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诗经里的诗歌。

(二)检查预习

在讲解新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的复习和预习情况。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游戏,文学常识抢答。

请听题: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主义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

2,诗经共有多少首诗?--------305首

3,诗经共分为哪几个部分?-------风、雅、颂

4,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三个?-------赋、比、兴

5,它所收录的诗歌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6,“风包括了多少个地方的民歌?又叫什么?”------15个,“十五国风”

(三)初读课文

老师:大家都看完了吗?诗经大都是四言诗,朗读的时候采用“二二”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大家根据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学生朗读课文)

大家读得都不错,不过朗诵的感觉还是缺了一点,现在老师给大家放一段音频,听听看名家是如何朗诵的。(放音频)老师:大家都已经默读了,也一起朗读了这首诗,相信现在应该对这首诗一定有了初步的印象,现在我们就来具体的翻译这首诗歌。

就着课下注释,弄懂诗歌的意思,并将诗歌按照上节课所教的节奏朗读一遍。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说回家呀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

评说:这三章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归途中追忆思归之情,二是叙述难归的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复沓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诗以采薇起兴,采集薇菜果腹,表明戍边生活的艰苦,且“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循序渐进,除了刻画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还同“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眼见着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总是“曰归曰归”却总不能归,使我对能不能再见到家人由“忧心烈烈”到“忧心孔疚”。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后四句做了层层的说明:远离家园,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因为战事频频,以致音讯难递;无暇休整,因为王差无穷。究其根本原因,即“玁狁之故”。恋家思亲的个人情结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相互交织着,它们虽然互相矛盾却同样真实。在诗的开始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叹,形成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朗诵这三章。感受《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所带来的音乐美。《诗经》的这种结构

来自于民歌,劳动者的歌声此起彼伏,自然而然形成叠章,它能一层一层增强情感的抒发,受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诗歌充满音乐的节奏美。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士卒们在采食薇菜时,思念家乡的叹息声此起彼伏。就像后代的诗人所写的那样:“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夫望乡。”

3、解读4~5章: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翻译:那是什么花盛开?棠棣烂漫一丛丛。那是谁乘坐的高头大马?那是将帅所专用。驾御的兵车已起行,四马壮硕气势雄。不敢安居战事频,一月三次捷报送。驾起四马驱车行,四马强壮神采奕奕。将帅乘车作指挥,士卒靠车作掩护。四马步子多整齐,弓饰以象牙,鱼服箭袋。怎能不每天警戒?玁狁侵扰势紧急。

评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而我远离家乡,共赴国难。可是久久不能归家且乡音渺渺,这使我内心备受煎熬。而这一切都由于玁狁的入侵,就让我们奋力赶走他们,好早日回到那日思夜想的家乡。因而接下来的这两章就很自然地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之感。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感。让他们自豪地是什么呢?自然是威武的军容“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高昂的士气、训练有素的作战“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和频传的捷报“一月三捷”。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朗诵这两章,读出激昂、自豪之情。

4、解读第6章: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翻译:当初离家从军去,杨柳依依轻摇曳。如今返乡解甲归,雪花飘飘飞满野。道路长远慢慢行,又渴又饥愁肠结。我的心中真悲伤,谁知我有多凄切。评说:

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了更深的悲哀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既是写景更是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却看不到生活的价值。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命的流逝与生活的虚耗。后人读此四句仍不禁黯然伤怀,也只因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之感。“行道迟迟”,归路漫漫,“载饥载渴”,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而且,一别经年,

“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知,当此之际,又产生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惧心理。这种种的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晓更无人安慰: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

朗诵这一章,感受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叠字“依依”、“霏霏”、“迟迟”,它们不论在写景抒情还是拟声状物上都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感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带来的深切的生命流逝的凄凉与感伤。

(四)细读文章

如果把这首诗歌当成是一个剧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你会拍摄几个场景来反映这首诗歌呢?板书:悲伤喜悦悲伤

老师:大家理解的都很好,那么现在来提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帮我来解答一下。结合文下的注释,具体的来翻译一下这首诗

文章一共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又都说了些什么?

既然这是一首思乡诗,那么最能表现战士思乡的又是哪些诗句呢?

为什么战士们即将归乡了,诗歌不是喜悦的而却显得如此悲伤?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你觉得这四句好不好,为什么?,(重点分析)

板书:悲伤—喜悦---悲伤

1-3节:悲

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

悲? 身处何时:莫—阳

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

如何表现: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意象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

重章叠唱: 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比兴:作—柔—刚比喻时间流逝朗读4-5节:壮

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 身处何时:春季

身在何方:战场(戎车既驾)

为何而壮: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壮、必胜信心)(“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如何表现:

1.侧面烘托

2.借景抒情—意象棠棣花(有没有借助什么意象?) 比兴: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军容之盛及声势之壮。

至此,全诗气势为之一振. 朗读6节:悲

身处何时:冬季

身在何方:归途(昔来,是来征战;今往,是往家乡。),“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所以这位战士唱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归家的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都变得沉重起来。所以他说”莫知我哀”,莫是没有人,没有人知道我的哀伤.

本诗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

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本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每当古人送别离人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杨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解人意。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还因为"柳"与"留"谐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来抒怀。

(五)拓展阅读

老师:在我们中国浩瀚的诗歌世界里,想采薇这样的诗还有很多,老师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首《十五从军行》

(教师朗读,可有配乐)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如,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六)结语,布置作业

无论是采薇,或是十五从军行,都把战士那种思乡的急迫心情写得动人婉转,但是他们却没有写到战士们具体是在思些什么,如果你是一个战士,在一个夕阳西下的古战场,眺望远方的家乡,你会想些什么?请大家把自己会想到的用三百字来描述一下,语言请尽量的优美。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构想: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要学这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也实在是难为他们。他们的认知能力、人生阅历、情感态度等因素限制了对这首诗艺术品位的挖掘。所以,老师必须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对话。我所采取的办法就是老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管理者,引导学生自己读诗,自己质疑,自己解惑,自己品诗,自己悟诗,自己背诵,不强求学生能够多么深刻,只要对这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特别注意肯定学生的个性化的感悟。 一、三维目标:

5、再次对照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三)质疑、释疑 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你们读了这几句诗之后,一定会有很多疑问,现在请你们提出来。 学生的疑问可能有: 1、为什么要像老师那样读,能不能按我们自己的想法来读? 2、提有关《诗经》的问题。(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 沿用至今 3、题目是《诗经·采薇》(节选),为什么没有一句话提到采薇呢? 4、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那么“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呢? 5、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来”又是什么意思? 6、从这一“来”一“往”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再次自由诵读,释疑。 (四)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你能由“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联想到哪些诗句?或者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你能用比喻、拟人或者夸张的手法来写一写吗? (五)拓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短短的几句诗,十六个字,可是有着丰富的的意蕴。大家

《诗经·小雅·采薇》赏析

《诗经·小雅·采薇》赏析 《诗经》本命“诗”或“诗三百”,传说由孔子修订,为六经之一。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还有6篇笙诗(有题目无内容之诗)。通过这些诗句,我们仍能够感受到千年前的人们所拥有的喜怒哀乐,仍然能够在其中找到与我们灵魂共鸣的思想。 对于305篇的诗经,其实并没有读过很多,还是选修了这门课才知道“诗经”起源于周易卜辞或上古歌谣,知道了“采诗说”、“献诗说”和“删诗说”。而在我读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中,《采薇》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 先看题目《诗经·小雅·采薇》,“雅”是《诗经》分类的一种,依据音乐分为“风”“雅”“颂”三类。“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采薇》便是《小雅》中的一首,是典型的战争徭役诗。除此之外,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和婚恋诗都是《诗经》的主要题材内容。可以说十分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可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东汉何休)“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种子、茎、叶均可使用。《采薇》这个题目也可以说很具有代表性,以动植为题目名,又像《关雎》、《卷耳》,在读诗的同时也让我们“多次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可谓一举两得也。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首句便采用起兴的手法,“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这三段都以薇菜开头,而薇菜却分别是“薇亦作止”、“薇亦柔止”和“薇亦刚止”,从春到秋,薇菜从嫩到老,时光在无情

采薇 优秀教案

《诗经·采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诗经里的诗歌。 (二)检查预习 在讲解新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的复习和预习情况。 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游戏,文学常识抢答 请听题: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主义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 2,诗经共有多少首诗?--------305首 3,诗经共分为哪几个部分?-------风、雅、颂 4,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三个?-------赋、比、兴 5,它所收录的诗歌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6,“风包括了多少个地方的民歌?又叫什么?”------15个,“十五国风”(三)初读课文 老师:大家都看完了吗?诗经大都是四言诗,朗读的时候采用“二二”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大家根据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学生朗读课文) 大家读得都不错,不过朗诵的感觉还是缺了一点,现在老师给大家放一段音频,听听看名家是如何朗诵的。(放音频) 老师:大家都已经默读了,也一起朗读了这首诗,相信现在应该对这首诗一定有了初步的印象,现在我们就来具体的翻译这首诗歌。 就着课下注释,弄懂诗歌的意思,并将诗歌按照上节课所教的节奏朗读一遍。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说回家呀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 评说:这三章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归途中追忆思归之情,二是叙述难归的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复沓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诗以采薇起兴,采集薇菜果腹,表明戍边生活的艰苦,且“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循序渐进,除了刻画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诗经采薇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诗经采 薇 篇一: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诗经•采薇》《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https://www.360docs.net/doc/595243670.html,]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https://www.360docs.net/doc/595243670.html,]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篇二:《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构想: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要学这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也实在是难为他们。他们的认知能力、人生阅历、情感态度等因素限制了对这首诗艺术品位的挖掘。所以,老师必须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对话。我所采取的

部编版六年级下《采薇(节选)》教案(含教学反思)

1.采薇(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能熟读并背诵。能借助注释,大体把握诗意。 3.体会从军将士的艰辛和思归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大体把握诗意,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我们习惯说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指诗、词、曲这几种文学样式的巅峰时期分别在唐朝、宋朝、元朝。细心的同学可能会问,诗歌起源于哪个朝代?最早的诗人是谁?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诗的学习来感受中国最早的诗歌的美。 1.板书课题,释诗题。(了解“薇”:薇菜,植物名。花紫红色,结长扁荚,其中有五六颗种子,可吃。) 2.了解《诗经》。(出示《诗经》简介,生齐读,强调重点)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大声,小声,自读,合作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朗读,师相机正音。(诗中有两个生字“矣”和“霏”,诗中还有一个字需要特别注意一下,平时我们读“雨”,而这里读yù。) 3.再读古诗,找出诗中的反义词。(“昔”和“今”,“来”和“往”) 4.指导断句。(出示朗读断句) 5.思考:这首诗和我们以往所学的古诗有什么不同?(四言。课件出示诗经语言特点。) 6.齐读古诗,体会语言特点,感受节奏之美。 三、精读感悟 通过朗读我们感受了诗经的语言美、节奏美。当我们能读懂诗句内容时,就能穿越三千多年的时光,欣赏当时的美景,感受当时人物的心情。 1.再读古诗,结合注释,把你读懂的诗句讲给你的同桌听,再标记不理解的诗句。 2.讲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这是什么季节?(春天)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要去哪里?(介绍社会背景: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2)在这幅画面中除了主人公,还可能有谁?(送别的亲友)再读这句诗,此刻主人公会是什么心情?(不舍) (3)家乡的一草一木,每一位亲友都值得留恋,但“我”能留下吗?(不能。因为他既是父母的儿子,也是国家的臣民。) 3.讲解: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采薇》赏析

第一部分《诗经》介绍 一、《诗经》的产生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诗经》的创作,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它堪称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千百年来,人们传咏它,研究它,历久不衰,代代相传。古往今来,关于《诗经》的文章著作,不可胜数,早已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这便是“诗经学”。 《诗经》本来只称为“诗”、“诗三百”或“三百篇”。汉武帝时独尊儒 术提倡读经,从此《诗经》便被奉为垂教万世的宝典,并改称为《诗经》。所谓“经”,即经典之义,也就是能称为典范的著作。至于现在仍使用 《诗经》这个名称,那是依照传统的习惯,便于同其它广义的诗区别开来。 《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包括“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等十五个地区的诗歌,合称十五 国风,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颂”包括周颂、 鲁颂、商颂,共40篇.。以上三大类的划分,在于音乐曲调的不同:“风”是地方乐调;“雅”为正乐之歌,即周王朝王都的歌曲;“颂”则是庙堂祭 祀所用的曲调缓慢的乐章。由此可见,“诗三百”最早都是配乐、歌咏的。后来,曲调失传,只剩下唱词,这便是后人所见到的《诗经》。 收入《诗经》的作品,从时间看,包括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这五百多年间的诗作;从地域上说,大部分产生于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带,包括今天的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区,最南到湖北北部的长江流域。如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就产生于江汉流域。 收入《诗经》的作品,由于大多是民间口头流传而后采集编定的,所以具体写作年代和作者姓名都无从考证,但《诗经》的确反应了群众集体的艺术智慧。那些无名诗人虽然湮没无闻,但他们对中国文学作出的卓越

诗经二首《采薇》教案

诗经二首-----《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理解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以爱情为主题的《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采薇》是一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 二、信息筛选 1、自行诵读全文,分出诗的层次 明确:分三个层次:1~3章为第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4~5章为第二层,直接写战争。6章为第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三、合作探究 1、仔细品读前三章,你认为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仔细品读4~5章,这两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弥、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四、分析鉴赏 再读全文,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战士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1、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2、对父母妻儿的担忧。3、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古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五、拓展探究 假使你就是当年归途战士中的一员,请描写你当时的心理。 六、课堂小结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回忆是痛苦的。从古到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都是厌恶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热爱和平,并且会尽力去维护和平的。 七、作业 阅读《秦风?无衣》,和《采薇》在内容和手法上进行比较

诗经采薇节选的原文翻译

诗经采薇节选的原文翻译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同学,请看诗经采薇节选的原文翻译。诗经采薇节选的原文翻译 采薇(节选) 先秦:佚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注释 思:语气助词。 矣:语气助词。 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昔:从前。 赏析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 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 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 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全诗分六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 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 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 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实录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实录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实录 师:(先板书:诗)谁能背一两句诗给我听听?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你背的诗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把感情都投入进去了。还有谁来背?生: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师:你又背出了一句千古绝唱。谁还能背? 生: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师:你背出了感情,我也想比划比划,可以吗? 生:可以。 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你觉得我背得怎样? 生:---- 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新诗,出自《诗经》,叫《采薇》(板书)“薇”字比较难写,拿出手写一下,看这个“薇”字,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 师:字形是什么? 生:---- 师:看到这个字形,猜一猜,这有可能是什么? 生:----

师:偏旁? 生:草字头。 师:是跟什么有关? 生:---- 师:打开课文,认真读这首诗,读准字音。(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能大声地读出来?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但我们先不忙,如果一个字读不好,我不说出来,你们将会失去一次学习古诗的意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yù)雨雪霏霏。 生:(yù)雨不读yǔ。 师:能猜想一下雨的意思吗? 生:---- 师:谁还能读一读? 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要读的好应该读得长一点,听我来读一读。(师读) 师:刚才的朗读中,除了雨的字音不一样,你还听出了什么? 生:昔、今的读音特别长。 师:还有吗? 生:依、霏的读音特别长。 师:这就是诗的节奏,自己去找节奏。(生自己读) 师:谁来读一读?

诗经诗歌阅读5篇有赏析

诗经诗歌阅读5篇有赏析 《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经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诗经·小雅——《鹿鸣》1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释】:大宴群臣宾客的诗篇。 《雅》是周秦旧都的乐歌,地域就在西周王朝的国都“镐京”,“丰京”,约相当于现在陕西的长安县一带。“雅”,古文字

写作“疋”,有记录书写的意思,古时发间又与“乌”相同,这正是秦地音乐的“乌乌”的特点,因为这是王朝故都,代表中原华夏的正统音乐,所以又被称为“夏”。“居楚而楚,居越而越、 居夏而”,夏与楚、越地区不同,音乐也与楚、越有别,这是久来的传统。谈政治的反映它引入国家政事,说是“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一共有105篇,分为《小雅》和《大雅》。 《小雅》与《大雅》相对而言,划分的标准有种种说法。《小雅》本来有八十篇,分为八组,每组十篇,但是其中有六篇佚诗,有题目,无歌词。现在实存七十四篇,每组以第一篇命名。《小雅》音乐的风格,古人的评价是“思而不贰,怨言不言,”反映了“周德之衰”,但还有“遣民之风”的特征。呦呦:音优,鹿鸣声。 苹:皤蒿,俗名艾蒿。一说萍。 簧:乐器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 承筐是将:古代用筐盛币帛送宾客。 示我周行:指我路途。 视:示也。 民:奴隶。一说自由民。 恌:音挑,佻,偷。 燕:一说通宴。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诗经采薇》教学设计 -----颍泉区行流镇中心小学钱庶平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内容来源: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第一课 教学主题:《诗经采薇》 课时:一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设计者: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行流中心小学钱庶平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结合课标要求,本课拟采用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并结合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进行学习。 2、教材分析 《采薇》是人教版上第六单元中第一课的一首诗歌,它节选《诗经·小雅·鹿鸣之什》,节选仅两句,通过对比,及景物描写刻画人物思乡之情。 3、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在诗 歌阅读中揣摩文章表达方法的能力及诗句理解还有所欠缺,大部分学生对一些深 层次的感悟还难以体会到位,需要在课文学习中加强练习和培养。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内容、写法、地位和作用); (2) 掌握全诗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结合教师补充,体验知识积累的过程; (2)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本诗,讨论总结出本诗的艺术特点,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了解本诗的写作内容,体会本诗中征夫的思乡之情,理解其对战争的厌恶之感。激发学生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爱国情感; (2)初步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激发学生们关注现实、干预现实的情感。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认读诗句,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及字形,读写词语。 评价任务二: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和借助个别读、齐读、范读、小组 读等形式,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诗经·采薇赏析

诗经·采薇赏析 是表现戍边感情的,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 篇一:·采薇赏析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移,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虽是口头语、眼前景,却反映了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苦。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另还有一种说法,“比”将为比作戍边战士,暗喻战士生命的流逝。)“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感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绪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诗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认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采薇(节选)

古诗词诵读 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对《诗经》的介绍。 2.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诗经》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诗经》中的一个名篇。(师板书课题:采薇<节选>)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昔(xī) 矣(yǐ) 依(yī) 雨(yù) 霏(fēi) 2.教师范读。 3.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薇:薇菜,植物名。 昔:从前,指出征时。 往:指当初去从军。 迟迟:迟缓的样子。 莫:没有人。 诗句意思:当初我去从军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摇曳。现在我解甲归故乡,大雪漫天飞舞飘落。道路泥泞慢慢行走,又渴又饥真是劳累。我满心伤感满腔悲,这种哀痛谁能知道!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饥渴交加,可谓十分狼狈凄苦。) 2.诵读诗歌,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春天,天气晴朗,春风轻轻地吹拂着。) 四、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1.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冬天,雨雪天气。) 2.理解“往”和“来”的意思,谈谈从这一“来”一“往”中自己读出了什么。(读出了作者<即诗歌中的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热切思念,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之情。) 3.试简单分析诗歌后四句。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是描写,“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描写了从军生活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采薇诗经全文

采薇诗经全文 《采薇 》是《诗经 ·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 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 为大家分享了 《采 薇》的全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采薇 作者:佚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 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 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 实现。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 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忧心 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 征役没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 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 从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

战! 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 遮挡。 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 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 (指精良的装备) 。 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 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 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 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 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此诗就是三千年前这 样的一位久戍之卒, 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其类归 《小雅》 , 却颇似 《国风》 。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 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叠词申意并循序 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 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 拈来的起兴之句, 是口头语眼前景, 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 边关士卒的“采 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 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 发芽, 到幼苗柔嫩, 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 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 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 却久戍不归;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不能不“忧心烈烈”。后四句为 什么戍役难归的问题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 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玁狁之故”。 《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 被其苦, 诗人始作, 疾而歌之曰: ‘靡室靡家, 猃狁之故’云云。 ”这可视为 《采 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 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 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 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 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 表现。 第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 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 四句一意, 可分四层读。 四章前四句, 诗人自问自答, 以“维常之华”, 兴起“君 子之车”, 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 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 “戎 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 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

【2020统编版】古诗词诵读:采薇(节选)教学设计(四)3篇

2020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古诗词诵读 1.采薇(节选) 教学目标: 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多媒体播放歌曲《关关雎鸠》,引出对《诗经》的介绍。 2.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诗经》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诗经》中的一个名篇。(师板书课题:采薇<节选>)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昔(xī) 矣(yǐ) 依(yī) 雨(yù) 霏(fēi) 2.教师范读。 3.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薇:薇菜,植物名。 昔:从前,指出征时。 往:指当初去从军。 迟迟:迟缓的样子。 莫:没有人。

诗句意思:当初我去从军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摇曳。现在我解甲归故乡,大雪漫天飞舞飘落。道路泥泞慢慢行走,又渴又饥真是劳累。我满心伤感满腔悲,这种哀痛谁能知道!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饥渴交加,可谓十分狼狈凄苦。) 2.诵读诗歌,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春天,天气晴朗,春风轻轻地吹拂着。) 四、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1.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冬天,雨雪天气。) 2.理解“往”和“来”的意思,谈谈从这一“来”一“往”中自己读出了什么。(读出了作者<即诗歌中的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热切思念,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之情。) 3.试简单分析诗歌后四句。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是描写,“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是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描写了从军生活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热切思念,急切盼望重归故里与亲人团聚的思想感情。) 2.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你能由“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联想到哪些诗句?或者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将自己联想到的诗句或情景写一写。 (联想到的诗句:“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想象到的情景:一位战士出征离开家乡时是杨柳依依的春天,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

诗经小雅采薇带翻译

诗经小雅采薇带翻译 导语:《采薇 》一诗见于《诗经 ·小雅》,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诗 经小雅采薇带翻译,欢迎借鉴! 原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 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 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 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 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 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 悲,莫知我哀! 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 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 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 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 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 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

人教版高中语文诗经《采薇》教案

《诗经》两首《采薇》教案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2、了解《诗经》的艺术特点,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 艺术特色。 3、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 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4、反复诵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二、了解《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

诗经采薇注释及赏析

诗经采薇注释及赏析 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 》的艺术特色。诗经采薇 注释及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 文章摘要: 《采薇》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饥。所 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 虽是口头语、 眼前景, 却反映了戍边士卒生活的艰苦。 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 仅艰苦,而且漫长。… 【编者按】 《采薇》是一首写一位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 。这是一首战场上的生存体验的赞歌,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形象地揭示了 征人的内心世界。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 用,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 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 盬,不遑启用。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 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局?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 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 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薇:野菜名,现在叫野豌豆苗。 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止:句末助词。 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 莫:通“暮”,也读作“暮”。本文指年末。 靡(mǐ):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无。室,与“家”义同。 不遑(huáng):不暇。遑,闲暇。 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 而坐,两膝着席,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

《采薇》优质课教案设计

《采薇》教案 高一年级语文组张智利 教学目标及情感价值观培养 1.朗读诗歌,把握节奏,理解内容体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 2.体会“薇菜”“棠棣”“杨柳”的作用以及《诗经》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3.体会《诗经》重章叠唱、赋比兴及其借景抒情的手法。 4.学会懂得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 教学重点 “薇”“棠棣”“柳”三个意象作用的理解及情感的把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回溯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车轮并不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是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战争怀有什么样的情感,这个巨大的幽灵都一直伴随着人类。所以,战争是人类文明中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现在,让我们通过《采薇》,一起感受积淀在战争中的真切而复杂的人生百味吧! 二、初读诗歌 要求:1、读准字音 2、把握节奏 3、体会情感 三、品读诗歌 围绕“薇”、“棠棣”、“柳”三个意象来品味诗的情感及艺术特色 (一)薇菜:思归之情(1---3节) 问题:1、为什么要用“采薇”起兴?(生活的艰辛思乡)

2、为什么要写“薇菜”由“作”到“柔”再到“刚”的过程?(从形 式和士兵的情感发生变化考虑)(重章叠唱思乡日浓) 戍卒生活的艰辛 起兴--采薇 乡愁(由物及人) 作(春)柔(夏)刚(秋) 时序更替,乡愁日深 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 3、诗人的思乡之情应该引发归家之举的,但为什么又没有回家呢? 由“念家”到“报国” (二)棠棣:报国之义(4--5节) 1、开头为什么写“棠棣”? 棠棣都是以两三朵为一缀,相依相生,因此被古人引申为兄弟之情,“棠棣之华,鄂不韡韡(wěi光明华美的样子),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诗经·常棣》 起兴:棠棣之华即“兄弟情义”,暗示在战事紧急的情况下,将士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棠棣很自然地完成了由“念家”到“报国”的情感变化;(感情主题的转换) “棠棣”色彩艳丽,通过色彩的转换,让主人公从思乡的忧伤中摆脱出来,被另一种情绪所替代!(感情基调的转换) 2、这两节诗具体描写了哪些对象,诗人想通过这些表现什么? 战车、将帅、战马、弓箭-------棠棣:报国之义 3、课外拓展(理解后代边塞诗对“报国之义”精神的一脉相传)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采薇》开辟了中国诗歌边塞诗的先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