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临床常见微生物标本采集方法@

(12)临床常见微生物标本采集方法@
(12)临床常见微生物标本采集方法@

临床常见微生物标本采集方法

血培养标本采集方法

一、概述

当微生物侵入血液迅速繁殖超出免疫系统清除这些微生物的能力时形成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血液和骨骼的细菌学培养对菌血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菌血症按病程可分为一过性菌血症、间歇性菌血症、持续性菌血症。菌血症患者多为间歇性菌血症,病原菌周期性出现在血液中,随之为无菌时期。不管临床症状经历的严重程度,患者血液中病原菌浓度相当低,因此要求临床多次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培养,但24小时内一般不超过3次。菌血症是临床医学急症,应尽快采集血液进行培养。

二、采集指征

发热(大于等于38°)或低体温(小于等于36°),寒战,白细胞计数增多(大于10×109L,特别有核左移时),皮肤黏膜出血、昏迷、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及呼吸加快,血液病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当患者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体征而临床可疑菌血症时,应采集血液培养。新生儿可疑菌血症可增加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对入院危重感染患者应在未进行抗菌药物治疗之前及时做血培养。

三、采集方法

1、物品准备:专用血培养瓶【一套血培养包括需养血培养瓶(蓝色帽)、厌氧血培养瓶(红色帽)】、棉签、碘伏、压脉带、20ml注射器、橡胶手套。

2、操作流程:配戴帽子口罩,手消毒,核对检验申请单和患者。选择采血部位,清洁消毒采血部位皮肤,松开压脉带,打开血培养瓶塑料盖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用0.5%碘伏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消毒区域直径达5厘米以上,涂擦穿刺皮肤两

遍,作用2分钟待干燥。对碘过敏者可以用75%酒精消毒,待酒精挥发干燥后采血。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血液从橡皮塞处注入血培养瓶内,混匀以免血液凝固(采血量:成人采血量是每瓶10ml,小儿2-5ml。其中新生儿约0.5ml左右,一般只抽一瓶需养瓶进行培养,无需常规做厌氧瓶。)立即送检(全自动血培养的专用培养瓶注入血液后不需再消毒瓶塞,也不用再盖塑料盖,直接送检)。

四、血培养次数和采血时问

1、采血应该尽量在使用抗菌药之前进行,在患者发热期间越早越好,以发热高峰前1小时内或病人寒战和发热开始时采集为宜。在30-60分钟内或同时于不同部位采集2-3份血标本(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视为单份血培养)。在采取血培养后的2-5天内,不需要再重复采血培养,因为进行治疗后的2-5天血液中的感染细菌不会马上消失。

2、怀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根据是否保留血管内导管采取不同采集方法:

保留导管:中央导管采血1套加外周静脉采血1-2套。

不保留导管:从外周静脉采血1-2套培养,加中央导管尖端段5cm进行半定量培养。

中央导管采血方法:夹闭中央导管,使用75%乙醇消毒中央导管接头2遍,待干,采血。

中央导管尖端段5cm采集方法:穿刺部位使用皮肤消毒剂消毒后拔除中央导管,使用无菌剪刀剪去导管尖端5cm置入干燥试管或血琼脂营养平皿送检。切勿放入营养肉汤管中送检。

五、操作注意事项

1、从静脉采血,不建议从动脉采取,在穿刺前或穿刺期间,为防止静脉滑动,可戴乳胶手套固定静脉,但不可接触穿刺点。

2、用注射器无菌采血后勿换针头直接注入消毒后的血培养瓶。

3、多次采血应在不同部位的血管穿刺以排除皮肤菌丛污染的可能。

4、在同时需要采集外周静脉与中央导管血标本时,须先进行外周静脉穿刺采血,以确保可以采到足够量的血标本;定量培养时,如果外周静脉采血每个培养瓶不足10 ml血量时,中央导管采血总量以及每瓶的采血量必须调整到与外周静脉的采血量一致;外周静脉与中央导管血标本的采血时间间隔≤10分钟。并在血培养瓶上标注采血时间和部位(中央导管或外周静脉)。

5、血标本接种到培养瓶后,轻轻混匀以防血液凝固。放入标本箱内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需室温保持,切勿冷藏。

伤口分泌物培养标本采集方法

一、概述

组织或器官的化脓性感染,其病原菌的来源可以分为两类:内源性(感染源是炎症局部周围器官中的正常菌群)和外源性(感染源是存在于外界的微生物)。

二、采集指征局部组织或器官有化脓性感染表现,应进行细菌培养。

三、开放脓肿采集方法物品准备:换药包、无菌拭子、生理盐水、橡胶手套

操作流程:用无菌盐水擦去表面渗出物,用拭子深入溃疡基底部或边缘部,采集两个拭子,分别做培养和革兰染色,也可对渗出物做需氧培养,开发病灶不能做厌氧培养。

四、注意事项:

1、对大多数开放伤口,采集前应先清创,去除表面菌群。

2、除非有渗出物,干燥、结痂伤口一般不做培养。

3、闭合脓肿应取穿刺物和脓肿壁标本。开发脓肿处理同开放性伤口。

4、不要仅仅送检脓液,应在病灶活动区域或基底部采集标本,最好是组织标本。

五、标本送检和验收: 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如果在1 h不能培养,应将标本冷藏。

尿培养标本采集方法

一、概述

尿路感染是指尿道内有大量微生物繁殖而引起的尿路炎症。尿路感染并非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尿液的细菌学检查对尿路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正常人体内的尿液是无菌的,而外尿道有正常菌群寄居。尿液经尿道排出时受到尿道中细菌的污染而混有细菌,但细菌数不超过103cfu/ml。患有泌尿系统感染时,尿中的菌数高于104~105cfu/L,因而可以此界限作为诊断泌尿系感染的依据。

二、采集指征:有下列体征之一者,应进行尿培养:(1)有典型的尿路感染症状;(2)肉眼脓尿或血尿;(3)尿常规检查表现为白细胞或亚硝酸盐阳性;(4)不明原因的发热,无其他局部症状;(5)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出现发热;(6)膀胱排空功能受损;(7)泌尿系统疾病手术前。

三、采集方法

标本采集应力争在未使用抗生素之前或停用抗菌药5d后留取尿液,尿液在膀胱内应停留4h以上,使细菌有足够的时间繁殖。常用的采集方法包括清洁中段尿法、耻骨上膀胱穿刺法、直接导尿法及留置导尿管收集尿液。

留置导尿管收集尿液:物品准备:一次性专用无菌塑料杯(未留标本之前不要打开杯盖)、棉签、碘伏、注射器、手套。

操作流程:先消毒导尿管外部,按无菌操作方法用穿刺导尿管吸取5-10ml尿液,置于无菌试管中送检。

标本运送: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室温保存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4°C保存不得超过24小时。

四、操作注意事项

操作时应防止混入消毒剂。不能在尿液收集袋中采集尿液,导尿管末端的尿液也不能用于培养。

常见微生物标本的采集

常见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处理与检测 标本采集的基本原则:尽早采集、根据可疑的病原体,选择不同采集时机和标本种类、在抗生素应用前采集、遵守无菌操作、正确保存和运送。容器应密封不易碎,标本不得污染容器的口和外壁。 1.血液标本正常人的血液是无菌的。当细菌侵入时可引起严重的菌血症或败血症。 一般情况下在患者发热初期或发热高峰时采集;持续性菌血症可随时采集;间歇性菌血症,应预测其体温上升期进行采血。一般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2~3次;多部位采集,如两侧肘静脉或动、静脉同时采取;对于已使用抗生素而无法停止的患者,也应在下次用药前采取。在感染局部的附近血管中采血,可提高阳性率。采血量成人一般5~10ml,婴幼儿1~2ml。 采集的血液标本注入培养瓶中先进行增菌培养,培养基和血液标本量的比例应>10:1,将血液中的各类杀(抑)菌物质充分稀释。需氧菌常用培养基有胰酪蛋白大豆胨肉汤和葡萄糖酚红肉汤等,常加入对氨基苯甲酸(PABA)50μg/ml中和磺胺类,青霉素酶2单位/ml破坏青霉素类,硫酸镁中和链霉素、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新霉素及多粘菌素等抗生素。加入0.03~0.05%的聚茴香磺酸钠(sodium polyanethol sulfonate, SPS)可抑制血清中的抗菌物质,并对氨基糖苷类和多肽类抗生素有灭活效果。并加入Ⅹ、Ⅴ因子等生长因子。 培养瓶每天观察一次。如发现①培养瓶内液体浑浊;②血球层上面出现颗粒状的生长物,并且有自下而上的溶血;③有明显的凝块;④液体表面有菌膜,培养液清晰或浑浊等,表明有细菌生长。直接进行涂片染色初步报告。同时分别接种血平板、巧克力(色)平板,普通培养和5%CO2 35℃培养。也可直接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无细菌生长迹象的培养瓶孵育至第7d,接种血平板、巧克力(色)平板,分别进行普通培养和5%CO2环境35℃孵育24h。为了提高检出的速度,在培养的第2~3d时应移种一次。 有厌氧菌感染时,同时注入需氧瓶和厌氧瓶,厌氧培养基通常用硫乙醇酸盐培养基、牛心脑浸液肉汤等;培养液中有刃天青,无氧时无色,有氧时呈红色。需氧瓶和厌氧瓶同时浑浊,或需氧瓶无生长而厌氧瓶液体浑浊,提示厌氧菌生长。分别接种血平板和厌氧血平板,置需氧和厌氧环境中,如果都只生长1种细菌,则为兼性厌氧菌;如果仅在厌氧环境中生长,可以直接报告“有厌氧菌检出”。 若长期应用抗细胞壁类抗生素,应考虑细菌L型存在,将血液接种高渗培养基中,分别进行需氧、厌氧和5%CO2环境培养。每周移种2~3次于高渗固体培养基上,观察有无细菌L型菌落生长。 2.呼吸道标本 正常上呼吸道有正常菌群。下呼吸道正常情况下无细菌或仅有少量细菌侵入

微生物标本采集 送检及处理原则

微生物标本采集、送检及处理原则 一、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 1、病程早期、急性期或症状典型时,使用抗生素前。 2、无菌采集应无污染,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3、根据目的菌的特性用不同的方法采集适量标本,采集量不应过少。 4、注意在不同病程采集不同部位标本。 5、采集标本时要防止传播和自身感染。 二、标本的处理: 1、标本保存在4℃环境中,在2h之内送检。脑脊液则要在25 ℃保存,用于细菌培养的标本保存时间不应超过24h。对环境敏感的细菌应保温并立即送检。 2、标本中可能含有致病菌,必须注意安全防护。切勿污染环境。对于烈性传染病标本运送时更要由专人运送,严格按规定包装。 3、厌氧性标本应放在专门的运送瓶或试管内运送,有时可直接用抽取标本的注射器运送。 Ⅰ血液及骨髓标本: 血液标本的细菌培养是诊断菌血症或败血症的基本方法。如从患者血液中检出细菌,一般应视为病原菌。 常见的病原菌主要有金黄色或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A、B群、肺炎链球菌等)、肠球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脑膜炎奈瑟菌、伤

寒及副伤寒沙门菌和厌氧菌等。 1、采血时间及次数 2、抽血部位及抽血量 3、报告方式:培养5d无菌生长者报告“培养5d无菌生长”。 查见细菌报告菌名和药敏结果。 4、菌血症、败血症的诊断标准:1)两次培养均出现同一种细菌(可排除污染); 2)发病星期后血中抗体滴度上升。 Ⅱ脑脊液标本: 脑脊液的细菌学检查对于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正常人的脑脊液是无菌的,检出细菌提示有细菌性(急性化脓性、结核性等)脑膜炎。 常见的病原菌主要有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链球菌(A、B群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结核分枝杆菌等。 1、涂片检查: (1) 一般细菌涂片检查:例如:革兰阴性、凹面相对的球菌,可能是脑膜炎奈瑟菌;链状排列的革兰阳性球菌;长丝状等多形态性的革兰阴性杆菌,可能是流感嗜血杆菌。 (2)结核分枝杆菌涂片检查 (3)新生隐球菌涂片检查

标本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临床常用检验标本的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标本的来源,性质,采集方式不同,将直接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1 血标本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采血时机:提前向病人讲解抽血化验检查的目的,方法和采集标本的时机,根据检验的不同要求,采血的时间也不同: 1)空腹抽血适宜作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生化检验。禁食时间约12小时,时间过长易引起低血糖虚脱。 2)餐后2小时,上午8-9时抽血,可做血液内激素测定及餐后血糖测定。 3)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16-24小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达峰值;30-60小时乳酸脱氢酶(LDH)达峰值,维 持3-6d。 4)血清淀粉酶起病后6~12小时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到高峰,一般持续3~5天后下降,超过500U(Somogy法)即有确诊价值。 5)留取血细菌培养标本时,应在病人体温达38.5度以上时抽取血标本,阳性率较高。 (2)采血部位 1)动脉采血:常用采血部位股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等。由于动脉压力高,危险性较大,故采血后按压穿刺点5-10分钟。 2)静脉采血:是最常用的采血方法,可选择的表浅静脉多,要求护士必须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可选择较大的静脉穿刺,争取 一次操作成功。 3)毛细血管采血:只需很小量标本,多在手指,足趾或足跟等部位采血,如全血细胞计数,快速血糖,血脂等检验,或婴幼儿。(3)采血器材:a,注射器,B,真空采血器: (4)标本的类型:血标本有三类:即全血,血浆,血清。 1)全血:用抗凝剂。 2)血清:不用抗凝剂。常用于多种生化分析,如蛋白质,脂类,无机盐,酶,肝功能,肾功能检查。 3)血浆:有多种抗凝剂。用于红细胞积数,红细胞比容,血沉,血型鉴定,血红蛋白电泳,交叉配血等。 (5)操作重点 1)止血带的应用,一般止血带捆扎不要超过1分钟,时间过长,将影响结果。 2)当病人进行输液治疗时。切忌在有静脉穿刺针的肢体上采集血标本,以免影响检验的真实结果。 3)注射器采血后。应先取下针头后再沿试管壁将血液缓慢地注入试管中。 4)操作完毕按要求处理注射器等污染物品。 5)有抗凝剂的血标本要充分摇匀,防止凝血。 尿标本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方法: (1)导尿法:用导尿管导尿,取10—15毫升尿业盛于无菌容器中送检。

微生物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及注意事项

微生物检验标本的正确采集及注意事项 正确采集临床微生物标本,直接影响到微生物培养鉴定结果。据相关统计:微生物标本的检测误差来源:80%来源于分析前20%来源于分析中和分析后其它检验样本的检测误差来源:45%分析前10%分析中(仪器))45%分析后.检验标本采集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分析前的误差来源所占比例的这个数据是惊人的,在我们的大型医院都存在这个问题,而在我们医院应该不会低于这个数据。 可靠的检验结果可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为临床科学用药和成功的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是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延缓细菌耐药,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监测医院感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为此应正确采集各种细菌学标本。 一、血液标本的采集 1、采集方法 (1)75%酒精清洁局部皮肤。 (2)待皮肤干后,再用2%—2.5%碘酒从穿刺点中心部位开始消毒,范围不应小于5cm (直径),且不能用手指触摸消毒后的皮肤。 (3)皮肤碘酒干后(约1min),穿刺采集血液,采血量成人5-10ml,婴幼儿1-5ml。 (4)采血后立即在床旁接种培养瓶,并迅速轻摇,充分混匀防止凝固,但又不可剧震以防溶血。 2、注意事项 (1)怀疑菌血症应尽早采血,体温上升(38.5℃)采血可提高阳性率,但也要防止因等待而延误时机。 (2)对已经使用抗菌药物,而又不能停药者,应在抗菌药物浓度最低时采集也即在下次用药前采血。切忌不要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取血标本,也不能从静脉导管及动脉插管中取血。 (3)培养基与血液之比以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生素,抗体等杀菌物质;有人主张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人,培养基与采血量之比可为20:1或大于这个比例。 (4)近年研究表明,将血液注入血培养基前,更换针头反而易导致污染。 (5)每例至少采血两次,间隔0.5-1h,以利于提高阳性率和区分感染菌与污染菌。 (6)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及布鲁氏病的病人,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除在发热期采血外,并要多次采血(24h 3-4次)和增加采血量(可增加10ml)。 (7)采血后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可置室温,而不能放置冰箱。 (8)如临床表现很似败血症,而血培养多次阴性者,提示考虑厌氧菌和真菌感染的可能。 二、呼吸道 1、痰标本 (1)采集方法 ①清晨起床后用凉开水漱口多次,以除去口腔内大量杂菌,用力咳出肺深部的脓痰,置于清洁干燥容器中或无菌管中送检。 ②痰量极少者可用45℃ 3%-10%的氯化钠溶液约25ml雾化。对于咯痰量少的幼儿,可轻轻压迫胸骨上部的气管,当其咯痰后用无菌棉棒采集标本。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注意事项一 .血液标本1.血液标本采集应尽可能抽取患者动、静脉血管中血液。 2.血液标本采集自留置管、中心静脉导管内,应在申请检验单上注明。 3.不管临床症状经历的严重程度,但患者血液中病原菌浓度水平相当低,因此临床应多次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培养,但24h内一般不超过3次,成人每次血量10~20ml,可提高检出率。二 .呼吸道标本1.上呼吸道标本 A.咽拭子:用无菌棉拭子直接擦拭咽后壁、扁桃体、或假膜边缘处。 B.口腔内溃疡:用无菌棉拭子直接在溃疡处采集标本。 C.鼻拭子:用无菌棉拭子插入鼻孔约 2.5cm,接触鼻黏膜采集。 2.下呼吸道标本采集①自然咳痰法:A.患者早上起床后用清水漱口,不要刷牙,收集从下呼吸道咳出的第二口痰,吐在塑料痰盒中。 B.痰量少或无痰的患者可采取雾化吸入10%NaOH水溶液,使痰液易于排出。 C.对于咳痰量少的幼儿,可轻轻压迫胸骨上部的气管,使其咳嗽,待咳嗽后用无菌棉拭子采集标本。②气管镜下采集法:用气管镜在肺炎病灶附近用导管吸引,或者使用支气管刷直接取得标本,但这种方法患者有一定痛苦。三 .尿液标本 1.导尿虽然可以减少污染,但多次重复导尿可造成逆行感染,因此多采用中段尿,简单易行,又无感染的危险。通常取晨起第一次尿送检。 2.女性:成年女性外阴部以肥皂水清洗,再用无菌水洗净,用无菌纱布擦拭,然后排尿弃去前段尿,留取中段尿3毫升,置于无菌容器内。 3.男性:用肥皂水清洗尿

道口,后用清水洗后取中段尿。包皮过长者为防止包皮内细菌污染,可将包皮翻开冲洗后再取中段尿。4.儿童:采集中段尿较困难。如尿中细菌明显增多,高度怀疑尿路感染,无细菌则可否定,细菌数中度增加时,有必要用膀胱穿刺术或导尿采集尿液。 5.为确定菌尿是否来自肾脏,可通过膀胱镜,输尿管插管采集左右肾盂尿。四 .大便标本1.自然排便采集法:自然排便后,可挑取新鲜粪便中有脓血、黏液部分的粪便约2-3克,粘液状大便取絮状物,盛于无菌的容器中或置于保存液中送检。 2.直肠拭子法:适宜不易获得大便或排便困难的患者及幼儿。方法是将拭子前端用无菌甘油盐水湿润,然后插入肛门约4-5cm(幼儿约2-3cm)处,轻轻在直肠内旋转,檫取直肠表面粘液后取出,置于无菌试管或保存液中送检。 3.采集大便标本应在急性期,使用抗生素前进行,并要采集新鲜粪便。五 .生殖道标本 1.男性应冲洗尿道口,采集从尿道口溢出的脓性分泌物或用男性专用拭子插入尿道内2-4厘米取分泌物。 2.前列腺液可用前列腺按摩法采集标本于无菌试管。 3.女性则用窥器扩张阴道,用无菌棉拭子可根据临床需要采集阴道、宫颈、宫内分泌物。六 .脓液及创伤分泌物标本尽可能在应用抗生素前采集标本。当创伤出血时,敷用药物在2小时内以及烧伤在12小时内不应采集标本。采集标本时应注意分泌物的性状、色泽和气味。标本采集需注意无菌操作,及时送检。 1.开放性感染和已破溃的化脓灶标本采集前先用灭菌生理盐水

临床常用检验标本的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临床常用检验标本的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1 血标本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采血时机:提前向病人讲解抽血化验检查的目的,方法和采集标本的时机,根据检验的不同要求,采血的时间也不同: 1)空腹抽血适宜作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生化检验。禁食时间约12小时,时间过长易引起低血糖虚脱。 2)餐后2小时,上午8-9时抽血,可做血液内激素测定及餐后血糖测定。 3)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16-24小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 )达峰值;30-60小时乳酸脱氢酶(LDH)达峰值, 维持3-6d 。 4)血清淀粉酶起病后6~12小时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到高峰,一般持续3~5天后下降,超过500U (Somogy 法)即有确诊价值。 5)留取血细菌培养标本时,应在病人体温达38.5度以上时抽取血标本,阳性率较高。 (2)采血部位 1)动脉采血:常用采血部位股动脉,桡动脉,足背动脉等。由于动脉压力高,危险性较大,故采血后按压穿刺点5-10分钟。 2)静脉采血:是最常用的采血方法,可选择的表浅静脉多,要求护士必须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可选择较大的静脉穿刺,争取一次操作成功。 3)毛细血管采血:只需很小量标本,多在手指,足趾或足跟等部位采血,如全血细胞计数,快速血糖,血脂等检验,或婴幼儿。 (3)采血器材:a, 注射器, B ,真空采血器: (4)标本的类型:血标本有三类:即全血,血浆,血清。 1)全血:用抗凝剂。 2)血清:不用抗凝剂。常用于多种生化分析,如蛋白质,脂类,无机盐,酶,肝功能,肾功能检查。 3)血浆:有多种抗凝剂。用于红细胞积数,红细胞比容,血沉,血型鉴定,血红蛋白电泳,交叉配血等。 (5)操作重点 1)止血带的应用,一般止血带捆扎不要超过1分钟,时间过长,将影响结果。 2)当病人进行输液治疗时。切忌在有静脉穿刺针的肢体上采集血标本,以免影响检验的真实结果。 3)注射器采血后。应先取下针头后再沿试管壁将血液缓慢地注入试管中。 4)操作完毕按要求处理注射器等污染物品。 5)有抗凝剂的血标本要充分摇匀,防止凝血。 2.尿标本采集方法及注意事项 方法: (1)导尿法:用导尿管导尿,取10—15毫升尿业盛于无菌容器中送 检。 中段尿采集法:是临床上采用最多的方法。女性病人以肥皂水或1:1000新洁尔灭或其它消毒液等冲洗外阴部及尿道口;男性病人应翻转包皮冲洗,用1:1000新洁尔灭消毒尿道口,再用灭菌纱布擦干,让病人排尿,弃去前段尿,收集中段尿10-20毫升于无菌容器内,立即加盖送检。 尿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1)尿常规,妊娠实验等最好留取清晨第一次尿液为宜,因为较浓缩,条件恒定,便于对比,故应向病人详细说明。急诊病人应随时留取标本。

(完整版)临床常见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临床常见微生物标本的采集与运送 唐玉英 正确的标本采集,运送,保存和处理对于微生物检验工作质量至关重要,为了准确检出病原菌,避免漏检与误诊,临床医护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掌握微生物标本的选择,采集,运送,保存及处理的一般原则。 一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 1.早期采集采集时间最好在病程早期,急性期,且必须在使用抗菌药 物之前采集,确保病原菌的检出。 2.无菌操作采集标本时应尽量减少或避免感染部位附近或皮肤黏膜正 常菌群的污染,使病原菌与正常菌群混淆,造成临床误诊。采集的标本 应存放在无菌容器内,容器不能使用消毒剂处理,标本中也不能添加防 腐剂,以免降低病原菌的检出。 3.适量的标本标本量过少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 4.适当的采集方法对于厌氧菌,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采集方法是不 同的,用于厌氧菌培养的标本应尽量用注射器采集抽取物,室温保存, 不能冷藏和冷冻。 5.盛放标本的容器采集标本应存放在无菌,防漏,应带有螺旋盖的容 器内。 二标本的运送 1.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若有延迟也应在2小时内送到实验室,否则会 影响病原菌的检出,一般性的细菌培养标本若需延迟送检时,应置于4 度冰箱保存,且不能超过24小时。 2.临床标本最佳运送时间取决于标本的量,少量液体(小于1ml)或组织

(小于1cm3)应在15~30分钟内送到实验室,较多量的标本置于运送培养基中可放12~24小时,厌氧培养标本原则上是床边接种,如延迟送检,需保存在厌氧运送培养基中,室温保存,不得超过24小时。 三不同标本的采集,运送 (一)血液标本采集,运送 1.血培养指针当患者出现:发热(大于38度)或低温(小于36度),寒战,白细胞增多,皮肤黏膜出血,休克,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及呼吸加快,血液病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具备上述一种或几种体征时,临床怀疑菌血症应采集血液标本进行血培养,对入院危重感染患者应在未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及时做血培养。 2.对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的患者,在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必须同时或间隔短时间内采集2套以上血培养标本。成年患者:推荐同时采集2-3套(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即双瓶双臂同时采集血培养标本),采血量每瓶不少于5ml;婴幼儿患者:推荐同时采集2次(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采血量每瓶不少于2ml。(少于病人总血容量的1%).在采取血培养后的2—5天内,无需重复采取血培养。两个例外:细菌性心内膜炎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 3. 血标本采集的量是影响检出率的最重要的因素。检出率与采血量成比例增长,每增加1ml的血液,病原菌的检出率就会相应增加。儿童患者血液中病原菌浓度较高,血培养量无需等同于成人。采用一对(需氧瓶+厌氧瓶)组合,比采用二个需氧瓶的组合可检出更多的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和厌氧菌。采血量不能满足推荐的量时,应首先满足需氧瓶的

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运送

病原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运送操作规程正确的标本采集,运送,保存和处理对于微生物检验工作质量至关重要,为了准确检出病原菌,避免漏检与误诊,临床医护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掌握微生物标本的选择,采集,运送,保存及处理的一般原则。 一、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 1.早期采集 采集时间最好在病程早期,急性期,且必须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确保病原菌的检出。 2.无菌操作 采集标本时应尽量减少或避免感染部位附近或皮肤黏膜正常菌群的污染,使病原菌与正常菌群混淆,造成临床误诊。采集的标本应存放在无菌容器内,容器不能使用消毒剂处理,标本中也不能添加防腐剂,以免降低病原菌的检出。3.适量的标本 标本量过少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 4.适当的采集方法 对于厌氧菌,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采集方法是不同的,用于厌氧菌培养的标本应尽量用注射器采集抽取物,室温保存,不能冷藏和冷冻。 5.盛放标本的容器 采集标本应存放在无菌,防漏,应带有螺旋盖的容器内。 二、标本的运送 1.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若有延迟也应在2小时内送到实验室,否则会影响病原菌的检出,一般性的细菌培养标本若需延迟送检时,应置于4度冰箱保存,且不能超过24小时。 2.临床标本最佳运送时间取决于标本的量,少量液体(小于1ml)或组织(小于1cm3)应在15~30分钟内送到实验室,较多量的标本置于运送培养基中可放12~24小时,厌氧培养标本原则上是床边接种,如延迟送检,需保存在厌氧运送培养基中,室温保存,不得超过24小时。 三、不同标本的采集,运送 (一)血液标本采集,运送

1.血培养指针征 当患者出现:发热(大于38度)或低温(小于36度),寒战,白细胞增多,皮肤黏膜出血,休克,多器官衰竭,血压降低,c反应蛋白升高及呼吸加快,血液病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具备上述一种或几种体征时,临床怀疑菌血症应采集血液标本进行血培养,对入院危重感染患者应在未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及时做血培养。 2.对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的患者,在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必须同时或间隔短时间内采集2套以上血培养标本。成年患者:推荐同时采集2-3套(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即双瓶双臂同时采集血培养标本),采血量每瓶不少于5ml;婴幼儿患者:推荐同时采集2次(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采血量每瓶不少于2ml。(少于病人总血容量的1%).在采取血培养后的2—5天内,无需重复采取血培养。两个例外:细菌性心内膜炎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 3.血标本采集的量是影响检出率的最重要的因素。 检出率与采血量成比例增长,每增加1ml的血液,病原菌的检出率就会相应增加。儿童患者血液中病原菌浓度较高,血培养量无需等同于成人。采用一对(需氧瓶+厌氧瓶)组合,比采用二个需氧瓶的组合可检出更多的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和厌氧菌。采血量不能满足推荐的量时,应首先满足需氧瓶的需要。 推荐从外周静脉采集血液标本,不推荐静脉留置导管,因其常伴有高污染率。如果必须从留置导管内采血,也应同时从外周静脉采集另外一个血培养标本以帮助阳性结果的判读。 4.血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在采血之前,血培养瓶的橡皮塞需使用75%酒精消毒并干燥。然后再进行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严格按照“酒精、含碘消毒剂、酒精”的消毒步骤操作,并等待足够的消毒时间。严格无菌操作,不允许在皮肤消毒后用手接触静脉,除非带有无菌手套.不推荐采血和接种血培养瓶更换注射器针头;采集后的血培养瓶应在1小时之内送往实验室,血培养瓶在接种前和接种后均不得冷藏或冷冻。 (二)痰培养标本采集,运送 1.痰培养指征 上呼吸道感染包括咽炎,喉炎,会咽炎等都可采集鼻,鼻咽,口咽拭子标本

微生物标本采集大全

微生物标本采集大全 日期:2015-12-17 20:44:38 来源:中华检验医学网点击:21 次 正确采集临床微生物标本,直接影响到微生物培养鉴定结果。可靠的检验结果可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为临床科学用药和成功的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是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延缓细菌耐药,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监测医院感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为此应正确采集各种细菌学标本。 一、血液标本的采集 1、采集方法 (1)75%酒精清洁局部皮肤。 (2)待皮肤干后,再用2%—2.5%碘酒从穿刺点中心部位开始消毒,范围不应小于5cm(直径),且不能用手指触摸消毒后的皮肤。 (3)皮肤碘酒干后(约1min),穿刺采集血液,采血量成人5-10ml,婴幼儿1-5ml。(4)采血后立即在床旁接种培养瓶,并迅速轻摇,充分混匀防止凝固,但又不可剧震以防溶血。 2、注意事项 (1)怀疑菌血症应尽早采血,体温上升(38.5℃)采血可提高阳性率,但也要防止因等待而延误时机。 (2)对已经使用抗菌药物,而又不能停药者,也应在下次用药前采血。切忌不要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取血标本,也不能从静脉导管及动脉插管中取血。 (3)培养基与血液之比以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生素,抗体等杀菌物质;有人主张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人,培养基与采血量之比可为20:1或大于这个比例。 (4)近年研究表明,将血液注入血培养基前,更换针头反而易导致污染。 (5)每例至少采血两次,间隔0.5-1h,以利于提高阳性率和区分感染菌与污染菌。 (6)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及布鲁氏病的病人,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除在发热期采血外,并要多次采血(24h 3-4次)和增加采血量(可增加10ml)。 (7)采血后立即送检,如不能立即送检可置室温,而不能放置冰箱。 (8)如临床表现很似败血症,而血培养多次阴性者,提示考虑厌氧菌和真菌感染的可能。 二、骨髓的采集

试题微生物标本采集与运送

《微生物标本采集与运送规范》培训试卷科室姓名职业得分 一、单选题50分(每题5分) 1. 微生物实验室误差最大的影响因素为: ( ) A. 实验前误差 B. 实验误差 C 验后误差 D. 随机误差 2. 血培养必须在( )内送检 A. 30min B. 1h C. 2h D. 4h 3 血培养的阳性检出率与( )成正比例的关系 A. 温度和时间 B. 采血量和采血时间 C. 采血量和采血套数 D. 采集方法和采血量 4. 某患者采血培养1套,培养结果为“表皮葡萄球菌”,判断这是污染菌还是致病菌,需要( ) A. 增加消毒次数 B. 增加采血量 C. 增加采血套数 D. 延长培养时间 5. 血培养瓶接种前和接种后,放置的最佳温度为( ) A. 0℃ B. 4℃ C. 室温(15~25℃) D. 35℃ 6.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最佳的送检标本为( ) A. 痰液 B.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 C. 咽拭子 D.唾液(口水) 7.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除了做痰培养以外,还应该做( ) A. 血培养 B. 咽拭子 C. 厌氧菌 D. 分泌物 8. 下列申请单中标本采集部位不确定,检验目的不明确,属于不合格申请单的是( ) A. 中段尿培养 B. 痰培养 C. 分泌物培养 D. 脑脊液培养 9. 中段尿标本最常见的影响因素是( ) A. 容易受污染 B. 喝水过量 C.喝水过少 D. 无影响 10. 下列尿液标本中适合做厌氧菌培养是( ) A. 清洁中段尿 B. 留置尿管导尿 C. 耻骨上膀胱穿刺 D. 24h尿 二、多选题25分(每题5分) 1. 下列标本类型中, ( )属于有价值的标本,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鼓励送检 A. 血液 B. 骨髓 C. 胸腹水 D.脑脊液 E. 关节液 2 常用的拭子标本不适合作为送检标本的原因有( ) A. 使用方便 B. 标本量太少 C. 容易干燥 D. 不易接种到培养基中 E. 木(竹)签中含有抑菌物质 3. 下列关于痰液标本采集和运送的做法正确的有( ) A. 采样前应刷牙(不用牙膏)或用冷开水漱口,以避免口腔正常菌群污染 B. 采取晨痰第一口痰最佳,咳痰时应咳取深部痰液 C. 做结核分支杆菌检查时,痰液量应增加 D. 肺部感染患者中有25%~50%可能会有菌血症,因此应同时做血培养 4. 下列关于血培养标本采集和运送的做法正确的有( ) A. 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 B. 如患者已经使用抗菌药物的,应在下次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 C. 应在患者寒战开始时,或发热初起时采集 D. 血培养标本应按“套”采集,采集套数为2~3套,不能采集单一瓶数 E. 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污染,采集后应快送检,如未能及时送检,应放置4℃冰箱保存 5.下列痰培养标本属于不合格标本,应予拒收的有( ) A. 24h内重复采集的痰样本 B. 唾液(口水) C. 咽拭子 D.. 痰液做厌氧菌培养 三、简答题25分 简述微生物样本采样基本原则

微生物标本采集及保存要求

微生物标本采集及保存要求 一、总则:用于培养的标本在收集时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和及时送检,检测后标本应妥善保存。 二、临床标本的采集 (一)下呼吸道分泌物(痰液) 令患者早上起床后用清水濑口,不要刷牙,立即从下部呼吸道咳出第一口痰,吐在无菌塑料痰盒中,及时送检。 (二)、尿液(中段尿) 护理人员协助采取中段尿约3ml入无菌试管中,及时送检。 (三)、粪便:取有粘液、脓血部分的粪便置玻璃大便专用管中,如为稀水便,可直接收集于玻璃管中,及时送检。 (四)、眼、耳、鼻、喉拭子:将棉拭子沾取少许无菌生理盐水(如沾取的太多,可在无菌生理盐水瓶壁上挤去多余的水份),然后采取可疑部位的分泌物,倒悬于无菌试管内,及时送检。 (五)、脓液:用沾有生理盐水的棉拭子沾取脓液,要尽量多取一些,然后将棉拭置于无菌试管中,及时送检。 (六)、: 1、凡怀疑菌血症和败血病的患者,采血培养时,应尽量在未使用抗菌素前采血,如已使用抗菌素,应尽量选择抗菌素在体内浓度最低时采血,应在病人第二次使用抗菌素之前采集血培养标本。当然在病人发热或寒颤时采集也可。 2、成人每次采血5—10ml,小儿采血2—3ml; 3、严格消毒病人采血部位和血培养瓶口,抽一定量血液后,无菌注入血培养瓶内,轻轻摇匀, 4、从抽血到接种入瓶,动作要快,防止血液凝固,同时要及时送检。 (七)、穿刺液:胸腹水、心包液、关节腔液、鞘膜积液: 严格无菌抽取后,注入含肝素抗凝的无菌试管中,轻轻颠倒试管10余次,使肝素与穿刺液混匀达到抗凝的目的,或直接无菌注入血培养瓶内及时送检。 (八)、胆汁:由专科医生以无菌方法取引流液10ml注入无菌试管。 (九)、脑脊液:以无菌方法取脑脊液3-5ml,置无菌试管内,常温保存送检,如只做培养可直接无菌注入血培养瓶内,及时送检。 (十)、生殖器官标本:阴道、子宫颈及前列腺等分泌物应由医师采集,收集于无菌试管内送检。如疑为淋病奈瑟菌感染,做培养检查时,采集的标本应床旁接种并及时放入孵箱培养。(十一)、烧伤标本:以无菌棉拭子直接采取多个部位创面的脓汁分泌物放入无菌试管中. (十二)、支原体(解脲、人型)培养+药敏的标本采集 1、支原体对干、热抵抗力差,标本采集后应尽快接种支原体运送培养基送检。 2、男性:用细的无菌棉拭子沾取无菌盐水少许深入尿道口内2.5-3cm。 三、临床标本的保存 细菌室标本原则上要求及时送检、及时处理,不得保存。

【VIP专享】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送检规范(试行)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送检规范(试行)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送检是目前临床实验室诊断质量保证中 较为薄弱的环节,严重影响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对感染样本中致病 菌的分离培养的阳性率和医院感染病原体监控,也影响临床诊断, 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降低耐药菌的产生和提高感染的治愈率,而且 对预测或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杜绝感染蔓延、研究医院 感染的发病机制和环节、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等,均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严格实施正确的微生物标本送检和检验方法,是 做好医院感染病原体监测的关键。鉴此,希望临床各科能按照本操 作规范采样送检。 一、医院感染标本的采集和运送基本原则 1.发现医院感染应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病原学检查,我院总的医院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应不低于40%。 2.尽量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 3.标本采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减少或避免机体正常菌群及其他杂菌污染。 4.标本采集后立即送至实验室,床旁接种可提高病原菌检出率。5.以棉拭子采集的标本如咽拭子、肛拭子或伤口拭子,应立即送检。 6.盛标本容器须经灭菌处理,但不得使用消毒剂。 7.送检标本应注明来源和检验目的,使实验室能正确选用相应的培养基和适宜的培养环境,必要时应注明选用何种抗菌药物。

二、常见医院感染标本送检方法 1.血液与骨髓 ①通常采血部位为肘静脉。疑似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切忌在静脉点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取血标本。 ②采血部位的局部皮肤应严格消毒。将采集的血液注入血培养基前,应更换针头或过火消毒针头。血培养瓶应在避光室温中保存,不必 置冰箱保存。 ③每次采血量成人5~10ml,婴幼儿l~5ml,培养基与血液之比以lO: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菌药物、抗体等杀菌物质。 ④怀疑菌血症应尽早采血,体温上升阶段采血可提高阳性率,但要防止因等待而延误时机。对已用抗菌药物而又不能停药者,可在下 次用药前采血。 ⑤每例病人至少采血两次,间隔0.5~lh,以利于提高阳性率和 区分感染菌与皮肤污染菌。 ⑥对疑为细菌性骨髓炎或伤寒病人,在病灶部位或髂前(后)上棘处严格消毒后抽取骨髓lml作增菌培养。 2.尿液 ①中段尿:女性采样前应先用肥皂水或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 外阴部及尿道口;男性须翻转包皮冲洗,用O.1%新洁尔灭消毒尿 道口.灭菌纱布擦干后收集标本。 ②导尿管导尿采样可减少污染。对留置导尿者,可用碘酒消毒尿道口处的导尿管壁,用空针细针头斜穿管壁抽吸尿液。或消毒后解开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运送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 运送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运送 一、血培养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标准操作规程 一、血培养指征 患者出现寒战,体温超过38℃或低体温,怀疑血流感染时,尤其存在以下情况时,应抽血做细菌和真菌培养:医院内肺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超过72 h;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临床医生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的其他情况。 二、采血时机 一旦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应立即采血做血培养,最好在抗菌治疗前或停用抗菌药物24 h后,以寒战、发热时采集为宜。 三、采血流程 (一)消毒 1.培养瓶消毒程序:用消毒液消毒培养瓶橡皮塞,待干燥后使用。 2.皮肤消毒程序:用消毒液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5 cm 以上,待消毒液挥发干燥后(常需30 s以上)穿刺采血。 (二)静脉穿刺和培养瓶接种 成人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排尽针头内空气,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勿换针头(如果行第二次穿刺或用头皮针取血时,应换针头),先注于厌氧培养瓶,避免注入空气,然后注入需氧培养瓶,轻轻混匀以防血液凝固。近年来,临床普遍采用负压血培养瓶,将血从患者静脉直接吸入血培养瓶,减少污染环节。 (三)注意事项 1.检验单需注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血液采集时间和部位、临床诊断等患者信息。 2.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否则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因为导管易被皮肤正常菌群污染。 3.采血次数:对于成年患者,应该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在两个不同部位分离到同样菌种才能确定是病原菌。

传染性疾病标本采集方法

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操作规程 一、血培养指征 患者出现寒战,体温超过38℃或低体温,怀疑血流感染时,尤其存在以下情况时,应抽血做细菌和真菌培养:医院内肺炎;留臵中心静脉导管超过72 h;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临床医生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的其他情况。 二、采血时机 一旦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应立即采血做血培养,最好在抗菌治疗前或停用抗菌药物24 h后,以寒战、发热时采集为宜。 三、采血流程 (一)消毒 1.培养瓶消毒程序:用消毒液消毒培养瓶橡皮塞,待干燥后使用。 2.皮肤消毒程序:用消毒液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5 cm以上,待消毒液挥发干燥后(常需30 s以上)穿刺采血。 (二)静脉穿刺和培养瓶接种 成人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排尽针头内空气,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勿换针头(如果行第二次穿刺或用头皮针取血时,应换针头),先注于厌氧培养瓶,避免注入空气,然后注入需氧培养瓶,轻轻混匀以防血液凝固。近年来,临床普遍采用负压血培养瓶,将血从患者静脉直接吸入血培养瓶,减少污染环节。 (三)注意事项

1.检验单需注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血液采集时间和部位、临床诊断等患者信息。 2.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否则不应从留臵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因为导管易被皮肤正常菌群污染。 3.采血次数:对于成年患者,应该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在两个不同部位分离到同样菌种才能确定是病原菌。 4.细菌性心内膜炎:在24 h内取血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30 min;必要时次日再做血培养2次。 5.采血量:以培养基与血液之比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菌药物、抗体等杀菌物质。采血量过少会明显降低阳性率。成人每次每培养瓶采血8~10 ml,婴幼儿每次每培养瓶采血2 ml。 四、运送要求 1.所有标本采集后都应立即送往实验室,最好在2h内。如果不能及时送检,宜臵于室温环境。血培养瓶送到检验科放入培养箱前,不应暂存于冰箱内。 2.送检标本应正确粘贴条形码,注明采样时间和送检时间。 3.安全防护:放标本的容器必须防漏,禁止将渗漏的标本送往实验室。 五、报告要求 (一)紧急口头(电话)报告 血培养出现阳性报警时,立即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并在最短时

标本采集方法

标本采集方法 一、血液检验标本采集方法 血液标本分为全血、血浆、血清等。全血标本主要用于临床血液学检查,例如血细胞计数和分类、形态学检查等;血浆标本适合内分泌激素、血栓和止血检测血清标本多适合于临床化学和免疫学的检测。 按照血标本采集部位的不同,分为静脉血、动脉血和毛细血管血三种。绝大多数检查采用静脉血,少数检查如血气分析、乳酸和丙酮酸测定等需要采集动脉血,毛细血管血主要用于各种微量法检查或大规模普查。 静脉血是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标本,真空采血法是最好的静脉血采集技术。基本原理是将双向针的一端在持针器的帮助下刺入静脉,有回血后将另一端插入真空试管内,血液在负压作用下自动流入试管内。由于在完全封闭状态下采血,避免了血液外溢引起的污染,并有利于标本的转运和保存。 标准真空采血管采用国际通用的头盖和标签颜色显示采血管内添加剂种类和检测用途,可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盛血试管。 (一)静脉血采集方法、注意事项和采集样品所用材料的安全处置: 1、止血带或压脉器:采集静脉血时,止血带压迫静脉时间不宜过长,以不超过40秒为宜,否则易 引起淤血、静脉扩张,并影响某些指标的检查结果,如乳酸升高、PH值降低、钾、钙、肌酸激酶升高等。 2、采血时间与部位:大多数化验检查要求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应尽可能避免在输液同时取血, 输液不仅使血液稀释,而且对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生严重干扰,特别是血糖和电解质。 3、避免溶血、杂质污染:采血器具必须无菌、干燥、洁净,避免特别用力抽吸和推注、避免化学 污染和细菌污染引起的溶血。因为红细胞的某些成分与血清(浆)不同,样本溶血可使红细胞某些成分释放,影响实验室检查结果。 4、血样的采集:血样要求在每一天的同一时间采集,理想的时间是早晨7:00到8:00,尤其是监测 为目的时,更要保证标本采集时间的统一。最后一次食物和液体摄入应在前一下下午6:00至7:00(急诊检验例外)。血样采集应在不服药期间,如在早晨服药前。血样采集时,患者庆仰卧位,采血点应有同一静脉区,通常为手臂静脉。 5、标本采集后须立即送检,放置过久影响检验结果。当取血不顺利时,切忌在同一处反复穿刺,易 导致标本溶血或有小凝块,影响检测结果。 6、采集血培养标本时应先注射厌氧瓶,尽量减少接触空气时间。 7、微量元素测定采集标本的注射器和容器不能含游离金属。 8、采集样品所用材料的安全处置:使用后的采血针、注射器针头等锐器物应当直接放入不能刺穿的 利器盒内或毁型器内进行安全处置,禁止对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复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过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物;注射器针筒、棉签等其他医疗废物放入黄色医疗废物袋中,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存放。消毒毁形后的医疗废物必须交给指定的医疗废物处理厂,不得擅自废弃。 (二)临床化学/免疫检验标本 临床化学/免疫检验多用非抗凝血标本,最好使用真空负压采血管。 标本采集主要注意事项有: 1、化学项目大多数需要空腹采静脉血,多个单项化学检测项目组合检验时一般可采1管血。 2、采血量视检查项目多少不同而异,通常为4.0—5.0ml; 3、多个组合检测项目同时采血时应按下列顺序采血: 血培养——无添加剂管凝血管——有添加剂管 有添加剂管的顺序为:枸橼酸盐管肝素管EDTA管草酸盐/氟化钠管 4、不论是抗凝血还是非抗凝血,为了缩短血清或血浆与血细胞的接触时间,血液标本收集后,须尽 可能早地将血清或血浆从全血中分离出来,避免由此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从血液标本采集开始,必须在2h内将全血处理为血清或血浆。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3872 h 24 h () 1 25 cm (30 s ) () () () 1 2 3 424 h 330 min 2 5101810 ml 2 ml 1 2 h 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血培养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标准操作规程 一、血培养指征 患者出现寒战,体温超过℃或低体温,怀疑血流感染时,尤其存在以下情况时,应抽血做细菌和真菌培养:医院内肺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超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临床医生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的其他情况。 二、采血时机 一旦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应立即采血做血培养,最好在抗菌治疗前或停用抗菌药物后,以寒战、发热时采集为宜。 三、采血流程 一消毒 .培养瓶消毒程序:用消毒液消毒培养瓶橡皮塞,待干燥后使用。 .皮肤消毒程序:用消毒液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以上,待消毒液挥发干燥后常需以上穿刺采血。二静脉穿刺和培养瓶接种 成人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排尽针头内空气,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勿换针头如果行第二次穿刺或用头皮针取血时,应换针头,先注于厌氧培养瓶,避免注入空气,然后注入需氧培养瓶,轻轻混匀以防血液凝固。近年来,临床普遍采用负压血培养瓶,将血从患者静脉直接吸入血培养瓶,减少污染环节。 三注意事项 .检验单需注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血液采集时间和部位、临床诊断等患者信息。 .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否则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因为导管易被皮肤正常菌群污染。 .采血次数:对于成年患者,应该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在两个不同部位分离到同样菌种才能确定是病原菌。 .细菌性心内膜炎:在内取血次,每次间隔不少于;必要时次日再做血培养次。 .采血量:以培养基与血液之比: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菌药物、抗体等杀菌物质。采血量过少会明显降低阳性率。成人每次每培养瓶采血~,婴幼儿每次每培养瓶采血。 四、运送要求 .所有标本采集后都应立即送往实验室,最好在内。如果不能及

临床常见标本的采集方法

临床常见标本的采集方法 一、静脉血标本的采集 1.操作者先洗手或用手消毒剂喷雾后揉搓待干;2.根据受检者检验项目选择真空采血管;3.在穿刺点上方约6cm处系紧压脉带,嘱受检者紧握拳头,使静脉充盈显露,进行皮肤消毒;4.取下双向采血针头无菌帽,以左手拇指固定静脉穿刺部位下端,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采血针柄,使针头与皮肤呈30°角沿静脉走向快速刺入皮肤,然后呈5°角向前刺破静脉壁,进入静脉腔。见回血后,将针头顺势深入少许即可;5.将采血针的另一端刺入所需的真空采血管盖中央的胶塞中,血液自动流入试管。如需多管血样,将松开压脉带,嘱受检者松拳,用消毒干棉球压住穿此处,快速拔出针头,嘱受检者按压局部数分钟;6.取下采血针放入利器盒,将所采血样分别贴上相应的条码,抗凝血需立即颠倒混匀,及时送检。 二、动脉血气标本的采集 1.受检者取坐位或卧位,休息5min,应正常呼吸,避免憋气及过度通气,以免影响检查结果;2.选择动脉血管后,常规皮肤消毒,用动脉采血针(内有肝素)垂直刺入血管,针管自动吸入0.5ml后,用消毒干棉球压住穿刺处快速拔出针头。局部按压5min以上,防止血肿形成;3.拔出后立即将针头用橡皮封闭,隔绝空气。随即挫动注射器,使血液与肝素充分混匀,立即送检。送检过程中要防止针头橡皮脱落,造成空气直接进入注射器。如有不慎脱落,必须如实向检验人员说明情况,并告知临床医生,以免影响检验结果和临床诊断。如确因不能及时送检,可将标本短时间内保存于4℃冰箱中。 三、生化检验标本的采集 注意病人生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如年龄、性别、体型、情绪、运动、体位改变等。研究表明,CH、ALP、UA等项目易受年龄的影响,性激素的测定男女差别巨大。受情绪影响较大的项目有GLU、GH、CA、Cor、PRL等。另外,血清中CH、ALB、ALT、ALP、AST、TG、AMY及血清Ca等项目受体位改变因素影响较大。还应注意饮食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包括病人是否真正空腹及不进流食。空腹一般控制在12—16h最佳,过长或过短对某些测定结果可产生影响,如GLU、BUN、CR、ALB、UA、TG、电解质、肝功能等。个别项目需病人控制饮食,如血脂测定前最好连续素食3天,以防产生假性结果。注意药物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目前以证明至少有100多种药物对多项生化检验结果有影响,如利胆剂可使血清CH升高;肝素使血清CH降低,APTT显著升高,大剂量的维生素C对氧化酶法测定血清GLU有负干扰,CH、TG的Trinder反应产生负干扰,咖啡因造成血GLU、CH增高,冠心平导致血清中TG和LDH增高,大剂量青霉素可使血清CK、ALT、CR升高而BIL降低等。尽可能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