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疝的影像学诊断

膈疝的影像学诊断
膈疝的影像学诊断

(完整版)医学影像学诊断试题-骨、关节系统-13

医学影像学诊断试题(骨、关节系统) A型题 1、出生时那个骨骺及骨化中心已经出现 A、股骨头 B、股骨远端 C、肱骨小头 D、月骨 E、钩骨 2、脊椎中可见到乳突和副突的是: A、颈椎 B、胸椎 C、腰椎 D、骶椎 E、尾椎 3、MARFAN综合征的X线表现中,找出一项是错的 A、蜘蛛指 B、干骺端多发小的透亮区 C、骨的长度增加 D、疝 E、主动脉瘤 4、长管骨骨折的检查,通常要求: A、正位和侧位片 B、两侧正位对比 C、正位和侧位片,并包括邻近关节 D、正侧和斜位 E、根据骨折不同部位,选择部同照像方法 5、疲劳骨折,最好发于: A、肱骨 B、尺骨和桡骨 C、第二、三跖骨 D、股骨 E、胫腓骨 6、骨折愈合修复过程中,形成骨痂的转机是: A、骨折端骨膜增厚 B、血肿机化后钙质沉着 C、成骨细胞活跃 D、在血肿内肉芽组织生长的同时,内外骨膜也产生骨样组织,而后骨化 E、骨折端外骨膜产生新骨 7、测量脊椎滑脱最常用的方法是: A、MESCHAN氏法 B、GARLAND氏法 C、MEYERDING氏法 D、MC RAE氏法 E、MC GREGOR氏法8、下列诸病中,哪一种不是骨软骨病 A、PERTHES病 B、OSGOOD—SCHLATTER病 C、POTT病 D、第一种KOHLER病 E、第二种KOHLER病 9、颈椎病照片是为了解: A、正位片上锥间隙是否变狭窄 B、侧位片上锥间孔是否缩小 C、侧位过伸过屈位片上锥间孔是否缩小 D、侧位片上锥间隙是否狭窄,锥体前后缘有无骨质增生 E、脊髓碘油造影,观察间隙有无狭窄 10、骨瘤好发于: A、颅骨、颜面骨、下颌骨 B、长骨 C、短骨 D、扁骨 E、软骨 11、良性骨肿瘤的化验检查: A、血色素正常,白细胞计数高,肿瘤细胞形态正常 B、雪色素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肿瘤细胞形态正常 C、血色素正常,碱性磷酸酶正常,肿瘤细胞形态近于正常 D、血色素偏低,碱性磷酸酶升高,肿瘤细胞异型多 E、血色素正常,碱性磷酸酶升高,肿瘤细胞异型多 12、骨软骨瘤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A、是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 B、好发于长骨干骺端 C、10~20岁发病多 D、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 E、可侵蚀附近骨,形成骨质破坏 13、找出一项不符合骨样骨瘤的表现

腹外疝病例

嵌顿性腹外疝诊断一般较易,而嵌顿后强行挤捏疝块复位可致肠壁损伤、肠穿孔,因局部肿块消失,腹部体征明显,诊断原发病常会发生困难。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4例患者中,女1例,男3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52岁。4例患者均有可复性腹外疝史,最短7年,最长20 余年。女性1例为左侧斜疝,男性3例均为右侧斜疝。4例患者中2例因腹外疝嵌顿住我院普外科治疗,另外2例为院外误诊后病情加重 2.诊治方法 例1为女40岁,因左侧腹股沟疝嵌顿12小时入院,伴腹痛、恶心、呕吐,入院诊断为左侧嵌顿疝,即予手法复位,补液抗感染对症治疗,15小时后病人出现腹痛加重、腹胀、发热,查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腹透见膈下少许游离气体,考虑嵌顿之肠管穿孔,即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距回盲部约15 cm处肠壁破损穿孔约1 cm×1 cm,予肠修补,术后10天痊愈出院。例2,男50岁,因右侧嵌顿疝1天入院,行疝松解时,见肠管已绞榨缺血,尚有蠕动,还纳肠管后予补液抗炎治疗,术后36小时病患出现腹痛、腹胀、发热,体温39.5℃,查体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腹穿抽出血性液体,考虑绞榨之肠管坏死穿孔,即予剖腹探查,术中见回肠末段坏死穿孔约2

cm×2 cm,手术切除坏死段肠管,肠吻合,术后15天治愈出院。 误诊2例。例3,男54岁,有右腹股沟疝史9年,因右侧腹股沟红肿、疼痛、发热12天在当地卫生院以右侧腹股沟脓肿切开引流,发现引流物有粪汁,以肠瘘转入我院。体检见消瘦,右下腹压痛、轻度肌紧张,右腹股沟中点上方约3 cm×3 cm瘘口,有粪便流出,入院诊断为嵌顿性斜疝并肠坏死肠瘘,经抗炎、支持治疗1周后剖腹探查,见距回盲部约12 cm处有一约4 cm长之肠袢粘于右内环处,周围被大网膜粘连包裹,切除该段肠管及腹股沟瘘管,行肠吻合及瘘口修补,25天后治愈出院。例4,男65岁,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1天,在当地卫生院以粘连性肠梗阻保守治疗,于第二天腹痛加剧、高热、血压下降急转我院。查体:一般情况差,血压82/50 mmHg,腹胀、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腹穿抽出血性脓液,腹透可见膈下新月形游离气体。追问病史,3年前因阑尾炎手术治疗,有20多年右侧疝史,腹痛前曾自行挤捏右腹股沟肿块而消失,入院诊断:肠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予剖腹探查,术中发现回肠末段穿孔约2 cm×1 cm,修补穿孔,术后20天治愈出院。

外伤性膈疝16例诊治分析

外伤性膈疝16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外伤性膈疝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6例外伤性膈疝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确诊11例,误诊5例;治愈15例,死亡1例。结论:临床医生检查细致,判断周全,可减低外伤性膈疝的误诊、漏诊。X线、B 超、CT等联合影像学检查能显著提高术前检出率。一经确诊,均应立即手术治疗。 标签:外伤性膈疝;诊断;误诊;治疗 外伤性膈肌破裂,多出现在严重复合损伤的患者,因为外伤导致膈肌及胸膜破裂,腹腔脏器易因腹内压高而突入胸腔所致。此病多有合并伤,其临床表现较复杂,极易导致误诊和漏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自1992~2007年收治16例外伤性膈疝,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6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17~70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0例,坠落伤3例,重物砸伤2例,刀刺伤1例。左侧膈疝15例,右侧膈疝1例。受伤致手术时间最短3 h,最长5 d。 全部患者均为多发性外伤,其中伴多发性肋骨骨折11例,血气胸5例,肺裂伤2例,骨盆骨折5例,胃损伤3例,脾破裂2例,肠系膜损伤2例,肝破裂1例,颅脑外伤2例,四肢骨折4例,休克5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胸痛、胸闷及呼吸困难。 1.2治疗方法 全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经腹5例,经胸11例。经腹中,4例为腹腔其他损伤脏器手术探查时发现,胸腔镜检查发现1例。术中发现疝入胸腔脏器为:胃8例,大网膜及小肠4例,脾2例,结肠1例,肝1例。 术中修补或切除破裂的脏器,还纳疝入胸腔的腹腔脏器,修补破裂的膈肌。术后放置胸腔闭式引流。 2结果 术前确诊11例,漏诊5例,漏诊率31%。全组治愈15例,死亡1例,死于颅脑外伤。2例合并肺部感染,1例合并粘连性不完全肠梗阻,均经治疗痊愈。 3讨论

创伤性膈疝

疾病名:创伤性膈疝 英文名:traumatic diaphragmatic hernia 缩写: 别名:外伤性膈疝 ICD号:K44 分类:呼吸科 概述:创伤性膈疝(traumatic diaphragmatic hernia)是胸部和腹部外伤导致膈肌破裂,腹腔内脏器经膈肌裂口突入胸腔形成的一种疝。Ambrose Pare于1610年最早报道本病,1646年Fabricus Hildanus对创伤性膈疝进一步进行了报道和描述。本病多发生于第4肋平面以下的胸部穿透伤及下胸部和上腹部严重闭合性损伤,常合并有严重的复合性损伤,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容易误诊、漏诊,进而影响治疗和疗效。 流行病学:创伤性膈疝是由直接穿透性损伤、胸腹部严重闭合性损伤导致膈肌破裂而发病。近几十年来,随着工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和交通运输车辆的增加,其发病率有增多趋势。据统计,95%以上的创伤性膈疝是由直接穿透性损伤、胸腹部严重闭合性损伤(如间接钝挫伤、挤压伤)等所引起。郑镇木等报道的85例创伤性膈疝中,穿透性膈肌损伤43例 (50.6%),闭合性膈肌损伤42例 (49.4%)。单纯创伤性膈疝临床上少见,50%以上同时伴有其它脏器损伤,甚至有学者报道高达95%。如胸腹部挤 压伤,多合并肋骨骨折;身体砸伤、坠落伤除引起腹压骤然增加导致左侧膈肌破裂、膈疝外,常合并脊柱、骨盆骨折、腹内脏器破裂。左侧膈肌破裂明显多于右侧,Glinz收集1845例创伤性膈疝,左侧占84.6%,右侧占14.1%,双侧占1.3%;新汶中心医院报道58例膈肌破裂,左侧49例(84.4%)。右侧9例,(15.6%)。右侧膈肌破裂之所以少见,据认为与肝脏的保护作用关系密切。临床上双侧膈肌破裂非常少见,但后果严重。男性多C D D C D D C D D C D D

创伤性膈疝的护理

创伤性膈疝的护理 创伤性膈疝是由于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膈肌,使膈肌撕裂,腹腔脏器疝入胸腔而成,伴随呼吸循环,胃肠功能障碍的胸腹部复合行损伤。如果疝入胸腔的内容物多且合并多处损伤,就会给临床诊断治疗及护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病情观察及护理 1.1生命体征的监测由于腹腔脏器疝入胸腔使心,肺直接受压造成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可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心跳加快,甚至休克等。此时应严密监测心率,血压,呼吸等。若出现心率更快血压急剧下降,伴头晕,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等可能是心脏严重受压或大量内出血,应及时报告医师尽快做相应处理。在监护中特别注意观察呼吸頻率,节律和胸廓运动,以及两肺呼吸音,如出现呼吸困难及紫绀应果断行高流量吸氧,以改善缺氧情况。 1.2症状的连续观察由于创伤性膈疝可同时出现胸腹部损伤的症状以至掩盖了膈疝的特有征象,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如出现有以下情况者,应想到有膈疝的可能:下胸部及上腹部的穿透伤及伤后下胸部或上腹部疼痛并向肩颈部反射者,伤后出现呼吸困难,循环功能障碍,心悸,气促等不能用一般胸外伤解释时,伤侧胸部运动减弱,叩诊呈实音或鼓音,听诊到肠鸣音则可诊断为膈疝。 1.3体位改变对疾病影响的观查较大的裂口在没有嵌顿及粘连的情况下,疝内容物可自裂口处上下移动,有时取取立位可完全回纳腹腔,而取卧位或腹腔增加时可重新疝入胸腔出现症状。因此,患者常

取伤侧高坡卧位,躯干委屈,以减少腹腔脏器疝入胸腔及对胃肠的牵拉。 1.4术前持续胃肠减压持续行胃肠减压能有效防止胃内容物反流,避免胃肠因进一步膨胀而加重对心脏功能的影响,一免麻醉及开胸前出现心律失常,心跳骤停等。 2术后观察及护理 2.1保持呼吸道通畅 ,加上术后患者因伤口疼痛影响有效咳嗽,排痰,使痰液淤积甚至堵塞小支气管,造成肺炎或肺不张。因此,术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十分重要,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可用胸带包扎胸部以减轻切口疼痛,必要时可用镇静药。鼓励病人咳嗽时,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排痰,手心呈弓形自下而上叩击患者背部,以震动附着于支气管壁及终末支气管壁上的痰液,使之松动脱漏,易于咳出。如患者不能有效咳嗽,因而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了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3次,使痰液稀释便于排出。雾化吸入完毕后及时协助患者咳嗽,排痰或气管内吸痰,从而避免了因分泌物膨胀引其阻塞性呼吸困难。 ,使肺脏萎缩,甚至肺不张。因此,术后因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运动,以促进肺膨胀,消除残腔,预防感染。 2.2胃管的护理 ,不仅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而且也减轻了腹压,减少了腹腔脏器对膈肌压力,避免膈肌过度抬高,这对促进裂口愈合,便于咳嗽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精校版本)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 为提高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与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互相协作,从2013年着手准备,于2014年初组织修订,反复讨论,最终完成《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以下简称为“指南”)。本“指南”的前身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版)》[1],本次修订依据国内外近年有关学科的进展和我国的国情,增添了一些条款,还增加了“指南”中的部分附件(腹股沟疝的常规修补方法和腔镜修补方法),目的在于强调腹股沟疝外科治疗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疝外科的治疗水平。 1 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腹壁存在缺损,有突向体表的疝囊结构,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上的“肌耻骨孔”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 病因和病理生理 2.1 病因(1)鞘状突未闭。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2)腹腔内压力。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3)腹壁局部薄弱。各种引起腹股沟区域腹壁的组织胶原代谢或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4)其他。遗传因素、长期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腹股沟疝的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若为肠管时,可造成肠管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管出现水肿、渗出和被嵌顿肠管发生血运障碍,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 分类与分型

正常踝关节与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单位:510120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 ?讲座? 正常踝关节及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邓宇 李新春  梁荣光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2001年本科毕业于广州医学 院医学影像学专业,2001年至今于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工作,2006 年9月至今攻读广州医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 踝关节(ankle j oint )是全身第三大持重关节,由胫骨下端和内、外踝构成的踝穴及距骨体共同组成榫眼状关节。踝关节周围有坚强的韧带固定,有趾、拇屈、伸肌腱、腱鞘及胫前后动脉环抱(包绕)。踝关节与距跟舟关节互有韧带连接,互相协调活动,因此,踝关节是运动创伤、肌腱、腱鞘磨损、关节退变、骨折脱位和感染病变的好发部位 [1]。一、踝关节的正常影像学解剖1.X 光摄影[1-4] (图1)。(1)正位片:踝关节间隙显示清晰,呈八字或鞍形,顶部横行,中部微凹,由胫骨下关节面与距骨(滑车)上关节面构成。两侧斜行部,分别为内、外踝关节间隙。整个关节间隙连续不中断,对应关节面相互平行,关节间隙宽度约3~4mm 。内踝下方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深方可见两条高密度的带状阴影,向前下方延至跗横关节附近,前内侧者为胫骨后肌及其肌腱,外侧为趾长屈肌及肌腱。两条肌腱附近的密度减低区为关节囊外脂肪垫。外踝软组织层次不如内踝明显,皮下组织较薄,在外踝下方皮肤和皮下组织深层可见腓骨长、短肌腱及其腱鞘的带状阴影,其内侧为密度较低的囊外脂肪垫。(2)侧位片:踝关节间隙呈前后走行并向上凸的弧形线。内、外踝与距骨相重叠。距骨(滑车)上关节面的前后长度远大于胫骨下关节面。踝关节前方皮下组织深层可见胫骨前肌腱、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及其腱鞘构成的带状密影,其后方为一三角形密度减低区,为关节囊外脂肪垫(前脂肪层)。踝关节后方皮肤及皮下组织深层可见较宽而致密的长条状跟腱,跟腱前方及跟骨上方可见一三角形密度减低区,为跟上脂肪垫(后脂肪层),是四肢大关节中关节外较大的脂肪垫,向上延伸至比目鱼肌腹。脂肪垫前方梭形密影由拇长屈肌腱、趾长屈肌腱、胫骨后肌腱、胫后动静脉、胫神经、腓骨长短肌腱重叠而成。

医学影像检查规范化

致临床医师-医学影像检查规范化简介一、检查部位书写:1、X线检查正侧位:常规正侧位片能从各个角度观察整体情况,以及将病灶定位,但有时侧位片会造成过多重叠无法分辨左右时,则应正斜位,如:怀疑肋骨骨折;气胸复查;手、足(一个手指可以正侧位)。2、骨盆、肩关节、髋关节一般情况正位片即可(专科要求除外);鼻骨侧位片即可。3、X线检查站立位、卧位:由于比重关系,站立位时气体往上走,液体下沉。当怀疑胃肠道穿孔、肠梗阻时,应注明为腹部立位片(腹部平片过于笼统)。同样道理,单纯少量胸腔积液,立位可见肋膈角变浅消失,而卧位摄影将可能漏诊。无特殊情况,婴幼儿一般均采取卧位摄影。4、常见特殊部位X线检查:颧骨弓位,鼻窦瓦氏位,颞颌关节张闭口位,舟状骨尺偏位,跟骨轴侧位,颈椎双斜位,腰椎双斜位。5、常见写法误区:①头颅CT:头颅分为面颅与脑颅,常规检查为颅脑CT平扫;②腰椎CT:CT检查分椎骨与椎间盘两

种扫描方法,一般三节椎体为一扫描部位(颈椎同,如无特殊,默认椎骨扫描);④左下肢血管彩超:动脉与静脉应分开写,也便于收费;⑤>12周胎儿门急诊医生应写成“产科B超”,方便区分检查前准备,也便于收费,同时注明孕周,有否不适及检查目的;⑥前列腺与阴囊分属两种 超声检查方式,前列腺为泌尿系,阴囊属于浅表彩超。二、申请单的病情介绍:这是临床与医技沟通的最主要方式,是核心内容,也是减少“请结合临床”术语的方法之一。简明扼要的介绍能使影像医师短时间内锁定目标,重点观察。举些例子:①“血尿查因”泌尿系超声,如果稍加详细为“无痛性镜下血尿X月”则会细心查找泌尿系小肿瘤,如添加“尿常规Pro+”而不至于忙忽着找结石;②怀疑肺水肿患者,提供有无肺部、心脏、肾脏病史,现呼吸情况,心功能,而不至于诊断为肺纹理增粗、肺炎;③小儿先心病的影像学检查应提供瓣膜听诊情况,呼吸道感染情况,也有利于胸片对肺血改变的判定;④新生儿怀疑呼吸道疾患,应提供是否早产,

创伤性膈疝的诊断与治疗

创伤性膈疝的诊断与治疗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创伤性膈疝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方法。方法:选取自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创伤性膈疝患者5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诊治方法。结果:54例患者均进行了术前辅助检查和手术确诊,诊断率为100%,其中52例患者手术成功,成功率为96.3%。术后3~5个月进行了随访,所有患者胸部切口均愈合良好,其中1例出现肺部感染,及时救治后恢复正常。结论:创伤性膈疝的诊断需综合各项指标,以提高其诊断率,得到确诊的患者尽量选择在早期进行治疗,可取得较高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创伤性膈疝;诊断;治疗 创伤性膈疝的形成是由于胸腹部受外伤致使膈肌破裂,最终导致腹腔内脏器突入胸腔而形成的[1],病发后会对呼吸系统造成严重干扰,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创伤性膈疝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在诊断中有一定的困难,如果诊断不明确就会影响治疗效果,这也是引发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就主要探讨了创伤性膈疝的诊断方法与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接受诊断与治疗的创伤性膈疝患者54例,其中男34例,女20例,年龄20~65岁,平均(38.6±11.3)岁,所有患者当中41例为车祸伤,2例锐器刺伤、8例挤压伤、3例高空坠落伤。分析患者病情得知,膈疝位于左侧32例,右侧22例,其中包括20例开放性损伤和34例闭合性损伤。所有患者均有全身多发伤,其中22例肋骨骨折,5例肺损伤,3例颅脑损伤,4例四肢骨骨折,8例颈腰椎骨折和12例腹腔脏器损伤。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胸闷、气促、呼吸不稳定等症状,其中12例液气胸征、24例血氧饱和度较低,10例气管移位,8例表现为创伤性休克。 1.2 临床诊断 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了CT扫描检查并拍摄X 线胸片,对患者疝入脏器有了进一步明确,主要分布在胃、脾、肝脏、空肠、结肠、大网膜等处,从影像学检查结果可发现膈疝的表现特征,详见2.1。 1.3 治疗方法 54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优先对危及生命的合并伤进行修补手术,包括肝破裂修补术、肺破裂修补术、脾破裂修补术、胃肠破裂修补术等。膈疝的治疗主要采用剖胸膈肌修补术、剖腹膈肌修补术和胸腹联合切口膈肌修补术,将腹腔脏器进行还原,需要注意的是手术要将失活组织予以去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 为提高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与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 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互相协作,从2013年着手准备,于2014年初组织修订,反复讨论,最终完 成《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以下简称为"指南”)。本"指南"的前身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版)》[1],本次修订依据国内外近年有关学科的进展和我国的国情,增添了一些条款,还增加了“指南”中的部分附件(腹股沟疝的常规修补方法和腔镜修补方法),目的在于强调腹股沟疝外科治疗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疝外科的治疗水平。 1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腹壁存在缺损,有突向体表的疝囊结构,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上的“肌耻骨孔”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病因和病理生理 2.1病因(1)鞘状突未闭。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2)腹腔内压力。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 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3)腹壁局部薄弱。各种引起腹股沟区域腹壁的组织胶原代谢或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4)其他。遗传因素、长期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腹股沟疝的发生有关。 2.2病理生理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若为肠 管时,可造成肠管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管岀现水 肿、渗岀和被嵌顿肠管发生血运障碍,若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3分类与分型 对腹股沟疝进行分类与分型的目的包括:(1)准确的描述病情;(2)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3)比较及

腹外疝教案

教案首页 第一次课授课时间 2014.12.10 教案完成时间_2014.12.6__ 课程名称腹外疝病人 的护理 年级 2012 专业、层次本科在读 教员韩月学号20120921 85 授课方式 (大、小班) 大班学时1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第二十三章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腹股沟疝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第5版外科护理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一、识记:1、能描述疝、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的概念。2、能列出常见疝的种类。二、理解:1、能说明腹外疝发生的原因,2、能比较4种常见类型的临床特点。3、能比较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临床特点及区别。三、运用:1、能运用护理程序进行腹外疝手术病人的手术前后护理。2、能运用所学相关知识,预防腹外疝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四、教学重点:腹外疝的病因病理、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临床特点区别、手术方法。五、教学难点: 斜疝、直疝的鉴别、腹股沟管的解剖。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概述及定义--------------------------------------------------------------------2分钟 腹外疝的病因及发病机制------------------------------------------------------4分钟 腹外疝的病理解剖及临床类型--------------------------------------------------6分钟 腹股沟疝定义及解剖 ---------------------------------------------------------14分钟 腹股沟疝发病机理-------------------------------------------------------------4分钟 腹股沟疝的临床表现----------------------------------------------------------6分钟 腹股沟疝的诊断及治疗--------------------------------------------------------10分钟 腹股沟疝的健康教育----------------------------------------------------------4分钟 合计 50分钟 教学方法:通过对幻灯片的精细讲解,让学生理解掌握腹外疝的概念,病因,说出斜疝、直疝的鉴别,临床特点。病案分析让学生能正确鉴别各种病理类型的直疝、股疝。 教研室审阅意见: _______________(教学组长签名) _____________(教研室主任签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