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诗经》中的天人关系

论述《诗经》中的天人关系
论述《诗经》中的天人关系

《诗经》中的天人关系论述

社会学院历史学许萍 0803401031

内容摘要:天人关系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哲学问题,社会发展到今天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科学问题。天人关系纷繁复杂,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天人关系产生于原始社会,与农业耕作有紧密的联系,并伴随着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天人关系也发生变化。

关键词:《诗经》天人关系天

《诗经》作为中国先秦伟大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先秦乃至原始社会的民生民情,同时也表现了那个时期的哲学思想。本文试图研究《诗经》中的天人关系,并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一个简要的总结。

“天”的哲学意义

对“天”字的形、义分析,发现“天”字体现了三种哲学意义,即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人文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①

从“一”的本义来看,不管它是指万物的本源“道”,还是指由“道”派生出的原始混沌之气,这都体现了古代人们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天”字从“一”,自然而然也就体现了这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

“大”的小篆形体是人形,其哲学意义在于它反映了人文精神,体现了先人们的主体意识和对自我的认识。中国方块汉字的产生、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这从汉字的形体构成,特别是其偏旁部首可以看出。“天”字从“大”,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了这种人文精神。

“一”、“大”组成一个整体“天”字,“天”字下有人形(大),人形上有一,这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

天人关系的产生

人类现实的天人关系是从先民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界各种现成物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开始。人类产生之初,生产力低下,只能用自身各种器官和肢体直接从自然界中的各类现成对象索取,从而感知自然,认识自然,接触自然,利用自然,尽一切办法维持人类自身的生存。而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还需要自觉、积极地认识各类自然现象,掌握自然的运动规律,只有在充分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的认识能力慢慢提高。但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类并不能清楚地认识自然,当人们在现实地利用和认识自然活动中遭受挫折时,物质需求就难以实现,心灵会受到伤害,这时就需要一种精神安慰。这时,先民就创造了一个“天”。“天”看管着每个芸芸众生:“天之生我,我辰安在?”②“天”在先民的眼中是整个世界的主人,它直接掌握着人的命运,

①《“天”字的哲学意义》朱丹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9卷总第34期)

②《春秋以前天人关系问题的产生》周锋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9月第18卷第3期

这时的先民已经将自然之“天”主观化、神灵化。

为了使这个虚幻的“天”具体化,先民就又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神灵,可谓天神、地示、人鬼等等一应具有,大体上说,于天神有上帝、日、东母、西母、风、云、雨、雪等等,于地祗有社、方(四方)、山、岳、河、川等等,对祖先神不仅于先王、先妣有复杂的祭典,而且于名臣又有配享制度……①而此时的“天”对人而言只是“一种强大而意向又不可捉摸的神灵......看不出具有理性,恣意降灾或降佑”,这是“天”给人的最初的印象。

前人理解的“天”的意义

朱熹把孔子所谓的天分为苍苍者、主宰者、性理者三个种类加以分析。苍苍者意味着物理的自然天,主宰者意味着主宰万物的超自然的、至高无上的人格神,性理者意味着天就是自然法则、道德法则之根源。②

冯友兰先生指出:“在中国文字中,‘天’这个名词,至少有五种意义。一个意义是‘物质之天’,就是指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苍苍者与地相对的天,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天空。一个意义是‘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就是宗教中所说有人格,有意志的‘至上神’。一个意义是‘运命之天’,就是指旧社会中所谓运气。一个是‘自然之天’,就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家所谓自然。一个是‘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就是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虚构的宇宙的道德法则。”③薛富兴教授理解的“天”主要是自然万物之“天”(用于实用和审美)、自然规律之“天”、主宰之“天”。④

先秦诸子的天人观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哲学家都对天人关系作了探讨。这些探讨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几种观点:

1夏、商、周三代的人天观

在《尚书》中,把天看成人格神,天有意志,能直接降罪或赐福给人们,实际上,这时的天人关系就是神和人的关系。(1)《尚书·商书·汤浩》:“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其罪。”这就是说上天奖励好人惩罚坏人,因此降灾于暴虐的夏架王,以明其罪。(2)《尚书·商书·汤洁》:“上天字佑下民,罪人础伏。”意思是说,上天是信任和保佑老百姓的,所以才把残害百姓的夏架王给废掉和制伏了。综上所述,可知古代的天人关系就是人和神的关系,神是存在于人类之外的超自然的力量。在《尚书》中,并没有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也就是说天是神、人就是人,神支配人。

2 孔子的天人观

孔子的思想“重人世”、“轻鬼神”,有浓厚的无神论色彩,他把人格主宰之天解构为自然之天,对天的自然存在持有很深的敬意,明确肯定天的生命意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认为人应当像天那样对待生命,对待一切事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天生德放予,桓能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君子有三畏,畏天命……”(《论语·季氏》)。从这里可以看到,在孔子的思想中,有一个隐隐约约的上天在起作用。可见在天人关系上,

①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② (韩)孙兴彻.中国哲学天人关系论的考察与理解[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6(5).

③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七卷)[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77

④薛富兴.先秦中华天人关系的五种形态[J].贵州社会科学,2006(1):37.

孔子是倾向于天人合一的。

3 孟子的天人观

在“天道”和“人道”关系上,将二者合二为一的权威首推儒家亚圣孟子。孟子肯定天或天命是一切事物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要求人们顺从和接受它的安排。他提出性善来自天赋,人生来就具有善端,认为经过人在后天的主观努力,人的“四端”不断扩充,道德日臻完善,最终在道德上达到人与天相参,天与人合一的高尚境界。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对话,万章问:“舜有了天下,是谁给他的?”孟子回答说:“是上天给他的。”从以上所引的材料看,孟子把天看做一种神秘的存在物,而不是自然物,并且这个“天”似乎是有意志的。在善性这一点上,天和人是一样的。

4 老子的天人观

老子主张无为、顺应自然。他认为,世界万物与人都是“寂兮廖兮”的道的创造,“道法自然”揭示出世界的发展并没有一个外在的动因,而是以自身为原因的,是一个自然的生成过程。人与天也是道自然而然的派生物,这不但取消了天的道德意义,还取消了人的本体论意义。所以老子要求人们效法天道自然无为,达到“彼我玄同”的“天人合一”境界。

5 庄子的天人观

庄子也认为道生万物,并且把道提升为万物的主宰,人与自然作为道的创造物来讲,他们是同一的。庄子还将人为与天性作了严格的区分:“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认为是非、利害、礼义都是人为,违背了天性,是丑恶的,只有自然天性才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因此庄子竭力呼吁人们放弃一切作为,顺应自然,摒弃私意,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

6 墨子的天人观

墨子主张“天志说”,公开宣扬天是有意志的,但却极力反对天命论,提出“非命”的思想,提倡“强力说”。“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富贵贫贱不是天命决定的,而是由人为造成的。这种重人力轻天命的观点实质上也是在强调天与人相分,各有各的职责,人应尽力改变自身环境,上天的意志就是要求人们从事强力的活动。

7 荀子的人天观

荀子认为天与人的职分不同,天的职分在于生物,人之职分在于成物。所以他说:“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荀子·天论》)反对人“与天争职”。荀子强调人应该行使自己的职分以“制天”、“理物”,他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但是荀子所强调的“制天”是有限度的,即要求保留在“物之所以成”的层面上,所以他又说:“君子之于天地万物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天论》)

现代的张岱年的“天人关系”

在天人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现代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提出了“天人本至”的重要命题。

1.天人本至: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根基

a)张先生的天人本至观认为,天与人是有分别的,天人之分别就是本至之

分别。

b)张先生指出天人的本至之别是有联系之分别,即“本为至之所本,至为

本之所至”。

2.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途径

《诗经》中“天”的含义

《诗经》中的“天”主要有四种意义:一是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纯粹的天,就是天空;二是有人格、有思想的“神”;三是大自然以及自然规律;四是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法则。

1、天空

《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国风·邶风·雄雉》“瞻彼日月,悠悠我思”,《国风·唐风·鸨羽》“父母何怙?悠悠苍天”,这里的“天”都是天空,都是寄托了某种感情。用薛富兴教授的话说,《诗经》中对“自然之天、物理之天的欣赏实际上就是对天空的纯形式美欣赏、声色之美的感受和把握”。①

2、有人格有思想的“神”

劳动人民都比较现实,关心的都是与自身相关的事情。当天下有大奸为害百姓的时候,百姓就怨天、疑天。“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国。旻天疾威,弗虑弗图”(《小雅·节南山之什·雨无正》),“昊天不傭,降此鞫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小雅·节南山之什·节南山》)。当天下出现明君大贤,百姓便开始颂天。“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天监有周,昭假天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大雅·荡之什·烝民》),“天保定尔,亦孔之固。……天保定尔,俾尔戬榖。……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小雅·天保》),“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大雅·大明》),“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大雅·假乐》)。无论是尊天,还是怨天、疑天,这样的表述都印证了《诗经》中对“神”存在的肯定。

此外,《诗经》中的神很多都是历史上现实存在过的人类祖先加以神化,被人们供奉和崇拜,以致于形成“神”。例如《诗经·商颂·玄鸟》记述了商人的始祖契诞生的神话,他是黄帝曾孙帝喾的次妃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诗经·大雅·生民》记录了周人祖先后稷的事迹,他为帝喾的元妃姜螈踏天帝脚印感孕而生,被后世奉为农神。《鲁颂·宓宫》则称颂了姜螈的美德:“赫赫姜螈,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诗经·大雅·公刘》赞道:“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场乃疆,乃积乃仓,乃裹乃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伐戚扬”。《诗经·宓宫》中也有歌颂他的诗句:“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诗经》中还有关于大禹神的记载:“奕奕梁山,维禹甸之”(《大雅·韩奕》),“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商颂·长发》)。

3、大自然及自然规律

《诗经》中描绘了很多自然万物和自然现象,例如描写花木草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采薇》)“春日迟迟,卉木萋萋。”(《出车》;描写雨雪的“上天同云,雨雪雰雰。”(《信南山》)“雨雪浮浮,见晛曰流。”(《角弓》);对鸟鸣的摹拟“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伐木》)“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小宛》);关于表现马的行动姿态“四牡騑騑”(《四牡》)“啴啴骆马”(《四牡》)等等。

《诗·大雅·生民》记载的是讲周人的始祖后稷的故事,其中说:“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这里“有相之道”的一种解释就是因

①薛富兴.倬彼云汉,为章于天———《诗经》自然审美研究天文篇[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

地耕稼之道,其中自然含有遵循自然规律的含义。又如《诗·大雅·公刘》记载的是周人祖先公刘率族民由邰迁豳的故事,其中讲:“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迺岡,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这里的“相其阴阳,观其流泉”也是指考察适合居住、耕作的地方,同样包含了遵循自然规律的意义。

《诗经》中的“天人关系”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由于《诗经》记载的内容时间跨度较大,加上这一时期的思想正好是有朦胧向具体发展的一个时期,总体上看,《诗经》中“天”与“人”的关系体现的是先“合一”后“相分”的特点。

前期的“天人合一”

前期的“天人合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人神共处、神有人欲,如《生民》、《公刘》等篇;一个是与自然相适应,遵循自然的规律;还有一个是心物相应、天人共感。

一、“在《生民》中,不仅仅是人、神,即使是鸟兽、山林、寒冰,也毫无例外地具有感知、欲望和意志,蕴含着郁勃的生命和活力。”

《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拆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二、《七月》集中歌咏了周人从周历四月(即夏历二月)到十月(夏历八月)的农事活动。“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在这里,我们从简单的物候变迁看到农夫日子虽然艰苦,如何在寒冷的季节到来之前,及时地将丝麻“载绩”为裳,将稻谷酿成“春酒”,以及如何在“改岁”或“卒岁”的隆重节日里“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白天割取茅草,夜晚搓制绳索,这有条不紊的安排,是人遵循自然规律的表现。

三、《诗经》中用来作比兴的东西,大都是与人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环境中的景物,这种比兴的本身已经表现出心物相应、天人共感的律动,具备了情与景、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触的境界。徐观复先生说:“兴是自己内蕴的感情,偶然与自然景物相触发,因而把内蕴的感情引发出来。”①《陈风·月出》堪称代表作之一: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刘兮,舒忧受兮。劳心骚兮!月出照兮,佼人僚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这是一位男子月下怀人的爱情诗。“月出皎兮”一句非同寻常,它既是兴句,具有引发全诗的作用,又是触发诗人怀人的媒介,渲染了一种恬静优美、扑朔迷离的气氛,为美人的出场创造了神话般迷人的环境。同时,它又兼有比的作用,即用月光的皎洁柔和来比喻白皙温柔的美人。

后期的“天人相分”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人卑神尊,神居高位;一个是对“天”的怀疑和怨恨。如《绵》、《皇矣》、《大明》等篇。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自叙》[M],1987,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第197页.

一、《诗经》是“神话历史化”①,《诗经》中的很多神都是由祖先变化而来的,因此对祖先的态度可以看为对神的态度。《周颂》为天子举行郊庙祭祀之舞曲中有对祖先崇拜,但更多的对“天”表示崇敬的诗。祭天之典,是非常隆重的事情,例如《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於穆不显,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这是周公祭祀文王的诗。至于说诗的内容,实在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颂扬文王德配于天,对其美德顶礼膜拜,后代该把它发扬光大。神灵产生于祭祀活动中对天地万物的存在认同,人们渴望神灵的存在,希冀神灵能带给国家的富足和生活的安宁,而这样的渴望往往要通过国家的统治来加以实现,所以在人们心中,天子就是受命于天,其意志是不可违背的。又如“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昊天有成命》)。

二、《诗经·小雅·节南山·十月之交》中说“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竟由人。”人们便越来越注意人自身的努力,注意在人自己的身上,而不是在神的意志方面寻找祸福的根源,显示出周人开始在人的社会中,而不是在天命中,去寻找社会灾难的直接原因。西周末年,由于统治者的腐败和连年灾荒,人们有时会通过批评上帝来讽刺时王,如《诗经·大雅·板》曰:“上帝板板,下民瘁瘅”,“天之方虐,无然谑谑”等。虽然并不表明至上神的信仰已经受到怀疑,但批评和抱怨意味着反思的开端。所以,它至少预示着天帝的威信开始打折扣了。

结论

原始以及古代社会,与其它活动相比较,农耕活动最为根本,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问题。于是,基于一个简单而又现实的目的——农业收成,人们就不得不认真考虑影响农耕活动的各种外在的自然或环境的因素。由于对自然认识的匮乏,造成了自然的神秘性、空灵性。在先民的眼中,万物是有灵的。大自然在先民的眼中是有生命的,大自然在先民的眼中就是——“天。而这个“天”慢慢的又被赋予了“神”的色彩,成为了有人格有思想的神。同时随着人们的技能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进步,人们逐渐认识了一些大自然的规律,于是“天”又多了一层含义。

总之,《诗经》所记载的那段历史时间正好是天人关系从萌芽走向成熟的阶段,因此在《诗经》有多种不同天人关系出现,与此呼应的是“天”也被寄予多种意义。

天人关系的现代意义

今日,人类已进入和平与发展时代,对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是自然生态平衡和生存环境的破坏,导致全球的自然灾害日益增强,它已危及人类的生存。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已提出了以天人和谐、均衡、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并提出“仁民爱物”。他还提出了一些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具体措施:“斧斤以时(按时令)入山林”以保护森林;“数罟(密网)不入洿池”以保护水生动物资源,就可“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树木不可胜用”。而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荀子,他强调人类要利用自然,但也十分重视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他提出“楛耕伤稼”等一些与孟子基本相同的主张。

孟子代表的天人合一和荀子代表的天人相分作为两种不同的天人观各有侧重,但又并非对立、排斥的,而是可以互补的,兼采这两种思想对于解决当前面

①赵沛霖.先秦神话思想史论[M].学苑出版社,2006.

临的生态平衡和生存环境被破坏而产生的危机有积极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结晶,它对中华民族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将焕发出新的光辉。

参考书目:

1.《十三经译注之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程俊英撰 2009年9月

2.《诗经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夏传才著 2007年5月

3.《人天观初探》四川教育出版社叶俊主编胡良贵薛玉国副主编 1989

年06月

4.《中国唯物论史》河南人民出版社张岱年主编 1994年05月

5.《诗经的接受与影响》上海古籍出版社佘正松周晓琳主编 2006年7

6.《诗经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夏传才著 2007年5月

7.《张岱年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参考论文:

1.《“天”字的哲学意义》朱丹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第9卷总第34期)

2.《春秋以前天人关系问题的产生》周锋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信

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9月第18卷第3期

3.《春秋末年以前自然天人观的形成》吾淳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跨文化研究

所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11月第25卷第6期

4.《浅谈张岱年的和谐天人观》程晋刚卢国成西南民族大学政治与社会学

学院《新西部》2007 10期

5.《先秦科学思想管窥——以《诗经》与《楚辞》关于“天”的认识比较为例》

高策吴文清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8年2月第24卷第2期

6.《《诗经》是一首“和”的颂歌》邓春玲广东茂名学院文法学院中文系《文

学教育》2009年11月

诗经中的爱情观

文学修养课程结业论文 刍议文化的爱情观教育作用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涉及到男女爱情的诗歌总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那时人们独特的爱情观。其中的情爱诗写出了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展示了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表现出了上古时代人们所持有的纯正、健康的爱情观。上古时代,人们对爱情有着正确的认识和高尚的理解:青年男女对爱情抱有“花开堪折直须折”的态度;对待爱情痴诚专一的态度和淑女以配君子的观念;对爱情有着痴迷与执著的追求;男女欢会时表现出清新与真纯的本色;采取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式的恋爱方式;在爱情观上逐渐留下礼俗的烙印。《诗经》中的恋爱诗给我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情感光辉,它永远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懈地追求爱情的真谛。 从《诗经》的爱情诗中看古代人的爱情观 (一)勇于追求爱情,对爱情的热切渴望与追求表现坦白直率。 《国风?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是少女在采梅子时的动情歌唱,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以梅子成熟为喻,直率表达出自己想嫁的渴望。诗中的少女由梅树的果实黄熟脱落,日甚一日的变得稀少,以至渐渐所剩无几,联想到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正悄悄地飞速流逝,不禁激情难抑唱出一曲期待男子向她求爱,并娶她为妻的心音。这首短诗由触景(梅的变化)而生情(急于求嫁),由兴而赋,委婉细腻而又大胆地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二)对爱情有着痴迷与执着的追求 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人类情感世界中最有魅力的花朵.正因为它有着无穷无尽的奥妙,所以才引得人们不懈的追求。《国风?秦风?蒹葭》这首诗真实再现了热恋中的人所特有的因痴生幻的心态,一往情深而又可望不可及时,那份痴情,那份迷恋,那份落寞,那份失意,那份缠绵,那份执着,虽不着一字,却尽蕴于字里行间。《蒹葭》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其打动人心之处便在于主人公对于爱情的痴迷与执着的追求:路途的险远阻挡不了他,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使他退却,他上下求索,不畏艰辛。这首爱情唱出了人类永恒的理想与追求主题。人在不断的追求

诗经中的爱情名篇原文和赏析

诗经中的爱情名篇原文和赏析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仿佛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周南·关雎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一章四句是总述,写小伙子“在河之州”由关雎之声而引

起对漂亮苗条的姑娘的爱慕之情。“睢鸠”预示着男女感情的和谐专一。 第二章八句写求爱、思恋过程,“君子”想追求“淑女”,但却“求之不得”,陷入了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 第三章八句主要是写抒情主人公的幻觉,仿佛和那个姑娘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和谐、欢乐的婚后生活。 卫风·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这诗写一个妇人思念她的从军远征的丈夫。她想象丈夫执殳前躯,气概英武,颇有一些骄傲之感,但别后刻骨的相思却是够受的。在她寂寞无聊的生活里,那相思不但丢不开,甚至倒成为她宁愿不丢开的东西了。 她们的怀念不是一般的怀念,那永久是充满不安和忧虑的。等待出征的丈夫回来,几乎成为她们生活中有好处的资料。 郑风·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浅析孔子的文艺观

浅析孔子的文艺观 摘要:首先简介孔子的生平和文论思想,他的文论思想被概括成为“诗教”说; 其次分三个方面来浅显分析孔子的文艺观, 第一,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第二,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第三,“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追求。 最后,总结孔子的文论思想,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孔子、兴观群怨、思无邪 姓名:苏晓龙 学号:20080341044 班级:08汉语言文学三班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逐渐成形发展的时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方面,都充满了新和旧、进步和保守的斗争,在这种形势下,孔子的思想也是十分矛盾的,既保留着不少旧的东西,也难能可贵的在他思想中有着新的内容。 孔子的文论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其重点是谈论文艺和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的关系,他的基本观点是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他这种文艺思想,被概括成为“诗教”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这种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对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文论影响至深,可以说一直波及到今天。 本文就是从三个方面来浅显的分析一下孔子的文艺观。 一、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诗经》是否由孔子删定,难以确定,然而他曾经整理过《诗经》是毫无疑问的。他自己就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孔子在对《诗经》的评论中还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批评标准,这就是《论语·为政》中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然而,《诗经》的实际内容则是相当复杂的,既有歌功颂德之作,也有暴露批判之作;既有天真朴素的爱情歌唱,也有严肃庄重的祭祀乐词;既有下级官吏牢骚不满的发泄,也有王公贵族享乐生活的写照。 二、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就是孔子的文艺观,主要眼于文艺的社会教育功用,是儒家思想的主要载体,着重体现了文艺对人与社会的影响力,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孔子的“兴”、“观”、“群“、“怨”是比较典型且有代表性的。 “兴”是作诗的方法,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按朱熹的诠释意思是:“兴者,先言他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具有含蓄美,又有发散性思维的特点,能给人联想的空间,所以,“兴”这种作诗的方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观”的本义是观察,仔细地看,“观”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和方法,

诗经中的爱情观

《诗经》中的爱情观 关键词:《诗经》爱情观(纯真美好坚贞不渝理智道德积极健康) 前言: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向往和追求,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诗经》作为遗留了2000余年的一部巨著,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爱情文学圣典,留下了许多古代社会青年男女爱情的印证。《诗经》中描写的爱情,感情真挚自然,质朴纯真,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真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 然而到了宋代,理学观念的深化人心,男女爱情的禁忌是越发的多了男女授受不亲。程朱理学的诸如“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种种贞操观念,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性”。它在人心理、尊严和自由上都造成某种程度的扭曲。可以说在封建社会,这也算是禁欲的一个标准了。 统治阶级为了深化自己的统治,愚弄压制臣民,制定了条条戒律。中国历史悠悠千年之长,封建社会的压抑沉重的枷锁,网住人的躯体,却不能遮住人的眼睛。然而爱情是不分时间和空间的,不是因为社会有了制度才分出不同的爱情,爱情本身就存在,制度只制约了人们的表达方式。纯真的爱情自古就一直在被人们追寻…… 正文: 一、关于《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中的爱情诗, 紧贴现实生活, 不作无病呻吟, 歌咏了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自然和本性。感情真挚自然, 毫不掩饰地歌唱了心中对爱情的渴望,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强烈追求。热烈而浪漫。清纯而自然,对爱情的表达既大方又泼辣,又不失含蓄和浪漫。 但正因为《诗经》中有太多对爱情露骨的直白,古代许多儒学家们,往往将《诗经》说成是“淫诗”,认为其内容有伤风化,从传说中孔子删诗以来,在中国文学史上,对《诗经》中情诗的评价就有许多分歧,甚至到现在还是说法不一。古代认为《诗经》为淫诗的评论家声称是以孔子的话为依据,其实是他们歪曲了孔子的话,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了孔子。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证篇》),这是他对《诗经》的总的评价。对于具体诗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说明他认为“诗三百”都是思想健康的作品。因此,孔子很重视《诗经》在教育、政治活动等方面的作用,所以其实孔子对《诗经》是给予充分肯定的。 南宋的朱熹则对《诗经》中的这些爱情元素予以了比较强烈的谴责,他为了维护封建伦理道德,采取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态度来解说《诗经》。在他眼中,《诗经》中郑卫描写爱情、婚姻的诗几乎都是淫诗。他在《诗经集传里》说:“郑、卫之乐,皆为淫声”,如他评价《邶风·静女》:“此淫奔期会之诗也”。对《卫风·木瓜》,他则说:“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辞,如静女之类。”意思说它是淫诗。他虽然承认它是爱情诗,但又以淫诗否定了它。

浅谈对《诗经》的认识

浅谈对《诗经》的认识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年即公元前1100-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其中6首为笙诗,只有题目,没有诗,故又称“诗三百”。只有题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以及祭神的颂辞(颂)。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诗的内容包括:风:《风》又称《国风》,一共有15组,「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并不是15个国家的乐曲,而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国风有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间诗歌。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风》在此可以指民间诗歌。 雅:《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与「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105篇,分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小雅》为宴请宾客之音乐。《大雅》则是国君接受臣下朝拜,陈述劝戒的音乐。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间诗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於政治方面的,有赞颂好人好政的,有讽刺弊政的。只有几首表达个人感情的诗。但是没有情诗。「雅」在此可以指贵族官吏诗歌。 颂:《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一般认为其中大部分都是西周前期时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鲁颂》4篇,认为可能是鲁僖公时的作品;《商颂》5篇,自古以来一直相传是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所作,不过,目前学界则倾向於认为是商朝所留下的祭祖诗歌。「颂」在此可以指宗庙祭祀诗歌。 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只是《小雅》的一部分,与《国风》类似。但必须指出:我们在这里说的“民歌”,只是一种泛指;其特点恰与上述《雅》、《颂》的特点相反,是由无名作者创作、在社会中流传的普通抒情歌曲。大多数民歌作者的身份不易探究清楚。假如以诗中自述者的身份作为作者的身份,则既包括劳动者、士兵,也包括相当一部分属于“士”和“君子”阶层的人物。“士”在当时属于贵族最低的一级,“君子”则是对贵族的泛称。此外仍有许多无法确定身份的人物。所以只能大致地说,这种民歌是社会性的群众性的作品。由于诗歌的性质不同,其描述的内容也相应有所不同。 编集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诗经》

婚姻两性情感之性与情

婚姻两性情感之性与情 有的说越来越有精神,有的人说累了,这就是你的选择。你是抗拒的、封闭的,还是接受的,这很重要。就像那花朵一样,没有开放就不会真正绽放。 花朵就代表雌性生殖器,任何东西都要绽放,否则没办法繁衍。我们吃的东西都是精子,只有那个东西种在地上才能长出来,这世界就是这么奇怪。最近都谁感冒了?感冒的人,一定没谈恋爱,谈恋爱的人身体都是很棒的,但智商都很低。恋爱时处在癫狂的状态,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也不会感冒。这时候如果让他做数学题,每道题都会做错,这就是恋爱。昨天我们这么多问题,都跟感情相关,本来不想讲,可是我们在这方面又是疑惑的。当你们真正了解了婚姻的时候你就不想结婚了,当你真正通晓了人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你就不想活了。人就是这样,不了解的时候想了解,了解了之后又觉得索然无味。自杀的人选择自杀是觉得人生没有价值、生活没有意思,了解越多越觉得孤独。对于女人,为什么那么憧憬爱情,爱情其实没有那么神秘,它是给你消除寂寞的。而男人是借助性来消除寂寞,有了性才会有感情。 你们这个年龄应该有朝气,精气神都没有了,你不会有爱情。爱情是精神性的,狂热的爱情就表现为精神病状态,河南一高人说爱情是短暂的精神分裂。我泰安一个道友,听

过我的课讲了一下她的爱情故事,她亲自体会到爱情就是精神分裂,她和老公刚恋爱时爬泰山,两个人不坐缆车要爬上去,男的脱口而出“我背你上去”。那个时候狂热,结果背上去了。五年以后再重游,女的说老公我们爬上去吧,男的脱口而出”神经病才爬上去“。所以,爱情有些时候很害人,越有思想的人越害怕爱情,见到爱情就想跑。 很多哲学家都没有爱情,康德、笛卡尔,一生当中没有恋爱过。凡是追求爱情的女性,没有一个不会受到爱情的惩罚。康德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康德全集》人手一份,其中一个演员非常漂亮,崇拜康德,写了求爱信。她说你的智慧太伟大了,我这么漂亮,你这么聪明,我们结合之后生出来的后代就更出色了。康德吓坏了,给他回信,我担心智商像你、长的像我就坏了。你怎么能保证一定会生出来你说的那样的孩子呢?她说没办法保证,康德说那我们就拜拜吧。爱情花费时间,很麻烦,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个交易,一旦有了爱情就要有义务和责任。 爱情究竟是什么?你们男孩子没有资格谈爱情,因为不懂爱情,男孩子18岁的时候爱情在脑子里就是性,女孩子才懂爱情。爱情是精神性的,不是生理性的。脑门越大的人爱情越不好,凡是女孩子脑门大的人没有一个爱情是好的,因为太追求爱情了。婚姻是社会性的,违反了规定的规则就要受到惩罚,它必须符合社会法则,而爱情不需要。性呢,

从《关雎》中看中国人的爱情观

从《关雎》中看中国人的爱情观 潘世流 爱情是个永恒的话题,既古老又年轻。早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记载有不少的爱情内容。其中第一篇《关雎》就被许多人推崇为我国第一首爱情诗,那么我们中国人需要 什么样的爱情观呢?不妨让我们来赏读《关雎》,在浅斟低唱之中也许能看出个端倪来。 物理在电学和磁学上都有一种现象:同性排斥,异性吸引。人呢?我们的先哲们早就观 察到人类相处异性吸引的现象,并以文学浪漫的笔调描述异性之间的仰慕之情,从相互仰慕到两情相悦到珠联璧合,是人类正常需要的心理,演绎不少惊天动地的爱情传奇。结合而成的夫妻关系则排在五伦之首,说明人类应需要和崇尚高尚的爱情。它不仅仅用来传宗接代,更是彼此愉悦与促进以便达到完美的精神寻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朱熹《诗集传》:“雎鸠,水鸟,生有 定耦,而不相乱。耦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雎鸠“定耦” “不乱” “并游”“不相狎”使用了“兴”的手法,至少暗示着这几个爱情的基本信息:一是两情相悦,端庄高雅。雎鸠雄雌结伴同行,“关关”意为你呼一“关”我应一“关”,一一对应,心心相印,这是彼此心灵的呼唤。二是不离不弃,挚情专一。求偶时节,成双成对结伴出行,嬉戏觅食,不离不乱,情深意切。三是恋爱的环境优雅、安静、诗意。“在河之洲”,河水清且涟猗是雎鸠求爱的纯净之地,不容玷污亵渎,故后亦有“所谓伊人,在任一方”之说。四是渴望得到爱情是人成熟的标志。寻偶是异性之间相互吸引的心理需求,乃情之所发,人之常情,对此孔子评价《雎鸠》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毕竟人是万物主宰者,独具慧眼,此景此情谁不羡慕?怪不得君子心有灵犀即可发出“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求偶的声音。 从观察雎鸠的举动到对“窈窕淑女”的追求,他们有什么相似呢?马瑞辰《毛诗传笺通 释》“按《广雅》:’窈窕,好也’。《方言》:’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为窕’。"何为君子?成书于《诗经》前的《易经》上有: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物载德。孔子在《论语》中也常用“君子”和“小人”对比,由此看出:“君子”除了含“君王”之意外,一般是指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襟怀坦荡有远大追求的人。“逑,匹也。”陈奂《诗毛氏传疏》:“匹,配也。好匹,犹嘉配耳。”“在河之洲”的雎鸠尚能关关求偶,它们的亲昵和谐耳鬓厮磨深深地触动了“君子”,他这样思想境界高的美貌男子要与“窈窕淑女” 结合才算天地的绝配啊! 这么天地绝配的爱情会轻而易举的得到吗?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凡是获得珍贵的东西,都需要时间打磨和付出 代价的。爱情更是如此。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则。” “君子”日思

诗经中美好爱情的句子

诗经中美好爱情的句子

诗经中美好爱情的句子 【篇一:诗经中美好爱情的句子】 《》中描写爱情的诗句有很多,我最喜欢其中的两句,第一句是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第二句是绸缪束薪(楚),三星在天(户),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粲者),子兮子兮,见此良人(粲者)何!。 第一句出自《诗经.邶(b i)风.击鼓》,原文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电视剧中把说通假为悦,显然是错误。在网上查找了一下张氏原著,也同电视剧一样,不知是张氏之误,还是盗版之错。是不是张氏根据剧情有意更改?我想不会,正因为说可以通假悦,所以在这儿没有人会冒着被人误解的风险这样改。这一句中,契阔是离合的意思,说在这里的意思是誓约、誓言。全句的翻译应为:人生难免生死离合,我与你共同盟誓: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到老! 第二段出自《诗经.唐风.绸缪》,共三层,剧中引用的是第一层和第三层,意思大致相同,这儿只谈第一层。绸缪是缠绕、捆绑的意思,三星指天上的星星,具体哪三星说法不一。剧中对该诗的翻译很到位,应是:把柴禾捆得再紧一些,看那星星高高挂在天上。今天是什么日子呀,让我见到可心的人儿。可心的人呀可心的人,见到可心的人儿我该怎么办! 下面习古堂国学网再给大家介绍一些诗经中其他有关描写爱情的诗句: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诗经周南关雎先秦 参差荇(x 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w )寐(m 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 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l )之。 诗经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y ),不知其期,曷(h )至哉? 鸡栖于埘(sh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⑥!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hu )?

浅析《诗经》中的孝文化

浅析《诗经》中的孝文化 摘要:“孝”的观念很早就产生了,大概在原始社会末期,即母权制度向父权制度过渡的时期,由于血缘关系的稳定,便产生了“孝祀”的观念。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的表示祭祀孝敬祖先的诗句。孝作为中华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具有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值得我们去挖掘弘扬。本文立足于孝这一伦理思想,对《诗经》中表现孝文化的作品进行分析解读,以期对孝这一思想有更好的理解与认识,进而弘扬中华孝文化。 关键词:诗经孝弘扬中华文化 《诗经》作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诗集,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献价值,它的伦理教化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诗经》中所体现的亲情观念、孝悌思想等对于我们修正社会风气,弘扬中华文化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可以说,诗经不仅是我国文学的源头,而且也是我国道德和政治的教科书。我们可以通过细读《诗经》,从中汲取有益养分,以灌溉社会这棵参天大树,助它健康成长。 《诗经》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广泛。周代统治者重视教化,经常派官员到民间收集资料,而孝思想占据了当时社会伦理的极大部分,这样一来,《诗经》中就有许多关于孝道的记载。这些记载中既有关于孝的内涵、行孝的对象,也有关于行孝的方式,下面我们一一分析。 一、《诗经》中的孝思想 (一)孝的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许多方面的东西。既有文化理念的渗透,又有礼仪制度的制约。而在《诗经》中,孝的内涵主要是从家庭孝道、事君爱国、光宗耀祖这三个方面来表现的。 (二)行孝的对象与方式

所谓百善孝为先,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孝为道德准则,遵守伦理纲常,社会就能够养成一种为父慈、为子孝、为兄友、为弟恭的良好风气。《诗经》中行孝的对象可分为三类,一是对自己的长辈、祖先行孝,即善事父母,尊祖敬宗,二是对自己的国君、国家行孝,即孝以事君;三是对自身的要求,即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1、善事父母,尊祖敬宗 作为行孝对象的第一位,孝敬父母是以父母的养育之恩为感情基础的,如《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甚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这首诗写出了母生幼子,幼而育之,其辛劳甚矣;子女不能回报,自责之甚。后二句反覆叠唱,突出孝子对母亲的深情。由此可见,周代孝敬父母的情感来源是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而由孝敬生养父母推溯到列祖列宗,感恩祖先也是孝道的一个主题。如《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表示对于先人,要永远尽孝。《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则表明对列祖列宗无不孝敬,以求得他们的赐福。 2、孝以事君 小“孝”事亲,大“孝”事君,古人把孝道由小及大,推及到了国家的层面,认为孝道的最终层面是建国兴邦。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家,其主要是以“宗法社会”和“封建制度”相结合的“大家庭”,也就是说,在当时宗法制主宰的社会中,国家就是整个的家。孝在政治观念上的表达,就是对国君的赞扬,也有顺从先王的意愿,继承先王的政治准则和对先王的追念的意思。如:《文王有声》篇中“筑城伊淢,作丰伊匹。匪棘其欲,遹追来孝。王后烝哉”和“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两章主要称赞文王的功德和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用“孝”来称赞君王,表达了君王作为一国之主尽心尽力为“大家”尽孝,追念先王的同时也表明要继承先王的政治准则。 3、立身扬名,光宗耀祖 在《孝经》中,孔子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道出了行孝的三个层面。孝的最终层面就是自身的修养。父母、国家给了自

孔子与诗经

孔子与《诗经》 新闻学院新闻学二班 沈闰州 21521045 今日我们言及诗经,便不能不说到孔子。孔子自述:“吾自卫返鲁,而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世间公认孔子对于《诗经》这部典籍的保存与传播功不可没,微孔子,则此一部煌煌巨著恐怕早已散逸,我们今日便不得一见了。司马迁在其《史记·孔子世家》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 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於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史记的记载,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孔子编纂《诗经》的珍贵史料,但其中三千余篇去其重以成诗三百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按孔子自卫返鲁,整理诗经时在鲁哀公十一年冬,距圣人去世仅有四年,而《论语》中孔子却两次说到“《诗》三百”,一次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另一次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这两次论及“诗三百”都在这四年之中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另外,从第二句的语气看,孔子把诵诗三百作为其弟子的必修功课。孔子会在69岁高龄才要求弟子去读《诗》吗?另外《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礼观乐,其中演奏的顺序与《诗经》几乎吻合,此时孔子尚幼,可见《诗经》的大致框架在孔子编纂之前就已经确定,孔子所做的工作,正如其自述,主要是“正乐”,即将在民间传播中被扭曲或被庸俗化的乐曲订正,使之合礼。 孔子作诗经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保存史料,或者赋予文学或者民俗学方面的研究价值。圣人之所用心,是以诗经来保存先王之道,以传之后世,使之于歌咏之中体味尧舜之道。孟子的这样一段话,可以作为印证:“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同时由这段话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诗经》的重视。 孔子将诗经用于教化,当时诗经的教育自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去分析文学表现手法,或者讨论什么情爱诗传统之类。孔子曾经对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的教育,其特殊的功能在于让人掌握语言的精妙与政治辞令的技巧。它同礼乐一道,是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孔子还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里面隐含的意思是诵诗说达到的目的是让弟子们能够通晓政治,娴熟地运用外交辞令,游刃有余于春秋乱世之间,以自己的能力说服君王,完成平天下的大业。相反,如果不学《诗》或者学之不精,在外交或者政治场合就难免贻笑大方了。在《左传·哀公二十七年》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个外交上以《诗》较量的场面: 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从。赵孟曰:?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子展赋《草虫》,赵孟曰:?善哉!民之主也。抑武也不足以当之。?伯有赋《鹑之贲贲》,赵孟曰:?床第之言不逾阈,况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闻也。?子西赋《黍苗》之四章,

浅谈古诗词中的爱情观

浅谈古代诗词中的爱情观 1009160115 胡文广 爱情是个永远也不会过时的话题,关于爱情的文学作品可谓是浩如烟海了,且不谈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莎翁笔下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就算是与爱情毫无关系的作品当中也要夹杂一些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来增加作品的可读性,为什么?因为爱情是人类情感当中最为珍贵也是最为高尚的情感之一,它对人类永远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它永远也说不完。有人这样形容它:爱情是水晶,但它比水晶更清澈;是美酒,但它比美酒比香醇;它是一种感受,即使痛苦也会觉得甜蜜;它是一种体会,即使心碎也会觉得幸福;它是一种经历,即使破碎也会觉得美丽。 而诗词呢?它是我们祖先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历史的长河早已渺不可寻,但它承载着一代人的梦想和心灵的智慧,它以其特有的馨香和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诗词中所包含的情感体验、理性智慧饱经风霜而历久弥新准确地抚摸着人类心灵柔软而脆弱的部分,化养着我们的灵魂。我们生活在一个高科技的时代,但仍有读诗词的必要,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古人对人生的感悟,对功名事业的感触,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对人生不同阶段的认识,这些历经千年的智慧果实可以使现实的我们受益良多,即使抛开这些不谈,张中行先生幽默地说,学好诗词还可以用它来骗骗自己的心上人,应付现代佳人,哼几句古典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那多有味道,你要是老是捧着一束玫瑰,翻来覆去地说“我爱你”,怕就差点事儿吧。 由于爱情和诗词的这些特点,所以古人的诗词中的爱情也就不足为奇了,古诗词中的爱情观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合理的。下面我将结合具体的诗词来谈谈我个人的观点。首先来看一首张先的《千秋岁》,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节。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如果你失掉了财富,那你只是失掉的只是一小部分;如果你失掉了荣誉,那你将失去许多;如果你失掉了勇气,那你就失掉了一切。”爱情也需要勇气,张先在他的词中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人生智慧。此词中,相爱双方的青春初恋宛如青涩的梅子,刚刚萌动,就遭无情风暴的摧残,眼见爱情就像柳絮一样飞走了,悲痛之下,主人公生出抗争的勇气,“天下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节。”,他说只要天不老,他们的爱情就不会断绝,在他们用真情密密织就的网里,两情缠绵纠结,早已把彼此牢牢系住,难解难分,任凭谁也拆散不了。爱需要共同面对风雨克服阻碍的勇气,该勇敢时要勇敢,太畏首畏尾只能牺牲自己的感情,在相爱的路上可能都会遇到狂风暴雨肆虐,遇到流言蜚语四散,甚至遭到世俗的强烈反对,爱情不被父母亲人祝福,如果双方没有爱的勇气,他们的爱情势必会春残花落,风吹云散。当然,爱需要勇气,不是一个人的勇气,而是双方的勇气,才能对抗人生的风雨。如果对方是真诚地爱着你,那拿出勇气是应该的;如果对方自私懦弱,不值得你爱,那你用单方面的勇气撑着自己飘摇的爱,只能说是一种坚持,勇气越大,对自己的伤害就越大。“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节。”爱是需要勇气的,不知你是否已经做好准

《论语》vs《诗经》古人的必读书

《论语》VS《诗经》——古人的必读书 《论语》VS《诗经》 《诗经》与《论语》可以说是先秦文学的典范。《论语》记载圣哲言行,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宝典,更是指导后世文人学子修身治学的教科书。《诗经》为中国古代诗歌之滥觞,堪称记录先秦社会人文风情的“百科全书”,奠定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精神传统。直到今天,学界对这两部著作仍然给予高度关注,它们仍然具有很高的学习与研究价值。体现在中学教育阶段——你看每年的中高考的名句默写都会有这 两部著作的身影,它们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如果有时间的话,小编推荐大家好好读读这两本书,篇幅不长,但绝对让你获益匪浅。当然,没时间的话,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两本著作中经常出现在考试名句默写中的句段,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论语》篇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译: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译:孔子说:“由啊,教给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

才是真正的智慧啊。” 3.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译:周任说过:“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译:一个工匠想要做好活计,一定先要把工具弄好。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译:孔子在河边说:“那消逝的时间,就像眼前这河水,日夜不停(地流)。” 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译: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8.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译: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财物平均分配则无所谓贫;上下能够和好共处则无所谓寡;上下相安无事则国家就无倾覆之患。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译:凡是自

孔子在整理诗经当中的教化思想论述

孔子在整理诗经当中的教化思想论述 【摘要】孔子的教化思想主要包括“以礼教化”、“以德教化”和“自律教化”。孔子和《诗经》是这一时代文学的重要符号。《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赋予了我国文化的源头的美誉。孔子对《诗经》独有研究,许多思想都从《诗经》中研究和推敲出来,通过对《诗经》的解读,加上其自身的想法,才演变出这些教化思想。时至今日,孔子的教化思想仍然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能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宝贵的、丰富的文化资源,更能给我们发展和建成真正的现代社会予极大启发。 【关键词】礼德中庸教化儒家诗经 所谓教化,指的是某一群人或某个人用自己的思想或自己承认的思想,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教育和感化其他人,力求自己的或自己承认的这种思想普及化,并被社会所接受,同时在这种思想作用下形成一定实践效果的过程。这种被用来教育、感化他人的思想有可能为统治者统治人民服务,也有可能被思想家们用来为自己传播自己的思想服务,还有可能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服务,或几者兼而有之等等。就孔子的教化思想而言,是以春秋战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为背景的,是直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在实践中虽未取得理想中的效果,但也对社会产生过极大影响,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光辉,具有不容被国人所忽视的现实意义。 一、以礼教化 “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它与“仁”共同构成了孔子思想体系的主干。在孔子思想中,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孔子非常重视“礼”,他曾这样形容礼的重要性:“礼者,政之本也。”正因为“礼”如此重要,所以孔子主张用“礼”来教化人民。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共有305篇诗歌,故又称“诗三百”,它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一,是古代童蒙必读必背之书。古人十分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把用诗歌来教育感化百姓称之为“诗教”,“诗教”能起“正风俗”的作用,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礼记经解》中记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温柔敦厚,《诗》教也。”《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孔子一段论述诗歌作用的著名言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再如《秦风·无衣》中教育群臣民,号召臣民同仇敌忾的“群”。孔子所谓的“诗三百,一言蔽之,思无邪”的论述,即无邪就是要合理。礼即理,就是在儒家道德规范,儒家思想文化原则下,诗歌观念取向和诗歌创作的原则,就是要体现仁的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在《诗经传序》中把《诗经》的教化作用解释的更为清楚明白:“然则其《诗经》以教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所感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所以为教也。昔周盛时,上自郊亩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

《诗经》爱情观研究及文学影响范文

《诗经》爱情观研究及文学影响范文 爱情作为人类的美好情感之一,是文学 作品 中历久弥新的永恒话题,从古至今,无数的文学作品歌之咏之。《诗经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 总集, 反映爱情的诗歌就占有很大的比重。 可谓是文学作品中表现爱情的滥 觞之作。通过对《诗经》中爱情诗 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诗经》时代人们的爱情观。 爱情观就是人们对待爱情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人生观的组成部分。 对于《诗经》中的爱情观,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剖析,一是理想爱情的 标准,二是面对爱情受挫时的态度,三是择偶标准。进而分析《诗经》时代人们 对待爱情的态度和看法。 在此基础上再简要分析产生这种爱情观的原因和对后世 的影响。 一、《诗经》中的爱情观剖析 1、理想爱情的标准 1.1 自由大胆、热烈率真 《诗经》 中的爱情诗在很多情况下都表现了一种对自由恋爱情的追求, 大胆、 热烈、率真。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能够自由的追求自己的爱情,尤其是对女 性,没有后来封建社会时期的种种严格的束缚。 《郑风·野有蔓草》就讲述了一 个邂逅的爱情故事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 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在仲春之 时,主人公邂逅了一名眉清目秀的女子,二者情投意合,一见钟情,最后“与子 偕臧”。《周礼·地官·媒氏》中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 不禁。” 《郑风·溱洧》则更是详细的描绘了阳春时节青年男女相会踏青的场 面,这在当时是一种风俗,表明是允许自由恋爱的。
1 / 10

《召南·摽有梅》 中则更是塑造了一个内心火热, 期盼爱情的女子形象。 “摽 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 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追求我的小伙子,趁着这美 好的时光, 快与我相会”, 十分强烈的表达了女性在内心深处对情感寄托的欲求。 这是何等的大胆与热烈,甚至在今天,也并非所有的女性都能够这样热烈,率真 的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郑风·褰裳》则向我们表现了一位怀着炽热感情的、大胆向意中人表白的 豪放女性。“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 思我, 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 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直白坦率, 热情奔放, 把女性面对不解风情的意中人的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 1.2 忠贞专一、生死相守 《诗经》 中的爱情不仅仅追求自由恋爱, 更强调爱情的忠贞专一、 生死相守。 这是《诗经》时代人们爱情观的一大特点。 《郑风·出其东门》表现了一位忠贞专一的男子。“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 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虽然“有女如云”但是“匪我思存”,只是 因为自己只是专注于缟衣的意中人, 表现了其对自己爱人忠贞不渝的真情, 这在 古代实属不易。 《邶风·击鼓》 中“死生契阔, 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 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的誓言流传千古。《王风·大车》中“谷则 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的誓言,令人感怀。由此可见,《诗 经》向我们传达了对待爱情忠贞的态度,用情专一的精神,这是从古至今,在婚 姻爱情中,人们所一直尊奉的准则。 1.3 纯朴真挚、平等和谐 《诗经》中的爱情也是纯朴真挚的,很少带有功利色彩,基本都是是来自于 人本身的真性情的流露,因而所追求的爱情也是平等而和谐的。 《卫风·木瓜》描述了一对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互赠礼物的场面。“投我以 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你送我“木 瓜”“木桃”、“木李”我将以“ 琼琚”、“琼瑶”、“琼玖”作为回报,而 这“匪报也”,而是“永以为好也!”只是为了表达我对你的重视。虽然男女所 送之物的实物价值有差别,但实际上在情感上是平等的,都是表达爱意的寄托, 双方情投意合,这是多么纯朴真挚的情感! 《陈风·东门之枌》 中同样也描绘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之后互赠礼物的场景。 “东门之枌, 宛丘之栩。 子仲之子, 婆娑其下。 谷旦于差, 南方之原。 不绩其麻, 市也婆娑。谷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在小伙子看来,姑娘 像荆葵花一样美丽;在姑娘心目中,小伙子是她的希望和理想,送给他一束花椒 以表达感情。 这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可思议, 赠送给意中人简简单单的花椒来表达
2 / 10

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

诗经中关于爱情的诗1、《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国风·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3、《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4、《郑风·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5、《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6、《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7、《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两性关系解读

男女之间因身体的吸引,deep in love 的时间只有半年到两年,being in love是要进入精神之旅,深层多面的分享。 男女关系由女性决定,如果女性对关系没有百分百的承诺,男性可以感受到。 男女关系是三方的关系,男人、女人和神性的关系。承诺是对无限的承诺,这个更大的能量包含男人女人在这个空间里。 婚姻心理咨询师说:婚姻是最高级的瑜伽,是两个自我的挑战。 男人在寻找母亲,在男人与母亲分离后,他的灵魂一直在渴求和寻找母亲子宫般的爱,他在渴求对方能像母亲一样照顾我爱我。 女人无法改变男人,要接受他本来的样子。那么他自己就会改变,否则会一直在抗拒。对小孩也是同样。 在关系中为了保持和谐的假象,女人让步,可是当我们不真实时对方也不真实。 我们无法完全了解伴侣,认为了解伴侣就会对对方有期待。其实我们都在改变,需要让彼此随着自己的时间成长。 完全的为对方而活,关系成为两个身体一个灵魂,这是提升彼此的关系,一个人调频,另一个人也会。当自己提升,伴侣和孩子都会提升。 关系中必须分享,不一定从事共同的活动,而是用心分享你自己,与对方共同存在,哪怕每天5分钟。 女人的能量场是男人的16倍,女人有能力转换伴侣和小孩。 在关系中,男人需要的是鼓舞和启发。他们的自我很强大,只有回家时他们才能放下防卫。男人希望找到一个让自己崇拜的女人,希望从女人那里得到启发,你必须去聆听男人,他需要一个支撑,才能完成他今生的使命。

在关系中,女性需要安全和保护,女性崇尚男人的领袖气质,当女人认为这个男人具备领袖气质,她才能保持对他的尊重。 男人必须要有一个女人,他的内心强烈的要与母亲连结。而女人很强时,她不需要男人。女人选择和一个男人在一起,是为了完成她生命中的创造。 女人是天赐的礼物。 你什么都可以做得到,别忘了你是女人。 女人是家庭的中心,带来内在的活力;男人则保护家庭,对外带领家庭。 海灵格在一次系统排列中说的惊人之语(经常被重复):“女人要跟随男人。”顺便说一下,这句话的后半句是“男人要为女人服务。”不过反对前半部分的人,通常漏掉了后半句。海灵格说的“跟随”并不是许多批评者以为的“服从”。他指的是要“陪伴”男人,手牵着手进入他的文化、家庭、职业等等。当然,客气地说,即使如此,这句话听起来也很老套。但它道出了几乎所有系统排列中的明显事实:无论文化、社会地位、国家背景如何,男性站在第一位、女性站在第二位的时候感觉最好。 健康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伴侣之间【付出】(施)与【接受】(受)的平衡。当伴侣一方付出,在他们的关系里面,就创造了不平衡的状态,付出者心中有补偿的需要。如果接受者回报的话,这种紧张情绪就化解了。如果他的回报多于他的付出一点,就轮到另外一方的伴侣开始去回报。这种施与受的循环,造成了关系里面正面的张力。海灵格用下面的方式来解释: 亲密关系中的幸福快乐,在于关系里面的付出与接受是否平衡——平衡可以用生意的角度打比方,平衡有另外一个意思,是说我这笔生意的结存多少,结存少意味着利润低;结存越大,快乐的程度也就越深。但非常不利的是,我们会因此更加紧密的捆绑在一起。任何人想拥有自由的话,应该只付出和接受很少。也就是说,少付出,少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