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单元备课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单元备课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二单元备课

实验小学东校区集体备课教案(2014—2015学年度)

第二学期

学科:数学

教师:

第(一)单元课题:认识图形(二)主备教师修改教师:

图形认识知识点大全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4.1多姿多彩的图形 ▲几何图形:我们把从事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 ▲立体图形:几何图形上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这种图形叫做立体图形,又称空间图形。 ▲平面图形:几何图形上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这种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平面展开图:有些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几何图形的形成:几何体简称为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都是几何体。包围着体的是面。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两种。体和体相交的地方形成面,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组合成各种几何图形。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几何图形的结构:点、线、面、体组成几何图形。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4.2直线、射线、线段 ▲点: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通常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点A 、点B 。 ▲直线的表示方法:①可以用这条直线上任意两点的字母(大写)来表示;②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直线的基本性质: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述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直线的特征:①直线没有端点,不可量度,向两方无限延伸;②直线没有粗细;③两点确定一条直线;④两条直线相交有唯一一个交点。 ▲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点在直线上,也可以说这条直线经过这个点;②点在直线外,也可以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①相交,当两条不同的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这两条直线的交点。②不相交(即平行)。 ▲射线:直线上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 ▲射线的表示方法:①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表示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在两个字母前加上“射线”;②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 ▲射线的性质:①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②射线只向一方无限延伸,有一个端点,不能度量、不能比较长短;③射线上有无穷多个点;④两条射线的公共点可能没有,可能只有一个,可能有无穷多个。 ▲线段:直线上两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 ▲线段的特点:线段是直的,它有两个端点,它的长度是有限的,可以度量,可以比较长短。 ▲线段的表示方法:①用两个端点的大写字母表示;②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 ▲线段的基本性质: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两点的距离: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线段的中点: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线段的中点。 如图,点M 将线段AB 分成AM=BM 两段,M 即为线段AB 的中点。 判定M 为中点: 中点M 的性质: ∵ AM =BM (或AM =BM=2 1AB , ∵M 是线段AB 的中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单元备课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初步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探索、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1、理解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课时安排; 十几减九------------------------------3课时 十几减几------------------------------4课时 用数学---------------------------------2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破十法”,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减九的算法。 教学难点:掌握十几减九的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方法:谈话法、游戏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9+()=11 9+()=13 9+()=15 ()+9=16 ()+9=18 ()+9=19 二、学习新知: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到公园玩吗?有一些小朋友也喜欢到公园来玩,他们在干什么?(课件出示公园情景图,先突出气球部分) 2、你能不能根据气球部分提个问题?风车部分呢? 3、气球图列式:15-9= 风车图列式:16-9=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第一课时:认识图形(1)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1)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二、新课。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1)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2)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 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 (3)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如图: 2、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收获? 3、学做风车。

(1)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 (2)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 学生动手操作。(先将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再动手做成一个风车)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图形(2) 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练习一(2) 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圆()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完整版)2017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知识点总结知识点7平面图形的认识

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7:图形的认识测量 姓名记忆情况 一、线和角 1、线 ?直线:直线没有端点;长度无限;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过两点只能 画一条直线。 ?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 ?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它是直线的一部分;长度有限;两点的连线 中,线段为最短。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线长度都相等。 ?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 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 o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线的长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2、角 (1)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计量角的大小的单位是度。记着“a°”。 (2)角的分类 ?锐角: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平角: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这时所组成的角叫做平角。平角180°。 ?周角:角的一边旋转一周,与另一边重合。周角是360°。

二、平面图形 1、长方形 b(宽) a(长) 特征: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有两条对称轴。 2、正方形 a(边长) 特征: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有4条对称轴。 3、三角形 h(高) a (底)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1)特征: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内角和是180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有三条高。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2)分类按角分: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各为45度, 它有一条对称轴。 ?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 按边分: ?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不相等。 ?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度相等;两个底角相等;有一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度都相等;三个内角都是60度;有三条对称轴。 4、平行四边形 (1)特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相对的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相邻的两个角的度数之和为180度。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第二单元达标测试 一、填空题(共18题,共68分) 算一算。 1. (4分) 13-4=_____________ 11-6=_____________ 学校体育室借出体育用品的情况如下。 2. (4分)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3. 填一填。(4分) 11-_____________=5 14-_____________=8 18-_____________=9 13-_____________=5 11-_____________=5 16-_____________=8 17-_____________=8 13-_____________=9 4. 口算。(4分) 14-9=____ 11-7=_____ 12-8=_____ 9+4-5=______ 15-9=____ 7+8=_____ 16-8=_____ 17-9-2=____ 14-7=___ 12-3=____ 17-8=____ 16+2-7=____ 5.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4分) ___ +7=12 12-___>3 11-5=_____ -___ 12-_____ =7 11-4<___14-____ =8+___ 6. 填一填。(4分) 12-4=_____ 14-5=____ 5+7=____ 13-6=____ 12-6=____

填一填。 7. (4分) _____________只8.填一填。(4分) _____________盒学校体育室里有三种球。 9. (4分) 足球比篮球少_____________个。 10. (4分) 篮球比排球多_____________ 个。 兄妹两人折千纸鹤,每人要折18只千纸鹤。

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苏教版) 授课内容:认识图形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授课教师:耿小珍、韦利贵、陈方芳、廖春燕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认识图形》中的内容,教材从描(画、印)出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 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 的头系。这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内容 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 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学情分析】:本节课新内容是承接上一册学习《认识物体》进一步的加深学习数学知识,由于一年级的孩子的记忆思维还不够完善,,有可能上一学期的基础内容已经记忆不深,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新内容,先进行复习,学了哪些立体图形,有些孩子比较害羞,可以进行小组形式作答,同座之间的讨论学习,增进同学们的团结互助,追求共同进步的思想,引导学生走集体步伐,让学生动手实践,慢慢发觉数学的奥妙,知道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主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体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让学生清晰的辨认出长方形、正方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图形是在生活中被广泛的运用,感受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4.能力目标:认识能力、传播能力、组织能力 【教学重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辨别)。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演示法、练习法、说话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实物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 2.动手算一算同一种图形有几种。 二、新授课 1、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认识长方体、正方形体、球和圆柱这四位新朋友,这些图形都来自图形王国。可是,在下着大雪的图形王国里啊,最近发生了一件抢劫案,警察叔叔需要马上去寻找

图形的初步认识知识点

? ? ? ? ? ?图形的初步认识 一、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一、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 1、几何图形 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主(正)视图---------从正面看 2、几何体的三视图侧(左、右)视图-----从左(右)边看 俯视图---------------从上面看 (1)会判断简单物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 (2)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3、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 (1)同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得到的平现图形不一样的。 (2)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平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4、点、线、面、体 (1)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例1 (1)如图1所示,上面是一些具体的物体,下面是一些立体图形,试找出与下面立体图形相类似的物体。 (2)如图2所示,写出图中各立体图形的名称。 图 1 图2 解:(1)①与d类似,②与c类似,③与a类似,④与b类似。 (2)①圆柱,②五棱柱,③四棱锥,④长方体,⑤五棱锥。 例2 如图3所示,讲台上放着一本书,书上放着一个粉笔盒,指出右边三个平面图形分别是左边立体图形的哪个视图。 图3 解:(1)左视图,(2)俯视图,(3)正视图 练习 1.下图是一个由小立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由上而看得到的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该位置小立方块的个数,则从正面看它的视图为()

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公开课教案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上册第70页、71页。 【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几何体的特点,并知道几何体的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习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习活动经验。 3.培养观察、表达和归纳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在多种活动中,认识几何体的特点,并知道几何体的名称。【教学难点】认识几何体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的立体图形、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2)生:想 3)师(出示课件:机器人) 4)师:机器人悠悠特别喜欢大家,想跟我们一起学习,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百宝箱,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打开百宝箱看看。(生一一说出物品的名称) 5)师:悠悠给我带了这么多礼物,你们都认识他们吗,大家一起来说一说,生:一一说出他们的名称 二、探究活动,学习新知。

活动一:分一分,认一认。 1、分一分。 师:哇,大家真厉害,都认识他们。你们能把这些物品按照他们的形状进行分类吗?大家一起试试看,等下老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分给大家看(谁坐得最好,我就请谁上来)那么大家认真看看他们是怎么分的,跟你想的一样吗? 师:观察分类的结果,你们想的跟他们一样吗?那你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回答。 师:他们把长长方方的分成一类,把正正方方的分成一类,直筒筒、两头圆圆的分成一类,还有就是把圆圆的球分成一类.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那么你们知道这四类形状的图形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齐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认识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活动三:摸一摸,玩一玩。 师:同学们,机器人悠悠想跟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在游戏之前我们一起把游戏规则读一下,(全班齐读) 师:好,同学们在你们的桌子上,里面装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大家把它拿出来,像笑笑和小淘气这样摸一摸,玩一玩,每个礼物都要摸一遍,并通过感受描述出它的特点。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教师示范,跟着一起玩)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1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2用“20以内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即“用数学”。本单元的计算安排了两个例题.但实际分三个层次展开的。第一曾用游园会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过程.感受数学的作用与乐趣。第二层通过学习“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为“十几减几”的学习构建基本的学习思路。第三层借助“十几减9”的思维方法.运用知识的迁移的办法.引导学生学习“十几减几”其他多道题目的口算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问题。 三.单元教学重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 四.教学难点: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以及解答应用题。 五.教学措施: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六.课时安排:13课时

第一课时:十几减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0页的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3.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探究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十3 9十7 9十4 9十6 9十9 9十2 9十5 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 )=12 9十( )=13 9十( )=14 9十( )=15 9十( )=16 9十( )=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 教案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教学内容:课本P2~P3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在上个学期学生学习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 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能直观地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 系。 3、经历观察、比较、描画的过程,从中感受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 区别。 第一课时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学内容:课本P2~P3,P5 教材分析: 重点:重点: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难点:建立平面图形的观念 学情分析:学生在感知熟悉的物体时,首先注意的就是物体的形状。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学生对形状等外部特征鲜明的物体,总是表现出强烈的认知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 复习立体图形。 2. 启发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摞出“体”。 二、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1. 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观察书上第三、四幅例图,并仿照图用正方体、三棱柱体学具在纸上描出正方形、三角形。 问:(1)你刚才从书上第三、四幅图中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2)摸一摸描在纸上的正方形、三角形,感觉怎样 小组讨论:体与面的区别。 2.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个新朋友(根据学生回答,在图形 板书名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图形(板书课题),这四个图形 都是平面图形。 三、多层练习、巩固提高 1. 想象印证

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

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 授课内容;认识图形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认识图形》中的内容,教材从描[画、印]出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头系。这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新内容是承接上一册学习《认识物体》进一步的加深学习数学知识,由于一年级的孩子的记忆思维还不够完善,,有可能上一学期的基础内容已经记忆不深,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新内容,先进行复习,学了哪些立体图形,有些孩子比较害羞,可以进行小组形式作答,同座之间的讨论学习,增进同学们的团结互助,追求共同进步的思想,引导学生走集体步伐,让学生动手实践,慢慢发觉数学的奥妙,知道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主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体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让学生清晰的辨认出长方形、正方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图形是在生活中被广泛的运用,感受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4.能力目标;认识能力、传播能力、组织能力 [教学重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辨别]。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检测 1.算一算。 12-9=11-4=8+6=11-2=8+7=16-7=13-5=17-8=4+8=15-9=6+6=15-7=11-5=7+7=17-8=12-3=16-7+9=6+5-7=16-8+4=11+3-8=3+9-6=11-9+8= 2.填一填。 8+()=13 7+()=13 16-()=912-()=8()+9=14 ()+7=12()-5=7()+5=113+()=12 3.在里填上“>”“<”或“=”。 138+49+67+813-48 11-812-9 14-714-5 17-87+4 7+88+4 10+713-4 11-810+3 4.画图表示下面算式的意思。 6+8=1413-9=4 5.他们分别买了什么东西?用线连一连。 8元9元7元4元6元

和一条 我正好花 了 10 元钱。 小刚 小丽 我买了两样东西, 花的钱比 16 元多。 小红 6.想一想,猜一猜。 我有 15 元钱, 买了一样东西, 剩下的钱刚好 够买一盒薯片。 我的学号是两位数, 正好在 7 和 15 两个 数的中间。 我的学号是两位数, 十位上的数是“1”, 个位上的数比 7 大。 小刚 小红 小刚的学号是( )。 小红的学号是( )。 7.一共有 13 只小猪。(1)小黑猪有 8 只,小花猪有几只? (2)围栏里有 8 只小猪,围栏外边有几只小猪? = (只) = (只) 8. 商 品 价 格 17 元 9 元 18 元 8 元 (1) 比 贵多少元? = (元) (2)买一副 一共要花多少钱? = (元) (3)小强有 10 元钱,要买一顶 ,还差多少钱? = (元)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试着解答。 = (元)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精品教案

认识图形——拼一拼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能发现他们的特点进行拼一拼,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摆图形。 教学用具: 长方形模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认一认,说一说 问题:你能说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吗? 第一排第一个三角形,第二个平行四边形,第三个长方形,第二排第一个正方形,第二个三角形。 二、探索新知 1.问题:两个同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用两个这样的长方形还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用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 2.问题: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分别用了几个三角形? 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用六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六边形。 用四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三角形。 3.我会拼! 用2个同样的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等。用2个同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也可能拼成正方形。 用2个同样的正方形可拼成长方形。 用2个同样的平行四边形可拼成平行四边形。 4.用两个同样的图形拼一拼。 (1)用4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三角形。 (2)用6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正六边形。 (3)用4个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

七年级数学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知识点电子教案

第二章 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 2.1 从生活中认识几何图形 知识点: 一、认识几何图形 几何图形 二、几何图形的构成 1、面与面相交成___,线与线相交成___。 2、点动成___,___动成面,面动成___。 3、___、___、___是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体是由___围成的。 4、面有___面和___面,线有___线和___线。 引申探讨:n棱柱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

2.2 点和线 知识点: 1、点的表示: A B 用一个大写的字母,例如:点A、点B 2、线段的表示: 方法一 :用表示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没有次序). 例如:线段AB、线段BA. 方法二:用一个小写字母.例如线段a. 3、射线的表示: 用表示端点的大写字母和其余任一点的字母(表示端点的大写字母必须写在前). 例如:射线AB 4、直线的表示: 方法一 :用表示任两点的两个大写字母(没有次序). 例如:直线AB、直线BA. 方法二:用一个小写字母.例如直线a. 5、线段、射线、直线的比较: 6、直线的性质: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记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7、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在直线上(直线经过点);点在直线外(直线不经过点) 引申探讨:1、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会有几条线段? 2、握手问题、票价问题、车票问题。

2.3线段的长短 知识点: 1、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两种) (1)度量法:是从数量的角度来比较 (2)叠合法:是从图形的角度来比较 另外了解估测法:依据已有的经验来判断 2、线段的画法: 3、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简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引申探讨:蚂蚁爬行问题 2.4 线段的和与差 知识点: 一、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及作图方法 二、线段的和与差的计算 三、线段的中点 2.5 角以及角的度量 知识点: 一、角的概念 二、角的表示方法: 1、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1)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此时要把表示顶点的字母写在中间)。 (2)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只有在某个顶点处只有一个角,而且这个字母必须用顶点的字母表示)。 2、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3、用小写希腊字母表示。 三、角的度量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检测题(附答案)

第二单元检测卷 一、我来填一填。 1.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1)15―9=( ) 想加算减法:想:9+( )=15,算:15―9=( )。 破十法:先用10―9=( ),再用( )+( )=( )。(2)12―8=( ) 想加算减法:想:8+( )=12,算:12―8=( )。 破十法:先用10―8=( ),再用2+( )=( )。2.在○里填上“>”“<”或“=” 18―7○718―8○1013○5+10 11―6○6 16+3○10 12―12○7 3.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8+( )=149+( )=1617―( )=8 7+( )=11 4+( )=13 13―( )=5 二、我来判一判。 13―6=5( )15―7=9( ) 11―2=9( )

6+9=15( ) 16+4=20( ) 13―9=5( ) 三、帮小松鼠回家。 四、我来排一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五、我来算一算。 1.直接写得数。 11+7=17―5=19―8=16―7=14―9=20+0=18―9=11―3= 15―9=12―5=18―7=14―6= 5+4+6= 18―9―5=15―8+4= 2.看图列式计算。

(1) 块) (2) ( )+( )=( ) ( )+( )=( ) ( )―( )=( ) ( )―( )=( ) 3.算一算,填一填。

六、解决问题。 1.阿姨拿了14个,分给小朋友9个,阿姨还剩多少个? 2. 3.

4.苏苏和晓晓去摘苹果,苏苏摘了13个,如果她给晓晓4个,两人的苹果就一样多了,你知道晓晓摘了多少个苹果吗? 参考答案 一、1.(1)6 6 6 1 1 5 6 (2)4 4 4 2 2 4 2.(横排)>=<<>< 3.(横排)679498 二、(横排)××√√√× 三、9 9 6 9 8 7 四、 五、1.(横排)1812119520986711815 411 2.(1)15―9=6(块) (2)9+5=145+9=1414―9=514―5=9 六、1.14―9=5(个) 2.14―7=7(人) 3.12―5=7(岁) 4.13―4=9(个) 9―4=5(个)

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 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我们要从一位喜欢的老朋友说起。 师:请看过来!他是谁? 生:黑猫警长。 师:是的,一向断案入神的黑猫警长来到我们的教室,却是要来找好人。找什么样的好人呢? 师:事情的经过是这样子的。QQ农场的张爷爷生病了,可他一直惦记着果园里的小草没有除掉。哎,怎么办呢?几天之后,张爷爷的病好了,他到果园一看,令人惊喜的是,这些小草不知被哪些好心人除掉了,欣喜之余,张爷爷请来了黑猫警长帮助他找这些好人。经过仔细观察黑猫警长在地上发现这样四个脚印。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师:孩子们,看到这四个脚印,你们是不是有种很熟悉的感觉?(生:是。)师:那能帮助你们想起了什么?看到这四个脚印,你们有没有想起我们以前认识的好朋友呢? 生1:球。 生2:圆柱。 生3:长方体和正方体。 师:那黑猫警长师怎么想的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师:黑猫警长经过仔细的观察,他终于确定了四个一向爱做好事的朋友。 师:今天,老师也把他们请到了课堂。 师:(出示三棱柱)这个朋友有点陌生,他叫做三棱柱。(出示正方体)他是我们的好朋友。 师:跟着这个思路猜一猜还有谁?看!(出示圆柱,长方体) 师:看来你们已经具备了做小侦探的潜质。那小侦探们,现在请你们大胆的猜一猜这些脚印分别是谁留下的? 指名生回答。 师:告诉你们,黑猫警长的想法和你们完全一样。但是这些脚印究竟是不是他们留下来的,我们得证明一下。 师:现在黑猫警长想请你们做他的小助手。愿意吗?(生:愿意。) 师:他想请你们把这些物体的脚印取下来。证明取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生回答。) 师:没关系,办法总比困难多。看看你们的桌上,有笔,有纸。他们能帮助你吗? 生:能。 师:想想你们能用什么好方法?同桌先互相讨论下。 同桌讨论取脚印的方法。 师:你想到了好方法了吗? 生:想到了。 师:那好,下面我们就同桌合作至少取下一个脚印。把取的脚印留在你们桌上的白纸上。开始行动! 师:好。请把东西放回原位。现在老师请同学起来说说你们用到了什么方法取下脚印,并给同学看看你们取下来的脚印师怎么样的? 学生作品展示。(用笔描) 师:现在我们也来描一描好吗?你们选择一个你们喜欢的物体,和老师比一比看谁描得又对又快?开始!(师生操作)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证明了张爷爷要找的好人就是这四个图形宝宝,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其实这些善良有爱心的图形宝宝就是同学们你们。

(完整版)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知识点总结

M O a 第六章:平面图形的认识 第一节:直线、射线、线段 知识点1:概念 线段:一段拉直的棉线可近似地看作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 线段的画法:(1)画线段时,要画出两个端点之间的部分,不要画出向任何一方延伸的情况.(2)以后我们说“连结 ”就是指画以A 、B 为端点的线段. 射线: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如手电筒、探照灯 射出的光线等。 射线的画法:画射线 一要画出射线端点 ;二要画出射线经过一点,并向一旁延伸的情况. 直线: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如笔直的铁轨等。 直线的画法:用直尺画直线,但只能画出一部分,不能画端点。 知识点2:线段、直线、射线的表示方法: (1) 点的记法: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 (2) 线段的记法:①用两个端点的字母来表示 ②用一个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如图: 记作线段AB 或线段BA , 记作线段a , 与字母顺序无关 此时要在图中标出此小写字母 温馨提示:线段是直线(或射线)的一部分;2.线段不可向两方无限延伸,但可度量;3.延长线常化成虚线;4.延长线段AB 是指按A 到B 的方向延长,延长线段BA 是指按B 到A 的方向延长. (3) 射线的记法:用端点及射线上一点来表示,注意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 如图: 记作射线OM,但不能记作射线MO 温馨提示:1.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2.射线是像一方无限延伸,有一个端点,不能度量,不能比较大小;3.射线可作反向延长线,不存在射线的延长线。 (4) 直线的记法:①用直线上两个点来表示 ②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如图: 记作直线AB 或直线BA , 记作直线l 与字母顺序无关。 此时要在图中标出此小写字母 知识点3: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三者都是直的,线段向一个方向延长可得到射线,线段向两个方向延长可得到 直线,故射线、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是射线的一部分。 区别:直线可以向两方延伸,射线可以向一方无限延伸,线段不能延伸,三者的区别 见下表: B A l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一次备课二次备课 课题:十几减9 ;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破十法”,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 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1.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 2.理解“破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圣诞这天,一(1)班的小朋友去公园参加了一次有趣的游园活动(屏幕显示课 本第8~9页的游园会全景图)。请仔细观察,在这个游园场地上,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有的小朋友在踢球,有的小朋友在套圈,有的小朋友在买气球,有的小朋友 在观赏小金鱼,有的小朋友在买风车。 我们先去看看小朋友怎样买气球好吗? 生:好! 【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10页例1情景图。 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生:小丑一共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还剩几个。 根据这幅图,能写出什么样的算式? 生:15—9= 2.探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15-9等于几应该怎样算呢?请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把自己想法交流一下。如 果有困难的,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小组交流。

汇报、交流计算过程和方法。 生1:通过摆学具,我先从10朵红花里拿掉9朵,剩下的1朵红花和另外5朵黄花合起来是6朵,所以15-9=6。(请学生在投影仪下摆。学生说完后,教师在算式15-9的下面板书算的过程:10-9=1,1+5=6) 生2:我不摆学具,想9加几得15?9+6得15,所以15-9=6。(学生说完后,教师又在算式15-9的下面板书另一种算法的过程:9+(6)=15,15-9=6)生3:我是这样想的。15-5=10,10-4=6,所以15-9=6。(教师板书第三种算法) 生4:我是用画图的方法计算的。先画15个△,再圈出9个,还剩下6个。所以15-9=6。 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计算方法来计算十几减9。你认为哪些方法比较简便呢? 生1:我认为第一种方法好。 生2:我认为第二种方法简便。 师小结:第一种方法叫“想加算减”,也就是想9+()=15,9+6=15,所以15-9=6;第二种方法叫“破十法”,也就是先用10-9=1,再用1加15里剩下的5得到6,所以15-9=6。这两种方法都比较简便,在今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就用哪种方法计算。 3.强化算法。 十几减九的算式除了这道题,你知道还有哪些吗?(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课堂小结】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教案

单元教学计划 1、单元名称:认识图形(二) 2、单元内容及简析 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3、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4、单元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5、单元教学措施 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2.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6、课时安排 认识图形(二)················································(3课时)1

教学认识平面图形上课时间总课时数 1课时内容课型教具多媒体新授课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目标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认识并了解了立体图形,并且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幼儿园时期,他们已经玩过积木,画过平面图形,所以学生对于这五种学情平面图形一点也不陌生,但学生对这五种平面图形的具体特征、本质所在以及平分析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为此,我认为: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教学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重点教学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难点教学过程创新设计 一、复习,探究新知正方 1.(课件出示)小朋友们还记得这些图形朋友吗(长方体 圆柱体球你能把这些图形平平的面画下来吗学生利用学具模型在纸2. 上画一画。 3.你们画下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并且派代表全班交流。个角都是直直的平面的长方形:对边相等 4 4边相等个角都是直直的 4正方形:没有角(即封闭的)不断开的圆 二、巩固发 .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 .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认识图形二》教案

认识图形(二) 第一课时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某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用具: 积木(长方体、正方体、平行四边形、圆柱)、水彩笔、方格纸、白纸、各种彩色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梳理回顾 (1)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就来搭积木。先请每组的小朋友商量一下,你们准备搭什么。 学生小组内商量后,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边搭边注意观察这

些积木的形状,有哪些是自己认识的? (2)在学生活动后,指定几名学生拿出已经认识的积木,并介绍它们的形状,相机也让其他学生找一找相同形状的积木。 二、探索中合作感知 (1)引导认识长方形。 ①看一看、摸一摸。 讲述介绍:(教师依次指长方体的几个面)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是长方体的另一个面,这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体有6个面。 布置操作:请你任意选择一个面,正对着自己,仔细看一看它的形状,再用手摸一摸。 ②画一画。动一动脑筋,把自己选择的面的形状在纸上画下来。想一想,该怎么画呢?让我们来动手试一试吧。 ③比一比。请小朋友把自己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互相看一看得到了什么样的图形。 教师借助实物投影仪进一步展示学生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大家画的长方体的一个面,有的是这样的,有的是这样的……, ④揭示名称。想象:让我们闭上眼睛把刚才看见的图形再想一想。 指出:像这样的图形虽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横着,有的竖着,但我们都把它们叫作长方形。 ⑤找一找。你们手中的长方体还有哪些面的形状也是长方形的?找到后看一看、摸一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