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第七课第一框我们属于多种群体

七年级上第七课第一框我们属于多种群体
七年级上第七课第一框我们属于多种群体

第七课我属于······

一我们属于多种群体

1、为什么我们离不开群体?

答:人类生活离不开群体。从哇哇落地的那一刻起,我们更生活在人类的各种群体中我们每天在群体中生活、学习和成长,每天感受着来自各种不同群体的温馨和力量。我们的点滴进步、成长和发展都凝聚着群体的力量。离开了群体人们就无法生存发展。

2、当北京获得奥运会主编权的消息传

来的时候,你心情怎样?为什么?

(课本68页)

答:(1)无比激动,我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无比的骄傲、兴奋、自豪。

(2)因为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曾经被人称为“东亚病夫”,饱受欺凌,中国申奥成功,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日子,

说明中国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育竞技不断提高,更说明祖国强大了。

3、为什么说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会无

比的自豪?

答:因为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是一部遭受列强欺凌的历史,如今国家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成就,使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祖国给我成长的雨露,这里是我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作为华夏子孙,我们对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依恋感。我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国人的血,中国是我的根,我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4、你觉得,在那些情况下,作为中国人

会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你能举出具

体的事例吗?答:(1)当祖国获得一

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时,我

们每一个人都会感到无比的自豪。(2)例如科技:天宫一号与神州九号载人飞船胜利对接成功并顺利返回地

面;

体育: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以38金、27银、23铜居世界奖牌榜第二位。

5、故乡在我们成长中的意义是什么?

答: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故乡的水滋润了我们,是故乡的人抚育了我们,我们对故乡的一草一木了然于心,我们深深地融入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中,我们属于我们生活的城市,属于我们生活的乡村。

6、你属于哪个省(市、自治区)、市(区)、县的人?当你听到别人称赞你家乡的时候、你的心里会有这样的感受?当别人贬低你家乡的时候,你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为什么?

答:(1)我属于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人。

(2)我会感到心里美滋滋的、十分

舒服。

(3)我的心里还不是滋味,很难受,很气愤。

(4)因为我是家乡的一员,贬损我的家乡,就是贬损我,降低我的人格。

7、家庭对你有什么重要性?你家令你最感骄傲的地方是什么?

答:(1)A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根基,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成长的港湾,是我们成长的第一所学校。

B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也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C家庭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持。

(2)家庭的和睦温馨,父母的勤俭朴素、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祖辈和父母都很爱我、关心我、呵护我,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互相体谅,我的家充满

浓浓的亲情,我感到无比的温暖,我骄傲,我自豪。

8、怎样认识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答:(1)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相互依存,只有维护群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

(2)保障个人利益是群体的责任,而群体利益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

(3)群体要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要积极关心和维护群体利益。

(4)个体是无法离开群体而生活,群体依靠个体的力量而发展。

(5)我们每天在群体中生活、学习和成长,每天感受着来自各种不同群体的温馨和关爱。

(6)我们的点滴进步、成长和发展都凝聚着群体的力量。

9、以记者的身份去采访自己的父母,看看他们对单位或村庄的感情,了解父母的工作单位或所在村庄对他们工作生活的重要性。(课本72页)

答:村庄既是村民的居住地又是村民生产的重要场所,村委会的自治组织担负着集体的公共事务如修桥、修路、种树护林,发展经济等这些都与个人息息相关。此外它还是人际往来的重要场所,是物质经济的主要来源,在工作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3.17第五课第一框题答案

3月17日第五课第一框答案 一、单选题 1.苏宁电器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连锁型家电销售企业,该企业中行使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这一职权的是( ) A.监事会 B.股东大会、董事会 C.总经理 D.职工代表大会 2.甲、乙、丙、丁四人共同出资成立一家公司。其中,甲和乙以货币出资,丙以土地使用权作为出资,丁以知识产权作为出资。后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该公司破产清算后财产只剩100万元,而公司债务有150万元。根据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可知( ) ①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 ②该公司将不再偿还剩余的50万元债务 ③该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 ④股东对该公司剩余的50万元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甲、乙、丙、丁四人共同出资成立了一家公司。其中,甲和乙以货币出资,丙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丁以知识产权作价出资。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导致公司破产,清算后该公司破产财产只剩200万元,而公司债务有250万元。根据《经济生活》知识可知( ) ①该公司将不再偿还剩余的50万元债务 ②该公司的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财务必须公开 ③该公司的总经理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④该公司的股东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3.李老师在讲“投资”时告诉学生,“投资”分为“金融投资”和“实际投资”,前者是指一种形式的金融资产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金融资产,后者是指生产性资产的增加。下列经济活动中属于“实际投资”的是( ) A.小明花费5000元购买汽车保险 B.小明将汽车抵押给银行获得贷款8万元 C.小明运用5万元资金开办一家鲜花店 D.小明利用3万元购买证券投资基金

第五课第一框教案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引言【赢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的因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魅力 一、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内涵。 教学用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活动一】讲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答:旗袍、中国功夫、长城、京剧、孔子、汉赋、唐诗、宋词、宋元曲、明清小说等等(1)、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活动二】列举中华文化事例并作介绍。 ①、方块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②、故宫是我国古代皇家宫殿的标志性建筑,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③、京剧。④、编钟。⑤、粽子。⑥、丽江纳西族文化…………。 (2)、中华文明为什么能源远流长? 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 答:因为他们用自己光辉的成就共同装扮了中华文化的大花园,都从不同方面在中华文化史册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化典籍 科技工艺 (3)中华文化的构成文学艺术 道德伦理 ………… 【活动三】列举言语或格言对为人做事的影响 如:A、吃一堑长一智说明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B、车到山前比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是激发身处逆境中的人民的勇气、鼓舞其斗志的良药。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言语或格言都充满辨证思想的成语。 (4)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5)中华民族优良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①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点、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长远影响。 ②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 2、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该课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题材,也是学生借古看今,深切认识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战略的好的学习材料。 2、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前面已经学习了“动荡的春秋时期”,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为争夺人口,土地和对别国的支配权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与此同时,纷纷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强化军事,形成了社会大变革的趋势。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的创造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识读《战国形势图》《战国铜壶》,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

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到,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重点:一是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兼并战争; 二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三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概况。 难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主对话和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充分融于课堂。为启发学生思考,可将部分教学内容以提问置疑方式切入,然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逐一解决突破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回顾: 1.铁农具和牛耕是什么时期出现的? 2.春秋时期的霸主都哪些?第一个称霸的谁? 环节二、导入新课: 出示《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小组解决以下问题: (1)对比两幅图,与春秋时期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2)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七个大国?分别在什么位置?

人教版政治必修一同步练习:第7课 第1框 随堂 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第七课..第1框 1.2018年3月,根据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方案,某物质科学研究院将技术股的30%奖励给科研团队。企业参与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将科研人才与企业发展“绑在一起”,有利于(..B..) ①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②防止出现收入差距 ③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④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同步富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按股权分红实际就是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由于每个人占有的股权不同,按股权分红必然造成收入差距,②错误;此举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同步富裕,④错误。故选B。 2.甲在国有企业工作,年薪4万元;甲利用空闲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1万元;甲购买股票,年终分得红利1万元。甲出租住房,年收入1万元。甲一年的劳动收入为(..C..) A.3万元........ B.4万元............. C.5万元............ D.6万元 [解析]甲在国有企业所获得的年薪收入、在民营企业兼职所获得的收入都属于劳动收入,合计为4+1=5万元,故C项正确;甲购买股票和出租住房所获得的收入都属于非劳动收入,不能计算在劳动收入之内。 3.下表是小王同学家2017年收入和支出情况。小王的爸爸在一家国企工作,妈妈从事个体经营,开了个小卖部。(单位:元/人民币) 依据表中信息,结合经济生活知识,以下判断正确的是(..C..) ①该家庭的按劳分配收入是4万元

②该家庭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是8.7万元 ③该家庭消费结构改善,消费水平提高 ④该家庭2017年的恩格尔系数为0.4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小王的爸爸在国企工作,其收入4万元是按劳分配所得,①符合题意;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非公经济的主要分配方式,据题意可知,该家庭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是30000+5000+10000+2000=4.7万元,②判断错误;材料中判断不出该家庭消费结构改善,③不合题意;图表中食品支出为15000元,由于购买国债不属于家庭消费支出,所以总支出为37500元,所以恩格尔系数为15000÷37500=0.4,④判断正确。答案选C。 4.2018年6月,某地尝试以信托方式开展土地流转试点。该地将三个行政村的农用土地,委托给中信信托公司经营管理,农民定期获得土地租金,而且还可以获得浮动收益。村民将土地委托给中信信托公司经营管理,定期获得土地的租金和浮动收益属于(..B..) A.按劳分配收入.......................B.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 C.按管理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D.按资金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 [解析]作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判断土地在不同的形式下所获得的收入是不同的,我国农村土地属集体所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时农民在承包的土地上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取得的收入,十八大后,我国农村土地可以流转,在流转过程中农民所获得收入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即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故B正确。 二、非选择题 5.李立高中毕业后被一家公有制建筑公司录用,成为一名普通建筑工人。下面是该公司部分员工的工资明细表。

人教版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教材第二单元阐述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如何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第三单元进入《收入与分配》的学习,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第三单元与第二单元呼应,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将视线由财富创造引向财富分配,引导大家进入新的经济生活领域。而财富分配包括个人参与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两个方面。第三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富是如何分配以及分配好财富的意义。本框题主要学习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消费、投资方式、效率与公平、市场经济等知识联系紧密,同时又给下一框题的公平与效率话题奠定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 2.能力目标: 能分析各种分配方式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初步认识在未来经济生活中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时,自己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如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初步树立“社会人”意识,认同并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立志让自身的才能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有用要素;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懂得效率的意义,增强效率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积极意义。教学难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合理性与积极意义。 四、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互动研讨、分析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课题:家的意味 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家的意味》本框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一框题的内容,本框包括“生命的居所”和“中国人的家”两目内容。主要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义以及中国人的“家”。帮助学生明白尽孝在当下。 2、分析:《家的意味》从地位和作用上来看,学习本框内容,为后面两框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只有对家有很深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体味亲情,传递家人之爱,构建和谐家庭。 3、教学重点:家的内涵。 二、学情分析: 与之相应的当前社会生活背景和学生特点分析,家庭作为人们的“避风港”,家庭和谐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矛盾、亲子冲突等不和谐因素凸显了家庭道德和家庭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性。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成熟,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出现“爱的碰撞”。尤其当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往往不知所措。因此,对家的特点了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目标及其分析: 1、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2)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3)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2、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结合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确定的教学目标。 四、课前准备:无 五、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知识回顾,导学设疑——揭示目标,明确方向——预习展示,定位目标——师生合作,释疑解惑——当堂训练,分层巩固——课后小结,归纳梳理——作业布置,分层提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导学设疑(3-5分钟)

第五课一框

第五课第一框 灿烂的中华文化 课型:新授授课时间:11、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今天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能力目标: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能以实际行动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难点:对今天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模式:先学后导当堂达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 1、听“古典音乐” 2、看“万里长城”“故宫”“书画展”等图片… 3、古诗朗诵… 二、超前学习问题预设: (二)小组协作,自主学习 每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课文内容的自主学习,时间10分钟,根据问题提示,边学习边讨论,问题提示如下: 1、知识性问题预设: (1)中华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2)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3)中华文化是怎样组成的? (4)中华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5)传统美德的内容有哪些? (6)中华美德与时俱进。 2、课堂活动问题预设: 活动一:漫步中华文化的长廊 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探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活动二:品味中华文化名人说搜索 (1)你是怎样品味这些文化情趣的? (2)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3)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 学生思考,讲述自己的观点。 活动三:感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谚语和格言赏析 (1)吃一堑,长一智到(2)车到山前必有路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欣赏并说出上述谚语的内涵,并谈谈上面这些话对我们为人做事有什么影响? 活动四:中华文化大家谈 (1)请三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以下三个历史故事 苏武牧羊徙木为信负荆请罪 (2)这些故事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活动五、练一练:名言警句与传统美德连线 追求精神境界和向往理想人格() 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B、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注重道德内省() C、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胜者强;君子强学而力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D、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苟利国,不求富贵)捍卫道德尊严() E、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崇尚人伦和谐道德传统()F、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礼之用,和为贵) 三、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批注、标划 四、小组展示,师生质疑 【活动一】讲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答:旗袍、中国功夫、长城、京剧、孔子、汉赋、唐诗、宋词、宋元曲、明清小说等等 (1)、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活动二】列举中华文化事例并作介绍。 ①、方块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②、故宫是我国古代皇家宫殿的标志性建筑,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③、京剧。④、编钟。⑤、粽子。⑥、丽江纳西族文化…………。

人教版政治必修一同步练习:第7课 第1框 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第七课..第1框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自2017年起,我国将每年5月30日设立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设立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意义在于(..C..) ①为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提供了制度保障 ②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价值理念 ③有利于形成各类创新主体,促进创新要素协同发展 ④旨在增加科研人员的收入,提高科技创新的转化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国家设立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旨在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使命责任,瞄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创新报国,引领发展。因此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价值理念,有利于形成各类创新主体,促进创新要素协同发展。②③符合题意;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是一个纪念日,不能提供制度保障,①错误;增加科研人员的收入不是设立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目的,④错误。故选C。 2.某国有企业职工张某一直积极工作,其收入一直是同岗位中比较多的。但因企业效益下降,2018年上半年他的工资水平也有所下降。由此可以看出(..B..) ①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人们分配结果的重要因素 ②该国有企业并没有贯彻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 ③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变化受到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 ④其他分配方式的存在影响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解析]材料中张某收入的下降是由于企业效益的下滑,故②④不合题意。故选B。 3.搞好收入分配改革,最根本的就是坚持现阶段与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让按劳分配成为社会财富分配方式的主体。下列对于按劳分配的认识正确的是(..C..)

思想政治高一必修一第十一课第一框教案

思想政治高一必修一第十一课第一框教 案 人教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的第一节讲的是《面对经济全球化》,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十一课第一框教案 一、教材分析 从理论上讲,《经济生活》前三单元分别研究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现象,第四单元则进一步揭示了其存在的经济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经济全球化的探究,学生能依据国际经济形势,更全面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国内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框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从实践上讲,高中生是中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了解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影响,有利于高中生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意义,增强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更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①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形式;②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理解:①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利弊影响;②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经济全球化利弊影响的分析,提高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如市场调节的作用等,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培养提取有效信息、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方法、能力和习惯,学会资源共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确立对外开放的意识,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勇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三、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经济全球化。 四、教学难点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应对。 五、教学方法 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出发,借助时代感强、有代表性的典型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知识点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一般指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3、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略决战。 4、桂陵之战是齐国攻击魏国以援救赵国的战役,即成语“围魏救赵”的典故。 5、马陵之战是继桂陵之战后,齐国再次攻击魏国的战役,是历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役。 6、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7、问题思考P——34 当时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因此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他们最渴望的是国家统一,和平、安定的生活。 8、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9、商鞅变法的内容: (1)政治上:①确立县制;②废除贵族世袭特权;③改革户籍制度;④严明法治,禁止私斗。 (2)经济上: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3)军事上:奖励军功。 10、材料研读——P35 商鞅依法治理秦国,公平公正,处罚时不怕强权,奖励

时不赏亲近者。材料中反映了商鞅是以公正平等的态度推行改革的。 11、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12、材料研读——37: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1)解决了水灾和旱灾的影响; (2)农业生产有了保障,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3)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称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13、课后活动:——P37--1 春秋: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老马识途、三令五申、一鼓作气、唇亡齿寒 战国:纸上谈兵、朝秦暮楚、百发百中、完璧归赵 14、课后活动:——P37--2 (1)变法改革过程中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必然会找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有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2)只要变法改革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改革终究会进行下去,变法的成果不会个别人而废止,并最终会取得成功。

思想政治高一必修一第十一课第一框教案

思想政治高一必修一第十一课第一框教案 高一政治必修一第十一课第一框教案 一、教材分析 从理论上讲,《经济生活》前三单元分别研究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现象,第四单元则进一步揭示了其存在的经济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经济全球化的探究,学生能依据国际经济形势,更全面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及国内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框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 争与合作。 从实践上讲,高中生是中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了解经济全球 化趋势及影响,有利于高中生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深入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意义, 增强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更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①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形式;②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理解:①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利弊影响;②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经济全球化利弊影响的分析,提高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如市场调节的作用等,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综合 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培养提取有效信息、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方法、能力和习惯,学会资源共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确立对外开放的意识,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勇于抓住 机遇,迎接挑战。 三、教学重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课堂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课堂测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 1.右图是我国某游览胜地的实景照片。战国时,它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是 A.灵渠B.都江堰C.大运河D.永济渠 2.与春秋时期战争相比,下列不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是() A.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较多 B.交战区域广 C.继续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来扩展疆域 D.持续时间较长 3.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①马陵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长平之战④牧野之战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

5.如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A.秦、楚、齐、燕B.齐、楚、秦、燕C.燕、秦、齐、楚D.燕、齐、楚、秦6.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 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①弃商务农,努力耕织 ①上战场杀敌立军功①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 A.①①B.①①C.①①①D.①① 7.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A.遭到了普遍反对B.忽视了道德教化 C.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D.最终必然会失败 8.改革变法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途径.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 9.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图片所示,表中应填入( )

初一历史上册第7课测试题及答案

初一历史上册第7课测试题及答案 马上就要初一历史第7课考试了,为了能在历史第7课考试中考到好成绩,七年级的同学们应该都认真复习历史第7课的试题。以下是给你推荐的初一历史上册第7课测试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一历史上册第7课测试题一、新旧更替生强梦;战国七雄 1.阅读教材,找出战国七雄形成的原因,演变过程及产生的历史作用。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胡曾《咏史诗•流沙》 (1)材料一中的诗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怎样的政治局面? 材料二 (2)指出哪幅漫画是描述战国时期场景的?当时还有哪些比较著名的战役? 二、力主创新统一梦----商鞅变法 1.阅读教材,找出商鞅变法的时间、支持者、内容、影响。 2.材料一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

亲近。” ;;《战国策•秦策》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商鞅变法的内容。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3)用材料一中一句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4)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 三、造福千秋发展梦----著名的都江堰 1.阅读教材,找出都江堰修筑的时期、人物、地位、功能、影响。 材料二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1)材料一、二反映的是哪一项水利工程?是由谁主持修建的?有何功能? (2)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与周边农业发展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该如何更合理地保护和使用它?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自主建构】 【巩固练习】 1.(2016•山东德州)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战国七雄争霸史实;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大变革等历史现象的研究分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 【教学重点】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春秋战国时代的发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着改革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二、新课学习 (一)战国七雄

教师:为什么叫战国 学生:《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当时就有战国的称谓,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还没有变化,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 教师:结合文章找出重点。 教师:战国七雄的历史特征是什么? 学生:兼并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更残酷,有统一的趋势。 教师:七国的形成指的是那七雄? 学生:齐、楚、燕、韩、赵、魏、秦。 多媒体展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图。 教师:魏国发兵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允救援,以促韩国竭力抗魏国。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国之困。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马陵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多媒体展示马陵之战图。 教师: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保卫歼灭战,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期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多媒体展示长平之战图片 教师: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一说山东菏泽,一说河南长垣)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多媒体展示桂陵之战图片 教师:“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韩非子》 教师:战争的结果怎样?

第五课第一框隐私和隐私权教案

教学难点:保护隐私的意义:澄清隐私就是丑事的错误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导入新课:根据引言导入。 第五课隐私受保护(板书) 第一框隐私和隐私权(板书) 一、人人有隐私(板书) 1、隐私的含义(板书) 教师导入小红的故事,我们在座的一些同学,可能在刚上初中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困惑,谁能讲清这里的道理吗?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这里牵涉到隐私问题,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秘密,这就是隐私。那么,什么是隐私?隐私是指公民不愿意为人所知或不愿意公开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私人信息、个人私事、私人空间(教师依据教材46页的内容讲解,要求学生划书)。以我们学生为例,我们的通信、日记、身体隐疾和家庭住址都属于隐私。以往我们对隐私的概念十分陌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将隐私与不光彩的事联系起来,认为隐私就是丑事。下面我们来一场小小的辩论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隐私不是丑事(板书) 活动:小小辩论会 目的:通过辩论,澄清隐私就是丑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 要求: (1)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隐私就是丑事;反方:隐私不是丑事。 (2)教师进行课前辅导,提供必要的材料。 (3)教师小结点评引出下一话题。提问:法律为什么要保护个人隐私? 3、保护隐私的意义(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归纳保护隐私的意义或必要性:是人独立自由的需要:是人们对自身安宁和安全的需要:是建设以人为本、崇尚人性与个性的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让自己的心灵有个家的权利(板书) 1、隐私权的含义(板书) 活动:报社侵权案 目的:通过分析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隐私权。 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对书中的问题(增加一个问题:国家为什么要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报社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可以维护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那么,公民的隐私权包括哪些内容哪? 2、隐私权的内容(板书)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教师导入案例),提问:你同意哪一种看法?为什么?这一案例体现了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权的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派出所在没有搜查证的情况下,搜查公民住宅是非法的,侵犯了公民的住宅权。(教师结合“相关连接”讲解搜查权的相关知识) 教师板书:私人生活安宁权 这是隐私权的一种,除此以外公民还享有个人信息保密权,如公民可以依法不公开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关系、储蓄密码等,并禁止他人非法搜查、传播和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

第七课第一框说课稿

《第七课拥有财产的权利第一框财产属于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五部分): 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当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三目内容组成。主要协助学生了解属于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必须是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的涵义,我国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利剑“。 2、课标依据:本课所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对应部分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该部分的内容标准时:“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使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3、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珍惜国家、集体、他人、自己的财产,敢于、善于同侵犯财产的行为作斗争。 (2)水平目标:鉴别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的水平。 (3)知识目标:了解公民的合法财产及财产所有权的含义;明确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及财产所有权的重要意义和方式。 4、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5、说学情: 因为各种原因,有些未成年人采用抢劫、盗窃等手段侵占他人财产、危害社会和他人利益,对此,必须增强法制教育,以减少侵权事件的出现。所以,有必要对未成年人实行采用正当方式获得财产的教育,有针对性地提升未成年人的法律素质。通过教育不但使未成年人了解相关知识,而且能够爱惜国家财产和他人合法财产。 二、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培养人道德品质的重要学科,良好品德的形成来源生活实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①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等,直观形象,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分析信息的水平。 ②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水平、探究水平、活动组织水平。 ③集体讨论法: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实行集体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协助的精神。 2、说学法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意识地注意学习方法了,也渴望着通过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成绩,但是还必须对他们实行准确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地“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水平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我想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的互动,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创设一个生动活泼,民主平等,和谐发展的思想政治学习课堂。 三、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师出示课题。 2、讲授新课: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力求突出教材的重点,明确难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够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

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七课第一框

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七课第一框 《走近法律》教学设计 临西一中王宏一、设计理念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对规则、法律的认识和态度有偏差,法制观念尚未牢固树立,好奇心和模仿心理强,容易受环境影响,社会阅历浅,辨别能力不强,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受到种种不良诱惑和非法侵害,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方面的认识和行为能力都有些偏差。新课程要求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的理念,本课力争突出培养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1.本课依据的课标是“成长中的我”的第三部分“学法用法”中:“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本课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有规则、懂规则、守规则十分重要,而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生活中处处有规则,并区分法律与道德、纪律的不同。 3.通过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让学生从行动上学法、用法、爱法、护法。 三、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里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因为教师、家长、学校要他遵守所以才遵守,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

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并进而了解法律也是一种特殊的规则,从而树立起最基本的法律意识。 四、教学目标 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2.引导学生培养自觉遵守各种规则和法律的能力。 3.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 2、难点:培养尊规、守纪,提高懂法、爱法、守法的意识。 3.确立依据:根据教材以及课程标准,确立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实际情况,确立了教学难点。 六、教学方法 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把在计算机中的文字、图形、图象、动画等多种信息传播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设计 第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让学生回顾一至四课的重点内容,每一课用一个向上意识的词链接在一起,如:自尊、自立、自强,并分别解释;接下教师让全体学生随意说这四个词,可能读音杂乱,随后教师立下一条规矩,要求一齐像喊口号或其它整齐的语词和节奏来读。读齐:(1)激发起学习情趣,(2)由此规矩的效果,有认识地向“规则”方向引领。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一课时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掌握战国七雄的由来及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 3、了解都江堰的建造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析并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适应时代的需要、用于投身改革的人,一定会受到后世的尊敬。

【教学重点】 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 【教学难点】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图片。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在震区,许多建筑物倒塌,而处于震区的这一水利工程却没有损毁和垮塌。经过专家的考察和评估,结论是整个水利工程是安全的。人们不禁为这一建于22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感到惊叹。 这一水利工程的名称是什么?是谁建造的?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进入新课: (一)比较历史地图,激发学史兴趣 通过出示《战国形势图》回答如下问题: (1)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 (2)“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大国,它们分别在什么位置?各在哪里建都? (3)春秋时期大国晋国哪里去了,韩、赵、魏是怎么来的?“田氏代齐”又是怎么回事? (4)战国起止时间怎样?这一名称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把这一时期称为战国? (二)讲述历史故事,阅读历史材料,感悟历史 1、战国时期有许多著名战役,让学生讲述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历史故事; 2、结合教材内容归纳: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重要特点? 4、让学生思考:当时的人们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5、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残酷性。 (三)分析历史内容,培养理解能力 1、商鞅变法 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到了战国时期,各国掀起了变法运动。

七下第五课第一框

七下第五课第一框《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会正确分析自己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各种挫折,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能力目标:学会遇到挫折时,能够正确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学会辨析面对挫折的三种不同的态度和结果。 知识目标:挫折的含义;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了解造成挫折的多种因素及对挫折的不同态度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教学重点:辨析面对挫折的三种不同的态度和结果,学会选择坚强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人生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人的活动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教学方法:分析法,情境导学法,分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很高兴能和七年级×班的同学一起学习,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大家多少会有一些紧张。为了缓解这种紧张的气氛,我们先来说一些轻松的话题──大家平时都上网吗?上网都做些什么呢? 学生:看视频、听歌曲、查资料、聊天、玩游戏…… 教师:我平时也上网,如网上购物、聊天、玩会儿小游戏,不过我的聊天对象多以中学生为主,我和我们学校各个年级的学生都有联系,而且我有时也和一些不认识的中学生朋友聊天,我们的聊天多以电子邮件的方式来进行,这不前几天我就收到了一位中学生朋友的一些来信,今天我想把我和这位同学的聊天内容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 (选出一位学生来扮演这位中学生──王小毅) 1.展示王小毅的来信(之一)(由扮演者来阅读)

“大海啊他全是水,蜘蛛啊他全是腿,辣椒啊他真辣嘴,认识您啊真不后悔。在您的生日到来之际,诚挚地献上我的三个祝愿:一愿您一帆风顺;二愿您心想事成;三愿您万事如意。” 2.提问:一帆风顺、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真的能实现吗?为什么? 3.学生回答:(略) 4.教师归纳:一帆风顺、心想事成只是我们的一种美好的祝福,但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人生难免有挫折(板书) 通过学生祝福语引出要讲内容──人生难免有挫折。(板书) 【设计意图】开篇激趣。 二、学习新知 (一)展示我的一段经历 11岁时,数学单元测验得了59分,心情无比沮丧。(伤心) 12岁时,玩伴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破后跑了,被邻居冤枉是我打破的,很气愤。(气愤)14岁时,参加镇里的演讲比赛,由于紧张,忘了很多词,最后没有得名次。因此很多年都没敢上台演讲。(紧张) 16岁时,中考失利,与重点高中分数线差5分,上了普通师范学校,一段时间内自暴自弃。(消极) 教师:从老师的经历中,大家能感受到我遇到这些失利、失败和阻碍时的心情吗?那是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伤心、气愤、紧张、消极。 教师:其实的每一次经历就是在遭遇一次挫折,那么什么是挫折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