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里的能愿动词:

现代汉语里的能愿动词:

现代汉语里的能愿动词:

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是表示可能、必要、必然、意愿、估价等意义的动词。

例如:

表示可能:台匕冃

匕能够会可可能可以得以

表示意愿:愿意乐意情愿肯要愿想要要想敢敢于乐于

表示必要:应应该应当得(dei)该当须得犯得着犯不着理当

表示估价:值得便于难于难以易于

能愿动词主要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前面作状语,不能直接带体词性宾语。

例如:

幸福和欢乐都是很脆弱的东西,一点风吹草动就能够影响它们。

我不愿意跟他同流合污。

你应该知道大器晚成的道理。

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

能愿动词可以单独回答问题,但不能重叠,不能带动态助词,但有些能愿动词可以用在不”

不?和乞不?”的格式中。

例如:

能一一不能不/能不能

要一一不要不/要不要

会一一不会不/会不会

可能一一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

应该——不应该不/应该不应该

【本文档内容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期待

你的好评和关注,我们将会做得更好】

精选范本,供参考!

汉语能愿动词研究综述

汉语能愿动词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是表示意愿、可能性、情理的一类特殊动词。汉语能愿动词一般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意愿、可能性以及情理等意义。能愿动词的否定形式具有不对称的特点,否定一个能愿动词要从意义上否定。 【关键词】能愿动词;分类;否定;不对称 一、能愿动词的界定 汉语的能愿动词是在汉语语法界颇受关注的一类词类,也叫“助动词”,是一类表示可能、必要、必然、意愿等意义的动词。马建忠《马氏文通》认为:“凡动字所以记行也,然……有不记行而惟言将动之势者,如‘可’‘得’‘足’‘能’等字,则谓之助动词,以其常助动字为功也。”[1]马氏在这一轮书中提出了助动字(词)这一类,并认为它有“助动词之功。”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使用了后来为语法学界较多使用的另一个名称“能愿”式。[2]吕叔湘则指出:“助动词这个名称是从英语语法引进来的,原文的意思是‘辅助性动词’,那是误会。”[3]他的论述明确了助动词属于动词的词类,是“辅助性的动词”,中心语是动词;而不是“辅助动词的词”,因为辅助动词的词范围比较宽,可以是副词、形容词等等。在这里,本文采用“能愿动词”的名称。 关于能愿动词的语法特征,丁声树、吕叔湘等[4]提出:能愿动词一般可以单独作谓语;能愿动词不能重叠;能愿动词不能带“着”、“了”、“过”;能愿动词不能带体词宾语。朱德熙认为:“能愿动词是真谓宾动词里的一类。”[5]这种真谓宾语“可以是单个的动词或形容词或动词,也可以是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连谓结构或由副词充任修饰语的偏正结构等。”朱德熙先生指出助动词的特点有:只能带谓词宾语,不能带体词宾语;不能重叠;不能带后缀“了”“着”“过”;可以放在“~不~”的格式里;可以单说。黄伯荣、廖序东认为:“能愿动词常在句子里做状语,还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不能用在名词前;不能重叠;不能带助词‘着’、‘了’、‘过’;大都能构成‘~不~’和‘不~不’式。”[6]

对外汉语语法课教案之汉语句子结构

对外汉语语法课教案之汉语句子结构 一、单句 1、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语言使用单位。句子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口头表达上有一个较长的停顿,在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来表示。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 2、从结构上分,单句有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之分。由主谓短语构成的单句称为主谓句。从表达的角度看,主谓句中谓语的表达作用更重要。由其他短语或单个词构成的单句称为非主谓句。如 (1)禁止吸烟!(由动宾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 (2)多可爱的小生灵啊!(由偏正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 (3)进来!(由动词构成的非主谓句) (4)飞机!(由名词构成的非主谓句) 3、从用途上分,单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例如: (1)陈述句:叙述一件事情,或作出一个判断,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句末用句号。 如:改革开入二十年来,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今天是国庆节。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2)疑问句:提出疑问的句子,句末用问号。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难道不是最可受的人吗?(3)祈使句:表示禁止、命令、请求语气的句子。句末用句号,语气强烈时,也可用感叹号。 如:你要注意身体。你要勤奋刻苦。出发!禁止吸烟。不准讲话! (4)感叹句:表示强烈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 如:多么平静的原野! 二、句子成分: 1、短语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短语带上语气语调就构成句子,构成句子的短语的成分也就是句子的成分。在一个比较完整的主谓句中,句子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一般是: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一)主语 1、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⑴中国人民志气高。⑵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有时主语由名词性词语充当,包括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多表示人或事物。作为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这种句子可以叫做名词主语句。例如: (1)今天晚上‖特别冷。(2)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 ↓↓↓ 主语(偏正短语)谓语状语(时间)主语(代词)谓语 3、有时主语也可以由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主谓短语充当。这是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例如:

汉语程度副词研究综述

┊┊ ┊┊┊┊┊┊┊┊┊┊┊装┊┊┊┊┊订┊┊┊┊┊线┊┊┊┊┊┊┊┊┊┊┊┊┊ 第1章绪论 现代汉语中程度副词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类副词。虽然各家在副词小类的划分上有不同的看法,但都承认存在程度副词这一类,可见它在整个副词大类中地位稳固。如王力把程度副词分为绝对程度副词和相对程度副词两类,并直接阐述了“凡有所比较者,叫做相对程度副词”、“无所比较,但泛言程度者,叫绝对程度副词”两大定义,后续学者根据王力先生所给出的依据,在语言教学等方面不断的探索进取;朱德熙先生也曾在《语法讲义》(2002)中,根据程度副词的特性,在程度副词的语法应用上给出了一定的依据和理论,为后世的语法教学的实践中铺垫道路。以上的种种迹象都向我们表明,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汉语研究的迅速发展,汉语中程度副词的研究早已成为语法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并且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各家的研究主要以语法和语义比较等几个方面而展开的。 1.1程度副词的范围研究 汉语中的程度副词数量并不多。但是在各语法著作中涉及到的程度副词数量各不相同:如丁声树等所著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列举了16个程度副词,朱德熙的《语法讲义》则列举出17个,刘月华等编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中常用的程度副词就有27个,这些都是少数的;在著作中列举程度副词数量多的著作也有不少,如夏齐富在《程度副词分类试探》中就列举出65个,张谊生在《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中列出了89个,所列举的程度副词迄今为止最多的要数张谊生在《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一书中所统计得出的。这样的论著繁多,在此也不一一列举了,但是有一点相同的就是,在各著作所提出的程度副词中,都有“很、最、更、太、比较、”等这几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这些词不会出现在究竟属不属于程度副词之类的问题上,但在夏齐富的文章所提出的“才、竭力、甚至于”等词,是否属于程度副词,我们深表疑惑。夏文认为“‘程度’这个概念是个容量不小的概念,还涉及时间的长短、范围的大小、数量的多少、语气的强弱等等。”[1]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程度副词的数量将数不胜数,通常意义上的范围副词、语气副词等都要包括在程度副词的里面,而且“程度”所指的范围将宽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其实程度副词所说的“程度”指的是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三大语义范畴之一。名词具有空间性,动词具有时间性,程度性则是形容词的本质特征。因此“程度”是专就形容词而言的。语法里的程度副词是形容词量性特征的标记,必须具备修饰形容词的基本句法功能。夏文用例中那些只能修饰动词或动词短语而不能修饰形容词的“竭力、甚至于”等词,根本不具备程度副词的资格。至于“眉毛拧得好像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40个语法点

1.汉语的基本语序 主语 + 谓语 + 宾语 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 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 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 4.正反疑问句 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 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 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 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 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6.定语(用在名词前) (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 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 他是汉语老师。|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 形容词前) (1)副词作状语: 我常常去商店。|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

我在中国学习。|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 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 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 你快走! (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 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 形式:动词 + 动词/ 形容词 (1)动词 +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 我听懂了。| 我看见他了。| 作业做完了。|车停在门口。 (2)动词 +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 你说对了。| 饭做好了。|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 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 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的情况: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 处所词语 + 来 / 去 明天他回北京来。|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 表示完成:动词 + 来 / 去 + 事物词语 我借来一本书。| 他拿去了那支笔。 表示要求:动词 + 事物词语 + 来 / 去 你快倒茶来! 10.复合趋向补语

现代汉语研究

趋向动词“来、去”及趋向补语的用法和教学 1、趋向动词“来、去”及趋向补语的用法 动词中有一类比较特殊的表示趋向的,叫作趋向动词,包括单纯趋向动词和复合趋向动词两种: 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 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 × “来”、“去”以说话人的位置为着眼点,“来”是叫对方向说话人的位置移动,如:老师问学生:“你来学校了吗?”,说话人老师的位置是在学校;“去”则是离开说话人的位置向目的位置移动,学生的妈妈说:“你快去学校吧,老师等着你呢”,说话人妈妈的位置是在家 里。“上”、“下”、“进”、“出”、“回”、“过”、以对方或其他事物的位置为着眼点,如:跟人打电话时说“你快回家吧”,就是以对方的位置为着眼点向目的位置“家”移动。复合趋向动词是两种位置的综合表达,如:“进来”,除了表示移动的方向是向着说话的人之外,还包含叫对方进入某一处所的意思。 趋向动词除了有一般动词的特点之外,还经常用在别的动词、形容词之后,充当这个动词、形容词的补语,即趋向补语,如:爬上、滑下、走进、跳出、寄回、飞过;爬上来、跳下来、走进来、跑出去、送回去、扔过去。 下面介绍几个较特殊的趋向补语的用法和意义。 1. 单纯趋向补语:“来”、“去” (1)由不及物动词加“来”、“去”充任补语的述补结构后边只能带一般宾语,不能带处所宾语,处所宾语要插在述语和补语之间。如:进来一个人(√)回去一个人(√) 进来教室(×)回去学校(×) 进教室来(√)回学校去(√) (2)如果述语是及物动词,指人或物的宾语也可以插在述语和宾语之间,如: 寄来十块钱——寄十块钱来 请来一个人——请一个人来 二者的区别在于,前式是陈述,表示已然行为,“寄来十块钱”表明钱已寄到,“请来一个人”表明请的人已经到了;后式是祈使,表示未然行为,“寄十块钱来”表示要求对方寄钱,“请一个人来”表示要求对方去请人,“寄钱”和“请人”两个动作都还没有发生。 2. 复合趋向补语

关于对外汉语教材中离合词的分布及看法

关于对外汉语教材中离合词的分布及看法 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个特殊的语法现象,而且有相数量的离合词是出现频率较高常用词,如“见面、游泳、睡觉、舞”等。这类词的特点语素间的结合不紧密,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能扩展,在使用时离可合。因其表现形态复杂多样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就成难点。多少年来,汉语教材及教学中离合词一直未被纳入主要语法教的内容。词语部分中,离合词以词的形式出现,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太可能对常用的合词逐一进行讲解和举例说,便常以词的形式举例说明其一的使用形式,而对其离析状态则多取回避态度。同时“离合词的变式虽然多种样,但没有一本词典的词条是以变式出现的,而都以不扩展的形式出现。”[1]学生也很难通过查询工书自学到相关内容,缺有效的指导,造成了留学生用语句上的偏误,给留学生学习语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汉语离合词的教学应起学界的重视,以便更有地做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一教材中离合词的分布 本人对杨寄洲主编的对外语综合课教材《汉语教程》(1—3册)(北京语言大学版社)中的离合词进行了逐课的计。三册共有离合词186。具体分布如下: 第一册生词中:办公(bangong)11开学16、打的20、路20、回来21、烟22、毕业23、车23、说话24、天儿25、上/下班25、爬山25、起25、上车25、上课25、睡觉25、洗澡25、下课25、发烧26、报名(baoming)26、跳舞28、看病28、请假28、说28、开车28、停

车28、游泳28、跑步29、不同30、来自31。 课文中“离”的用: 26课《我打请老师教京剧》“喜欢听音乐。下课以后,听听乐或者跟朋友聊聊天儿觉得很愉快。” 28课《我学太极拳》“老师,玛丽让我给她个假。她今天有点儿不服,头痛,发烧,可能感冒了。她去医院看病,不能来上课。 30课《复习五》“那天在玛丽的日晚会上,兰笛又唱歌又舞。她歌唱得不错,舞跳得非常好。” 第二册(上)生表中:毕业31、出国31、车31、跳舞32、下班33、打鱼35、散步35、失眠35、游泳35、结婚35、出汗36、划船36、排队36、散心36、相36、抽烟38避暑39、发财39、滑冰39、雪39、结婚39离婚39、着急39、办事40出土40、开会40、问40、打针41、扎针41、院41、说谎41、打工43、学43、堵车45、放大45、跤45、造成45。 第二册(下)生词中:超重46、救命46、打盹儿47、讲话48、出49、打的49、担心51、放假51、抽烟52、戒52、上街52、受骗52、算卦52、弯腰53、办53、生气53、点头54、驾55、喘气56、加56、见面57、格57、放心58、敬酒59、脸红60、 课文中“”的用法: 32课《玛哭了》“今天晚上礼堂舞会,我们一起去跳跳舞。玩玩儿就好了。” 35课《我中国两个多月了》“早上起得,中午可以睡个觉”“晚饭后我

汉语语法研究参考文献

著作部分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1982年 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语文出版社 1995年 陈爱文《汉语词类研究和分类试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 陈建民《现代汉语句型论》语文出版社1986年 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方经民《汉语语法变换研究——理论、原则、方法》(日本)白帝社1998年 范晓(主编)《汉语的句子类型》书海出版社1998年 傅雨贤周小兵《现代汉语介词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 傅雨贤《现代汉语语法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年 高更生王红旗等《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 1996年 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商务印书馆 1995年 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语文出版社 1997年 郭志良《现代汉语转折词语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 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年 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综述》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6年 林玉山《汉语语法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年 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 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1986年 李珊《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年 李子云《汉语句法规则》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年 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3年 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吕冀平《汉语语法基础》商务印书馆 2000年 吕淑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1979年 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1984年

汉语动词分类

汉语动词分类 动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根据语义特征,动词可以分为: 动作动词:如:跑、看、听、说、写、走、研究、买等 存现动词:如:在、有、发生、出现、具有等 关系动词:如:是、像、姓、属于、成为、仿佛等 能愿动词:如:会、能、可以、能够、要、肯、必须、应该等 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回、上来、进去等 心理动词:如:爱、恨、想、喜欢、讨厌、希望等 使令动词:如:使、叫、让、请、要求等 注意:心理动词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但和形容词仍存在区别,即心理动词一般可以带宾语,而形容词一般不可以。 根据带宾语的情况,可分为: 及物动词: 谓宾动词:宾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如进行、加以、开始等 体宾动词:宾语是名词。如学习、吃、保护、给、送、借等 不及物动词:咳嗽、游行、休息、毕业、来、失败、见面等 这种分类看上去种类繁多,似乎没什么用处,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有用的。如汉语中有的动词后能带“了”,有的却不能(关系动词、能愿动词);有的能带宾语有的不能;有的能重叠,有的不能(能愿动词);有的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心理动词),有的却不能。如果没有以上分类,这些问题是很难说清楚的。所以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是应该了解这些术语的。除了上述分类外,对外汉语教师还应该了解一下动词的另一种分类方法。即:根据动词的情状分类。从意义上说,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变化或状态,这些都与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动词最基本的特性是时间性。动词本身在时间意义上表现出的各种状态,比如持续的、瞬间的、静态的等等,就是动词的情状。根据动词前面能否接“在”、“正在”,后面能否带“着”、“了”或时间短语等语法形式,可以把动词分为一下几类。 根据动词的情状,可分为: 静态动词:前不可加“正、在”,后不可加“着、了”等。如姓、是、有等。 持续动词:前可加“正、在”,后可加“着、了”等。如登、盼、看、听等。 终结动词:意义本身包含着终结点。如成为、放松、抓紧、改正、提高等。

古汉语中“莫”的词性研究综述

古汉语中“莫”的词性研究综述 近五十年来,关于“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性及由此而来的 区分标准问题上。在词性上,提出的观点有名词说、代词说、副词说、动词说、兼类说等,而学者们的争论主要是集中于代词、动词、副词三方面,显然人们对“莫”的词性的认识很不一致。 (一)“名词”说1 有较少的学者提及,但确是也是属于“莫”字词性方面的阐释。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莫”用作时间名词。“莫”最初是“暮”的本字, 在甲骨文中,上边是草,下边也是草, 中间是太阳, 表示太阳落入草中, 天近黄昏2。据许慎《说文解字》:“莫,日且冥也, 从日在草中。”3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解释说: “莫”字从草, 从林, 从日,象意字。字像日落在草丛中,古暮字。本义是 初晚,时间名词4,并举例如下: (1)“……其莫不冓雨。”———《殷契粹编 695》 (2)“贞: 妣庚岁唯莫酒先日。”———《甲骨文合集 23326》 例(1) 中“莫”是初晚的意思;例( 2) 中“莫”是傍晚的意思。 其中,“莫”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写的“暮”的本字。“莫”的这个 本意在文献中极少使用, 所以并不存在分歧。 (二)“代词”说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将“莫”归为指示代词中的“约指” 一类[5],杨树达先生在其著作《词诠》中将其定为“无指代词”[6] ,其后王力[7杨伯峻 [8 薛儒章[9其后的学术界多数采用此 种说法 ,有的又将其改称为“无定代词”,在现今一些通行的古代 汉语教材中 ,在介绍“莫”的时候, 都将其称为“无定代词”,这也 是当今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多说学者从语法功能上来考察“莫”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10,这种观点从三方面进行解释, 一是代词,二是无定,三是否定性。 首先,“莫”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又具有指代作用,这符合代词的 语法特点。其次 ,所谓的“无定”是指它所指代的对象不确定 ,可

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第一讲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1.2现代汉语研究概述 20世纪中国语言学由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的问世,可以说是我国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汉字的研究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30年代,唐兰先生强调“文字的形体研究”,他的《古文字学导论》标志着的汉字学的建立。近二三十年还加强了对汉代以后,现代汉字以前的文字的研究,特别是俗字的整理和研究,并形成了汉字学的一个新分支——现代汉字学。70年代末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推动,汉语音韵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训诂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该时期训诂学的基本任务是解释文献字词。汉语语法研究也进入了鼎盛时期。下面主要从语法、语音、词汇、语用、对外汉语教学交叉学科等方面进行简要的说明。 1.2.1现代汉语语法方面: 在20世纪的一百年里,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中要属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最快,成果最显著。汉语语法研究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开始的,《马氏文通》是一部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专著。但从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这第一部白话文语法著作于1924年问世以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是本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40年代出现了20世纪前半叶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鼎盛时期,王力的《中国现代汉语》和《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是该时期的代表作都采用了“三品说”(丹麦叶斯柏森《语法哲学》首品——

主语、宾语、中心语,次品——谓语、定语,末品——状语、补语)。当今世界语言学领域普遍关注和运用的一些语法思想和分析方法,如“动词中心说”、“语义格”、“动词配价”、“范畴论”、“语用分析”、“变换分析”、“篇章分析”等等,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都有体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论述和阐释。(如朱德熙著作中的动词的“向”,就相当于“价”)新中国成立后,吕叔湘和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起到了“匡谬正误”的作用。语法知识的普及大大促进了现代汉语语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与此同时,随着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李荣译)一书的翻译出版,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方法开始影响着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这个时期(50-60年代)的语法一直停留在词语和句子成分的充当上。 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自《马氏文通》以后,还有以王力(50年代)为代表的研究古代汉语为主的语法学家。他开创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历时研究,这为汉语语法史研究奠定了基础。80年代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有了可喜的变化。不论在研究队伍、研究方法、研究理念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如“要有明显的时代观点,语料不可古今杂糅”、“必须注重语法的系统性,要从语法系统去思考问题”、“要注意吸取各种语言学理论中有利于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东西”、“加强专书、断代语法研究”以及“既要有定性分析,又要有定量分析”等,开展了语法化的研究,出现了一批较好的研究成果。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始于20年代末,黎锦熙和吕叔湘分别发表了很多研究近代汉语“把”字结构和个别代词、量词、虚词的研究。黎

建立在语料库基础上的汉语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_以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为例

解。钱先生的评价,就“排印、打电报、打字”来说,基本合理;只是对汉字的总体评价显得“以偏盖全”,“攻其一点而不计其余”和“矫枉过正”。但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汉字处理电脑化成功实现后,他们论断的失当就显得非常明显。在汉字成功适应信息新技术的今天,仍然把这些论断视为至理名言,完全无视活生生事实,就真让人匪夷所思了。 参考文献 [1]周有光《汉字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刊于《科学地评价汉语汉字》(尹斌庸,苏培成选编,华语教学出版社,1994)12—16页 [2]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委员会筹备组《语文现代化》71页,1980 [3]钱玄同《汉字革命》,《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1923 [4]王开扬《汉字现代化研究》,齐鲁书社,2004 [5]苏培成《语言文字应用探索》,商务印书馆,2004 [6]潘钧《汉字研究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382页,人民出版社,1979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318页,人民出版社,1974 [9]许寿椿《文字处理技术的历史发展》见《文字编辑与电脑打字》(许寿椿编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第一章[10]许寿椿《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三个历史时代和汉英文字比较》见《文字比较研究散论》(许寿椿编著,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50—66页) —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历史通观》,《中国计算机报》1992年,No.2,37,41版[11]许寿椿《电脑打字的历史文化意义—— [12]许寿椿《文字处理技术与汉字文化兴衰》,《现代与传统》第九辑74—79页,1995 [13]林立勋《电脑风云五十年》,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14]王蒙《新世纪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建立在语料库基础上的汉语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以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为例 —— 王海峰王铁利 1.语料库与本体研究和语言教学 1.1语料库的作用 上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上第一个机读语料库在美国布朗大学建成,此后大量的语料库陆续建成。我国的语料库建设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近些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语料库的不断建设,人们的语言学理念也因之不断更新。Halliday(2004)指出,语料库最主要的优点是语料的真实性,真实的自然的语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理想中的语言与实际运用中的语言是不完全相同的,本族语者的直觉并不总是准确的。 利用语料库进行语言研究的经验启示我们,通过对语料库进行大规模的语料调查,我们会发现一些习焉不察的语言规律。在语言教学上,语料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语言现象的分布和频率等信息可以用来指导教师确定哪些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离合词为例 1.2语料库在汉语研究和教学中的必要性——

现代汉语时体研究述评

现代汉语时体研究述评 金昌吉 张小荫 时(也称时制,ten se)和体(aspect)是同语言的时间(ti m e)性密切相关的两个语法范畴。通常认为,时侧重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时间,体侧重动作或事件的进程。现代汉语的时和体能否构成独立的语法范畴我们姑且不论,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现代汉语的时体问题确实有着不同于其他语言的一些特点:其一,汉语没有印欧语那样的屈折形态,因而更多地依靠广义形态和分析形式来表现时体意义;其二,时体意义对时体形式的选择具有灵活性,两者不是一一对应的;其三,时意义、体意义往往共用一个语法形式,相互纠缠,难以区分。正是以上特点给现代汉语的时体研究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也正因如此,它才引起了语法学界的普遍关注,成为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对现代汉语时体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借以理清头绪,交换意见,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现代汉语时体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20年代到70年代末为初探阶段。这一阶段时间跨度较大,开始以借鉴西方的语言理论为主要特点,其间经历了较长的缓慢发展过程。从80年代初至今为发展和深化阶段。这一阶段充分重视了汉语自身的特点,不仅在语言事实的发掘上有所突破,同时在理论上也有许多独到的建树。 一、初探阶段 早在20年代,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已对时体问题有所涉及。基于与英语语法的比照,黎氏认为“后附的助动词”(如“了”、“着”、“起来”等)可以看成“表动作完成或进行之动词词尾”,而“动词‘时制’(ten se)的变化,依靠‘时间副词’和‘助动词’的参伍活用”。这实际上是把时间副词和助动词看成与英语的词形变化相应的时体表现手段,即时体标记。 此后,王力、吕叔湘、高名凯从汉语的个性特点出发,对汉语的时体问题作了更为细致的论述。王力(1943)认为汉语“着重事情所经过时间的长短,及是否开始或完成,不甚追究其在何时发生”,因此汉语有“体”(王力称为“情貌”)而无“时”。王氏归纳的情貌类型和各类的语法表现形式与当时的其他归纳相比更具合理性和概括力,为后来的很多学者所接受。吕叔湘(1942)从表达论的角度对汉语“时间”和“动相”的表达方式作了详尽描写。吕氏认为汉语的时间观念依靠时间词来表示,而“动相”(即“一个动作的过程中的各种阶段”)主要依靠一些意义虚化的限制词(如“将”、“方”、“已”等)和专门起语法作用、近于词尾的词(如“着”、“了”等)来表示。他还逐一分析了汉语的“三时”、“十二相”,其中改造“三时”观(把“现在”、“过去”、“将来”改为“基点时”、“基点前时”、“基点后时”)和明确区分“绝对基点”与“相对基点”,为后来时意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高名凯(1948)的时体研究颇具建树,他不仅强调了时与体的区别,而且充分阐述了汉语有“体”无“时”的观点,明确指出“汉语没有表时间的语法形式”。 五十年代后期,汉语“有体无时”的观点受到了前苏联汉学家龙果夫、雅洪托夫和国内学者张秀

离合词整理(完成)

离合词整理 甲级词 动宾式 发烧 他发了一天的烧。 放假 我们国庆节放了七天假。 今年我们公司放了三次长假。 见面 我只见过他一面。 请你告诉他,我想在他有时间的时候和他见个面。 看病 他从没去医院看过病。 现在,看一次病要花很多钱。 劳驾 劳您的架帮我一下。 留念 这件礼物送给老师,留个念。 录音 你说的话已经录了音。 录一次音。 跑步 跑了一会儿步,我就累了。 起床 起了床,他就看电视。 请假 他病了,请了三天假。 这个月我都请了5次假了。 散步 我想去散会儿步。 今天天气好,我们去散个步怎么样? 上课我喜欢上英语课。 上学 他病得很重,上不了学了。 睡觉 我刚刚睡了一觉。 跳舞 刚才他们跳了一个民族舞。 我上次和他跳过一次舞。 听说 听天气预报说明天有大雨。 听你这么一说,我觉得我应该去看看这个电影。 问好 代我问你妈妈好。 握手点头拍手张嘴 他只跟我握了握手。 洗澡 我喜欢洗冷水澡。 有的人喜欢一天洗三次澡。 下课 下了课,我就回宿舍了。 游泳 每天下午他都要游两个小时泳。 有意思 这件事有点儿意思。 照相 我们在天安门广场照了一张相。 动补式 变成 我永远也变不成他那样的人。 得到 这次我得不到奖学金。 看见

你看得见我吗? 离开 这孩子离不开妈妈。 听见 你听得见我说话吗? 遇到/碰到 你在学校门口遇得到他吗? 乙级词 动宾式 安心 他总是安不下心来学习。 办公 放假的时候,我们还要办两天公。 办事 我今天办了不少事。 帮忙 请帮一下忙好吗? 报名 我妹妹去学校报了个名。 毕业 你是什么时候毕的业? 补课 这个星期我们补了一次课。 吃惊 在这儿看到他,我吃了一惊。 出口 两国关系恶化,这些大米出不了口了。 出席 今天的会议经理出不了席了。出院 前天她就出了院了。 打针 医生给他打了一针,他就好了。 担心 你担什么心,这是他的事。 道歉 你得赶快向他道一个歉。 动身 事情太多,他也许动不了身了。 动手 家里的事我从来都没动过手。 警察刚走,他们俩就动起手来了。 读书 家里穷,读不起书了。 发言 开会的时候,每人都要发一次言。 放心 我对你还是放不下心。 干杯 我们一起来干了这杯吧。 鼓掌 他演讲过程中,大家鼓了三次掌。 挂号 一到医院,我马上就挂了个号。 过年 过了年,我就开始上班了。 滑冰 我每天只能滑一小时的冰。 回信

汉语能愿动词的习得与偏误分析.

汉语能愿动词的习得与偏误分析 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选取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四十六名留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 方式考察和分析他们在习得十个汉语典型能愿动词时出现的偏误情况,同时逐条检索北京语言大学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开发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偏误语料,对其进行充分的描写、统计后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展现了留学生习得汉语能愿动词的偏误类型与比例,并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介语理论、偏误分析的相关理论全面地分析了偏误出现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能愿动词的教学建议,包括课堂教学、教材编写与练习设计等方面。本文在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结合方面作出了新的尝试,对防止和纠正留学生的习得偏误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意义。 同主题文章 [1]. 《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总目录' [J]. 世界汉语教学. 2006.(01) [2]. 吕必松. 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闭幕式致辞' [J]. 世界汉语教学. 1996.(03) [3]. 从战略上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 [J]. 世界汉语教学. 1996.(02) [4].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纪要' [J]. 世界汉语教学. 1999.(02) [5]. 《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总目录' [J]. 世界汉语教学. 2007.(04) [6]. 杨庆华. 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的开幕词(1996年8月8 日)' [J]. 世界汉语教学. 1996.(03) [7]. 韦钰. 在国家教委举行的招待会上的祝酒词' [J]. 世界汉语教学. 1996.(03) [8]. HB.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将在深圳召开' [J]. 世界汉语教学. 1994.(04) [9]. 以文会友盛况空前——记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 [J]. 世界汉语

对外汉语疑问句教学研究综述

对外汉语疑问句教学研究综述 本文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检索平台,对检索到的对外汉语疑问句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并按照疑问句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角度以及教学对策等进行综述。 标签:疑问句对外汉语教学文献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汉语国际教育热持续升温。据调查分析发现,留学生来中国以后最想说的话都与疑问句有关,特别是和特指疑问词有关的疑问句。疑问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所以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检索时间为2011年12月1日,检索平台为中国知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主题词:对外汉语+疑问句。检索结果显示:截止到2011年6月底,共获得130条文献记录;从发文时间上来看,114篇论文都在2006年以后发表,占论文总数的88%,说明汉语疑问句的研究热度在不断提升;其中优秀硕士论文94篇,博士论文6篇,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有26篇,重要会议论文4篇,硕博论文占77%。这说明研究深度不断加强,并且成为关注的焦点。通过检索也可以发现,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局限于高等学校研究生论文,这与近年来国际汉语热以及对外汉语研究生培养不无关系。可以看出,该学科研究的持续性较弱,尚没有形成突出影响的核心作者与核心文献。 本文按照主题相关性进行筛选,并结合相关文章,就近十年来对外汉语疑问句及其教学研究做了分析归纳。 一、研究对象 二语习得对于疑问句的学习会因为不同母语的语言文化习惯存在不同而出现差异。对外汉语教学具有明确的对象性特征。 (一)对多种语系习得者的考察 文献[1]考察了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等不同语系的学生在汉语疑问句习得方面的规律和特性,并对其偏误进行了科学分析;文献[2]对汉泰特指疑问句的构成要素进行对比,然后用问卷调查、偏误分析和百分比统计方法,对泰国学生使用汉语特指疑问句出现的偏误进行研究与讨论。类似的研究成果还有董健《韩中选择疑问句对比研究》,李花子《汉韩疑问句否定表达对比》,孙莉莉《韩国语判定疑问句和汉语是非问句的对比》等,分别从汉语和韩国语在各种疑问句方面的语义、特点、焦点、省略规则、否定表达以及表现形式和意义功能上展开对比分析,从而发现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二)对各种语系习得者的考察

汉语动词重叠研究综述

163 2006年?第8期下 学 术 ? 理 论 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现代企业教育 种自己认为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并试图把它作为终身职业。但由于职业教育的空白和职业指导的缺乏,一般学生往往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前并没有完成试验期任务,以至于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少大学生在经过四年的过渡期仍然没有找到比较明确的职业目标。 2、这与高校没有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摆在重要位置分不开 长期以来,高校的关注重心在教学、科研方面,就业指导被看作是学生工作的一部分,归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范畴,在实践中往往又被当作是一项行政管理职能行使,介入过多的事务性工作,没有意识到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职业领域,导致在政策上、资金上、设备上和人员上极少投入。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后,的确引起了学校的关注,但学校关注的重点是就业率,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据有关材料显示,目前许多大学只在大三、大四才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不定期为学生举办就业讲座。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职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专职从事职业规划教育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的技巧。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也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专业培训,大多数高校虽然已设置了就业指导部门,但离提供成熟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还有很大距离。上课的老师本身对就业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空谈理论,对大学生整个职业生涯未做任何规划,做为学生自身来讲只有迷惆、困惑、彷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和发展。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仅限于思想教育、形势分析、技巧传授等,内容虚空、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据广东省2002年一2005年对13所高校近万名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就业心理职业能力咨询”和“职业生涯设计”等服务项目的满意度不高,尤其是对“职业生涯设计”这一项目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比例平均在40.6%以上。 3、大学生缺乏主动探索意识和独立思考是其内在原因 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时,对职业认识还处于朦胧时就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上,许多考生并不了解自己所选专业和今后的职业方向的关系,受父母、老师的影响较大,常常先选学校、再选专业,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可以说我国在中学阶段职业规划教育就已经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另一方面是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包统分”和“一次择业定终身”的毕业分配制度使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基本上没有自主权,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几乎为零。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大学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使毕业生择业的自主权越来越大,但由于职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学生的职业观未能与时俱进,许多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规划普遍不重视。而这 些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更甘于被动择业。 笔者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发现,在进行职业规划过程中,许多学生并没有深入地剖析自己、剖析职场的情况,不少大学生将别人的经验和做法简单照搬在自己的规划中。讲课时提出的一些问题,他们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只是等上课时老师告诉其答案。对于此类现象,雷恩?吉尔森不禁深为感叹“一个人用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一件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机要少得多。”缺乏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内在原因。 4、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模糊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和内容有所不同,学业生涯规划便是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体现,它是指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大学学习的总体目标和阶段人生目标、步骤、实施方案。进行科学的学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通过认清自我、明确目标而不断监督自己、挑战自己和超越自己,为将来顺利地走上社会打好基础。由于我国大学生在高中的懵懂时期便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并将考大学作为自己惟一的奋斗目标,在选取专业时也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倾向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进入大学之后,相当多的大学生在经历了高考的胜利后难以及时转换角色,尽快对大学生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合理的安排和规划,容易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放松自己,从而陷入无聊和盲目之中。不少大学生并没有明确自己在大学里的学习任务,学习缺乏主动性,也很少将学习与将来个人职业发展结合起来。不少毕业生在毕业时才发现自己在大学时学的东西太少了,以至在面对用人单位时自己对本专业了解甚少。 本论文为2005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桂教科研〔2005〕47号 参考书目:[1] 牛占卉,赵天杰,刘 玲.新编思想道德修养[M]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2] 王荣发.职业发展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4] 尚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5] 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M].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6]卜欣欣、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M]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动词的重叠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具有丰富的表义作用、语法功能和表现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早就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注意和研究。这些学者从多个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对前人成果进行概述,来深化对动词重叠功能的认识,并探求目前研究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动词重叠的演变研究 动词重叠作为汉语中一种特有的语言现象,具有明晰的演变过程。何融提出:汉语的动词早在周代就有了重叠使用的情形,汉语动词重叠研究综述 钱 多 王岩岩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本文根据前人学者对汉语动词重叠的深入研究,在动词重叠的演变、基本格式、语法意义、可重叠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总结,并提出了在当前研究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关键词:汉语 动词 重叠

离合词研究现状综述

离合词研究现状综述 离合词是汉语语言学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学界对它的研究经历了从纯现代汉语领域的探索到结合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以及语法规范的研究这一过程,今后也必将继续作为一个重要议题而存在。本文将对这一研究过程进行初步综述。 标签:离合词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 “离合词”也称作“离子化、短语词、词组词、最小述宾结构、粘连词组/短语、可分词”等,是指“汉语里有一种AB组合,中间可插进别的成分,A与B可离可合,是为‘离合词’。”离合词是语言学界一个特殊的现象,这是因为它既不符合词的概念,也不符合词组的概念。半个世纪以来,离合词一直被看作是现代汉语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语言学领域离合词研究综述 (一)阶段变化脉络 1.离合词概念的提出(20世纪50~70年代) 王力(1944)最早提及离合词这种现象。林汉达(1953)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但首次提出“离合词”概念的是陆志韦(1957):“合起来是一个词;在同形式的结构里,两段分开了,就是两个词。” 这一阶段,学者们倾向于用“扩展法”或类似于“扩展法”的方法来判定离合词。此间,吕叔湘(1959,1979)先后两次对“离合”这一说法提出异议,但并没有引起其他学者的广泛注意。 2.80年代的进一步研究 前一阶段,离合词的研究主要是在论文或专著中被涉及,而80年代初才开始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现象加以深入研究。 张宝敏(1981)第一个以离合词为题发表研究专文,而李清华(1983)和赵金铭(1984)奠定了离合词研究的基础。此外还有刘月华、史有为等人的研究。 此时,对离合词的研究范围已经开始扩大,涉及定性分析、结构分析、教学等问题,但还不如90年代之后的研究深入、全面。 3.90年代至今的多角度深化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现实需要

近十年来轻动词理论下的汉语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轻动词理论下的汉语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轻动词理论下的汉语研究具有研究结构类型多样,研究范围由现代汉语到古代汉语、由普通话到方言,开展比较研究和出现系统研究四个特征,呈现出汉语词法有无轻动词、有形轻动词能否促发核心词移位以及轻动词促发的是否是核心动词移位三个议题,存在轻动词分类过于繁多复杂、某些学者对轻动词理论的补充略显狭隘两个问题。轻动词理论下的汉语研究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对古代汉语和方言中的轻动词系统的研究尚未出现,汉语语法中一些老生常谈的句式和构式语法所研究的一些结构都可借助轻动词理论得到合理的解释。 标签:轻动词理论轻动词核心词 一、引言 轻动词是Jesperson为概括英语“V+NP”结构中的“V”而提出的[1]。黄正德最早把轻动词理论引入汉语研究。黄正德在Larson的“VP—shell”理论[2]、Hale&Keyser的词汇关系结构假设[3]和Radford的轻动词类型[4]的基础上,从生成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对轻动词假说作了进一步的修正和扩展。黄正德认为,轻动词就是事态谓词,它不是空的,有其具体的语义内容,轻动词的语义内容可分为DO、OCCUR/BECOME、BE/HOLD、CAUSE四类。黄正德还指出,所有的动词都是各类轻动词的补足语:所有的行为动词都是谓词“做”(DO)的补足语,表示起始态的谓词内嵌于“发生”(OCCUR)或“变为”(BECOME)之下;状态动词内嵌于“是”(BE)或“保持”(HOLD)之下;使役结构则内嵌于“引起”(CAUSE)之下。轻动词不仅能促发核心动词移位,还能表达不同的语义。黄正德将这一理论体系运用到汉语研究中,发现英语中轻动词促发的核心词移位发生在词汇部分,而在汉语中则发生在句法部分。[7] 继黄正德之后,林宗宏、冯胜利等研究者运用轻动词理论分析了汉语中一些以往难以解释清楚的语法现象,如对“王冕死了父亲”的句法分析等。轻动词理论下的句法解析较有说服力,把学界经常解释、但又总引发争议的“老大难”议题剖析得极为透彻。因而,轻动词理论备受汉语研究者青睐,轻动词理论指导下的汉语研究成果颇丰。 本文主要考察近十年来轻动词理论下的汉语研究状况,分析其中存在的争议和问题,并对未来轻动词理论下的汉语研究作出展望。 二、轻动词理论下的漢语研究状况 近十年来,运用轻动词理论的汉语研究结构类型多样。如:刘贤俊(2008)讨论了现代汉语中能用“名+名”形式进行句法命名的轻动词模式;黄正德(2008)以“他的老师当得好”为例,采用词义分解理论和动词核心移位的假定去解释由汉语句法结构与语义对应失称所造成的“伪定语”句式;沈力(2009)运用轻动词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