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中医特色疗法

1、啄治法治疗急慢性扁桃体炎

啄治法是一种中医外治疗法,主要用于慢性扁桃体炎的治疗。本疗法方法简单,操

作方便,无痛苦,且不需要任何麻醉,成人及儿童都易于接受,并且大医院与基层医院

都可实施操作,具有潜在的普及优势。

技术操作方法

1.器械准备

①无菌塑柄手术刀,②普通无菌压舌板。

2.详细操作步骤

病人取坐位,头部放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儿童需家长抱扶固定头部,张口。医生面对患者,左手持压舌板压住舌体,暴露好扁桃体,不使用任何麻醉。右手持扁桃体手术弯刀,在扁桃体上做雀啄样动作,每刀深度2毫米~5毫米,视扁桃体大小确定进刀深度,每侧3~5下,伴少量出血,以吐2~3口血为适度(2毫升~5毫升,口水量不算其内)。同法做对侧扁桃体。3天~4天1次,5次为1个疗程,一般需要2~3个疗程。

治疗时间及疗程

啄治次数的多少一般按病人自觉症状与咽部体征而定,视扁桃体大小、充血程度、分泌物是否消失,初定疗程。患者自感症状减轻,扁桃体充血减轻或消失即可停止,一般需10~15次。扁桃体Ⅲ度肿大需3个疗程以上,最多做20次停止治疗;扁桃体Ⅱ度肿大需2个疗程以上,最多做15次停止治疗。

适应证

1.年龄3岁~65岁(扁桃体Ⅱ度肿大,并能配合治疗者);

2.符合慢性扁桃体炎诊断标准者。

注意事项

1.操作时需循序渐进,啄治由浅入深,先把部分隐窝打开,再逐渐入里,打开深部

隐窝。

2.较小的患儿需家长稍加扶持,固定头部。

3.扁桃体组织较小时,注意不可损伤扁桃体被膜。

4.炎症较重或妇女月经期,啄治动作要稍轻,以防出血过多

2、烙治法

烙治法也是一种中医外治疗法,主要用于慢性扁桃体炎及扁桃体生理性肥大的治疗。

本疗法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无痛苦,且不需要任何麻醉,成人及儿童都易于接受,操作方法:医者用压舌板压平患者舌体,使扁桃体充分暴露,右手持烙铁柄,将烧热的烙铁头蘸香油后迅速烙于扁桃体表面,后迅速将烙铁拿出口腔。一般5-7天一次,五次为一疗程,一般约需要2-3疗程,具体情况视扁桃体大小不同而定。

适应证:慢性扁桃体炎及小儿扁桃体生理性肥大的患者。

注意事项:操作时勿应嘱患者尽量张大嘴,头部固定,防止烫伤口腔及舌部粘膜。3、中药鼻腔雾化

将苍耳子、辛夷、菊花、金银花、白芷、细辛、薄荷、桔梗各10g,水煎,经过滤、沉淀、灭菌后制成鼻腔雾化液,每日各2次,行鼻腔雾化治疗。

主治:变应性鼻炎及鼻窦炎。

中药雾化操作步骤:

1、医生或护士洗手,戴口罩,核对患者情况及药物。

2、水槽内加冷蒸馏水使浸没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将稀释至30~50ml的药液放入雾化罐内,将雾化罐放入水槽,将盖盖紧。

3、检查并连接雾化器各部件。

4、接通电源,先开电源开关,调整定时器,再开雾量调节开关,根据需要调节雾量。

5、将喷雾口对准患者的眼睛,令患者睁大眼睛,治疗时转动眼球,以便更好发挥药效。

6、每次使用时间为15~20分钟。

7、治疗毕,将口含嘴或面罩取下;先关雾化开关,再关电源开关,以免损坏雾化器。

8、安置病人,清理用物,倒掉水槽内的水并擦干,雾化罐、口含嘴和螺纹管浸泡消毒1小时,再清洗擦干备用。

4、中药咽腔雾化

根据患者症状及临床辨证将雾化液分成1号方和2号方

咽炎1号方咽部雾化

将双花20g、牛蒡子15g、大黄9g、黄柏15g、鱼腥草10g、黄芪15g,水煎,经过滤、沉淀、灭菌后制成雾化液,每日1次,行咽腔雾化治疗,以减轻咽部疼痛。多用于急性期咽炎患者

咽炎2号方咽部雾化

玄参20g 、麦冬15g、乌梅 12g、防风12g、牛蒡子12g、胖大海10 g、桔梗 10g、枳壳15g 、丹参15g水煎,经过滤、沉淀、灭菌后制成雾化液,每日1次,行咽腔雾化治疗,以减轻咽部疼痛及咽干,用于慢性咽炎患者。

中药雾化操作步骤:

1、医生或护士洗手,戴口罩,核对患者情况及药物。

2、水槽内加冷蒸馏水使浸没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将稀释至30~50ml的药液放入雾化罐内,将雾化罐放入水槽,将盖盖紧。

3、检查并连接雾化器各部件。

4、接通电源,先开电源开关,调整定时器,再开雾量调节开关,根据需要调节雾量。

5、将喷雾口对准患者的眼睛,令患者睁大眼睛,治疗时转动眼球,以便更好发挥药效。

6、每次使用时间为15~20分钟。

7、治疗毕,将口含嘴或面罩取下;先关雾化开关,再关电源开关,以免损坏雾化器。

8、安置病人,清理用物,倒掉水槽内的水并擦干,雾化罐、口含嘴和螺纹管浸泡消毒1小时,再清洗擦干备用。

5、耳穴压豆法

1、取咽喉、肺、肾上腺、皮质下、脾、肾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以中强度按压2~3次,以加强刺激,每周三次,两耳交替贴压。

主治:急慢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等。

2、取内耳、肾、肝、神门、皮质下等穴位,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以中强度按压2~3次,以加强刺激,每周三次,两耳交替贴压。

主治:耳鸣耳聋。

3、取鼻、内鼻、肺、脾、内分泌、皮质下等穴位,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以中强度按压2~3次,以加强刺激,每周三次,两耳交替贴压。

主治: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及萎缩性鼻炎等。

耳穴压豆法注意事项:对皮肤过敏者慎用,或改用脱敏胶布,揉按穴位的力度要适中,过轻则无治疗效果,过重则易致皮肤破损。

6、穴位点刺放血

选取耳尖、少商、商阳或是耳背静脉等穴位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以1ml左右为可,每日一次。

适应证:以治疗各种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等引起的咽部红肿疼痛,伴有高热者。

放血疗法注意事项:放血前按摩耳廓,使血管扩张,易于出血。三棱针不宜刺入太深,以免损伤耳廓软骨。出血量以5~8滴为宜。放血疗法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免疫功能不全及各种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禁止使用此法,术前应做血常规及血凝因子检查。

7、穴位贴敷

选取迎香、内庭、大椎、风门、肺俞、脾胃俞及肾俞、膀胱俞等穴位进行中药(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肉桂、白芷、黄芪各等份,研成细末,鲜姜汁调成糊状)穴位贴敷,每周2次。

适应症:变应性鼻炎、急慢性鼻炎及鼻窦炎等引起的鼻塞。

穴位贴敷注意事项:

①贴敷后如有麻辣烧灼感,甚至起水疱,属于该药贴敷后的正常反应。若贴敷部位疼痛或烧灼感难以忍受,可自行早些揭掉药饼;若无特别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但睡前一定要揭掉。

②药饼贴好后尽量少活动,别出太多汗以免固定药饼的胶布脱落;勿吹冷空调、勿洗凉水澡、冬季注意身体保暖,因遇冷毛孔收缩会影响药物吸收。

③药饼取下后可以洗澡,但不要揉搓贴敷药物的地方,淋浴后用毛巾轻轻吸干穴位上的水。

④贴敷当天忌吃辛辣、生冷、刺激性及海鲜等食物,忌饮酒。

⑤贴敷后应尽量保持每晚7至8小时睡眠,以提高药物利用率。

⑥贴敷后皮肤一旦出现水疱要注意保护好创面,千万不要抓挠。水疱干瘪后也尽量不揭皮、不包扎,同时穿干净、柔软、透气的全棉衣服,一般一周左右就会痊愈。

⑦下列情况不宜做“穴位贴敷”孕妇;有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2岁以下小孩;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对该药物过敏者;皮肤长有疱、疖以及皮肤有破损者;疾病发作期(如发烧、咯血、正在咳喘等)。

⑧贴敷治疗是一个渐渐起效的过程,需要坚持贴敷才能收到疗效,不要期望一帖药下去马上就好。

⑨贴敷时,请穿深色内衣,以免药物渗出使衣服着色。

⑩贴敷后在皮肤上可能会有色素沉着,绝大部份会逐渐减退消失。

8、针刺法

主要针对耳鸣耳聋患者,选用百会、三阴交、太溪、太冲、合谷、外关、听宫、耳门等穴位

进针法:以75%酒精棉棒消毒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9、耳聋、耳鸣保健操

第一节摩耳轮用我们双手的拇指和食指自上而下推磨我们的耳廓,直至我们的耳廓发热为止,平均20次。

第二节拉耳垂食指和拇指轻拉我们的耳垂,平均60次。第三节拔耳孔双手食指放入我们的耳孔,旋转三下:一二三,突然拔出,平均10次。

第四节鸣天鼓双手掌心拢住我们的耳孔,食指放在中指后,轻弹我们头的后部三次。然后松开双手,反复做10次。

第五节摩全耳先将我们的双手摩擦发热,用发热的掌心来摩擦我们的全耳,(前耳后耳各六次)。

保健操适用于所有耳鸣耳聋患者。

10、中药熏蒸疗法

中药熏蒸疗法可用来治疗慢性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

治疗鼻部疾病常用方,(辛夷、薄荷、双花、菊花、蒲公英、鱼腥草等药物各等分)功用:芳香通窍,清热消肿药

操作方法:将中药水煎,用纱布过滤,将药液放入敞口杯中,将鼻部对准瓶口,做深呼吸动作,不断吸入药液,每日2次,每次约30分钟。

注意事项:距离瓶口10cm,熏蒸时闭上眼睛,防止药液刺激眼睛。

11、中药足浴加足底放射疗法定位及手法

中药足浴加足底按摩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祛病强身的作用。适用于痰瘀互结的患者,基本方以桃红四物汤加减。

足底放射疗法操作规范:

(一)、首先涂按摩油,润滑足部。

包起右脚,放松左脚,开始按摩穴位。每穴5—7次,以右手食指指节点按心脏反射区(左足底,第四、五趾趾缝向近端划一直线,与足前掌后缘交叉的点上),询问力度。

然后,左脚开门: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第二、三趾骨之间,足前掌“人”字纹头交叉点凹陷中,向下向内至足弓内侧缘的一弧形区域)。以右手食指指节自上向下向内压刮。

(二)、放松

(三)、各放射区按摩顺序

1.额窦(十趾趾端):以右手食指指节压刮大拇趾,从外向内,余四趾由内向外

2.大脑、脑垂体(大拇趾中间):右手食指指节点按从上往下推。

3.三叉神经、小脑、脑干(大拇趾外侧缘):同2

4.鼻(大拇趾内侧缘):以拇指指腹自上向下压推。

5.颈项(足大趾根横纹处):以拇指指腹自外向内压推。

6.颈椎(在鼻反射区的下方):右手食指、中指屈曲,分夹住大拇趾,以食指内侧面自下向上推捏。

7.甲状腺区(在足前掌内侧后缘凹陷处至第一、二趾骨间,再延伸至足前掌前缘的弧形带状区域):以大拇指指腹自内向外向上推。

8.降压点(在足大趾趾关节下方,足前掌前缘的中间点上):以右手食指指节点按

9.食管(在降压点下方呈一直线区域):右手食指指节点按从上往下推。

10.眼区(在二、三趾根部横纹区域):以右手食指指节点按。

11.耳区(在四、五趾根部横纹区域):同10

12.聪耳明目:以右手四指指节从小趾到食趾根部直推(从耳区到眼区)。

13.斜方肌(在眼耳反射区下方,呈一横指带状区域):以右手四指指节从内向外推刮。

14.肺、支气管(肺--在斜方肌区下方,自甲状腺区向外的一横指带状区域;支气管—自肺反射区中部向第三趾延伸的条状区域):以双手拇指指腹由外向内向上分推到中趾。

15.(左脚)心脏:以右手食指指节点按,向上挑。

16.(左脚)脾脏(心脏反射区下缘一横指宽的区域):以右手食指指节点按,向下挑。

17.(右脚)包胆打圆(肝区--右足前掌外侧后缘一横指宽的区域;胆区—在肝区的后下方):以右手食指指节自肝区向胆区做圆形压刮,并点按胆。

18.(左脚)胃、胰腺、十二指肠(胃区在甲状腺区之后,约一横指宽的区域;胰腺在胃区之后,约一横指宽的区域;十二指肠在胰腺区之后,约一横指宽的区域):以右手食指指节自上向下压刮。

19.(左脚)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门(围绕左脚心的回形区域):以右手食指指节压刮。

20.(右脚)盲肠、升结肠、横结肠、(右脚心外侧自下向上向内呈┌形):以右手食指指节压刮。

21.失眠点(足跟与足心交界处后缘正中偏内):以右手食指指节点按。

22.生殖腺(双足足跟部中央):左手抬起脚,右手握空心拳,敲打足跟部放松足内侧。

23.胸椎、腰椎、骶尾骨(自第一跖骨内侧面到跟骨的后内侧的一带状区域):以食指中节自上向下压刮。

24.(男)前列腺、(女)子宫(足跟内侧,内踝后下方为一上小下大的梨形区域):以四指指节由远向近压刮。

25.髋关节,腹股沟(髋关节:内踝前下方和后下方的关节缝内,呈一弧形的区域;腹股沟:在内踝尖前方的凹陷处):以右手大拇趾围绕内踝,由外向内绕圈,并沿小腿内侧坐骨神经反射区向上推至阴凌泉(点按揉)放松足外侧。

26.肩、肘、膝(足外侧自第五跖趾关节到外踝下方的凹陷处):以食指中节由远及近压刮。

27.(男)睾丸、(女)卵巢(足跟外侧,外踝后下方,呈上小下大的梨形区域):以四指指节自后上向前下钩刮

28.髋关节:(外踝前下方和后下方的关节缝内,呈一弧形的区域):以左手大拇趾围绕外踝,由外向内绕圈,并沿小腿外侧坐骨神经反射区向上推至足三里(点按揉),放松足背部。

29.上颌、下颌区(大拇趾指间关节的远侧和近侧):用双手拇指指腹压推法,双手方向相反同时在上下颌区域实施推法

30.喉、气管(在第一、二跖趾关节之间):以拇指指腹按揉

31.内耳迷路(第四、五跖趾关节之间):以拇指指腹按揉。

32.胸部、乳腺(双足足背第二三四跖骨形成的大片区域):用双拇指指腹压推,自下向上分推。

33.横隔(双足背高起处的一条横向弧形区域):用双手拇指指腹压推法,双手方向相反。

34.上、下身淋巴结(分别在内踝和外踝前下方的凹陷中):以双手食指指节点按。

35.闪腰点(对应上下身淋巴结反射区向下一横指处的凹陷):中指指节点按。

右脚关门: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以右手食指指节自上向下向内压刮。

放松

按摩完毕,用温水为患者清洗足部按摩油;整理床单位,取舒适卧位(询问感觉)

注意事项:

1.饭前30分钟,饭后1小时内不宜按摩;

2.室内保持适当的温度,而且空气要流通;

3.按摩前,按摩者洗净双手并剪指甲,被按摩者洗净双脚并修剪趾甲,避免损伤双方皮肤,造成交叉感染;

4.按摩力度适中,避免过轻或过重,达不到治疗效果或者造成患者的损伤;

5.足部按摩后饮白开水300毫升左右,以利于代谢产物的排出;

6.每次的按摩时间以30—45分钟为宜,不宜过久;

7.皮肤有损伤或有出血倾向,或有感染;女性月经期,妊娠期禁止足疗;

8.足疗后不要用冷水洗脚;

9.足疗后,如果出现微热,或轻度腹泻,或见少许皮疹,均为正常现象。

12、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颈源性耳鸣

随着医疗诊断水平的提高,由颈椎病而引起的各种症状亦越来越明朗化,耳鸣耳聋病人仅占颈椎病病人的1%,以其发病机理看:西医认为是骨刺,压迫或刺激了椎动脉,使其管腔狭窄或痉挛,致使内耳的血液供应不足,耳蜗听觉末稍细胞功能衰退而致,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运用中药煎剂,通过离子导入法,达到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软坚散结、补肾养血之目的。气血通畅则疼痛减轻,精血充足而耳聋、耳鸣等证得到改善。

操作方法:自拟中药煎剂,用骨质增生治疗机以离子导人法将中药直接导人病位(颈椎两侧相应部位)25min,并根据病情辨证配合针刺治疗。每日1次,12次为1个疗程。

药物组成:川芍、川乌、葛根、威灵仙、红花、桃仁、获术、肉桂、柴胡以活血化癖,温通经络,行气止痛,补肾养血。

本方法主要适用于伴有颈椎病的耳鸣耳聋患者。

注意事项

1、机器通电后,调整电流量时应缓慢,待 1— 2分钟后,再将电流量调到所需程度。

2、治疗中经常询问患者的感觉,以便及时调整电流量。

3 、治疗时间一般为 15— 20分钟,儿童不超过 10— 15分钟。

4 、撤去药垫,嘱患者用温水擦净皮肤。

13、自体血穴位注射法

自体血穴位注射,是抽取患者少量静脉血,再注入其自体穴位。该疗法早在50年代就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因其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可靠,多用于治疗皮肤科疾病,而五官科、骨伤科等疾病以及肿瘤、乙肝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亦取得了较好疗效。我可采用本方法治疗初期声带小结或声带炎性病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操作方法:

抽静脉血1ml,将丹参注射液1ml和静脉血混匀后,嘱患者取坐位,头稍后仰,暴露前颈部,颈部常规消毒,于甲状软骨切忌上方约1cm垂直进针约0.1-0.3mm后改变针头方向,沿与甲状软骨板平行的方向并向患者后下方约与人体正中线呈60度角进针,待针头剩余0.5cm 时停止进针,注入药液1ml,嘱患者勿做吞咽动作,针头退至皮下同法行对侧治疗,注射完毕后,于患者耳尖放一到三滴血。

注意事项:

1、注射时勿做吞咽动作防止折针。

2、治疗结束后禁声两天。

3、勿食辛辣刺激食物。

14、喉腔吹药法:

用雄黄,月石,黄柏,甘草,冰片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药物等分磨成粉末后存放在密封、避光、干燥的广口瓶内备用,本方法主要适用于反复口腔溃疡的患者,嘱患者张嘴,每次吹入适量的药末至整个口腔黏膜均匀为佳,每日一次,五次为一个疗程。

适用于咽部及口齿疾病,尤其适用于慢性口腔溃疡的患者。

15、中药鼻窦负压置换

操作方法:将具有清热消肿、芳香通窍爱的中药加工成煎剂,严格过滤加工成中药小包装,先用0.5%麻黄碱收缩鼻黏膜,使窦口开放,擤尽鼻涕,取仰卧位,垫肩、伸颈,使颏部与外耳道口连线与水平线(即床平面)垂直,将中药滴剂滴于鼻腔,操作者将与吸引器(负压不超过24kPa)相连的橄榄头塞于患侧的前鼻孔,对侧前鼻孔用另一手指压鼻翼封闭,嘱患儿均匀地发出“开—开—开”之声,使软腭断续上提,间断关闭咽腔,同步开动吸引器负压吸引1s~2s,使鼻腔形成短暂负压,利于鼻窦脓液排出和药液进入。上述操作重复6次~8次,达到充分置换目的。若患儿不能合作,让其尽量张大口,则软腭亦可将鼻咽封闭,同法治疗对侧。每隔2d1次,连续做4次或5次。

该法适用于小儿鼻窦炎鼻窦CT示各窦腔炎症较重者。

注意事项:操作时动作应轻柔,防止橄榄头损伤鼻腔黏膜。鼻腔滴药时患儿勿说话,尽量仰头,防止药液呛入气管引起窒息。

16、点按揉摩法治疗耳鸣耳聋

治疗耳鸣、耳聋需熟谙脏腑经络。在《内经》、《难经》理论基础上,结合《易经》学术思想,以整体观念辩识其病机学说。耳与五脏经脉相连,受五脏精气之濡养,得气血之滋养而能闻。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凡十二经脉大都络属汇聚于耳耳鸣、耳聋在祖国医学辩证有虚实之分。暴病耳聋,鸣声不断,按之不减属实;久病耳聋,鸣声调低,按之声减属虚。实证多属肝胆火旺所致,虚证则归肾虚。

因此我们的手法治疗原则;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兼证平补平泻法。常用穴位有耳门、翳风、医聋(翳风穴上0.5寸凹陷处,属新穴,又名翳风、治聋2)、听宫、听会,每穴点、按、揉、摩(泻法)交替使用3 min。中诸、上关每穴交替点、按、揉摩(平补平泻)使用3 min。肾俞、足三里、下关穴每穴(补法)点、按、揉、摩交替使用4 min。以上方法每日早、中、晚各1次,半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轻症1~3个疗程即愈。重者4~7个疗程明显好转。无任何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该法适用于所有耳鸣耳聋患者,属于保健治疗于一体的方法。

注意事项:皮肤出现於血及皮肤溃烂时应停止操作。

17、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耳鸣耳聋

耳鸣、耳聋为耳部气血失和、脉气不调,所致,所以治疗应以调和耳部脉气、促进气血运行为主。耳为手、足少阳经所辖:“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耳门、听宫、听会属手、足少阳经,听宫为手太阳与手、足少阳经之交会穴,气通耳内,具疏散

风热、聪耳启闭之功,为治耳疾之要穴所有主要选取上述三穴进行注射

用药:川芎嗪注射液500μg,取穴:耳门、听宫、听会、耳根。方法:每次取2穴,穴位常规消毒后,直刺进针,有针感后回抽无回血,缓慢推注,每穴注射0.5~1.0mL。退针后,穴位用消毒棉签按压1~2min,封闭后局部有一包块,勿揉按,任其自然吸收,2h内勿洗脸。疗程:每周治疗2次,2周为1疗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