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马原

第一章马原
第一章马原

单选思修

1.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是(B )P22

A.理想B.信念 C.人生观 D.价值观

2.由于成长环境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理想信念;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形成关于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许多理想信念。这说明,理想信念具有( D)P23

A.片面性 B.政治性 C.共同性D.多样性

3.理想的超越性表现为 ( D)P22

A.同一定社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 B.同一定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C.能为社会大多数人谋利益D.来源于社会现实又高于社会现实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想的实现,需要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做起。这是因为 (C)P22

A.理想是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B.社会实践是产生科学知识的源泉C.把理想变为现实,要靠努力奋斗,在实践中才能达到

D.有了坚定的信念,理想就会自然得到实现

5.现阶段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基础是 (D)P29

A.社会主义荣辱观B.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6.面对一系列人生重大课题的解决,如人生观的确立,价值观的选择等,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而导引这一切的明亮灯塔正是人生的(A)P24 A.理想与信念 B.修养与境界

C.友谊与爱情 D.基本行为准则

7.信仰的一个方面是信念,另一个重要方面是(A)P24

A.理想 B.知识 C.科学认识 D.非科学认识

8.信念是(A)。P22

A.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和统一

B.一种单纯的知识或想法

C.强调的是认识的正确性

D.惟一的,不是多种多样的

9.理想区别于幻想、空想的特点是( B)。P22

A.理想是个人对幻想空想的改进

B.理想源于实践具有实现可能,是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C.理想是永恒的,幻想和空想可以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D.知识渊博的人具有崇高的理想,而空想幻想则源于无知

10、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D)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P21

A、实现必然性B、不可实现性C、超越客观性D、实现可能性

11、理想的实现需要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这是因为(C )。P22

A、理想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想当然

B、只要社会实践就能实现理想

C、把理想变为现实,要靠实实在在的实践

D、有了坚定的信念,理想就会自动变为现实

12、信念作为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信念对人生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信念是人们(C )。P23

A、对真理的追求

B、评判事物的标准

C、追求理想的强大动力

D、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13、理想是( C )。P22

A、为社会的少数人谋利益

B、不可能实现的向往

C、经过奋斗能够实现的想象和目标

D、纯粹主观的

14.(A )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P21

A.理想信念

B.自立自强

C.艰苦奋斗

D.乐观友好

15.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属于(B )产物。P21

A.文化产物

B.实践产物

C. 历史产物

D.科技产物

16. 信念是一种(B)P22

A.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B.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

C.文化传播的产物

D.实践产物

17. 理想与信念的关系(A)P23

A.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是理想实现的保障

B.信念是理想的根据和前提,理想是信念实现的保障

C.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保障,信念是理想实现的前提

D.理想是信念的前提和保障,信念是理想实现的根据

18 .哪一个不是理想信念的作用(D)P24

A.引领人生的奋斗目标

B.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C.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D.体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19 理想与信念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意义不包括(B)P24

A.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B.带领大学生更好的创业

C.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D.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20 科学信仰的理论基础是(A)P26

A.马克思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1 哪一个不是实现理想所经历的特性(A)P34

A.奉献性

B.长期性

C.艰巨性

D.曲折性

22 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是(A)P36

A.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B.具备坚定的信念C 勇于实践D.艰苦奋斗

二.多选题

1.理想信念的作用包括(BC)P24

A.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B.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C.提供人生前进的动力

D.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ABCD)P26

A.社会主义荣辱观

B.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括(ABC)P29

A.坚信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B.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C.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D.团结奋斗,克服困难争取胜利

4.培养艰苦奋斗的品质包括(ABC)p38

A.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B.坚定的信念

C.勇于实践,艰苦奋斗

D.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5.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包括(BC)

A.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

B.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C.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

D.追求理想过程没有永远的顺境与逆境

三、判断题:请对下列每题的表述判断正误,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1、理想作为一种精神象征,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A P21

2、信念有不同内涵,但层次相同。 B P23

3、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物质生活的核心内容。 B P24

4、马克思主义不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持久的生命力 B P27

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农民阶级的先锋队。 B P29

6、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不是实践问题。 B P31

7、实践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A P31

8、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关键时期。 A P32

9、理想的实现是一个结果。 B P34

10、坚定的想念是实现理想的次要条件。 B P37

第一章

一、单选

1、理想作为一种,是人类社会产物。(A)P21

A,精神现象社会实践 B,社会实践精神现象

C,精神需求憧憬未来 D,憧憬未来精神需求

2、理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在于它不仅具有而且具有。(B)P22

A,预见性可见性 B,现实性预见性

C,可见性现实性 D,预见性超越性

3、理想是信念的,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C)P23

A,根据和前提唯一途径 B,唯一途径根据和前提

C,根据和前提重要保障 D,重要保障根据和前提

4、信念具有高于一般认识的,人们的某种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A)P23

A,稳定性 B,可见性

C,预见性 D,超越性

5、当代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A)P27

A,科学信誉 B,指导思想

C,发展方向 D,科学依据

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B)P28

A,发展依据 B,科学预见

C,必然结果 D,唯一途径

7、共同理想有着广泛的社会公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包容性。(D)P29

A,可行性 B,预见性

C,实践性 D,广泛性

8、坚定实现的信心。(A)P31

A,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B,中华民族伟大崛起

C,中华民族成为世界强国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曲折性。(D)P34

A,实践性 B,必然性

C,可行性 D,艰巨性

10、年《共产党宣言》问世。(B)P35

A,1849 B,1850

C,1847 D,1848

11、年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A)P35

A,1917 B,1918

C,1919 D,1920

12、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A)P36

A,思想基础 B,必然前提

C,唯一途径 D,思想前提

1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A)P38

A,根本途径 B,可行之路

C,错误放向 D,必然之路

二、多选题

1、理想信念的作用(ABC)P24

A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B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C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D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2、理想的含义(AB)P21

A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C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D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

3、理想的特征(ABC)P21

A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B理想能够成为一种推动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

C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 D理想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4、信念的含义与特征(ABCD)P22

A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B信念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层次C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 D信念具有高于一般认识的稳定性

5、怎样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ABC)P28

A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B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C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D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6、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的特点(ABC)P26

A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B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C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成果

7、理想信念与大学生的关系(ABC)P24

A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B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C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D鼓励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8、怎么让个人理想有意义(AB)p32

A 同国家的前途相结合

B 同民族的命运相结合

C 与个人利益相结合 D与集体利益相结合

9、如何立志和实现(ABC)P32

A 立志当高远

B 立志作大事

C 立志须躬行

D 立志应谨慎

10、实现理想的过程具有(ACD)P34

A 长期性

B 科学性

C 艰巨性

D 曲折性

11、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ABC)P36

A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B 坚定信念

C 勇于实践、艰苦奋斗 D加强个人能力

12、当代大学生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ABD)P39

A 在学习上,孜孜不倦的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提高道德思想水平

B 在生活上,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抵制和反对铺张奢华的思想和生活作风

C 在社会上,努力融入集体,为集体利益而奋斗

D 在工作上,奋发图强、不怕困难、不避艰险,努力完成各项工作

13、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正确的是(ABCD)P37

A 理想与现实存在对立的一面

B 理想与现实是统一的

C 现实是理想的基础

D 理想包含着现实

三、判断题(正确选A,错误选B)。

1,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A)P21

2,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它必然是相差不多的,不同时代中人们的理想都是相近的。(B)P21

3,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A)P22

4,一定的思想或事物成为一个人的信念,不一定需要有明确的认知和强烈的情感。(B)P23

5,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信念。(A)P23

6,理想是信念的前提和根据,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

(A)P23

7,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A)P23

8,理想源于现实,又等同于现实。(B)P22

9,即使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却不一定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B)P22

10,人生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A)P24

11,信念具有不稳定性,人们的信念还是有可能改变的。(B)P23

12,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A)P26

13,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并没有实现深刻的社会变革。

(B)P30

14,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A)P32

15,人们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受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A)P36

16,实践,只有实践,才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A)P31

17,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A)P29

18,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A)P29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是()P21

A.信念

B.理想

C.情感

D.意志

难易程度:易答案:A

2.“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下列对这句话的说明中,正确的是()P22

A.理想否定现实

B.现实否定理想

C.理想与现实无关

D.只有行动可以使理想化为现实

难易程度:难答案:D

3.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它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P31

A.大同世界

B.小康社会

C.和谐社会

D.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难易程度:易答案:D

4.邓小平曾经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由此可见,理想信念是()P24

A.人们的主观意志

B.人们的丰富想象

C.人生的现实境遇

D.人生的精神支柱

难易程度:难答案:D

5.“理想信念”是由理想和信念两个概念结合而成,包含了理想和信念各自的含义。其中,理想是()P24

A.人们对现实未来发展状况的随心所欲的想象

B.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C.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D.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难易程度:中答案:B

6.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问题P36

A.现实

B.实践

C.态度

D.意志

难易程度:中答案:B

7.某学生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刻苦掌握专业知识,希望将来做一个建筑工程师。他的这个理想是()P24

A.社会理想

B.生活理想

C.道德理想

D.职业理想

难易程度:中答案:D

8.对吃穿住用的构想以及对爱情婚姻家庭方面的追求目标,是人们的()P24 A.生活理想

B.社会理想

C.道德理想

D.职业理想

难易程度:中答案:A

9.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体现。P34

A.实现必然性

B.不可实现性

C.超越客观性

D.实现可能性

难易程度:难答案:D

10.检验信念正确与否、科学与否的唯一标准是()P36

A.科学理论

B.社会实践

C.主观愿望

D.真诚信仰

难易程度:中答案:B

11.“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这个比喻表达的是()P36

A.理想来源于现实,等同于现实

B.理想要变成现实,必须经过人们的实践和辛勤劳动

C.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成为了现实的理想才是科学的理想

D.只要投身实践,任何美好想象都能成为现实

难易程度:难答案:B

12.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到达彼岸,这主要说明了理想是()P24

A.人生的指路明灯

B.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想当然

C.人们对未来缺乏客观根据的想象

D.人们对某种思想理论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的态度

难易程度:中答案:A

一.单选题

1.下列不是人们理想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的是 ( D ) P21

A.世界观 B.人生观 C.价值观 D.是非观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中国人民和中华名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B ) P29

A.先锋队,领导者,领导核心

B.先锋队,先锋队,领导核心

C.领导核心,先锋队,先锋队

D.先锋队,领导核心,先锋队

3.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励志警句。例如,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墨子说“志不强者志不达”。这里‘志’的含义是对未来目标的向往和( A ) P32

A.实现奋斗目标的顽强意志 B.立志当高远 C.立志做大事 D.实现奋斗目标的脚踏实地

二.多选题

1.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许多重要意义,下列是理想信念的作用的是( ABC ) P24

A.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B.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C.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D.激励人生的艰难困境

2.为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我们需要( ACD ) P28

A.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B.坚定走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创新的发展道路 C.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D.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3.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充满险阻,为了更好实现理想,我们应该认清实现理想的( BCD ) P34

A.可行性

B.长期性

C.艰巨性

D.曲折性

三.判断题

1.信念的稳定性不是绝对的,信念会随着客观实际的改变而改变。 ( √ ) P23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革命性和崇高性相统一的思想体系。(√) P27

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 X ) P38

1.( A )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P21)

A.理想信念

B.思想信念

C.道德信念

D.文化信念

2.理想信念的作用有( D )(P24)

A.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B.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C.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D.以上都是

3.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 B )的灵魂。(P26)

A.建设社会主义体系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体系

D.社会主义体系

4.人的理性确立于( D)(P30)

A.中年

B.童年

C.老年

D.青年

5.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想信念的( C )(P26)

A.指导思想

B.理论前提

C.理论基础

D.实践基础

6.追求崇高的理想需要( B )的理念。(P24)

A.基本的

B.坚定地

C.彻底的

D.一贯的

7.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 C ) (P23)

A.基础

B.保障

C.前提

D.条件

8.理想和空想的区别在于( C)(P22)

A.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

B.是否是自然形成的

C.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性

D.是否是创新思维的结果

9.马克思主义以( A )为己任。(27)

A.解放全人类

B.实现共产主义

C.消灭资产阶级

D.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10.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D)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体现。(P34)

A.实现必然性

B.不可实现性

C.超越客观性

D.实现可能性

11.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定( A )是统一的。(P28)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C.无产阶级

D.社会主义道路

12.不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所需要的是( C )。

A.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B.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C.走中国特色的物质社会主义的信念

D.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13.( B )是当代大学生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P39)

A.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

B.践行艰苦奋斗精神

C.拥有坚定的信念

D.践行奋发图强的精神

14.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这里说的“志”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对未来目标的向往,二是( C )。(P32)

A.实现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

B.实现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

C.实现奋斗目标的顽强意志

D.实现理想信念的顽强意志

15.( A )成就伟业不可或缺的条件。(P38)

A.艰苦奋斗

B.勇于实践

C.理想信念

D.奋发图强

2、判断题

1理想在现实中产生,有超越现实。(√)P22

2信念同理想一样但不是人类特有的精神表现。(×)P22

3只有实践才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P31

4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科学预见。(√)P28

5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P27

6信念是实现理想的根据和前提。(×)P23

7理想信念中实践问题比思想认识更重要。(×)P31

8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指导地位。(×)P26 9理想实现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P34

10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P37

一、单项选择:

1.理想信念的作用不包括(D)P24

A. 指引人生的目标

B.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B.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D. 提高人的物质生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B)P26

A.列宁主义指导思想

B.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C.恩格斯主义指导思想

D.毛泽东主义指导思想

3.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A)P27

A.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B.马克思主义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C.马克思主义具有先进性

D.马克思主义能带领人们消除刨削

4.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不需要(C)P29

A.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B.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C.坚

定党的决策 D.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5.关于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不正确的是(B)P32

A.立志当高远

B.立志读好书

C.立志做大事

D.立志须躬行

6.怎么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D)P34

A.理想的实现需要汗水的累计

B.理想的实现需要长期的努力

C.理想的实现等待良好的时机

D.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7.怎么认清实现理想的艰巨性和曲折性(A)P35

A.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B.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C.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快乐与悲伤

D.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得与失

8.关于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其中不包括的是(D)P36

A.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B.坚定的新年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C.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D.抵制和反对铺张奢华的思想和生活作风

9. 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人才素质的基础是( C )。P10

A. 德

B. 智

C. 体

D. 美

10.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 )。P50

A. 爱国主义

B. 爱好和平

C. 勤劳勇敢

D. 自强不息

11.在大学阶段,(A)是同学们的主要任务P5

A.学习

B.睡觉

C.玩游戏

D.谈恋爱

12.(A)是人才素质的灵魂。P9

A.德

B.智

C.体

D.美

13.(B)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P9

A.德

B.智

C.体

D.美

14.(C)是人才素质的基础。P10

A.德

B.智

C.体

D.美

15.(D)是人才素质的基础。P10

A.德

B.智

C.体

D.美

16.(B)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

A.尊老爱幼素质

B.思想道德素质

C.认真学习素质

D.乐于助人素质

二、多项选择:

1.理想信念的作用有(ABC)。P24

A.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B.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C.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D.塑造更加高尚的人格

2.理想信念对大学生的意义是(BCD)。P24

A.告诉大学生信什么话

B.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C.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C.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3.马克思主义的性质有(ACD)。P27

A.科学而崇高

B.符合发展规律

C.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D.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4.中国共产党按照(ABCD)的要求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P30

A.科学理论武装

B.具有世界眼光

C.善于把握规律

D.富有创新精神

5.实现理想的过程是(BCD)。P34

A.虚无性

B.长期性

C.艰巨性

D.曲折性

6.要实现理想就必须有战胜艰难险阻的(BD)。P34

A.敢于拼搏的勇气

B.坚定不移的信心

C.丰富的人生阅历

D.坚韧不拔的毅力

7.当代大学生要把敢于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在生活上提倡(ACD)的思想和生活作风。P38

A.艰苦朴素

B.不怕困难

C.勤俭节约

D.抵制和反对铺张奢华

8.艰苦奋斗始终是激励我们为实现(AC)而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P38

A.国家富强

B.小康社会

C.民族复兴

D.共产主义

9.只要(ABC),远大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P36

A.善于利用顺境

B.勇于正视逆境

C.勇于战胜逆境

D.善于适应逆境

10.逆境的恶劣环境,对于挑战者而言,可以(ABCD)。P34

A.磨练意志

B.陶冶品格

C.积累战胜困难的经验

D.丰富人生的阅历

11.确立理想信念遵循(BCD)。P32

A.立志做好人

B.立志做大事

C.立志须躬行

D.立志当高远

12.共产主义社会将是(ABC)的社会。P28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C.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C.经济科学及其发达

13.理想是人们的(BCD)。P21

A.情感观

B.人生观

C.价值观

D.世界观

14.马克思主义是(ABC)。P27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崇高性

D.现实性

15. 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理想有( ABCD )。P22

A. 社会政治理想

B. 道德理想

C. 职业理想

D. 生活理想

三、判断题:请对下列每题的表述判断正误,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1.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A)P21

2.只有科学的、崇高的理想,才能够给人们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A)P22

3.认识具有高于信念的稳定性,人们的某种认识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B)P23

4.信念是信仰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B)P23

5.人生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A)P24

6.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A)P25

7.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A)P26

8.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A)P27

9.共产主义是一种空想,一中邪说,一种专制,更是一种践踏。(B)P28

10.没有共产党当然也会有新中国。(B)P29

11.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共产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乳交融的。(B)P30

12.为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探索和斗争,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B)P31

13.做大事就是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A)P32

14.个人理想是社会理想的凝聚和升华。(B)P33

15.人们对实现理想所需时间的估计往往偏多。(B)P34

16.社会主义并未如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预言的那样,在20世纪末进入历史博物馆。(A)P35

17.在追求理想的旅途中没有永远的顺境,只有永远的逆境。(B)P36

18.为理想而献身,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A)P37

19.历史上,凡有成就者,其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闪光的智慧、不朽的业绩,都是从艰苦奋斗中得来的。(B)P38

20.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A)P39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是(B )

A.理想B.信念 C.人生观 D.价值观

2.由于成长环境和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人们会形成不同的理想信念;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形成关于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许多理想信念。这说明,理想信念具有( D )

A.片面性 B.政治性 C.共同性 D.多样性

3. 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地到达彼岸。人只要有了崇高的理想,就会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平凡中看到伟大,在遭受困难和挫折时能充满信心,坚持胜利。这就是理想在人生中的 ( A )

A.精神向导的指路明灯作用 B.精神支柱作用

C.精神动力作用 D.思想武器作用

4.理想的超越性表现为 ( D )

A.同一定社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 B.同一定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C.能为社会大多数人谋利益 D.来源于社会现实又高于社会现实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想的实现,需要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做起。这是因为 ( C )

A.理想是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B.社会实践是产生科学知识的源泉C.把理想变为现实,要靠努力奋斗,在实践中才能达到

D.有了坚定的信念,理想就会自然得到实现

6.邓小平明确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邓小平的这句话意思是说( B )

A.理想信念是我们的指路明灯 B.理想信念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C.理想信念是我们的精神动力 D.有科学和不科学的区分

7.现阶段科学的理想信念的基础是 ( B )

A.社会主义荣辱观 B.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8.在新时期,邓小平提出的“四有”新人指的是 ( B )

A.有知识、有能力、有文化、有纪律 B.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C.有素质、有本领、有道德、有理想 D.有理想、有信念、有才华、有纪律9.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是从天而降,而是 ( A )

A.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B.人们头脑中构造出来的C.能为社会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构想

D.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体现

10.面对一系列人生重大课题的解决,如人生观的确立,价值观的选择等,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而导引这一切的明亮灯塔正是人生的( A ) A.理想与信念 B.修养与境界

C.友谊与爱情 D.基本行为准则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是( B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

C.爱国主义 D.社会主义荣辱观

12.信仰的一个方面是信念,另一个重要方面是( A )

A.理想 B.知识 C.科学认识 D.非科学认识

13.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基础是( A )

A.科学 B.信仰 C.革命 D.知识

14.革命家陶铸说:“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里,一个人的理想,是为了多数人的利益,为了社会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就是伟大理想。”其意是说( B )

A.所有理想都是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

B.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正确的理想才是伟大的理想

C.理想没有伟大和不伟大的区分

D.不能要求每个人的理想都是伟大的

15.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D )

A 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B 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

C 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

D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6.追求崇高的理想需要坚定的信念。信念是( D )

A 一种单纯的知识或想法

B 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C 把理想变为现实的桥梁和中介

D 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和统一17.信念是( A )。

A.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和统一

B.一种单纯的知识或想法

C.强调的是认识的正确性

D.惟一的,不是多种多样的18.一个人需要有一定的信念,信念具有以下特征( B )

A.稳定性、多样性、复杂性 B.稳定性、多样性、亲合性

C.稳定性、复杂性、渐进性 D.多样性、亲合性、渐进性

19.对于个人理想的性质、内容以及实现有着决定性影响的是 ( D ) A.生活理想B.职业理想 C.道德理想 D.社会政治理想2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 )

A.实现共产主义 B.建设社会主义

C.发展民主主义 D.摆脱贫穷落后

21.空想一般是( C )。

A.在实践中形成和具有实现可能的对美好未来的想象

B.与生活愿望相结合,但离现实较远的对未来的想象

C.缺乏客观根据的随心所欲的对未来的想象

D.现时有很大距离,但在将来有实现可能的一种未来想象

22.理想区别于幻想、空想的特点是( B )。

A.理想是个人对幻想空想的改进

B.理想源于实践具有实现可能,是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C.理想是永恒的,幻想和空想可以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D.知识渊博的人具有崇高的理想,而空想幻想则源于无知

23.下列属于科学信念的是 ( D )。

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B.金钱万能,有钱就有一切

C.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一种手

D.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全世界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

24.“志同道合”是表现信念的( C )。

A.稳定性 B.多样性 C.亲合性 D.科学性

25.追求崇高的理想需要科学的信念,具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人,坚信( C )。A.通往共产主义道路是遥远的,可望不可及是

B.社会主义道德将成为所有人自觉的行为习惯和准则

C.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全世界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

D.不同的团体有相同的信念

26.信念作为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信念对人生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信念是人们( B )。

A.对真理的追求

B.追求理想的强大动力

C.评判事物的标准

D.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27.理想是( D)。

A.为社会的少数人谋利益

B.不可能实现的向往

C.纯粹主观的

D.经过奋斗能够实现的想象和目标

28.人生信念按其性质可分为( D)。

A.资产阶级信念和无产阶级信念 B.唯物主义信念和唯心主义信念

C.宗教信仰和非宗教信仰 D.科学信念和非科学信念

29.处于核心地位的理想类型是( B )。

A.生活理想 B.社会理想

C.道德理想 D.职业理想

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之间是( C )。

A.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B.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关系

C.阶段性理想和最终理想的关系

D.有实现可能性的理想和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从理想的内容划分,理想有( ACD )

A.社会政治理想 B.道德理想

C.职业理想 D.生活理想

2.下列关于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D )

A.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B.理想的生命力表现为对现实的肯定和接受

C.现实总是美好的,而理想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

D.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但这个转化是有条件的,需要经历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3.李大钊曾经指出:“劳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然高高兴兴的往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观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中最有趣的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ABC )

A.一个革命者要有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社会理想

B.追求理想要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

C.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D.靠冒险就能实现理想

4.理想和信念的关系是( ABC )

A.它们是人类精神现象信仰的两个侧面

B.人们对世界和自身及其关系的把握和相信,就是信念,而对未来目标的向往、追求和设想就是理想

C.从一定意义上说理想就是信念,因为追求理想,就意味着这种理想的正义性D.理想和信念是一回事,是等同的

5.一个真正认为共产主义是科学的人,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到暂时困难和曲折时,也不放弃自己追求的目标。这说明( BD )

A.理想信念是一种单纯的知识或想法 B.信念本身就表明着一种稳定的立场

C.理想可以远离现实由人随心所欲地想象 D.信念可以成为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6.实现理想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艰苦奋斗的精神表现在( ABC )

A.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地去完成各项任务

B.艰苦朴素,勤劳节俭,抵制和反对剥削阶级腐朽生活作风的侵蚀

C.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专业知识

D.乐天安命,顺其自然,回避社会和人生矛盾,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

7.无数事实证明,人有了明确的理想,才能在人生的追求上不断去攀登,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人若没有明确的理想信念,就会像没有舵的小船,在生活的大海中迷失方向,甚至搁浅触礁。这就是说( ABC )

A.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 B.理想信念是人生前进的精神动力

C.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D.理想信念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想当然8.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 ACD )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A.世界观 B.道德观 C.人生观 D.价值观

9.所谓社会主义信念,是指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解和真诚信仰。今天的青年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必须( AD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B.大胆地随心所欲地畅想未来

C.讲求实惠,放弃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D.积极参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0.理想信念的作用有( ABC )

A.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B.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C.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D.决定人生的总体高度

11.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有( ABD )

A.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B.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C.告诉大学生吃什么饭

D.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12.一个真正认为共产主义是科学的人,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遭到暂时困难和曲折时,也不放弃自己追求的目标。这说明( BCD )

A.信念是一种单纯的知识或想法B.追求崇高的理想需要坚定的信念C.信念本身就表明着一种稳定的立场D.信念可以成为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13.把理想变为现实,要付出劳动,要积极实践,还需要( ABCD )。

A.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B.要有献身精神

C.要有真才实学 D.要有学习前人并超越前人的民族气概

14.理想和信念是密切联系的,它们是同一种人类精神现象即信仰现象的两个侧面。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有( ABC )

A.思想性与实践性 B.时代性与阶级性

C.多样性与共同性 D.强制性与滞后性

15.把理想与现实对立起来,容易陷入的误区是 ( CD )

A.把理想等同于现实 B.把现实等同于理想

C.以现实来否定理想 D.以理想来否定现实

16.邓小平说:“美好的前景如果没有切实的措施和工作去实现它,就有成为空话的危险。”这说明( BCD )

A. 社会实践是科学知道产生的源泉

B. 社会实践是联系理想和现实的桥梁

C. 有了理想并不意味着成功,更不意味着已经成功

D. 把理想转变为现实要付出辛勤的劳动,要靠实实在在的实践

17. 理想是人们的( ABD )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A.世界观 B.人生观 C.道德观 D.价值观

18.社会理想是人生理想的核心。社会理想在我国指的是( AC )

A.中国共产党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

B.人们对未来道德关系、道德标准和道德人格的向往

C.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D.人们对未来的工作部门、工作种类以及业绩的向往和追求

19.邓小平在总结中国历史经验时曾深刻地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这表明( ACD )

马原第二章

1、实践的主体是(B)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2、实践的客体是(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实践的中介是(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4、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AB) A. 具有客观现实性 B. 具有社会历史性 C. 表示人和社会的关系 D. 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是社会主

义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的飞跃。这一历史性飞跃的实现,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是(BCD) A. 进一步印证了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发展得最好的唯一模式 B. 逐步改变着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进一步削弱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 C. 推动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D. 给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了巨大压力,迫使他们在改善工人群众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作出一定的让步 6、哲学家孔德认为:“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是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越过任何重要的阶段。”对他的这一看法,分析正确的有(ABD) A. 他否认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B. 他否认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与历史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C. 他的这一观点具有辩证法的倾向 D. 他没有认识到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2016马原思考题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就是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中国梦的实现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道路和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只有我们人人从自己做起,又能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才能实现。、 3、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答:(1)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4、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

马原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观点案例资料 1、对世界本原得不同理解 观点1 德谟克利特得“原子” 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得灵魂在内,都就是由原子这种不可分割得物质粒子组成得。原子就是永恒得,由原子所组成得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就是永恒得。原予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原子得数量就是无限多得,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得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与位置得区别。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得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与位置上得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得性质。虚空就是原子运动得地方,就是“非存在”。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原子分离,事物就灭亡。 观点2 霍布斯得“物体”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就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得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公民》、《论社会》与《利维坦》等。霍布斯运用机械力学得观点与几何学得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论物体、论人、论国家与论社会在内得哲学体系。 “物体”就是霍布斯哲学体系得基本范畴。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得只有物质所构成得物体。她说:“哲学得对象,或者哲学所处理得材料,乃就是每一个这样得物体:这种物体我们可以设想它有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它得思考,指导它同别得物体加以比较,或者就是,这种物体就是可以加以组合与分解得,也就就是说,它得产生或特性我们就是可以认识得”。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得定义。她说:“物体就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得东西,与空间得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得广延”。显然,霍布斯所说得物体具有如下特征: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得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霍布斯所说得物体概念基本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得物质概念。霍布斯还认为,经院哲学所奉”,如同说“圆得方形”一样荒谬。 观点3 “存在就就是被感知” 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得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63)在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

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docx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 B )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D )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4.实践的中介是( A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0.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B )

大学马原第一章要点整理

第一章 * (名)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 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 * (名)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万事万物:物质现象精神现象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名)哲学的基本问题 : 1、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源(第一性) 2、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研究一般、共相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会成为哲学基本问题?宏观角度:世界由物质和思维这两类现象构成微观角度:个人的“精神”和“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贯穿人一生的问题. *(名)唯物主义:物质是世界的本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特征:强调外在力量的客观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由某种或几种“初始元素”构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原是原子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名)唯心主义 :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特征:强调精神力量的创造性 主观唯心主义:个人的主观精神(心灵、感觉、观念、意志)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 )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不可知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只有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才能全面的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义哲学的伟大变革: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 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 (名)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通过感觉感知,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感觉所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存在于人意识之外,为人意识所反映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本质看时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马义哲学基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名) 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出发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了可知论和能动反映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理论意义:唯物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现实意义: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认识客观事实、利用客观事实才能达成我们的目的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函数,随物质运动的改变而改变

马原习题2015版第二章习题-(2)

第六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A) 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2.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B) 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 B.改良的资本主义 C.社会主义不同模式的一种 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C)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坚持党的领导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4.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C)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5.列宁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依据是(B)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6.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B) 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19 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C.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7.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D)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8.列宁说,“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创造不出社会主义来。”这就是说,(B) A.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发生和取得胜利 B.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C.只能靠经济力量去实现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资本主义内部自发产生 9.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具体途径是(D) A.通过改革和革命实现的 B.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灌输实现的 C.实践 D.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10.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B)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B.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11.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的思路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B)

马原教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案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何谓 课时: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什么是哲学的几种典型观念的介绍与分析,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到哲学特有的语境中来,激发学生对问题本身和作为问题之学的哲学的兴趣。参考文献: 张世英《新哲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马捷莎:《关于“哲学是什么”的断想》《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教学内容: 一、关于哲学,哲学家们都说了些什么 1、哲学是智能之学或爱智之学,拉丁文philein 和sophia。古希腊哲学家的观 念,汉语中的哲即智慧,《尔雅》,哲,智也。 2、哲学是形而上学,《周易.系辞》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 谓形而上学即研究超经验、超感官的对象的学说。 3、哲学是本体论:ontology,研究存在的学说,即存在、世界、宇宙的本质是 物质、精神、灵魂还是上帝?本体论概念出现于欧洲中世纪,但是在17世纪才被沃尔夫所详细论述和使用 4、哲学是认识论,epistemology,希腊文为episteme知识和logos理论,自笛卡 尔始,西方近代哲学发生了认识论转向,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研究人的认识,哲学就是认识论。 5、哲学是科学方法论(科学主义理路),现代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流派反对哲 学是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观点,认为所谓超验世界的本质是人的感觉无法达到的、人的经验无法论证的,哲学的目的就是为科学提供精确的方法和符合逻辑的命题,因此,哲学就是科学方法论。 6、哲学是人本学,人道主义humanitariamism,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或人本学 humanism,人学、人生境界说,现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流派认为哲学是以人

马原第2章 试题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B )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2.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4.“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 D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不深刻的认识和深刻的认识 C.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 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6..感觉、知觉、表象是( A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7.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C )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8. 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马原思考题附答案(2)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 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统一的。 第一章 3、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哲学: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或二者有无同一性(认识论上:可知论vs不可知论)。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内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一章 马原教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讲义)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哲学的高度抽象性 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第一,什么是世界观 第二,怎样理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第三,为什么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一词,在古希腊文中,是由“爱”和“智慧”这两个词组成;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 概括: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普遍具有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而不系统的,没有上升到理论形态。哲学以理论的形态对世界观问题做出系统的回答和必要的论证。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的规律;自觉按照这种最一般的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就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贯彻和体现在人生领域,就是人生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意义和最终目的的看法和根本态度,它包括对人生的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生死、苦乐、荣辱等问题的观点和态度。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这一问题为什么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及其意义是什么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承认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 另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是认为我们的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世界是可认识的,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世界能够达到一致,这就是可知论点。凡是认为我们的思维不能认识存在或

2018年至善网马原答案第二章[推荐]

习题题目总数:19答题正确:19答题错误:0待回答:0锁定:0 ?习题1(单选题)答题正确 人类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o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观点 o认识的观点 o实践的观点 o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的观点 ?习题2(单选题)答题正确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说明() o技术发展推动科学发展 o社会实践的需要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o技术比科学更为重要 o科学发展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 ?习题3(单选题)答题正确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主张() o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o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o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认识路线 o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路线

?习题4(单选题)答题正确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o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前提 o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o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于理论之中 o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各自独立的 ?习题5(单选题)答题正确 人的认识就是类似于照镜子的活动,这是属于()的观点 o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o经验主义 o辩证唯物主义 o唯心主义 ?习题6(单选题)答题正确 关于感性认识的正确说法是() o感性认识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 o感性认识是一种抽象的思维 o感性认识主要有感觉、知觉和推理三种形式 o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习题7(单选题)答题正确 两种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o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o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认识路线 o旧唯物主义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o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习题8(多选题)答题正确 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的错误 o经验论 o教条主义 o经验主义 o唯理论 ?习题9(多选题)答题正确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 o矛盾关系 o认识关系 o实践关系 o价值关系 ?习题10(多选题)答题正确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o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o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o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o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原》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 本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把握世界的本质及自然、社会、人类统一的基础,认识世界的存在状态及发展规律;同时,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了解其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掌握辩证地认识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 1.物质的根本属性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规律及其特点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核心内容 4.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 [教学难点] 1.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的关系 2.意识的起源 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手段]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为辅 [教学时数] 4课时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强调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意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同意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意义(强调哲学基本问题的实际意义) 世界上的现象归结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结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其中都交织着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而这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首先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曾对哲学基本问题作过探讨,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马原题库第二章

第二章 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真理的绝对性。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一、单项选择题 16、“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B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22、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C )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27、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 )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31、对事物用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C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旧唯物主义包括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或者把实践理解为人类消极适应环境的动物式的本能活动,看不到实践的能动性;或者把实践活动狭隘地理解为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活动. 3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存在局限-相对性 34、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B )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否认物质的决定性 D.夸大物质的决定性 35、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 A ) A.真理变成现实 B.谬误转化为真理 C.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 D.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 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同时又能把正确的理论直接变成现实 37、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 A )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38、毛泽东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调查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看花,一种是下马看花、走马看花,不深入,还必须用第二种方法,就是下马看花,过细看花,分析一朵花、毛泽东强调“下马看花”的实际意义在于( D ) A、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要有先进理论的指导 B、运用多种综合方法分析调查研究的材料 C、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适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 D、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实际,才能找出规律 4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C )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二章试题及答案(2018年5月)

第二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一种:() A.怀疑论 ( ) B.不可知论 ( ) C.唯灵论 ( ) D.可知论(√)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 ) C.先验论 ( ) D.直观反映论 ( )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论的观点 ( )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 )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 4.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 )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 )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D.康德哲学的功绩 ( ) 5.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 C.科学实验 (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 7.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A.可知论学派 ( )

B.不可知论学派 ( ) C.唯理论学派(√) D.经验论学派 ( ) 8.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A.唯理论学派 ( ) B.经验论学派(√) C.唯物主义阵营 ( ) D.唯心主义阵营 ( ) 9.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 10.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 ) 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 ( ) 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 ) 11.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是:() A.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 ( ) 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 ) C.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 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 ( ) 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 ) 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 ) 13.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 )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 )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 ) 14.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 ) B.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 )

大学马原第一章要点整理讲解学习

第一章 *(名)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 *(名)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万事万物:物质现象精神现象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名)哲学的基本问题:1、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源(第一性) 2、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研究一般、共相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会成为哲学基本问题? ?宏观角度:世界由物质和思维这两类现象构成 ?微观角度:个人的“精神”和“物质”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贯穿人一生的问题。 *(名)唯物主义:物质是世界的本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特征:强调外在力量的客观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由某种或几种“初始元素”构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的本原是原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名)唯心主义: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特征:强调精神力量的创造性 主观唯心主义:个人的主观精神(心灵、感觉、观念、意志)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的本原是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不可知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只有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才能全面的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义哲学的伟大变革: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实现唯物论和辩 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名)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通过感觉感知,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感觉所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存在于人意识之外,为人意识所反映 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的本质看时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马义哲学基石)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名)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

马原习题整理

单选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斗争的焦点在于() A.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 B.是否承认发展的观点 C.是否承认内部矛盾的观点 D.是否承认质变的观点 2. “科学证明:不可再分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这是哪种唯物主义的观点? A.庸俗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3. 作为哲学范畴,“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的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这是() A.庸俗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4. “离开了心中观念的前后相承,时间是不能存在的”,这一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时空观 C、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D、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5.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实践活动的是() A.教师在上课 B.警察在街上巡逻 C.科学家在实验室做实验 D.农民在田里插秧 6. 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7.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

8. 在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 A.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9. “8”就是“发”,“4”就是“死”,这种说法违背了联系的() A、客观性 B、普遍性 C、多样性 D、条件性 10. 实用主义鼓吹“有用就是真理”,把“有用”与“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定了真理的() A.客观性 B.相对性 C.价值性 D.具体性 11.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A.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12.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13.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或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该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恩格斯这段话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思想变革是政治变革的先导 C、哲学是时代的精华 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14、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关系的变革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变革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

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马原第二章题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10题) 1、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C 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C.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 D.只是辨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D A.每个人必须事事实践才能有认识 B.只要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4、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B A.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B.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C.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C A.是否被大多数人拥护 B.是否被社会普遍承认 C.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一致 D.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 A.反映的观点 B.客观存在性的观点 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 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摹写 D.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 8、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B 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B.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C.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

D.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 9、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指:A A.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地创造 C.自由意志为所欲为 D.完全摆脱了必然 10、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B A.抽象的不变的统一 B.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绝对的永恒的统一 D.相对的暂时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多项5题) 1、实践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它们是指:A D A.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B.实践具有观念的形式 C.实践具有理论的特性 D.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E.实践是一切生命物质的存在形式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一说法:A D E A.是指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是唯心主义的 C.是庸俗唯物主义的 D.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E.是对意识来源的一种正确解释 3、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A B C D E 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D.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E.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它:A B C E A.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B.具有普遍性 C.具有直接现实性 D.能检验某一认识是否有用 E.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5、以下论断正确反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有:B D E A.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 B.幻想是极可贵的品质 C.意志决定一切 D.顿然醒悟,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症结 E.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畏劳苦坚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三、辨析题:(10题) 1、只有直接经验才是重要的,间接经验没什么用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