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围棋教育看中国文化的传承-最新文档

从围棋教育看中国文化的传承-最新文档
从围棋教育看中国文化的传承-最新文档

从围棋教育看中国文化的传承

围棋,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围棋中所沉淀和凝聚的博大智慧创意与丰富文化内涵,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联,千百年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有研究者发现,学习围棋不仅可以启迪人的智慧,更可以发展人的情商,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品德、行为、个性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对于青少年进行围棋教育不仅是播撒围棋知识,更是让一代一代的中国人传承围棋传统文化,品味和领悟作为中国人的“礼仪之道”“修身之道”“智慧之道”。

礼仪之道:棋道虽小,品德最尊

“棋道虽小,品德最尊”“纹枰对坐,从容谈兵”,这是新中国围棋事业奠基人陈毅元帅对于围棋的理解,他将围棋中对礼仪的推崇做出了朴素而经典的诠释。

围棋对弈是件雅事,对弈者温文尔雅、信手拈来,轻轻落子,既体现文明,又反映人的涵养。无论是在布局、中盘、收官中的战术选择;还是出招时或沉稳或勇猛或机智的棋风,都源于对弈者的自我修养。

围棋中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比如“棋如人生,人生如棋”“世事如棋”“人生一局棋”,这些都显示出围棋本身就蕴含着一个大大的“人”字。

围棋虽然只是源于中国的古老游戏,但从其发源至今,都与

人生密切相关。

在日本,甚至有一条不成文的礼节,即年轻的对弈者在下棋之初要拿出手帕把棋盘擦拭一遍。这不仅体现出人对于围棋的尊敬,更体现出对对手、对社会的尊敬,这其中包裹着的一个“敬”字着实值得深思。

事实上,无论在哪个国家,很多学围棋的青少年一旦进入真正的棋境,就会显得比同龄人沉稳、善问和知礼节。围棋能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能让他们知书达理,能让他们懂得“落子无悔大丈夫,观棋不语真君子”。

修身之道:下围棋的没有坏人

“下围棋的没有坏人”,这是流传于围棋界的一句名言。其实,前人还总结出会下围棋者会有“五得”:得好友、得人和、得教训、得心悟、得天寿。

在强与弱、成与败的对比中,会下围棋的人更能清楚地懂得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

静心思考,反复斟酌,果断出手,复盘反思。这就是每一局围棋对弈给我们带来的时间享受与人生思悟。

与躲闪腾挪、激情四溢的“动”相比,围棋中所包含的中国智慧与华夏神韵的“静”则更需要考验人的耐力与气质。这一点更能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那些只能意会,却难以用语言去呈现的人生精髓。

静思与静悟,不仅有益于每一位成人棋手的身心修养,对于

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棋手则更是大有益处,比如他们性格的形成与逆境的磨练。

平时,青少年棋手下一盘棋所用的时间是不短的,少则半小时,多则一小时或者更多。在这段时间里,对弈双方需要反复计算和判断,尤其是在双方水平相当的时候,即便是高手也不能例外。

弈趣之间,却在修身之内,这就是围棋的魅力。

其实,不管学什么,首先要学的是做人,这就是修身。比如围棋棋理中讲:“入界宜缓”“莫贪胜”“彼强自保”,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围棋养心养性。青少年学习围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人生成长的营养,提升人生品位,提高自我鉴别、适应社会的能力,锻炼自己的意志。

智慧之道:宠辱不惊才是大智慧

围棋中所包涵的智慧,在我看来,至少有两重含义:一是“棋智”,即对弈者在围棋落子的得失进退选择中,判断厚与薄、地与势、大与小,然后根据全局与局部的不同,给出最佳选择。

比如一局棋,青少年棋手能在不?g断的对弈落子中反复演算,在此过程中逐渐掌握计算技巧,逻辑思维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开发与提升。

由于每局棋都有着此一时与彼一时的差异,极少一成不变。所以,对弈这种选择,即为棋中的智慧。

事实上,围棋还蕴藏着第二层智慧,即:宠辱不惊。围棋的另一个别称“忘忧”的意义也在于此。

比如赢棋时,兴高采烈,手舞足蹈,忘记忧愁;但输棋时呢?很不好受吧,即便是再无所谓的弈者,即便是再无关紧要的棋局,也是如此。

有的青少年围棋爱好者,心理承受能力不好,一遇围棋比赛,就有些望而却步,原因之一就是怕输棋。其实,我们研习围棋的过程就是承受力不断得到考验乃至提升的过程,在游戏的同时,学会正确认识对待输赢。这才能学围棋所得到的大智慧。

总的来说,不同领域的人都能够从围棋中领悟到不同的道理,比如,哲学家能从中看到世界的本源、佛者从中看到禅,参道者从中看到的是道……

其实每一个人掌握围棋到一定程度,都一定会从围棋中参悟出许多道理,而从围棋领悟到的“道”的深度和高度,则取决于你现在人生体验的深度,及对围棋的理解程度。青少年从小学习围棋,就能从小慢慢理解并领悟围棋之道,对其一生的成长都有益处。

(完整版)“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计划

黄台岗中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

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二)实践意义 1、抵制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的需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急功近利,只要求孩子“成才”,而对孩子做人的教育却越来越淡漠。在功利化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教育环境存在着许多问题:影视、网吧演绎着“武侠加爱情”、“黄色加暴力”;成人思想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都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的侵害。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 2、迎接全球化挑战的需要。人们在全球化中进一步误读东方,甚至走向西方中心主义。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没能占据应有的位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文字资料。 三、活动人员:全校师生。 四、活动过程: 1、宣布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2、活动开始: 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

华。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 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这24字可以大致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意。 3、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爱国篇、诚信篇、友善篇)。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倡议: (1)遵守纪律,文明有礼不破坏校纪、班规,热爱我们的国家。 (2)团结友爱,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3)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长大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4)班干部起好带头榜样作用,认真工作,管理班级;值日的同学认真完成值日任务。 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人物,这就是爱。在家爱家,在学校爱学校,在班级爱班级,这样,我们都可以做到爱国。 教师总结: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都很小,但每个人都拿出一点点爱,汇合起来,就是大大的爱。在班集体中,老师期待大家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贡献出自己的一点点力量,那样我们的班级就有大大的力量。大家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五彩缤纷的文学遗产,让我们领会了博大的情怀,感悟精深的文化。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要谱写更新更美的篇章。

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

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 一、背景分析 大众传媒对小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视。电视、电脑和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虚幻的爱情,暴力和血腥的场面,崇尚武力、崇尚金钱的价值取向,以及大量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对小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再怎么发展,也只能成为别人的文化附庸;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再怎么粉饰,也只能是一盘散沙。 二、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在活动中相互分工,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旨在引起学习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三、活动形式:综合艺术式。 四、活动准备: 1.小队分配任务,收集和传统文化有关的资料

2.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容。 五、活动时间和地点:2015年12月22日,大荆一小 六、活动过程: 【一】预备部分:集合列队,整理队伍。 中队长:全体起立,各小队整队并报告人数。 (一)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 小队长向小队队员发出“立正”的口令,然后跑步到中队长面前,敬队礼。报告:“报告中队长,XX小队原有少先队员X名,实到X名,报告完毕。”敬队礼。中队长回队礼,回答:“接受你的报告!”小队长返回原位,发出“稍息”口令,小队队员稍息。 在小队长返回的同时,中队长转向下个小队 (二)中队长向中队辅导员报告 中队队长向全体队员发出“立正”口令,跑步到中队队辅导员面前,敬队礼。报告:“报告辅导员,四(4)中队原有少先队员x名,实到x名,‘传统文化在我身边’主题中队会一切工作准备就绪,请允许我们开会,并邀请您参加我们的中队会。”敬队礼。 中队辅导员回敬队礼,回答:“接受你的报告,参加你们的中队会,并预祝你们的中队会取得圆满成功。” (三)中队长回原位,宣布队会开始 注:报告人与接受报告人对答中声音要清楚、洪亮。 【二】正式仪式 1、出旗。(播放出旗曲。推旗敬礼,旗停礼毕,全体队员要站立、敬队礼,目送中队旗入会场。) 说明:[静止执旗姿势,旗手立正站立,右手执旗,旗杆末端紧贴右脚尖外侧,成15度角。旗手如表演节目,与队员互敬队礼,交接队旗,交换位置,规站好。推旗及进行执旗姿势,右手推旗,左

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及方法

传经典承文化润童心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 一个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的职责本分,即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而文化童子功是各种基础的基础。经典所给予孩子的不仅是眼前的成绩,更是一种远行的力量。多年来,我一直孜孜不倦地坚持做一件事,就是“传经典,承文化,润童心”,我认为这是一个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职责所在,也是身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的自觉的追求。 经典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经过漫长时光的淘沥流传至今,影响深远且常读常新。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也是可以连续、固定带班的班主任,这种优势让我能够分学段、持续不断地深入推进学生的经典诵读。在实践过程中,我将经典的泛读与精读有机结合起来,既通过每周一节的专门的国学课来系统地讲解,同时也坚持通过晨诵、午读等零散的时间带领学生通观通览,了解大义并适当背诵。在内容上,低段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蒙学经典为主,在识文断字的同时让学生规范言行举止,浸润君子风范;中段以《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诗词格律为主,让学生切实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声律美;高段则以《论语》《孟子》等四书经典为主,让学生体会经典中的辞气和意味,实现与圣贤心境和情操的契合。在进度上,基本保持了每半年一部经典的速度,这样小学六年下来,学生的积累不少于10部,可以让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童子功。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几年来,我持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虽然有过困惑,有过踌躇,但仍然认真地坚持了下来,陆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参加海淀区举办的传统文化系统培训,被评为“优秀学员”,在2016年11月海淀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计案例评选活动”中,提交的案例被评为“一等奖”;指导的《论语伴我去远行》学生情景剧在2017年曹灿杯颁奖典礼上展演,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提交的论文《趣味导向有机融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评为二等奖,并发表在《北京教育》上。

浅析大学生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论文

浅析大学生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教育;民族文化 摘要:大学生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互为基础,相互促进。准确把握大学生艺术教育当中民族文化传承的科学内涵,因应大学生艺术教育当中民族文化传承的困境,关注艺术教育当中的民族情感,重视网络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教育形式,进一步提升艺术学的学科地位与层次,提高大学艺术教育选修课师资水平与课程设置质量,对于大学生艺术教育当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大学生艺术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实效性不理想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艺术教育必须探求哲学和科学间的新秩序。” [1]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当他们的思想诉求与艺术教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时,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艺术的独特功能,发展自己的个性。但是,艺术教育实践当中民族文化内涵的缺失是不能用大学生活跃的直觉想象力来弥补的,在现实中会面临理论与实践的困境。 一、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所处的困境 1.大学生民族文化的底蕴与艺术教育的创造性 以应试教育为主的中小学教育和以学以致用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导致当代大学生缺乏良好的民族文化底蕴,对于民族文化精粹了解较少导致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选择不成熟,自我辨别与分析能力较差。虽然他们当中很多人希望了解音乐的基本常识,认识五线谱,学习书法或绘画,但是由于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感知较低,这使得大学艺术教育弥补的可能性、视野的开阔性受到极大制约。同时,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各种各样新信息的冲击中,难以把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的素养有机结合,难以把艺术知识同自身对于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的知识最广泛地结合起来,难以使自己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开拓性地进行艺术创新。 2.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知与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 在大学生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下,对于如何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如何不断提高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尚未得到重视。我们知道,不管是大一的新生,还是研究生,其说、唱、舞、画等艺术冲动力都会自然地与自身文化素养融为一体。但是,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高校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上却千篇一律,大多只是开展了我国传统的乐舞、戏曲的赏析课或西方的歌剧、舞剧的赏析课,并无实际操练的艺术实践形式,更说不上很好地把民族文化与多种艺术形式有效地相互渗透,使艺术学习变得轻松、活泼、多样。其根源在于部分高校对于民族文化在大学生艺术教育当中重要性的漠视,使得大学生艺术教育不能遵循其在大学应有的规律,从而不能为学生营造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与民族文化很好融汇的艺术学习环境。 3.艺术学习的个性化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有许多民族特性的表现,歌唱、舞蹈、乐器、美术、书法、棋艺等都

2019年中国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承_作文范文

2019 年中国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承_作文范文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就是它的精神之源,是它的身份证和象征,是它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无异于将自己推到了灭种的边缘。因此,每一个民族都十分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然 而这个古老、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系在传承上却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怎样解决好这个问题已成为整个国家的头等大事之一。 针对传统文化传承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我们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则认为我们应该融入流行。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说法都太片面,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 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 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对于不同方面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选用更适合其发展的方式来传承。笼统单一地说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较偏激。因此,我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手段。

反过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能够都原汁原味地继承。因为不 同时期人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理念 或许已经不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再者,传统文化也不一定都是优秀的。对于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但对于有些内容,我们需要剔除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 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 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 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 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 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 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 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 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 总之,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根据其具体内容,选择更合理的传承方式。除此之外,我们还需对传统文化 进行现代价值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 时反映和体现出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维、新观念、新取向,使传统文化更具时代特征和时代引导能力。

教育如何传承传统文化2014.12

教育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记“红色新民”学校文化的创建与探索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民小学李兴发 2014.12.26 在当前社会急剧转型,多种社会文化观念激荡,传统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观念的对撞冲突。浮躁的社会逐渐使人忘却了优良的传统文化。在这个严峻的形势下,国家主席提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传承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今一个重要议题。2013年湛江市教育局向全市中小学提出创建特色文化校园活动。创建特色文化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挖掘传承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形成各校的特色文化。下面我将结合学校在创建传承红色文化的做法和思考阐述我个人的观点。 一、挖掘具有地域性的红色文化,确定其在学校文化中的地位。 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多,我们通过创建学校文化去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切记,学校文化的目的是“人”,是基于人,为了人,发展人,文化是因人而生的。因此,学校文化的建设要适合师生需求,利于师生发展,符合学校发展现状,体现地域文化特点,具有适切性和独特性。新民小学在创建特色学校文化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因为民安镇有着红色革命的历史背景,新民小学更是民安镇甚至是东海岛革命斗争的根据地,其第一任校长就是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湛江地委副书记黄明德也是前校友。学校通过多方渠道挖掘出了许多有关校友和教师在新民小学举办革命读书会和成立中共东海岛第

一个党支部等革命事迹。这些革命事件所涉及到的人物、事件和精神都是师生容易感知到的,这些内容体系构成了红色新民的红色的记忆。 二、提取红色文化的精髓,形成学校文化核心。 老一辈革命先烈在争取自由的革命斗争中表现出了不畏艰难,勇于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不放弃,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伟大的奉献精神。这些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新民小学在创建红色文化时,结合学校自身长期发展的积淀和现阶段的发展需求以及未来发展的规划,也结合在新民小学发生的两个具有代表意义的革命事件,一个是成立中共东海岛第一个党支部,另一个是革命读书会。从而提炼出了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民精神。那就是:以人为本的敬业精神,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新民精神就是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是师生情感的归属,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在新民精神长期的形成的过程中新民人所呈现出来的对学校的责任感以及师生们拼搏、创新和奉献精神就是对红色文化的一种传承。 三、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共享课程活动文化。 1、师生共建学校文化的软环境与硬环境。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色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进一步夯实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提

学前教育中的文化传承

学前比较教育学期末考试论文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年级:学前教育10 教师:花艺老师 姓名:徐倩 学号:1 0 4 0 1 0 1 5 1

2012年6月

学前教育中的文化传承 〔摘要〕 幼儿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幼儿教育中,对幼儿的文化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幼儿是祖国的明天,是我们文化传承的希望。 〔关键词〕学前教育;文化;文化传承 一、学前教育现状 妇女教育孩子从来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但是怎样才能让孩子有一个更健全的人格呢?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前教育对一个国家而言越来越重要,可以这么说一个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象征着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在我国学前教育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无尽宝藏,那么文化的传承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在这个科技迅猛发展,资讯四通八达的时代,地球成为了“地球村”。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和彰显民族文化特质,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所有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 如今我们面对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等所有一切的变化是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才可以,现在我们已近不再把儿童视为是成人施教的客体,而是有能力的主题,能共同参与建构他们自己的发展、学习和教育。学前教育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事业。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我们应该从现在就树立“民族的即使世界的”这一理念,在我们从事幼儿工作时应该努力、认真的教授幼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世界变革如此之快的今天,全球的文化好的或是坏的都有可能渗透进来,我们要有选择的借鉴,最重要的是应该把我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学好。祖国的明天,中华民族的希望应从小培养。① 二、国外的学前教育与文化传承概况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时至今日,亲情的淡漠、人情的冷漠、对生命的无视、对弱小的蔑视,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整体来看这是一个人情稀缺而不是人情过度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是历来有着急公好义、除暴安良、舍身取义、古道热肠、杀身成仁的传统,不是一直有着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向往亲情的传统吗?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现在却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只有批判而没有发掘,只有抛弃而没有肯定;二是认为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束之高阁,建几个文化馆,录几盘录像带就可以。 思想界在批判传统文化时是犀利的,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则是软弱的。总是视传统文化为包袱,为阻力,却看不到传统文化的对中国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死,中国只能被称为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就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比如诚信危机。再比如“孝”,现在尽管人们已经较之过去有了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但很多人孝心已经没有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由于中国人

口结构的日益老龄化,同时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孝”文化的式微也将带来严重社会问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续传载功不可没。如果我们丢掉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那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是合格的炎黄子孙了。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能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当前,在举办弘扬某类传统文化的活动时以发扬“传统”为名刻意“仿古”的现象,在中国各地是比较常见的。其实,刻意模仿古代的某些形式,却忽视对现代生活的反映和交融,其效果往往有限,甚至流于“形象工程”亦或市场逐利之嫌的作为,传统文化不是“濒危野生动物”,它并不缺乏载体。可以说只要有炎黄子孙的地方都可以做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无论是流于形式或刻板的“仿古”现象,还是仅仅加以保存和记录,都不是真正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于一代人与另一代人间的言传身教,所以,对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活着的传统才有传承的生命力,如果传统在上代人身上已经死了,青少年就无从习承了;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冬至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方案

冬至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方案 冬至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方案 冬至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方案第一篇 冬至(英语:wintersolstice),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在中国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饺最为常见。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历史渊源 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 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赣)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鲁、湘)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湘、粤)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湘)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

试论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试论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于民族延续至关重要,因为民族文化一旦消失,民族就没有了自己的精神支柱,没有了自身的灵魂、品格、凝聚力和生命力。这样的民族,其消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此,如何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过程中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基地,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一、新时期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 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性的特色是多元一体性。多元表现为各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它自由发展的历史;文化上的一体性是形成一个兼容并包、和谐统一的整体。自古以来,各民族文化代代相传,形成了繁荣昌盛的中华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思考民族文化的传承,才能有力地回应现实对它的挑战,保证中华民族文化更好地保持多元一体的整体性。 (二)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既需要保持多元和谐的整体性,又需要完成各民族文化的转型,根据现实的需要与时俱进,每一种民族文化的形和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甚至地域、风俗传统密切相关,民族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只有不断发展民族文化才能保持自己本身的鲜活性,而民族文化的传承可以做到民族文化的优化,在优化的基础上给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时代涵,促进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三)有利于提高各民族文化的自觉性 传承民族文化,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的自觉性。传承民族文化,是文化自觉选择的具体表现。只有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具体形式中,民族文化教育才是自觉的,潜移默化的。而多元文化教育,也应该是在多样化的文化传承形式中渗透,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认识,从而培养具有跨文化视野和文化精神的文化新人,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多元与融和。 二、学校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优势 文化传承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是纵向的“文化基因”复制。而在民族意识深层次积累和“文化基因”复制过程中,学校因其自身的优势使其可以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地。 (一)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场所 学校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倡导和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无疑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选择。 (二)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主体 从根本的意义上讲,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靠的是“人”这个主体,而学生就是最佳主体,学生群体主要由青年人组成,在民族文化学习与传承的过程中有着与别的群体更大的优势。首先他们对民族文化学习与接受的意识性较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学生越来越能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并对学习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全面版

必修3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北京鲁迅中学任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了解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取精去糟”,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能力目标: 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分析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传统文化价值,激发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教学过程(所设情景或可改成情景剧) ◆导入 情景一:近几天在广州工作的嘉妮正急着赶一份策划案,节后客户就要。她很犹豫:快到中秋节了,回北京的家还是留在广州? 问题1:讨论嘉妮回不回家? 学生发言(略) 师:中秋节──一年中最迷人的夜晚。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中秋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也就是传统习俗。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新课教学 ◆情景二:嘉妮坐飞机回到北京,中秋之夜,与家人坐在四合院的天井中,摆上月饼以及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全家一起赏月、叙聊。 外公首先发话:“中秋赏月有什么讲究?中秋节是个传统节日,谁来说说它的历史?”大家七嘴八舌说起来。 问题2:中秋赏月有什么“讲究”?说说中秋节的发展历史。 学生发言(略)。 师:“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板书:传统习俗的继承 问题3:中秋赏月反映了我国文化的什么内涵?如何理解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的“节日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的精神抒情诗”? 学生发言(略)。 师:中秋节是人们的情感和自然现象结合得最紧密的节日。中秋赏月反映了人们对月亮的崇敬,而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属于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中秋节是民族文化展现最丰富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又称“团圆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中秋团圆、家国和谐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 板书:传统习俗、家国和谐、团圆、天伦之乐、传统思想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纽带。 ◆情景三:一会儿,舅舅随口咏来: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

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doc

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如何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大家关注的问题,这既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进一步要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一 为全面提高我辖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xx大精神,充分依托学校教育资源和优势,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相关课程、课外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和平台,积极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使其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引领广大师生更加广泛深入地感受领悟中华经典,加深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热爱,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阅读、表达能力和诵读、书写能力。探索学校开展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为长期实施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积累经验,奠定坚实基础。 三、组织机构 成立社港中学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寻景辉副组长:黄建新 成员:张余愚寻民章彭高军喻可畏寻梦雄李武安周大志徐益源寻辉 四、教学内容 四至六年级:《三字经》 七至八年级:《弟子规》

五、基本要求 1.开设中华优秀文化经典阅读校本课程课,纳入正式课表,教学处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诵读、书写、解读、欣赏、探究等学习活动。任课教师由语文老师担任,工作量按语文课程的五分之一计算。做到有计划、有检测、有总结。 2.结合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班会、团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学生会、文学社团、兴趣小组等平台拓展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的途径,以音频、视频、书画等形式及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墙报、校刊(报)等载体宣传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记录和展示诵读、书写、解读、欣赏、探究的学习过程。通过经典诵读比赛、传统节日专题诵读活动、经典书写比赛、阅读经典征文比赛、阅读经典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展示和检阅学习成果。 3.加强教师培训,建设具有过硬的经典诵读、书写、解读、鉴赏能力和经典教育能力的优秀师资队伍。 六、组织实施 1.本项工作从20xx年下学期开始在全辖区中小学正式启动。9月14日举行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启动仪式。 2.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营造浓郁的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工作氛围。 3.中学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指标,考核采取到校检查课程教学和活动开展情况,抽查学生文化经典诵读、背诵、默写水平等方式。同时,通过综合考核评选中华优秀文化经典教育先进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4.中学根据教育局安排,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经典的诵读、默写、书法比赛或演讲、征文比赛。 5.将文化经典纳入期末考试内容,作为检测学生阅读中华优秀文化经典的方式之一。 6.学校在期末就此项工作开展情况写好总结材料上报中学。 社港中学

教育系统开展民族文化传承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教育系统开展民族文化传承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一:民族文化采风 主要内容: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和师生社会实践,走访各地博物馆或采访当地群众,采集当地民谣、民俗,组织摄影、DV、撰写手记和采访心得等比赛,深入挖掘各地民族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展示文化内涵,彰显文化魅力,加深广大师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 时间:2012年6月---10月 活动二:民族文化书情 1、“翰墨书情”----书法绘画比赛 主要内容:以《诗经》等经典作品为创作对象,结合民族传统节日,进行书法、篆刻、绘画、剪纸等传统艺术比赛,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民族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时间:2012年3月---7月 2、“民族文化感悟”----读书征文活动 主要内容:以弘扬民族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开展“民族文化感悟”读书征文活动,展示当代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情实感和深刻理解。 时间:2012年4月---6月 活动三:民族文化诵扬 1、“传承中华文化,展现汉字魅力”----上海市汉字传人文化创意活动 主要内容:举办上海市汉字传人文化创意活动,评选大中小学“汉字传人”,打造汉字文化创意品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展现文字独特魅力。 时间:2012年3月---12月 2、“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 主要内容:依托名师工作室开展经典诵读研究,推荐经典阅读书目,组织本市广大师生经典名篇诵读比赛、大中小学生集体诵读比赛,培育师生读书习惯,营造阅读经典的良好校园氛围,建设书香校园。 时间:2012年3月---12月 活动四:民族文化演绎 主要内容:依托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开展民族文化联演活动。各学校结合学科优势,深入挖掘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凸显民族、民俗特色,开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艺演出,立足校园,辐射社会,以更丰富的内涵、更立体的形式演绎和展示民族文化,展示当代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时代风采。 时间:2012年4月---12月 活动五:民族文化研讨 1、“名家眼中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系列讲座 主要内容:结合读书文化节和博雅讲坛,开展名家巡讲活动,深入进行宣传教育和思想引领,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社会变革、传承优秀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时间:2012年3月---11月 2、“文化传承与创新”----学校教育论坛 主要内容:研究学校教育在传承人类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推进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对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引领功能,不断拓展学校教育内涵。 时间:2012年10月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当前民族文化传承面临挑战及对策

土投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有人迷失了,有人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以此为契机,推出以民族文化、民俗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旅游项目,在有的省份、有的地区更是将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但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满足游客好奇的心理,民族文化旅游往往忽视了民族文化的精髓,甚至有些项目与民族文化内涵背道而驰,从而导致民族文化失去了许多原滋原味的元素。 改革开放带来的挑战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流行文化、都市文化进入民族地区,很多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对都市文化、流行文化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再加上近年来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近距离的接触流行文化、都市文化,淡化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这样的结果便是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不断流失,许多重要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急功近利的开发手段也加剧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破坏与流失。其次,文化体制改革既使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

承带来了生机,同时也带来极大的困难。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的绝大多数文化团体,在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深度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打破大锅饭,有的自找发展门道,有的解体了,民族文化艺人自找活路,分散各方;年轻人对流行文化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度,许多民间技艺无法传承。最后,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同化的步伐也在加快,主要表现:语言上,部分少数民族年轻人不会讲民族语言;建筑风格上,砖混结构的房子逐渐代替了原来具有民族特色的楼房;服饰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逐渐被汉族服饰所取代等。 上述表明,在现代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三大浪潮的冲击下,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及其严峻的挑战,如何迎接挑战,采取积极的应对举措是当务之急。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在中国文化发展繁荣来临之际,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其重要内容。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果离开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将会残缺不全。因此,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应该树立科学的文化传承观,建立家庭、社区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共同推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 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文化传承和积淀的产物,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但同时,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还必须与时俱进,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推陈出新,更好地推动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自然有它特有的包容性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创新必不可少的根基,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给世界带来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缤纷多彩的传统节日、优良的民间习俗、精美绝伦的文物古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交汇融合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了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文化的兼容性使得各种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更是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往开来做出重大的贡献。其中佛道儒三教的思想尤其是儒学思想仍对当今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一度成为当代人的道德准则。儒

家的“天人合一”以及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具有借鉴意义。传统文化注重个人修养、以和为贵、以人为本,这些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并代代相传至今,是中国文化独树一帜,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是世界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但由于传统文化形成于旧的时代,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对待传统文化需一分为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大陆环境,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等条件下的产物。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存天理,灭人欲”,“男尊女卑”等道德伦理观念一定程度上压抑扼杀了人性,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必然会被历史淘汰。这些封建落后的思想只能阻碍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应当摒弃。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发挥着双重作用,一方面传统文化的积极成分成为中国特色文化中的不可替代的部分,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落后腐朽思想也发挥着消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应理性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摒弃糟粕,大力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需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前提。在理性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加大对人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