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诗词五首》教案推荐

【K12学习】《诗词五首》教案推荐
【K12学习】《诗词五首》教案推荐

《诗词五首》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词。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自上初中以来,我们已学过20余首古代诗词,其中以唐诗宋词居多。我们对律诗和绝句的有关知识也有了一些初步了解。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学过的律诗和绝句,说说二者有哪些区别。(只须说出最主要的特点,不必全面归纳。学生

回答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请同学们翻到第30课,将这五首诗词浏览一遍,看谁能很快说出哪是律诗,哪是绝句,哪是词。(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请同学们先看看阅读提示。(学生看完后教师板书课题)

二、第一首《渡荆门送别》

(一)解题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沿江东下途中所作。诗人乘船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课文阅读提示认为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但也有学者认为诗无送别意,送的主体是故乡水,即故乡水送别诗人远行。此说也并非没有道理。

(二)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这首诗,教师评点后再范读。

2.学生反复朗读,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均为注释所未注明,若学生未提出,教师亦应讲解。)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此句写白天的情景。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作者从5岁起便随父到四川,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因此常在诗中称四川为故

乡。

4.品析鉴赏。

问: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诗人展现出映入眼帘的雄阔景象。一望无际的平野,顿使人眼界开阔;滔滔奔涌的长江,气势是那样雄壮。这也正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问: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天的美景的?

使学生领会:月下句写夜晚,描绘近景,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犹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云生句写白天,描绘远景,仰望天空,变幻无穷的云彩在日光下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问:诗人已为荆门山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使学生领会:作者虽然难以掩饰自己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别故乡,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仍怜二字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赏析万里送行舟:此句成功地运用拟人手法,以故乡的恋子情来烘托诗人的思乡情。诗人把故乡看作送别游子离乡的母亲,其构思之独到实令人称叹。

5.学生朗读全诗,当堂背诵。

三、第二首《秋词》

(一)解题

《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二)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4.晶析鉴赏。

问: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蕴,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5.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四、第三首《赤壁》

(一)解题

赤壁,地名,一在今湖北省蒲圻县,为三国时吴国周瑜大破曹操的古战场,俗称武赤壁。一在今湖北省黄州,传说中曾误认为是周瑜大败曹操之处,俗称文赤壁。杜牧这首诗是在黄州写的,时为黄州刺史。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前两句系平静的叙说,语调宜平缓,后两句突发议论,语调应有所提高,但因系假设而得出的结论,不宜读得过于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并讲解这首诗的大意。

诗的大意:折断的戟埋入沙中但铁却未被锈蚀,我把它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这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假如当初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恐怕大乔和小乔都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品析鉴赏。

这首诗叙事十分平实,但想像却十分奇绝。可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的想像奇在何处?

其一,赤壁之战时周瑜巧借东风取得抗曹胜利,而诗人也巧借东风对那段历史加以评述。可谓一箭双雕。

其二,诗人不从正面写周瑜如何通过火烧战船打败曹操,而从反面落笔,指出假使当时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结局就会改变。这就更能突出东吴获胜的重要原因。

其三,诗人不用国破人亡之类的词语用结,而以铜雀春深锁二乔代指相反的结局,充分体现了诗歌形象思维的特点。由于二乔是东吴统治集团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派政治力量的尊严。东吴一旦灭亡,她们的处境便可想而知。这种以小见大的构思方法足见诗人的别具匠心。(只要能谈出一定的见解即可,如不能认识到上述几方面,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解。)

4.学生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查

背诵前三首诗。

二、第四首《过零丁洋》

(一)解题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

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见课文注释)

(二)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注意韵脚均为后鼻音,全诗应读出悲壮的感情(后两句宜读得高昂)。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因注释较详细,不必在文字上多花功夫,可作如下补充:

一经:指《五经》中的一种,《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宋朝科举考经义,可在《五经》中选一经。起一经是说作者由科举出身。第三联(颈联)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前一个惶恐和零丁均为地名,后一个惶恐和零丁取实义。

4、品析鉴赏。

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

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才相呼应。

结合课后练习三,谈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答案不求统一,鼓励学生谈出新意。

5.学生朗读全诗并当堂背诵。

三、第五首《浣溪沙》

(一)解题

苏轼这首词写在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虽然政治上失意,生活亦陷入困顿,但他仍对人生抱乐观的态度。他游蕲水清泉寺,看到眼前的自然风光,尤其是溪水西流之景象,不由产生感慨,写下了这首词。

苏轼不仅在诗歌创作上首开宋代诗歌新风气,而且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之一。其词作个性鲜明,风格豪迈,视野开阔,意趣横生。《浣溪沙》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

(二)研习课文

1.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正音:少音shào,年少之意。朗读谁道人生无再少句应铿锵有力,末句要读出其中的劝慰之意和昂奋之情。

2.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词的大意,提出质疑。

3.结合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尚:尚且。休:不要。

4.品析鉴赏。

问:这首词就表达方式而言,上下阕有什么不同?明确:

上阕为描写,状景中流露出愉悦之情;下阕议论兼抒情,写出了作者由眼前之景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这首词中的人生哲理绝非凭空产生,而是作者的有感而发。说说谁道人生无再少之感慨由何引发,二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谁道句系由作者看到的溪水西流而引发。本应东去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人生为什么不能青春永驻呢?词中的少宜理解为精神之少,抒发了作者老当益壮的豪情,表现出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5.学生诵读全词并当堂背诵。

6.课堂训练。

按课后练习四的要求对对子。

朗读并背熟五首诗词。学生互查,教师当堂抽查。

四、布置作业

1.属对练习:古、生、前、浮

2.读刘禹锡《秋词》之二,想想与课文所选《秋词》有何异同,写一篇阅读笔记。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人狂:使人发狂。嗾:数,使。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设想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来品味诗词的语言及意境,感悟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五首诗词要熟读成诵,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其中的名句。 教学时宜精讲多读,以读带悟,以悟促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朗读导入 1、学生试读。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诗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分小组朗读。 4、学生齐读。 二、理解五首诗词的大意 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本课五首诗词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加深对各首诗词主要内涵的理解。 1、《汉江临眺》 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40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区

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舒畅的。在去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汉江远眺》即来到汉江登临眺望。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了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首联总写汉江形势;颔联、颈联突出地描绘了汉江水势的雄伟壮观。 尾联作者以山翁自喻,表达了对汉江风景的赞美。诗人紧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受。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野极其开阔,境界极其广远。王维不只是诗人,还是一名画家。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察、诗人的思考、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了。他巧妙地描绘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景物,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持续性的运动、变化。 2、《宜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两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谢跳楼是南齐诗人谢跳在宣州任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成的一座楼。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又并不囿于七言,其语句之长短可以随抒情的需要而伸缩。开头两句就是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 古代诗歌五首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0 古代诗歌五首 课题古代诗歌五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不惧困难、胸怀天下的优质品质,树立 热爱祖国、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射洪人,唐代文学家。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两次从军边塞,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陈子 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 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 等,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 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 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等。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谥号“文”,世称王文公。其诗擅长 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 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诗词五首学案

《诗词五首》学案 三初孟洪兵 诗词五首各具特色,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杜甫的归心似箭,韦应物追求恬淡幽静的意境,赵师秀等客之久的单调寂寞,李清照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辛弃疾的报国之志等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位读者。请仔细阅读,领略诗词所特有的意韵—— 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 3.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韦应物(约737—约791),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青年时以三卫郎事唐玄宗,后做过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有《韦苏州集》。 赵师秀(1170—1219),南宋诗人。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绍熙进士,曾任筠州推官。诗学唐代贾岛、姚合一派,反对江西派的艰涩生硬。和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 李清照(1084—1151),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散文和诗歌都有成就。她的词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现存的后人辑本有《漱玉词》,今人辑本有《李清照集校注》。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的作品。其作品艺术风格多样,收集在《稼轩长短句》中。 二、作品信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选自《杜工部集》。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郑州)、汴(开封)等州,叛军首领相继投降。此时,逃亡到梓州(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滁州西涧》选自《韦苏州集》,是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 《约客》选自《清苑斋集》。约客,是希望客人如约而至,然而此诗写的却是客人没有按时来,甚至没有来。 《如梦令》选自《漱玉词》。如梦令是词牌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选自《稼轩长短句》,菩萨蛮是词牌名。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春。当时,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公事,住在赣州。造口,在江西万安西南,和郁孤台有相当远的一段路。诗人把这首词书在造口的石壁上,是赴任所书,还是后来游经此处所书,不得而知。据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入侵江西,隆山勿太后(高宗的婶母)从洪州(今南昌市)沿赣江南奔,先乘船至造口,再由陆路逃到赣州。当时金兵追太后至造口,老百姓被屠杀劫掠,情形极惨。四十多年后,作者来到这充满血泪的地方写下了这首诗。 融入文本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的 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效果,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高妙。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阅读法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5.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体设计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钟(解说:初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二、解题 1.《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别云间》。 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慷慨激昂,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夏完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岁参加抗清活动,随“几

新课标语文《诗词五首》学案1

《诗词五首》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 2.品味语言,领会诗歌的内涵。 3.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水平。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五首诗词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诗词,参照注释,了解每首诗词大意。 3.给下列字注音。 溅.()搔.()浑.()胜.()簪.()摧.()鳞.()角.()声燕.()脂.() 提携.()折()戟() 【课堂探究】 饮酒(其五) 1.赏析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怎样理解“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 3.结尾两句“此中有真义,欲辨已忘言”,你是如何理解的?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春望 1.学习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朗读诗歌,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诗人有哪些感受呢? (2)你能想象“国都”盛世曾经的繁华景象吗? (3)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心中是一片忠心,无限悲愤,以及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破的悲怆……诗人的感情并没有——写出,只写山河依旧而都城已经陷落,春又至却满目荒芜。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2.学习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跟亲人分别不是很平常的吗,为什么别离竟让诗人听到鸟叫声都胆战心惊呢? (3)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品读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说自己的理解。 4.品读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思考:在战乱动荡之中,诗人盼望战乱早日平复,收到家书,早日回到自己的家乡。他盼啊盼,盼到了怎样的程度啊? 雁门太守行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人分别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请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2.诗歌首联描绘了什么内容?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3.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你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吗? 4.时间从白天到傍晚,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作者从哪些角度表现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 5.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试着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一画面?

《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 第一课时 O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饮酒》其五),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尝试通过意象和品词析句的方法理解诗歌,初步品析诗歌中景中含情,情中见理的特点。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心中的田园 看到“田园”这个词语,你会联想到哪些景或物呢?你“心中的田园”是怎样的?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二、读出“悠然”诗韵 1.自读(读准字音、节奏)。 2.听读(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概括感情基调:悠然)。 3.展读(点生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4.竞读(配乐,读出“悠然”诗韵。语速要慢,语气舒缓从容,声音要悠长,重点词、韵脚还可加重或适当延长)。 三、品读“悠然”真意 1.悠然赏美景。 (1)大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诗人的田园里有什么?结常、这些景物配一个合

适的修饰语,如:简陋的草庐、疏疏落落的篱笆。 (2)请发挥想象,尝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述画面。 (3)为什么悠然“见南山”,而不作“望南山”? 明确:“见”写出了一种无意为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望”则更有目的性,更像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 2.悠然品真情。 诗人说“心远地自偏”,在诗人的心中,什么离他近?什么离他远? 明确:在田园之中,人闲适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采菊东篱、见南山、望飞鸟,诗人的内心是悠然的,这种关系是亲密的“近”的关系。在世俗官场中,诗人是否有这样的体验?(简介背景)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具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从此,躬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为官。 明确:诗人的“心远”,实质上是诗人对“官场”世界的疏远,远离尘世,超凡脱俗。 1.诗人感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拓展阅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找出诗中所写的景和所做的事,思考:“真意”指什么? 屏显:

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30课 诗五首 [幻灯片1:题目](等待上课时用)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真,感悟哲理的蕴义深。 3、改写诗句,抒情写意。[活动形式] 查找资料、知识竞赛、讨论、改写诗句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幻灯片2)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巅峰之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五千年博大精深文化的积淀。她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她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学习古诗词,可以穿越时空和古代圣贤对话,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歌,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借景阐理写意人生的手法。 二、展示学习目标(幻灯片3) 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真,感悟哲理的蕴义深。 3、改写诗句,抒情写意。 三、各显其能猜作者 请大家根据幻灯片上的图象和提示语猜出本文五首诗歌的作者。 (幻灯片4——幻灯片9) 1.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曾给幼小时的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静夜思》。2.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后人称之为“诗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他的诗《春夜喜雨》中的名句。 3.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诗人。在他们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4.他是唐代晚期著名诗人,被后人称为“小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他的诗《清明》的句子。 5.他是江西临川人,宋朝的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时积极推行改革,后遭保守派的攻击而失败。 四、七嘴八舌话背景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说出五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优秀教案

24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

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提问1: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偏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提问2: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提问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提问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明确: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提问5: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三、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而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心远地自偏——内心恬淡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2020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教学目标: 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千金市骨。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一、文学常识: 1.这是一首古诗,很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活。 2.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 二、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 三、释题,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四、赏析 1.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时时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30、诗五首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 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 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 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 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 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 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

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 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6单元 19.诗词五首学案

诗词五首学案 《行路难》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一带)生于中亚碎叶城,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背景探秘】 他是天宝初供奉翰林,因受权贵谗害,仅一年便离开了长安。此诗即为志不得申,辞官放浪江湖而作。主要通过咏世路之艰难,抒“天生我材必有用”之情怀。 【资料链接】 这首诗,是李白在离开长安时所作的在首〈行路难〉中的第一首。 (5)(6):道路难行用比喻 (7)(8):满怀希望用典彷徨 (9)(10) :现实缈茫反复、设问 (11)(12) (13)(14):乐观向上用典,抒情乐观 【主题思想】 全诗表现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同时又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自信。 【品味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语出自〈宋书宗悫传〉,宗悫

的叔父问他的志向是什么,宗悫说:“愿意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长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挂满风帆横渡沧海。这两句表现诗人对前程充满信心。【文章特色】 此诗以丰富雄奇的想象、高度夸张的手法、纵横驰骋的气势、激情澎湃的语言,特别是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充分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诗人名片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 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并称为“韩柳”。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倡导古 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散文;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 宏伟奇崛的特点。有《昌黎先生集》。 二、诗词故事 韩愈与叩齿庵 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出巡,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更是使人惊骇。韩愈本来就是因为劝皇帝不要迎接释迦牟尼的骨头过分劳民伤财,才被贬到潮州来的,早已对和尚没有好感了。一见这副“恶相”,更是讨厌。他想这决非好人,回去要好好收拾他,敲掉他那两颗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才下轿,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刚才有个和尚要送给老爷的。韩愈打开一看,里面非金非银,而是一对长牙,正好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有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 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 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声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问高深的人。韩愈自愧以貌取人,忙向他赔礼道歉。这以后,两人成了好朋友。 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三、文题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刹之一(或称十九座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七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韩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五个诗人的基本情况;背诵五首诗。 2、过程与方法:查找资料,了解相关作者及背景;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以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难点: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素材、习题等。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至于唐宋发展到顶峰。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今天我们一道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二、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的作家作品。 2、朗读诗词,认准节奏。 3、结合注释,说出每首诗的大概意思。 4、找出五首诗词的名句并赏析。 5、分析并归纳五首诗词要表达的中心。 6、通过赏析五首诗词,你想到了什么? 7、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三、交流展示 第一首《使至塞上》:王维 1、边塞诗。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朝廷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2、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维的艺术风格. 如《山居秋瞑》,用细腻的笔触,勾画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许多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献给读者一幅清新秀丽、优美和谐的秋雨之后的山色图。宋代大诗人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朗读,读清节奏。 4、思考下列问题。 A.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B. 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C.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对照图画赏析,讨论明确。 5、中心。 6、背诵并默写。 7、扩展:恰当的引用名句表达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心境。 第二首《泊秦淮》:杜牧 导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这首诗选自《樊川诗集》,作者杜牧(802-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诗人。太和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世称杜樊川。杜牧工诗、赋及古文,以诗的成就为最高。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常流露感伤情调。有《樊川文集》。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秦泊,河名。发源于江苏省漂水县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流入长江。相传秦时凿钟山以疏淮水,所以叫秦淮河。秦淮河两岸曾是酒家林立的繁华地区。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七言绝句) 2、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诗五首》教案1

《诗五首》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第六单元《诗五首》中的一首,属于讲读课文,新《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文言文和诗词的阅读,主要是诵读和理解所以,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领会其思想内容、品味其艺术特色以及培养和训练诵读能力上。 学情分析:学习这五首诗,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依据新课标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了解五言古诗、歌行体古诗(以七言为主)和绝句三类诗歌体裁,体会它们的区别。 .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背诵五首诗歌。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理解《饮酒》中“心远地自偏”。 .探讨《行路难》(其一)的主旨。 .如何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岑参诗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怎样理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化作春泥更护花”?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语文版《诗词五首—如梦令》导学案

《如梦令》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领悟其隽永的意蕴。 2、激发学生阅读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水平,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筝乐曲,激情导入。 (二)预习检测,疏通文意。 1、请说说标记加点字的意思 雨疏.()风骤.() 绿肥.()红瘦.() 2、指名翻译课文 (三)朗读诗词,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2、本词虽短短几行,却记叙了一件完整的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件事。 (四)学习交流,体会情感 1、词人昨夜饮酒浓睡,早晨醒来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2、词人昨夜为什么会饮酒过量呢?

3、女主人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试问”的“试”反映了什么的心理? 4、“绿肥红瘦”历来让人称道,说说这个句好在哪里? 5、有人认为本词是一首惜花词,传达出诗人寂寞的心情和淡淡的幽思,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词人的活泼好逗、情趣雅致。你认为呢? 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②各组指派学生说。 (五)拓展延伸,领悟文化。 在你的积累中还有哪些文人因内心困顿,在诗词中表达志趣和哲理呢? 1、教师出示几句分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永调歌头》 2、指名学生说 (六)唱读诗词,感受魅力 1、欣赏婷婷唱读《如梦令》。 2、学生跟着录音唱读。 (七)布置作业,知识巩固。 使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雨疏风骤”与“绿肥红瘦”的景象。(至少使用一个比喻句或拟人句)

《诗词五首》精品教案设计

《诗词五首》精品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 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能力目标 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诗歌语言。 领会诗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培养同情劳动人民的的感情。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朗读法、体味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两座丰碑,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两颗璀璨明珠。它们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 二、学习《观刈麦》

1、作者介绍 《观刈麦》作者自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今陕西省渭南县。)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创作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2、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3、赏析。 全诗分四层: 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

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而涕下”?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

八年级语文下册《诗五首》教案3人教版

.《诗五首》 30.《诗五首》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2.检查预习 喧(xuān) 金樽(zūn) 珍馐(xiū) 刈(yì)麦箪(dān)食饷(xiǎnɡ) 田秉(bǐnɡ) 穗嶂(zhànɡ) 人不寐(mèi) 燕(yān)然 《饮酒》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散文以《桃花源记》最为有名,构想一无剥削无压迫的理想王国。《五柳先生传》是一篇自传性的作品。《归去来兮辞》叙写归隐原因及隐居后的舒畅情怀。赋以《感士不遇赋》揭露时弊最深,鞭笞最力。诗以田园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饮酒诗二十首》等表现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杂诗十二首》表现不负盛年、及时勉励的积极思想。《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怀抱,颇多慷慨悲愤之音。艺术上兼有刚健豪放与恬静清淡的特色,而后者最能代表其艺术风格。其诗情感真切,意境淡远,语言质朴,在玄言诗统治晋代文坛时能独树一帜。其人、其文不合时尚,故不为当世所重。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

24.《诗词五首》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古诗词,培养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3.赏析诗歌,理解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知识方圆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田园诗人。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其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存世,其代表作品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世人称他为“诗鬼”。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贫寒家境的困扰,使得这颗唐代诗坛上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于公元816年过早地陨落了,年仅27岁。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李清照(1084~约1155),济南(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因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朝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2.写作背景 《饮酒》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春望》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三、基础知识 1.字音 结庐(lú)东篱(lí)悠然(yōu)烽火(fēnɡ) 搔(sāo) 簪(zān) 提携(xié) 燕脂(yān)折戟(jǐ) 殷勤(yīn) 嗟(jiē)谩(màn) 2.通假字学诗谩.有惊人句( 同“漫”,空,徒然。) 3.古今异义 (1)国.破山河在(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2)浑.欲不胜簪(古义:简直;今义:浑浊。) (3)自将.磨洗认前朝(古义:拿、取;今义:将要。) 四、课内探究 (一)诵读诗词,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 (二)赏析诗歌 1.《饮酒》前四句写身居闹市却宁静自得,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 ①“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②诗人身居闹市,但无世俗纷扰,因为远离官场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