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根式的性质 公开课教案

二次根式的性质   公开课教案
二次根式的性质   公开课教案

第2课时 二次根式的性质

1.经历二次根式的性质的发现过程,体验归纳、猜想的思想方法;(重点) 2.了解并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会运用其进行有关计算.(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a 2等于什么?

我们不妨取a 的一些值,如2,-2,3,-3,…分别计算出对应的a 2的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22=4=2;(-2)2=4=2; 32=9=3;(-3)2=9=3;…

你能概括一下a 2的值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二次根式的性质

【类型一】行计算

化简: (1)(5)2;(2)52;(3)(-5)2;(4)(-5)2.

解析: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计算即可.

解:(1)(

5)2=5;(2)

52=5;

(3)(-5)2=5;(4)(

-5)2=5.

方法总结:利用a 2=|a |进行计算与化简,幂的运算法则仍然适用,同时要注意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要为非负数.

【类型二】 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

(1)a 2-13;(2)4a 2-5;(3)x 4-4x 2+4. 解析:由于任意一个非负数都可以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利用这个即可将以上几个式子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 解:(1)a 2-13=a 2-(13)2=(a +13)(a -13);

(2)4a 2-5=(2a )2-(5)2=(2a +5)(2a

-5);

(3)x 4-

4x 2+4=(x 2-2)2=[(x +2)(x

-2)]2=(x +2)2(x -2)2. 方法总结:一些式子在有理数的范围内

无法分解因式,可是在实数范围内就可以继续分解因式.这就需要把一个非负数表示成

平方的形式. 探究点二:二次根式性质的综合应用

【类型一】

结合数轴利用二次根式的

性质求值或化简

已知实数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

图所示,化简:(a +1)2+2(b -1)2-|a -b |.

解析:根据数轴确定a 和b 的取值范围,进而确定a +1、b -1和a -b 的取值范围,再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和绝对值的意义化简求解.

解:从数轴上a ,b 的位置关系可知-2<a <-1,1<b <2,且b >a ,故a +1<0,b -1>0,a -b <0.原式=|a +1|+2|b -1|-

|a -b |=-(a +1)+2(b -1)+(a -b )=b -3.

方法总结:结合数轴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求值或化简,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数轴判断字母的取值范围和熟练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

【类型二】 二次根式的化简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综合

已知a 、b 、c 是△ABC 的三边长,化简(a +b +c )2-(b +c -a )2+(c -b -a )2. 解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出b +c >a ,b +a >c .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得出含有绝对值的式子,最后去绝对值符号合并即可.

解:∵a 、b 、c 是△ABC 的三边长,∴b +c >a ,b +a >c ,∴原式=|a +b +c |-|b +c -a |+|c -b -a |=a +b +c -(b +c -a )+(b +a -c )=a +b +c -b -c +a +b +a -c =3a +b -c .

方法总结: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出不等关系,再进行变换后,结合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化简.

【类型三】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对二次根式进行化简

已知x为实数时,化简x2-2x+1

+x2.

解析:根据a2=|a|,结合绝对值的性

质,将x的取值范围分段进行讨论解答.

解:x2-2x+1+x2=(x-1)2+

x2=|x-1|+|x|.当x≤0时,x-1<0,原式

=1-x+(-x)=1-2x;当0<x≤1时,x-

1≤0,原式=1-x+x=1;当x>1时,x-1

>0,原式=x-1+x=2x-1.

方法总结: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化

简时,要结合具体问题,先确定出被开方数

的正负,对于式子a2=|a|,当a的符号无

法判断时,就需要分类讨论,分类时要做到

不重不漏.

【类型四】二次根式的规律探究性问

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下列各式,

然后解答问题.

(1)2+1=2,S1=

1

2,

(2)2+1=3,S2=

2

2,

(3)2+1=4,S3=

3

2.

(1)请用含n(n是正整数)的等式表示上

述变化规律;

(2)推算出OA10的长;

(3)求出S21+S22+S23+…+S210的值.

解析:利用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观

察上述结论,会发现第n个三角形的一直角

边长就是n,另一条直角边长为1,然后利

用面积公式可得.

解:(1)(n)2+1=n+1,S n=

n

2(n是正

整数);

(2)∵OA1=1,OA2=2,OA3=

3,…∴OA10=10;

(3)S21+S22+S23+…+S210=????

1

2

2

+????

2

2

2

+????

3

2

2

+…+????

10

2

2

1

4(1+2+3+ (10)

55

4.

方法总结:解题时通过分析找到各部分

的变化规律后直接利用规律求解.探寻规律

要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善用联想.

探究点三:代数式的定义及简单应用

按照下列程序计算,表格内应输

出的代数式是____________.

n→立方→+n→÷n→-n

→答案

解析:根据程序所给的运算,用代数式

表示即可,

根据程序所给的运算可得输出的代数

式为

n3+n

n-n.故答案为

n3+n

n-n.

方法总结:根据实际问题列代数式的一

般步骤:(1)认真审题,对语言或图形中所代

表的意思进行仔细辨析;(2)分清语言和图形

表述中各种数量的关系;(3)根据各数量间的

运算关系及运算顺序写出代数式.

三、板书设计

1.二次根式的性质1:(a)2=a(a≥0);

2.二次根式的性质2:a2=a(a≥0).

3.代数式的定义

用基本运算符号(基本运算符号包括

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把数或表示

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代数式.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

中,对学生探索求知作出了引导,并且鼓励

学生自由发言,但在师生互动方面做得还不

够,小组间的合作不够融洽,今后的教学中

应多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这样有助于

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17.1勾股定理

第1课时勾股定理

1.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

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重点)

2.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它解决简单

的计算题;(重点)

3.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

法.(难点)

一、情境导入

如图所示的图形像一棵枝叶茂盛、姿态

优美的树,这就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树,它

由若干个图形组成,而每个图形的基本元素

是三个正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各组图形

大小不一,但形状一致,结构奇巧.你能说

说其中的奥秘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勾股定理

【类型一】直接运用勾股定理

如图,在△ABC中,∠ACB=90°,

AB=13cm,BC=5cm,CD⊥AB于D,求:

(1)AC的长;

(2)S△ABC;

(3)CD的长.

解析:(1)由于在△ABC中,∠ACB=

90°,AB=13cm,BC=5cm,根据勾股定理

即可求出AC的长;(2)直接利用三角形的面

积公式即可求出S△ABC;(3)根据面积公式得

到CD·AB=BC·AC即可求出CD.

解:(1)∵在△ABC中,∠ACB=90°,

AB=13cm,BC=5cm,∴AC=AB2-BC2=

12cm;

(2)S△ABC=

1

2CB·AC=

1

2×5×12=

30(cm2);

(3)∵S△ABC=

1

2AC·BC=

1

2CD·AB,∴CD

AC·BC

AB=

60

13cm.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一般是先利

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然后利用两种方法

表示出同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

面积相等得出一个方程,再解这个方程即

可.

【类型二】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

中的应用

在△ABC中,AB=15,AC=13,

BC边上的高AD=12,试求△ABC的周长.

解析:本题应分△ABC为锐角三角形和

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解:此题应分两种情况说明:

(1)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如图①

所示.在Rt△ABD中,BD=AB2-AD2=

152-122=9.在Rt△ACD中,CD=

AC2-AD2=132-122=5,∴BC=5+

9

=14,∴△ABC的周长为15+13+14=42;

(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如图②

所示.在Rt△ABD中,BD=AB2-AD2=

152-122=9.在Rt△ACD中,CD=

AC2-AD2=132-122=5,∴BC=9-5

=4,∴△ABC的周长为15+13+4=32.∴

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ABC的周长

为4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ABC 的周长为32.

方法总结:解题时要考虑全面,对于存在的可能情况,可作出相应的图形,判断是否符合题意.

【类型三】勾股定理的证明

探索与研究:

方法1:如图

对任意的符合条件的直角三角形ABC

绕其顶点A旋转90°得直角三角形AED,所

以∠BAE=90°,且四边形ACFD是一个正

方形,它的面积和四边形ABFE的面积相等,

而四边形ABFE的面积等于Rt△BAE和

Rt△BFE的面积之和.根据图示写出证明勾

股定理的过程;

方法2:如图:

该图形是由任意的符合条件的两个全

等的Rt△BEA和Rt△ACD拼成的,你能根

据图示再写出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

吗?

解析:方法1:根据四边形ABFE面积

等于Rt△BAE和Rt△BFE的面积之和进行

解答;方法2:根据△ABC和Rt△ACD的

面积之和等于Rt△ABD和△BCD的面积之

和解答.

解:方法1:S正方形ACFD=S四边形ABFE=S△BAE

+S△BFE,即b2=

1

2c

2+1

2(b+a)(b-a),整理

得2b2=c2+b2-a2,∴a2+b2=c2;

方法2:此图也可以看成Rt△BEA绕其

直角顶点E顺时针旋转90°,再向下平移得

到.∵S四边形ABCD=S△ABC+S△ACD,S四边形ABCD

=S△ABD+S△BCD,∴S△ABC+S△ACD=S△ABD+

S△BCD,即

1

2b

2+1

2ab=

1

2c

2+1

2a(b-a),整理得

b2+ab=c2+a(b-a),b2+ab=c2+ab-a2,

∴a2+b2=c2.

方法总结:证明勾股定理时,用几个全

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规则的图形,然后

利用大图形的面积等于几个小图形的面积

和化简整理证明勾股定理.

探究点二:勾股定理与图形的面积

如图是一株美丽的勾股树,其中

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

是直角三角形,若正方形A、B、C、D的面

积分别为2,5,1,2.则最大的正方形E的

面积是________.

解析:根据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可得

正方形A、B的面积和为S1,正方形C、D

的面积和为S2,S1+S2=S3,即S3=2+5+1

+2=10.故答案为10.

方法总结:能够发现正方形A、B、C、

D的边长正好是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四条直

角边,根据勾股定理最终能够证明正方形A、

B、C、D的面积和即是最大正方形的面积.

三、板书设计

1.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

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2.勾股定理的证明

“赵爽弦图”、“刘徽青朱出入图”、

“詹姆斯·加菲尔德拼图”、“毕达哥拉斯

图”.

3.勾股定理与图形的面积

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

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课堂效

率.勾股定理的验证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

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设计

一些拼图活动,并自制精巧的课件让学生从

形上感知,再层层设问,从面积(数)入手,

师生共同探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六、词语点将(据意写词)。

1.看望;访问。()

2.互相商量解决彼此间相关的问题。()

3.竭力保持庄重。()

4.洗澡,洗浴,比喻受润泽。()

5.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七、对号入座(选词填空)。

冷静寂静幽静恬静安静

1.蒙娜丽莎脸上流露出()的微笑。

2.贝多芬在一条()的小路上散步。

3.同学们()地坐在教室里。

4.四周一片(),听不到一点声响。

5.越是在紧张时刻,越要保持头脑的()。

八、句子工厂。

1.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4.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

“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要点梳理(课文回放)。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以及她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最后用精炼而饱含激情的语言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综合能力日日新

十、理解感悟。

(一)

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为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菱形的性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18.2.2菱形的性质 德州经济开发区抬头寺镇中学 李霞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菱形的概念,经历性质的探究过程,掌握菱形的性质。探究并掌握另一种求面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菱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过程,在操作、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通过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菱形性质的探究、证明和简单应用; 2、教学难点:菱形性质2的探究和证明。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形象直观的展示平行四边形变成菱 形的过程;探究性质时,我利用矩形纸片和剪刀,和学生一 起通过折一折和剪一剪的方式感知菱形并引导学生归纳总 结菱形的性质。 2、学法:学生已有平行四边形概念和性质知识的积累,教学环节中 引导他们通过观察、类比、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出菱形 的有关性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利用教具动态演示四边形的变化过程 教具:用一长一短两根细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 一个可以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 问题:你知道这个四边形是什么形状吗?转动木条,当两根木条互相垂直时这个四边形变成什么形状? 通过第二个个问题引出菱形。 (二)新知探究过程 1、认识菱形 利用多媒体动态展示平行四边形平移一条边的过程,让学生观察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中,如果内角大小保持不变,仅改变边的长度, 请仔细观察和思考,在这变化过程中,哪些关系没变?哪些关系变 了?使两邻边相等时,变成什么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人教八年级下册数学-二次根式的性质导学案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16.1 二次根式 第2课时 二次根式的性质 一、学习目标:1.掌握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a )2=a (a ≥0);a a =2; 2.能利用上述性质对二次根式进行化简.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二次根式的性质(a )2=a (a ≥0);a a =2. 难点:综合运用性质对二次根式进行化简和计算。 三、学习过程 (一)自学导航(课前预习) (1)什么是二次根式,它有哪些性质? (2)二次根式5 2-x 有意义,则x 。 (3)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226x x ( )2=(x + )(y - ) (二)合作交流(小组互助) 1、计算 (1) 2)4(= (2)()=23 (3)2)5.0( = (4)2)3 1(= 根据计算结果,能得出结论: (0≥a ) 2.计算: (1)=24 =22.0 =2)54( =220 观察其结果与根号内幂底数的关系,归纳得到:当a ﹥0时,=2a ________)(2=a

(2) =-2)4( =-2 )2.0( =-2)54( =-2)20( 观察其结果与根号内幂底数的关系,归纳得到:当a<0时,=2a (3)=20 得到:当a=0时,=2a 3.归纳总结 将上面做题过程中得到的结论综合起来,得到二次根式的非常重要的性: 性质一:(a )2=a (a ≥0); 性质二:?? ???<-=>==0a a 0a 00a a 2  a a 4. (1)阅读课本思考:什么是代数式?我们前面还学过那些代数式吗? (2)思考、讨论:二次根式的性质)0()(2≥=a a a 与a a =2有什么区 别与联系。 四.精讲点评 利用a a =2可将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中的完全平方式“开方”出来,到化简的目的,进行化简的关键是准确确定“a ”的取值。 五.当堂达标 1、化简下列各式 (1)(5.1)2 (2)(5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22)33()10(-+--计算: (4))0(42≥x x (5) 4 x 2、化简下列各式 (1))3()3(2≥-a a (2)(x <-2) 六.拓展延伸 (1)a 、b 、c 为三角形的三条边,则=--+-+c a b c b a 2)(____________.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7章《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案(青岛版)

7.1 等式的基本性质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等式性质的过程,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2.用数学语言熟练表示出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对等式进行变形。 重点:结合实例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难点:熟练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对等式进行变形,并说明变形理由。 教与学过程: 【温故知新】 1、什么是等式? 2、判断下列各式是否为等式? (1)2+1 (2)a-b (3)x+2x=3x (4)m+n=n+m (5)x=y 【创设情境】 1、小亮和小莹今年同岁,那5年之后两个人还是同岁吗?3年之前他们同岁吗? 2、小莹今年a岁,小亮b岁(a=b),再过c年他们分别是多少岁?m年前他们多少岁?他们年龄是否相等?(用代数式表示) 【探索新知】 活动一 1.如图为自制天平的示意图,观察三张图形,用一句话概括出每张图形表示的意义。

2.分别设三个物体的重量为a,b,c,(重为a b,c)用数学符号把每张图形的意义表示出来。 3.比较第一幅图与第三幅图,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用数学等式表示) 小组讨论交流,将得到的结论和等式上台展示。 4.若第一张图形与第三张图形交换,又会出现什么结论? 合作交流,通过比较概括出等式的性质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符号表示为: 5.应用练习: (1)如果a=b,那么a+5=b+() (2)如果x-3=5,那么x=5+( ) (3)如果x+3=10,那么x=10-( ) (4)由等式a=b,得到a+10=b+10,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能否由3x-1=2x得到x=1? 活动二 1.每个学生仿照活动一的过程探究等式的其他性质,设字母表示物体的重 量,用等式表示图形中的数量关系。

《二次根式》 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3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较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 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 二次根式 课题 二次根式 授课时间 课型 复习 二次修改意见 课时 1 授课人 科目 数学 主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会讨论式子 b ax+(b a,是已知数且0 ≠ a)中字x的取值范围; 2、理解和应用二次根式的性质()()0 2 ≥ =a a a 过程与方法探究、归纳. 情感态度价 值观 通过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 材分析重难点 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及其性质 求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中的字母的取值范围 教学设想教法三主互位导学法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具幻灯片 课堂设计 目标展示 1.计算的结果是() A.﹣3 B.3 C.﹣9 D.9 2.若二次根式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为() A.x≥2 B.x≠2 C.x>2 D.x=2 3.下列二次根式中,最简二次根式是() A. B. C. D. 预习检测 4.下列根式中,与是同类二次根式的是() A. B. C. D. 5.下列计算中,正确的是() A.= B.×=6 C.÷=4 D.﹣= 6.计算的结果为()

最新18.2.2菱形的定义和性质优质课教案

A D B C 18.2.2 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教学目标: 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1、2;会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会计算菱形的面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菱形的性质。 难点:菱形的性质的灵活运用。 教具学具: 教具准备:PPT ,长方形纸片,剪刀,三角板,导学案,彩色粉笔。 学具准备:长方形纸片,剪刀,直尺。 教学过程: 一、模型演示 引出菱形定义(2 分钟) (1)模型演示平行四边形,并提问:你认识这个图形吗?平行四边形 (2)当它的某一个角变成90°时得到什么图形? 矩形 (3) 观察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它们长度相等吗?如果让这组邻边长度相等又会得 到什么图形呢? 学生猜测可能会得到菱形,教师演示把平行四边形变形为菱形的过程. 好,那么本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菱形.(板书课题18.2.2菱形的定义和性质) (4)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 设置情境,激发兴趣,然后再读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探究方向。 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自学15分钟,上台板书3分钟,讲解质疑补充10分 钟) 认真学习课本第55页到第56页,用彩笔画出概念和性质,标注疑难点。 (一)菱形的定义: 有一组 邻边相等 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备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符号语言: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B=BC ∴四边形ABCD 是菱形。 【设计意图】 明确菱形概念及符号语言,强调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备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 质。

(二)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如右图. 【设计意图】可以通过“折纸”的方式得出菱形边、角、对角线的性质在进行理论证明, 这样设计会更巧妙,过程也会更具有趣味性,同时也能得出菱形的对称性。为后面做 好铺垫。 (三)猜想 猜想一(对称性)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么? ,有几条对称轴?是什么? 猜想二 (边) 验证:已知:四边形ABCD 是菱形 求证:AB=BC=CD=AD 证明: 猜想三(对角线) 验证:已知:菱形ABCD 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 求证:(1)AC ⊥BD (2)AC 平分∠DAB 和∠DCB BD 平分∠ADC 和∠ABC (四)性质 性质1 符号语言∵ ∴ 性质2 符号语言∵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猜想,动手验证, 营造一种完全开放式的探究氛围,在这 个过程教师由“引导者”变为“聆听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全凭学生自 己的能力去完成猜想和证明,证明的过程自主探究出菱形的特殊性,提升学生几何思维 A B D A D B C

二次根式1导学案

二次根式(1)导学案 (一)复习回顾: (1) 已知a x =2,那么a 是x 的______;x 是a 的________, 记为______,a 一定是_______数。 (2)4的算术平方根为2,用式子表示为 =__________;正数a 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0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式子)0(0≥≥a a 的意义是 。 (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5页,完成下列内容) 定义: 一般地我们把形如 a (0≥a )叫做二次根式,a 叫做_____________。 1、试一试: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为什么? 3,16-,34)0(3 ≥a a ,12+x 2、当a 为正数时a 指a 的 ,而0的算术平方根是 ,负数 ,只有非负数a 才有算术平方根。所以,在二次根式a 中,字母a 必须满足 , a 才有意义。 3、根据算术平方根意义计算 : (1) 2)4( (2) (3)2)5.0( (4)2)3 1( 根据计算结果,你能得出结论: ,其中0≥a , 4、由公式)0()(2≥=a a a ,我们可以得到公式a =2)(a ,利用此公式可以把任意一个 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________)(2=a 4 2 )3(

如(5)2=5;也可以把一个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形式,如5=(5)2. 练习:(1)把下列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6 0.35 (2)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 ①72 -x ② 4a 2-11 【例1】 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 、1 x x>0) 、、 、 -、1x y + 、(x ≥0,y?≥0). (三)合作探究 【例2】:当x 是怎样的实数时,2-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解:由02≥-x ,得 2≥x 当2≥x 时,2-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练习:1、x 取何值时,下列各二次根式有意义? ①43-x ③ + 11x + 2、(1a 的值为___________. (2)若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 为( )。 A.正数 B.负数 C.非负数 D.非正数 3、(1)在式子 x x +-121中,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2)已知42-x + y x +2=0,则=-y x _____________. (3)已知233--+-=x x y ,则x y = _____________。 【例3】⑴已知,求 x y 的值. x --21

等式的基本性质英语教案

等式的基本性质英语教案 《等式的基本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等式的基本性质 课时 第二课时 课型 数学 修改意见 教学目标 在天平游戏中,让学生发现天平平衡的规律,从中悟出等式的性质,为解方程奠定基础。 通过天平游戏活动,发现规律,探索新知。 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运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

学情分析 一、学习习惯不佳,无合理的学习计划,不会合理安排时间;学习的自觉性不够,作业不能很好完成甚至有偷工减料的情况,学习任务只是局限于书面作业,不会自学,课程难度增加以后,学生的方法没能及时跟上。 二、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改进课堂教学方式,让师生之间的课堂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化,与问题学生多谈心,多交流,帮助他们想办法,解决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让他们看到努力之后的结果。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探索的地方,尤其是在个人专业及课堂教学水平方面,都比较稚嫩。但我相信只要多学习,多投入,多努力,改进方法,一定能有较好的收获。 学法指导 数学的学习指导应首先指导学生从“听、读、写、思”入手,然后知道学生在“说、看、练、记”上加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 修改意见 一、复习 二、游戏,探索新知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布置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你们都知道那些等式? 2、这些等式有什么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探究一下《等式的基本性质》板书。 游戏一: 1、请看,这是什么? 2、当天平的左边和右边保持平衡时,说明了什么? 3、除了“天平”,我还准备了2个200克的砝码,4个100克的砝码和2个50克的砝码。 4、现在,谁愿意上帮我一个忙?(请2位同学,并分配其站立的位置及实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一左一右,我在中间,使用镊子取放砝码,轻拿轻放。) 5、游戏马上开始,孩子们仔细看:请你(左边的同学)把2个100克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左边,再请你(右边的同学)

二次根式的乘除(第一课时)学案

二次根式的乘除(第一课时)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a≥0,b≥0〕〔a≥0,b≥0〕及其运用. 教学目标 〔a≥0,b≥0〕〔a≥0,b≥0〕,并利用它 们进行运算和化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1=______; 〔2=_______. 〔3. 参考上面的结果,用〝>、<或=〞填空. ×_____,×_____,× 2.利用运算器运算填空 〔1,〔2 〔3〔4, 〔5. 二、探究新知 〔学生活动〕让3、4个同学上台总结规律. 老师点评:〔1〕被开方数差不多上正数; 〔2〕两个二次根式的乘除等于一个二次根式,?同时把这两个二次根式中的数相乘,作为等号另一边二次根式中的被开方数. 一样地,对二次根式的乘法规定为 反过来: 例1.运算 〔1〔2〔3〔4

分析:a≥0,b≥0〕运算即可. 解:〔1 〔2 〔3 〔4 例2 化简 〔1〔2〔3 〔4〔5 〔a≥0,b≥0〕直截了当化简即可. 解:〔1×4=12 〔2×9=36 〔3×10=90 〔4 〔5 三、巩固练习 〔1〕运算〔学生练习,老师点评〕 ①②×2 (2) 化简:; 教材P11练习全部 四、应用拓展 例3.判定以下各式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予以改正: 〔1 〔2=4

解:〔1〕不正确. ×3=6 〔2〕不正确.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把握:〔1=〔a≥0,b≥0〕〔a≥0,b ≥0〕及其运用. 六、布置作业 1.课本P151,4,5,6.〔1〕〔2〕.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那么此直角三角形斜边长是〔〕. A.cm B.C.9cm D.27cm 2.化简〕. A B. D. 311 x-=〕 A.x≥1 B.x≥-1 C.-1≤x≤1 D.x≥1或x≤-1 4.以下各等式成立的是〔〕. A.. C.× D.× 二、填空题 1. 2.自由落体的公式为S=1 2 gt2〔g为重力加速度,它的值为10m/s2〕,假设物体下落的 高度为720m,那么下落的时刻是_________. 三、综合提高题 1.一个底面为30cm×30cm长方体玻璃容器中装满水,?现将一部分水例入一个底面为

五年级数学上册《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 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解方程的依据,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这节课的内容在简易方程中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原的教材中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只是初步的认识,并没有总结成概念性的东西,但学生实际运用时却需要概念作支撑,所以在教材中作了调整,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演示实验,由具体实物之间的平衡关系抽象概括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本课“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在上一节刚刚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发生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逐步养成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方程。。 【数学思想】转化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符号化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师:同学们,你们做过天平游戏吗?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天平一起探索等式的性质。(板书课题:等式的性质)达成目标:由熟悉的天平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及达成目标 (一)等式的基本性质一 1.出示教材第64页情境图1第一个天平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并说一说:通过图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小结:1个茶壶的重量=2个茶杯的重量。 追问:如果设一个茶壶的重量是a克,1个茶杯的重量是b克,能用式子表示吗? (师板书)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天平的两边同时再各放上一个茶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2.1二次根式公开课优质教案(7)

§12.1 二次根式(1) 个人复备学习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地概念 2.能根据二次根式地意义确定被开方数中字母地取 值范围 3.理解公式a a2(a≥0),能利用公式化简二次根式 重点:二次根式地概念以及二次根式地基本性质 难点:经历知识产生地过程,探索新知识 学习过程 一.【预习练习】初步感知、激发兴趣 1.复习:

9地平方根是________,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__; 0.64地平方根是_________,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__; 0地平方根是_________,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__; 总结:一个正数有______个平方根,0地平方根是_______,负数_________平方根; a(a≥0)地平方根是____________,算术平方根是__________; 2.(1)边长为1地正方形地对角线地长为___________; (2)面积为S地圆地半径为___________;

(3)直角边长分别为a、b地直角三角形斜边地长为_____________; 一般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二次根式,a叫做_________________。 二.【新知探究】师生互动、揭示通法 问题1:下列哪些式子是二次根式?为什么? (1)35 ;(2)―(―3) 2 ;(3) 3 2 ;(4)-12 (5)xy(x、y异号);(6)-m(m≤0)(7)a2+1 。 问题2:x是怎样地实数时,下列各式在实数范围内 有意义?

(1)(2)x 2(3)12x (4) 问题3:计算:(1)( 12)2;(2)(32)2;(3)(b a )2(a +b ≥0) (4)(35)2(5)2531(6) 2b a (b ≥0) 三.【变式拓展】能力提升、突破难点 问题4:(1)若2x-1 +|y -1|=0,那么x =__ __,y =___ _ (2)若22340a b c ,求a -b +c 地值. 问题5:已知y=2x +2x +5,求x y 地值. x 231 1 x 个人复备

菱形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菱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1、2,会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会计算菱形的面积。 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菱形的性质1、2。 2.难点菱形的性质及菱形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1.(复习)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请看演示:(可将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学准备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概念。 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强调:菱形(1)是平行四边形;(2)一组邻边相等。 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菱形的例子。 二、例习题分析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F是AB上一点,DF交 AC于E。求证:∠AFD=∠CBE。 证明: ∵四边形ABCD是菱形, ∴CB=CD,CA平分∠BCD。

∴∠BCE=∠DCE。又CE=CE, ∴△BCE≌△COB(SAS)。 ∴∠CBE=∠CDE。 ∵在菱形ABCD中,AB∥CD,∴∠AFD=∠FDC ∴∠AFD=∠CBE。 三、随堂练习 1.若菱形的边长等于一条对角线的长,则它的一组邻角的度数分别为。 2.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6cm和8cm ,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 3.已知菱形ABCD的周长为20cm,且相邻两内角之比是1∶2,求菱 形的对角线的长和面积。 4.已知:如图,菱形ABCD中,E、F分别是CB、CD上的点,且 BE=DF。求证:∠AEF=∠AFE。 【作业布置】 1.菱形ABCD中,∠D∶∠A=3∶1,菱形的周长为8cm,求菱形的高。 2.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3cm的菱形,其中对角线BD长10cm,求(1)对角线AC的长度;(2)菱形ABCD的面积。

二次根式的性质专题学案

二次根式的性质专题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加深理解二次根式的有关概念; 2、熟练掌握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并能利用其进行有关的计算。 学习重点:二次根式的性质的运用 学习难点: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 课堂讲授: 一、二次根式的性质 性质1:0a ≥()0a ≥ 双重非负性 性质2:()2 a = 性质3:2a = 题组1: ①下列式子中,一定是二次根式的是( ) A.5- B.3x C.x D. 21x + ②若二次根式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 x 3 B .x 3 C. x 3 D. x 3 ③2 4= ()23- ) A.-3 B. 3或-3 C. 9 D. 3 二、利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解题 例1:实数x,y 在数轴上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求222x y x y xy ++- 变式1:实数a ()()22411a a --= 。 2:若2294315y x x x x =+--+--x y 的值。 变式2:若4422 x x y --= -,则()2x y += 。 三、试试中考题 题组2: ①:(2016·四川内江)使代数式34 x x --有意义的x 的取值范围是 。 05a 10

②:(2016·广东汕头)若实数a ,b 满足20a +=,则2 a b = 。 ③:(2016·江苏泰州)实数a,b 22440a ab b ++=,则a b 的值为( ) A.2 B.12 C.2- D.12 - ④:(2017·山东枣庄)实数a ,b 在数轴上对应点的位置如下图所示,则化简a 的结果是( ) A.2a b -+ B.2a b - C.b - D.b ⑤:(2015·四川攀枝花)若2y = ,求y x . ⑥:(20172210b b ++=,求221a b a + -的值. 四、巩固练习 A 组 1a 的值是( ) A.0a ≥ B.0a ≤ C.0a = D.0a ≠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4x < B. 当4x =0= C. 当4x >0> D. 3、若1a <=( ) A. 1a - B.1a - C. a D.a - 4、当3x ≥的结果为 5、已知()220a -=,则a b += 6、已知25x <<= 。 B 组 1 有意义,那么x 的取值范围是( )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等式的基本性质》1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操作、疑点讨论增强学生交流协作、共同进取的意识. 学习重点 理解和应用等式的两个性质. 学习难点 应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学法分析 1、认识起点:在已经积累了方程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2、知识线索:回顾→问题思考→等式的性质→应用; 3、学习方式: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归纳总结→运用推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下列式子中,哪些等式?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2x=6 (2)1+3=4 (3)6 y(4)y x+ =y 3 - 3 2-5+ 3、你能求出上面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吗? 二、探索新知 1、做实验,教师提出问题,一学生上台操作,其它同学观察并思考问题. (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 (2)结合天平的例子,让学生形象、直观地初步感知等式的性质. (3)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获得成功的体验,培 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归纳概括 (1)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前后桌进行讨论,猜想等式的性质. (2)用实例证明猜想,得到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性质2.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如果b a± ± = c a=,那么c b 等式性质2:等式的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的结果仍相等.如果b ac= a=,那么bc 如果b a=(c≠0),那么a b = c c

人教八年级下册数学-二次根式的性质导学案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 16.1 二次根式 第2课时 二次根式的性质 一、学习目标:1.掌握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a )2=a (a ≥0);a a =2; 2.能利用上述性质对二次根式进行化简.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二次根式的性质(a )2=a (a ≥0);a a =2. 难点:综合运用性质对二次根式进行化简和计算。 三、学习过程 (一)自学导航(课前预习) (1)什么是二次根式,它有哪些性质? (2)二次根式5 2-x 有意义,则x 。 (3)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226x x ( )2=(x + )(y - ) (二)合作交流(小组互助) 1、计算 (1) 2)4(= (2)()=23 (3)2)5.0( = (4)2)3 1(= 根据计算结果,能得出结论: (0≥a ) 2.计算: (1)=24 =22.0 =2)54( =220 观察其结果与根号内幂底数的关系,归纳得到:当a ﹥0时,=2a (2) =-2)4( =-2)2.0( =-2)54( =-2)20( ________)(2=a

观察其结果与根号内幂底数的系,归纳得到:当a<0时,=2a (3)=20 得到:当a=0时,=2a 3.归纳总结 将上面做题过程中得到的结论综合起来,得到二次根式的非常重要的性质: 性质一:(a )2=a (a ≥0) 性质二:?? ???<-=>==0a a 0a 00a a 2  a a 4. (1)阅读课本思考:什么是代数式?我们前面还学过那些代数式吗? (2)思考、讨论:二次根式的性质)0()(2≥=a a a 与a a =2有什么区 别与联系。 四.精讲点评 利用a a =2可将二次根式被开方数中的完全平方式“开方”出来,达到化简目的,进行化简的关键是准确确定“a ”的取值。 五.当堂达标 1、化简下列各式 (1)(5.1)2 (2)(52)2 (3)22)33()10(-+--计算: ())0(42≥x x (5) 4x 2、化简下列各式 (1))3()3(2≥-a a (2) ()232+x (x <-2) 六.拓展延伸 (1)a 、b 、c 为三角形的三条边,则=--+-+c a b c b a 2)(____________. (2) 把(2-x)2 1-x 的根号外的(2-x )适当变形后移入根号内,得( )

二次根式公开课教案

4.1.1二次根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次根式的定义,会判断一个二次根式在实数范围内是否有意义及有意 义的条件。 2、会根据公式2) (a=a(a≥0) 及2a=∣a∣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比较、总结二次根式的定义,发展学生的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比较、总结和应用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和创造性,体验发现的快乐,并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判断一个二次根式在实数范围内是否有意义及有意义的条件。 2.难点:会根据公式2) (a=a(a≥0) 及2a=∣a∣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4的平方根是?4的算术平方根是? 2、0的平方根是?0的算术平方根是? 3、2的平方根是?2的算术平方根是? 4、-7有没有平方根?-7有没有算术平方根? 对于每一个正实数a有且只有个平方根,记作,其中一个正的平方根叫做a的记作,另一个平方根是。 0的平方根记作,即。 二、探索新知 一般地,我们把形如a(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称为二次根号,简称根号,根号下的数叫做被开方的数。 由于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只能取非负值,因此二次根式要有意义就必须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 从形式上看,二次根式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 1 ) 必须有二次根号; ( 2 ) 被开方数不能小于0 。

例1、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二次根式: (1)32; (2)6; (3)12- ; (4)m -(m ≤0); (5)xy (x y 异号) (6)12+a ; (7)38 解:二次根式有:(1)32; (2)m -(m ≤0); (3)12+a ; 例2当x 是多少时,二次根式1-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解:由x-1≥0,得:x ≥1 当x ≥1时,1-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例3计算: 讨论:如果将上题中的数字换成字母,你发现2)(a 与 2a 有何异同呢? 三、巩固练习:见学案 四、课堂小结: 1、二次根式的概念; 2、二次根式的性质。 五、布置作业: P 131T 1、2、3。 ==2222251))(())((()=?22225 =?248 ()()()???<-≥=≥=0)0(.20.122a a a a a a a a ()()22 0a a a =≥时,当

菱形的性质公开课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 1.1.1菱形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熟练掌握菱形的两条特有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菱形的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推理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根据菱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演绎能力. 3、情感态度:在探究菱形的性质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运用菱形的性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菱形性质的探求. 教学难点:菱形性质的探求和应用. 三、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矩形纸片直尺(或三角板)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菱形 板书:菱形的性质 (二)探索新知

1、定义 运用多媒体动态地展示将平行四边形的一边进行平移,即由平行四边形变菱形的过程。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在老师指导下、归纳菱形的定义 板书:一、菱形的定义: 强调:菱形(1)是平行四边形;(2)一组邻边相等. 2、探索性质 (1).做一做 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菱形 将一个矩形的纸对折两次,沿图中虚线剪下,再打开(同桌互相帮助)(2).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从边、角、线及对称性方面进行探讨。 问题: 1、从边来看(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 2、从角来看(对角,邻角间有什么关系)? 3、从对角线来看(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 4、对角线分得的每组对角有什么关系? 5、菱形是中心图形吗?如果是,对称中心在哪里? 6、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那么它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在哪里?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学生可能先大胆猜想或根据问题的提示,进而通过折叠、旋转各自手中菱形来推理验证自己的猜想,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合情的方法,老师应给予鼓励与肯定。) (3)小组交流成果,概括菱形的性质 1、菱形边的性质。

二次根式导学案(人教版全章)

二次根式(1)导学案 (一)复习回顾: (1)已知a x =2 ,那么a 是x 的_____;x 是a 的______, 记为____,a 一定是_____数。 (2)4的算术平方根为2 ,用式子表示为 =__________;正数a 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0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式子)0(0≥≥a a 的意义是 。 (二)自主学习 (1)16的平方根是 ; (2)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落到地面的时间是t (单位:秒)与开始下落时的高度h (单位:米)满足关系式2 5t h =。如果用含h 的式子表示t ,则t = ; (3)圆的面积为S ,则圆的半径是 ; (4)正方形的面积为3-b ,则边长为 。 思考:16, 5 h ,πs ,3-b 等式子的实际意义.说一说他们的共同特征. 定义: 一般地我们把形如a (0≥a )叫做二次根式,a 叫做_____。称为 。 1、试一试: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为什么? 3,16-,3 4)0(3 ≥a a ,12+x 2、当a 为正数时a 指a 的 ,而0的算术平方根是 ,负数 ,只有非负数a 才有算术平方根。所以,在二次根式a 中,字母a 必须满足 , a 才有意义。 3、根据算术平方根意义计算 : (1) 2)4( (2) (3)2)5.0( (4)2 )3 1( 根据计算结果,你能得出结论: ,其中0≥a , 4、由公式)0()(2≥=a a a ,我们可以得到公式a =2)(a ,利用此公式可以把任意一个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如(5)2 =5;也可以把一个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形式,如5=(5)2 . 练习:(1)把下列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6 0.35 (2)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72-x 4a 2 -11 (三)合作探究 例:当x 是怎样的实数时,2-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解:由02≥-x ,得 2≥x 当2≥x 时,2-x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练习:1、x 取何值时,下列各二次根式有意义? ①43-x ③ 2、(1a 的值为___________. (2)若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 为( )。 A.正数 B.负数 C.非负数 D.非正数 3、(1)在式子 x x +-121中,x 的取值范围__________. (2)已知42 -x +y x +2=0,则=-y x _____________. (3)已知233--+ -=x x y ,则x y = _____________。 (四)达标测试 1、=??? ? ??2 53 2、若0112=-+-y x ,那么x = ,y = 。 3、当x = 时,代数式有最小值,其最小值是 。 4、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 (1)-=-229x x ( )2 =(x + )(y - )(2)-=-2 23x x ( )2 =(x + )(y - ) 5、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是a ,比这个数大3的数为 6、二次根式1-a 中,字母a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2=a x --2142)3(

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选修4-5:《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1)-新版

1.1 课时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 在回顾和复习不等式的过程中,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并对“不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质和如何研究这些基本性质”进行讨论,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思想方法,以提高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认识水平. (二)学习目标 1.理解用两个实数差的符号来规定两个实数大小的意义,建立不等式研究的基础.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加以证明. 3.会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判断不等关系和用比较法. (三)学习重点 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推理判断命题的真假;代数证明. (四)学习难点 灵活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读一读:阅读教材第2页至第4页,填空: a b >? a b =? a b >?> ②a c b c a b +>+?> ③ac bc a b >?> ④33a b a b >?> ⑤22a b a b >?> ⑥,a b c d ac bd >>?> 2.预习自测 (1)当x ∈ ,代数式2(1)x +的值不大于1x +的值. 【知识点】作差比较法 【解题过程】2(1)(1)x x +-+=2(1)x x x x -=- 【思路点拨】熟悉作差比较法 【答案】[0,1]

(2)若c ∈R ,则22ac bc > a b > A.? B.? C.? D.≠ 【知识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解题过程】由22ac bc >,得0c ≠,所以20c >;当,0a b c >=时,22ac bc =. 【思路点拨】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答案】A. (3)当实数,a b 满足怎样条件时,由a b >能推出 11a b ,所以当0ab >时,11a b <. 【思路点拨】掌握作差比较法 【答案】当0ab >时, 11a b <. (二)课堂设计 1.问题探究 探究一 结合实例,认识不等式 ●活动① 归纳提炼概念 人与人的年龄大小、高矮胖瘦,物与物的形状结构,事与事成因与结果的不同等等都表现出不等的关系,这表明现实世界中的量,不等是普遍的、绝对的,而相等则是局部的、相对的.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例到数学问题,从特殊到一般,体会概念的提炼、抽象过程. ●活动② 认识作差比较法 关于实数,a b 的大小关系,有以下基本事实: 如果a b >,那么a b -是正数;如果a b =,那么a b -等于零;如果a b <,那么a b -是负数.反过来也对. 这个基本事实可以表示为:0;0;0a b a b a b a b a b a b >?->=?-=

菱形的定义与性质教学设计 优质课评选教案

<<菱形的定义与性质>>教学设计 学科数学教材名称义务教育课程标 准实验教科书 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菱形的定义与性质课时安排 1 年级八年级学期第二学期学段第2学段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菱形的概念;掌握菱形的性质,能根据菱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知道中位线的长,求菱形的周长;会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菱形的面积,如知道菱形的对角线的长怎样求面积,知道菱形的高如何求面积。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菱形的基本概念和菱形的性质的过程,在操作、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学会书写推理过程。从而领悟到由合情推理到逻辑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转化,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精神。并让学生明白,我们的同学不仅仅是我们学习的竞争对手,更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合作伙伴。 教学 重点 菱形的定义和性质的探究。 教学 难点 菱形性质的应用和面积的求法。 教学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我将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这一手段来辅助教学。课前,我将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精巧、灵活的课件,并在课堂上适时地播放,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以直观完美的体现。 教法: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师生交谈法、问题解决法、课堂讨论法和讲练结合法等方法。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课件为载体,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做的教师不代劳,以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所以这节课的很多地方都是由学生在讲。 教学过程预设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16.1 二次根式导学案

16.1 二次根式导学案(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能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二次根式。 2、掌握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3、掌握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0(0≥≥a a 和)0()(2≥=a a a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二次根式的性质. 难点:综合运用性质)0(0≥≥a a 和)0()(2≥=a a a 。 三、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已知x 2 = a ,那么a 是x 的______; x 是a 的________, 记为______, a 一定是_______数。 (2)4的算术平方根为2 ,用式子表示为 =__________; 正数a 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0的算术平方根为_______; 式子)0(0≥≥a a 的意义是 。 (二)提出问题 1、式子a 表示什么意义? 2、什么叫做二次根式? 3、如何确定一个二次根式有无意义? (三)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第2页例前的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试一试: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为什么? 3,16-,34,5-,)0(3≥a a ,12+x 2、计算 : (1) 2)4( (2) 2)5.0( (3) (4)2)3 1( 根据计算结果,你能得出结论: ,其中0≥a , )0()(2≥=a a a 的意义是 。 3、当a 为正数时指a 的 ,而0的算术平方根是 ,负 数 ,只有非负数a 才有算术平方根。所以,在二次根式 中,字母a 必须满足 , 才有意义。 (三)合作探究 2)3(________ )(2=a 4

1、学生自学课本第2页例题后,模仿例题的解答过程合作完成练习 : x 取何值时,下列各二次根式有意义? ①43-x ②223x + ③ 2、(1)若33a a ---有意义,则a 的值为___________. (2)若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 为( )。 A.正数 B.负数 C.非负数 D.非正数 (四)拓展延伸 1、(1)在式子x x +-121中,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2)已知42-x +y x +2=0,则x-y = _____________. (3)已知y =x -3+23--x ,则x y = _____________。 2、由公式)0()(2≥=a a a ,我们可以得到公式a=2)(a ,利用此公式可以把任意一个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1)把下列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5 0.35 (2)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 ①72-x ② 4a 2-11 (五)达标测试 A 组 (一)填空题: 1、 =________; 2、 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 (1)x 2-9= x 2 - ( )2= (x+ ____)(x-____) (2) x 2 - 3 = x 2 - ( ) 2 = (x+ _____) (x- _____) (二)选择题: 1、计算 ( ) A. 169 B.-13 C±13 D.13 2、已知 A. x>-3 B. x<-3 C.x=-3 D x 的值不能确定 3、下列计算中,不正确的是 ( )。 x --21x -2 53???? ??的值为2)13(-30,x x +=则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