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和赞美诗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二)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三)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二、难点、重点分析

1.这篇小说在情节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分析: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一个“罪恶累累”的人竟一次次地被认定为无罪,这出人意料的结局,使读者的心情由紧张而化为轻松,进而会发出微笑(康德说过,笑产生于忽然化为乌有的期待);而一个决定改过向善的人却遭逮捕入狱。两种荒谬的现象构成强烈的喜剧冲突,让人们不得不收起笑容,来思索这种荒谬背后的深刻内容,为非作歹者无人过问,有心从善者反进牢门。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表现,主人公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最终的结局必然是这样的。巧妙的情节安排充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二)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出现了许多巧合,如何理解这种巧合?

分析:小说情节上安排了许多巧合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充分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首先,苏比一次次地努力都因一次次的巧合而没有能实现“理想”,为了最终实现到布克来威尔岛过冬的愿望,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犯罪”,作者正是通过巧合为苏比多次“犯罪”提供了可能,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但他一次又一次地被“宽恕”了,而这一次次的反常的结局,则更充分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本质。

其次,作者通过一次次的“偶然”,巧妙地、全方位地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现状。他作恶的对象,“正巧”也是些心术不正的人:在街上见机缠住男人的女子,捡了别人的雨伞就据为己有的买烟者。作者就此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世风日下。两家饭店都是直接用拳头教训吃白食的苏比,“恰好”没有去报告警察,这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势力至上,没有严格的法治可言。苏比用石头砸商店的橱窗,反而没被逮捕,原因仅仅是他“留下来了”,而“半条街外有个人跑着去赶搭车子”;他在街上醉鬼似的大吵大闹,“刚好”被认为是“耶鲁的小伙子在庆祝胜利”,这种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正是美国的社会现状。

再次,作者正是通过这种看似偶然,实则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都具有必然性、普遍性的事件,充分地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反动、腐朽的本质。

(三)苏比的反常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如何理解他的这种反常心理及苏比这个人物形象?

分析:小说的主人公苏比在冬季来临之际,生活无着,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季,他竟然“衷心企求的仅仅是去岛上度过三个月”,并认为“人生的乐趣莫过于此”。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监狱在苏比看来竟是“小安乐窝”、“安乐岛”,“他想象中已经感到了巡捕房的舒适和温暖”。于是,为了如愿以偿,他一次次地故意做出触犯法律的事,但却一次次地被“宽恕”了,“警察的那双可爱的手”却“没有很快地落到他身上”,使“那岛已成为可望不可及的仙岛”。主人公的这种心理是十分反常的。那么,这种反常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苏比之所以想进监狱。是因为他在冬季生活无着,这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残酷剥削的结果,是最下层劳动大众无奈的选择。作者正是借助于人物的这种反常心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残酷剥削人民的反动本质。其次,像苏比这种人并没有失去劳动能力,同时也不是没有劳动就业的机会(小说结尾写到“有个皮货进口商曾经让他去赶车”),但他平日却游手好闲,面临冬天威胁,认为最佳的选择是进监狱,那里既无挨冻之苦,又可免费食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择手段,做出种种恶行,丑化自己的人格。由此可见,这种反常的行为还植根于资本主义好逸恶

劳的社会心态,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一个侧面。再次,他的反常心理的形成,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产物。苏比一次次地触犯法律,却一次次地被认为无罪,而当他受到赞美诗的感化,决心向善,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时,竟然无端被捕了;一个拿石头砸商店橱窗的人却被视为无罪的人,而一个跑过去赶车的人竟被当做罪犯;耶鲁的小伙子为庆祝胜利,就可以“让他们只管闹去”。在这种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社会里又有谁愿意做一个正直的好人呢?难怪有见机缠住男人的女人,有拿了别人的雨伞就占为己有的买烟者。总之,他的反常的心理和行为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反常、畸形的社会心态,植根于资本主义社会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和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反动本质。

对于苏比这个人物不能简单地用好和坏来评价。他为了过冬,不是去积极寻找工作,而是想到了不用付出劳动却不愁吃住的监狱,好逸恶劳的思想在他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惜丑化自己的人格,做出种种坏事,这不能说是对现实反抗的正确行动。当然,作者也特意指出,他“性格高傲”,瞧不起那些以慈善为名的、替地方上的寄食者准备的布施,反映出他堕落行为的背后有一种不可欺侮的傲骨。特别是小说的最后,苏比被教堂里传来的赞美诗所吸引,回忆起生活中的美好时刻,决心重新做人。总之,他是一个不幸的流浪汉,他不幸的生活和反常的心理、行为是社会带给他的,作者塑造这个人物,无论就其遭遇或心理而言,都是为了讽刺揭露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对这个人的态度应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四)小说在语言运用上有怎样的特点?这种语言特点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分析:这篇小说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幽默”,幽默是一种语调轻松但却包含深刻意义的讽刺,它不同于一般的俏皮话,而是为内容服务的,它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倾向和事件的态度。小说中通过夸张、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来使语言达到幽默的艺术效果。有些幽默语言看似轻松,实则沉重。例如“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一直是他冬季的寓所。”这里用反语“好客”、“冬季寓所”,说得幽默轻松,实际上揭示了下层劳动人民悲惨的生活境遇,蕴含着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的无限的辛酸。类似的例子在上文谈苏比的反常心理时已举过很多。有些幽默的语言直接讽刺社会现实,看似风趣,实则辛辣尖刻。如“每天晚上,这里汇集着葡萄、蚕丝与原生质的最佳制品。”作者不直接说出人物的身份,而用反语和借代的修辞手法,辛辣地讽刺了达官富豪们穷奢极欲的腐朽生活,与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也揭示了苏比等下层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社会根源,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社会意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师对小说作者作简要介绍。

欧·亨利(1862~1910),美国著名作家。他的小说常以“含泪的微笑”来抚慰生活失意的小人物的心灵创伤,善用夸张、嘲讽、双关等幽默手段。尤其体现欧、亨利小说特色的,是他的小说常在故事末尾笔锋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突然起意想不到的变化,在看似荒唐的结局中给读者以深层的思索和启迪。这一巧妙的构思方法被誉为“欧·亨利手法”。对当时及后人的短篇小说创作有较大影响。《警察和赞美诗》,正是这一手法的代表作品。

(二)学生阅读小说全文。

阅读小说前,应先提醒学生认真阅读《自读提示》,领会提示的要点(编者的《阅读提示》分别从内容、语言、情节三个角度对小说作了介绍)。

(三)学生分析小说结构。

教师提示:小说的结构,一般按故事的几个阶段安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按照这个规律,这篇小说的四个部分分别为哪些内容?怎样用简要的话作出归纳?

学生议论、思考并回答:

1.故事开端(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一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2.故事发展(苏比离开长凳——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3.故事高潮(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那你跟我来。”警察说)。苏比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4.故事结局(小说最后一自然段),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

(四)领会小说思想涵义。

1.小说从哪个角度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

(下层人民的代表人物——失业流浪汉苏比为了“抵御寒冬”,只能违心地触犯“法律”,将入狱过冬作为自己最迫切的生活目的。)

2.哪些方面最能反映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的虚伪本质?

(①触犯法律与乞求救济的对比:触犯法律——进监狱,不愁食宿,避免纠缠;乞求救济——进慈善机构,得付出精神上的屈辱。②为非作歹与虔诚向善的对比:为非作歹——被认为司空见惯,难进监狱;虔诚向善——被认为有碍风化,立即入狱。归纳:是非颠倒,善恶混淆。以上分析让学生思索、归纳并试作简明的板书。)

(五)学习小说的叙述技巧。

1.小说写了几次苏比的故意惹是生非?结果如何?

(教材“提示”说是7次,实际上是6次:①进高级餐馆,②砸玻璃橱窗,③在低档饭馆吃白食,④调戏街头女子,⑤扮醉鬼扰乱治安,⑥强拿别人的伞。结果:或是被撵被打,或是不被理睬——总之不能被捕。)

2.苏比6次惹是生非前后连贯,但写得有详有略,富有变化。请试加分析。

(1)详写与略写的变化。

(事①②⑤写得较简略,因为肇事手段较简单,过程短;事情③④⑥写得较详细,因为肇事手段较复杂,过程较长。从人物塑造角度看,反映苏比为实现入狱目的,迫不及待寻机闹事,且越演越烈的心态;从阅读角度看,避免了叙述的单调重复。)

(2)事情结果的变化。

(6次肇事总的结果一样,未能被捕入狱;但具体表现又各不相同,粗分作两类。或受惩罚,或未受惩罚。受惩罚的两次,即事①和事③不同:前者被撵出餐馆,较轻。后者被“叉”出饭馆,“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较重。未受惩罚的4次也不同:事②,警察对苏比毫不理睬,却去追赶不相干的别人;事④,警察盯住了苏比,但苏比未想到会弄假成真,不敢再扮演流氓角色;事⑤,警察对苏比视若罔闻,听之任之;事⑥,苏比要伞“成功”,未能引起警察注意。相同结果的不同表现形式,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产生了曲折跌宕,引人入胜的阅读效果)。

(3)描写手法的变化。

(各次肇事因情节各异,描写手法各有侧重。有的侧重心理描写,如事①;有的侧重行为描写,如事③;有的侧重语言描写,如事⑥。各种描写手法各有侧重地综合运用,使人物形象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3.欣赏小说末尾的艺术特色。

(1)小说写苏比屡次肇事未能被捕之后,出现了有心向善反遭拘捕的“意外”,这是不是有点难以理解?

(从现象上看是不好理解,但从本质上看又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从根本上是维护上层社会富人的法律。衣服褴褛的穷人在街头闹事,只要不触犯富人,警察可以“让他们只管闹去”;但是这样一个流浪汉站在富人云集的庄严教堂之外,警察就要怀疑到

他的动机了,是骚扰,还是行窃?一方面是非不分,一方面戒律森严,这正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的阶级本质。)

(2)小说中多次写到“巧合”。“意外”和“巧合”有什么关系?

(“巧合”是小说的常用手法。小说写苏比闹事,有多次巧合。如事②中,苏比砸了玻璃橱窗后,正好“有个人跑着去搭车子”,警察按常理就去追赶那个人;事④中,苏比当着警察的面去轻薄街头女子,不料那女子倒真的是个想寻人搭腔的调情老手,吓得苏比“撒腿就走”;事⑤中,苏比在街头醉鬼般的吵闹,谁知道正碰上“耶鲁的小伙子”庆祝赛球胜利的时候,警察因此不以为然;事⑥就更巧了,苏比强要的伞,没想到“伞主人”也是捡来的,苏比的戏就没法演下去了。如果上面几例巧合不存在的话,苏比也许早有被捕的希望。作者为了渲染苏比为入狱而作的煞费心机的努力,有意安排这一次次巧合,以显示入狱的不易;其实,穷人入狱是很常见的事,否则,监狱里就不会有那么多穷人了。巧合是事情的偶然,偶然有的反映事情的必然,有的则并不反映必然,上面几例巧合应属于后者。苏比在教堂旁忏悔反遭拘捕也是一种巧合,巧就巧在他若有所思的忏悔神态正好出现在教堂旁。如果是在“街心公园长凳上”,就不可能被捕了。但这一偶然却反映了事情的必然,因为看见教堂,听见赞美诗乐声才会引发忏悔之意,而教堂周围又是不允许衣冠不整的流浪汉凝神注目的。因此可以说,意外也就是巧合,而小说中的巧合只有在反映事物必然性时,才是成功的巧合。小说如果完全靠人为安排的,不能反映事物必然的偶然巧合来发展情节,就会有“硬编故事”之嫌。)

(3)小说渲染了宗教的感化作用,对此你作如何评价?

(对宗教的感化作用,作者作了过分的夸大,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宗教从本质上说,是剥削阶级从精神上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它既不可能让剥削阶级放弃对劳动人民的压迫,改恶从善,也不可能使劳动人民改变自己“坎坷的命运”。信仰宗教而反遭拘捕,本身也说明了宗教的虚假。作者渲染宗教能使人顿悟反省,心灵突然起“奇妙的变化”,这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

(六)品味小说的语言风格。

1.小说的语言风格,体现在整篇小说的遣词造句之中。总的特点是“幽默”,即“语调轻松却又包含丰富意义的讽刺”。若细作分析,有哪几种表现形式?

一是夸张。例如:苏比明白,为了抵御寒冬,由他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的时候到了。“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意为“靠自己解决个人生计问题”,这里夸大其辞,强调事情“迫在眉睫”。反过来也说明过冬问题在苏比眼里何等棘手严重。庄重严肃的语句中饱含着辛酸。

二是调侃。也就是说笑,讲“风凉话”。例如:吃完后他向侍者坦白:他无缘结识钱大爷,钱大爷也与他素昧平生。后二句本可说“他身无分文”,但却以说笑的方式表达这层意思:钱大爷无缘和他相识。语调看似轻松,实际上充满着贫困的无奈。

三是反语。也就是说反话。例如:杰克(霜冻)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霜冻对穷人是“无情”的,这里却说成“很客气”;霜冻到来之前先刮北风,这是对穷人的“警告”,这里却说成“打招呼”。反语更强调了穷汉苏比面临着即刻到来的严冬威胁。

2.小说的幽默语言和作品题材、主题有什么关系?

(作者写的是一个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从一个侧面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荒唐现状。这样的题材、主题决定了作品的讽刺色彩,相宜的也就必然采用幽默的语言。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情况很多,例如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等等。语言是幽默的,但小说的思想内涵仍然是严肃的。)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读测试。

(1)作者______是美国世纪初期短篇小说作家。他和______是美国共享盛名的幽默作家。

(2)他擅长以______的笔调,______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所以他被誉为______。

(3)从小说通过流浪汉______的一段“奇特”遭遇揭示了文章的主题:____________。

(4)小说从结构上,可分为几个部分______,写出段意。

(5)苏比在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后,做出了______次恶行,以求落入法网,每次的结果如何?

(6)苏比六次进监不成,每次描写都是尖锐揭露,讨论分析一下揭露了什么?

(7)这篇小说在结尾的安排上,出人意料,新颖别致,有如奇峰突起,和我们学过的哪篇外国短篇小说的结尾方式相似?

(8)苏比由堕落转向新生,重新做个好人的催化剂是______。他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你有什么看法?

(9)苏比为什么被捕,判了______月的刑,罪名是什么?

(10)分析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①“一节一节地撑了起来,像木匠在打开一把折尺。”

②“苏比站定了不动,两手插在口袋里,对着铜钮扣直笑。”

③“杰克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打个招呼。”

(二)激疑质疑。

(1)苏比为什么不请求慈善机关的布施,而愿意进监狱?

(2)小说在结局安排上的特色?

(3)题目的两个概念,风马牛不相及,放在一起有什么含意?

(4)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什么主要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有人说苏比是个好人,有说苏比原来不是一个好人。你是怎样看待这个人物?

(三)精读导引。

(1)第一个问题,要求学生细读文章的开头部分。划出重点语句,进一步深入体会。

(2)第二个问题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找出苏比的六次违法活动,深刻体会这六次活动各从不同角度说明什么?

3.结局的安排是本文的绝妙之所在,可令人回味无穷。

(四)疑难讨论。

1.苏比宁愿住监狱,也不愿向慈善机关乞求布施,说明了监狱之外是一个悲惨世界,因为那儿没有北风,免于冻死,他才宁愿去住监狱。美国政府设立了慈善机关,正说明美国社会,确实有许多像苏比一样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而慈善机关的一点点施舍,却要以穷人的精神上的屈辱为代价,要折磨灵魂,践踏人格,可见美国慈善机关的伪善面目。作者尖锐的揭露了美国穷人的悲惨命运,以及美国的自由、民主的虚伪性,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合理性。

2.这样的结局安排新颖别致,给人以奇峰突起之感。从故事的结局和情节的发展,显然是相矛盾的,苏比干了许多破坏的勾当,希望落入法网,而警察不理他;在他愿意改邪归正时,反倒被警察逮捕,判刑三个月,这“不合常情”的精妙构思,正是作者的成功之笔。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之下,美国现实生活里就是这样的颠倒黑白。美国的法律极其虚伪,深刻地揭露了美国社会的黑暗。

3.在语言运用上,欧·亨利以幽默著称。他善于用风趣而俏皮的语言。他熟练地运用拟人、比喻、排比、双关等修辞手法,使文字生动、活泼、富于幽默感。

这种讽刺幽默的语言,不仅具有强烈的刺讽作用,也使读者感到主人公遭遇的辛酸,体现了“含泪的微笑”的特色。

4.“警察”和“赞美诗”从表面上看是两个不相干的概念,但读过全文后,就不难发现它们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它们在对待苏比时是多么和谐一致。它们在有效地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的安宁。它们一个从肉体上摧残、镇压;一个从精神上毒害、麻醉。它们残害穷人的本质是完全一致的,它们是资本主义社会统治人民的得力工具。

5.对苏比这个人物,不能简单的用“好人”或“坏人”的绝对概念来概括他。像苏比这样的人物,他有劳动力,也有就业的机会,但他游手好闲。为了免于挨冻、免费食宿,就不择手段丑化自己的人格。他是一个心理和行为反常的流浪汉。作者塑造这个人物,通过他的思想和行为,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畸形的社会心理,讽刺、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黑暗现实。我们对这个人物的态度,应该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欧·亨利,马克.吐温(4分)

2.诙谐,幽默俏皮。“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10分)

3.苏比。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反映了下层人民生活的精神痛苦。(10分) 4.三部分。

①冬天来临,苏比想进监狱,取得免费食宿。

②为了进监狱,他一再故意犯罪,但无法落入法网。

③苏比被感化,决心靠劳动生活,反而被捕。(13分)

5.6次恶行。

苏比的行为

愿望或打算

结果

1.走进豪华饭

想白吃之后被关监狱

因裤子破被推到人行道上

2.用石头砸橱窗

想借此被捕

警察认为他不是肇事者

3.饱餐一顿不给钱

想借此被捕

侍者没喊警察把他推到人行道上。

4.扮演一个小流氓

调戏年轻女子

反被女子纠缠,他撒腿走开

5.在剧院门口大吵大闹

想以“扰乱罪”被捕

警察没有理睬

6.苏比跨进烟店拿伞

要被偷者喊警察

捡者把伞让给了他

第一次:揭露了美国贫富悬殊,等级森严。

第二次:揭露美国警察武断愚蠢,是非不分。

第三次:揭露美国一般人怕警察给自己招麻烦。

第四次:揭露美国妇女卖身求生的现实。

第五次:揭露“扰乱治安罪”如同虚设。

第六次:揭露了美国盗贼遍地。(15分)

作者介绍: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作家。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小镇。父亲是医生。15岁在叔父的药房当学徒,后又去了一牧场放牧。1884年后做过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和银行出纳员。1896年,银行发现少了一小笔款子,他因涉嫌被传讯,他却取道新奥尔良去美洲避难。1897年,回国探望妻子,因而被捕,判处五年徒刑。在狱中以欧·亨利(原为狱中用过的一部法国药典的作者的名字)为笔名写作短篇小说。1901年因“行为良好”提前释放,来到纽约专事创作。他虽也与上层社会来往,但经常到贫民公寓、小酒馆、下等剧场,他认为自己是400万小市民中的一员,而不是400个富翁之一。

他创作的短篇小说共300篇,其中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最为著名。他把那儿的街道、小饭馆、破旧的公寓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由于他在纽约《星期天世界报》这类通俗报纸上发表作品,读者大都是小市民,这就影响了他创作的格调。他对社会与人生的观察和分析并不深刻,有些作品比较浅薄,但他一生困顿,常与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又能以别出心裁的艺术手法表现他们复杂的思想感情,因此他最出色的短篇小说被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列,代表作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没有完的故事》、《黄雀在后》等,他和莫泊桑、契诃夫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从艺术手法上看,区·亨利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用漫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特点。作品的情节发展较快,在结尾时突然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读者惊愕之余,不能不承认故事合情合理,进而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他的文字生动活泼,善于利用双关语、讹音、谐音和旧典新意,妙趣横生。他还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和再现气氛,特别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气氛,使读者有亲临其境之感。但由于作品写得太多太快,手法不免雷同,特别是受当时社会上庸俗趣味的影响,往往为悲惨的故事硬添上一个圆满的结局,因而有时冲淡了作品的社会意义。

《项链》导学案

《项链》导学案 高一郝红梅学习目标: 1、梳理情节,把握结构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培养对事件的评价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勾画表现主人公性格的词句。 2、借助“教材助读”,理解文章主旨 3、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4、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写到“我的疑问”处 二、教材助读: 1、走近作者:莫泊桑,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短篇小说。代表作《羊脂球》、《俊友》《我的叔叔于勒》等。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补充文学常识: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①莫泊桑(1850—1893)法国《我的叔叔于勒》《项链》(《首饰》)《羊脂球》《漂亮朋友》(《俊友》) ②契诃夫(1860—1904)俄国《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 ③欧?亨利(1862—1910)美国《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 2、时代背景: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爱慕虚荣,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在小资产阶级当中同样盛行,他们羡慕上流社会,爱慕虚荣,想极力跻身于资产阶级的行列,他们为此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作者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对于他们有很深的了解。 3、关于小说的主题 1、小说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自然的完成的,正如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样,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历来有较大的争论,目前还在进行之中,尚无权威定论。综合这些争论,大概有以下五种观点(投影出示),你同意哪一种,理由是什么? A、“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课文编写者持这种观点,“预习提示”中也是这样表述的,这是一般认可的看法。 B、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追求享乐的思想

警察长棍教案

警察长棍教案

长警棍的使用技术 课目:长警棍的使用 教官: 学时: 120分钟 Ⅰ教学提要

案例导入(10分钟)。 第二阶段:讲解示范(20分钟)。 1、长棍使用的戒备姿势(4分钟) 2、长棍使用的攻防技术及重点难点(16分钟)。 第三阶段:现场施训(85分钟)。 准备活动(5分钟)。 1、长棍戒备姿势练习(2分钟) 2、长棍点击练习(10分钟) 3、长棍戳击练习(10分钟)。 4、长棍劈击练习(10分钟)。 5、长棍挑击练习(10分钟)。 6、长棍扫击练习(10分钟)。 7、长棍截击练习(10分钟) 8、长棍的实战运用(18分钟) 第四阶段:总结讲评(5分钟) ●场地器材:教学场地为宿舍楼下操场,器材为长警棍69根、盾牌 10块、海绵棍34根。 Ⅱ教学进程 ●教学准备:1、准备场地和器材。 2、集合站队进入场地。 3、宣布教学内容和要求。

●教学实施: 第一阶段:理论提示(10分钟)。 观看视频案例:介绍在2015年5月2日黑龙江庆安县火车站内发生枪击事件,但在民警李乐斌开枪之前曾使 用长棍试图制服歹徒,可惜没成功,而且长棍还被歹徒抢 走,最后迫不得已使用武器。通过案例讨论引出什么时候 使用长棍?怎样使用长棍?民警李乐斌的长棍击打技术存 在哪些问题? 第二阶段:讲解示范(20分钟) (一)高姿戒备(2分钟) 1.动作要领 侧身戒备姿势站立,双手虎口向前持棍,左手(前手)握住棍身中段稍高在前,右手(后手)握住棍端在后(右手握把距棍端一拳为佳)。身体重心稍后移,右脚(后脚)向侧后移动一脚距离,两膝微弯,呈高马步站立,目视前方,棍头指向目标。 2.动作要点 (1)身体重心稍后移,两膝保持一定弯曲,便于移动; (2)两肘内收,抵髋持棍; (3)棍的上端略于肩平,指向目标。 3.实战应用 利用长警棍的棍身长度制造安全距离,便于快速拦截及点击目标,同时给对方施加强烈的压迫感,起到震慑效果。

项链导学案及答案

项链导学案及答案 项链导学案及答案篇一:项链导学案 《项链》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精巧的结构技巧。 2、分析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 二、基础知识 1( 正音: 奢华shē 契约qì 惊骇hài 誊写t?ng 租赁lìn 请柬jiǎn 寒伧 hán chen粗陋cū l?u 琐碎suǒ suì 艳羡yàn xiàn惊惶失措jīng huáng shī cu? 褶皱zhě 自惭形秽zìcán xíng huì 面面相觑qù 惆怅ch?u chàng倾倒qīng dǎo 帐簿bù 2( 多音字:抹(mā)布碑帖(tia) 稀薄(b?)色调(sa)抹(mǒ)抹黑帖(tiě)请 帖薄(báo)薄厚色(shǎi)掉色(m?) 抹墙服帖(tiē) 薄(b?)荷 3( 字音字形辨析: 誊(t?ng)誊写券(quàn)债券肴(yáo)佳肴誉(yù)名誉眷 (juàn)亲眷淆(xiáo)混淆 5、补充资料:作家、作品简介 莫泊桑(1850—1893),十九世纪法国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莫泊桑的 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世界短篇 小说的巨匠他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 王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1883)、《俊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像死一般坚强》(,,,,)、《我们的心》(,,,,)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骗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

的荒淫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的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羊脂球》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三、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在下列短语的划横线处填一个动词(限用一个字)。项链——项链——项链——项链 2、为什么以项链为题, 3、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四、合作探讨 1、体会一下结尾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如何看待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偶然情节,大家觉得这件事是偶然呢,还是必然呢, 3、玛蒂尔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她的性格在丢项链之前和丢项链之后表现一样吗, 4、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要是她没有丢失那串项链,她的命运会是怎样,谁知道呢,谁知道呢,生活真是古怪多变~只需小小一点东西,就足以使你断送一切或者使你绝处逢生” 请大家思考一下,丢失项链这件事对于玛蒂尔德来说,是败坏了她还是成全了她呢, 丢失项链给玛蒂尔德带来哪些变化,(外貌和性格) 五、拓展探究请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一个结尾续写训练 3 3 答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曲折、巧妙的故事情节; 2、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 3、理解小说主题,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小说情节与人物形象,深入理解把握小说主题,培养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习惯与能力。 2、品味小说幽默的语言特色,体会“欧·亨利手法”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运用语言 作文实践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教学重点:在小说戏剧性的情节中探索小说主题,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从人物反常的状态中分析正常的社会体制。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型:新授 教法:设疑讨论法讲授法相机点拨法 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2、梳理情节,感知环境 课前循环播放赞美诗相关音乐 一、导入(5’) 请学生由音乐谈感受,介绍赞美诗,是宗教音乐,信仰宗教的人认为它能够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精神境界,能使人拥有纯净的灵魂,远离犯罪。而警察,是用以维护生活和社会安定的国家工具。两者的结合从逻辑上讲,应该是很完美的,甚至应该是“人间天堂”,但是,在19世纪的美国,当警察遇到赞美诗,带来的却是意想不到的结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流浪汉苏比的生活和命运吧,看看警察与赞美诗给苏比带来的是什么? 二、作者介绍(幻灯片展示)(3’) 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和莫泊桑、契诃夫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三、通读课文,梳理情节,感知环境(30’)

最新《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分析苏比的人物形象。 2.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风格,体味\'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国社会黑暗的现实。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分析苏比的人物形象。 2.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风格,体味\'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 欧·亨利(1862~1910)十九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美国南部北卡罗来纳州一个乡镇医师家里,家境贫寒,3岁丧母,后寄人篱下。小时受教育很少,当过牧童、学徒,以后又做过办事员、制图员、会计、出纳等各种工作,饱受歧视。1891年在休斯顿创办了《反对传统者》等杂志,兼任编辑,还当过记者和专栏作家。1898年,他在银行做职

员,因银行钱被盗,被指控挪用公款,判刑5年。在狱中表现良好,担任药剂师,有机会接触各类犯人,听到各种古怪的故事,这为他进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狱中就以欧·亨利为笔名开始创作短篇小说。1901年提前获释,后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 欧·亨利是一位多产作家。他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作品有长篇小说《白菜与国王》(1904)、短篇小说《四万年》(1906)、《西部之声》(1907)、《市声》(1908)、《滚石》(1913)等。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一片叶子》等。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印度的泰戈尔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四大家\'。 二、关于《警察和赞美诗》 1.故事梗概:请同学根据预习复述。 《警察和赞美诗》是他优秀短篇小说之一,作品写到流浪汉苏比在冬天来临之际,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他六次犯事,为非作歹,可是都没有如愿,正当他听到教堂赞美诗,决定重新做人时,却被莫名其妙逮捕了,小说的矛头直指当时美国社会,真实的反映了不明是非,颠倒黑白的社会的现实。 2..写作背景 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始衰落的时候,美国现实社会的深刻变化(南北战争之后)引起文学的变化,这就是现实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它出现在美国资本主义日趋腐朽的阶段,即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的时代。当时社会贫富对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这时期一些

第二课时欧亨利教案

高二第二课堂之外国短篇小说鉴赏教案 第一课时欧·亨利短篇小说的鉴赏 鉴赏目的: 使学生了解欧·亨利的生平及对创作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极其常用的艺术手法。 鉴赏重点、难点:学会鉴赏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手法及艺术风格。 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介绍欧·亨利的生平及其在文学中的地位: 欧·亨利(O·Henry,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1862——1910)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奠基人,他的作品编织了一个个幽默而伤感的故事,有“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之称, 作家的一生十分坎坷,三岁丧母的欧·亨利跟着当教员的姑姑学习,十七岁当学徒,后来到银行当出纳员,之后办过杂志社,由于银行的怀疑使得他惹上了官司,被迫逃往洪都拉斯,回国探望重病的妻子后得到的却是妻子病故的噩耗与他被判监禁五年的双重打击。欧·亨利与法国作家莫泊桑以及俄国作家契诃夫齐名,是响誉世界的短篇小说三位大师之一。但比起另外两人来,欧·亨利所经受的磨难与非议则更加得多,人生之路也异常的坎坷曲折。欧·亨利的一生充满了不幸。然而艰辛的生活给了作家灵感的源泉,并最终磨砺出一代文学巨匠,这不能不说是生活对作家的一种幽默,仿佛作家人生中的“欧·亨利式的结尾”。 介绍其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独特的反衬 从以小见大到笑中含泪独特的反衬无处不在。这种风格的养成是与他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的。但是人生的艰辛与坎坷并没有击倒作家的信心,相反给了他宝贵的生活阅历这笔创作的财富。在她的笔下,作家所处时代的美国并没有变成“人人享有民主、自由、幸福权利”的天堂,却成了世界上“贫富间鸿沟最深的国家之一,在那里一方面是一小撮卑鄙龌龊的沉浸于奢侈生活的亿万富翁,另一方面是千百万永远饥饿线上挣扎的劳苦大众”。二者形成鲜明的反衬而且非常独特。 (1)小人物有大智慧 欧·亨利小说的小人物主角们,常常在紧要关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并且用他们的智慧来照亮人们的心灵,反衬人们的愚钝的同时往往又起到了你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作用。如《哈格里夫斯的模仿》中的剧场演员哈格福斯,为了塑造一个固执、蛮横、陈旧且墨守成规的南方军人的舞台形象,和来自南方的退役少校塔尔伯特交上了朋友,并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其为原形来进行舞台剧主角的模仿,哈格里夫斯的模仿最终在华盛顿剧院上映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也深深伤害了发现了真相的塔尔伯特少校的心。为了挽回自己的过失并表达自己的歉意,深知塔尔伯特少校生活拮据的哈格里夫斯决定继续他的表演,这一次他表演了一名老黑人莫斯大叔,以答谢塔尔伯特少校从前的照顾为名赠予了少校三百块钱,感动莫名的少校信以为真,高兴地收下了这笔钱,并且丝毫没有发现站在他面前的就是将他气得七窍升烟的哈格里夫斯。哈格里夫斯用自己的智慧表达了自己的歉意,使得南北之间的裂隙,黑白之间的差距等反差都显得那么的可笑与微不足道,同时也衬托出对顽固不化的古老人物的讽刺。 (2)卑微的身份有着崇高的心灵 欧·亨利在作品中把绝大部分笔墨和篇幅用在了对人间真情、对美好事物以及崇高的心灵的讴歌上,反之对世间的丑恶与黑暗的一面往往一笔带过,有的甚至只字不提,而是留给读者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 茌平县第二中学曲海霞 一、学习目标: 1、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2、把握小说人性美这一主题 二、文学常识: 1、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积累关键信息。 作者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其作品以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的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代表作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等。他本人也为此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其作品构思巧妙,尤以出人意料的结局著称。 创作背景:《最后的常春藤叶》写于19世纪末,世纪末的思想充斥于西方文坛。再加上美国资本主义在此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托拉斯形成,贫富差距拉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饥饿线上苦苦挣扎,而一小撮富翁们却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欧·亨利始终是一位命运多舛、穷困潦倒的作家。 三、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理清思路, 1、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四、重点研讨: 1、思考《最后的常春藤叶》,主人公是谁?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2、速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相应的句子。 问题:对贝尔曼这一形象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人物形象有何特征? ①初见贝尔曼 描写手法: 人物特征: ②再见贝尔曼 描写手法: 人物特征: ③三见贝尔曼 描写手法: 人物特征: 3、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贝尔曼,归纳总结贝尔曼的典型形象: 4、思考:本文故事是什么事物造成情节逆转的? 五、拓展延伸: 1、运用你会发现美的眼睛,请同学们找找并谈谈当今社会中有“贝尔曼精神”的人。

英文+中文版警察与赞美诗 -

流浪汉A:索比 穿着:破旧裤子,破皮鞋,马甲,黑领结 流浪汉B:索普 穿着:邋遢的便装 警长 警察 旁白+法官 侍者领班+市民(我) 侍者+路人 某一个晚上 索比,索普睡在广场喷水池旁的长凳上,用三张星期日的报纸分别垫在上衣里、包着脚踝、盖住大腿,依然冻得瑟瑟发抖 第二天早上 两人急躁不安地躺在广场的长凳上,辗转反侧。 One night Soapy, thorpe slept on his bench near the spurting fountain in the square, with the three newspapers, Sunday in the top cover, wrapped in ankle, thigh, still shivering The second day morning The two men lay anxiously on the bench in the square, tossing and turning 旁白:冬天快要到了,他们得想想办法去岛上呆上三个月,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韦尔岛的监狱一直是两人冬天的寓所。不要求在地中海巡游,也不要求到南方去晒令人昏睡的太阳,有吃有住就好,还有志趣相投的伙伴们,也没有北风和警察的侵扰。那样的生活多好啊~! Narrator: winter is coming, they have to think of a way to stay on the island for three months, for years, the hospitable blackwell prison island has always been two people's home in the winter. Does not require a cruise in the Mediterranean, also went to the south does not require the sun bask in a coma, had to eat a live, there are like-minded partners, nor the intrusion of the north wind and the police. That's a good life. 索比:(小声说)哼,那些以公益设施对城镇穷苦人没有一点作用,早点拆了才好,让我遭受精神的折磨,还不如法律来的好呢。看来我要做点什么,让我愉快的度过三个月 Soapy: (whispered) hum, those in the urban poor people do not have a little effect on public welfare facilities, down early enough, let me suffer from mental torture, is not as good as the law to do. What do I have to do to make me happy for three months.

鲁人版-语文-高一-宿豫中学导学案 第5课最后的常春藤叶

宿豫中学导学案:第5课《最后的常春藤叶》字词梳理 1.正音 昵.称()苔藓.() 模.特()玄.想() 转弯抹.角()扶弱济.困() 一筹.莫展()怒号.() 瞥.一眼()蹑.手蹑脚() 锡镴.()牛仔.() 出殡.()数.落() 答案:昵nì,藓xiǎn,模mó,玄xuán,抹mò,济jì,筹chóu,号háo,瞥piē,蹑niè,镴là,仔zǎi,殡bìn,数shǔ。 2.辨音 模.特()模.样() 劫富济.贫()济济.一堂() 方兴未艾.()自怨自艾.() 苔.藓()舌苔.() 铺.床()铺.子() 撒.种()撒.手() 答案:mó,mú;jì,jǐ;ài,yì;tái,tāi;pū,pù;sǎ,sā。 3.辨形 ()手()脚(niè)()影(shè) 震()(shè) ()扣(niǔ)()称(nì) ()古(nì)()喃(ní) 忸()不安(ní)()捏(niǔ) 锡()(là)()遢(lā) ()怀(miǎn)沉()(miǎn) ()腆(miǎn)

答案:蹑蹑,摄,慑;纽,昵,泥,呢,怩,扭;镴,邋;缅,湎,腼。 词语积累 1.词语释义 玄想:幻想。 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 错综复杂:形容头绪繁多,情况复杂。 数落:①列举过失而指责,泛指责备。②不住嘴地列举着说。 凄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比喻境遇悲惨凄凉。也说凄风冷雨。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明目张胆:形容公开地大胆地做坏事。 2.词义辨析 要害关键 要害:人体上易于致命的部位,也比喻事物的紧要部分或关键所在。 关键: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发展变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辨析]都可作名词,都有“事物紧要部分”的意思。“要害”强调事物的至关重要的部位,有时指言论的本质、实质;“关键”强调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关键”还可以作形容词,表示对事物至关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要害”不能。例:那篇文章切中了敌人的要害/别人的帮助固然重要,但关键在内因。 一筹莫展不知所措 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来,一点办法也没有。 不知所措:不知怎么处置才好。多指对突然遇到的情况惊慌失措,无法应付。 潜心专心 潜心:用心专而深。 专心:注意力集中。 两词都是形容词,都有“用心专注”的意思。“潜心”侧重在用心专注而且深入,语意较重;“专心”侧重在注意力集中,语意较轻。“潜心”多用于钻研业务、学术研究方面,适用范围较小;“专心”可用于工作、学习、娱乐活动、态度、神情等方面,适用范围较大。“潜心”是书面语,“专心”兼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要挟威胁 要挟:抓住对方弱点,强使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

《警察与赞美诗》

《警察与赞美诗》 教学目标:1、学习从思想内容(情节、主题)的角度评论文学作品(主要目标); 2、品味作品幽默讽刺的语言(辅助目标)。 感知阶段 一、导入定向 (一)揭示教学目标 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解决了“评论要知人论世”的问题。第二单元的学习,主要解决“评论的角度”问题。单元提示告诉我们,对作品的评论,可以侧重于思想内容,也可以侧重于艺术形式。以作品的内容为评论重点,可以从题材、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入手。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我们就侧重于思想内容,从情节和主题入手进行评论。 (二)设置“突破口” “警察与赞美诗”:警察是维护社会治安的人,赞美诗是基督教徒祈祷时唱的歌。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有什麽用意和含义,请带着这个问题学习。 二、整体认读 (一)了解作者极其创作特点 欧亨利,生活在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的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善于描写平凡人物,特别是纽约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文笔幽默,被称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我们读过他的《最后一片叶子》、《麦琪的礼物》,又预习了《警察与赞美诗》,初步看出欧亨利的小说在情节安排方面有怎样的显著特点?(常常在故事的最后,出现意想不到的结局。这种写法被称为“欧亨利式的结尾”。 (二)概括小说的情节。 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情节。小说的主人公是流浪汉苏比,作品分三部分:1、寒冬迫近,食宿无着,企求入狱;2、故意犯罪,警察不抓,无从入狱;3、听赞美诗,决意从善,被抓入狱。结局出人意料。 理解阶段 三、分析研读 (一)改写小说的结局,初析主题

1、改写结局并说明意图 我们在读第一遍时,大概谁也不会想到小说是这样的结局。预习时,要求同学们读到小说中写苏比第六次故意犯罪,还是不能“落入法网”,警察们“认为他是个不会犯错误的国王”时,想一想,要是让我们接下去写,故事将如何结局。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你设计的结局说出来。(讨论) 我们设计的结局,大体上分为悲剧、喜剧两类。悲剧结局有:冻饿而死;终于入狱;彻底堕落等等。喜剧结局有成为新人;爬到上层等等。这篇小说的结局应该是悲剧还是喜剧?(喜剧无批判意义,且有悖上文情节;悲剧具有批判意义,且是上文情节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请设计悲剧结局的同学说出你的意图。(冻饿而死,表现美国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终于入狱或彻底堕落,表现灵魂被扭曲。 2、研究改写部分与上文之间的联系,揭示小说的主题要点之一、二 既然我们设计的悲剧结局合乎上文情节的发展,那么上文是怎样表现穷人的“悲惨命运”的呢?请以有关描写为例回答。(小说用对比手法,写出社会的贫富不均,突出穷人的命运悲惨。如:冬天到了,富人想的是“海豹皮大衣”;而苏比“躺在街心公园长凳上辗转反侧”,“把三份星期天的厚报纸塞在上衣里,盖在脚踝和膝头上,都没有能挡住寒气”。所以,我们顺着这个思路,安排苏比“冻饿而死”的结局。) 上文又是怎样表现穷人的“灵魂扭曲”的呢?(苏比企求入狱,是反常的心态;他为入狱所用的故意犯罪的种种手段,是反常的行为。)哪些手段?(1)骗食(未遂),(2)砸破橱窗,(3)白吃(挨揍),(4)调戏女人,(5)扰乱治安,(6)偷盗绸伞。从作品中找出一些描写其反常行为的句子来加以品味。如“调戏女人”的“表演”,“扰乱治安”的行动,写得幽默,富有讽刺性。这些行为都是“灵魂扭曲”的表现,在这些情节之后,安排苏比“终于入狱”或“彻底堕落”,是合情合理的,进一步表现他的“灵魂扭曲”。 (二)回到小说的结局,再析主题。 同学们设计的几种结局都不错,试图告诉人们,那个社会给穷人带来悲惨的命运,扭曲了人的灵魂。这也是欧亨利所要告诉人们的。可是,欧亨利为什麽不像我们这样安排结局,而要用赞美诗来感召苏比,用警察来抓苏比呢? 1、研究“警察”与苏比的关系,揭示小说的主题要点之三。 为什麽最终要写警察抓苏比?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先要弄清楚小说第二部分写苏比6次故意犯罪时警察的反映。读出小说中有关的描写,并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1)骗食未遂——警察不知;(2)砸破橱窗,“在警察的脑子里苏比连个旁证都算不上”——警察不信;(3)白吃挨揍,“警察先是笑了笑,顺着街走开去了”——警察不理;(4)调戏女人,警察“盯住他”,“还在盯着”,“老盯着”,苏比“懊丧地在警察身边走了过去”——警察不管;(5)扰乱治安,“警察让警棍打着旋,身子转过去背对苏比,向一个市民解释”——警察不究;(6)偷盗绸伞,警察“急匆匆地跑去搀一位穿晚礼服的金发高个儿女士过马路”——警察不暇。总之是警察不抓。 再来看看结局部分。警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抓苏比的?请听配有“赞美诗”音乐的朗读录音。听读时留意描写苏比心理活动的句子,分析苏比心理活动的层次。(听录音)这部分有层次地写出苏比的心理活动,有几层?(1)庄严虔诚的赞美诗唤起他对一生中美好时刻的回忆“生活中有母爱、玫瑰、

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

《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 张渚职业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陈佳 上课 班级:11商务一、设计思想 《警察与赞美诗》是一篇传统教材,过去在教学上非常强调它的思想性,而在肯定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的同时要看到它是一篇小说,在教学中应该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作品的艺术上,让学生从这篇小说去了解传统小说的情节艺术,如矛盾冲突,偶然性的运用,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的对比等,特别是小说结尾的艺术,含泪的笑,只要学生掌握这些,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教材分析 《警察与赞美诗》是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6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现代小说单元,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要对短篇小说的功能和文体特点有所了解,学习作家在刻画人物、设计情节、描写环境上的技巧。《警察与赞美诗》代表了现代短篇小说描写社会、批判现实的现实主义传统,又是现代文学讽刺幽默的代表性作品,而欧·亨利式的结尾文学史上非常有名,因此,这篇课文不管是思想内容,还是小说艺术都值得学习。 三、学情分析 作为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完全能够读懂小说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对小说中的苏比的形象也可以做出一个大致的判断。不过学生阅读小说,正如朱光潜所说的那样,只注重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恐怕对小说不能进行深入的阅读。我想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挖掘更深层的东西,在此过程中塑造人格。对于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采用激疑质疑的方法,部分理解能力较高的学生可能有所知解,这样在课堂上可以带动其他同学一起思考,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最终难以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 结合本文特点和中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依据新大纲对本学段的要求,我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概括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风格”的艺术特色。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 一、导入: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介绍: 欧·亨利(1862~1910)十九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欧·亨利”是法国优秀的药剂师艾蒂安·欧西安·亨利的名字的缩写。而之所以用笔名,是因为他创作发表短篇小说之时,身处监狱) 出生于美国南部北卡罗来纳州一个乡镇医师家里,家境贫寒,3岁丧母,父亲酗酒,后寄人篱下。小时受教育很少,当过牧童、药房学徒,以后又做过办事员、制图员、会计、出纳员等各种工作,饱受歧视。1891年在休斯顿创办了《反对传统者》等杂志,兼任编辑,还当过记者和专栏作家。1898年,他在银行做职员,因银行钱被盗,被指控挪用公款,判刑5年。在狱中表现良好,担任药剂师,有机会接触各类犯人,听到各种古怪的故事,这为他进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狱中就以欧·亨利为笔名开始创作短篇小说。1901年提前获释,后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 他是个多产的小说家。他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与法国莫泊桑《羊脂球》、俄国契诃夫《套中人》,并称为“欧美短篇小说三大家”。他的小说常常通过合乎情理的艺术夸张,出乎意料的故事结局,收到“含泪的笑”的艺术效果。被人称为“欧?亨利笔法”。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等。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附答案

ZX-YW-10-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案教师版 编写人:孟凡翠审核人:穆君 【学习目标】 1.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理解常春藤叶内涵,感悟人性之美。 3.体味“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资料链接】 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的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 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 【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锡镴昵称苔藓气喘吁吁 一幢楼窗槛瞥见一筹莫展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情节。

参考答案: 女画家琼珊因为肺炎而失去了对生命的信心,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的一片常春藤叶上。好朋友苏艾把这件事告诉了贝尔曼。老贝尔曼为了帮助琼珊,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一片常春藤叶在墙上,这片不落的叶子给予了琼珊生命的希望。最后琼山活了下来,贝尔曼病逝了。 3.找出文中描写常春藤叶的句子,并仔细体悟其作用。 参考答案: 第一处:第 18 段,“一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 心情:绝望。 第二处:第 40 段,“仍然有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 心情:消沉 第三处:第 46 段,“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心情:振作 【文本研习】 1.是谁挽救了琼珊,让她重新燃起生的希望 参考答案: (1)苏艾

无微不至地照顾琼珊,鼓励她,用她的友谊温暖琼珊。 (2)医生尽力医治琼珊的病。 (3)贝尔曼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墙上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琼珊带来生命的希望,鼓舞她活下去。 (4)琼珊自己 在琼珊得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说“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虽然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作用很大,但是琼珊再见如果真的不想活下去的话,即使有这片叶子也无济于事。琼珊的康复仅有最后一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琼珊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因为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得胜。 小结: 最后的常春藤叶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给了她生命的勇气。而这片叶子正是贝尔曼以生命为代价画上去的。 可见,贝尔曼在挽救琼珊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文章着力表现的人物也是贝尔曼。 2.结合文本,请分析老贝尔曼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第一处:第30节。相貌丑陋、酗酒成性、性格暴躁。 第二处:32-35节。(跟苏艾的对话)关爱他人、善良、富有同情心

警察与赞美诗1

课次40 课题警察与赞美诗 授课时数 1 课型□新课□复习课□习题课 教学目标1、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2、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3、了解美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其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美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其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教学方法讨论法分析法 更新、补充、 删节内容 多媒体技术 应用 ppt 教后记 完成进度应备到第____课次实备到第____课次 检查评价 检查人:_________ _____年___月___日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写 的《警察与赞美诗》。在具体上这篇课文之前,让我们先做一道特殊的数学题。我估计有同学在笑,我也猜想的到有同学在想:语文课做什么数学题啊?老师你不是说你数学最不好吗?别急,我自有道理。请看黑板。 已知条件: 1.背景19世纪的美国社会 2.警察维护生活秩序的社会安定的国家机器 3.赞美诗宗教音乐净化心灵升华境界 问:警察+赞美诗= 讨论明确:一个国家在生活方面拥有维护正常秩序和社会安定的警察队伍,而在精神方面拥有净化人的灵魂的宗教音乐。从逻辑上讲,应很完美,甚至是“人间天堂”。这是推理出来的,看似合理。但真正的美国社会如何,我们还不确定。这个结论还有待于论证。 二、知人论世: 欧·亨利(1862—1910),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15岁起在叔父的药房里当学徒,有机会接触社会上一些爱说爱笑的人。后因涉嫌挪用银行款项而逃亡国外,妻子病危,又不顾一切回国探望而被捕入狱。在狱中,为给女儿买圣诞节礼物以欧·亨利为笔名发表小说。 欧·亨利是一位给通俗报刊写幽默小说的作家,他的 作品曾被誉为“美国的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警察和赞美诗》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篇幽默小说。另外还有《麦琪的礼物》、《最后的一片叶子》等代表作品。 三、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引吭高歌狩猎绯色的梦绯闻醍醐灌顶煊赫一时掸去胜券在握潜移 师生活动 教师出示“数学题”,学生思考解答。 学生教师一起通过ppt了解作者。 教师出示ppt,学生注音。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常识汇总导学案

篇目文学常识汇总 【1】《沁园春·长沙》作为“诗歌鉴赏”,文本分析见《全解》 【2】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今存《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劝学》,文章通过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向我们阐明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方法即学习要积累、恒心和专心) 【3】韩愈。韩愈,字退之,自号昌黎。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著《昌黎先生集》。 李蟠不被世俗所拘泥、积极履行古人从师之道的行为,并提出“师”的标准:能者为师、教学相长和不耻下问。 【4】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想北平》,文章通过对北平平常事物的描写,借用类比(爱北平就像爱母亲)和对比(和巴黎等),表现了自己对北平的深沉的爱。 【5】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豪放派代表词人。著有《苏东坡集》。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赤壁赋》,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 【6】史铁生,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通过对在地坛中的所见所思,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歌颂(地坛与母亲相似)以及对生命的思考(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应豁达地面对死亡,面对生命中的种种 挫折)(地坛解决了“为什么活”的问题,母亲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 【7】柳宗元,字子厚,又称柳河东。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著有《柳河东集》。《始得西山宴游记》,文章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描写了西山高险特立的特点,这种开阔的境界与作者不甘沉沦的人格相互映照,使人认识了山的精神,山也引发了人的胸襟,从而达到一种超越与解脱的境界)。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 【8】欧·亨利,美国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作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通过对老画家不顾风雨为琼珊画叶子的故事,表现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 【契诃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有《变色龙》、《万卡》、《装在套子里的人》;莫泊桑,法国人,作品有《羊脂球》、《项链》】 【9】苏洵,字明允,北宋散文家,有《嘉佑集》。《六国论》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通过议论六国灭亡的原因,批评北宋朝廷以钱帛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 【10】《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简介同【5】)文本评析详见《全解》。 【1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豪放派代表词人。有《稼轩长短句》。文本评析详见《全解》。 【12】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的气概”。作品《背影》《踪迹》。 文本内容解析详见“学案”,艺术手法上主要关注“通感”。 【13】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名树人,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作品有《朝花夕拾》(散文集),《故事新编》、《彷徨》、《呐喊》(小说集);《野草》(散文诗集)。《祝福》,选自《彷徨》,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项链》复习导学案成稿 带答案

项链 1、能理解文章的情节和线索,体会这样安排的效果。 2、学习从品读文本、了解作者、探寻时代背景、比较阅读等途径解读和欣赏文学作品。 3、学习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能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能客观地多层次地理解小说主题,领会作者对下层人民同情悲悯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能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2、能客观地多层次地理解小说主题。 3、学习小说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情节安排。 一、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莫泊桑,十九世纪 (国家)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闻名的 大师,他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短篇小说。代表作《羊脂球》、《俊友》《我的叔叔于勒》等。被誉为。其作品的基本主题是暴露资产阶级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的腐败堕落。 2、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①《我的叔叔于勒》《项链》(《首饰》)《羊脂球》《一生》《漂亮 朋友》(《俊友》)。(前三部是短篇小说,后两部是长篇小说。) ②《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 ③《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 3、时代背景 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爱慕虚荣,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在小资产阶级当中同样盛行,他们羡慕上流社会,爱慕虚荣,想极力跻身于资产阶级的行列,他们为此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作者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对于他们有很深的了解。 二、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线词注音: 绮()罗旖旎()帷()幕誊()写 模()样账簿()衣褶()锱铢() 2、解词: 一筹莫展: 青睐: 外貌出身婚姻 爱虚荣(背景) 痛苦烦恼不幸 带来一个机会索然无趣(起势沉闷)(开端)显出一个矛盾 解决一个难题 (发展)豁然如愿(格调明朗) 会上——幸福的云雾——成功 (发展)散会——现实的生活——寒碜 回家——再次端详——不幸 全部家当 一挂项链突然转折(笔 各项借款势陡降) ——粗壮耐劳 (发展)贫家妇女 ——往事美好 突如其来(啼笑皆非)(高潮即结尾) 戛然而止(回味无穷)

《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使用时间】 【编者】卫森林【审核】卫森林 【编号】2017G2dpxsxd·2 年级:高二科目:语文题目:《警察与赞美诗》主备人: 课题警察与赞美诗(共2课时) 操作过程自我标 注 【情景创设】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 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送到纽约, 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 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 地狱。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 【教学目标】 1.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语言基础知识; 2. 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概括各部分层次主要内容。 3.探究小说结尾的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作者简介 (美国)欧·亨利(Henry.O.)欧·亨利(O. Henry,1862-1910),原名威廉·西 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美国最 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 说之父。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 语言诙谐,故事的结局总使人感到“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又因描写了 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小 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 《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 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写作背景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贫富对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一些出身于中小 资产阶级的作家,从自身的阶层出发,一方面,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描写 人民的悲惨生活,反映人民对资产阶级统治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他们又对美 国资产阶级的民主存有幻想,提出种种改良措施。可是当帝国主义的浊流来到时, 他们又怀着悲观绝望的情绪探索个人的命运和归宿,开始创作一些较先进的文学 作品。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垄断资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