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章《声现象》测试卷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章《声现象》测试卷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章《声现象》测试卷

第二章《声现象》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小明用4根粗细相同的橡皮筋、四个砝码、一个纸盒、两根木条制成一个橡胶皮筋吉他.橡皮筋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不同质量的砝码,拨动橡皮筋就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则音调最高的那根橡皮筋下悬挂砝码的质量是()

A. 20g B. 40g C. 60g D. 80g

2.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相比,次声具有较小的()

A.传播速度B.传播能量C.振动幅度D.振动频率

3.噪声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长期生活在噪声的环境下还会损伤听力,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听力的是()

A.在闹市区将门窗装上双层真空玻璃B.在纺织厂车间工人带上隔音耳罩C.在市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D.在家听着音乐进入梦乡

4.向远处的人喊话,喊话的人用手做成一个喇叭形状,放在自己的嘴上,这样可以()

A.提高声音的传播速度,减少声音损失B.提高声音频率,听得更清楚C.减少声音分散,听话人处响度大D.减少声音分散,使各处响度都增大

5.小红同学喜欢利用复读机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在音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让复读机先正常播放一段录音,然后再快速播放同一段录音,则发出的声音()

A.响度增大,音调不变B.响度减小,音调不变C.响度不变,音调升高D.响度不变,音调降低

6.利用电位器调节耳机音量,它的作用是改变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

7.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A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 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C . 声音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

D .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

8.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甲中兵乓球的作用是将微小的实验现象放大

B . 图乙中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音

C . 图丙的实验可探究响度与频率的关系

D . 图丁中利用声呐系统捕鱼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9.“闻其声,知其人”,从声学的角度分析,判断的依据是声音的( )

A . 响度

B . 音量

C . 音调

D . 音色

10.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

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 . 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 . 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11.观众对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成语大赛好评如潮,大赛中涉及的下列成语跟声音响度有关的是()

A.震耳欲聋B.闪烁其辞C.掩耳盗铃D.耳熟能详

12.有些人晕车,与耳的什么构造有关()

A.耳廓和前庭B.外耳道和半规管C.鼓膜和外耳道D.半规管和前庭

1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医生利用“B超”给病人做检查,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超声波声音响度太大,所以人听不见

C.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D.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男低音比女高音的音调低,响度大14.正在拉二胡的演员不断用手指在琴弦上移动,这样做的目的是()

A.为了获得更大的响度B.为了获得更好的音色C.使二胡发出不同的音调D.阻止琴弦振动发声

15.下列事例中,不属于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A.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铁轨判断有没有裂缝B.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呼吸和心跳C.医生用超声波给病人做碎石

D.我国次声波站探知到某国的核武器试验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牛的叫声与蚊子的叫声是不同的,_________ 叫声的音调高,_________ 叫声的响度大,且牛和蚊子的叫声的_________也不相同.

17.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____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8.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 ______ .此研究方法叫做 ______ 法

三、实验题(共3小题)

19.在观看交响乐队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同属于管乐器的圆号、小号、长号、大号发出声音的高低各不相同,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管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管内空气柱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管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管内空气柱的横截面积(粗细)有关

小明找来了两个未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制成了一些哨子(如下图所示).注射器的规格分别为2.5ml和5ml.他一边吹哨子一边调整注射器内空气柱的长度,同时利用专用仪器测出声音的频率和响度,详见下表(表中“ml”表示毫升,“cm”表示厘米)

(1)选用序号为A、B、C的三次实验做对比,可以得出:在空气柱的______ 相同时,管内空气柱越短,音调越 ______ .

(2)选用序号为 ______ 的两次实验做对比,可以得出:在空气柱的 ______ 相同时,管内空气柱横截面积越大,音调越 ______ .

(3)序号为C、D的两次实验中,响度大的是 ______ (选填“C”或“D”).

20.下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阅读并回答.

(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______ .

(2)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使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一同学想验证声速与气体温度的关系,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并使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在甲乙之间加温,发现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则声速随气体温度的增大而 ______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4)如图中,已知S1=20cm,S2=80cm,液晶显示屏上显示:1.875,则此时声速约为______ m/s.21.为了探究乐音的特征,小东做了以下实验.

(1)小东将钢尺的某处压在桌面上,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一定,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上下拨动钢尺的另一端,如图所示.实验中发现,钢尺被压得越弯,上下振动的幅度越大,桌面被拍打得越响.根据这一实验证据,他得出了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的结论.

①小红认为实验证据中存在错误,请你说明理由.

①结合如图所示小东的操作,请你指出他操作中的错误.

(2)改正实验后,他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_____.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共3小题)

22.一辆汽车向山崖匀速行驶,速度是10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某一位置司机鸣笛,经过2s后听到回声,则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是多少?

23.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用超声波测位仪竖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经过4s收到海底返回的声波,求该处海深是多少?

24.一辆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m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80m后,司机刚好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30m/s,求汽车行驶的速度.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弹拨橡皮筋,橡皮筋受到力的作用振动发声.悬挂不同质量的砝码,橡皮筋发出的音调不同,是由于此时橡皮筋振动的频率不同,悬挂的砝码的质量越大,橡皮筋拉得越紧,橡皮筋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所以音调最高的那根橡皮筋下悬挂砝码的质量是80g的.

2.【答案】D

【解析】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所以次声波的频率较小.3.【答案】D

【解析】A,在闹市区将门窗装上双层真空玻璃,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利于保护听力;故不符合题意;

B,在纺织厂车间工人带上隔音耳罩,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利于保护听力,故不符合题意;C,在市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利于保护听力,故不符合题意;

D,在家里带上耳机听音乐,对人的听力是不好的,故该选项不利于保护听力,符合题意;

4.【答案】C

【解析】用两手在嘴边做成“喇叭”状或用“土喇叭”,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从而使声音的响度更大一些.

5.【答案】C

【解析】在音量不变的情况下,录音的响度是不发生改变的.快速的播放录音带,频率增大,音调升高.

6.【答案】B

【解析】利用电位器调节耳机音量,它的作用是改变声音的大小,即响度.

7.【答案】B

【解析】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这样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当把空气全部抽空后听不到声音.说明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8.【答案】A

【解析】A,音叉振动产生,但振动不容易直接观察,将小球紧靠发声的音叉,将不容易直接观察的音叉振动转换成容易观察的小球被多次弹开,将微小的实验现象放大,故A正确;

B,“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B错误;

C,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频率无关,故C错误;

D,声呐系统捕鱼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

9.【答案】D

【解析】“闻其声,知其人”,从声学的角度分析,判断的依据是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BC错误,D正确.

10.【答案】C

【解析】A、空气的密度小于氧气的密度,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氧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符合题意;

B、空气的密度小于铝的密度,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铝中的传播速度,不符合题意;

C、声音在固体(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空气和氧气)中的传播速度,符合题意;

D、铁的密度小于铜的密度,而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铜中的传播速度,不符合题意;

11.【答案】A

【解析】A,震耳欲聋是指声音很大,指响度大,符合题意.B,闪烁其词是声音时断时续,振动发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不符合题意;C,掩耳盗铃是从人耳处减弱声音的传播,不符合题意;D,耳熟能详是指从音色的角度区分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的不同,不符合题意.

12.【答案】D

【解析】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半规管引起旋转感觉,前庭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有些人晕船、晕车的原因.故选D.

13.【答案】B

【解析】A,医生利用“B超”给病人做检查,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所以人听不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男低音,是指音调低,女高音是指音调高,轻声伴唱,说明女高音的声音比较小,即响度小,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14.【答案】C

【解析】二胡发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琴弦的长度不同,则振动的快慢就会不同,导致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所以可以不断用手指上下移动去控制琴弦,这样做是为了改变二胡发出声音的音调,从而会有美妙的音乐.

15.【答案】C

【解析】A,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铁轨判断有没有裂缝,属于声音传递信息;

B,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呼吸和心跳,属于声音传递信息;

C,医生用超声波给病人做碎石,属于声音传递能量;

D,我国次声波站探知到某国的核武器试验,属于声音传递信息.

16.【答案】蚊子;牛;音色

【解析】蚊子的叫声音调高,响度小;牛的叫声音调低,响度大.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17.【答案】响度

【解析】轻拨与重拨钢尺,会导致钢尺振动幅度不同,响度就不同.

18.【答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转换

【解析】扬声器发声时,小纸片在跳动,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观察小纸片的振动把扬声器微小的振动放大,这种物理研究方法叫做转换法.

19.【答案】(1)横截面积(或粗细);高;(2)A、D(或B、E或C、F);长度;低;

(3)D.

【解析】要研究音调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需用控制变量法.

(1)选用序号为A、B、C的三次实验做对比,可以得出:在空气柱的横截面积(或粗细)相同时,管内空气柱越短,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需控制琴弦的长短和琴弦的材料不变,所以要选择A、D(或B、E或C、F).

由此可得,管内空气柱横截面积越大,音调越低;

(3)序号为C、D的两次实验中,D的声音强度为75分贝,大于D的声音强度.

20.【答案】(1)0;(2)不变;(3)A;(4)320

【解析】(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声音同时到达甲乙位置,所以时间间隔为0,液晶显示屏示数为0;(2)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乙在一条直线上,改变铜铃距离甲的位置,但是甲乙的距离没有发生改变,声音到达乙和甲的时间间隔不会发生改变,所以液晶显示屏的数值不变;(3)甲乙之间距离一定时,然后加热甲乙之间的空气,由于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所以声音传播到甲乙的时间都会减小,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变小.(4)设声速为v,则声音从铜

铃传到甲的时间为:t1=s1

v ,声音从铜铃传到乙的时间为:t2=s2

v

,由题意得:t2?t1=

1.875×10?3s,所以s1

v ?s2

v

=1.875×10?3s,即v=0.8m?0.2m

1.875×10?3s

=320m s?

21.【答案】(1)①这个实验研究对象是钢尺,应该收集钢尺振动的声音,不应该收集桌面被拍打时,桌子发出的声音,桌子和钢尺不是同一研究对象;

①操作的错误是:手没有压紧钢尺与桌子边缘接触的地方;

(2)降低;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

【解析】(1)①实验时眼睛观察钢尺振动的幅度,耳朵听钢尺振动产生的响度.我们不是研究桌子振动的幅度和桌子的响度,不能收集桌子的声音,故这个实验研究对象是钢尺,应该搜集钢尺振

动的声音.不应该收集桌面被拍打时,桌子发出的声音,桌子和钢尺不是同一研究对象;①据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之所以听到尺子拍打桌子的声音,是由于手没有压紧钢尺与桌子边缘接触的地方造成的.

(2)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部分体积增大,质量增大,越来越难振动,频率越来越小,音调越来越低.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很难振动,频率小于20Hz,人耳感觉不到.

22.【答案】解:①v=s

t

,①在t=2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s1=v1t=10m s×2s=2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m s×2s=680m

?,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则:2s=s1+s2,

∴s=s1+s2

2=20m+680m

2

=350m;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高山的距离:

s′=s?s1=350m?20m=330m.答: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是330m.

【解析】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高山返回汽车时,汽车以10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2s,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汽车行驶的距离;

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司机鸣笛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司机鸣笛时汽车与高山距离;

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高山的距离等于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距离减去汽车行驶的距离.

23.【答案】解: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v=1500m/s,

超声波传到海底的时间t=1

2

×4s=2s

由v=s

t 得,此处海水的深度:s=vt=1500m s×2s=3000m

?答:海底的深度是3000m.

【解析】利用回声计算海水深度:先找到超声波从水面传到海底的时间,再利用公式v=s

t

计算海水的深度.

24.【答案】解:设鸣笛时汽车到山崖距离为s,则2s=s声+s车,声音传播的距离:

s 声=2s?s

=2×700m?80m=1320m,

∵v=s

t

,①声音传播的时间(即车行驶的时间):

t=s

v

=1320m

330m s?

=4s,所以汽车行驶速度为:

v 车=

s

t

=80m

4s

=20m s?.答:汽车行驶的速度是20m/s.

【解析】声音传播的距离等于鸣笛时汽车到山崖距离的2倍减去汽车行驶的距离,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声音传播的时间;声音传播的时间与汽车行驶80m所用时间相同,最后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行驶速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