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单元初步感知

授 课提 要课 时

21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写的是王昌龄在江边送

别好友的情景。《塞下曲》这首诗描写了一个风雪之

夜,将军冒着严寒率领轻骑兵追击逃敌的情景,充分表

现了守边将士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墨梅》这首诗

描写了墨梅的劲秀芬芳、卓然不群,反映了作者的高

尚情操和淡泊名利的胸襟,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

坚贞、纯洁的操守。

3

22 文言文二则

《囊萤夜读》讲的是晋代车胤自幼好学不倦,由

于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于是抓了几十

只萤火虫放在袋子里面,借着这微弱的光坚持不懈地

苦读的故事。《铁杵成针》写的是李白幼年时受老媪

磨针的启发,完成学业的故事。

2

23 “诺曼底号”遇难记

这篇课文讲的是照例行驶在从南安普敦到根西岛

这条航线上的“诺曼底号”轮船突遭“玛丽号”轮船

撞击而沉船的故事。在这船沉人亡的危急时刻,“诺

曼底号”的船长哈尔威的表现震撼人心,令人钦佩。

2

24*黄继光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黄继光的英雄事迹,黄继光

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让我们感受到黄继光为革命利益英勇顽强,奋不顾身

的伟大精神。

1

语文·四年级下册

口语交际:自我

介绍

能从不同的方面,选取恰当的事例作自我介绍。1

习作:我的“自

画像”

学习从多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2

语文园地

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积累描写人物品质和心情的词语,能灵活运用。

积累与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并理解它们的故事和含

义;运用一组连续的动作写句子。积累名人名言。

1

教法与学法

授 课

方法探究

21 古诗三首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品味鉴赏古诗的能力。

22 文言文二则

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精神品质。

23 “诺曼底号”遇难记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内心,感悟语言的魅力,感受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感悟英雄的品质。

24* 黄继光

抓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典案

2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理解诗句意思,以及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过程与方法:

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注释深入理解诗句,结合资料了解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诗中蕴含的情感,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语文·四年级下册

芙蓉楼送辛渐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默写古诗。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古诗的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人物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古典音乐,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2.导语: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光辉。今天,就让我们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三、释题。

师: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的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设计意图:

了解诗题意思为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做铺垫。

四、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学生读得正确。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出节奏来。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

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步入赏析古诗的角色。经由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如此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并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感悟古诗内容。

1.合作探究: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

2.集体交流。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与内心的“孤”。

语文·四年级下册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浸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分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学生激情诵读前两句)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因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他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他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

(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3.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

(1)师:天亮了,这对好友就要分别了。如果是你,会让友人给你的家人带什么话呢?但是诗人王昌龄却只是嘱托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示后两句诗)

(2)师: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

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回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

(3)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让辛渐告诉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这究竟是为什么?(课件出示诗人生平简介: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尉。四十一岁时因事获罪,被贬谪岭南,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五十一岁时又一次遭到贬谪,被贬到更为偏远的龙标。王昌龄一生中竟两次被贬。他人生六分之一的时间,为官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可以说,他一生壮志未酬。但是在身心饱受煎熬的贬谪岁月里,他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从未改变过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也从未改变过报效国家的志向!)

通过了解诗人的经历,请再读读这一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板书:冰心、玉壶)“冰心”是什么意思?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师: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洁的心啊!(板书:高洁)

(4)引读:所以当年迈的双亲问他:你会因横遭诽谤非议而改变志气吗?王昌龄会坚定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①当结发的妻子问他:你会因为处境艰难而向恶劣的环境屈服吗?王昌龄会深情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②当亲密的兄弟问他:你会因为官场的坎坷遭遇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同流合污吗?王昌龄会坚决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③当情深义重的友人问他:你会因为遭到贬谪而改变冰清玉洁的节操吗?王昌龄依然会豪迈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呐喊:(师引生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设计意图:

语文·四年级下册

此环节是通过创设情境,再次拉近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4.归纳主题。

师:《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一寒一孤,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了诗人高洁的操守。同时“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成了全诗的主旨所在,成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5.熟读成诵。

师:当我们理解了诗人与朋友离别的伤感,理解了诗人那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之后,让我们再一次跟随着这悠扬的乐曲吟诵这首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播放古诗新唱)

六、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师生共同回顾总结学法:(1)学古诗,知作者;(2)解题意,会质疑;(3)抓字眼,明诗意;(4)多吟诵,悟诗情。

2.拓展欣赏其他送别诗。

设计意图:

回顾总结学法,为学生自学古诗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塞 下 曲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把握人物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领略了王昌龄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卢纶到边塞感受边塞将士的风采吧!(教师随机板书:塞下曲)

2.回忆上节课总结的学习古诗的四步学法。(指名说)

(1)学古诗,知作者;(2)解题意,会质疑;

(3)抓字眼,明诗意;(4)多吟诵,悟诗情。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学古诗,知作者。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塞下曲》的作者——卢纶。

卢纶(739—799),唐代诗人,他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2.解题意,会质疑。

(1)了解这首诗的体裁。

《塞下曲》是指古代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卢纶的《塞下曲》一共六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首。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注意读出节奏。然后指名读一读,作出评价。(主要把字音读准,注意押韵)

(3)检查学生的读诗情况后,出示本首古诗的生字,并读准多音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并熟悉诗句中的词语。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语文·四年级下册

1.抓字眼,明诗意。(小组汇报、同学互动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学习提示:小组合作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生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出示前两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泛指侵扰唐朝的游牧民族首领。

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

出示后两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欲:想要。将:率领。骑:骑兵。逐:追逐。

我方发觉后,正准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人,刹那间,纷纷的大雪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和刀。

设计意图:

学生利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初步感知诗意。

四、深入品味古诗,欣赏诗歌。

1.前两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寂静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泛指侵扰唐朝的游牧民族首领。从“夜遁逃”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2.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后两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3.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写是否追上敌人,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4.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歌,将自己的想象融入诗中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五、拓展欣赏。

唐代有很多边塞诗,我们再来了解一些。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

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

设计意图:

拓展欣赏,激起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第三课时

墨 梅

【课时目标】

1.会写诗中的“砚、乾、坤”这3个生字,会写“墨梅、洗砚池、淡墨痕、好颜色、清气、满乾坤”等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傲的胸襟。

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梅。

导语:梅花,开放在万物凋零的严寒季节,傲冰斗雪。她既有冰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越重,她的清香越芬芳。因此梅花历来都是诗人们吟诵的对象。这节课,我们学的就是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

补充板书:墨梅。

2.了解诗人。

(1)指名交流关于王冕的资料。

(2)课件出示: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等,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所以王冕又别号“梅花屋主”。

3.如此爱梅的王冕,一生画过许多幅墨梅,他不仅喜欢画画,还喜欢在画面空白处题上诗,以留下当时的心情感受。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王冕为一幅墨梅画所题的诗。

4.解题。

想想题目“墨梅”是什么意思?(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小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幅画,学习这首诗。

设计意图:

初识王冕,解题“墨梅”。

二、初读古诗。

1.出示古诗,自读。

我们知道,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请同学们试着准确并且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

2.自由练习,再指名读,通过评价指出七言诗的停顿方法,让学生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3.齐读。

设计意图:

采用多种形式地朗读,在读中感悟古诗的韵律美,为理解诗意做好铺垫。

三、解释古诗。

1.联系古诗,想想王冕笔下的这株梅花究竟有什么特点呢?

生交流,出示:生长地点 —— 洗砚池头

形态——朵朵花开

颜色——淡墨痕

气味——清气

交流提问:

(1)王冕为什么要强调“我家”呢?(骄傲自豪)

生读诗句。

(2)出示墨梅图,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素洁、淡雅、不俗气)

(3)我想问问大家,你闻到的是怎样的梅花香?(淡淡的清香)

(4)请大家闭着眼睛想象,假如此刻你做了一个深呼吸,你闻到那香气了吗?

你现在站在小溪头,鼻翼间有香气飘逸;你现在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还有那梅花的香味在萦绕。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每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真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语文·四年级下册

2.这是一株怎样的梅花呢?

(板书:素洁淡雅、高洁不俗、不要称赞、不计名利)

现在请联系古诗的内容,尝试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这是一株怎样的梅花。(生说诗意)

3.同学们真了不起,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能把整首古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了,而且还解释了古诗中的一些字词。但是老师觉得有两个词是值得提出来和大家重点说说的,出示“满”“乾坤”

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好处:“满”“乾坤”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梅香的充盈激荡,而且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格魅力。

4.试着联系诗句,描述你眼前的这株梅花。

5.齐读古诗。让我们一起边读古诗边想象这株“色淡气清”的梅花。

设计意图:

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学习抓关键字的方法。

四、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1.同学们,王冕之所以写《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现梅花的色淡气清吗?曾经有人用这样的一句话来称赞王冕:“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呢?可以联系你预习时查找的资料,也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资料,与同桌讨论讨论。

色淡——清雅高洁。

气清——淡泊清高、不计名利。

2.补充王冕的生平资料。

3.读着王冕的简介,你是否对王冕,对墨梅有了更深的体会?

(王冕写梅花色淡气清,不在意别人的夸耀,更不需要别人的奉承。其实是在写自己品行高洁,不计名利。)

4.王冕为何如此喜欢梅花呢?为何种梅千株,还自称为“梅花屋主”?学了这首诗,你知道原因了吗?

(王冕喜欢的是梅的高洁、清雅的品格,希望自己也能像梅花一样)

小结:一朵朵色淡气清的梅花在诗人的笔下凝成的是一个个清雅高洁、淡泊清高、不计名利的人,我们喜欢梅花,就要学习梅花,像墨梅一样只留清气满乾坤!让我们记住“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最后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品格。

设计意图:

由花及人,引生领悟人物的高贵品格。

【板书设计】

21 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 塞下曲 墨梅

[唐]王昌龄 [唐]卢纶 [元]王冕

一片冰心在玉壶威武气概高洁、清雅

(借物喻人)

语文·四年级下册

22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3.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教学难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句子,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囊萤夜读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2.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体会主人公刻苦勤奋学习的精神品质。【教学过程】

一、读题,解题。

1.出示文章,生读。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囊萤夜读》。(板书齐读课题)

2.借助注释理解题目的意思。

囊:用口袋装。萤:萤火虫。囊萤夜读:把很多萤火虫装在袋子里,用来照明以便夜间读书。

3.对课题质疑。

设计意图:

导入课题,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学习提示: 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读的地方做好标记。

(一)检测预习情况。

出示生词,指名读,齐读。

(二)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

2.根据学情引导读准节奏。

3.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读法。

4.生练读。

5.指读,齐读,评价。

设计意图: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

语文·四年级下册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文言文识字生僻,拗口难读,教学中更应该强调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所以文言文的教学也必须“以读为本”。

三、解疑。

师:谁囊萤夜读?为什么囊萤夜读?

(一)回顾学法。

引导学生回顾理解诗句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看注释,借助工具书,看插图……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读读古文,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有不明白的在同桌间、小组内研讨,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共同探讨。

2.小组学习。

3.交流反馈。

(1)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恭勤:肃敬勤勉。倦:疲倦。通:通晓,明白。

晋朝人车胤肃敬勤勉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2)家贫不常得油。

贫:穷。常:经常。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灯。

(3)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盛:装。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4.引生想象:囊萤夜读会遇到哪些困难。

5.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

学法迁移,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感受车胤的精神品质。

四、感受人物形象。

车胤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知识广博,学问精通,学习刻苦)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刻苦学习的故事?他们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启发?

1.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名人刻苦学习的故事。

2.谈感受。

第二课时

铁杵成针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铁杵成针》,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理解“铁杵”。

1.读一读。

指名读,读后评议。

语文·四年级下册

(师划分朗读节奏:铁杵/成针)

2.猜一猜。

根据部首,猜测“杵”可能是什么意思。“铁杵”又是什么意思。

(理解汉字,要看偏旁部首,“杵”字是木字旁,这个字与木有关,“杵”是什么呢?是一头粗一头细的木棒。那么“铁杵”是什么意思呢?)

3.看一看。

课件出示铁杵图片,铁杵就是一头粗一头细的圆铁棒,要把它磨成一根针,谈何容易。文中写了谁要把铁杵磨成针呢?

设计意图:

随文识字,音、形、义相结合。

二、初读文本。

1.出示文本,标好朗读节奏。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ǎo)/方/磨铁杵。问之,曰(yuē):“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huán)/卒(zú)业。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教师引领,慢慢朗读。(重点指导读好下面一句话:相同语句,不同断句。“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或“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设计意图:

多种形式读,增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三、细读感悟。

1.观察字形,说说“曰”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