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里剂

温里剂
温里剂

第一章温里剂

温里剂又称温阳剂或祛寒剂,重点是对阴寒证候而成立的治法,本法是通过温阳达到寒除而阳气恢复的方法。本法即八法中之“温法”。

“寒者热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寒淫所胜,平以辛热”等,为本法立论依据。

寒证有表里之分,表寒宜温散,属解表剂,本章为治里寒证而设。

一、含义

凡是利用温热药为组成的方剂具有温里回阳等作用,用于治疗一切里寒证者统称为温里剂。

寒证的成因

1.禀赋虚弱素体阳虚——脾肾阳虚

2.饮食不节,劳倦过度,脾失健运,不能化生精微充养周身,而人体机能下降。

3.久病体虚,失治误治,如汗下清解太过,阳气外泄。

4.外感寒邪直接入里,停留一脏腑经脉,阳气不得温运。(如脉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总之,病虽多,总不外乎寒自内生或寒从外来。

二、作用

温里法具有温中散寒(脾胃),回阳救逆(脾肾),温经散寒(肝肾),扶阳抑阴等作用。

三、运用

所以三法适用于里寒证,即适用于一切阴寒证或虚寒证及慢性杂病没热者等。

寒病表现——衰弱寒冷,功能减退,缺乏生机——出现畏寒、厥逆、寒傈口鼻气冷,腹中冷痛,冷肝自出、呕吐泻痢,下利清谷,脉微细迟等。

寒证在临床比较多见,所以温里剂应用较为广泛,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在人体既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便说明温法的重要性。

四、注意事项

1.温里剂运用广泛,但必须确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的证候,方可运用,应明辨寒热真假,勿为假象所迷惑(如真热假寒,热深厥深,服之无益,如火上加油。系真寒假热,不用温里法,误作热证则无凝雪上加霜)。

2.寒证多虚,治疗时当查其虚而配以补益剂合用(寒为阴邪易伤人阳气,每多加人参大补元气,加强回阳救逆之功)。

3.明辨寒邪所在部位,在表者宜辛温解表,不属本章方剂治疗范围。

4.注意用量须因人而施,平素火旺,失血,伤阴之体,即有寒证须用温里剂时,亦宜少量。

5.注意发病季节,掌握剂量。

6.热证阴虚证,真热假寒证忌用。

7.本类方剂用大剂量时少佐和阴药(如芍药)或热药冷服。

附:简述三阴肝脾肾三者关系。

太阴——脾土湿——制水(升降枢纽,生化之源,培肝)

少阴——肾水寒——命火生土,肾水涵木。

厥阴——肝木风——水生土培,

五、类型

(五脏六腑均有,重点是足三阴)

寒病种类很多,加上脏腑之间关系密切,根据足三阴特点,大体上归纳为如下几种: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第一节 温中祛寒

温中祛寒法,重点对中焦脾胃虚寒证而设,即太阴之为病也,脾胃属土主湿,居中州,职司运化,升降枢纽。

故中焦虚寒,实也是脾胃虚寒。 因此温中祛寒,实际上是“温阳”“补虚”“祛湿”三法合用,代表方理中丸等。

理中丸

一、概述

本方的主要作用是温中祛寒,主治脾胃 虚寒证。

二、病理

中焦虚寒(太阴病)成因:

直中:体质素差,素体阳虚,中邪则长驱直入而出现太阴病。 杂病:久病,饮食劳倦,伤及中阳,中阳不振,寒从内生。 太阴病的性质——里虚寒湿 本方主治太阴病(中虚寒湿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

1.

这里的腹胀满与最明腑实证有别:

实则阳明——实热醒满痛灼热拒按便秘。 虚则太阴——湿寒柔软,喜暖喜按呕吐下利。 霍乱——肠胃功能紊乱,霍然而作,挥霍燎乱。

2.阳虚失血——脾主统血,血寒凝瘀,泛溢出血。

“阴在内阳之守也”,脾胃虚寒——寒凝血瘀——脾虚失统。

胃逆不降——吐血衄血,脾陷不升——便血崩漏,此阳虚阴必走也。

3.

综上所述,各种病证总系脾虚失运,寒湿困阻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归纳如下:

三、治法

补中益气(补气),温中祛寒(温中),燥湿健脾(燥湿)。

病属中焦虚寒湿证,脾喜燥而恶湿,湿从寒化,寒从虚生,所以重点在于虚,非补虚,则脾胃功能不能恢复,非温则中焦寒湿不化,故用上法治疗。

四、方药

本方主治太阴脾胃虚寒湿证,虚是病本,寒由虚致,故非补则虚证不去,非温则寒湿不除。

人参甘温入脾胃——补中益气强壮脾胃为主。

《本草经疏》“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所以用参大补其中土。中虚则功能减退,功能即是阳气活动,脾虚阳衰,由虚而致寒,寒者热之,非热药不能扶阳祛寒,寒湿非温则不化,故配伍大辛大热之干姜,温中祛寒而扶阳气。

干姜辛热入脾胃——温中散寒,扶阳抑阴为辅。

“中寒则宜温散”即温可散寒。

加强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健胃止痛,并有抗菌作用等。

脾属湿土,虚则生湿,其性喜燥而恶湿,今寒湿困脾,脾不燥湿,故选白术。

白术甘苦温入脾胃——燥湿健脾,健运中土为佐。

其性燥损脾所喜,故曰健脾而除湿可止呕止泻助人参以补虚,为太阴病之正药。

三药合用一补一温一燥,针对太阴虚寒之特点。

炙草甘温补脾胃——补脾益气,调和诸药为使。

上药共组成补气温中燥湿之法。

方中:

本方为太阴病之主方,

关于君臣佐使(本方非出自太阴篇,根据霍乱病篇补出)

但是:

1.太阴病性质——中虚寒盛(脾湿肾寒)

中虚寒湿,太阴病本湿,以湿为主。

中虚——脾虚——阳属土,主燥湿,寒湿者,土运不及。

2.药物——宜甘温药物为主具补——参甘温具补。

3.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实宜攻下,虚则补之。

4.太阴病治疗禁忌攻下,所以然者,是虚以其本,故下之必胸下结硬(更虚其中气)。

5.霍乱篇出“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382条)。“霍乱……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6.见于《金匮》治胸痹人参汤方,为什叫人参汤,药同用量异,非也,各等分。

7.理中者,理中焦,

中焦——脾胃(生化之本,升降所系)——中气(有余为火,不足是寒)——要在补气,故应以人参为主。

五、运用

1.本方是一首温补方剂,具有补气温中燥湿之功,凡脾胃虚弱中焦有寒,用四君子不能胜任者,均有选用本方治疗,应用时寒偏重可适当参考加入附子肉桂。

2.临床运用加减:寒多以干姜为主,虚甚重用人参,腹痛加木香,呕吐甚者去白术加半夏生姜,下利重者加豆蔻、苡米、扁豆、山药等,水肿者加茯苓泽泻冬瓜皮。

慢惊风加桂枝、天麻、勾丁等,阳虚失血加阿胶、三七、侧柏炭等。

3.临床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扩张。胃下垂等,具有脾胃虚寒证候者。4.用于寒湿型白带加苡米、茯苓、泽泻、牡蛎、菟丝子、鹿角霜等。

5.适用本方标准:脉象——沉缓或沉细;舌苔——舌淡苔白滑;症状——溲清便溏,畏寒肢冷或面色萎黄,久病无热者。

6.脉数有热,舌干黄者禁用本方。

附方:

脾胃虚寒兼有外感风寒证,本方加桂枝,名桂枝人参汤,虚寒性反胃加丁香、白蔻仁。温中止呕,名丁蔻理中丸。脾胃阳虚聚湿生痰,加半夏、茯苓,名理中化痰丸,脾胃虚寒兼有蛔虫腹痛加川椒、乌梅、茯苓,去甘草,名理中安蛔汤。

吴茱萸汤

一、概述

本方出自厥阴篇,但不局于厥阴,肝胃少阴均宜。本方的主要作用温肝暖胃,降逆止呕,重点治证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呕吐胃痛及厥阴头痛,少阴吐利。

二、病理

出自《伤寒论》三处:

1.“食谷欲吐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243条)。

2.“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条)。

3.“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条)

4.“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金匮》)

由此可以看出主治中均有呕吐一证,证候虽殊,同属虚寒,且均以呕吐为主证。呕吐为胃气上逆,说明胃中虚寒逆而不降的浊阴上逆证。

分三方面谈:

1.食谷欲呕属阳明也,或胃脘作痛,吞酸嘈杂吞酸——病发在胃,“酸者肝之味”。

嘈杂——其为病也,似饥非饥,似辛非辣,似痛非痛,胸膈懊恼,莫可名状。

故病发于胃与肝有关,从肝胃关系看,中虚不能养肝,肝病势必克土。

2.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3.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从三阴关系看:

“寒水凌心,心阳被遏,面起相争,神明不宁,烦躁欲死”。

吴茱萸汤治证:阳明病有“食谷欲呕”,厥阴有头痛干呕吐涎沫,少阴有“吐利”,可见胃逆不降是病变关键所在,然何以形成胃逆不降,则与肝肾有关,中虚则肝逆,中虚则水侮,故胃虚为关键,浊阴上逆为治证的着眼点。

所以归纳如下:

三、治法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病因虽多,以中焦脾胃虚寒为主,导致脾陷胃逆而发吐利,头痛,四逆,烦躁等证,温中补虚,中土强壮,则肝木不克,肾水不侮,则浊阴上逆自可平降,故以温中补虚为主,佐以降逆止呕,实系补中泄浊之法。

四、方药

本方所治之证,本在中土虚寒,根据《内经》“寒淫所胜,平以辛温,散寒温胃必先辛剂”及“虚则补之”的原则,再者阴寒凝滞,浊阴上逆,首当平其冲逆之势,因系虚寒,故用药当热,吴茱萸辛热入肝脾胃,暖肝温胃下气,降逆,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正合此意。

吴茱萸味辛大热入肝肾脾胃——温三阴,祛胃寒,阴浊阴为主。

温肝暖胃,散寒降浊,实则温降三阴,可下三阴之逆气,大辛大热,温胃寒,疏肝郁,暖肾阳。

肝温,遂其升发之性不致横逆克脾土,故曰平肝泄浊,温肾可使肾水不寒,水暖则肝木畅达,肾阳得补则寒水不侮脾土。辛又可散邪,中焦阳虚,自然得救。

中土不寒,升降和顺,浊阴之气降而不逆,临床观察有健胃止痛止呕止胃酸,初步发现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但煎剂浓缩失效),大辛大热不宜过量,过量则喉部干燥难忍。

呕吐是本方证一主要症状,乃因胃寒浊阴之气上逆所致。

生姜辛散温胃,能安阳明之气下行为呕家圣药,助吴茱萸散寒降逆止呕。

生姜味辛性温归经脾胃——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为辅。

有健胃和中止呕作用,呕家多服生姜。

寒伤胃气导致中土虚寒,升降失调,虚寒宜当温补,故用参枣补脾胃以扶元气。

人参甘温具补归经脾胃——温补中土,又益阴生津。

大枣补气健脾扶正,且生津,安补兼顾过吐伤津,烦躁不安,缓和中土,制吴茱萸生姜之辛燥,又助参补虚扶中,

上药共组成温补中土,降逆止呕,肝肾双调之法。使中焦运转,寒去温回,肝木畅达,肾水不寒,浊阴得降,而诸证自愈。

五、临床运用:

1.本方为温补之剂,具有温中降逆,暖肾疏肝,故治中焦虚寒性呕逆,厥阴经虚寒性干呕头痛,少阴病吐利,腹痛烦躁(即足三阴之为病有呕恶证者)。

2.临床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痛等属于中焦虚寒者。

3.用于神经性头痛,美尼尔氏综合征,属于肝胃虚寒,干呕吐清水涎沫者。

4.用妊娠恶阻或虚寒性胃病呕吐者加陈皮、半夏、砂仁等。

5.用于慢性眼病属肝肾虚寒者眼流泪者细辛、当归、木贼等。

6.服药方法:

对某些特殊患者可采取热药冷服,热服会导致格拒呕吐,也有个别患者服药后症状反剧,约在半小时后可消失反应。

掌握要点:呕恶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7.郁热胃痛,吐苦水,热性吞酸者禁用。

大建中汤

一、概述

温中散寒功在于小建中,并能驱蛔。

“心胸中大寒痛,呕又不食,腹中痛,上冲皮起,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金匮·腹满寒证宿食篇》。

主要作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中阳虚衰,阴寒内盛的寒性腹痛,以腹痛为主的寒证。近代用于蛔虫性腹痛。

二、病理

本方主治脾阳衰微,中焦寒盛。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而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举痛论》)

“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素问·痹论》)

三、治法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虚者宜补,寒凝宜温,建立中气,温中散寒,中阳得运则阴寒之气四散,故……。

四、方药

费晋卿“非人参不参大补心脾,非姜椒不能大祛寒气”。

对于虚寒性腹痛附子不如干姜。恶寒性呕吐半夏不如川椒。饴糖兼调椒姜之燥烈。

本方病机,清代医家尤怡、张秉成均有不同见解:

尤怡认为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是阴凝成象,腹中虫物乘之而动所致。张秉成更明确指出,腹满而痛是因虫痛无疑,寒邪攻冲可致腹痛,然其为无形之邪,必赖有形之物,否则虽满痛而决不拒按,以至手不可近。

呕吐浊阴上逆何以不用吴茱萸,吴茱萸重点入肝胃,偏走中下,降逆之作用强,然川椒辛大热入脾胃肺肾,具彻上彻下之功,尤其善长温中性走窜,行气机,使中焦得温,则凝郁自解,气机通畅而脘腹痛自愈。本方要点在于心胸中大寒痛,故用川椒之温,从方义组成看,党参伍以干姜,实有理中之含

义,更伍以饴糖川椒,温补及祛寒之力均较小建中为大,其治症之阴寒程度,亦远较小建中为甚,以饴糖甘温入脾可建中温阳补虚,又可缓急止痛,党参甘温补中扶正,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和胃止呕,更以辛热之川椒,逐寒温胃,散积杂虫,彻上彻下。饴糖伍以川椒,既可温补,又免过腻。

川椒伍饴糖,辛燥散寒,又不致过于燥烈。

张山雷:“大建中专治气营两虚,中阳无权,而阴霾乘之,痼阴冱寒,凝结作痛,《金匮》所谓心胸中云云者,原指膻中部位而言,不必泥定心脏为病,病不能食,甚则为呕,原是脾家之疴,椒姜参饴胥是脾胃之药。其腹皮隆起,见有头足上下者,对以群阴闭塞,气血之流行不利使然,非实有癖积留着可比。故可用参饴甘补,上须痼阴一解,自然离照当空,此因病立方之大旨,别无奇义可言”《沈氏女科辑要正》

五、运用

本主充建中温阳为主,具有较强的止痛降逆止呕作用,凡中阳虚衰,阴寒内胜之脘腹剧痛,腹满呕吐、蛔动不安等均可用本方治疗。

近代多用于寒性腹痛及虫痛。

厚朴温中汤

一、概述

功效:温中行气,燥湿除满。

主治:阳虚+气滞,脾胃虚寒,脘腹胀满而痛。

二、病理

本方主治中阳虚兼寒凝气滞的脘腹胀满痛疼之证候。脘腹胀满原因不一,食滞痰饮虫积瘀血气滞皆可使然。此谓实证,亦有气虚阳虚运化失权,清浊相干,此可由于虚寒。

本方主治者在于中阳不运,阳虚无以运化,导致寒湿内停(或内生寒湿或外寒客胃),致气机阻滞,脘腹痞满,诸症由作。

所谓“寒气上逆,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灵枢·胀论》),及“寒气生浊……浊气在上,则生嗔胀”即此谓也。

气滞因为寒湿,寒湿因于阳虚,然本证表现重在湿气。

三、治法

温中行气,燥渡除满。

温中则寒湿祛,寒湿去则气机行,气机行则胀满解,非温中祛寒不能化其寒湿,非行气机不能除其胀满,故……

四、方药

本方证表现重在湿气二字,故治疗重在行气燥湿。

腹胀因于气滞,气滞因于寒湿,故以厚朴为主,芳香苦温,燥湿行气导滞醒脾,使湿祛气行。

陈皮木香者意在辅助厚朴,行气化湿二味性味芳香苦温与厚朴同用有相须之妙,均系醒脾要药。

寒湿因于中阳不振,故用草蔻干姜,温其中阳,中阳得运,枢机运思索,升机和顺,且内停之寒湿亦消失,此求本之法。

茯苓渗湿健脾,生姜温中散寒,共为佐药,甘草为使,市和诸药。共奏浊中行气,燥湿除满之功,使中焦得温,寒温得去,气滞得行,则何患胀满痞痛不除。

本方用于治疗慢性肠炎,如妇女白带等证属寒湿气滞者。

第二节回阳救逆

回阳救逆法,重点是对足少阴肾经,阳气衰微者所致的阴寒证而设。

临床常见症状是:脉象微细,阳衰欲寐,四肢厥逆,下利清谷,恶寒倦卧,大汗亡阳等证,其治法:

病属寒邪深入脏腑,元气将至溃败,慢性病发展至寒遏,急性病的虚脱休克,生命垂危,救在顷刻。其代表方剂为四逆汤。

四逆汤

一、概述

本方的主要作用:回阳救逆,重点治症是少阴病,阴盛阳衰证,所致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象微细等。

本方以治少阴阳气虚衰为主,兼有太阴虚寒,实为脾肾虚寒证,治法是以温肾壮阳为主,温补太阴为辅。

二、病理

从理中——四逆,简提三阴尤其脾肾关系。

病进,更趋严重:阳气衰微,阴寒内盛,远较前方为重。

或有热性病后期,病势严重,正不能胜邪(实为传经)。

少阴病性质——太阴病更深一层,阳气进一步虚衰。

1.主治少阴病,阳气虚衰,四肢厥逆,恶寒倦卧,下利清谷,口不渴,脉微细,但欲寐。

寒水侮土,土不制水,即少阴胜跌阳,使少阴负跌阳者为顺。

2.太阳病误汗亡阳。

太阳病微汗而愈,若最虚甚,过多发汗形成大汗漓淋,阳随汗泄,汗愈出阳愈虚,阳愈虚,汗愈出,导致亡阳证。

3.吐利腹痛,四肢厥逆——系少阴病见太阴症状。

上述病因,症状虽异,但病机则同,均为肾最虚衰,阴寒内盛之故。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伤及肾阳,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

肾阳不能温煦脾阳,“釜底无薪”,脾阳亦虚,功能失出口创汇,清浊反作。清阳实四肢,四肢不得阳气温煦,再者脾主四肢,故冷过膝肘。阳气者,精则养神,说明阳气内化五谷精微而养神,今阳虚神失所养,似睡非睡,唤之即醒,表情淡漠。

太阳病误汗亡阳,太是病应微汗,素体阳虚过汗,阳随汗泄,汗愈出,阳愈虚,阳愈虚,汗愈出,形成阴阳两虚,以阳虚为主,导致亡阳证。

三、治法

由于肾阳衰微导致吐利厥逆,肾阳虚于极度衰竭之候,有阳竭虚脱之危险,故须采用大辛大热之品,回阳救逆治真危。

四、方药

阳衰阴盛之证,欲回阳救逆,非纯阳之品不足以破阴寒而振复阳气,非大辛大热不能救其寒,正如经云:“寒淫所胜,治以辛热”。再者少阴病非培土而寒水无制,即少阴负跌阳者为顺之意,故姜附归经脾肾,势在必用之品。

附子大辛大热归经脾肾——温肾壮阳,温中祛寒为主

附子为纯阳之品,功专助阳气,大补命门真火,逐除风寒湿邪,下补命门,上助心阳,,内温脾土,外固卫阳,故有“开辟群阴,迎阳归舍”之说,“果有真寒无所不治”。

本证为肾寒及脾,阳气衰微,全身虚寒,故取其温肾壮阳,回阳救逆之功。

阳气将亡,如兵之将散,急用附子为师,召既散之阳。

然须照顾“少阴负跌阳者为顺”,今寒水侮土,急当固肾,然非培土而无制,故又需温脾,故用干姜。

干姜大辛大热归经脾肾——温中助阳散寒温肾为辅。

干姜附子同有温里散寒回阳作用,附子主下而兼温中,干姜主中而兼温下,附子得姜其效益大,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谈。干姜与附子比较,干姜温中主太阴,效哟而持久,附子大热回阳主少阴,力速而不久留,故前人经验“干姜守而不走”,“附子走而不守”,二者配伍能走能守,强而持久,,使温阳之力更为宏厚。

再者: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阴阳相互依存关系,肾阳虚衰,必致阴阳失于相对平衡,肾阳虚导致肾阴也不足,另外本方证又有吐利伤阴之见证,及大汗亦伤阴的情况,本方证“阳虚”为本,亦有“阴不足”的一方面,用上药温肾壮阳的同时,必不可忽略护阴之旨,故选用炙甘草,一方面调和诸药,制约姜附大辛大热,劫阴液之弊,二方面用其甘缓之能使姜附持续发挥温阳作用,三方面炙草配干姜浊健脾阳,脾阳得运,水谷精微运转正常,补充和生化肾精,使阴阳得以平衡。

甘草蜜炙甘温归经入脾——补中益气调和诸药为佐使。

肾阳充足则脾阳得运,水谷精微运转正常,才能不断补充和化生肾精,先后无互相滋助,阳得阴助生化无穷,使脾肾之阳同建,补阳之中寓护阴之旨,无奏回阳救逆之功。

诸药合用,匹组成大补肾阳,兼补脾土的回阳救逆之法。

临床见到病至少阴,群阴痼结,阳气消亡,生死悠关,当此之际,如兵之将散,急用四逆复阳,如乱军欲溃时,取飞骑突出重围,使既散之阳,顷之复合。

通过服用本方,寒去阳回,水暖土和,冰解春生,转寒为阳,如出寒谷而登春台,体质自然恢复。五、运用

1.本方具有回阳救逆之功,用于脉微下利,四逆倦卧者及大汗亡阳,无不获效。

2.用于治疗寒性腹痛证或风寒感冒兼有腹痛下利者加桂枝白芍。

3.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加桂枝、白术、党参等。

4.用于治疗冻疮加桂枝当归。

5.用于治疗虚寒性水肿及虚寒性白带证加党参茯苓、泽泻、车前子等。

6.近代用于治疗心衰,抢救休克,常加人参效果更好,因为方中附子可强心,可增加心搏,改善循环,干姜亦能促进全身血循环,三方具有兴奋作用,提高机体应激能力。

7.对于肺心风心,肺炎,脱水证引起的虚脱,血压下降服用本方可使血压回升,在血压回升的同时,心跳强而有力。

8.应用本方重点是:脉沉迟无力或细弱;四肢厥逆(冷过膝肘),溲清便溏;或下利清谷,腰背冷痛,面白唇清;舌淡苔滑润。

9.真热假寒,阴虚发热忌用。

附方:

1.四逆加人参汤——阳虚寒盛,汗多气促等证,益阴救逆,回阳复阴。

2.通脉四逆汤——四逆汤倍用干姜,主治少阴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厥逆脉微,身不恶寒,面色赤或咽痛——真寒假热证,治以回阳通脉,温最守中。

3.茯苓四逆汤本方加茯苓人参——具有回阳补中益气,主治伤寒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4.白通汤——本方去甘草加葱白,通阳复脉,主治下利厥逆,面赤脉微(阴寒盛于下,而虚迫于上)

白通加人尿猪胆汁名白通加猪胆汁汤。

参附汤

一、概述

主要作用:回阳益气,救脱。

主治:元气大亏,阳气暴脱所致的四逆汗出,垂危证。

《素问·六微旨大论》曾指出阳气在人生理上的作用:“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化收藏”,说明人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如阳气暴脱,其升降出入功能停止,则人的生命就完结或处于垂危之际。

三、治法

急救固脱,回阳益气。

四、方药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挽救垂危不用大补大温之品,乃非所及,经云“气虚补之以甘”,

人参甘温入脾——大补脾胃之元气,益气固脱,以固后天。

入肺又能益肺气固脱,滋补强壮后天则气血生化之源充足,则人体生机可以恢复,阳气暴脱每多伤阴,人参又能补气生津。

“寒淫于内,平以辛热”,

附子辛热入肾——大辛大热,壮元阳,回阳救逆以补先天。

附子温补元阳,具有上补心阳,下补肾阳,中建脾气的强大作用。

二药合用,先后天齐建,气阳同救,共成回阳益气救脱之剂,主中药味虽少,用量较大,药效迅速而力专,对于元气大亏,阳气暴加,危在顷刻者中速用救急。临床常用急救,阴竭阳亡之危证(休克),抢救心力衰竭,以及产后,妇女暴崩,外疡溃脓,导致血脱亡阳者,均可用本方救治,即“血脱益气”之意。

服本方后,至阳气来复,病情稳定,再行他法调理,病情严重,用量加重,并可日进二剂。

本方加生龙骨、生牡蛎、白芍、炙草,可用于抢救休克,以及心力衰竭出现手足厥冷,脉微欲绝,大汗不止。

注意:

1.本方大温大补,急救之方,不可久服,阳气来复另行调理。

2.本方重用人参,不可用党参代替,病情严重参附用量尚可加大或连服二剂,休克病人无法服药可鼻饲。

休克病人服用本方症状恢复快,扩张血管强心作用,血压逐渐稳步上升,没有较大反复,休克缓解时间短;增加机体抵抗力,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推动全身血循环,使休克缓解。

真武汤

一、概述

本方的主要作用:温补肾阳,化湿利水,主症是少阴阳虚,水邪内停而见肢体浮肿或头晕心悸。

二、病理

三阴肝肾与水的关系:肾主水——化气利水;肝木——主疏泄;脾土——土主制水。因此水肿与三脏关系极为密切。

1.肾阳虚衰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条)

小便不利是关键,小便不利水湿无出路,泛溢肌表,发为水肿或腹痛下利或四肢沉重,皆水气为患。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辟地者,真武汤主之”。(82条)

言太阳病汗出太过,表邪虽解,大汗亡阳,阳虚不能制水,水气内动,寒水上乘,寒水不能培木,木郁风动,即筋脉失养故也。

此“卫分之真阳丧亡于外,周身经脉总无定主也”。

(风病在肝,与脾有关,根在肾寒)

二条为真武汤主治证,总系水邪为患,锛水邪为患因于肾寒,所谓坎中元阳,命门火衰,肾阳衰微,寒水内停又影响他脏,寒水侮土、肝木郁遏,形成肾寒不能化水,脾寒不能制水,肝郁失于疏泄,从脏腑看,其本在肾,病标在肝脾,阳虚为本,寒水为标,此异于理中四逆也。

上述诸证,肾阳衰微或太阳病过汗伤阳,总因肾阳虚为本,影响肝脾。

三、治法

温肾利水兼补肝脾

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法当壮无阳,以消阴翳”。肾寒累及肝脾,肝不疏泄,脾不运化,则水出路,故又当调补肝脾。

从脏腑看,温肾利水为主,渗湿健脾,养血疏肝为辅。

四、方药

本方证为三阴合病导致水肿,但以肾阳虚为本,故应重在温壮肾阳治其本。

附子大辛大热入肾——温肾阳化气行水为主。

肾阳不足,水气不能遂化,以附子之辛热温壮肾中阳气,壮元阳以消阴翳,水为阴邪,阴得阳助则化,以消在里之寒水。

然附子辛热入少阴,补命门壮元阳,辟阴霾,蒸气化,下助肾阳,化气行水,使下焦如渎,中温脾土,使水有所制,即肾水凌心者,附子上助心阳,离照当头,阴霾寒湿顿解。

主水虽在肾,然制者在脾。

茯术生姜归经入脾——温中祛寒渗湿健脾为辅。

茯术助附子以行水,归经太阴,盖水所制在脾,实脾以制水,二药药性甘淡而温,健脾利导水下行,得附子相助可使肾虚之寒水得行,附术今用又可温壮脾肾阳气。

在附子温壮肾阳“釜底抽薪”的基础上各发挥其长,使散者散,利者利,建者建,已停湿邪得以排,水饮无以来由,气化水,水化气,不道通利,共同完成水液代谢。

生姜能温能散能行,既温中又走表,助附子以散肌表之不湿,又能助附子温阳,生姜得附子又可加强温中作用。

总之,茯术姜三药培土制水,在附子温壮肾阳的基础上各发挥其特长,使寒得散,湿得利,脾得建,已停湿邪鉴以排出,未停之饮不得再聚。共同完成水液代谢在体内输布运转的生理功能,水肿的形成与肝的疏泄亦有关的。

芍药酸寒归经入肝——养血疏肝缓附子之燥为佐使。

芍药味酸入肝,和附子同用刚柔相济,同用则温开血痹,以止痛,又能缓肝急,病因肾虚而肝郁不舒势必克脾,肝舒脾不受害。

再者,芍药酸敛,又可矫正姜附之燥烈,同时又可护阴(发汗太过伤阳亦必伤阴,浊阳燥利之品亦伤阴),古云“仲景用芍药妙处,因人身之阴阳互根,若徒以辛热补阳,不少佐以酸收之品,恐真阳飞越,用芍药可亟收阳气以归阴,故重用辛温燥烈之附子少佐芍药,更有助于迎阳归舍。

再者芍药又能养血利水,《本经》云:“止痛利小便”。芍药酸寒可否敛阴水之邪?

芍药养阴为真阴,水邪与直阴一为病理产物,一为生理产物,一邪一正,截然不同,不可混淆,去邪与护阴并不矛盾,故本方用芍药反会加强利尿作用,又可防渗利之品,伤真阴之弊,不会有滞邪之患,同时芍药又可缓急止痛,对寒湿凝滞之腹痛,又有缓解作用。

上药合用共组成温肾壮阳为主,双补肝脾为辅,温肾利水之法。

总之本方所治之证,是因肾阳衰弱为主,影响肝脾功能失调,肾为水脏,功能化气行水,肾阳衰微,不能化气行水,是造成水邪内停的主要原因,从脏腑关系看,少阴寒水一病,大都侮土,而脾不能运化,这也是水邪内停的因素之一,肝属木,主疏泄,既赖水生,又靠土培,今肾寒脾湿,不能生培肝木,木郁不能疏泄水湿,也会导致水邪内停。

总之肾阳虚不能化水为主,脾虚不能运化,肝虚不能疏泄,是形成水肿的关键所在。

故用附为主,温肾化气行水,伍茯术生姜入脾温健脾土,渗湿利水为辅,佐以白芍入肝补肝之体助肝之疏泄,共成温阳利水之剂。

方中:

附子+白术——一温一燥,温中燥湿,使阴水有制。

附子+茯苓——一温一渗,温中利湿,使水有所引。

附子+白芍——一温一敛,肝肾并补,刚柔相济。

白术+茯苓——一燥一利,益脾祛湿,以祛脾渗。

诸药合用,温经回阳,祛水利湿,宣痹止痛。

适用少阴病,阳气不足,阴邪有余,水饮内结,寒湿痹痛等证。

五、运用

1.本方为治阴性水肿的方剂,具有温阳利水,消肿作用,对三阴功能失调所致的各种阴性水肿均有效。

2.近代多用于慢性肾炎,心脏病水肿,慢性肝炎,浮肿,肝硬化水肿,属于阳虚者均可用本方衍化治疗。(这类水肿大者伴有全身功能减退或衰竭表现,多有显著的脾肾阳虚症状,单用一般利水剂,所谓车前、木通以利之鲜有效焉?必用真武,振奋阳气,活跃全身功能,即温阳利水之法)。

3.用于治疗皮肤溃烂流水者或顽固性皮肤湿疹加麻黄、连轺、赤小豆。

4.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妇女虚寒性白带证,寒湿性眩晕,加桂枝、党参等。

5.用于治疗慢性肠炎加党参、苡米、山药。

6.用于治疗慢性虚寒性疮疡加当归、桂枝、黄芪。

7.用于治疗寒性脱疽证加桂枝党参、干姜、炙草等。

8.原方加减: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若小便利者祛茯苓,若下利者祛芍药加干姜,呕者(水停于胃,非下焦)去附子,重加生姜。

附方:

附子汤真武汤去生姜倍术附加党参。

黑锡丹

上盛下虚证以下虚为主。

“如真阳虚乏……,亦其得宜”。

另有医门黑锡丹一方,只用硫黄,黑锡二味组成,亦治虚喘。

第三节温经散寒

温经散寒法,适用于阳虚,寒邪凝滞经脉导致的痹痛,阴疽等证。

寒病疗以热药,“治寒以热”为基本治法,但有虚实之分,因气因血之不同。

本类方剂主治阴血素虚者加之感受寒邪,但相对而言,寒邪未能深入脏腑而中于经脉筋骨之中,至脉行不利,或痹阻于局部,发为阴疽痹痛等证。

治疗当用养血+温阳之法,即温法+通法。

其代表方剂: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阳和汤等。

当归四逆汤

一、概述

本方以主药当归及主治症血虚寒客四肢厥逆而命名。本方的主要作用是养血温阳通脉。

重点治证是厥阴经寒血虚之厥逆证以及经寒血虚之痹证。

二、病理

“手足厥逆,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营血运行必有气的推动而卫气达于四末,温煦,必营血充盛,宁载卫行)

总之,本病主要是肝血虚加之寒邪客于经脉,形成经寒血虚是其关键所在。

“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脉行不利,与当归四逆助阳生阴也”。

三、治法

由于肝血虚,寒邪凝滞导致脉细厥逆等证,温阳则寒祛,养血则脉通而诸证愈,故当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四、方药

根据内经“虚者补之”“寒者温之”,厥阴经寒血虚则应温补肝血。

本方由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七味组成,然不以桂枝为主,桂枝虽能通行血脉,然其本在于血虚,故首当温养肝血,是以当归为君。

当归味甘辛性温入肝补血——温经养血,补肝为主,补血以实肝之体,辛温性走助肝之用。

桂枝汤味辛性温通行表里,入肝能养血温经,走表能益营温卫,为辅。

桂枝汤能外散表邪,内疏厥阴。

芍药能益阴和营,配当归“酸甘化阴”加强补肝血之力,桂枝宣通阳气,鼓舞血脉,温经通脉,配当归“辛甘化阴”,加强温通血脉之功。

细辛木通配合温行通利——温经祛寒通脉为佐。

细辛内温肾阳以鼓动诸阳之本,外温经脉,通达表里上下,经脉内外以散寒邪。

木通苦寒,可防桂、细之燥,又可通利血脉,利关节。

其中炙草大枣甘温具补——健中补虚,调和诸药为使。

上药共组成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法。

七味药共组成温经养血之剂,使血虚得补,寒凝得解,脉通而四逆除。

这里温通何以不用姜附?

“信凡厥阴病则脉微而厥,以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阳生,若受其邪,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脉微而厥也。然厥阴之脏,相火游行其间,经虽受寒,而脏不即寒,故先厥者后必发热,所以伤寒初起,见其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不得遽认为虚寒而用姜附也,此方取桂枝汤,君以当归者,厥阴主肝为血室也。佐细辛味极辛,能达三阴,外温经而内温脏,通草其性极通,善开关节,内通窍而外通营。倍加大枣,即建中饴用甘之法,减去生姜,恐辛过甚而迅散也。,肝之志苦急,肝之神欲散,甘辛并举,则志遂而神悦,未有厥阴神志遂悦,而脉微不出,手足不温者。不须参茯之神,不用姜附之峻,此厥阴厥与太少不同治也。若其人内有久寒,非辛温之品非能兼治,则加吴茱萸、生姜之辛热,更加酒煎,佐细辛直通厥阴之脏,迅散内外寒,是又救厥阴内外两伤于寒之法也。”《删补名医方论》

附四逆辨

四逆散——肝脾不和,肝郁化热,阳郁不布,而厥逆(实属热厥),其冷在肢肘膝,并间见热脉弦。

——(无寒可温无热可清,重在肝郁)调和肝脾。

白虎汤——热蓰亢旺,阳盛格阴,热深厥深,而至厥逆(热厥)——其冷甚微必见壮热,烦渴,脉洪数——清热。

四逆汤——肾最衰微,阴寒内盛,寒水侮土脾阳不达——而致厥逆(寒厥阴厥)肢冷严重过肘膝,并见全身虚寒证,脉沉微——回阳救逆。

当归四逆汤——血虚受寒,阳气不足不能温养——而致厥逆(寒厥阴厥),但程度较四逆激情轻,并见血虚舌淡脉细——养血温阳通脉。

正如周扬云:“四逆汤全从回阳起见,四逆散全从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全从养血通脉起见。”

五、运用

1.本方具有养血温经通脉之功,用于素体阴血虚衰,阳气不足,感受寒邪的厥阴经寒血虚之证。

2.用于经寒血虚性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如妇科病酌加红花、川芎、吴茱萸、生姜等。

3.用于痹痛证(风湿性关节炎)加黄芪、附子等。

4.用于经寒血虚性的手足冻疮加党参、黄芪等。

5.用于经寒血虚性的少腹冷痛,可合四逆汤。

6.用于寒证睾丸痛疼,引少腹加乌药木香良姜。

7.用于虚寒性脉管炎合四物、四逆汤。

附方:

1.本方加吴茱萸生姜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治当归四逆证内有久寒,兼有水饮呕逆者。2.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去甘草黄芪为主,功能益气温经,和营通痹,主治血痹证,症见肌肤麻木不仁,脉微而涩紧。

黄芪桂枝五物汤

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组成。具有益气温经,和营通痹等作用。

主治血痹证。痹者闭也,气血痹阻证凝瘀不通。“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卫气外固可御外邪,同时血随气行周流灌注,人卧则血归于肝,气随血行则表卫不固,冷风客于局部,则痹阻麻木。

阳和汤

一、概述

本方以自然界阳光和暖普照大地,能融化冰川冻地而使阴霾四散的作用来形容主治阴疽证,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能化阴凝而布阳和而命名。

本方的主要作用是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一切阴宜证,附骨疽(骨髓炎),流注(深部脓疡),膝风等属于阴寒证。

二、病理

阴疽为虚寒性外科疮疡。

“凡诊视阴疽,施治必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一言以蔽之,乃阴阳而已”。《疡医大全》

三、治法

虚寒性外科,非温不能和阳通滞,非补不能扶正生肌长肉,故采取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法。

四、方药

病属虚寒(问以血虚寒凝为主),法当温补,病在血分,“病在血分者,仍必从血而求之”,首先应大补阴血。

熟地鹿胶——温补气血,生精益髓为主

“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重用熟地意在补养阴血证,属血虚寒凝者熟地补其虚,然其性缓,草木之品补力犹恐不足,则用血肉有情之品鹿胶,其力较迅捷,生精益髓,既可养血,又能助阳强壮,筋骨二药合用,于大补阴血之中寓有“阴中求阳”之意,使阳气生化有充足的物质基础。血充精足则肝肾旺,筋骨壮则附着于筋骨之寒邪自去。

然既虚且寒,医药助阳散寒之力犹恐不足,必用温散之品。

肉桂干姜炭——破阴和阳,温通血脉为辅。

二味具辛热之性,均入血分,散寒温经,可破阴霾以振阳气,阳气复则脉络通。

肉桂入血分,姜炭色黑亦入血分,可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引主药直达病所。

姜炭又入脾,脾主肌肉以除肌肉之寒。

二味虽燥,但入血分,,在大剂熟地鹿胶的物质基础上,可使补而不滞,燥热不伤阴血。

麻黄白芥——散寒凝,化痰滞,阴疽要药为佐

阴疽为血虚寒凝,痰滞于筋骨血脉之中,凝瘀不散则发阴疽,漫肿,非温不通,非散不以祛其滞结。白芥子为阴疽要药,祛痰除湿,姜祛肉里膜外之痰(即筋骨肌肉之痰)内外宣通。

“方用麻黄者,因其辛温之性,其性轻扬而善达肌表,走经络表实证,必宜用之,若寒邪深入于少阴,厥阴筋骨之间,非用麻黄,官桂不能逐也”。

少阴——寒,骨厥阴——血筋

所以阴疽一证实系少阴厥阴,故用二味可外达肌表而内走经络。

甘草生用——调和诸药又解脓毒为使

上药共组成养血温阳、散寒通滞,达到阴被阳和而病愈。

总之,阴疽为阴寒性寒痹阴于筋骨血脉,因其本属血虚,故以尤其是熟地为主补阴血,恐草木无性,以血肉有那之品,鹿胶以助之,实即温补肝肾,寒凝非温不化,辅以少量姜桂,既能散寒凝,又可伤阴血且监制大剂熟地鹿胶之腻,更得麻黄白芥子之宣通,外达营卫,可走肌表,内通经络,可化寒凝,合用具有温补兼通之功,对阴疽之证犹如阳光普照,阴霾自散,寒凝立解,阴疽可除,以阳和命名者,即化阴凝而使阳和也。

五、运用

1.本方为治阴证疮疡的著名方剂,阴寒证多兼虚,有气虚血虚之别,本方重点用于血虚寒凝,气虚者加党参黄芪。

2.本方近代常用于骨结核,腹膜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炎,麻巴结核,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肌肉深部脓疡,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血虚寒凝者,均可选用本方加减治疗。

3.本方对于血虚寒盛之慢性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妇女痛经、慢性关节炎等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阴寒盛者加附子。

4.使用本方除掌握局部症状外,还需结合全身症状,如脉沉细或迟细,面色恍白,苔白不温,小便清利等。

5.使用注意点:

熟地宜重用,无鹿胶可用鹿角霜代之,肉桂可用桂枝代之。麻黄用量宜轻,否则阳气外越则寒更甚。阴虚有热者及阳证疮疡万不可使用本方。

小结

一、温中祛寒——中焦阳虚,脾阳虚衰。

大建中——中虚寒凝,脾阳虚衰,寒邪上逆——温阳止痛,温中补虚。

厚朴温中——脾胃虚寒,寒湿不化——寒凝气滞——温中理气,燥湿除满。

二、回阳救逆——脾肾阳虚

四逆汤——脾肾阳虚——肾阳衰微——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真武汤——肾阳衰微,影响肝脾——阳虚水泛——温阳化气利水。

参附汤——心肾脾衰——阳气暴脱——回阳益气救脱。

黑锡丹——肾阳虚衰,不能纳气——上盛下虚——温补下元,回阳镇逆。

三、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厥阴肝寒——血虚寒凝——温中散寒,养血通脉。

黄芪桂枝五物汤——气虚受寒,营卫不和——血痹证——益益温经,和营通痹。

阳和汤——血虚寒凝——阴疽证——温阳补血。

常用中成药

常用中成药 一、解表药 1、辛温解表类通宣理肺丸川芎茶调散参苏丸午时茶冲剂九味羌活丸小青龙合 2、辛凉解表类银翘解毒丸羚翘解毒丸感冒退热冲剂桑菊感冒片清瘟解毒丸 3、解表透疹类小儿回春丸透表回春丸小儿羚羊散苏解散 4、表里双解类防风通圣丸葛根芩连片清眩丸双解香苏丸升降散普济散 5、解表消食类小儿至宝锭妙灵丸小儿百寿丹消食苏风丸甘露茶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类上清丸牛黄上清丸黄连羊肝丸明目上清丸龙胆泻肝丸清胃黄连丸夏枯草丸栀子金花丸拨云退翳丸 2、清热燥湿类连香冲剂香连丸香连化滞丸苦参丸归参丸四妙丸金鸡冲剂五茶花白带丸 3、清热解毒类银黄注射液三黄丸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丸(片)清热解毒丸抗病毒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新癀片牛黄噙化丸六神丸西黄丸紫金锭喉症丸 4、清热凉血类紫草丸复方大青叶合剂清热凉血膏 5、清热祛暑类暑热感冒冲剂暑湿感冒冲剂藿香正气水祛暑丸暑正片清暑益气丸六一散冰霜梅苏丸温六散清凉冲剂清暑解毒冲剂 三、泻下药 1、寒下类大黄清胃丸清宁片四消丸调胃承气丸通便灵冲剂冰膈茶当归龙荟丸 2、温下类半硫丸三物备急丸 3、润下药麻仁丸麻仁润肠丸五仁润肠丸 四、温里药 1、温中散寒类温中健脾丸理中丸附子理中丸黄芪建中丸 2、回阳救逆类回阳救急丸四逆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3、温经散寒类温经丸虚寒胃痛冲剂艾附暖宫丸 五、祛风湿药 1、祛风散寒除湿类木瓜丸祛风舒筋丸豹骨木瓜酒蕲蛇药酒追风丸疏风定痛丸豨简丸老鹳草膏风湿骨痛丸活血状筋丹寒湿痹冲剂瘀血痹冲剂冯了性药酒风湿药酒追风透骨丸祛风胜湿酒骨刺消痛液 2、祛风清热除湿类湿热痹冲剂当归拈痛丸 3、祛风除湿强筋壮骨类独活寄生丸大活络丹通络益心丹祛风壮骨丸

中医三基(常用方剂100首组成)

常用方剂 100 首 一、解表剂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九味羌活汤(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香薷散(香薷、白扁豆、厚朴) 小青龙汤(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止嗽散(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银翘散(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苇根) 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柴葛解肌汤(柴胡、干葛、甘草、黄芩、羌活、白芷、芍药、桔梗) 败毒散(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参苏饮(人参、紫苏叶、葛根、半夏、前胡、茯苓、木香、枳壳、桔梗、陈皮、炙甘草) 二、泻下剂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 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 大黄牡丹汤(大黄、丹皮、桃仁、瓜子、芒硝) 温脾汤(大黄、当归、干姜、附子、人参、芒硝、甘草)

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增液承气汤(玄参、麦冬、生地、大黄、芒硝) 三、和解剂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四逆散(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逍遥散(甘草、当归、茯苓、芍药、白术、柴胡、生姜、薄荷) 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 大柴胡汤(柴胡、芍药、黄芩、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 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四、清热剂 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玉女煎(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 清营汤(水牛角、生地黄、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导赤散(生地、木通、甘草梢、竹叶)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柴胡、生甘草、车前子) 泻白散(地骨皮、桑白皮、甘草、粳米) 清胃散(生地、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 白头翁汤(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六一散(滑石、甘草) 清暑益气汤(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

第六章 温里剂 - 安徽中医药高专

第十一章温里剂 目的要求 掌握: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熟悉: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了解:参附汤。 概说 一、概念: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属于“八法”中的“温法”。[立法原则] 二、分类及适应范围:温里剂适用于里虚寒证。其成因有因素体阳虚,寒从内生者;有因外寒直中三阴,深入脏腑者;有因表寒证治疗不当,寒邪乘虚入里者;有因服药寒凉大过或过食生冷损伤阳气者。所以本章方剂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三大类。 三、配伍原则: 1.辛温辛热为主,温阳助火,散寒驱除。 2.甘温益气药为辅,使阳有所统。 3.少佐甘寒酸收,适当养阴,使阴阳相配互相维系。 4.注意反佐,配伍寒药,以除寒邪格拒之势,或热药凉服。 四、注意事项: 1.辨别寒证所在部位,属于何脏腑,才能有的放矢。 2.辨明寒热真假,勿被假象迷惑举例。 3.要注意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4.反佐法的应用,少佐寒凉之品或热药冷服,以防寒热格拒。 5.多汗者忌姜,姜能散也;失血者忌桂,桂动血也;气短气怯忌保合丸以其能耗气也。 6.素体阴虚,或失血病证,不可过剂,中病即止,以免辛热之品劫阴动血。 第一节温中祛寒剂 温中祛寒剂主治中焦虚寒证。脾胃属土,位居中州,主运化而司升降。 症状若脾胃阳气虚弱,则运化无权,升降失职,势必导致寒湿内生,出现脘腹胀痛,肢体倦怠,手足不温,或吞酸吐涎,恶心呕吐,或腹痛不利,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等症。 药物常用温中散寒药如干姜、吴茱萸等配伍益气健脾药如人参、白术、饴糖等组成方剂。 代表方剂: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 理中丸《伤寒论》 〖方源〗《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

中医三基试题A(方剂、内经)

中医三基训练试题 (A 卷) 成绩 一、单选题(50分) 1、泄泻兼有表证宜使用的方剂是( B ) A 、参苓白术散 B 、藿香正气散 C 、芍药汤 D 、四神丸 2、白头翁汤的功效是(A ) A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B 、清热化湿、涩肠止痢 C 、清热凉血、消肿止痛 D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3、不属于地黄饮子功效的是( C ) A 、补肾阳、滋肾阴 B 、交通心肾 C 、镇肝熄风 D 、化痰开窍 4、天麻钩藤饮的功效是( B ) A 、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B 、平肝熄风,清热活血 C 、平肝潜阳、熄风止眩 D 、滋阴养血、熄风止痉 5、半夏厚朴汤的功效是( C ) A 、行气散结、降逆和胃 B 、降逆化痰、消痞散结 C 、开郁降逆、化痰散结 D 、行气解瘀、化痰消痞 6、治疗阳证痈疡初起宜用 ( B ) A 、普济消毒饮 B 、仙方活命饮 C 、黄连解毒汤 D 、阳和汤 7、组成中不含人参、甘草、大枣的方剂是 ( C ) A 、橘皮竹茹汤 B 、小柴胡汤 C 、理中丸 D 、半夏泻心汤 8、温里剂常配伍的药物是(C ) A 、滋阴药 B 、固涩药 C 、补气药 D 、解表药 9、滋阴润燥剂较少配用 ( A ) A 、辛香淡渗药 B 、滋阴养血药 C 、甘温益气药 D 、咸寒润肠药 10、凉膈散的组成包括下列何方 ( D ) A 、小承气汤 B 、增液承气汤 C 、桃核承气汤 D 、调味承气汤 11、理中丸的君药是 ( C ) A 、白术 B 、人参 C 、干姜 D 、甘草 12、当归用量特重的方剂是( A ) A 、生化汤 B 、补阳还五汤 C 、当归补血汤 D 、四物汤 13、以下除哪首方剂外均有清热化痰之功( D ) A 、小陷胸汤 B 、蒿芩清胆汤 C 、温胆汤 D 、半夏白术天麻汤 14、以下属于补益剂的是(A ) A 、玉屏风散 B 、补阳还五汤 C 、天王补心丹 D 、健脾丸 15、六一散中甘草与滑石的用量比例是( D ) A 、1 : 2 B 、1 : 3 C 、 4 : 1 D 、1 : 6 16、防风在痛泻要方中的作用是(C ) A 、升散脾中伏火 B 、祛风散寒解表 C 、散肝疏脾 D 、祛风御风并使固表不留邪 17、下列哪一首方的配伍体现了“培土生金”之意( B ) A 、补中益气汤 B 、泻白散 C 、归脾汤 D 、四君子汤 18、清营汤证中舌象为( B ) A.、舌绛苔滑 B 、舌绛苔干 C 、舌绛起刺 D 、舌绛苔腻 19、阳气虚弱,阴血不足之脉结代,心悸动,舌淡苔少者,宜用( B ) A 、天王补心丹 B 、炙甘草汤 C 、酸枣仁汤 D 、生脉散 20、患者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治宜用( A ) A 、逍遥丸 B 、小柴胡汤 C 、四逆散 D 、龙胆泻肝汤 21、患者诸虚不足,身常出汗,夜卧尤甚,久而不止,心悸惊惕,短气烦倦,治宜用( B ) A 、当归六黄汤 B 、牡蛎散 C 、玉屏散 D 、生脉散 22、因肝血不足而致虚烦失眠,咽干口燥,头目眩晕,脉细数者,治宜用 ( C ) A 、天王补心丹 B 、归脾汤 C 、酸枣仁汤 D 、朱砂安神丸 23、患者素体痰多,又感风寒,痰热内蕴,肺气上逆而致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黄质稠,苔黄腻,治宜用( A ) A 、定喘汤 B 、苏子降气汤 C 、泻白散 D 、小青龙汤 24、组成不含粳米、甘草的方剂是 (D ) A 、泻白散 B 、清暑益气汤 C 、白虎汤 D 、清胃散 25、由茯苓、芍药、白术、生姜、炮附子组成的方剂是 ( B ) A 、实脾散 B 、真武汤 C 、五苓散 D 、肾气丸 26、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是 (B ) A 、使药 B 、佐助药 C 、佐制药 D 、臣药 27、凉膈散的配伍含有 ( A ) A 、泻下清上 B 、透热转气 C 、火郁发之 D 、凉血散血 28、逍遥散中用的是 ( C ) A 、干姜 B 、炮姜 C 、煨姜 D 、生姜 29、芍药汤与真人养脏汤的组成均有( A ) A 、当归、白芍 B 、柴胡、白术 C 、白芍、白术 D 、防风、甘草 30、“釜底抽薪、急下存阴”的代表方剂是 ( B ) A 、小承气汤 B 、大承气汤 C 、调胃承气汤 D 、桃核承气汤 31、《素问·上古天真论》论养生防病的两大纲领是 ( C ) A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B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C 、外避邪气、内养精神 D 、不妄作劳、劳逸适度 32、《素问·五脏别论》认为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与下列哪项有关 ( C ) A 、肺肾 B 、肺肝 C 、肺脾 D 、心肺 33、《灵枢·百病始生》“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两虚”是指 ( D ) A 、阴阳两虚 B 、气血两虚 C 、表里两虚 D 、正气虚与虚邪 34、《灵枢·举痛论》认为疼痛的病机主要是寒邪阻塞 ( A ) A 、经脉 B 、脏腑 C 、筋骨 D 、肌肉 35、女子二七 ( C ) A 、筋骨坚,发长极 B 、肾气盛,齿更发长 C 、天葵至,月事以时下 D 、任脉虚,太冲脉衰少 36、湿胜则 ( B ) A 、动摇眩晕 B 、濡泻 C 、痈疡红肿 D 、浮肿 37、肺 ( D ) A 、在志为悲 B 、在志为思 C 、在志为恐 D 、在志为忧 38、与心关系密切的病证是( A ) A 、诸痛痒疮 B 、诸风掉眩 C 、诸寒收引 D 、诸湿肿满 分院名称 科室 姓名 密 封 线

滨州市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温里剂试题(4)

2017年滨州市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温里剂试题(4) 1. 四逆汤主治症的病机是( ) A心肾阳衰、阴寒内盛 B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C心肾阳虚、水湿内停 D 心阳不足、淤血阻滞 E 肾阳不足、精亏血少 2. 四逆汤所治厥逆的发病机理是( ) A阳气内郁不达四末 B肝郁气滞 C肾阳衰微,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D元气大亏,阳气暴脱 E血虚寒凝,阳气不得温通四末 3. 患者四肢厥冷,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细微。治宜选用( ) A四逆散 B四逆汤 C当归四逆汤 D 理中丸 E 真武汤 4. 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组成完全相同,其区别是( ) A通脉四逆汤重用干姜 B通脉四逆汤重用甘草 C通脉四逆汤重用附子 D 通脉四逆汤重用干姜、甘草 E 通脉四逆汤重用干姜、附子 5. 治疗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的方剂是( )

A阳和汤 B四逆汤 C当归四逆汤 D回阳救急汤 E小建中汤 6. 当归四逆汤的功用是( ) A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B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C养血益气,温经化瘀 D 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E 化痰祛瘀,温经止痛 7. 当归四逆汤中通草的作用是( ) A通经脉,畅血行 B利水渗湿 C活血利水 D 散寒通络 E 清热利水 8. 当归四逆汤所治厥逆的发病机理是( ) A阳气内郁不达四末 B肝郁气滞 C肾阳衰微,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D元气大亏,阳气暴脱 E血虚寒凝,阳气不得温通四末 9. 治疗血虚寒厥证的方剂是( ) A阳和汤 B四逆汤

C当归四逆汤 D回阳救急汤 E小建中汤 10. 阳和汤中不包括下列哪味药物( ) A麻黄 B白芥子 C桂枝 D 炮姜炭 E 生甘草 11. 阴疽见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选用( ) A仙方活命饮 B普济消毒饮 C阳和汤 D 大黄牡丹汤 E 小金丹 12. 阳和汤中具有可达皮里膜外,温化寒痰,通络散结作用的药物是( ) A麻黄 B白芥子 C肉桂 D 炮姜炭 E鹿角胶 13. 阳和汤主治不包括( ) A贴骨疽 B流注 C鹤膝风

各类中成药临床应用

第三部分各类中成药临床应用 一、解表剂 解表剂是以麻黄、桂枝、荆芥、防风、桑叶、菊花、柴胡、薄荷、豆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中成药,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大类。临床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浮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1.辛温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口不渴、无汗或汗出而仍发热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例如感冒清热颗粒、九味羌活丸(颗粒)。 2.辛凉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热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或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等。例如银翘解毒丸(颗粒、胶囊、片)、桑菊感冒片、柴胡注射液。 3.扶正解表剂适用于正气虚弱复感外邪而致的表证。可根据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有所区别。气虚感冒者症见反复感冒、低热汗出、倦怠、舌质淡有齿痕、苔薄、脉弱等。例如玉屏风颗粒(口服液)、参苏丸(胶囊)。 注意事项:(1)服用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2)解表取汗,以遍身持续微汗为最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多,则耗伤气津,重则导致亡阴亡阳之变;(3)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4)服用解表剂时忌生冷、油腻之品,多饮水,注意休息;(5)若外邪已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泻下剂是以大黄、芒硝、火麻仁、牵牛子、甘遂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通利大便、泻下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的中成药。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及攻补兼施五类。临床以大便秘结不通、少尿、无尿、胸水、腹水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便秘、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幽门梗阻、胸腔积液、腹水等见上述症状者。 1.寒下剂适用于里热与积滞互结之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部或满或胀或痛,甚或潮热、苔黄、脉实等。例如三黄片(胶囊、丸)、当归龙荟丸、复方芦荟胶囊。 2.温下剂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甚或厥冷、脉沉紧等。例如苁蓉通便口服液。 3.润下剂适用于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症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滑实等。例如麻仁润肠丸(软胶囊)、麻仁滋脾丸。 4.逐水剂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之实证。症见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实有力等。例如舟车丸。 5.攻补兼施剂适用于里实正虚而大便秘结证。症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兼气血阴津不足表现。例如便通胶囊(片)。 注意事项:(1)泻下剂作用峻猛,大都易于耗损胃气,中病即止,慎勿过剂;(2)老年体虚,新产血亏,病后津伤,以及亡血家等,应攻补兼施,虚实兼顾。 三、和解剂 和解剂是以柴胡、黄芩、青蒿、白芍、半夏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用以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胃肠不和、肝脾不和等证的中成药。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临床以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呕吐下利等为辨证要点。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里剂概述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里剂概述 八法中间的温法,治疗里寒证的治法。寒邪,要注意寒邪的来路。里寒证的产生,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里寒证,不外乎寒邪直中,就是外寒直接越过体表、皮毛入里侵犯或者脏腑、经络、骨节。经络、骨节、肌肉,或者直接侵犯某些脏腑系统,这是有外来之寒。或者是阳气不足造成寒从中生。这两种原因,造成的里寒证在治法上,祛除里寒,治法有些所不同,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尽管这两者之间往往在临床区分上它是相互有影响的。外寒入里要伤阳,那要伤及阳气以后,有可能又兼有寒从中生的,伤阳、阳气不足,寒从中生,又兼有这种寒从中生的继发原因了,所以有时候也需要结合温补。不是绝然区分了。那寒从中生,里寒盛了以后,由于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更容易外寒直中。所以这两点在病机分析的时候是需要清楚的,在临床实际使用的时候也要结合的。里寒证的层次,分为三类:一类,寒邪侵犯,越过体表皮毛侵犯经络、肌肉、骨节,它已经脱离了表寒,但是来源还跟外寒有关,这个层次。这个层次损伤阳气来说,相对比较轻浅。第二个层次是寒邪,里寒产生核心在脾胃,称为中焦虚寒。引起中焦脾胃功能受寒性收引凝滞影响,作为一个证候核心、病机的核心。再深一层次,是心肾阳虚,一般又称为少阴阳虚。从伤寒六经证治的角度

讲是少阴阳虚。那这个治疗要回阳救逆。对此从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来体现这三个层次。这是对脏腑结合到三个层次来综合来看待里寒证。 温中祛寒适用于中焦虚寒证。中焦虚寒证应该说虚寒阳气不足,中焦阳气不足。那中焦脾胃是纳运水谷的。中焦虚寒以后,阳虚可以失去温化、温煦、温通,这个功能减退为主。失去温煦人体的热力来源不足了。中焦虚寒,脾主四肢,脾主肌肉,所以这种畏寒的特点,一般以四肢不温,四肢清冷来描述它。在临床上具体它是以手足为主,冷不过肘、膝,所以这是阳虚失于温煦。阳气的功能,五大功能其中有温煦作用了,同时失于温化。阳气作为脾胃系统来说,要起到腐熟、温化水谷了。所以失于温化,就津液容易凝聚,不能够从有用的气血津液里汲取物质了,所以往往口不渴。失于温通,气机可以阻滞,又寒性收引凝滞导致脾胃气机升降的失常,那升降失常,呕吐、泄泻、腹痛。但由于是阳虚失温,造成寒性收引凝滞引起的吐、利、腹痛,那这种腹痛往往喜温喜按,阳虚形成偏寒偏虚了。从舌象来说,因为舌质较淡,加上脉沉偏于弱,这是阳虚的舌脉特点。 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中医方剂学第六章习题教学文稿

中医方剂学第六章习 题

第六章温里剂 一.A型题(请从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 1.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主治证是() A.虚劳里急证 B.脾胃虚寒证 C.虚寒腹痛证 D.血虚寒厥证 E.血痹证2.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功效的方剂是() A.理中丸 B.小建中汤 C.桂枝汤 D.四君子汤 E.吴茱萸汤 3.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功效的方剂是() A.当归四逆汤 B.阳和汤 C.黄芪桂枝五物汤 D.参附汤 E.四逆汤 3.阳和汤中用量最重的药物是() A.熟地 B.鹿角胶 C.肉桂 D.麻黄 E.白芥子 4.组成中有桂枝.吴茱萸的方剂是() A.肾气丸 B.温经汤 C.桂枝茯苓丸 D.吴茱萸汤 E.小建中汤 5.主治虚劳里急腹痛的方剂是() A.理中丸 B.四逆汤 C.小建中汤 D.吴茱萸汤 E.参附汤 6.患者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吐利腹痛,下利清谷,神疲欲寐,口不渴,脉沉微细。治疗当首选() A.参附汤 B.四逆散 C.四逆汤 D.当归四逆汤 E.理中丸 7.小建中汤配伍桂枝的意义是() A.解肌发表 B.温经散寒 C.温阳以化饮 D.温通血脉 E.温阳以散寒 8.具有温阳祛寒,益气健脾功用的方剂是() A.理中丸 B.附子理中丸 C.桂枝人参汤 D.吴茱萸汤 E.四逆汤

9.理中丸的功效是:( ) A.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B.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C.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D.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E.温中理气,燥湿除满 10.小建中汤和桂枝汤在组成上的区别在于小建中汤比桂枝汤多()A.饴糖一升 B.饴糖一升,桂枝三两 C.饴糖一升,生姜三两D.饴糖一升,芍药三两 E.饴糖一升,甘草三两 11.理中丸的药物组成是() A.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B.人参、白术、茯苓、生姜 C.人参、茯苓、生姜、甘草 D.人参、白术、生姜、甘草 E.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12.吴茱萸汤的功用是() A.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B.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C.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D.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E.温中健脾,渗湿止泻 13.阳和汤中用量最重的药物是() A.麻黄 B.白芥子 C.肉桂 D.鹿角胶 E.熟地黄 14.小建中汤的组中不含有() A.干姜 B.白芍 C.桂枝 C.饴糖 E.大枣 15.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功效的方剂是: A.当归四逆汤 B.阳和汤 C.黄芪桂枝五物汤 D.四逆汤 E.参附汤 16.血虚寒凝,阳气不得温煦四未所致手足厥逆治宜选用: A.四逆汤 B.通脉四逆汤 C.参附汤

方剂温里剂复习

您得位置>首页>温里剂 … 学习时数4学时 … 学习目得①熟悉温里剂得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注意事项; ②掌握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与汤; ③熟悉黄芪桂枝五物汤; ④了解回阳救急汤。 … 概念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得 方剂,统称温里剂。 … 立法依据"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 适应范围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吐利不渴 ┃ ┃阴盛阳衰--四肢厥逆,神衰欲寐 里寒证┫ ┃亡阳欲脱--恶寒蜷卧,厥、利、脉微,唇指青紫 ┃ ┗寒凝经脉--血痹寒厥,阴疽 … 分类(1)温中祛寒-中焦虚寒证 (2)回阳救逆-阳衰阴盛证 (3)温经散寒-寒凝经脉证 … 注意事项1、辨别寒证所在部位,属于何脏何腑。 2、应注意辨清寒热之真假,勿被假象迷惑; 3、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剂量宜轻者:(1)平素火旺之人,(2)阴虚失血之体, (3)夏天炎暑之季,(4)南方温热之域。 剂量可适当增加者:(1)素体阳虚之人, (2)冬季气候寒冷时。 4、中病即止。 5、素体阳虚,里寒去阳气仍虚者,应另谋温补之剂。 6、阴寒太盛,或真寒假热,入口即吐者,可少佐苦寒或咸寒之品,也可冷服。 一、温中祛寒:本类方常以温中散寒药为主组方,主治中焦虚寒证。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理中丸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亦作汤剂用中焦虚寒,腹痛吐利,以及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霍乱,胸痹小建中汤温中散寒,与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并治虚劳心悸,虚劳发热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阳明、厥阴、少阴三经虚寒呕逆证 二、回阳救逆:本类方剂常以温阳散寒药为主组成,主治阳衰阴盛证。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四逆汤回阳救逆之主方阳衰阴盛,四肢厥逆,呕吐下利,脉微回阳救急汤回阳固脱,益气生脉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欲脱之危证 三、温经散寒:本类方剂常以辛温散寒药与温养气血药配伍而成,主治寒凝经脉诸证。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寒凝,肢冷脉细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与血通痹血痹,肌肤麻木不仁阳与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阴疽

常见中成药介绍

常用中成药简表 1.解表剂(表证) 药名 处方 功效主治使用注意事项主要组成 银翘解 毒片 金银花、连翘、 薄荷、荆芥、 淡豆豉 辛凉解表, 清热解毒。 风热感冒,发热头痛, 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口服,一次4片,一 日2—3次,温开水送 服。服药期间忌粘腻 及生冷食物。风寒感 冒者忌用。 双黄连 颗粒 辛凉解表, 清热解毒。 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 咳嗽、咽痛。 感冒退 热颗粒 清热解毒。 内科感冒类非处方药药 品。用于风热感冒所致 的发热,咽喉肿痛;上 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 体炎,咽炎见上述证候 者。 鼻窦炎 口服液 辛夷、荆芥、 薄荷、桔梗、 柴胡、苍耳子、 白芷 通利鼻窍。 五官科用药。用于鼻塞 不通,流黄稠涕;急、 慢性鼻炎,副鼻窦炎等。 忌烟酒、辛辣、鱼腥 食物。凡属鼻涕清稀 的虚证型患者忌用。 2.泻 下剂麻仁丸 火麻仁、苦杏 仁、大黄、木 香、陈皮 润肠通便。 用于肠胃积热,胸腹胀 满,大便秘结。 孕妇忌服,习惯性流 产、体虚、年老者不 宜常服,血少阴亏的 便秘也应慎用。 3 和解剂逍遥丸 柴胡、当归、 白芍、白术、 茯芩 舒肝清热, 健脾养血。 肝郁血虚,肝脾不和, 两胁胀痛,头晕目眩, 倦怠食少,月经不调, 脐腹胀痛。 忌辛辣、生冷食物, 孕妇忌服。 4 祛暑剂十滴水健胃,驱风。 暑湿类非处方药药品。 治疗因中暑引起的头 晕,恶心,腹痛等。 六合定 中丸 祛暑化湿, 健脾和中 中暑,霍乱转筋,泄泻, 痢疾,伤饮食,心胃痛。 藿香正 气口服 液 苍术、陈皮、 厚朴、白芷、 茯苓、大腹皮、 生半夏、甘草 浸膏、广藿香 油、紫苏叶油 解表祛暑, 化湿和中 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 滞,夏伤暑湿,头痛昏 重,脘腹胀痛,呕吐泄 泻;胃肠型感冒。 阴虚火盛者忌服。忌 食生冷油腻食物。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清华版)

第六章温里剂 一、单项选择题 1.理中丸的组成是() A.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 B.人参茯苓白术生姜 C.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D.人参茯苓白术大枣 E.人参陈皮茯苓炙甘草 2.下列哪项不属于理中丸的主治证候( ) A. 脘腹疼痛,喜温喜按 B.畏寒肢冷 C.大便稀溏 D.恶心呕吐 E.脉数 3.小建中汤的组成是 A.桂枝汤去生姜加饴糖B桂枝汤加饴糖 C.桂枝汤倍桂枝,加饴糖 D.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E.以上均不是 4.吴茱萸汤的功用是() A.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B.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C.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D.温中补虚,祛湿止痛 E.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5.四逆汤的君药是() A.干姜 B.生姜 C.附子 D.肉桂 E.人参 6.患者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恶寒蜷卧,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欲绝。治宜选用( ) A.四逆散 B.四逆汤 C.当归四逆汤 D.理中丸 E.吴茱萸汤 7.患者四肢厥冷,神衰欲寐,恶寒蜷卧,吐泻腹痛,口不渴,甚则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治宜选用( ) A.四逆汤 B.当归四逆汤 C.理中丸 D.黄芪桂枝五物汤 E.回阳救急汤 8.当归四逆汤的功用是( ) A.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B.活血化瘀,祛风止痛 C.养血益气,温经化瘀 D.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E.化痰祛瘀,温经止痛 二、多项选择题 1.理中丸主治病证是.() A.脾胃虚寒证 B.中焦阳虚出血证 C.小儿慢惊. D.病后喜唾涎沫 E.胸痹 2.小建中汤与桂枝汤共有的药物是() A.芍药 B.桂枝 C.甘草D生姜 E.饴糖 三、填空题 1.小建中汤中桂枝与其芍药的用量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 2.吴茱萸汤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阳救急汤的功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逆汤中用干姜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词解释 回阳救逆:

方剂学(中医骨伤中级考试学习题集)

A.黄连、黄芩 B.黄芩、生地 C.黄连、黄柏 D.黄芩、桑白皮 E.生地、丹皮 ★标准答案:B 身疼;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共为佐。甘草调和诸药,兼防辛散耗气为使。

2. 下列何方的药物配伍,体现了标本兼顾,上下并治,而以治本治下为主的特点 ★标准答案:E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答题分析:地黄饮子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主治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方用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四味共为君药。配伍附子、肉桂之辛热,以助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原;石斛、麦冬、五味子滋养肺肾,金水相生,壮水以济火,均为臣药。石菖蒲与远志、茯苓合用,是开窍化痰,交通心肾的常用组合,是为佐药。姜、枣和中调药,功兼佐使。综观全方,标本兼治;阴阳并补,滋阴药与温阳药的药味及用量相当,补阴与补阳并重,上下同治,而以治本治下为主。故选E。 3. 小青龙汤与苓桂术甘汤相同的功效是 A.解表散寒 B.燥湿化痰 C.宣肺平喘 D.健脾利湿 E.温肺化饮

4. 固涩剂的适应征,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标准答案:C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答题分析:固涩剂适用于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如表虚多汗、肺虚久嗽、肾虚遗泄、小便失禁、久泻久痢、崩漏带下等。 5. 生脉散的功用为 A.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B.补肺益肾,止咳定喘 C.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D.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E.益气养阴,生津止渴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6. 下列何项不是四逆汤组方的配伍功效的特点

☆考生答案: ★考生得分:0 分评语: ★答题分析:四逆汤方中附子大辛大热,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剂,通行十二经脉,生用尤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为君。干姜温中散寒,助附子伸发阳气为臣。生附子纯阳大毒,与干姜合用,其性尤为峻烈,所以又用甘缓益气之炙甘草为佐使,既解生附子之毒,又缓姜、附相合之峻,益气守中兼能护阴,使回阳逐寒救逆而无重劫阴液和致虚阳暴散之虞。全方药仅三味,而脾肾之阳同建,温补并用,效专力宏,为回阳救逆之峻剂。 7. 下列何项为止嗽散中桔梗与白前的配伍特点 A.宣降 B.刚柔 C.寒热 D.散收 E.通补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 8. 下列何项不是温胆汤的药组

方剂温里剂复习

您的位置>首页>温里剂 … 学习时数4学时 … 学习目的①熟悉温里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及注意事项; ②掌握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阳和汤; ③熟悉黄芪桂枝五物汤; ④了解回阳救急汤。 … 概念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 方剂,统称温里剂。 … 立法依据"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 适应范围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吐利不渴 ┃ ┃阴盛阳衰--四肢厥逆,神衰欲寐 里寒证┫ ┃亡阳欲脱--恶寒蜷卧,厥、利、脉微,唇指青紫 ┃ ┗寒凝经脉--血痹寒厥,阴疽 … 分类(1)温中祛寒-中焦虚寒证 (2)回阳救逆-阳衰阴盛证 (3)温经散寒-寒凝经脉证 … 注意事项 1. 辨别寒证所在部位,属于何脏何腑。 2. 应注意辨清寒热之真假,勿被假象迷惑; 3. 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剂量宜轻者:(1)平素火旺之人,(2)阴虚失血之体, (3)夏天炎暑之季,(4)南方温热之域。 剂量可适当增加者:(1)素体阳虚之人, (2)冬季气候寒冷时。 4. 中病即止。 5. 素体阳虚,里寒去阳气仍虚者,应另谋温补之剂。

6. 阴寒太盛,或真寒假热,入口即吐者,可少佐苦寒或咸寒之品,也可冷服。 一、温中祛寒:本类方常以温中散寒药为主组方,主治中焦虚寒证。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理中丸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亦作汤剂用中焦虚寒,腹痛吐利,以及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霍乱,胸痹小建中汤温中散寒,和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并治虚劳心悸,虚劳发热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阳明、厥阴、少阴三经虚寒呕逆证 二、回阳救逆:本类方剂常以温阳散寒药为主组成,主治阳衰阴盛证。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四逆汤回阳救逆之主方阳衰阴盛,四肢厥逆,呕吐下利,脉微回阳救急汤回阳固脱,益气生脉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欲脱之危证 三、温经散寒:本类方剂常以辛温散寒药与温养气血药配伍而成,主治寒凝经脉诸证。 方名功效特点主治病证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寒凝,肢冷脉细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血痹,肌肤麻木不仁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阴疽 一.填空题 1. 理中丸的君药是__________,功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吴茱萸汤的主治证虽有病在阳明、厥阴、少阴之别,但其症状都有__________,病机都 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3. 小建中汤以__________为君药。是由桂枝汤倍________加________组成。 4. 中焦虚寒,吐利冷痛,首选__________方;胃中虚寒,食谷欲呕,首选__________方; 虚劳里急,腹中时痛,首选__________方;中阳衰弱,阴寒内盛,心胸中大寒痛,呕不 能食,首选__________方。 5. 四逆汤以________为君药。主治__________证。 6. 当归四逆汤由桂枝汤去________倍________加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7. 当归四逆汤中桂枝的配伍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 黄芪桂枝五物汤由桂枝汤去________,倍________,加上__________组成。 9. 主治阳虚寒厥的代表方是__________;主治血虚寒厥的代表方是__________。 10.阳和汤证治要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脉沉细或迟细。 二.判断改错题 1. 吴茱萸汤主治食谷欲呕、吞酸嘈杂之证,是由肝气犯胃所致。 2. 凡霍乱、胸痹、小儿慢惊风、出血等属脾胃寒湿者,皆可用理中丸治疗。 3. 吴茱萸汤由吴茱萸、干姜、人参、甘草组成。 4. 阳气不足而又血虚,经脉受寒,以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治宜四逆汤。 5. 小建中汤主治之虚劳里急证,是由中焦虚寒,肝胃不和所致。 6. 阳和汤中用白芥子祛寒痰湿滞,可达皮里膜外。 7. 当归四逆汤主治阳郁厥逆,手足不温,腰腿疼痛。 8. 当归四逆汤与黄芪桂枝五物汤相同的药物是桂枝、大枣与生姜。

第六章温里剂练习

一)A1型题 1.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的常用方剂是( ) A.小建中汤 B.吴茱萸汤 C.理中丸 D.香砂六君子汤 E.温脾汤 2.吴茱萸汤的组成是( ) A.吴茱萸、人参、干姜、大枣 B.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C.吴茱萸、白术、生姜、大枣 D.吴茱萸、白术、生姜、甘草 E.吴茱萸、人参、半夏、甘草 3.吴茱萸汤的功用是( ) A.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B.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C.益气健脾,温化痰饮 D.温中补虚,养血通脉 E.补气健脾,渗湿止泻 4.吴茱萸汤与理中丸中相同的药物是( ) A.大枣 B.干姜 C.甘草 D.人参 E.生姜 5.下列哪项不属于理中丸的主治证候( ) A.脘腹绵绵作痛 B.畏寒肢冷 C.大便溏泻 D.恶心呕吐 E.脉弦数 6.患者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便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治宜选用( ) A.小建中汤 B.吴茱萸汤 C.理中丸 D.补中益气汤 E.参苓白术散 7.理中丸的君药是( ) A.人参 B.干姜 C.白术 D.人参与干姜 E.人参与白术

8.理中丸与四君子汤中相同的药物是( ) A.人参、白术、茯苓 B.人参、白术、甘草 C.人参、茯苓、甘草 D.人参、干姜、甘草 E.人参、茯苓、干姜 9.既能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又可以调和阴阳,柔肝理脾的方剂是( ) A.理中丸 B.小建中汤 C.逍遥散 D.一贯煎 E.柴胡疏肝散 10.小建中汤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 ) A.1:1 B.1:2 C.1:3 D.2:1 E.3:l 11.桂枝汤、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中相同的药物是( ) A.桂枝、芍药、甘草、大枣 B.桂枝、芍药、甘草、生姜 C.桂枝、芍药、生姜、大枣 D.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E.桂枝、甘草、生姜、大枣 12.小建中汤中的君药是( ) A.桂枝 B.饴糖 C.芍药 D.桂枝与饴糖 E.饴糖与芍药 13.治疗心肾阳虚寒厥证的代表方剂是( ) A.四逆汤 B.四逆散 C.真武汤 D.当归四逆汤 E.理中丸 14.四逆汤主治证的病机是( ) A.心肾阳虚,阴寒内盛 B.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C.心肾阳虚,水湿内停 D.心阳不足,瘀血阻滞 E.肾阳不足,精亏血少 15.患者四肢厥冷,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治宜选用( )

常用中成药功效

一、解表中成药 小青龙颗粒用于风寒感冒主治外寒里饮证止咳平喘亦可治疗过敏性鼻炎 九味羌活丸用于风寒感冒兼清里热 感冒清热颗粒用于风寒感冒午时茶颗粒用于风寒感冒内伤食积证败毒散用于风寒感 宣理肺丸用于风寒感冒宣肺止咳参苏丸用于老年或病后、产后气虚而感受风寒者 银翘解毒片用于风热感冒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双黄连颗粒用于风热感冒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小儿感冒颗粒用于小儿风热感冒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柴胡口服液用于外感发热 保济丸用于胃肠型感冒症见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藿香正气水用于胃肠型感冒症见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二、清热中成药 牛黄解毒片用于火热内盛症见咽喉、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银黄口服液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炎 板蓝根颗粒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扁桃体炎、腮腺炎等 抗病毒口服液用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 感冒退热颗粒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 三黄片用于三焦热盛泻火通便症见口舌生疮、心烦口渴、尿赤便秘 黄连上清丸用于上焦风热症见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小便黄赤等 牛黄上清丸用于上焦火热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等 紫雪用于热病止痉开窍症见高热烦躁、谵语、惊风抽搐、斑疹 吐衄片仔癀凉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热毒血瘀所致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痈疽疔疮跌打损伤及 各种炎症 龙胆泻肝丸①用于肝胆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胁痛、口苦、耳聋、舌红苔黄②用于肝经湿热下注证症见阴肿、阴痒、筋萎、小便淋漓或妇女带下黄臭等

左金丸用于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 二妙丸用于湿热下注之足膝红肿热痛、下肢丹毒、白带、阴囊湿痒 六神丸用于烂喉丹痧、咽喉肿痛、喉风喉痈、单双乳蛾、小儿热疖、痈疡疔疮、乳痈发 背、无名肿毒 西瓜霜咽喉含片防治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急慢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口腔溃疡、 口腔炎、牙龈肿痛等 清热消炎宁胶囊主治热毒证消炎止痛舒筋活络 十滴水主治中暑证六合定中丸主治夏伤暑湿、宿食停滞证症见恶寒头痛、胸闷恶心、吐泻腹痛 六一散主治暑湿证症见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痱子刺痒仁丹用于中暑呕吐、烦 躁恶心、头目眩晕、晕车晕船、水土不服三、 三.温里中成药 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小建中合剂主治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挛痛、喜温喜按、按之则痛减或脾胃虚寒引起的虚劳 发热、心悸不宁等 香砂养胃丸温中和胃用于不思饮食、呕吐酸水、胃脘满闷、四肢倦怠 四逆汤口服液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脉微欲绝 参附注射液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用于阳气暴脱的厥脱证用于急救 艾附暖宫丸理气补血暖宫调经主治子宫虚寒、月经不调、痛经、腰酸带下 四、理气中成药 逍遥丸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气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月经不调 越鞠丸理气解郁宽中除满。用于胸脘痞闷、腹中胀满、饮食停滞、嗳气吞酸 复方田七胃痛胶囊行气和胃制酸止痛。用于气滞型胃脘疼痛 五、理血中成药 速效救心丸行气活血祛瘀止痛增加冠脉血流量。用于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 麝香保心丸芳香温通益气强心。用于心肌缺血引起的心绞痛、胸闷及心梗

温里剂练习题

温里剂 一、A1 1、四逆汤的组成药物是 A、生附子、干姜、炙甘草 B、附子、肉桂、干姜 C、柴胡、芍药、枳实、甘草 D、桂枝、附子、细辛、甘草 E、肉桂、附子、细辛、甘草 2、四逆汤与四逆散二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柴胡 B、芍药 C、甘草 D、枳实 E、干姜 3、四逆汤与当归四逆汤二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当归 B、附子 C、桂枝 D、干姜 E、甘草 4、吴茱萸汤和理中丸二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大枣 B、干姜 C、白术 D、人参 E、吴茱萸 5、大建中汤和小建中汤二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附子 B、饴糖 C、干姜 D、人参 E、蜀椒 6、吴茱萸汤的功用是 A、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B、温肾暖脾,涩肠止泻 C、温中补虚,散寒止痛 D、温中祛寒,益气健脾 E、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7、不适宜用吴茱萸汤治疗的病证是 A、肝胃肾虚寒,浊阴上逆证

B、胃中虚冷,症见食谷欲呕者 C、肝寒犯胃,症见脘腹冷痛、呕吐酸水者 D、肝寒上逆,症见头痛、干呕、吐涎沫者 E、脾胃阳虚,阴寒上乘,症见胸满而痛,甚至胸痛彻背者 8、从组成药物来看,小建中汤即桂枝汤 A、倍甘草加饴糖 B、去芍药加饴糖 C、倍甘草与芍药 D、去芍药倍甘草 E、倍芍药加饴糖 9、理中丸的君药是 A、白术 B、干姜 C、人参 D、炮附子 E、炙甘草 10、理中丸的功用是 A、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B、健脾益气,养胃和中 C、温中健脾,和里缓急 D、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E、温中祛寒,和胃止呕 11、理中丸的组成药物中不含有 A、人参 B、干姜 C、甘草 D、白术 E、附子 12、温里剂应用时需注意 A、素体阴虚者宜服用温里剂 B、温里剂性质温和,可不拘时令、地域服用 C、失血之证应予温里剂温中固阳 D、阴寒过盛服药即吐者,宜温服 E、温里剂中宜多补气药物,助已伤阳气得复 13、温里剂的适用证是 A、表寒证 B、里寒证 C、阴虚证 D、失血证 E、亡阳证

中成药分类大全

中成药分类大全 一、解表中成药 小青龙颗粒:用于风寒感冒,主治外寒里饮证,止咳平喘,亦可治疗过敏性鼻炎 九味羌活丸:用于风寒感冒,兼清里热 感冒清热颗粒:用于风寒感冒 午时茶颗粒:用于风寒感冒,内伤食积证 败毒散:用于风寒感冒 通宣理肺丸:用于风寒感冒,宣肺止咳 参苏丸:用于老年或病后、产后气虚而感受风寒者 银翘解毒片:用于风热感冒,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双黄连颗粒:用于风热感冒,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小儿感冒颗粒:用于小儿风热感冒,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柴胡口服液:用于外感发热 保济丸:用于胃肠型感冒,症见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藿香正气水:用于胃肠型感冒,症见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二、清热中成药 牛黄解毒片:用于火热内盛,症见咽喉、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银黄口服液: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炎 板蓝根颗粒: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扁桃体炎、腮腺炎等 抗病毒口服液:用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 感冒退热颗粒: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 三黄片:用于三焦热盛,泻火通便,症见口舌生疮、心烦口渴、尿赤便秘 黄连上清丸:用于上焦风热,症见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小便黄赤等 牛黄上清丸:用于上焦火热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等 紫雪:用于热病,止痉开窍,症见高热烦躁、谵语、惊风抽搐、斑疹吐衄 片仔癀:凉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热毒血瘀所致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痈疽疔疮,跌打损伤及各种炎症 龙胆泻肝丸:①用于肝胆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胁痛、口苦、耳聋、舌红苔黄②用于肝经湿热下注证:症见阴肿、阴痒、筋萎、小便淋漓或妇女带下黄臭等 左金丸:用于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 二妙丸:用于湿热下注之足膝红肿热痛、下肢丹毒、白带、阴囊湿痒 六神丸:用于烂喉丹痧、咽喉肿痛、喉风喉痈、单双乳蛾、小儿热疖、痈疡疔疮、乳痈发背、无名肿毒 西瓜霜咽喉含片:防治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急慢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口腔溃疡、口腔炎、牙龈肿痛等 清热消炎宁胶囊:主治热毒证,消炎止痛,舒筋活络 十滴水:主治中暑证 六合定中丸:主治夏伤暑湿、宿食停滞证,症见恶寒头痛、胸闷恶心、吐泻腹痛 六一散:主治暑湿证,症见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痱子刺痒 仁丹:用于中暑呕吐、烦躁恶心、头目眩晕、晕车晕船、水土不服 三、温里中成药 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小建中合剂:主治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挛痛、喜温喜按、按之则痛减或脾胃虚寒引起的虚劳发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