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公开课教案

1 草原

【教学目标】

(1)学会“毯”、“陈”等8个生字。会写“绿毯、线条、柔美”等1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背诵第1自然段。

(3)了解课文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表达方法,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重点)

(4)能说出从哪里体会“蒙汉情深”。(难点)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交流预习。

(1)课件播放草原图片,教师小结:看屏幕,草原,那是一个童话的世界。一眼望去,羊群,像天空的白云掉在嶙岣的山岩旁;马群,像天使的指尖飘在参差的草丛间;牛群,像仙子的彩色手绢镶在晶亮的溪水边。

(2)引入,板书课题。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就是对茫茫大草原的赞美!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那儿美丽的风光,感受那儿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板书:1.草原)

二、学习字词,指导书写。

1.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2)抽检查生字读音。

(3)指导易混淆的字。

“微”:中间部分不能少一横。

2、学习词语。

绿毯线条柔美惊叹回味乐趣洒脱彩虹马蹄礼貌拘束举杯会心感人微笑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文,整体感知草原景色及风情。

2、小组合作,理清文章脉络。

小组讨论:课文向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开启寻“美”之旅。

1、初读语段,寻景色之美。

(1)默读文段,圈画批注。

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的观察顺序以及描绘的景物。

(2)汇报交流,归纳小结。

天空——明朗的

地面——四面的小丘;移动的羊群;欲流的翠色;静立的骏马和大牛。

(3)想象画面,感受美景。(读这些文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品读语句,寻境界之美

过渡:面对如此美景,老舍先生说“这种境界,......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种境界具体指什么呢?

(1)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如:A.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中心句)

为什么“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作者看到的不只是草,“四面都有小丘”,羊群“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B.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借助图片理解:“渲染”是用水墨和淡的颜料在宣纸上涂抹;“勾勒”指用线条画出事物的轮廊。只“渲染”而不“勾勒”,景物和背景的边界就会不太清晰。远远望去,小丘与白云相接,就像绿色要流到云里了,这一景象和只用“绿色渲染”的国画很相似。

(2)想象画面,感情朗读。

3.着眼表达,寻语言之美。

(1)设身处地,畅谈感受。(假如身处这样的境界中,会有怎样的感受?)(2)齐读全段,领悟表达。

自由交流:这段话中,那些是直接写景的?那些是作者的感受?

对比讨论: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小结:我们以后在描绘景色时,也可以像作者这样,既可以写看到的、听到的,还可以融入自己的感受来写,这样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

(4)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五、总结课堂,作业布置。

1、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老舍的脚步初入美丽的大草原,感受到了草原美丽的风光,欣赏了大文豪的精妙语言,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陶醉其中。

2、布置作业:抄写生字与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的几个画面,导入学习。

1、听写词语。(绿毯柔美回味洒脱彩虹礼貌拘束微笑)

2、指名说一说课文中,那个画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二、自读自悟,交流印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边读圈画重点的语句,并写上自己的感受。。

2、小组合作交流,品读自己找到的语句,说一说蒙古族人民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学生汇报交流结果,说说阅读后的感受。

2、师生共同品读重点语句。

①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让学生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眼前所见之景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比喻句。)

②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发挥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他们在现场,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教师示范读,读出这句话中的深情厚谊。再请学生读,引发思考:读这个句子,大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声,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和热情。)

④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如何理解“会心的微笑”?(主人和宾客间可能语言不通,但是音乐是没有语言的界限的,友谊是没有民族的界限的,美妙的歌声里传递着友爱、理解,大家不用语言交流,也可以感受到,所以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⑤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出示套马、摔跤、民族舞蹈图片,让学生了解蒙古族同胞特有的活动。这些都是蒙古族人民最喜欢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人民力与美的展示。

3.情感升华,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过渡: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候,此时作者与朋友们

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蒙古族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的蒙古族舞蹈依然回旋不已。主客的手紧握着,握住不散,那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文中的诗句。)

4、(出示课件)“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逐字逐句理解。

“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是指蒙古族人民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下,在那天涯碧草之上,大家亲切地交流着。

(2)指名试着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谊很深,哪里舍得马上就分别呢?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3)体会这句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处处都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引导学生先逐字逐句理解,再说整句诗的意思,可以分几个学生来说,也可以只指名一个学生来说。

四、回顾课文,加深印象。

反馈习题:

(1)课文描写了()()()()等风俗习惯,都是为了表现蒙古族同胞的(),表现()的主题。

(2)“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段中()和()两个词最能表现出蒙族同胞想要见到我们的急切心情。

(3)“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段话描写了()的景象,表达了()的情感。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中的“天涯”指的是:

“碧草”指的又是(),这句话的意思是:( ),其中( )和()两个词最能表现蒙汉两族同胞之间的情谊。

五、作业布置:

1、摘抄优美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1.草原

景:美丽迷人

草原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人:热情好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