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性腹泻

细菌感染性腹泻
细菌感染性腹泻

细菌感染性腹泻

第章细菌感染性腹泻

细菌感染性腹泻(bacterial diarrher)是指由各种细菌引起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肠道传染病,包括菌痢、霍乱、伤寒、细菌性食物中毒及弯曲菌感染等,本章仅列举除上述病外的其他常见和属于丙类的传染病。发病呈全球性,一般为散发,也可暴发流行。

第一节教学大纲要求

本章过去均为分散或作为鉴别来讲,近年因发病较广,且有其特点,故专列一章,要求对其充分重视,掌握病原、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和预防。

第二节教材内容精要

一、病原学病原菌较多:如大肠埃希菌,又分为肠致病性、肠产毒性、肠侵袭性、肠出血性及肠聚集性等,尤其是EHEC O157:H7在病原及临床上具有重要特征。此外,耶尔森菌、变形杆菌、艰难梭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及亲水气单胞菌等均较为常见。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根据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不同,主要表现分泌性腹泻与侵袭性腹泻两

大特点,前者以毒素黏附、刺激肠细胞分泌为主,后者则为直接侵袭肠黏膜,引起一系列病变而致病。

三、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因病原菌及病情不同而轻重不一,基本上以胃肠道症状最突出。如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可伴里急后重,腹泻次数由数次至数十次,重者可因大量失水而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其中各种不同细菌引起的腹泻又有不同特点。

四、实验检查主要突出粪便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

五、治疗与预防主要一般急对症治疗、液体疗法、抗菌治疗和微生态疗法等。预防同其他肠道传染病,采取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综合措施。

第三节测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一种不属于细菌感染性腹泻的病原C

A. 志贺菌属

B. 沙门菌属

C. 阿米巴原虫

D. 大肠埃希菌

E. 亲水气单胞菌

题解:以上病原体均可引起感染性腹泻,但问的是细菌感染,阿米巴肠病虽亦系感染性腹泻,然病原为寄生虫,显然不属于细菌范畴。2.一般细菌感染性腹泻以发展中国家严重,但哪一种以发达国家更多见 B

A. 空肠弯曲菌

B.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

C. 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

D. 耶尔森菌

E. 变形杆菌

题解:感染性腹泻的发病一般均以发展中国家较严重,但近年发现EHEC O157:H7感染在发达国家更严重,这主要与他们肉、乳类食品所占比例大,且与喜生食的习惯有关。

3.大肠埃希菌的传染源主要是 A

A. 病人和带菌者

B. 野生动物

C. 家禽

D. 猪

E. 牛

题解:大肠埃希菌种类多,分部广泛,人和动物均可为贮存宿主而成为传染源,但最主要的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

4.耶尔森菌感染的发病特点,不符合的是: E

A. 在寒冷季节发病较多见

B.

发病以散发为主

C. 腹痛较常见,多局限于右下腹

D. 属于自限性疾病

E. 不会引起肠外系统感染

题解:由于本菌在低温下生长,故寒冷季节发病较常见;多为散发,腹痛较常见,有的局限于右下腹,易误为阑尾炎;其感染会引起多种肠外疾病,如结节性红斑、关节炎、耶尔森肝炎等。5.艰难梭菌引起的腹泻最具特征性的表现是C

A. 剧烈恶心、呕吐

B. 大便呈脓血样

C. 粪便中发现假膜

D. 右下腹剧痛

E. 高热

题解:本病症状轻重不一,最具特征性的表现应为粪便中发现假膜,即为假膜性肠炎。而其他各项在其他原因的腹泻中均可见。

6.有关亲水气单胞菌下列哪项不符合? E

A.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水体

B.革兰阴性杆菌,单鞭毛,无荚膜和芽胞

C. 鱼、蛙是自然宿主为人类感染的主要来源

D. 为旅游者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

E. 可引起胃肠炎外,不会导致其他疾病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 针对当前我市县感染性腹泻病报告水平及平时督导检查时发现的问题,少数医疗卫生单位对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例报告的病原学、临床表现及诊断等不太熟悉,笔者搜索整理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供大家参考。 定义 感染性腹泻广义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这里仅指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这组疾病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其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除中国外,全世界每年有10亿人患腹泻,其中5亿人发生在第三世界,导致每年5百万小儿死亡,世界卫生组织于1978年制订全球性腹泻病控制规划,1980年正式实施,已在第三世界取得良好的效果,每年可减少1百多万小儿死亡。解放后,尤其8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卫生条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原来的基础薄弱,仍属发展中国家。我国卫生部防疫司(现疾病控制司)曾组织全国20个省、市入户调查,经分析,我国估计腹泻病年发病率约为0.7次/人,5岁以下小儿的年发病率为1.9次/人;对21个省、市调查估计,我国每年有8.36亿人次患腹泻,其中5岁以下小儿有3亿人次。 病原学 目前已知引起腹泻的病原体有数十种之多,但国内报告以细菌性和病毒性腹泻占多数。虽然不同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地区,引起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体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居首位的是志贺氏菌及轮状病毒,第二位是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第三位是空肠弯曲菌及沙门氏菌,第四位及第五位是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其他致泻性弧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病毒性腹泻在感染性腹泻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其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小圆病毒、杯状病毒等,目前在国内病毒性腹泻中检出的主要病原体是轮状病毒。 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目前已发现5种,即1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引起婴幼儿水样或蛋花汤样便;2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引起病人霍乱样水样便;3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

2014年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一精选习题(2)

答案见尾页 A型题 1、长期使用可引起阳痿的抗消化性溃疡药是: A 氢氧化铝 B 西米替丁 C 哌仑西平 D 米索前列醇 E 硫糖铝 2、对细胞色素P-450肝药酶活性抑制较强的药物是: A 雷尼替丁 B 米西替丁 C 法莫替丁 D 尼扎替丁 E 奥美拉唑 3、有安定作用的抗消化性溃疡药是: A 阿托品 B 哌仑西平 C 丙胺太林 D 异丙基阿托品 E 胃复康 4、能抑制胃酸形成的最后环节,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是: A 米西替丁 B 哌仑西平 C 丙谷胺 D 奥美拉唑 E 恩前列醇 5、阻断胃壁细胞H+泵的抗消化性溃疡药是: A 米索前列醇 B 奥美拉唑 C 丙谷胺 D 丙胺太林 E 米西替丁 6、临床口服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前列腺素类药物是: A 双嘧达莫 B 前列环素 C 米索前列醇 D 前列腺素E2 E 奥美拉唑 7、能引起子宫收缩的抗消化性溃疡药是: A 双嘧达莫 B 前列环素 C 米索前列醇 D 前列腺素E2 E 奥美拉唑 8、米索前列醇抗消化性溃疡的机制是: A 中和胃酸 B 阻断壁细胞胃泌素受体 C 阻断壁细胞H2受体 D 阻断壁细胞M1受体 E 保护细胞或粘膜作用 9、使胃蛋白酶活性增强的药物是: A 胰酶 B 稀盐酸 C 乳酶生 D 奥美拉唑 E 抗酸药 10、乳酶生是: A 胃肠解痉药 B 抗酸药 C 干燥活乳酸杆菌制剂 D 生乳剂 E 营养剂 11、一般制成肠衣片吞服的助消化药是: A 稀盐酸 B 胰酶 C 乳酶生 D 马丁林 E 西沙必利 12、抗消化性溃疡药米索前列醇禁用于妊娠妇女是由于: A 子宫收缩作用 B 致畸胎作用 C 反射性盆腔充血 D 胃肠道反应 E 女性胎儿男性化 13、大剂量长期服用可产生成瘾性的止泻药是: A 地芬诸酯 B 阿托品 C 药用炭 D 鞣酸蛋白 E 次碳酸铋 14、慢性便秘可选用: A 硫酸镁 B 酚酞 C 硫酸钠 D 鞣酸蛋白 E 以上都不是 15、配伍恰当、疗效增强的抗酸药复方是: A 氢氧化铝+ 氢氧化镁 B 碳酸氢钠+ 氢氧化铝 C 氢氧化铝+ 碳酸钙 D 碳酸氢钠+碳酸钙 E 氢氧化镁+三硅酸镁 16、严重的非细菌感染性腹泻宜选用: A 复方樟脑酊 B 洛哌丁胺 C 次碳酸铋 D 鞣酸蛋白 E 药用炭 17、关于硫酸镁的药理作用,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A 降低血压 B 导泻作用 C 中枢兴奋作用 D 松弛骨骼肌 E 利胆作用 18、不宜与抗菌药或吸附剂同时服用的助消化药是: A 稀盐酸 B 胰酶 C 乳酶生 D 马丁林 E 西沙必利 19、严重胃溃疡病人不宜使用的药物是: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诊治策略 一、概念 广义概念:由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称为感染性腹泻。 狭义概念: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称为感染性腹泻。 美国感染病协会将腹泻分为三种:(一)社区获得性或旅游者腹泻:此类腹泻需进行沙门志贺菌、空肠弯曲菌。大肠ICO157、难辨梭菌毒素AB毒素的检测,以便寻找细菌感染源。(二)院内获得性腹泻:指入院三天以上出现的腹泻。需进行难辨梭菌AB毒素检测。临床治疗需口服万古霉素。(三)持续性腹泻:指腹泻持续7天以上。患有免疫缺陷疾病(如艾滋病)病人应考虑寄生虫感染。 美国感染性腹泻诊治常见问题:1.摄入海鲜或有海边暴露史病人,应考虑进行无菌属的细菌培养。 2.旅游者腹泻对于经验性治疗无反应,应考虑使用大环内脂类药物。 3.病人出现持续性腹痛、发烧,应进行结肠耶尔森氏菌培养,并增菌。 4.右侧腹痛不伴有发热,同时合并或不合并有血样便,应进行大肠ICO157细菌培养。 5.症状性直肠炎,尤其是同性恋男性患者,应进行直肠病检查,以区别梅毒性直肠炎等疾病。 6.非炎症性腹泻,应考虑寄生虫感染。若出现尿毒溶血综合征,应考虑ICO157感染。 7.爆发性腹泻,应尽快上报卫生部门,同时对腹泻样本进行零下70度冷冻储藏。 8.大便乳铁蛋白实验或显微镜下发现白细胞,可确定肠道内存在炎症,且可能为侵袭性结肠炎。常见为沙门志贺菌、空肠弯曲菌感染。 “三天原则”,即:住院三天以上出现腹泻,常规大便培养一般无阳性结果,约15%-50%为难辨梭菌感染。若患者年龄≥65岁,伴多种基础疾病,粒细胞缺如,HIV感染等可考虑进行常规培养。 二、细菌性腹泻 (一)常见致病菌 可引起细菌性腹泻的常见致病菌包括以下几种: 1.弧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 2.志贺菌属:细菌性痢疾。 3.沙门菌属:伤寒、副伤寒。 4.大肠埃希菌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肠粘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

非感染性腹泻莫滥用抗生素

非感染性腹泻莫滥用抗生素 *导读:出现腹泻后,很多人自行买来黄连素、痢特灵、氟哌酸等抗菌素吃。专家指出,非感染性腹泻不要滥用抗生素。…… 出现腹泻后要及时就诊,同时一定要继续进食,并通过口服补液预防脱水。 夏日炎炎,患腹泻的小患者又多了起来。腹泻俗称拉肚子,在大多数人眼中,腹泻是一个“小毛病”,因此往往不重视,由此带来的药物滥用和健康隐患十分令人担忧。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年有超过8亿人次患腹泻。 出现腹泻后,多数人会很快想到:“吃坏了”或者是“着凉了”,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黄连素、痢特灵、氟哌酸等抗菌素买了就吃。其实他们分析对了发病原因,却选错了药物。专家指出,事实上不少腹泻并非是细菌感染,服用抗生素不但治不了病,反而会吃出来不良反应,有可能还促成了细菌耐药。 腹泻并不都是细菌感染 腹泻是肠道传染病的重要症状,肠道传染病是通过胃肠道传染的一类疾病。包括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病毒性肠炎、霍乱和大肠杆菌性肠炎等。 导致腹泻的主要原因一是个人或公共卫生条件不好;二是致病性微生物在高温、潮湿条件下的快速生长。 从症状上看,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所排出的粪便特点各有

不同:感染性腹泻往往便次多,常伴发热和腹痛,粪便中有脓血;非感染性腹泻的粪便为水样,排泄量大,很少伴有腹痛,但患者常同时或先于腹泻会感到全身不适、乏力、肌肉酸痛、头重等,粪便检查无红、白细胞和隐血,属自限性疾病,支持疗法即可治愈。 非感染性腹泻不要滥用抗生素 腹泻常见的是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种。抗菌药物对非感染性腹泻无效。感染性腹泻又分为细菌性、病毒性、霉菌性等,目前多数抗生素对病毒和霉菌无效。而即使是细菌性腹泻,由于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产生了许多耐药菌株,所以原本有效的抗生素也变成无效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评价中心孙忠实说,现在我国腹泻用药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滥用抗生素现象最为严重,平均使用率达84%,不仅造成经济浪费,也引起耐药菌株增长、菌群失调等多种危害。 解放军302医院传染科主任虞爱华告诉记者,非感染性腹泻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疗,这些病人如用抗生素可能会有三大害处:1. 促使耐药菌株增加;2.有毒副作用(如药源性耳聋);3.易造成肠道菌群失调,致使腹泻迁延不愈。在我国,只有约30%的腹泻需用抗生素治疗。什么情况下该用抗生素呢?一是大便带脓血一定要用抗生素。二是对突然发热、四肢发冷的12岁以下的痢疾患儿,一定要用强有力的抗生素。三是对一些特殊人群,如严重的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1-2007)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J2007)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除霍乱、痢疾、伤寒、畐附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 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和 报告。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腹泻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 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 fee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 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 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 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 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 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 A。 3.2临床表现 3.2.1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 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 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o 3.2.2已排除由0血清群和O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 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 实验室检查 3.3.1粪便常规检查

细菌感染性腹泻

细菌感染性腹泻

第章细菌感染性腹泻 细菌感染性腹泻(bacterial diarrher)是指由各种细菌引起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肠道传染病,包括菌痢、霍乱、伤寒、细菌性食物中毒及弯曲菌感染等,本章仅列举除上述病外的其他常见和属于丙类的传染病。发病呈全球性,一般为散发,也可暴发流行。 第一节教学大纲要求 本章过去均为分散或作为鉴别来讲,近年因发病较广,且有其特点,故专列一章,要求对其充分重视,掌握病原、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和预防。 第二节教材内容精要 一、病原学病原菌较多:如大肠埃希菌,又分为肠致病性、肠产毒性、肠侵袭性、肠出血性及肠聚集性等,尤其是EHEC O157:H7在病原及临床上具有重要特征。此外,耶尔森菌、变形杆菌、艰难梭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及亲水气单胞菌等均较为常见。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根据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不同,主要表现分泌性腹泻与侵袭性腹泻两

大特点,前者以毒素黏附、刺激肠细胞分泌为主,后者则为直接侵袭肠黏膜,引起一系列病变而致病。 三、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因病原菌及病情不同而轻重不一,基本上以胃肠道症状最突出。如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可伴里急后重,腹泻次数由数次至数十次,重者可因大量失水而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其中各种不同细菌引起的腹泻又有不同特点。 四、实验检查主要突出粪便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 五、治疗与预防主要一般急对症治疗、液体疗法、抗菌治疗和微生态疗法等。预防同其他肠道传染病,采取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综合措施。 第三节测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一种不属于细菌感染性腹泻的病原C A. 志贺菌属 B. 沙门菌属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一、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二)诊断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1.饮食治疗; 2.补液治疗; 3.止泻治疗; 4.抗感染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1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七)出院标准。 1.腹泻好转,无伴随不适,如恶心、呕吐、发热等; 2.血常规、便常规正常,电解质紊乱纠正。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使腹泻加重的其他疾病,需要干预处理; 2.入院时已发生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需积极对症处理,完善相关检查; 3.腹泻使原有基础疾病加重,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需积极干预; 4.因腹泻致血容量不足,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或肠道感染严重,并发出血等; 5.患者持续便常规提示血便,或血红蛋白持续下降,需行肠镜检查,诊断直肠癌等; 6.患者并发肠系膜血栓,致肠梗塞等,需转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等。 二、临床路径执行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感染性腹泻_(ICD-10:A04.903)或腹泻(ICD-10:K52.904);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5-10天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或一级护理 □饮食:软食、流食、半流食 □消化道隔离 □监测血压 □记24小时液体出入量 □抗感染:左氧氟沙星、依替米星、 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喜炎平 等 □止泻药物:蒙脱石散、黄连素、 必要时洛哌丁胺 □静脉补充电解质、静脉补液等 □其他症状的对症治疗,解热、止 吐、缓解恶心、抑酸、缓解腹痛(6 542)等治疗。 临时医嘱: □血、便常规,PCT、肝功能、肾 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象、D- 二聚体 □心电图 □必要时血型鉴定、心肌标志物、 脂肪酶、淀粉酶、尿淀粉酶、血培养、 血气分析等 □尿常规,便一般菌培养及鉴定、 霍乱弧菌培养、肝炎病毒学、炎性肠 病相关抗体、血脂、肿瘤标志物、 □腹彩、肺X线 □ ORS □必要时止吐、解热、抑酸、缓解 腹痛等 长期医嘱: □同前 □根据患者症状 增减医嘱 临时医嘱: □便常规1天1 次,直至正常 □必要时复查心 电图 □必要时复查空 腹血糖、电解质、淀 粉酶、脂肪酶等 □必要时止吐、解 热、抑酸、缓解腹痛 等 长期医嘱: □同前 □根据患者症状 增减医嘱 临时医嘱: □便常规1天1 次,直至正常 □必要时复查心 电图 □必要时复查空 腹血糖、电解质、淀 粉酶、脂肪酶等 □必要时止吐、解 热、抑酸、缓解腹痛 等 主要护理工作□ 协助办理入院手续 □ 入院宣教 □ 入院护理评估 □ 指导饮食及生活方式 □ 基本生活和心理护 理 □ 指导饮食及生活方 式 □ 督促患者用药 □基本生活和心理 护理 □检查治疗后常规 护理 □并发症观察 病情□无□有,原因:□无□有,原因:□无□有,原因: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 一、定义 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均称为感染性腹泻,这是广义上的感染性腹泻;小肠每天吸收7~8L水,大肠每天吸收400—1000ml水,当肠道受到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的时候,肠道的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使肠道不能正常的吸收水分以及电解质,所以发生腹泻。 感染性腹泻化验图片 (1)细菌性腹泻是指各种细菌引起的腹泻。能引起腹泻的细菌有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志贺氏菌、弯曲杆菌等。 (2)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叫病毒性腹泻。能引起腹泻的病毒主要有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腺病毒等。 (3)真菌性腹泻是指由真菌感染肠道引起的腹泻。能引起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放线菌、新型隐球菌和毛霉菌。 (4)会引起腹泻的寄生虫有肠贾第鞭毛虫、小隐孢子虫、溶组织阿米巴和环孢子虫等,他们是儿童急性腹泻常见的病因。 二、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卫生宣传教育,搞好环境卫生,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品。 2、改变有些农村人畜共舍的生活习惯。 3、免疫接种:本组传染病病原体种类多,尚没有理想的免疫制品。 4、加强饮用水卫生:要加快城乡自来水建设及自来水卫生监督管理,在一时达不到要求的地区,必需保护水源,改善饮用水卫生,实行饮用水消毒。 5、抓好饮食卫生:加强宣传和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特别要加强对饮食行业、农贸集市、集体食堂等的食品卫生管理。 三、感染的病原体 感染性腹泻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七流行而广,发病率高,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 (一)、细菌

目前已知引起腹泻的细菌有数十种之多: 1、志贺菌 2、肠致泻性大肠杆菌: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婴幼儿水样或蛋花汤样便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引起病人霍乱样水样便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病人发生细菌性痢疾样便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病人早期为水样便,后为血便 大肠杆菌(显微镜观察) 肠集聚性粘附大肠杆菌:与小儿顽固性腹泻有关 3、空肠弯曲菌 由空肠、结肠弯曲菌引起的肠炎分布较广,可引起人以及一些家畜或家禽的腹泻,主要症状有发热、腹泻和腹痛,少数有呕吐,与细菌性痢疾相似,但病情较轻;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是主要引起急性肠炎或急性胃肠炎; 4、沙门菌 某些菌型可致人的急性腹泻和食物中毒暴发 全球已发现2000多个菌型 我国至少已检出255个型或变异型 其中已知能引起人类致病的有57个型,主要在A~F群内,所以在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时,可先用A~F多价O血清检查 鼠伤寒沙门菌感染遍及全国各地,该菌在医院儿科、产科婴儿室的交叉感染屡有报告 5、弧菌 在弧菌属中,把与O1群霍乱弧菌具有共同鞭毛抗原,生化性状类似,仅菌体抗原不同的弧菌统称为霍乱弧菌 根据菌体抗原不同,目前已编排到200个以上血清群,除O1/O139群为霍乱的病原体外,其余统称为非O1/非O139霍乱弧菌,有些能引起散发性腹泻或食物型暴发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一、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除了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腹泻(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

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3.2临床表现 3.2.1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3.2.2已排除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实验室检查 3.3.1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货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3.3.2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

【执业药师考试题库】2016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学知识一》习题及答案(7)

【执业药师考试题库】2016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学知识一》习题及答案(7) 为您整理“2016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学知识一》习题及答案(7)”,想拿到执业药师资格证,就把握好时间努力复习考试,考生们都来做一做药学知识一专题练习吧。 A型题 1、长期使用可引起阳痿的抗消化性溃疡药是: A 氢氧化铝 B 西米替丁 C 哌仑西平 D 米索前列醇 E 硫糖铝 2、对细胞色素P-450肝药酶活性抑制较强的药物是: A 雷尼替丁 B 米西替丁 C 法莫替丁 D 尼扎替丁 E 奥美拉唑 3、有安定作用的抗消化性溃疡药是: A 阿托品

B 哌仑西平 C 丙胺太林 D 异丙基阿托品 E 胃复康 4、能抑制胃酸形成的最后环节,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是: A 米西替丁 B 哌仑西平 C 丙谷胺 D 奥美拉唑 E 恩前列醇 5、阻断胃壁细胞H+泵的抗消化性溃疡药是: A 米索前列醇 B 奥美拉唑 C 丙谷胺 D 丙胺太林 E 米西替丁 6、临床口服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前列腺素类药物是: A 双嘧达莫 B 前列环素 C 米索前列醇 D 前列腺素E2 E 奥美拉唑

7、能引起子宫收缩的抗消化性溃疡药是: A 双嘧达莫 B 前列环素 C 米索前列醇 D 前列腺素E2 E 奥美拉唑 8、米索前列醇抗消化性溃疡的机制是: A 中和胃酸 B 阻断壁细胞胃泌素受体 C 阻断壁细胞H2受体 D 阻断壁细胞M1受体 E 保护细胞或粘膜作用 9、使胃蛋白酶活性增强的药物是: A 胰酶 B 稀盐酸 C 乳酶生 D 奥美拉唑 E 抗酸药 10、乳酶生是: A 胃肠解痉药 B 抗酸药 C 干燥活乳酸杆菌制剂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一、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1、范围 本标准规定除了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腹泻(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

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3.2临床表现 3.2.1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3.3实验室检查 3.3.1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货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3.3.2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详见附录B)注: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病原检测时,应遵照相关规定执行。 4 诊断原则 临床诊断应综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分辨常规检查等进行。病原确诊则应依据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的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

一、前言 感染性腹泻病是全球发病率高和流行广泛的传染病,对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健康危害严重。在我国,根据一些省份的入户调查资料,全人口的腹泻病发病率为0.17 ~0.70 次/人年,5岁以下儿童则为 2.50 ~3.38 次/人年[1]。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通常由胃肠道病毒和细菌感染所致,临床上常伴或不伴呕吐、恶心、发热、腹痛等症状。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病因多为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最为常见,细菌病原包括大肠埃希菌属、弯曲菌属、沙门菌属以及志贺菌属等。我国小儿腹泻病调查结果 显示,每年有 2 个发病季节高峰,一个高峰为 6 至8 月,主要病原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痢疾杆菌,另一高峰为10 至12 月,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无论何种病因所致的急性感染性腹泻,治疗方法主要为补液治疗[ 口服补液盐(ORS) 、静脉补液] 以预防和治疗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饮食治疗、药物治疗。为了规范腹泻病的诊治,2009 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感染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2005 年联合发表的腹泻管理推 荐指南,制定了“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2],强调腹泻病管理中脱水征的识别、口服补液、继续喂养,提倡母乳 喂养,推荐使用低渗ORS和补锌治疗。“专家共识”的推行和实施,在规范腹泻病治疗、早期应用ORS预防和纠正脱水、减少静脉补液、减少抗生素滥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上述治疗方法以及众多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指标如何,是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所关注的。为了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恰当地管理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 会消化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部委员会再次组织儿科消化病、感染病以及流行病学专家组成的专家工作组,在原有的 “专家共识”基础上,参考WHO及UNICEF的“腹泻病临床管理指南”以及美国、英国等有关腹泻病的指南,根据循证医学原则分析国内外截至2013 年 6 月的临床研究资料,制定“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以便给儿科医生在临床实践时参考。 关于诊断、口服补液、继续喂养、补锌治疗等已成为定论的,本临床实践指南将应用原有的共识和其他指南的证据。对于争论较大的一些治疗方法,包括儿童急性腹泻病重度脱水扩容选择液体、去乳糖饮食、抗病毒药物、抗生素、非特异止泻药物( 微生态制剂、蒙脱石、消旋卡多曲等) 的应用,提出临床问题,对提出的临床问题分别检索文献、收集证据,应用循证学方法进行证据评定形成初步推荐意见,然后采用开放式讨论征求专家意见,形成推荐意见。 二、方法学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除了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腹泻(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

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3.2临床表现 3.2.1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3.2.2已排除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实验室检查 3.3.1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货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3.3.2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详见附录B)

细菌感染性腹泻

第章细菌感染性腹泻 细菌感染性腹泻(bacterial diarrher)是指由各种细菌引起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肠道传染病,包括菌痢、霍乱、伤寒、细菌性食物中毒及弯曲菌感染等,本章仅列举除上述病外的其他常见和属于丙类的传染病。发病呈全球性,一般为散发,也可暴发流行。 第一节教学大纲要求 本章过去均为分散或作为鉴别来讲,近年因发病较广,且有其特点,故专列一章,要求对其充分重视,掌握病原、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和预防。 第二节教材内容精要 一、病原学病原菌较多:如大肠埃希菌,又分为肠致病性、肠产毒性、肠侵袭性、肠出血性及肠聚集性等,尤其是EHEC O157:H7在病原及临床上具有重要特征。此外,耶尔森菌、变形杆菌、艰难梭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及亲水气单胞菌等均较为常见。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根据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不同,主要表现分泌性腹泻与侵袭性腹泻两大特点,前者以毒素黏附、刺激肠细胞分泌为主,后者则为直接侵袭肠黏膜,引起一系列病变而致病。 三、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因病原菌及病情不同而轻重不一,基本上以胃肠道症状最突出。如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等,可伴里急后重,腹泻次数由数次至数十次,重者可因大量失水而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其中各种不同细菌引起的腹泻又有不同特点。 四、实验检查主要突出粪便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 五、治疗与预防主要一般急对症治疗、液体疗法、抗菌治疗和微生态疗法等。预防同其他肠道传染病,采取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综合措施。 第三节测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一种不属于细菌感染性腹泻的病原 C A. 志贺菌属 B. 沙门菌属 C. 阿米巴原虫 D. 大肠埃希菌 E. 亲水气单胞菌 题解:以上病原体均可引起感染性腹泻,但问的是细菌感染,阿米巴肠病虽亦系感染性腹泻,然病原为寄生虫,显然不属于细菌范畴。 2.一般细菌感染性腹泻以发展中国家严重,但哪一种以发达国家更多见 B A. 空肠弯曲菌 B.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 C. 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 D. 耶尔森菌 E. 变形杆菌 题解:感染性腹泻的发病一般均以发展中国家较严重,但近年发现EHEC O157:H7感染在发达国家更严重,这主要与他们肉、乳类食品所占比例大,且与喜生食的习惯有关。 3.大肠埃希菌的传染源主要是 A A. 病人和带菌者 B. 野生动物 C. 家禽 D. 猪 E. 牛 题解:大肠埃希菌种类多,分部广泛,人和动物均可为贮存宿主而成为传染源,但最主要的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 4.耶尔森菌感染的发病特点,不符合的是: E A. 在寒冷季节发病较多见 B. 发病以散发为主

感染性腹泻健康教育

感染性腹泻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时间: 地点: 主讲人: 授课内容:感染性腹泻的防治 一、感染性腹泻的定义 感染性腹泻是指各种急性、慢性的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引起肠道炎症所致的腹泻。我们也把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称为感染性腹泻,为狭义上的感染性腹泻。 二、腹泻种类 (1)细菌性腹泻是指各种细菌引起的腹泻。能引起腹泻的细菌有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志贺氏菌、弯曲杆菌等。(2)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叫病毒性腹泻。能引起腹泻的病毒主要有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腺病毒等。 (3)真菌性腹泻是指由真菌感染肠道引起的腹泻。能引起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放线菌、新型隐球菌和毛霉菌。 (4)会引起腹泻的寄生虫有肠贾第鞭毛虫、小隐孢子虫、溶组织阿米巴和环孢子虫等,他们是儿童急性腹泻常见的病因。

三、临床表现 腹泻,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 亦可为粘液便、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病情严重者,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1、分泌性腹泻指病原体或其产物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病人多不伴有发热,粪便性状为稀便或水样便,粪便的显微镜检查多无细胞,或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属于此类腹泻的除霍乱外,还有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非O1/非O139霍乱弧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隐孢子虫肠炎,以及常以食物中毒形式出现的腊样芽胞杆菌腹泻,金黄色葡萄球菌腹泻等。 2、炎症性腹泻病原体侵袭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致的腹泻,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粘液血便,粪便的显微镜检查见有较多的红、白细胞,属于此类感染性腹泻的除细菌性痢疾外,还有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肠炎等。 四、治疗原则 感染性腹泻病的治疗主要为预防脱水,治疗脱水和对症治疗,不必禁食,补液以口服为主。

中医理疗联合药物治疗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疗效观察

中医理疗联合药物治疗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中医理疗联合药物治疗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7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SP3320.0统计学软件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蒙脱石散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中医理疗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恶心呕吐改善时间、食欲不振改善时间、腹痛腹胀改善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大便性状评分、总有效率以及治疗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理疗联合药物治疗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疗效确切,可快速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以及提高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combined with drugs on children with non-bacterial infectious diarrhea.Methods A total of 71 children with non-bacterial infectious diarrhea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October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All the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n=35)and observation group(n=36),according to the computer SP3320.0 statistical software.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ontmorillonite powder.On the basis of this,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observed.Results The improvement time of nausea and vomiting,the time of improvement of appetit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abdominal pain and abdominal distention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P<0.05).After treatment,the stool score,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treatment satisfa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combined with drug treatment of non-bacterial infectious diarrhea in children with exact effect,can quick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children and improve the total efficiency,worthy of promo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Medicine;Non bacterial infectious diarrhea;Total effective rate 非細菌感染性腹泻是儿科临床常见病症,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患儿多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如果不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会导致患儿严重脱水或者体内水电解质紊乱。据资料显示,患儿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者约占50.00%,全世界每天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可见该疾病严重威胁患儿的身体健康[1-2]。本研究以71例患者为例,采用对比分析法主要探讨中医理疗联合药物治疗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与病原治疗

第四部分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但少数患者可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此时可予以抗菌治疗。 医院获得性肺炎 常见的病原菌为肠杆菌科细菌、金葡菌,亦可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厌氧菌等。重症患者及机械通气、昏迷、激素应用等危险因素患者的病原菌可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及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等。 【治疗原则】 1.应重视病原检查,给予抗菌治疗前先采取痰标本进行涂片革兰染色检查及培养,体温高、全身症状严重者同时送血培养。有阳性结果时做药敏试验。 2.尽早开始经验治疗。首先采用针对常见病原菌的抗菌药物。明确病原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3.疗程根据不同病原菌、病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等因素而定。宜采用注射剂,病情显著好转或稳定后并能口服时改用口服药。 【病原治疗】 见表4.5。 表4.5 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原治疗 病原宜选药物可选药物备注 金葡菌 甲氧西林敏感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林可霉 素,克林菌素有青霉素类过敏性休克史者不宜用头孢菌素 类 甲氧西林耐药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磷霉素,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噁唑 与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联 合,不宜单用 肠杆菌科细菌第二代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单用或联 合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β酰胺酶抑制剂复方,碳青霉烯类 铜绿假单胞菌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 环丙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联合氨基 糖苷类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的β酰胺 酶抑制剂复方或碳青霉烯类+氨 基糖苷类 通常需联合用药 不动杆菌属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 坦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重症患者可联合氨基 糖苷类 真菌氟康唑,两性霉素B 氟胞嘧啶(联合用药)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病 一、病原学 引起小儿腹泻的病原种类很多,根据全国各地资料报道我国感染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为致泻性大肠杆菌、志贺氏菌、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轮状病毒,仍以细菌性病原为主(城市57.6%,农村占64.9%) 细菌 1.致泻性大肠杆菌: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产毒型大肠杆菌(ETEC)、侵袭型大肠杆菌(ELEC)、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和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 2.空肠弯曲菌:人类腹泻中约有3-4%由此菌引起,健康人带菌约1%,空肠弯曲菌肠炎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 3.鼠伤寒沙门氏菌:是感染性腹泻病的重要病原,近年来呈广泛流行,传染性强,症状严重,治疗困难,病死率高。 (二)病毒:60年代初期,我国就有“秋季腹泻”流行,均认为系病毒引起,实际上当时把病因不明的腹泻均认为病毒性腹泻。由于经济和卫生状况的改善和防治工作的不断提高,病毒性腹泻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大。 1.轮状病毒:1973年澳大利亚学者Bishop在电镜下于急性腹泻患儿十二脂肠粘膜活检标本中,发现上皮细胞内存在大量球形病毒颗粒,根据其类似车轮状形态,1975年命名为“轮状病毒”(Rota Virus),该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估计全世界40%的感染性腹泻病多由轮状病毒所引起,因其多发生在秋冬寒冷季节,故亦称秋季腹泻。 2.诺沃克(Norwalk)病毒:是成人与年长儿流行性非细菌性肠炎的主要病因。

3.肠腺病毒:可引起腹泻,正常人粪便中约5%亦能检测出该病毒,对于其在腹泻中的致病作用尚有争议。 (三)其它:由于检测技术的提高,隐孢子虫感染的报道日渐增多,它是迁延性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之一。白色念珠菌是真菌性肠炎的主要病原体,多发生于营养不良及长时期应用抗生素的患儿,腹泻易呈迁延性。 二、发病机制: (一)细菌肠毒素的作用:近年来,发现许多感染性腹泻病的致病菌粘附于肠道上皮细胞表面刷状缘的特殊受体上,使细菌在上皮细胞外繁殖,释放出毒素作用于上皮细胞而致腹泻,根据肠毒素的作用机理,可分为:①细胞激活性肠毒素:由部分ETEC、沙门氏菌及亲水气单胸菌产生者为不耐热肠毒素(LT),经60℃10分钟处理即可破坏,其分子量大,主要经受体激活肠上皮细胞内的腺苷酸环化酸酶系统,使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增加,聚积在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内,致使隐窝细胞对水、氯和碳酸氢盐分泌增强,同时又抑制绒毛上皮细胞对钠及氯的吸收。还可通过神经反射增加小肠细胞释放五羟色胺而增加肠液分泌。另外一部分ETEC产生耐热肠毒素(ST),以100℃30分钟处理仍保留毒性,其分子量小,ST与小肠上皮细胞受体结合,激活鸟苷环化酶系统,使该酶活性增强,从而使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小肠粘膜上皮细胞水与电解质分泌增加,对氯离子吸收减少。有些ETEC同时产生LT及ST,产生一种还是两种肠毒素主要取决于它们所携带的质粒,能够产生两种肠毒素的ETEC菌株比只能产生一种肠毒素的菌株毒力大,导致腹泻的病情较重,病程也较长。②细胞毒性肠毒素:可使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产生溃疡和脓血便。 (二)病原体侵袭肠粘膜:EIEC、空肠弯曲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炎性病变,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溃疡和渗出,EIEC主要病变累及结肠,空肠弯曲菌肠炎主要病变在空肠和回肠,亦可累及结肠,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小肠结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