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等哲学问题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

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其基本内容主要有 3个方面:①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早期的唯物主义者大都认为这种始基是可以感知的具体东西;如水、气和火等等..后来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只能用把握的物质微粒;例如提出的“种子”和所谓的原子..②大都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但也有少数唯物主义者陷于外因论;例如;在说明水、气、火、土4种元素的结合与离散时;就诉诸爱和恨两种外在力量;在解释数目无限、性质各异的种子组成各种自然事物时;阿那克萨戈拉将它归因于外在的“”的推动..③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但有些唯物主义者却带有循环论的色彩;如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也有的表现出宿命论的缺陷;如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伊壁鸠鲁见纠正了这个错误;认为原子在降落中会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发生偏离;从而揭示出规则运动通过不规则运动实现的运动法则;确认了原子运动中的统一..

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毕达哥拉见主张;万物由数产生;按照特定的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认为;变动不居的具体事物是虚妄不实的;不变不动的抽象才是真实的..认为;万物是由神创造和安排的;并体现了神的目的..在看来;具体事物组成的感性世界是从世界派生出来的..这种唯心主义自然观尽管包含某些合理成分;如毕达哥拉认为天体按成比例

的距离围绕中心火而运转;巴门尼德则涉及了运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矛盾等..但整个来说却是的..

自然观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之间..他在其自然哲学中;一方面认为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它具有热和冷、干和湿的对立特性;它们相互结合就形成火、气、土、水四种元素;从而构成整个自然界;另一方面又认为天宇和星球是由非物质的神圣以太构成的;否定物质的统一性..他研究了物质运动的各种形态;但又断言天上的运动才是完善的运动;提出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体系..同时;他还按照灵魂的等级;把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人;但又肯定物种是不变的..

关于古希腊自然观的历史意义;恩格斯曾经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要想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古希腊人那里去..”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有机论自然观;强调整体和联系;注重事物的变化发展;注重解释事物与现象的关系;注重的是辨证统一..第二;古代的自然观具有浓郁的思辨性质;不注重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第三;它是一种经验性、实用性的自然观;讲究直观的经验的积累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

古希腊自然哲学;宏观地来说就是人们对大自然万物的一种理解方式..这一点在人类历史上相对是比较特殊的;因为自然哲学是科学的源头;科学

做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象并不存在于除希腊文明与后来继承了希腊文明的欧洲人之外..自然哲学做为古希腊人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在早期其实与我们中国人的自然观并没有巨大差异..希腊神话做为一种最原始的自然观同样与我们的自然观一样;是把自然现象附着于不同的神身上;也同样表现出了神与人在个性;情欲;爱恨争斗上的相似性;但是在这里说明一点;古希腊最原始的自然观与中国最原始的自然观有一个主要区别;那就是古希腊诸神是“人神同构”;而中国的神基本是人神不分;而表现为“人神同一”也是中国祖先神的早期因素;也就是这一点为后来中国与希腊这两大古代文明的发展埋下了种子;可能大家会有疑问;为什么这种小小的区别会造成这种巨大的差别这个问题我不好回答;也许理解“蝴蝶效应”的人会比较容易理解吧..人神之别反映了对象性思维的原始形式;人神同构也为古希腊人提供了有机的自然观念..事物总是要分清楚宇宙机体的灵魂才能更为理智的..古希腊神话也多少反映了希腊思想的对象性和逻辑性;这也是自然科学赖以产生的前提条件..怀特海曾经提到过古希腊着名的悲剧中就蕴含了原始的自然观念..希腊的文艺哲学家们认为命运是冷酷无情的;悲剧是不可逃避的..希腊悲剧完全附合了现代思想中——自然的秩序

正是这种最初的“同构性”为打开希腊人的智慧提供了可能性..结构是什么是超越人类感知能力和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背后的原因..当然;在早期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们;他们多半还是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于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上面..比如;第一个自然哲学家泰勒斯;这个西方科学的原始开创者;米利都学派的开创者..他就认为万物源于水;水是一种基本物

质..这是一种哲学思维的开始;也是科学对待自然界的第一个基本原则;科学从具体的现象中找出共同的特征和原理;再用原理解释更多现象;这也是最原始的唯物主义传统..泰勒斯之所以把万物归结于水;那是因为他发现一切生命都离不开水;种子只有在湿地中可以生根发芽;大地也是被大海所包围..这虽然看上去非常简单;甚至有人会嘲笑;但毕竟是肯定的是;这就是千真万确的科学的开端当今很多中国人其实最本质的就是缺少了这样的思维能力总结能力;归纳能力

之后;这种简单的单一物质成因论被更有机的多物质成因论所代替;这个代表人物;我认为是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继承了泰勒斯的自然统一观;但是他不认为单一的宏观的单物质成因可是令人信服..德谟克利特和留基伯都分别提出了“原子”论..把一个物体一分为二;但它仍然是一个物体;这样继续的话;还可以再把一分二的物体再一分为二;这样无穷下去;便有了一个极限的物质;这就是——原子..有人问世界上的事物怎么都会是一个样子的原子呢而德谟克利特的回答则是原子在形状;数量等属性下的不一样;从而构成了这个复杂的世界..其实;古希腊自然哲学发展到这儿;已经开始形成思辨;原子论就是思辨的产物..虽然原子论最终没有敌过亚里士多德的四原素说;但现代科学复兴了原子论;从而构成了现代物理的基础..不得不说;原子论是个伟大的构想虽然在当时它没有实验来支持;当然希腊人也是不喜欢做实验的..

当然;与此同时在早期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当中也有另一种声音;那便是认为数学是万物构成的毕达哥拉斯和提出运动悖论的芝诺..

在经历了“古希腊自然哲学思想”向“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理性主义精神”

过渡之后;古希腊自然哲学基本形成;这个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他把热衷于把本源归结为某一种简单的基本物质的传统引出了对“善”的认识..这个“善”便是最为纯粹的思辨;也即后来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所说的“理念”的“超感知”..

要理解西方哲学及科学的鼻祖——古希腊自然哲学;首先我们就必须对柏拉图的这个“超感知”有充分了解..宇宙的“本原”是从复杂多样的自然世界出发的..而在这些复杂的现象背后是什么上边通过对古希腊自然观的发展历史的简单介绍;大家应该多少知道一些这个“同构性”是什么了..自然哲学是由“存在”为基础的;也既是“本体论”..柏拉图的理念和超感知也就是相对于“存在”而存在的;他把世界二重化;或说二元化;把世界分为了可以被感知的和不能被感知的超感知两部分;这个超感知理念;简单地说也就是所谓的逻辑;所谓的结构了..本体论本身就是以逻辑方法构建起来的概念范畴体系..这一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具备形而上学特征或说很弱;并且更缺少二元化的哲学观念;中国传统的哲学主要体现在周易上面;是比较典型的一元化哲学观;虽然老子说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且在后来的由周易向“术数”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四柱;六爻;或大六壬和奇门遁甲等等在起局的“复杂”化过程中也体现了多重“世界”;不过奇怪的却是始终不能上升为一种哲学能力与物质相结合;这也许是中国传统没有“自然哲学”观念的原因吧..

柏拉图式的两重世界本质上是在研究探求事物“是之所是”的原因;即“存在之为存在”的根本因素..把包括动力和目的在内的万事的形式逻辑从事

物之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实体;成为事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柏拉图曾经说“不可感觉的不动的永恒的实体存在;就是自身不被推动的宇宙推动者”;这句话实际上也成为了今天基督教确定自身合理性的辩词;通常称为“第一推动力”谁是第一推动力呢他是万物之主——上帝;耶和华..这个不涉及主题;先不讲这个..第一推动力是形式的形式;是集合了动力和目标于一身;是宇宙万物的最高动因..

实际上传统本体论对最高实体的追求最终必定是导致对绝对真理的追求;导致了神;上帝的观念..也因此;西方哲学带有典型的神的品性..我以为;这也是古希腊自然哲学为西方人所带来的最为闪光的精神;也是这个精神最终导致近代东方和近代西方有如此巨大差距的根本原因所在..这里也令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里边对真理认知的相对性和西方传统中对真理认识的绝对性..

关于这个“机械论的形而上学”我估计自己不好做什么回答;因为在这一点上我是和国内主流哲学观点持相反意见的;而且我基本不承认伊曼努尔·康德之后的哲学家;尤其是黑格尔;我以为黑格尔哲学完全是狗尾续貂;毫无必要..所以;我不可能从正面来回答这个机械论形而上学的问题..

传统的形而上学其实已经包含了现代哲学的深层核心;并且有极为深刻的人文关怀在里边;并不是把哲学引入歧途的黑格尔们;开启了哲学说谎时代的黑格尔们叔本华语所能比拟的..

古代中国与希腊自然观的异同

以前很多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研究李约瑟难题的学者认为是种族的优势造就了东西方现今的差距;而如今更多的学者却更愿意从地理环境着眼;解

释各种文明形式的异同..我认为实际上每一种文明自然观的特点都与其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在开始陈述中国古代和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之前;我想先对两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做个简要的介绍..

地理环境影响自然观

中国位于资源优越却与世隔绝的东亚地理环境中..绵延千里的华北大平原四季分明;热量充沛;大河送来灌溉;季风带来降雨;可天然支撑巨大的、由共同的祖先繁衍而来的、血缘相连、语言相通、文化相近的同质人口..周边的环境却不利于异质人口的大量繁殖;因而无法抗衡中原的“人口霸权”;即使遇到皇朝的更迭或异族入侵;也不用担忧被周边的异质人口和异质文化同化..

希腊土地贫瘠;地形险恶;全境80%以上布满巴尔干半岛特有的崇山峻岭和深峡险谷;仅在沿海有些平原;为密集的高山峻岭所切割而十分零碎..全境也无一泄千里的大河提供灌溉、航运之利..典型的地中海气候使希腊夏季虽有充沛热量;却极为干旱..冬天则细雨绵绵;缺乏热量..自古以来希腊虽能出口葡萄酒和橄榄油;却无法自给粮食..不过与希腊同在地中海沿岸的文明都是农本文明;这就为希腊的海上贸易提供了有力的驱动..而希腊通过海上交通学习这些先进文明的知识经验;同时地中海的阻隔减少了其被强大专制帝国吞并的危险;使其可以有较为自由的研究环境..希腊的崇山峻岭虽然不利于农业和人口繁殖;却为自由城邦的长期存在提供了最佳的天然条件..各个城邦能借助周边的高山自卫;却由于腹地和人口的有限;没有一个城邦可迅速崛起;抑制其它城市的自由发展..从海外获得粮食的贸易机会;使人口的相当比例能脱离农业;集中到城市中生活;为科学

研究创造条件..

从“道;可道;非常道”说起

BBC有一部纪录片How art made the world讲述了古希腊的雕塑艺术的发展;古希腊人认为众神有着完美的身体;故他们在雕刻塑像时总是追求逼真地再现完美的人体..中国人则追求一种默会性;着名的国画家齐白石介绍什么是好的绘画时说:“似与不似之间;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意思是一幅好的画作必须介于像与不像之间;太像了和太不像了都不行..与古希腊相比;中国少了一种对自然事物的精细描述方式..同理;在对自然规律的可言说性质上;古代中国不清晰;追求模糊;道可道非常道就是最好的例子;对自然规律的描述倾向于突出其神秘性;少了客观性..而古希腊在这方面则较清晰;追求自然规律的可言说;有一种确定性..像阿基米德、亚里士多德这类的哲学家都希望以简短的语言描述那些宽泛的规律..

天不变;道亦不变——自然观中的创新因素

中国地理环境的封闭注定了其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轮回中涅磐又重生的命运;长久下来人们形成了一种世界是个大轮回的自然观;觉得道是从古到今一直存在的;并且它“非常道”;故无需去发现去研究..北方游牧民族的间歇性入侵也使得中华文明一直处于一种进三步退两步的状态;创新无法得到继承相当于没有创新;像指南车这种技术的失传就能证明这一点..几千年来中原就像墨汁对宣纸的渗透一样;渐进地开拓周边的新边疆;扩散人口..中原已有的传统、秩序、技术和经验;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可以完整地移植到边际领土..老经验、老知识只需在边际上变通;便可在新的环境里适用..这条道路几千年来驾轻就熟;传统和权威得到反复的加

强;很少有制度创新;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也是中国人喜欢向古人讨教问题的原因;在大多数人思想中只要在孔子的话里找出一句能证明自己的观点;那自己的观点就是正确的..

希腊的社会形式是城邦民主;公民有权通过公开的辩论追求真、善、美;很少束缚和禁区..在崇尚以理服人、不接受未经验证的“绝对权威”的环境里;希腊哲人能够自由得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农本社会的中国不同;古希腊的社会基础是手工业和商业..对外贸易的机会不但带来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资;也保证了信息和知识的流畅..居民出于牟利的内在冲动;对外界的新事物敏感好奇;使居民变得见多识广;愿意标新立异..贸易带来的暴利的诱惑;使希腊人绞尽脑汁发明新工具、找到新方法到海外寻找新的贸易..面对凶险的海洋、陌生的土地和异质的文明;古希腊人被迫以面对现实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寻求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以征服未知的世界..知识的掌管者决定民主的自然观

中国自古以来的皇帝都自称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民;寸土之滨;莫非王土..人民意识中的被奴役思想根深蒂固的原因在于人民不是知识的掌管者;而中国产生帝王自然观与希腊产生民主自然观的本质因素也在此..近代中国要推行简化字时;遭到了老知识分子的坚决反对;他们害怕失去文字的特权..繁体字的艰涩使知识在中国古代始终为少数人垄断;大平原的存在又使相对愚昧的人口迅速繁殖;因而少数精英始终能操纵愚昧大众;维持至高无上的皇权作为社会的稳态..这也是自古以来几乎所有朝代都奉行愚民政策的原因;对于古代中国无外敌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种保持稳定的良策..

而古希腊采用拼音文字;使得知识不再为特权阶层垄断..有知识、有觉悟的全体市民和王权、贵族的对峙;使希腊社会产生了民主的自然观..

民主与帝制的自然观从东西两种文明对星空的诠释中可以略窥一二..古代中国的星空是中央集权的社会特征反映;在天象解释体系中中央集权的秩序性特别强;包括二十八星宿与北斗紫微宫..古希腊在天象的解释方面;各种星座的神话和天文故事体现了希腊自由城邦的社会性..

其他自然观差别简述

首先是自然哲学方面;古代中国在五行和阴阳学说上有重要的理论推理;但是没有为了理论而沉湎于抽象的推理;也不具有种类繁多、比较极端的理论..古希腊则有重要的理论推理;为了理论而沉湎于抽象的推理;同时又种类繁多的、鼓吹极端的见解..

辩证法方面;古代中国对辩证法中的某些辩论技巧和合法性感兴趣;更注意系统和关系..而古希腊则对形式逻辑和对论证的纯抽象分析感兴趣;更注意部分和结构..

哲学科学风格上的总倾向;古代中国更关心社会和价值;更注重实效;更关心可行与可被利用的东西;追求圆满、中庸的解释与答案不大关心基础性的问题;也没有为了理论而追求抽象思维的观念..古希腊则更关心自然和人的认识本身;更专注于基础性问题;有为了理论而追求抽象思维的观念;追求极端、激进的答案..古代中国哲学服务社会的特征更强;而古希腊认识自然本身的特征更强..自然的始基古代中国比较无形;注重关系和功能..古希腊比较有形;注重本体和结构..

两种自然观的共性

虽然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自然观有如此多的差异;但他们也有很强的共性..这些共性表现为以下几点: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统一的;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认为自然界是演化发展的;并且认为这种演化都是从某种混沌到秩序的变化发展过程..

古希腊的Hesiod的神谱里认为第一个神是“开俄斯“即chaos;提出了由”混沌“到大地、星空、山脉、海洋再到万物的宇宙起源观点..而中国的庄子中也有类似的混沌故事;说的是南海之帝叫儵;北海之帝叫忽;中央之帝叫混沌..儵和忽经常在混沌的领地相会;混沌待他们很好..儵和忽商量着要报答混沌的好处;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和呼吸;它却没有;我们试着来为他来凿孔..”一天凿一个孔;七天混沌便死了..混沌本来是个球型;对称性为无穷..为混沌凿七窍实际上将他的对称性降低到了只有左右对称;这样低对称性的秩序便产生了..从这点来看;这两种文明的自然观对万物的起始有着极其相似的见解.. 总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正是世界上千差万别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现在各种各样人类文化的互相交汇、互相融合;也使得人类能在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保证种族的生生不息..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原创)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原创)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原创)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 摘要:自然观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中国古代自然观和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古代自然观有诸多共同之处与差异。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可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来对照比较。本文着重于从多方面分析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所在,并对中西方自然观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自然观;天人合一;主体;客体 1. 引言 通俗地说,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严格上来说,自然观是一种系统的体系,即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演化的根本观点。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古代自然观分别代表了人类两种典型的文化发展方向,两者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及差异。 2. 古代中西方自然观相似之处 西方古代自然观以古希腊为代表。古希腊自然观特征有:(1)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自然界统一于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2)自然界是一个变化不停的过程;(3)万物变化有自己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可以言说的。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共同之处在于:(1)总体上都认为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2)都是从某种浑沌到秩序的变化发展过程。(2)是有规律的,客观世界有统一性。(3)事物普遍联系着,自然界是演化发展的。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均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做直观的考察,勾勒了自然界的总画面,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界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提出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但两者有着自身的局限性:(1)质朴性,具体表现是把自然界统一为具体事物;(2)思辨性,具体表现是圆圈式的简单循环;(3)猜测性,具体表现是有启发性,但幼稚,

古代自然观与西方自然观异同

西方古代自然观 西方自然观长期是以原子论形态出现的自然观发轫于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德漠克利特,后来伊壁鸿鲁和卢莱克修又作了补充[3]。其中,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基本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第二、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第三,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同时,也存在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的循环论和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的宿命论等。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毕达哥拉主张,万物由数产生,按照特定的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认为,变动不居的具体事物是虚妄不实的,不变不动的抽象才是真实的。另外的研究则认为西方的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机械自然观。机械自然观在整体上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特征,即人对于自然的分立性、对立性和超越性。西方哲学从开始就极力使物质和精神分离,确立了从个体维度理解和认识整体的哲学思维方式,这种从个体理解整体的原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就是从人出发理解自然,尽力使人成为超自然的存在,在人不能实现超自然的早期阶段则以人格化的神秘力量即上帝主宰自然界[4]。综上所述,西方古代自然观有其统一性,同时也具多样性。其被人认为是“实体自然观”或“机械自然观” 3 中国古代自然观 中华名族的思想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更是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对于自然观的研究也不例外,其留下了许多对后世人们的认知产生深远影响的观点。有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用气解释宇宙的本源,是一种气一元论自然观[3]。也有研究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在整体上表现为“自然的人”即天人合一,人对于自然的合一性、内在性[4]。然而,人们对于天人合一的认识,不同学派是不同的。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是消极无为的,在天人关系上,只见于天而无见于人。儒家的天人合一说虽然也以天为本,却不否定人的独立存在,而是主张积极有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以积极的入世态度来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天人

试论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试论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摘要: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存在许多的异同。基于此,本文综述了部分关于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研究,并从多方面阐述了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关键字:西方古代自然观;西方古代自然观;原子论;天人合一 1 引言 “自然观”指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的看法,这种看法决定着人类某一理论与思想体系的性质、特点和发展方向。不同文化体系间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具体学科间的种种差异,常常打上该学科所隶属的文化母体中自然观等方面的深刻烙印[1]。自然观也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自然的本质和人的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形成重要影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具有不同的自然观,总体而言,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往往用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关系,而西方文化由于主客二分,各走一端,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这种观点相对来说更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2]。由此可见,中西方的古代自然观存在一定的异同点。下文将介绍关于西方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的一些研究以及两者的异同点。 2 西方古代自然观 西方自然观长期是以原子论形态出现的自然观发轫于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德漠克利特,后来伊壁鸿鲁和卢莱克修又作了补充[3]。其中,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其基本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第二、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第三,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同时,也存在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的循环论和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的宿命论等。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毕达哥拉主张,

自然辩证法题目加答案

1.什么是自然辨证发,学习自然辨证法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它同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演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因而它是一种开放的理论体系。 意义: 1: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2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 我专门研究的原子核物理学,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它是我在大学生的时候发展起来的一门学问。……要破旧立新,从陈旧的观点下解放出来,并去创造新事物,就有个科学方法,即方法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经典著作是有其特别重要意义的。今天我想谈一谈我所遵循的经典著作,尤其是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这部著作就像灯塔的光芒一样,照耀着我40年的研究生活。 2.阐述古希腊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两种自然观对科学发展产生的影响,给出自己的看法? 答:古希腊自然观特点:猜测性、朴素性、直观性、唯物性、辩证性。 古希腊人企图用自然界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性质说明自然现象,并且力图从自然现象的总的联系中去把握它们,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然观。他们从总体上勾划出一幅自然界的总画面,在自然观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遗产。但是由于古希腊的自然科学基本上是以简单的经验观察为基础的,一般说来,还没有系统的实验方法,因而他们提出的一些理论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他们着重于逻辑的推理和概括,这就是他们的自然观具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古代朴素辨证法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经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的进步。古中国自然观特点: 其内容有:阴阳五行学说、元气说,以及天人和一等人与自然思想。 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商末到西周,开始出现先民们对自然本原、宇宙结构以及人类起源等问题探讨的记载。五行说是中国古代自然观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说。“五行”概念在西周之前已出现。五行何意?从直观上看,先民们处于农业社会,与自然打交道最多、最基本的自然物乃水、火、土、金石、树木。五行的起源与上古时代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帝王的祭祀活动等都有密切联系。五行说不仅能解释事物的本原、属性、功能等问题,也可以回答事物间的变化转移。《管子.五行》篇,给出了五行相互转化的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循环。阴阳说与元气说产生的年代也比较久远。古人根据日常的观察经验,以为世间万物均可分为相互对立又可相互转化的阴和阳两种基本力量或两种属性。元气说除了将“气”与“阴阳”相结合,解释自然的两种基本属性和力量之外,还以“气”解释为生化万物的基本元素。在春秋战国时期,阴阳说、元气说与五行说逐渐相融合,形成了“气—阴阳—五行”一体化理论。比如,《月令》把四季的变化,看作气与阴阳的运转或消长,同时把四季与四方、五行相配合。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气、阴阳、五行观念是极其复杂丰富的。它不仅用来解释自然界的本意、属性、功能,还解释了自然万物的生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 3.分别阐述古希腊和古代中国自然观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两种自然观对科学发展产生的影响,给出自己的看法。

论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论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电子信息学院,向林,学号s091806 摘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阐述了中西方古代自然观的异同,对比了中国古代祈求天随人愿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和西方古代希望征服自然的主客二分学说。 关键词:自然观,天人合一,主客二分学说 自然观是人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中国古代形成朴素的自然观。中国古代把自然看着上苍,天命。天子即位必得祭祀天地封禅名山;来祈求天下太平,百姓丰衣足食。百姓择地建屋婚丧嫁娶也须择吉日而行事。先民把自然灾害等自然变化认为是上天对人的惩罚,须得杀鸡宰羊祭天以祈求风调雨顺;祭山川河流希望不要发生洪水泛滥,地动山摇之类的灾难;祭诸神,希望天上神仙保佑家人平安,全家生活幸福美满;还要祭鬼神,希望已故的人轮回再世,不受地狱的煎熬。 中国这种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是希望人与“上天”和谐的关系,希望天随人愿,祈求得到上天的保佑;把灾难看着是上天的惩罚。这种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是中国人迷信的原由,所以先民相信因果报应,“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未报,时候未到”。这种“协调”的关系被有的学者看着是“天人合一”或者说是“天理”[1],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莫不服膺于此“天理”。子夏曰:商闻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篇)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与。公伯寮其如命何?(论语宪问篇) 在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无论是精卫填海还是夸父逐日的故事,都承载着人类与大自然抗争的宿命式追求。即便如大禹治水终于天遂人愿,也是以三过家门而不归和涂山女化石的家庭牺牲为代价的。大自然的威慑力人们便渐渐相信,只有遵从“自然神”的意旨,不去过度打扰这些依附在万物身上的灵魂,才不会给自己和族人带来厄运。在这种背景下,原始人群逐渐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先民们凭借对自然的尊崇来寻求心理保障,当猎物丰厚时,他们便认为时自然的恩赐;当洪水地震爆发时,他们又认定是自己的过失惹得上天发怒。 从猎食到生产的时期,“靠天吃饭”成为中国古代农业恒定不变的模式[2]。这使得古人逐渐形成了与环境和宇宙间的自然生命相互依存的文化心态,认为人与宇宙万物的生命是协调、统一的。当然,此时的人们仍然不敢否认天的权威,人的所为都要顺应天理。这种为人们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这一思想,不同宗教、不同时代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对此理解不一,儒家、道家、佛家以及众多民间信仰都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态伦理提出了各自的诠释[3]。 庄子讲:“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4]孟子讲:“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5]王阳明讲:“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中国古人自然观念与古希腊的区别

把整个宇宙自然作为认识客体和研究对象,以探求其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就是自然哲学。古希腊的伊奥尼亚哲学及后来的原子论,就是人们认为的典型的自然哲学。中国古代有没有自然哲学,哲学史界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本世纪以来,有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哲学以国家的治乱兴衰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其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是社会政治哲学和伦理哲学,因此,中国古代不存在古希腊那样的自然哲学。笔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建立起系统化、逻辑化的像伊奥尼亚学派那样纯粹的自然哲学,也缺少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知识,刻意研讨抽象理论的学术传统,但是这并不能表明中国古代就没有自然哲学,也不能表明百家争鸣的先秦哲学中就没有一个学派建立起了自然哲学的体系。亚里士多德说:“古今以来,人们开始哲学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较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辰的运动及宇宙之创始作出说明”(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书馆1959年版第5页)。亚里士多德的这段话适合于古希腊,因为古希腊之初的哲学家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曾以极大的热情和高超的智慧探求大自然的奥秘和宇宙发展的“逻各斯”,取得了很大成就,创立了自然哲学。这段话也同样适合于中国古代早期哲学,因为在古代先哲的思想成果中,就已经包含了完全可以与古希腊相媲美的自然哲学,尽管它与古希腊自然哲学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范畴和理论体系,但它确实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宇宙和自然的哲学思考,是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智慧结晶。 如果说,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高成果是由基留伯、德谟克利特所创立的而完成于古罗马的原子论的话,那么中国早期自然哲学的最高成果就是发端于周末而完成于汉代的元气论。元气论是由八卦、五行、阴阳、精气等一系列范畴发展而成的。 中国最早的哲学思维,和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哲学的断言相同,也“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并且“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成书于周代的《易经》及后来的五行、阴阳思想的出现就是这样。《易经》是部占卜的宗教著作,但它却包含着古代人对自然奥秘最早的哲学思考。《易经》中的八卦是先哲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注:《易传?系辞下》)的产物,是自然界物质现象的概括和象征。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 火、山、泽,代表宇宙中的八种物质。八卦卦象中爻的符号“——”“它”代表了宇宙间两种最基本物质现象的对立统一关系。《易经》用八种物质现象解释世界的尝试,是人们观察世界矛盾运动所获得的经验总结和概括,它的基本思想是认为对立统一是宇宙间最普遍的规律,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可以用这种对立统一来说明。《易经》的卦象卦辞还体现了万物交感,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对立面相互转化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表明早在周代,哲人们对宇宙的哲学思考就已经非常深刻了。 商周时代,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特别是天文、历法、数学、冶炼等都有很大的发展,人们的分析综合能力即抽象思维有了进一步提高。在生产水平和认识能力推动下,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五行思想出现了。《洪范》中所提的洪范九畴,其中第一条就是五行:“初一,

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等哲学问题

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等哲学问题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 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其基本内容主要有 3个方面:①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早期的唯物主义者大都认为这种始基是可以感知的具体东西,如水、气和火等等。后来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只能用把握的物质微粒,例如提出的“种子”和所谓的原子。②大都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但也有少数唯物主义者陷于外因论,例如,在说明水、气、火、土4种元素的结合与离散时,就诉诸爱和恨两种外在力量;在解释数目无限、性质各异的种子组成各种自然事物时,阿那克萨戈拉将它归因于外在的“”的推动。③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但有些唯物主义者却带有循环论的色彩,如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也有的表现出宿命论的缺陷,如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伊壁鸠鲁(见纠正了这个错误,认为原子在降落中会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发生偏离,从而揭示出规则运动通过不规则运动实现的运动法则,确认了原子运动中的统一。 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毕达哥拉(见)主张,万物由数产生,按照特定的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认为,变动不居的具体事物是虚妄不实的,不变不动的抽象才是真实的。认为,万物是由神创造和安排的,并体现了神的目的。在看来,具体事物组成的感性世界是从世界派

自然辩证法整理答案

1简要阐述古希腊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各自特点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答:见书18至23页 2什么是系统?系统内部部分与整体之间是如何过渡的?从系统理论的角度你如何解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谐社会”理论. 答:(1)见书39页 (2)见书39页至42页 (3)吹:系统论的社会整体观点,是理解"和谐社会"的一个视角。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处于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正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压力,这需要党转变执政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整合能力。通过有效的社会整合以协调社会冲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社会合力,是党保持其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3简要阐述全球性问题出现的原因、对策。 答:(1)原因:以牺牲时间来获取空间,对于人类来说,是不经济的。但这几乎成了现实!传统的工业文明短短300年来,由于人类物质占有欲的膨胀,对交换价值的追逐,破坏了原有的人与自然相对和谐的关系状况;掠夺式地开发和无节制地耗费,使得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濒临了自我修复的极限,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不仅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而且已经危及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全球性问题”的概念是1972 年提出的,它包括:“人口问题”、“粮食问题”、“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工业化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反映出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依靠现有的技术,以高投入、高消耗为其发展的主要途径,以高消费、高享受为其发展目标,因而它往往是片面地强调发展中的经济指标,强调发展的数量和速度,忽视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忽视了自觉调整人口与生态、资源与发展的持续比例关系。“温室效应”、“能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对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实际影响。实际上,“全球性问题”的根源就在各个国家、地区之间和各个国家内部的利益争夺中,它的解决也需要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努力。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种经济形式并存,非公有制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与此相连的问题亦层出不穷 (2)对策:经过简单分析,我们给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要条件”: 1,但“人类中心”、“以人为本”应当得到肯定,它决不是历史上“人类中心论”的翻版。只有以人与自然的关联尤其是以人自身为问题起点,才能探明问题的根源,继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可持续发展”是唯一途径:我们必须坚信走出“人类困境”的可能性,而关键是人类自己要重视长远利益,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出卖未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对于传统的发展理念,实现了三个转变:从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核心到以社会全面发展为宗旨的转变;从以发展“客体”为中心到以发展“主体”为中心的转变;从以开发自然资源为主到以开发人的资源为主的转变。上下一心、协调一直地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3 、产业转型是当务之急: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技术创新是关键。所以,我们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以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增加产品中的科学技术含量,走“智力经济”路线。 4 、利益主体之间要合作:要从根本上解决“全球性问题”,必须不断改变利益主体(人与人或企业与企业)间的关系现状,变不合作为合作。根据上述博弈分析,给我们最有益的启示就是要“合作”利益主体为了合作的长远利益,必须抵挡彼此欺骗带来的一次性眼前好处的诱惑。 5、制度改革必不可少:产业转型需要与之匹配的新制度,而主体间的合作秩序也需要制度来保障。 4简要阐述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并说明为什么要实行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答:(1)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首先,人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它包括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这两层含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从自然界有了人类以后,人类便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参与着整个自然界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同时,又指出人与纯粹的自然存在物(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他们看来,把人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在“第一性”和“第二性”的意义上讲的。从存在是第一性的意义上看,人类与一般自然物并没有什么区别,人与一般自然存在物的区别,不在于人是不是自然存在物,而在于人是有意识的“能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资料

自然辩证法备考资料 1.古代中国与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异同 古代中国在五行和阴阳学说上有重要的理论推理,但是没有为了理论而沉湎于抽象的推理,也不具有种类繁多、比较极端的理论。古希腊则有重要的理论推理,为了理论而沉湎于抽象的推理,同时又种类繁多的、鼓吹极端的见解。 古希腊自然哲学包容哲学和早期各门自然科学,那时哲学和自然科学还没有分开,没有单独分立的学科,后人为了研究方便把有关世界本原论以及对于运动一般规律的认识提列出来归到哲学里,形成自然哲学独特的认知领域。无论是关于物质构成的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还是阿拉克萨哥那的““种子说”以及德莫克里特的“原子论”,都把对世界本原的认识后来转移到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层面上。后期的“原子论”的思想已经接近近代化学原子论的基本思想,近代化学原子论的创立者道尔顿承认他的原子论得益于德莫克里特的“原子论”思想,大科学家牛顿也认为古代“原子论”对它的科学研究影响很大。如果说整体论采用的是综合法,那么“原子论”用的就是分析法。而近代科学总体采用的研究方法就是分析法或分解法。认识层次的逐渐分化是近代科学的一大特点,而这个思想最初来源于古希腊的原子论,没有原子论也就没有今天的各种学科。 中国古代哲学是带有浓郁思辨性质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主张阴阳和谐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五行说”则认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组成,元素之间相邻相生,相间相克;柳宗元的“元气说”为万物都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成,气“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原因,张载认为“凡象,皆气也”,并提出“一物两体”“不有两,则无一”的矛盾论观点;王夫之的“方动方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理论阐述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总之,我国古代自然观更多讨论的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辩解说,纯粹是各家的主观臆测。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的,注重的是辨证统一,对问题的讨论也只是泛泛而谈,不作深究。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来源与创立的意义 理论来源:思想渊源和科学基础 思想渊源:1.古希腊哲学 2.德国古典哲学 科学基础:1.星云假说和地质“渐变论” 2.人工合成尿素和元素周期律 3. 电磁场理论和能量与守恒转化定律 4.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 创立意义: 1实现了自然观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1) 扬弃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并运用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对自然 界及其人类的关系进行了严格科学的以实验为依据的研宄成果,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了向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回归 (2) 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经验反映论,克服了其只承认人的受 动性而忽视其能动性等缺陷:吸收了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的辩证法思想,客

自然辩证法简答题

自然辩证法简答汇总 一、古希腊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 1、古希腊自然观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的最鲜明的特色之一,是着重探讨世界的本源问题。它具有以下几点特征:(1)、朴素的自然观(2)、主张对存在的自然界做本原性的探索(3)强调自然界变化的形式动因(4)与以前的神话和原始宗教自然观的差别,因为它具有原始自然科学的成分。 局限性:内容上是对现象的描述,经验的总结,没有上升到理论。猜测性的思辨,形式上直观、零散、片面、孤立,缺乏深入缜密的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总之,它只是直观的勾画出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不能说明构成自然界总画面的各个细节。 2、中国古代自然观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自称一派,与古希腊哲学全然不同。中国古代自然观萌生于商周时期,确立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古代自然观讲求“物我一体,天人合一”注重意会顿悟,周易、阴阳、五行、八卦元气等学说深受辩证法思想浸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深远。但过于注重形而上学的形式,以形式抑制经验,而缺乏与经验相互印证的精神,总是使用阴阳几个含糊的概念,走不出形而上学的框架。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其利弊得失 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念: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 (1)、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性质取决于组成他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 (2)、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 (3)、一切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时间和空间中位移,都严格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 2、近代机械唯物自然观的利弊得失:与自然科学发展相适应,引发自然哲学的巨大变革。 (1)、利: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缺陷,是巨大的进步,对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状况 相适应,形成了观察、实验、分析、还原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弊: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考察,堵塞了人们从事了解部分到把握整体、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潭,偏离唯 物主义原则,阻碍现代科技进步。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1、立场(原理): (1)、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 (2)、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是在量上还是都是不灭的。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2、观点: 是唯物主义的。 (1)、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他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3)、人类也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客观产物.

研究生自然辨证法期末简答题

1.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比较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P17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生成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典型代表是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自然界的本原是同一种物质(如水、火等)或某几种物质(如金、木、水、火、土等)或某种抽象的东西(如气、道、端、理等);物质与精神世界不可分离,灵魂不能脱离肉体独立存在;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的,是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统一。 (2)自然界的生成和发展来自于其内部物质的矛盾运动,“在宇宙中,阴与阳两种基本力量处于在永恒矛盾中”;自然界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与自然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关系;人类能够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 2、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1)自然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本原,是决定事物运动和变化并赋予其特定秩序的内在原因,是自然界(包括人类)的本性,是它们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 (2)自然界的本原存在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或“某种特殊的东西中”。例如,泰勒斯、阿拉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分别在水、气、火中寻找万物的本原;巴门尼德、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毕达格拉斯分别在存在根、种子、原子、数中寻找万物的本原;自然界在其内部各要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地变化和发展着 (3)宇宙是有形(箱子或者长方盒子)的、有限的(从原始混沌的洪水中生成和演变而来的);它是运动的(或围绕地球运动----“地心说”,或围绕太阳转动----"地洞说")。 (4)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人类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及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并获得知识。 3、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比较。 (1)在追溯自然界的本原方面,古代中国人的古希腊人都持有一元论或者多元论的观点,如古代中国的“元起说”或“五行说”和古希腊的“原子论”或“四因说”等。 (2)在认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古代中国人和古希腊人都主张人类来源于自然界。 (3)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论,古代中国人善于运用直觉领悟的方法认识自然界并以此获得知识,古希腊人善于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认识自然界并以此获得知识。 (4)在表达思想的方式方面,古代中国人“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论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论证”,这种表达方式“明显不足而暗示有余”;古希腊人则“最为思辨,充满着论辩、推理、和证明等说理方式”。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P3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客观的、变化发展到物质世界;“物质在其永恒的循环中是按照规律运动的”;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1. 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自然界是先于人存在的自然界,它是建立在人的实践基础上的,是人们依据实践基础所认识的自然界;自然界是“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它既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等哲学问题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古希腊自然观的异同 古代希腊唯物主义者以天才的直觉方式提出一种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其基本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①设想万物的始基是某种东西。早期的唯物主义者大都认为这种始基是可以感知的具体东西,如水、气和火等等。后来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只能用把握的物质微粒,例如提出的“种子”和所谓的原子。②大都用物质本原固有的内部矛盾,诸如气的稀散和凝聚、对立面的斗争以及原子的集结和疏散等,说明自然事物不断产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但也有少数唯物主义者陷于外因论,例如,在说明水、气、火、土4种元素的结合与离散时,就诉诸爱和恨两种外在力量;在解释数目无限、性质各异的种子组成各种自然事物时,阿那克萨戈拉将它归因于外在的“”的推动。③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从本原产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本原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它既有从简到繁的进化,也有从繁到简的退化。但有些唯物主义者却带有循环论的色彩,如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变化着;也有的表现出宿命论的缺陷,如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只有作直线下降运动的必然性。伊壁鸠鲁(见纠正了这个错误,认为原子在降落中会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发生偏离,从而揭示出规则运动通过不规则运动实现的运动法则,确认了原子运动中的统一。 古希腊唯心主义者提出了另一种自然观。毕达哥拉(见)主张,万物由数产生,按照特定的比例构成和谐的秩序。认为,变动不居的具体事物是虚妄不实的,不变不动的抽象才是真实的。认为,万物是由神创造和安排的,并体现了神的目的。在看来,具体事物组成的感性世界是从世界派生出来的。这种唯心主义自然观尽管包含某些合理成分,如毕达哥拉认为天体按成比例的距离围绕中心火而运转,巴门尼德则涉及了运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矛盾等。但整个来说却是的。 自然观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之间。他在其自然哲学中,一方面认为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它具有热和冷、干和湿的对立特性,它们相互结合就形成火、气、土、水四种元素,从而构成整个自然界;另一方面又认为天宇和星球是由非物质的神圣以太构成的,否定物质的统一性。他研究了物质运动的各种形态,但又断言天上的运动才是完善的运动,提出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体系。同时,他还按照灵魂的等级,把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人,但又肯定物种是不变的。 关于古希腊自然观的历史意义,恩格斯曾经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要想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古希腊人那里去。”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中国古代,人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有机论自然观,强调整体和联系,注重事物的变化发展,注重解释事物与现象的关系,注重的是辨证统一。第二,古代的自然观具有浓郁的思辨性质,不注重实验方法和逻辑推理。第三,它是一种经验性、实用性的自然观,讲究直观的经验的积累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实际。 古希腊自然哲学,宏观地来说就是人们对大自然万物的一种理解方式。这一点在人类历史上相对是比较特殊的,因为自然哲学是科学的源头,科学做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象并不存在于除希腊文明与后来继承了希腊文明的欧洲人之外。自然哲学做为古希腊人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在早期其实与我们中国人的自然观并没有巨大差异。希腊神话做为一种最原始的自然观同样与我们的自然观一样,是把自然现象附着于不同的神身上,也同样表现出了神与人在个性,情欲,爱恨争斗上的相似性,但是在这里说明一点,古希腊最原始的自然观与中国最原始的自然观有一个主要区别,那就是古希腊诸神是“人神同构”,而中国的神基本是人神不分,而表现为“人神同一”(也是中国祖先神的早期因素),也就是这一点为后来中国与希腊这两大古代文明的发展埋下了种子,可能大家会有疑问,为什么这种小小的区别会造成这种巨大

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西方古代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异同 1 中西自然观历史渊源的差异 1.1东方的“天人合一”和西方的主客二分学说 毫无疑问,东西方的自然观无疑是奠基在以上的两个观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天吃饭”。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天”是指外在于人类的客观世界, 即大自然界。“人”则是指人类或人类社会。所谓“天人之际”则以此为本意。对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中西方有不同的取向。如果说, 西方强调对立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 那么, 中国哲学则强调天与人统一的一面, 强调人对自然的崇尚和协调。这里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主旨是崇尚自然,反对对自然的干预,追求对自然本性的顺从。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人、地、天都统一于“道”,而“道”又是自然的, 人应当顺应自然, 不可有意作为。老子反对人为, 所以菲薄智识技巧。老子自然观的中心是“抱朴”, 返朴归真是他的理想境界。庄子则将天人对举, 并赞叹自然之伟大, 悲悯人类之渺小。《庄子·外篇》云:“有天道, 有人道。无为而尊者, 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 人道也。”天道为尊, 人道有累,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 不以人助天”, 即不以人力改变自然, 这与欧洲近代自然观是迥然而异的。庄子认为,真正有修养的圣人是不参与大自然的造化过程的, 而是安然地随顺自然, 任变而终, 这就是人与天为一, 如果硬要有所作为, 终究会有不良的结果。道家的天人合一学说是消极无为的, 在天人关系上, 只见于天而无见于人, 尊天抑人是显而易见的,但是, 庄子明确提出天与人应统一起来,主张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 这表明其消极无为的思想又不乏合理的因素。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比道家积极得多。道家的天人合一说完全取消了人的能动性, 顺自然无所为。儒家的天人合一说虽然也以天为本, 却不否定人的独立存在, 而是主张积极有为,“天行健, 君子自强不息”, 以积极的入世态度来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 以求天人之间的协调、和谐与一致。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认为人与天相通, 人的善性是天赋的, 认识了自己的善性便能认识天, 人与天地万物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要求通过主体内心和本性的探索, 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天人合一境界。北宋张载提出气一元论的主张,宋程明道认为人与世界本是一体,“天人本无二, 不必言合”,宋明理学中理学一派的代表朱熹说:“理也者, 形而上之道也, 生物之本也”,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王阳明认为:“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 其发窍之最精处, 是人心一点灵明。”都是从人伦道德意义上阐发天人合一思想, 把它作为一种人生哲学, 追求一种道德的内在超越, 实现天道、天理与人性的和谐统一。但是, 从这种人伦道德意义的天人学说中, 我们仍可以窥见其倡导人与自然相待相成、统一和谐的合理观点。当然, 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尚不是凭借科学知识去认识自然而达致的。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自然始终抱有一种神秘感, 很少提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而大多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内心主体的探索上。通过弘扬主体内心的一种至刚至上的阳刚之气,

自然辩证法问答题

自然辩证法问答题 1、人类自然观演变的四个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当代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古希腊自然观主要内容(世界本原论):1、米利都学派(米利都三杰)—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唯物主义学派。2、毕达哥拉斯学派,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唯心主义者。3、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人。4、德谟克利特:原子论。5、柏拉图:理念论。6、亚里士多德:四元素(水、土、火、气)说。二,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信仰的时代):1、上帝创世说:自然界是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客观唯心主义。2、地心说:地球是宇宙不动的中心。人被上帝安排在宇宙中心,故是上帝之外的自然中最高贵者——人类中心主义的萌芽。3、上帝的第一次推动:自然界的万物不会自己运动,是受动的,运动的最终原因是非受动的始动者上帝——机械自然观或力学自然观的萌芽;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4、目的论: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服从于造物主的目的。 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机械自然观或机械论;2、还原论:一切运动均可还原为机械运动,一切学科可还原为力学;3、(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式的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而否定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1、物质观,自然界式物质的;2、运动观,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3、时空观,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分。 当代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当代自然观的基本形态:系统自然观。①、从存在到演化;②、从确定性(必然性)到随机性(偶然性);③、从简单性到复杂性;④、从线性到非线性。2,当代自然观的另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生态自然观。①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②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③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④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系统。 2、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 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科学背景:近代科学的力学化。1、哥白尼——近代科学的先驱:日心说(《天体运行论》,1543年。与托勒密的地心说相对立)。2、伽利略—近代科学和近代科学方法论之父。3、开普勒)—星空的立法者。4、牛顿—经典力学的集大成者(《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和近代文化的教皇。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背景:1、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把辩证法带入了天文学和自然科学。2、维勒人工合成尿素,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生命和非生命的界限。3、赖尔地球地层渐变假说(地面的变化是由各种自然力的缓慢作用造成的),把理性和辩证法带进了地质学。4、施莱登,施旺的细胞学说,使“机体产生、成长和构造的秘密被揭开了”。5、迈尔、焦耳、赫尔姆霍兹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表明了运动不灭以及运动形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6、达尔文《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自然界的历史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7、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的内在联系和世界(在元素上)的统一性。8、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向牛顿机械自然观提出了挑战,揭示了物质的另一种形态——场的存在。 3、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经济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生产部门的布局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 政治与地理环境:政治体制、战争与地理环境。 文化(文明)与地理环境:三种文明类型:海洋文明(蓝色文明)、大陆文明(黄色文明)和游牧文明(绿色文明)。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自然与人密切相关,社会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制于自然界。 4、科学研究的起点。 一、经验论或归纳主义。通过归纳法从观察逐步上升为理论或先有观察后有理论或科学始于观察。 二、唯理论或演绎主义,从某些公理或假设出发通过演绎法推出结论或科学始于理性(逻辑推理或直觉)。 三、证伪主义或批判理性主义,科学始于问题。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P1→TT→EE→P2······。

古希腊哲学的特点

一、古希腊哲学的特点 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终止于公元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是一种丰富多彩的哲学。作为古代哲学,孕育于古希腊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与其他的或后来的哲学相比,古希腊哲学从总体上看,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是爱智慧、尚思辨、重探索。虽然在古代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等文明古国中,都曾以最原始的文化形态(神话、史诗等)表述出许多深刻的哲学思想,但只有古希腊人把哲学从这些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或知识体系。从“哲学”一词的词源来看,它出自希腊语philosophia,是由philos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动宾词组,philos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是名词,指智慧,故其含意是爱智慧。在希腊人看来,求知是人的天性,作为爱智之人,就是要穷究宇宙来源,探索万物真实,诘问人生目的,在这种不断的探究和追问中获得知识,由此而享受真正的幸福。所以尽管在希腊哲学那里认识论还很不发达,但是“学以致知”却构成了哲学家们的最高理想,他们大多淡泊功利,不问实用,而是沉醉于形而上的追求,这种精神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哲学和哲学家,以至于构成了西方哲学总体上的基本特点。 2、希腊哲学的基本内容是探讨phusis(自然、本性)。古希腊哲学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自然哲学时期,古希腊的哲学家从一开始就把自然作为思考对象,希腊人很少有人与自然分离的观念,他们把自然看做“大宇宙”,人则是“小宇宙”,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最初的自然观来源于宗教神话,当人们不再满足于幻想式的方式而要求就自然而认识自然的时候,便开始了哲学的思考。希腊哲学所有的问题几乎都与自然有关。从伊奥尼亚学派的本源说开始,到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太一说告终,整个希腊哲学,主要以对phusis的探讨为主题。区别只在于,有的哲学家侧重于自然意义上的phusis;有的哲学家侧重于本性上的phusis;而在本性意义上,有的哲学家侧重于自然万物这个大宇宙的本性,有的哲学家侧重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