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调查报告

关于端午节的调查报告
关于端午节的调查报告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端午节《调查报告》

关于人们对端午节重视程度的调查报告 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而随着西方外来文化慢慢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渐渐那些五千年的路云与月被人拨去,留下西方现代霓虹。近年来它的存在正被人们慢慢淡忘。通过对端午节一系列问题的调查呼吁人们重视中国传统节日。 一、调查目的 了解太原居民对端午节的了解和重视程度呼吁人们重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二、调查说明 ①调查时间:2016年6月2日 ②调查对象:不同年龄段的太原居民 ③调查方法:访谈法 三、调查过程 采访者(a):陈宇鑫 采访对象(b):三十岁左右的中年女士 部分访谈记录如下: a:您好,可以打扰您一些时间吗?我有一些关于端午节的问题想要问您。 b:当然可以。 a:您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 b: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吧。 a:那你还知道一些具体的情况吗? b:这个啊……不太清楚。 a:端午节将近,您准备怎样过端午节呢?会自己在家包粽子吗? b:不会,太麻烦了。现在都是在超市买一些吃。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粽子都不是什么稀罕物了,平时想吃也可以买到不一定在端午节吃。 a:那端午节您是怎样过的呢? b:端午节放假就带着孩子出去玩玩而已。 a:那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或者传统活动。 b:哦吃粽子赛龙舟插菖蒲之类的吧,我们平时都没有机会去做。 a:其实端午节是有很多习俗的,并且它们都十分有意思,例如,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和您的家人一起做,这样可以增进彼此感情。今年汾河公园就有赛龙舟的活动您可以和家人一起去观看。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义务去把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延续下去发扬起来,所以需要每一个人的加入,希望您能成为其中的一员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谢谢您。 b:好的,我会好好过这个端午节的。 四、结论 (1)、人们不了解端午节的历史由来及传承。 (2)、人们不知道怎样过好端午节 (3)、人们不知道端午节真正蕴含的意义和精神 五、建议和措施 对于我们调查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将传统文化用一种合理的方式输送给现代人

中秋节风俗调查报告

中秋节风俗调查报告 中秋节又称月夕、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我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但节俗各异。壮族习惯于在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优美的《请月姑》民歌。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萧,一起合跳《农家乐舞》。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侗族则在这时让青年人郊游、欢会,称为赶坪节。第一天是芦笙会,第二天对歌。小伙子都要化妆,向心上人表达情意。傣族是对空鸣放火枪,然后围坐饮酒,品尝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和干黄鳝,谈笑望月。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人员江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调声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中秋吃月饼。最先见于

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唐和五代时赏月的食品只见有玩月羹等,未见有月饼。月饼作为一种食品的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始见于南宋的《武林旧事》。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就更多了。《宛署杂记》说,每到中秋,百姓们都制作面饼互相赠送: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场店铺里卖的月饼,多用果类作馅子,巧名异状,有的月饼一个要值数百钱。《熙朝乐事》里也说,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民间以月饼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取团圆之义。这一天晚上,家家举行赏月助家宴,或者带上装月饼的食盒和酒壶到湖边去通宵游赏。在西湖苏堤上,人们成群结队,载歌载舞。同白天没有两样。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杭州百姓中秋夜赏月的盛况。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对制作月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月饼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工艺越来越讲究。咸、甜、荤、素各俱异味;光面、花边,各有特色。明末彭蕴章在《幽州土风俗》中写道: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瞻兔满人间。悔煞嫩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至杵驻丹颜。这说明心灵手巧的厨师已经把嫦娥奔月的优美传说,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形象再现于月饼之上。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有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婚兔之形的记述。足见古代月饼从内容到形式已是百花齐放了。

端午节发展历史

端午节发展历史 端午节发展历史 端午节发展历史 先秦时期 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 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秦代 到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但是,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还主要是避恶。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是,从性质上讲,

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唐代民间端午风俗活动形式也类似前代。像《酉阳杂俎》就记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长命缕,只是制作上有所不同,用丝缕结成人形,更有装饰性。五时图则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类,是五毒图之前身,此俗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 午时花则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样翻新。《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缤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食品。 唐代端午龙舟竞渡尤其值得一道。在唐代全盛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节日娱乐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风气,另一方面对民间的一些风俗活动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竞渡之风尤为鼎盛。 宋代 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汉魏时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还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上。

端午节调查报告优秀作文

端午节调查报告优秀作文 端午节到了,不少人家中都会有粽子。庆祝端午节不仅吃粽子,还会赛龙舟,放河灯等等。那端午节的来历和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你们知道吗?不知道?那就让我告诉你们吧! 下午,我到街上去问了一些公公婆婆,一些婆婆说:“端午节的来历是纪念一个叫屈原的人,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十分伤心,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以免让蛟龙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一些公公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我问起公公婆婆们关于一些端午节的食品和赛龙舟的时候,他们说得更起劲儿了,他们说:“端午节的食品和赛龙舟到现在已经成为人们过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东西了,过端午节,是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

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人们总会思念起屈原,在微微的月光下,诉说着对世间的美好愿望。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小编为你整理了民风民俗调查报告,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现在年轻的一代对当地的民俗民风关注的越来越少,因而对一些本地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导致一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渐渐没落。在这个背景下,我做了当地一份问卷调查,以便大家更好的了解本地民俗民风。 20xx年2月10号—20xx年2月16号 ①问卷调查个人情况 我调查的主体人群为16—20岁的年轻人,其次是中老年人,少数几分为小学生。 ②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他们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像清明祭祖,端午包粽子,中秋团圆等,这些节日都由来已久,文化底蕴丰厚,值得的我们了解。除此包括24节气也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铭记与探究。 ③我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传统节日有助于我们了解传承中国文化,但我们不能把

过节的形式僵化了,我们不能固守一些相对保守落后的封建形式,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随着时代发展结合一些地方特色进行活动。 ④实践感想 本次的民俗民风调查选择在我老家黑田铺进行,总体来说收获较大,了解了些平时不知道的风俗及其来历,同时也给了我一次与老人们交流的经历。一些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不识字,我就把题目给他们念一遍,解释清楚,然后将他们说的一些风俗记录下来,总体如下: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邻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节做汤圆食之,三月三荠菜煮鸡蛋。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邵东还有称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也有包粽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风行。六月早稻收割有尝新一俗,现已少见。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乡间小桥为亲娘者,谓之桥亲娘,传如此小孩能茁壮成长。七月初十左右开始中元节,放鞭炮烧纸钱迎接逝去先人谓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烧纸钱送之走谓之送老客。期间天天上供烧纸并以烂熟绿豆为馅做糯米粑粑以油桐树叶裹之谓之桐子叶粑粑上供。 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敬老而已十二月二十四谓之小年,家家大扫除,亦隆重过之。小年以后开始

关于端午节的历史资料

关于端午节的历史资料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端午节发展历史 先秦时期 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 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 秦代 到秦代之后,由于国家统一,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端午节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但是,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端午风俗还主要是避恶。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用五色丝染练制成日月、星辰、鸟兽之形状,上刺文绣、金缕,即叫辟兵缯,也沿袭汉代名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是,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文娱活动。“恶日”已不恶,逢凶化吉,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 唐代民间端午风俗活动形式也类似前代。像《酉阳杂俎》就记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长命缕,只是制作上有所不同,用丝缕结成人形,更有装饰性。五时图则是五毒蛇、蝠、蜍、蜥蜴之类,是五毒图之前身,此俗一直影响到明清时期。午时花则是石榴花,五月正是榴花吐艳之时。唐代角黍粽子也花样翻新。《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缤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食品。

端午节风俗的调查报告

端午节风俗的调查报告 篇一: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 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 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 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 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 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 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 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 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 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 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 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 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

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 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 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 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 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 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 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 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 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 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

关于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调查报告 班级:初教系11本文1班 学号:1117034133 姓名:岳蓉 学号:1117034207 姓名:皇姝玥一、调查背景 1、问题的提出 因调查报告写于端午节期间,由此联想到如今端午节被人戏称为“粽子节”,中秋节被人戏称为“月饼节”等等,有种过中国传统节日便是一吃了之,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却逐渐被淡忘的趋势。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当今社会人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态度及重视程度,并且,通过人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态度及重视程度来考虑中国传统节日的发展与传承问题,这是非常重要也是亟须解决的。 2、调查的时间 2013年6月10号——2013年6月16号 3、调查的目的 调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了解程度及重视程度 4、调查的地点 大学校园 5、调查的对象 主体为在校大学生 6、调查的方法 问卷调查,网上调查 二、调查过程 我们发放了100份,收回了100份 以下是我们设计的问卷:关于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龄: A、20岁以下 B、20岁以上 3、您的身份是: A、在校学生 B、已工作 4、您清楚的知道每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日期? A、知道 B、不知道 C、比较模糊,通过新闻之类途径才知道 5、您了解每个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A、了解 B、不了解 C、了解,但不全面 6、您了解每个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 A、了解 B、不了解 C、了解,但不全面 7、您过节时会遵循传统风俗过节? A、会 B、不会 C、看情况 8、您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吗? A、喜欢 B、不喜欢C无所谓 9、您觉得您过节主要为了什么? A、纪念 B、放假 C、无所谓 10、您觉得过中国传统节日重要吗? A、重要 B、不重要 C、无所谓 11、您会过西方节日吗?比如圣诞节? A、会 B、不会 C、无所谓 12、您觉得西方节日与中国节日哪个更有趣? A、中国节日 B、西方节日 13、您是否觉得人们对过中国传统节节日越来越淡漠? A、是的 B、不是 C、没感觉 14、您觉得需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扬吗? A、需要 B、不需要 C、无所谓 15.您是通过何种途径了解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传说? A.书本B新闻媒体C.听别人说

端午节调查报告范文

端午节调查报告范文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下面有我整理的端午节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摘要: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但近年来它的节日地位却正在被人们慢慢淡忘着,人们已开始忘了它的历史源流,民俗事项,今年国家不但恢复了端午节的节日地位,还实行了放假制度。本文通过对端午节一系列问题的调查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结论,希望能为端午节的复兴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端午节、传统节日、调查报告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象征,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起着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品质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端午节已成为一个正在被人们逐渐遗忘的节日,在城市中,它已经被简化为去超市买几个速冻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有关外,对它所蕴含的其他文化意义知之甚少,还有许多

人表示不知道应该怎样过好端午节。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成功激起了我 们对端午节的重视,尤其是今年,国家把端午节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并实行了放假制度。那么今年的端午节和往年会有什么不一样呢?为此我做了一个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了解昆明市居民对端午节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与以往 有什么不一样,找出复兴端午节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难点,为昆明市居民过好端午节提供一个参考,同时也为国家复兴传统节日、弘扬民族精神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二、调查说明 调查时间: 20xx年5月27日至20xx年8月10日。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昆明市居民,并把他们分为了四个群体:老年人、小孩、大学生、中年人(有工作的人和没有工作的人)。每个群体各取20人作为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同时也兼用了访谈的形式,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围绕:是否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源流、是否喜欢过端午节、是否喜欢吃粽子、端午节有些什么活动、对端午节放假有些什么感想等展开。 三、调查结果 1、老年人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的研究报告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农历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我们一家人坐在在电视机前,看到电视里人们吃着粽子,嚼着咸鸭蛋。还有赛龙舟。”我心里犯嘀咕了:端午节到底有哪些些奇怪的习俗呢?它的由来又是怎样的呢?于是,我和两个孩子决定对端午节进行一次简单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方法 1、查阅书籍,了解端午的由来。 2、上网浏览,了解有关端午的信息。 3、向长辈请教端午节的传说。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

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楚国大夫屈原听到亡国消息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种信仰,即:五月为“ 恶月” ,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这

关于端午节作文的开头

关于端午节作文的开头 【篇一:关于端午节作文的开头】 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 | | | | | | 年年过,牢牢记住屈原这个人,像他那样热爱我们伟大的。小编为 大家整理了端午节的开头,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的作文开头【一】端午节快到了,你们知道端午节的儿歌, 来历和风俗吗?如果还不知道,那我就向你们介绍一下吧。 每年的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又称端阳节、重五节。 关于端午节的儿歌有:“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首儿歌就那么简单,我想你们都应该 学会了吧。 你们知道哪两个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吗?对了,那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诗人屈原。把粽子投 进江河,是让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 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里洒是雄黄水,用来杀 死毒虫或防止毒虫孳生。我还听人说过,白娘子就是喝了雄黄酒, 才显出白蛇的真身的。 端午节流行于汉、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 听了我的介绍,你了解端午节了吗? 端午节的作文开头【二】今天是端午节,我一大早就和爬到山上去 趟露水。在山上,我看见老人们用花草上的露水珠洗眼睛,原来, 传说端午节早上晶莹的的露水珠能把眼睛洗得又明又亮。了解了这一,我马上学着老人的样子,也认认真真的捧起猫眼睛一样明亮的 露珠洗了自己的眼睛。 在山上,我还听说,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原来屈原 是楚国的大夫,还是个忠臣,但他受到奸臣的陷害,不能保卫自己 的国家。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为了唤起楚国百姓的爱国之心,屈 原就跳进大江里以死来抗争。楚国的老百姓害怕江里的大鱼吃屈原,就包了好多大大的粽子,想让大鱼一吃把大鱼的嘴粘住,这样它就 吃不成屈原了。 以后,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吃粽子的形式来纪念屈原。 今天,我们一家四口人坐在一起吃粽子,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因为

端午节研究报告

端午节研究报告 一.研究的问题 端午节有哪些的习俗?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端午节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端午节的历史。 3,通过各种途径,搜索端午节的习俗。 研究时间:5月1日—6月5日 三.研究过程与内容 端午节的简介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女儿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五、夏节、天中节、浴兰节、屈原日、诗人节等。。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阅读报刊端午节的另称端午节共有六种称法,分别称为端阳节,重午节,浴兰节,解棕节,女儿节,菖蒲节,上网浏览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有挂艾叶菖蒲榕枝,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挂钟馗像。家长的讲述端午节的佩饰画额,戴香袋,贴五毒图,挂艾草、菖蒲、榕枝自己的观察端午节最常见的事端午节有很多有趣的习俗,比如吃粽子,赛龙舟。 四.结论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1]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五、感想 端午节,在一些人眼里,似乎可有可无。其实不然,端午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节日,只不过近代新文化运动兴起,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把大量旧有的传统民俗文化都革除掉了。一代代人下来,到如今,有些人竟以为粽子只是一种地方小吃,其中的来历及文化内涵,已被丢失得非常久远了。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端午节的内涵

端午节的内涵 【篇一:端午节文化意义】 端午节意义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在荆楚地区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的传统节日, 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岁时节日。今天端午节的形式与文化内涵,是 历史演变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间的多种文化因子相 复合的产物。它的起源和流变过程,较之其它任何一个节日都要复杂,因此,我们并不打算对其作全面论述,只将端午节在历史发展 变化中文化意义的淘汰与选择,作为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端午节又名端阳节、蒲节、重五节等。《太平御览》卷三十引《风土记》:“仲夏端午,端者,初也。”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一引《岁时杂记》:“京师市廛人,以五 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午。”《月令广义》云:“五月五日为端阳节。”《幼学琼林》又云:“端午却为蒲节。” 仅以所引诸多命名,就可见端午节起源之复杂,但就其命意而言, 则显得极为单一。端午,就是五月初五;端阳,因当日炎阳当空, 故名之;蒲节,也是因荆楚人喜欢于此日挂菖蒲之类的植物以避毒 驱邪而得名。一般来说,年节习俗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日期,二是仪式活动,三是叙述这一习俗由来的富有某种文化意义的传说。端午节的日期是每年的五月五日,其活动内容有裹粽子、划龙船、 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等,而作为代表其节日文化意义的传统故事 则有多种说法。 以上说法虽然众说纷纭,但以现代大众对端午节所熟知的意义而论,人们大多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我们感兴趣的并非是对端午节的 源流作出考辨,而是考察这种选择是如何发生、演变、归一的,也 就是说,在相关的人物与传说中,这种文化意义的选择、走向和定 型是如何完成的。 闻一多先生详细考证后得出结论,端午节远在屈原出生之前就已存在,而端午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龙舟竞渡早于屈原时代一千多年, 吃粽子的风俗恐怕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形成。继而闻一多先生指出, 端午是源于吴越民族的祭图腾龙。在远古时代,龙是人们由产生恐 惧感而产生崇拜信仰的对象,龙舟是想象中的龙的具体形象化,这 反映出尊神的时代,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程度还很落后,他们无法理

调查报告 端午节的调查报告范文

端午节的调查报告范文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象征,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起着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品质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端午节已成为一个正在被人们逐渐遗忘的节日,在城市中,它已经被简化为去超市买几个速冻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有关外,对它所蕴含的其他文化意义知之甚少,还有许多人表示不知道应该怎样过好端午节。xx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成功激起了我们对端午节的重视,尤其是今年,国家把端午节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并实行了放假制度。那么今年的端午节和往年会有什么不一样呢?为此我做了一个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了解昆明市居民对端午节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与以往有什么不一样,找出复兴端午节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难点,为昆明市居民过好端午节提供一个参考,同时也为国家复兴传统节日、弘扬民族精神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二、调查说明

调查时间: xx年5月27日至xx年8月10日。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昆明市居民,并把他们分为了四个群体:老年人、小孩、大学生、中年人(有工作的人和没有工作的人)。每个群体各取20人作为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同时也兼用了访谈的形式,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围绕:是否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源流、是否喜欢过端午节、是否喜欢吃粽子、端午节有些什么活动、对端午节放假有些什么感想等展开。 三、调查结果 1、老年人 在对20位老年人的调查中,只有一位退休老教师知道端午节的来源,但端午节到底是怎样一步一步慢慢转换过来他也不是很清楚,只是大体知道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端午节,且知道端午节是由时令和季节变化所产生的,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关于安全卫生的节日。 其它老人都认为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产生的,至于屈原之前有

中秋节习俗调查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秋节习俗调查报告 篇一:中秋节风俗调查报告 中秋节风俗调查报告 一、调查内容:中秋节的由来、各个地方是怎样过中秋节的、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说法 二、调查时间:20xx年8月15日 三、调查情况及整理资料: 四、调查结果:中秋节又称月夕、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 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 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 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 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 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

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 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我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但节俗各异。壮族习惯于在河中的竹排房上用米 饼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优美的《请月姑》民歌。朝鲜族则用 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萧,一起 合跳《农家乐舞》。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 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侗族则在这时让青年人郊游、欢会,称为“赶坪节”。 第一天是芦笙会,第二天对歌。小伙子都要化妆,向心上人表达情意。傣族是对空鸣放火枪, 然后围坐饮酒,品尝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和干黄鳝,谈笑望月。黎族称中秋节为“八 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 青年参加。人员江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 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调声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

关于社会风俗传承调查报告

篇一: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现在年轻的一代对当地的民俗民风关注的越来越少,因而对一些本地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导致一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渐渐没落。在这个背景下,我做了当地一份问卷调查,以便大家更好的了解本地民俗民风。 (二)时间 2014年2月10号-2014年2月16号 (三)过程 ①问卷调查个人情况 我调查的主体人群为16-20岁的年轻人,其次是中老年人,少数几分为小学生。 ②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他们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像清明祭祖,端午包粽子,中秋团圆等,这些节日都由来已久,文化底蕴丰厚,值得的我们了解。除此包括24节气也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铭记与探究。 ③我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传统节日有助于我们了解传承中国文化,但我们不能把过节的形式僵化了,我们不能固守一些相对保守落后的封建形式,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随着时代发展结合一些地方特色进行活动。 ④实践感想 本次的民俗民风调查选择在我老家黑田铺进行,总体来说收获较大,了解了些平时不知道的风俗及其来历,同时也给了我一次与老人们交流的经历。一些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不识字,我就把题目给他们念一遍,解释清楚,然后将他们说的一些风俗记录下来,总体如下: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邻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节做汤圆食之。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邵东还有称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也有包粽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风行。六月早稻收割有尝新一俗,现已少见。 ??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乡间小桥为亲娘者,谓之桥亲娘,传如此小孩能茁壮成长。七月初十左右开始中元节,放鞭炮烧纸钱迎接逝去先人谓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烧纸钱送之走谓之送老客。期间天天上供烧纸并以烂熟绿豆为馅做糯米粑粑以油桐树叶裹之谓之桐子叶粑粑上供。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敬老而已 ??十二月二十四谓之小年,家家大扫除,亦隆重过之。小年以后开始舂糍粑杀年猪。俗传小年以后死人皆为阎王误做年猪收之,故丧家秘不发丧直至翌年破五之后。大年三十举家团圆,乡间多在中午团年。 (四)如何保护传统节日 ??保护传统民俗的首要工作时进行记录传承,我们需要把有文化价值的传统节日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单纯的记录更多的只是原始的,传承才是更大意义的保护。首先对其进行现代化认定,即对其现代生活中存在价值的认定,以这为基础对传统节日的一些形式筛选,认定那些文化资源本身潜在的现代化价值,然后推动文化保护法,建立相应的文化博物馆交流各地民风民俗。

节日端午节的历史资料介绍

节日端午节的历史资料介绍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自古便有食粽、饮雄黄久不息。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自XX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XX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XX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

端字之转音也。”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 此名称根据阴阳术数而来。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日本以五月五日为“男儿节”,可能也是据天中节而来,因其认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气。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

关于端午节的调查报告

关于端午节的调查报告 篇一: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的调查报告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的调查报告 关于端午节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眼看着马上就要过端午节了,家家户户都在包粽子,我们家也不例外,面对着端午节的各种各样的习俗,我不由得起了好奇心,于是我们对端午节展开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端午节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2,走访有关部门,了解端午节的历史。 3,通过各种途径,搜索端午节的习俗。 三.人员分工 第一小组调查端午节的由来 第二小组调查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第三小组参与端午节的活动 第四小组寻找中国文人写下有关端午节的诗词 老师整理,汇编各种资料 第一小组调查端午节的由来 第二小组调查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第三小组参与端午节的活动

第四小组寻找中国文人写下有关端午节的诗词 老师整理,汇编各种资料 五.结论 1.端午节的介绍: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英文为Dragon Boat Festival 、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女儿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五、夏节、天中节、浴兰节、屈原日、诗人节等。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1]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2.端午节的规定: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从XX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一天假。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XX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XX年九月三十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