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C NaviData大数据一体机用户指南

H3C NaviData大数据一体机用户指南
H3C NaviData大数据一体机用户指南

H3C NaviData大数据一体机

用户指南

NaviData 5200 G2型号

前言

H3C NaviData 5200 G2 一体机用户指南各章节内容如下:

?第1 章安全。介绍操作设备时的安全信息、注意事项、静电防护及设备上的安全标识。

?第2 章认识NaviData 5200 G2。介绍NaviData 5200 G2 的外观、特性规格、部件、面板、指示灯及各个接口。

?第3 章安装和拆卸NaviData 5200 G2。介绍如何安装和拆卸NaviData 5200 G2,包括安装流程、安装规划和最佳环境、工具准备及外部线缆连接。

?第4 章上电和下电。介绍NaviData 5200 G2 的上电和下电方法。

?第5 章配置NaviData 5200 G2。介绍NaviData 5200 G2 安装完毕并初次上电后,对其进行软件配置的过程。

?第6 章日常维护指导。介绍NaviData 5200 G2 日常维护方法。

?第7 章安装扩展部件。介绍NaviData 5200 G2 可能需要安装的部件及安装方法。

?第8 章更换部件。介绍NaviData 5200 G2 有哪些可更换的部件,以及如何进行部件更换的详细操作步骤。

?第9 章布线。介绍NaviData 5200 G2 部件的内部线缆连接方法。

?附录。介绍NaviData 5200 G2 的部件规格、常用软件操作、帮助信息、术语及缩略语。

前言部分包含如下内容:

?读者对象

?本书约定

?资料意见反馈

读者对象

本手册主要适用于如下工程师:

?网络规划人员

?现场技术支持与维护人员

?负责网络配置和维护的网络管理员

本书约定

1. 命令行格式约定

2. 图形界面格式约定

3. 各类标志

本书还采用各种醒目标志来表示在操作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这些标志的意义如下:

4. 图标约定

本书使用的图标及其含义如下:

T

T

5. 示例约定

由于设备型号不同、配置不同、版本升级等原因,可能造成本手册中的内容与用户使用的设备显示信息不一致。实际使用中请以设备显示的内容为准。

本手册中出现的端口编号仅作示例,并不代表设备上实际具有此编号的端口,实际使用中请以设备上存在的端口编号为准。

目录

1 安全········································1-1

1.1 安全信息······································1-1

1.1.1 运行安全···································1-1

1.1.2 电气安全···································1-1

1.1.3 电池安全···································1-1

1.2 安全注意事项····································1-1

1.3 静电防护······································1-2

1.3.1 防止静电释放·································1-2

1.3.2 防止静电释放的接地方法····························1-2

1.4 设备标识······································1-3 2认识NaviData 5200 G2 ·································································································· 2-1

2.1 简介········································2-1

2.2 规格参数······································2-1

2.2.1 产品规格···································2-1

2.2.2 技术参数···································2-3

2.3 部件········································2-3

2.4 前面板·······································2-5

2.4.1 前面板组件··································2-5

2.4.2 指示灯和按钮·································2-7

2.4.3 接口·····································2-8

2.5 诊断面板······································2-8

2.6 后面板······································2-10

2.6.1 后面板组件·································2-11

2.6.2 后面板指示灯································2-12

2.6.3 接口····································2-13

2.7 主板·······································2-13

2.7.1 主板布局··································2-14

2.7.2 系统维护开关································2-15

2.7.3 DIMM 插槽·································2-15

2.8 硬盘·······································2-16

2.8.1 硬盘编号··································2-16

2.8.2 硬盘指示灯·································2-20

2.9 风扇·······································2-21

2.10 Riser 卡·····································2-21 3安装和拆卸NaviData 5200 G2 ························································································· 3-1

3.1 安装流程······································3-1

3.2 安装规划······································3-2

3.3 安装最佳环境····································3-2

3.3.1 空间和通风要求································3-2

3.3.2 温度和湿度要求································3-2

3.3.3 高度要求···································3-2

3.3.4 洁净度要求··································3-2

3.3.5 接地要求···································3-3

3.4 工具准备······································3-3

3.5 安装NaviData 5200 G2 ·······························································································3-5

3.5.1 安装滑道···································3-5

3.5.2 安装NaviData 5200 G2 ·······················································································3-5

3.5.3 (可选)安装走线架······························3-6

3.6 连接外部线缆····································3-6

3.6.1 连接鼠标、键盘和VGA 接口线缆························3-7

3.6.2 连接网线···································3-8

3.6.3 连接USB 接口·································3-9

3.6.4 连接电源线缆································3-10

3.6.5 固定线缆··································3-12

3.6.6 布线指导··································3-14

3.7 拆卸NaviData 5200 G2 ····························································································· 3-14 4上电和下电·····································4-1

4.1 上电········································4-1

4.1.1 操作场景···································4-1

4.1.2 前提条件···································4-1

4.1.3 操作步骤···································4-1

4.2 下电········································4-2

4.2.1 操作场景···································4-2

4.2.2 前提条件···································4-2

4.2.3 操作步骤···································4-2 5配置NaviData 5200 G2 ·································································································· 5-1

5.1 上电启动······································5-1

5.2 RAID 卡······································5-1

5.3 操作系统和安装大数据软件······························5-2

5.3.1 安装操作系统·································5-2

5.3.2 安装大数据软件································5-2 6日常维护指导····································6-1

6.1 维护基本原则····································6-1

6.2 维护工具······································6-1

6.3 维护操作······································6-1

6.3.1 任务列表···································6-1

6.3.2 查看事件日志·································6-2

6.3.3 查看审计日志·································6-2

6.3.4 查看更新日志·································6-2

6.3.5 查看SDS 日志·································6-2

6.3.6 监测机房温度和湿度······························6-3

6.3.7 检查线缆···································6-3 7安装扩展部件····································7-1

7.1 可扩展部件·····································7-1

7.2 安装硬盘······································7-1

7.2.1 安装准则···································7-1

7.2.2 安装硬盘···································7-2

7.3 安装电源模块····································7-3

7.4 安装Riser 卡和PCIe 卡································7-4

7.4.1 Riser 卡与PCIe 卡适配关系···························7-5

7.4.2 安装Riser 卡和PCIe 卡·····························7-6

7.5 安装RAID 卡···································7-14

7.5.1 简介····································7-14

7.5.2 安装准则··································7-15

7.5.3 安装RAID 卡································7-15

7.6 安装GPU 卡···································7-21

7.6.1 安装准则··································7-21

7.6.2 安装GPU 卡································7-22

7.7 安装网卡·····································7-27

7.7.1 安装准则··································7-27

7.7.2 安装网卡··································7-27

7.8 安装Dual SD 卡扩展模块和SD 卡··························7-29

7.9 安装后部硬盘笼··································7-31

7.10 安装光驱····································7-34

7.12 安装串口····································7-38

7.13 安装风扇····································7-39

7.13.1 安装准则··································7-39

7.13.2 安装风扇··································7-40

7.14 安装DIMM ············································································································ 7-41

7.14.1 DIMM 简介·································7-41

7.14.2 安装准则··································7-46

7.14.3 安装DIMM ··································································································· 7-47

7.15 安装CPU ·············································································································· 7-49

7.15.1 安装准则··································7-49

7.15.2 安装CPU ····································································································· 7-49 8更换部件······································8-1

8.1 可更换部件·····································8-1

8.2 更换安全面板····································8-2

8.2.1 更换场景···································8-2

8.2.2 更换安全面板·································8-2

8.3 更换硬盘······································8-3

8.3.1 更换场景···································8-3

8.3.2 准备工作···································8-3

8.3.3 更换硬盘···································8-4

8.4 更换机箱盖·····································8-5

8.4.1 更换场景···································8-5

8.4.2 更换机箱盖··································8-5

8.5 更换电源模块····································8-7

8.5.1 更换场景···································8-7

8.5.2 更换电源模块·································8-7

8.6 更换导风罩·····································8-9

8.6.1 更换场景···································8-9

8.6.2 更换导风罩··································8-9

8.7 更换Riser 卡和PCIe 卡·······························8-10

8.7.1 更换场景··································8-10

8.7.2 更换Riser 卡和PCIe 卡····························8-10

8.8 更换RAID 卡···································8-15

8.8.1 更换场景··································8-15

8.8.2 更换RAID 卡································8-15

8.9.1 更换场景··································8-17

8.9.2 更换GPU 卡································8-17 8.10 更换网卡····································8-20

8.10.1 更换场景··································8-20

8.10.2 更换网卡··································8-20 8.11 更换Flash 卡···································8-22

8.11.1 更换场景··································8-22

8.11.2 更换Flash 卡································8-22 8.12 更换超级电容··································8-23

8.12.1 更换场景··································8-23

8.12.2 更换超级电容································8-23 8.13 更换超级电容固定座·······························8-24

8.13.1 更换场景··································8-25

8.13.2 更换超级电容固定座·····························8-25 8.14 更换Dual SD 卡扩展模块和SD 卡·························8-26

8.14.1 更换场景··································8-26

8.14.2 更换Dual SD 卡扩展模块和SD 卡······················8-26 8.15 更换风扇····································8-28

8.15.1 更换场景··································8-28

8.15.2 更换风扇··································8-28 8.16 更换风扇笼···································8-29

8.16.1 更换场景··································8-29

8.16.2 更换风扇笼·································8-29 8.17 更换DIMM ············································································································ 8-30

8.17.1 更换场景··································8-30

8.17.2 更换DIMM ··································································································· 8-30 8.18 更换CPU ·············································································································· 8-31

8.18.1 更换场景··································8-32

8.18.2 更换CPU ····································································································· 8-32 8.19 更换系统电池··································8-38

8.19.1 更换场景··································8-38

8.19.2 更换系统电池································8-39 8.20 更换主板····································8-40

8.20.1 更换场景··································8-40

8.20.2 更换主板··································8-40

8.21.1 更换场景··································8-42

8.21.2 更换硬盘扩展板·······························8-43

8.22 更换硬盘背板··································8-46

8.22.1 更换场景··································8-46

8.22.2 更换硬盘背板································8-46

8.23 更换串口····································8-50

8.23.1 更换场景··································8-50

8.23.2 更换串口··································8-50

8.24 更换光驱····································8-51

8.24.1 更换场景··································8-51

8.24.2 更换光驱··································8-51

8.25 更换诊断面板··································8-52

8.25.1 更换场景··································8-52

8.25.2 更换诊断面板································8-52

8.26 更换智能挂耳··································8-54

8.26.1 更换背景··································8-54

8.26.2 更换智能挂耳································8-54

9 布线········································9-1

9.1 连接硬盘线缆····································9-1

9.1.1 连接前部硬盘线缆·······························9-1

9.1.2 连接后部硬盘线缆·······························9-5

9.2 连接光驱线缆····································9-9

9.3 连接后面板串口线缆·································9-9

9.4 连接GPU 卡线缆·································9-10

9.4.1 UN-GPU-M4000 GPU 卡···························9-10

9.4.2 UN-GPU-M60 GPU 卡····························9-10

9.5 连接前面板I/O 组件线缆······························9-11

9.6 连接诊断面板线缆·································9-12

9.7 连接Flash 卡线缆·································9-12

9.7.1 UN-RAID-1000-M2/UN-RAID-2000-M2 RAID 卡的Flash 卡············9-12

9.7.2 UN-RAID-LSI-9361-8i(1G)-A/UN-RAID-LSI-9361-8i(2G) RAID 卡的Flash 卡·····9-12

1安全

1.1 安全信息

操作一体机之前,请仔细了解以下安全信息。

1.1.1 运行安全

?H3C 授权人员或专业的一体机工程师才能配置和维护该一体机。

?请将一体机放在干净、平稳的工作台或地面上进行维护。

?运行一体机前,请确保所有线缆均连接正确。

?为充分散热,请不要在未安装机箱盖、导风罩、Riser 卡/PCIe 卡/硬盘/风扇/电源模块假面板的情况下运行一体机。请最大限度地减少机箱盖打开的时间。

?为避免组件表面过热造成人身伤害,请确保设备和内部系统组件冷却后再操作。

?为避免散热不充分而损坏一体机,请勿阻塞一体机的通风孔。当NaviData 5200 G2 与其他设备上下叠加安装在机柜中时,请确保两个设备之间留出垂直方向2mm 以上的空隙。

1.1.2 电气安全

?为避免人身伤害或一体机损坏,请使用随机附带的电源线缆。

?电源线缆只能用于配套的一体机,请勿在其他设备上使用。

?为避免触电风险,在安装或拆卸任何非热插拔部件时,请先将设备下电。

1.1.3 电池安全

一体机主板上配置有系统电池,一般情况下,电池寿命为5~10 年。

当一体机不再自动显示正确的日期和时间时,需更换电池。更换电池时,请注意以下安全措施:?请勿尝试给电池充电。

?请勿将电池置于60°C 以上的环境中。

?请勿拆卸/碾压/刺穿电池、使电池外部触点短路或将其投入火中/水中。

?请将电池弃于专门的电池处理点,勿随垃圾一起丢弃。

1.2 安全注意事项

前面板上的“开机/待机”按钮不能彻底切断系统电源,此时部分电源和内部电路仍在工作,为避免人身伤害、触电或设备损坏,请将一体机完全断电,即先长按“开机/待机”按钮,然后断开一体机与外部供电系统之间的电源线缆。

为避免电源波动或临时断电对一体机造成影响,建议使用UPS 为一体机供电。这种电源可防止一体机硬件因电涌和电压峰值的影响而受损,并且可在电源故障时确保一体机正常运行。

为避免人身伤害或设备损坏,操作一体机时,还需注意以下事项:

?机柜注意事项

一体机必须安装在标准19 英寸机柜中。

机柜的支撑脚要完全触地,且机柜的全部重量应由支撑脚承担。

当有多个机柜时,请将机柜连接在一起。

请做好机柜安装的部署工作,将最重的设备安装在机柜底部。安装顺序为从机柜底部到顶部,即优先安装最重的设备。

每次只能从机柜中拉出一台设备,否则会导致机柜不稳固。

将一体机从机柜中拉出或推入前,请确保机柜稳固。

为充分散热,请在未使用的机柜位置安装假面板。

?一体机注意事项

将一体机安装到机柜或从机柜中拉出时(尤其当一体机脱离滑道时),要求两个人协同工作,以平稳抬起一体机。当安装位置高于胸部时,则可能需要第三个人帮助调整一体机的方位。

为确保一体机充分散热,硬盘非满配时,空闲槽位必须安装假面板。

为确保一体机充分散热,风扇非满配时,空闲槽位必须安装假面板。

为确保一体机充分散热,后面板上未安装PCIe 卡的槽位必须安装假面板。

为确保一体机充分散热,未安装电源模块的槽位必须安装假面板。

1.3 静电防护

1.3.1 防止静电释放

人体或其它导体释放的静电可能会损坏主板和对静电敏感的部件,由静电造成的损坏会缩短主板和部件的使用寿命。

为避免静电损害,请注意以下事项:

?在运输和存储设备时,请将部件装入防静电包装中。

?将静电敏感部件送达不受静电影响的工作区前,请将它们放在防静电包装中保管。

?先将部件放置在防静电工作台上,然后再将其从防静电包装中取出。

?在没有防静电措施的情况下,请勿触摸组件上的插针、线缆和电路元器件。

?触摸静电敏感元件或装置时,一定要采取防静电措施,如佩戴防静电腕带等。

1.3.2 防止静电释放的接地方法

在取放或安装部件时,您可采取以下一种或多种接地方法以防止静电释放。

?佩戴防静电腕带,并将腕带的另一端良好接地。请将腕带紧贴皮肤,且确保其能够灵活伸缩。

?在工作区内,请穿上防静电服和防静电鞋。

?请使用导电的现场维修工具。

?请使用防静电的可折叠工具垫和便携式现场维修工具包。

1.4 设备标识

为避免维护一体机过程中可能造成的任何伤害,请熟悉一体机上的安全标识。

表1-1 安全标识

为避免电击造成人身伤害,请勿打开符

号标识部件。所有维护、升级和维修工

作都应由H3C 授权人员或专业的一体机

工程师完成。

为避免电击造成人身伤害,请勿打开符

号标识部件。

为避免组件表面过热造成人身伤害,请

确保一体机和内部系统组件冷却后再操

作。

该标识表示组件过重,已超出单人安

为避免人身伤害或设备损坏,请遵守当

地关于职业健康与安全的要求,以及手

动处理材料的指导。

为避免电击造成人身伤害,请先断开所

有电源线缆,并确保一体机已完全断电。

2 认识 NaviData 5200 G2

?

本手册为产品通用资料。如果用户有定制化需求,请以产品实际情况为准;有需要请联系技术支持。 ? 手册图片仅供参考,请以实物为准。

2.1 简介

H3C NaviData 5200 G2 是 H3C 自主研发、基于 Intel 至强E5-2600V4 CPU 的 2U 2 路机架式一体机,可广泛应用于新一代基础架构的云计算、互联网、IDC 和企业市场等。

NaviData 5200 G2 的外观如图 2-1 所示。

图2-1 NaviData 5200 G2 外观

2.2 规格参数

介绍NaviData 5200 G2 产品规格和技术参数。

2.2.1 产品规格

表2-1 产品规格

大数据中心方案设计(机房)

计算机数据中心机房系统设计方案 (模板)

目录 1.机房设计方案 6 1.1概述 6 1.1.1概述 6 1.1.2工程概述说明 6 1.1.3设计原则7 1.1.4建设内容实施7 1.1.5设计依据8 1.1.6引用标准8 1.1.7设计指标9 1.1.9设计思想及特点11 1.1.10绿色数据中心建设12 1.2装饰装修工程14 1. 2.1机房的平面布局和功能室的划分14 1.2.2装修材料的选择14 1.2.3机房装饰的特殊处理17 1.3供配电系统(UPS系统)18 1. 3.1供配电系统设计指标18 1.3.2供配电系统构成20 1.3.3供配电系统技术说明20 1.3.4供配电设计21 1.3.5电池22 1.4通风系统(新风和排风)22 1. 4.1设计依据22

1.4.2设计目标22 1.4.3设计范围22 1.4.4新风系统22 1.4.5排烟系统23 1.4.6风幕机系统23 1.5精密空调系统23 1.5.1机房设备配置分析23 1.6防雷接地系统25 1.6.1需求分析25 1.6.2系统设计25 1.7综合布线系统26 1.7.1系统需求分析26 1.7.2机房布线方案27 1.7.3子系统主要技术说明27 1.8门禁系统28 1.8.1需求分析28 1.8.2系统设计28 1.9机房视频监控29 1.9.1项目概述29 1.9.2设计原则29 1.9.3总体目标30 1.9.4设计依据30 1.9.5机房视频监控规划31 1.10环境集中监控系统33 1.10.1概述33 1.10.2设备监控分析33 1.10.3机房动环设备集中监控平台一套35

大型ORACLE数据库优化设计方案

大型ORACLE数据库优化设计方案 本文主要从大型数据库ORACLE环境四个不同级别的调整分析入手,分析ORACLE的系统结构和工作机理,从九个不同方面较全面地总结了ORACLE数据库的优化调整方案。 对于ORACLE数据库的数据存取,主要有四个不同的调整级别,第一级调整是操作系统级 包括硬件平台,第二级调整是ORACLE RDBMS级的调整,第三级是数据库设计级的调整,最后一个调整级是SQL级。通常依此四级调整级别对数据库进行调整、优化,数据库的整体性能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下面从九个不 同方面介绍ORACLE数据库优化设计方案。 一.数据库优化自由结构OFA(Optimal flexible Architecture) 数据库的逻辑配置对数据库性能有很大的影响,为此,ORACLE公司对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种优化结构OFA。使用这种结构进行设计会大大简化物理设计中的数据管理。优化自由结构OFA,简单地讲就是在数据库中可以高效自由地分布逻辑数据对象,因此首先要对数据库中的逻辑对象根据他们的使用方式和物理结构对数据库的影响来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包括将系统数据和用户数据分开、一般数据和索引数据分开、低活动表和高活动表分开等等。数据库逻辑设计的结果应当符合下面的准则:(1)把以同样方式使用的段类型存储在一起; (2)按照标准使用来设计系统;(3)存在用于例外的分离区域;(4)最小化表空间冲突;(5)将数 据字典分离。 二、充分利用系统全局区域SGA(SYSTEM GLOBAL AREA) SGA是oracle数据库的心脏。用户的进程对这个内存区发送事务,并且以这里作为高速缓存读取命中的数据,以实现加速的目的。正确的SGA大小对数据库的性能至关重要。SGA 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数据块缓冲区(data block buffer cache)是SGA中的一块高速缓存,占整个数据库大小 的1%-2%,用来存储从数据库重读取的数据块(表、索引、簇等),因此采用least recently used (LRU,最近最少使用)的方法进行空间管理。 2、字典缓冲区。该缓冲区内的信息包括用户账号数据、数据文件名、段名、盘区位置、表 说明和权限,它也采用LRU方式管理。 3、重做日志缓冲区。该缓冲区保存为数据库恢复过程中用于前滚操作。 4、SQL共享池。保存执行计划和运行数据库的SQL语句的语法分析树。也采用LRU算法 管理。如果设置过小,语句将被连续不断地再装入到库缓存,影响系统性能。 另外,SGA还包括大池、JAVA池、多缓冲池。但是主要是由上面4种缓冲区构成。对这

方案-大数据平台项目建设方案

大数据平台项目建设方案(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使用)

一、项目背景 “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化建设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一场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等技术为核心的“新 IT”浪潮风起云涌,信息化应用进入一个“新常态”。***(某政府部门)为积极应对“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要求,大数据平台应运而生。 大数据平台整合省社会经济发展资源,打造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监测管理、预测预警、应急指挥、可视化平台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以信息化提升数据化管理与服务能力,及时准确掌握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做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牢牢把握社会经济发展主动权和话语权。 二、建设目标 大数据平台是顺应目前信息化技术水平发展、服务政府职能改革的架构平台。它的主要目标是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实现企业信用社会化监督,建立规范化共建共享投资项目管理体系,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依据,提高政务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制定统一信息资源管理规范,拓宽数据获取渠道,整合业务信息系统数据、企业单位数据和互联网抓取数据,构

建汇聚式一体化数据库,为平台打下坚实稳固的数据基础。 2、梳理各相关系统数据资源的关联性,编制数据资源目录,建立信息资源交换管理标准体系,在业务可行性的基础上,实现数据信息共享,推进信息公开,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经济形势分析制度。 3、在大数据分析监测基础上,为政府把握经济发展趋势、预见经济发展潜在问题、辅助经济决策提供基础支撑。 三、建设原则 大数据平台以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以大数据应用为核心,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协同共享,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深化应用、创新驱动”的原则,全面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Oracle大数据量导出导入示例

Oracle大数据量数据导入导出示例 适用范围:不同Oracle数据库中的同一个表,大数据量导出导入 操作步骤: 1.新建导出SQL文件export.sql,内容如下: set trimspool on //去除重定向(spool)输出每行的拖尾空格,缺省为off set linesize 120 // 默认 set pagesize 2000 // 默认 set heading off // 输出域标题,缺省为on set term off //是否在屏幕上显示输出的内容,主要用与SPOOL结合使用, 缺省为off spool f:\TD_S_CHECKEXTRACTIONRULE.txt //输出符合要求格式的数据文件 // 下面是查询出来数据的文件格式 SELECT PLAN_ID||'~'||RULEITEM_ID||'~'||RULEITEM_NAME||'~'||RULEITEM_DESC||'~'||CREA TE_S TAFF_ID||'~'||to_char(CREA TE_DA TE, 'yyyy-mm-dd hh24:mi:ss')||'~'||RSRV_STR1||'~'||RSRV_STR2||'~'||RSRV_NUM3||'~'||RSRV_NUM4||'~'||RSRV_ DA T5||'~'||RSRV_DA T6 FROM ucr_cc.TD_S_CHECKEXTRACTIONRULE; spool off // 关闭输出,重要 2 在PL/SQL新建命令窗口(Command Window),执行export.sql,命令行:@f:\export.sql 如图: 3.新建导入控制文件import_controlfile.ctl,格式为ctl,内容如下: Load DATA

oracle大型数据库-电子商城管理系统-课程设计

目录 1 课程设计简介 (1) 1.1 课程设计的目的 (1) 1.2 课程设计内容 (1) 1.2.1 系统分析 (1) 1.2.2系统功能分析 (1) 1.2.3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2) 1.2.4数据库的设计 (2) 2 数据结构的设计 (4) 2.1 Orale简介 (4) 2.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4) 2.2.1建立数据库的原则 (4) 2.2.2建立字段的原则 (4) 2.2.3数据库表的实体图 (5) 2.2.4数据库的E-R图 (6) 2.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7) 2.3.1数据库的表结构 (7) 2.3.2数据库表的实现 (8) 2.3.3存储过程 (9) 2.3.4触发器 (11) 2.3.5数据库的数据流图 (11) 2.4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13) 3 功能模块描述 (14) 3.1系统功能层次图 (14) 3.2主要功能描述 (14) 4 程序运行结果 (16) 4.1系统界面设计 (16) 4.1.1系统主界面 (16) 4.1.2商品信息管理 (16) 4.1.3商品管理-添加商品信息界面 (17) 4.1.4商品管理-商品类别管理 (18) 4.1.5员工信息管理主界面 (18) 4.1.6员工管理-添加员工信息 (19) 5 心得体会 (20) 6 参考文献 (21) 7 程序源代码 (22) 7.1商品信息管理模块主要源代码 (22) 7.2员工信息管理模块主要源代码 (25)

1 课程设计简介 1.1 课程设计的目的 将电子商城管理系统作为课程设计,目的是在学习数据库理论基础上,将所学的应用到实践中,以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而本次的课程设计中。重点是要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数据查询的实现,并要求通过课程设计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和对大型数据库理论的理解。以及要求达到熟练掌握对数据库的分析和设计、数据表的建立(绘画数据流图、E-R图)。以及利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实现相应的增加数据,删除数据,修改数据,查询数据的基本功能。1.2 课程设计内容 1.2.1 系统分析 可行性分析:电子商城管理系统主要是能够方便有效地管理,客户在商城购物的商品信息,订单的管理。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 (1) 技术可行性:目前,实体商城购物某些工作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和无效消耗,不能保证工作质量,影响商品的销售,从销售者角度考虑可能带来实际的和潜在的经济损失。若开发成功本系统,将有助于卖家更好地预测市场,更好的开发客户及时调整经营销售策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因此,从长远利益考虑,本项目若能开发成功,它所带来的效益将远高于系统投入。 (2) 运行可行性:在实体店铺的业务方面,由于日常信息处理量大,耗费时间长,出错效率高,在系统投入运行后,可以实现业务中的信息集中处理、分析利用信息和信息的交流辅助市场的业务监管和重大决定。并且可以实现实体店铺进一步向网络服务发展,为信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法律可行性:该平台是是自主开发设计,因此不会构成侵权,在法律上是可行的。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分析,认为系统开发所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所以开发本项目是可行的、必要的。 用户需求分析:根据对传统的商务模式的分析,同时调研了现有的一些电子商城系统后,得到“电子商城管理系统”的需求,主要包括系统功能需求和系统性能需求两方面。 1.2.2系统功能分析 电子商城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需求有: (1)系统用户管理:实现对商城管理用户的添加、密码的修改等操作; (2)会员信息管理:删除、查看会员信息;

Oracle 大数据库考试重点

1、Which two statements about online redo log members in a group is true? B、All members in a group are the same size C、The members should be on different disk drivers 2、Which command does a DBA user to list the current status of archiving? A、ARCHIVE LOGLIST 3、How many control files are required to create a database? A、one 4、Comple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 The recommended configuration fro control files is? C Two control files on two disks 5、When you create a control file, the database has to be: C Open 6、Which data dictionary view shows that the database is in ARCHIVELOG mode? C、V$DATABASE 7、What is the biggest advantage of having the control files on different disks? B Guards against failure 8、Which file is used to record all changes made to the database and is used only when performing an instance recovery? A,Archive log file 9、How many ARCn processes can be associated with an instance? C ten 10、Whichtwo parameters cannot be used together to specify the archive destination? A.LOG_ARCHIVE_DEST and LOG_ARCHIVE_DUPLEX_DEST 第七章

ODA数据库一体机与传统双机集群方案比较

传统解决方案ODA数据库一体机购买2台服务器,2套正版操作 系统,双机集群软件,4 块光纤HBA卡, 两台光 纤交换机,一台光纤存储 阵列 一台ODA 安装部署集成商或者专业工程师来 进行部署有基本IT技能的人员都能进行部署

部署过程非常复杂:安装操作系统,配置网络集群,部署Oracle数据库,进行大量的测试调优工作部署过程非常简单,通过安装向导进行一键安装 一般需要一周左右时间完成最长2小时完成所有部署工作 维护升级管理 员 需要专业的系统管理员, 网络管理员和数据库管理 员 对系统维护文员的专业技能 要求不高 日常 监控 和诊 断 复杂:需对操作系统,存 储,数据库,集群软件分 别进行监控和诊断 简单:使用Appliance Manager对整个ODA进行 系统监控和诊断,包括硬 件,操作系统和数据库。 补丁 升级 管理员在多个供应商处寻 找最新的补丁版本,手工 对服务器硬件、固件、操 作系统和数据库软件打补 丁。无版本一致性检测, 可能会出现版本冲突等问 题,甚至导致系统故障。 Appliance Manager拥有一 键补丁的功能,在Oracle唯 一补丁程序接入点获取所有 最新版本补丁程序并进行快 速安装,无版本冲突等问 题。 高可用性无法保证多个厂商间产品 兼容性的问题,尤其是在 界定软、硬件问题时存在 诸多困难。 来自多个厂商的部件难以 做到高效配合,最终影响 数据库系统的整体性能。业内同级别解决方案最高的高可用性,数据库服务器、存储、网络以及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系统部署诊断软件有效的整合在一体机中,ODA是Oracle数据库解决方案最佳实践: 硬件全部采用冗余设计,采用三重数据镜像保护,数据重建速度是Raid5等方式的上百倍

Oracle大型数据库课后简答题

简述表空间和数据文件之间的关系。 答:每一个数据文件都必须隶属于某个表空间,但一个表空间可以由多个数据文件组合而成。tablespace是逻辑上的概念,datafile则在物理上储存了数据库的种种对象。 概述Oracle数据库体系的物理结构。 答:Oracle数据库体系的物理结构是指数据库上实际的、可以从操作系统看到的文件,可以利用操作系统指令进行管理作业,物理存储结构组成文件如下所列:数据文件(Data File):实际存储数据的地方;在线重做日志文件(Online Redo Log File):记录曾经发生过的动作,当数据库受损时,可利用在线重做日志文件进行必要的恢复动作;控制文件(Control File):记录数据库必要的信息,以验证及维护数据库的完整性的信息;初始化参数文件(Parameter File):当数据库开启时,用来架构出Oracle内存结构的文件;密码文件(Password File):验证哪些帐号能开启、关闭Oracle数据库。 简要介绍表空间、段、区和数据块之间的关系。答:Oracle的逻辑存储单元从小到大依次为:数据块、区、段和表空间。表空间又由许多段组成,段由多个区组成,区又由多个数据块组成。 简述Oracle实例系统中各后台进程的作用。 答:(1)DBWRn(Database Writer)的主要工作是将数据缓冲区中被改过的数据写回到数据文件里。(2)LGWR(Log Writer)主要的工作是将Redo Log Buffer里的记录写到在线重做日志文件中。(3)SMON(System Monitor)有两个主要的功能。<1>执行Instance Recovery:当数据库不正常中断后再度开启时,SMON会自动执行Instance Recovery,也就是会将在线重做日志里面的数据回写到数据文件里面。<2>收集空间:将表空间内相邻的空间进行合并的动作。(4)PMON(Process Monitor):监视数据库的用户进程。若用户的进程不当而被中断,PMON 会负责清理任何遗留下来的资源,并释放失效的进程所保留的锁,然后从Process List中移除,以终止Process ID。(5)CKPT(Checkpoint)主要负责更新数据库的最新状态,CKPT当Checkpoint完成时,会更新控制文件和数据库文件的文件头。(6)ARCn(Archiver).当Oracle数据库设定为ARCHIVELOG Mode时,ARCn 会在Log Switch 时自动将Redo Log File复制一份到指定的目录下称为归档日志文件(Archivedredologs)。 共享和专用操作模式的工作过程有什么区别?在专用服务器操作模式中,Oracle为每个连接到数据库实例的用户进程启动一个专门的服务进程,其用户进程数与服务器进程数的比例为1:1因为在用户进程空闲期间,对应的服务器进程始终存在,数据库的效率比较低。共享服务器操作模式可以实现只运行少量的服务器进程,由少量的服务器进程为大量用户提供服务。在此模式下,数据库实例启动的同时也将启动一定数量的服务进程,在调度进程Dnnn的调度下位任意数量的用户进程提供服务。简述oracle的初始化参数文件? 答:在传统上,Oracle在启动实例时将读取本地的一个文本文件,并利用从中获取初始化参数对实例和数据库进行设置,这个文本文件称为初始化参数文件(简称为PFILE)。 简述如何修改初始化参数文件? 答:如果要对初始化参数进行修改,必须先关闭数据库,然后在初始化参数文件中进行编辑,再重新启动数据库使修改生效。 简述启动数据库时的状态。 答:开启数据库分成4种状态。SHUTDOWN状态:数据库是关闭的。NOMOUNT状态:Instance被开启的状态,会去读取初始化参数文件。MOUNT状态:会去读取控制文件。数据库被装载。OPEN状态:读取数据文件、在线重做日志文件等,数据库开启。 简述数据库的各种关闭方式。 答:(1)正常关闭(SHUTDOWN NORMAL):不允许新的USER连进来。(2)事务关闭(SHUTDOWN TRANSACTIONAL):等待所有未提交的事务完成后再关闭数据库(3)立即关闭(SHUTDOWN IMMEDIATE):任何未提交的事务均被回退。(4)终止关闭(SHUTDOWN ABORT):立即终止当前正在执行的SQL语句,任何未提交的事务均不被回退。 简述Oracle数据库的特殊状态? 答:静默状态:只有具有管理员权限的用户(SYS、SYSTEM)才能在数据库中执行查询、更新操作和运行PL/SQL程序挂起状态:数据库所有的物理文件(控制文件、数据文件和重做日志文件)的I/O操作都被暂停,这样能够保证数据库在没有任何I/O 操作的情况下进行物理备份。利用这两种数据库状态,数据库管理员可以完成一些特殊的管理和维护操作。 如何设置SQL*Plus的运行环境?

Oracle大数据平台最佳实践

Colin Cunningham, Intel Kumaran Siva, Intel Sandeep Mahajan, Oracle 03-Oct-2017 4:45 p.m. - 5:30 p.m. | Moscone West - Room 3020

Big Data Talk
Exploring New SSD Usage Models to Accelerate Cloud Performance – 03-Oct-2017, 3:45 - 4:30PM, Moscone West – Room 3020 Best Practices for Big Data in the Cloud - 03-Oct-2017, 4:45 - 5:30PM, Moscone West - Room 3020 1. 10 min - Sandeep
Oracle Big Data solution
1. 10 min – Scott Oracle Big Data solution
2. 15 min – Daniel
2. 15 min – Siva
FPGA enables new storage use cases
NVMe and NVMEoF, SPDK
3. 15 min – Sunil, Case Study Apache Spark and TeraSort
3. 15 min – Colin, Case Study
Apache Spark, Big Data Analytics
4. 5 min - QA
4. 5 min - QA
2

政务服务大数据库建设方案(最新)

政务服务大数据库建设方案 为贯彻落实《X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X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省政务服务大数据库建设方案(X-X年)的通知》(X 经信网办〔X〕227号)精神,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统一的政务服务大数据库,实现全市各部门、各层级、各领域数据共享,有效支撑我市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应用,切实加强监管,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X年底前,基本建成数据采集能力强、智能分析应用广、开发共享程度高、体制机制较完善的政务服务大数据库,促进我市各级政府和部门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的流程优化、材料简化、支撑“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应用,强化部门事中事后监管,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主要任务 围绕全市“行政审批、监督管理、政府服务”应用,建设覆盖政府审批、监管、服务各环节的网上办事数据库,支撑“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应用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设企业情况综合、公共信用信息、文化遗产资源和农村信用体系等政务服务专题数据库,以及支撑部门业务应用的数据库;建设和初步完善人口、法人、地理空间、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形成各类数据库相互联动的政务服务大数据库。

(一)建设网上办事数据库。 1.服务对象基本信息数据库。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的自然人服务对象基本信息数据库,以及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标识的法人服务对象基本信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将网上注册用户与服务对象信息相关联,实现网上办事一次登陆、全网通办。[市大数据中心、市行政服务中心牵头负责,市直各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2.政务服务过程数据库。建立完善数据标准,整合全市事项申办、受理、审批、办结等各办理过程情况数据,形成政务服务过程数据库,记录事项办理全过程、实现审批和服务事项在线监管,推进审批过程公开透明,实现阳光政务。分析挖掘服务环节数据,优化办事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市大数据中心、市行政服务中心牵头负责,市直各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配合] 3.政务服务事项目录管理库。加快全市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目录管理系统建设,推动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在线申请、在线受理、在线审批,以及省、市、县三级事项动态管理,实现与省政务服务事项目录管理库的对接,为相关业务全省通办、异地办理提供支撑。(市大数据中心、市行政服务中心、市编办牵头负责) 4.政务电子证照库。落实《X省政务电子证照管理暂行规定》,建设全市政务电子证照系统,根据网上办事业务需求梳理证照应用目录,逐步汇聚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各类许可证、执照、许可证书、资格证、资质证、合格证书、批准文件、证明文件及其他行政许可

ORACLE大数据库自动备份_详细步骤

ORACLE数据库自动备份 由于每天都需要备份数据库,每天都写一遍备份语句很是麻烦,所以我从网上找到了一个window下编写批处理文件实现自动备份的方法: 备份代码 首先我们需要编写一个批处理文件,用于实现数据库的备份功能,粘贴如下代码到文本文档中,重新命名为***.bat(后缀名修改为bat): 然后将下面代码复制到文本文档中:(红色字体是需要修改的地方) @echo off color 0b mode con cols=80 lines=25 echo 正在备份数据库,请稍后…… echo -------------------------------------- echo 指定数据库用户(在“=”后面写入你需要备份的数据库登录用户名) set yh=si0001 echo 指定数据库密码(在“=”后面写入你需要备份的数据库登录密码) set mm=si0001 echo 指定数据库服务名(在“=”后面写入你需要备份的数据库

服务名) set fwm=10.1.94.21/orcl echo 指定备份目录(指定备份的文件夹,以“\”结束) set ml=d:\backupOracle\ echo ---------------------------------------------- echo 开始计算日期和时间,用于备份文件的名称(由于是自动备份,备份的文件名我们定义为数据库登录名+系统时间—精确到秒) set hh=%time:~0,2% echo 如果小时是一位的,那么在前面补零 if /i %hh% LSS 10 (set hh=0%time:~1,1%) set rq=%DATE:~0,4%%DATE:~5,2%%DATE:~8,2% set sj=%hh%%TIME:~3,2%%TIME:~6,2% set wjm=%yh%%rq%%sj% echo ---------------------------------------------- echo 请核对以下数据是否正确 echo 用户名:%yh% echo 密码:%mm% echo 服务名:%fwm%

oracle数据库大作业

o r a c l e数据库大作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大型数据库技术》考查报告课题名称:图书管理系统系统 班级: 11软工java2班 学号: 1115115020 姓名:戴春奇 成绩: 2014年5月

1.课题概述 1.1 课题简介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也不断的增长。在这种形式下,人们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给自己充电,而图书馆就自然而然地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如何科学的管理图书馆不但关系到读者求知的方便程度,也关系到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集散地,用户借阅资料繁多,包含很多的信息数据的管理。现今,有很多的图书馆都是初步开始使用,有些甚至尚未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数据信息处理工作量大,容易出错;用于数据繁多,容易丢失,且不易查找。总的来说,缺乏系统,规范的信息管理手段。尽管有的图书馆有计算机,但是尚未用于信息管理,没有发挥它的效力,资源闲置比较突出。因此一个好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1.2 功能描述 1.登录模块 用户登录:用户在登陆页面登陆,登陆成功进入系统。 管理员登陆:用于管理员的登陆,在后台登陆页面登陆,登陆成功进入系统。图书管理员与系统管理员后台功能不一样。查询用户表,对应用户名、密码正确则进入系统,对应用户名密码不正确则显示相应信息。 2.图书管理模块 对图书进行添加、查询、修改、删除、添加。

将输入的图书信息添加到数据库图书表中,以方便进行各种查询及更新操作,根据输入的图书名称或作者,查询数据库图书表中的相应记录并显示相应图书信息,更新数据库图书表中对应记录并显示更新后的图书信息,删除数据库图书表中对应记录。 3.副本信息模块 对图书的副本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将输入的图书副本信息添加到副本表中,并分配一个独立的中南码根据输入的中南码或国际标准图书编码,查询图书副本表,显示副本信息更新副本表的数据库、删除副本表中所对应的图书信息、修改副本表中错误的信息并更新数据库。 4.用户管理模块 对用户进行添加、删除、修改。将输入的用户信息添加到用户表中,并分配一个独立的用户号根据输入的用户名的姓名或生日,查询用户表,显示用户信息更新用户表的数据库、删除用户表中所对应的、修改用户中错误的信息并更新数据库。 2、数据库设计及实现 2.1 数据库表清单 1、图书信息-----Books表

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项目需求与技术方案) 一、项目背景 “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化建设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一场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等技术为核心的“新IT ”浪潮风起云涌,信息化应用进入一个“新常态”。*** (某政府部门)为积极应对“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要求,大数据平台应运而生。 大数据平台整合省社会经济发展资源,打造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监测管理、预测预警、应急指挥、可视化平台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以信息化提升数据化管理与服务能力,及时准确掌握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做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牢牢把握社会经济发展主动权和话语权。 二、建设目标 大数据平台是顺应目前信息化技术水平发展、服务政府职能改革的架构平台。它的主要目标是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实现企业信用社会化监督,建立规范化共建共享投资项目管理体系,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依据,提高政务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 展。

1、制定统一信息资源管理规范,拓宽数据获取渠道,整合业务信息系统数据、企业单位数据和互联网抓取数据,构建汇聚式一体化数据库,为平台打下坚实稳固的数据基础。 2、梳理各相关系统数据资源的关联性,编制数据资源目录,建立信息资源交换管理标准体系,在业务可行性的基础上,实现数据信息共享,推进信息公开,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经济形势分析制度。 3、在大数据分析监测基础上,为政府把握经济发展趋势、预见经济发展潜在问题、辅助经济决策提供基础支撑。 三、建设原则 大数据平台以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以大数据应用为核心,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协同共享,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深化应用、创新驱动”的原则,全面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Oracle 大数据连接器

Oracle 大数据连接器Hadoop与 Oracle 数据库集成罗海雄

以下内容旨在概述产品的总体发展方向。该内容仅供参考,不可纳入任何合同。该信息不承诺提供任何资料、代码或功能,并且不应该作为制定购买决策的依据。描述的有关Oracle 产品的任何特性或功能的开发、发行和时间规划均由 Oracle 自行决定。

获取、组织、分析所有数据 Oracle 数据库云服务器 获取组织分析和可视化 流 Oracle 商务智能云服务器Oracle 大数据机 Oracle Big Data Connectors Endeca Information Discovery

议题 ?Oracle Hadoop装载器 ?Oracle 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直接连接器?Oracle Data Integrator Hadoop适配器?Oracle R Hadoop连接器 ?总结

概述 MapReduce 工作流的 最后阶段 分区表和未分区表 在线和离线加载 SHUFFLE /SORT SHUFFLE /SORT REDUCE REDUCE REDUCE MAP MAP MAP MAP MAP MAP REDUCE REDUCE ORACLE HADOOP 装载器

SHUFFLE /SORT SHUFFLE /SORT REDUCE REDUCE REDUCE MAP MAP MAP MAP MAP MAP REDUCE REDUCE 3. 从Reducer节点连接到数据库,并行加载到数据库分区(JDBC或OCI方式) 1. 从数据库读取目标表元数据 2.执行分区、排序和数据 转换 在线模式

大型ORACLE数据库优化设计方案

大型ORACLE数据库优化设计方案 摘要主要从大型数据库ORACLE环境四个不同级别的调整分析入手,分析ORACLE的系统结构和工作机理,从九个不同方面较全面地总结了ORACLE数据库的优化调整方案。 关键词ORACLE数据库环境调整优化设计方案 对于ORACLE数据库的数据存取,主要有四个不同的调整级别,第一级调整是操作系统级包括硬件平台,第二级调整是ORACLERDBMS级的调整,第三级是数据库设计级的调整,最后一个调整级是SQL级。通常依此四级调整级别对数据库进行调整、优化,数据库的整体性能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下面从九个不同

方面介绍ORACLE数据库优化设计方案。 一.数据库优化自由结构OFA(OptimalflexibleArchitecture) 数据库的逻辑配置对数据库性能有很大的影响,为此,ORACLE公司对表空间设计提出了一种优化结构OFA。使用这种结构进行设计会大大简化物理设计中的数据管理。优化自由结构OFA,简单地讲就是在数据库中可以高效自由地分布逻辑数据对象,因此首先要对数据库中的逻辑对象根据他们的使用方式和物理结构对数据库的影响来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包括将系统数据和用户数据分开、一般数据和索引数据分开、低活动表和高活动表分开等等。 二、充分利用系统全局区域SGA (SYSTEMGLOBALAREA) SGA是oracle数据库的心脏。用户的进程对这个内存区发送事务,并且以这里作为高速缓存读取命中的数据,以实现加速的目的。正确的SGA大小对数据库

的性能至关重要。SGA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2、字典缓冲区。该缓冲区内的信息包括用户账号数据、数据文件名、段名、盘区位置、表说明和权限,它也采用LRU 方式管理。 3、重做日志缓冲区。该缓冲区保存为数据库恢复过程中用于前滚操作。 4、SQL共享池。保存执行计划和运行数据库的SQL语句的语法分析树。也采用LRU算法管理。如果设置过小,语句将被连续不断地再装入到库缓存,影响系统性能。 另外,SGA还包括大池、JA V A池、多缓冲池。但是主要是由上面4种缓冲区构成。对这些内存缓冲区的合理设置,可以大大加快数据查询速度,一个足够大的内存区可以把绝大多数数据存储在内存中,只有那些不怎么频繁使用的数据,才从磁盘读取,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内存区的命中率。三、规范与反规范设计数据库

广东政务服务大数据库的建设方案设计

广东省政务服务大数据库建设方案 (2016-2017年) 为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统一的政务服务大数据库,实现全省各部门、各层级、各领域数据共享,有效支撑全省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应用,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建设思路。 围绕优化政务服务、提升政府效能,以支撑全省“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应用为重点,率先构建覆盖政务服务各环节的网上办事数据库,逐步拓展完善专题数据库和公共基础数据库,形成我省政务服务大数据库;以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应用为抓手,建立健全共享协同的数据库建设机制;以省政务数据中心为依托,打造系统架构统一、省市分级建设管理、全省共建共享的政务服务大数据库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政府智慧化服务水平和群众办事满意度,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建设原则。 ——统筹规划、规范管理。突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全省政务服务大数据库建设,优化完善数据提供、维护、共享、使用追溯及监督评估等环节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统一的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向各级政府和部门提供统一的政务服务数据库应用,提高行政效率。 ——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完善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

制,充分利用现有各类电子政务资源,按照统一数据标准规范,有效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借助政务服务数据库开展行政业务应用,以应用促进共建共享,切实发挥政务数据价值。 ——统一架构、互联互通。结合省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和各级政府及部门业务应用实际,建立兼容、开放、可扩展的政务服务大数据系统架构,支撑全省跨区域、跨部门的数据交换共享和系统应用,形成“上下左右”互通互联、共享共用的全省政务服务大数据库应用环境。 ——急用先行、保障安全。立足我省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业务应用需求,急用先行、由易到难,率先建设网上办事数据库,逐步拓展专题数据库并完善基础数据库。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强化数据提供、汇集、共享和应用等的全过程管理,加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保护。 (三)主要目标。 到2017年底前,基本建成数据采集能力强、智能分析应用广、开发共享程度高、体制机制较完善的政务服务大数据库,促使我省各级政府和部门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的流程优化、材料简化,支撑“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应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建设内容 围绕全省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应用,建设覆盖政务服务各环节的网上办事数据库,支撑“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应用;建设企业情况综合、公共信用信息、文化遗产资源等政务服务专题数据库,以及支撑部门业务应用的数据库;完善人口、法人、

数据库一体机建设方案(简版)

数据库一体机建设方案 2019.08

目录 1.产品简介 (3) 1.1.产品背景 (3) 1.2.产品概述 (4) 1.3.产品特性及优势 (4) 2. 硬件配置和集成服务 (5) 2.1.建议分布式数据库一体机硬件配置 (5) 2.2.数据库迁移工作内容人天 (6)

1.产品简介 分布式数据库一体机遵循开放的工业标准,采用领先的分布式架构,专为企事业单位核心数据库高性能需求业务设计,将计算单元和存储单元以及网络单 元整合融入标准机柜,为企业级核心数据库业务提供卓越性能、高可 靠性与高性价比。分布式数据库一体机系统支持多种数据库混合部 署,完美支撑OLTP、OLAP业务等多种负载,数据库一体机所涉及部 件均为冗余设计,数据2~3份冗余保护,增加专为数据库性能设计 的性能加速单元为企业核心数据库业务提供强大的处理能力与灵活 的扩展能力。 1.1.产品背景 一直以来,IT业务支撑系统数据库均运行在小型机+集中式SAN存储的传统架构中。随着当前业务的高速发展,业务系统的交易量及数据量越来越大,对核心系统的处理能力及存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小型机\X86+集中存储的传统架构扩展性差,性能有限,IO能力严重不足,如需达到相应的处理能力,则需要用更高配置的小型机\X86和更高端存储来代替现有的小型机\X86和存储,技术复杂,代价昂贵。同时,随着设备的老化,设备性能越来越不足以支撑业务需要,核心系统的架构改造和升级势在必行。 基于传统架构的数据库往往存在如下的问题: ◆传统架构的数据库节点需要高性能主机,成本高。对于多节点RAC数据库,由于节点间 的通信带宽通常为1Gbps,较高的为10Gbps,这个数量级的带宽使得节点间的并发处理能力无法充分利用。 ◆传统架构的数据库的性能瓶颈通常在IO上面,传统的磁盘阵列受限于控制器的处理能 力和FC端口带宽,IO吞吐量通常只能几百MB/s,在数据库要求大量的磁盘读写时,IO 消耗的时间过长。 ◆传统架构的存储扩展能力较差,在容量增加时,性能没有相应提高。同时扩容成本高。 在此环境下,以x86服务器为基础、使用闪存卡、Infiniband交换机可以使Oracle RAC

oracle大型数据库简答题题库

共享和专用操作模式的工作过程有什么区别? 在专用服务器操作模式中,Oracle为每个连接到数据库实例的用户进程启动一个专门的服务进程,其用户进程数与服务器进程数的比例为1:1因为在用户进程空闲期间,对应的服务器进程始终存在,数据库的效率比较低。共享服务器操作模式可以实现只运行少量的服务器进程,由少量的服务器进程为大量用户提供服务。在此模式下,数据库实例启动的同时也将启动一定数量的服务进程,在调度进程Dnnn 的调度下位任意数量的用户进程提供服务。 简述oracle的初始化参数文件? 答:在传统上,Oracle在启动实例时将读取本地的一个文本文件,并利用从中获取初始化参数对实例和数据库进行设置,这个文本文件称为初始化参数文件(简称为PFILE)。 简述如何修改初始化参数文件? 答:如果要对初始化参数进行修改,必须先关闭数据库,然后在初始化参数文件中进行编辑,再重新启动数据库使修改生效。 简述启动数据库时的状态。 答:开启数据库分成4种状态。SHUTDOWN状态:数据库是关闭的。NOMOUNT状态:Instance被开启的状态,会去读取初始化参数文件。MOUNT状态:会去读取控制文件。数据库被装载。OPEN状态:读取数据文件、在线重做日志文件等,数据库开启。 简述数据库的各种关闭方式。 答:(1)正常关闭(SHUTDOWN NORMAL):不允许新的USER连进来。(2)事务关闭(SHUTDOWN TRANSACTIONAL):等待所有未提交的事务完成后再关闭数据库(3)立即关闭(SHUTDOWN IMMEDIATE):任何未提交的事务均被回退。(4)终止关闭(SHUTDOWN ABORT):立即终止当前正在执行的SQL语句,任何未提交的事务 页脚内容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