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练习题-普通用卷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练习题-普通用卷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练习题-普通用卷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练习题

一、单选题

读“我国某局部地区地层剖面图”,回答下列题。

1.关于图示地区各岩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出露地表的岩石年龄长腰山比马鞍山老

B. 图中岩层受到了强烈的拉伸形成褶皱

C. 长腰山下方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D. 地下隧道适宜建在A处的地下

2.关于图中各点地貌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长腰山--岩层受挤压隆起形成的山

B. A---岩层破碎被侵蚀成向斜谷

C. 马鞍山--向斜槽部岩石坚实抗侵蚀

D. 四地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火地岛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岛屿,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脉余脉。东部和北部为平缓低地,覆盖第四纪冰川沉积和火山灰砾,多湖泊和沼泽湿地。左图为火地岛及其周边区域图。岛上雪线高度仅500~800米,有很多树木,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作“醉汉树”(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火地岛上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是()

①纬度②降水③海陆位置④植被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4.关于图示岛屿叙述正确的是()

A. 岛屿主要位于高纬度地区

B. 岛上湖泊多为断裂下陷作用形成

C. 受山脉阻挡,形成西部多雨区和东部雨影区

D. 地处板块张裂处,多火山地震

5.据图推测“醉汉树”树冠的大致朝向()

A. 东北

B. 东南

C. 西北

D. 西南

桃坪羌寨位于四川西北部理县,寨内石屋多顺陡峭山势依坡而建,其中最古老的建筑是两千年前用黄泥、片石作材料建成,石墙自下而上逐渐见薄,逐层收小,相互挤压得以牢固坚实,集数学、几何、力学为一体。羌寨以古堡为中心,寨内巷道阡陌,暗道纵横,被称为最神秘的“东方古堡”。下图示意桃坪羌寨古堡建筑。据此完成下列题。

6.桃坪羌寨内道路结构错综复杂,其主要功能是

A. 提供便利交通

B. 防御外敌入侵

C. 利于通风换气

D. 阻隔外界联系

7.寨内古堡经千年而不倒,关键是因为它

A. 防洪能力强

B. 防腐性能好

C. 抗震性能好

D. 抗风能力强

在地核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加热下,最靠近地核的那部分地幔会形成一个像烟囱中的滚滚浓烟一样垂直上升的热柱,这种地幔中呈柱状分布的热异常领域,称为地幔柱。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幔柱分布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题。

8.地幔柱上升到岩石圈底部时,对接触的岩石所起的作用是

A. 侵蚀作用

B. 变质作用

C. 重熔再生

D. 冷却凝固

9.下列地区,最有可能出现地幔热柱的是

A. 欧洲中东部

B. 北美中部

C. 东非大裂谷

D. 青藏高原

结合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题。

10.有关图中甲、乙、丙三地地貌的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地貌仅受外力作用而成

B. 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C. 甲山是由于断裂上升形成

D. 丙河流由流水侵蚀而成,与断层无关

11.图中()

A. 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 ②处是建造隧道的最优选址

C. ③处可以找到生物化石

D. ①处的岩石是受外力作用形成的

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12.有关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质构造为褶皱

B. 乙地背斜成山

C. 丙地向斜成谷

D. 甲乙之间有断层

13.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及其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 甲—风力侵蚀

B. 乙—流水侵蚀

C. 丙—冰川侵蚀

D. 丁—人类活动

14.据观测,喜马拉雅山目前仍在以一定的速度抬升,其原因是()

A.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

B.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相互碰撞

C.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

D. 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

某校高一(2)班同学在实施野外考察时,发现了某山地地貌的地质构造如图所示,完成下列小题

15.形成该处地质构造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壳运动

B. 流水侵蚀

C. 风力沉积

D. 海浪冲击

16.关于图示地貌正确的描述是( )

A. ①处地貌反映的是“背斜成谷”

B. ②处地貌反映的是“地堑成山”

C. ③处地貌反映的是“地垒成谷”

D. ④处地貌反映的是“向斜成山”

17.图示地质构造中可能储存有丰富地下水资源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⑤

下图为世界部分板块分布图。完成下面问题

18.在六大板块中,图示区域没有涉及的是

A. 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

B. 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C. 欧亚板块、美洲板块

D. 非洲板块、美洲板块

19.图中甲边界附近,常会形成

A. 海岭

B. 裂谷

C. 岛屿

D. 海沟

20.下图为某地岩层(沉积岩)剖面图,下列描述该地形成的过程,最合理的是()

A. 沉积→褶皱→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B. 沉积→断裂→褶皱→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C. 褶皱→断裂→抬升→沉积→下沉→侵蚀

D. 褶皱→断裂→侵蚀→沉积

二、多选题

21.下列属于褶皱山的是()

A. 喜马拉雅山

B. 安第斯山

C. 阿尔卑斯山

D. 泰山

22.唐朝黄埔松在《浪淘沙二首》中有诗“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船半欲沉。宿鹭眠

鸥鸥飞旧浦,去年沙嘴是江心”。图为“某河流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诗人描写的景观最有可能位于()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23.长江流经四川盆地东部边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

的长江三峡。《水经注》中有一段关于三峡地区古代土著“祈雨”的记载:“天旱,燃木崖上,推其灰烬,下移渊中,寻即降雨”。据此回答19~20题。

三峡的成因主要有()

A. 断裂下陷

B. 地壳上升

C. 流水侵蚀成谷

D. 风力侵蚀成谷

三、填空题

24.读下面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若图中M、N、P、Q构成水循环,则Q表示;若图中M、N、P、Q 构成某日热力循环,则Q表示风。

(2)图中①--④四个岩层由老到新的排列是。

(3)图中⑤--⑧代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⑦表示作用;⑧表示作用。

(4)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岩石名称。A和B是岩、D是岩。

(5)从褶皱的弯曲形态判断,图中乙地是;从地表的形态判断,图中甲地

地貌是,其形成的原因是

(6)丁地岩体相对两侧岩体的位移方向是 (上升或下降)。

2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丁处地质构造名称是________,丁处的地貌是________。

(2)若建设地下隧道,从地下水状况、工程稳定性和安全性考虑,应选择在______处为好。其中_______处最不适合建设大型工程。

(3)根据水循环发生的过程,下列各序号所代表的水循环的环节分别是:

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4)图中影响福州夏季降水多少的环节是______ (填序号),图示水循环的环节中,人类施加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_(填环节名称)。

(5)乙地质构造顶部缺失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该地区岩层中有一层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则该地区可能出现的旅游资源是________________(地貌名称)。

四、综合题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如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2)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

(3)说明图示区域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

(4)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于11 月考察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地区,发

现该地距海洋近但很少受到海洋水汽的“滋润”,草原、沙漠广布,但多外流河;

沙漠中分布有保存完好的大片石化森林。下图是巴塔哥尼亚地区略图及石化森林(形成于约6000万年前)形成的一般过程。

(1)分析巴塔哥尼亚高原很少受到东西两侧大洋水汽“滋润”的原因。

(2)分析干旱的巴塔哥尼亚地区外流河流动过程中流量损耗相对较少的自然原因。

(3)推测巴塔哥尼亚地区“石化森林”的形成过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小题1】D【小题2】D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背斜和向斜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根据岩层的分布规律,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出露地表的岩石长腰山比马鞍山位置靠上,故岩层年龄新,A错误;图中岩层受到了强烈的挤压形成褶皱,B错误;长腰山下方属于向斜,而背斜才是良好的储油构造,C错误;地下隧道适宜建在背斜处,A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故D正确。

故选D。

2.

【分析】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背斜和向斜形成的地貌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长腰山是向斜槽部由于受挤压,质地坚硬,不易侵蚀,形成山地,A错误;A为背斜谷,背斜顶部由于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B错误;马鞍山没有位于向斜槽部,C

错误;任何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故四地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3.【答案】

【小题1】A【小题2】C【小题3】B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火地岛上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影响雪线的因素。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火地岛岛上雪线高度仅500~800米,雪线高度较低。读图可知,火地岛所处纬度较高,气温较低,雪线海拔低,①正确;火地岛地处西风带,降水相对较为丰富,雪线海拔低,②正确;与海陆位置、植被等关系不大,③④错。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2. 【分析】

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南美洲地理特征。

【解答】

根据图示纬度信息可知,图示岛屿主要位于中纬度地区,A错;根据材料“东部和北部为平缓低地,覆盖第四纪冰川沉积和火山灰砾,多湖泊和沼泽湿地”可知,岛上湖泊多为冰蚀湖,受冰川侵蚀作用影响形成,B错;根据材料可知,火地岛西部和南部多为山地,东部和北部为平缓低地,火地岛地处西风带(西北风),西风从海洋带来丰富水汽,受山脉的阻挡,形成西部多雨区和东部的雨影区,C正确;火地岛主要处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D错。

3.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该地风向的判断。

【解答】

植被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该地区受西风带影响,主导风向是西北风,植物受其影响,树冠朝向东南,故B正确,ACD错误。

6.【答案】

【小题1】B【小题2】C

1.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桃坪羌寨内道路结构错综复杂的主要功能,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获取有效信息。

【解答】

道路结构错综复杂,交通不便,不利于通风换气,A错,C错;地形错综复杂,视通差,,隐蔽性强,利于防御外敌入侵,B对;但不能阻隔与外界的联系,D错。

故选B。

2.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寨内古堡经千年而不倒的原因,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获取有效信息。

【解答】

寨内古堡顺陡峭山势而建,排水条件好,不易发生洪灾,A选项错误;以黄泥、片石为材料,不易被腐蚀,但这不是关键因素,B选项错误;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但由于建筑结构合理,抗震性能好,故经千年而不倒,C选项正确;抗风能力强不是主要原因,D选项错误。

故选C。

8.【答案】

【小题1】B【小题2】C

【解析】1. 略

2. 略

10.【答案】

【小题1】C【小题2】D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图中地貌的成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地貌的成因。

据图分析图中地貌的成因首先是由于地壳运动挤压导致岩层发生变形形成褶皱,之后岩层断裂错位形成断层,在断层处的地表岩石破碎被外力侵蚀形成河谷,所以该地貌的形成既有外力作用也有内力作用,A错误;该地貌的成因主要是因为受挤压并断裂,与张裂无关,B错误;从图中岩层的排布情况来看,甲山所在岩层上升,属于断裂上升形成,C对;丙河是在断层处发育形成的,主要是因为断层处岩体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D 错。

故选C。

2.

【分析】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地质构造相关知识。

【解答】

①部位背斜顶部,根据岩层走向易储油气,并不储水,A错;②处为向斜,不利于修建隧道,B错误;③处为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不会埋藏化石,化石主要存在于沉积岩层,C错误;①处是砂岩,属于沉积岩,是受外力作用影响成岩,D正确。

故选D。

12.【答案】

【小题1】A【小题2】B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地质构造相关知识。

【解答】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该地岩层只是发生了弯曲变形,因此其地质构造为褶皱,

A正确;从图中看乙地是背斜,但受到了外力的侵蚀形成了谷地而非山地,因此属于背斜谷,B错误;丙地是向斜,但比两侧海拔高,属于向斜山,C错误;甲乙之间岩层岩层连续,没有断裂,所以没有断层,D错误。

故选A。

2.

【分析】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熟练掌握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解答】

甲、乙地降水多,其侵蚀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乙地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谷地,为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A错误,B正确;向斜山一般海拔较低,不会形成冰川,C错误;丁地没有体现出人类活动的影响,D错误。

故选B。

1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喜马拉雅山持续抬升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喜马拉雅山的成因是答题的关键。

【解答】

喜马拉雅山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带,所以A正确,BCD错误。

15.【答案】

【小题1】A【小题2】D【小题3】A

【解析】

1.【分析】

本题考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内、外力

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从图上看出,该地区为褶皱山系,其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内力作用导致地壳运动,所以,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分析】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背斜、向斜等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读图可知,①处地貌反映的是“向斜成谷”,②处地貌反映的是“背斜成山”,③处地貌

是“地堑和向斜共同作用形成山谷”,④处地貌反映的是向斜成山,因此D项正确,ABC 错误。

故选D。

3.【分析】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与资源开发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地质构造与资源分布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背斜储油气,向斜是良好的地下水储藏构造,图中①是向斜构造,②是背斜构造,③是断层构造,⑤是背斜构造,因此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8.【答案】

【小题1】D【小题2】A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板块构造学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读图可知,图中北部、东部、南部的板块交界处分别是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太平洋

板块、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故图中区域没有涉及的是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D对,ABC 错。

故选D。

2. 【分析】

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板块构造学说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读图可知,图中甲边界是张裂边界,位于大洋底部,附近常会形成海岭,海岭是位于板块张裂边界,是大洋地壳新的诞生处,所以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0.【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和岩石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调运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地质作用的判读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一般判断岩层新老关系的方法是:按岩石形成年龄判断—越古老的岩石形成的年代越早。在具有层理构造、呈水平状态分布的沉积岩中,往往老岩在下,新岩在上;按岩浆活动状况判断—如果岩浆侵入某一岩层,则被侵入的岩层形成早于该岩浆岩。根据图示的岩层和地质构造,图示的岩层是沉积岩,因此是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底部的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判断发生了水平挤压而形成褶皱;褶皱发生错位,判断发生了断层活动;而沉积岩出露地表反映了地壳抬升运动且经历的外力侵蚀,上覆岩层的出现反映了内力下沉和外力沉积作用的结果,所以图中的过程是:沉积—褶皱—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1.【答案】ABC

【解析】解: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及阿尔卑斯山均属于褶皱山,泰山属于断块山。

故选:ABC。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

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获取题干中信息即可。

22.【答案】BD

【解析】解:读“某河流地貌示意图”,“宿鹭眠鸥鸥飞旧浦,去年沙嘴是江心”地貌为江心洲,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图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诗人描写的景观最有可能位于②处和④处。

故选:BD。

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23.【答案】BC

【解析】解:三峡的成因主要有地壳上升、流水侵蚀成谷。

故选:BC。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理解即可。

24.【答案】(1)地表径流陆风(2)④③②①(3)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4)岩浆岩沉积岩(5)背斜山岭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而成山。

(6)上升

【解析】试题分析:(1)图示M、N、P、Q表示海陆间循环,Q表示地表径流。若M、N、P、Q构成热力循环,则图示Q表示从陆地吹向海洋的近地面风,为陆风。(2)沉积岩岩层由下而上沉积,故越往上,岩层的年龄越轻,越往下岩层年龄越老。(3)根据图示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A、B表示岩浆生成的岩浆岩,C表示变质岩;D表示沉积岩;故⑦表示生成变质岩的变质作用,⑧表示生成岩浆的重熔再生

作用。(4)结合上题分析,A、B表示岩浆作用而形成,故为岩浆岩,D是受外力作用而生产的沉积岩。(5)图示乙地中间岩层向上拱起,故判断为背斜;甲处地表中间高,四周低,故判断为山岭。成因主要从外力作用使向斜成山角度分析。(6)图示丁处,中间岩层相对两侧岩层向上滑动。

考点:本题考查水循环、热力环流、地质构造、地质循环等内容。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解题的关键指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环节;海陆风的风向差异和地质构造的基本判断方法,能结合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判断岩石的类型和地质作用。

25.【答案】(1)向斜山岭或向斜山

(2)乙丙

(3)水汽输送降水

(4)③地表径流

(5)背斜顶部受张力大,易受外力风化侵蚀

(6)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

【解析】(1)本题考查图示地质构造类型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掌握地质构造特点是解题的关键。由图可知,丁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据图可知,丁处地貌为山地。

(2)本题考查图示地质构造类型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掌握地质构造特点是解题的关键。隧道的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在背斜处修建隧道,对应的是乙,背斜岩层向上隆起,结构稳定,不易坍塌,同时,有利于排水,不易积存地下水,比较干燥;断层处不宜建设大型工程,对应的是丙,断裂面岩层破碎易造成水库漏水。

(3)本题考查水循环环节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熟记水循环环节名称是解题的关键。由图可知,②③④⑤对应的水循环环节分别为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③为水汽输送,④为降水。

(4)本题考查人类活动与水循环,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掌握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福州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降水集中在夏季,是东南季风带来的,属于水汽输送环节,人类施加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比如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

(5)本题考查地貌成因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示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掌握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解题的关键。读图,乙处岩层向上弯曲,

为背斜,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疏松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6)本题考查地质地貌与人类活动,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能力。知道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是一种旅游资源是解题的关键。石灰岩容易受到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26.【答案】(1)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跃。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

(2)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河流。

(3)金矿与断裂空间分布一致。图示区域山高谷深(地壳抬升,河流深切),河谷出露的岩层较多,金矿石出露的概率增大;河流较多,金矿石出露的空间范围增大。(4)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随流水进入金沙江。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运能力强,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水挟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

【解析】(1)注意审题,空间关键词“图示区域”,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地处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区域断裂发育显著。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可知,断裂发育是由于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使岩层发生断裂;该地处于从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向第二级阶梯的云贵高原、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板块运动活跃,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造成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该地岩石的承受能力而导致断裂发育。

(2)图示区域断裂发育显著,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外力侵蚀,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发育成河流,故河流多沿断裂分布。

(3)读材料“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可知,断裂空间分布处金矿石出露较多,图示区域受地壳抬升,河流深切影响,形成山高谷深的地貌形态,河谷出露的岩层较多,多沿断裂分布,故金矿石出露几率较大;且图示地区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众多,使金矿石可出露的空间范围较大。

(4)河谷出露的岩层中金矿石出露几率较大。金沙江中沙金的形成地质作用过程,首先是河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受外力作用岩石风化侵蚀破碎,矿石掉入到比降大的金沙江,随急流搬运,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随后河流流速减小,搬运能力减弱,河水挟带的金将在河床不断沉积,逐渐累积而形成沙金。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貌的成因,金沙江中沙金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27.【答案】(1)巴塔哥尼亚地处西风带,西部高大(安第斯)山脉阻挡了太平洋水汽

进入;巴塔哥尼亚高原海拔较高,且西风使大西洋水汽向东输送,大西洋水汽也难以进入。

(2)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落差较大,流速较快;陆地(东西方向)狭窄,河流较短,河流流程中蒸发、下渗损失较小。

(3)安第斯山脉还未隆起之前,巴塔哥尼亚地区受西风的影响,降水丰富,森林茂密;板块运动(碰撞挤压)使安第斯山脉隆起抬升,大量的火山喷发导致大片森林被火山灰埋没,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森林演变成化石;外力(侵蚀、搬运)作用使埋藏在地下的石化森林出露地表。

【解析】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 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 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 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 =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 越小越偏东)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 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 越来越稠密。(人口迁移)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 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 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RS):概念:所谓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最重要)→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特点和优点: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而且节省人力、财力。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1 本部分内容主要考点有:大气受热过程;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 常见考点考法 运用等值线分布图(如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等)考查地面状况对气温、气压的影响,以及对风向、风力大小及天气状况的影响。20l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9—10题以坐标图为切人点考查了热力作用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和相应的读图能力;提供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或表格数据、文字、坐标图等材料,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成因、分布规律、特征等的影响。20l1年高考福建文综10—12题通过提供北极地区等压线分布图的形式综合考查了风向判别、海陆分确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等;以图像或等压线分布图为载体,考查锋面或低压(高压)过境时的天气变化特征。2011年高考江苏地理5-6题、安徽文综第34题、北京文综第7题、广东文综第6题和天津文综地理部分lO—11题都侧重考查了锋面、低压、高压等主干知识和天气系统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常见误区提醒 通过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等削弱作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重在理解大气逆辐射的意义;热力环流的成因要注意理解大气受热差异与气压差异、气流运动之间的关系;风向的判断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通过绘图的方法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利用读图分析法掌握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熟悉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并注意通过分析统计数据理解和掌握各气候类型的特征;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理解气旋和反气旋、各气压带之间、风带之间、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之问的异同高中地理必修一总结2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海洋的形成 2、太阳活动标志:黑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3、自转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②产生地方时差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

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GIS)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大众化应用 一遥感(RS)-----获取信息 1 概念: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 工作原理:不同地物或同种地物的不同性状,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同 3 工作过程:目标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4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效率高;受限制少;提高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 5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获取信息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2 组成: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 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 作用和优点:为用户提供---三维坐标、速度、时间 优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最全面最详尽

习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0000千米,经线圈长约40000千米 二、地球仪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N S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 圆,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长度 ⑴同一经线圈上的两点,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这个经线圈上. ⑵出赤道外,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向较高纬度凸. ⑶晨昏线是大圆,处在晨昏线上两点的最短距离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晨昏线 复习课二 地 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120°E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高考学习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9143074.html,/dili/)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课程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岩石圈的范围和地球圈层示意图简单绘画。 三、教学目标 学生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学生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学生能识记地球外部圈层的构成。 四、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那你们了解自己生活的地球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熟悉我们人类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 【进入新课】首先我们先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板书) 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读书】同学们阅读书本25页的阅读,思考问题①什么是地震波?②地震波可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征? 【总结】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的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强性震动,并以波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读图】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0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和左边文字,分析莫霍面、古登堡面的大致深度以及这个两个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总结】纵波和横波在地表至莫霍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读书】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总结】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②组成: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含量较多的8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其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③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地幔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1 第一章行星地球 2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3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5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6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7 8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9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10 11 河外星系 12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3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14 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15

16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7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8 19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21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 22 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23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4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25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26 活动); 27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28 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9 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31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32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三明九中陈良豪 一、教材分析: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行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所以本课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防治荒漠化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意图: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分析案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人类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的意义。

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知识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 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其他行星系 河外星系 2、太阳系概况: 1)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2)行星分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公转运动: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地球——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存在生命的条件:①适中的日地距离→适宜的温度; ②适中的体积和质量→适宜生命的大气;③液态水。 4、★太阳辐射: 光、热;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大气、水、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5、★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 ②磁暴:扰乱地球磁场,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极光;④引发自然灾害。 6、★A自转: 1)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的自转周期 太阳日:24时→昼夜交替的周期 2)速度:①线速度: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②角速度:15°/h ③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南、北两极点 3)方向:自西向东。①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②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B公转:

1)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2)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1恒星年) 4)速度: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 5)二分二至的判断:①地轴北极倾向太阳时,夏至; ②地轴南极倾向太阳时,冬至。 7、★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晨昏线的画法(与南北极圈相切,经过圆心) 2)时差:24时区;国际日界线;时差的算法(例如下:)。 +8-(+9)=-1 → 北京比东京晚(少) 1小时 +9-(-5)=+14 → 东京比纽约早(多)14小时 3)地转偏向力:①南半球(左手):向左;②北半球(右手):向右;③赤道:无偏转 8、★公转的地理意义 1)黄赤交角: 23°26′→决定着回归线的纬度 2)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N 0° S ①直射2次:南北回归线之间; ②直射1次:南北回归线上; ③直射0次:回归线至极点之间 赤道:昼夜差距最小,12-12= 0; ——永远为昼长12小时;夜长12小时。 两极:昼夜差距最大,24- 0=24。 ——极昼时,昼长24小时,夜长0小时。 ——极夜时,夜长24小时,昼长0小时。 冬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_必背版(完整版)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 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尝试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3.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4.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学重点: 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启发讲述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能源的分类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能源的分类 ⑴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⑵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特点:①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形成的 ②有限的 ③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2.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3.煤炭资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更突出 ⑴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也是世界最大的煤炭基地之一。 ⑵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开发条件 1.能源资源开发原则: 因地制宜:①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 ②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 ⑴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①储量丰富 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2 700亿吨,按2018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②分布范围广: 全省40%的土地下面有煤田分布(图3.1)。 ③煤种齐全: 全国10大煤种,山西省都有分布。 ④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主要用于燃烧发电)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主要用于冶炼钢铁)基地。 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除煤炭资源外,煤田的煤层中还含有丰富的煤层气一种清洁燃料,储量占全国煤层气总储量的1/3。 ⑵市场广阔 ①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且消费量大于生产量。 如:2018年的消费量接近15亿吨标准煤,而生产量约14亿吨标准煤。 ②随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增加,能源缺口扩大。 ③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材料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 76周年 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地球 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月球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 5.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地球上有液态水 7.存在生命安全的宇宙环境 的行星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直接、间接地为地球上提供了能源 4.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备注: 1. 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2.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3.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 4.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 黄赤交角 自转 → 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公转 → 黄道(平)面 (23°26′) 限制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变大,热、寒带面积变大, 变小,热、寒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大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1.移动方向 夏至日→冬至日 向南移动 冬至日→次年夏至日 向北运动 2.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各只有一次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 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无直射 3.周期: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 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 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 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附近 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 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 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3、农业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和棉花、桑蚕的产地。(为什么) 4、工商业时期:稠密的水网再次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粮仓地位、棉花生产地位均让位于其他地区。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要熟悉中英文 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监测、城市管理、资源普查、灾情评估、农业生产、台风预报等等。 3、地理信息技术大众化趋势:GPS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网站 4、RS的定义: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对地面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关键的装置时:传感器原理:不同物体发射的电磁波不一样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处理装置——遥感图像 5、GPS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