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第3章 声的世界

第3章声的世界

第1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新课引入】

自从我们呱呱坠地,我们就开始了对这个世界美妙声音的聆听,妈妈温柔的叮咛、爸爸严厉的训斥、老师谆谆的教导、大自然变换无穷的乐章,这些声音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接下来我们再去听一下声音,听完后想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呢?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4、35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小组讨论】

1.通过如下活动: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观看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里跳动、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向小玻璃管吹气发出声音,提问:发声的物体可以有哪些?

解: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通过了解蜜蜂、蝉等昆虫的发声情况,提问:物体发声的方式可以有哪些?

解:有的动物依靠翅膀振动发声,有的动物依靠鸣膜发声.

【教师】

1.在归纳物体发声的规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发声时物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

2.某些物体发声时振动不易观察,要帮助学生运用转换法设计实验观察到微小的振动.

【跟踪训练】

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C )

A.吹着的哨子

B.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C.关闭的收音机

D.敲击的水瓶琴

2.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C )

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

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5、36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3.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

【小组讨论】

1.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段,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确定研究方案)

方案一: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方案二: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三: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四: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3.实验操作,收集信息,分析现象.

4.学生回忆生活现象:“一石激起千层浪”.

提问:从“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可以观察到水波的形成和传播,那么类似于水波,声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解:声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师】

1.在“真空玻璃罩”实验进行探究声音传播条件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理解理想化推理实验方法的运用;利用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归纳声音传播的介质可以分为哪些种类.

2.声波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利用水波不仅可以较好地理解声波,同时还要让学生接受类比法这一科学实验方法的熏陶.

【跟踪训练】

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 C )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人在岸上大声说话也能惊动水中的鱼,说明水能传声

C.将耳朵贴在长钢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1次敲击声

D.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音的速度及回音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7、38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v固>v液>v气.(填“>”“<”或“=”)

2.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3.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这种现象称为回音(或回声).

【小组讨论】

(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解:(1)看到枪烟计时;(2)不能;(3)光速大于声速.

【教师】

1.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2.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1)15 ℃时,v声=340 m/s 25 ℃时,v声=346 m/s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跟踪训练】

1.决定声音传播速度的是( C )

A.发声体振动的幅度

B.发声体振动的快慢

C.传播声音的介质

D.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2.把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

( B )

A.听到闹钟走时声越来越大

B.听到闹钟走时声越来越小

C.听到闹钟走时声不变

D.无法确定

3.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C )

A.声的回音

B.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C.钟还在振动

D.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4.太阳上面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剧烈的大爆炸,但是我们却丝毫听不到这巨大的爆炸声,其原因是( B )

A.太阳离我们太远了

B.真空不能传声

C.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听

D.以上答案都不对

第2节声音的特性

第1课时声音的特性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了解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音色决定声音的品质).

【新课引入】

日本广岛一家工厂研制出一种电动保险柜.保险柜的门扉上安有“电子耳”,能听声音,还能把这种声音送给电脑进行识别,保险柜的主人买下它以后,事先对着“电子耳”讲一句暗语,让电脑对主人的声音进行分析,存储到存储器里.比如,主人对它说:“芝麻,芝麻!开门!”电脑便记住了这个暗语,等主人再来时,只要对着电子耳重复这句话,保险柜便能自动打开了.有人担心,如果小偷知道了暗语怎么办?有趣的是,除了主人以外,谁对电子耳讲暗语,保险柜的大门都不会开.为什么保险柜听到主人的暗语能自动开门,而听到小偷同样的暗语不会开门?学习了本节知识,我们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一、响度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0、41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声音强弱的单位常用分贝(dB)表示.

2.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3.声音的响度还跟声音的传播距离和分散程度有关.

【小组讨论】

1.小组实验:在桌面上撒一些纸碎屑,用不同的力拍打桌面,观察桌面上纸屑振动的幅度和对比声音的大小.可以发现:纸屑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2.让你的同桌站在操场中央,大声地说话,你从距离他较远的地方向他走去,你可以发现听到的声音响度变大,这说明响度还与到声源的距离有关.有时候为了远处的某个人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会把手做成喇叭状放在嘴边,这是通过减小声音的分散程度来增大声音的响度.

【教师】

1.在响度的演示实验中运用了转换法(通过观察纸屑的振动幅度来了解桌子的振幅).

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发声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声音的响度与距声源的距离有关,距离近,响度大;距离远,响度小.

4.声音的响度与声音的分散程度有关,声音越分散,响度越小.

【跟踪训练】

1.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大声”喊叫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 ( C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

2.雷雨季节,有些小孩害怕雷声,是因为雷声的( B )

A.频率大

B.振幅大

C.音色难听

D.音调高

二、音调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1、42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理学中,物体振动的快慢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2.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高低,振动频率越高,声音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低,声音音调越低.

【小组讨论】

1.在水平桌面上放一铁制容器,不断往铁制容器中倒水,同时用同样的力敲击铁制容器发声,倾听声音的变化.可以发现:容器中水越多,水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

2.把一根塑料尺按在桌面上,露出桌面一定的距离,用力拨动塑料尺,观察塑料尺振动的快慢,听发出的声音;缩短塑料尺露出桌面的长度,再以

大致相同的力拨动塑料尺,仔细观察塑料尺的振动快慢,听发出的声音.可以发现:塑料尺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

3.用尺子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刮梳子齿,刮得越快,可以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

4.用多媒体播放牛的叫声和蚊子的声音,让学生交流不同点,感觉蚊子的音调高,牛的音调低.

【教师】

1.在学习声音音调的时候,首先应通过一些事例来帮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声音的高低(即音调高低)的含义.如对蚊子的声音与牛的声音进行对比,蚊子声音要高些,但小些,牛的声音要低些,但大些.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中声音的“高低、大小”与生活中常讲声音的“高低、大小”是不同的.

2.在探究是什么因素影响声音音调高低问题的时候,应注意保持振动的幅度不变(即每一次用力大小不变),只改变振动的快慢,以避免声音响度不同对要探究的问题造成干扰.

【跟踪训练】

1.如图所示,小明用筷子的一端捆上棉花蘸水后充当活塞,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做成“哨子”.吹奏乐曲时,用嘴吹管的上端,同时上下推拉活塞.推拉活塞主要是为了改变乐音的( A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速度

2.古筝是一种弦乐器,演奏者一只手不断地变换按弦的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弦发声时的( D )

A.振幅

B.响度

C.音色

D.音调

3.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440次,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300次,不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比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 A )

A.音调高

B.音调低

C.响度大

D.响度小

4.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式,把成年人的声音变成了小孩的声音,这样做能够使声音( A )

A.音调变高

B.响度变大

C.音色变好

D.传播的速度变大

三、音色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2、43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小组讨论】

1.让一个同学用手帕蒙住眼睛,找几个同学喊蒙住眼睛的同学的名字,让他“听音辨人”,每个同学蒙眼一次,看谁辨得又快又准.听音辨人依据的是不同的人音色不同,这是因为发声体不同.

2.拿一根筷子轻轻地敲击一个结构完整的瓷碗,仔细听听它发出的声音;再拿这根筷子轻轻地敲击同样的但已经破了的瓷碗,仔细听听它发出的声音,可以发现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3.播放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同一个调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区分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进而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是凭什么区分出不同的乐器呢?学生会感性地认识到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教师】

1.在音色这一块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明白:发声体不同,所产生的声音音调、响度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人.

2.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由自身因素(形状、材质)决定,还受温度和湿度影响.

【跟踪训练】

如图所示,在上海世博会某场馆里,演奏员正用乐器演奏乐曲.编钟发出的音乐声是由于编钟振动而产生的;听众能从同一乐曲中分辨出是二胡还是笛子演奏的,主要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第2课时噪声的防治

2.了解噪声的危害.

3.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3、44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工作、学习和休息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小组讨论】

1.观看飞机起飞、嘈杂的马路、一般车辆行驶、图书馆阅览室等视频影片,说说对不同声音强弱的感觉.

【教师】

【跟踪训练】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噪声的是( A )

A.音乐厅里演奏的《命运》交响曲

B.无论在什么环境下,用高音喇叭不停地播放《命运》交响曲

C.在飞机场,正在降落的喷气式飞机发出的声音

D.用金属片刮锅底的烟尘发出的响声

二、噪声等级和危害

1.阅读教材44、45页及图3 - 20和3 - 21,了解人对不同强度的声音的感觉.

2.观看“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们相应的感觉”录像.

3.分组讨论“为什么非洲北部农村70岁老人的听力比美国20多岁的城市青年还好?”

归纳: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4.观看录像,了解噪声的危害表现:

(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三、噪声的防治

【自主预习】

阅读教材“控制噪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

(3)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

(4)课本图3 - 22和3 - 23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种? 【小组讨论】

1.阅读问题并展开激烈的讨论.

2.师生共同活动:

问题1: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

(1)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

(2)空气等介质的传播.

(3)鼓膜的振动.

问题2:

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

(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

(2)阻断它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防止它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

问题3: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实验可用闹钟做声源.

(1)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用泡沫塑料垫起(在发声处减弱噪声).

(2)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置于空纸盒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用棉花塞住耳朵(在人耳处减弱).

问题4:

摩托车的消声器采用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城市道路旁的隔声板采用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教师】

在分析各种减弱噪声做法的事例时,一定要抓住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减弱噪声,弄清“声源”“传播过程中”“人耳”这些关键词.这样才会分析好各种事例的本质.

【跟踪训练】

1.如图所示是某市城区到龙洞堡机场高速公路某路段两旁安装的隔音墙,其目的是减小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声对公路两旁居民的危害.这种减小噪声危害的方法主要是在下列哪个途径中实现的( B )

A.噪声的产生

B.噪声的传播

C.噪声的接收

D.以上三种均是

2.为了减少高速行驶的车辆产生的噪声对公路两侧单位、居民的干扰,常在高速公路的两侧架设具有一定高度的屏障,这种有效、可行的防止噪声的措施属于( B )

A.堵塞感受噪声的器官

B.阻隔噪声传播的途径

C.控制声源产生的噪声

D.防止噪声产生回声

3.“掩耳盗铃”是在人耳处减弱声音的,无声手枪的“无声”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4.深夜时,正在播放的电视机屏幕上会出现“夜深了,请你把音量关小”的字样,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这是从声源处减小噪声,从声音的特性的角度分析,这是减小声音的响度.

第3节超声与次声

1.了解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及超声和次声.

2.了解超声波的特点及其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3.了解次声波的危害.

【新课引入】

如果蒙上你的眼睛,你肯定是寸步难行;如果蒙住蝙蝠的眼睛,它却照样能自如地飞行捕食.如果堵住你的嘴,你还能继续行走;可如果堵上蝙蝠的嘴,它还能照常飞吗?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结果蝙蝠如同醉汉找不到方向,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蝙蝠正常飞行的时候,嘴是张开的,这样做有什么用呢?

一、超声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47、48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通常把频率高于0 Hz的声音称为超声.我们为什么听不见蝙蝠的叫声?因为蝙蝠发出的是超声波,超声波的频率不在人耳听觉范围内.

2.利用声呐,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捕鱼时渔民可以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

3.由于超声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超声诊断仪(B超)可用来检查、治疗人体疾病;超声金属探伤仪能探测金属内部存在的缺陷.

【小组讨论】

1.我们为什么听不见蝙蝠的叫声?

解:因为蝙蝠发出的是超声波,超声波的频率高于0 Hz,不在人耳听觉范围内.

2.超声波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

解:声波传递信息方面:蝙蝠回声定位、“B超”等;声波传递能量方面:超声波除去结石、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等.

【教师】

1.强调超声的特点与应用.

(1)回声定位:声呐.可探测海洋深度、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等.

(2)利用超声波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B超.

2.播放反射听不到声音的录像,并解释.

(1)B超的原理:将弱超声波透入人体内部,当超声波遇到脏器的界面时,便发生反射和透射.透射入脏器内部的超声波,再遇到界面时还会再次发生反射和透射,超声波接收器专门接收各次的反射波.医务人员根据所收到的各次反射波的时间间隔和波的强弱,就能够了解到脏器的大小、位置及其内部的病变等.

【志鸿全优设计】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三章《声的世界》第3节《超声与次声》讲解与例题(含解析) 沪科版

《3.3超声与次声》讲解与例题 答案: (1)20 Hz (2)20 000 Hz (3)20 000 Hz (4)超声雷达(5)声呐(6)鱼群(7)潜艇(8)超声诊断仪(9)超声金属探伤仪(10)20 Hz (11)破坏力(12)平衡器官 1.超声与次声的划分 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很宽的,在10-4Hz至1012Hz之间,根据产生声音时振动的 【例1...的是()。 A.加湿器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B.加湿器的工作过程利用了声音的能量特性 C.加湿器工作过程中,人听到的声音是超声波 D.超声波的传播也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析: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20 Hz到20 000 Hz的声音,而超声波是发声物体振动时,频率大于20 000 Hz的声音,所以人是听不到超声波的,故C选项错误。超声波加湿器主要是利用超声波将普通的水打碎,成为直径为几微米的小水珠,变成雾扩散到空中去,这样来增大空气湿度,可见,加湿器是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来将水打碎,故A、B选项正确。超声波和我们听到的声音一样也需要通过介质来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答案:C 2

超声诊断仪(B 超)、超声金属探伤仪等体外碎石机、杀菌消毒等超声是频率高于20 000 Hz 的声音,超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利用超声时需要有传播的介质。利用一段真空带也能阻断超声,所以不能利用超声进行太空测距。 【例2-1】下列应用中不是利用回声定位原理的是( )。 A .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B .蝙蝠在夜间飞行时也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 C .利用超声击碎人体内的结石 D .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 解析:声呐探测鱼群、海洋深度,蝙蝠在夜间飞行都利用了回声定位原理,人体碎石机利用了超声破碎能力强的特点。 答案:C 【例2-2】根据如图所示的三幅图,说明超声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什么应用。 解析:图a 中利用超声检查金属内部的情况,表明超声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能穿透金属,且能传递信息;图b 中用超声清洗仪器、碗、碟,表明超声具有一定的能量;图c 中用超声给病人做常规检查,表明了超声能传递人体内部的信息。 答案:超声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第一,超声频率高,振动迅速,可利用它来清洗、加工和消毒;第二,超声的穿透本领大,在工业上用来检查金属内部是否有裂痕、气泡等;第三,超声在医学上应用很广,医院里的“B 超”应用的就是超声。

第3章 声的世界附答案 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2021—2022学年沪科版物理八上第3章声的世界附答案 沪科版八上第3章声的世界 一、选择题。 1、一艘科考船在经过A、B、C、D、E 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20 s、0.14 s、0.18 s、0.15 s、0.20 s,根据时间,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 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2、某学校走廊贴有“轻声慢步”的文明提示语,这里的“轻声”描述的是声音的()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速度 3、小月同学认为生活中的现象出现原因不正确的是() A. 蝙蝠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是采用了回声定位法 B. 大象们是用次声波进行交流的 C. 击鼓时用力越大鼓面上的纸屑跳得越高说明音调与振幅有关 D. 冰块熔化时温度不变说明晶体的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4、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 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C. 空气不能振动,只能作介质 D. 声音大时声速大 5、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B. 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噪声 C. 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D. “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6、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雨滴落在地面上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 B. 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 市区内“禁鸣喇叭”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 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是因为超声波比次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 7、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D.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8、金帆乐队的队员在新年联欢会上演出。演奏前,弦乐演奏员都要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放松琴弦,这样做主要是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 A. 振幅 B. 响度 C. 音调 D. 音色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教案

教学设计 课题:复习第三章《声的世界》 一、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条件。 2、复习乐音的三个特征和决定因素。 3、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交流学习运用总结、归纳、合作等方法使自己的知识得到提升 2、通过典型习题的讨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系统全面的整理、归纳知识。 三、教学难点: 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与声音有关的现象和简单问题。四、教学方法:互动式 课前准备 1、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按好、中、差搭配)。 2、课前(至少一天)告知学生课题及学习目标,布置学生预习。即:自己看 书复习,自己归纳总结,自己设计复习题,自己讨论解答。

教学过程 一、知识归纳: 由某小组代表根据课前个人复习和小组讨论确定的总结提纲作知识归纳,其他成员补充(时间为5分钟左右)。 二、求解复习题: 各小组代表出示课前准备的复习题(每组三道题),由其他小组同学竞赛解答,出题的小组批改讲解(时间为25分钟左右)。 三、质疑答辩: 全班同学针对复习题内容或单元所学内容提问,由其他同学竞赛解答。(时间为5分钟左右)。 四、巩固升华: 在学生对单元所学知识已有一定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将准备好的与课本知识有关且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展示给学生,经学生讨论后由学生竞赛抢答。(时间为5分钟左右)。 五、教师点拨: 教师对本节课各小组的表现给予简单点评,指出各阶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并对本节课中的几个关键点再次给予点拨,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时间为5分钟左右)。 第三章声的世界(复习)教师预备方案

物理八年级第3章 声的世界

学习方法导航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例如:触摸自己的喉头,(这也是实验)然后发声,感觉到声带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因为声音可能仍然在向远处传播。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声的。 拓展: (1)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叫振动,往返一次即振动一次。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3)振动一定发声,但不一定能听见。 (4)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如弹吉他时,振动的弦的声源,吹笛子时,是靠管内空气柱振动。 (5)“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在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我们要勤于观察、善于探索、勇于提问。观察时,除了认真看外,还可以借助于耳听、手触、脑想等多种手段,使观察更准确、更全面,同时还要注意交流和合作。(这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2.声音的传播 (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声的物质,真空不能传声。 (2)当物体振动发声时,就会使介质形成波动并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就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15℃)中传播的速度大约是340m/s,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较快,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4)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减弱,所以,有时我们离发声体较远时,传来的声音太弱而不能引起听觉。 3、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 声音――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外界声音引起鼓

沪科版物理2013中考复习同步 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含答案

沪科版物理2013中考复习同步第三章《声的世界》 一:知识点梳理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振动而发声的:弦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声的;管乐器是靠管内空气振动发声的;打击乐器是靠打击乐器本身振动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速: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m/s。 2、回声 (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回声。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跟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相隔0.1s以上,人耳可以听到回声;如果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跟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0.1s以下,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人耳分辨不出回声,但可以使原声增强。(2)回声的应用与防治: 应用:测距与定位:测量原理s=vt ,其中v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t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S为声音来回缩通过的距离。 防治:大型建筑(音乐厅、会议室)为了防治回声对原声造成干扰,其内壁往往用吸音材料装饰。 3、乐音 (1)人们将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2)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A 音调: (1)音调: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3)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赫兹(Hz) B 响度: (1)响度: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2)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3)振幅: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

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第3章 声的世界

第3章声的世界 第1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新课引入】 自从我们呱呱坠地,我们就开始了对这个世界美妙声音的聆听,妈妈温柔的叮咛、爸爸严厉的训斥、老师谆谆的教导、大自然变换无穷的乐章,这些声音伴随着我们一路走来,接下来我们再去听一下声音,听完后想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呢?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4、35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小组讨论】

1.通过如下活动: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观看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里跳动、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向小玻璃管吹气发出声音,提问:发声的物体可以有哪些? 解: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通过了解蜜蜂、蝉等昆虫的发声情况,提问:物体发声的方式可以有哪些? 解:有的动物依靠翅膀振动发声,有的动物依靠鸣膜发声. 【教师】 1.在归纳物体发声的规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发声时物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振动. 2.某些物体发声时振动不易观察,要帮助学生运用转换法设计实验观察到微小的振动. 【跟踪训练】 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C ) A.吹着的哨子 B.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C.关闭的收音机 D.敲击的水瓶琴

2.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C ) 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 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5、36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3.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 【小组讨论】 1.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段,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确定研究方案)

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三章声的世界知识清单新版沪科版

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三章声的世界知识清单新版沪科版 01知识梳理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产生的. (2)强弱:分贝是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 (3)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4)声速:在常温下,v固________v液________v气(填“>”“<”或“=”). (5)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________回来,这种现象是声音的反射,通常称为回音(或回声). 2.超声与次声 (1)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________Hz到________Hz之间的声音.不在此频率范围的声音人耳都听不到. (2)超声与次声:见知识对比第2点. 3.噪声的防治 (1)来源:工厂、汽车等能发出噪声的地方. (2)判断:除了一些常规的噪声外,噪声的界定也因人、因时而异. (3)噪声的防治:一是从________处,如安装消声器等;二是在________中,如建隔音墙、防护林等;三是在________,如戴耳塞等. 02知识对比 1 定义影响因素作用 响 度 声音的强弱 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的幅度 越大,响度越大;与声音的传播距离 和分散程度有关,相同响度的声音, 传播距离越近,分散程度越小,则听 起来响度越大 判断声音的大小 音 调 声音的高低 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发声体振 动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判断声音的高低音 色 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区别不同发声体2. 定义特点 超 声 频率高于20 000 Hz的声音 穿透力强,具有能量.主要应用在声呐、超声诊 断仪(B超)、超声碎石等 次 声 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 危害性强.火山爆发、地震、海啸、风暴、核爆 炸、导弹发射等都能产生03实验突破 实验: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交流讨论:①如图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此探究中乒乓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此种方法是物理中常用的________法,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如图2所示,用小锤敲击右边的音叉时,发现挂在左边完全相同音叉旁的乒乓球

八年级物理教案-物理八年级上沪科版第3章声的世界复习学案 精品

物理八年级上沪科版第3章声的世界复习学案 教材分析:本章涉及的考点有:声音的产生原因,声音的传播,声速及有关计算,乐 音的特性,音调和响度的区别,减弱和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的利用。.从中考命题看,上述考点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知识提纲: 产生:________________;[事例] 人说话时声音是由___ __ 振动产生的。 声音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_____ 振动产生的。 小提琴等弦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_ _振动产生的。 蟋蟀的叫声是由____ 振动产生的。 ____ 振动产生的。 真空中_______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它可以在_____ 体中传 播,还可以在_____ 和_____ 中传播。 传播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____ 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_____ 中的传播速度最慢。 在一标准大气压下,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 。 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_____ 的现象。利用回声可以_______、_______。 响度:指声音的______,与物体振动的_____ 和距发声体的____ 有关。乐音的三要素音调:指声音的______,与物体振动的_____有关。物体在1s内振动的 次数叫______,单位叫_______,字母表示为_______。大连交通台 的频率是103.3MHz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 :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本身(材料和结构)有关。 衡量噪声的标准用_____。噪声对人体的危害:______________。 在_________ 处减弱 减小途径在_________ 处减弱 在_________ 处减弱 正常人耳的听力频率范围_________________ 。 超声和次声次声:频率范围_______ ,危害:______________ 。 超声:频率范围______ _,特点及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例题精选: 题型一关于声现象的理解 例1.(06年福州市)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来判定的。 [学生练习] 1.(06年南通市)如图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产生的;如图乙,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____可以传播声音。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2.掌握声音的基本特征,包括频率、波长、速度; 3.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4.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频率、波长、速度等声音的基本特征; 3.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1.听觉和声音的物理本质之间的联系; 2.生活中不同实物发出的声音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通过实验和演示教学生产声音的方法和传播方式; 2.归纳法:将声音的基本特征和应用进行整理归纳,提高学生的综合性 思维能力; 3.想象法:开展生动的比喻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特性和 应用。 五、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教师通过介绍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的世界”。 步骤二:讲解基础知识 1.声音的产生:通过实验演示教学声音的发生原理; 2.声音的传播方式:介绍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方式; 3.声音的特征: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频率、周期、波长和速度,以及声 音质量的判定方法。

步骤三:探究声音的应用 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实验,探究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声音放大、消音、 降噪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步骤四:练习和巩固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模拟生活中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并分析不 同物体之间声音的差异。 步骤五:归纳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让学生将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加深对声音的认识,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六、教学评估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如课堂讨论、分组活动实验、小测验等。 七、教学资源 1.幻灯片课件; 2.实验器材; 3.课外阅读资料。 八、教学后记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特征、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声的世界 教案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经验的联想),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2.难点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扬声器、音叉、音乐芯片(或小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广口瓶,装有色儿的玻璃缸、抽气机、鼓、小纸人。 教学过程 一、声音的世界 播放根据课本P34图3一l、图3—2、图3—3素材制作声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我们足如何听到声音的?……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用;乒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 生: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播放蟋蟀呜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呜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呜叫时的姿态? 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呜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青蛙鸣叫是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生丁: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说明你们对生物很感兴趣,观察很仔细。你们知道有一种树叫笑树吗?笑树是怎么发出声音的? 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师:根据以上例子,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声音与物体振动有关。 师:下面请大家看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l:小纸人在播声的扬声器上跳动;小纸人在发声的鼓面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师:由以上演示实验的实验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生乙: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板书 师: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音的。如二胡、小提琴、大提琴等弦乐器与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由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出声音的。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声的世界(含答案)

第三章声的世界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能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是() A.响度B.音调C.音色D.介质2.将耳朵贴在足够长铁水管(管中有水)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击一下铁水管的另一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听到一次敲打的声音 B.听到二次敲打的声音 C.听到三次敲打的声音 D.听到最后一次敲打的声音是水中传播的声音 3.一个同学站在原地不动并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1.5 s后听到回声,假设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 m/s,那么该同学距山崖大约是() A.510 m B.255 m C.340 m D.1 020 m 4.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师生合唱《我的祖国》,歌声响彻礼堂。“响彻礼堂”描述的是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5.常州民乐团合奏江苏名曲《茉莉花》时,观众能分辨出笛子、二胡、琵琶等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根据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 A.声速B.响度C.音调D.音色6.如图所示,排箫又叫“参差”,是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真空中可以听见箫声 B.竹管长度参差不齐的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C.我们能区别排箫的声音是依靠声音的音调 D.排箫发出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7.如图展示的是智能机器人和主持人的互动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能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B.机器人是高科技产品,它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 m/s D.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8.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在空气中声速跟光速相等 C.“高音”和“低音”是指音色不同 D.声呐是利用次声波来定位的 9.如图是端午节赛龙舟的情景,选手在鼓声指引下,整齐地划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选手通过响度来辨别鼓声 C.鼓声震耳欲聋,说明鼓声的音调高 D.鼓手在耳朵里塞上棉花,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图所示,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的B.城市快速路方便快捷,如图是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声源处减弱 C.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下面的音叉发声音调高 D.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会发出超声波,利用超声检测仪进行监测,可以预报灾害,减少损失 11.科学家在研究大象之间的交流时,发现大象会发出一种人耳听不见的声。把这种声先用录放机录下来然后快速播放,人耳就能听到大象交流时发出的声。这说明() A.这种声是超声波B.这种声是次声波 C.大象根据声的响度辨别同伴D.大象根据声的频率辨别同伴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教案2

【关键字】教案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的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3.了解声波加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课前准备 1.家庭小实验 在家中请你在碗中放入水,然后用筷子去敲击,在你听到声音的同时,你又会看到什么现象?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声音是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1:声音大家都很熟悉,你能设计几个发声的小实验吗? 利用手中的器材:音叉、泡沫球、细线、锯条、直尺、小鼓、锣、录音机、扬声器、真空罩、抽气机、水槽、手机、塑料袋等,试一试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你怎样使物体发声;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实验中,所有发声物体的共同点是 让它们不发声时又有什么特点 其中有的物体的振动幅度较大,能够直接观察到,有的物体振动非常微小,如;音叉的振动、录音机扬声器的振动,你是怎样判断的?试一试,说出你用的方法 2.请再举几个生活中存在振动时发声的例子。 二、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活动2: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声音在传播的时候有什么条件呢? 2.猜想与假设 根据上面的活动和你的生活经验,提出你的猜想: 说明 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设计实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训练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⑴讨论:· 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 ⑵根据以上思路,设计实验。 你们选用哪些器材: ⑶如何研究的,写出简单的过程 ⑷真空能传声吗.. ①观察课本36页,图3—9所示的实验。 现象: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瓶中的空气,你听到的声音变,当抽到一定程度时,还能听到铃声吗?能得出什么结论?拔掉抽气管,让空气进入瓶中.你是否又能听到铃声? ②观察:取一双层玻璃水杯,玻璃之间的空隙是 做一做:准备两部手机'将其中的一部放入水杯中,拧好杯盖,用手中的手机拨打水杯中的手机’能不能听到水杯中的手机发出的振铃声?说明了什么? 结论: 4.分析论证 三、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活动3:阅读课本P38中的内容,然后回答 L.声音每秒传播的叫做声速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是。声音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比在、中的传播速度大。在同一种介质中,声速还跟有关,温度越高,声速也。 思考:百米赛跑中,如果终点计时员听见发令枪响才按表计时,这样的计时方法准确吗?为什么?怎样才能做到比较准确? 这里的“观察思考”,既是前面实验结论的应用(相当于练习题),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并激发学生产生阅读课本的兴趣和动手实验的热情。 填一填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中传播,也可以在、传播。声音在中不能传播。 填一填 声音在下列物质中的传播速度 15℃的空气中:,25℃水中:, 钢铁中:

2019最新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教案1

2019最新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教案1声的世界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内容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了解乐音的特性。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全章概述 1.本章要求 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学生不仅在生活中已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认识,而且在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与声有关的常识。尽管有这些前期经验与常识,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声音,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大多数学生并不很清楚,对于声音在生产和技术中的应用就更是陌生。本章将使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声的世界有进一步的 了解和认识。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试验稿)的基本理念之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物理结论;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音调、响度和音品三个特征;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特别是超声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应用。 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界与声有关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他们 喜欢物理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通过利用简单的生活用具、乐器进行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使学生逐步形成充分利用手边器材进行科学研究的习惯。 通过本章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超声、次声和噪声,更重要的是应该了解超声技术在生活、生产、科技和国防等方面的应用;有自觉减少次声和噪声源的意识,对社区的声环境有简单的评价,对社区中的声污染能提出防范和改进意见。

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科版教案:第3章声的世界第3节 超声与次声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 【学习目标】 1.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2.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和危害性。 行为提示: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用双色笔将行为动词标出来。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超声 自主阅读教材P47~4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频率20Hz到20190Hz之间的声音,超声是指高于20190Hz,次声是指低于20Hz。 2.受蝙蝠利用超声导航的启示,人们制成超声雷达,用它来探测海底深度、海中暗礁等。利用超声具有很强穿透能力的特点,人们制造了超声诊断仪用来检查、治疗人体疾病。利用超声对物体有很强破坏力的特点,用来破坏细菌结构,对医疗器械和食物进行杀菌消毒。 知识链接: 超声具有频率高、方向性好、反射力强、穿透能力强、“破碎”能力强、生理作用等特点,应用于超声雷达(声呐)、超声诊断仪(B超)、超声金属探伤仪、超声波杀菌消毒、超声波去污、缩短种子发芽时间。 归纳总结: 人能够听到声音需要四个条件:一是有声波到达人耳;二是人的听觉系统不出现故障;三是声响达到一定值;四是声音的频率在某一范围内,这四个条件只要有一个不满足,人就无法听到声

音。 独立完成知识板块一、二,教师巡视,根据完成情况挑选3组同学带领大家分别学习知识板块一、二。其他同学补充或纠错。 给每组分发器材,组织好方案的探究活动,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并讨论其原因,选择两组在全班进行展示讲解,师生共同评估,得出一致性的结论。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3.图中的各个选项是生活中利用超声波的例子,其中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的是(A) 知识板块二次声 自主阅读教材P48~49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4.火山爆发、地震、风暴、核爆炸、导弹发射等都能产生次声,能量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的破坏力。人在强次声环境中,器官将受到破坏,产生不适感,严重时造成内脏出血,危及生命。因此应远离次声源。 5.次声的破坏性强,在“5·12”汶川大地震时,人们会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危害性大,人却不能(选填“能”或“不能”)听见次声。 6.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属于次声(选填“超声”或“次声”)。 1.对学 分享独学1~6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沪科版物理 八年级全一册 期中复习串讲 第三章 声的世界 专题(解析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期中复习串讲 第三章声的世界 知识梳理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 3.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声波: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当这种波动传入人耳时,引起鼓膜振动,进而人就听到了声音。由此可见,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5.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我们听到的回声,就是声波反射形成的。 6.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约为1500m/s;在钢铁中更快,速度可达5200m/s. 注: (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3)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可能 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如隔墙能听到相邻房间里的声音。不同障碍物对声波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不同。通常情况下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音的能力强。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的光滑圆形墙壁能使声波发生多次反射;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如音乐厅的蜂窝状天花板就是为了吸收声音。 (4)影响声速的因素:①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②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二、乐音的特性 1.响度: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影响响度的因素:(1)声的振幅;(2)人耳离发声体的距离。 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音色:音色是声音的另一个特色,不同的乐器,即使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3超声与次声 教案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3节超声与次声 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 知道超声波、次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和危害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学课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对超声利用的媒体讲述,激发学生对从自然现象中获得知识的兴趣,以及在现在社会中运动的事例,培养对新技术应用的兴趣。 重、难点:超声、次声的概念,及它们的应用。 教案准备:多媒体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号对着玻璃杯吹,杯子碎了,说明 什么呢? 生:声音具有能量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不是所有由振动产生的声音我们人耳都能听见呢? 学生猜想。 下面我们看自然界中这两个场景:苍蝇飞行的每秒振翅147~200次,蝴蝶飞行时每秒振翅5~6 次,为什么你凭听觉能发觉飞行中的苍蝇,却不能凭听觉发觉飞行中的蝴蝶? 生:思考回答。

要想弄清以上问题,下面请进入本节的学习。 (二)新课学习 自学指导(一)下面大家带着这个问题,看完P47面第一段,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人耳的听范围?超声?次声?(找到并掌握,2min完成) 生:1. 人耳能听到的声波其频率范围大致在20Hz-20000Hz之间. 2.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不能引起人类听觉器官的感觉. 3.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不能引起人类听觉器官的感觉. 回答上面的问题: 生: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次/秒,苍蝇飞行时的每秒振翅次数在听觉范围内,而蝴蝶的每秒振翅次数小于最低限20次/秒,所以能发觉苍蝇的飞行而不能发觉蝴蝶的飞行. 思考:大家了解什么是的声波是超声,你知道有哪些动物也会利用超声呢? 生:思考回答 下请同学看媒体回答:蝙蝠是怎样探测目标的?看媒体回答。 生:蝙蝠是通过发出超声波,然后接收回声来导航的。 问题:哪么谁能举一些我们人类运用超声的事例呢? 生:思考回答。 要想弄清楚我们人类究竟是怎样利用超声的我们再来完成自学指导(二)自学P48“超声”部分后,整理以下知识:(3min) 1. 超声的特点:频率,传播时______好,穿透力______、 “破碎”能力___ 。 2. 超声的应用:广泛应用于、和等方面。 下面请同学观看以下媒体,思考媒体所表达内容它们都利用了超声波的什么特点? 生:声纳――沿直线传播超声金属控伤仪――穿透能力强 B超――穿透能力强超声波洗牙――有很强的“破碎”能力 超声波加湿器――超声具有能量(学生反复说) 超声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其它运用,看媒体。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三章《声的世界》第2节《声音的特性》精品讲解与例题(含解析) 沪科版

答案: (1)强弱(2)振动幅度(3)振动幅度(4)传播距离(5)分散程度(6)高低(7)振动的快慢(8)振动越快(9)音品(10)品质(11)特色(12)无规则(13)产生(14)传播(15)接收 1.响度 人们把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1)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①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②声音的响度还与声音的传播距离和分散程度有关。声音的传播距离越大,分散程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小。 (2)声音响度的单位:分贝(dB)。 (3)人们的听觉效果与声音的响度有关,声音的响度不同,听觉效果不同。听觉效果与响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声音响度/dB听觉效果 树叶微动10极静 轻声交谈20~30安静 正常说话40~50正常 大声呼喊70~80较吵 汽车喇叭90很响 飞机发动 120~130难忍 机 (4 声音的响度。 谈重点影响响度的因素及增大响度的方法 (1)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远处越分散,越远处振动的幅度越小,所以人们所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就越小;因此人们所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与听者到发声体的距离有关,听者到发声体的距离越远,听者所听到的声音的响度就越小。(2)增大声音响度的方法:①增大发声体振动的幅度,②减小听者与发声体间的距离,③减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分散,如听诊器。 【例1】小明和小亮同学为了探究乐音的特性,小明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鼓面(如图所示),小亮站在周围听,他发现:敲鼓时用力越大,听到的鼓声越响;用力越小,听到的鼓声越小。

(1)小明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 (2)由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实验中他们还发现:当小明用同样的力敲击时,小亮到小明的距离不同,听到的声音强弱也不同。请你帮他们解释其中的原因。 解析:(1)当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鼓面时,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所以小明是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动幅度的关系。(2)用力越大,鼓面振动的幅度就越大,同时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越大;所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响度越小。(3)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分散,传播的距离越远,声音振动的幅度就越小,声音的响度就越小;所以当小明用同样的力敲击时,小亮到小明的距离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就越小。 答案:见解析 2.音调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1)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的频率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反之,振动频率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2)物理学中,物体振动的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 (3)频率的单位:赫兹(Hz)。每秒振动一次则频率为1 Hz。每秒钟振动1 000次,声音的频率就是1 000 Hz。 (4)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频率。在相同的时间内,甲振动次数少,频率小,音调低;乙振动次数多,频率大,音调高。 (5)听觉效果与音调的关系:音调越高,听起来越尖细;音调越低,听起来越低沉。 (6)声音在传播过程中,振动频率不变,音调不变。 谈重点对音调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 音调的高低跟发声物体的形状、尺寸和所用材料等多种因素有关,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大弦小声,小弦大声”的记载。弦越短、越细、张得越紧,它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弦乐器和管乐器通过改变振动弦或空气柱的长度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成年男子的声带长而厚,儿童和妇女的声带短而薄,所以成年男子的音调比儿童和妇女的低。男低音频率约为65赫兹,女高音频率约为1 100赫兹。 【例2】(山东·烟台)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声的世界知识点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声的世界》知识点 章丘市第二实验中学侯宇镁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声源: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 3、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的振动。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4、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音在空气中速度为340m/s; 5、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人离障碍物距离在17米以上);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s= vt);加强原声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固体的传声效果好)。 五、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通过调整弦的松紧程度,可以调节乐器音调的高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的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声音的分散程度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的(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声波的频率范围:10-4Hz~1012Hz 2、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 3、超声波: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