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

1.4.1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
1.4.1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

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

年级:高一授课:蔡晓娜课时:2

一、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展开的,依次讲述这个基本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和变化,第一章学习细胞作为基本生命系统的原因,第二、三章分别介绍细胞的物质组成和结构,而从本章开始介绍细胞的功能,本章内容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节“物质跨膜运输实例”则用现实中的实验现象来表明某些物质能够进出细胞的事实,并向学生介绍了渗透作何用、半透膜、原生质层、质壁分离等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对细胞组成、结构、功能的学习,已经具备学习细胞功能的知识基呢ww础,但由于缺少实验经验以及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缺少观察,对细胞跨膜运输的知识会感到十分陌生,这要求教师利用生活中一些细胞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来增加生动性,以利于学生理解,另外,学生对原生质层、原生质、质壁分离等概念会感到稍微晦涩难懂,教师可结合黑板图进行讲解,用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

●简述扩散作用和渗透作用及其条件;

●说出水跨膜运输与离子跨膜运输的不同;

●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能力目标:

●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

3、情感目标:

●尝试质疑并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探究;

●认同某些物质能够进出细胞的事实;

●在合作中,积极与人交流,尊重他人。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

2)理解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2、教学难点:

1)尝试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

五、教学媒体:直观教学法、讲述法、启发法、演示法

六、教法学法:设计问题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和总结。

七、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1

教学环节预计

时间主

方法师生行为

导入新课3min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知道细胞是一个开

放的系统,每时每刻都与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物质进出

细胞必须经过细胞膜,那么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这个系统

边界的?从这一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第四章“细胞的物质

输入和输出”。

师:在日常中我们如果在一个杯子里加入几颗冰糖,及时

不去搅拌,静止放置一段时间,会发现水也会变甜,这是

什么现象呢?

生:扩散现象。

师:我们知道扩散是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

动的现象,如果我们将两种不同溶液用一层半透膜隔开,

结果又会怎样呢?

新课讲授20min 1

.

2

.

水(一)渗透作用

生:观察P60中“问题探讨”中渗透现象示意图,了解半透膜的特点,讨论资料中的问题。

师:由“问题探讨”入手,从“扩散”到“渗透”,引导学生说出自由扩散和渗透作用的区别,并总结渗透作用的概念以及条件。

师: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这样的过程需要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具备半透膜,另一个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要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师:我们在研究细胞膜的时候,先学了细胞膜的制备,大家还记得怎么做吗?

生:将步入动物成熟红细胞放到清水中,让其吸水涨破。师:多媒体展示水分子进出步入动物红细胞的状况示意图。生:思考PPT所示问题(“思考与讨论”的四个问题),讨论并尝试表述自己的想法。

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作出评价,针对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进行总结。

师: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质的浓度师,动物细胞吸水膨胀;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质浓度师,动物细胞失水萎缩;当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质的浓度时,动物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此时水分子进出细胞达到动态平衡。生:与生活相联系,谈谈平时一些与动物细胞失水吸水有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练习题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练 习题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计时双基练(七)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5分) 1.关于细胞膜和液泡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分子物质都能通过细胞膜,大分子物质则不能通过 B.细胞膜和液泡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C.细胞吸水或失水取决于细胞内外液体的浓度差 D.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解析细胞膜和液泡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某些小分子物质可以以跨膜运输的方式通过细胞膜,其他小分子物质则不能通过,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吞方式进入细胞膜,A项错误。 答案A 2.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某同学取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制成临时装片,实验试剂有滴加了红墨水的质量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蒸馏水等。如图是某同学根据光学显微镜所观察到的图像绘制而成的。下列对图和有关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图绘制正确,处于该状态的细胞依然保持活性 B.该图所示细胞一定正在发生质壁分离,1内液体为红色 C.除图中5以外,其他细胞成分均属于原生质层的范畴 D.若将该图所示细胞放于清水中,预测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解析本题以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为背景,考查细胞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分析能力。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线粒体、高尔基体等亚显微结构,A错误;该图所示细胞也可能正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B错误;原生质层仅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而细胞核不属于原生质层的范畴,C错误;红墨水未进入细胞质,说明该细胞依然保持活性,将其置于低渗溶液中将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D 正确。

示范教案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1课时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章节规划 本章和第5章的内容都属于细胞的功能。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即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而物质进出的大门是细胞膜,所以本章与细胞膜有重要关系。前面第2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在细胞识别和信息传递上的功能。本章着重介绍细胞膜作为细胞大门在控制物质进出中发挥的作用。第1节主要通过以水和无机盐的跨膜运输为实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能实现选择透过性?功能与结构有关,于是第2节内容着重介绍细胞膜的结构。那不同的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膜的呢?在第3节则主要探讨了物质进出细胞的不同方式。三节内容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 本章的知识结构体系: 1.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 (1)水分的输入和输出: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条件、现象、原理、结论 (2)无机盐等其他物质跨膜运输的特点 (3)选择透过性膜的概念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离子和小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2)大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胞吞和胞吐 本章中所含的重要的教学价值:通过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通过对生物膜的探索历程的分析,让学生体验人们认识自然世界的一般规律,人们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和技术的进步起关键的作用;通过数学坐标图来表达3种跨膜运输方式的一些规律和特征,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 本章中《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可用2课时教学,1个课时结合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的设计分析,突出教会学生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1个课时用来完成实验并分析结论,突出实验操作的教学。《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可用1课时,突出生物学史的教学。《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可用1课时,突出比较的方法和对坐标图表的分析。 分离开来的原生质层最外面的是细胞膜。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从容说课 本节利用一些具体例子和资料,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 1.水分子是顺着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 2.一些离子的跨膜运输并不是顺着离子相对含量的梯度来进行的,最后总结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实例主要突出的是水的跨膜运输方式——渗透。要让学生明确这几个问题:扩散与渗透的区别;原生质层与原生质的区别;细胞与渗透装置的共同之处(一个成熟的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区别和联系;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

高中生物第章第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 1.概念:物质进出细胞时,顺浓度梯度的扩散。 2.类型 1.物质运输方向:从低浓度→高浓度。 2.基本条件 (1)细胞膜上相应载体蛋白的协助。 (2)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3.生理意义: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地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一、被动运输 1.仔细观察教材P71图4-7,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中绿色和红色的圆点多少表示什么意义? 提示:表示细胞内外两种物质的浓度大小。 (2)由图示分析,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为什么? 提示:都不需要消耗能量,因为二者都是顺物质浓度梯度进行的。 (3)试从物质运输动力角度分析,为什么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称为被动运输? 提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物质运输动力都是物质浓度差,即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统称为被动运输。 2.判断正误 (1)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或离子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 (2)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二、主动运输

1.观察教材P71表4-1,回答下列问题: (1)表格中不同离子浓度比值有什么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不同离子浓度比值均大于1;说明了丽藻细胞能够逆浓度梯度从外界池水中吸收这些离子。 (2)由此推测丽藻细胞对表中各种离子的吸收方式是什么? 提示:主动运输。 2.判断正误 (1)只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2)在果脯腌制过程中慢慢变甜。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的结果。(×) (3)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需要细胞膜上的同一种载体蛋白。(×)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 阅读教材P72小字文字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大分子颗粒性物质通过什么方式进出细胞? 提示:胞吞、胞吐作用。 2.胞吞和胞吐属于跨膜运输吗?是否需要消耗能量? 提示:不属于。胞吞、胞吐利用了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 一、物质出入细胞方式比较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细胞物质交换的功能,本章前两节也已经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及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本节教材以问题探讨为引导,通过比较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上的差异,从而大胆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提出猜想。此外,本节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由于内容较抽象,可通过直观的动画展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应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膜”指是生物膜(这里主要是指细胞膜),而在这之前的第三章第一节学生已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本节就是更详细的介绍其功能之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功能总与结构相关,本章的前两节已学习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知道生物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但学生仍存许多疑问:各种小分子、离子进入细胞时又有什么不同?细胞产生一些大分子(如分泌蛋白)又是如何出细胞膜的?教师根据学生这样的知识背景很容易把学生带进课堂。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分析生命观念:说明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及特点 科学思维:学会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原理,归纳概念的方法 科学探究:提高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探索使用图表描述生理活动的方法 社会责任:明确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及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小分子物质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2、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教学难点:1、主动运输 2、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异同 五、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并学习了水跨膜运输的实例,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解决问题及表达的能力,基于这种学情,本节课结合生活实例,并充分利用教材的“问题探讨”和图表,以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观察动画过程——总结概念和特征——能力提升——练习巩固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究学习,最后以表格对比记忆,巩固所学知识,以画概念图的形式小结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将知识系统化,精选课堂练习,检验学习效果并学以致用。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习题精选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是指()。 A.细胞质和细胞壁分离 B.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 C.细胞质和液泡膜分离 D.细胞质和细胞膜分离 2.成熟区的外层细胞不断吸收水分到根内部的导管中去,水分由外向内逐层渗过各层细胞,从而导致各层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A.逐层降低 B.逐层升高 C.不变 D.取决于土壤液浓度 3.用0.3g/mL的蔗糖溶液浸泡下列细胞,可能发生质壁分离的是()。 A.根尖分生区细胞 B.根尖成熟区细胞 C.干燥的种子细胞 D.茎的形成层细胞 4.除哪项外,下列其余各项都可以通过质壁分离实验加以鉴定?() A.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 B.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的亲水性依次递减 C.能进行渗透吸水 D.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伸缩性大小 5.将n块(n>5)质量、体积相同并去皮的马铃薯块茎分别放在不同的质量浓度的蔗糖溶液中,15min后,测定马铃薯块茎的质量,并根据测定结果制成直角坐标图。在图4-1中,你认为能表示本实验结果的是()。 图4-1 6.将新鲜的苔藓植物叶片,放入其中加有少量红墨水的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你会看到苔藓细胞的状态如图4-2所示。此时,部位①和②的颜色分别是()。 A.①无色、②绿色 B.①红色、②绿色 C.①红色、②无色 D.①红色、②红色 图4-2 7.酵母菌培养基中,常含有一定浓度的葡萄糖,但当葡萄糖浓度过高时,反而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原因是()。 A.失水影响其生活 B.碳源太丰富 C.改变了酵母菌的pH D.葡萄糖不是酵母菌的原料

8.下列现象中,属于渗透作用的是()。 A.氧分子通过细胞壁 B.葡萄糖分子通过细胞膜 K通过原生质层 D.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 C. 9.将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溶液中能够成一个渗透系统,主要原因是()。 A.液泡膜内外溶液有浓度差 B.细胞内原生质层可看作一层选择透过性膜 C.细胞壁是全透性的 D.水分可以自由出入细胞 10.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是()。 A.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B.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C.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较大,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 D.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较小,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大 11.用蔗糖浸渍冬瓜,能使冬瓜变甜,这是因为()。 A.蔗糖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 B.蔗糖分子分解为葡萄糖分子进入细胞 C.蔗糖分子进入细胞间隙 D.细胞脱水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蔗糖分子进入细胞 12.若向日葵的某种细胞间隙的液体浓度为A,细胞浓浓度为B,细胞质基质的浓度为C,则当它因缺水而萎蔫时,三者之间的浓度关系为()。 A.A>B>C B.A>C>B C.B>C>A D.B>A>C 13.在干旱地区正常生长的一棵植物,从理论上推测,其体内哪一部位的细胞细胞液浓度最低()。 A.根毛区细胞 B.叶肉细胞 C.导管细胞 D.茎的皮层细胞 14.将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浸入清水中,其吸水力的变化应当是()。 A.由大到小 B.由小到大 C.吸水力不变 D.吸水力等于0 15.下表表示某一洋葱表皮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生变化的实验记录,该实 A.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测定细胞液浓度为0.25g/mL左右 C.验证原生质具有选择透过性 D.证实细胞是有生命的 16.根毛细胞的原生质层是指()。 A.细胞壁、细胞膜和液泡膜 B.细胞膜、细胞质和液泡膜 C.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D.细胞膜、原生质和液泡膜 17.下列有关生物膜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细胞内组成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的膜 B.在细胞内所有细胞器都属于生物膜系统 C.在细胞内特指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以及细胞膜 D.在细胞内组成细胞器的膜以及细胞膜、核膜的统称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说课讲解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教案

教案 授课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授课班级:高一(1)班教师:陈方方授课日期:年月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及特点 (2)明确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及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2、能力目标 学会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原理,归纳概念的方法 3、情感目标 (1)能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合作,踊跃发言,在交流中建立自信心(2)养成善于动脑和严密分析的习惯,在发现过程中提高思维品质(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2、教学难点 主动运输的特点、过程及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40min)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3min) 师:同学们,上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那它们分别是什么呢?生: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师:细胞膜具有这些特点,主要是由于与其组成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有关系,细胞膜主要由什么组成呢? 生: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师: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而且其功能在前面我们也学习了有主要有三点,那是哪三点呢? 生:(1)控制物质进出细胞(2)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3)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师:没错!细胞膜主要有这三点功能,那到目前为止我们只知道了细胞膜具有这些功能,我们还不知道细胞膜到底是怎样执行这些功能的?我们本节课就来详细介绍细胞膜的功能之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好!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第70页,我们来学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下面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问题探讨。 (2)新课引入(5min) 师:我们首先看看这层膜与我们的生物膜即细胞膜有什么不同呢? 生:中间没有蛋白质,只有两层的脂质 师:讲述问题探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设计 -----吕梁离市区江阴高级中学冯小华一、知识结构 自由扩散 被动运输 跨膜运输协助扩散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主动运输 膜泡运输 二、教学目标 1、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4)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 (2)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简洁明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价值方面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解决方法] ⑴呈现“问题探讨”中的实验现象,分析讨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⑵多媒体展示各种跨膜运输方式的详细过程。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主动运输。 [解决方法] ⑴学习主动运输时,学生已经掌握了被动运输的一些特点,故通过二者之间的对比,设置一些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理解主动运输的特点并进行归纳。 ⑵通过图表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主动运输的特点和意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七、教具准备 各种过程的动态展示、查阅相关资料。 八、学生活动

1、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学习。 2、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找出主动、被动运输的区别。 九、教学程序 (一)明确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以及重点、难点的完成过程 第1课时 导入: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结合第一节中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提出物质跨膜运输的多种方式,为学生有效发散思维提供背景: ⑴细胞膜的成分有哪些? ⑵细胞膜的结构是怎样的? ⑶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什么联系呢? 结合多媒体介绍初中物理学习中认识到的一种现象,在溶液或空气中物质可以由密度大的一侧向密度小的一侧运动,得出扩散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出细胞是不是与上述扩散相似,组织学生深入讨论: ⑴自由扩散的概念是什么? ⑵葡糖糖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什么? ⑶Ca2+、Mg2+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什么? ⑷这几种运输方式的不同点在哪呢? 一、被动运输的特点和意义 ⑴自由扩散 我们的细胞在无时无刻与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多媒体展示扩散的现象;再列举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现象,同时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出细胞是不是与上述扩散相似,讨论后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并用多媒体呈现H2O分子扩散进入细胞的过程;结合旁栏例举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及种类(易溶于脂质分子的甘油、脂肪酸、乙醇、苯、尿素等化合物都可以这种方式进出);请同学叙述一下该方式的特点。 ⑵协助扩散 呈现“问题探讨”中的实验现象,可以看出葡萄糖是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的,对于细胞来说,葡萄糖又是必需的,说明葡萄糖不能直接通过脂质,而要借助蛋白质,蛋白质是大分子,比葡萄糖大很多,蛋白质可以承载着葡萄糖,把它从膜的一侧运输到另一侧,膜上这样的蛋白质很多,我们叫做“载体”,载体具有专一性。总结协助扩散的概念(比如血浆中的葡萄糖比红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要高,这时它就可通过“载体蛋白”顺着相对含量梯度进入红细胞,我们把这种跨膜运输方式叫做协助扩散。) 以提问的方式将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 ⑴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相同点是什么?(都是顺着相对含量梯度进出细胞) ⑵在进出细胞的过程中都需要能量吗? ⑶如果只有被动运输,能满足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吗? ⑷课本P63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中碘浓度高,血液中碘浓度低,如果只有被动运输,它就会从细胞内运输到细胞细胞外,但是事实是这样吗? 二、主动运输 呈现课本图4-1并阅读左面的文字思考: ⑴这些离子跨膜运输时一般沿着什么方向? ⑵这些离子跨膜运输时需要载体蛋白吗? ⑶这些离子跨膜运输时需要能量吗? 丽藻细胞液中的Na+、K+、Cl+等浓度都比它生活的池水中高好多倍,但是细胞却可以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练习题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选择题 1.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之所以用已经成熟的洋葱表皮细胞作实验材料,是因为这样的细胞具有() A.伸缩性很小的细胞壁 B.功能完善的细胞膜 C.能够流动的细胞质 D.大而醒目的液泡 解析: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条件:植物细胞必须是活细胞;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必须有浓度差;植物细胞必须有大的液泡,最好细胞液中带有色素,这样便于观察。已经成熟的洋葱表皮细胞就能很好地满足这些条件。 答案:D 2.一个正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它的吸水能力、液泡逐渐() A.减小、增大 B.增大、减小 C.不变、增大 D.等于0、减小 解析:一个正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其液泡吸水,细胞液浓度逐渐降低,其吸水能力逐渐减小,液泡逐渐增大。 答案:A 3.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核膜等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B.水分子进出细胞,取决于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差 C.小分子物质都能通过细胞膜 D.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解析:生物膜都是主要由脂质、蛋白质构成,都具有选择透过性。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被选择的一些离子、小分子也可以通过;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水分子进出细胞,主要取决于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差。 答案:C 4.以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中能观察到紫色中央液泡逐渐缩小 B.滴加质量浓度为0.3 g·mL-1的蔗糖溶液比质量浓度为0.2 g·mL-1的蔗糖溶液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所需时间短 C.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又复原,说明细胞保持活性 D.用高浓度的NaCl溶液代替蔗糖溶液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 解析: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基本条件:半透膜和其两侧溶液的浓度差,而且浓度差越大,渗透速度越快。高浓度的NaCl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能引起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 答案:D 5.用洋葱鳞片叶表皮制备“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变化。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装片中的材料浸润在质量分数为8%的HCl溶液中,然后再观察质壁分离现象 B.在盖玻片一侧滴入解离液,细胞吸水膨胀但不会破裂 C.用适当高于细胞液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处理细胞后,能观察到细胞质壁分离及自动复原 D.当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时,细胞仍具有正常生理功能 解析: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操作和结果。实验过程中不需要对装片用质量分数为8%的HCl溶液处理,A项错。用适当高于细胞液浓度的KNO3溶液处理时,能观察到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而且一段时间后会自动复原。当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时,说明细胞因过度失水而死亡。 答案:C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简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 能力方面: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解决方法: (1)介绍扩散现象,列举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现象,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 (2)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总结协助扩散的概念。 (3)列举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现象,总结出主动运输的概念。 2、教学难点:主动运输 解决方法:通过列举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现象,播放相关的多媒体动画,讲清主动运输的概念及特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学生活动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相关问题。 2、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七、教学程序 [问题探讨]给学生呈现P70图,提出下列讨论题: 1、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 2、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对此该如何解释? 3、观察此图,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播放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三种跨膜运输的多媒体动画。设计下表让学生填写:

讲述 (一)小分子或离子的跨膜运输 1、自由扩散 往清水中滴一滴蓝墨水,清水很快变为蓝色,这就是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也不需要消耗ATP,只能顺浓度梯度运输,如O2、CO2、甘油、乙醇等。 2、协助扩散 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是因为镶嵌在膜上的一些特有的蛋白质,能协助葡萄糖等物质顺梯度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3、主动运输 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如Na+、K+、Ca2+的吸收。 (二)胞吞和胞吐 结合P72图讲解。 1、胞吞:当细胞摄取大分子时,首先是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种现象叫胞吞。 2、胞吐: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这种现象叫胞吐。 (三)总结 重点总结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两种被动运输的方式有什么异同,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及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四)布置练习作业P73 (五)板书设计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二、大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

第3讲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 知识点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渗透作用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知识点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巧记细胞吸水和失水的“一、二、三”

2.一个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3.辨析有关渗透作用的“三”个易错点 (1)渗透系统的溶液浓度指物质的量浓度而非质量浓度,如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和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其质量浓度相等,但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的渗透压小,故水分子可通过半透膜由10%蔗糖溶液向10%葡萄糖溶液移动。 (2)水分子双向移动,最终结果是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的水分子数较多。 (3)渗透平衡只意味着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移动达到平衡状态,既不可看作没有水分子移动,也不可看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 4.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 (1)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需载体蛋白;不需能量。 (2)协助扩散:高浓度→低浓度;需载体蛋白;不需能量。 (3)主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需载体蛋白;需能量。 5.必记物质运输的三个“不一定” (1)小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不一定都是跨膜运输,如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作用。 (2)生物大分子不一定都是以胞吞、胞吐方式运输的,如RNA和蛋白质可通过核孔出入细胞核。 (3)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并不一定就是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也消耗能量。 6.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四个条件 (1)具有细胞壁,如动物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2)具有大液泡,如根尖分生区细胞可以观察有丝分裂,但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 (3)必须是活细胞,无论质壁分离还是质壁分离复原,细胞都必须是活的。 (4)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最新【教案】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资料

第4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授课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授课教师:苏会宁 一、教材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必修I中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章 内容属于细胞的基本功能之一一-质的输入和输出。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所以本节的内容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以后进一步的生物学习奠定基础知识。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前两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组成、功能以及物质跨膜运输的一些实例,但还未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原理进行学习。本节内容就是系统的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 生对其中涉及的知识已经有一些了解,所以本节内容对于高中学生并不难理解,因此可以用 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及特点。 (2 )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 (3 )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的意义。 (4)正确解读坐标图与表格。技能目标: (1 )逐渐形成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的能力。 (2)逐渐形成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情感目标: 树立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小分子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2.大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教学难点: 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概念及区别。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 六、教学媒体:教科书、板书等 七、教学过程: 导言: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组成,以及细胞内含有的水,糖类等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作为生命体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一系列的生化反应,那么反应的原料如何运进细胞?代谢废物又如何运出细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今天的学习。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运城中学冯建宇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这一节主要介绍的是以水和无机盐的跨膜运输为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其中的“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通过这项探究活动,学生可以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环节得到一定的体验和感悟,从而为学习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既与前面学习过的组成细胞的分子和细胞的基本结构等内容相联系,同是又为即将学习的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及发生条件; ②说出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与失水; ③举例说明动物细胞膜和植物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④概述水的跨膜运输方向与水浓度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①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②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参与课堂学习,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①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②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难点: ①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②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 4、课时安排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2课时完成,为了适应教学实际,我把渗透作用、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及“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作为第一课时,探究实验方案的实施及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作为第二课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做过或见过这样的实验:泡在盐水中的萝卜条会软缩,泡在清水中的萝卜条会更加硬挺。学生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做菜馅时加入一些盐,蔬菜中的水分会大量渗出;对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等,这些生活经验对学习本节内容都有帮助。而本节内容需要学生从微观水平上理解细胞吸水、失水的过程,理解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内容本身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高中生物学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授课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授课班级:高一(*)班 教师:授课时间:2010年*月*日 教材:人教版普高课标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初中生物学的内容,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跨膜运输的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物质的跨膜运输是学习细胞内环境平衡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教师在这节课上提供给学生较多的直观材料,帮助其降低学习难度。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可见本节所属的章节内容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物质的跨膜运输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基本思路可以确定为:展示现象→提出问题→解释原理→总结概念。 (2)本节课的生物学概念 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概念与区别,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异同,胞吞和胞吐的概念。制作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异同表。 三、【学习动机的唤起和保持】 课前让学生进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其原因的兴趣,从而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在授课过程中,老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既能够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以便老师传授知识。 四、【落实课程标准】 本节课要实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标准是: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说课稿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生物新课程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章和第五章的内容都属于细胞的功能。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即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而物质进出的大门是细胞膜,所以本章与前一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章着重介绍细胞膜作为细胞大门在控制物质进出中发挥的作用。 针对本节要利用一些具体的例子和资料,介绍了两方面的内容:1、水分子是顺着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2、一些离子的跨膜运输并不是顺着离子的相对含量的梯度来进行的,最后总结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实例主要突出的是水的跨膜运输方式—渗透。要让学生明确这样几个问题:扩散与渗透的区别;原生质层与原生质的区别;细胞与渗透装置的共同之处(一个成熟的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区别和联系;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分类比较) 二、与学生经验的联系 本节内容虽然属于微观水平,又比较抽象,但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非毫无联系。生活中有好多现象都与物质的跨膜运输有关。例如,学生在初中做过或见过这样的实验:

泡在盐水中的萝卜条会缩软,泡在清水中的萝卜条会更加硬挺。学生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做菜馅时加一些盐,会有水分渗出;很多同学知道对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 现象等等,这些生活经验对学习本节内容都有帮助。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 <2>、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过程与方法:<1>、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能够举出一些实例说明细胞的吸水与失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渗透作用;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2>、细胞膜不仅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举出一些实例说明细胞的吸水与失水。 <2>、细胞膜不仅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3、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采用的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展示了渗透作用、质壁分离以及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现象,以此来突出重点。

高中生物《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 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是人教版教材高一生物必修本第四章第1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细胞的基本结构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物质的跨膜运输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渗透作用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能力目标:尝试进行探究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3、情感:体验设计实验、进行科学实验的乐趣。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同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难点: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 本节课充分利用现代声像技术及多种媒体工具,借助多媒体动画,把有关渗透作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等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点评法和点拔法 本节课把点评法和点拔法自始自终贯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中,目的在于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同时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同时,适时得当的点拨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 3、自学导思法 本节课依据“自主学习”的原则,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归纳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质壁分离的条件、三种跨膜运输的区别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比较和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4、微格教学法 将复杂的问题细分为若干小的问题,降低了学习探究的难度,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五、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分析、互相讨论,发挥群体智慧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本节课学生将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设计实验、分组实验、观看动画、结合教材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2、实验探究法: 在生物小组课前完成渗透作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本节课设计了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实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我解决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拔,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同时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生活常常识引入新课]: 你吃比较咸的食物如咸菜或连续磕带盐的瓜子时,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会变硬挺。 [引导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用白菜做馅时水分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水分渗出?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为什么会变硬挺?水分是如何进出细胞的?教师点拨,突破“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一难点。 展示渗透实验装置,由课外小组的同学介绍他们的探究实验结果: 1、水分子为什么能够扩散? 由于单位体积内清水中的水分子比单位体积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多,所以在单位时间内,水分子由烧杯透过半透膜进入漏斗的数量,比由漏斗透过半透膜进入烧杯中的多,因此液面上升。

4.3优秀教案(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从容说课 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它的选择性是与其结构密切相关的,那生物膜的这种选择性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呢?则在这一节中来阐述。主要介绍两大块内容,一是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要求学生理解这三种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主要从膜两侧的浓度差、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消耗能量、代表的例子等方面来进行对比。二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包括胞吞和胞吐,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这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老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 本节教材中的“问题探讨”设置很好,有启发性和思考性,通过对比不同物质通过不含蛋白质的人工脂双层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葡萄糖不能通过脂双层,而小肠上皮细胞不仅能吸收水,还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很自然地引出后面的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值得注意的是,“问题探讨”并未将所有该提的问题和盘托出,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比如,学生可能会问:“钠离子、钾离子也不能通过脂双层,但是却能够被细胞吸收,这是为什么?”也为后面讲述主动运输埋下了伏笔,同时也培养了提出问题的能力。 本节内容属于原理性的内容,但学生并不难掌握,通过自学课本,结合老师的动画课件演示,学生还是能很容易比较出三种方式的异同的。但是学生应用这些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习题时,可能会有一定难度。所以建议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先引导学生自学并总结对比三种跨膜运输的方式之异同,然后老师稍做点拨,最后精选一些习题让学生当堂训练。在精选的习题中,可以突出一些对坐标图表分析的题型,因为新教材越来越强调解读数学坐标图表的能力,并要求学生能用坐标图表来表达一些结论。本节内容在对坐标图表分析上有较好教学价值。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4)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 (2)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简洁明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价值方面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 ●教学重点 1.小分子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2.大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教学难点 主动运输。 ●教具准备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五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开课教师:蔡文春开课级别:县级 开课时间:2017-12-8 开课班级:高一(4)班 一、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节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中第3节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图表数据的解读。本节课在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介绍了不同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机制,体现生命物质性观点,强调了生命活动具有的物质基础,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体现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教材先介绍了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不同方式,之后又简单介绍了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完整呈现了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各种方式。并通过图形、文字结合的方式,将微观问题宏观呈现、抽象问题具体呈现,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又提供给授课教师较大的发挥空间,使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呈现、梳理和提升知识。本节教材有较多的图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图表转换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本节课主动运输方式需要能量,这能量来自哪里为后续课程《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知识体系建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三章和本章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明白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通过细胞膜模型的建构过程,学生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因此对生物膜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知识贮备。本班学生中等生较多,对生物有钻研的偏少,因此对主动运输的特点及意义以及对图表数据的分析和转换能力及探究能力偏弱,需要利用本节课加强训练。 教学策略: 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学生肉眼难以观察到的知识在学生脑海里建构出来,是本节课设计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充分利用教学图片、动画和实验数据等,采用提问、设计问题串、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接近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 本人首先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本节课题,引发学生兴趣,继而通过对细胞膜结构的的简单复习,让知识复现,为理解本节内容做铺垫。通过扩散的概念将生命现象引入到对生命的物质本质的讨论,然后引入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教学,教学过程中通过两组实验数据的讨论,让学生理解这两种方式的异同。怎样让学生理解难以肉眼看见的主动运输对于生命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本节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①木材(或竹捆)从河的上游随水漂到下游;②船装白糖(或食盐、化肥)从河的上游漂到下游(不开发动机);③船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