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中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

变迁中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
变迁中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

变迁中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

吴春梅翟军亮

摘要:在传统公共行政到公共价值管理的理论演变和范式变迁的历史轨迹中,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权力结构均呈现出继承基础上的梯度发展态势,在阶段性问题的导向下,逐渐由政府的垄断供给和等级权力走向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供给和共享权力。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的关联变迁中,呈现出双向良性推动的螺旋上升态势。中国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变革与权力结构优化的整体推进,需要发展治理民主以完善多元参与体系,培育公民组织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能,注重政府管理能力建设以推进网络化治理。

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权力结构;变迁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2)12-0013-05

政治

在公共行政百余年的演变过程中,学术界对其范式的变迁存在不同观点,如传统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三范式说①,老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三范式说②,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公共价值管理③三范式说。公共服务作为公共行政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随着公共行政范式的变迁而变迁,内嵌于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和公共价值管理等公共行政理论之中。从理论演变的历史轨迹中,可以探寻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变迁的逻辑与态势,发现其中的普适性规律和经验,为中国公共服务供给变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的变迁逻辑

在传统公共行政到公共价值管理的理论演变和范式变迁的历史轨迹中,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权力结构均呈现出继承基础上的梯度发展态势,遵循问题建构→理论创新→实践探索的发展逻辑,在阶段性问题的导向下,逐渐由政府的垄断供给和等级权力走向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供给和共享权力。在供给方式方面,传统公共行政下的公共服务政府垄断供给,源于对市场失灵的纠正,着重解决市场条件下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问题。新公共管理下的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源于对政府失灵的纠正,着重解决政府垄断供给中的效能低下问题。新公共服务下的公共服务合作生产,源于对低度公民权的纠正,着重解决多元供给中的公民权弱化问题。公共价值管理下的公共服务合作供给,源于对过度竞争的纠正,着重解决多元供给中的合作程度低下问题。在权力结构方面,传统公共行政下的等级权力,源于对分工协作基础上秩序的追求,通过自上而下的具有强制性的指令发布与执行等方式来保障公共服务的供给。新公共管理中的多元权力,源于对市场和社会在公共领域中价值的追求,通过领域开放、授权分权等方式来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政府权力垄断问题。新公共服务中的共享权力,源于对公民权的追求,通过社区合作生产等方式来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权力结构失衡问题。公共价值管理中的共享权力,源于对公共价值创造的追求,通过合作伙伴型共享权力等方式来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中多元主体之间的权力结构失衡问题。

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的关联变迁中,呈现出双向良性推动的螺旋上升态势:(1)供给方式的变革推动了权力结构的优化。公共服务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农村社会建设中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项目编号:06BSH01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效率的民主嵌入目标下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的激励研究”(项目编号:10YJA810007)的阶段性成果。

供给方式变迁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供给主体及其关系的变化过程,它必然会引起政府与市场和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转变。传统公共行政中的政府垄断供给方式,在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改革进程中,逐渐被多元供给方式所替代并形成共识。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不仅改变了现有的政府职能,还以不同方式重新组合了政治权力”④。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推动了权力向度的多元化,供给主体关系的优化亦会推动权力结构的优化。(2)权力结构的优化反过来推动了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与合作化。从公共服务的本质属性看,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关键在于如何综合利用权威机制、市场机制和志愿机制,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三维合作或竞争的新型互动秩序。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之间的权力结构由等级到共享的调整,改变了供给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与功能界限,构建了新型互动秩序,确立了新的分工与合作关系,这些都有利于提升供给主体的多元参与水平与合作程度。(3)公民权的复兴和治理民主的发展,可以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之间的双向优化提供新的舞台。与传统公共行政所主张的消极公民权不同,新公共服务和公共价值管理主张更为积极的、更多参与的公民权和治理民主,认为公民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生活。因此,公民权复兴和治理民主发展所推动的公共参与的拓展与深入,既能加快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向合作供给与共享权力的变迁进程,亦能为两者之间的双向优化提供新的舞台。

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变迁态势:由垄断供给走向合作供给

1.传统公共行政下的政府垄断供给。传统公共行政认为,政府是公共服务的唯一有效提供者。西方发达国家在实践层面上的典型表现是:(1)通过福利国家建设,政府提供尽可能全面的公共服务。而前资本主义时期,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非常有限。洛克认为,“政府除了保护财产之外,没有其他目的”⑤;斯密认为,政府职能仅局限于保护社会并维持社会秩序,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⑥。(2)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政府不仅控制公共服务的计划、生产和管理等环节,还是公共服务的直接和唯一提供者:通过国有化和大规模的社会福利计划来承担公共服务生产者的责任;通过法律或施政纲领对公共服务提供步骤、覆盖面和程度的规定来承担公共服务管理者的责任;通过监督公共服务的提供与完成情况并调整制定下一步供给计划来承担监督者的责任。⑦公共服务的政府垄断供给,弥补了传统的市场供给的局限,强化了政府供给职责,从而提高了公民的公共福利水平。但同时亦产生了由领域开放性不够、对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公共需求回应不足、对结果和个人责任的关注不够所引致的效能低下问题。

2.新公共管理下的多元供给。针对传统公共行政的局限性,新公共管理主张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和市场机制引入公共部门,通过授权分权等措施实现公共行政由对象性分化到主体性分化⑧的转变,以提高公共管理的有效性,促进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由政府垄断供给向多元供给转变。世界各国的新公共管理实践主要表现在:(1)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与社会化。借此实现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与提供责任的分离及方式的转换,即政府通过建立一个可靠的、有效的、竞争性的、公开的公共采购体制,把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转包出去,通过合同形式购进中间形态的产品与服务,并终止供应的垄断现象和其他保护形式。⑨(2)政府职能的公共政策化。借此将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掌舵职能(政策和规则制订)和划桨职能(服务提供和执行)分开,将政府职能定位于掌舵,将政府角色定位于公共事务的促进者和管理者,同时推进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选择最能满足效率、效能、平等、责任和灵活性等需要的方式来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效能的提高。

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中诸多促进效能提高的措施,弥补了政府垄断供给的局限,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是可能的。但是,多元供给并不必然伴随效能的提高,还有可能产生过度市场化中的政府责任缺失、过度竞争与合作程度低下引致公共服务供给的“碎片化”等问题。

3.新公共服务下的以公民权为基础的合作生产。新公共服务在多元供给基础上更为强调公民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地位,主张通过政府与公民的合作生产来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目标。新公共服务认为,公民参与的领域不仅包括公共服务需求的表达和公共服务的评价,还应包括公共服务决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公民应与公共管理者一起从道义上承担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以凸显公民权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地位。在实践层面,近年来西方国家盛行的公共服务社区化浪潮以及合作生产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以美国为代表的以合作生产

为基础的社区警务模式。合作生产以“公共服务是公民和政府官员活动的共同产品”⑩作为认知基础,公民不仅是公共服务的评判者,也是共同生产者。社区警务模式将社区居民参与社会警务放在突出位置,通过警察与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改变传统的强调职业化、注重效率与控制的警务管理途径,在警察局与邻里居民间建立工作伙伴关系,实现在邻里层面提供治安服务和降低犯罪率等目标。輥輯訛新公共服务通过凸显公民权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核心地位以纠正新公共管理因过度强调市场机制作用所引致的合作程度低下、公民主体地位被忽视等问题,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具有较强的现实可行性。但是,新公共服务并没有为各主体之间平等的合作生产提供制度化的合作机制,从而使合作生产的普及化难以实现。

4.公共价值管理下的以网络化治理为基础的合作供给。公共价值管理认为,应通过构建共同承担责任的主体网络和以公共服务伦理道德为基础的供给网络来实现公共服务的合作供给。具体如下:(1)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应是由政府、市场、志愿组织、社区组织、公民等组成的复杂网络,共同承担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目标的多元与复杂责任。(2)政府应通过对公共服务伦理道德的承诺来建立开放的、关系型的、灵活的公共服务供给网络。具体包括:政府应在公共服务提供者选定标准中凸显公共服务伦理道德,拓展其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场域和扩展其承诺主体;应根据环境、公共价值、情景因素、任务性质、可用技术与资源等因素来构建开放而实用的公共服务供给网络并根据上述因素的变化来调整供给网络。(3)多元主体之间应建立起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关系,以维护公共服务供给网络的整体功效、运作机能,并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网络的良性运转。具体包括:生产者与消费者、顾客与承包商之间应建立高质量的信任关系,以利于形成资源共享、相互依赖、合作互惠的公共服务供给网络运行机制;建立不局限于合同的较为稳固持续的长远合作关系,以利于应对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带来的挑战,确保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各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稳定性。

公共价值管理通过主体网络和供给网络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多元主体之间通过平等合作以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目标的制度化合作机制问题,使公共服务的动态供给成为可能。但是,以网络化治理为基础的合作供给的良好运行,既依赖于良好的网络设计、制度设计以及高水平的网络管理能力等条件,亦依赖于多元主体以公共服务伦理道德、公共精神和高水平社会资本为核心的内在自觉,使合作供给实践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公共服务权力结构的变迁态势:由等级权力走向共享权力

1.传统公共行政下的等级权力。传统公共行政认为政府是公共服务供给的唯一主体。政府本位从制度上排斥了市场、社会组织及公民的参与,将“公共服务全面纳入了自己的管理之中,社会公众没有选择公共服务的权力,甚至没有拒绝公共服务的权力,一切公共服务的种类、数量、范围等均由政府事先决定”輥輰訛。政府通过科层官僚制组织提供公共服务,引致公共权力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之间呈现集权化和等级化态势。由于“等级式的政府官僚体制是用来提供公共服务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主要组织模式”輥輱訛,因此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之间依托官僚层级制形成了以“命令—服从”为表现形式的金字塔型的权力分层结构。

传统公共行政下的等级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公共服务供给职责及其权力分配,有助于保障公共服务的供给。但是,与等级权力相伴随的权力垄断和自上而下的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服务协作会引致效能低下、公民参与权力缺失等问题。

2.新公共管理下的以“中心—边缘”结构为基础的多元权力。新公共管理认为,公共服务供给应以“顾客”为中心,政府应具备“顾客意识”,并且应建立“顾客驱使”的制度,但是公民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仅局限于需求表达、消费和评价,公民的“顾客”角色是以低度公民权为实质内容的。在新公共管理中,公民产生需求,然后政府负责提供服务以满足这些需求,其目标就是要公民对政府的绩效作出有利的评价。輥輲訛针对等级权力所引致的对公众需求反应滞后等现实困境,新公共管理主张通过授权分权、解制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等措施来实现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以打破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权力垄断,构建具有弹性化和市场化特征的更能适应公众需求的“扁平化—分权化”权力结构,建设社区拥有的、竞争性的、分权化的和市场导向的政府,以促进公共服务供给中一元权力主体向多元权力主体的实质性变革,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中多元权力协调运作的良好态势。

新公共管理中的多元权力,弱化了传统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权力等级化程度,提高了效能和回应性

水平。但低度公民权基础上的多元权力,尚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政府中心和公民边缘权力结构。

3.新公共服务下的以公民权为基础的共享权力。新公共服务认为,公共服务供给应以公民权为核心,通过将公共服务视为公民权的延伸等措施来凸显公民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哲学意义上的中心边缘化和边缘中心化。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公共管理者,扮演着公共资源的管理员、公民权利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社区参与的催化剂等角色,通过与公民一起行使领导权和将共同关注焦点转移到更高层次的价值观念等方式以达到共享权力的目的。公共管理者应通过帮助公民认识和表达其需要和潜能、整合和表达社区愿景等途径,赋予公共领导以新的内涵,目的是实现以相互尊重、相互适应和相互支持为过程特征的共同领导和以“一种尊重公民权和给公民授权的方式共享权力”輥輳訛。

新公共服务通过凸显公民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尝试改变新公共管理下的“中心—边缘”权力格局,以利于推动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平等对话与共享权力目标的实现。但是,新公共服务因其对制度变迁的强路径依赖,在实践中常常面临诸多障碍。

4.公共价值管理下的以网络化治理为基础的共享权力。20世纪90年代,公共管理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改变,公共服务市场化、协同政府的发展、数字化革命和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等趋势輥輴訛共同促成了网络化治理的形成与迅速发展。公共价值管理认为,基于网络化治理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将是在创造公共价值、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目标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由多元主体组成的复杂网络。多元主体之间相对独立、自由、平等,彼此在相互竞争与合作中形成相互依赖的良性互动关系和以平面化、中心化为结构特点的共享权力关系。权力互动呈现出双向甚至多向和交互的特点:从纵向看,各主体之间的权力关系逐步由原来的等级权力结构转化为分权协作的网络型权力关系;从横向看,各主体之间的权力分割关系逐步转化为合作伙伴之间的共享权力关系。

公共价值管理下以网络化治理为基础的共享权力,代表了现代民主体制下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理想权力结构,有利于促进政府与公民权力结构的优化。但是,该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公民组织的壮大,依赖于以权力意识转变为核心的政府与公民转型,依赖于由“市场经济、服务型政府和公民社会所构成的三维制约的社会结构”輥輵訛的形成。

四、公共服务供给变迁对中国的启示

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的梯度发展和彼此之间螺旋上升的实现,以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科层管理时代向网络化治理时代的转变为时代背景,以公共行政理论变迁为理论背景,以公民民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所引致的公民参与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为支撑性条件。从公共服务供给变迁逻辑与态势看,基于网络化治理的合作供给和共享权力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折射出现代公共服务管理中政府与市场、社会协同治理及其多元价值整合的趋势。中国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化,既要遵循上述变迁逻辑与态势,亦要契合中国的场域性与阶段性特征。当前中国公共服务供给面临“单中心”的政府垄断仍有残留,“多中心”的治理体系尚未完善等诸多问题。从提升多元主体的合作供给水平与权力分享水平和促进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之间的双向良性推动视角看,应从以下方面整体推进中国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化:

1.发展治理民主,完善多元参与体系。从公共服务供给演变的社会背景看,以公共行政为理论指导的公共服务供给变迁内嵌于深刻的社会治理结构变迁中,治理民主的发展有利于从整体上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与合作化,推进多元主体之间共享权力的实现。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发展治理民主以完善多元参与体系的具体措施主要有:强化有利于多元主体民主参与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加强政府的制度能力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輥輶訛;完善多元主体民主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提升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协同治理能力和整合社会变迁的能力,为公共服务多元参与体系的完善提供社会支持;完善贯穿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执行和监督过程的民主参与机制,推进多元主体的实质性参与和合作程度,为公共服务治理中民主与效率等多元价值的整合輥輷訛创造条件;搭建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参与和权力分享的平台,完善多元主体之间的协调网络,拓展多元主体之间的沟通渠道,整合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行为,建构“基于多元治理主体相互认同、合作协商、自主发展网络基础之上的新型治理结构”輦輮訛,促进治理民主基础上多元主体参与能力的提升。

2.培育公民组织,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能。公民组织的不断发展是公共服务供给优化的支撑性力

量之一。公民组织的价值内核包括公开性、开放性、参与性以及以信任、互惠与合作为核心的社会资本等輦輯訛,它对强化公民权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培育以公民精神为核心的公民文化,推动供给方式变革和权力结构优化具有重要价值。现阶段培育公民组织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能的措施主要有:加强对公民组织的培育和引导,提高公民的合作能力和权力分享能力,为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变革和权力结构优化奠定主体基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公民组织的健康发展和公民权行使效能的提升提供法律保障;加快公共服务供给领域的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公民组织公共性格的形成和公共功能的发挥,以利于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之间的双向良性推动;提高公民组织自我治理和参与公共服务治理的能力,促进公民组织和政府之间相互信任与合作关系的建立。

3.注重政府管理能力建设,推进网络化治理。从公共服务供给变迁态势看,网络化治理是实现公共服务供给向更高层次发展不可低估的推动力量,它注重多元主体的参与能力建设,但更需要加强政府的管理能力建设。公共服务多元供给网络需要政府在确立共同目标和建设制度化的合作机制与权力分享机制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政府在建构和管理公共服务多元供给网络过程中,应建立制度化的学习与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其构思网络、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和跨网络协作的能力;应强化其对“什么起作用”的感知能力輦輰訛和对环境变化作出灵敏反应的战略管理能力,以便根据环境和条件选择恰当的网络治理结构和网络关系类型;应提升其公共关系管理能力与沟通能力,以解决冲突、协调网络、建立信任关系、共享信息和明晰目标;应培育其创新能力和责任意识,以推进网络的可持续发展和增强对网络内外个性化公共服务诉求的回应力。

注释:

①陈振明:《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

—西方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范式”变化》,《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1期。

②輥輲訛輥輳訛[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84、111页。

③Gerry Stoker,Public Value Management:A New Narrative for Networked Governance?,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6,36(1),pp.41-57; John Alford,Owen Hughes,Public Value Pragmatism as the Next Phase of Public Management,Th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8,38(2),pp.130-148.

④Don K.Price,Government and Science:Their Dynamic Relation in American Democracy,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54,p.3.

⑤[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8页。

⑥[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52-253页。

⑦輥輰訛曹现强:《当代英国公共服务改革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42页。

⑧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页。

⑨[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页。

⑩Elaine B.Sharp,Toward a New Understanding of Urban Services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The Coproduction Concept,Midwest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80, 14(2),pp.105-118.

輥輯訛[美]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解释与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1-83页。

輥輱訛輥輴訛[美]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8-9页。

輥輵訛冯建辉:《社会层级结构理论与当代中国政府转型》,《前沿》2010年第13期。

輥輶訛王敬尧:《基层治理中的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4期。

輥輷訛吴春梅、石绍成:《民主与效率:冲突抑或协调——

—基于湘西乾村村庄治理实践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11年第3期。

輦輮訛曹海林:《乡村和谐发展与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理性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4期。

輦輯訛张爱军、高勇泽:《公民社会与协商民主》,《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3期。

輦輰訛Janine O Flynn,From New Public Management to Public Value:Paradigmatic Change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7, 66(3),pp.353-366.

作者简介:吴春梅,女,1966年生,湖北麻城人,管理学博士,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湖北武汉,430070;翟军亮,男,1986年生,河南安阳人,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0。

(责任编辑刘龙伏)

,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一、国内外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现状 中国: 1.我国公共服务供需结构失衡 相对于农村来说,我国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基本需要,也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如基础设施、社区保洁、社区绿化、便民利民网点、贫困家庭救助、计划生育辅导、家政服务和基础教育等方面。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政府主导和行政化倾向十分严重以及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需结构呈现不平衡的状态,公共服务供给并不能很好反映我国城市居民的需求和偏好,具体表现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并存。供给不足主要有法制、养老、就业培训、低保等以及一些城市居民急需的较为专业化的社区服务,如老年人心理辅导、 暴力家庭防治、问题少年矫治、智障儿童教育等方面,而供给过剩则主要是指与城市政府部门的“政绩”或“利益”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如各类达标升级活动、小康工程等。2.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较为单一 当代中国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建设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社区居委会实际上是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办事机构,执行政府下达的命令和任务。无疑,在公共服务供给上,政府是较为单一并且强大的供给主体,它几乎提供我国城市居民所需要的一切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出现了私营企业、志愿组织或个人等供给主体,这些私营组织、非营利组织或个人也积极投入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过程当中,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服务之不足,但是它们毕竟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互之间职责不够分明,彼此分工还处于无序的状态,并不能改变我国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的局面。 3.我国公共服务供给资金短缺 我国原来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被打破以后,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放了事权,却没有给予地方政府相应的财权,因而各城市的公共财政除了维持城市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转、投入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保证市区级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之外,能够用于公共服务供给的经费就难免偏于紧张,这就造成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资金短缺。同时,由于公共服务属于公益事业,私营企业收费太高就不符合公益目的且达不到准入标准,收费太低则难以保本经营,因而容易打消它们对公共服务供给投入的积极性;而志愿组织或个人则因纯粹投入、毫无盈利能力而使资金筹集异常困难,根本不能实现供给资金的正常运转,所以公共服务供给资金短缺的现象一直很难改观。 4.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缺乏制度保障 在相关的法律和文件中没有关于社区社团、民间服务组织、志愿组织等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服务职责的制度和规定。宪法和居民组织法虽然确定了社区居委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地位,但是对社区居委会的自治领域、自治性质并没有明确的限定和解释,尤其对社区居民行使社区自治权力、表达居民意愿的主要途径———居民参与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参与成员、参与条件、参与方式、参与途径、参与内容、参与时间等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这种法制的模糊和缺失造成社区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之间权责不清,越权、缺位、推诿、扯皮及民意不达等现象频繁发生。 德国: 1. 德国政府层级和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划分 在德国,县和小城市政府在地方事务领域行使职权时,必须遵守欧盟法律、联邦法律和州法律,接受州政府的监督。否则,州政府就会到法院控告地方政府。对于州政府委托或转移的

变迁中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

变迁中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 吴春梅翟军亮 摘要:在传统公共行政到公共价值管理的理论演变和范式变迁的历史轨迹中,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权力结构均呈现出继承基础上的梯度发展态势,在阶段性问题的导向下,逐渐由政府的垄断供给和等级权力走向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供给和共享权力。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的关联变迁中,呈现出双向良性推动的螺旋上升态势。中国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变革与权力结构优化的整体推进,需要发展治理民主以完善多元参与体系,培育公民组织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能,注重政府管理能力建设以推进网络化治理。 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权力结构;变迁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2)12-0013-05 政治 在公共行政百余年的演变过程中,学术界对其范式的变迁存在不同观点,如传统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三范式说①,老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三范式说②,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公共价值管理③三范式说。公共服务作为公共行政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随着公共行政范式的变迁而变迁,内嵌于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和公共价值管理等公共行政理论之中。从理论演变的历史轨迹中,可以探寻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变迁的逻辑与态势,发现其中的普适性规律和经验,为中国公共服务供给变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的变迁逻辑 在传统公共行政到公共价值管理的理论演变和范式变迁的历史轨迹中,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权力结构均呈现出继承基础上的梯度发展态势,遵循问题建构→理论创新→实践探索的发展逻辑,在阶段性问题的导向下,逐渐由政府的垄断供给和等级权力走向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供给和共享权力。在供给方式方面,传统公共行政下的公共服务政府垄断供给,源于对市场失灵的纠正,着重解决市场条件下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问题。新公共管理下的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源于对政府失灵的纠正,着重解决政府垄断供给中的效能低下问题。新公共服务下的公共服务合作生产,源于对低度公民权的纠正,着重解决多元供给中的公民权弱化问题。公共价值管理下的公共服务合作供给,源于对过度竞争的纠正,着重解决多元供给中的合作程度低下问题。在权力结构方面,传统公共行政下的等级权力,源于对分工协作基础上秩序的追求,通过自上而下的具有强制性的指令发布与执行等方式来保障公共服务的供给。新公共管理中的多元权力,源于对市场和社会在公共领域中价值的追求,通过领域开放、授权分权等方式来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政府权力垄断问题。新公共服务中的共享权力,源于对公民权的追求,通过社区合作生产等方式来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权力结构失衡问题。公共价值管理中的共享权力,源于对公共价值创造的追求,通过合作伙伴型共享权力等方式来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中多元主体之间的权力结构失衡问题。 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的关联变迁中,呈现出双向良性推动的螺旋上升态势:(1)供给方式的变革推动了权力结构的优化。公共服务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农村社会建设中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项目编号:06BSH01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效率的民主嵌入目标下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的激励研究”(项目编号:10YJA810007)的阶段性成果。

互联网公共服务创新公需科目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43个) 1.在()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A.2015年3月5日 B.2015年3月15日 C.2015年6月27日 2.“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成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的重要趋势,也是“互联网+”发挥重要作用的立足点。 A.跨界制造 B.跨界融合 C.跨界生产 3.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有利于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模式。 A.公共服务 B.政府服务 C.益民服务 4.推进“互联网+”行动,必须坚持开放共享的原则,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将互联网作为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为特征的经济社会运行新模式。 A.开放 B.共享 C.开放、共享 5.依据“互联网+”发展程度,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形成了六个梯级。重庆市与广西、吉林、新疆、黑龙江排在第()梯级,互联网梯级指数仅为 6.09。 A.三 B.四 C.五

6.大数据(bigdata)或称(),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A.巨量资料 B.大量资料 C.巨量数据 7.大数据技术是指在成本可承受的条件下,通过非常快速的采集、发现和分析,从大量化、多类别的数据中(),是IT领域新一代的技术与架构。 A.提取信息 B.提取数据 C.提取价值 8.()是具有高期望值、高影响力、高成长性的新兴技术。 A.“互联网+” B.云计算 C.大数据 9.“互联网+”核心是()的净化与扩展。 A.物联网 B. B.互联网 C.大数据 10.()是互联网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 A.云计算 B.大数据 C.数据 11.《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 A.均衡发展 B.公平 C.改革 12.《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要推动开展学历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探索建立网络学习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等制度,加快推动()服务模式变革。

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设计

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设计 论文摘要:由以政府为单一供给主体的供给模式向以政府、企业、NGO组织、社区、私人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供给模式的转变是公共服务供给的必然趋势。而多元化供给的关键是在把握公共性前提下,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引入旨在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的一系列微观运作机制。 论文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机制,效率 一、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机理分析 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就是政府单一供给制,而这样的供给模式存在着垄断以及歧视等多种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因此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正在由政府单一供给模式向多元化供给模式转变。多元化的攻击模式就是指:政府、企业、NGO组织、社区、私人等多元主体,采取一定的运行机制,共同实现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供给的新取向,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供给模式,因而在内容、形式、运作、效果上都呈现出了供给主体多元性、运作形式多样性、服务竞争性、效果监督性等特征。 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并不是指公共服务领域中的每一具体服务都必须由这些主体共同供给。其宗旨就是由公共服务的具体特征来决定供给主体,这供给主体可以是政府、企业、NGO组织、社区、私人的一方,也可以是它们的任意组合。总之,要以公共服务能更好的满足公众的需求为准绳,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效益为目的。 二、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分析 作为一种新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的出现也绝非偶然,它与政府、市场本身的优势、不足以及公共服务的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一)公共服务政府单一供给存在的弊端要求实行多元化供给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基本上集中了所有的公共资源,提供着几乎所有的公共服务,可以说公共服务几乎全被政府所垄断。这不仅导致政府机构庞杂,政府负担过重,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公共服务的成本日益提高等一系列问题。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社保、救济、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性支出只占去16.1%;而经济建设高达24%,行政公务费用为17%。同时,单一供给体制也带来较为严重的不平等现象,也就是说存在公共服务歧视现象,突出体现在城乡居民所享受的政府公共服务的不平等现象上,这正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之一。2006年农村人口8亿多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78%,但是2006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仅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7.75%。此外,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由政府单供给公共服务会不断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1994年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2%,到2006年上升则到了19.73%。 (二)公共服务市场单一供给存在的弊端要求实行多元化供给 实践证明由单一的市场来提供公共服务,也不能很好的满足公众的要求。首先表现为市场不能满足如灯塔、公共信息、国防等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对一种公共服务未付费的个人不能被阻止享用该公共服务的好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同时对国计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如果只是通过市场来供给,同样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其次,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不稳定性如重复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或消费和投资不平衡,会严重影响服务的供给。1929-1933年资本主义的大萧条正是长期执行自由主义政策,任经济自行发展的恶果。最后,市场主导下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市场失灵,使得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不仅会引起效率低下问题,也可能引起分配不公问题。如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等。 (三)公共服务的特性为实行多元化供给提供了可能性 公共服务的受益具有层次性说明了不能笼统的讲政府供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公共

中国政治结构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中国政治结构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论文

最新DOC可编辑格式 中国政治结构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论文 内容简介:大国是中央集权政治的产物,而中央集权政治又是中国帝王精神意志的产物。中央集权政治避免了诸侯纷争,减少了地方间的战争,但集权政治不仅集中地方的权力,也集中地方的资源,一旦建立起这种机制,这个国家便具有了“虹吸管”效应,地方的资源便要向上集中。只有这种制度才可能支持一个大国的统一和存在。目前的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非常不平衡。在这种状况下,如果给予地方过多的权力,将不利于资源在全国间调整,因此还需要借助中央集权的力量来进行地区间的资源配置。特别是在市场

经济条件下,如果没有中央力量的参与,各地区间会发展得更加不平衡。但目前我国需要纠正的主要问题似乎是中央权力过于强大,中央资源过多。这种改革的结果出人意料。因此,当前真正要解决的是中央占有资源过多的问题。中国改革的目标虽然是强大的统一大国,但不一定是庞大的中央政府。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关系中国政治体制的大问题,如何规定两者的关系,须根据我国时代的变化制定出正确的法律框架来进行约束,同时又要考虑到历史的传统因素来进行切实可行的变革。任何盲目的照搬和模仿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紊乱,因此,在研究这一问题时,首先要对我国的历史形成进行深入的认识。只有对这一国家和民族特性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有效地指导今天的

变革。 一、为什么中国统一,欧洲分裂?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的强大根源是什么? 中国是一个有数千年历史的大国,文化传统悠久而深厚,任何一个这样的国家在现代进行制度上的变革,都要面对着强大的习惯和传统。特别是要清醒地认识各个国家之间的不同。譬如同样是面积和版图差不多的中国和欧洲,为什么欧洲在历史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国,而中国却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国家的统一如何影响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的强大根源是什么?只有搞清楚了这些问题,才会对东西方国家的异同有所了解,才会对中国今天中央地方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郁建兴吴玉霞 (刊于《学术月刊》2009年第12期) [ 摘要 ]服务型政府将满足公民需求作为最高目标,不仅要求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促进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其中,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是政府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都要面对的普遍性问题。针对公共服务的混合性和复杂性,本文提出了公共服务供给的复合模型,复合供给模型是指在公共服务的供给参与方之间进行了两次分工。初次分工是将服务规划者(提供者)和生产者相分离,并可产生多种典型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二次分工是生产者将自己不能直接生产的服务,通过整合其他服务资源来组织生产,通过将分散的、异质性的服务需求与非规模化的服务供给进行对接来间接满足服务需求。复合供给机制有利于发挥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的各自优势,并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有利于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满足公民的异质性公共服务需求。[ 关键词 ]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复合模型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今世界公共管理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有着密切联系。服务型政府以满足公民需求为最高目标,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需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重点关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需要通过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进行积极的制度供给,整合全社会资源,为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一、服务型政府:从职能转变到体制机制创新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服务理念、职能体系、服务体制、服务方式的全方位深刻变革。当前,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政府必须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加强制度设计与安排,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促进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服务型政府概念的提出,始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倡导“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新型政民、政社关系。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即成为学界关注的热门议题,学者们从政府职能、公民权利、制度框架、运行机制等多个视角展开了服务型政府概念的内涵。 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转型的目标,是相对于以往的“管制型政府”、“发展型政府”、“经济建设型政府”而言的。刘熙瑞认为服务型政府与传统管制型政府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指导理念,两种政府在管理理念、管理哲学和管理体制上皆有不同①。侯玉兰从理念、职能范围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了两者的比较,并首次提出服务型政府必须提供市场和社会难以提供的维护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②。郁建兴等将服务型政府看成是与发展型政府相对应的概念,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条件下,政府必须从发 ①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载《中国行政管理》,2002(7)。 ②侯玉兰:《论建设服务型政府:内涵及意义》,载《前沿论坛》,2003(23)。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下)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 (下) 一、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是国家的新政策 (五)“购买内容”的范围 我们开始第二个阶段,上面讲了购买的主体,购买的受体,都有有一个基本的原则的规定。这里面有一些规定比较明确,但实际上执行过程当中都可能有一些模糊的空间,而且到底怎么算,应该说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做出相关的一些规定。购买的内容,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从全国性的政策角度来讲,应该说有一个原则性的规定。因为涉及到一个我们国家处于一个不同的发展,未来还有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我们现在认定的是基本服务的内容,目前认定可能是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可能未来会认定是一些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比如说未来高中教育要不要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还有往下延伸幼儿园教育、托儿所教育要不要纳入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还有一些基本的病例,哪些病是基本公共服务可以报销的,哪些是非基本的。比如说牙医,有些国家当做美容来考虑的,那就不是。有些国家是当做基本公共服务来考虑的。我看最近欧洲有些国家公民投票,决定老百姓每个月拥有3000块钱是不是他的最基本的收入。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基本收入是不是基本公共服务。当然这些国家投票的结果是否定,认为还没到这个阶段。就是说整个社会,欧洲还没有发展到可以确保每一个人把基本收入当作一个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还没到这个阶段。如果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让每个人都确保一个基本的收入,可能也是一个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有些地方如果搞的好的话,那每一个人有一个基本的收入,我觉得也未尝不可以不考虑。当然一定要跟自己的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比如说一个镇,集体经济发展的非常好,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个基本的收入,这个基本的收入实际上就是基本公共服务。 所以到底哪些东西可以买,哪些东西可以卖,从目前来讲,还不倾向于给他一个非常非常明确的清单。就说了一个标准,就是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公共服务,他是有公共性和公益性的一个标准,但这个标准是比较原则的,大家在实际意义执行

2016年重庆市互联网-公共服务创新总复习题答案汇总

2016年重庆市“互联网+公共服务创新” 复习资料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43个) 1.在()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A.2015年3月5日 B.2015年3月15日 C.2015年6月27日 2.“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成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的重要趋势,也是“互联网+”发挥重要作用的立足点。 A.跨界制造 B.跨界融合 C.跨界生产 3.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有利于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模式。 A.公共服务 B.政府服务 C.益民服务 4.推进“互联网+”行动,必须坚持开放共享的原则,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将互联网作为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为特征的经济社会运行新模式。 A.开放 B.共享 C.开放、共享 5.依据“互联网+”发展程度,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形成了六个梯级。重庆市与广西、吉林、新疆、黑龙江排在第()梯级,互联网梯级指数仅为 6.09。 A.三 B.四 C.五 6.大数据(big data)或称(),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A.巨量资料 B.大量资料 C.巨量数据 7.大数据技术是指在成本可承受的条件下,通过非常快速的采集、发现和分析,从大量化、

多类别的数据中(),是IT 领域新一代的技术与架构。 A.提取信息 B.提取数据 C.提取价值 8.()是具有高期望值、高影响力、高成长性的新兴技术。 A.“互联网+” B.云计算 C.大数据 9.“互联网+”核心是()的净化与扩展。 A.物联网 B.互联网 C.大数据 10.()是互联网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 A.云计算 B.大数据 C.数据 11.《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 A.均衡发展 B.公平 C.改革 12.《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要推动开展学历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探索建立网络学习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等制度,加快推动()服务模式变革。 A.高等教育 B.基础教育 C.职业教育 13.新“24孝”行动标准中,其中第九项是()。 A.经常为父母拍照 B.教会父母上网 C.亲自给父母做饭 14.()以老百姓对文化服务、活动的现实需求和可及性、参与性为考量标准。 A.文化 B.文化服务 C.公共文化

中国政治权力的组织与架构

中国政治权力的组织与架构

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政治局 书记处 中央委员会军事委员会 党代表大会 中央委员会各部(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注:→表示实际上指挥权的一般方向 理论上越大的会权力越大,但政治实践中恰好相反,最小的委员会是重要的。 按照重要性由小而大排列:党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与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1、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每五年召开一次。 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党代表大会选举的中央委员会执行其决议。 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大概为三四天。每一次主要讨论一个议题。 2、党的核心决策机关:总书记、政治局常委、政治局、书记处 按照《党章》总书记、政治局常委会、政治局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

选举产生。政治局常委会、政治局是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 (1)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并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如果委员都在北京,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一般一周举行一次。 (2)书记处: 第一,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所有会议的准备工作都有书记处来安排。 第二,书记处是连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桥梁机构。 第三,书记处本质上是中央委员会的办事机构。 二、党对人大、国务院的领导 政治局常委 政治局 全国人大书记处国务院 注:→表示实际上指挥权的一般方向 无论是最高权力机关人大还是最高政府机关都处在党的绝对领导下,都必须向党负责。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国务院既要对党负责,又要向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既要向党负责,又要选民负责。 三、党对政府的领导

总理与副总理 国务院常务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 各委员会 各部 注:→表示实际上指挥权的一般方向 (一)党管干部制度 上级党委 干部同级党委和政府 注:→表示实际上指挥权的一般方向 (二)党对政府的归口管理 中共中央在建立分级管理干部的同时,作为配套措施,建立了对政府部门的归口管理。 上级党委 政府同级党委 注:→表示实际上指挥权的一般方向

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供给研究中极具现实性的课题,国内外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集结了公共选择理论、制度主义和博弈论等多种途径,对公共服务的本体问题、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和政府在其中的责任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均等化;综述 一、关于公共服务的内涵、边界、类别等本体问题 西方学者grout和stevens(2003)从是否需要政府干预的角度,认为公共服务是指在提供过程中存在着潜在的严重的市场失灵,政府干预具有明显的合理性的任何一种服务;arye hillman(2006)则认为公共服务可能是一种具体的产品,也可能是一种服务,还可能是对某种产品和服务的选择权利;我国学者陈昌盛(2007)认为,公共服务是一国全体公民不论其种族、收入和地位差异如何,都应公平、普遍享有的服务,不仅包括通常所说的公共物品,还应包括那些市场供应不足的产品和服务。尽管学者们对于公共服务定义的外延各异,但对其特性的认识却较为一致,即认为“消费的非竞争性”、“占有的非排他性”和“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性”是公共服务具有的三种属性。基于这种认识,elinor ostrom(1990)将公共服务划分为:公益物品、公共池塘资源、收费物品三类;david heyman(2001)将公共服划分为不计价格的公共物品、拥挤的公共物品和纯粹公共物品;riccardo fiorito(2004)从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性”的角度把政府公共服务分为“公共产品”和“价值产品”;我国学者马庆钮(2005)将公共服务划分为纯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带有生产的弱竞争性和消费的弱选择性私人物品。 二、关于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 三、关于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及政府在其中的责任 签于公共服务供给中可能会发生“政府失灵”、“市场失灵”或“志愿失灵”现象,mcginnis (2000)“多中心供给模式”;schick(2004)认为,公共服务是一种“复合模式”,因为其提供来自于国家、市场和志愿部门三种力量,而由于不同国家政治结构、制度环境、文化和历史发展等的差异,这三种力量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作用能力是不同的。gidron(1992)根据资金筹集和服务的实际配送这两个关键因素,将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合作关系界定“政府主导模式”、“第三部门支配模式”、“双重模式”和“合作伙伴模式”;我国学者张菀?常?2008)提出了公共服务的“命令与控制模式”、“工商管理模式”、“社会化运行”与“市场化模式”等四种具体模式;陈瑞莲(2005)集中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问题,并论述了区域合作的条件和基础;何艳玲(2006)则探讨了更小区域内,即街区公共服务供给从“科层式供给”到“合作化供给”的问题,并运用具体的案例加以证实。对于公共服务供给中政府的责任,杨宏山(2007)主张,政府的职责是免费提供底线公共服务,超越底线的服务需求则应通过市场化机制提供;汪锦军(2010)认为,在目标导向上政府一方面需要担负更多的公共服务责任,而在制度上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创新,吸纳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参与到公服务体系中,政府在其中是规划与协调的角色。贾先文(2011)认为,目前我国市场和社会发育不成熟,与政府合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强。政府应重点充当培育市场主体、弱化作为生产者和理顺作为安排者的角色,并不断实现角色动态、渐进式转换,以改善公共服务供给结构。 四、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西方学者的研究集中于财政均等化,较早buchanan(1950)提出基于效率和公平的兼顾,财政政策应致力于使每一个处于平等地位的人都得到平等的对待;graham(1963)主张设定尽可能高的公共服务最低基本标准,并通过均衡性转移支付来实现;monisilan(2006)认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层面越高,支持力度就越大;nagel(2006)认为,美国、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如何创新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公共服务,不仅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也长期无法提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上也逐步引入了市场机制,改变了过去一家“包办”的做法,其中尤以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最为突出。这种市场化改革初期对政府财政的“减负”效果明显,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节省了宝贵的资金。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公其服务领域政府投入不足和过度市场化倾向问题逐渐凸显。医疗、教育、养老等本应由政府负担的公共服务支出被过度转嫁到公众身上,“看病贵”、“上学贵”、“养老无着”等问题越来越成为困扰社会公众的重要问题并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在此背景下,应重新审视我国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理顺财政支出结构,采用多元化供给方式,保证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公平。 一、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主要问题 1.基层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与事权不匹配 政府财政支出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供给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采取的“分级自治”、“垂直管理”的基本模式,导致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与其所承担的公共服务责任严重不匹配。我国每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50%左右,但其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经济发展、军事国防和外交等领域,而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却主要由省级以下各级政府提供,特别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往往由财政收入有限、供给能力低的基层政府承担。而“垂直管理”的行政模式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责任转嫁:通过设置“民生合格指数”、“官员升迁一票否决制度”等方式,将本应由上级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转移到下级政府。成为下级政府不得不承担的责任。目前,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这类区域性外溢效应较强的公共品过多地由基层政府承担,直接增加了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 2.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农村成为公其服务的薄弱环节。我国虽有9亿农民(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目前已有2亿多农民流入城市,成为流动人口,但仍然保留农民身份,在各项公共服务的获得上按照“属地”原则,仍旧从农村获得),占全国人口的近70%,但他们所获得的公共服务水平远不及城市人口同等水平。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不断流出,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也日益严峻,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令人尤为担忧。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源于我国城乡二元的结构特点,大量的建设和发展资金都被集中在城市,农村往往被忽略。 除中央对地方各级财政支持不足外,缺乏市场力量介入,市场化程度低也是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缺乏的重要问题。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出于“减负”和“增效”的目标,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政府逐渐将一部分公共服务提供领域向市场开放,允许市场力量进入,在如医疗、高等教育等领域引入了市场化力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些市场化的改革主要还是集中在城市范围内。以一、二线城市居多,一些公共服务领域甚至出现了“过度市场化”的倾向。而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个人支付能力弱、公其设施不足、金融机构缺乏、市场环境差等原因,几乎没有市场化力量愿意进入农村。政府投入不足,市场力量稀缺,使我国农村地区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的“贫困区”。 以医疗服务为例。目前我国医疗资源供给整体不足,并且绝大部分医疗设施、人才都被集中在一、二线大城市。同时,在农村地区人们只能获得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所提供的最低层次的医疗服务,当医疗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大量农村人口只能流入城市,这又增加了城市的医疗服务负担。因此,解决农村地区医疗服务供给问题对于解决我国的“看病难”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治理典型经验:以社会企业创新推动公共服务供给

社会治理典型经验:以社会企业创新推动公共服务供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7年北京人均GDP达到12.9万元,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长并呈现出个性化、差异化特征。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探索以社会企业创新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可以进一步高效配置政府、市场、社会和公民的责权关系,构筑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公共服务运行机制。 社会企业与公共服务供给 社会企业是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依靠提供产品或服务等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并取得可测量的社会成果的企业、合作社或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明确且优先的社会目标。其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养老、环保、助残、文化、教育、医疗、社区服务、食品安全、防灾减灾等公益特性显著的领域。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不同,社会企业将社会目标作为机构运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嵌入到组织的结构、治理和文化之中,而前者只是将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附带责任。二是具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社会企业通过创新的方式在上述领域开发产品和市场,靠市场机制实现更好的客户体验、更高的服务效率、更多元的成本分摊机制,从而更可持续地提供公共服务。具有自我造血机制是社会企业区别于依赖捐助的慈善组织的显著特点。三是具有保障社会目标优先的机制设计。具体包括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内部治理机制、不同程度的资产锁定、利润分配限制等。四是具有明确可测量的社会效果。通过社会影响力评估等方式,社会企业能够阐明其项目或年度受益人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员工保障、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成果。从国内外经

必修二政治生活知识结构图

《政治生活》知识结构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一、关于公民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2)公民依法享有……权利,履行……的义务. 3)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国家利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公民要依法有序的政治参与, 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5)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政治责任感,积极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二、关于政府: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决定了政府的性质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政府的职能是….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3).宗旨是…..原则是……. 4)政府要依法行政, 审慎用权,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5)自觉接受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切实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6),树立政府权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中国共产党 1、为什么? 1)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指导思想(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执政理念。 3)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需要。 4)坚持这样做的意义,结合材料。(p63-64,三个只有才…) 2、怎么做?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始终保持性质,坚持宗旨)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提高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4)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6)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研究述评

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研究述评 赵子建 2012-7-11 17:07:27 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1期英文标题:Review on the Supply Pattern of Public Service 作者简介:赵子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北京 100871) 内容提要: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研究以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多中心供给为主要内容,以多元供给主体之间关系为研究前沿,这些研究挖掘了各种供给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对公共服务供给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也有些研究过于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普适性而忽略了各国实际,因而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慎重辨别。 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供给网络/多中心供给 公共服务①的供给是政府职能之一。但政府供给公共服务则工具繁多,近年来各种见仁见智的观点与批判表明这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如果对这些观点与批判做一个总结可以看到,传统的单纯依靠政府供给的单一供给方式,已经或正在被充分挖掘市场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供给方式所取代,而且多元化的供给方式在不同国家也正在朝不同的方向发展。 实践的发展以理论的开拓为指导。公共服务供给理论源远流长,并且研究越来越深入,指导了公共服务供给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在对相关理论进行疏理的基础上考察供给方式的变化,是我们评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研究现状的主要思路。 一、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研究的主导理论与发展历程 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选择以对公共服务的性质与政府职能之间关系的认识为理论基础,这是许多研究的出发点。

一般认为,有关公共服务的性质与政府职能之间关系的论述在古典主义的国家理论与经济理论中就已经非常系统。社会契约论、经济自由论都主张公共服务的供给完全依附于政府职能的认识观,认为公共服务只能靠政府的力量来实现②。这种认识观奠定了此后所有相关研究的基点,此后有关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立论大多以此为根据。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和理论工具的缺乏,这种认识观并没有对公共服务的性质与供给方式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入分析,而后续的许多研究却正是在这方面找到了发挥空间。 现代微观经济学诞生之后,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开始应用于分析公共服务的供给问题,公共服务的供给开始摆脱对政府职能的依附,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内容之一③。早期的微观经济学用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来研究公共服务的供给,把公共服务看成是具有价值的稀缺产品,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私人效用,而供给及其改进效率的依据就是消费的私人效用与成本之比。这种分析方法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的运用,其意义在于将私人经济的交换原则应用于分析公共服务的供给,从而使公共服务的供给能用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加以解释。但这种研究忽视了公共服务的特殊性,试图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完全贯彻私人经济的效率原则,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微观经济学在经过马歇尔的综合之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一般分析方法④,这种分析方法用需求曲线与效用曲线来分析公共服务的供给,其结论是市场无法提供公共服务,而只能政府供给。这种结论相比古典主义国家理论下的公共服务供给,其进步在于把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职能具体为公民个人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并找到了分析个人需求的工具,实现了公共服务供给研究从宏观推理到微观分析的转变。以此为基础,福利经济学用资源最优配置标准、社会福利最大化标准以及外部性理论来判定公共服务的性质,认为那些在消费中会产生外部性并对公共福利产生影响的服务就具有某种程度的公共性,这种服务在供给过程会产生一种矛盾,即私人需求与社会供给的矛盾,这种矛盾会导致不符合福利标准的“错误

浅论中国国家权力结构体系的制约关系

浅论中国国家权力结构体系的制约关系 2013-09-02 15:17:03 《社会科学研究》石本惠 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人民群众在政治上、法律上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国家权力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为人民群众直接行使,而只能通过人民群众选举出来的代表行使,这就导致了权力所有者与权力使用者的分离,因而在我国国家权力结构体系中,权力制约问题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在实践上的应用都显得非常重要。笔者针对我国国家权力结构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议行合一”是社会主义国家权力运行机制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力是一个系统,处于这个系统最顶端的是国家。国家是特殊的权力机关,是权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权力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最重要的上层建筑,它是统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关对内实行阶级统治、巩固政权、进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对外防止侵略、维护国家独立的工具。为了保证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世界各国都制定了与之配套的国家权力结构及运作系统。纵观我国国家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它的核心是“议行合一”。所谓议行合一,就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机关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统一于和从属于国家权力机关的制度。我国目前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议行合一”制度的具体运用。它明显区别于资产阶级国家权力分割体制的三权分立。 “议行合一”制度的产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理论和实践上长期探索的结果。劳动人民在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到底用什么政权形式来代替被打碎了的旧的国家机器?或者说,社会主义国家是照搬三权分立体制还是应建立新型的人民政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了认真的探索。1871年巴黎公社诞生以后,马克思发现“公社就是帝国的直接对立物”和“可以使劳动者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进而提出“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1〕。这就是后来几乎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议行合一”制度。由于巴黎公社的政权形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受到了历史的局限,议行合一制度的完整阐述和真正确立,是在列宁写出《国家与革命》和十月革命胜利之后。1918年的苏俄宪法和1924、1936、1977年的前苏联宪法确立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苏维埃代表大会,尽管具体组织形式有所变化,但其内部分工性质的议行合一制度始终没有改变。在我国,议行合一的原则具体体现为民主集中制。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主张建立“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大政方针,选举政府”〔2〕的制度,并明确指出这种制度就是民主集中制。建国以后,从《共同纲领》到1954、1975、1978、1982年的宪法,都规定我国政权形式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 社会主义国家能够用议行合一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这首先是由当代社会两种截然不同的阶级主权所决定的。在国家权力不能进行分割的情况下,资产阶级集团利益的矛盾运动,决定了资本主义权力运行方式的分散性和多样性;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则决定了国家权力组织形式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基于集团利益与人民利益这两种对立的阶级主权观,在权力运行机制上就表现为三权分立与议行合一制度的对立:资产阶级为掌握权力而瓜分权力,为瓜分权力而制衡权力;无产阶级为最终消灭国家政权而整体占有权力,为管理社会而实行内部分工,在内部分工中实行权力制约而防止滥用权力。从历史发展来看,对于国家政权由有目的地占有到作为社会发展手段的占有,不能不是人类权力史上的伟大飞跃。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只注重政权形式的技术性设计和管理程序的完善,却往往撇开了任何政权组织和行政活动都必须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这一基本前提。在社会主义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