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及防治

淮北地区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及防治
淮北地区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及防治

淮北地区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及防治

摘要介绍了淮北地区小麦常见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结合多年

工作经验,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淮北地区小麦的病虫草害

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特点;防治技术;安徽淮北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167-03

1 小麦病害防治技术

1.1 小麦纹枯病

1.1.1 发生特点。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和黄淮平原。病菌是土壤习居真菌,以菌核或菌丝在被害植物残体或土壤内越夏或越冬,成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冬麦播种过早、过密,冬前麦苗过旺或使用氮肥过多、麦苗徒长的麦田,以及春季遭受低温寒害、脱肥或灌水太多的麦田,发病均较重。秋冬温暖,翌年春季多雨潮湿的天气,施用带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以及酸性土壤,均有利于发病。

1.1.2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良种。②适期播种。③合理密植,播种量不要过大。④防止大水漫灌,田间水位高的河滩地或老灌区地要开沟排水。⑤合理施肥,氮肥不能过量,防止徒长,粪肥要经高温堆沤后再使用。化学防治:在秋季或春季分蘖盛期调查,掌握病情,重点放在早播、连作、杂草多、施氮量高、种植感病品种的麦田。在分蘖末期病株率达5%时,用5%井冈霉素水剂1 500~2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技术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加强农作物病虫草害预测预报,把握病虫草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农业防治、生态控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科学选配绿色环保型农药,应用新型施药机械组建植保专业服务队,加大统防统治工作力度,确保植保新技术普及到位率和防治效果。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工作,主推6项技术,抓住5个关键时期: 1、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6项技术 1.1、加强植物检疫 颍东区植保站每年5月上旬对我区良种场、棉种场、牛场、猪场等良种繁殖基地进行产地检疫,未发现毒麦、腥黑穗病等检疫对象;我区境内的阜阳颍汇农资大市场是种子、农药批零集散地,区植保站派驻专人常年进行调运检疫,及时查扣、封存、处理有检疫对象的种子,有效控制了外来有害生物侵入我区。 1.2、推广抗(耐)病虫品种 通过2003年-2009年对小麦不同品种抗(耐)病虫性进行试验,适宜我区种植的小麦品种有:皖麦50、泛麦5号、新麦18、皖麦19等,其中较抗小麦纹枯病的品种有:皖麦50、泛麦5号等;抗小麦白粉病的品种有:新麦18、泛麦5号、皖麦50等,豫麦18较感小麦白粉病;抗小麦叶锈病的品种:皖麦19、新麦18、泛麦5号、皖麦50等,偃展4110、豫麦70和豫麦18较感小麦叶锈病;对小麦赤霉抗性:新麦18 抗性较好,泛麦5号抗性较差;对小麦吸浆虫的抗性,皖麦19表现较好,豫麦70、济麦20次之,烟农19、新麦18较差。 1.3、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 区植保站近年来大力推广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有效降低了小麦苗期蚜虫的发生程度,基本控制了小麦苗蚜为害,推迟了小麦纹枯病、小麦白粉病始见期,减轻了该病的病情;2003年-2009年试验结果表明: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可使小麦纹枯病为害盛期病指下降5-11.3。 1.4、适期晚播,宽行机播,精量播种技术 适期晚播有效控制小麦纹枯病冬前发病程度,抑制翌年早春病情;宽行机播技术,减轻小麦多种病害发生程度,2005年-2007年区植保站分别在区棉种场、新华办事处杨庄村、正午镇田楼村进行小麦不同播幅试验,结果表明:6行/耧(行距24cm)播种小麦病害轻、产量高,目前我区50多万亩小麦已有30多万亩实行“改7为6”(宽行)播种技术;精量播种技术减轻了小麦病虫为害,节约了生产成本,2007-2008年度区植保站在正午镇田楼村进行小麦不同播量试验,亩播量分别为8kg、10 kg、12 kg、14 kg、16 kg,结果表明:亩播量12 kg小麦病害轻、产量高,在全区推广该项技术,每年可节约小麦种子160万kg,降低种子成本400万元左右。 1.5、精细田管,氮肥后移技术 加强小麦田间管理,冬前小麦视苗情追施偏心肥,亩施尿素3-5 kg,促弱控旺,旋耕麦田实行镇压,减轻麦苗冻害,实施人工除草或麦田化除,早春控制麦田无效分蘖,

最全最新小麦病虫害防治图文总结

为了让大家更多的了解病虫害知识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扒一扒病虫害防治以及如何进行冬小麦的重点防控。今天的文章共有四个部分: 干货图文及概述、小麦 病害种类及防治、小麦虫害种类及防治、冬小麦防控技术措施。一、图文干货及概述 1、小麦高产全程营养解决方法: 2、小麦各种病害大全图: 最全最新小麦病虫害防治图文总结

3、小麦病虫害管理大全图 4、概述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全国播种面积为2800万公顷(4.2亿亩)。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和西北地区,其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东北地区则以春麦为主。做好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小麦种植密度增加,肥水条件的改善,免耕、少耕和秸秆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小麦病虫呈加重危害的趋势。加上气候变暖,连续出现暖冬年份,以及年度间降雨不平衡,南涝北旱的情况频频发生等,致使病虫发生情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二、小麦病害 在近几年的的病害爆发中,小麦的病害呈现根部病害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山东、河北等地全国大范围爆发,所以我们先来看看根部病害。 1、根茎部病害: 主要包括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茎基腐病 1.1小麦茎基基腐病 这是迄今为止爆发最严重、危害最大的病。所以我们多花些篇幅来说: 小麦茎基基腐病是一类复合侵染性真菌性病害,主要是由假禾谷镰刀菌、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和燕麦镰刀菌等多个镰刀菌种侵染小麦茎基部引发该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存活于土壤中及病残体上。小麦基腐病,一般病菌先侵染小麦茎秆基部出现褐色病斑,以后病斑逐渐扩大至整个节间,茎秆输导组织不能向上供应植株所需的养分,造成小麦叶片发黄,后期植株折倒、枯死。该病菌还能侵染小麦叶片,在叶片上出现褐色病斑,有的病斑轮纹状,与小麦纹枯病云纹斑症状很

小麦各个时期病虫草害防治大全

小麦各个时期病虫草害防治大全 1小麦播种期(10-01——10-16) 小麦播种期防治病虫害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整个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主要的防治重点是地下害虫(金针虫、蛴螬、蝼蛄)、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种传、土传病虫害。 防治措施:小麦播种期病虫害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实行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土壤处理和药剂综合拌种并举的综合防治策略。 农业防治 1、种植抗病虫品种。 2、清除杂草、深翻土壤、平整土地等措施优化农田环境、恶化病虫生存条件。 3、增施腐熟有机肥,实行轮作倒茬。 4、选种晒种。播前晒种可杀死部分病虫,并能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药剂防治 1、土壤药剂处理: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或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2.5㎏;或用50%辛硫磷乳油、40%甲基异柳磷乳油每亩100~150ml,兑细土20~25㎏。 2、种子药剂处理(包括包衣和拌种) ⑴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如用27%酷拉斯,既可防治地下害虫,又可防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等。 ⑵药剂拌种:预防全蚀病、纹枯病等种传、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拌后堆闷1―3小时,待药液全部吸收后播种。 2 小麦苗期——冬期分蘖期(10-16——12-10) 苗期主要病虫害是锈病、纹枯病、全蚀病、蚜虫、灰飞虱、叶蝉等传毒媒介昆虫。 小麦病害 1、小麦锈病小麦出苗后15~20天,当病叶率达到10%,且秋季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时,立即喷洒杀菌剂进行防治,发现一株防一片,发现一片防一块。 2、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从小麦苗期至抽穗期均能发生。苗期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地下部分,出苗后为害小麦的地下茎,使之变成褐色病斑,或椭圆形眼斑病,并向上发展,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或20%井岗霉素40克兑水50公斤顺垄喷施,效果很好。

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14,34(5):628- 634Journal of Triticeae Crops  doi:10.7606/j .issn.1009-1041.2014.05.09网络出版时间:2014-5- 12网络出版地址:http ://www.cnki.net/kcms/doi/10.7606/j.issn.1009-1041.2014.05.09.html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收稿日期:2013-12-22 修回日期:2014-02- 13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CX(13)2022);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BE2013439);淮安市农科院院长基金项目;淮安市产学研合作促进计划项目(HAC201118 )第一作者E-mail:yang zibo1986@126.com通讯作者:顾正中(E-mail:hynksg zz@163.com)杨子博1,顾正中1,周羊梅1,王安邦1,李立群2,李学军2 (1.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淮安22300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 要:为明确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品种资源的遗传基础,选用31对SSR标记对107份近年来淮北地区所育小麦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170个等位变异,单个引物的等位变异数为3~8个,平均为5.48个;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变幅为0.176~0.791,平均为0.543;3个基因组的平均等位变异丰富度及遗传多样性指数均为D>B>A;江苏淮北5个地区中以徐州小麦材料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0.613),以淮安小麦材料与江苏淮北另外4个地区的平均遗传距离最小(0.282)。聚类结果表明,品种间遗传距离变幅为0~0.935,平均为0.586,除淮麦20与华瑞0049外,SSR标记能将其他供试材料相互区分开;所有供试材料被聚为3大类,聚类结果与品种(系)的系谱来源比较吻合。 关键词:小麦;遗传多样性;SSR标记 中图分类号:S512.1;S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41(2014)05-0628- 07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Wheat Cultivars fromHuaibei Region of Jiangsu Province using  SSR MarkersYANG Zibo1,GU Zhengzhong1,ZHOU Yangmei 1,WANG Anbang1,LI Liqun2,LI Xuej un2 (1.Huaiyi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Xuhuai Region of Jiangsu Province,Huai’an,Jiang su 223001,China;2.College of Agronomy,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 ,Shaanxi 712100,China)Abstract:Thirty-one SSR primers located on different wheat chromosome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107wheat cultivars from Huaibei region of Jiangsu province.Totally  170variationswere detected among all tested materials,with allele number per locus ranged from 3to 8and a meanallele number of 5.48.The range of 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 was from 0.176to 0.791,withan average of 0.543.Both the average genetic richness and the genetic diversity indexes for three ge-nomes were as D>B>A.The genetic diversity index of Xuzhou wheat cultivars were the highest a-mong the five Huaibei regions(0.613),and the average genetic distance between Huaian wheat culti-vars and wheat cultivars from another four regions were the smallest(0.282).Cluster analy sisshowed the genetic distance(GD)variation range was 0~0.935,with an average of 0.586.Except forHuaimai 20and Huarui 0049,all the other cultivars could be distinguished by  SSR markers.All culti-vars were clustered into 3groups,which i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ir pedigrees.Key words:Wheat cultivar;Genetic diversity;SSR marker 长期以来, 小麦育种工作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对产量、品质、抗性等主要目标性状的选择 上,在育种过程中又大量使用少数骨干亲本,致使所育成的小麦品种遗传基础狭窄,遗传多样性水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历图片版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主要病害汇总: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黑穗病、叶枯病 纹枯病:Ceratobasidium cornigerum (Borud.) Rogers称喙角担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纹枯病田间发生发展大体分为冬前发生期、越冬静止期、返青上升期、拔节盛发期和抽穗后白穗显症期五个阶段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 1、烂芽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 2、病苗枯死发生在3—4叶期,初仅第一叶鞘上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 3、花秆烂茎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 4、枯株白穗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养分、水分供不应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华丹拌种和不拌种的区别:左边为不拌种的,右边为拌种的 根腐病:病原物为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sati-vu (Ito et

Kurib.)Drechsl.],属子囊菌,格孢腔菌目。小麦根腐病又称根腐叶斑病或黑胚病、青枯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真菌引起的病害,能危害幼苗和成株的根、茎、叶、穗、种子。种子带菌严重者播种后不能发芽,有的虽能发芽出苗,但生长细弱,幼苗僵化。麦苗根茎部、根间、茎基部变褐色,主根及部分须根发黄枯死或次生根不生长。成株后植株矮小,提前早衰,成穗短小而千粒重低,减产率在8%~19%之间。 全蚀病: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 graminis (Sacc.) Walker称禾顶囊壳禾谷变种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Sacc.) Arx et Oliver var. tritici (Sacc.) Walker称禾顶囊壳小麦变种,属子囊菌亚门真菌。俗称“黑脚病”,苗期受害,根及根茎部变黑褐色,病株矮小,叶片发黄,分蘖减少。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病株在潮湿情况下,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上密布黑褐色颗粒状子囊壳。一般发病田可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

淮北地区小麦高产品种筛选初报

淮北地区小麦高产品种筛选初报 摘要通过对8个审定品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周麦22、淮麦22和淮麦25在产量、抗性和群体结构上表现均较好,具有一定的生产应用潜力,适合在淮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麦;品种;群体结构;抗逆性;产量;淮北地区 近年来,通过审定的小麦品种很多,但是真正适合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却很少。该试验选用8个审定的小麦品种,通过对其群体结构、产量形成因素和综合抗性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筛选出适合淮北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品种。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择在涡阳县城东镇棉麦原种场,该场地势平坦,土壤肥力均匀,灌溉方便,栽培方式统一,耕作管理水平一致。 1.2供试材料 供试品种为开麦18、富麦2008、新辐麦1号、荔高6号、周麦22、淮麦22、淮麦25、烟农19,均为半冬性品种。 1.3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接近大田的大区试验,共设8个处理,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以烟农19为对照(CK)。不设重复,小区面积为340 m2(40.0 m×8.5 m)。 1.4试验过程 基肥施氮、磷、钾复混肥(25-16-10)1 050.0 kg/hm2,折合施纯N 262.5 kg/hm2、P2O5 168.0 kg/hm2、K2O 105.0 kg/hm2,于整地前撒施于田内,用专用小麦拌种剂甲基乙柳酮(甲柳酮40%,三唑酮10%)10 g拌10 kg种子。2008年10月16日播种,基本苗225万株/hm2。10月20日有1次降水,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定苗。12月2日喷施除草剂。2009年4月18日和5月5日分别化控防治蚜虫(毒死蜱,25%乳油),人工喷雾均匀[1-2]。 1.5调查内容

小麦各个时期病虫草害防治大全

小麦各个时期病虫草害防治大全 1、小麦播种期(10-01——10-16) 小麦播种期防治病虫害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整个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主要的防治重点是地下害虫(金针虫、蛴螬、蝼蛄)、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种传、土传病虫害。 防治措施: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实行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土壤处理和药剂综合拌种并举的综合防治策略。 (一)农业防治 1、种植抗病虫品种。 2、清除杂草、深翻土壤、平整土地等措施优化农田环境、恶化病虫生存条件。 3、增施腐熟有机肥,实行轮作倒茬。 4、选种晒种。播前晒种可杀死部分病虫,并能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二)药剂防治 1、土壤药剂处理: 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或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2.5㎏;或用50%辛硫磷乳油、40%甲基异柳磷乳油每亩100~150ml,兑细土20~25㎏。 2、种子药剂处理(包括包衣和拌种) ⑴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如用3%华丹种衣剂加40%的甲基异柳磷,既可防治地下害虫,又可防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等。 ⑵药剂拌种:

预防全蚀病、纹枯病等种传、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10毫升或40%辛硫磷乳油20毫升,加3%华丹50―60毫升或2%戊唑醇10―15毫升或2.5%适乐时15―20毫升兑水300—400ml均匀拌麦种10公斤,拌后堆闷1―3小时,待药液全部吸收后播种。 2、小麦苗期——冬期分蘖期(10-16——12-10) 苗期主要病虫害是锈病、纹枯病、全蚀病、蚜虫、灰飞虱、叶蝉等传毒媒介昆虫。 (一)小麦病害 1、小麦锈病小麦出苗后15~20天,当病叶率达到10%,且秋季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时,立即喷洒果盾或思科进行防治,即亩用25%果盾水乳剂10-15ml 或10%思科10g兑水15公斤进行喷雾,发现一株防一片,发现一片防一块。 2、小麦纹枯病从小麦苗期至抽穗期均能发生。苗期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地下部分,出苗后为害小麦的地下茎,使之变成褐色病斑,或椭圆形眼斑病,并向上发展,每亩用25%果盾水乳剂10-15ml或10%思科10g兑水15公斤进行喷雾或者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或20%井岗霉素40克兑水50公斤顺垄喷施,效果很好。 3、小麦全蚀病病原菌在小麦苗期即能侵染,出苗后20~30天是侵染病高峰期。对于过去发生过全蚀病的地块,每亩用40%氟硅唑乳油25g兑水40-50公斤或10%思科水分散粒剂40g兑水40公斤,顺麦垄喷洒幼苗,能显著降低小麦穗期发病率。 (二)小麦虫害 1、麦蚜叶蝉灰飞虱除直接为害小麦造成减产外,还能传播小麦黄矮病。当虫株率超过5%时,应进行药剂防治。 每亩用3%高啶20ml喷洒一遍或用70%蚍虫啉10克,也可亩用2.5%精品髙福30ml顺麦垄喷雾,效果可达98%,并能兼治小麦红蜘蛛。 2、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三种。撒施毒土:

小麦病虫害防治讲课讲稿

小麦病虫害防治

小麦病虫害防治 一、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 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是整个生育期防治的基础,有利于压低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基数。此期防治重点是纹枯病、地下害虫、吸浆虫等种传、土传病虫害。 防治措施主要是土壤处理、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g拌种100kg,可有效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白粉病等。金针虫主发生区,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80∶(800~1000)的比例拌匀,堆闷2~3小时后播种;蛴螬主发生区,用50%辛硫磷乳油与水、种子按1∶(50~100)∶(500~1000)的比例拌种,可兼治蝼蛄、金针虫;吸浆虫重发区,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或辛硫磷颗粒剂30kg/hm2~45kg/hm2拌砂或煤渣375kg制成毒土,在犁地时均匀撒于地面翻入土中。 种子包衣也是防治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地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病虫种类,选择适当的种衣剂配方,如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100mL~200mL与100kg种子进行包衣,可预防纹枯病、黑胚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若加入适量的甲基异柳磷乳油,则可病虫兼治。

二、小麦返青拔节期病虫害防治 返青拔节期的防治重点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麦蜘蛛及地下害虫。纹枯病是近年来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高产地块影响更大。在小麦纹枯病防治中,存在着轻视返青期的喷雾防治且防治时间偏晚的问题,这是小麦纹枯病防效差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重视返青期的防治,把握好防治适期。根据病虫害防治指标,采用对路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技术,实行科学防治。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是,纹枯病病株率为15%~20%,地下害虫为害麦苗被害率3%,麦蜘蛛为单行600头/m。防治纹枯病可用5%井冈霉素 2250mL/hm2~3000mL/hm2兑水1125kg~1500kg喷麦茎基部,间隔10d~15d再喷1次;防治地下害虫可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600mL/hm2~750mL/hm2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73%克螨特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 吸浆虫重发区,要抓住这时麦苗小、容易操作的有利时机,当吸浆虫幼虫上升到土表活动时进行第2次土壤处理,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2250mL/hm2~3000mL/hm2兑水适量,拌细土375kg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然后浅

小麦品种详细资料

1、鲁麦1,以矮丰3号//孟县201/牛朱特,三交而得。是个变种。 特征特性:弱冬性(播种以适期靠后,也可迟播),中熟偏晚。顶三叶较大,茎秆多蜡粉,秆壁厚有韧性,抗倒伏能力较强。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穗较大,多花多实。丰产稳产,对地力水平适应性较广,总需肥量为中上等水平。 抗性:根系发达,活力强,耐干热风;抗旱;高抗白粉病;耐蚜性;高抗三锈,黄矮病。适应地:山东泰安南李村,宁阳县,济宁,菏泽,枣庄,苏北,皖北,河南一带。 2、小偃107,以绵阳75-20做母本,小偃392作父本杂交。 特征特性:弱冬性,中熟,种子休眠期短,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株型紧凑,出粉率高,穗层整齐,灌浆快,成熟时落黄好,口紧不易落粒,结实性好,产量高而稳,耐晚播,适应性广。 抗性:抗倒伏,抗寒,对病害的综合抗性较好,抗条锈病,抵抗赤霉病,感白粉病和叶枯病。适应地:陕西省推广品种。 3、扬麦158,用扬麦4号/St1472/506(郑引一号)杂交。是变种 特征特性:春性,中熟。耐迟播,茎秆粗壮,韧性较好,株型较为紧凑,穗长方形,长芒,有锯齿。灌浆速度快,籽粒大但饱满度稍差,适应性广。 抗性:抗寒性及抗倒伏性优于扬麦5号,耐湿性一般,对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有一定抗性。条锈反应型MS,叶锈和秆锈反应型S,白粉病严重度7级,黄矮病3级,赤霉病抗性MS,根腐叶病MR,根腐穗病R级。 适应地:在长江中下游(江苏,安徽)淮河以南,上海市,浙江省本部的部分地区。 4、阿夫,阿夫原名Funo,原产意大利,于1956年从阿尔巴尼亚引入我国,1957年引入河 南省。 特征特性:弱春性,叶片宽、旗叶短,茎秆粗壮,穗长方型,小穗排列紧密,穗层整齐,穗粒数稍多,籽粒红色;阿夫苗期生长慢,拔节后生长迅速,成穗率高,灌浆速度快。 抗性:抗干热风,高抗条锈病。 适应地:该品种在河南省累计种植面积在150万hm2以上。黄淮麦区(主要是河南省)利用阿夫品种,通过系统选育、辐射、杂交等育种手段,育成品种90多个,已定名17个。 5、扬麦13,原名扬97-65 特征特性:春性,中早熟,熟期与扬麦158相仿。幼苗直立,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长势旺盛,株高85cm左右,茎秆粗壮,耐肥抗倒。长芒、白壳、红粒、粉质。大穗大粒,,每穗结实粒数40-42粒,千粒重40克,容重800g/L左右。灌浆速度快,熟相较好。达到国家优质弱筋小麦的标准,适宜作为优质饼干、糕点专用小麦生产。 抗性:感赤霉病,中感纹枯病、白粉病。耐肥抗倒。 适应地:江苏淮南麦区种植。该品种现推广面积约80万亩,主要集中在沿江及里下河地区。 6、扬麦14,(扬0-139)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用扬麦158和扬麦6号杂交育成的春性中熟小麦新品种。 特征特性:该品种比豫麦18早熟1天;长芒、白壳、长方型穗,子粒红皮、半硬质;幼苗直立,分蘖力较强,株型较紧凑。属中筋品种。 抗性:耐肥抗倒性较好,抗倒春寒能力一般;接种鉴定中抗赤霉病、中感纹枯病,抗病性好于对照豫麦18。

小麦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小麦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刘颖 (安徽省固镇县仲兴乡农技站,安徽固镇233700) 摘要介绍了小麦种子和土壤消毒、杂草防除及各种病虫害的相应防治技术,为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中图分类号S435.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4-415-02 作者简介 刘颖(1968-),女,安徽固镇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 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2-03-21在深入调查和摸清麦田生态的基础上,抓好小麦病虫草害系统监测,大力推广优化配套综合防治技术,旨在减轻病虫草害对小麦的危害,将损失降到最低。1 种子和土壤消毒 小麦主产区要大力推行药剂拌种,以控制地下害虫,推迟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同时对早春麦蜘蛛、麦蚜也有一定的兼控作用。对于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区,用辛硫磷或甲基异柳磷等进行土壤处理。1.1 种子消毒50kg 小麦种子用40%辛硫磷乳油50ml 加20%粉锈宁乳油50ml 或2%立克秀湿拌剂50g ,或50kg 小麦种子用50%甲柳·酮乳油50g 加水3kg 搅匀,用喷雾器边喷边拌小麦种, 后稍凉干即播种。药剂拌种时需按规定剂量用药, 不能随意加大用量,以防产生药害。用粉锈宁拌种的小麦可能会推迟1 2d 出苗,但对小麦出苗和全苗无不良影响。1.2 土壤消毒 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40%辛硫磷乳 油6 7.5L /hm 2 加水30kg /hm 2 搅匀,用喷雾器边喷洒边搅拌到300kg /hm 2 细土或细沙上, 稍凉干,再均匀撒施到全田,耙后即可播种,也可将毒土均匀撒施到条播沟内,稍覆薄土后再播种。还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60 90kg /hm 2 均匀撒施在条播沟内,稍覆薄土后播种。2化学除草 2.1 阔叶杂草的防除用20%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阔草 隆)乳油750ml /hm 2 ,对水600kg /hm 2 ,于小麦3 5叶期,茎叶喷雾。用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50 225g /hm 2,对水600kg /hm 2 ,在小麦3 4叶期,杂草5 10cm 时喷雾。用75%苯磺隆(巨星)干悬浮剂15 22.5g /hm 2 ,对水600kg /hm 2 ,于小麦3 5叶期茎叶喷雾。2.2 禾本科杂草的防除 用6.9%精噁唑禾草灵(骠马)水 乳剂600 900ml /hm 2,对水600kg /hm 2 ,于小麦田看麦娘杂 草2叶至拔节期时茎叶喷雾。 2.3禾本科和阔叶混生杂草的防除用225g /L 溴苯腈乳油1200ml /hm 2 ,或20%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阔草隆)乳油750ml /hm 2 加6.9%精噁唑禾草灵(骠马)水乳剂750ml /hm 2 ,对水600kg /hm 2,于小麦田看麦娘2叶至拔节期茎叶喷雾。3病虫害防治3.1 麦蜘蛛 麦蜘蛛一般在春季2月底至3月发生,暖冬 干旱年份在冬季也可发生危害, 选用扫蟎净、阿维菌素(盛风阿)等进行防治。3.2小麦穗蚜 3.2.1 生物防治。采用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 法,充分发挥天敌优势,适时应用化防治控制穗蚜危害。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大灰食蚜蝇、三突花株等是小麦蚜虫的主要优势天敌,当天敌单位数与蚜虫之比大于1?300时,可有效控制麦蚜增殖为害,不必施药防治。3.2.2 化学防治。当田间麦蚜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时,选 用24%抗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 450g /hm 2 或3%啶虫脒(如金世纪)可湿性粉剂300g /hm 2 ,或10%吡虫啉(大功臣、蚜虱净)可湿性粉剂300 450g /hm 2喷雾防治。机动喷雾药液量为225kg /hm 2 , WS -16型或工农-16型(喷片孔径0.7mm )手动喷雾器药液量为450kg /hm 2 ,常规喷雾 (喷片孔径1.5mm )药液量为675kg /hm 2以上。3.3 小麦纹枯病 3.3.1 选用耐病和感病较轻的小麦品种。小麦纹枯病属侵 染期较长、 流行速率较低的土传病害,宜提早预防。目前生产上较缺乏抗纹枯病的小麦品种,应尽量选用感病轻或耐病的小麦品种,如烟农19等。3.3.2 合理轮作,适期迟播,控制播量。实行小麦与油菜、 大豆、花生等轮作,减少田间菌源积累。适当降低播种量,控制种植密度,增强麦田的通透性。3.3.3 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控制氮肥用量,注意氮 磷钾肥平衡施用,培育健壮植株,增强自身抗病力。小麦返青后及时中耕除草,改善麦田通风透光条件,避免大水漫灌,降低田间湿度。3.3.4 化学防治。选用2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有效成分 135g /hm 2,或250g /L 丙环唑乳油有效成分135g /hm 2,或 33%多菌灵·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600g /hm 2对水600 750kg /hm 2于麦株基部均匀喷雾。尽量将药液喷到麦株基部,病害重发年份,间隔7 10d 补喷1次。3.4小麦赤霉病 3.4.1农业防治。抗病品种是基础,穗期保护是关键,麦田 及时开沟排水, 降低地下水位和田间湿度,做到雨过田干无积水。3.4.2 药剂防治选择。选择农药时应注意药剂的渗透性、 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期。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选择渗透性高、耐雨水冲刷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品种。可选用36%粉 霉灵或40%多.福.酮有效成分600g /hm 2 ,或25%戊唑醇有效成分150g /hm 2,或25%氰烯菌酯悬乳剂有效成分600g /hm 2,或50%多菌灵悬浮剂有效成分900g /hm 2于穗部 农技服务,2012,29(4):415-416责任编辑陈静责任校对胡先祥

黄淮北片小麦品种比较试验工作经验总结

理。逐步实现小麦生产机械化、农民种粮专业化、效益 化。 2.4 开展适合西南地区间套作模式研究 西南地区农民历来重视大春玉米生产。因此,小春生产必须为大春生产让路。本院在西南麦区开展“双30”(小麦播种1m ,留1m 空行种植玉米)中厢带植模式研究,取得良好效果。2010年,资中县双龙镇采用“双30”中厢带植 种植20.5hm 2内麦11,经资中县农业局测产验收套作麦 每hm 2平均产量达4626.0kg ,较全县均产3366.75kg 增产37.4%。简阳市芦霞镇采用“双30”中厢规范种植的 15.6hm 2内麦11,预留行种植豌豆或蔬菜,综合防治病 虫,经简阳市农业局测产验收套作麦产量达4545.0kg ,比全市平均产量3928.95kg 增产15.68%。仁寿县珠嘉乡踏水村采用“双30”带状模式,免耕机播、药剂拌种、化学除草等配套技术,2010年5月7日经四川省眉山市农业局组织市内有关专家验收,13.33hm 2的内麦11平均 产量5320.5kg/hm 2。各地生产实践表明,“双30”带状模式在西南麦区具有节本增效的双重效应,具有很大推广 潜力。 (收稿日期:2011-12-29 ) 品种比较试验是农作物新品种从选育到推广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联系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桥梁,为客观评价优良品种特征特性并确定推荐参加国家品种区试提供依据。通过品种比较试验,可以客观评价新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稳定性、抗逆性、品质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明确新品种的生产利用和适应种植区域,对品种合理布局、保障生产安全及促进生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淮北片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统一组织安排,试验在黄淮冬麦区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了新育成(或引进)小麦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品质及其利用价值,为推荐参加国家品种区试提供了依据。 1 精释试验方案 接到试验方案后,应详细了解和掌握试验的目的要求,如播种期、参试品种数、试验设计采用方法、重复次数、小区面积、小区排列顺序、田间管理、田间调查项目及室内考种项目要求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及时地把试验方案中的要求贯彻到试验中,保证试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2 试验地的选择 首先应考虑要代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试验选出的优良品种才能大面积推广应用并发挥较大的增产作用。试验地要平坦,排灌水要方便,肥力中上等且均匀,前茬作物品种相同。地块平坦是为了田间管理上的方便,中上等肥力是保证试验有较好的产量,前茬作物一致和肥力均匀是选择地的首要条件,以减少试验误差、提高试验精确度。选择土壤肥力均匀具有代表性的地块,播种期按当地生产实际确定,田间管理与大田水平相当,试验区内各项管理及时一致,同一重复内的同一管理措施必须在当天完成,各重复播期、密度、施肥量与施肥方法等均应相同。 3 播种前的准备,严把播种关 3.1 试验地的耙耱平整及小区划分 试验地在耙耱前要施足基肥,基肥质量要一致,而且要施得均匀,农家肥作基肥必须是充分腐熟并混合,按试验方案每667m 2底施磷酸二铵25kg 、尿素10kg 、硫酸钾10kg ,用时必须在田间分格分量均匀撒施,耕耙要做到深浅一致,耙细耙平。 3.2 种子准备 播种前对参试品种的种子进行精选,除去秕粒、破粒,在阳光下晒种2 3d ,促进种子发芽健壮,然后称量好各个小区的用种量,装入已经写好的小区序号和品种编号的纸袋中,经检查无误后,按小区顺序排放在播种箱内准备播种。小区牌子用塑料牌,在播种前按方案中小区排列的顺序用红色记号笔写好,牌子上方是小区号,下方写品种代号,经检查无误后与种子放在同一箱中,播前插入田间。 3.4 严把播种关 目前播种大多采用机械操作(或人黄淮北片小麦品种比较试验工作经验总结 冯宝艳 方聪燕 买春艳 张明响 (河南省新乡县科技局,新乡 453000)

冬小麦的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教案

冬小麦的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教学目的: 掌握冬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知识 教学重点: 冬小麦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教学过程: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全国播种面积为2800万公顷(4.2亿亩),单产(全国平均)在250千克/亩左右,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和西北地区,其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而东北地区则以春麦为主。做好麦田管理和小麦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冬小麦田间管理 各类麦田要抓紧越冬未返青前进行镇压、搂麦松土。对田间裂缝较多较大的麦田,应先搂后压,以弥实裂缝,防止早春寒风飕根。搂后镇压,还可保温提墒,防止或减轻早春冻害死苗。在冬末或早春镇压可抑制主茎旺长,促进分蘖发生,有利于增加穗数而提高产量。对无浇水条件的旱地小麦,均应在早春及时镇压,可起到一定的保墒防寒作用。而对于土壤不缺墒的麦田,返青时不要急于浇水追肥,仍以中耕松土提高地温为主,促苗早发稳长。根据

今年的播种普遍偏晚、土壤墒情较好的特殊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管理类型: (1)返青期群体中等偏小(每亩60万株以下)的麦田(或中低产田),返青后可蹲苗20天左右,待小麦春生第2叶出生前后再进行浇水追肥。追肥数量可控制在春季追肥总量的40%左右,推荐施肥量为每亩施尿素7公斤左右,以促进分蘖生长,争取穗数。待拔节后期(春生第5叶至6叶出生前后)再进行第二次肥水管理。追肥数量掌握在春季追肥总量的60%左右,推荐施肥量为每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以促进穗大粒多粒重,改善品质。 (2)返青期群体在每亩60万株以上的麦田(或高产麦田),地力较好墒情足的高产麦田,可推迟春季第一次肥水时期,蹲苗40天左右,待小麦拔节后期(春生第5 叶至6叶出生前后)再进行浇水追肥,计划在春季的施肥量可于此期一次施入,推荐施肥量为每亩施尿素15—20 公斤。这样既可蹲苗壮长、适当控制分蘖、降低基部节间长度、促使茎秆粗壮、防止后期倒伏,又可节约一次浇水成本,还可促进大穗大粒提高品质 (3)对于播种过晚、基本苗过大(每亩35万株以上)、冬前无分蘖的麦田,春季也不要急于浇水施肥,早春以保墒增温为主。春季第一次肥水管理可推迟在拔节前期(春生第4叶出生前后,小花分化期)进行,追肥数量占春季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1 小麦病害 1.1 麦类白粉病 田间植株发病率达到50%时,用20%粉锈宁2000倍液或安麦净500倍液或2%农抗120~250ml对水40~50kg麦收后清洁麦田,翻耕灭茬;小穗抽浆期,在药中加1%尿素和0.3%磷酸二氢钾或麦多微肥喷施。麦种10kg用水润湿后加152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g拌种,晾干播种。发现病叶后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喷雾挑治。抽穗灌浆期;当植株顶3叶病叶率达10%~20%时,用40%禾枯灵75g,于小麦齐穗期扬花期对水50kg喷雾;0.5~0.8度的石硫合剂喷雾。每隔7~10d喷1次,连喷2~3次。 1.2 小麦赤霉病 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40%多菌灵液浸种30rain。40%多菌灵或50%托布津15OOg/hm2对水喷雾,喷时要对准麦穗侧喷。药干后1h再下雨药效不减。防治时期一般在始花期(扬花10%~20%),高温年份边抽穗边扬花,在齐穗即应喷药。一般在关键期喷药1次。若品种特别感病,第1次喷药后5~7d内有3d 以上中到大雨及第1次用量低、错过防治适期应补喷第2次药。两次用药第1次应掌握在适期喷药。5~7d后喷第2次药。喷药期雨多病重要抢雨停间隙打药,细雨照常喷打(浓度可适当加大)。若喷药防治错过适期,病菌已侵染并出现个别病穗,可用多菌灵作治疗剂,浓度加大l倍。防效仍可达60%~70%,但该法用药量大,残留严重,不宜大面积应用,只作一种补救措施。 1.3 小麦霜霉病 铜制剂、有机硫、有机氯的一些农药为较好的保护剂,瑞多霉是较好的内吸治疗剂。 1.4 麦类锈病 25%粉锈宁可湿分剂75g,拌麦种lOOkg,拌匀后闷l一2h播种,可防3种锈病,兼治白粉病。当大田条锈病病叶率1%~2%。叶锈病病叶率5%~10%,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 (1)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加强农作物病虫草害预测预报,把握病虫草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农业防治、生态控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科学选配绿色环保型农药,应用新型施药机械组建植保专业服务队,加大统防统治工作力度,确保植保新技术普及到位率和防治效果。 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工作,主推6项技术,抓住5个关键时期: 1、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6项技术 1.1、加强植物检疫 颍东区植保站每年5月上旬对我区良种场、棉种场、牛场、猪场等良种繁殖基地进行产地检疫,未发现毒麦、腥黑穗病等检疫对象;我区境内的阜阳颍汇农资大市场是种子、农药批零集散地,区植保站派驻专人常年进行调运检疫,及时查扣、封存、处理有检疫对象的种子,有效控制了外来有害生物侵入我区。 1.2、推广抗(耐)病虫品种 通过2003年-2009年对小麦不同品种抗(耐)病虫性进行试验,适宜我区种植的小麦品种有:皖麦50、泛麦5号、新麦18、皖麦19等,其中较抗小麦纹枯病的品种有:皖麦50、泛麦5号等;抗小麦白粉病的品种有:新麦18、泛麦5号、皖麦50等,豫麦18较感小麦白粉病;抗小麦叶锈病的品种:皖麦19、新麦18、泛麦5号、皖麦50等,偃展4110、豫麦70和豫麦18较感小麦叶锈病;对小麦赤霉抗性:新麦18 抗性较好,泛麦5号抗性较差;对小麦吸浆虫的抗性,皖麦19表现较好,豫麦70、济麦20次之,烟农19、新麦18较差。 1.3、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 区植保站近年来大力推广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有效降低了小麦苗期蚜虫的发生程度,基本控制了小麦苗蚜为害,推迟了小麦纹枯病、小麦白粉病始见期,减轻了该病的病情;2003年-2009年试验结果表明: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可使小麦纹枯病为害盛期病指下降。 1.4、适期晚播,宽行机播,精量播种技术 适期晚播有效控制小麦纹枯病冬前发病程度,抑制翌年早春病情;宽行机播技术,减轻小麦多种病害发生程度,2005年-2007年区植保站分别在区棉种场、新华办事处杨庄村、正午镇田楼村进行小麦不同播幅试验,结果表明:6行/耧(行距24cm)播种小麦病害轻、产量高,目前我区50多万亩小麦已有30多万亩实行“改7为6”(宽行)播种技术;精量播种技术减轻了小麦病虫为害,节约了生产成本,2007-2008年度区植保站在正午镇田楼村进行小麦不同播量试验,亩播量分别为8kg、10 kg、12 kg、14 kg、16 kg,结果表明:亩播量12 kg小麦病害轻、产量高,在全区推广该项技术,每年可节约小麦种子160万kg,降低种子成本400万元左右。 1.5、精细田管,氮肥后移技术 加强小麦田间管理,冬前小麦视苗情追施偏心肥,亩施尿素3-5 kg,促弱控旺,旋耕麦田实行镇压,减轻麦苗冻害,实施人工除草或麦田化除,早春控制麦田无效分蘖,保证每亩有效穗40-45万,3月中下旬追施小麦拔节肥,亩施尿素8-10kg,促使小麦健壮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