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护理常规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常规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常规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一、护理问题∕关键点

1、营养失调

2、活动无耐力

3、出血

4、腹水

5、肝性脑病

6、焦虑

二、概念: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炎症和坏死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

三、护理评估

1、评估皮肤、巩膜有无黄染,黄染程度、皮肤瘙痒程度等。

2、评估出血倾向注意有无牙龈出血、鼻衄、皮下瘀斑等倾向,黑便、柏油样便、呕血等消化道出血征象。

3、评估排泄物观察患者大、小便、呕吐物的颜色、性状、量的变化。

4、评估神志观察有无性格情绪、精神意识的改变,以及有无嗜睡,烦躁、昏迷等肝性脑病的发生。

5、评估患者营养情况,观察饮食每周测体重,维持在病前水平或略增加。

四、护理措施

1、按消化道或血液隔离。

2、注意观察病人皮肤、粘膜、巩膜黄染及大、小便颜色、性状的变化,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予以处理。黄疸刺激皮肤引起瘙痒者,可用温水擦浴或遵医嘱局部药物处理,避免搔抓,以防止感染。

3、注意观察有无神志、行为、性格改变等肝昏迷前驱症状等并发症,若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注意安全防护。

4、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若牙龈出血,应做好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鼻衄时可用无菌棉球或肾上腺素棉球填塞;若皮下瘀斑、灰白色或柏油样便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同时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5、急性肝炎病人予以适当热量、清淡、可口饮食,食欲好转后,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少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水果,多饮水,忌烟酒,忌食生冷;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保证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少食多餐,不可进食过饱,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有腹水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疑有肝昏迷者,应限制蛋白摄入,有糖尿病或肥胖者,不宜进食高糖高热量饮食,以防脂肪肝。

6、急性期及重症病人要卧床休息,待黄疸消退、症状减轻、肝功能好转时,可

逐步开始活动。以不疲劳为原则。慢性期或迁延不愈者,可根据病情卧床休息或适当活动。

7、对慢性肝炎患者进行红外肝病治疗,增加组织对能量的渗透吸收,改善肝脏微循环,增加肝脏的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

五、健康教育

1、讲解该病传播途径及隔离防护要求。

2、做好心理疏导消除思想负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3、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病室空气清新,通风良好;注意口腔及皮肤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合理休息,以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功能恢复,戒酒。

4、急性肝炎病人予以适当热量、清淡、可口饮食,食欲好转后,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少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水果,多饮水,忌烟酒,忌食生冷;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保证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少食多餐,不可进食过饱,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有腹水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疑有肝昏迷者,应限制蛋白摄入,有糖尿病或肥胖者,不宜进食高糖高热量饮食,以防脂肪肝。

5、病毒性肝炎特别是慢性肝炎应坚持复诊,一般肝功正常后三个月内每半个月进行肝功复查,三个月后每一个月复查一次,半年后每年两次。如出现下列情况须及时就诊: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尿黄、皮肤巩膜黄染、腹部不适等。六、并发症观察1、重症肝炎并发肝性脑病者,应密切注意血压、呼吸及瞳孔的变化,若血压偏高、眼结膜水肿、瞳孔大小不等,常提示有脑水肿或脑疝的危险,应立即进行抢救。恢复期可适当看书或在室内活动,以不感到劳累为宜。

2、出血,严密注意有无消化道、皮下、牙龈、鼻腔等出血倾向。

病毒性肝炎护理及教育答案

本组考试由题库随机抽取10道题目,全部答对后视为通过 1、氨中毒的防治说法错误的是() A、高蛋白饮食 B、乳果糖通便 C、口服氟哌酸 D、静滴乙酰谷酰胺 2、HBsAg携带率不属于高度流行区的是() A、非洲 B、北美 C、东南亚 D、中国 3、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大约会()发展成慢性肝病 A、1/2 B、1/3 C、1/4

D、1/5 4、门冬氨酸转氨酶分布最多的部位是() A、肾 B、心 C、肌肉 D、肝 5、Ⅳ度肝性脑病的临床特点是() A、嗜睡 B、扑翼震颤 C、浅昏迷 D、深昏迷 6、()肝炎经消化道传播 A、乙型、丙型 B、丁型 C、甲型和戊型

D、甲型和乙型 7、重症肝炎四大并发症不正确的是() A、肝性脑病 B、下消化道出血 C、肝肾综合征 D、感染 8、下列经消化道传播的肝炎是()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9、丙氨酸转氨酶分布最多的部位是() A、肾 B、心 C、肌肉

D、肝 10、在急性肝炎早期最重要的是要求患者() A、抗病毒治疗 B、口服氟哌酸 C、补充凝血成分 D、卧床休息 本组考试由题库随机抽取10道题目,全部答对后视为通过 1、戊肝的临床特点,正确的是() A、HEV体外抵抗力及传染性较HAV高 B、临床症状及肝损害程度较甲肝轻 C、急性黄疸型感染的发生率高于甲肝 D、HEV发病多为家庭集聚现象 2、甲肝可以经受污染的食品传播,主要是() A、水产品类 B、禽类

C、蛋类 D、蔬菜 3、患者在发病前潜伏期末和急性早期传染性最强,发病后()周传染性消失 A、1 B、2 C、3 D、4 4、戊肝患者每日碳水化合物约需()克 A、150~200 B、500~800 C、750~1000 D、250~400 5、孕妇容易患急性戊型肝炎,死亡原因主要是() A、大出血和肝功能衰竭 B、肝肾综合征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精编版】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措施 1.开展卫生教育。传授相关的卫生知识,预防肝炎的发生。 2.加强孕期保健①讲解肝炎与母婴的相互影响转归及预后,帮助孕妇消除顾虑,树立信心,积极配合监护措施。②预防交叉感染,按传染科处理,严格执行隔离消毒措施。 3.落实孕期监护,定期产前检查,与传染科共同监护,预防早产,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及情绪波动。轻度病人给与适当休息,要把补充足够营养视为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孕妇摄入足够热量的食物。 4.预防妊高征及贫血,以免病情发展,若发现孕妇皮肤、巩膜黄染加深,尿色黄,皮肤瘙痒等,即按医嘱作进一步检查。若血压升高、贫血等,应及早治疗,以免病情恶化。 5.加强入院病人的护理①专人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②宜进食低脂肪、低蛋白、高糖类食物,保证足够热量并补充大量纤维素。

6.预防交叉感染,按传染病科处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除提供常规的产科护理外: 1.减轻产妇的心理负担①在隔离的产房内,为产妇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②增加与产妇交谈,加强沟通,通过观察,周全服务,满足产妇对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消除紧张和孤独情绪。 2.预防凝血功能障碍①分娩前按医嘱肌注、口服维生素K制剂,配新鲜血备用及监测凝血功能。②分娩过程中,在严密观察产程时注意产妇有否出血倾向。 3.减少产时体力消耗,应缩短第二产程。予以阴道助产。 4.预防产后出血及感染①减少产道损伤。②仔细检查以防胎盘残留。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5.防止肝肾衰竭密切注意血压、神志和尿量变化。 1.按医嘱使用对肝损害小的抗生素。

2.继续护肝,保证休息和营养,以防演变为慢性肝炎。 3.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情况。 4.加强教育①讲解不宜喂哺的原因。②指导选用对肝无损害的避孕措施。③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即刻获得被动免疫或乙肝疫苗,出生后6h内接种乙肝疫苗,出生后,1个月及6个月各接种乙肝疫苗1次,一般可阻断90%的母婴传播率。 5.产妇若不喂母乳,忌用雌激素退奶,可采用皮硝外敷,或生麦芽冲饮。

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1.患者男性,54岁,乙肝病毒携带者,请问HBV感染时产生的具有保护性抗体是 A.HBsAg B.HBcAg C.HBsAb D.HBeAg E.HBeAb 【答案】:C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HBV感染后体内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是HBsAb。 2.乙型肝炎的潜伏期是 A.平均30天 B.平均40天 C.平均50天 D.平均60天 E.平均70天 【答案】:E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请记忆乙型肝炎潜伏期是30~180天,平均70天。 3.患者女性。50岁,4年前发现HBsAg(+),近两年来出现ALT升高,伴有食欲下降、乏力,查体:颈部出现蜘蛛痣,未见黄疸,请问下列哪项不是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A.综合性治疗 B.以休息、营养为主 C.适当药物治疗 D.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E.戒烟 【答案】:E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病毒性肝炎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治疗原则为综合性治疗,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治疗;避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4.关于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甲型肝炎可呈食物型或水型爆发流行 B.母婴垂直传播可见于乙型肝炎 C.家庭内密切接触传播可见于各型肝炎 D.输血后肝炎仅见于乙型肝炎 E.HBsAg阳性者常呈家庭集聚现象 【答案】:D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 5.患儿女性,6岁,近3天出现低热、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2次,不愿意活动,今日家长发现患儿眼睛发黄来医院就诊,医生经过检查诊断为病毒性肝炎,请问该病人早期护理最主要的是 A.卧床休息 B.保肝药物 C.免疫制剂 D.抗病毒药物 E.维生素类药物 【答案】:A 【解析】:考察急性病毒性肝炎护理措施。该病发病早期,尤其有较深黄疸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症状明显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卧床可以增加肝脏的血流量,对肝功能的恢复有利。 6.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程大约是 A.3个月以上 B.半年以上 C.1年以上 D.2年以上 E.3年以上 【答案】:B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目前按病原体已确定约有5种类型,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其中甲型与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传播。 【病因及分类】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肝炎病毒,目前已经证实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毒是病毒性肝炎的致病因子。 1.甲型肝炎病毒(HAV) 属微小RNA病毒科中的嗜肝RAN病毒属。感染后早期产生IgM 抗体,是近期感染的标志,一般持续8~12周。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能耐受60℃30分钟,100℃1分钟才能全部灭活。在-70~-20℃数年后仍有感染力。紫外线照射1小时或3%福尔马林5分钟均可灭活。 2.乙型肝炎病毒(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乙肝病毒的抵抗力很强,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浓度消毒剂均能耐受。在37℃可存活7天,在血清中30~32℃可保存6个月。-20℃可保存15年。煮沸10分钟、65℃10小时或高压蒸汽可灭活,0.5%过氧乙酸、2%戊二醛和含氯消毒剂敏感。 3.丙型肝炎病毒(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对有机溶剂敏感,10%氯仿可杀灭。煮沸、紫外线等亦可使其灭活。血清制品中的HCV可用干热80℃72小时或加变性剂使之灭活,和加热100℃5分钟可使其灭活。 4.丁型肝炎病毒(HDV) 是一种缺陷病毒,在血液中由HBsAg包被,其复制、表达抗原及引起肝损害须有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的辅佐。 5.戊型肝炎病毒(HEV)属RNA病毒。在碱性环境下,对高热、氯仿、氯化铯敏感。 【发病机制】 HAV经口感染后可能先在肠道中增殖,然后经一段病毒血症位于肝脏。两周后由胆汁排出体外。HAV引起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 HBV侵入人体后,迅速通过血液到达肝脏和其他器官,并在部分组织细胞内复制。但乙型肝炎的组织损伤并非HBV复制的直接结果,而是机体的免疫反应所致。丙型病毒肝炎的发生机制和HBV相似。 【流行过程】 1.传染源甲型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急性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甲型肝炎病人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1周从粪便中排出HAV的量最多,传染性最强。乙型、丙型、丁型肝炎传染源除急慢性病人外,还有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甲型和戊型病毒都以粪-□为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饮用水污染是戊型肝炎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体液和母婴传播,如含有肝炎病毒的体液或血液可通过输血或血制品、注射、手术、针刺、血液透析和器官移植等方式传播。也可通过生活密切接触、性接触等传播。乙型肝炎病毒还可通过胎盘、分娩、哺乳、喂养等母婴传播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教案(二)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 教案首页

病毒性肝炎(二) 教学过程设 本单元课程教学总计(时间: 90分钟) 【步骤一】内容引入,案例导入(时间: 10分钟) 教师:讲授 1、介绍本次课程学习的内容和意义:对案例中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诊断 及其措施. 2、演示病例1:患者男性,24岁,发热、尿黄、皮肤巩膜黄染6天入院。 患者于6天前受凉后发热,头痛、咽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胀痛及右上腹隐痛,伴尿黄,渐呈浓茶样。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明显黄 染,肝肋下1.5cm,质软,压痛。实验室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 肝功能:TB84μmol/L,DB 60μmol/L,ALT>200u/L。入院诊断:急性 肝炎(典型)。

3、提出任务:运用整体化护理程序对该病人进行护理 4、项目任务分析: 1)典型病人护理评估→护理问题→护理计划; 2)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评估→护理问题→护理计划; 3)病毒性肝炎病人的健康教育。 【步骤一】任务1:对典型病毒性肝炎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时间:10 分钟) 教师:老师归纳,总结,补充典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评估要点 支撑知识:典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学生:1、学生结合病例1讨论该病人护理评估要点 2、实训护士分组对模拟病毒性肝炎病人进行护理评估(具体见传染 病护理实训大纲) 【步骤二】任务2:该病人目前主要存在的护理问题?(时间:5 分钟) 教师:老师总结评论 学生:根据案例讨论并分组分析。 【步骤三】任务3:针对该病人目前情况制定护理计划(时间:25 分钟) 教师:1、分组讨论后,每组代表讲述要点,其他组同学补充 2、老师归纳总结 3、支撑知识:典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要点和护理措施

病毒性肝炎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一、护理问题 1、意识障碍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有关 4有受伤的危险 5潜在并发症脑水肿、消化道出血、肾功能不全、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感染。 二、护理措施 1、休息与活动:肝性脑病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活动。 2、饮食:饮食应选用柔软的食物纤维,限制蛋白的摄入。病情好转或清醒后,以植物性蛋白为主。昏迷者禁食蛋白,脂肪每日不宜过高,以免延缓胃的排空,增加肝脏的负担。有腹水者,钠量应限制,防止血钠过低。低钾血症时,要补充氯化钾和含钾多的食物,高血钾时,避免食用含钾多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可减少肠道毒素的吸收。伴有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避免刺激性、坚硬、 粗糙食物,不宜食用多纤维、油炸、油腻食物,应摄入丰富的维生素。 3、消除和避免诱发因素。 ①避免应用催眠镇静药、麻醉药等;选用对肝毒性小的药物,以减少肝损害。 ②避免快速利尿和大量放腹水,及时处理严重的呕吐和腹泻; 对水肿和腹水病人,利尿应注意保钾和排钾利尿剂交替使用,防止电解 质紊乱,发现低钾、低钠血症及时纠正。 ③防止感染;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炎症。 ④防止大量输液; ⑤保持大便通畅;及时灌肠以清除肠道积血、积物. ⑥积极预防和控制上消化道出血; ⑦禁食或限食者应避免发生低血糖。 ⑧对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应立即止血并补充新鲜血液。出血停止后应采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清理肠内积血,以减少肠内氨的产生和吸收。 4、意识混乱病人的护理

①躁动不安者须加床挡,必要时应用约束带,以防坠床; ②经常剪指甲,以防抓伤皮肤; ③以尊重、理解的态度对待病人的某些不正常行为,避免嘲笑,同时应向同病室病友、家属等做好解释工作,使其了解这是疾病的表现,让他们正确对待病人。 昏迷病人的护理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进行护理,保证病人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可用冰帽降低颅内温度,使脑细胞代谢降低,保护脑细胞的功能。 5、密切观察病情,注意观察意识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前驱症状,如有言语不清、健忘、行为异常、嗜睡、扑翼样震颤. 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健康教育 病人意识清醒后,应及时向病人及家属介绍,肝性脑病的病因及诱发因素,预防肝性脑病的措施:如合理的饮食,不滥用损肝药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各种感染,戒烟酒等。应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有效的自我防护可使病情稳定,延缓发展。应教给家属如何识别病情变化,特别是思维过程变化、性格行为异常、睡眠障碍等异常现象出现时,应及时就诊,以及早治疗。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措施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3-01-05T15:41:08.3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1期供稿作者:胡艳玲[导读] 重症病人应注意观察有无性格改变、精神错乱、行为异常、睡眠障碍、昏睡等肝性脑病症状,给予及时处理。 胡艳玲(黑龙江省大庆市油田总医院护理部 163001)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1-0313-02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乙、丙、丁、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丙、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传播。 1 护理措施 1.1 一般护理 1.1.1 休息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待症状好转、黄疸减轻、肝功能改善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觉疲劳为度。 1.1.2 饮食护理急性期病人宜进食清淡、易消化、含维生素丰富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食欲好转后,给高维生素、优质蛋白、适量脂肪饮食。体液过多者给高蛋白低盐饮食。血氨升高时,给低蛋白或禁蛋白饮食。 1.2 病情观察观察病人乏力是否减轻,皮肤巩膜黄染的消退情况及尿便颜色的变化。体液过多者,注意观察腹水的消长情况,水肿的消退情况。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出血,如鼻出血、齿龈出血、呕血、便血、血尿及注射部位出血。注意病人意识和神志变化,如性格改变、精神错乱、意识模糊、睡眠障碍、行为异常、昏睡,有无计算力、定向力障碍及扑翼样震颤、血氨升高等。 1.3 对症护理 1.3.1 黄疸病人如有皮肤瘙痒,给剪短指甲,勤换内衣,穿布制纯棉宽松内衣,每日用温水擦洗皮肤2次,不用肥皂和化妆品,瘙痒重者可局部涂擦止痒剂。 1.3.2 体液过多给高蛋白低盐饮食,记24 h尿量,按医嘱给利尿剂,大量腹水影响呼吸时给半卧位吸氧,放腹水后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1.3.3 有出血倾向嘱病人用软毛牙刷刷牙,避免碰撞和损伤,鼻出血时用0.1%肾上腺素棉球压迫止血或局部冷敷,穿刺、注射后延长局部压迫时间。 1.4 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在用药前应向病人交代这类药物的疗效、疗程、副作用、停药标准和停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1.4.1 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①类流感综合征:通常在注射后2~4 h发生,低热至高热不等,可伴有头痛,肌肉、关节、骨骼酸痛,疲倦无力等,反应随治疗次数增加而逐渐减轻。可给予解热镇痛药等对症处理。②骨髓抑制:表现为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当白细胞计数<3.0×109/L或中性粒细胞<1.5×109/L,或血小板<40×109/L时,应停药。血象恢复后可重新恢复治疗,但需密切观察。③神经精神症状:如焦虑、抑郁、兴奋、易怒、精神病。出现抑郁及精神症状应停药。④食欲减退、失眠、ALT增高、黄疸、轻度皮疹、脱发等,根据情况可不停药,待治疗停止后,症状可逐渐好转,肝功能恢复。⑤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状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风湿性关节炎、1型糖尿病等,亦应停药。 1.4.2 核苷(酸)类似物①拉米夫定:每天必须按时、按量服用,不得擅自减量或停药。少数病例有头痛、全身不适,疲乏,胃痛及腹泻,个别可能出现过敏反应。随用药时间的延长病人可发生耐药和病毒变异,须停药或更换药物。②阿德福韦酯:在较大剂量时有一定的肾毒性,表现为血清肌酐的升高和血磷的下降,对应用者应定期监测。 2 健康教育 2.1 疾病知识指导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病毒性肝炎有关知识,如本病的病因、诱因及自我护理常规等。指导病人适当休息,避免劳累和剧烈运动,保障充足睡眠,如肝功正常,病情稳定,可根据个人的体力及工作性质,从事半日或全日工作。保持情绪稳定,生活要有规律,戒烟酒,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病人的食具用具和洗漱用品应专用,定期消毒,避免各种感染),定期复查。 2.2 生活指导急性期病人应进食清淡、易消化、含维生素丰富饮食,多食蔬菜、水果。恢复期应注意营养,适当进食优质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鱼、鸡肉、瘦肉等。有糖尿病倾向和肥胖者不宜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食物,以防诱发糖尿病和脂肪肝。肝硬化病人饮食的质地应细软,避免一切生冷、硬、脆、粗糙的食物。 2.3 用药指导指导病人按医嘱用药,尽量不用或少用对肝有损害的药物,如镇静安眠类、大环内酯类、抗结核类、磺胺类等,以免加重肝损害。抗病毒药物治疗期间,病人一定要按时、按量应用,不得擅自加减量或停药,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及病毒血清学指标。停药后应随访观察1年。 2.4 自我监测指导教会病人及家属注意观察有无心悸、头晕、出汗、饥饿等低血糖症状,常备糖果、饼干。重症病人应注意观察有无性格改变、精神错乱、行为异常、睡眠障碍、昏睡等肝性脑病症状,给予及时处理。 2.5 预防指导甲型和戊型肝炎病人应按消化道传染病隔离,隔离期为发病后21天。预防重点在于加强食品卫生和餐具消毒,保护水源,严格饮用水的消毒,加强粪便管理。乙、丙、丁型肝炎应按血液、体液传染病隔离,避免不必要或不恰当的输血、血制品,严格筛查献血员,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医疗器械及用具须严格消毒灭菌,生活用具应专用,接触病人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甲型肝炎流行期间,对易感者可接种甲肝疫苗,对接触者可接种人血清免疫球蛋白以防止发病。预防乙肝最关键的措施是对易感者接种乙肝疫苗;HBV慢性感染母亲的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注射高滴度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3天后接种乙肝疫苗10μg,出生后1个月、6个月各再注射1次,保护率可达95%。HBIG也适用暴露于HBV的易感者。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45. [2]蒋冬梅.病人健康指导[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210.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常规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一、护理问题∕关键点 1、营养失调 2、活动无耐力 3、出血 4、腹水 5、肝性脑病 6、焦虑 二、概念: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炎症和坏死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 三、护理评估 1、评估皮肤、巩膜有无黄染,黄染程度、皮肤瘙痒程度等。 2、评估出血倾向注意有无牙龈出血、鼻衄、皮下瘀斑等倾向,黑便、柏油样便、呕血等消化道出血征象。 3、评估排泄物观察患者大、小便、呕吐物的颜色、性状、量的变化。 4、评估神志观察有无性格情绪、精神意识的改变,以及有无嗜睡,烦躁、昏迷等肝性脑病的发生。 5、评估患者营养情况,观察饮食每周测体重,维持在病前水平或略增加。 四、护理措施 1、按消化道或血液隔离。 2、注意观察病人皮肤、粘膜、巩膜黄染及大、小便颜色、性状的变化,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予以处理。黄疸刺激皮肤引起瘙痒者,可用温水擦浴或遵医嘱局部药物处理,避免搔抓,以防止感染。 3、注意观察有无神志、行为、性格改变等肝昏迷前驱症状等并发症,若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注意安全防护。 4、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若牙龈出血,应做好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鼻衄时可用无菌棉球或肾上腺素棉球填塞;若皮下瘀斑、灰白色或柏油样便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同时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5、急性肝炎病人予以适当热量、清淡、可口饮食,食欲好转后,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少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水果,多饮水,忌烟酒,忌食生冷;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保证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少食多餐,不可进食过饱,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有腹水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疑有肝昏迷者,应限制蛋白摄入,有糖尿病或肥胖者,不宜进食高糖高热量饮食,以防脂肪肝。 6、急性期及重症病人要卧床休息,待黄疸消退、症状减轻、肝功能好转时,可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1.患者男性,54岁,乙肝病毒携带者,请问HBV 感染时产生的具有保护性抗体是 A.HBsAg B.HBcAg C.HBsAb D.HBeAg E.HBeAb 【答案】:C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HBV感染后体内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是HBsAb。 2.乙型肝炎的潜伏期是 A.平均30天 B.平均40天 C.平均50天 D.平均60天 E.平均70天 【答案】:E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请记忆乙型肝炎潜伏期是30~180天,平均70天。 3.患者女性。50岁,4年前发现HBsAg(+),近两年来出现ALT升高,伴有食欲下降、乏力,查体:颈部出现蜘蛛痣,未见黄疸,请问下列哪项不是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A.综合性治疗 B.以休息、营养为主 C.适当药物治疗 D.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E.戒烟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病毒性肝炎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治疗原则为综合性治疗,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治疗;避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4.关于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甲型肝炎可呈食物型或水型爆发流行 B.母婴垂直传播可见于乙型肝炎 C.家庭内密切接触传播可见于各型肝炎 D.输血后肝炎仅见于乙型肝炎 E.HBsAg阳性者常呈家庭集聚现象 【答案】:D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 5.患儿女性,6岁,近3天出现低热、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2次,不愿意活动,今日家长发现患儿眼睛发黄来医院就诊,医生经过检查诊断为病毒性肝炎,请问该病人早期护理最主要的是 A.卧床休息 B.保肝药物 C.免疫制剂 D.抗病毒药物 E.维生素类药物 【答案】:A 【解析】:考察急性病毒性肝炎护理措施。该病发病早期,尤其有较深黄疸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症状明显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卧床可以增加肝脏的血流量,对肝功能的恢复有利。 6.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程大约是 A.3个月以上 B.半年以上 C.1年以上 D.2年以上 E.3年以上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了解患者发病的经过,有无类似病例接触史,既往有无肝炎病史、有无接受注射、输血、使用血制品、职业暴露、并用注射针头史等。 2、评估患者现有症状和体征,如有无乏力、畏食、恶心、黄疸、皮肤瘙痒、肝大伴压痛、腹胀、腹水、性格行为改变等。 3、了解血常规、肝功能、肝炎病原学检测等结果。 4、评估患者对日常活动、耐受水平及日常生活的自理程度。 5、了解患者乙肝疫苗主动疫苗接种情况,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心理状态。 【护理措施】 1、甲型、戊型肝炎患者按消化道隔离,隔离期为自发病日起30天。乙肝、丙肝、丁肝按血液—体液隔离。 2、急性肝炎早期绝对卧床休息至黄疸减轻、症状好转及

肝功能改善后方可轻微活动1~2小时/日,以不感觉疲劳为度;肝功能正常1~3个月后可恢复日常活动及工作,但仍应避免过度劳累和重体力劳动。慢性肝炎采取动静结合的原则,保证足够的休息,或是以不疲劳为度。重症肝炎绝对卧床休息。 3、急性肝炎予以易消化、清淡、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饮食,但应保证足够的热量。慢性肝炎给予高蛋白饮食,维持标准体重,勿超重;重症肝炎给予适量蛋白质、髙糖、低脂、低盐、丰富维生素、易消化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出现肝性脑病前兆则予以低蛋白饮食。有腹水者,给予低钠饮食,按医嘱记录尿量,控制入水量。 4、遵医嘱给予保护肝脏、降低转氨酶、抗病毒、免疫调节、对症治疗及预防并发症治疗,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应用胸腺素可能出现低热、皮疹、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用干扰素可能出现“流感样症候群”如发冷、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用量大及时间长,可能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还可能出现脱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护理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护理 慢性乙型肝炎是指慢性HBV持续感染伴有活动性肝病,血清 HBVDNA水平一般在105拷贝 /ml以上,ALT持续或间断升高,肝活组织检查示慢性中、重度坏死炎性反应[1]。目前乙肝 尚不能完全治愈,治疗过程长,经济费用高,加之病情易反复发作,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容易产生不良心理状况,影响治疗效果,研究表明[2-3],长期的负性情绪可致机体神经内分 泌系统紊乱,从而使体内环境的平衡遭到破坏,影响治疗效果。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临床 综合护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为提高疗效,我们在常规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对160例慢性乙 型肝炎患者进行全面的饮食、心理护理、用药护理,使患者的整体情况有所改善,取得了较 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1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其中男91例,女69例,年龄18~49岁,临床表现为乏力、厌油腻、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以上患者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 2护理措施 2.1基础护理通过讲授、宣教等形式,让患者了解乙肝主要是通过血液和密切生活接触传播,只要掌握正确的消毒隔离措施并正确执行,一般不会相互传染。保持环境舒适、安静、温暖、通风、干净、整洁,避免交叉感染。护士遵医嘱完成血尿便化验、输液,记录体温、脉搏、 血压、意识状态、呼吸等生命指征,定时服药,保证休息和睡眠,所有抗病毒治疗的患者都 应遵从医嘱定时复查血常规、生化学指标、病毒学标志等以判断药物的疗效,如有异常及时 调整抗病毒用药方案。干扰素治疗3个月后,还应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和血糖,定期评估精 神状态包括抑郁症和痴呆倾向。 2.2饮食护理指导患者戒烟、酒。对于病情发展阶段患者,指导患者少吃、多餐,饮食以清 淡为主;患者进入恢复期,可逐渐增加营养和维生素,食物以少量鱼汤、肉汤、鸡汤、馄饨、西红柿蛋汤、瘦肉、肉菜馅的包子、炒青菜心等逐步过渡到家庭普通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 食物及煎炸、油腻食物;对于病情重的患者,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不同的饮食护理,严格控 制蛋白质、纳盐、水的摄入,有肝昏迷先兆的患者严格控制其蛋白质的摄入,给予葡萄糖、 藕粉、巧克力鼻饲,合并肾功能障碍及有腹水的患者,严格控制食盐摄入在<1 g/d,消化道 出血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给予无渣流质,减少粗纤维食物。。 2.3心理护理:大量研究表明[4],心理护理在疾病治疗中可起到促进作用。对于多数患者来说,慢性乙型肝炎是终生性疾病,这种压力导致患者恐惧、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占主导, 长期的负性情绪不仅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还会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使生活质 量下降和自我照料能力明显下降,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食欲和睡眠,导致机体免疫功 能下降。首先对患者的情绪变化表示出充分的理解和同情,通过鼓励、安慰及健康教育等方式,以科学的态度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的恐惧、焦虑情绪有所缓解。通过沟 通与心理疏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每天在进行日常护理时,由责任护士与患者进行交谈, 以消除患者的孤独感。在选择谈话内容时,我们尽量投其所好,注意言语和用词,对患者的 负性情绪进行疏导,让他们感受到尊重与鼓励。同时指导患者心理放松的方法,采用渐进性 肌肉放松(PMR)、深呼吸、指导性松弛想象等,使患者在负性情绪出现时采用上述方法放 松身心,以此达到心理平衡,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和缓解紧张情绪。 2.4用药护理用药指导:治疗前,向患者和家属说明目前所有抗病毒药物只能是抑制病毒, 不能完全彻底杀灭和清除病毒以及抗病毒药物的有效率、疗程、价格,并且告知随意停药的 后果十分严重,从而使患者和家属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告知其用 药后的副作用,及可控制性。治疗期间,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体温过高、头痛时,可遵医嘱 予双氯芬酸钠25mg塞肛,症状可缓解,做好复诊工作。

病毒性肝炎护理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入学体检的项目,引入乙肝的检查和临床症状,复习肝脏的生理功能,拓展到各种肝炎。 二,新课讲授 (一)病毒性肝炎病人护理 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乏力,食欲缺乏,厌油,尿黄,腹胀,肝大,肝痛,肝功能异常。1,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多呈急性感染,有明显黄疸,经接触传播,按接触隔离 2,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发展成肝硬化,肝癌,经接触传播 (二)乙型病毒肝炎 表现类型: 乙肝病毒携带者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肝硬 乙肝病毒特点: 大球型颗粒 薄膜内含有HBsAg,没有核心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了解病史 评估流行病学资料:是否有感染源 是否存在传染源 是否存在传播途径:母婴传播(40%-50%) 血体液传播(拔牙,输血,手术,公用剃刀,注射) 性接触传播 密切生活接触 是否易感染:无抗体 新生儿 婴幼儿 15岁以下未接种乙肝疫苗人群 高危人群(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免疫力低下) 流行病学特征:乡村高于城市,南方高于北方,西部高于东部,家庭聚集身体状况: 1急性乙型肝炎,与甲肝相似 2慢性乙型肝炎,既往有乙型肝炎或ABsAg阳性史,病程超过半年,目前有肝炎的 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指标仅1项或2项轻度异常; 发病时间不确定,但影像学,病理检查或肝功损失符合3慢性乙型肝炎分度: 轻度:乏力食欲缺乏厌油肝区不适,肝稍大触疼,肝功1或2项 中度:介于轻重之间 重度:有明显持续肝炎表现; 肝硬化(肝病面容,蜘蛛痣,脾大,腹水,肝质地硬,缩小) 严重肝功能损伤; 胆红素超过正常值5倍,白蛋白小于32g/L,凝血酶原40% 4并发症:晚期可有肝性脑病,出血,肝癌

病毒性肝炎护理措施

入院时宣教 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病变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部分乙、丙和丁型肝炎患者可演变成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 【疾病分类】1、按引起疾病的病原分类,目前已确定的病毒性肝炎有甲、乙、丙、丁、戊五型。临床上还有一些患者临床表现酷似病毒性肝炎,但并不能查到肝炎病毒标志的病例,多数专家称之为非甲-戊型肝炎。2、按照临床表现的特征可分急性肝炎(包括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慢性肝炎(包括轻度、中度、重度)、重型肝炎(包括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及肝炎肝硬化。 【传播途径】:甲肝&戊肝:以消化道传播为主,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通过手、玩具、用具等污染食物或直接经口传播;水源和食物的污染(尤其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可导致其暴发流行,此外,苍蝇和蟑螂在传播中也起着一定作用。乙肝、丙肝和丁肝主要传播途径:1.血液传播:是目前我国的主要传播途径,如输注含有肝炎病毒的血液和血制品,尤其是反复输注输血及血制品(如血友病)HCV感染以输血为主要途径,占输血后肝炎的70%以上;此外,使用有病毒的注射器、医疗器械、意外针刺伤或血液透析、脏器移植等也可造成传播。2.日常生活密切接触:是次要的传播方式,HBV可通过各种体液排出体外,如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汁等,但以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传染性较大,故性接触传播也是一条重要的传播途径,此外,共用牙刷和剃刀、纹身、文眉中的微量污血进入体内同样可造成感染。3.母婴传播:在我国母婴传播是导致婴幼儿HBV感染的重要途径,包括宫内感染、围产期或分娩后传播。其中围产期和分娩过程中传播为主,婴儿音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接触母亲的血液、羊水或阴道分泌物而感染,分娩后传播主要是母婴之间密切接触所致。 【临床表现】 虽然五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不同,但临床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病程有所不同,病程在6月之内的为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月者为慢性肝炎,其中甲、戊两型肝炎只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三型肝炎可以呈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表现,并有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可能。 一、潜伏期: 甲型肝炎:2—6周,平均4周。 乙型肝炎:1—6月,平均3个月。 丙型肝炎:2周—6月,平均40天。 丁型肝炎:4—20周。 戊型肝炎:2—9周,平均6周。 二、临床经过: (一)、急性肝炎表现: 各型病毒均可引起。甲、戊型不转为慢性,成年急性乙型肝炎约10%转慢性,丙型超过50%,丁型约70%转为慢性。根据有无黄疸可以分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经过的阶段性较为明显,可分为三期,总病程2—4个月。 黄疸前期: 此期主要症状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

病毒性肝炎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病毒性肝炎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护理措施】 给病人讲解患病期间充足休息对疾病恢复的意义,从而协调休息与参与娱乐活动的愿望之间的关系。 协助病人计划每天的活动项目和时间,使病人在活动耐力范围内参与娱乐活动。 提倡病人之间多交流,并根据病人的身体精神状况,安排病人听音乐、看书报、看电视等,以改变单调的常规的生活。 鼓励病人家属、朋友来探视,并给病只带些消遣性的书籍。 鼓励病人住院期间,在耐力许或范围内,继续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 【重点评价】病人休息与娱乐能否合理进行。 焦虑 【相关因素】 害怕疾病传染给家人。 感到疾病的威胁。 【主要表现】忧郁,情绪低落、心神不定、失眠,不配合治疗护理。 【护理目标】病人焦虑程度减轻,表现为情绪稳定,合作,平静。 【护理措施】 评估病人焦虑的程度,观察记录焦虑的行为和语言表现。 多与病人沟通,获取他们的信任,鼓励病人说出所关心的事并提出问题,针对具体问题对病人进行有关指导。 动员亲友为病人提供帮助,以解决实际问题。 解除病人的不适、如恶心、腹胀等。 协助病人认知他的焦虑,以便其主动采取调整行为。 向病人说明隔离的意义、隔离的期限,介绍常规的隔离措施,解释治疗与康复的关系,

以取得病人合作。 指导病人使用放松术,如缓慢的深呼吸,听音乐等。 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焦虑药。 【重点评价】 病人焦虑程度有无减轻。 病人是否掌握了控制焦虑的应对技巧。 潜在并发症——肝性脑病 【相关因素】 血氨增高。 假性神经递质增高。 氨基酸失衡。 【主要表现】 性格、行为改变。 定向力、计算力下降。 有嗜睡、烦躁、昏迷等意识障碍。 【护理目标】 控制诱因,尽量不发生肝性脑病。 及时发现肝昏迷先兆,及早控制肝昏迷发展。 【护理措施】 绝对卧床,专人守护。 监测生命体征及有无性格、行为的改变、扑翼样震颤等肝昏迷前兆症状。 给予低蛋白饮食;如不能进食者可鼻饲流质。 配合医师尽快消除诱因,如控制胃肠道出血。控制感染,停用利尿药,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 遵医嘱予以食醋保留灌肠,口服乳果糖等。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学

第三节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由多种嗜肝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分型: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特点:甲型及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 部分乙型、丙型及丁型可转化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且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一、病因与流行病学 1.病原:各种嗜肝病毒感染所致 2.流行病学: 1)传染源各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各型肝炎病人 2)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污染水源或食物可引起暴发流行有季节性 经血液途径传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 母婴传播:乙型肝炎重要传播途径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甲型肝炎:5~45天,平均30天 乙型肝炎:30~180天,平均70天 丙型肝炎:15~150天,平均50天丁型肝炎:28~140天戊型肝炎:10~70天,平均40天 (一)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分为两型: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典型的临床表现分三期: (1)黄疸前期:平均5~7天表现: 1)消化: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和腹泻 2)全身:畏寒、发热、疲乏及全身不适等。 甲型及戊型肝炎:起病较急,常38℃以上的发热。乙型肝炎:起病较缓慢,多无发热或发热不明显 (2)黄疸期:持续2~6周 1)尿色加深如浓茶样 2)巩膜和皮肤黄染,约2周达到高峰。 3)有短暂粪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过缓等肝内阻塞性黄疸的表现。 体征:肝大质地软,有轻度压痛及叩击痛部分病人有轻度脾大。 (3)恢复期:平均持续4周黄疸逐渐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较黄疸型肝炎多见。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此类型常不易被发现,成为容易被忽略的重要传染源。 (二)慢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者 常见:乙、丙、丁型肝炎。 表现:通常无发热,症状类似急性肝炎。 体征:面色灰暗蜘蛛痣,肝掌肝脾大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护理查房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轻度)护理查房 主管医生:梁世寅主管护士:梁燕 病历简述 一般资料:患者杨吉强,男,52岁,汉族,已婚,贵港本地人。 主诉:反复乏力、纳差,尿黄1年余,加重两周 现病史:患者自述两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体力下降,不能胜任日常工作及体育活动,伴纳差,饭量比原来减少一半,恶心,厌油,无发热、寒战,无头痛、呕吐、抽搐,无昏、嗜睡,解浓茶样尿,无解酱油样尿及白色陶土样便,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血尿,曾在当地卫生院检查提示肝功能损害,经治疗(具体不详)无好转。2014年9月9日至2014年9月15日在我科住院,出院后未能系统复查,上述症状仍反复发作。2周前,上述症状再次加重,到桥圩医院住院(诊治不详),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视病重,到我院就诊,门诊拟“慢乙肝”收住我科进一步诊治。病后精神,食欲,睡眠欠佳,大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10年前检查已发现乙肝阳性(小三阳)未系统诊治,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甲亢、肾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病史,否认伤寒、结核等其他传染史,否认外伤史、手术史,否认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不吸烟,不喝酒。无外地长期居住史,无疫区居住史,无血吸虫病、肝吸虫病等水役源接触史,无食用生鱼史。无冶游史,无性病史。 家族史:否认家族有遗传史。 护理查体 生命体征:T 36.5℃,P 74次/min, R 20次/min, BP 144/90mmHg 专科检查:神志清,营养欠佳,精神差,慢性肝病容,皮肤、巩膜轻度黄染,未见肝掌、蜘蛛痣。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干湿啰音,心率齐,无杂音。腹肌软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为触及,墨菲征阴性,肝区轻度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4.9×10^9/L;RBC:4.41×10^12/L;HB:138g/L;PL:185×10^9/L。血凝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11.8;部分凝血酶原(APTT):26.5s,凝血酶时间(TT):22.4s↑,FIB:2.04g/L。 血氨:39.27μmol/L 乙肝三对:乙肝表面抗原,0.02ng/mL;乙肝表面抗体:1.69mIU/mL;乙肝e抗原:0.05NCU/mL;乙肝e抗体:29.91NCU/mL↑;乙肝核心抗体:11.6IU/mL↑;乙肝前S1抗原:阴性;乙型肝炎病毒DNA:<1.0*10^2IU/mL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

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概述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按病原学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主要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肝大、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出现黄疸。 健康史 1.病原学 (1)甲型肝炎病毒(HAV)(2)乙型肝炎病毒(HBV)(3)丙型肝炎病毒(HCV)(4)丁型肝炎病毒(HDV)(5)戊型肝炎病毒(HEV) 2.流行病学资料 (1)传染源 1)甲型肝炎:急性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2)乙型肝炎:急、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 3)丙型肝炎:急、慢性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4)丁型肝炎:以慢性病人和携带者为主 5)戊型肝炎:与甲肝类似 (2)传播途径 1)甲型肝炎:主要由粪-口传播传播 2)乙型肝炎:①母婴传播②血液、体液传播③其他途径3)丙型肝炎:①输血及血制品②母婴传播③其他途径4)丁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类似。 5)戊型肝炎:与甲肝类似。 (3)人群易感性 1)甲型肝炎:感染后免疫力可持续终身。 2)乙型肝炎:我国30岁以上成人抗-HBs阳性率达50%。3)丙型肝炎:抗HCV并非保护性抗体。 4)丁型肝炎:未发现对HDV的保护性抗体。 5)戊型肝炎: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 临床表现

1.急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 1)黄疸前期: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消化道症状等。本期末可出现尿色加深。 2)黄疸期:发热消退、自觉症状好转,尿色加深可成浓茶样,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多于1~3W内达高峰。体检可见肝大,达肋缘下1~3cm,边缘锐利,质软,有压痛及叩击痛。肝功能改变明显。 3)恢复期: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发病率较急性黄疸型肝炎高,临床症状轻。起病一般较缓慢,以乏力和胃肠道症状为主,不出现黄疸,恢复较快。病程常在3个月内,易被忽视。2.慢性肝炎 (1)轻度(2)中度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体征更为明显,表现为面色晦暗、蜘蛛痣、肝掌或肝脾大。实验室检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血清白蛋白(A)降低,球蛋白(G)明显增高,A/G比值异常。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常规 2.尿常规 3.肝功能检查 (1)血清酶的检测 (2)血清蛋白的检测 (3)血清胆红素检测 4.凝血酶原活动度 5.血氨检测 6.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 治疗要点 病毒性肝炎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治疗原则均以充足的休息、

【实用】-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病毒性肝炎护理常规 1.护理评估和观察要点 1.1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 1.2既往传染病史、预防接种情况、家族史。 1.3评估营养状况。 1.4一般状况:饮食、休息、睡眠、大小便、体重的变化。 1.5黄染的部位、程度。 1.6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及伴随症状。 1.7肝脾的大小、软硬度及有无压痛、腹水。 2.护理问题 2.1活动无耐力 2.2营养失调 2.3有感染的危险 2. 4焦虑 2. 5潜在并发症:出血、肝性脑病、肾衰竭 3.护理措施 3.1休息与活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重型肝炎应卧床休息,增加肝脏的血流量。症状好转、黄疸减轻、肝功能改善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疲劳为度。肝功能正常1-3个月后可恢复日常活动及工作,应避免过度劳累和重体力劳动。 3.2饮食原则肝炎急性期:宜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黄疸消退期: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保证营养摄入。肝炎后肝硬化、重型肝炎: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血氨高者严格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3.3根据疾病特点,进行隔离。 3.4观察意识、生命体征及胃肠道症状。 3.5准确测量体重及尿量。 3.6根据医嘱正确给药,观察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 3.7保持口腔、皮肤的清洁,长期卧床者定时翻身,防止压疮发生。 3.8心理护理介绍疾病的新进展,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

治疗。 3. 9并发症护理: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及大小便情况。 3.10健康教育指导病人进食营养丰富、合适的饮食,不宜长期摄入高糖高热量饮食,腹胀者减少产气食物的摄入,禁饮酒。根据自身体力情况安排适当的活动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熬夜,保持情绪稳定;准时按量服药,观察药物的副作用;按时复诊,不适随诊。 4.健康教育要点 4.1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介绍消毒隔离措施及隔离的意义,减轻心理负担。4.2强调家庭消毒隔离的重要性。。 4.3宣传各类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传播知识及防护措施,重视预防接种的作用。 4.4合理用药,在专业人员下指导用药,勿私自滥用药。 5.护理评价 5.1病人体力逐渐恢复。 5.2病人能合理进食。 5.3未发生继发感染。 5. 4病人情绪稳定。 5. 5未发生并发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