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木雕的艺术流派与艺术特色

福州木雕的艺术流派与艺术特色
福州木雕的艺术流派与艺术特色

福州木雕的艺术流派与艺术特色

福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倚山面海,风光旖旎,人杰地灵,因拥有精美绝伦的高山石雕和福州木雕而蜚声中外。

福州木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名家辈出。它舆全国各地木雕血脉相承。互相影响,是从民间家具、建筑、佛像雕刻逐步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福州是福建木雕业的主要发样地,与浙江省的东阳、广东省的潮州并列为中国木雕的三大产区。福州木雕以圆雕为主,盔甲与老翁类产品名冠华夏,在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福州牙雕厂和福州木雕厂的木雕质量名列全国第一、二名。

■福州木雕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中国木雕,年代悠远,始终伴随着历史的步伐,默默地存在于天地之间,大至殿堂楼阁,小至案几陈设,都有木雕深沉的痕迹。古人“断木为杵”、“伐木殺兽”、“剥木以战”的记载,是人类最初的木雕雏形,也是简草的木雕制品,可以说福州木雕与全国各地木雕一样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福州地区潮湿闷热,木材易腐,木雕远不及石刻、陶器、漆器那样易于保存与流传,所以远古的福州木雕制品很难发现。

位于福州城内庆城路的闽王祠,是后人为记念闽王王审知的功绩,于后晋开运三年(946年)所建,大殿为木构主体建筑,二层八角形,分离三节,上节为八组城廓,中节为八组人物,下节为八组静物。二十四组都是木雕,线条清晰、镂刻精细,充分体现了当时福州木雕的艺术风格。

福州屏山华林寺大殿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物,现存大殿的主要梁架与斗拱等还是初建时的原物,其雕镂和彩绘,古色古香,十分精美。

坐落于福州古城中心的“三坊七巷”,是我国南方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建筑群,自唐末形成至今已一千多年,现尚存明、清两代古建筑268座,被建筑界喻为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的传统格局,坊巷纵横,大墙大院,流暢的曲线山墙,舒展的门罩排堵,富有福州历史文化名城民居的特色。许多民居门窗漏花的木刻,采用透雕榫接而成,不仅工艺精细,而且图案花饰丰富。木穿斗构架的插斗、重柱与月梁等也多饰以雕刻,花草山水、人物鸟兽,都精雕细刻,格调古雅,是福州木雕的精萃。

福州木雕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是福州文明史的见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积淀。

■福州木雕的艺术流派与艺术特色

明末清初,福州木雕从佛像与建筑雕刻分支而出,发展室内陈列欣赏品的雕刻,相继出现了柯传灿、柯传钟、俞连科、柯世仁、柯庆元、陈天赐、陈道灿、陈良丰、王清清、陈瑞年、柯经煊等出类拔萃的雕刻高手。清末民初,艺人集居的象园、大板、雁塔的木雕艺术,形成了三支作品特征不同的流派。

象园流派,人物动态逼真,讲究面部神韵,衣纹柔软,有凤吹水面波纹之感。动物类品种丰富,人物面具更是独此一家。象园派系的后起一代,能吸收现代雕塑艺术的精华,讲求人体结构比例,构思巧妙,手法清新,造型简练;出现了阮宝光、俞运斌、林友舜、柯依斌、阮文光、林学善等著名艺人。阮宝光创作的《弘一法师》,作品结构严谨,型体浑朴,神态超然,令人回味。俞运斌创作的《干手观音》、林友舜创作的《东方朔偷桃》、柯依斌创作的《牧童牛》、阮文光创作的《天女散花》,林学善创作的根雕《达摩》等都各具特色,深受好评。

大坂流派,以人物雕刻为主,作品形神具备,善于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仕女的面部园润古雅,温柔可人。仙佛形态各异,衣纹飘动有力,武将富有气魄,盔甲花饰变化无穷。在现代名艺人中,大坂陈依美、徐炳钗、林亨云、陈炳忠、汪发开等最为知名。陈依美创作的《西厢琴韵》、表现相国小姐崔鶯鶯与张生的爱情故事、作者精心刻划端莊艳丽的鶯鶯小姐凝神静听的生动姿态,突出了内在情感,为一难得佳作。林亨云创作的《观战》、徐炳钗创作的薄雕《菊花螃蟹屏》、陈炳忠创作的《布袋弥》、汪发开创作的《毛泽束》等,形神兼备,有异曲同工之妙。

雁塔流派,以与漆器、建筑结合的花饰雕刻为主,擅长透雕、薄雕及镶嵌技法,作品讲求布局和透视,立体感强,刀法灵利,雕镂玲珑剔透。人物雕刻刀路浅薄,衣纹平顺,面部表情丰富。雁塔派系的现代著名艺人有陈隆湘、伍嚇水、陈德和、陈海琅、黄森康等。陈隆湘创作的仿唐《人物屏风》、伍嚇水创作的《下山虎》和《雄狮》、陈德和创作的《探手弥》等,至今仍是后辈学习的榜样。

■福州木雕的品种与雕刻艺术

福州木雕的主要品种有人物、动物、花鸟、面具、根雕等,雕刻技法有圆雕、浮雕、薄雕、镂空雕、透雕、阴雕、镶嵌等。

人物类产品以仙佛及古、现代人物为主,多为圆雕,作为寺庙佛像或摆件欣赏品。动物类产品以常见的动物为主,有虎、狮、马、象、熊、龟、鹤、鸽、金魚等十余种,多为圆雕,作为摆件欣赏品。花鸟类产品采用国画构图,以薄雕、浮雕、透雕、镶嵌或圆雕的技法雕刻而成,多作为建筑雕刻,或与漆器结合的屏风装饰等。面具类产品取材于历史、戏剧、宗教神话及少数民族的人物头像,只刻前半部,作为壁挂装饰品。根雕类产品以花鸟、动物、人物、花架题材居多,作品利用盘根错节的主干与树根,相形度势,略施刀斧,作品讲究神似,似是而非,融自然美与艺术美为一体,雅俗共赏。

福州木雕创作过程分为设计与雕刻两个阶段,艺人根据木料的形状、疤结、纹路,一般用画稿或泥稿的方式,依形设计,雕刻时依设计稿按步下刀。有些老艺人经验丰富,直接下刀,这不是鲁莽行事,而是心中已有腹稿。

雕刻分为打坯、修光、磨光、上色、打蜡、嵌铜丝、嵌牙目等几道工序:打坯是木雕创作十分关键的工序。艺人根据设计稿,先锯掉木料多余部分,再用斧头将作品的大体造型劈出块面,谓之“头过坯”。然后将木坯置于珰上,逐步凿出形体结构,谓之“二过坯”。“三过坯”则是将作品进一步凿实。打坯要求比例准确、虚实得体,要掌握相纹运刀,打虚留实,先整体后局部,先前面面后后等要领。

修光是雕刻过程的最后一道精加工,行话道“坯光五五对四五”,可见修光的重要性。打坯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或缺陷,可由修光来補救,谓之“打坯不足修光補”。修光时,首先用修光刀将木坯不实部分修除,接着精细刻划形体的各个部位,如人物的面部五官、衣裙、饰品等,表现出质感舆神韵。修光要领是:“灵、纯、飘、薄、松、软、柔、顺”。

磨光工序,一般先用玻璃片顺木纹遍刮作品,再用砂纸细磨,然后用木贼草进行水磨和干磨直到作品光顺。

上色是福州木雕独特的染色工艺,用皂礬、桅子、红柴皮、颜料、生漆等原料,根据作品的需要配裂成龙眼核、荔枝核、古铜、桔黄、黄杨本色等不同色泽,经过复杂的工序,使作品色泽凝重浑厚。

打蜡工序先后以竹筅沾蜂蜡、川蜡在作品表面均匀地刷动,使作品光润明亮。福州木雕还常镶嵌精美的铜丝图案,其方法是将铜片一边剪平,一边挫成利口嵌入作品,然径磨平。有些木雕要镶嵌“牙、目”,眼睛采用有色玻璃吹制,牙齿则用动物骨筒刻制而成,嵌入人物或动物的眼眶与牙床。

木雕艺术与室内设计

内容摘要:室内设计量提高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美化生活环境的重要活动之一,其设计核心就是要不断创新,创造出更适合人居的活动空间和审美空间。随着抖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先进的加工工世已使木雕具有创新和丰富的设计元素,符合当前大众的审美情趣,更具装饰魅力。室内设计与木雕艺术也可在相宜的条件下,以多元化、多层面为价值取向,以优秀的文化传统为审美取向,在观念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影响作用下,将室内设计艺术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创造更多的具有先锋性、原创性的室内设计作品。本文即试图通过对笔者一次设计实践的分析来探讨木雕艺术与室内设计的结合。 关键词:木雕艺术室内设计 随着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已进入一个全新领域,审美观点也有了新的方向。从而“古为今用”又形成了一种新的装饰理念。人们开始欣赏中国传统的仿古风格,向往拥有一个更具传统文化格调的场所,这些都对从事室内设计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是先祖留给我们的巨大宝藏,中国传统木雕便是这宝藏中最美丽、最绚烂的一部分。木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装饰组成部分,其内容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历史文化发展状况。它讲求文脉,提倡多样化,追求人情味,崇尚隐喻与象征手法,大胆运用装饰手法。在构图理论中吸收其它艺术和自然科学的概念。 木雕作为我国古建筑装饰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装饰手法,被广泛用于各式楼、台、亭、阁、榭、轩等的梁柱、斗拱、飞檐、栏杆、门楣、裙板、隔扇,屏风、格子门和窗格,所谓雕梁画栋、斗拱雀替,纤巧隽秀、玲珑剔透、古朴幽雅等无不增添了古建筑构造巧夺天工、绚丽多姿的色彩,使之更具古拙,典雅、华贵、清净的格调。木雕图案巧妙运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曲人物、走兽、花鸟、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完美结合的艺术构成。虽然经过数千年的承传,像明清皇家宫殿和园林,苏州园林与雕花大楼,东阳木雕,徽州,丽江、婺源、泉州、山西等地老房子中的木雕是目前还可见到的木雕艺术的珍贵遗产,已是大浪淘沙后的经典,可为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采用木雕艺术提供极强的借鉴性。 木雕上的景物形象能表现生活情感、志向、抒发人的情趣,可表达一种意愿、理想与对自然环境的向往。木雕工艺如其它雕塑艺术品一样,具有独特的造型特征,使人们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均可获得完美的视觉享受。 我国在装饰设计、施工中一直流行国外的一些设计理念,并且一直引领着国内装饰行业。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有了新的变化,久而久之,人们由玻璃幕墙、哩性简洁的现代主义造型装饰开始转而追求功能和审美形式的多样化。 目前,在室内设计中,许多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对木雕艺术在室内的装饰中表现出独特的偏爱。木雕作为电视背景墙壁画、隔断屏风、窗扇等,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木雕本身精湛的雕刻工艺及丰富多彩的内涵能为建筑室内空间增添无限生机与活力。如果将这一情形指向更为具体的室内设计领域,我们就不难发现,在艺术的观念性特征,或简单地说在具有观念性的艺术活动,艺术产物的影响中,将会给室内设计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会赋予室内设计思维以新的视野和发展空间。尤其是建筑的先期设计构成中就已经给室内设计埋下了伏笔,预留了发展的思维创造空间,同时也使得室内设计具有了更为灵活的设计张力和伸缩性。 打破目前室内设计所固有的理论模式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比如在具体的室内设计应用中,现有许多室内设计作品风格形式相近,大多注重在功能的完善与豪华效果的创建上下工夫,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艺术元素的构造问题。然而,中国木雕用于室内装饰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和非常广泛的审美普遍性,表现内容又极具地域性,也可反映人们对美好事物的

如何学习木雕范文

如何学习木雕范文 木雕学习资料木雕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采用自然形态的树根雕刻艺术品则为“树根雕刻”。木雕有圆雕、浮雕、镂雕或几种技法并用。有的还涂色施彩用以保护木质和美化。战国和汉代即有大量木雕俑和动物雕刻,唐宋时有人物、仙佛、鸟兽等木雕。明清时代小型木雕摆件、建筑木雕装饰和木雕日用器物大为发展。并形成地方特色,如东阳木雕、广东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等。建筑装饰木雕,出现不少以民间传说、戏曲、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作品;玩赏性木雕则注重发挥木质本身的美感,相形度势,因材得意,成为人们喜爱的艺术品。木雕的分类:木雕种类纷繁复杂,归纳起来有四大种类:1、东阳木雕2、乐清黄杨木雕 3、福建龙眼木雕 4、广东金漆木雕这四大流派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各自独特的工艺风格,享誉全国,东阳木雕涎生于宋代的浙江东阳,擅长雕刻,图案优美、结构精巧。清代乾隆年间,被称之“雕花之乡东阳地区,竟有127多名工艺师被召进京城,修缮宫殿;乐清黄杨木雕从清代中期起就成为民间木雕工艺品之一,以雕制小型黄杨木雕人物陈列品而闻名中外;明初有长乐人孔氏,利用天然疤痕树根进行雕刻,是福建龙眼木雕特有的传统工艺,被世人所重视;广东金漆木雕起源于唐代,它用樟木雕刻,再上漆贴金,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木雕的工具工具是雕刻家从事创作的最直接的助手和伴侣。在木雕的

工艺制作过程中,雕刻刀及其辅助工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人巧莫如家什妙”、“三分手艺七分家什”。看一个人的手艺如何,只须观察一下他的工具便能知晓,而工具的保养修饰,也能证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在木雕创作中,工具齐备,会磨会用,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在造型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巧,使行刀运凿洗炼洒脱,清晰流畅,增加作品的艺术表现力。雕刻刀的种类有很多,基本分为二大类。一类是“翁管形”的坯刀、俗称“砍大荒”、“毛坯刀”,一类是“钻条形”的修光刀,主要用于掘细坯和修光。最宽的凿有4-6厘米,最窄的凿只有针尖那么点儿。初学木雕者在选择刀具时,首先要了解它们各自的用途,然后再到产地、厂家或铁匠铺里定制购买。坯刀以浙江东阳、温州乐清和苏州光福出产的为好,有些地方的美术材料用品商店里也能买到比较合适的木雕工具。如果在不方便或买不到的情况下,可以学会自己做,自己做的好处还在于无论刀的种类、大小形状,都可由自己选择决定,可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需要随时添置得心应手的工具。不过自制刀具只限于修光用的“钻条形”。也有人试过用钢板锉改制成坯刀。像福建用的坯刀和修光刀都是直接用铁条或钢条打制而成,因其铁柄的上方呈四方形,不用装木柄也好打坯。下面就将木雕刀的种类与用途及其制作方法逐一介绍。圆刀:刃口呈圆弧形,多用于圆形和圆凹痕处,在雕刻传统花卉上也有很大用处,如花叶、花瓣及花枝干的圆面都需用圆刀适形处理。圆刀横向运刀比较省力,对大的起伏、小的变化都能适应。而且圆刀的线条不肯

木雕工艺制作流程及雕刻技法

木雕工艺制作流程及雕刻技法 (一)木头的特性及选材 木头有的松软、有的粗硬,一般木头松软的易雕,粗硬沉重的难雕。木质坚韧、纹理细密、色泽光亮的称之为硬木,如红木、黄杨木、花梨木、扁桃木、榔木等,具有雕刻的全部优点,是雕刻的上等材料,适合雕刻结构复杂的、造型细密的作品,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和保存时不易断裂受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只是雕起来比较费工夫、容易损伤刀具。 比较疏松的木质适合初学者用,如椴木、银杏木、樟木、松木等。这类木材适合雕刻造型结构简单、形象比较概括的作品,雕凿起来也比较容易,但因其木质软、色泽弱,有的需要着色处理,以加强量感。有些木纹比较明显而且变化多端,如:水曲柳、松木、冷杉木等,就可以巧用木纹的流畅、木纹的肌理,作一些较抒情的作品。一般说来,造型起伏越大,木纹的变化越丰富,也就越有味;造型的形状动态越婉转、流畅,木纹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至出乎意料的好看,极富装饰性。当然,这种木材的造型设计应是以高度概括为主,过于复杂和过于小的体积,不仅会破坏木纹,还会造成视觉上的反差。所以在创作一件作品之前,首先要对木材有所认识,选择适合于所表现的材料十分重要。 (二)木材的干燥处理 1、人工干燥:将木材密封在蒸气干燥室内,借蒸气促进水分蒸发,使木材干燥。(根据木材的大小、厚薄,如4cm板材烘干时间一般需要一个星期),干燥的程度最高可使木材含水量仅达3%。但经过高温蒸发后的木质发脆失去韧性容易受到损坏而不利于雕刻。通常讲原木干燥的程度应保持在含水量30%左右。 2、自然干燥:将木材分类放置通风处(板材、方才或圆木),搁置成垛,垛底离地60cm 左右,中间留有空隙,使空气流通,带走水分,木材逐渐干燥。自然干燥一般要经过数年或数月,才能达到一定的干燥要求。 3、简易人工干燥:一是用火烤干木料内部水分。二是用水煮去木料中的树脂成分,然后放在空气中干燥或烘干。这两种方法干燥时间可能缩短,但侵水后的木材容易变色,有损木质。 (四)雕刻技法 所谓技法,就是木雕创作中作者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这种手法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确切地说,就是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将形体挖掘显现出来。在一次次的减法造型中,我们不仅体会到作品在“脱壳而出”的快感。甚至因木质的特性或用力过猛会减去不该减去的地方,而感到惊心动魄,但如处理得当,也可能因险象环生而喜悦。同时还能感受到各种刀法运用过程中产生的特殊韵味,有些偶然的效果,能使作品产生新的意韵。因此,在木雕艺术创作中,是心理多变而复杂有意义的过程。优美的刀法之所以形成,是技术达到纯熟的表现。时常有人在临摹一张好画时,感到最难的莫过与笔触,因为笔触是作者心灵与技巧的产物,刀法也如此,是任何模仿都难以体现的东西。所以只有掌握技巧并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刀法。那种木纹与雕痕、光滑与粗糙、凹面与凸面、圆刀排列、平刀切削……它们所表现的艺术语言,其魅力是其他材质的雕塑无法达到的。 木雕的制作流程: 1、通常要画创意稿,再用墨线勾画放大到木材上; 2、粗坯是整个作品的基础,它以简练的几何形体概括全部构思的造型,要求做到有层次、有动势,比例协调、重心稳定整体感强,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轮廓与内轮廓;凿粗坯:可从下到下,从前到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层层地推进。凿粗坯时还需注意留有余地,如同

木雕的制作过程

木雕的制作过程 木雕的制作过程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除湿带有过多水分的木头是不能进行雕刻的,湿木时间一长便会变形,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干燥处理,由于受阳光曝晒会导致木头变形,开裂,因此通常的除湿方法是将木头 放于阴凉干燥处或地下室,让其自然阴干。 二、描形将选好的木块进行必要的砍削刨光后,在其上用笔描绘出所要雕绘的图案或形状大样。不同位置、不同层次的图案,图形可用不同色线代表。也有不描形只打一点部位记号或简单轮廓便进行雕刻的,但多数雕刻特别是精细木雕,描形被视为是一种必经得过程和必具的功夫。 三、雕镂雕刻的方法主要由浮雕、镂空雕、凹雕、三种。浮雕又称阳刻,即将非图案的空白部分雕凹,使图案凸出,令其产生高低起伏的立体感,这是一种常用的雕法,镂空雕,有称镂雕、透雕、即将非图案部分雕空使其空处透露能见对面。镂空雕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雕刻方法,在建筑木雕和家具木雕中较为常见,它能使雕刻作品产生惟妙惟肖的立体感。故常用于木雕饰物主要部位。建筑中的镂空木雕。如格扇门,一般为二层或多层重叠交错而成,底层皆为网状木地,其余层为图案,层数越多造型就越丰富。越能显示出工艺的高超,凹雕又叫阳刻,是反图形刻成的低于画表面的技法.使用亦较多.浮雕、镂空雕常饰于门二分之一以上处,而浮雕饰于门二分之一以下处,凹雕在文字装饰板和图形饰板上使用较多。在雕刻工具的运用上,除常用的雕刀、凿、才锤、推刨、斧、锯、锥、锉等外,根据不同情况还须专门制造一些特殊的工具如勾刀、钻子、线锯、各形凿子,锉子等。木雕艺人同时也是铁匠(或熟悉打铁),常依具体需要打制各种工具,以保证各类复杂图形能够雕四、打磨雕好的木头有许多棱角、刀触,外形较粗糙,因而要打磨,以前的打磨工具常用木工锉,细质砂石、动物生皮、树木纤维、毛树叶、草灰砂等硬的或韧性好的自然物做 五、光面与上料过去在打磨后,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光面或上料(涂漆)。有许多木雕是不上漆的。如大量民宅阁扇窗和日用家具,为了防止其开裂、渗水和腐坏,或刷一层紫土、桐油,或刷数道火酒漆,或擦抹少许生香油,核桃木做的家具则用核桃仁在上面擦抹,让油质自然的渗入木质。有些木雕用矿物质颜料进行上色,有些还贴金并加镶嵌。上料的木雕要用生漆,茶几、春凳、八仙桌等用的比较多。为透出木质和木纹,用清光漆刷的也不少,现在多用工艺油漆兔刷,少量还是诸如油画颜料,油漆,宣传色等加以彩绘。有些上油漆的乍看虽比传统不上料或只上桐油、火酒之类的木雕鲜艳亮丽,但在观赏品味和朴雅的感觉上却远比传统木雕耐看。木雕在木质的选用上比较的讲究,太硬的木材不容易雕刻,太软的木材不易保存,直丝的木材容易缺损,在选料上必须软硬兼顾,选择质地细密而又畅通,坚韧牢实的木材为之。核桃木、紫檀木、紫柚木、香檀木、青皮木、椿木是运用较多的木材。由于香樟树和椿树具有天然的抗病虫能力,而且质地细腻柔韧,材源丰富,所以使用较普遍,核桃木青皮木、水冬瓜木、豆花木、楸木、野樱桃木、杜鹃木等使用也较多,紫檀木由于生产量小,比较昂贵,使用较小,此外,还有许多地方产的杂木、松木。各地工匠习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出产的或容易获得的合适木材。成,现在多用砂纸进行打磨好。

木雕生产流程

欢迎阅读 木雕生产流程 一、宝林禅寺木雕生产流程 1、备料: ①原料:采购回来的原木或大的方材,外形不规则,目前原料的采购主要有在本地直接购买,国外采购。 2 ④镂铣机:主要用于起线条、做弧面,加工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仿形曲线凹槽等。 ⑤手拉锯、推拉锯:在固定工作台上都配制了可调节的靠尺,可以精确的调整锯切板材的尺寸。 3、安装(局部):对局部木雕以及小件木雕进行组装; ?4、电脑雕刻:

①画图:根据宝林禅寺图样及木工规定的尺寸,画出准确的手工图。 ②编程:把手工图扫描到电脑里,先设计成浮雕图,然后再通过专用软件进行刀路程序编程。 ③电脑雕刻:将编好的刀路程序通过局域网输入电脑雕机,电脑雕机按照刀路程序进行电脑雕刻。 5 刻。 6 7目、1200 8 9 亮。 1 要进行剪纸,并把剪好的纸粘贴在打磨好的螺钿上。(下料、粘纸); ②拉弓:用钢丝弓按照在贝壳上的图纸线条,把贝壳进行切割; ③垫色:根据需要用不同颜色的漆在经过拉弓处理后的贝壳的背面垫颜色; ④粘螺片:把垫过色的贝壳沾在打过底色的木板上; ⑤填充背景漆:将突出在木板上的螺片用背景漆进行填充,覆盖粘好的螺片;

⑥打磨:在背景漆上进行打磨,使螺片与背景漆呈现在一个光滑的平面上; ⑦画纹:在打磨后的螺片上用黑水笔根据图的纹路在图面上画图,及根据画面的需要,粘贴好钿粉; ⑧罩漆:在处理好的螺钿车上罩透明漆增加画面的亮度; ⑨打磨:必须经过几道不同砂纸的打磨; 1 2 3 来; 再加工; ⑦罩漆:罩透明保护漆,要求平、光、亮; ⑧打磨:以磨平为主; ⑨推光:用瓦灰进行最后的推光处理,通过最后的打磨、推光可以增加画面的含蓄美以及平、光、亮的效果;

传统木雕花板图案及其文化寓意

传统木雕花板图案及其文化寓意(续) 王其全 木雕的各种装饰图案 图案脱胎于现实物体,经过艺术加工适应工艺制约(器物的造型,工艺操作等)的一种实用美术。而装饰题材则是图案在装饰器物时所表达的内容,形式。凡是大自然中的一切物体(如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建筑物等)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都可能成为装饰题材。木雕艺术的装饰题材(除具象的立体圆雕外)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纹样图案,二是寓意图案。 纹样图案 纹样是实用美术中利用具体与抽象艺术手法相结合,经过艺术再创造的一种以线型为主的图案装饰,其中“抽象”的成分占主要地位。我国的装饰纹样具有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特色,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要使纹样在木雕图案中充分挥发其作用,就必须认识它、理解它、熟悉它,才能达到运用它并加以创新的目的。从历史上各个时期遗留下来的纹样看,可分为几何形、植物、动物、人物等多种纹样;从装饰效果来讲,要数几何形纹样最为突出。所谓几何形,即三角形、方形、长方形、圆形、菱形、六角形等。木雕的纹样图案最初来自陶器,而陶器的制作当时分为手制和轮制两种。其中手制法又分为三类:模制法、捏制法、泥条盘筑法。 我们常见的纹样有水波纹、绣球纹、龟背纹、冰裂纹、回纹、祥云纹、鱼鳞纹、锁纹、方胜纹、整长纹、套环纹、如意纹、灵芝纹、流云纹、火纹、水纹、浪花纹、飞天纹、柿蒂纹、古钱纹、金锭纹、银锭纹、方罗纹、花草拐子、龙花拐子、草龙拐子、剑环纹、莲花瓣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都是人们在传统纹样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劳动生产、生活观察和各种思想情感中反映出来的产物,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经过学习、借鉴、变化,绝大部分可以成为木雕的装饰题材。有的纹样甚至就是历代的木雕工匠在长期的雕刻实践中创作出来的木雕装饰纹样。在21世纪的今天,木雕工艺的装饰题材一定要继续挖掘、整理、借鉴、继承传统的装饰纹样;另一方面,还要同其他艺术一样,不断地吸收外来民族文化的营养,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本民族具有时代感的木雕装饰纹样,以充实、丰富木雕艺术的装饰题材。 寓意图案 寓意图案是图案装饰题材的一种,具有一定的意境。或寄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劝恶从善,或宣扬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爱国忠君的思想品德,或祝贺老人们长寿无疆、发财发福、生活康乐、夫妻恩爱等方面的吉祥内容。寓意图案分现实性与借喻性两种。 ◆现实性寓意图案 现实性即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故事情节的能感化人的事情。也就是说所要表现的题材中有与表现故事情节有关的人和物的一种真实而生动的场面。传统的和现代的木雕作品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反映爱国主义方面的题材,如《苏武牧羊》、《岳家将》、《杨家将》、《罗家将》等。作为木雕艺术,是为人们欣赏、玩摩的一种艺术。完全可以里利用木雕艺术本身的特点,反映过去的历史,起到提供“镜子”的作用。让历史上在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科学

摄影的艺术流派

摄影的艺术流派 摄影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流派逐渐消亡了,而另一些流派影响至今。纵观摄影发展史,曾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一、绘画主义摄影 绘画主义摄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无疑,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前进。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着、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艺术的修养。”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进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由于绘画主义的创作大都脱离现实生活,加上摄影器材的日益改善、人们审美趣味的不断发展,最终为“自然主义”所冲击。尽管这样,今天的摄影艺术殿堂中仍有它的席位。 这一流派的主要摄影家和作品有:普莱期(-1896)的《男爵之宴》、《鲁宾逊漂流记》、《宝塔情景》;罗宾林的《当一天工作完了的时候》、《秋天》、《两个小姑娘》、《弥留》、《拿着毒药瓶的朱丽叶》、《黎明和落日》;雷兰德的《伊菲吉尼亚》、《优迪特与荷罗佛尼斯》、J.M.卡梅伦夫人《无题》等等。 二、印象派摄影 1889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首次展览。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该流派是绘画印象派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开始,他们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随着“溴化银洗相法”和在颜料中混入重铬酸胶洗相纸法的出现,印象派作品从对镜头成像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他们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象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印象派摄影家还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绘画”的效果,如拉克罗亚在1900年创作的《扫公园的人》,就像是一幅画在画布上的炭笔画。印象派摄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所以有人又称之为“仿画派”。可以说它是绘画主义摄影的一个分支。 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调子沉郁,影纹粗糙,富有装饰性,但缺乏空间感。其着名摄影家有杜马希(-1937)、普约(1857-1933)、瓦采克(1848-1903)、霍夫梅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埃夫尔特(1874-1948)、奇里(1861-1947)等。 三、写实摄影 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该流派的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特性,在他们看来,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

荒木经惟摄影艺术风格探究论文

荒木经惟摄影艺术风格探究论文 荒木经惟摄影艺术风格探究全文如下: 作为一名世界著名又颇具争议的摄影家,在全球范围内有着众多的仰慕追随者以及批判者。但是这都并不影响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其艺术风格随着他的人生旅程进而产生、发展、高潮、升华。荒木经惟是当今世界较为另类的摄影艺术家,其风格、审美、品位、艺术感知和文化解读对当下社会有着较高的启示。荒木经惟对“反摄影”、“私摄影”有着不懈的探索,对摄影艺术的创新贡献了不平凡的力量,其艺术风格率性而为、至真至纯、荒诞放逐、神秘深刻。在对其艺术风格进行探究之后,我们应当保持理性的思维,既不一味地宣扬,又不能随意地抛弃,坚持学以致用,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不断独立思考反省,不断进步。 1 荒木经惟的摄影文化内涵 1.1 荒木经惟艺术创作的文化背景 日本所具有的民独特性对于荒木经惟的艺术创作的风格、心态、潜在倾向具有主导作用,它指导了摄影作品的文化取向和艺术规范。他具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培植根脉,有着深刻的日本趣味。例如,日本的浮世绘春宫画就对荒木经惟影响深刻,直接而显而易见。还有《枕草子》这部传统的日本色情文学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摄影创作。一名摄影家在“光天化日”之下所进行的创作是自己内在心灵不断自我撞击对话的过程,是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结果。现代以来,日本摄影师对死亡、暴力、色情、变态的大量聚焦深刻有力地撞击了人们的视觉感受,荒木经惟们创造的艺术作品风格已经植根于日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裸体女人、都市景象等大量出现在荒木经惟的作品之中,神秘而疏远,凝固而易逝,美丽而压抑,荒诞而真实。死亡终不能逃避,尚不如放浪形骸,放荡不羁。 1.2 荒木经惟独特的人生体验 荒木经惟的一生经历不平凡,坎坷却充实,简单却丰富。充满感伤的人生旅程形成了他独特的审美体验,他善于定格人生的某个瞬间,传达真实的情感旅程。荒木经惟70多年的人生旅程,经历了父母双亡、罹患癌症,人生起起伏伏,大喜大悲,毁誉参半,这都为他的摄影作品提供了真实的创作经历与生活经验。作为艺术家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必须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敢于迎接质疑与挑战,超越自我界限,并且更加热爱艺术本身的平凡人;还要善于捕捉灵光一现的瞬间,灵感来袭的刹那,会观察适当的时间、空间、背景、地点,在生活中是一个感性的人,但是又要学会理性的独立思考,不断地进行审美实践,提升理论高度,完善理论体系。 荒木经惟 2 荒木经惟的摄影艺术风格 2.1 凸显人性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木制雕刻

中国传统建筑---木制雕刻 木雕工艺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化身。木雕工艺的题材内容体现了民间美术的共性,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艺术手段之一的中国木雕艺术,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木雕工艺品,以充实、丰富木雕艺术的装饰题材,宣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 木雕以木构件为载体,动物、植物、器物、装饰纹样这几大类表现内容异彩纷呈,在有限的图幅里表达审美思想内涵,借物言志、替代巧妙、情景交融,表现出独特的审美倾向性和浓郁的地域色彩。在这些表现内容中,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念几乎渗透在所有的木雕作品中。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现象,木雕并非随意而为,它的教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与儒家主流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理念相融,而其表现手法往往隐喻含蓄而不直白。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小说戏曲以及动物花草皆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如表现孝道的《二十四孝》、《李逵探母》;表现忠恕的《忠孝节义》(忠:岳母刺字;孝:唐妇乳姑;节:苏武牧羊;义:桃园三结义);表现和仁的《和合二仙》(两僧人一名拾得持荷,一名寒山托盒,寓“和合”之意)、《郭子仪上寿》、《累世同居》;表现耕读仕进的《渔樵耕读》、《连中三元》、《冠上加冠》(两只昂首鸡的后面植鸡冠花);而带有道教色彩的《福禄寿喜》、《刘海细蟾》、《八仙过海》多寓功名利禄、吉祥如意。又如木雕中的狮子寓事事平安、官登太师、镇恶避邪之意;羊有吉祥孝顺意,鸡与吉、信、官相联结;灵芝、古松、仙鹤喻长寿;蝠与福谐;鹿与禄谐;荷与和谐;桂与贵谐;竹与祝谐。动植物中的自然生命经艺人的雕刻演绎而成精神生命,文化的魅力通过视觉感悟而入心灵,不需要说教,已牢牢扎根于民间。这些已成历史陈迹的木雕作品,成为我们窥探民间工匠心灵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儒文化。 一、体现“孝”的思想 儒家以重视伦理道德区别于其他学派。仁义礼智信被儒家称为五常,视为人所必具的五种基本道德法则。此外,忠、廉、耻、勇、诚、敬等众多道德范畴也为儒家所重视。但以一个道德范畴为题,著为专论,并被提高到“经”的崇高她位却惟有“孝”这个概念。“孝”是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孝,善事父母”

影片《黄土地》在摄影艺术方面有那些特色

在文学艺术中,“我们通常都把地域文化特色作为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的一种重要内涵,甚至于,还把富集地域文化特色作为某种文学艺术作品成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标志。”“以题材范围来说,人们也看到了,往往是农村题材的作品,最能富集这种地域文化特色。”电影《黄土地》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影视剧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喜爱,不可否认其在艺术上所做的努力,但其中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影片将黄土高原的自然之美和人物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的造型意识上,影片主光调暗淡,画面中明暗反差很大,从视觉上给人以凝重、内敛的感觉。质朴悠远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作为重要的叙事元素,代表着黄土地上永不衰败的生命力,也是新旧文明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 一,人物的塑造与地域文化 丹纳有一个很有名的论断是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和时代这三大因素。”这就是说,丹纳强调的是地域文化对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人正是文学艺术所关心的对象。这样一来,我们看作品的地域文化特色,实际上主要就是看地域文化对作品里的人物的影响了。电影《黄土地》把主要人物设置为四个:顾青、翠巧、翠巧的父亲和弟弟。张艺谋说:”我们能拍摄的内容很少:土地、窑洞、黄河和四个人物。然而,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片中的每一景物与人物都承担起了符号的作用。 影片中的翠巧最能代表封建制度下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她们像翠巧一样默默地承受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压力。 影片中的父亲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顾青初到翠巧家,坐在炕上与翠巧爹聊天,一盏油灯在翠巧爹的身后放着微弱的光,翠巧爹如泥塑一样坐在黑暗中,及至他说自己四十七岁时,镜头推近了一些,我们才能看到他的半剪影一般的脸,脸上的沟壑不由让人想到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观众们被深深震撼。中年的年纪和沧桑的面容的强烈对比,自然让人想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承受的精神重负和未翻身的农民艰辛苦难的命运。 影片中放羊娃成为了翠巧的弟弟,沉默寡言,名叫憨憨,实则内心清明。恰就像是黄土地上两手袖着,表情木然,问什么只答一声“噢”的农人们,你以为他们愚钝,可当他们在场上欢快的打起腰鼓,你才能感受到生命的辉煌与热烈。憨憨就像是这群黄土地上的沉默的人们一样,在顾青刚刚开始接触他的时候几乎不说话,只是默默地观察着顾青,随即在共同的生活与劳作中被以顾青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感化着,直到最后逆着求雨的人流向顾青跑来,代表着群众当中那部分新生力量的觉醒。 影片中送别的场景,采用了民歌的形式,影片中,翠巧在送别顾青的时候说,“顾大哥,我兄弟把黄米糕给你了?尝尝看好吃不?路上找个伴,拉拉话就不累:要是渴,你喝长流水:赶天晚了,你就歇在咱穷人家。”这段话,只要是熟悉陕北民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出自《走西口》,这是一支在河套地区广为流传的陕北民歌,表现的是女子对于将要出行的心上人的牵挂与叮咛。这几句话出现在翠巧送别顾青的场景中,表达了翠巧对顾青那种无法出口的朦胧的爱恋。在影片中一直没有明言的两人的关系,在这里似乎是给了一个模糊的交待。 二、画面色彩与地域文化 电影《黄土地》获国内外多项大奖,其中有多个为摄影奖项,这与影片的用色是有很大关系的。该片的摄影张艺谋说:“我们要求这部影片的画面色彩要出调子,出情绪,尤其要出情绪,做到饱和凝重,对比强烈。不学中国年画的设色鲜亮,而取它的单纯浓郁。在黄色的

古建筑木雕艺术的题材与文化内涵

古建筑木雕艺术的题材与文化内涵 古建筑木雕艺术的题材与文化内涵本文关键词:木雕,题材,古建筑,内涵,艺术 古建筑木雕艺术的题材与文化内涵本文简介:[内容摘要]湛江南三岛现分布有数量众多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的木制构件雕刻精细,手法多样,题材广泛,装饰效果强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是粤西地区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南三岛古建筑木雕艺术的独特性,并围绕其核心价值及特色进行研究,才能有目的、有甄别地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古建筑木雕艺术的题材与文化内涵本文内容: [内容摘要]湛江南三岛现分布有数量众多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的木制构件雕刻精细,手法多样,题材广泛,装饰效果强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是粤西地区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南三岛古建筑木雕艺术的独特性,并围绕其核心价值及特色进行研究,才能有目的、有甄别地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湛江南三岛;古建筑;木雕艺术

南三岛位于祖国大陆南端沿海开放城市湛江市东南部的海岸线上,政区地名称南三镇,自然地名称南三岛。在岛内现存不同姓氏的宗祠12所,庙宇15处。其中,以田头村陈氏小宗、凤辇村陈氏宗祠、灯塔村靖海宫最为著名,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建筑大都有精美的木雕,选材主要为樟木、杉木等硬质木材,木雕构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雕刻工艺考究,底蕴深厚,充分体现了粤西古建筑艺术的特色。20xx年5月,南三岛古建筑木雕入选湛江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南三岛古建筑木雕装饰的部位和工艺 南三岛古建筑木雕艺术,主要应用在宗祠、庙宇、民居三大类别的建筑装饰上。在长期的实践中,古建筑木雕遵循着有主有次、重点雕刻的营造法则。对于木构件的不同部位以及功能、形状的差异,雕刻手法也各不相同。其和制作往往很强调与整座建筑造型及环境相协调,使之成为完美的整体。 (一)梁架雕刻 梁架是建筑木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三岛古建筑使用最普遍的是抬梁式木构架,这种梁架结构不仅结实牢固,而且架构层次多、空间大,属于支撑与装饰兼备的一种结构。梁大多平直,截面多为矩形和圆形,与柱子相交的出头是最容易作为装饰的地方,有简单的圆弧形,也有稍复杂一些的涡卷形,舒

中国传统元素—木雕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中国传统元素—木雕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日期: 2

1.传统中国元素——木雕简介 1.1木雕含义及历史渊源 木雕就是木材料雕刻,是利用木材料进行雕刻加工,丰富建筑形象的一种雕饰门类,1主要用于门窗、屏罩、梁架、梁头、家具、陈设等。木雕是我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它借助于木材来进行艺术创作,反映了让人们对于艺术美的追求。 中国的木雕艺术源远流长,约起源于新时期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就发现了木雕鱼、朱漆木碗等粗糙的木雕工艺品。而到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向于成熟,雕刻绘画技能精致完美。唐宋木雕日趋完美,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金漆木雕等地方品类以独具特色工艺开始流行。元,明,清三代在继承唐宋优秀传统木雕的基础上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创作材料广泛,创作主题也拓宽到神话故事、生活风俗和吉祥花卉等题材上,并在建筑、日常用品和家具等领域广泛使用。 1.2木雕的种类及特征 中国木雕流派繁多,大致可分为四大流派:东阳木雕,东清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和广东金漆木雕。 1.2.1东阳木雕 由于产地位于浙江东阳而得其名。东阳木雕在明清进入全盛时期。史载:宫中家具,陈设木雕多出自东阳木雕艺人之手。那时的木雕,在技法上追求精雕细刻,装饰性,实用性,欣赏性更趋完美,注重对生活和大自然的观摩,追求逼真, 1《中国木雕刻文化研究艺术及其在室内设计的应用》杜文超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精细,细腻,秀雅的艺术气质。2 1.2.2乐清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的材料主要是黄杨,黄杨是一种生长缓慢的非常矮小的常绿灌木。一般要生长四、五十年才能用于雕刻,直径在3-5寸左右,一般适用于雕刻小型人物,黄杨木雕表面光滑,质地坚硬,纹理非常细腻,色彩黄亮。其经过雕刻磨光之后更是完美无瑕。随着时间发展,它的颜色就会由浅而深发生变化,美观古朴、别具一裁。传统的黄杨木雕有罗汉、观音等。 1. 2.3福建龙眼木雕 比较有名的福建木雕工艺。龙眼木雕主要以圆雕为主,还有浮雕、镂透雕等。它的作品需要打坯、磨光、打光、上色、等十几道工序才可以完成。龙眼木雕造型稳重生动,结构优美,布局合理可以随心所欲的雕成风格各异的各种作品。龙眼木雕的收藏价值很高主要是因为木材磨光打蜡后天然逼真,显得非常稳重、大方、古朴、优美。 1. 2.4广东金漆木雕 这一流派起源于广东省潮州,作品表面贴金,是其流派木雕风格中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与其它流派风格截然不同。因此被称为“金漆木雕”。这种漆是特意配制的,能粘附于木上,而同时也具有防腐,防潮的作用。广东金漆木雕,表面漆以金漆,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1.3、木雕的装饰作用及实用作用 装饰是一种复合型的艺术。装饰是装扮与修饰它的一门艺术,这本身就使其具有了浅层次的复合性。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审美判断、审美习惯与审美趣味 2《城市雕塑艺术》陈绳正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1

世界摄影艺术流派简介

《世界摄影艺术流派简介》哪个适合你? < 楼主:观海听涛可以将本主题收录到自己的博客> 艺术上的流派,是指文艺领域内具有某种共同创作倾向和创作特色,并有一定约社会影响的集团和派别。但摄影艺术流派的形成和产生,除了与当时出现的社会思潮和艺术思潮有关外,它还和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摄影本身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门科学,随着科学的发展,摄影技术在不断提高。科学家们利用日益提高的各种技术,进行种种探索与研究,使摄影器材不断地改进、丰富和提高。它为摄影流派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使摄影艺术语言不断丰富和造型手段、表现方法不断加强和提高。此外,加上摄影艺术家自身的不断成熟,这些都是摄影艺术流派产生的重要条件。 在摄影出现以来的一百多年内,世界上主要的摄影艺术流派有下列几种,这里我们分别对各种摄影艺术流派作筒略的介绍。 第一节、绘画主义摄影 绘画主义摄影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它是盛行于20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 “绘画派”摄影又称“画意”摄影.因为绘画摄影都是平面视觉艺术,加上早期的摄影艺术与绘画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那时许多摄影家本身就是画家,二者之间就像亲生兄弟一样。这一流派受当时被祟尚的学院派古典主义或浪漫主义绘画影响很深,他们认为只有借助于绘画的魅力,才能使摄影跨进真正的“艺术的行列”,所以许多摄影家热衷于拍摄和“制造”一幅幅类似油画效果的“艺术”照片。他们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这一流派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典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阶段,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是英国画家希路,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1851年一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l860年一1890年“绘画派”摄影风靡世界各国,在世界摄影沙龙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1857年,雷兰德(1813一1875)创作了一幅作品:《两种生活方式》这是一幅以摆拍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它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的成熟。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有较强的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拍摄时,作者预先有准备,然后以摆拍为主,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这种摄影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祟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没有脱离学院派的法则。当绘画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就注重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 由于绘画主义的创作大都脱离生活,加上创作上的被动,后来随着摄影器材的改善和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不断地变化,它受到了“自然主义”的冲击,失去了它的绝对统治地位。但尽管如此,在当今的摄影领域里,仍有它的席位。 第二节、印象派摄影 这种流摄的作者们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在照片上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正如画意摄影中的“模糊”照片一样,能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所以,这类作品受到一些人的欢迎。 影像模糊朦胧的表现方法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拍摄时柔化,另一种是在放大时柔化。随着新的拍摄技术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出现,印象派作品从对镜头成像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他们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像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印象派摄影家还用画笔、铅笔等工具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印象派摄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这些作品的主要特色是调子沉郁、影纹粗糙,富有装饰性,但缺乏空间感。最早的印象派摄影展览是1889年在英国举办的法国印象派绘画摄影展。在摄影家罗宾的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 这种流派的代表作有拉夫罗亚在1900年创作的《扫公园的人》、G·德比逊(1889)创作的《葱田》、E·J·廉斯坦普约(1903)创作的《夏天》等。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中国木雕艺术》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0分) 常说的中国四大雕是指()、福建龙眼木雕、广东金漆木雕、乐清黄杨木雕。 A. 徽州木雕 B. 东阳木雕 C. 云南剑川木雕 D. 宁波朱金木雕 2 【单选题】(10分) ()材质坚实、木纹细密,色泽柔和,是上等的木雕材料,被誉为“木中隐士”。 A. 黄杨木 B. 红木 C. 樟树木 D. 龙眼木

3 【单选题】(10分) ()是以特殊工艺命名的流派。先用樟木雕刻、再上漆贴金,效果金碧辉煌、工精秀美,尤以经路通畅、镂空多层次的雕刻为擅长。 A. 东阳木雕 B. 福建龙眼木雕 C. 广东金漆木雕 D. 乐清黄杨木雕 4 【单选题】(10分) 我国家具雕刻在()时代步入了登峰造极的水平,其古拙秀雅、精雕细刻、题材丰富等特征,凸现了独特的东方民族雕刻风格,并形成了不少地域性的流派。 A. 唐朝 B. 明清 C. 春秋战国 D. 东汉

5 【单选题】(10分) 古时候木雕作品在题材方面大有讲究,下面不属于神话图腾的是()。 A. 十八罗汉 B. 后羿射日 C. 精卫填海 D. 八仙 第二章测试 1 【单选题】(5.6分) 东阳木雕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现已发展到四大类()多个品种。 A. 3600 B. 1200 C. 5000 D.

800 2 【单选题】(5.6分) 下列不属于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的是()。 A. 冯文土 B. 吴初伟 C. 陆光正 D. 杜云松 3 【单选题】(5.6分) 2011年“中国木雕城”与横店影视旅游和木雕古建筑群()改造相结合,兴建旅游市场。 A. 颐和园 B. 南马 C. 故宫 D.

木雕雕刻技法

木雕雕刻技法 所谓技法,就是木雕创作中作者对于形象和空间的处理手法。这种手法主要体现在削减意义上的雕与刻,确切地说,就是由外向内,一步步通过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将形体挖掘显现出来。在一次次的减法造型中,我们不仅体会到作品在“脱壳而出”的快感。甚至因木质的特性或用力过猛会减去不该减去的地方,而感到惊心动魄,但如处理得当,也可能因险象环生而喜悦。同时还能感受到各种刀法运用过程中产生的特殊韵味,有些偶然的效果,能使作品产生新的意韵。因此,在木雕艺术创作中,是心理多变而复杂有意义的过程。优美的刀法之所以形成,是技术达到纯熟的表现。时常有人在临摹一张好画时,感到最难的莫过与笔触,因为笔触是作者心灵与技巧的产物,刀法也如此,是任何模仿都难以体现的东西。所以只有掌握技巧并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刀法。那种木纹与雕痕、光滑与粗糙、凹面与凸面、圆刀排列、平刀切削……它们所表现的艺术语言,其魅力是其他材质的雕塑无法达到的。木雕步骤: 1、通常要画创意稿,再用墨线勾画放大到木材上; 2、粗坯是整个作品的基础,它以简练的几何形体概括全部构思的造型,要求做到有层次、有动势,比例协调、重心稳定整体感强,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轮廓与内轮廓;凿粗坯:可从下到下,从前到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层层地推进。凿粗坯时还需注意留有余地,如同裁剪衣服,要适当的放宽。民间行话说得好:“留得肥大能改小,惟愁瘠薄难复肥,内距宜小不宜大,切记雕刻是减法。”凿细坯:先从整体着眼,调整比列和各种布局,然后将具体形态逐步落实并成形,要为修光留有余地。这个阶段,作品的体积和线条已趋明朗,因此要求刀法圆熟流畅,要有充分的表现力;

潮州金漆木雕经典作品赏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87499079.html, 潮州金漆木雕经典作品赏析 作者:金子松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05期 摘要:潮州金漆木雕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木雕工艺流派中最具代表性之一,凭借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及镂刻形式、极高的审美与实用价值而备受关注、喜爱和收藏,成为潮州区域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本文主要从表现手法、镂刻形式、人物形态以及整个工艺流程对潮州金漆木雕经典作品——粤剧八仙贺寿的进行了分析和鉴赏,用以彰显和阐述潮州金漆木雕集超高审美与实用价值于一体、独具风格的工艺特色,从而推动潮州金漆木雕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潮州金漆木雕;粤剧艺术博物馆;八仙贺寿;双面人物透雕;赏析 1引言 潮州木雕,又称潮州金漆木雕,与浙江东阳及安徽木雕并列为中国三大木雕流派。始于唐、兴于宋、成熟于明,至清代臻于完美。作为潮州区域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经过千百年来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吸取了石刻、泥塑、绘画和戏曲等不同艺术门类的长处,逐渐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艺术风格。其题材丰富多样,从花鸟虫鱼、珍禽瑞兽到民间传说、古代戏曲和神话故事;镂刻形式丰富多样,有浮雕、沉雕、镂雕、通雕、圆雕等;应用范围广泛,极具实用价值,从祠堂、门窗、屏风、柜橱、几案床榻、横披条幅到香炉、神龛、烛台、馔盒等都有涉及。巧夺天工,精美极致,一凿一刻无不体现着潮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风格的艺术色彩。 2潮州金漆木雕经典作品赏析 粤剧艺术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127号,馆内粤剧文物品种繁多,从琼花水埗遗石、香炉、宫灯到剧本、木鱼书、海报、戏桥、戏服、乐器再到电影、唱片、剧照、名伶书画等,在多种不同时代、不同区域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越来越受人关注和喜爱。 其中就有被称为木头上的舞台文化的潮州金漆木雕人物挂屏,可谓潮州金漆木雕之少见。潮州金漆木雕双面人物透雕:八仙贺寿:380*138*8。从表现手法上看,其大胆运用立体的表现手法,突破了传统木雕挂屏只能正面观赏的限制,在一厚板上实施双面手工雕刻操作,避免主面与背面的通用手法,达到双面人物挂屏双面欣赏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解决了历史粤剧正面观赏的难题,实现了其在有限空间内的双面观赏。在木头上雕刻表现粤剧戏出——八仙贺寿,抓住各个人物的特征,表情,动态,及戏剧艺术配套,八仙,八骑,八宝,单面人物共28 位,双面人物则56位。在舞台上,皇母娘天宫仙境,八仙,八骑悠然随境祝寿,又有各门形态不同,喜气贯穿在脸上的童子们随行护法。在创作过程中,紧紧围绕粤剧八仙贺寿的主题,刻画每个人物的特征,戏出里搭配的男童,女婢,神情专注,主朴清楚,避免了过于人物挂屏多胞胎,脸谱单一的通病。在八公分厚度创作中,精雕细刻,遵循传统的技法,创新镂通双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