (16) 3.1系统部署 (16) 3.2逻辑结构 (17) 3.3技术指标 (17) 3.3.1系统运行环境 (17) 3.3.2数据库环境 (17) 3.3.3客户端配置 (18) 4系统安全设计 (19) 4.1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19) 4.2安全基础设施设计 (19) 4.3应用系统安全设计 (20) 4.4安全管理保障体系设计 (20) 5系统特点介绍 (22) 5.1完善的学习管理 (22) 5.2高效的管理能力 (22) 5.3可定制的学习容 (23) 6系统功能介绍 (24) 6.1学生端 (24) 6.1.1学生端界面 (24) 6.1.2个人空间 (24) 6.1.3课件库 (25) 6.1.4在线考试 (27) 6.1.5资源库 (28) 6.1.6通知通告 (29) 6.1.7教培咨讯 (29) 6.1.8学习档案 (30) 6.1.9评估调查 (31) 6.1.10交流园地 (32)

(完整版)何克抗主编的《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

教学系统设计学习笔记 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论 一、名词解释: 1、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新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教学系统:按照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我们把为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功能的各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看成教育系统或教学系统。 3、教学系统的基本层次:机构层次的系统、管理层次的系统、教学层次的系统、学习层次的系统。 4、系统方法: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它侧重于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系统分析技术、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案选择技术、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以及评价调控技术等子技术构成了系统方法的体系和结构。 5、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6、细化理论:一个目标、两个过程、四个环节、七条策略。 7、成分显示理论: 8、ITT: 9、教学处方理论:六个基本概念、一个理论框架、三条基本原理、两个关于教学设计的知识库。 10、肯普模式: 11、史密斯—雷根模式: 二、思考题: 1、有人认为“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二者研究对象相同,是性质上的低层次重复和名词概念间的混同与歧义”,你对此观点有何看法。 答: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新的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在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学科层次上都有所区别: 研究对象: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的本质与教学的一般规律;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用系统方法对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 学科性质:教学论是研究教学本质与规律的理论性学科(较高理论层次的学科);教学设计是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与计划的应用性学科(在学科层次上较低一级)。 理论基础:教学论通过对教学本质与规律的认识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即以教学理论作为理论基本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条件与方法;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两者对教学理论的强调也不同,教学论只是依据理论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而教学设计不仅强调教学理论还强调学习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更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 总之,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一般规律的理论性学科,是描述性的还不是规定性的理论;而教学设计本身并不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一般规律,只是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是规定性的而不是描述性的理论。 2、回顾我国教学设计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方向。

网上获取信息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二章第二节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搜索引擎的概念、搜索引擎的分类和搜索技巧三个方面。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信息获取一般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重点难点在于对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上。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和技巧,能够在网络上快速准确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对象及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基本上已经有过网上信息搜索经历,也掌握了搜索引擎的部分使用方法,知道如何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但是学生搜索的效率还是不高,搜索技巧的使用方法还没有掌握。 三、计划学时 1课时 四、教学难点及重点 教学重点:搜索引擎的分类及两种常用的检索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内容,采用相应的搜索引擎进行快速查找。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搜索引擎; (2)掌握搜索引擎的分类查找和关键词查找方法; (3)会根据不同内容运用不同的搜索策略获得高效的搜索结果。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分析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搜索策略,有效快速地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问题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寻找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以及探究解决问题最佳途径的意识; (2)在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认识多渠道获取信息的重要性,合法、合理、快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建情境 同学们,农历八月十五日,是 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 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那么关于“中秋节”我们知道的有多少呢? 问题:(1)中秋节有哪些传说故事呢?(2)你能例举出一首你最喜欢的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吗? 如果你不知道这些,我们可以求助于什么,从而可以快速地获取答案? 二、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目前上网成为了我们获取大量信息的理想方式。我们都知道,因特网作为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为我们提供了浩如烟海的信息。那么,如何在网上准确快捷的找到我们需要的信息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共同探讨的话题——《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 【活动一】:同学们试着在网上查找中秋节的相关信息,来学生思考问题, 并交流讨论回答 学生上机实践, 体验如何在网上 寻找答案,并汇 报自己的搜索结 果和所使用的方 法 贴近生活,导入主题, 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同 时为后面学习内容作好 铺垫 对本节课学习内容做简 单的概述 地获取信息。 六、教学方法及策略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七、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PPT课件八、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