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物出场顺序看《论语》

从人物出场顺序看《论语》
从人物出场顺序看《论语》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87324914.html,

从人物出场顺序看《论语》

作者:贾志刚

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一版》2013年第06期

《论语》对于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这是经典,经典中的经典。中国人读《论语》,读了两千多年,所谓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近代也有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论语》”,其实不然。对于尊孔尚儒的人来说,《论语》就是《圣经》,字字句句都是真理;对于反孔轻儒的人来说,《论语》就是垃圾桶,装满了封建糟粕。所以,中国人读《论语》,只有两种《论语》。

自从国学热开始之后,所谓卖什么吆喝什么,基本上对于《论语》的解读就一边倒地圣经化了。

我们知道,西方人翻译《水浒传》,把书名翻译成了“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固然可笑,但是也从另一个方面解读了这本书。如果按照同样的方式来翻译《论语》的话,基本上就应该翻译成《私校校长和他的学生们的话》。

孔子在当时的社会标签就是私立学校校长,如果从学生层次来说,也可以说是民工学校校长。我们知道,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清华、北大的校长肯定不是委员就是代表,开口闭口都是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可是门头沟技校的校长恐怕主要给学生介绍的就是怎么找个工作混口饭吃,怎样去大城市铁岭打拼一二。所以,孔子固然伟大,固然有很多高屋建瓴的东西,可是更多的还是讲怎么与人相处,怎样考上公务员等等。所以,孔子实际上很俗,没有三俗,也有两俗。

《论语》就是一部俗书,当然俗没什么不好,俗是真实的,雅是假装的。大家知道,《论语》是曾参率领弟子们编纂的,曾参是总编,曾参的水平比孔子又差了很多,所以,《论语》这本书的编纂比书中的内容又更俗一些。

俗点好,俗的东西能读懂,而且实用。

到这里,肯定有人说你个王八蛋在这里满嘴喷粪,玷污祖先。且慢,有书有证据。

整部《论语》的编排比较杂乱,可是学问就在杂乱之中,该有序的地方一定有序。就像一台晚会可能很杂乱,但是主席台或者贵宾席的安排一定不能出差错。

《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整篇内容看似杂乱无章,其实稍加总结,就能发现其中的奥妙。第一篇的人物出场顺序也就是整部书的出场顺序,越靠前当然越重要,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

论语选 论古今人物与孔门弟子

论古今人物与孔门弟子 (一)巍巍乎舜禹 子曰:“巍巍○1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2。”─泰伯第八?一八 ○1巍巍:崇高伟大的样子。巍,音ㄨㄟˊ。 ○2不与焉:犹言不相关,不以天下为私有,不恋栈帝位的尊荣。与,音ㄩˋ,参与。 章旨孔子赞美舜、禹,胸怀宽阔,不以天下为私有。 研析舜、禹功德之所以崇高伟大,乃在于他们虽拥有最高的名位,却好像一切都与他们无关,只知道一心为民服务奉献,体现了天下为公的思想,这种无私无我的精神令人钦佩。孟子曾说,“王天下”是责任,而不是乐趣。舜、禹正展现了这种胸襟气度,所以孔子给予二人最高的赞颂。 名言◎身为政治家而欲建立伟大的勛业,不可不谨慎地去使用权力。(古希腊.柏拉图)◎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

事例视高位如敝屣的杰佛逊总统 美国第三任总统杰佛逊,为自己写了墓志铭:“这里躺着托玛斯?杰佛逊。他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也是明定信教自由的维吉尼亚州法律的制定人,以及维吉尼亚大学创办人。”对于自己当过美国总统这件事,只字不提。 (二)禹吾无闲然矣 子曰:“禹,吾无闲然○1矣!菲○2饮食,而致孝乎鬼神○3;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4;卑宫室○5,而尽力乎沟洫○6。禹,吾无闲然矣!”─泰伯第八?二一 ○1闲然:指出缺点而加以批评。闲,音ㄐㄧㄢˋ,间隙,引申为缺点,此处作动词用,有批评之意。 ○2菲:音ㄈㄟˇ,薄。 ○3致孝乎鬼神:指用丰盛的祭品奉祀祖先,表达诚敬之心。 ○4黻冕:黻,音ㄈㄨˊ,祭祀时所穿的礼服。冕,祭祀时所戴的礼帽。 ○5卑宫室:所住的屋舍非常简陋。宫室,居室。 ○6沟洫:田间的水道。洫,音ㄒㄩˋ。 章旨孔子赞美夏禹勤俭爱民,功德崇高。 研析大凡一个政治人物,可资评价的是公务成就和个人品德两方面,像齐桓公、管仲,以及后来的汉武帝、乾隆皇帝,于公都有彪炳的勛业,但私生活却让人有非议之处。至于禹则是两面兼顾,在个人生活方面,衣、食、住都力求俭约;在公务方面,能为生民谋福利,又力求礼制的庄严华美。孔子认为他在公私两方面皆无可非议,极为不易,因此给予崇高的评价。 名言◎为政者,廉以洁己,慈以爱民。(清代.王夫之) ◎处天下事,当以天下之心出之。(清代.左宗棠) (三)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1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2,一匡天下○3,民到于今受其赐。微○4管仲,吾其被发左衽○5矣!岂若匹夫匹妇○6之为谅○7也,自经○8于沟渎○9,而莫之知○10也。”─宪问第十四?一八 ○1相:音ㄒㄧㄤˋ,辅佐。 ○2霸诸侯:使齐桓公称霸于诸侯间。霸,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此为动词。 ○3一匡天下:使天下混乱的局势完全归于平正。匡,匡正、纠正。 ○4微:无、没有。 ○5吾其被发左衽:我们大概会披散着头发,穿左襟的衣服,沦为夷、狄之邦。其,大概、可能。被,音ㄆㄧ,通“披”。衽,音ㄖㄣˋ,衣襟。夷、狄的习俗,头发披散不束发,衣襟向左掩,与华夏右衽之习俗不同。 ○6匹夫匹妇:指平民百姓。

《论语》简介——推荐阅读

论语导读 一、《论语》简介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文学理论等。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指对自己或他人语言的记录和摘录)。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二、《论语》的影响力 北宋宰相赵普认为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就是说《论语》是最精深的政治学。朱熹将《论语》编入四书,成为科举考试最基本的教材。就是说《论语》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基石。《论语》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三、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出生于鲁国陬(zou)邑。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

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duo)”,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四、孔子的学生 孔子号“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其中孔门优秀学生有: 1、颜回: 字:子渊,亦颜渊,鲁国人,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得意门生。——大智若愚成一家,呕心沥血理《易经》。自汉代以后,子渊被列为七十 二贤之 首,他吸取了孔子儒学之精髓,并创立“颜氏之儒”;《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有一口饭吃,一点水喝,就算是在烂屋小巷子里生活,子渊依旧自得其乐),这说明子

【读书精华】《论语》中经典的句子及释义

【读书精华】《论语》中经典的句子及释义 01 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8.道不同,不相为谋。 立场、观点不同,也就不要在一起共事了。 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就是:思想真诚,不虚伪。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但也不会超出规矩。”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1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论语中人物分析

论语中人物分析

从孔子弟子中观子路形象 摘要:孔子弟子三千,能者七十二,在这众多的弟子中,最多出现在《论语》中的也是最多被孔子责备的就是子路,而子路恰恰是这众多弟子中颇有成就的一位。那么子路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本文将要论述的就是子路为何频频被孔子责备,和孔子之间又是怎样的师生关系,子路究竟是何种个性,作者又是怎样看待子路为人做事的。 关键词:子路之直子路之勇子路之忠子路之礼子路之行子路之志 《史记*孔子世家》里说道,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三千,深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而见于《论语》者仅三十六人,而这三十六人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也是被孔子责备最多

的就是子路了。 《仲尼弟子列传》这样介绍子路:仲由,字子路,也称季路,卞人,小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毅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孔子弟子拜师多为慕名而来或者意图学习为人处世为政之道,而子路则是孔子以“礼”驯服而拜师的,大有点唐僧收取孙悟空的味道,而实际上子路的个性确实是和孙悟空有些相像的,在《论语》中大量而频繁的“曝光”使得我们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印象,勇敢、刚强、直率、鲁莽但也不乏智慧。孔子也曾这样评价他:野哉,由也!但子路也终不负孔子厚望,为政一方并且也做出了一番成绩。孔子去蒲邑去看望子路时四下展望之后赞叹道:善哉由也! 但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做出一番成绩的弟子却屡屡遭到孔子的责备呢,责备的同时又对他有深切的了解和厚望?恐怕我们要从子路的性格特征来分析了。

和孔子其他弟子不同的是,子路对孔子的言行有不满或者不理解时就会直接当面的说出,毫不留情。相比较颜回的说话和做事技巧而言,子路确实是有点莽夫的味道,不过倒也莽撞的可爱和真诚。孔子要去拜见卫国的夫人南子时,子路不高兴了,因为南子的名声不好,“美而淫”。孔子很无奈,只得当着子路的面对天发誓,以表示自己的清白。所以孔子有时也难免说道:有是哉,子之迂也!而且当孔子夸赞他时他也从不遮瞒自己的喜悦,也不会装作谦虚谨慎的样子。当孔子夸赞颜回而子路有意见时,他就一定要提出自己的问题,这并非是他小肚鸡肠只是因对人真诚仁义所以也就无所顾忌。但我们知道孔夫子可是个聪明人,懂得因材施教,所以对子路也很少用词委婉或者运用迂回术,责备时就直接的责备,夸赞时就直接夸赞,因为了解子路的个性所以不断的用言语来打击他,从而激励他,使其进步,还告诉他“六言六弊”之法。当然,子路也能体会到孔子的良苦用心。

论语经典语录及分析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 学而篇第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检讨:为主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诚信了吗?老师所传授的东西经常温习了吗?” 理由: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应当时刻反省自己,每天睡觉之前,想想自己在今天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有没有对家人或别人撒谎;有没有做一件或以上的好事;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了等等,或者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没有做到给自己一定的惩罚。 为政篇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理由:这段话是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代表,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这段话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生活中,不管是不是身为一个管理者,都要把重点放在德治。以德服人。 八佾篇第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孔子说:美丽的笑容真好看啊,漂亮的眼睛黑白分明,波光流转,把洁白的面容打扮得绚丽多彩,说什么呢?孔子说:先有素色的底子,然后才可以描绘出美丽的图画。子夏说:礼是不是也建立在“义以为质”本性之后呢?孔子说:启发我的人,是卜商啊,从现在开始可以与子夏谈论诗经的问题了啊。 理由:这段话一开始最打动我的是那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非常喜欢这句话,所以对于这段语录的印象格外深刻。而这段话的转换也很快,从“绘事”聊到了“礼”。充分说明了孔子举一反三的思想。 里仁篇第四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臣子的忠心表现在匡救国家社稷,朋友的道义表现在相互切磋,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言谈处事当中,也要有所注意。比如国君有过错,臣子上谏,假使国君能听进去,固然可以尽心讲解,要是听不进去,那就不要再说了。不知进退,一味憨直的屡屡让国君烦心,国君一定会讨厌再听到类似的话,不但不会认为臣子忠心,反而会觉得臣子在诽谤,最后只能自取其辱。在国君周围的人一定要注意。朋友之间,发现对方有过错就要加以劝导,假使朋友能听进去,固然可以好好劝诫,要是听不进去,那也别再说了。如果不考虑对方的承受力,只图言无不尽,屡次三番,一定会引起朋友的反感,不但不会认为朋友有道德,反而会结怨,时间长了就会越来越疏远。 理由:子游这话是说给进言的人听的,对于听者来说,一定要明白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故当虚心善受,让周围的人都乐于告诫自己,都愿意和自己切磋,时间长了,德行就会日益增长而过失就会日益减少,圣贤之道也就不远了。一旦有了厌恶之心,对进言者冷眼相加,

《论语》的内容及特点

《论语》的内容及特点 《论语》主要是记孔子言行的书。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把奴隶主阶级垄断的古代文化普及于平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影响。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诗、书、礼、乐教弟子,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他不语怪、力、乱、神,而教人则循循善诱,重在启发,举一反三。孔子通音律,曾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他为了行“道”,企图挽救“日薄西山”的奴隶制,曾周游列国,度不暇暖,对现实采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 《论语》一书主要是孔子弟子所记,其中一部分可能是孔门后学七十子的门人所记,所以书中的称谓、体例和文章风格都不一致。据班固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从《论语》全书来看,决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班固这一判断和解释大概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柳宗元《论语辩》据书中记曾子将死,去孔子之后已数十年,认为是乐正子春、子思之徒所纂辑。那么,《论语》的成书至早亦当在春秋战国之际。 《论语》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其书为古文,出孔子壁中,有二十一篇。《齐论语》是齐国学者所传,凡二十二篇。以上二本早已亡佚。《鲁论语》是鲁国学者所传,凡二十篇,就是现在通行的《论语》。南宋以后,合《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和《孟子》,号为《四书》。 《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概念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而这个“爱”体现在孝、弟、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制秩序上。这是符合后来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的。因此,过去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来巩固其统治,而尊之为“圣人”。 孔子处于矛盾复杂的过渡时代,他的某些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例如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又如仲弓问政,他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 摘要:从《论语》问世至今的多年时间里,对《论语》和孔子的研究几乎从未间断过,而这些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孔子的哲学思想或是政治主张,孔子的形象也在这绵延两干多年的阐释解说中不断变化,他竟成了不是被人尊奉为至圣就是被人贬斥为恶魔的最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真正的孔子形象却越来越神秘。本文试图从《论语》出发,简要分析孔子在其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论语》,孔子,人物形象 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都应该是丰富的,或说是多面的,这一点于孔子也不应该例外。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性格常丰富的孔子形象,他并非一味地道貌岸然,而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有其喜怒哀乐的活人。所不同的是,孔子既有如常人般的可爱性情,又有常人所不具备的作为圣人的优秀品质,所以,《论语》中的孔子不是一个单一的形象,而是一个多面的、丰富的、立体的形象。作为学者,他学识渊博,勤学不厌,作为导师,他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作为君子,他守礼谦让,执着坚毅,而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性情中人,他又是那样的幽默可爱,平实可亲。 一、渊博学者 说孔子是一个博学的人,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孔子一生好学不厌,在当时被看作是几乎无所不知的人。正因为如此,有许多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包括当权者、名士都曾向孔子请教,且各种问题都有。孔子是鲁国人,鲁国的王公贵族几乎都向孔子请教问题。“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八佾》),“哀公问日:‘何为民则服’”(《为政》),“孟彭子问孝”“孟武伯问孝”(《为政》),“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为政》)[1],以上这些人都是鲁国的掌权者。除了本国人外,《论语》中也记载有他国当权者向孔子请教的例证。《颜渊》篇里面就记载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卫灵公》里也记载有“卫灵公问陈于孔子”[2]。而孔子对这些社会、人生、政治、礼仪、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的品评、理解与论断,就是他博学多识的最好证明。 孔子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以博学著称,不仅时人对他推崇备至,众弟子更是对他崇敬有加。其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曾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3](《子罕》),这是对其师学问高深的由衷赞叹。从《论语》所见,孔门弟子“问学”于孔子者,有仁、礼、道、知、君子、士、成人、干禄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孔子皆无所不答,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并非照本宣科,千篇一律,而是结合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作不同的回答,足见孔子学问之渊博。 二、可敬导师 孔子作为一名学者,其求学态度是“学而不厌”,而他作为教育者的教学态度,则是“诲人不倦”了。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要学好,然后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所以孔子一生从未停止过学习。诲人不倦则是孔子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最可贵的品格,孔子教育学生,几乎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他的教学场所不只限于今日曲阜阙里的塾、堂、室内,尼山上、杏树下、沂水旁、田野里等,到处都留下了他教学的足迹。其教学时间也没有一定的限定,可谓时时是教学之时,处处是教学之所。作为一名教育者,孔子是抓住一切时机向他

论语大全

读《论语》心得 《论语》介绍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我所看的《论语》是被后人分为二十章的。并且以每一章头两个字命名。比如第一章“学而”,就是本章第一句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实,我细读《论语》也是初次,粗读有些时候了,但是毕竟自己没有文科的功底,只是泛泛的看看,这次的任务却是又一次让我捧起了《论语》,由于要记笔记,并且要进行交流,所以逼着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细读。想要说明的是,既然是《读书笔记》,里面会有好多的东西不是我的而被我利用,只是偶尔加上点心得而已,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二)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其基本意思是:凡是学习过的东西,要经常复习,那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有远方的朋友来拜访,不也是很高兴的一件事吗?当别人对自己不了解时,自己也不会生气,那不正是君子的一种品质吗?  这里的第一句是告诉大家一个学习方法。单从字面上理解,就 是“学”就要时时的温习,你才能掌握的牢靠。但是,换个思路想过来,这个“习”是不是还可以理解为“实践”或者“应用”、“体会”的意思。就是说要懂得去印证你所学的东西。比如说你今天学到的东西,真正应用到生活当中了,并且应用之后回过头来看你所学到的理论是正确的,这个时候你感觉得到学有所用了,学习的时间没有白白的浪费,你才确实感到是件很高兴的事了。 第二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说的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好客之道,中国不愧为礼仪之邦。换个思路再去理解,先看“远方”,如果只理解成空间上的或时间上的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还可

《论语》经典名句

《论语》经典语句及译文 (1-30为第一学期期中检测内容,31-55为第一学期期末检测内容)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过之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事吗?人家一时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要怨恨、恼怒,这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着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在为别人办事时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在同朋友交往时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去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注释】就:靠近、看齐。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注释】患,担忧、害怕。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有:同“又”。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而不会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

从《论语》人物点评看孔子的“仁”

摘要本文主要从《论语》中的人物点评出发来探究孔子“仁”的思想,通过孔子对子路、宰我、闵子骞、颜回、管仲、殷三仁、伯夷、叔齐等人评价的考察发现孔子的“仁”具有以下特质:“仁”不同于其他的美德之处在于其侧重于“情”,表现为孝悌和仁爱的善良情感。“仁”从事功的维度则表现为利民安人的功业。从实践的维度“仁”则表现为笃信好学和乐道,经实践与道达成统一,使得“道”的品质在人这一主体上得以展现。 关键词:仁爱孝悌事功笃信好学仁道 孔子的学说,从“礼”开始,进而至“仁”“义”“智”“信”等概念,礼或为其思想的始点但并非核心。孔子卓越于一般的儒生是在于他对礼仪制度后仁的发现。《论语》中曾多次涉及问仁,根据孔子对各色人物的评点看来,他颇少首肯某人为“仁”,唯赞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也极少直接否定,只说宰予不仁;通常则答以“不知”。除了“仁”之外,还有诸如“智”、“勇”、“忠”、“清”、“直”等价值评价。孔子对诸多人物四两拨千斤的评点不仅言微知著,颇具人物品藻的意趣,而且也体现着“仁”的特质。 一情的维度:仁爱与孝悌 当把“仁”作为一个价值评价时,在论语中我们可发现以下几处。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冉求和赤是否可以称为“仁”,孔子分别列举了三人的政治能力,对于是否具备“仁”的品质,则婉言回“不知其仁也”。季康子问子路、子贡、冉求三子从政,孔子则说“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果”是果敢决断,“达”是通于物理,“艺”是多才艺,子路果敢有勇能任事,子贡通达有智谋能明事,冉求多才多能能治事,孔子只是肯定了三子有这些品质,可以从政,并未涉及其仁德与否。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陈文子“仁矣乎?”,孔子分别答以“忠”、“清”、“未知焉得仁”。令尹子文三免三任,交接工作负责到位,忠而无私。陈文子违乱求治、不污其身,洁身自好,但孔子皆不许其为“仁”。由此可见“仁”与“智”、“勇”、“忠”、“清”此类一般的美德实为不同,那么“仁”的特殊性在何处? “仁”不同于“智”、“勇”,可以说是从“情”的维度出发的。“情”即情感,在郭店竹简中第一次作为儒家思想的概念被运用,这里的“情”是与理智相对应。钱穆认为儒家思想更重心之情感的部分胜于理智的部分。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可见“仁”是发微于人对同类乃至宇宙万物的同情怜爱的意向,通常被解释为“爱人”。同样是从“情”的维度出发的“爱人”,孔子讲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或释迦的“慈悲”不同。墨家是兼相爱,交相利,言“爱”的同时也谈“利”;佛家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众生平等之爱;儒家的“仁爱”则是施由亲始,爱有差等,从人人本具的孝悌之情出发而启迪出人性本具的仁爱之心。“仁爱”首先展现为孝悌,这在孔子对宰我和闵子骞两个人物评价的对比中显而易见。孔子认为父母生育子女,三年才免于怀抱,有生养之恩,所以宰我问为何守丧三年,一年即可。孔子认为宰我不仁,对父母连三年之爱都没有。关于宰予的评论还有另外一则,即宰予昼寝,孔子责其朽木不可雕。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闵子骞,闵子骞以孝著称,后母待闵不善,父要驱逐其后母,闵子骞为母求情认为“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单。”孔子对其评价是“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此外,孔子在以“直”论人上也体现了其重伦理之情。孔子一方面很看重“直”,认为人能生存于世是因为正直,若非如此则是侥幸免于祸患。他评论史鱼为“直”,“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而当叶公问及直躬证其父攘羊时,孔子的回答是:“吾党之直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杨伯峻先生对此的理解是,孔子伦理哲学的基础就在于“孝”和“慈”,因而说父子相隐,直在其中。所以,当侧重于事实真相的“直”和“孝”形成冲突时,孔子的选择是亲亲相隐。刘宝楠先生认为,这是天理人情所至,如果在检举自父的情境下不存有私心,则非其心之真诚。由此可见,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中是很具人道主义情怀的,尊重个体生命合理情感的部分,这种因不忍其苦而选择亲亲相隐亦是一

论语编写说明

编写说明 国学经典《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全书共20篇、492章,11705个汉字,首创"语录体" 。《论语》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著作结构如下: 学而第一(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为政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里仁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公冶长第五(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述而第七(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泰伯第八(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子罕第九(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乡党第十(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颜渊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 子路第十三(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名言名句)《论语》经典语句及译文

(名言名句)《论语》经典语句及译文 01.言必信,行必果。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02.不怨天,不尤人。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0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0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0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0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07.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0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0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10.当仁,不让于师。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1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2.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人物点评

《论语》中的人物点评 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lei2;xie4)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 孔子谈到公冶长,说:“我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曾被关押,但却是无辜的。”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 历史上有公冶长的故事,是说公冶长因为懂鸟说话,有一次鸟对他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头羊,你吃肉,我吃肠。”结果公冶长忘记了给鸟出肠,而把羊都吃了,鸟没东西可吃,就想害他。 后来又对公冶长说南山有只羊,公冶长跑去,没有羊,只有一具尸体,于是有口难辩,坐了牢。这仅仅是个传说故事,究竟公冶长为什么被关在牢里就不知道了。孔子认为公冶长坐牢,不是罪有应得,因此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管理者对下属在以前工作中的经历,也要有宽大的胸怀来看,当时下属可能是因为某方面的原因,而获罪,不了解客观原因,就对下属定性,不是好办法。如果你觉得下属,品质很好,能力也很强,就要用手段笼络,别让到手的人才飞了。 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 孔子谈到南容,说:“他在国家清明时不被废弃,在国家无道时能免于刑戮”,于是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孔子对南容的评价,也是他认为的正道。邦有道,肯用贤人,就出来贡献;否则就修养,闲适。这就提醒老板们,如果管理的方法是无道的,那么好人才也将离开,或者觉得这份工作的薪水还不错,就出工不出力。因在管理混乱的公司里面,非常容易被灭掉,还不如隐藏比较好。 但什么样的管理方法是无道的,什么样的管理方法是有道的呢每个人的角度不同,对管理的认识,对行业的看法不同,结论也不同。有道和无道,归结成了企业的文化。管理者要看这个企业的文化,是不是适合自己,适合就留下来,做贡献,别被“废弃”,不适合,就赶快躲开,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赏析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赏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侍奉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孔子教育人们,父母在世时,子女轻易不要出门远行,以便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子之道。如果非要远出,首先要安顿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诉父母确切的行踪。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只有对父母孝敬有加,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让年事已高的父母无人照顾,还要牵挂远在他乡的子女。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 论语经典的名句欣赏 先学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论语中的颜回形象

《论语》中的颜回形象 读过《论语》,颜回的形象总是让人记忆犹新。作为孔子的弟子,颜回在《论语》中并不是描写最多的一个,但却是受到孔子赞赏最多的一个。孔子将自己的弟子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进行了分类。其中颜回列德行科第一,在孔门弟子中备受青睐。他在《论语》中被称为“子”,孔子称赞他的话很多,这就确立了他是孔门第一大弟子的地位。自唐太宗以来,历代帝王多次对颜回予以封赠,这就又使得颜回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一、好学聪慧 在《论语》中,颜回受到老师的赞赏最多的地方在于他的好学精神,对于学习从不感到疲倦和满足。在上千弟子中,孔子独称赞他“好学”,而且认为除了颜回之外再没有听说好学的人。这在《论语》中反复出现。如在《雍也》篇中,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又如在《先进》篇中,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的“好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是学无止境的追求精神。“吾见其进也,吾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孔子说颜回一直都在努力学习,并没有懈怠放松过。《庄子》里记载他跟随孔子达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庄子·田子方》)的程度,因此,其学业提高很快。子贡叹服地说:“夫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孔子家语》)。二是现在学习态度的庄重上,孔子讲课时,他专心致志,认真听讲,从不懈怠,不放过每一个问题。孔子对此倍加赞扬,《论语·子罕》:“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意思是说,听孔子讲学始终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一个人吧。《论语·颜渊》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这里,颜渊向孔子问仁,他并没有止步于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回答,而是深入下去“请问其目”,要求进一步了解仁的具体内容。向“仰之弥高”的孔子问哲理,他以其毕生的精力“钻之弥坚”“欲罢不能”(《论语·子罕》)。他坚守孔子“不耻下问”的教诲,“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论语·泰伯》)。 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颜回正是凭借他的聪慧内秀,勤于思索,使其学业进步非常快,孔子也称赞他“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 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颜回无疑就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颜回的忠厚与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那个层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颜回并不愚。《论语·为政》记载:“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天资极聪慧,就连能言善辩的子贡也《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坦率地说不敢与颜回相比。.

论语名句经典语句摘录

论语名句经典语句摘录 一、言必信,行必果。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二、不怨天,不尤人。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四、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七、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八、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九、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十、当仁,不让于师。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十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十二、不迁怒,不贰过。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十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论语》内容简介

《论语》内容简介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

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

《论语》经典语录

《论语》经典语录 一、学习思考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译文: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就能悟出新的见解、新的收获,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译文:只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受蒙蔽;只是空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4.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译文:早晨领悟了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是值得的。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译文: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译文:看见贤人,就想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一样的毛病。 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译文:聪敏勤学,又不以向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译文: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倦怠。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译文: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10.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文:选择他们的优点跟着做,了解他们的缺点,自己注意改正不犯。 1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译文: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 12.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译文: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二、品德修养 1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 译文: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 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译文: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15.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译文: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 1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译文: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1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译文:君子讲团结,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是相互勾结,而不讲团结。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译文:君子明白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小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