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细胞分化

第十二章-细胞分化

————————————————————————————————作者: ————————————————————————————————日期:

血常规单核细胞偏高是白血病吗

血常规单核细胞偏高是白血病吗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通过血常规的检查,就能检查出很多的疾病,特别是一些白血病方便的血液疾病,通过血常规的检查就能很正确地检查出来这种疾病,那么血常规单核细胞偏高是白血病吗?就这一问题,下面就来看看以下内容的具体介绍。 血常规检查,少则10项,多则20几项,密密麻麻的一张化验单上,天书似的列出了一堆数字,医生看了两眼就说孩子得了这个病那个感染,他是怎么看的呢?这一张小小的化验单上到底说了些什么? 单核细胞增高可以见于某些病毒感染、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单核细胞描述:约占3%. 无颗粒白细胞的一种. 单核细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细胞.目前认为它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明显的变形运动,能吞噬,清除受伤,衰老的细胞及其碎片.单核细胞还参与免疫反应,在吞噬抗原后将所携带的抗原决定簇转交给淋巴细胞,诱导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性反应.单核细胞也是对付细胞内致病细菌和寄生虫的主要细胞防卫系统,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淋巴细胞则为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细胞.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反应而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你所提到的“单核细胞”,属于白细胞的范畴之例,正常在临床上如需要化验血象的话,其内容则包括:白细胞(5000—10000),单核细胞(2—8%),淋巴细胞(20—30%),以及酸性粒细胞和碱性粒细胞等项目.? 如果临床上患者有细菌感染的病症等,则白细胞便会增高,如有病毒感染时,则会减少,当然了,还有其它的原因等,就不一一例举了.?

第二:如有感染的症状,“单核细胞”就会增高了,这是正常的反应,不必担心.? 以上内容就具体介绍了血常规单核细胞偏高是白血病吗?相信通过以上的介绍,在加上自己检查的报告,就能了解到自己现在是否得了白血病,所以对于检查过血常规单核细胞偏高的患者,可以对照以上的内容,然后在咨询有经验的医生,就能知道自己现在是不是得了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与白血病的关系

造血干细胞与白血病的关系 1995年以来我国造血干细胞工程与相关的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有关造血干/祖细胞基因表达的研究,上海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陈竺、陈赛娟等为正常和急性白血病人骨髓造血干祖细胞cDNA文库的基因表达建立了一套先进的工作体系。他们在许多白血病细胞系的干/祖细胞中发现了300个新的相关基因。中山大学医学院李树浓、黄绍良等从人的桑葚期胚胎干细胞成功地诱导出造血细胞等。北京输血研究所裴雪涛等从成人和胎儿的骨髓分离出成年源干细胞,又进一步诱导分化为骨、软骨、脂肪和神经原细胞等。他们成功地构建了胎儿和成人间充质干细胞cDNA扣除文库,获得了胎儿和成人间充质干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在胎儿特异表达基因。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血液学研究所、国家血液学重点实验室赵春华等证实从胚胎胰腺、骨髓和肝脏中都可以分离出人间充质干细胞,又证明G-CSF可以使输注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促造血重建。北京基础医学研究所毛宁等的实验不支持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横向分化“。最近他们发现小鼠胚胎干细胞的体外分化重现了胚胎早期造血发生的生物学程序以及Smad5基因调控在胚胎造血发生中的必要性和多样性,又表明其上游配体TGF-beta家族分子在胚胎发生中的作用和特点。本文针对干细胞可塑性研究作了评论。国际上曾风靡一时的“横向分化“有关的实验都没有用完全纯化的胚层干细胞或组织干细胞来证实。然而,完全纯的胚层或组织定向的干细胞克隆是无法制备的。成年或胎儿全身各类组织中混有一些定向某胚层的或某组织的干细胞,甚至还混有桑葚胚干细胞。它们是胚胎发育过程的每个阶段中停止参与胚胎发育而残留下来的。它们在体内处于静止期,寿命长,长期存留在成人的各种组织中。各胚层和组织干细胞混杂在一起,它们都没有特异的形态、表型和功能,无法分离纯化,甚至和成人组织细胞也很难分开。它们在体外实验适当的条件诱导下可分化为各种组织细胞。在那些想证明组织干细胞“横向分化“的实验中,都无法排除上述可能。本专论指出,只有桑葚胚干细胞是全能的胚胎干细胞,具有向各个胚层分化的

完整 34+35章 急性髓系白血病

三十四、急性白血病 白血病是因造血干/祖细胞于分化过程的不同阶段发生分化阻滞、凋亡障碍和恶性增殖而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阻滞发生在较早阶段。按照白血病细胞的系列又分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nkemia,AML )(亦称急性髓细胞或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lastic leukemia,ALL )两大类。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包括1985年提出、国内已经采用多年的法、美、英(FAB )协作组诊断标准和1999年正式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WHO )诊断标准。现分述如下: 【诊断标准】 (一) 法美英协作组诊断标准(FAB 标准) 除临床症状、体征与血象外,骨髓形态学分类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主要依据,尤其是原始细胞(包括原粒、原单核及原淋巴细胞)的百分比。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诊断如图34—1所示。 图34-1 急性髓系白血病诊断步骤 ANC :全部骨髓有核细胞;NEC :非红系骨髓有核细胞 当骨髓有核细胞中原、幼淋巴细胞≥30%,即可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二) 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WHO 标准) 1. 血与骨髓原始粒(或单核)细胞≥20%,可诊断为AML 。 2. 当患者被证实有克隆性重现性细胞遗传学异常t(8;21)(q22;q22)、inv(16)(p13;q22)或 t(16;16)(p13;q22)以及t(15;17)(q22;q12)时,即使原始细胞<20%,也应诊断为AML 。 3. 伴有多细胞系病态造血的AML 及治疗相关性AML 和MDS,分别单独划分为独立亚类。 4. 骨髓中幼稚淋巴细胞>25%时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表34-1,表34-2)。 表34-1 世界卫生组织(WHO )AML 分类 伴有重现性遗传学异常AML AML 伴有t(8:21)(q22:q22)(AML1/ETO) AML 伴有骨髓异常嗜酸性细胞,inv(16)(q13:q22)或t(16:16)(q13:q22),(CBF β/MYH11) APL 【AML 伴有t(15:17)(q22:q12),(PML/RAR α)及变异型】

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库的初步建立

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库的初步建立 徐潇,张旭毅,闫俊灵,陈冲,赵欣,李明辉,汤苏阳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建立生物学性状稳定的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ADSCs)库的可行性,旨在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提供更多来源。方法对分离得到的hADSCs采用液氮低温冻存,并在一定时间复苏培养,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抗原Z在诱导培养基中对其进行成脂和成骨诱导培养,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Z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成骨诱导的特异标志物碱性磷酸酶(ALP)的表达, 观察hADSCs在复苏前后的分化能力。结果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培养扩增获得数目稳定的hADSCs ,经冻存并复苏后的hADSCs形态和表面抗原保持不变Z可继续扩增10代以上,倍增时间为48h o复苏后第2、第6、第10代hADSCs 均保持了较强的成脂及成骨分化能力。结论初步建立hADSCs库,可为再生医学修复重建组织工程提供较好的种子细胞。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6(041)012 【总页数】6 【关键词】[关键词]脂肪来源间质干细胞;干细胞库;低温保存;可行性研究近年来,再生医学的迅速发展为组织工程修复组织缺损提供了种子细胞和可利用的细胞基质,其中脂肪干细胞与其他干细胞相比具有来源丰富、取材简单、便于培养、无组织配型及免疫排斥问题、可跨胚层多向分化、增殖速度快等显著优点Z是优秀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1-3]O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IlS , hADSCs)是从脂肪组织中分离获得的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4],是极具前景的组织工程和基因治

白血病

第五章血液淋巴系统肿瘤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白血病 白血病(Leukemia)是一类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克隆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累,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细胞。临床表现为贫血、感染、出血和组织器官浸润症状。 一、流行病学及病因 (一)流行病学 我国白血病的发病率约为3~4/10万。在恶性肿瘤所致的死亡率中,白血病居第6位(男)和第7位(女),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则居第一位。我国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比慢性白血病(chronic leukemia,CL)多见(约5.5:1),与欧美相反。年龄分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儿童多见,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则成人多见,而慢性白血病以40岁以上者多见。性别无明显差别。(二)病因 人类白血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1.病毒感染和免疫功能缺陷。 2.物理因素 X射线、γ射线等电离辐射。 3.化学因素苯及含有苯的有机溶剂。 4.遗传因素 5.其他血液病。 二、分类 1.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 (1)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M0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M1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M2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4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M5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6 急性红白血病 M7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L1 以小细胞为主 L2 以大细胞为主 L3 (Burkitt 型)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细胞内有空泡 (2)慢性白血病分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三、临床表现 1.发热半数的患者以发热为早期表现。可低热,亦可高达39℃~40℃以上,伴有畏寒、出汗等。虽然白血病本身可以发热,但较高发热往往提示有继发感染。感染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 正常粒细胞缺乏或功能缺陷。 (2) 化疗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使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 (3) 白血病细胞的浸润以及化疗药物的应用,易造成消化道与呼吸道粘膜屏障受损。 (4) 各种穿刺或插管留置时间长。 感染可发生在各个部位,口腔炎、牙龈炎、咽峡炎最常见,可发生溃疡或坏死;肺部感染、肛周炎、肛旁脓肿亦常见,严重时可致败血症。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如肺炎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产气杆菌等;其他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链球菌等。长期应用抗生素者,可出现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等。因伴免疫功能缺陷,可有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等。偶见卡氏肺袍子虫病。 2.出血急性白血病以出血为早期表现者近40%。出血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以皮肤淤点、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为多见。眼底出血可致视力障碍。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而出现全身广泛性出血。颅内出血时有头痛、呕吐、瞳孔不对称,甚至昏迷而死亡。有资料表明急性白血病死于出血者占62.24%,其中87%为颅内出血。

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一、概述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是临床上少见的血液肿瘤,其发病率在60岁以上人群约为3/100000,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CMML) 是一种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其特征是骨髓粒、单核系细胞显著增殖, 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增多(>1×10^9/L) 。2001 年WHO造血和淋巴细胞肿瘤分类中,将CMML归属于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综合征(MDS/MPD) 。其特征是同时具有病态造血和骨髓增殖特点。 中医认为慢粒单归属于“虚劳”、“郁证”“症瘕”、“积聚”范畴,是内伤与外感相互作用所致。本病的发生乃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引起脏腑亏虚,或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引起气血功能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致使毒邪乘虚而入,为气血痰淤邪毒相互搏结而引起本病。 二、病因 (一)、中医病因 “气血不通,血壅不流”,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正气不足,毒

邪入侵,客阻经络,结块成形。毒邪太盛,伤其正气,邪毒内聚,滞留不散,亦可交合成块。长期肝气郁结,土壅木郁,剑下故见肝脾肿大;气冲咽喉,结于颈项,可见颈部肿大;肝气不舒,通道受阻,经络瘀滞于阴部,可见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为病之根本,邪实瘀毒为病之标,病位在肝、脾、肾,乃虚实夹杂之证。 (二)、西医病因 具体病因不明。没有特异性的染色体异位。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发热、感染、出血、疲乏、体重减轻、盗汗等,约半数病人有肝脾肿大。CMML 患者中位生存期约20个月,生存期可能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有关。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三、临床表现 病人因骨髓增生异常而发生血细胞减少可表现为乏力、心悸、苍白、低热、感染或出血等。表现在骨髓增殖性上的特点如:异常单核细胞增生,且这种细胞有浸润的特征,如皮肤、腺体、齿龈、骨等髓外浸润,淋巴结、肝脾肿大,甚至巨脾。有作者报道[5]24例患者中,50%病人出现肝大,45.8%出现脾肿大,20.8%出现淋巴结受累。

白血病概述题库1-1-8

白血病概述题库1-1-8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哪项不是B细胞的免疫标志() A.CD10 B.CD19 C.CD68 D.HLA-DR E.CD22 B细胞分化抗原有CD10、CD19、CD20、CD21和CD22;而HLA-DR属非特异性抗原,它可表达于干细胞、祖细胞各分化阶段的B细胞及激活的T细胞。另外CD11b、CD31~CD36、CD64、CD68等是粒-单核细胞共有的标记。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以下哪项不符合白血病的特征() A.白细胞有明显的质和量异常 B.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肝、脾和淋巴结 C.白血病细胞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D.白血病细胞可进入周围血液中 E.骨髓象红系增生可受抑制 白血病可有多种浸润表现,多见骨关节疼痛,较明显的肝、脾、淋巴结肿大,甚至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的表现。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确诊白血病的最重要手段() A.外周血检查 B.浆膜腔穿刺 C.骨髓检查 D.腰椎穿刺 E.以上都不正确 骨髓象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主要依据。 https://www.360docs.net/doc/594914538.html,/ 瑜伽减肥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凡遇下列哪些情况可以不行骨髓检查确诊() A.不明原因发热,有恶病质 B.血友病 C.血涂片中有幼稚细胞或可疑细胞 D.血细胞原因不明减少或增多时 E.不明原因的肝、脾、淋巴结肿大 血友病是一组因遗传性因子Ⅷ和Ⅸ基因缺陷、基因突变、基因缺失、基因插入等导致激活凝血酶原酶的功能发生障碍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凝血试验是诊断和鉴别本类疾病的重要方法,另外,血友病患者不易行有创伤性的检查,容易引起出血。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型

3、分类及诊断标准 ⑴、M1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 1.血象:贫血显著,外周血可见幼红细胞,白细胞总数升高。血片中以原始粒细胞为主,少数患者可无或极少幼稚粒细胞出现。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病例可增生活跃甚至减低。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大于90%(NEC),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也减少。 3.细胞化学染色:POX染色至少有3%原粒细胞POX阳性。 ⑵、M2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 1.血象:贫血显著,白细胞中度升高和M1相似,以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为主。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非红系),早幼粒、中幼粒和成熟粒细胞大于10%,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此型白血病细胞的特征是形态变异及核质发育不平衡。 3.细胞化学染色 (1)P0X与SB染色: 均呈阳性反应。 (2)PAS染色:原粒呈阴性反应,早幼粒细胞为弱阳性反应。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成熟中性粒细胞的NAP活性明显降低,甚至消失。 (4)特异性和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呈阳性反应。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AS-D-NAE)可呈阳性反应,但强度较弱,且不被氟化钠抑制。 (5)Phi(ф)小体染色:原始和幼稚粒细胞内出现Phi(ф)小体。 (6)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验:特异性染色体重排t(6;9)约见于1%的AML,主要为本型。 4.免疫学检验:表达髓系抗原,可有原始细胞和干细胞相关抗原,CD34、HLA- DR、CD13、CD33和CD57阳性。 5.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检验:t(8;21)(q22;q22)易位是M2b的一种常见非随机染色体重排,其检出率高达90%。AML1基因重排可作为本病基因诊断的标志。 ⑶、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历

入院记录 姓名: 工作单位:无 性别:女?职业:农民 年龄:45岁入院日期:2010年04月26日09时09分 民族:汉族记录日期:2010年04月26日 籍贯: 病史陈述者:患者本人 婚姻:已婚?可靠程度:可靠 家庭地址: 主诉:反复乏力、头晕5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头晕,恶心,食欲下降,全身不适症状,伴有高热,最高体温达400C,咳嗽,无咳痰,腹胀,无明显腹痛,无鼻衄、牙龈出血,无便血、血尿。患者就诊,血常规检查回示:WBC 49。5×109/L,RBC 1、46×1012/L, HGB 53g/L,PLT 5×109/L;诊断为:贫血;给予输注浓缩红细胞改善贫血,血浆预防出血,血小板增加血小板计数,预防出血,清开灵、头孢呋辛钠联合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未进行任何特殊检查及明确诊断,给予输注青霉素注射液等药物治疗,乏力、高热症状未明显好转,并呈进行性加重,出现乏力、头晕加重,体温40OC,经患者家属要求,转我院诊断治疗,我院急诊科以”重度贫血"收住我科,患者入院后,急查血常规回示:WBC 47。6×109/L,RBC 1。25×1012/L, HGB 46g/L,PLT 4×109/L;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回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给予第一周期DA方案(DNR 40mg d1-3 ,Ara-c200mgd1-7)静脉化疗;预防化疗副作用,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2010年01月04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回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PR);第二周期D

A方案(DNR40mg d1-3 ,Ara—c 200mg d1-7)静脉化疗,积极预防骨髓抑制等治疗,定期腰椎穿刺术及鞘内注射阿糖胞苷、甲氨碟呤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2010年01月28日复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回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CR);2010年02月08日给予第三疗程给予大剂量阿糖胞苷化疗(Ara-c2000mg d1-3)+大剂量甲氨碟呤化疗,复查血常规:WBC 1。12×109/L,L 0。68×109/L,RBC 2、17×1012/L,HGB 67g/L,PLT 59×109/L;病情好转出院;患者于2010年03月17日再次来我科就诊,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回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CR);给予MA方案(MIT 10mg d 1-3,Ara-c200mg d1-7)静脉化疗,预防化疗副作用,及对症、支持治疗,2010年03月24日给予腰椎穿刺术及鞘内注射阿糖胞苷、甲氨碟呤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复查血常规:WBC 1、49×109/L,L 0。76×109/L, RBC2、02×1012/L,HGB68g/L,PLT 178×109/L;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目前患者为进一步治疗来我科化疗,我科以"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型)"收住。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差,食欲、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外伤及手术史、否认输血及血制品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生于原籍,无疫区居住史。生活规律,无粉尘、毒物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无特殊不良嗜好、 月经史:14,3—5/28—30,2010年04月18日。既往色暗红,量中等,无痛经。 婚育史:已婚,育有1子2女,现爱人与孩子身体健康,家庭关系与睦、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与标记(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与标记(一) 作者:吴晓林,李冬民,马德茂,张晓田,黄石,宋天保 【关键词】骨髓 【Abstract】AIM:Tostudythedifferentiationcharacteristicsandtheoptimaldosageandtimingforbromodeoxyuridi ne(Brdu)labelingofratbonemarrow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MSCs)invitro.METHODS:Therat marrowstemcellsisolatedbyusingPercoll(1.073kg/L)wereculturedandproliferated.Thethirdpassage cellswereinducedwithdexamethasome,βglycerophosphate,ascorbicacid2phosphate,IGF1andinsuli n.Onday21,thecellswereanalyzedbyimmunohistochemistryfortypeⅠcollagenandbyhistochemistry foralkalinephosphatase(AKP).ThepurifiedMSCswereincubatedwithBrduatdifferentconcentrations( 5,10and15μmol/L)fordifferenttimeperiods(12,24,48,72and96h),followedbyimmunohistochemistryforBrdutoidentifytheoptimalBrduconcentrationandi ncubationtimeperiod.RESULTS:Afterincubationfor21dforinduceddifferentiationintoosteoblasts,ty peⅠcollagenandAKPwerepositivelyexpressed.Theincubationwith10μmol/LBrdufor72hachievedov er98%ofthelabelingratewithoutproducingobviouscelldamages.CONCLUSION:MSCscanbeinducedt odifferentiateintoosteoblastsundercertainconditionsinvitro.TheoptimalBrdulabelingconcentration andtimeperiodare10μmol/Land72h,respectively. 【Keywords】MSCs;induceddifferentiation;osteoblast;Brdu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体外的诱导分化及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MSCs的可行性.方法:利用密度为1.073kg/L的percoll分离骨髓的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与扩增MSCs;取生长良好的第3代细胞,用成骨细胞分化培养液培养21d,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和碱性磷酸酶(AKP)组化染色;分别以浓度为5,10和15μmol/L的Brdu溶液标记MSCs,孵育12,24,48,72和96h后免疫组化检测Brdu,确定最佳标记量和最佳标记时间.结果:诱导分化第21日,AKP染色呈强阳色,Ⅰ型胶原免疫染色呈阳性.10μmol/LBrdu 标记MSCs的效果最好,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Brdu标记率逐渐增高,标记72h后标记率在90%以上.结论:MSCs在体外一定条件下可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用Brdu标记MSCs的最佳浓度为10μmol/L,最佳时间是72h.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骨细胞;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 0引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组织干细胞.因MSCs取材方便、对机体的损伤小、具有较强的传代增殖能力和免疫耐受性等特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实验的目的是利用MSCs具有分化潜能的特点,在体外诱导该细胞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并用Brdu标记连续传代的MSCs,观察最佳标记时间及标记剂量,从而为追踪Brdu标记的MSCs移植入体内后的存活、生长及分化奠定基础.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健康雄性SD大鼠,体质量55~70g.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方法 1.2.1大鼠骨髓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将大鼠引颈处死后置于750mL/L乙醇浸泡约5min,无菌条件下分离出大鼠的股骨和胫骨.用PBS冲洗出骨髓细胞,经5mL针管反复吹打制成单细胞悬液,用200目的不锈钢网过滤,收集滤液.在密度为1.073kg/L的percoll(Phamacia)分离液上缓慢加入收集的滤液,2500r/min离心20min,收集滤液与分离液之间的白膜层细胞,用DMEM(Gibco)洗涤两次,1000r/min离心5min.用加有100mL/L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公司)的DMEM重悬细胞,1×108个/L种于两个直径为6cm的培养皿中培养,2d后更换培养液,加入完全培养基.并将吸出的旧培养液分别移入另两个平皿中继续培养,再过2d更换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知识科普】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是髓系造血干/祖细胞恶性疾病。以骨髓与外周血中原始和幼稚髓性细胞异常增生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发热、脏器浸润、代谢异常等,多数病例病情急重,预后凶险,如不及时治疗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占小儿白血病的30%。在分子生物学改变及化疗反应方面儿童AML与成人(<50岁)相似。婴幼儿的AML比成人易发生髓外白血病。 二病因根据目前的认识,白血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但与地域环境因素、电离辐射、化学接触、酗酒与吸烟,以及与机体对某些病毒感染所致的特殊反应有关。此外,近年来通过基因突变频率和一些易患生物标记研究发现,它可能是遗传学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分型(一)形态学分型 1.M0-M7 根据FAB的AML形态学分型,将它分为M0、M1、M2、M3、M4、M5、M6和M7型: (1)原粒细胞微分化型(M0)原粒细胞胞体大,核仁明显,无嗜天青颗粒和奥氏小体,MPOSPB 阳性<3%。M0型在儿童很少见。 (2)原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骨髓中原粒细胞(Ⅰ+Ⅱ型)≥90%(非红系细胞),早幼粒细胞很少,中性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不见或罕见。 (3)原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分以下两个亚型:①M2a骨髓中原粒细胞(Ⅰ+Ⅱ型)>30%~<90%,单核细胞<20%,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10%。②M2b骨髓中原始及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其胞核常有核仁,有明显的核浆发育不平衡,此类细胞>30%。 (4)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30%(占非红系有核细胞),其胞核大小不一,胞浆中有大小不等的颗粒。可分2个亚型:①粗颗粒型(M3a)嗜苯胺蓝颗粒粗大,密集甚或融合。②细颗粒型(M3b)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5)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占15%~20%。按原粒和单核细胞系形态不同,可包括下列4种亚型:①M4a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和单核细胞>20%(占非红系有核细胞)。 ②M4b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和早幼粒细胞>20%(占非红系有核细胞)。③M4c原始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研究进展 【摘要】心肌梗死等缺血性心脏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组织工程技术为根治心肌梗死等心脏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近年来,心肌组织工程有了较大的进展,但在种子细胞等方面的难题还远没有解决。本文对关于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研究作了一下综述,为细胞替代治疗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Abstract】Ischemic heart disease such as myocardial infarction endanger human health and life,cardiac tissue engineering is one of the new radical therapy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In recent years,researchers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cardiac tissue engineering,but the problems of seed cells and scaffold materials are far from resolved.This paper reviews research advance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duced into cardiomyocyets so that it may contribute to Cell therapy. 【Key words】 Mesenchymal Stem Cells;Cardiomyocyets;Cell therapy 在成人肌肉组织中,心肌细胞(Cardiomyocytes,CMs)属于终末分化期永久性细胞,不具有再生能力[1],其对有丝分裂信号作出的反应是细胞肥大[2]而不是再生,致使损伤后心肌再生和修复严重受限,由于心肌损伤后无法通过自身的增殖、分化进行修复,坏死的心肌则由纤维疤痕组织取代[3,4]。研究发现心肌中也含有干细胞[5-7],在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后这些细胞会发生分裂增生,但数量极少,增殖能力太小,不能完整地修复心肌组织,更不能满足心肌组织再生的需求,致使具有收缩功能的CMs减少,最终发展成充血性心力衰竭、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缺乏对病变冠状动脉的再造和梗死心肌的再生、重建的根本治疗方法,而细胞替代治疗通过移植功能细胞,替代、修复或加强受损的组织或器官的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已成为治疗多种组织坏死性疾病的新策略。 1 心肌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的特点 心肌细胞在出生后就进入了有丝分裂的后期,基本丧失了增生和再生的能力,不再进入细胞周期,而目前尚无证据支持心肌中含有干细胞[1]。成人骨髓中含有造血细胞和非造血细胞,非造血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一起形成了支持造血的骨髓微环境(Bone marrow microenvironment,BMME)[8]。骨髓微环境中的细胞成分包括网状内皮细胞、巨噬细胞、脂肪细胞、成纤维样细胞[9],这些细胞通过分泌各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以及自身细胞表面受体的表达,对造血细胞的附着、分化、自我更新起到了重要作用[10]。目前,普遍认为,在骨髓中至少存在两种干细胞群即造血干细胞(Ha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和MSCs,前者是所有造血细胞的祖细胞[11,12],后者则是中胚层发育的早期细胞,这类细胞可以通过体外贴壁培养加以分离,不仅能分化为造血实质和基质细胞等,还分化为多种造血以外的组织,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瘤性分析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瘤性分析 干细胞是具有增殖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复制的能力,能够产生高度分化的功能细胞。目前,各类干细胞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研究如火如荼,已有已有大量实验证实干细胞治疗的有效性。由于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分化和增殖能力,人们对其在人体使用时的安全性产生了怀疑,其中最主要的是干细胞注射后的异常分化导致的致瘤性。 癌细胞是肿瘤的组成细胞,与干细胞的相同点在于具有增殖和多向分化的能力。不同点在于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不可控,而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到了机体的调控,是有目的有方向的调控,用于补充机体所需的各种细胞。因此,干细胞与癌细胞并不相同,人们所担忧的是注射干细胞后,不但造成干细胞所处的微环境改变,而且干细胞同样会造成机体的微环境改变,这样的改变对人体是否安全? 干细胞按照其分化潜能,可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受精卵即为全能干细胞,当其在调控下可有序增殖,定向分化,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正常的个体。胚胎干细胞同样为全能干细胞,来源于胚胎囊胚时期的内细胞团。由于其具有无限增殖全能分化的能力,同时对外界抵抗较弱,其基因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突变,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其有潜在的致瘤性,注射至机体后可能会导致畸胎瘤。目前另一种研究热门的干细胞为iPSC(诱导多能干细胞),是在体细胞中转入四个转录因子,使其去分化重新恢复全能干细胞的特性。它的出现解决了干细胞的获得问题,但iPSC是将激活的癌基因转入细胞,致瘤性问题会较胚胎干细胞更为严重。 而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的分化方向已经固定,增殖能力有限,同时机体本身已大量存在,实验主要关注于体外扩增后回输体内,补充体内干细胞增殖较慢无法满足机体需求,并不会对细胞的基因型和转录组造成改变,理论上讲注射入机体后不存在致瘤性。目前的干细胞注射治疗研究热点有神经干细胞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外部损伤的治疗,软骨干细胞对软骨组织磨损及缺失的治疗,皮肤干细胞对烧伤或创伤的治疗,成纤维细胞在美容中的应用,以及临床上已广泛应用的造血干细胞对血液疾病的治疗。这些大样本及长期的应用及研究,均未发现其对机体所造成的致瘤性等其他伤害,同时发现干细胞起到比药物更好的治疗效果或治疗传统药物无法应对的疾病。 间充质干细胞属于多能干细胞的一种,主要分布于成人的骨髓、外周血、脂肪和新生儿的脐血和脐带,可以分化为脂肪、骨、软骨、肌肉、肌腱、韧带、神经、肝、心肌、内皮等多种组织细胞。目前研究较多的是从骨髓和外周血提取的间充质干细胞,而新生儿的脐血和脐带的间充质干细胞则有获得方面的伦理问题及使用时的异体移植所产生的免疫排斥问题,实验关注度不如骨髓和外周血。 已有大量实验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后从静脉回输或向病变部位移植,治疗脊髓损伤、阿尔兹海默、帕金森、心肌缺损、血管内皮缺损、软骨缺损等疾病,并在这些研究中未见到肿瘤发生。同时也有实验关注于血液间充质干细胞的致瘤性,经体外和体内同时验证,也未发现肿瘤发生。并有实验报道,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回输入有肿瘤的裸鼠后,会聚集在肿瘤附近,抑制肿瘤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癌作用。目前国外也已有多家公家公司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产品申请专利及向药品管理部门或卫生部门申请临床化及药品化。因此,通过大量的实验及权威部门的证实,均说明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安全性,当其在体外增殖及诱导分化回输至机体后,不会对机体产生致瘤性。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属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相同的表现型,对CD29、CD44、CD71、CD70、CD105/SH2和SH3为阳性反应,对CD31、CD34、CD45为阴性反应,说明了两类细胞在基因表达方面的一致性。同时有实验证实,不同部位提取的间充质干细胞在自然分化条件下分化方向不同,主要向周围相同细胞分化。但当在有相同外界因子的诱导下,可向同一种特定细胞分化,如软骨细胞、神经干细胞、内皮细胞等。这些说明二者

低氧与白血病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6-3110(2009)05-1675-03 低氧与白血病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项忠元,唐爱国 摘要: 三氧化二砷是传统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药物,研究发现该药物在体外诱导细胞分化的能力不如体内明显。以此为基础,研究表明模拟低氧化合物和中度低氧环境能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HIF-1α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HIF-1α介导的白血病细胞分化并不依赖其自身的转录因子活性,而是通过与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C/EBPα相互作用,促使白血病细胞走向分化。本文将就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讨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低氧;白血病;细胞分化;低氧诱导因子-1(HIF-1);CCAA 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α) 中图分类号:R733.7 文献标识码:A 造血是一个精细的调控过程,经历了从造血干细胞-多能组细胞-成熟血细胞的过程。出生后,骨髓中不成熟的造血祖细胞逐渐发育为外周血终末分化成熟细胞。造血祖细胞上造血基因相互作用调节这一复杂的造血过程[1]。大多数成熟的外周血细胞如中性粒细胞的生命周期短,因而能严格维持其在外周血中的正常数量。白血病是一类由基因突变导致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可使增殖失调,分化受阻,以及造血祖细胞生存延长。以AML为例,在正常造血中起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如CCAA 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AML1、PU1等,其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使正常分化机制阻断,从而导致AML的发生[2]。 随着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 TRA)的促分化效应治疗APL 取得成功后,三氧化二砷(A TO)也被用来治疗耐A TRA和传统化疗药的APL患者[3,4]。体外研究发现低浓度的A TO(0.1~ 0.5μM)在延长治疗时间后能使APL细胞部分分化[5]。然而, A TO体外诱导分化的能力并没有体内强,由此猜测骨髓微环境中有某些因子调控A TO的体内活性。我们知道,白血病细胞体外培养时大多培养在正常氧分压下,而体内生理条件下细胞往往暴露于低氧条件,例如肺泡中氧分压为16%,外周器官中可低至6%;再者,尽管白血病细胞并不像实体瘤那样在骨髓中形成团块,但由于白血病细胞的迅速生长,骨髓中氧分压仍会降低,并且部分患者因伴随贫血则氧分压水平进一步降低。以此为基础,研究发现CoCl2模拟低氧环境和低氧孵箱培养能直接在体外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也选择性的加强A TO 诱导的APL的分化;体内实验亦证明,间歇性低氧能显著延长移植的白血病小鼠的生存时间,抑制白血病细胞浸润并诱导其分化,其中HIF-1α起到重要作用[6~8]。进一步研究表明,HIF -1α蛋白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是不依赖其转录活性的,其中C/EBPα起的是HIF-1α下游效应因子的作用[9]。以这些工作为基础,我们就低氧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 长沙 410011) 作者简介:项忠元(1982-),男,贵州省贞丰县人,硕士,主要从事临床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通讯作者:唐爱国,导师。1 HIF-1α在低氧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1.1 低氧微环境下HIF-1作用机制 机体短效和长效应答机制严格调控胞内和系统中氧浓度,从而维持精细的内环境氧稳态。这一信号通路的中心就是HIF-1,研究表明HIF-1是参与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重要转录因子,在肿瘤低氧微环境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HIF-1为异二聚体转录因子,由对低氧敏感的α亚基和持续表达的β亚基组成[10]。α亚基的两个高度保守的脯胺酰残基402、564被特异性的羟基化酶羟基化后,pVHL肿瘤抑制基因(一种E3泛素连接酶)作用于羟基化的HIF-1α蛋白,使其被蛋白酶水解。低氧状态或低氧模拟物(CoCl2,去铁草酰胺DFO)可稳定HIF-1α蛋白。HIF-1α蛋白进入胞核,继而和HIF-1β异二聚化,异二聚体与顺式作用序列中的低氧易感元件结合,上调一系列靶基因(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GF、葡萄糖转运蛋白、糖酵解酶等),这些靶基因在相应的通路如血管新生,红细胞生成,血管舒缩调节,能量代谢和细胞存活等中起作用,从而使细胞低氧状态缓解[11~13]。 1.2 HIF-1α在低氧诱导分化中的作用 Huang等人研究发现,2%~3%低氧孵箱培养或氯化钴模拟低氧条件可触发白血病细胞走向分化,分化伴随着HIF-1α蛋白表达水平及与DNA 结合活性的增高,且这种现象不依赖AML亚型而广泛存在[6,7]。相反,3-morpholinosydnonimine能抑制白血病细胞HIF-1α表达,阻断氯化钴诱导的白血病细胞分化[6];偏钒酸盐也可通过抑制HIF-1α表达,从而消除DFO诱导细胞生长停滞和分化的作用,显示出HIF-1α与白血病细胞分化的潜在关系[14,15]。 为了深入探索低氧诱导分化的分子机制,明确HIF-1α蛋白在分化中的作用,S ong等[9]建立诱导表达HIF-1α的急性白血病细胞系,通过分化指标的检测分析,发现HIF-1α蛋白的累积可直接引起白血病细胞向中性粒细胞分化成熟。结果如下:分化相关的形态学改变有细胞体积变小,染色质浓集,核/浆比下降,细胞核变小变形;HIF-1α诱导显著增加CD11b、CD11c的表达而不增加CD14的表达,表明细胞向粒系分化;4种髓系细胞分化标志因子———中性粒细胞胞浆因子1(NCF1),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N),血清粘蛋白(ORM1)和分

间充质干细胞临床研究进展

---------------------------------------------------------------最新资料推荐------------------------------------------------------ 间充质干细胞临床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临床研究进展自 1867 年德国病理学家Cohnheim 在研究伤口愈合过程时,首次提出成纤维细胞可能来源于骨髓,即骨髓可能含有非造血干细胞的观点。 1869年,Goujon 发现自体红骨髓异位移植后具有成骨作用,也证实了骨髓具有成骨能力。 但直到 1976 年,Friedenstein 和 Petrakova 首先报道,通过帖壁培养的方法分离得到间充质干细胞(MSCs)。 1987 年,Friedenstein 等将骨髓放置在塑料培养皿中培养,发现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成肌细胞,由于能分化为多种中胚层来源的间充质细胞,因此被称之为间充质干细胞。 1991 年 Caplan 把骨髓中具有黏附于塑料培养皿表面、在体外能高度扩增、并可多向分化的细胞群命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1999 年,Pittenger 等在《Science》(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对从骨髓标本中分离得到 MSC,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术分析 MSC,结果表明分离的细胞群体表型单一,在体外不同分化条件诱导下,可以形成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或脂肪细胞,而且克隆化得到的细胞具有类似的分化特性,这充分证明骨髓基质中的间充质干细胞是多能干细胞。 一系列的研究已经证明 MSC 可以分化为神经、心脏、肝脏、 1 / 4

白血病与细胞分化

病因 1.病毒因素 RNA病毒在鼠、猫、鸡和牛等动物的致白血病作用已经肯定,这类病毒所致的白血病多属于T细胞型。 2.化学因素 一些化学物质有致白血病的作用。接触苯及其衍生物的人群白血病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亦有亚硝胺类物质、保泰松及其衍生物、氯霉素等诱发白血病的报道。某些抗肿瘤细胞毒药物,如氮芥、环磷酰胺、甲基苄肼、VP16、VM26等都有致白血病作用。 3.放射因素 有证据显示,各种电离辐射可以引起人类白血病。白血病的发生取决于人体吸收辐射的剂量,整个身体或部分躯体受到中等剂量或大剂量辐射后都可诱发白血病。小剂量辐射能否引起白血病仍不确定。经常接触放射线物质(如钴-60)者白血病发病率明显增加。大剂量放射线诊断和治疗可使白血病发生率增高。 4.遗传因素 有染色体畸变的人群白血病发病率高于正常人。 分类 按起病的缓急可分为急、慢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细胞分化停滞在早期阶段,以原始及早幼细胞为主,疾病发展迅速,病程数月。慢性白血病细胞分化较好,以幼稚或成熟细胞为主,发展缓慢,病程数年。按病变细胞系列分类,包括髓系的粒、单、红、巨核系和淋巴系的T和B细胞系。临床上常将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以往称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治疗方法 由于白血病分型和预后分层复杂,因此没有千篇一律的治疗方法,需要结合细致的分型和预后分层制定治疗方案。目前主要有下列几类治疗方法: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干细胞移植等。通过合理的综合性治疗,白血病预后得到极大的改观,相当多的患者可以获得治愈或者长期稳定,白血病是“不治之症”的时代过去了。 1.AML治疗(非M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