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豫剧发展史

台湾豫剧发展史
台湾豫剧发展史

台湾豫剧发展史

杨桂发撰

国立国光剧团豫剧队

未出版书籍2001.10.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豫剧在台湾-目录

壹:豫剧

贰:初见豫剧

参:梆子上演

肆:空军业余豫剧团

伍:海军陆战队飞马豫剧队陆:陆光豫剧团

柒:凤麟豫剧团及其它捌:豫剧联演

玖:豫剧在台湾演出剧目

壹:豫剧

河南戏有多种,计有梆子、曲子、越调、平调、道情、二夹弦、四夹弦、坠子、花鼓、玉鼓、大鼓、淮梆、大弦戏、靠山黉等,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后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亦有山东的柳腔、江苏的扬琴、徐州的四平调、安徽的拉魂腔、山西的秦腔、河北的梆子、湖北的汉剧,常在河南演出),故一般人称河南为中原文化发源地,实不为过。

贰:初见豫剧

民国38年(公元1949年),战事纷起,国军由大陆,辗转来台,生活枯燥、娱乐缺乏,除了每星期天,部队分摊几张劳军电影票外,几乎无一点可以鼓舞士气之精神食粮,高级长官,亦感到情势之严重,就推展「兵演兵、兵唱兵,娱人娱己」的康乐活动,当时掀起一阵热潮,各省戏曲应运而生,诸如平剧、闽剧、川剧、评剧、越剧等,豫剧亦不例外,开始演出仅有曲子(豫剧的一种),斯时屏东、台南、台中、台北等地,有曲子名角段九鼎、蔡松亭、韦景荣、韦效则、原丙申、李发林、赵居正、杨平安、张荣洲、张荣干、贾松峰、常可举、郝耀增、许克超、李玉岐、刘子善、张若鉴、吴建国、陈志堂等,演出亦多为折子戏,如《三娘教子》、《柜中缘》、《二进宫》、《许状元祭塔》、《藏舟》、《李缺子离婚》、《韩琪杀庙》、《三仙配》、《天河配》、《蔡鸣凤辞店》、《刘瑞莲挑水》、《对绣鞋》、《狐狸精闹书馆》等,到处佳评如潮,北方老乡,聆听到思念多年的乡音。

参:梆子上演

民国39年(公元1950年),陆军青年军二○六师六一七团团长吕心贤先生,平常酷爱梆子(因吕先生原籍徐州,很少观

赏曲子,曲子共分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并有大调、小调之分,以后再详加介绍),故到处寻找会唱梆子戏之人,以娱官兵,笔者为该团六连的士官,一日饭后散步,忽听梆子弦响,慢板过门后竟有人唱「忽听得谯楼上起了更,书馆内走出来我生毛洪」、字正腔圆、嗓音清脆、唱的是《花园赠金》也叫《小花园》,看戏者也有叫《毛洪跳花墙》的毛洪唱辞,唱了六句,就不唱啦,当时笔者欣喜若狂,想不到千山万里外,尚有会唱梆子的同好(缘笔者在故乡河南夏邑县,七岁读书,七岁学戏,读了十年书,学了十年戏,结果书也没读好,戏也没学精,书戏两无成)加紧脚步,又听唱了起来,还是刚才唱的六句,我就知道这位老兄就会这些,随上前搭讪,自我介绍。他们热烈欢迎,拉弦者,耿广德也,唱戏者,秦贯伍也,本属同好,自然投机,另外介绍张荣洲,范自学、张荣干、萧景云等,并唱了一段「坐桥」,众人赞赏不止,当时自吹自擂,可以演戏,可以教戏,可以写戏,并会打鼓,当夜张荣洲报告吕先生,团长非常激动,如获珍宝,次日集中四十余人,都是热爱梆子而又不太会唱之人,开始整理剧本,教唱腔、比身段,凭我粗知皮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幌荡的半吊子,竟敢把他们唬的一楞一楞的心悦诚服,加以不用出操,不要上课及一股热劲,倒也进步快速,不到一月,即可上演了,幸好文场为现成的,耿广德头把弦,张荣干坠琴,萧景云二胡、丁宗鲁横笛,武场笔者司鼓,王学仁、王治安、张复恩、刘亭俊等下手,倒也利落,秦贯伍为当时的佼佼者,第一炮,是与范自学合演的《南阳关》,第二出演曲子《三娘教子》,由张荣干与贾松峰合演,第三出演《断桥亭》,由张荣洲饰演白蛇,倒也中规中矩,第四出为全体演出之《打店》,一出武戏,台上乱七八糟,台下哄笑连天,耿广德耍棍出手,飞至台下,差点打着团长的头,长官笑谜谜,捡起棍子说,再来再来。「兵演兵、兵唱兵」,确实收到娱人娱己的效果。

演出地点,选在凤山南防部「康乐厅」,演出人员除上述外,尚有于善治、孟庆贤、张子义、韩秉义、高尚明、孟昭祥、黄

世华、刘继坤、胡梦相等,当日「康乐厅」除座无虚席外,过道走廊人山人海,所有玻璃统统打烂,窗外站满人潮,大声叫好,造成极大轰动,演出后,吕先生极为高兴,加菜放假,不在话下,并准备下次演出之剧目。

几经查访,得知高雄「六十兵工厂」张文成先生之太座徐桂英小姐(原籍山东曹州荷泽县)自幼随班学戏,会唱梆子戏,专工青衣花旦,当时坤角唱戏,如凤毛麟角,令人振奋,如获珍宝,数度洽谈后,参加演出《吵宫》燕月娘一角,孟庆贤饰陈妙棠,于善治饰陈母,胡梦相饰陈豹,坤角演出,不同凡响,又一次造成轰动,配上张荣洲饰樊梨花,秦贯伍饰杨藩,范自学饰薛丁山,张鹤龄饰徐茂公,孟庆贤饰薛金莲等,联合演出《白马关》,又造成一次轰动,以后陆续排演《八郎探母》、《徐庶荐诸葛》、《拉刘家》等好戏,民国40年(公元1951年)、吕先生奉调高雄市团管区司令,秦贯伍先生随调兵役课员,河南梆子停止活动。

肆:空军业余豫剧团

民国40年(公元1951年),台中空军,一位豫剧瑰宝-毛兰花女士,名列「豫剧十八兰」中之佼佼者,专攻青衣,造诣甚高,唱作俱佳,在河南享有盛名,战乱期间,随夫国大代表朱振家辗转来台,静极思动,由张凤钦先生筹划,集吴建国,常可举、张若鉴、张君清、李云卿、屈海泉、陈忠林、郑国义、邱忠臣、吴鼎新、孙明礼、查应贤、唐绍陵、李光银、郭海卿、郭保林、郭杓、苏雪云夫妇、魏厚昆、王雯夫妇、刘伯捷后改名丁占洲、杨知非,另在大陆即拉头把弦的名琴师杜玉珂先生等,开始说戏排练,但因乏缺打鼓佬,毛女士急得热汗直流,前演《白马关》徐茂公之张鹤龄先生赴台中探亲,闻知排演豫剧,前往观赏,见毛兰花老师急得欲哭无泪啦,随荐杨桂发(笔者)可当此任,经过长官们数次洽商,暂借笔者前往打鼓,当

时同行者尚有秦贯伍先生,张荣干先生,赴台中帮忙演出,当时准备剧目,有《桃花庵》、《卖苗郎》、《棘阳关》、《纪母求药》几出戏,另由笔者整理剧本、教唱,排出:《黄鹤楼》、《烧纪信》、《单刀会》、《韩信拜帅》、《断桥亭》、《五凤岭》等,连续演出五天十场(上、下午演出)盛况空前轰动,嗣后又排出《老羊山》、《取西川》、《刘全进瓜》、《二度梅》、《平辽东》、《三上桥》等名剧,承蒙当时空军总司令王叔铭之喜爱与支持,征调秦贯伍加入,「空军业余豫剧团」正式成立,为豫剧在台湾的第一个剧团,名虽业余,颇俱规模,增调文场琴师殷延彭,唢吶李双桂,扬琴沈贤才、老旦梁振钧,队员孟昭祥、李振华、孙玉盘等,阵容坚强,如日中天。

为了绵延豫剧的薪传工作,空军豫剧团招收第一期学生,计有胡心成、孙易平(男)一田运显、吴建意、胡台英、刘台生、李薇萍、封君平(女)二男六女,聘请曹少亭、张来顺、姜少萍三位武戏老师,征调「四四兵工厂」周清华老师(及私人弟子许贵云)与毛兰花老师,共同培育下一代,茹苦含辛,终于结果,第一次演出。(1)《夜战马超》,由胡心成饰马超,孙易平饰张飞,田运显,刘台生等演出。(2)《断桥亭》,由李薇萍饰白素贞、封君平饰青儿,吴建意饰许仙,演出后,佳评如潮,对豫剧在台湾发展,寄予莫大的寄望,以后招考第二期学生昝双珍,王翠兰(女)王学根、步海健(男)四位,最后第三期招生,胡台华、杨玉春(女)王圻生,赵冈生、叶昭临、叶昭旭、巩万枝、何心义(男)共八名,此其间,由常可举、张若鉴,编撰剧本,诸凡《花木兰》、《红娘》、《克敌荣归》,作一连串的劳军公演,均获得最高的评价。

由于周清华老师率徒许贵云离开豫剧团后,屈海泉先生南下高雄,商请笔者至台中担任客座老师,排了《岳云》、《香囊记》、《洛阳桥》、《阴阳河》并与常可举合编历史名剧《杨金花夺帅印》(后易名《杨金花》)亦在空军作首次演出,由第一期

高材生封君平饰杨金花,田运显饰寇准,李薇萍饰余太君、吴建意饰宋王,胡台英饰杨排凤,常可举老师饰包拯、孙易平饰哈图、胡心成饰马夫,珠联璧合,菁英尽出,博得无数次的掌声。

在当时,空军传统戏曲有三剧团,即「大鹏国剧团」、「业余豫剧团」、「空军评剧团」,民国43年(公元1954年),王叔铭将军指示,三剧团于台北「新生厅」联演两天,俱都是豫剧压轴演出,首日,落子演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国剧演出《战太平》、《瞎子观灯》、豫剧由毛兰花女士主演《孝妇泪》,次日,落子演出《花为媒》,国剧演出《三本铁公鸡》,豫剧演出《桃花庵》,特别情商飞马豫剧团台柱张岫云女士参加演出《卖衣收子》,饰演陈妙善,两位名角第一次合作,一时掌声雷动,好声不停,为豫剧打开了响亮的大门,现出一个光明灿烂的远景。

直至民国55年(公元1966年),终因长官的调动,经费的短绌,更加业余剧团,需要许多人员的支持,影响了单位工作的效率,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空军业余豫剧团」,在屏东最后一次劳军后,终于忍痛宣布解散了。

伍:海军陆战队飞马豫剧队

民国42年(公元1953年),留越国军返台,部队中有一「中州豫剧团」,在越南由张岫云老师与其夫李久涛先生,负责排练及管理,来台后,大部份编入海军陆战队,当时司令周雨寰将军及夫人,感觉军中袍泽,缺乏精神食粮(娱乐),随与当时任职参谋长于豪章将军洽谈,成立豫剧队,起名「飞马」,调集原有人员集中于大椑湖(现澄清湖)营区,由张岫云老师负总排练之任务,演员有杨诗荣、魏成钧、孙华敏、杜吾堂、杨文炳、常书彦、李根绪、张复兴、许雄飞。武场:郑希臣、崔之华、赵喜昌、黄承福、陈景狮。文场:张本立、赵径高、杜执宪、

大衣箱于洪海,二衣箱傅敬庭,盔头箱汤华清,包头箱牛振雷,伙夫王鸿举兼跑龙套,于当年(民国42年(公元1953年))9月25日正式成队,10月底推出第一出戏《刀劈杨藩》,特请高市团管区课员秦贯伍先生饰演杨藩,一炮而轰动南台湾,随后迁至「桃子园」三角草房,辛苦了当时任政战部秘书的吴凤翔先生,第二科科长崔逸先生及马立文先生,凭着跑断腿说破嘴之精神,仆仆风尘,披星戴月、锲而不舍之毅力,澎湖调来张子明,第一期充员兵张义廉武生,介绍张义鹏夫妇,到队服务,调谢云龙(帅打花脸)聘雇徐桂英,李秀亭,另调军官路允亭、张连溪、丁英侯、黄中立、魏广才、方励民、王怀敖等,经三年努力,陆续调进冯学成、杨振华、杨运光、傅开川、李伦心,舰勤大队:时修杰,檀兴周,大宛张明昌,龙吟刘春庭、正义张鸿刚、罗仁凯,陆军:杨桂发、王学仁、王明祥、丁本文、李淑君,另聘王淑贤、钱宛平、于玲花、田翠仙、杜倩筠等,民国51年(公元1962年),陆战一师「先锋平剧队」解散,调进李玉铎、惠芳林、何景泉、徐平开、蒋平生、苏祥九、刘昌源等,剧队增进八十余人,平剧票友汤承慧,国乐琴师李世海陆续报到,气势如日中天。

戏队成立之初,生活艰苦;以队养队,每月经费仅壹仟斤米糠代金,杯水车薪,难以维持正常开销,只好到处公演,以收入盈余,贴补雇员们薪金,所幸当时观众踊跃,到处轰动,每月演出二十八场至三十八场,(因每周日上午劳军,下午加演日场,晚上一场)每十日换一场地,如一日至十日在台南「南台戏院」,十一日至二十日,在台中「中山堂」,二十一日至三十日,在台北「红楼剧场」、「大华戏院」,诸如基隆、桃园、新竹、彰化、嘉义、宜兰、花莲、台东、屏东、高雄等地,北上南下,舟车劳顿,受尽奔波之苦。

民国43年(公元1954年),由「桃子园」搬至「第一造船厂」隔壁,至民国57年(公元1968年),迁至现址左营区实践

路102号至今(民国88年10月)。

一个剧团之支柱,是靠剧本、演员、场面、箱管、灯光、音响、字幕综合之艺术工作,飞马在编剧(剧本整理)方面,亦是扩大延揽人才,除当年董鸣山、杨桂发外,另聘曹进修先生为驻队专属编剧,周清华老师亦有贡献,其它客座编剧,有王立忠先生编写《凯歌归》、《茑萝盟》、《意映泪》为时代剧,张若鉴先生编写《田单复国》、《扬汉威》、《西厢外传》、《二度梅外传》、《岳家军》,及改编俞大纲教授的《李亚仙》、《抗暴图》等,包世忠先生编写的《战项城》,高宜三先生编写的《大明英烈》,杨诗荥先生自编自演的《睢阳忠魂》、直至大陆传统豫剧录像带入台,又陆续整理剧本,好戏激增,有《绣花女传奇》、《包青天》、《包公坐监》、《风雪配》、《卷席筒》、《天门阵》、《王月英闹殿》、《西湖宫主》、《寒江关》、《打金枝》、《血溅乌纱》、《秦香莲后传》、《三千金》、《三夫人》、《三哭殿》、《香囊记》、《包公误》、复请大陆一级演员知名艺人王希玲老师,来台教排《唐伯虎点秋香》、《金殿抗婚》,河北「邯郸市豫剧团」团长牛淑贤老师教排《西出阳关》,鬼才导演石磊先生自编自导的《狸猫换太子》,名演员李平生老师教排《巧县官》、《七品芝麻官》,及八期学生的《三岔口》等,洋洋大观,不下两佰出(另当介绍),另存档剧本,计有《玉环记》、《翠屏山》、《赶花船》、《芦花河》、《雷音寺》、《避凤簪》、《敬德打虎》、《密建游宫》、《蓝花山》、《大花园》等数十出,琳琅满目,文武皆备,誉为豫剧宝库,实不为过。

培植后代,薪火相传,为「飞马豫剧队」坚定之宗旨,在生活艰苦,经费短绌之情形下,克服万难,毅然决然的于民国48年(公元1959年),招收第一期学生班,刘海燕、刘海霞、蔡仙芝、李海琼、郭海珊、寇迎春、王海云、王海玲、李海雯(女)、丁海鹏、陈海涛、余海波、葛海蛟、余海楼、刘海天、潘维存(男)共十六名(姓名中「海」字为其艺名,因当时部

份学生,在未取艺名前退学,故无「海」字),由张岫云老师,负责开蒙教唱,倍极辛劳,毫无任何代价的情形下,为豫剧而努力,另外聘请刘春庭、秦月楼、曹少亭、丁本文等,担任武戏练功老师,初演武戏《花蝴蝶》、《摇钱树》、《蟠桃会》;文戏为《双头马》、《筝风桥》、《洪同县》、《吵宫》等折子戏,后排《天仙配》、《玉虎坠》大戏,均由王海玲担纲,当时,刘海燕为张岫云培植的小生人才,专陪老师演戏,如《战决州》之杨宗保,《鸳鸯盟》之李世杰,《义烈凤》之庄宏文,《平辽东》之杨文广,《蝴蝶杯》之田玉川,《香囊记》之王天才等,故学生戏均由王海云、李海雯配王海玲演出。

学生班第二期招生(限列如今在队服务者),伍海春、朱海珊、邓海莲、第三期袁福倡、第四期李宏玫、连宏真、五期萧扬玲、萧扬珍、张扬兰、张扬忠、高扬民、郑扬巍、牛扬华、六期吴中婷、七期郭原亮、李原峰、林原茂、八期九期尚在学校修业。

数十年来,陆续聘雇京剧技艺精湛之士,李宗原、马永禄、张来顺、许松林、穆成桐、袁福倡等,任教弹子功,把子功及排练武戏,敦请饱学之士,授以国、英、数、理、化、史、地等普通学科,无一不备,俾能学艺双修,为发扬中原文化而努力。

自民国85年(公元1996年)元月1日起,离开了成长数十年的陆战队,改隶教育部,全衔「国立国光剧团豫剧队」飞马豫剧队已成历史名词,但四十三年之辉煌成果,仍由国光豫剧队继续发扬下去。

「飞马豫剧队」重大演出纪实。

一、民国55年(公元1966年),一期学生王海玲,以十四岁稚

龄,担纲演出《花木兰》一剧,造成极大轰动,当时被誉为神童。

二、民国56年(公元1967年),以《岳云》一剧,参加国军康

乐竞赛,演出成功,风靡全国。

三、民国57年(公元1968年),新排《扬汉威》,参加康乐竞

赛,获得长官一致好评,并于十二月,由张若鉴先生改编戏剧家俞大纲教授编撰之「绣繻记」为《李亚仙》于台北「文艺活动中心」演出,佳评如潮,传为盛事。

四、民国58年(公元1969年)4月2日,以新编历史名剧《杨

金花》于阳明山「中山楼」献演于先总统蒋公伉俪观赏,先总统数次领先鼓掌致意,誉为教忠教孝之良剧,颁发奖金鼓励,同年再以杨剧献演于莒光会议晚会,经国先生任行政院副院长莅临观赏,对该剧赞誉有加。

五、民国58年(公元1969年)11月,阳明山「中山楼」,全

国军事会议,演出《陆文龙》,获得长官一致好评。

六、民国59年(公元1970年),总政战部主任王升上将,主持

全国剧团观摩会,以《红线盗盒》一剧,供剧团同仁们观赏,对豫剧赞勉,誉为艺工团队之楷模。

七、民国63年(公元1974年),豫剧《秦良玉》,由中国电影

制片厂拍摄为电影,呈献蒋公,甚获赞赏,并令颁三军观赏。

八、民国67年(公元1978年),以《莒光雄师复山河》,参加

国军艺工竞赛。蒋总统经国先生亲临观赏,并至后台慰问,颁赠奖金肆万元。

九、民国69年(公元1980年),十一月十四日,三军官校暨政

战学校结业晚会,以《四代请缨振国威》一剧献演。

十、民国70年至75年(公元1981~86年),分别以《精忠报

国》、《勾践复国》、《战项城》、《岳家军》、《大明英烈》、

《新平辽东》等,参加艺工团队竞赛及成果验收,均获得热烈的回响肯定。

十一、民国75年(公元1986年)11月10日,参加纪念先总统蒋公百岁冥诞,全国戏剧联演,由两代豫剧皇后张

岫云老师,王海玲小姐携手演出纪念性的《杨金花》一

剧,张老师饰畲太君,王小姐饰杨金花,配以秦贯伍之

寇准,何景泉之包拯、刘海霞之狄青、朱海珊之宋王、

珠联璧合,博得满堂观众热烈采声。

十二、数度出国宣慰侨胞,推行国民外交,曾赴韩国、美国、新加坡、法国、西德、英国等地,以《唐伯虎点秋香》、

《王魁负桂英》、《抬花轿》、《花好月圆》、《挂画》等演

出,到处受到无比的礼遇,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亦

到场观赏,赞誉有加,外籍友人,莫不以能与豫剧演员

合照留念为荣,诚可谓,天涯若毗邻,海外存知音。

陆:陆光豫剧团

戍守在马祖的陆军官兵,部队长杲明哲上校,因感军中弟兄生活枯燥,逐研议成立小型康乐队-豫剧-集合热爱豫剧的弟兄,排练演出,指派副连长芮文炳为队长兼司鼓,差许坤友返台制装(行头)藉以鼓励士气,调剂精神之所需,确也收到良好之效果,返台后,住于林口,特请徐桂英小姐,请调张荣干先生,由笔者排了一出《樊梨花征西》,后由周清华老师,率徒许贵云,小生李淑君,重新组成豫剧队,原班人员,集中在

大甲营区,取名「虎贲」、队员袁美兴、罗春礼、李克湘、许坤友、王广连、史玉亭、王传道、刘子田、李洪中、王显亭等,排练剧目:《日月图》、《桃花庵》、《蝴蝶杯》等,亦曾在凤山,小港等地公演,颇得当地眷村的老人家喜爱,终于在民国52

年(公元1963年),正式成为「陆光豫剧团」,陆续延聘「空军业余豫剧团」毕业的第一期学生封君平、胡台英、第二期王翠兰、须生乔正杰、以及「飞马」退休的张岫云、田翠仙、丁本文、魏成钧、宋玉华、陆军训练的传瑞云等,确曾排过几出好戏,如《杨金花》、《红娘》、《老羊山》、《花木兰》、《钗头凤》等,国军康乐竞赛,两年排出戏码,一是《凤仪亭》,由傅瑞云饰貂婵、胡台英饰吕布、乔正杰饰王允、罗春礼饰董卓、魏成钧饰李儒,二是《打金枝》,由拜寿起,一场七子八婿满堂笏统统上场,纱帽官衣,凤冠霞被,亮丽美观,傅瑞云饰金枝、胡台英饰郭暧、乔正杰饰唐王、王翠兰饰国母、罗春礼饰郭子仪,张青莲饰郭夫人,堪称珠联璧合,菁英尽出,在文艺中心,演了一场非常漂亮的豫剧。

以后,也曾招收学生,但终因剧本缺乏,难有创作佳剧,宣告解散,民国59年(公元1970年),周清华老师,傅瑞云小姐、王秀英、张青莲母女,以及现在当红小生朱海珊(当时尚是学生)均至「飞马」服务。

柒:凤麟豫剧团及其它

民间成立由毛兰花领军之「凤麟豫剧团」,(「凤麟」为毛兰花之本名)聘请离开「飞马」的许贵云,田翠仙、于玲花、魏成钧、丁本文等,曾在台北市「今日公司麒麟厅」演出,成绩不错,但仍入不敷出,难以维持尽是聘雇人员的庞大开支,终于悄悄的停止活动了,所以按当时的情况,就要靠国家来培置,否则私人剧团,是无法生存的,豫剧如此,国剧亦然。

其它如「黄龙」、「捷豹」、「四四兵工厂」,以及刘海燕主管的「捷音豫曲团」等,均因经费、时间、演员、衣箱等问题,在先天不足,后劲失调,更缺乏有力的支持后盾,烟销云散,无疾而终了,如今,硕果仅存的,是「飞马」改隶后的「国立国光剧团豫剧队」,在为中原文化的精粹而蓬勃发展,竭尽所能的创新,绵延、维持豫剧在台将近五十年的荣耀,祈爱护豫剧的人士,多予指导,鼓励及支持。

捌:豫剧联演

一、民国43年(公元1954年)冬,「飞马」成立年余,举行联

合公演,经多方协调,请来「空军业余豫剧团」毛兰花女士(青衣)杜玉珂先生(琴师)陆军秦贯伍先生(大生)杨桂发(司鼓)澎湖宋清元先生(琴师),「六十兵工厂」徐桂英小姐(花旦)于高市苓雅区(当时称苓雅寮)「声宝大戏院」公演六天,推出戏码为《桃花庵》、《卖苗郎》、《洛阳桥》、《抱琵琶》、《大祭椿》,以及《摇钱树》、《对花厅》(曲子)《汾河湾》三出折子戏、六天爆满,楼上楼下,座无虚席,造成极大的轰动,也因此发生数项有趣的小插曲。

1.一位住在基隆的陈先生,乘火车南下看戏,至高雄「声

宝戏院」买票进场,看了二十分钟散戏了,陈懊恼不已,

噜嗦不休,坐了一天车,花了车钱,买了票钱,都不要

紧,看了不到二十分钟戏,这是弄唅嘛,幸张岫云老师

之夫李久涛先生,安排陈住进旅馆,第二天免费看戏,

看毕返回基隆,行前千恩万谢,念着:「不虚此行,不虚

此行。」

2.恒春镇「三六九饭馆」老板,在门上贴着红纸告知,「家

有要事,歇业五天,请谅」,至高雄看了五天戏,心满意

足,转回恒春。

3.台南一位林先生,奉太座之命,上街买米,正欲回家,

遇朋友告知高雄有河南梆子,毛兰花、张岫云同台演出

-你去不去。林先生雀跃不已,连说去去去,扛着米上

车,至高雄看完戏返回台南,家中人饿了一天,受到太

太的抱怨,林先生连连道歉。

4.其它如:屋漏待修、雇人看店、请人喂鸡、夫妻吵嘴等

各种情况,不一而足,总之,万事不如看戏急,可见当

时对热衷乡音高涨的情绪。

二、在阳明山「中山楼」,「飞马豫剧」与「空军豫剧」联演,

海军演《凯歌归》、空军演《二度梅》,恭请先总统蒋公御览,此为蒋公来台后,第一次观赏传统戏曲,由当时任参谋总长王叔铭将军策划安排,实属难得。

三、「空豫」、「飞马」两剧队第一次合演一出《战洪州》,分前

后演出,前「空豫」,毛兰花演穆桂英、吴建意演杨宗保,后「飞马」、张岫云饰穆桂英,刘海燕饰杨宗保,其它角色、「空豫」常可举饰寇准、「飞马」杨诗荣饰赵德芳、「空豫」秦贯伍饰杨六郎,「飞马」丁本文饰白天佐、「空豫」封君平饰杨环香,「飞马」刘海霞饰杨思乡,「空豫」李薇萍饰余太君,「飞马」陈金海饰军曹,「空豫」邱忠臣饰鞘水、「飞马」魏成钧饰中军,「空豫」吴鼎新饰杨洪,「飞马」惠芳林饰报子,动员双方男女演员,两队学生班,龙套、下手、女兵,将近两百人,红花绿叶,相得益彰,平常两个半小时的戏,那时足足演了四个小时,共在台北空军「新生厅」、台北海军「康乐厅」、台中「中山堂」、左营「中山堂」,演出四场,造成极大的轰动。

四、由在台河南同乡会主办,年度同乐,于台北「中山堂」两

剧队演出,「飞马」演出《凯歌归》,「空豫」演出《平辽东》。

此次为历年来最不愉快的一次,几乎造成肢体冲突,现已时过境迁,不需谈论谁是谁非,总之,同行是冤家来解释罢。

五、豫剧在台湾,有一次破天荒的联合演出,集豫剧菁英于一

堂,演出一出《大祭桩》,参加人员,由封君平、张岫云、毛兰花三演黄桂英、封演绣楼、张演打路、毛演祭桩、许贵云饰李夫人、王海玲饰北国宫主、刘海燕饰李良贵、秦贯伍反串老夫人,杨诗荣饰李富贵、何景泉饰马夫艾谦、李海雯饰陈殿勇、李海琼饰春红、惠芳林饰黄章、魏成钧饰黄刚,均为一时之选,虽非绝后,空前是必然的,造成极大的轰动,为豫剧在台表演最精彩的一出,充分发挥了家乡观念的美德,血浓于水的感情。

玖:豫剧在台湾演出剧目

豫剧在台湾48年(民国39-87年)演出剧目登记表

桃花庵、莲花庵、韩信拜帅,取西川。

南阳关、棘阳关、敬德打虎,老羊山。

青石山、蓝花山、罗焕跪楼,白马关。

五台山、红桃山、克敌荣归,义合关。

大郎山、二龙山、晏英买母,黑下山。

柴桑关、界牌关、梁祝艳史,抱牍山。

滚鼓山、牛头山、张彦休妻,白水滩。

汾河湾、李亚仙、棠棣生辉,寒江关。平辽东、义烈凤、精忠报国,沈云英。二进宫、五张弓、西出阳关,楚汉争。鸳鸯盟、茑萝盟、姚刚征南,救秦琼。白蛇传、大登殿、曹庄杀妻,牧羊卷。送京娘、荀灌娘、红线盗盒,反西唐。大祭椿、高老庄、睢阳忠烈,对花枪。大花园、小花园、孔明吊孝,花木兰。铡美案、三哭殿、双玉私访,洪同县。抱琵琶、纺棉花、坐楼刺惜,拴娃娃。女贞花、杨金花、辕门斩子,拉刘家。白莲花、打芦花、刘全进瓜,对金抓。孝妇泪、玉虎坠、单刀赴会,风雪配。洛阳桥、筝风桥、罗章跪楼,斩黄袍。摇钱树、跪寒铺、三娘教子,包公误。黄鹤楼、小放牛、送亲演礼,西城头。

凯歌归、前楚国、田单复国,扬汉威。五凤岭、小探井、老汉送女,卷席筒。抗暴图、日月图、余宽爬堂,转阳壶。三上轿、连环套、燕王征北,双官诰。陆文龙、凤仪亭、七神归天,战项城。赶花船、柜中缘、火烧纪信,双孝廉。香囊记、贩马记、八郎探母,凌云志。天仙配、二度梅、移花接木,秦雪梅。阴阳河、三怕婆、大明英烈,拾玉镯。战洪州、救寿州、金殿抗婚,塔子沟。闹酒店、青蛇传、夜战马超,保状元。三夫人、三千金、马龙造反,岳家军。三击掌、陈三两、八仙过海,刺王莽。蝴蝶杯、黑水国、西湖宫主,大征北。红拂、绣花女、胭脂、打金枝。

祖逖、天门阵、冯嫽、四杰村。

红娘、秦良玉、岳云,铁公鸡。

秦香莲后传,包龙图坐监。

王魁负桂英,王月英闹殿。

狸猫换太子,三打陶三春。

智破双龙谷,乞丐与状元。

畲太君讨缘礼,唐伯虎点秋香。

四代请缨扬国威,徐庶走马荐诸葛。

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王月英棒打程咬金。

其它,如《王熙凤》、《栖梧山》、《马家寨》、《金盆记》、《西厢外传》、《花蝴蝶》、《三岔口》、《访纪昌》、《困铜台》、《双头马》、《钗头凤》等及当年曲子演的《三仙配》、《天河配》,《对绣鞋》、《许状元祭塔》,《李缺子离婚》》、《刘瑞莲挑水》、《蔡鸣凤辞店》、《狐狸精闹书馆》等,总计将近两百出,但也许有遗珠之憾,豫剧剧目在台湾演出之数,亦不在少,不过说明一点,其中武戏,多半为京戏版本,由张义鹏,徐春生、金万希、徐桂芳、黄文豪、林复瑜、彭兴章、孙兴培、朱陆豪、周陆麟、许立坤等,均为国剧培训之良材,至于豫剧剧本,尚有许多,但未在台湾演出,容后有机奉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