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的经济学分析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目录............................................................................................................................III 第1章绪论.. (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主要内容与章节结构 (2)

1.3相关概念与假设 (2)

1.4创新与不足之处 (3)

1.4.1 创新之处 (3)

1.4.2 不足之处 (3)

第2章春晚的相关文献综述 (4)

2.1春晚的发展历程 (4)

2.2春晚的文化效应 (5)

2.3春晚的政治效应 (6)

2.4春晚的经济效应 (7)

2.5主要结论及解释 (8)

第3章春晚的成本与效益分析 (9)

3.1春晚的总成本 (10)

3.1.1 春晚的直接成本 (10)

3.1.2 春晚的间接成本 (11)

3.2春晚的总体效益 (12)

3.2.1 春晚的经济效益 (12)

3.2.2 春晚的社会效益 (13)

3.3主要结论及解释 (13)

第4章春晚的机制设计分析 (15)

4.1春晚的供给与需求分析 (15)

4.1.1 春晚的供给分析 (16)

4.1.2 春晚的需求分析 (17)

4.2春晚的机制设计 (18)

4.2.1 春晚资源的有效配置 (18)

4.2.2 春晚市场信息的有效利用 (19)

4.2.3 春晚参与者的激励兼容 (19)

4.3主要结论及解释 (20)

第5章春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23)

5.1政治方面 (23)

5.2文化方面 (24)

5.3经济方面 (25)

5.4主要结论及解释 (26)

第6章结语 (27)

致谢 (28)

参考文献 (29)

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2)

附录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33)

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983年农历除夕夜,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在中央电视台闪亮登场。历时四个多小时的一场文艺汇演让中国老百姓耳目一新,其创新的节目内容及形式得到了观众的好评。春晚作为一类大型文艺节目,无疑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产物,它的诞生与发展更是中国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从此,这档由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综艺晚会节目几乎成为了中国老百姓除夕夜的“精神大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春晚僵化的模式屡遭诟病,吐槽之声不绝于耳,其收视率与满意度呈现下滑之势。2014年即使让冯小刚来执导春晚,其收视率也不过30.98%①,而2015年的春晚即使植入抢红包的互动,收视率也仅达到28.37%②。面对如此严峻的春晚收视率每况愈下的发展态势,春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在此,笔者将对春晚这一“制度安排”作出经济学上的解释。

1.1.2 研究意义

春晚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延续至今,观众年年都在看,可是观众对春晚的满意度却越来越低,春晚的收视率也不断呈现下滑之势。曾几何时,人们对春晚的吐槽已经超越了对春晚节目本身的关注,成为全民狂欢的新潮流。可见,重新设计春晚的运行机制,有助于解决春晚产品的供需矛盾,对春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春晚作为我国民众的重要“文化产品”,不仅得到了普通受众的注视更是得到了不少学者的青睐。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春晚进行了解读与分析,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春晚进行机制分析的并不多。因此,对春晚进行经济学分析,有可能是一项创新研究,弥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①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②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