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复习题

《中国思想史》复习题
《中国思想史》复习题

《中国思想史》作者:张岂之

教学资料、考试复习资料

先秦篇夏商周(宗教)春秋战国(先秦子学)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

1、商周宗教思想

①、夏商周的异同

共同点:上帝是元神异:夏:忠义商:遵命遵神周:道德

②、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

原始宗教(原始社会)→上帝一元神(夏商西周)→宗教思想的动摇(西周末年)

祖先一元神祖先即上帝(夏商)A、祖先与上帝分离B、天命可以转移C、敬天保民以配天命→春秋时期重人、重民思想—人文理性(西周)

A、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

B、民众的呼声,对上帝与祖先神的责问

③、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

早期五行说:A《尚书·洪范》五行说B、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

五行说考源:1、源于生产实践。生产工艺五材属性

2、占星术五大行星之号

3、甲骨卜辞卜辞中的五方说东西南北中为五行之滥觞

④、西周史伯“和同说”论

五行与百物的关系

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将五行视为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和实生物”,突出了“和”在万物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

第一个完整、简略、朴素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

“和”《说文解字》本意相应也。从口,禾声,即对一句话、一声歌响应的回应。

五行既是物象,又是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非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得到的哲学概念。

和而不同

①君子之修养境界,为人准则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②“和而不同”的文化启发多元互补

早期阴阳说:A、《易经》的阴阳八卦说B、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提出“气”及“阴阳”观念

《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阴阳鱼太极图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

根互动理念。

2、春秋时代的思想

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士子救国儒——文士墨——武士道——隐士法——谋士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

内因:思想家个人因素

外因: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生产力发展、领主经济大崩溃、动荡的诸侯政治、士阶层的形成、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

士阶层:文化贵族之没落者、平民之拥有知识才艺者。(游历讲学、养士制度、稷下学宫)

3、孔子思想

儒家: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者流,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1)关于天命和鬼神

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天命主要赋予的主要是个人的命运含义,对鬼神是敬而远之的。

(2)关于德、孝、礼等①西周敬天保民——德治

②孝西周尊祖敬宗(对老去世)孔子“孝敬父母”(在世)孔子认为要稳定家庭,必先稳定家庭,固提孝使之成为一种家庭伦理,真心实意孝敬父母。

③礼周礼西周统治者制定的社会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中心内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分封制及礼乐制度。

孔子的“仁”的思想

1、“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实现途径:忠。恕

积极:自己有某种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同样有这种满足,即忠

消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恕

2、各种美德:孝悌、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

3、克己复礼春秋时代极为混乱,旧秩序被破坏,新秩序未建立,孔子一生的志向建立一个理想秩序

A、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

B、自觉,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

C、具体表现,在视、听、言、动各方面的符合。

孔子的哲学思想

1、继承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又着重考察人的问题。

2、辩证法思想

A、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端,主张中庸、过无不及,强调道德践履过程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

B、肯定事物的运动变化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辩证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3、认识论

肯定“生而知之”有先验论思想,更强调学而知之学与思学与用言于行

孔子的政治思想

倾向保守,但有改良成分

1、“礼”和“正名”思想,维护等级名分,维护周礼

2、主张“德治”,具有民本思想,缓和社会矛盾。

孔子的教育思想

1、智力差别分类:有教无类生而知者,上也。学而知之,次之。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

2、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知与不知、求知的客观态度反对固持己见不耻下问。

3、学思并重的求知途径:学思习行四个阶段

4、教育内容|六书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德、智、体、美)

5、学以致用的求知目的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教学方法: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4、孟子思想

一、孟子性善论与伦理思想把伦理道德建立在人性基础之上

1、人禽之辩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及人之为人的本性

2、认为人生来即有“善端”,具有“良知、良能”,为天所赋予。“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强调仁与义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二、孟子的“仁政”学说

1、理论基础:A、性善论B、孔子仁与德治思想

2、具体措施:A、为民制产B、减轻租税C\省刑罚、重教育D、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反对兼并战争,主张用“仁义之师”使民心归向,实现统一。

三、孟子天命观和认识论

1、天命观A、天时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具有意识、有道德属性的主宰之天

B、认为君权神授,但又经民爱,经民意认可。

C、宿命论与正命观一方面,一切有命运安排,人只能顺命行事另一方面人要知命,避祸就福,近期天年。

2、认识论

A、区分认识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类,并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可靠。

B、认识对象非客观物质世界,而是“性”和“天”,提出“尽心”、“知性”、“知天”,即是扩

充心去认识自己的仁义理智的先天本性,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也就认识了天的本性,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

C、认识和修养的根本方法:反思“诚”。诚本意信实无伪,孟子认为诚是天的本质和规律,是天的本性,具体而言,则是仁义礼智。

反思诚即反思人心中先天具有的仁义礼智的本性,达到“至诚”境界,就能使本性完全恢复,不受物欲的牵引而变恶。

D、修养的具体途径:养心、寡欲、存夜气、养浩然正气等,扩充自己的善端,可以塞于天地之间,达到“大丈夫”的境界。

5、墨子思想

1、墨子思想的主旨及主要内容

主旨:“兼相爱,交相利”(“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

主要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天志、明鬼等

实质:反映手工业者及其它平民阶层的政治、经济愿望;反对亲疏、远近、贫富、贵贱的等级界限。

2、墨子反对天命,为什么又主张“天志”说?

曰: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恶者何也?天欲义而恶其不义者也。(《天志下》)

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天志上》)

鬼神能协助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天,实行赏善罚暴,因为鬼神的能力也是超越一切常人的:“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明鬼下》)

墨子所提出的兼爱学说,没有像孔子仁爱思想的心理基础。故必从外在寻一保证。这个保证就是天志。

3、儒家讲”爱人“,墨家主”兼爱“,两者有何区别?

与孔子“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不同,墨子主张兼爱,要平等的、无差别的爱一切人。

4、墨子“三表说”

提倡“言必立仪”,确立认识的标准: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A 历史经验

B 百姓亲身经验

C 给国家和人民的实际效用。

意义:

A 涉及到真理标准问题,理论思维达到相当高度。

B 以经验为依据,以实际功效为验证,虽为经验论,但也能触及到实践的内容,比较接近实践验证的观念。

5、后期墨家的思想

主要贡献(自然科学、认识论、逻辑学)

著名墨学专家杨向奎:“一部《墨经》无论在自然科学哪一方面,都超过整个希腊,至少等于整个希腊。”

认识论、逻辑学说

认识论

①、“知,材也”,“知,接也。”知是人所具有的认识能力,仅有这种认识工具,未必产生认识,必须与客观事物接触才能产生认识。

②、“惟以五路知”,“知不以五路,说在久”通过五官获得感性知识,有些知识不是直接感觉得来,比如时间。(“久,弥异时也;”“久:合古今旦莫”。“莫”通“暮”,久是一切时间的总和。)

③、“知:闻、说、亲;名、实、合、为”知识按来源分为:闻(亲闻和传闻,指间接经验)、说(用推理方法得到的知识)、亲(直接感觉经验)。名是所用来称呼认识对象的名词或概念,实是被称谓的认识对象;名实应结合,应相符;认识应变为意向,表现于行动。——“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逻辑学说

①、类、故、理:逻辑论证的三个基本范畴

类: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组成的集合体。据类的外延和内涵,反映类的名词或概念分为三种:达名(外延最大,内涵最一般的概念,如“物”)、类名(反映一些特定事物的概念,“马”)、私名(反映单一事物的概念,如“昭陵六骏”中的任一匹马。)故:指事物或判断形成的理由、原因和条件。分为“小故”(必要条件)和“大故”(充分条件)。

理:指逻辑思维的规律和规则。(同一律:名与实要一一对应,论证推理过程中概念必须前后同一;矛盾律:两个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等等)类、故、理结合是正确论辩的充分必要条件。

②、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名:名词或概念;辞:命题或判断;说:推理。概念用来反映一类客观事物;判断用来陈述对象的情况,表达对象的性质或关系。推理用来揭示某个命题或判断是否有成立理由。

③、“辩,争彼也,”“争彼,当者胜” 只有争论一对彼此矛盾的论题谁是谁非才是“辩”,只要是辩,必有一方胜,其中与事实相符的那一方才是正确的。

6、墨学现代价值

反战争、反特权、反等级、反腐败、倡和平、主兼爱、尚廉洁、贵平等、重生产、重科学是墨学带有永恒价值和普世价值。

6、先秦道家思想

一、老子的道与德

天道:蕴含道的客体方面,近似自然观、宇宙论

人道:蕴含道的主体方面,近似人生观、社会观

1、老子道为天地根的本体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取道于寻常可得的

道,所得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取得于寻常可得的名,所得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就好比宇宙的初始;有名,是万物得以化

生的根本。

3、上善若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4、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以恶,故几于道。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

争,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5、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评析: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言行有类于水,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着特征,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6、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

以为。德:德性得也,道之体现,从于道。

二、朴素辩证法

1、对立统一,正反互转(反者道之动)

A对立面相互依存B对立面相互转化C转化的条件性

2、事物发展具有量变、渐进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三、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

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救。现实中的东西都是相互矛盾、相互转化的,那么最好不要多事。

2、贵柔,以弱胜强之术及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处世哲学

3、复古倒退的历史观

四、老子学说的影响

与儒学相互补充汉初黄老之治的思想来源反者道之动,演变成权谋术数

绝圣弃智,反对社会进步

7、庄子思想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上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人,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心斋坐忘论

“死生如一”和“安化”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生死与四时一样运行自然。

得道论

齐物论相对主义哲学观点

“齐物”: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逍遥”,追求绝对的自由人生,达到“无己”、“无待”把名誉、功业和肉体一并抛弃,无忧无虑,无情无欲,无知无识,与万物浑然一体,得道最完满的自由和幸福。

老子和庄子思想的异同

同:A、庄子之道的基本内涵与老子的道无多大区别,关于道的根本属性,遵从自然无为的根本法则二者基本一致

B、社会批判立场和返归自然地社会立场相同(内心深处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和绝望)(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

异:A、出发点:老子出于“治国”,庄子本于“治身”

B、社会观:老子要求“小国寡民”,庄子梦想“无何有之乡”

C、人生观:老子倾向于个人的身体健康和长久的存在,对世俗生活表示出深刻的生活智慧(入世)庄子显示出高超超脱的精神世界,与世俗生活保持距离(出世)

D、认识论。老子不行而知及先验论,庄子以无知知持相对主义。

E、自由观。老子追求行动上的“无为无不为”庄子乞求精神上的“逍遥游”

F、思维方式。老子多采用理论思维方式,庄子多采用形象思维方式,以寓言说明

G、老子不讲得道,庄子讲得道真人

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孔子入世有为的人生观:刚健有为,修己安人。理想的人生是将主体道德修养和“济世”结合起来,之后的儒家逐渐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原则和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模式

道家自然顺生的人生观:老子倾向于个人生命的健康和长久的存在,对世俗生活表现出丰富深刻的生活智慧,庄子则持出世无为的人生观,提出无为无欲的人生原则,认为寡欲可以防止人做恶,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正确的人生观:以生为乐,创造人生是人生的意义,也是人生价值所在,以死为乐自然安息是人生的终极归宿,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向人类社会索取多少,而是以对人类社会的奉献多少来衡量。

7、战国名家思想

一、明辨思潮与名家

1、明辨思潮:战国中期名家学派辩论名实关系问题(名实先后问题,同异问题,一般

与个别问题等)所形成的学术思潮。

2、名家:是战国时期“明辨”思潮中致力于考察,探讨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分析名

同,概念和命题的学术流派。

二、惠施的历物十事与合同异

1、历物十事:惠施研究万物之原,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所作的十个结论性命题。

2、合同异:同,指事物的同一性;异,指事物的差别性,合同异:事物的同一和差异

最终归于统一。(泛爱万物,天地一体)

基本特征:认识到事物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认为事物的对立、差别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

三、公孙龙的”指物论”与“离坚白”

1、指物论:指,A、独立于物体之外的属性B、具体事物的属性

主要观点:A、万物是某些属性的总和,定于万物的属性并不是一般属性本身(物莫非指,而指非指)B、抽象,一般的属性可以脱离具体事物独立存在,并具有已经转变为具体的物的属性的固有能力。代表性命题:“白马非马”、“离坚白”

2、离坚白A、认为坚硬、白色等一般属性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

B、认为坚、白等属性相互分离,互不兼容,孤立存在,万物是这些孤立属性的总和。基本特征:离,把个别与一般割裂开来,把事物的不同属性对立起来。

3、合同异派和离坚白派在认识上和争论中各执一端,都有不同的片面性,但他们的学

术活动对中国古代逻辑学和认识论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惠施、公孙龙代表名家两种趋势,一种是强调实得相对性,一种是强调名的绝对性。

8、战国阴阳家思想

一、《易经》和《易传》

二、《易传》对《易经》的改造

《易传》总结战国诸学派成果,用天道、地道、人道、阴阳、刚柔、仁义等基本范畴建构其思想体系,把《易经》这部占卜术改造成《周易》这部儒家哲学著作。

《易传》的阴阳观

1、“一阴一阳之谓道”把阴阳和八卦结合起来,用阴阳解释两个基本符号,用一阴一阳之谓道解释万物的发展变化,认为一切现象都是阳、阴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矛盾运动的结果,这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总规律。

2、《易传》太极生世界万物的宇宙生成论

3、《易传》的辩证法思想

三、阴阳五行说

1、阴阳五行说:战国时代阴阳说与五行说相结合。以阴阳说解释宇宙的起源,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

2、五行相生相克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

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相克:水灭火火灭金金灭木木灭土土灭水

4、邹衍“五德终始说”

9、荀子对百家争鸣的总结

一、荀子对先秦“天人之辩”的总结

1、“天人之辩”:指关于天和人,天道与人道或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辩论。

A、抛弃孔子、墨子等具有宗教色彩的天人关系思想,提出“天人相分”思想。

B、肯定、吸收老庄天道自然观,进而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天即自然,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批判孟子片面夸大人的理性作用,又采纳他人道有为的思想,认为人最为天下贵也。

二、荀子对先秦“名实之辩”的总结

三、荀子对其它问题的总结

四、“性恶论”及社会思想

1、荀子的人性两重性:生物性和社会性

生物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恶”,“人之性恶,善者伪也。”

社会性:“能群”“人生不能天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

针对人的生物性:提出“化性起伪”通过人为的努力转化“恶”的人性。

针对人的社会性:提出“名分使群”

3、社会思想

1、“名分使群”维护等级制度

2、“礼法”并重的政治思想规之以礼,确定分界;绳之以法,匡正时弊;劝之以学,促成向善。

3、君民关系:民本思想

10、韩非子思想(法家及其总结者)

一、法家源流及法家前期

春秋:管仲、子产战国:李悝、吴起战国中期:商鞅、申不害、慎到

二、法家思想特点

1、以“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进化观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

2、法家最大的特点:与时俱进,革故鼎新

3、以法制作为治国的方针5、通过农耕和战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4、鼓吹君主集权以致君主专制,用严刑峻法来控制臣民

法家的立法原则:循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量可能、勿明易

三、韩非子的思想

1、韩非子的生平

2、韩非子的历史进行论

A、四世说,上古(有巢氏、燧人氏)。中古(禹),近古(汤、武征桀纣)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各变。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国家的

法制和统治也会做出相应的改变。

2、法治思想

A、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继承荀子的性恶论,认为好利是人的本性,弃化

性,取因性。法术势相结合即君主凭借权威、运用术数以驾驭群臣,而使群臣百姓都受法律奉令来维护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B、奖励耕战,追求富国强兵,以实力统一。

C、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禁止法家之外的学说。

3、韩非子的天道观

A、第一次把自然界的规律分为道和理

B、道是万物所以成为那个样子的一般规律

B、理是事物自身的特殊规律和具体的属性D、道理相应,理体现道,道寓于礼。

D、缘道理以办事,按规律办事。

4、认识论参验论

参验论的意义:A、丰富了先秦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理论

C、承认在认识中实验证比理论更有权威

B、参验更多指个人的直观和体验,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社会实践有本质区别。

第二篇两汉篇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神学

1、秦朝的思想专制

1、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2、兼采邹衍的五德行始说

3、禁止私学,加强思想专制目的:强化统治,巩固统一结果:秦二世而亡。

2、两汉时期思想领域的基本状况

一、两汉初的思想

1、以黄老思想为主干

黄老学派:起源于战国中期,假托黄帝名义,崇尚老子之术,以老子天为而治思想为本,兼采儒、法思想而形成的一个血派,黄老思想成为汉初统治思想。天道观:道家的天道自然观政治观:A、黄帝有刑德,刑以伐之,德以守之。B、无为而治清静自定。

2、诸子思想的综合和总结

A、陆贾和贾谊

B、刘安和《淮南鸿烈》

C、司马谈与司马迁

D、陆贾《楚汉春秋》

二、汉代的经学(今文、古文)

1、今文经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立五经博士,使儒学独尊,从而使今文经学特别是《春秋公羊》学盛极一时。

3、今文经学注重和现实结合,阐发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古文经学注重字词注释。

(汉代古文经学)

1、古文经学用战国时代的六国文字写成

2、古文经书出于孔子壁中

3、西汉末年刘歆发现古文经传,曾请求建立《古文尚书》《春秋左氏传》博士,但受到

当时儒生的反对。

4、古文经学在汉代没有立入官学,注重训诂和文字解释,把经传当做历史来研究。

四、董仲舒的思想体系

⑴天人感应思想A、人副天数:天生人为实现天的意志,人是天的缩影。

①、人之为人,本于人,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②、从形体说,人有骨节,天有时数,天以终岁之数乘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

副日数也,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人有视暝,天有昼夜。

③、从人的感情意识来说,人有好恶,天有暖情,人的喜怒,天有寒暑。

④、至于人的道德品质,更是天意、天志的体现。

B\天是万物的最高主宰,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

①天的主宰菜单现为阴刑和阳德两个方面。

②阴阳灾异的谴告说是福瑞说。

代天治民的君主,其行为的好坏能直接地影响到天,如果君主施行德政上天就会降下福瑞,以示上天的奖励。实行暴政,上天就会降下灾祸。

评价:

1、将自然与人类社会看成统一整体的,要求人的行为遵循天意具有合理性。

2、将天人简单比附,把自然灾异与祥瑞说成是天表达其意志的形式,本质上不科学、

错误。

3、人的行为可以感应天,一定程度上肯定人的能动作用,在当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⑵君权神授论

1、天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

2、君主应遵循天道,反映天意,天依君主对民的态度可以授予其权利,也可以剥夺其

权力。

⑶天一统论

董仲舒的学说必从天意和《春秋》找依据,政治上一统于天子,思想上一统于儒学。

⑷人性论

1、天赋善恶论A、生之自然之资,涓之性。

C、人受命于天,有善恶之性。

2、性分三等:圣人之性,中人之性,斗箕之性。

3、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斗箕之性是天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只有中民之性,可

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

⑸伦理观:三纲、五常说⑹深察名号的正名思想

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思想

李传柱:我们现在重视以德治国,董仲舒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他在伦理上提出了三纲五常,有利于维护统一。统一思想,归本儒家,有一致信仰,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发展贡献大,统一思想,尊崇儒术,功大于过。

五、东汉谶纬神学思想与反谶纬神学思想

1、谶纬

A、谶纬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粗俗迷信,用摸棱两可的文字假托神的预言,

为实现政治斗争服务。

B、纬是经之支流,衍及旁义,相对于经而言,是儒生用阴阳灾异说来解释、演绎和附

会儒家经典的著作,例如易有易纬,书有书纬等

C、谶纬是宗教神学和经学的混合物。

2、杨雄、恒谭、王充、王符、仲长统反谶纬神学的思想

1、杨雄体自然的观点及对神仙方术的批评

2、恒谭唯物主义的天道观

3、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效验认识论

4、王符元气自然观仲长统人事为本,天道为末,天之道为人所用,对神学迷信的

批判

3、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效验认识论

1、天地,含气之自然也

2、效验认识论:任耳目以定情实。

第三篇魏晋南北朝篇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

1、此时期的思想特点

①、是一个没有思想权威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期

②、儒家式威,玄、佛、道三家肇兴,形成了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格局。

③、玄学是魏晋时期盛行于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新的学术思潮。它援道入儒以老子、

庄子、周易三玄解经,固有玄学之称。

④、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衰期

⑤、道教大发展的重要时期,道教完成了官方化的过程。

⑥、是佛教迅速发展的时期。

2、魏晋玄学

玄:本义,奥妙,微妙玄学家多作幽暗、深远、无形、不测等解。

玄学:云本无玄学,自此淡老殊进。是研究世界的根本、本质或世界存在的依据等本体论问题,并以本末、有无为其辩论中心,这一见解的玄学家大多是名士,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

3、玄学的起因

1、汉魏之际的社会政治危机:名教危机,名实相悖,察举不实,名不副实的皇权,社

会功能的丧失。

2、玄学产生的社会基础:魏晋名士

3、玄学产生的学术原因:两汉经学的繁琐及儒、道、法、名等思想的融合。

4、玄学的发展演变与派别

观点一:A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正始之音B、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玄学D、裴危、郭象为代表的玄学

观点二:贵无论和崇有论

观点三:正始玄学→竹林七贤→元康→东晋玄学

5、正始之音

正始: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概念:又称正始玄风,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思想界,以富于抽象思维色彩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沟通儒道两家,主张“以无为本”“无中生有”“名教本于自然”的思潮。特点:舍两汉经学迷信僵化的形式,挽求纲常名教,以自然无为学说来论证名教的合理性,构建新的思想体系,以取代天人感应说。

主要观点:

①、关于天,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②、周易的太极和老子的道即为无,无形、无名、无为。

③、世界的本质无不能完全依靠语言、文字来说明,言不尽意。

④、有无犹如本末、母子;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⑤、有包括天地万物,政治人伦,纲常名教。

⑥、名教以无为本,出于自然。

6、竹林七贤的思想

A、阮籍的自然与名教思想"在上而不凌乎下,处身而不犯乎贵,故道不可逆,道不可忽也."

B、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 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这里的自然和物情都是指事物的本能状态,嵇康认为人的

心理只有不为假名教的伦理纲常左右,才能体味到真伦理,身心敞亮通达,情绪不为物欲所束缚的人,才能认识到物本能的差别。

“自然”或“道”生万物,“以无为贵”

“越名教而任自然”,超越名教的束缚,摆脱情欲干扰,亲近而自然。

“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君静于上,臣顺于下。”

实质:自然无为,礼教不废。

8、裴頠、郭象为代表的玄学思想

裴頠:“崇有论”:反对“万物生有”的观点,无不能生有,有是自生的,万有相互滋生。“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济有者皆有也。”

郭象的思想,“无”不能生“有”,“有”“无”不能转化;“有”自生,万物自然而然,自己产生,自己变化和运动;名教即自然:名教符合自然,符合人的本性。

9、玄学发展的三阶段

1、何晏、王弼强调“自然”与“名教”的联系;

2、嵇康、阮籍起初沉沦于“自然”于“名教”的对立,最终又认为只要顺应人的无知、无欲、无情感、无好恶的潜意识或无意识去做,便能实现仁义道德。

3、向秀,郭象则论证了任自然本性之所以能够实现名教的根据,强调了“自然”与“名教”的同一。

10、佛教

慧远的神不灭和因果报应说:《沙门不敬王者论》

认为在家信奉佛教的佛教徒,应遵循名教礼法,敬君奉亲,服从教化。出家修行的沙门则有所不同,应高尚其事,不以世法为准则,不敬王侯,以破除世俗的愚暗,超脱贪者的妄感。

1)神不灭:A.“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认为神不是物质性的东西,“夫神者何邪?精极而为灵者也。精极而非卦象之所图,故圣人以妙物而为言。”

B.“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

2)因果报应说:A.神(灵魂)无生无死,绝对不变,能感应万物,是轮回,报应,以至成佛的主体承担者。 B.人的行为、思想意识是报应的根源,众先行善而受福,为恶就要殃祸。 C.三报说:“业有三报:现报,生报,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范缜的神灭论

揭露佛教对生产、政治、军事、道德、习俗的危害;

对因果报应说及其理论基础“神不灭”的批判。

自然观:“森罗均于独化”,各种森然罗列的现象自身自然而然的变化。

对形神之辩的总结:1、“形神相即”、“形质神用”。人的形体是精神现象赖以存在的实体,精神是这种实体的作用属性。2、形神关系犹刃利关系3、“人之质。质有知”,人之质与本之质,活人之质与死人之质有区别,只有活人之质产生精神。4、“心为虑本”,心为人的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

11、道教

1、葛洪与丹鼎派

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著《抱朴子》,成为官方道教丹鼎派理论的奠基者。

理论宗旨:1、修身、炼丹而达到长生不死,成仙得道,宣扬“仁爱清净、积而修习、渐至长生,自然神化或自然登仙,与体合道。”2、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

2、寇谦之与北天师道

完成从原始道教向官方道教的转变。

3、陆修静与南天师道

1、制定“九斎十二法”的斋醮体系,使道教从形式上得以完备,

2、对道教经典进行整理和分类。

4、陶弘景的三教合流思想

宇宙生成论,吸收儒家和佛教教义思想,丰富道教礼仪,编排神仙等级体系。

第四篇隋唐篇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1、隋唐时期思想的特点

①、隋唐时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文化政策,思想文化全方位发展。

②、基本上呈现儒、道、释并立的局面。随统治者扶持政策的不同三教地位有所变化,总体而言,佛教最盛,道教其次,儒学较弱

③、三教合一成为这时期思想发展的趋势,但均希望以各自的思想学说为基础实现三

教合流。

④、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宗教思想尤其影响巨大。(“三夷教”——摩尼教、祆教、景教)

⑤、伴随宗教迷信思想的传播,反宗教迷信思想不断产生。

2、中国化佛教的基本特质

中国化的佛教,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理论,又吸收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消化融合,形成独具特质的思想理论。。简易化、大众化、现实化、理性化。佛教在其传播过程中,除了与中国传统思想互补互融。同时,在民众中也适应中国的民俗,形成了广泛流传的富有中国特殊性质的、与民众心态相吻合的仪式仪规。

3、佛教传入及中国化的历程

传入期(汉——东晋):依附本土文化的主流求得生存(依附黄老道,引玄入佛)

独立期(南北朝——隋唐):引儒入佛

融合期(隋唐——宋明):援佛入儒,佛教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隋唐是佛教的全盛时期,这时期创立了不少新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三论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

隋唐也是佛教中国化的时期。唐统治者实行儒、佛、道三教并行政策,促进了儒、佛、道的融合。统治者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作用互补,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摄取儒、道思想,不仅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而且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理论。

天台宗把道教的丹田、炼气等说纳入自己的学说,倡导修习止观坐禅除病法。

华严宗把儒道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配佛家的不杀生、不邪谣、不饮酒、不妄语。把佛教的理想境界、道德规范与儒家的德性、德行等同起来。

禅宗则更进一步,不仅不提倡念佛、拜佛、坐禅,甚至呵佛骂祖,主张性净自悟,凡夫即佛,在日常生活中即可实现成佛理想。这种思想深受道家的自然主义、玄学家的旷达放荡、自我逍遥的影响。

禅宗、天台宗、华严宗,一转印度佛教的强烈出世倾向,将出世与入世的关系放在了不即不离的恰当位置,为“以出世心态行入世之道”准备了理论基础。

5、禅宗慧能大师

渐修与顿悟本性即佛无念、无相、无住义为“安静的沉思”

代表作:《坛经》;

思想主旨:本性即佛,心外无佛。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

即身外无佛,我就是佛,突出个体意识,强调个性的自由自在,反对偶像崇拜,主张凡夫即佛,在日常生活中即可实现成佛理想。

教门方法:无念、无相、无住;“顿悟成佛”,方法直接简易。(不提倡念佛、拜佛、坐禅,甚至呵佛骂祖。)

A “无念”,心不受外物的迷惑。“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坛经》)

B“无住”,即不执着,心不执着在外境上,对任何事物都不留恋,念过即过。

C“无相”,是说“外离一切相”,心远离事相。

自悟自修,一切方法尽在自身中,“自性自悟”,如“风动,幡动,心动”说。(一个和尚说:“你看旗子在动! ”另一个说:“是风在动!” 慧能说:“是你的心在动。”)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6、隋唐时期的道教思想

唐太宗“以老君是肤先祖,尊祖,重亲,有生之本,故令在前。”

代表人物:王玄览、司马承祯、李筌、谭峭

王玄览及其《玄珠录》

《玄珠录》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佛家学说,表现出明显的道、佛合流的色彩。“常道”生天地,“可道”生万物。“道”的性质,就是这种真与不真、常与不常的统一体。类似华严宗的思辩哲学。“众生禀道生”,“道”中有众生,众生中有“道”,因此众生可以因修而得“道”。坐忘养神,“形养得形仙,坐忘养舍形入真”,认为修习“常道”的要旨是通过“心证”求得一个清静不变的“识体”。与佛教唯识宗的观点接近。

司马承祯的修道理论

其道教理论以论述怎样修道成仙为重点。吸收了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学的止观、禅定学说,提出“易简”的学仙方法和渐进的修真步骤,把修仙的过程分为五道“渐门”和七个阶段。概括为“无欲”和“静心”。“静则生慧,动则成昏。”静才是产生智慧的根源,动是产生昏乱的根源,人们应当去动守静。要达到“静心”要防止三个偏向。

李筌的思想

宗教色彩比较淡薄,以先秦时期的道家、法家和兵家思想为基础来构造自己的思想体

系。

主要内容:一、论述“抱一”复本思想;二、论述“以名法理国”的思想,表现出把道家和法家思想相糅合的思想倾向;三、‘以权术用兵“的军事思想,军事思想的基本点是:人的主观努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没有先天的人性,也没有不变的胜负,这些都是可以转化的。

谭峭及其《化书》

《化书》的特点:强调一切皆化的思想。“道”分化产生了万物,而人类社会的分化则产生了尊卑,对未来社会作了设想。揭露了农民的苦难,指出农民的反抗是由于统治者“穷民之力”、“夺民之食”引起的,警告统治者“慎勿怨盗贼,盗贼惟我招。慎勿怨叛乱,叛乱禀我教”。主张通过均平的办法来解决当时的社会危机。

7、王通、韩愈、李翱等人的思想

王通未提出三教归儒,但站在儒家立场上主张“三教可一”;

韩愈倡导复兴儒学。 A 仿照佛教传法世系,建立起从尧舜至孔孟的儒家传道正统;B 提出“道”为哲学最高范畴,且“道”即封建伦理道德仁与义;

C 阐发《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与佛教的出世相抗衡;

D 提出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李翱的思想

性善情恶

1、李翱继承了韩愈的说法,认为人有性和情两方面。但是,他却认为性和情是对立的,性是善的,情是恶的。他说:“性无不善”,“情本邪也,妄也”。(《复性书》中)2、“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复性书》上)

复性说

李翱阐发《中庸》的道德修养学说,提出体现儒、佛合流的灭情复性说。认为圣人不为情所惑,能充分体现善的本性,凡人则须“弗虑弗思”,排除情欲才能复其本性。“妄情灭息,本性清明” (《复性书》)“弗虑弗思,情则不生”(同上)“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同上)

第五篇宋元篇理学、气学、心学

1、宋元时期思想发展的趋势

1、宋初到庆历以前的八十年,儒、道、释并立局面保持,政府偏重复兴儒学文化,但未得到如期效果。

2、庆历以后先有王安石的“新学"和北宋理学的产生,儒学逐渐复兴。

3、南宋时理学进一步发展并取得统治地位,与此同时,永康学派、永嘉学派和陆九渊的心学与朱熹的理学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4、元朝朱学北传,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同时宗教在元朝盛行,佛教各教均有所发展。

2、理学

理学又称道学,是宋元时期的儒家思想。宋儒诠释儒家思想时,反对汉唐儒学偏重章句训诂的学风,以阐释义理为主,以儒学伦理思想为核心,汲取佛道的理论思维,多以”理“为世界本源,主张封建等级制度及其伦理常纲即天理,从本体论的高度及人性论的角度论证儒家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及神圣性,是哲理化的新儒学。

3、北宋理学的流派

⑴周敦颐的濂溪理学

1、太极:”无极而太极“,

2、在人性和道德问题上,周敦颐认为人有一种超然本性,叫做”诚“,这诚是从阳气得来的,是绝对至善的,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他认为人主静能无欲,仁义道德的“本性”也就充分发挥出来,达到他所说的“诚”的境界——人极。

为什么说他是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

1、其“太极”具备宋明理学最高范畴,

2、其宇宙生成论为程朱理学万物生成理论提供了雏形。

3、从本体论,天地生成的哲学高度渊源社会道德的产生,为封建伦理纲常的神圣性和永久性寻找更有力的理论依据。

⑵张载的关学

①气本体论:A.世界万物的一切存在和一切现象都是“气” B.“气为之物”,散而为“无形”,聚而为“有象”,宇宙万物及现象只有显与隐的区别,世界一切永远存在。

②辩证法:A.气之聚散运动,动力在“一物两体”(由气所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B.运动包括“变”与“化”两种形式:“变言其著,化言其渐”,变“由来亦渐”。

③人性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

性是由太虚本体和阴阳二气合成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太虚”的本性,另一方面,人

由于禀受的阴阳二气不同,每个人又有其特殊形体和特殊的本性,前者叫做“天地之性”,后者叫做“气质之性”。他认为,有了形体,才有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是恶的本源。“天地之性”是善的本源。人性论是对前人人性学说的全面的批判性总结。它意识到人性有一般与特殊之别,开创了人性学说的新阶段

⑶二程的洛学

1、天理论:a:理是世界的本源,b:是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不生不灭,永恒存在。c:封建道德原则及封建等级制度是天理在人类社会最集中的体现。

2、人性论:a:人性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是理在人身上的体现,是至善的,包括仁义理智性五种因素。气质之性因“气禀”而生,其偏正不同,程度不同决定人与物人与人的不同。

3、道德修养论,存天理灭人欲,克己复礼,非礼不为,境,格物致知。

⑷朱熹的思想体系

理-气-物-心

理:周子“太极”,二程“天理”

气:张载

心:心之体——性: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心之用——认识,情感意识。

⑸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1、心本论: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b:宇宙万物包罗在心中,一切理都在我心中,心与理完全合一。

2、认识论与道德修养论,a:万物包罗在心中,一切知识和真理都在吾心中。b:认识修养方法:切己自反,发明本心,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存心去欲。

4、朱陆思想的异同

共同点: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家孔孟,同为理学流派。

异:A.本体论的不同,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性即理”与“心即理”)

B.认识论与道德修养论的不同(道问学与遵德性)(朱熹的道问学主张通过钻研儒家学问来求圣人之道,在朱熹那里,所强调的是“格物穷理”,人们的认识也必须经过“格物”,才能达到明理的境界;而陆九渊则直接认为“心即理”,天下万物之理不外吾

最新大一思修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思修期末考试试题题库 及答案 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2.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修”课的意义和方法。 3. 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的理解? 4. 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信念? 5.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 6. 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7. 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 8. 什么是爱国主义?如何理解其科学内涵及优良传统? 9.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那些内容? 10什么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11. 什么是时代精神?内涵是什么? 12. 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13. 什么是人生观?什么是人生价值? . 14. 人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 15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16. 对人生价值评价要坚持那几方面的统一? 17. 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是什么? 18. 什么是健康?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19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20. 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21. 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22.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3. 如何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

则? 24.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25. 谈谈当代大学生怎样树立诚信品质? 26. 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建设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27. 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28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9举 例说明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30简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31什么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2《劳动法》和《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3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34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是什么? 35简述我国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及关于结婚的相关规定。 36简述法律的一般含义及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37什么是法律制定、法律遵守、法律执行及法律适用?38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9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0什么是法律思维方式?它的特征是什么? 41 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42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43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哪些制度? 44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45什么是民法?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6简述我国民事权利制度的主要内容。 47简述我国合同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48什么是刑法?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9什么是犯罪?犯罪构成包括哪些要件? 50什么是正当防卫?什么是紧急避险?其成立条件分别是什么? 答案 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在学习要求,生活环境,社会活动都有变化的大学中首先要认识大学生活的新特点。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学会过集体生活也要独立: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树立独立生活的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实力新的学习理念。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优良的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树立远大的理想。 2.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修”课的意义和方法。这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实

大一思修期末重点总结

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在学习要求,生活环境,社会活动都有变化的大学中首先要认识大学生活的新特点。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学会过集体生活也要独立: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树立独立生活的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实力新的学习理念。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培养优良的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树立远大的理想。 2.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修”课的意义和方法。 这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学科。 意义:(1)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2)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3)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方法:注重学习科学理论。 注重学习和掌握高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 注重联系实际 注重行知统一。 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的理解? 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解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这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重要意义;是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方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是激励全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求,适应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 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4.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信念? 理想;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思修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思修重点 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在学习要求,生活环境,社会活动都有变化的大学中首先要认识大学生活的新特点。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学会过集体生活也要独立: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树立独立生活的意识。 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实力新的学习理念。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培养优良的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树立远大的理想。 2.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修”课的意义和方法。 这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学科。 意义:(1)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2)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3)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方法:注重学习科学理论。 注重学习和掌握高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 注重联系实际注重行知统一。 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的理解? 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解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这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中国思想史考题

中国思想史(上)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6个/5分一个) 1.“齐物论”(庄):庄子提出的哲学思想,分为“齐物”论和齐“物论”。“齐物”论即万物一齐,“齐”有均、平、等之意,所谓“齐物”,是指以道观之,万物皆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彼此之间没有高下、美丑、尊卑的区别。齐“物论”即物论一齐,是指俗世关于事物的论断都是立足于道之一端,皆有其特定的立场与局限性,皆有其所是,亦皆有其所非,彼此之间并无真伪、是非之别。齐“物论”并非主张相对主义或不可知论,而是为了破除流俗之见以及各种物论对于人心的束缚和伤害。 2.忠恕之道(孔):孔子提出的伦理学说,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出自《论语·里仁》。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推己及人之意。忠恕,意为忠诚和宽恕,即以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别人。忠恕之道是“仁”的具体,也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之一。 3.失其本心(孟):孟子性善论的观念之一。出自《孟子·告子上》,意为天性、天良、原本具有之心。孟子认为本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如所谓的“四端之心”,这是人性为善的基础。然而,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可能屈服于自身的欲望或是外部的压迫,放弃自己的良心。“失其本心”导致了恶的产生,使得本性为善的人做出恶行。 4.反者道之动(老):老子的哲学思想之一,出自《道德经》。“反”,覆也,引申为复归、回归。“反者道之动”是指事物的存在具有反复、回归的运行趋势。这一命题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对中国哲学中辩证思想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这一观点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也有新颖的洞见,不同于单线条的思维方式,揭示了历史不断复归的趋势。 5.无待(庄):庄子提出的哲学思想,即对于对象的无所期待、无所依赖的态度,指一种悠游自在,无溺无滞的生命状态。从逻辑上看,“不待”以“无己”为前提,“无己”即不滞、不执于“我”。只有破除是非之执、物我之别,才能与物同化,达到逍遥的境界。只有到达“无待”后,人才能摆脱客观世界的各种束缚,获得精神层面的绝对自由。 6.兼爱:墨子提出的伦理学说,是墨子思想的核心标志。针对儒家仁爱思想中“爱有等差”的说法,主张“爱无等差”,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提倡“先人后己”。墨子主张“”,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的重视。墨子的、、、、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 7.化性起伪(荀):荀子性恶论的观念之一。出自《荀子·性恶》,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从理论上说,就是将先天的自然资质转化为后天人为的道德特性。心知是化性起伪的必由之路。 8.大一统:董仲舒提出的公羊学观念之一。所谓“大一统”,指以“一统”为“大”,即天下生民(包括天子)皆当归本于元气,引申为天下思想、制度、法令等的统一与规正,强调王者受命改制的必要性和正当性。“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更多的是指在国家政治上的整齐划一,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度集中。该思想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思想史

1.原始思想内容特征。 原始思想出现的原因:人欲生存→认识→利用→控制→自由→然而难以如愿→转而乞祈;原因原始思想的表现方式为巫术、祭祀;形式:a、自然神崇拜b、图腾崇拜才、c、生殖崇拜d、英雄崇拜 2.“绝地天通”思想史意义。 “绝地天通”概念:事神观念和方式的转变,即秩序重建。意义:“绝地天通”代表着政教合一,意味着思想之源头为集团或阶级或国家或集体垄断,思想自主取消,社会进入专制时期。 第二讲 1、简述商周天命思想之异同。 商周思想主要组成部分均为天命思想;商人崇天尚鬼,把上帝与祖先作为信仰中心,上帝是天上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自然神如日、月、山、河等神灵都失去了独立性,成为执行上帝意志的工具。上帝还主管着人间的吉凶祸福,特别是君主大命的授与;周人则对商代传统天命观进行修正,1、继续承认上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以“天”代“上帝”。2、认为上天所赐予的“大命”不是恒定的,而是可变的。3、提出“依德求民主”。即天根据德行“求民主”。民主即民之主,即君主。君主由天定,选君规范是德行。在天命思想里注入道德政治内涵。4、主张“以民情视天命”。将“民情”看作天命的具体反映。 2、周人思想的创新。试论周人的天命思想与德观念。 周人提出“德”的观念,认为“敬德”和“保民”是获得天命信赖的主要途径。其次,周人提出尊天、敬德、保民、慎罚的政治思想①尊天:用“天命”思想为政治服务②敬德:提高道德在政治中的地位。③保民:周公政治思想核心,君王不贪安乐、体察民情;以民为镜④、慎罚:对“德”之不足补充a、依典用刑。b、出于善而惩恶,不可借机肆虐。c、审慎惩处。3、五行说之五行的涵义,五行的生克关系如何?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五行涵义:元素、能量、德行。五行生克关系:相克: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4、简述西周的政治思想(第二题) 第三讲 先秦诸子异说的兴起原因 诸子之兴起于“救时之弊”;2、社会秩序破坏,文化下移,私学兴起;3、列国竞争,言禁

大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思修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本书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5年修订版(仅供参考) 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3 2.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修”课的意义和方法。 3 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的理解? 3 4.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信念? 4 5,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 4 6.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4 7.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 4 8.什么是爱国主义?如何理解其科学内涵及优良传统? 5 9.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那些内容? 5 10.什么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5 11.什么是时代精神?内涵是什么? 5 12.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6 13.什么是人生观?什么是人生价值? 6 14.人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 6 15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6 16.对人生价值评价要坚持那几方面的统一? 6 17.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是什么? 7 18.什么是健康?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7 19.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7 20.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7 2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8 2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 23.如何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9 24.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0 25.谈谈当代大学生怎样树立诚信品质? 10 26.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建设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10 27.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0 28.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1 29.举例说明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11 30.简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11 31.什么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2 32.《劳动法》和《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3.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34.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是什么? 35.简述我国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及关于结婚的相关规定。36.简述法律的一般含义及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37.什么是法律制定、法律遵守、法律执行及法律适用? 38.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9.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0.什么是法律思维方式?它的特征是什么? 41.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42.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43.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哪些制度? 44.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45.什么是民法?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6.简述我国民事权利制度的主要内容。 47.简述我国合同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48.什么是刑法?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9.什么是犯罪?犯罪构成包括哪些要件? 50.什么是正当防卫?什么是紧急避险?其成立条件分别是什么 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在学习要求,生活环境,社会活动都有变化的大学 中首先要认识大学生活的新特点。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 力,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学会过集体生活 也要独立: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树立独立生活的意识; 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实力新的学习理念。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培养优良的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树立远大的理想。 2.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修”课的意义和方法。 这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实

读《中国思想史》有感

读《中国思想史》有感 黄来慧初读葛兆光老先生所著的《中国思想史》这本著作,自己从内心觉得:要想深刻领会这本著作的思想,真的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去慢慢品读。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一些启发从我的脑中油然而生。 对于《中国思想史》这部书而言,主要分为两卷:上卷主要阐述了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形成与逐步构建,其中主要从礼和秩序的构建来叙述君主如何确立自己权威的统治地位,以及如何利用话语权来垄断和控制人们的思想。知识文化在经历了百家争鸣的繁盛时代随着国家一统的趋势而逐渐融合归一。最终,儒家通过不断吸收各种知识,完善自身体系使得自身的知识话语能够符合国家统治的需要,确立了自己国学的身份。而四世纪初,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不一样的信仰世界,对中国自有的道教形成了一定冲击。在下卷中,从隋代开始,由于国家专制主义集权的逐渐强化,对知识思想的控制也日趋加强,统一的国家往往倾向于形成统一的思想与文化,而知识在统一束缚下缺乏批判力趋于平庸,且旧的知识系统伦理道德很难解释和运用于一些实际问题,人们开始对以往的知识文化质疑不断。到了宋代,面临内忧外患,国家统治不断遭到质疑,重建国家权威和秩序变得棘手,进而对思想秩序的构建也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到了唐朝随着外来文明的不断涌进,世人传统的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同文明之间既有融合也有对抗。而在这两卷中,是以唐作为一个思想史的分期,而在唐以后,又进行了一定的分期,每一编就是一个思想史段,每一编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比如:百家争鸣、新儒学、佛学等等。由于在看这本书内容之前,看了目录,所以对此书的写作大致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以后看的时候,格外的注意和主题结合起来进行理解,不然就会看了后面而忘记前面。假如前后不能有效的结合,进行一定的整理、思考、要想完完整整的通过阅读此书而了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些片段,真的是难上加难。 葛兆光老先生的《中国思想史》是一部综合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而编著的书籍,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它所论述的内容,由于着重了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说明,所以又会显得比较复杂。虽然我是一名文科生,读的书籍不算少,但是初阅此书,的确显得力不从心,面对密密麻麻的字,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这本书到底说的是什么?讲的是什么?更不明白书中所蕴含的一些道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时间的积累,自己的思想开始“生根发芽”,逐渐的可以领会其中的一些道理,内涵:本书突出思想发展的主线是“史”。所以在这本书中很难找到具有某个人的思想,所以,即使看完这本书,也只能让你把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过程基本偻清楚,要想进一步的学习,还需要再找一本中国哲学史或者其他人所写的中国思想史,而不会因为一些作者的个人主观意识,影响了我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而这一点,也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为人处事,还是阅读文章,不能只相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说法。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所看、所听、所想的那样,是需要客观事物、历史考查而得到的。在这个社会上,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是有情感的,只不过人的情感更丰富一些而已。正因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在评价一个事物时,往往都会加入自己的个人情感,从而“左右”他人。 在文学界中,文章的写作有很多结构、手法,例如:总分总,总分等等,而这本书的所有章节则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写的,也包括每一段,都是按照总分的

大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要点

思修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P6) 1、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2、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挑战包括:一是面临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二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三是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二、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P11) 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地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三、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P13) 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四、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P21) 理想含义:在一定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含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五、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P24) 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六、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P34) 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自己的经验) 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同上) 七、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P36)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八、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P40) 含义: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3、爱

中国思想史总结

关于中国思想史的总结2月末的时候,我开始了我的通识课——中国思想史。所谓中国思想史,在我上这节课之前,我以为思想史无非是一些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罢了。但上了第一节课后中国思想史的内容与我所设想的大相径庭。我原本认为,既然是“思想史”,肯定是讲史,但其实不然,中国思想史“偏在于思想而不在史”。说实话,老师讲的内容对我来说很难理解,抽象而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之。所以我只能把我的皮毛理解用简单的话写下来。 讲课的是一个年纪看起来很大的老师。我们没有课本,老师也是按着ppt来讲。用老师的话说,没有绝对的权威和绝对的对与错。的确,上了几节课后发现老师所讲的都是各家之言,到底孰是孰非,老师不会断定,只留给我们思考罢了。偶尔几句点睛之笔的评论,会给课堂添加上不少色彩。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最早的文化符号便是河图洛书太极图。我们的祖先用了一种近乎原始、简单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文化最初是怎么形成的。但这些看似简单的图案构造中,我们却能得到许多类似史前文明的神秘发现,这些图案也能帮助我们预测许多事情。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佛道儒三家,我们的根文化是道德文化,道德文化在这三家的思想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我个人理解来说,无论是哪种思想,它的存在肯定必定有它的合理性。而且这种合理性是跟它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紧密联系的。拿儒家思想来说吧,它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统治政策而产生的。儒家从根

本上说就是统治者的统治学说,它为统治者建立起了一套从上到下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从而在思想上束缚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儒家的盛行之下,我们看到了“礼乐尚未崩坏,人心依旧尊古,世风尚未俱下”。儒家的确符合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它的存在是很合理的。 有时候个人觉得儒家或是其他的名家,它们扮演的角色就像宗教一样,主导着人们日常的行为规范。只不过唯一跟宗教不同的是,各家思想所崇拜的是知识、真理,而不是宗教的自然神。各个学派有各自的系统知识,各个学派有各自的信徒。它们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吸收其他家的思想,并随着时代变迁而与时俱进,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知的思想。 关于中国思想,我能第一反应到的就是儒家,脑中浮现出一幅幅图画来:先师孔子捋着胡子,带着学生们,在天气宜人的郊外,对着远方的江山指指点点。或者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者,在溢满蜡烛的房间里认真地撰写书籍,还不时的停下来斟酌用词。我所举的例子都在古代了。但现在呢?现如今中国的主流思想又是什么呢?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几乎见不到像孔子那样游历讲学的人,为了宣传某种思想而奔波。为什么见不到了呢?难道已经没有新思想了?不是的。思想的传播与信息的渗透无处不在,或者说已经以不同的形式隐藏了起来。就像地下的一条条暗河,虽然看不到但还是在汩汩流动。荣辱观、社会公德、和谐生活等新时代的思想就跟几千年前一样,正在对着社会的每一个人发散。孔子已经没有了,游历讲学也不复存在。但现如今的媒体、政府还将继续扮演着孔子的角色,给社会注入一剂思想的强

大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1)认识大学生活特点,了解大学生活的变化。 大学生活的新特点:宽松与自主并存的学习环境;统一与独立并存的生活环境;丰富与平等并存的人际环境;多彩与严谨并存的课余环境。 (2)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确立独立生活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不断提高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包括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客观地对待别人的优势。 (3)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4)培养优良学风。 高度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勤奋、严谨、、创新”。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是什么? 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3.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中应运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 4.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提供人

中国思想史概要 名词解释

慎独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根本方法。“内圣”意即“内求于己”,也就是“八条目”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王”表示“外用于世”,指的是“八条目”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正是表达了“内圣外王”的精义所在。其主要的思想源自于《大学》的经。《大学》是如此指出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周公制礼 周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在夏礼和商礼的基础上,以“亲亲”和“尊尊”为基本指导思想,综合本族的风俗习惯,制定了一整套礼制,史称“周公制礼”。这次制礼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到国家的政治制度,小到个人的日常行为都有详细规定。大的方面包括宗法制、分封制和国家重大活动的制度礼仪,小的方面包括人的婚姻、丧事、成人礼仪、祭祀活动等等。通过周公制礼,统治阶层力图使西周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和人们生活以及思想,都要符合礼的要求,做事以礼为准则。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虽然朝代更替很多,但西周时周公制礼所确定的各种礼制都被继承了下来,特别是婚姻制度的影响,一直到现在还可以看到周礼的影响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不法先王不是礼仪 这是邓析思想的主要倾向,也是他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主旨。意思是说:“先王”极其“礼义”并非不能改变的圣物,“先王”的所作所为、“礼义”的宗法原则也不是千古不变的教条。 先王的礼义法令是可以批评,可以否定,可以废弃的。既然“先王”不值得效法,“礼义”不见得正确,那么从现实出发制定新法便是必然的、正当的。 墨家三表说 墨子提出的认识或判定言论是非的三条标准。《墨子·非命上》:“言必有三表。”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即历史经验;“下原察百性耳目之实”,即实际大众经验;“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政治实践。 道法自然 老子对道的性质的概括。《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所以在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无为而治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

大一思修复习

思修 名词解释: 1、理想: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P15) 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使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P39) 3、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方向,也决定这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P65) 4、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人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P70) 5、道德: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经济社会的反映。(P91) 6、诚实守信:诚实,即忠诚老实,就是忠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说谎,不作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瞒别人。守信,就是讲信用,讲信誉,信守承诺,忠实于自己承担的义务,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去做。忠诚地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是每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职业品质。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P109) 重点: 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P3) 1、自觉学习的理念。有明确的的学习目标,自觉适应专业要求和社会需要,积极主动地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是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坚持自主学习,全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全面学习的理念。学习应该全面的,不仅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综合素质的而且要学好雨专业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学好有利益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各方面的知识。 3、创新学习的理念。创新学习是一种以求真务实为基础,采取创造性方法,积极追求创造性成果的学习。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树立创新学习理念,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重要作用。 4、终生学习的理念。学习最可贵的是终生坚持。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树立终身求知、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学毕业只是告别学校,并不是告别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本领,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最新大一思修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精品文档,知识共享! 思修期末考试试题题库及答案 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2.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修”课的意义和方法。 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的理解? 4.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信念? 5.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 6.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7.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 8.什么是爱国主义?如何理解其科学内涵及优良传统? 9.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那些内容? 10什么是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11.什么是时代精神?内涵是什么? 12.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13.什么是人生观?什么是人生价值? . 14.人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 15人生态度与人生观是什么关系?如何端正人生态度? 16.对人生价值评价要坚持那几方面的统一? 17.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是什么? 18.什么是健康?怎样协调自我身心关系? 19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20.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2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2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23.如何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

精品文档,知识共享!则? 24.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25.谈谈当代大学生怎样树立诚信品质? 26.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建设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27.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28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9举例说明法律规范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30简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31什么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 32《劳动法》和《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3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 . 34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是什么? 35简述我国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及关于结婚的相关规定。 36简述法律的一般含义及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37什么是法律制定、法律遵守、法律执行及法律适用? 38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9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0什么是法律思维方式?它的特征是什么? 41大学生应该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 42我国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43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哪些制度? 44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45什么是民法?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6简述我国民事权利制度的主要内容。 47简述我国合同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读葛兆光中国思想史有感

读葛兆光《中国思想史》有感 我对儒家仁学的思想内涵很感兴趣。所以,一拿到刚刚出版的葛书第一卷,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到书中专门讨论“仁”的部分(见第179—181页),试图从这部时新的著作中得到一些更新的启发。 《中国思想通史》是综合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一起编著的,所涉及的范围显得比较广泛,它论述的内容,由于着重了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说明,又显得比较复杂。 他这本书突出思想发展的“史”这个主线,所以,在这本书里,你很难找到具体某个人的思想,所以,看完这本书只能让你把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过程基本缕清楚,进一步的学习要再看一本中国哲学史或者其他人写的中国思想史。 葛的这套书也有千页之多,所以必须要弄清楚他的写作思路。看目录会发现,他分两卷,把唐作为一个思想史的分期,而在这之下又进行了分期,每一编就是一个思想史段,每一编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比如百家争鸣,比如新儒学,比如佛学等等,所以在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和主题结合起来理解,不然就可能看了后面忘了前面。 这套书里加入了一个其他思想史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这也是这套书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有很大争议的地方,作为我们的话,看看无害,我个人认为他这种写法是非常有想法的。我认为“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不但存在于中国历史中,而且是贯穿中国历史始终的,在知识、思想与信仰平庸的时代可以用它来表示那个时代的思想,在思想激荡的时代则被影响力巨大的思想所淹没。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写一部中国“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史出来。葛还提到思想史对于精英与经典的历史性的位置确认,由于这是一种事后的“回溯性确认”,“传统的思想史依据的是怀有某种意图的官方或控制着知识和思想话语权力的精英的历史记述,这些历史记述并不一定切中思想世界,尤其是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本相,在任何一个时代的档案和史书中,

大一思修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一思修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一思修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1 ?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 在学习要求,生活环境,社会活动都有变化的大学中首先要认识大学生活的新特点。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学会过集体生活也要独立: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树立独立生活的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 实力新的学习理念。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优良的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树立远大的理想。 2.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修”课的意义和方法。 这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学科。 意义:(1)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2)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 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3)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 才兼备,全面发展。 方法:注重学习科学理论。注重学习和掌握高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注重联系实际。注重行知统一。 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的理解? 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解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 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重要意义;是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 岀的一项重大任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方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是激励全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求,适应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4.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信念? 理想;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大一思修考试重点归纳

大一思修考试重点归纳 绪论: 1、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明确当代的学生成才目标;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 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 (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 (3)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4)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①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 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力量。——是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 系的主题 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鼓舞斗志。——是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的精髓 ④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的共同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的的基础。

第一章 1、理想的含义;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 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 标上的集中体现。 2、信念的含义和特征;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 是人们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 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 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 3、理想与信念之间的关系: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 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 理想的重要保障。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 当理想作为信念是,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 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4、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①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③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5、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勇于实践、艰苦奋斗 第二章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 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 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2018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_论述类文本阅读(和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54分) 1.(2018?卷Ⅰ)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 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 “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 “接着讲”主要指连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讲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