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过程中微粒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过程中微粒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过程中微粒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一感冒就输液危害大

一感冒就输液危害大 对感冒发热病人来说,“多喝水、少吃药”是全世界通行的做法。但在我国许多医院、许多情况下,却被升格为输液,有时还要连续输上几天。有时,甚至只要是感冒,不发热也要输。既然输液,不管有没有夹杂细菌感染,在葡萄糖水或盐水中加入抗生素,就是常有的事。其实,给感冒患者输液至少有下列四大危害。 首先,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加大了血液循环的流量,增加了心脏的负担,也增高了血压,对于有心肺疾患、高血压的老人来说,尤其在滴速过快的情况下,甚至有引起心力衰竭、脑溢血的可能。其次,对于并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的人,一下子输入大量葡萄糖,有导致“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的危险。再次,感冒通常是在急诊留察室或临时病房内输液的。此类场所为便于观察病情,多数时候是许多病人共用的“大通间”。患者为了输液,每天在其中过十来个小时,事实上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夹杂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的几率,徒然使病情加重。最后,即使需要使用抗生素,将之溶入1000多毫升的液体中静脉滴入,8—10小时滴完,药物的浓度并不均衡,抗菌效果也未必强于口服、肌注或分次静脉推注。 其实,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就是自己会好,理论上可以不用治疗。吃药,主要是缓解鼻塞、流涕、头痛、发热等症状。如果夹杂细菌感染,引起高热不退,出现脓痰、血中白细胞及中性白细胞百分比增高,或许可以加用抗菌药物。花钱买罪受,又何苦呢? 经常输液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今天看了一篇新闻《医院输液室常常人满为患》,内容是这样的:昨天,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去年8月至今,全国有50%以上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初步统计基本药物价格大约下降了30%。

静脉输液护理组题库(2015年修订版)

静脉输液护理组题库 一、单选题: 1.静脉输液的目的不包括() ... A.补充营养,维持热量B.输入药物治疗疾病 C.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D.增加血红蛋白,纠正贫血E.增加循环血量,维持血压 2. 空气栓塞致死的原因是() A.肺静脉入口B.下肢静脉入口C.肺动脉入口 D.主动脉入口E.上腔静脉入口 3.下列那一项与输液发热反应原因无关..() A.输入药物不纯B.药物含致敏源C.液体灭菌不彻底 D.消毒不严格E.药物刺激性强 4. 静脉输液引起的肺水肿的典型症状是() A.发绀、胸痛B.心悸、烦躁不安C.胸痛咳嗽 D.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E .面色苍白、血压下降 5.颈静脉穿刺部位是下颌角和锁骨上缘中点联线之() A.上1 / 3B.上2 / 36. 发生肺水肿时,应给予20%C.中1 / 3D.下2 / 3 E.下1 - 30%乙醇湿化吸氧的目的是( / 3 ) A.预防肺部感染B.扩张周围血管 C .减少回心血量 D.改善肺部气体交换E.提高吸入氧浓度 7.因静脉痉挛导致输液不畅的处理方法( ) A.减慢输液B.加压输液C.抬高输液瓶 D.调整输液位置 E .注射部位血管进行热敷 8.护士巡房。发现5床张某输液不滴,注射部位肿胀、疼痛、无回血,根据此情况,应采 取的措施是( C) A.用力挤压输液管,直至通畅B.抬高输液瓶位置 C.拔针,更换针头,另选血管穿刺D.变换肢体位置 E.用热毛巾敷血管位置 9.陈某, 40 岁,女性,急性胰腺炎,于上午8 时开始输液共1500ml,滴速为60 滴/分钟,输液器的点滴系数为15 滴 / 毫升,预约下午做 B 超,估计何时完成输液( A) A. 下午2时15分B.下午3时30分C.下午2时30分D.下午4时15分E.下午3时15分 10.由于输液速度过快、量过多,病人突然呼吸困难、气促、咳嗽,咳出泡沫样血痰,下 列急救措施不妥的事( .. C) A.立即停止输液B. 20%- 30%乙醇湿化吸氧 C.置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D.四肢轮流结扎 E.按医嘱给予强心剂和利尿剂 11.某病人书页中突然素胸部异常不适,并出现呼吸困难,严重发绀,心前区可闻及一个响 亮持续的“水泡声” ,应考虑( B ) A.过敏反应B.空气栓塞C.发热反应D.右心衰竭E.肺水肿

医院静脉输液及输液微粒的安全管理

医院静脉输液及输液微粒的安全管理 发表时间:2013-09-18T14:31:32.5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5期供稿作者:冯爱华[导读]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护士每天的日常工作。比外用、口服、皮下、皮内及肌肉注射更快捷有效。 冯爱华(湖北云梦县人民医院 432500) 【摘要】医院的静脉输液室是医院的一个主要窗口,医护人员每天要面对着各专科、各病种、各种文化层次、各种性格、各种就诊经历及各种经济状况的患者,输液室要接待大量各类输液患者。突发事件较多,工作中很难掌握主动性,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和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的过程中,在护理工作中如何正确认识护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是新形势下护理工作的需要,也是杜绝护患纠纷的根本保证。【关键词】静脉输液微粒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5-0362-02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护士每天的日常工作。比外用、口服、皮下、皮内及肌肉注射更快捷有效。然而病人及医护人员所承担的风险与治疗效果成正比。如何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又合理的规避风险是我们必须要时时高度重视的问题。药液中存在的微粒造成血管栓塞,引起局部供血不足,导致水肿和炎症,形成肉芽肿,给患者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造成输液微粒的原因有药物纯度、配伍不当、空气污染、配液操作不规范、输液器具不合格等多种因素,其中空气污染有直接因果关系。但是,对于输液微粒而言,往往强调生产过程中,配制输液环境空气净化的洁净级别,而忽视了使用过程中空气污染、配伍不当、配液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100ml以上静脉滴注用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每1ml中含10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0个,含25μm以上的微粒不得超过2个[1]。国内采用的输液过滤介质孔径一般在15微米,对直径6-10微米的截留几乎没有作用,输液不良反应与输液远期影响在所难免。当然也有精密药液输注装置,它可将不溶性微粒限制在5微米以下。一些普通输液器上使用纤维素滤膜临床实验证明:纤维脱落会产生自污染,吸附作用会使药效降低。输液时间越长脱落情况越严重,滤过能力也降低。这就出现了药液在配液操作前澄明度检查合格,而配液操作后或给病人输上液后才发现液体中的微粒、异物存在的现象,导致医疗纠纷不断,这个问题尚未引起医护人员的足够重视。 1、主要原因 研究人员对有关微粒的来源做了大量工作,由此可以看出输液污染源存在于各个方面,如:生产药液的过程会产生碳黑微粒等;中草药制剂中的胶体微粒;临床操作产生:橡胶微粒、塑料微粒;安瓿开启时产生的玻璃碎屑微粒;添加药物(混药)产生:结晶体微粒,混药次数和种类越多,微粒出现越多;输液环境产生:毛屑、尘埃微粒、纤维素等微粒;药液放置时间和存储条件不利(如不能有效避光)时产生:结晶体微粒、纤维素微粒;重病人使用的全营养液中的脂肪栓微粒等。 1.1 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很多尘埃粒子、悬浮物、输液配药时很容易进入液体中。尤其是加压输注时。如北京安贞医院李元春曾在1ml青霉素和5%GS混合液中,检出粒径2~16μm的微粒542个,在1ml20%甘露醇药液中,检出粒径4~32μm的微粒598个[2]。显然,空气污染是输液微粒增多的原因之一,而且直径在10~25μm的微粒是我们人的肉眼无法看到的。 1.2 配伍不当,添加药物产生微粒污染:临床治疗常直接在大输液中添加药物,加药后微粒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粉剂溶解不完全;由于药物分子之间发生相互理化作用;溶媒的改变;输液中PH值的变化等都会在药液中产生新的微粒。溶媒的选择不当会导致微粒增多。据陈中玉等报道[3],中药注射液配伍生理盐水微粒数明显少于配伍葡萄糖注射液的微粒数。其中,10%葡萄糖注射液的微粒数较多。多位学者研究表明:多种药物配伍后微粒数量大幅增加,药物配伍品种数愈多,微粒增加愈明显。添加药物顺序不同,产生的微粒数量也不同[4]。虽然在医院各科室的治疗室墙上一般都挂有注射液配伍禁忌表,但由于近年新药不断增多,有些药品在配伍禁忌表上根本查不到,给护士配药带来了困难,配伍不当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不了解有关配伍禁忌的药品时,一定要详细阅读该药品的使用说明书,按说明书要求进行配药或注射,切不可图省事,盲目将该药往输液中加或从输液器的孟菲氏滴管中加入。特别是中草药注射液,由于其有效成分复杂,提取、生产工艺与所用溶媒不相同,因此,中草药注射液与输液之间、中草药针与西药针剂之间就很有可能产生配伍变化,析出结晶或鞣质样絮状物,这就是中草药注射液为什么要单独输注的原因。如丹参注射液与细胞色素C混合输注可产生螯合反应,生成丹参酚-铁螯合物,使注射液色泽变深,甚至产生混浊,沉淀。我院就曾经发生过多起在输丹参过程中加入其它针药或未按丹参使用说明书中指定加入的液体输注而出现浑浊、絮状物引起医疗纠纷的事件。 1.3 配液操作不规范:临床操作时产生的微粒:插管、排气等操作可使输液中的微粒明显增加,尤其是50微米以上的异物和纤维。尽管目前在针剂或粉剂生产中,采用隔膜防止橡胶塞与药液接触污染,但隔膜被针头穿刺后,橡胶粒进入药液的问题仍不能避免。有人对橡胶塞穿刺三次后与穿刺前比较,发现药液中仅5-10微米的微粒就增加近27倍,而且穿刺的次数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治疗室里敲击安瓿的声音我们都比较熟悉。笔者曾经仔细观察并亲自实践,敲击安瓿的手法不同,其细碎玻璃屑落入药液中的数量也有所不同。如果配药护士用空针抽取药液时不注意,就会将落入药液中的细小碎玻璃屑抽入空针而注入输液中,造成输液微粒增多。特别是有的药液抽入空针后,不仅有注入输液中滴注的,有直接静脉推注或肌注的,其危害可想而知。 1.4 输液器具因素:一次性输液用具在生产环境、生产过程中切割组装等带入机械性微粒,有的是塑料管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还有的是制剂材料不耐摩擦而脱落的颗粒[5]。 1.5 护士操作存在的不良习惯: 加药不戴口罩、长刘海、长指甲、指甲美容、更换液体时不带治疗盘、拔针不带拔针盘、药物不能现配现用、加药完毕药瓶口无瓶口贴或没有无菌棉球保护、不及时清理治疗台及治疗室、治疗室清洁不能按规范完成、输液时依赖呼叫器不经常巡视病人、执行护士不签名、不写执行时间等。 2、现在输液高新设备的应用 临床科室建立临床静脉输液配药中心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虽然现在的输液器普遍带有终端滤器,但不能完全依赖这个终端滤器而忽视配药环境与操作的重要环节。医院的护理人员即使在最严格的规范操作之下,也无法完全控制微粒数量。所以笔者建议在临床科室安装一间空气净化室,将全科所有静脉输液或注射的配药集中在这间净化室完成,有条件的还可配备安瓿切割机、超净工作台,配以专人规范化操作、检查、核对;这样既可减少空气污染,使药液微粒得到控制,又可防止操作不当造成玻屑异物,更有利于配液的正规操作,减少差错事故与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大大降低了医护工作量。

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静脉输液并发症的预防 与护理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静脉输液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静脉炎】 预防: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选择弹性好、粗直的血管,对长期注射者,要有计划地更换输液 部位或留置静脉导管,以保护静脉。 3、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点滴速度宜慢, 防止药物漏出血管外 处理: 1、停止在此部位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 2、局部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 【药物渗漏】 预防: 1、穿刺准确,穿刺后针头要妥善牢固,避免在关节或活动度大的部 位置针或置管。 2、对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或静脉留置,同时选 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避免选用下肢静脉。 3、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或疼痛,输注高渗溶液或化疗药时,加强 输液巡视。 处理: 1、一旦药物发生渗出,应立即停止输液并拔针。

2、根据渗出液的性质和渗出的严重程度选择局部热敷或药物热敷、 局封等。 3、抬高发生渗出处肢体,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与疼痛。【发热反应】 预防: 1、输液前认真检查药物质量,输液器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 2、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3、药物现冲现配,注意配伍禁忌。 处理: 1、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观察体温变化。 2、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生,更换输液器及液体, 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送细菌学检查,同时监测生命体征。 3、对症处理,遵医嘱用药。 【急性肺水肿】 预防: 1、在输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对老年人、儿童、心肺功 能不良的患者尤需注意控制滴注速度和输液量。 处理: 1、出现急性肺水肿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给予患者 取端坐位,双下肢下垂。 2、高流量氧气吸入,氧流量为6~8L/min,湿化瓶内加入30%乙 醇,

静脉输液与输血试题

3月静脉输液与输血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11分) 1.输液过程中病人发生空气栓塞后应采取()。 2.输液过程中病人发生空气栓塞时是因为空气阻塞了()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气体交换发生障碍,引起机体缺氧死亡。 3.溶血反应最典型的症状是() 4.常见的溶血反应是()、()、()、()、() 5.大量输血后反应的症状有()、()、() 二、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58分) 1.静脉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可能发生什么危险? A脑气栓引起昏迷B冠状血管气栓引起心肌坏死C肺动脉气栓引起严重缺氧或死亡D左心房气栓引起心律不齐E右心房气栓引起心室早搏 2.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可能引起什么症状? A突然胸闷、呼吸困难、咳大量泡沫痰B频繁早 GAGGAGAGGAFFFFAFAF

搏C穿刺部位红肿热痛、条索状红线D血压升高E血红蛋白尿 3.静脉输液发生空气栓塞应立即让病人采取什么卧位? A直立位B垂头仰卧位C左侧卧位D右侧卧位E半坐卧位 4.2000毫升液体要求10小时匀速输完,每分钟的滴速应是多少? GAGGAGAGGAFFFFAFAF

A30滴/分B40滴/分C50滴/分D55滴/分E60滴/分 5.静脉输液发生空气栓塞时,造成病人死亡的原因是空气阻塞了: A上腔静脉入口B下腔静脉入口C肺动脉入口D肺静脉入口E主动脉入口6.大量输入库存血后容易出现: A、碱中毒和低血钾B、碱中毒和高血钾C、酸中毒和低血钾D、酸中毒和高血钾E、高血钠和低血钾 7.输入下列哪种溶液时速度宜慢? A低分子右旋糖酐B5%葡萄糖溶液C升压药D抗生素E生理盐水 8.发生溶血反应时,护士首先应: A停止输血,保留余血B通知医生和家属,安慰患者C热敷腰部,静脉注射碳酸氢钠D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质紊乱 9.白血病病人最适宜输: GAGGAGAGGAFFFFAFAF

护理基础静脉输液

一、名词解释 1.静脉输液(intravenous infusion):是将大量的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静脉的方法。2.输液微粒污染:指在输液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人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二、填空题 1.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液体直接输入静脉内。 2.静脉补钾时不宜过浓、不宜过多、不宜过快、不宜过早 3.静脉输液的原则是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宁酸勿碱、见尿补钾。 4.常见输液故障有液体不滴、滴管内液面过高、滴管内液面过低、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5.对于长期输液的病人,应先从四肢远心端静脉开始使用,逐渐向(近心端)移动,做到有计划的使用静脉。 6.静脉输液时,应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调节输液的速度,一般成人40~60 滴/分,儿童20~40 滴/分。 三、选择题 1.空气栓塞时应采取的卧位是( d ) A.半卧位B.端坐位C.右侧卧位,头低足高位D.左侧卧位,头低足高位E.左侧卧位,头高足低位 2.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病人应采取的正确体位是( d ) A.平卧位B.半卧位C.坐位D.坐位,双下肢下垂E.中凹位 3.静脉补钾的浓度一般不超过(b ) A.0.2% B.0.3% C.0.4% D.0.5% E.0.6% 4.下列输液所致的发热反应的处理措施,哪一项是错误的( a ) A.出现反应,立即停止输液B.通知医生及时处理C.寒战者给予保温处理D.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E.及时应用抗过敏药物 5.配制过敏试验液的溶媒是:(A ) A、0、9%氯化钠液 B、注射用水 C、5%葡萄糖液 D、1、2%氯化钠液 6.皮肤过敏试验阳性,常用脱敏注射的药物是:(D ) A、青霉素 B、细胞色素C C、链霉素 D、TAT 7.静脉输液的目的不包括(D) A.补充营养,维持热量B.输入药物治疗疾病C.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D.增加血红蛋白,纠正贫血 8.空气栓塞致死的原因是气体阻塞(A) A.肺静脉入口B.下腔静脉入口C.肺动脉入口D.主动脉入口 9.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如误注入动脉,局部表现为:(D ) A.局部无变化B.沿静脉走向呈条索状红线C.苍白、水肿D.呈树枝状分布苍白10.与输液发热反应原因无关的是:(D ) A.输入药物不纯B.药物含致敏物质C.药液灭菌不彻底D.药物刺激性强11.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的原因是(A ) A.茂菲氏滴管有裂缝B.输液管管径粗C.患者肢体位置不当D.输液速度过快12.一病人输液过程中出现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呼吸急促,大汗淋漓。此病人可能出现了下列哪种情况( c ) A.发热反应B.过敏反应C.心脏负荷过重的反应D.空气栓塞E.细菌污染反应13.病人输液过程中出现急性肺水肿,护士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d )A.立即通知医生B.给病人吸氧C.安慰病人D.立即停止输液E.协助病人取端坐卧位,两腿下垂

静脉输液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intravenous infusion)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经静脉输入的方法。常用溶液种类有:①晶体溶液:葡萄糖溶液、等渗电解质溶液、碱性溶液、高渗溶液等;②胶体溶液:右旋糖酐、代血浆、血液制品等;③静脉高营养液。常用静脉输液途径有:①经外周静脉输液;②经中心静脉输液。 并发症一:发热反应 (一)临床表现 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发冷、寒战和发热,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者起初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1℃,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 (二)预防与处理 1. 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输液器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严格无菌操作。 2. 反应轻者,立即减慢输液速度,通知医生,同时注意观察体温变化。 3. 对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4. 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现有输液,更换输液器具并保留有效静脉通道,对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封存以备检测,查找反应原因。 并发症二:急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 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布满湿啰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二)预防与处理 1. 根据病情需要调节输液滴速,对心、肺疾患、老年、儿童等病人应严格控制,一般成人40~60滴/min,儿童20~40滴/min;对老年、体弱,心、肺、肾功能不良者,婴幼儿或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速度宜慢,对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心肺功能良好者输液速度适当加快。 2. 出现肺水肿症状,立即减慢输液速度,通知医生,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橡胶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适当捆扎四肢,以阻断静脉血流,但动脉血仍可通过。每5~10min轮流放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来源及预防

临床经验总结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来源及预防 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局 居晓伟 (天津300162) 关键词 输液 微粒 医疗质量 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不仅影响输液治疗的正常进行,而且长期叠加的微粒可导致许多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引起新的疾患,甚至造成死亡。以下报告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来源及防治措施。 1 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 注射剂中漂浮或沉降的黑点、色点、纤维、结晶等为异物。含异物的注射剂可通过肉眼的澄明度检验而去除,避免流入临床应用。但是注射剂中还存在大量的肉眼不能发现的不溶性微粒。对200多例输液后微孔滤膜截留微粒的显微镜计数表明,每张滤膜的微粒数均在几万甚至几百万以上,其中2~5μm为98193%、5~10μm为0191%、25~50μm为0111%、60~100μm为0105%1。对于装量超过100ml的静脉滴注用注射剂,国家规定在澄明度检验符合规定后还必须增加不溶性微粒的检验,并制定了具体质量标准及操作方法2,3。除另有规定外,每1ml含10μm以上的颗粒不得超过50粒,并且大于20μm以上的不得超过5粒。英国药典也有严格规定。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除应用不符合规定的注射剂外,还来源于输液全程的污染4。 2 不溶性微粒的危害 含大量不溶性微粒的输液进入人体可直接造成热原质样反应。表现为体温升高、寒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休克。但不溶性微粒的主要危害是由于微粒在某部位的叠加堆积、引起组织损伤、器官病理改变甚至死亡。其严重的远期后果至今未引起临床重视。 微粒进入微血管直接造成阻塞。人体毛细血管的管径只有7~12μm,因此即使检验符合的注射剂中的异物,一旦进入这种极细的血管中可立即引起阻塞,造成损伤或坏死。如果发生在眼部和肺部可造成眼中央视网膜动脉和肺动脉闭锁不全等疾病。 微粒刺激发炎、形成肉芽肿。不溶性微粒包括纤维、玻璃屑、碳黑、碳酸钙、氧化锌、结晶体及高分子有机物等物质。患者长期反复输液由于微粒在局部组织大量堆积、反复刺激可引起炎症形成肉芽肿。接受大量输液的儿童可导致肺肉芽肿。 微粒作用于红血球导致血液凝结。不溶性微粒进入血管后,红血球可粘附于微粒四周形成血凝甚至结块。造成血液流速下降,影响氧合作用和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等血液粘稠度较高的老年患者及婴幼儿更易造成严重危害。 微粒引起变态反应。羟乙基淀粉不溶性微粒、右旋糖酐、细菌的尸体、霉菌的孢子等作为异性蛋白质多次刺激机体可引起变态反应。导致药疹、血管红肿、血管炎、哮喘、呼吸困难等疾病。 长期依靠输液的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由于大量的不溶性微粒在某些部位堆积,造成血管栓塞,妨碍血液循环,最终导致该组织甚至器官的严重损伤。如眼、脑、心肌、肝、肾等,引起系列严重疾病。由于这些疾病没有明显病因,很难诊断治疗。 3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可来源于不符合药典规定的注射剂、输液操作及输液过程污染、输液治疗中增加药物之间的理化变化等3个方面。 注射剂中的微粒主要来源于生产原料及生产工艺操作污染。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甘露醇、右旋糖酐、血液制品等由于其质量不同,可残存不溶性的蛋白质、淀粉及脂肪微粒。电解质类输液剂原料可残存不溶性无机盐微粒。各种溶媒中也可能有不溶性杂质。生产过程中各包装容器由于原料不同可粘附各种微粒,如尘埃、玻璃屑、有机物、无机盐等。生产设备长期磨损、相互推擦撞击都可造成微粒脱落于药剂中。另外生产环境的净化程度不符合规定、可形成微粒的再污染。过滤设备粗糙、检验简陋可导致大量含不溶性微粒的药剂冒充合格药品流通临床。 输液器具、输液操作及输液治疗环境的好坏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很大。对近百例输液前药液及输液后残留液进行微粒检查表明,平均每ml增加201粒。其增加微粒数无疑是伴随输液过程污染的5。 输液治疗过程中,治疗药物间以及治疗药物与输注药液间接理化变化也是产生不溶性微粒的重要原因。 溶媒的变化可引起沉淀。氯霉素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注射液以乙醇、丙二醇、甘油为溶媒。如果将氯霉素稀释到不足量的输液中,可因溶解度太小而产生沉淀。氢化可的松等也存在类似问题。

静脉输液和输血法执业考题

第十四章静脉输液和输血法A1 /A2型题 1.静脉输液、输血时液体输入是利用 A.负压原理 B.正压原理 C.虹吸原理 D.空吸原理 E.液体静压原理 2.输液时,与认真检查液体质量无关的项目是A.检查地点光线充足 B.输液器包装完好 C.容器瓶口无松动 D.药液无沉淀、无混浊、无变色 E.容器无裂纹或破损 3.属于胶体溶液的一项是 A.5%葡萄糖溶液 B.山梨醇 C.706代血浆 D.5%碳酸氢钠 E.甘露醇 4.中分子右旋糖酐的主要作用是 A.维持酸碱平衡 B.补充营养和水分 C.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扩充血容量 D.补充蛋白质 E.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 5.静脉输液时输入5%碳酸氢钠的目的是 A.扩充血容量 B.供给电解质

C.调节酸碱平衡 D.维持胶体渗透压 E.改善微循环 6. 静脉输液时,茂菲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的原因是 A.室温低 B.病人肢体位置不当 C.输液速度过快 D.压力过大 E.滴管漏气或有裂缝 7. 静脉输液时,液体滴入不畅,局部肿胀,检查无回血,此时护士应 A.改变针头位置 B.更换针头重新穿刺 C.提高输液瓶 D.局部热敷 E.加压输液 8. 输液速度可适当加快的情况是 A.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心肺功能良好者 B.输入升压药物 C.静脉补钾 D.风湿性心脏病 E.1岁幼儿 9. 输液发生发热反应的原因不包括 A.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彻底 B.药物刺激性强 C.无菌操作不严格 D.输液器被污染 E.输入药物制品不纯 10. 输液时发生静脉炎,错误的护理措施是 A.患肢制动

B.患肢可用50%硫酸镁湿敷 C.超短波理疗 D.如意金黄散加醋外敷 E.患肢下垂并用硫酸镁热敷 11. 静脉输液时导致静脉炎的原因不包括 A.长期输入高浓度溶液 B.静脉内留置导管时间过长 C.无菌操作不严格 D.长期输入刺激性强药物 E.输液速度过快 12. 预防空气栓塞的措施不包括 A.排尽输液导管内空气 B.溶液滴尽前应及时拔针 C.输液中要及时更换输液瓶 D.加压输液时应有护士在旁守候 E.应控制输液总量 13. 静脉输液引起急性肺水肿的最典型的症状是 A.发绀,烦躁不安 B.呼吸困难,两肺可闻及干罗音 C.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音 D.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 E.哮喘发作 14.关于开放式输液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添加溶液时溶液瓶不可触及输液瓶口 B.中途加药时注射器针头不需取下 C.应倒入少量无菌溶液冲洗输液瓶和橡胶管 D.应排尽管内空气 E.适用于危重、病情变化快病人 15. 静脉输液的目的不包括

规范静脉输液操作流程

规范静脉输液操作流程(修订稿) 程序: 1.操作前对病人的评估: 护士在输液前应评估患者的全身及血管情况:至病室评估患者应包括医疗诊断、护理问题、内/外科病史、药敏史、血管穿刺史、病人对血管穿刺工具的类型及穿刺部位选择的喜好和必要时长期静脉输液的计划。【评估内容需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斟酌确定;护士应了解每位病人对血管穿刺工具类型包括穿刺针头大小及穿刺部位选择的喜好及其变化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 护士沟通语言:XX先生您好,我一会儿将为您进行静脉输液,您因XXX,根据医嘱给您应用XXX,它有xxx的作用,您或家人曾经有过青霉素或头胞类药物过敏史吗?我们刚刚做的试敏显示您不过敏。您需要输液5天,是希望用普通静脉输液针还是静脉留置针(讲解各自优缺点)啊,您是想用普通输液针;您这条血管没有硬结、红肿适合穿刺,您这条血管疼吗?那好,我现在回去准备一下用品,如您想去卫生间,现在可以去,我们一会儿见。【清泉:仅供参考,不建议背诵。一般建议用普通话与患者交流,但不可强行划一,如果有的病人觉得方言亲切,而认为用普通话交流是装腔作势,而护士又能说这种方言,可尊重病人语言习惯。】 2.治疗室配药: 1).洗手,戴口罩:检查药液名称、浓度、剂量、使用方法、有效期;药液有无沉淀、混浊、变色、絮状物:瓶身有无裂缝,瓶口有无松动(软包装应挤压,查有无渗漏);查输液器有效期、有无漏气;查棉签有效期、有无漏气或开封日期。【清泉:此处先行检查输液器可减少其后因检查输液器致瓶口在空气中暴露时间】 2).铝盖中心部分打开,(瓶装输液套上网套),常规消毒瓶口,(软包装可省略消毒瓶口)【清泉:软包装可省略消毒瓶口?不知是否有科学依据;若有,则不仅简略了操作步骤,而且也节约了活力碘和棉签。】

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三、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一)静脉炎 1.预防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与操作规程,控制药液浓度和速度;严禁在瘫痪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输液;根据所用药物特性合理安排输液顺序;成人不宜选择下肢静脉输液;选择上肢粗直弹性好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消毒液待干后在穿刺;敷料有卷曲或潮湿应及时更换;提高穿刺成功率;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严格执行冲、封管操作规程;动态评估穿刺部位。 2.处理规范 (1)评估静脉炎的级别并分析原因。 (2)停止输液,报告医生。 (3)应拔除PVC,可暂时保留PICC、CVC、PORT。 (4)提高患肢并制动。 (5)避免穿刺部位受压。 (6)局部湿热敷或药物治疗。 (7)超短波、红外线理疗。 GAGGAGAGGAFFFFAFAF

二.急性肺水肿 1.预防措施 根据病情调节输液速度,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输液量不宜过多;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急性肺水肿的先兆;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不得随意调节速度。 2.处理规范 (1)立即中断输液,保留静脉通路,同时通知医生。(2)取端坐位,双腿下垂,必要时四肢轮流扎止血带。 GAGGAGAGGAFFFFAFAF

(3)高流量吸氧(20-30%的酒精湿化吸氧,6-8/min)。(4)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平喘、镇静等药物处理。 (5)安慰患者,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三)发热反应 1.预防措施 静脉输液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及输液器具,避免微粒进入药液,如橡胶塞、玻璃微粒等;注射器严格一人一针一管,不应重复使用;提高穿刺技术,避免反复穿刺,重复穿刺时更;超短波、红外线理疗。 2.处理规范 (1)酌情减慢输液速度或停止输液,更换药液及输液器.(2)保留剩余药液和输液器具进行检测。 (3)报告医师、遵守医嘱给予对症处理。 (4)观察生命体征、特别注意体温变化、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 GAGGAGAGGAFFFFAFAF

静脉输液中发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静脉输液中发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2-11-29T10:32:05.6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卞德轩[导读] 改良止血带可显著减少操作时间,加快手术进程。 卞德轩(河南省鹤煤公司总医院药剂科河南鹤壁 458000)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输液中产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我院近年来临床加药和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及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不溶性微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临床加药和输液操作过程中产生橡皮微粒常常是加药过程中及输液器针头插入橡皮塞瓶口时产生的;在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药物晶体微粒多由临床直接在大输液中添加药物时产生。结论静脉输液操作中产生的不溶性微粒不容忽视,应积极寻找对策,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静脉输液。 【关键词】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5-0363-02 静脉输液是临床重要治疗手段,目前,静脉输液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引起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问题,同时分析其原因,寻找良好对策。笔者对我院近年来临床加药和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及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不溶性微粒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药典》对输液微粒的要求 我国2000版《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中直径>10 μm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过20个,直径>25 μm 的不溶性微粒不得超过2个[1]。微粒指各种输液中50 μm以下的不溶性微小颗粒[2]。临床上常见橡皮微粒、玻璃屑微粒、棉纤维微粒、塑料薄膜微粒、细菌微粒、尘埃微粒、药物晶体微粒等。 2 临床静脉输液操作中产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 2.1在临床加药和输液操作过程中产生橡皮微粒常常是加药过程中及输液器针头插入橡皮塞瓶口时产生的。玻璃屑微粒常常是加安瓿类药物时产生的。棉纤维微粒是在棉签消毒瓶口、安瓿时遗留在橡皮瓶塞或安瓿颈上,通过加药过程进入瓶内。塑料薄膜微粒是橡皮塞上隔离膜在加药或输液器插入瓶口时针头穿透隔离膜时产生的。细菌微粒则是护士加药过程中违反操作规程污染药液产生。尘埃微粒是空气中的微粒在配制药液或输液操作时进入输液瓶中。 2.2在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药物晶体微粒多由临床直接在大输液中添加药物时产生。如添加药物浓度太高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溶媒选用不对破坏药物稳定性产生微粒;粉针剂溶解不完全产生微粒;因pH改变使药物溶解度下降产生微粒;或因联合用药改变药物理化性质使药物相互作用产生微粒或浑浊。 3 对策 3.1合理使用大输液: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住院病人静脉输液的使用比例高于国外20%~30%。临床滥用输液现象十分严重,极大地增加了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3.2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配药: 护士在操作时应遵守无菌技术。严格加一瓶药用一把针头,若加多种药,应固定一把针头在瓶塞上,避免一把针头反复穿刺橡皮瓶塞,有实验表明,橡皮瓶塞穿刺三次后与穿刺前比较,药液中5~10 μm的微粒增加27倍,穿刺次数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正确消毒并掰开安瓿,抽吸时应将针头垂直刺入安瓿底部抽药,切忌安瓿倾斜致使安瓿内液面接近安瓿断端,避免玻璃屑进入药液。在消毒瓶口及安瓿颈时,选择棉签合适,消毒轻重合理,注意砂轮上是否遗留棉纤维,避免棉纤维在加药及掰开安瓿时进入药液。加强无菌操作观念,杜绝手碰针栓及针乳头,避免医源性污染产生细菌微粒。加强输液配置室的管理,改善配置条件,有条件的建立输液配置中心,没条件的应努力提高配置室洁净度,及时有效的空气消毒,保持配置室洁净,减少治疗室及病房人员走动,以减轻空气中微粒在配置时进入药液。据报道病房中人员走动时会带起大量尘埃、细菌等微粒,通过输液进气管进入药液,可使药液中微粒增加几十倍。 3.3避免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的品种数越多所产生不溶性微粒的越多,因此医生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选药用药。临床应注意抗生素与抗生素联用,抗生素与中成药制剂联用,其中丹参酮禁忌与奈替米星及依偌沙星联用,丹参粉禁忌与左克、培氟沙星联用,舒普深禁忌与万古联用。在这里强调联合用药间盐水冲管的重要性,特别是抗生素与其他药之间(尤其是中成药)。两种抗生素之间,中成药与中成药之间,以及已知两种配伍禁忌之间需要更换输液器。尽可能减少因联合用药产生不溶性微粒。 4 小结 不溶性微粒一旦进入人体将永远留在体内,人们无法预计它们何时会造成何种严重后果,增加了临床医患关系的矛盾和医疗纠纷。因此临床上如何最大限度减少静脉输液中产生不溶性微粒,为患者提供安全高品质的静脉输液有待于我们共同努力。在现有的条件下,医务人员规范操作,注意环境清洁卫生以及医生恪守“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输液,尽量减少联合用药品种则显得尤为重要。以前我们使用的普通输液器,输液过滤介质的孔径一般在15 μm,目前有些医院使用的精密输液器能滤除药液中5 μm以上的微粒,有效滤除药液中绝大多数不溶性微粒,在输液的最后环节有效地阻止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参考文献 [1]李景.浅谈输液制剂微粒污染的危险性及控制方法.上海医药情报研究,2005,25(3):10-12. [2]张清媛,杨锦媚.输液配药中微粒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护理学杂志,2005,20(21):76-78.

注射剂中微粒的危害

注射剂中微粒的危害 输液中理想的微粒限度当然是“零微粒”,但即使是质量合格的注射剂也达不到这个要求。输液中大多数微粒我们肉眼是看不见的。但它确实是存在的。今天我们就谈谈与我们工作相关的几种微粒及其它的预防。 一、微粒的危害: (1)微粒进入血管引起血管肉芽肿、静脉炎及血栓; (2)进入肺内可产生肉芽肿; (3)分散在体内各处会引起栓塞,对心脏和其他器官如肝、肾 都有损害; (4)由于微粒碰撞作用,使血小板减少,造成出血等病症。 二、微粒的分类: ?玻璃碎屑微粒 ?药物残渣 ?毛屑索条 ?活性碳微粒 ?塑料微粒 一般微粒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方面的,一种是人为因素。 ?生产方面有(药物残渣、毛屑索条、活性碳微粒) ?人为因素有(玻璃碎屑、塑料微粒) 我们常见的微粒来源于人为因素,今天我们着重来谈谈微粒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 (一)玻璃碎屑: 在静脉注射液加药时,各种类型的微粒都可被注入溶液中,我们工作中这些小的碎屑很容易被我们忽视,可它真的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且实验证明细菌会随着玻璃微粒从操作者接触过的安瓿掉进溶液中。每当我们打开安瓿的一刹那,那些被划过的细小的碎屑会在不经意间掉进溶液中,我们在抽吸药物时,细小的碎屑会经过针头进入药物中,特别是我们倒置抽吸药液导致药液接触安瓿断口,而断口玻璃微粒最多。这就要求我们每次在用砂轮划过之后,一定要用酒精纱布擦拭碎屑,包裹断开。抽吸药物时在安瓿中部吸取,这样可以减少玻璃碎屑的产生。 (二)塑料微粒(皮塞) 皮塞,我们并不陌生,皮塞的形成取决于它的质量、我们进针的角度,以及针头的大小。 三、对策 (一)在以后的工作中,为防止皮塞的形成在加药过程中首先我们选用适合大小的针头型号,针头可选用侧孔针头或圆锥尖侧开孔针头。进针的角度与方向,我们可将注射器的针头斜面向上,使针尖和斜面的背面接触皮塞并形成65°—80°的夹角,微向下用力,使橡皮塞顺弹力凹陷,然后快速斜刺进皮塞,当斜面完全进入后即将针头方向改为垂直进入。当需第二次穿刺时应避开前次针眼,不要在同一针眼进针,从而避免碎屑的产生。 (二)安培的割锯与消毒法:安培开启的操作过程应严格按照:弹、消、锯、消、掰的操作程序。切割安培割锯痕长应小于颈段1/4周,要注意的是割锯安培时间越长产生微粒越多,安培开启时引入的微粒量也就越多。

(完整版)静脉输液配伍讲解

静脉输液配置中理化配伍禁忌 溶剂选择不当而引起不溶 在配药过程中会遇到如乳糖酸红霉素针在0.9% 氯化钠液中溶解不良,直接用生理盐水溶解药物会生成胶状物不溶解的情况,实际上红霉素乳糖酸盐本身可溶于水,在0.9 % 氯化钠溶液中相当稳定,如果将粉针溶于注射用水中,再加到0.9% 氯化钠中则顺利溶解。又如阿奇霉素的配制按说明书要求为:将本药用适量注射用水充分溶解后,配制成100mg/ml 的溶液,再加入到250ml 或500ml 氯化钠注射液或5% 葡萄糖注射液中,最终配制成1~2mg/ ml 的静脉滴注液。有的注射用粉针都在配制时需要用特殊的溶剂溶解,配制时应用所附的专用溶剂溶解后再加入到输液中。盐酸阿霉素配置时,应先加注射用水溶解,再加入5 %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使用。立止血也需要用配备的溶剂溶解,溶解后进一步稀释。因此对这些药物中配备的专用溶剂不要随便丢弃,或擅自用其他溶剂替代。 析盐 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种在分子化合物,遇强电解质如氯化钠、氯化钾会发生同离子效应析出沉淀,因而禁与含氯离子的溶液配伍,应用葡萄糖注射液配制。甘露醇注射液为过饱和溶液,应单独滴注,如加入电解质如氯化钾,地塞米松等,可加速甘露醇盐析产生结晶,并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导致低血钾。 酸碱度改变而引起药物破坏,沉淀或变色 每种输液都有规定的ph 值范围,对所有加入的药物的稳定性都有一定影响。常用的溶媒有5%或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等、其ph 值依次为3.2~5.5、3.5~5.5、4.5~7.0 。青霉素水溶液稳定的ph 值为6.0 ~6.5 用葡萄糖注射液配伍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水解而而使效价降低。青霉素类及其酶抑制剂中除苯唑西林等有耐酸性质,在葡萄糖液中稳定外,其余药物不耐酸,在葡萄糖注射液中可有一定程度的分解。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在葡萄糖注射液中不仅被葡萄糖催化水解,还能产生聚合物,增加过

静脉输液-“配药”技术操作流程.docx

密闭式静脉输液—配药技术操作流程 洗手、戴口罩。 按医嘱准备用物,检查液体外包装完好后,剪开外包装袋取 出液体,挤压液体有无滴液,检查溶液内有无沉淀、絮状物 等。 根据医嘱检查所加药品名称、剂量、两种以上药品时,注意 是否存在配伍禁忌。将按医嘱填写输液卡片,贴于液体袋上,拉开液体口拉环。 配置药液: 1 、安瓿药液吸取法:轻弹安瓿顶端内存留液体,用砂 轮据安瓿颈段,用乙醇棉签拭擦后,垫无菌纱布,再折断。 左手示、中指夹住安瓿,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插入安瓿, 左手拇指及无名指扶住注射器下端,右手抽动活塞,将药液 吸入针筒内。将注射器内药液注入输液袋内,加盖无菌输液 贴待用。 2 、密闭药液吸取法:将药瓶盖取下,常规消毒瓶盖, 用注射器吸取所需药量。如为混悬液,应摇匀后吸取,粉针 根据医嘱再次查对患者床号、姓名、药品名称、剂量,洗手, 签字。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2、严格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加两种以上药品出现浑浊、结晶、变色时,应立即停止,及时报告。 3、加药要求现用 护理部 2009 年2月

密闭式静脉输液—配药技术竞赛评分标准 总评分等级考核人员姓名 项目技术操作要求 分A B C D 仪表5仪表端庄,服装整洁。5432评估5了解医嘱及药物对血管的影响程度。5432 操作前 10无长指甲,消毒液洗手,戴口罩;5432 准备备齐用物,放置合理。5432认真核对医嘱;5432 查对15根据医嘱,认真查对液体、药名、剂量5432及使用期限; 贴输液标签。5432 操检查药液、无菌物品方法正确;5432作取用注射器、针头不污染;5432过药瓶(安瓿)处理消毒方法正确,不污5432 程 35染; 配液 抽药、加药剂量准确,方法正确;5432 观察、处理临时故障方法正确,不污染; 5432 配药完毕,加盖无菌输液贴;5432 无药液浪费。5432 操作时间 4 分钟(超过10秒扣1分,提前105432 秒加 1 分); 操作后20核对医嘱,执行后签字;5432 整理用物,正确处理注射器及针头;5432 洗手。5432 无菌区与非无菌区的观念明确。5432 评价10动作轻巧、准确、节力;3210 用物处理正确,放置整齐、合理。2100 总分100 科室:护士长: 护理部 2009 年 2 月

静脉输液过程中血管损伤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静脉输液过程中血管损伤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各种给药途径中因疗效迅速有效而占有重要位置,而静脉输液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静脉血管的损伤[1]。为了找出静脉输液过程中导致血管损伤的因素及相应对策,以便在输液过程中更好的保护血管,通过对大量临床资料的总结及参考文献的查阅,现将静脉输液过程中影响血管损伤的因素及其总结如下。 1 药物因素 1.1 药物的酸碱度(pH) 血浆正常pH值为7.35~7.45 ,超过此范围无论是偏酸、偏碱都可以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而发生静脉炎[2]。pH值偏低的液体刺激血管内膜可引起静脉炎;而输入pH值高的溶液使血管内二氧化碳蓄积,血管内压增高,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易使药液外渗,造成组织损伤[3]。Kuwahara等[4]研究表明,pH值为6.5时即使增加输液时间,也不会发生静脉炎。因此药物pH值与静脉血管损伤有直接关系,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所以在配制、溶解药物的过程中应根据药物的PH值选用适当的溶媒,使所配置药液的PH值尽量接近血浆正常pH值,尽量减小对静脉血管的损伤。 1.2 药物的渗透压 人体血浆渗透压的正常范围为280~310mOsm/L,当输入高渗液体时,由于溶液的高渗可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发生萎缩和坏死,产生无菌性炎症;同时,可以引起局部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 ,并引起静脉血管壁通透性增加,静脉中膜层白细胞浸润性改变,且释放组胺, 使静脉收缩变硬, 从而引起静脉损伤[5]。有研究显示,降低溶液的渗透压,即使增加了输液量也不会引起静脉损伤[6]。因此药液的渗透压在一定范围内越低越好,渗透压是决定静脉损伤是否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1.3 药物的刺激性及化学毒性 引起静脉炎的药物主要有抗生素类药物和化疗药物[7]。抗生素类药物引起静脉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抗生素使内皮细胞的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增加,引起炎症反应。Lanbeck 等[8]对不同抗生素导致各种程度静脉损伤的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头孢呋辛为55%,氨苄青霉素52%,红霉素48%。此外,化疗药物属细胞毒类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和组织也有一定的损伤[9]。刺激性大的化疗药物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进入血管内,超过了其缓冲应激的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均可使血管内膜受刺激,从而导致静脉损伤[10],并且,随着化疗药物稀释浓度、给药剂量、疗程时间的不同而导致血管损伤的程度也不同[11]。Catney等[12]研究表明,输液静脉损伤的发生率随药物刺激性的增加而升高。因此,对刺激性强的药物应使尽量稀释、在允许范围内尽量减慢输液速度,以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和损伤。 2 机械因素 2.1 操作因素: 2.1.1 选择血管不当[13] 操作者为了穿刺方便而选用粗大血管,该血管受到药物的损伤后,可造成其分支末梢血管灌流不畅,待用该末梢血管给药时,就会出现输注缓慢或不滴。如选择的血管已有多个结节、瘢痕、脆性强、弹性差,并与周围组织粘连,虽然穿刺成功,,却很容易渗出,因此穿刺时应避开这些地方。另外,静脉输液还应遵循避免选择患肢或下肢血管的原则。 2.1.2 针头的选择[14] 根据血管直径大小、输入药液种类和病情,选择合适的穿刺针,因为针头越细针尖马蹄越短对血管损伤越少,输入速度相对越慢,越有利于血管保护;反之穿刺针越粗针尖马蹄越大,对血管的损伤越大,输入速度相对越快,越不利于血管的保护。 2.1.3 穿刺次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