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詹天佑》教案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詹天佑》教案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詹天佑》教案设计

詹天佑

教学内容

文本解读

《詹天佑》一课,精选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细致描写了环境,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塑造了詹天佑的高大形象,颂扬了他杰出的才能和满腔的爱国热情。课文是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的:先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接着,通过当时的社会环境介绍反映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重大意义;然后,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最后,写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怀念,点明事件的意义──回击帝国主义者的藐视和嘲笑。课文的表达有何特色呢?

一、环境描写,烘托思想品质

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1905年是清朝末年,那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帝国主义列强采取“阻挠”“要挟”“嘲笑”的办法,妄图使清政府屈服。“阻挠”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我国北方,要争夺京张铁路的修筑权;“要挟”说明清政府如用本国的工程师,他们就不过问,他们认为中国当时没有技术力量,无法动工,最后还得向他们求援,这是对中国人民的极端蔑视。修筑京张铁路“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而且“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可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这不仅烘托出詹天佑为国分忧的思想境界,为国争光的志气,而且给了外国侵略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二、直接描写,突出高大形象

语言描写,体现精益求精──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詹天佑要求工作人员勘测、绘画、计算等都要精确、严密,决不能含糊、马虎,这句话表现了詹天佑对工程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心理描写,表现为国争气──“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这是詹天佑遇到困难时的内心想法,也是他克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的动力。京张铁路是中国人靠自己的技术力量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修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声誉。修得不好,外国人讥笑中国人的阴谋得逞,我们中国工程师也会丧失信心;修好了,可以回击帝国主义者的蔑视,提高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工程师的自信心。这句话充分表现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争气的坚强决心。

行动描写,突出身先士卒──“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这样做突出了詹天佑身先士卒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畏艰难的斗志。针对不同的地势特点,詹天佑采用不同的施工策略,缩短了时间,提升了效率。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八达岭隧道长,就采用“中间凿井法”。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詹天佑顺着山势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采用两个火车头一推一拉的办法,解决了火车爬陡坡的难题。大胆的设计是詹天佑对铁路建设做出的杰出贡献,体现了他卓越的才能,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对比描写,衬托人物品质

瞧,首先,将詹天佑和外国的著名工程师对比──京张铁路工程艰巨,连“外国著名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詹天佑却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其次,将外国人的预言与詹天佑的结果进行对比──清政府刚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帝国主义者认为“是个笑话”,甚至狂称“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全线竣工,用铁一样的事实,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这样对比生动地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杰出才干,也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

重点难点

聚焦环境描写、人物言行和心理描写,体悟多种表达来塑造詹天佑的高大形象,理解两种开凿方法和设计“人”字形线路的妙处。

教学设计

一、研读环境描写,感受爱国情怀

师: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描写了当时当地的环境,请同学们找找、读读环境描写,体会有怎样的作用?

当时,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

(1)齐读句子,抓住“刚……就……”“阻挠”等词语体会含义,然后交流:帝国主义者张狂、霸道。)

(2)师补充:从1895年到1899年,帝国主义国家在我国攫取了近1万公里的铁路修筑权。铁路修到哪里,侵略者的魔爪就伸到哪里。在铁路附近,竞相办厂开矿,掠夺我国的资源。他们修筑铁路,不但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要控制铁路和沿线地区,运输他们的军队等等。

他们最后提出一个条件:清政府如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他们以为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

(1)自读句子,抓住关键词语体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