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导学案(含答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 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 (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然而,从1973年起苏联的军费就超过了美国。1971年,苏联军费支出为740亿美元,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了解苏联的几次改革造成的影响;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了解苏联解体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改革失败的原因,让学生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 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中,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为俄罗斯总统。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为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许?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础知识;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培养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历史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苏联解体等史实,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以及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增强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教学难点】 东欧剧变的实质。 一、新课导入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约七十年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重新升起,这标志着列宁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在此之前两年多时间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像多米诺骨牌那样相继垮台。历史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世界政治地图上,苏联、东欧这一大片红色已成为旧迹。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战后的几

十年里经历了怎样的变革?又为什么会最终解体呢? 二、课堂活动 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教师讲解“经互会”建立的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回答“经互会”建立后的影响。 2.教师讲述中苏建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学生预习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与改革,教师提问: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学生自由发言,能够说明自己的观点即可。 教师过渡:赫鲁晓夫的改革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且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苏联模式和苏联领导人的改革不但影响到了自己的发展,还影响到了整个东欧,那么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又怎么样呢? 目标导学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教师讲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原因:直接原因是经济出现了困难,根本原因则是照搬的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显现。东欧国家被束缚在苏联主导的集团体系中,难以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提问: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的情况怎样呢?学生阅读后作答,教师总结: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伴随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剧变后的东欧各国,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而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1991年底,苏联解体。提问:东欧各国的风云突变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请从内、外两方面思考。学生思考后作答,教师总结:内因:照搬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显露,这是根本原因;东欧各国改革出现失误,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是直接原因;外因: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改革,在外交上放松了对东欧各国的控制;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等。 2.启发学生思考:苏联解体的实质是什么?学生讨论后作答,教师归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最新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设计

2020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二战后五十多年来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讨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与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列表、制作示意图,反映美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大致情况,培养学生根据图表、数据说明有关历史现象的能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从而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内涵,领会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

原因。 难点: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受制于政治形势。战后美国经济的周期性发展,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讲授新课: 把“硅谷”并作简单介绍,以景触情,激发学生学习“美国经济的发展”的兴趣,提问“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由此导入新课。 先指导学生看书,制表来概括本课主要内容。 时期 表现(特点) 原因 五六十年代 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繁荣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 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经济发展环境 七八十年代 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经济发展弊端显露;受到危机严重打击 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90年代 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改革社会经济; 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 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一、战后的繁荣 原因: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经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1949年,苏联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经互会”,有利于恢复发展东欧各国经济,但是也有利于苏联加强对东欧各国的控制。 2.1949年,新中国成立,与苏联建交,掀起学习苏联高潮。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苏联模式弊端:政治:高度集权,党政不分,忽视民主和法制;经济:实行单一公有制和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实行指令性经济计划等 改革者内容评价 赫鲁晓夫(侧重工业改革)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实行农产品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 的经济体制弊端,存在严重偏差 勃列日涅夫(侧重军事改革)推行新政策,加速科技进步 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加强经济刺激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 戈尔巴乔夫加速经济改革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倡导“公开性”“政治多元化”经济危机加重 使人们思想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三、东欧剧变 1.背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出现严重问题,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东欧各国实行政治多元化。 2.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3.表现: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四、苏联解体(1991.12.25)——社会主义运动重大挫折,两极格局结束 1.原因: (1)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根本原因) (2)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错误路线和政策;(直接原因) (3)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 (4)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抬头; (5)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激化; (6)西方和平演变和西方势力的影响(外部原因)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名师教案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名师教案 一、课标内容 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二、教学目标 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改革与发展、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本史实。 目标2:阅读教材,归纳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史实。 目标3:阅读教材及材料。了解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的改革与东欧剧变;探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并思考对我国发展的启示,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能力。(重点、难点) 三、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播放视频: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去了总统职务。此后没过多久,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从此,苏联正式解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事件的发生。 2.讲授新课 (1)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一 【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改革与发展、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本史实。

师讲述东欧范围,并让学生观察PPT上东欧范围。 “东欧” 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成员。 出示任务:任务二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归纳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史实。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经互会”的建立; ●全方位内部改造; ●中苏互助; 师展示经互会旗图片,斯大林图片、斯大林与毛泽东图片。并注释。 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为榜样,展开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出示任务:任务三 【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说出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苏联经历了哪几位领导人的改革。 学生阅读教材,说出。 生: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 【合作探究】2.阅读教材,归纳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有什么作用,结局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 生:政治: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农业:发动垦荒;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精减机构。 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有一定成效 结局:未从根本上突破,最终失败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课件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课件 《钢铁长城》 教学目标 1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的成功研制和现代化海军的多兵种建制; 国产飞机的不断更新换代和战略导弹的威慑力量;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导弹部队建立的历史及其发展壮大的趋势 2、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收集整理海、空军和 导弹部队发展过程的资料,体验国威军威;钢铁长城形成的原因,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3.祖国民族日益强大与军力增长的相互作用,标志着新中国国际地位正在不断提高起来,成为炎黄子孙振奋精神、继续图强的强大动力;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重要保证,青年学生应该树立起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现代化海军、空军的建立和发展 教学难点人民海军的建立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导弹与炮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联系:都要经过发射操作。区别:导弹与炮弹相比,科技含量高许多,威力也大了许多。)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从“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到炮兵部队的建立,再到导弹部队的形成,这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们的钢铁长城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我们可以从这个过程中了解到哪些有趣的历史知识和军事知识呢?请大家阅读课文。(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 1人民海军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华东军区海军→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教师强调:1949年4月,蒋介石集团土崩瓦解时,有一部分国民党海军宣布起义,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投诚。于是第一支人民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就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了。 220世纪50——70年代,人民海军有哪些发展?(我国自行研制成功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等,陆续装备到海军部队,还多次远洋航行,圆满完成了科学考察和出访外国的任务。) 3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有哪些提高?(不断补充新型舰艇,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17页《中国人民海军》出访路线图,受人民军队的军威。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优秀教案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以下内容: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后东欧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戈尔巴乔夫改革加剧了社会危机;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819”事件;《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1991年底,苏联解体。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感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及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及结果,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否从实际出发,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通过观看历史影像资料等感知东欧剧变的过程,概况,从而理解东欧剧变的实质,正确认识东欧剧变的原因。 2.运用直观教学法,了解苏联解体的过程;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应从中吸取的历史教训。 3.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有关内容的同时,观察当今的国际形势,培养学生观察世界形势,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从而正确把握历史发展方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因而是必要的,以此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感情和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 2.赫鲁晓夫改革很多方面脱离了苏联国情,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方向,结果都失败了。这说明改革需要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从实际出发,不可一味地照搬他国经验。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要吸取其教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