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泻的诊治要点

婴幼儿腹泻的诊治要点

在我国,小儿腹泻病是居第2位的常见多发病。根据其发病原因分为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两类。多发生在5岁以下,尤其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感染性腹泻每年有两次发病顶峰,夏季主要病原是埃希氏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秋季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

★病因

◆(一)内在因素或易感因素

1.小儿胃酸及各种消化酶分泌较少,胃酸酸度低,杀菌才能较弱。

2.小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的营养物质相对较多,胃肠道负担较大,消化功能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不易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3.小儿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低,对感染的防御才能低。

4.婴儿时期各系统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容易发生水和电介质紊乱及酸中毒。

5.对食物的不耐受,非常常见的。也有先天性的酶缺乏,如一些孩子肠道缺乏一种乳糖酶,这个酶缺乏的时候也会导致腹泻。

6.要提醒的是,如系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下的小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病症。食欲好,无呕吐,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二)感染因素

1.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引起,病原体多随食物进入消化道,多见于人工喂养儿

(1)病毒感染:病毒性腹泻中,有轮状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等感染。

以人类轮状病毒感染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顶峰多在秋冬季节,故又称秋季腹泻。轮状病毒特别容易进犯近端小肠粘膜绒毛上皮细胞,引起细胞变性与脱落。绒毛上皮细胞的病变,使刷状缘外表的双糖酶活性减少,双糖不能水解为单糖,反被肠道内细菌分解,产生有机酸,增加肠内浸透压,渗入大量水分,导致浸透性腹泻的发生。轮状病毒感染仅有肠绒毛破坏,故本病的粪便镜检阴性或仅有少量白细胞。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起病急,一般无明显的中毒病症。大便水样或蛋花汤样,有少量粘液,无腥臭味。腹泻重者可出现脱水病症,病程5-7天,少数较长。大便镜检一般无异常发现,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感染后1-3天取粪便的滤液或离心上清液染色后用电镜或免疫电镜检查,可发现轮状病毒,血清抗体一般在感染后3周上升。

诺如病毒〔Norovirus或NV〕是1968年在美国诺瓦克市被别离发现一组杯状病毒属病毒,先是称为小圆构造病毒,后称为诺瓦克样病毒,直到2002年8月才由第八届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批准名称为诺如病毒。由于该组病毒极易变异,此后在其他地区又相继发现并命名了多种类似病毒,统称为诺如病毒。分为基因Ⅰ、Ⅱ、Ⅲ、Ⅳ、Ⅴ组,Ⅰ、Ⅱ、Ⅲ组还可进一步分为基因型,3组分别有8个、17个和2

个基因型。诺如病毒感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诺如病毒抗体没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尤其是没有长期免疫保护作用,极易造成反复感染。诺如病毒与在日本发现的札幌样病毒一起正式名称为札如病毒(Sapovirus,SV),合称为人类杯状病毒。主要根据流行季节、地区、发病年龄等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发病突然,主要病症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以及实验室常规检测结果进展诊断。在一次腹泻流行中符合以下标准者,可初步诊断为诺如病毒感染:埋伏期24-48小时;50%以上发生呕吐;病程

12-60小时;粪便、血常规检查无特殊发现;排除常见细菌、寄生虫及其它病原感染。

此外还有埃柯病毒、柯萨奇病毒、小圆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冠状病毒感染等。

(2)细菌和霉菌感染:能致腹泻的埃希氏大肠杆菌有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和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三种,近年国内外已有发现出血性大肠杆菌可引起出血性肠炎;痢疾杆菌属革兰氏阴性的志贺菌属,大便培养分为A、B、C、D四群,要根据临床治疗效果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指导治疗方案,治疗时间要视情达1-3周〔大便培养需二次以上转阴〕,少数地区仍需与和阿米巴痢疾鉴别;空肠弯曲菌可误诊为肠套叠;还要注意沙门氏菌属感染,特别是鼠伤寒杆菌;此外耶尔森肠炎杆菌与阑尾炎相似;流行季节警觉霍乱弧菌等。

假设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还可能诱发金黄色葡萄球菌〔大便海水样,可有伪膜排出,大便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和成堆的革兰阳性球菌,培养为金葡菌生长〕、白色念珠菌〔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大便镜检可见霉菌菌丝和芽孢,真菌培养阳性〕、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变形杆菌或绿脓杆菌肠炎;久用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药物,易发生白色念珠菌肠炎。少数腹泻患儿的病原菌为亲水气单孢菌或克雷白菌等。细菌某些菌株产生肠毒素,而耐热的肠毒素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而使三磷酸鸟苷(GTP)转变为环磷酸鸟苷(cGMP),促使小肠分泌增加引起腹泻。而细菌侵袭肠粘膜的作用除排粘冻状大便或出血便外,亦可发生水泻。并可出现产生中毒病症。

(3)原虫感染: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变主要在盲肠与升结肠。临床上以腹痛、腹泻、排暗红色果酱样大便为特征。本病易变为慢性,并可引起肝脓肿等并发症。在落后地区,检验大便常规时要注意找痢疾阿米巴滋养体及包囊,以排除阿米巴痢疾。梨形鞭毛虫〔大便可见梨形鞭毛虫的滋养体和包囊〕、隐孢子原虫〔大便可见隐孢子虫囊卵〕可引起急、慢性腹泻。2.肠道外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感冒〕、肺炎、中耳炎、肾盂肾炎、皮肤感染以及其他急性传染病时可伴有腹泻。其病原体可同时感染肠道,或由于毒素作用使消化功能紊乱所致。

◆(三)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最重要:人工喂养儿或不认真母乳喂养时多见。喂养过多过少,或过早地喂食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物,突然改变食物品种,过早加辅食品等。人乳易消化,含有抗大肠杆菌和轮状病毒的抗体,有较高的抗菌才能;含有乳铁蛋白,可阻止需铁细菌如大肠杆菌等的生长;并含有丰富的IgA,可阻止细菌粘附于肠壁对肠粘膜起保护作用,有助于防御胃肠道感染。

2.物理因素如气候突然变化,过热和受凉。或对牛奶等食物过敏也可诱发腹泻。

水分或牛奶中单糖超过2%〔双糖4%〕或食物发酵腐败造成内源性感染,使肠腔内浸透压增加引起浸透性腹泻。

★临床表现

◆(一)胃肠道病症:以腹泻为主,轻重不等。稀水状或蛋花汤样,有酸臭,可混有少量粘液及奶瓣。重者多为肠道内感染所致,腹泻频繁,每日大便10次以上,多者可达数十次。大便量也较多,常向外溅出,水样或蛋花汤样,黄绿色,混有粘液,亦可有脓血便。小儿在排便前常腹痛不安、啼哭;排便后往往较为安静。轻者偶有呕吐或溢乳,量少,重者可频繁呕吐,甚至吐出咖啡样物。严重者可发生腹胀及中毒性肠麻木。

◆(二)全身中毒病症:重者表现高热。精神萎靡。烦躁不安,进而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病症

1.脱水

(1) 脱水程度:轻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的5%(50ml/kg),中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的5%-10%(50-lOOml/kg),重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的10%以上(100-120ml/kg)。从精神萎靡,表情冷淡,甚至昏睡、昏迷,皮肤灰白、枯燥、有花纹,弹性差,眼窝及前囟凹陷,哭无泪,口腔粘膜及唇枯燥、干裂,心音低钝,脉细速,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尿量少等情况判断脱水的轻重。

(2) 脱水性质,看水和电解质丧失的比例不同,可发生等渗、低渗或高渗性脱水,婴幼儿腹泻以等渗及低渗性脱水多见。

2.代谢性酸中毒,往往脱水越重,酸中毒也越重。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浆二氧化碳分压〔C02CP〕的测定来判断酸中毒的程度。

3.低钾血症,腹泻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钾,尤其是久泻和营养不良的患儿,缺钾更为明显。但在脱水、酸中毒未纠正前,由于血液浓缩,体内钾总量虽然减少,测血钾那么不一定降低。当输入不含钾的液体时,随着脱水的纠正,血钾会继续降低,一般当血钾低于3.5mmol/L时,即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低血钾病症。

4.低钙和低镁血症,输液后钙被稀释和酸中毒被纠正,离子钙减少,易出现手足搐搦或惊厥。极少数久泻和营养不良的患儿偶有缺镁病症,常发生于钠、钾都恢复正常以后,当输液后出现震颤、手足搐搦或惊厥,用钙剂治疗无效时,应想到缺镁的可能。

★诊断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大便性状易于作出临床诊断。按照腹泻的病期和病症的轻重,作出分期、分型;并判断有无脱水及脱水的程度与性质、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注意寻找病因,如喂养不当、肠道内外感染等。

◆(一)诊断根据:大便性状有改变;大便次数增多。

◆(二)根据病程分为

1.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内。

2.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个月。

3.慢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

◆(三)根据病情分为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病症。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病症。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病症。

◆(四)病因学诊断

1.感染性腹泻

(1) 急性肠炎可根据大便性状、粪便镜检、流行季节及发病年龄估计最可能的病原,以作为用药的参考。流行性腹泻水样便多为轮状病毒或产毒性细菌感染,尤其是2岁以下婴幼儿,发生在秋冬季节,以轮状病毒肠炎可能性较大;发生在夏季,以ETEC肠炎可能性大。如粘液或脓血便,应考虑侵袭性细菌感染,如EIEC 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或沙门菌肠炎等。

(2) 有条件的单位应进展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等病原学检查。包括大便镜检,大便滤液或离心上清液染色后用电镜或免疫电镜检查,

(3)流行性腹泻。多发生于产科的新生儿室,系消化道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病毒所致。传染性强,易爆发流行。应该及时隔离、纠正脱水和酸中毒,细菌性感染者应选用有效的药物做针对性治疗。

(4)胃肠性感冒。冬季因受风寒,夏季因受暑湿都可使小儿发生胃肠功能紊乱,胃肠道蠕动增快而引起腹泻。外感风寒所致腹泻以鼻塞、流涕、发热、恶寒、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病症,伴大便次数多而清稀为其特点,在治疗外感的同时,可以适当服用收敛止泻药并予支持或对症处理。

2.非感染性腹泻,应该根据病史、病症及检查分析可诊断为食饵性腹泻,各种消化不良如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发酵性消化不良〕,蛋白质消化不良〔腐败性消化不良〕脂肪消化不良〔脂肪泻〕;病症性腹泻;过敏性腹泻;甚至惊吓性腹泻、饥饿性腹泻、蛔虫性腹泻等。

◆(五)脱水程度、性质、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的评估,根据临床表现、血液电解质及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血气分析来判断

★治疗

中国腹泻病诊疗方案提出治疗原那么为:预防脱水,治疗脱水,继续进食,合理用药。

◆(一)调整和限制饮食,WHO小儿腹泻治疗方案中首先强调继续喂养。因此,对小儿腹泻病儿一般只需调整和限制饮食。

◆(二)护理做好消毒隔离,防止穿插感染,急性期要准确记录出入量,注意呕吐、排便及排尿情况;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及时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冲洗臀部,以预防尿布疹和上行性泌尿道感染;按时喂水或口服补液盐溶液,保证输液按要求的速度和量进展

◆(三)控制感染,对轮状病毒腹泻一般只需对症处理及液体疗法,对部分病情严重者可酌情选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针对病原选用不同的抗菌药物,非侵袭性细菌所致的急性肠炎多为自限性疾病,尤其是轻症仅用支持疗法常可于短期内痊愈,侵袭性细菌所致肠炎一般均需用抗生素治疗;较重病例在送大便培养后即开始用抗菌药物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停用原来的抗生素以利于肠道菌群的恢复,给予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C、叶酸或微生态治疗等。抗阿米巴治疗要根据病情选用以下甲硝唑(灭滴灵)或奥硝唑;爆发型患者可选用依米丁。

◆(四)对症治疗

1.对腹泻患儿一般不宜用止泻剂,应着重病因治疗和液体疗法。仅在经治疗一般状态好转、中毒病症消失而腹泻仍频,可试用鞣酸蛋白、次碳酸铋或氢氧化铝等收敛吸附剂,或抗肠道分泌、促进肠道水分吸收、抗肠道动力及收敛止泻等药物:如氯丙嗪、次水杨酸铋、消炎痛可抑制或减轻肠粘膜的分泌作用;复方苯乙哌啶、盐酸洛哌丁胺( 易蒙停 )、654-2等可抗肠道动力、解痉止痛,用这些药物治疗急慢性腹泻,如选用恰当,可有一定效果。但腹泻早期不用。

2.腹胀常见原因是缺钾,要注意及时补充钾盐;针刺足三里、天枢、气海或艾灸神阙;或用新斯的明肌内注射、肛管排气或上述数种合用。

3.呕吐多为酸中毒和全身中毒病症之一,随着脱水酸水毒纠正,病情的好转,呕吐逐渐停顿。必要时可用吗丁啉口服、氯丙嗪或灭吐灵肌内注射,亦可针刺内关。

◆(五)微生态疗法是利用人体肠道正常菌群成员或其促进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以补充和充实肠道微群落内涵,改变不正常的微群落成分,以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抵御病原菌定植侵袭,有利于控制腹泻。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菌丛失调发生的腹泻有良好疗效。

◆(六)粘膜保护剂:小儿腹泻的发病与肠粘膜屏障功能破坏有亲密关系,因此维护和修复肠道粘膜屏障功能是治疗腹泻的方法之一。思密达是一种较好的消化道粘膜保护剂,而且对引起腹泻的病毒、细菌及其毒素具有固定去除作用;同时能帮助受损的粘膜上皮细胞修复和再生,平衡了肠道正常菌群;由于该药不进入血液循环,无任何毒性作用,味道香甜,儿童易于承受。每日用量:1岁以下1g,1-2岁2g,2岁以上3g,分3次。将药物倒入 20-50 ml温水中搅匀后服用。首次剂量加倍,餐间空腹服用。

◆(七)中医辨证论治、针灸、推拿和捏脊疗法

◆(八)液体疗法

1.口服补液,目前各地普遍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ORS)治疗急性腹泻脱水,获得良好效果。

2.静脉补液,中度以上脱水或吐泻重或腹胀者需静脉补液,脱水第1天及以后数日要由医院根据累积损失、继续损失和生理需要量补充水分和电介质,纠正酸中毒,再见尿补钾,注意补钙与补镁。

◆(九)迁延性腹泻和慢性腹泻儿常伴有营养不良,病情较为复杂,要注意寻找病因,针对病因进展治疗。重点是调整饮食,增加营养,控制感染,加强护理。中医辨证施治疗效较好,亦可配合推拿,捏脊或针灸疗法。

儿科小儿腹泻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又称消化不良、小儿肠炎,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症。多见于婴幼儿,好发在夏秋季节。中医认为外感暑湿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运化不健,饮食不能化为精微而成湿滞,阻于中焦,使之清浊升降失常,清气不升,而致腹泻。病重者,津液大耗,容易伤阴伤阳,转危变险,必须警惕。 【诊断】 1.以腹泻蛋花水样大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以上为主症,或伴呕吐、发热。 2.注意大便的性状、次数、气味、颜色以及排便时的表情,以区别腹泻的虚实寒热,并和痢疾作鉴别(本病无腹痛、脓血及里急后重等症状)。 3.注意全身状况,有无烦躁或极度委靡、口渴、皮肤干瘪等症状,及有无伤阴、伤阳的转变。 4.若有腹胀、呼吸深长、脉微、惊厥等症状,提示脱水、电解质亲乱,有并发症存在。 5.消化不良性腹泻,大便镜检有未消化食物及脂肪滴,乳酸试验阳性;感染性腹泻,大便培养有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弯曲菌等生长,也可分离出肠道病毒。 【治疗】 小儿腹泻的治法很多,有采用辨证论治的内服药疗法;有应用推拿和针灸疗法;近年来外治疗法发展很快,温灸治疗有效,可免小儿服药难,深得家长们喜爱。分别介绍于下。 一、辨证论治 根据腹泻次数和寒热虚实的性质,可分为伤食泻、湿热泻、脾虚泻三证,若利下津液大耗,伤及正气,又可出现伤阴伤阳等变证。治疗方法,分别给予消导、清肠、化湿、健脾;出现变证,给予救阴扶阳,随证处理。 1.伤食泻脱腹胀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色黄褐泥烂或呈水样,有不消化残渣,酸臭如败卵,精神尚好,苔脉无异常。此乃伤食积滞引起,病程短暂,性质较轻。 治法:消食助运。 方药举例:保和丸加减。焦山楂、莱腋子、苍术、连翘各IOg,半夏6g,陈皮5g。 加减:暧饱明显,加麦芽10g。水煎服。腹痛苔白,病程稍长,加炮姜、广木香等份研粉服,每次1g,每日3次。并有外感风寒,发热、流涕、咳嗽,加葛根、荆芥、防风各6g,枯梗5g。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 一、概述 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主要特点为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可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及不同程度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病原可由病毒(主要为人类轮状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以及鼠伤寒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耶氏菌、金葡菌等)、寄生虫、真菌等引起。肠道外感染、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过敏、喂养不当及气候因素也可致病。是2岁以下婴幼儿的常见病。 二、病因 1、小儿腹泻易感因素: (1)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较少,对食物的耐受力差。 (2)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消化道负担较重,因此易于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3)机体防御功能较差:①胃内酸度低,而且婴儿胃排空较快,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减弱;②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SIgA均较低。 (4)肠道菌群易失调:正常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有拮抗作用,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时或由于使用抗生素等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时,均易患肠道感染。 (5)人工喂养: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IgA、乳铁蛋白等)、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等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家畜乳中虽有上述某些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和食具极易污染,故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 2.感染因素

(1)肠道内感染 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 1)病毒感染寒冷季节的小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性肠炎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其次有诺如病毒、星状病毒、科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等。 2)细菌感染①致腹泻大肠杆菌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及粘附-聚集性大肠杆菌。②弯曲菌与肠炎有关的弯曲菌属有空肠型、结肠型和胎儿型3种,95%~99%弯曲菌肠炎是由胎儿弯曲菌及空肠弯曲菌引起的。③其他包括耶尔森菌,沙门菌(主要为鼠伤寒和其他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嗜水气单胞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 3)真菌致腹泻的真菌有念珠菌、曲菌、毛霉菌等。婴儿以白色念珠菌多见。 4)寄生虫常见为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和隐孢子虫等。 (2)肠道外感染 有时引起消化功能紊乱,亦可产生腹泻症状,即症状性腹泻。年龄越小越多见。腹泻不严重,大便性状改变轻微,为稀糊便,含少许黏液,无大量水分及脓血,大便次数略增多,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中耳炎等,随着原发病的好转腹泻症状渐消失。 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腹泻:常表现为慢性、迁延性腹泻。由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一方面使肠道有害菌,耐药金葡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绿脓杆菌等大量繁殖,另一方面使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减少,微生态失衡而出现腹泻,大便的性状与细菌侵袭的部位有关,病情可轻可重。 3.非感染因素 (1)饮食护理不当多见于人工喂养儿。喂养不定时、不适当或以淀粉类食品为主食,或饮食中脂肪过多以及断奶后突然改变食物品种,均能引起轻~中度腹泻(消化不良)。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由于口渴,吸乳过多,增加消化道负担,均易诱发腹泻。大便为稀薄或蛋花汤样,无脓血和酸臭味,如不及时控制,易并发肠道感染。

婴幼儿腹泻的诊治要点

婴幼儿腹泻的诊治要点 在我国,小儿腹泻病是居第2位的常见多发病。根据其发病原因分为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两类。多发生在5岁以下,尤其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感染性腹泻每年有两次发病顶峰,夏季主要病原是埃希氏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秋季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 ★病因 ◆(一)内在因素或易感因素 1.小儿胃酸及各种消化酶分泌较少,胃酸酸度低,杀菌才能较弱。 2.小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的营养物质相对较多,胃肠道负担较大,消化功能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不易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3.小儿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低,对感染的防御才能低。 4.婴儿时期各系统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容易发生水和电介质紊乱及酸中毒。 5.对食物的不耐受,非常常见的。也有先天性的酶缺乏,如一些孩子肠道缺乏一种乳糖酶,这个酶缺乏的时候也会导致腹泻。 6.要提醒的是,如系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下的小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病症。食欲好,无呕吐,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二)感染因素 1.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引起,病原体多随食物进入消化道,多见于人工喂养儿 (1)病毒感染:病毒性腹泻中,有轮状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等感染。 以人类轮状病毒感染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顶峰多在秋冬季节,故又称秋季腹泻。轮状病毒特别容易进犯近端小肠粘膜绒毛上皮细胞,引起细胞变性与脱落。绒毛上皮细胞的病变,使刷状缘外表的双糖酶活性减少,双糖不能水解为单糖,反被肠道内细菌分解,产生有机酸,增加肠内浸透压,渗入大量水分,导致浸透性腹泻的发生。轮状病毒感染仅有肠绒毛破坏,故本病的粪便镜检阴性或仅有少量白细胞。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起病急,一般无明显的中毒病症。大便水样或蛋花汤样,有少量粘液,无腥臭味。腹泻重者可出现脱水病症,病程5-7天,少数较长。大便镜检一般无异常发现,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感染后1-3天取粪便的滤液或离心上清液染色后用电镜或免疫电镜检查,可发现轮状病毒,血清抗体一般在感染后3周上升。 诺如病毒〔Norovirus或NV〕是1968年在美国诺瓦克市被别离发现一组杯状病毒属病毒,先是称为小圆构造病毒,后称为诺瓦克样病毒,直到2002年8月才由第八届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批准名称为诺如病毒。由于该组病毒极易变异,此后在其他地区又相继发现并命名了多种类似病毒,统称为诺如病毒。分为基因Ⅰ、Ⅱ、Ⅲ、Ⅳ、Ⅴ组,Ⅰ、Ⅱ、Ⅲ组还可进一步分为基因型,3组分别有8个、17个和2

小儿腹泻的治疗与护理

小儿腹泻 一、定义 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呕吐为主要症状,并造成水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的临床综合征。6个月~2岁婴幼儿的发病率较高,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腹泻病可分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两大类。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1)感染因素分肠道内和肠道外感染。 ①肠道内感染:常见的有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等。细菌感染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能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分为四型: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及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产气荚膜杆菌、耶尔森菌等均可引起感染性腹泻。病毒感染主要有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因;其次有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小圆形病毒中的诺瓦克病毒、冠状病毒、星状及杆状病毒等。 ②肠道外感染:婴幼儿在消化道外感染(如中耳炎、咽炎、肺炎)时也可并发腹泻。过去认为是肠外感染引起的腹泻,现在很多情况下发现肠道内也有该病原感染的存在。

(2)饮食因素如饮食过量、加辅食过快、突然改变食物的性质等。 (3)其他因素如牛奶过敏引起的过敏性腹泻、由于双糖酶缺乏引起的糖原性腹泻、药物过敏引起的腹泻及气候突变不适应所致的腹泻等。 2.发病机制 (1)细菌及病毒的致病作用 ①细菌黏附在肠黏膜上繁殖,如大肠埃希菌有含丝状膜蛋白的 纤毛,可附着在肠黏膜上,并可通过其运动穿透覆盖在肠黏膜上的黏液胶层,而损伤肠黏膜的微绒毛,影响其吸收功能。 ②某些细菌如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可产生耐热及不耐热的毒素,分别激活腺苷酸及鸟苷酸环化酶,通过一系列作用兴奋细胞膜上的蛋白激酶,而促进Cl-分泌,抑制Na+吸收。另一些细胞毒素则可直接 损伤肠黏膜细胞,影响其功能。 ③微生物的侵袭性:轮状病毒、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可侵袭肠 黏膜,引起其结构破坏、功能不全。 (2)婴幼儿胃肠道抵抗力差,代谢旺盛,消化系统负荷重,而 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消化酶活力差,神经体液调节功能较差。 三、临床表现 ①轻型腹泻: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次数增多及

婴儿腹泻

编辑本段诊断要点 一、大便每日四次以上,呈黄色蛋花汤样,绿色水样或白色米汤样,可带少许粘液,肉眼所见无浓血。 二、粪便镜检未发现阿米巴或其他原虫。 三、粪便培养末发现痢疾、沙门氏等致病菌生长。 四、有条件的可作特殊致病菌培养(大肠杆菌、空肠弯曲杆菌、耶氏菌等)。 五、病史应注意饮食因素或感染因素所引起的腹泻。近年最多见的轮状病毒腹泻,起病前或同时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及呼吸道症状。 婴幼儿急疹 多见于1岁以下的小儿,6个月以下的小儿更多见,皮疹出现前常有发热,有些伴有腹泻,但这种腹泻经过治疗易缓解,皮疹出现后,腹泻症状和发热一样,也消失了。 胃肠型感冒 多见于挑食的小儿,这样的小儿看上去就是有点消瘦,舌苔也常有地图舌和花剥苔,如果仔细问病史,家长会告诉你,以前发热感冒都会呕吐和腹泻,胃肠型感冒,以呕吐症状较常见,腹泻较轻,常不被重视。 细菌性肠炎 尤其是侵袭性肠炎早期,在脓血便出现之前,可以仅有呕吐或稀便,有些有轻度发热,此时就诊,极易误诊,常是治疗后不久家长又来找你了:小孩又发热了,拉脓血便了,有腹痛了。总的来说:鉴别诊断也有取巧的办法:对于鉴别细菌性和病毒性腹泻,年龄是个关键,一般1岁以下的小儿,以母乳和奶粉喂养为主,接触污染食物的机会不大,所以以病毒性腹泻多见。而年长儿童,进食种类复杂,较易食入细菌污染的食物,尤其是夏秋季,以细菌性腹泻为主。婴儿腹泻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母乳性腹泻 [1]母乳性腹泻,顾名思义就是由于母乳喂养引起的腹泻。母乳性腹泻是有明显的特点的,这种腹泻一般每天大便3~7次,呈泡沫稀水样,气味有特殊的酸臭味,便稀微绿,有泡沫和奶瓣,有时甚至还带有条状的透明粘液。 有些婴儿体内缺乏乳糖酶,会对母乳中的乳糖不耐受,这也是引起宝宝吃母乳拉肚子的原因之一。乳糖酶位于小肠黏膜上皮刷状缘的顶端,可将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等单糖,这样乳糖才能在小肠内被吸收。若

第三章病例分析——小儿腹泻

第三章病例分析——小儿腹泻 概述 (一)概念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一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1)肠道内感染 ①病毒感染:轮状病毒等。 ②细菌感染:致腹泻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沙门菌等。 ③真菌感染 ④寄生虫感染 2)肠道外感染 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2.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 2)气候因素 (三)临床表现 1.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 1)轻型 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重型: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①胃肠道症状:包括食欲低下,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色液体;腹泻频繁,大便每日10余次至数10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粘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②水、钠平衡紊乱 等渗性脱水临床表现与分度 脱水失水量精神眼口尿量皮肤粘眼窝前卤四休克征

程度%(ml/kg)泪渴膜肢 轻度 5% (50) 稍差 略烦 躁 有轻 稍减 少 稍干燥 略 干 稍凹陷稍下陷温无 中度 5%-10% (50-100) 萎靡 烦躁 少 明 显 减少 干燥,苍 白,弹性 差 干 燥 凹陷下陷 稍 凉 不明显 重度 >10% (100-200) 淡漠 昏迷 无 烦 渴 极少 无 干燥,花 纹,弹性 极差 极 干 明显凹 陷 显现下 陷 厥 冷 有,脉 细,血压 下降 等渗性脱水:血清钠130~150mmol/L; 低渗性脱水:血清钠<130mmol/L; 高渗性脱水:血清钠>150mmol/L。 ③钾平衡紊乱 正常血清钾:3.5~5.5mmol/L,<3.5mmol/L为低钾血症。 ④低钙、低镁血症 ⑤代谢性酸中毒:患儿可出现精神不振,口唇樱红,呼吸深大,呼出气体有丙酮味等症状,但小婴儿症状可不典型。 2.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1)轮状病毒肠炎 好发于秋、冬季。多见6~24月小儿。潜伏期1~3天。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及上呼吸道症状,呕吐先于腹泻,大便次数多达10次或更多,水样或蛋花汤样大便,无腥臭味。常伴有脱水、酸中毒。病程自限,3~8天。大便镜检:偶有少量白细胞。 显微镜下的轮状病毒 2)产毒性细菌引起的肠炎:多发生在夏季。潜伏期1~2天,起病较急。轻症仅大便次数稍增,性状轻微改变。重症腹泻频繁,量多,呈水样或蛋花样混有粘液,镜检无白细胞。伴呕吐,常发生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3~7天,亦可较长。

儿科诊疗常规--儿童腹泻病

儿科诊疗常规--儿童腹泻病 儿童腹泻病 【概述】 腹泻病(diarrhea)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表现的消化道综合征,是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最常见疾病之一,以婴幼儿尤其6月~2 岁发病率最高,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婴幼儿易患腹泻,主要与以下易感因素有关:①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②生长发育快,胃肠负担重;③机体防御功能差;④肠道菌群失调;⑤人工喂养。 【病史要点】 1.起病特点:腹泻的起病、病程及发展过程。 2.大便次数及形状:腹泻每日次数、大便性状(量、水分多少、粘液脓血),有无酸臭和腥臭味,是否伴里急后重(或坠胀感)。 3.伴随症状:是否伴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其他消化系统症状;是否伴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发热、精神萎靡、食欲减少等),有无其他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抽搐、皮疹等)。 4.病程中一般情况:进食情况,是否伴口渴、喜饮、眼泪较少,尿量减少及其减少的程度,询问最后一次排尿的时间。 5.入院前治疗情况:接受何种治疗,补液方式、性质和量。 6.有无基础疾病。 7.详细询问病前喂养史、添加辅食史、腹泻病人接触史、不洁饮食史。 8.发病的季节,当地有无腹泻病的流行。 9.既往腹泻史,包括诊断及治疗情况。 【体检要点】 1.有无脱水表现:眼窝及前囟的凹陷程度、皮肤弹性、尿量、有无周围循环衰竭等判断有无脱水以及脱水的程度。注意高渗性脱水表现为高热、烦渴、烦躁、意识障碍、抽搐等细胞内脱水表现,而脱水

体征不明显。 2.腹部检查:有无腹胀、肠型、蠕动波、压痛、肌紧张、反跳痛、腹部包块、腹水征、肠鸣音活跃程度等。 3.有无代谢性酸中毒表现:口唇樱红、呼吸深大、精神萎靡、呼出的气体有丙酮味,注意小婴儿表现不典型。 4.有无低钾血症表现(包括在纠正脱水的过程中):精神不振、无力、腹胀、肠鸣音减弱、心音低钝、心律失常、腱反射减弱等。 5.有无肠道外感染病灶,如外耳道、咽部、肺部,有无皮疹。 6.有无其他系统体征,如心脏及神经系统等其他肠道外并发症,其中尤其注意心脏并发症。 7.营养状况,营养不良或病程长的患儿,还需注意有无肛周糜烂、直肠脱垂、维生素A、B族缺乏表现,如角膜混浊、毕脱氏斑、口角炎和口炎等。 【辅助检查】 1.大便常规: ①侵袭性细菌所致感染者大便为黄稀粘液便、粘液血丝便或脓血便,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及脓细胞。 ②病毒性腹泻及产毒性大肠杆菌性肠炎大便为黄稀水样便,无粘液及脓血,显微镜下无红白细胞,或少许白细胞。 ③食饵性腹泻大便为黄色糊状大便,有不消化奶块或食物,镜下见较多脂肪滴。 2.血清电解质(血钠、钾、氯、钙、镁)及肾功能: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者应检测。血钠可协助判断脱水的性质。 3.血浆渗透压:有条件的单位应进行,判断脱水的性质。 4.血气分析:中度脱水以上应进行。 5.大便涂片:可查找寄生虫、霍乱弧菌、真菌菌丝及孢子。 6.大便病毒学检查:疑为病毒感染者需进行检测,如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 7.大便培养及药敏试验:疑为细菌感染者需进行。 8.大便还原糖试验:了解有无乳糖不耐受。

婴幼儿腹泻的处理方法

婴幼儿腹泻的处理方法 婴幼儿腹泻是指婴幼儿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呈稀水状或黏稠,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的一种常见疾病。腹泻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消化道问题之一,其原因多种复杂,如感染、饮食不当、消化道发育不良、过敏等。及时处理婴幼儿腹泻对于减轻症状、促进康复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处理婴幼儿腹泻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给予适当的水分补充:腹泻导致婴幼儿体内水分丢失增加,必须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脱水。给予婴幼儿饮用足够量的水、葡萄糖盐水或含有补充电解质的口服液体。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口服补水盐制剂。同时,要避免给宝宝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因为咖啡因可能会加重腹泻症状。 2. 保持良好的喂养习惯:婴幼儿腹泻时,要继续喂养,但应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酸菜等。可以给婴幼儿喂食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面条、米粥、水果泥等,以保证营养的摄入。同时,要保持适量的喂食次数,分几次给宝宝喂食,避免一次性喂食过多导致消化不良。 3. 注意维护肠道菌群平衡:腹泻会破坏婴幼儿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因此,可以适量给宝宝补充益生菌,帮助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母乳喂养可以起到保护肠道菌群的作用,若是人工喂养的宝宝,可以咨询医生选择适合的益生菌制剂。

4. 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腹泻疾病主要通过口、食物或环境传播,因此,家长要时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洗手、消毒餐具,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宝宝周围的环境清洁,定期清洗宝宝的衣物、玩具、床上用品等,避免病菌滋生。 5. 遵循医嘱使用药物:在婴幼儿腹泻的处理过程中,如果症状较轻,可以直接进行饮食调整和补水治疗,症状会在几天内自行缓解。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需咨询医生,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适当的抗生素、止泻药等。但是家长需注意,不要自行使用药物,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处方。 6. 观察并及时就医:在处理婴幼儿腹泻时,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如宝宝出现高热、持续呕吐、大量脱水、血便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指导正确的治疗方案,帮助宝宝尽快康复。 总结起来,婴幼儿腹泻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适当的水分补充、保持良好的喂养习惯、注意维护肠道菌群平衡、个人和环境卫生、遵循医嘱使用药物以及观察病情并及时就医。此外,对于婴幼儿腹泻的处理过程中也需要家长耐心等待,不要过于焦虑,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帮助宝宝尽快康复。

简述婴幼儿腹泻的治疗要点

简述婴幼儿腹泻的治疗要点 摘要: 1.婴幼儿腹泻的定义和症状 2.腹泻的病因及分类 3.治疗婴幼儿腹泻的药物和方法 4.腹泻期间的饮食调理 5.预防和护理措施 6.何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正文: 婴幼儿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症状,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如水样便、蛋花汤样便、黏液便等。婴幼儿腹泻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过敏、消化不良等。针对婴幼儿腹泻,治疗要点如下: 1.明确病因:首先要明确腹泻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如感染性腹泻需采用抗生素治疗,过敏性腹泻需停止过敏原接触,消化不良性腹泻则需调整饮食结构。 2.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选用相应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抗过敏药、助消化药等。在使用药物时,需严格按照医嘱,遵循药物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抗生素。 3.饮食调理:腹泻期间,婴幼儿饮食应以易消化、少油腻、富含营养为主。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需饮食清淡,避免摄入辛辣、油腻食物;人工喂养的婴儿,可选用腹泻专用奶粉或稀释牛奶。大孩子则应选择稀饭、煮熟的蔬菜

等食物。 4.预防和护理措施:加强婴幼儿卫生护理,定期消毒玩具、衣物和床上用品;注意手卫生,喂养前洗手;避免过度劳累和受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5.观察病情变化:密切关注婴幼儿腹泻症状,如大便次数、大便性状、精神状态等。如腹泻持续时间较长,伴有发热、脱水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6.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当婴幼儿腹泻症状严重,如频繁呕吐、脱水、发热等,或病情持续不见好转时,应及时就诊,寻求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总之,婴幼儿腹泻的治疗需针对病因进行,同时注意饮食调理、加强护理和观察病情变化。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腹泻病是大便次数或大便性状的改变的统称。感染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志贺痢疾杆菌、沙门菌等。按病程分:急性腹泻,病程<2周;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至2个月;慢性腹泻:病程>2个月。 一、病史采集 (一)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首次病程记录于入院8小时内完成。 (二)大便性状、次数及病程。 (三)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四)有无中毒症状。 (五)有无明显病因及诱因。 二、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 (一)可有不洁饮食史。 (二)共同表现呕吐、腹痛、腹泻。重症呕吐、腹泻频繁,可吐出黄绿色或咖啡色液体,大便每日可达十余次至数十次。 (三)伴有精神委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等感染中毒症状。 (四)腹部平软或腹胀,肠鸣音活跃。 (五)重者合并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脱水程度 (1)轻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5%。患儿精神稍委靡,略有烦躁,尿量减少,口唇稍干燥,眼窝和前囟稍凹陷。 (2)中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5%~10%。患儿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尿量明显减少,口唇干燥,哭时泪少,皮肤苍白,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四肢稍凉。 (3)重度脱水:失水量约在体重10%以上。患儿精神极度委靡,表情淡漠,昏睡甚至昏迷。尿量极少或无尿,口唇极度干燥,哭时无泪,皮肤干燥、有花纹、弹性极差,眼窝前囟极度凹陷,甚至出现休克症状。 2、脱水性质 (1)等渗性脱水:最常见,血清钠为130-150mmol/L。

(2)低渗性脱水:血清钠<130mmol/L,可出现头痛、嗜睡、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3)高渗性脱水:血清钠>150mmol/L。出现皮肤黏膜干燥、烦渴、高热、昏睡、惊厥等。 三、实验室检查 (一)大便常规病毒或非侵袭性细菌感染者,大便外观常为水样或蛋花汤样便,显微镜检查无或仅有少数白细胞;侵袭性细菌所致者外观多为脓性便或黏液脓血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或同时有红细胞。常规尿液分析。 (二)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细菌感染。 (三)大便病毒抗原检测和细菌培养有助明确病原体。 (四)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 (五)病情严重需行血气分析检查。 四、诊断要点 (一)大便性状有改变,呈水样稀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二)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三)便常规、便培养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五、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鉴别 (一)轮状病毒肠炎:秋冬季节多发,常见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起病急,常先有发热和呼吸道感染症状,并有呕吐,之后出现腹泻,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常合并脱水和酸中毒。病程约3~8天。大便轮状病毒检测有助鉴别。 (二)大肠杆菌肠炎:5~8月份多发。1、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多见于婴幼儿和新生儿。感染后12~24小时发病,多为水样便。病程1~2周。2、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2岁以下婴幼儿多见,大便呈蛋花汤样或水样。病程3~7天。 3、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主要感染学龄儿童,表现为黏液脓血便。 4、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常先有腹痛,后出现腹泻,初为稀便或水样便,随后转为血水便。 (三)空肠弯曲菌肠炎:夏季多发,6个月至2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起病急,大便初为水样,迅速转为黏液样或脓血便。大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 (四)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属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3岁以上儿童多见,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泄泻(腹泻病)诊疗方案 【中医病名】泄泻(TCD编码为:BNP110) 【西医病名】腹泻(ICD10编码为:K52.904)小儿泄泻是婴幼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是以脾胃功能失调,引起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要临床病症。本病四季皆可发生,尤多发于夏秋两季。一般以2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殷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四)证候诊断 (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黏稠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泄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4)寒湿泄泻证:大便稀薄如水,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色暗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短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腻,指纹淡,脉濡。 (5)脾虚泄泻证: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

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的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的治病求本是中医学的一个治疗原则,在泄泻症状控制之后,应从“健脾祟土”的方法加以巩固培本,尤其对于一些脾胃素虚的病者,更应该注意,否则往往使病情容易复发。 小儿腹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多发于夏秋之间,如不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可使病情迅速恶化,导致肌体脱水和水电解质严重紊乱我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如草木之方萌,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脾常不足。脾主升运,胃主降纳,脾胃相表里,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是脾胃感受外邪,或内蕴湿热,使脾胃升清降之功能失调,从而发生泄泻。正如《沈氏尊生书》指出:“泄泻脾病也,脾受湿而不能渗泄,致水入大肠而成泄泻。”所以泄泻是以“脾”为主脏,“湿”为主因。 首先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在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大便性状无改变,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近年来发现此类腹泻可能为乳糖不耐受的一种特殊类型,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排除了生理性腹泻外就都考虑病理性腹泻.小儿腹泻分急性腹泻(连续病程在2周内),迁延性腹泻(2周~2月),慢性腹泻(2月以上),病因可分感染性,饮食不当,过敏性,先天畸形等等。 小儿腹泻不宜禁食,而应合理膳食。腹泻是导致婴幼儿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禁食,病儿得不到必要的营养,肠道黏膜的损伤难以恢复,使腹泻迁延,进一步削弱幼儿的抵抗力,甚至可诱发肺炎或败血症等。 小儿腹泻在保证饮食的情况下,应注意纠正和预防脱水。孩子出现腹泻后,应让孩子比平时喝更多的液体,如米汤、面汤、菜汁、果汁、淡糖水和白开水等。由于腹泻不仅丢失水分,而且还丢失盐分,所以液体中加少许食盐效果更好。 不要滥用抗菌素:目前小儿腹泻的治疗,应用各种抗菌素的现象非常普遍,而实际上小儿腹泻一半以上为病毒所致,或者由于饮食不当引起。对这

小儿腹泻疾病诊疗指南

小儿腹泻疾病诊疗指南 简介 本文档是针对小儿腹泻疾病的诊疗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处理小儿腹泻疾病。 定义 小儿腹泻是指婴幼儿每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可带有水样,且伴有腹痛或呕吐的症状。 病因 小儿腹泻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 感染性原因:如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 - 饮食原因:如进食不洁食物或不耐受某些食物。 - 药物原因:如使用某些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 其他原因:如消化系统疾病或免疫系统问题。 诊断 小儿腹泻的诊断需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 病史:了解患儿的相关病史,如症状出现的时长和频率等。

- 体格检查:观察患儿的体温、精神状态、腹部触诊等。 - 粪便检查:进行粪便常规和病原微生物检查,以确定病因。 治疗 小儿腹泻的治疗应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 感染性腹泻:根据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的不同,采用相应的 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寄生虫药物治疗。 - 饮食性腹泻:建议停食1-2天,饮食过程逐渐恢复,避免进 食刺激性食物。 - 药物性腹泻:停用导致腹泻的药物,并根据需要采用相应的 对症治疗。 - 其他原因腹泻:根据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对消化系统疾 病进行调理或对免疫系统问题进行干预。 预防 预防小儿腹泻的方法主要包括: -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生食熟食分开、避免接触传染源等。 - 合理饮食:饮食清洁卫生,避免过多进食刺激性食物。 - 防止交叉感染:避免接触患有传染性腹泻的人。 - 接种疫苗:按照医生建议进行相关疫苗接种。

注意事项 在处理小儿腹泻疾病时,注意以下事项: - 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腹泻导致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需及时通过口服或静脉途径补充。 - 注意营养均衡:饮食应包含适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确保患儿的营养需求。 - 根据病情进行就医:如果腹泻持续时间长、严重程度加重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以上为小儿腹泻疾病的诊疗指南,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患儿的实际情况而定。

小儿腹泻病重点知识总结 诊断与治疗

小儿腹泻病重点知识总结诊断与治疗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 (一)病因 1.易感因素 (1)消化系统特点:①消化系统发育不良,对食物的耐受力差;②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多,消化道负担重。 (2)机体防御功能较差:①胃内酸度低,胃排空较快,对胃内细菌杀灭能力弱;②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和胃肠SgIA均较低;③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时或由于使用抗生素等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时,均易患肠道感染。 2.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属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 (2)细菌感染 ①致腹泻大肠肝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粘附-集聚性大肠杆菌。 ②空肠弯曲菌:有空肠型、结肠型和胎儿亚型3种。 ③耶尔森菌:产生肠毒素,引起侵袭性和分泌性腹泻。 ④沙门菌、嗜水气单胞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均可引起腹泻。 (3)致腹泻的真菌以白色念珠菌多见。 3.非感染因素 (1)食饵性腹泻:多为人工喂养儿,喂养不当引起。 (2)症状性腹泻:如患各种感染疾病时,由于发热和病原体的毒素作用并发腹泻。 (3)过敏性腹泻:对牛奶过敏者较多。 (4)其他: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缺乏,活力降低(主要为乳糖酶);腹部受凉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等都可能致腹泻。 (二)临床表现 病程在2周以内为急性腹泻,病程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的病程为2个月以上。 1.轻型腹泻 常由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

2.重型腹泻 多为肠道内感染所致。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及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1)胃肠道症状:食欲低下,常有呕吐;大便每日10至数10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粘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2)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①脱水:轻、中、重度脱水。等渗、低渗或高渗性脱水,以前两者居多。 ②代谢性酸中毒:轻度HCO318-13mmol/L;中度13-9mmol/L;重度<9mmol/L。 ③低钾血症:血钾低于3.5mmol/L。 ④低钙和低镁血症:活动性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患儿更多见,脱水、酸中毒纠正后易出现低钙症状(手足搐搦和惊厥);极少数患儿搐搦或惊厥用钙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有低镁血症可能。

小儿腹泻基本常识

小儿腹泻基本常识 1、进食量过多或次数过多,加重了胃肠道的负担; 2、添加辅食过急或食物品种过多,使食物不能完全被消化; 3、喂养不定时,胃肠道不能形成定时分泌消化液的条件反射,致使婴儿消化功能降低等; 4、食物或用具被污染,引起胃肠道感染; 5、婴儿患消化道以外的疾病(如:感冒、肺炎等),也可因消化功能紊乱而导致腹泻; 6、环境温度过低、过高时,小儿也可能出现腹泻。 生理性腹泻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8个月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腹泻,大便次数增多且稀,但食欲好,无呕吐及其它症状,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到添加辅食后,大便逐渐恢复正常。生理性腹泻是某些婴儿的正常现象,不属病态,无须用药。 婴幼儿腹泻是婴幼儿最多见的消化道综合症之一,也是影响婴儿健康最多见的疾病之一,分为熏染性和非熏染性两种。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的孩子身上,尤以1岁之内的婴儿更为多见,这种病症表现腹泻、呕吐,可伴有食欲不振、腹痛、发热等,主要原因是婴幼儿的消化器官尚末发育成熟,不顺应食品

的质和量的变化,所以一旦豢养不当、冷热平衡或遇到熏染时,就容易引起肠道消化吸收功用混乱而发病。 主要症状有: 1、轻症:每日大便次数在10次以下,粪便呈黄绿色,带粘液,有时有少量水,但量不多,并伴有轻微腹胀,肠鸣音亢进。偶有少量呕吐或溢奶,食欲减退,体温正常或偶有低热,面色稍苍白,精神尚好,无其它周身症状。临床脱水症状不明显,病程约3-7天,预后较好。 2、重症:腹泻频繁,每日排便数十次,呈水样或蛋花汤样,量多,有酸臭味,伴有溢乳或呕吐。重者吐咖啡色物,伴有发热、烦躁、嗜睡、萎靡,甚至昏迷、惊厥等。部分患者可出现明显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如低钾或低钙等。 婴幼儿腹泻的治疗方法 婴幼儿腹泻是致病性大肠杆菌和肠道病毒而引起肠道消化功用混乱的一个综合征。以大便稀薄,便次增多,或如水样为特征。属中医学“腹泻”、“泄泻”范围。 一、未病先防 做好病前保养护理与卫生十分重要。 一)一般措施

小儿腹泻的诊治思路

小儿腹泻的诊治思路 ∙ ∙我是一名小 醫生 ∙12位粉丝 ∙ 1楼 小儿腹泻病是由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根据其发病原因分为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两类。 在我国,小儿腹泻病是居第2位的常见多发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尤其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每年有两次发病高峰,一为6,7,8月,主要病原是埃希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一为10,11,12月,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 [病因] (一) 内在因素或易感因素婴幼儿易患腹泻,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小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胃酸及各种消化酶分泌较少,活性较低,因而对食物的耐受力差,不易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且小儿生长发育迅速,需要的营养物质相对较多,胃肠道负担较大,消化功能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2.小儿胃酸酸度低,且胃排空较快,故对进入胃内细菌的杀菌能力较弱;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低,故免疫功能较差,对感染的防御能力低。3.婴儿时期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以及肝、肾功能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且较易发生体液及酸碱平衡紊乱。 (二) 感染因素 1.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引起,以前两者为多见。病原体多随食物进入消化道,故多见于人工喂养儿;亦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手、玩具或带菌者传播。(1) 病毒感染70年代以来,发现人类轮状病毒( Humanrota virus )是引起小儿腹泻的主要病原。此外尚有许多病毒如小圆病毒、埃柯病毒、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冠状病毒、诺沃克( Norwalk )病毒等可引起小儿腹泻。 (2) 细菌感染埃希大肠杆菌:能致腹泻的大肠杆菌有致病性大肠杆菌( 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 )、产毒性大肠杆菌( Enteroto xigenic E.Coli,ETEC )和侵袭性大肠杆菌( Enteroinvasive E.Coli,EIEC )三种,近年国内外已有报道出血性大肠杆菌( Enterohemorrhag ic E.Coli,EHEC )可引起出血性肠炎。空肠弯曲菌、沙门菌属特别是鼠伤寒杆菌、耶尔森肠炎杆菌,亦是引起小儿腹泻的常见病原菌。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可诱发白色念珠菌、金葡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变形杆菌或绿脓杆菌肠炎;久用类周醇激素等免疫抑制药物,使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白色念珠菌肠炎。少数腹泻患儿的病原菌为亲水气单孢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或克雷白菌等。 (3) 原虫感染梨形鞭毛虫、隐孢子原虫可引起急、慢性腹泻。

小儿重症腹泻病

小儿重症腹泻病 一、概述 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在未明确病因前统称为腹泻,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包括肠炎、病疾、霍乱,后者包括食饵性、症状性、过敏性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腹泻病。根据病程又分急性(2周以内)、迁延性(2周-2月)及慢性(2月以上)。根据病情可分为轻、中、重型。 重症腹泻病是指具有腹泻并伴有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安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外周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的疾病。引起重症腹泻病的主要因素:①特殊病原的严重感。②患儿罹忠原发性或继发性吸收不良、消化酶活力减弱、对食物过敏和耐受不良、或营养不良、肠免疫功能不足。③喂养及治疗不当。 二、诊断要点 (一)病史及临床表现 1.重症急性腹泻病 (1)病史:有急性起病史,有的还有流行病学史,病程<2周。 (2)严重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大便次数10次/天以上,大便量每次超过10m1/kg,呈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喷射状排出,可带有粘液。大便镜检可见脂肪球,少量白细胞,偶见红细胞。侵袭型大肠杆菌感染者可有较多的红细胞和服细胞。呕吐频繁,吐出食物残渣或黄绿色液体,严重者有的呕吐咖啡色液体。还可有腹痛、腹胀、食欲减退或拒食等表现。 (3)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①中或重度脱水②代谢性酸中毒:根据血液[HCO3-]测定值:轻度:13~18mmol/L中度:9~13mmol/L重度:<9mmol/L③低钾血症:血钾<3.5mmol/L④低钙血症血钙<2mmol/L⑤低镁血症:血镁<0.6mmol/L。 (4)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2.重症迁延难治性腹泻 (1)病史:起病较缓,或由急性腹泻久治不愈迁延而致。病程>2周。 (2)发病年龄较小,3个月以下多见。 (3)食欲明显减低或拒食,或有呕吐,腹泻次数每日≥4次。 (4)伴有不同程度的脱水,常为低张脱水、体温不升、四肢厥冷、周围循环不良。 (5)合并营养不良与生长发育障碍、精神萎靡、哭声低做、显著消瘦、皮下脂肪消失。 (6)经一般治疗无效,预后严重,死亡率高。 (二)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可正常或增高。 2.粪常规:轮状病毒及食饵性腹泻,镜下可见多数脂肪球。侵袭性大肠杆菌或空肠弯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