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考试大纲

1前言

根据原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人事局关于工程技术等系列中、初级职称试行专业技术资格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 [2005]26号)及《关于北京市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发[2005]34号)文件的要求,从2005年起,我市工程技术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试行考评结合的评价方式,为了做好考试工作,我们编写了本大纲。本大纲既是申报人参加考试的复习备考依据,也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的依据。

在考试知识体系及知识点的知晓程度上,本大纲从对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应具备的学识和技能要求出发,在考试要求中提出了“掌握”、“熟悉”和“了解”共3个层次的要求,这3个层次的具体涵义为:掌握系指在理解准确、透彻的基础上,能熟练自如地运用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熟悉系指能说明其要点,并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系指概略知道其原理及应用范畴。

在考试内容的安排上,本大纲从对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工作需要和综合素质要求出发,主要考核申报人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命题在本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内。考试采取笔试、闭卷的方式。考试题型为客观题。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

考试大纲编写组

二○一五年一月

2 基本要求

2.1 专业基础知识

基础化学是化工专业的主要应用基本理论,它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学科内容。要求申报人员具备运用基础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分析专业技术、分析和解决化学分析专业问题的能力。

2.1.1 无机化学

熟悉原子结构和元素知识;掌握分子结构及相关知识;熟悉物质的聚集状态及相关知识;掌握化学反应、反应平衡及相关知识。

2.1.2 有机化学

熟悉常见有机物的分类、命名及分子结构知识;掌握常见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和化学鉴别方法。

2.1.3 分析化学

熟悉数据处理知识;了解常见无机、有机物化学定性分析知识;掌握称量分析法;掌握滴定分析法;了解常用物性测试方法;了解常见仪器分析方法分类及应用知识;掌握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熟悉库仑分析法、极谱分析法、伏安分析法、电导滴定法、电质量分析法;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光光度法-下同);了解火焰发射及原子荧光光谱法;掌握紫外及可见光吸收光谱法;了解红外吸收光谱法;了解质谱分析法;了解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掌握气相色谱法;掌握液相色谱法。

2.2 实务及相关知识

通过考试认定申报人员能够掌握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的常用标准与方法;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了解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具有解决本专业领域内技术问题的能力,并能指导一般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和学习。

2.2.1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基本技术

掌握常用分析化学专业术语与词汇;熟悉试样的采取与制备技术;掌握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技术;掌握与化学分析专业工作相关的安全与环保技术;熟悉标准编制及标准化知识;熟悉实验室常用分析检验设备的性能评定与维护方法;熟悉化学分析实验室相关技术工作内容;具备从事分析实验室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2.2.2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定性分析技术

了解常见阴、阳离子的定性鉴定方法;了解常见有机物及官能团的定性分析方法和应用;具有在化学分析专业工作中正确使用上述方法的能力。

2.2.3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定量分析技术

掌握常用的滴定分析方法、称量分析方法、常量气体定量分析方法;熟悉常见有机官能团定量分析方法;具备在化学分析专业工作中熟练运用上述方法的能力。

2.2.4 仪器分析技术

熟悉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常用仪器分析方法;掌握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应用技术;熟悉库仑分析法、极谱分析法、伏安分析法、电导滴定法、电质量分析法等电化学分析法的应用技术;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光光度法-下同)的应用技术;了解火焰发射及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应用技术;掌握紫外及可见光吸收光谱法的应用技术;了解红外吸收光谱法、质谱分析法、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的应用技术;掌握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的应用技术;能正确运用常用仪器分析方法完成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相关技术工作。

2.2.5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相关专业知识

熟悉与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熟悉质量管理知识;熟悉实验室认证认可知识;了解知识产权保护知识。

3 复习要点

3.1 专业基础知识

3.1.1 无机化学知识

1、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和四个量子数的相关知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分子结构和分子间力

(1)价键理论:共价键的本质;共价键的特征;类型;离子键的本质和特征;配位键的本质和特征。

(2)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

3、分子间力和氢键的相关知识。

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三态以及相互变化;溶液的组成、溶液浓度的表示、稀溶液的性质等相关知识;等离子体的相关知识。

4、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平衡常数和相关计算;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化学平衡的方向。

5、完成并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

6、利用溶解度进行相关的化学计算。

7、主族元素的变化规律,相关化学反应的解释和判断。

8、铁、铜、锌、锰、铬等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

9、常用酸碱理论;常见酸、碱、盐、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和相关反应。

3.1.2 有机化学知识

1、烷烃的物理、化学性质,8个碳以内烷烃的系统命名法和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2、常见不饱和脂肪烃的化学性质,8个碳以内烯烃的系统命名法、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和化学鉴别方法;

3、常见芳香烃的化学性质和系统命名法;

4、常见醇、酚、醚的化学性质、系统命名法和化学鉴别方法;

5、常见醛、酮的化学性质、系统命名法和化学鉴别方法;

6、常见羧酸及衍生物的化学性质、系统命名法和化学鉴别方法。

3.1.3分析化学知识

1、误差及偏差的概念、分类、表示方法与减免方法,有效数字的概念及其运算;

2、滴定分析基本概念和原理,滴定分析的条件与滴定方式,标准物与处理条件、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滴定度及滴定结果的计算;

3、典型酸、碱、盐溶液的pH值的计算以及缓冲溶液的相关知识;

4、典型的酸、碱指示剂,典型酸、碱、盐化合物含量的酸碱滴定法测定及相关计算;

5、典型的金属指示剂;

6、EDTA溶液的性质,典型化合物含量的络合(配位)滴定法测定及相关计算;

7、电极电势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能斯特方程式),利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或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次序;

8、高锰酸钾法和碘量法滴定条件的选择,典型化合物含量的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及相关计算;

9、沉淀溶度积常数判断沉淀-溶解的次序,典型化合物含量的沉淀滴定法测定及相关计算;

10、重量分析的相关理论和典型化合物的含量测定及相关计算;

11、化学分离的相关理论和典型化合物的分离操作。

12、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基本原理;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的概念与实例,使用玻璃电极的注意事项;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操作过程;电位分析法的有关计算和仪器的使用与维护保养;库仑分析法的原理、分类与应用;极谱分析法原理、分类与应用;伏安分析法原理、分类与应用;电导滴定法原理与应用;电质量分析法原理与应用。

13、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步骤、测定条件的选择与确定的依据;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定性、定量方法和相关计算;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相关知识。

14、光的吸收定律及其有关计算;显色条件和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方法;紫外及可见光光吸收光谱法的原理,分析步骤及注意事项;紫外及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相关知识。

15、红外吸收光谱法原理与应用;质谱分析法原理与应用;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原理与应用;

16、气相色谱法基本原理,气相色谱仪、流动相、固定相、色谱柱、检测器等相关知识;气相色谱常用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和相关计算;气相色谱与其它仪器联合使用的相关知识。

17、液相色谱法基本原理,液相色谱仪、色谱柱、流动相和固定相、检测器等相关知识;掌握液相色谱法定性、定量方法;品预处理方法。

18、沸点(沸程)、蒸汽压、熔点(结晶点)、折光率、比旋光度、黏度、密度等常用物理常数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有关计算。

3.2 实务及相关知识

3.2.1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基本技术

1、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相关的量纲(有关量、单位和符号)。本部分内容应参照如下国家标准:(注:未标注年份的标准,以最新发布或修订的年份版本为准。下同)GB 3100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GB 3101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GB 3102(系列)有关各专业量和单位的标准

2、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标准化知识;化学分析专业标准的编制方法。本部分内容可参照如下国家及行业标准:

GB/T 20001.1 标准编写规则第1部分术语

GB/T 20001.2 标准编写规则第2部分符号

GB/T 20001.3 标准编写规则第3部分信息分类编码

GB/T 20001.4 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

HG/T 2954-2008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方法标准编写格式

HG/T 2955-2008分子吸收光谱分析方法标准编写格式

3、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的专业术语与词汇。本部分内容应参照如下国家及行业标准:

GB/T 4650-2012工业用化学产品采样词汇

GB/T 14666 分析化学术语

GB/T 13966-2013分析仪器术语

GB/T 4470 火焰发射、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术语

GB/T 8322-2008分子吸收光谱法术语

GB/T 4946-2008 气相色谱法术语

GB/T 9008-2007 液相色谱法术语柱色谱法和平面色谱法

GB/T 14850-2008 气体分析词汇

JJF 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技术规范

4、试样的采取与制备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本部分内容应参照如下国家及行业标准:

GB/T 6678化工产品采样总则

GB/T 6679固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6680 液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6681气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 3723 工业用化学产品采样安全通则

与产品检验相关的国家与行业标准中有关样品采取与制备部分的规定。

5、分析结果的处理、检验与判定。本部分内容应参照如下国家及行业标准:

GB/T 8170-2008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6379.1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第1部分:总则与定义GB/T 6379.2 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第2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重复性与再现性的基本方法

GB/T 6379.3-2012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 第3部分:标准测量方法精密度的中间度量

GB/T 6379.4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 第4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正确度的基本方法

GB/T 6379.5 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 第5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精密度的可替代方法

GB/T 6379.6-2009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第6部分:准确度值的实际应用

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6、分析实验室常用分析仪器及设备的性能评定与维护方法;实验室用水规格及试验方法;标准溶液等实验室制剂的制备方法等。本部分内容可参照如下国家及行业标准:GB/T 601化学试剂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

GB/T 602化学试剂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的制备

GB/T 603化学试剂试验方法中所用制剂及制品的制备

GB/T 6682-2008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 15346-2012 化学试剂包装及标志

GB/T 12519-2010 分析仪器通用技术条件

GB/T 25472-2010 分析仪器质量检验规则

GB/T 20245 电化学分析器性能表示

GB/T 11165实验室pH计

GB/T 26811-2011 离子选择电极

GB/T 26812-2011 离子选择电极校准溶液制备方法

GB/T 27500-2011 pH值测定用复合玻璃电极

GB/T 27501-2011 pH值测定用缓冲溶液制备方法

GB/T 27756-2011 pH值测定用玻璃电极

GB/T 27757-2011pH值测定用参比电极

GB/T 21187-2007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GB/T 21191-2007 原子荧光光谱仪

GB/T 26798-2011 单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GB/T 26810-2011 可见分光光度计

GB/T 26813-2011 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GB/T 21186-2007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GB/T 26792-2011高效液相色谱仪

GB/T 30430-2013 气相色谱仪测试用标准色谱柱

GB/T 30431-2013 实验室气相色谱仪

GB/T 30433-2013 液相色谱仪测试用标准色谱柱

7、分析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技术:分析实验室安全操作守则;安全分析方法;剧毒物、强氧化剂、爆炸性物质等化学危险品的使用与处理方法;防爆、气瓶(钢瓶)及高压气体的使用;防毒和防放射性措施;安全事故的急救与处理方法;实验室消防技术与防火措施;安全用电技术与措施;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方法;实验室废气、废水的处理与排放方法;实验室化学物质泄露造成环境污染的处置方法。本部分内容可参照如下国家标准:

GB 18218-2009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13690-2009 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

GB 20576~20599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GB 20601~20602 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

GB/T 16483-2008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内容和项目顺序

GB 6944-2012 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

GB/T 24774-2009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象形图标识通则

GB/T 21535-2008危险化学品爆炸品名词术语

GB/T 22225-2008 化学品危险性评价通则

GBZ 230-2010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 4793.1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

3.2.2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定性分析技术

1、常见阳离子定性鉴定方法:K+、Na+、Ca2+、Mg2+、Ag+、Al3+、Pb2+、Bi3+、Cu2+、Cd2+、Cr3+、Hg2+、Hg22+、As III, V、Sb III, V、SnⅡ, Ⅳ、Fe3+、Fe2+、Mn2+、Zn2+、Co2+、Ni2+、Ba2+、Sr2+、NH4+

2、常见阴离子定性鉴定方法:SO42-、SO32-、S2O32-、S2-、SiO32-、CO32- 、PO43-、Cl-、Br-、I-、NO3-、NO2-和Ac-

3、有机官能团的定性分析方法:醇、酚、醛、酮、酯、羧酸、卤代烃、烯、炔、环烷烃、芳香烃

3.2.3 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定量分析技术

滴定分析方法: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络合(配位)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非水滴定法;

称量分析方法:水分测定,灼烧失量测定,灰分、挥发分测定,不溶物、悬浮物测定,萃取称量法;

常量气体定量分析方法:气体容量法(奥氏分析);

常见有机物及官能团定量分析方法;有机物中碳和氢的测定,有机物中氮、卤素、硫、磷的测定,常见官能团羧酸、酐、醛、醇、酚、酮、酯的定量分析方法。

本部分内容可参照常见化学品或常见检测对象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中,有关滴定分析、重量分析、气体分析、有机官能团分析等部分所规定的方法,示例标准如下:GB/T 337.2工业硝酸稀硝酸(4.1硝酸含量的测定酸碱滴定法)

GB/T 23952-2009无机化工产品中总氮含量测定的通用方法蒸馏-酸碱滴定法

GB 1616 工业过氧化氢(4.1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高锰酸钾法)

GB/T 23940-2009 工业过硫酸盐产品的分析方法(碘量法)

GB/T 15452-2009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钙、镁离子的测定EDTA滴定法

GB/T 21525-2008 无机化工产品中镁含量测定的通用方法络合滴定法

GB/T 13025.5-2012 制盐工业通用试验方法氯离子的测定(沉淀滴定法)

GB/T 7815-2008 工业用季戊四醇(5.4羟基含量测定)

GB/T 6324.5-2008 有机化工产品试验方法第5部分:有机化工产品中羰基化合物含量的测定(4.3 容量法)

GB/T 23825-2009 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量测定气体分析法

JB/T 6647-2011 碳化物中总碳含量的测定气体容量法

GB/T 6284-2006 化工产品中水分测定的通用方法干燥减量法

GB/T 13025.8-2012制盐工业通用试验方法硫酸根的测定(重量法)

3.2.4 仪器分析技术

常用仪器分析方法如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及可见光吸收光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等,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方法原理,分析步骤,仪器条件,试剂与材料,干扰因素,分析结果处理。

本部分内容可参照常见化学品或常见检测对象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中有关仪器分析方法。相关标准示例如下:

GB/T 15337-2008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通则

GB/T 9723-2007 化学试剂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通则

GB/T 23768-2009 无机化工产品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通则

GB/T 16631-2008 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

GB/T 9722-2006 化学试剂气相色谱法通则

GB/T 6040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通则

GB/T 6041 质谱分析方法通则

GB/T 3914-2008 化学试剂阳极溶出伏安法通则

GB/T 9724-2007 化学试剂pH值测定通则

GB/T 23769-2009 无机化工产品水溶液中pH值测定通用方法

GB/T 9725-2007 化学试剂电位滴定法通则

GB/T 23840-2009 无机化工产品电位滴定法通则

GB/T 9721-2006 化学试剂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通则(紫外和可见光部分)

GB/T 3049-2006 工业用化工产品铁含量测定的通用方法1,10-菲啰啉分光光度法

GB/T 23841-2009 无机化工产品中镉含量测定的通用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20675-2006 制盐工业通用试验方法铜离子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21057-2007 无机化工产品中氟含量测定的通用方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GB/T 3050 无机化工产品中氯化物含量测定的通用方法电位滴定法

GB/T 6283-2008 化工产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卡尔.费休法(通用方法)

GB/T 12717-2007 工业用乙酸酯类试验方法(3.10乙酸酯含量和醇含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 3393-2009 工业用乙烯、丙烯中微量氢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 22400-2008 原料乳中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液相色谱法

GB 9558 晶体乐果(4.3 乐果含量的测定 4.3.1液相色谱法-仲裁法)

3.2.5分析化学与检验专业相关专业知识

1、与化学分析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应熟悉如下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

《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45号)

《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第170号国际公约)

2、质量管理知识:质量与产品质量(质量定义产品质量与质量特性产品质量的形成与质量职能及职责);质量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含义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全面管理的基础工作);ISO9000族标准与质量体系(构成与内容质量体系建立);质量认证(质量认证类型产品质量认证质量体系认证);现场管理(5S活动定量管理)等。

本部分内容可参照如下国家及行业标准:

GB/T 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GB/T 19004-2011追求组织的持续成功质量管理方法

GB/T 19015-2008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计划指南

GB/T 19017-2008质量管理体系技术状态管理指南

GB/T 27053-2008合格评定产品认证中利用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指南

GB/T 29590-2013企业现场管理准则

3、实验室认证认可知识:认可作用;认可规则;认可条件;认可程序等。

本部分内容可参照如下国家及行业标准:

GB/T 27025-2008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CNAS-CL01-2006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CNAS-CL06-2011量值溯源要求

CNAS-CL07-2011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

CNAS-CL08-2006 评价和报告测试结果与规定限量符合性的要求

CNAS-CL10-2012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化学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CNAS-GL06-2006 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

CNAS-RL01-2011 实验室认可规则

CNAS-RL02-2010 能力验证规则

4、知识产权保护知识: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知识产权的分类;知识产权法;专利权的定义与分类;商标的定义;著作权与版权的定义;专利权和商标的申报程序;专利权和商标保护的时效。

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大纲

目录 Ⅰ、考试性质 (1) Ⅱ、考试说明 (1) Ⅲ、测试内容与要求 (5) Ⅳ、模拟试卷与答案 (11) 试卷一(信息技术基础) (11) 试卷二(信息技术基础) (18) 试卷三(多媒体技术应用) (25) 试卷四(多媒体技术应用) (29) 试卷五(网络技术应用) (33) 试卷六(网络技术应用) (37) 参考答案 (41)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国家考试,是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行的终结性考试,旨在全面反映高中学生在各学科所达到的学业水平。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普通高中课程管理,督促学校认真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 Ⅱ、考试说明 1.指导思想。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遵循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考试内容,适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映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信息技术与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与责任感,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命题依据。2012年贵州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业水平考试,以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实验)》和《贵州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为命题依据。 2.考试范围。依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实验)》,我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为必修学分规定的学习内容,即必修模块内容和一个选修模块的内容。根据我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现状和实际情况,考生可从“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和“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中任意选择一个模块进行考试。 3.考试标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次考试将学业水平要求定为三级标准,在不同内容上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A级:对应于了解水平与模仿水平——再认或回忆事实性知识;识别、辨别事实或证据;列举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 B级:对应于理解水平与独立操作水平——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独立完成操作;在评价和鉴别基础上的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C级:对应于迁移应用水平与熟练操作水平——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将学到的概念、原理与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之间的合理联系等。根据需要评价、选择并熟练操作技术和工具。 4.考试形式。考试采用局域网环境下的无纸化上机考试,实行闭卷方式。考生使用考试软件、通过上机实际操作进行答卷。考生的试卷由计算机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智能生成,考生答题的所有过程全部在计算机上进行。

《金融市场学》教学大纲

《金融市场学》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金融市场学》是经济类专业,特别是金融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从市场运行的角度介绍金融市场的构成以及运作状况,力图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构建起从一般理论到微观构成以及运行机制的桥梁,为后续课程如金融工程、衍生金融工具等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前端课程为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后续课程包括金融工程、衍生金融工具等。 (二)教学目的 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金融市场的结构和运作机制,掌握金融市场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结合现实进行最基本的实践操作,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三)教学时数 每周三课时,共计54课时 (四)教学方法 教学中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小论文、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力求使教学过程生动、灵活。 (五)面向专业 面向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金融市场导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学习,基本掌握金融市场的概念,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构成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金融市场的概念,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构成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金融市场的地位、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类型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金融市场概述 一、金融资产及其与实物资产的差异 二、金融市场的定义 三、金融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四、金融市场的地位 五、金融市场的经济功能 第二节金融市场的主体与客体 一、金融市场的主体 二、金融市场的客体 第三节金融市场的构成与分类 一、按标的物划分 二、按金融资产的发行与流通特征划分 三、按市场微观结构划分 四、按地域划分

广东科技学院财经学院《金融学基础》考试大纲1129

广东科技学院财经学院专插本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金融学基础 一、命题原则 命题以教材为依据,反映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兼顾概念、理解、应用、综合等内容,试题既要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能考查学生的能力,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占90%,综合、应用等占10%。试题的覆盖面大,重点内容占90%,非重点内容占10%左右。试题难易适中,一般难度题占70%,中等难度题占25%左右,较高难度题占5%左右。试题力求客观、科学,语言精练,题意准确;试题类型尽可能多样化。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基本内容 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1 货币的起源、本质与货币形态的演变 了解货币产生以及货币发展演变的历史,理解货币的本质。 1.2 货币的职能 掌握货币的职能。 1.3 货币制度 熟悉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不同的货币本位制度。 第2章信用与利息 2.1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了解信用的构成要素。 2.2 信用形式与信用工具 掌握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政府信用、消费信用。 2.3 利息与利率 掌握利率的种类;理解利率的微观调节功能、宏观调节功能;了解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第3章金融体系 3.1 金融机构的产生与金融体系的形成

了解金融机构的产生、了解金融体系的形成。 3.2 现代金融体系的构成 掌握各种金融机构的职能。 3.3 我国的金融体系 熟悉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第4章商业银行 4.1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了解商业银行的产生历史、熟悉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 4.2 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与组织制度 理解商业银行的职能、熟悉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 4.3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掌握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表外业务。 4.4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原则、熟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第5章非银行金融机构 5.1 保险公司 熟悉保险公司的职能。 5.2 证券公司 熟悉证券公司的业务类型。 5.3 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了解政策性金融机构、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的业务。 第6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6.1 中央银行的产生、发展与类型 了解中央银行的产生、历史演变和发展;掌握中央银行的类型。 6.2 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理解中央银行的性质;掌握中央银行的职能。 6.3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教学大纲电子教案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时数:46 其中实验/上机学时:32∕14 学分数:3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计算机上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 后续课程:无 教学参考书: 段云所等编,《信息安全概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09-01。 步山岳等编,《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9-1。 考试方式: 对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整体考核,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个人能力。多环节成绩评定包括作业、讨论、实习、测验、论文和笔试成绩等。综合定量评价: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开课部门:计算机系专业基础教研室 课程简介:(200~500字) 本课程可以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掌握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的基本方法,加强对计算机安全重要性的理解;熟悉计算机安全的基本理论;了解当前网络信息安全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培养学生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积累初步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经验。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开设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遵循知识实用、丰富,新颖为原则。教学的主导目标是通过学习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基础理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网络信息安全实用技能,为学生今后进行进一步学习、研究信息安全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从理论、技术和应用等全方面认识信息网络。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基础知识;掌握信息安全理论基础;掌握信息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防火墙、VPN、入侵检测、安全审计等常用计算机安全防御技术;掌握安全协议基本原理及IPSec、SSL、SSH,X.509等常见安全协议;掌握Windows和UNIX的常用安全防御技术;掌握端口扫描、窃听等系统与网络攻击及防御方法。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具备计算机安全防御的技能,并能够依据实际需求,设计

地球化学

1.生物圈:生命活动的范围包括水圈,大气圈,浅层岩石圈。 有机圈:生物及其产生的有机质分布空间。它不仅包括生物圈,而且包括沉积岩石圈。 2.地球化学界面:是指Eh值或pH值的某种特定值或某种特定界限,特定的矿物或沉积物只在界限的一边存在,不在界限的另一边存在。 3.有机物界面:指位于Eh值为0的界面(界限),有机物在下方为还原环境,有机物能够保存,在上方为氧化环境,有机物不能保存。 4.沥青A:使用有机溶剂直接从沉积物或岩石中直接提取的可溶有机物。 沥青B:从已抽取沥青A的沉积物或岩石的残积物,经过高温热解再用有机溶剂提取的有机物。 沥青C:从已抽取沥青A的沉积物或岩石的残余物,经过酸(HCL)的处理后,再用有机溶剂提取的有机物。 5.氯仿沥青A组分:(1)油质:即溶于石油醚而不被硅胶吸附的沥青部分。(2)胶质:用苯和乙醇—苯从硅胶中解析的产物。(3)沥青质:溶于氯仿而不溶于石油醚的沥青部分。 6.干酪根:泛指一切不溶于常用有机溶剂的沉积岩中的有机质。 7.有机显微组分:能在显微镜下辨认出来的有机组分。 8.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是指稳定13C与12C相对原子丰度比值。 9.干酪根的类型:一,据生物来源分类可以分为腐泥型和腐植型。二、根据显微组分、如果干酪根主要由某一显微组分组成,即称它为这种

干酪根。三、根据干酪根元素分类法:可将干酪根划分为Ⅰ、Ⅱ、Ⅲ、Ⅳ型。 10.腐泥型干酪根:主要由产烃能力高的腐泥质(类脂化合物,蛋白质)组成的干酪根。 腐殖型干酪根:主要由产烃能力低的腐殖质(高等植物组分,木质素,丹宁,纤维素)组成的干酪根。 11.有机质的成熟度:是指有机质的热演化水平,是沉积有机质在低温升高的条件下有机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总和。 12.生烃演化模式:是指有机质在生烃演化过程中所表现的基本规律的总和。 13.生油门限:是指沉积盆地中干酪根开始热降解生烃作用的起始成熟度或深度。跨越这一成熟度或深度后,干酪根便开始有效的生烃作用。 液态窗:油气大量生成的温度范围65.6—149. 14.未熟—低熟油:是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包括在生物甲烷气生烃高峰之后,在埋藏升温达到干酪根晚期热降解大量生油之前,经由不同生烃机制的地温生物化学反应生成并释放出来的液态和气态烃。 15.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油气中和沉积有机质中源于生物具有的特征,稳定的碳骨架,在油气生成过程中没有或很少发生变化,能追溯和识别其原始先质的碳骨架化合物。 16.质谱图:化合物在电子的轰击后,会根据化合物结构属性离解成

高中信息技术考试大纲

高中信息技术考试大纲----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第五章) 信息技术与社会 (一)信息及其特征 1、现代社会中,人们把(B)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物质、能量、知识 B.信息、物质、能量 C.财富、能量、知识 D.精神、物质、知识 2、盲人摸象体现了信息交流的重要性,信息可以交流说明了信息具有(D) A.价值性B.时效性C.载体依附性D.共享性 3、下列叙述中,其中(D)是错误的 A.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B.信息具有时效性特征 C.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D.获取了一个信息后,它的价值将永远存在。 4、网络上的信息被人下载和利用,这正说明信息具有(A)

A.价值性B.时效性C.载体依附性D.可转换性 5、(B)不属于信息的主要特征 A.时效性B.不可能增值C.可传递、共享D.依附性 6、下面哪一个不属于信息的一般特征?(D) A.载体依附性B.价值性C.时效性D.独享性 7、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体现了信息的(C) A.载体依附性B.共享性C.时效性D.必要性 8、交通信号灯能同时被行人接收,说明信息具有( B )。 A.依附性 B.共享性 C.价值性 D.时效性 9、关于信息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信息能够独立存在B:信息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C:信息不能分享D:信息反映的是时间永久状态

10、下面对信息特征的理解,错误的( B ) A.天气预报、情报等引出信息有时效性 B.信息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C.刻在甲骨文上的文字说明信息的依附性 D.盲人摸象引出信息具有不完全性 11、在朝鲜战争即将爆发的时候,蓝德公司向美国政局高价兜售一份调查报告没被理会,战后美国政府分文未花就得到该报告,这体现了信息的:( D ) A:价值性B:可伪性C:具有可传递性D:具有失效性 12、关于信息共享与物质的共享的差别,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A:信息一方使用时另一方就不能使用B:信息使用后就会损耗 C:信息可无限复制、传播或分配给众多的使用者D:信息可以有限的使用 13、将几副相互无关联的图像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的加工后,形成一副富有创意,有实际用途的图像,这体现了信息是(C)

金融学课程考试大纲

《金融学》课程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金融学是专门研究货币、信用及金融机构的科学,是经济学的专业基础课。 金融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货币、信用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及国际金融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对资金融通的概念、性质、特征及主要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对金融学这门课程有所了解,并且使学生逐渐关注现实的金融热点问题,为以后将要学习的金融类专业课(如商业银行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学及国际金融学等)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掌握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货币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金融学的主要内涵有大致的了解。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掌握,尤其是要系统地学习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课程,对商品、货币等问题有先期的知识准备。通过学习金融学,要求学生系统而全面的掌握货币及货币制度、信用及信用形式、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货币供给与需求、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以及国际收支和外汇等方面的知识,并结合所学的专业理论关注现实的经济问题,尤其是金融方面的问题,在可能的情况下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以解决现实中的疑难问题。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先修课程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货币的定义及发展形式,理解货币的各种职能,重点掌握货币职能的特点与作用;掌握货币制度的定义、内容及其发展。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1、货币的本质与基本职能 2、货币制度的定义、内容及发展 第二章信用与融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信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演变,重点理解高利贷信用的特点与作用。掌握现代各种信用形式及其特点、作用、应用范围;了解信用工具的特点;了解融资渠道的种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1、信用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作用、应用范围 2、高利贷信用的特点作用 3、融资渠道

广东财经大学2018年金融学院《金融学基础》硕士考试大纲_广东财经大学考研论坛

广东财经大学2018年金融学院《金融学基础》硕士考试大纲 《金融学基础》考试大纲概述: 学生应掌握金融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考察学生对金融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注重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考察,考察学生综合运用金融学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总论 1.货币 货币的定义,货币的职能,货币的类型,货币制度,货币的度量与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与准货币。 2.金融系统 资金盈余者与资金短缺者,资金盈余者与短缺者直接的联系机制,金融体系的功能,金融工具,金融系统中的信息不对称。 3.货币的时间价值 货币的时间价值及其计量,复利与终值的计算,现值与年金现值,年金现值与终值的结合,通货膨胀、利息税的影响。 4.资源的时间配置:储蓄与消费的选择 储蓄的性质及其形式,储蓄的动机,储蓄与消费的选择,生命周期储蓄计划。 5.资金盈余者的资产选择与风险管理 资产的类别及其各自的属性,资产选择的决定因素,资产风险及其管理。 6.资金短缺者的融资选择 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企业融资结构,政府融资。 二、机构与市场 7.金融系统中的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与期货市场,其他金融机构,政策与监管金融机构。 8.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 商业银行业务,资产与负债管理,流动性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管理。 9.长期资本市场 长期资本市场定义,长期资本市场工具的发行与交易,资本市场债券价值评估,股票价值评估,市场有效性与市场的过度反应。 10.短期货币市场 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短期债券与债券回购市场,货币市场基金。 11.外汇市场 外汇与汇率,外汇交易,汇率风险及其管理。 12.金融衍生品市场 远期交易,期货,期权,互换。 三、金融调控 13.货币供给 基础货币与基础货币方程式,银行体系派生存款的创造,货币乘数,决定货币乘数值因子的背后因素,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14.货币需求 古典货币数量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主义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现代货币数量论,开放经济中的货币需求、货币替代与资产替代,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的迷失。 15.利率水平与利率结构

教师资格初中信息技术考试大纲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国内外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信息技术学科的特征与应用领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开展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训实践。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目标,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能力。认识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并能依据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组织有效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能力。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能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信息技术专业知识 (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的发展动态,掌握与初中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金融学基础参考书目和考试大纲

上海财经大学硕士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812金融学基础参考书目和考试大纲 发布时间:2010-07-14 金融学基础分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宏观金融(国际金融与货币银行学)、微观金融(投资学与公司金融)三部分,各部分各占比1/3。 参考书目为: 1、《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七版)》范里安,格致出版社,2009年 2、《宏观经济学》曼昆(Mankiw),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国际金融学》奚君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 4、《货币银行学》(第二版)戴国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5、《投资学》金德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6、《公司理财》(原书第7版)斯蒂芬. 罗斯等,机械工业出版,2007年 考试大纲为: 微观经济学部分: 一、消费者行为:预算约束、消费者偏好与效用函数、消费者最优选择、需求、斯勒茨基方程、消费者剩余 二、不确定性:期望(预期)效用函数、风险规避、风险性资产 三、生产者行为:技术、成本最小化、成本曲线、利润最大化、企业供给 四、竞争性市场:市场需求、行业供给、短期均衡、长期均衡、经济租金、竞争性市场中的税收与税负转嫁 五、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定价、价格歧视、自然垄断、寡头产量竞争、产量合谋、产量领导者模型、价格领导者模型 六、博弈论基础:支付矩阵、纳什均衡、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七、一般均衡:交换经济均衡、帕累托有效、均衡与效率(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 八、外部性与公共品 宏观经济学部分: 一、国民收入核算与国民收入恒等式 二、IS-LM模型 1、收入与支出 2、IS-LM模型 3、IS-LM模型中的财政、货币政策 4、开放经济下IS-LM模型政策效应分析 三、总供给与总需求 1、总供给与总需求 2、失业与通货膨胀 四、经济增长 1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2、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五、消费 1、持久性收入消费理论 2、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行为 六、投资 1、基本投资理论

信息安全工程师考试大纲

信息安全工程师考试大纲 一、考试说明 1. 考试要求: (1)熟悉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基础知识; (2)熟悉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知识; (3)掌握操作系统的安全特征、安全管理与配置; (4)掌握常见的网络安全技术; (5)掌握密码学的基础知识; (6)掌握应用系统安全的基本设计和实现方法; (7)掌握信息系统安全运行保障技术; (8)了解信息安全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9)熟悉信息安全有关的标准化知识; (10)熟悉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的基础知识; (11)正确阅读和理解信息安全的英文资料。 2.通过本级考试的合格人员能根据应用部门的要求进行信息系 统安全方案的规划、设计与实现;能进行安全设备的软硬件安装调试;能进行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维护和管理;能高效、可靠、安 全地管理信息资源;遵纪守法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工程师的实际 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能指导助理工程师从事安全系统的构建和管理工作。 3. 本级考试设置的科目包括: (1)信息安全基础知识,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笔试,选择题; (2)信息安全应用技术,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笔试,问答题。

二、考试范围 考试科目1:信息安全基础知识 1.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 1.1数制及其转换 ●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和十六进制等常用数制及其相互转换 1.2计算机内数据的表示 ●数的表示(补码表示,整数和实数的表示,精度和溢出) ●非数值表示(字符和汉字表示,声音表示、图像表示) 1.3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计算机中的二进制数运算方法 ●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 1.4数学基础知识 ●排列组合,概率应用,数据的统计分析 ●编码基础(ASCII码,汉字编码,奇偶校验,海明码,霍夫曼 码、循环冗余码) ●初等数论基本知识(整除、同余、素数) 2.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 2.1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 2.1.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体系结构分类及特性 ●CPU、存储器的组成、性能和基本工作原理 ●常用I/O设备、通信设备的性能以及基本工作原理 ●I/O接口的功能、类型和特性 ●CISC/RISC,流水线操作,多处理机,并行处理 2.1.2存储系统 ●虚拟存储器基本工作原理,多级存储体系

初中信息技术考试大纲

初中信息技术考试大纲 纲要内容知识点及技能要点 目标要求 备注识 记 理 解 掌 握 应 用 信息概述信息的含义√ 信息的含义;常见的信息标识符; 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等 信息的特性√√ 信息处理信息的获取√ 获得信息的途径,收集信息的方 法;会选用适当的信息采集工具, 如计算机、扫描仪、照相机、摄像 机、录音机等获取信息 信息的传输√广播、电视、通讯、网络等 信息的存储√ 生活中常见的存储信息的载体如 报纸、图书、光盘、磁带、硬盘、 U盘等 信息的处理√使用不同的工具处理信息 信息的应用√ 信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应用; 信息对生活的影响等 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计算机中的数制√√ 数制的概念,计算机采用二进制数 的原理 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 的关系 √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的相互转换信息的存储单位√ “位”“字节”的概念;常见容量 存储单位KB/MB/GB/TB等 计算机的信息编码√国际通用的编码系统、国标码等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含义及组 成 √ 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信息技术在社会、生 活、学习、工作中的应 用 √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应用等 中学生信息素养中学生对信息社会的 适应能力 √√ 运用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 力、信息免疫能力等 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的概念;信息技术可能带 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常见 计算机安全问题如病毒、黑客、传 播有害信息、窃听、越权存取等; 信息安全意识的树立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 公约 √ 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发展史√ 早期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计算机发 展的几个时代 计算机的分类√ 计算机发展方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 人工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 用 √ 常见人工智能的实例;中学生机器 人活动 认识机器人√人工智能机器人,传感器等 仿真编程√基本的前进、停止、左右手规则等 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冯·诺依曼”原理等 计算机硬件系统组成√√ 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 设备 计算机的软件系统计算机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系统、故 障诊断程序及其他服务性程序等计算机应用软件√ 杀毒软件√√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点;计算机 病毒的危害;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措 施;常见杀毒软件 其他常用软件√√ 操作系统概述操作系统概念及作用√√常见操作系统√√ Windows 操作系统桌面√ 窗口√√ 程序的启动与退出√ 鼠标√ 键盘 √√功能键组合键的应用;指法、坐姿 等;中文输入法的应用;智能输入 法的特点 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 操作 √√√ 系统资源管理√ 控制面板√键盘、鼠标、桌面、用户等的设置常用附件程序的应用 √√画图程序、Windows MediaPlayer、 录音机、记事本等的简单应用 软件的安装和卸载 √√软件安装和卸载的常规方法;软件 知识产权的保护等 文字处理应用文字处理软件在实际 生活中的应用 √ 常用文字处理软件√ Word、 Wps等文字处理软件的在实 际生活中的应用

金融市场学教学大纲(08经济学适用)

《金融市场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课程代码: 0640055 课程学时: 48 学分: 3 适用专业: 经济学专业(金融方向) 开课时间: 二年级二学期开课单位: 财经系 大纲执笔人: 伦绮雯大纲审定人: 谷雯 一、课程性质、任务 金融市场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及其各主体行为规律的科学。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日益完善,金融市场愈成为整个经济体系的核心。 金融市场学教学对象是已掌握了宏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理论知识的高等院校本科学生。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市场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金融市场的各种运行机制(包括利率机制、汇率机制、风险机制和证券价格机制等),金融资产的定价方法(包括货币资金、外汇、风险资产、股票、债券、远期、期货、期权等)、主要金融变量的相互关系、各主体的行为(包括筹资、投资、套期保值、套、政策行为和监管行为),并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金融市场的相关问题,达到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备注:本教学大纲以张亦春主编的《金融市场学(第三版)》为编写标准 二、课程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总学时:48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票

据市场的含义,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投资基金市场的主要内容及应用,外汇市场的构成、外汇市场的交易方式及应用、汇率决定理论与影响因素,收入资本化法在债券价值分析中的运用、债券定价原理、债券价值属性、久期、凸度与免疫及其应用,股息贴现模型、市盈率模型及应用、负债情况下的自由现金流分析法,金融远期和期货的定义、远期和期货的定价、金融互换的原理与应用、期权、权证、可转换债券的定义、资产证券化、抵押支持证券、资产支持证券、利率水平的决定、收益率曲线、利率期限结构、效率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金融风险的定义和类型、证券组合与分散风险、行为金融理论、有效集和最优投资组合、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因素模型与套利定价模型、连续时间金融模型、风险偏好与无差异曲线 2.难点外汇市场的交易方式及应用、收入资本化法在债券价值分析中的运用、久期、凸度与免疫及其应用、远期和期货的定价、金融互换的原理与应用、效率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利率期限结构、证券组合与分散风险、有效集和最优投资组合、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连续时间金融模型 三、课程各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1)课堂讲授:采用课堂讲授,使用多媒体课件并结合课堂讨论的方式 2)作业:多以案例分析题为主 3)考试 3.1 考试方法:(考试;考查;闭卷;开卷;其它方法) 采用闭卷笔试,同时结合平时课堂提问以及平时作业的方式 3.2 各章考题权重 第一章 2% 第二章 5% 第三章 20% 第四章 10% 第五章 10% 第六章 10% 第七章 15% 第八章 5% 第九章 5% 第十章 3% 第十一章 5% 第十二章 2% 第十三章 5% 第十四章 3% 3.3 考试题型与比例 单项选择:30% ;多项选择:20% ;计算题:40% ;案例分析题:10%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信息安全技术考试大纲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信息安全技术考试大纲 (2013年版) 基本要求 ?了解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实践方法 ?掌握信息安全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 ?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软件安全和应用软件安全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掌握信息安全设备的安装、配置和使用的基本方法 ?了解信息系统安全设施部署与管理基本技术 ?了解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原理与方法 ?了解信息安全相关的标准、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考试内容 一、信息安全保障概述 ?信息安全保障的内涵和意义 ?信息安全保障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实践方法 二、信息安全基础技术与原理 ?密码技术 ( )对称密码与非对称密码 ( )哈希函数 ( )数字签名 ( )密钥管理 ?认证技术 ( )消息认证 ( )身份认证 ?访问控制技术 ( )访问控制模型 ( )访问控制技术 ?审计和监控技术 ( )审计和监控基础

( )审计和监控技术 三、系统安全 .操作系统安全 ( )操作系统安全基础 ( )操作系统安全实践 .数据库安全 ( )数据库安全基础 ( )数据库安全实践 四、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基础 ?网络安全威胁技术 ?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 )防火墙 ( )入侵检测系统与入侵防御系统 ( ) ? ( )??? ( )网络安全协议 五、应用安全 ?软件漏洞概念与原理 ?软件安全开发 ?软件安全检测 ?软件安全保护 ?恶意程序 ? ??应用系统安全 六、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信息安全管理措施 七、信息安全标准与法规 ?信息安全标准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与国家政策 ?信息安全从业人员道德规范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考试大纲

希赛教育-教师资格证考试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93042750.html,/ntce/《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国内外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信息技术学科的特征与应用领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开展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训实践。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的课程目标,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能力。认识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并能依据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组织有效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能力。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能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信息技术专业知识 (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的发展动态,掌握与初中信息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2)熟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所规定的模块结构、内容标准和要求。 (3)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

(完整word版)金融市场学期末复习提纲

金融市场学 简答题 1、简述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原则。 ①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必须遵循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原则。 ②安全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应当尽量避免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其资产、负债、利润、信誉等的不利影响,保证银行的稳健经营与发展。 ③流动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应具有随时应付客户提取存款与满足必要的贷款支付的能力。 ④盈利性原则要求商业银行尽可能地追求较高的利润,以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满足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⑤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原则相互之间既有矛盾,也有统一,而商业银行的基本经营原则是兼顾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 2、储蓄贷款协会。 储蓄贷款协会储蓄贷款协会是一种在政府支持和监管下,专门从事储蓄业务和住房抵押贷款的非银行类存款机构,通常采用互助合作制或股份制的组织形式。储贷会的资金大多是通过发行定期存款和向消费者提供储蓄账户来筹集的。 3、影子银行产生对现代金融的利弊。 利:(1)弥补传统渠道无法满足的融资功能。 (2)为利率的市场化提供过渡空间。 (3)提高了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能力。 (4)推动了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弊:(1)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导致信贷过度膨胀。 (2)可能对货币政策形成干扰。 (3)“影子银行”的一大风险是没有清晰的产权。 (4)“影子银行”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4、投资银行区别于其他相关行业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投资银行区别于其他相关行业的主要特点是: (1)投资银行属于金融服务业。 (2)投资银行主要服务于资本市场。 (3)投资银行属于智力密集型行业。 (4)投资银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 (5)投资银行是富于创新性的行业。 5、简要说明共同基金的组织结构。 共同基金的组织结构基本上都涉及四个方面的当事人,分别为: (1)基金持有人——投资者。共同基金的基金持有人,是指在记名情况下,持有人登记册上注明持有基金的人,或在不记名的情况下,持有基金份额(单位)的人。 (2)基金管理人——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人是负责基金发起设立与经营管理的专业性金融机构。基金管理人在契约型基金中称为投资信托委托公司,亦称资产管理公司,在公司型基金中称为基金管理公司。 (3)基金托管人——基金保管公司。基金托管人又称基金保管人,是基金资产的名义持有人与保管人。为了保障广大投资者的利益,防止基金资产被挪用,基金运作实行严格的经营与托管分开的原则。 (4)基金代理人——承销公司。承销公司是负责基金受益凭证的发行、募集、交易、分

金融市场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1.金融市场是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 2.金融资产是指一切代表未来收益或资产合法要求权的凭证,亦称为金融工具或证券。 3.金融市场的主体:政府部门,工商企业,居民个人,存款性金融机构,非存款性金融机构,中央银行。 其中政府部门是如何筹资,如何投资?在各国的金融市场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通常是资金的需求者,它们主要通过发行财政部债券或地方政府债券来筹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弥补财政预算赤字等。其中非存款性金融机构中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和投资银行是如何投资A股(相关政策)? 4. 金融市场的功能:聚敛功能,配置功能,调节功能。 重点掌握配置功能,金融市场的配置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的配置;二是财富的再分配;三是风险的再分配。金融市场通过将资源从利用效率低的部门转移到效率高的部门,从而使一个社会的经济资源能最有效地配置在效率最高或效用最大的用途上,实现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在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发生波动时,其财富的持有数量也会发生变化。一部分人的财富量随金融资产价格的升高而增加,而另一部分人的财富量则由于金融资产价格的下跌而相应减少。这样,社会财富就通过金融市场价格的波动实现了再分配。金融市场同时也是风险再分配的场所。在现代经济活动中,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不同的主体对风险的厌恶程度是不同的风险厌恶程度较高的人可以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把风险转嫁给风险厌恶程度较低的人,从而实现风险的再分配。(P11) 5. 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资产证券化,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金 融工程化。 6. 所谓资产证券化,是指把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如金融机构的一些长 期固定利率放款或企业的应收账款等通过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的集中及重新组合,以这些资产作抵押来发行证券,实现相关债权的流动化。 第二章 1. 货币市场是一年期以内的短期金融工具交易所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 运动机制的总和。 2. 货币市场的构成有: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银 行承兑票据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

天津商业大学金融硕士专业金融学基础考试大纲

天津商业大学金融硕士专业《金融学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金融学基础》是天津商业大学金融硕士(MF)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金融学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金融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与金融学和公司理财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分值与内容 本科目满分150分,其中金融学部分分值为90分,公司理财部分分值为60分。题型为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四种类型。 四、推荐参考教材 1.王常柏主编.《金融学概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04月 2.[美]斯蒂芬A.罗斯(Stephen A. Ross)等著.《公司理财》(原书第11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07月 五、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金融学 第一章导论 1.1金融学的研究对象 1.2金融学的演变与发展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2.1货币的起源 2.2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2.3货币流通 2.4货币制度

第三章信用与信用工具 3.1信用 3.2信用工具 第四章利息与利率 4.1利息的本质与利率 4.2利率的主要理论 4.3利率的作用与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 第五章货币的时间价值 5.1货币的时间价值 5.2终值和现值 第六章证券估值 6.1证券价值评估的基本原理 6.2债券价值评估 6.3股票价值评估 第七章金融市场及其构成 7.1金融市场极其种类 7.2金融市场工具 7.3金融市场的构成 第八章金融运营组织:商业银行 8.1 商业银行概述 8.2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 8.3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 8.4 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 第九章金融运营组织:非商业银行金融机构9.1 政策性金融机构 9.2 保险公司 9.3 租赁与信托投资公司 9.4 其它金融机构 第十章货币创造机制 10.1 存款货币创造机制

2016年云南特岗教师中学信息技术考试大纲

信息技术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育萃教师招考与你一路相随) 招聘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考试属选拔考试。编写本大纲的主要目的是为招聘合格的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师服务,为学生备考和教师命题提供规范的依据。《大纲》既可作为招聘特岗教师的指导用书,也可作为各类学校招聘合格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指导性用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 知识方面:熟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所要求的初中七个教学模块的基本知识和内容,同时也熟悉《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一个必修模块和五个选修模块的基本知识和内容,能结合教学对象把大学有关计算机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多媒体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web技术与网页设计、计算机数据库应用、人工智能初步等)与对应学段的教学要求融会贯通。 能力方面:能针对初中七个教学模块和高中六个教学模块中的要求,熟练运用相关软件,特别能依据任务目标收集、分析、处理和表达相关信息的规划、设计及上机实现能力。 实践应用方面:能针对教学需要,对活动任务进行设计、规划和上机实践及评价。 教学能力方面:能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不同学生特点,开展相应教学活动,设计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实施课堂教学和开展上机实践等活动。 教学评价方面:能根据不同教学模式,设计、实施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 三、考试时间、形式及试卷结构 考试形式:闭卷,笔答。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其中专业基础知识部分100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部分20分。 考试题型:试卷分为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四种题型。 选择题为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是对考试要求的内容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考查;简答题和论述题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进行全面的考查。 四、考查内容 (一)“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 此模块要求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1.信息获取 (1)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实际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