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我国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探讨

【文献综述】我国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探讨
【文献综述】我国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探讨

文献综述

我国国有企业财务治理和内部控制的

探讨

公司治理的概念是从国际上引进的,我国对公司治理的认识和实践经历了一定的过程,财务治理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中的重要系统,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发展到现在,财务治理和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当今大多数国家所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之一。虽然两者存在于公司组织结构和运营过程的不同层面,但实际上存在着契合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两者在某些发面存在着共同点。国内外学者对于财务治理和内部控制及两者的契合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1 国内外学者对财务治理的研究

1.1 国外学者对财务治理的研究

财务控制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威尔森(Wilson)、斯宾塞(spencer)以及科斯(coase)的委托代理理论。它将财务控制上升为根据委托代理所期望的效用最大化原则来实行层次控制:即通过委托者来控制董事会、董事会去控制高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来控制公司的经济活动,同时由注册会计师来牵制高层管理者,从而对高层管理者形成一定的约束,委托代理理论为财务控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科克伦和沃特克认为,公司治理问题包括在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相关利益者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Phlip.L.Cochran&Syeven.L.Wartick,1988)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谁从公司决策和高级管理层的行动中受益。谁应该从公司决策和高级管理层的行动中受益。当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不一致时,一个公司的治理问题就产生了。

哈特归纳了公司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哈特认为,由于代理问题和不完全契约,公司治理问题就必然在组织中产生。Hart(1990)公司治理是一种控制决策。“治理结构被看作是一个决策机制,而这些决策在初始契约中没有明确的设定。

更确切地说,治理结构分配公司非人力资本的剩余控制权,即资产使用权。如果在初始契约中没有详细设定的话,治理结构将决定其如何使用。”

从国外学者对财务治理的研究成果来看,财务治理很早就成为学者的研究对象。许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了财务治理的一些问题,以及怎样使财务治理效用最大化来促进实现企业治理最大化。

1.2 国内学者对财务治理的研究

张敦力(2002)、李秉祥(2003)认为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目标就是协调利益相关者各方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合理分配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促使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顺利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基础。

雷新途博士(2005)认为企业集团财务治理基本要素具有不同于单一企业的特殊性,治理主体不仅表现为横向完整性,而且表现为纵向的层次性;治理的客体重点在于财权在母子公司、总分公司(事业部)问的纵向配置和分割:治理手段则主要体现为企业集团财务体制的构建以及集权和分权的把握。企业集团财务治理存在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两种层次,这两种治理层次内在关联、相互交织。

林钟高教授(2005)在其专著《财务治理一结构、机制与行为研究》中,讨论了财务治理模式、财务决策、财务监督、财务激励、信息披露、财务治理创新等问题,认为产权制度为财务治理的主权基础,财务分层、本金理论、财务分权决策为理论基础,激励约束是财务治理的前提,建立了一套满足财务规律的治理理论框架。

田丰、陈良华(2006)在《论现代企业集团财务治理与财务控制》中提出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其内容包括财务信息的生成和呈报机制及其背后的财权配置而企业集团的财务治理又具有不同于单一企业的特殊性,其治理手段主要体现为集团财务体制的构建以及集权和分权的把握。从财务治理的角度分析了企业集团财权配置的原则,并由此对如何加强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提出了相应对策张双才教授(2006)在《企业集团财务框架研究》中,提出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契约”,在企业集团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制衡基础上形成了财务关系,企业集团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是企业集团财务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集团财务应更多地关注其赖以存在的治理基础。从我国学者对财务治理的研究成果看,我国财务治理结构上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学者们也提出了许多财务控制的手段来加强企业集团的财务治理。

2 国内外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

2.1 国外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

内部控制概念提出迄今已有五十多年了。大体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五个阶段。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内部控制:系统协调的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的特别报告。AICPA(1949)该报告首次正式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包括一个企业内部为保护资产、审核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坚持既定管理方针而采用的组织、计划,以及各种协调方法和措施。”。

Gary J.Miller(1992)提出的分析工具,为科层(企业)内部的合作与行政能力做出了一个精确的分析,该研究对于内部控制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Mai joor,S提出内部控制的研究已经成为公共政策的一个问题,但是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却较为混乱。Mai joor.S(2002)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内部控制的概念混乱;二是研究规模太小;三是研究的问题与公共政策所关心的内部控制问题无关。指出内部控制研究值得重视的四个问题:一是驱动内部控制需求的要素;二是内部控制与其它控制的关系;三是内部控制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四是对内部控制报告的需求

Doyle、Jeffrey and Sarah Mcvay(2006)他们以2002~2005年美国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一般是经营复杂程度高,会计政策使用复杂,公司的规模较小且一般处于财务困境从国外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来看,内部控制早已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内部控制发展过程漫长,从对内部控制认识较为混淆,到逐渐提出内部控制的一些缺陷,已慢慢地对其进行完善。而内部控制的缺陷将导致的是企业的财务危机,从此可以看出内部控和财务治理之间的联系。

2.2 国内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

朱荣恩(2001)提出运用业务循环法设计内部控制;刘明辉、张宜霞(2001)打破传统的看法,借鉴系统论和新制度经济学有关理论对内部控制的内涵、控制权的分配及优化、内部控制的外部效应、内部控制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我国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初步的评价王湛(2001)研究了社会分工和内部控制的自身缺陷,提出内部控制外部化的思路,指出企业高

层管理者的控制应是外部化的重点。

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2002)根据COSO报告的五要素,对“亚细亚”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提出由权威部门建立内部控制的标准体系。高一斌、王宏(2005)认为内部控制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行为科学等究竟有何联系,在多大范围内产生联系需要探讨。

杨雄胜(2005)认为全球性会计丑闻、中国新会计法的实施及内部会计控制一系列规范的出台,引起了人们对内部控制问题的广泛关注。但是内部控制发展至今的理论基础仍然薄弱,提出内部控制研究只有运用丰富的公司治理理论并以管理控制口径来定位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形成有效指导内部控制实务的理论成果。

杨雄胜(2006)认为传统的内部控制面临来自研究对象、控制立足点及前提条件三方面的挑战,主张把基于权力控制的内部控制转变为基于信息观的内部控制。杨周南(2006)从工程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内部控制工程学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

程晓陵、王怀明(2008)年以前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效率具有相关性,并且董事会的规模也与控制效率正相关,具体表现为股东大会出席率、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性质、董事会的规模与独立性,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否与高管的价值观与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相关。

吴晓辉、娄景辉(2008)运用2004—2006年1313家我国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在内部控制环境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显著,仅仅学术性的独立董事对公司的治理具有显著性,而政府性的独立董事的治理效率最差。上述实证研究为健全内部控制找到了直接的证据。

从我国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过程也是从浅到深的一个过程。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内部控制的看法,以及怎样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意见。

3.国内外学者对财务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研究

3.1国外对财务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

詹森和麦克林(1976)开创的资本结构契约理论,从公司治理角度上确立了强调资本结构与经营者行为之间关系的代理成本模型,并且得出公司资本结构最优的状态是在股权边际成本等于债务边际成本时。

Card rydberg(1992)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董事会应当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负责并发表声明。同时,要详细描述内部控制的流程和有效性,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审核和报告。在该报告中显示,公司建立内部控制审计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挥了积极得作用。在公司治理的历史上,卡德伯利报告开创了历史的先河。该报告提出建立审计委员会的要求,且公司治理的组成部分必须包括内部控制在内。

美国COSO委员会(1992)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报告中指出: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监督。COSO报告对财务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很深的影响。英国的帕特、乔思特、马尔科和姆华纳的《跨文化管理》书中提出了集权和分权两种财务控制模式,为财务控制权配置模式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上述的文献可以看到国外对于财务控制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并且己经运用到公司财务管理的工作之中了。

威廉逊·奥利尔从财务的角度强调了公司治理与财务管理之间的管理关系,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财务控制的基础。Don R.Hansen、MaryanneM.Mowen (1998)也在研究中指出: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业务结构的复杂,一定会出现分权管理。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对于跨国集团等大型企业来讲,控制好财务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对于企业的财务应该采取严格的集权控制,不过在生产经营方面可以适当的分权。目前,像委派财务总监、实施外部审计监督、进行预算控制等财务控制具体手段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哈佛商学院的罗伯特·卡普兰(2003)研究指出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导致了公司高管人员采取不利于公司发展的行为,因此可以利用有效的评价指标来评价公司高管人员的业绩,对高管人员进行物质以及精神上的激励,从而达到财务控制的目的。

从国外学者对财务治理和内部控制上的研究来看,国外学者早就提出了两者之间存在着的密切关系。有效的公司治理必须包括内部控制在内,通过内部监督和控制,达到财务治理的目的。

3.2国内财务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

我国阎达五、杨有红(2001)两位学者在期刊文章《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中提出了“环境论”,公司治理明确规定公司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力分布,诸如董事长、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并且清楚地说明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守的规则和程序。同时,它还是提供一种结构,使之用以设置公司目标,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1 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冯培根(2000)认为,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强化内部监督,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文章认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可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对于企业防范经营风险,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评估不足、意识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 Lauraf.Spira(2003)指出 Turnbull 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

国内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企业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速度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组和配置的程度不断提高,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挑战,良好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企业制度的核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关系的探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内部控制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对内部控制问题逐渐关注,研究日趋繁荣,但未形成共识。进入21世纪,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散见于专家学者的文章中,但也主要是针对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内部会计控制等方面来做研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渐兴起和公司治理研究的深入,政府部门和相关协会开始重视推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有关规定见诸于若干法律、法规文件,但至今尚未提出类似COSO 报告那样受到广泛认可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本文主要从内部控制的总体构想、内部控制的评价、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等方面对国内外有关企业内部审计的文献进行了总结归纳,以反映当今内控研究领域的现状以及提出一些实质性建议。 二、关于内部控制的总体论述 吴水澎等(2000)从控制论原理出发,对内部控制做了多层面的理解;在研究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即COSO报告出台的背景、具体内容及创新特点之后,提出该报告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和团体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准则或指南,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一个框架和参考。 程新生(2004)以委托代理理论、组织学理论解释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以科学决策和效率经营为核心,以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为纽带,建立治理型内部控制;指出对治理效率和经营效率的共同追求推动了内部控制演进。 林钟高、郑军(2007)在分析评述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引入契约经济学理论,首先确立了内部控制的契约属性,是一种评价利益关系的契约装置。同时从新制度经济学出发,进一步论述了内部控制契约是企业理性的各个要素主体之间关于经济利益的分配而构建的一个旨在协调其经济活动有序、有效运行的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企业部控制建设 》的文献综述 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部控制基本规》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部控制的概述 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管

理等领域。由于该指南是COSO一系列报告的延伸,它所阐述的一些准则适用于所有规模的公司,尤其对小企业部控制的构建和实施具有重大参考意义。2006年5月1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第32号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这是我国首次对上市公司部控制提出具体的要求。2006年6月6日,国资委也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2008年6月28日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部控制基本规》并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围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这些都主要集中在对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部控制的研究上,很少有人把研究重点集中在小企业之上,这也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部控制极其落后的现状。 程晓峰认为部控制制度的定义是:企业各个业务部门以及员工之间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是具有控制功能的各种方式、措施及其程序的总称,它不是规章制度,也是部管理,更不是组织计划。部控制要以有效为前提,其关键是作为部控制主体的经理和员工。 《企业部控制基本规》将部会计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效的部控制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各项经济目标能否实现、经济效益能否达到,也是我国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之欧阳家百创编

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欧阳家百(2021.03.07) 》的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张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李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内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

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等领域。由于该指南是COSO一系列报告的延伸,它所阐述的一些准则适用于所有规模的公司,尤其对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和实施具有重大参考意义。2006年5月1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第32号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这是我国首次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出具体的要求。2006年6月6日,国资委也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2008年6月28日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这些都主要集中在对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上,很少有人把研究重点集中在小企业之上,这也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极其落后的现状。 程晓峰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定义是:企业各个业务部门以及员工之间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是具有控制功能的各种方式、措施及其程序的总称,它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的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张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李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内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

中小制造型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20_ _届) 中小制造型企业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企业面领着各种不同的风险。怎样面对当今的市场环境,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使之能够保持自己的市场地位并且持续发展,应该作为当今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而根据国内外企业管理经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而在企业各个环节中,销售和收款环节是企业获利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建立一套相互牵制、相互稽核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减少信誉不良等问题发生,降低企业的成本,促进企业良好发展。下面,将从四个不同方面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解。 1 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Lauraf.Spira(2003)指出Turnbull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组成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主要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五个要素组成。 Hammed Arad(2009)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为了促进效率或保证一个执行政策或保护资产或避免欺诈和错误的会计程序或系统。内部控制是管理组织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计划、方法和程序,用于满足任务、目标和目的的实现,这样也是用于支持基于业绩的管理。 2 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 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互联网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 ----以上海宝X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例 学院: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会计 姓名:王宇帆 学号: 110770205 指导教师:卢宁文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十六日

文献综述 [摘要]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互联网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互联网的各种应用服务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互联网企业,其中不乏形成了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互联网巨头公司。不难看出,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研究者应该重点关注的范围。于此同时,互联网企业商务模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也影响到了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如何加强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以及内部控制合理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了企业高管和外部相关利益者所关心的话题。目前国内对于互联网企业内部控制并没有专门的研究,但其他相关研究都显示互联网企业具有风险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个别研究者也提出了对于IT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手段的创新。 一、国内外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引起了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关于内部控制的理论始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于八十年代在国内提出,并在2008年国家出台一系列规范和指引文件推进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全面应用。同时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与公司治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国内外基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也不断兴起和深入。 (一)国外研究情况 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经历了五个阶段,其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目标由单元到多元、对象由局部到整体的演进。而随着人们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的不断认识,基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不断兴起和深入,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国外有关公司治理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以及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为代表。其中,前三者被称为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卡德伯利报告(1992)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内,明确要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并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建议董事会应就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应对董事会发表的声明进行复核。 特恩布尔报告(1999)作为公司治理委员会综合准则指南指出,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寻求日常的保证,使内部控制系统能有效发挥作用,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其中特别指出,董事会应在谨慎、仔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正确判断。 DECD《公司治理原则》(2004)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对公司和股东的责任和忠诚。同时,要求董事会确保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独立审计师的完整性,确保公司具备恰当的控制制度,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财务和营运控制制度等,确保公司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相关的准 (二)国内研究情况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我国政府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加大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力度的。我国在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过程中,内

内部控制—国外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摘要: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频繁出现财务丑闻,如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社会各界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关注度日渐上升。国外学术界比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对内部控制研究,因此本文对国外近20多年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献进行了归类综述,主要从内部控制的需求、质量及重大缺陷披露等方面进行了文献梳理。最后,本文进行了文献评述,希望本研究能给国内的内部控制研究以启示,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需要的内部控制体系。 关键词: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是一个会计程序或系统,旨在提高效率确保政策的实施、捍卫资产、避免欺诈和错误(Hamed Arad和Babak Jamshedy-Navid,2009)。现今,内部控制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同时也引起了政府、企业参与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务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特别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20年前,国外学者率先开展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方法丰富,取得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一)内部控制管理报告 McMullen,D.A.和K.Raghunandan和 D.V.Rama.(1996)通过对具有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大公司来说,小公司在没有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情况下更可能出现财务报告问题,即是强制性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收益对小公司来说更大。Hermanson(2000)调查了9个不同的财务报表使用团体以分析对内部控制报告的需求。结果表明所有使用团体都认为内部控制报告很重要,并且发现自愿内部控制管理报告提升了内部控制质量,提供了超出审计财务报表的额外信息;内部控制管理报告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提供指引;而大家对于强制性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信息内容没有太多的反应,与个体投资者和内部审计员相比,经理人员更不可能认同强制性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价值。 Scott N.Bronson 和Joseph V.Carcello和K.Raghunandan(2006)通过分析1998年期间397个中等大小的公司,测试公司特征与公司年度报告中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自愿性之间的联系。发现有高销售增长的公司更不可能自愿发布内部控制管理报告,即发布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可能性与销售增长负相关;同时证明了公司具有内部控制管理报告的可能性与公司大小、审计委员会会议数量、机构股东百分比、收入增长之间正相关。

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摘要]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 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 企业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都贯穿着会计内部控制,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属于社 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逐渐引起我国广泛的关注。本文简要阐述了会计内部控制的含义,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也对如今备受瞩目的国内外有关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收 集整合,发现国内外主要从内部控制的总体构想、内部控制的评价、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等方面对企业内部审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会计内部控制文献综述概述内控评价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为我们带来很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竞争。为了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屹立不倒、处于不败之地,这就对我们各个方面都有严肃的要求,特别是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而会计控制制度无疑是各种制度体系的重中之重。 所以企业均应加强、规范内部控制,才能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从而更 好地抵御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最终促进公司良性发展。 本文就搜集而来的关于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各类文献进行了一部分的整合归纳,便于更 好的了解内部控制意义所在,并对其所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提炼整合,便于更为直观的 认识内部控制并对其进行有利改进。 一、关于内部控制的简要概述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社会,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是如今新时代提高企业竞争力及企业 经营效率的必然要求。如果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并获得长远的发展,那 么巩固基础、完善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实乃重中之重。我们所说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是内 部控制机构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内部控制整个体系中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含义 我们所说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其预期的经营目标,为了资产得以完整安全,会计资料能够保持可靠和准确,使会计资料能够保持可靠和准确,使企业的经营方针 得以确实贯彻的落实,使企业所有经营活动能够高效、经济而在企业内部开展并且实施一 系列的自我评价、约束、控制、规划、调整等措施、手续、方法的总称。内部控制的最终 目标是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善其内部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经 济的飞速发展,伴随着为了强化企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应运而生的,并且经济的发展能够推 动其发展并且日益完善。 在早期出现的内部控制,与我们如今所说的还有些很大不同。在早期,内部控制主要 目的是针对保护财产的完整以及安全,会计信息资料保持可靠、准确,其主要着重从加强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的定义最早出现在美国会计师协会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中定义为保护其他资产和现金,检查簿记业务的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实施的手段和方法。后来经过完善认为究其实用方面而论,是为了达到确定的管理目标,促进企业的业务有秩序有效率的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和及时提供准确的财务资料。 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发起机构委员会(COSO)在进行了专门研究后提出来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的,为运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律规章的遵循性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主要包括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督。使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 哈米德阿拉德在《内部控制透视:理论与概念》中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会计程序的设计,提高效率、保证政策实施或维护资产或避免欺诈和错误。内部控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组织。它包括计划,方法和程序,用来满足任务,目标,和目标,这样做,支持基于业绩的管理。内部控制与管理控制,帮助管理人员实现期望的结果通过有效的资源管理。内部控制应减少相关的风险与未被发现的错误或不规则,但设计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一个不简单的任务,不能通过一个短的快速修复。最后从内部控制的不同方面进行了讨论。 米然,赵栋在《浅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成因及对策》中提出,从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来看,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薄弱环节,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企业健康发展的障碍。本文立足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问题,就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现状下政府部门如何发挥推动作用、强化外部监督、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等方面做出相应的探讨并提出可行对策,以探索我国企业建立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和途径。 鲁兰在《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认为中小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控制机制,我国的中小企业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持续发展,建立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必由之路。本文以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为研究对象,结合2008年我国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采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与对策。本文认为,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防范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提高资本的获利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要想立足,特别是中小企业,就应当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创建良好的控制环境,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加强对重点业务系统的实施控制。同时,还应依靠政府企业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力量去不断的发展它,使其更加完善,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千变万化。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认为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否达到、各项经济目标能否实现,也是我国当前企业改革规范、

文献综述浅谈内部控制

作者:ZHANGJIAN 仅供个人学习,勿做商业用途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摘要: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一般来说面临着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如何协调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是建立在内部协调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最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内部控制目标必要性对策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和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贯穿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只要企业存在经营活动和经济管理,就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那么什么是企业内部控制呢?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 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于2008年6月28日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界定了内部控制的内涵,该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根据高乔和李斌的观点, 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具体如下: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

第一,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内部控制要保证企业所有经营活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则制度,也就是说要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了保证企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保证市场的公平与公正,企业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必须将发展置于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基本框架之下,在守法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第二,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是对企业人、财、物这三个方面的管理。人、财、物是在可预见的未来能给企业带来济利益的资源,企业要想在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证对上述资源的占有。对资源的占有不仅仅是对资产拥有控制权、使用权及支配权,更重要的是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并努力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企业如果失去了各项资产, 就等于企业失去了工作的手段和具体的对象。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 第三,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不仅对公司自身,甚至对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可靠及时的信息报告能够为企业提供准确而完整的信息、支持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和对营运活动及业绩的监控同时,保证对外披露的信息报告的真实、完整,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维护企业良好的声誉和形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不真实完整,如果未发现,从短期来看可能不会给公司造成重大风险,但从长远来看,公司最终会被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所抛弃,从而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第四,促进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它要求企业结合自身所处的特定的内外部环境,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不断提高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

文献综述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 摘要: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一般来说面临着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如何协调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是建立在内部协调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最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关键词:内部控制目标必要性对策监督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和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贯穿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只要企业存在经营活动和经济管理,就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那么什么是企业内部控制呢?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 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于2008年6月28日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界定了内部控制的内涵,该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根据高乔和李斌的观点,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具体如下: 第一,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内部控制要保证企业所有经营活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则制度,也就是说要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了保证企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保证市场的公平与公正,企业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必须将发展臵于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基本框架之下,在守法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发展。 第二,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是对企业人、财、物这三个方面的管理。人、财、物是在可预见的未来能给企业带来济利益的资源,企业要想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1)

国外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探讨与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大问题: (1)关于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具体内容的合理性的探讨与研究; (2)关于内部控制审计准则制定与实施之后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方 案的探讨与研究; (3)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成本与效益的关系的探讨与研究。 理论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对于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 用,对审计准则的制定与修改有很大的推动力,而且对实务领域的发展也起到了引领作用。 美国对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为世界范围内的内控审计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 (1) 2002年,《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发布。PCAOB (即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 管委员会)据此成立了。SOX302和404条款则首次提出了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2) 2004年,PCAOB发布了AS2。该准则主要对注册会计师怎样进行内控自评 报告的审计进行了相对详细的规定。 (3) 2007年,PCAOB发布了AS5,取代了AS2。AS5侧重于让注册会计师尽量 减少不必要的审计程序,将审计资源分配到高风险领域,尽早地发现内控重大缺陷。与AS2相比,AS5的审计方法进步了许多。而且,它还增加了对舞弊控制的评价。 除了美国,韩国和日本也对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展开了研究,并出台了相关的 规范。可见,世界各国对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都非常的重视。 1.2.2国内文献综述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较,我国有关内部控制以及内部控制审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对 较为零散。

谢晓燕认为,内部控制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有 效性自评发表审计意见。文章分析了整合审计,明确了内控审计目标。文章指出内部控制审计是有效性审计,财务报表审计则是合法性和公允性审计。但它们都致力于提高报表的质量和可信赖度。2 张龙平等探讨了内控审计的目标,他们是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和责任的角度来 探讨的。内部控制审计出现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实质上是财务报表审计的延伸和补充,最开始的内部控制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的内部控制都要进行审计,这其实是不合理的,明显超出了注册会计师能够承担的责任范畴和专业能力。3 对于内部控制审计的范畴,有不少学者认为是只包括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 陈小林和陈作习对内部控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也分析了内部控制审计的实施成本和收益的关系。 吴益兵等分析了美国的内部控制审计相关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如何进行相应 的实践提出了自己的建议。4 就目前来看,我国对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审计已形成了一些相关的规范和指引: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该基本规范于2008年出台,标准着我国内部控制研究迈出了宝贵的第一步。它要 求企业要对自身的内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出具自评报告。而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是,按照规定对公司的内控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报告。 (2)《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2010年,在经历了两年的制定与修改之后,《配套指引》终于出台。该指引由三个 部分组成:“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这三个指引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内部控制评价_国内外文献综述_谢元萌(精)

有学者主张运用经济学资产专用性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明确公允价值是资产专 用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有机统一。按专用性水平将资产分为三类:通用性、低度专用性和高度专用性。通用性资产采用层级1报告公允价值,低度专用性资产采用层级2 报告公允价值,且此两类资产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报价体系,高度专用性资产采用层 级3报告公允价值,形成以报告主体为导向的报价体系。虽然资产专用度高,受市场 影响不大,但其价值由报告主体来决定,仍会产生我们上述所议的管理操纵问题,所以, 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应加强公司的治理机制。 四、政策建议 (一尽早出台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导性细则 我国当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公允价值确认、计量的要求及方法只是散落在各个具体准则之中,缺乏公允价值计量的统一框架。因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现有市场特征对公允价值计量制定相关的会计处理规定,并提供详尽的操作性指导。2012年5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对有效规范公允价值信息披露,提高披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尽快实施该准则,以适应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需要。 (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有研究证实公司治理对层级信息的相关性有重要影响,在层级3中表现尤为明 显。因此通过合理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监管来协调内部和外部人员的利益冲突,为公允价值的估值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基础和制度基础。另外,还需注意加强公司 管理层、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以保障公允价值计量的客观性和估值过程的公平与恰当。 参考文献:

[1]W.B.Thomas,Han Yi.Value Releva nee of FAS No.157 Fair Value Hierarchy In formatio n and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Gover nance Mcha ni sms [J].The Acco unting Review,2010,(85. [2]张曾莲,雷崇信.金融危机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一基于金融危机前后金融类上市公司公允价值项目的统计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04.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内部控制评价:国内外文献综述 ◎文/谢元萌 摘要: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改变,以及内 外部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关注度的提升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内部控制评价问题的重要性,学术界也越来越关注内部控制评价问题,如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研究、体系构建、指数构建等,本文在全面阅读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方法、指标、规范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其主要观点与成果分类进行了综述,进而对此方面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评价方法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美国环球通讯、世界通信等一系列财务造假丑闻相继爆出 其中众多企业失败案例的出现是由内部控制的缺失及无效导致的。自此,国内外相 继颁布了有关内部控制的法规,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其中包括内控评价指引、内部控 制审计指引,不仅政府主管各部门相继颁布内部控制评价相关的规章,学术界也越来 越关注内部控制问题研究,特别是现在有关内部控制评价问题的文献越来越多。 、国外内部控制评价综述

内部控制环境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环境文献综述1.1选题背景和意义 我国国内企业平均寿命为7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为2.9年,而世界 500 强或与我国企业规模相当的跨国公司的平均寿命却在 40 至 50 年之间,我国企业存活率远远低于西方国家,从内部控制规范的发展完善及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现状来看,内部控制是导致此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纵观古今中外企业成功与失败 都 我国关于控制环境的定义:所谓控制环境,是对企业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的统称。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其他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旖,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保障,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的贯穿执行、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它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组成:一般包括组织架构、职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内部审计

等。 1.3国内研究综述 过去人们将内部环境因素视为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它是内部控制不可或缺、最为重要的要素。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还存在许多不足,下面为国内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 贾讲用借鉴了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界定,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发展现状,深刻剖析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主要因素,结论表 在 刘开瑞和马锦从利益相关者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角度,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教学模型,对内部控制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是否有效,决定了其内部控制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我国内控综合环境效果评价值位于较差和一般之间,这说明企业的内控综合环境的构建还需要很长的路走。 唐洋、王秋林和陈慧敏通过对湖南省11个市州的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企业发放调查问卷2013份。分析表明:会计核算与监督这两项职能都处于一定的内部控制条件下,其中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参考文献综述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参考文献综述 [1] 阮丽丽. 福建省县、市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福州大 学 2021 [2] 章靖.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金融风险度量模型研究[D]. 福州大学 2021 [3] 尹慧. 内部资本市场价值创造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长沙理工大学 2021 [4] 刘慧龙,陆勇,宋乐. 大股东“隧道挖掘”:相互制衡还是竞争性合谋--基于 “股权分置”背景下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J]. 中国会计评论. 202101 [5] 杨棉之. 多元化公司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国外相关研究述评与启示[J]. 会 计研究. 202111 [6] 许艳芳,张伟华,文旷宇. 系族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异化及其经济后果--基于 明天科技的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 2021S1 [7] 王晓成,夏恩君.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系族”的研究综述[J]. 商业时代. 202134 [8] 高雷,张杰. 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J]. 会计研究. 202109 [9] 邵军,刘志远.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对其成员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来自中国 企业集团的经验证据[J]. 中国会计评论. 202103 [10] 周倩倩. 中国系族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11] Sudip Datta,Ranjan D'Mello,Mai Iskandar-Datta.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efficiency[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 2021 2 [12] Chongwoo Choe,Xiangkang Yin. Diversification discount, information rents, and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J].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 2021 2 [13] 邵军,刘志远.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配置的经济后果--来自中国企业集团的证据[J]. 会计研究. 202104 [14] 冯丽霞,孙源. 不同组织结构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机制比较[J].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2102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财务管理 货币资金内部控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系列的重大事件的发生,理论界、实务界以及相关的监管部门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货巾资金是流动性很强的资产,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血液”,它在流动和周转中实现增值和效益。货币资金是作为最容易发生舞弊的资产,所以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建立健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体系,合理和有效地使用资金,显得非常重要。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企业货币资金开支的合理、合法和货币资金回收的安全可靠,防止贪污舞弊行为,保证资产的安全,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满足生产和经营的需要。 1 国内外内部控制产生与发展 内部控制经历了内部牵制阶段、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时期、内部控制结构时期、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时期。内部控制的发展和会计控制密切相关,其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 1.1内部牵制阶段 李荣梅、陈良民(2004)认为内部控制牵制阶段最初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初。《柯氏会计词典》的解释,内部牵制是指“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以防止错误和其他非法业务发生的业务流程设计。其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利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 张砚(2005)认为从古代文明社会起,只要有社会控制(宏观控制)存在,就有一定意义上的内部控制因素,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处在不同的地位,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由此,可以确切地说,内部控制是在长期的社会管理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2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内部控制阶段发展于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 吴永澎(2000)认为内部控制概念的发展,不仅使内部控制从简单的内部牵制发展为一种内部控制制度,形成比较完整的内部控制定义、内容、目标和方法,而且将内部控制可靠性和经营效率目标分离,提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