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水资源

南阳水资源
南阳水资源

河南省南阳市水资源及其特性分析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南阳市降水、蒸发、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数量及其时空分布规律,同时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质量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地表水、地下水及其水资源可利用量,揭示了水资源数量演变情势和质量变化趋势,为南阳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基本技术依据。

关键词:南阳市;水资源;特性;分析

一、降水量、蒸发量

南阳市面积为26509km2。根据1956~2000 年评价成果,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826.7mm。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气环流影响,总体特点是:降水量自南向北递减,山丘区降水大于平原区,山脉的迎风坡多于背风坡。白河上游山区、方城东北部山区及桐柏山区为高值区,年降水量大于900mm,低值区位于南阳盆地中南部,<700mm;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6~9 月),多年平均汛期4 个月降水占全年的55%~70%;且具有年际丰枯变化频繁、相差悬殊等特点。全市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964.8mm,多年平均干旱指数为0.86~1.56,自山区向平原递增。

二、河川径流量

南阳市地表径流量时空分布具有地区差异显著,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年际变化大等特点。山区径流量较丰沛,平原区地表水资源较为匮乏;全年地表径流量主要集中在汛期的4 个月,径流量约占全年的60%~74%;最大与最小年径流量相差悬殊,最大与最小倍比值普遍为11~20。

南阳市地表径流深分布取决于大气降水量、降雨强度和地形坡度变化。全市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分布与降水量分布趋势吻合,全市呈现2 个高值区,即桐大山区高值区、白河山区高值区;1 个相对低值区,即南阳盆地低值区。桐大山区、白河山区地表径流深在300mm 以上,是全市地表产流最丰富地区。南阳盆地唐河、白河下游地表径流深200mm左右,为全市地表径流的相对低值区。

三、地表水资源量

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61.69 亿m3,折合径流深232.7mm;其呈现山区多于盆地的区域分布特点。桐大山区地表水资源最丰富,淮河上游王家坝以上南岸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5.29 亿m3,折合径流深391.8mm;唐白河区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37.54 亿m3,占全市的60.8%;丹江口以下区地表水资源量最少。

南阳市地表水资源量年际变化大,丰枯非常悬殊。据1956~2005 年系列分析,1964 年最多达186.37 亿m3,而1999年最少,仅为17.44 亿m3,丰枯倍比为10.7 倍。

四、地表水水质评价

(一)水化学特征

南阳市地表水矿化度以二、三级为主,属中低矿化度水。市辖淮河流域矿化度为二级的面积占70.0%;市辖长江流域天然水质好,矿化度为二级的面积占56.3%,属低矿化度水;矿化度为三级的面积占43.7%,属中等矿化度水。总硬度分布与矿化度基本一致,总硬度介

于100~300mg/L 之间。其中在100~150mg/L 之间的软水占31.2%,在150~300mg/L 的适度硬水占68.8%。

根据阿列金分类法,南阳市地表水均为重碳酸盐类水,水化学类型共划分为3 种,其中CⅡCa 型水为主要类型,分布面积最广,约占南阳市水体总面积的60.2%,CICa 型面积占14.4%,CⅢCa 型占25.4%。

(二)现状水质

1.河流水质评价

全市综合水质评价结果显示,淮河流域评价河段3 个,评价河长40km,全年、汛期、非汛期Ⅰ~Ⅲ类河长均占70.0%,超标河长占30.0%。淮河流域水质污染较轻。长江流域评价河段31~35 个(评价河长1258.8km-1502.3km),全年Ⅰ~Ⅲ类河长占83.0%,超标河长占17.0%;汛期、非汛期超标河长分别为0.70%、23.6%。长江流域水质污染较轻,汛期水质明显好于非汛期。在全市评价的11 条河流中,污染较严重的河流为白河。主要污染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

2.水库水质评价

对全市3 个水库进行了现状水质及营养状态评价。全年期、汛期、非汛期3 个水情期评价总库容86.4 亿m3,均达到Ⅰ~Ⅲ类水质,达标率100%。水库水质总体较好,符合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全年期、汛期、非汛期3 个水情期均评价为中营养。

(三)主要河流污染物沿程变化情况

白河、唐河、湍河3 条河流污染物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沿程从保护区、保留区进入开发利用区呈逐渐上升态势,表明开发利用区工矿企业、人口相对集中,大量的污废水排入河道,导致河流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南阳市解放广场以下河段水质类别均为劣Ⅴ类,河流受污染非常严重。

四)水功能区水质评价

南阳市境内长江、淮河两流域5 条主要河流共划定一级水功能区42 个,二级水功能区17 个。一级区划河长为1572.6km,二级区划河长为120.4km。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断面38 个,评价河长1542.3km。全市38 个水功能区中,全年达标27 个,达标率为71.1%;评价河长1542.3km,达标河长1275.5km,占评价河长的82.7%;汛期和非汛期分别有91.2%和56.8%的功能区达标,达标河长分别占评价河长的98.3%和76.4%。评价结果显示全市水功能区水质现状与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五、进境、出境水量

南阳市多年平均出境水量83.90 亿m3,其中淮河流域出境水量9.20 亿m3,占全市的11.0%;长江流域出境水量74.70 亿m3,占全市的89.0%,长江流域中丹江水系出境32.90 亿m3,唐白河水系出境40.76 亿m3,汉江水系出境1.05 亿m3。

全市多年平均进境水量26.184 亿m3。其中丹江水系进境19.054 亿m3,占全市的

72.8%;唐白河水系进境7.130 亿m3,占全市的27.2%。

六、地下水资源量

全市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9.10 亿m3/a。其中降水入渗补给量为8.04 亿m3/a;地表水体补给量为0.51 亿m3/a;山前侧渗补给量为0.55 亿m3/a。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6.55 亿m3/a。其中河川基流量为14.64 亿m3/a,开采净耗量为1.37 亿m3/a,山前侧渗量为0.55 亿m3/a。全市地下水资源量为24.94 亿m3/a,其中山丘区16.55 亿m3/a,平原区9.10 亿m3/a,山丘区与平原之间地下水的重复计算量0.71 亿m3/a

七、地下水水质评价

全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型,占评价区面积的97.3%;HCO3-+SO42-型占评价区面积的2.7%。矿化度≤1g/L 的监测井数占100%。总硬度含量150~300mg/L 的监测井占总数的53.6%,300~450mg/L 的监测井占总数的32.1%,450~550mg/L的监测井占总数的14.3%。全市地下水pH 值绝大部分在7.0~8.0,占监测井总数的92.9%。pH 值在6.5~7.0 的占监测井总数的7.1%,7.0~7.5 占监测井总数的82.1%,7.5~8.0 占监测井总数的10.7%。

在全市的66 眼地下水水质监测井中,Ⅰ类水有4 眼,占6.1%,Ⅱ类水有12 眼,占18.2%;Ⅲ类水有33 眼,占50.0%;Ⅳ类水有11眼,占16.7%;Ⅴ类水有6 眼,占9.1%,即劣质水井(Ⅳ、Ⅴ类水,下同)共有17 眼,占全部水质监测井的25.8%。

在全市平原区9.14 亿m3 地下水中,地下水Ⅰ类水资源量为1.29 亿m3,占总资源量的14.6%;地下水Ⅱ类水资源量为2.93 亿m3,占总资源量的32.0%;地下水Ⅲ类水资源量为2.48 亿m3,占总资源量的27.2%;地下水Ⅳ类水资源量为1.25 亿m3,占总资源量的13.7%;地下水Ⅴ类水资源量为1.18 亿m3,占总资源量的12.9%,即劣质地下水为2.43 亿m3,占到总资源量的26.6%。八、水资源总量

全市1956~2000 年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61.69 亿m3,降水入渗补给量25.08 亿m3,扣除降水入渗形成的河道基流排泄量18.34 亿m3,全市水资源总量68.43 亿m3,产水模数25.8万m3/km2,产水系数0.31。

九、水资源可利用量

(一)地表水可利用量

南阳市地表水可利用量计算采用倒算法。河道内最小生态环境和其他用水,采用多年平均天然径流百分数法估算。通过对南阳市河流径流特性分析并结合代表站典型年的分析估算,河道内最小生态环境用水量按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的15%估算。采用长系列天然径流量资料,逐年估算汛期难于控制的下泄洪水量,计算多年平均汛期不可能被利用的洪水量。通过

估算,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可利用量19.03 亿m3,占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61.69 亿m3 的30.9%。

(二)地下水可开采量

全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可利用量(可开采量),采用可开采系数法进行计算。经过分析计算全市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7.22 亿m3,平均可开采系数0.764,可开采模数为10.9 万m3/km2。

(三)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全市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估算采用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加上降水入渗补给量与河川基流量之差的可开采部分。经评价全市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24.23 亿m3,可利用模数为9.1 万

m3/km2,可利用率为35.4%。其中丹江口以上区4.05 亿m3、可利用模数为7.0 万m3/km2,可利用率为27.7%;唐白河区18.11 亿m3,可利用模数为10.40 万m3/km2,可利用率为41.2%。

十、水资源演变情势分一)

降水情势

根据不同系列均值统计,各系列平均降水量略有差别。1956~1979 年835.5mm、1971~2000 年820.5mm、1980~2000年816.1mm,各系列均值逐渐减少,其中1980~2000 年系列比1956~1979 年系列减少2.3%。

(二)水资源量情势

全市平均水资源总量不同系列差别和降水量系列基本相同,1956~1979 年(70.03 亿m3)、1956~2000 年(68.43 亿m3)、1980~2000 年(66.60 亿m3)系列均值逐渐减少。其中1980~2000 年系列比1956~1979 年系列全市水资源总量减少4.9%,是同系列降水量减少值的2.1 倍。

(三)水资源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地表水:运用肯达尔检验判断水质趋势的升、降,对南阳市白河上3 个具有代表性断面的水质进行趋势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水质无明显变化态势,地表水质总体状况在逐步改善,个别监测项目如氨氮、挥发酚呈上升趋势。

地下水:大部分地区地下水质趋于稳定,局部少数地区地下水质趋于恶化。

水资源与水利现状

水资源与水利现状 摘要: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加上区域水土资源分布的严重不均衡,水问题更严重。为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减少洪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兴修高水平水利设施及加强人们对水资源及水利的认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兴修水利不仅可以除去水害,还可用于发电,水能发电绿色环保在中国以至世界未来的发展中将占据重要地位,造福人类。 关键词:水资源,水资源困局,水利建设,水力发电。 正文: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跨越了从寒温带到热带等9个气候带,从东南到东北,呈现出由湿润、半湿润到干旱、半干旱乃至极端干旱的变化趋势,各地水文循环情势有明显差异,表现出有很强的地域性。因此,中国降水具有年内、年际变化大,区域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区域年降水量因水汽条件,气团运行等多种因素影响,呈随机性变化,使得丰、枯水期年水资源量相差悬殊,丰、枯年交替出现,或连涝、连旱持续出现都是有可能的。汛水期水量集中,不便利用;枯水期水量锐减,又满足不了需水要求。 我国的“水”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水污染严重。有资料显示,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

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极不均衡。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3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据分析估计,全国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年缺水量为300亿~400亿m3。同时,水质污染又大大加重了缺水问题。且由于缺少统筹规划,缺水问题导致了水资源的过度开采,而水资源开采过度又会带来河川断流,湖泊干涸等环境问题。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第五个“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把水资源、粮食和油气资源的安全列为我国三大安全问题,从分体现了水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所以,缺水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建设水利工程设施,提高人民节水环保的意识迫在眉睫。 水利工程建设 水利工程是指对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控制和调配,以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而修建的工程。为达到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目的,需要修建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物,来控制和支配水流,这样的建筑物统称为水工建筑物。而水利枢纽就是集中建造的几种水工建筑物配合使用形成的一个有机的综合体。 多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经验证明,解决水资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配不均匀,以及来水和用水不相适应的矛盾,兴建水利

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评价复习资料: 1~什么是水资源评价?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评价? (1)水资源评价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需水量调查和可供水量的计算,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服务。 (2)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科学地评价本地区水资源的状况,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合理的水资源评价,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水资源评价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与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政策等的制定等一系列的根本依据就是水资源评价结果。 2~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进行水资源分区? (1)水资源评价分区的目的是把区内错综复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不同的分析要求,选用相应的特征指标,通过划区进行分区概化,使分区单元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和社会经济、水利设施等各方面条件基本一致,便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利用。 (2)尽可能保持流域、水系的完整性;供水系统一致,同一供水系统划在一个区域内;边界条件清楚,区域基本封闭,有一定的水文测验或调查资料可供计算和验证;基本上能反映水资源条件在地区上的差别,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基本相似的区域划归一区;尽量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按以上原则逐级分区,就全国而言,先按流域和水系划分一级区,再根据水文和水文地质特征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划分二级或三级区。 3~水资源评价在水资源规划、管理中有何作用? 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的依据,对正确了解规划区水资源系统状况、科学制定规划方案有十分重要作用,水资源评价对水资源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基础。 4~降水资料的收集与审查:资料收集:在分析计算降水量之前,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这样才能得到比 较可靠的分析成果。因此,除了在水资源评价区域(流域或地区)内收集雨量 站、水文站及气象台(站)资料,还要收集区域外围的降水资料。 资料审查:(1)与邻近站资料比较:具体做法有两种,点绘逐年降水量等 值线图及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相关分析法即绘制审查站年或月降水 系列同邻近站(单站或多站平均)的相应系列间的相关曲线图,对离差较 大的点据进行审查或修正。(2)与其他水文气象要素比较:年(时段)降 水径流关系法 5~资料的一致性审查:(1)单累计曲线法(顺时序);(2)双累计曲线法(逆时序) 6~代表性分析:周期分析,差积曲线法,滑动平均值过程线法;稳定期与代表期分析,累计平均值过程线法 7~干旱指数:反映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用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表示 9~论述题: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1)人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直接影响:我国的用水量以农业用水量为主,故农业水利措施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最大,跨流域调水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更大,人类活 动对径流的时程分配以及对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转化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 类活动对水平衡要素的间接影响:水量平衡方程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其他因素必须随 之而变,这种自动的调节变化,就是人类活动间接影响所致,灌溉和排水:大规模的灌溉增大 了蒸发,减少了径流量,灌溉还能活跃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增强“三水”转化,在有地下水 开采系统的地区,年净流量有可能增加,地表径流量则明显减少;水库等蓄水工程:对降水和 蒸发、径流、地下水、泥沙等均有影响;城市化:改变局部的小气候,对水文循环影响显著, 蒸散发的减少增加了径流量,整治河道可以增大泥沙的输送能力,不透水面积增加降低地下水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9

2009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9年,我国气候异常,一些地区降雨之多、台风之强、旱情之重为历史 罕见。旱情来得早、去得晚、范围广、影响大,特别是冬麦主产区年初的冬春连旱,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东部的夏伏旱,江南大部、华南大部和西南局部的秋冬连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全年有9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发生强风、暴雨、高潮同时出现的最不利形势。受多次大范围、高强度降雨过程影响,全国有210多条河流相继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坚持以人为本,超前部署,科学决策,精心调度,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全力以赴,广大军民奋力抗灾救灾,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洪涝干旱台风灾害损失。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国家把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领域。各级水利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决策部署,保持了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扩大内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强力推进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三大任务,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加快解决;为应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创近年来新开工大型水利工程数量历史新高;水利法制建设稳步

推进,依法治水、科学管水能力不断提升。水利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9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591.1mm,折合降水总量为55965.5亿m3,比常年值偏少8.0%。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6区)面平均降水量为315.7mm,比常年值偏少3.8%;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4区)面平均降水量为1079.7mm,比常年值偏少10.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和青海偏多程度约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2个省(自治区),其中北京和云南偏少约25%。 地表水资源量 2009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5.2亿m3,折合年径流深244.2mm,比常年值偏少13.4%。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3.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少13.5%。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黑龙江、上海、青海、海南偏多程度在23%~56%之间,江西、吉林、云南、河南、福建、内蒙古、宁夏偏少程度在25%~37%之间,山西、辽宁、河北、北京偏少程度在45%~62%之间。 2009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154.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为5193.3亿m3,从我国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1090.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3960.9亿m3。

水资源经济

水资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解决经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水资源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资源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不可替代的可再生资源。水资源短缺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中诸多矛盾的焦点,如何加强水资源高效持续利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广泛关注的话题。 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虽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匮乏与需水量日益增大这一矛盾越来越严重,人们对于处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与保护水资源这一问题更加关注。下面本文将根据已有资料论述,水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关系

一、中国水资源现状 水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水资源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经济资源,是工农业等一切经济活动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投入资源,又是人类消费生活中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消费品,并且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水资源是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水环境正在日益恶化,根据1993~1995年水利部组织的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价,在评价的700余条河流中,水质良好的只占评价河长的32.2% ;受污染的河已占评价河长的46.5%。在全部评价河长中,有2. 5万km的河段水质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1993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达356亿m3,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是我国目前主要的水污染源。 同时,我国的地下水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多个城市的地下水中检测出重金属超标等情况。还存在部分地区过分开采地下水资源导致海水倒灌,目前,我国广东省这一现象尤为严重,在湛江市,在10年前就出现了海水倒灌导致地下水盐化的现象。现在北方的农村,由于地下水的匮乏,也出现了井越打越深的情况。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8-10-13 200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着力解决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水利事业保持了投资加大、建设加快,基础增强、管理加强,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2007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旱灾害呈现先旱后涝、旱涝急转和旱涝并发的局面。淮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台风前少后多强度大,山洪灾害频发,城市暴雨内涝严重。北方大部及南方一些地区发生冬春连旱,江南、华南等地发生严重夏伏旱,旱情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和作物生长关键期,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面对严重的水旱灾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有关部门周密部署,受灾地区干部齐心合力,军民团结一致,夺取了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07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0.0mm,折合降水总量为57763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5.1%。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六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317.9mm,比常年值偏少3.1%;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四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1128.4mm,比常年值偏少6.0%。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和甘肃分别偏多13.8%和11.5%;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内蒙古、江西、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20%,北京、广西、河北、湖南、广东、天津偏少15%~10%。

水循环在水资源评价中的作用

一、试题 如何理解水资源可再生(可更新)性?其意义是什么? 试述水量转化及其在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试述流域水文循环过程及其科学问题。 论述流域水文循环和水量转化过程及其在水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水文循环基本过程(注意流域水文循环答法) 水文循环具有全球水文循环、流域水文循环和水-土-植系统水文循环等三种尺度。 全球水文循环可分为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入渗,以及地表地下径流5个基本过程。海洋及陆地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升入空中,并被气流输送到各地。在适当条件下这些水汽凝结降水,降落到海面的降水直接回归海洋,降落到陆地表面的雨雪,一部分重新蒸发回到空中,一部分成为地面径流补给江河湖泊,一部分渗入岩土层,转化为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地面径流,壤中流与地下径流最后亦流入海洋,构成全球性统一的,连续有序的动态大系统。 流域水文循环实际上就是流域降雨径流形成的过程。降落到流域上的雨水,首先满足截留、填洼和下渗要求,剩余部分成为地面径流,汇入河网,再流过流域出口断面。截留最终耗于蒸发和散发,填洼的一部分将继续下渗,而另一部分也耗于蒸发。下渗到土壤中的水分,在满足土壤持水量需要后将形成壤中流或地下水径流,从地面以下汇集到流域出口断面。被土壤保持的那部分水分最终消耗于蒸发和散发。流域水文循环相对于全球水文循环而言,它是一个开放式的循环系统。 水循环机理 1、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整个循环过程保持着连续性,既无开始也没有结尾。从实质上说,水循环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 2、太阳辐射与重力作用是水循环的基本动力。水的物理性质,在常温常压下液态、气态、固态三相变化的特性是水循环的前提条件,外部环境包括地理纬度、海陆分布、地貌形态等制约了水循环的路径、规模和强度。 3、水循环广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是由无数个不同尺度、不同规模的局部水循环所组合而成的复杂巨系统。 4、全球水循环是闭合系统,但局部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5、地球上的水分在交替循环过程中,总是携带着某些物质一起运动。 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 1、水文循环与地球圈层构造:地球表层由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及水圈组成。 水圈中的水,通过周流不息的循环运动,积极参与了圈层之间界面活动,并且深入4大圈层内部,将它们耦合在一起。水循环,它上达15公里的高空,成为大气圈的有机组成部分,担当了大气循环过程的主角;下深至地表1-3公里,积极参与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迁移过程,成为地质大循环的主要动力;

水资源规划及利用复习资料

一、绪论 ?名词解释:水资源、水利、水利建设、水利工程、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简答/论述 ?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与水资源相关的部门有哪些,简述其用水特点 ?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矛盾体现着哪些方面 ?知识拓展: ?我国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特点 ?我国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了解我国著名水利工程的建设历史、其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兴利调节 1、名词解释: ?径流调节、兴利调节、防洪调节 ?静库容、动库容 ?水库的特征水位和特征库容(含义、作用,尤其是与洪水调节有关的) ?水库的水量损失、水库淤积、淹没、浸没、淹没区、淹没损失 ?调节周期(注意各种调节的来水、用水过程的时间性与调节过程) ?完全调节、不完全调节 ?工作保证率、设计保证率、年保证率、历时保证率 2、基本曲线、系数 ?水库的特性曲线 ?库容系数、调节系数(知道公式、会计算、会判断水库的调节性能) ?水量累积曲线和水量差积曲线(绘制方法、特性) 3、简答/论述 ?如何理解一水多用、一库多用? ?兴利和防洪之间的关系 正常蓄水位与防洪限制水位之间的关系问题 ?水库的水量损失有几种? ?水库淤积的原因、如何减少? ?考虑水库淹没和浸没对水库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水电站的设计保证率主要决定于哪些因素? ?兴利调节计算中调节流量、兴利库容和设计保证率三者的相互关系。 ?兴利调节计算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兴利库容的大小主要决定于那些因素? 4、计算 ?掌握水库蒸发和渗漏损失计算的方法 ?了解库容淤损法计算水库年淤积量和淤积年限的方法 ?掌握兴利库容的计算(尤其是在水库二次运用时) ?掌握调节流量的计算(等流量调节) ?课程设计:掌握时历列表法和图解法进行兴利调节计算的方法 5、知识拓展 ?了解三峡水库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的相关知识 ?了解水库淤积的实例 ?了解水库兴利调节计算的相关规范

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

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 目标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努力做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 水利部副部长张基尧 (2002年4月1日)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刚刚闭幕之际召开的。九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中央召开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江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谈到水资源的问题时,江总书记指出,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频繁的国家,除水害、兴水利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水利工作要继续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下大力气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江总书记的讲话又一次重申了国家新时期水利发展的指导方针。为了贯彻国家新时期的治水方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供求状况的变化,着力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

约和保护等重大问题,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制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和方案,水利部和国家计委日前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决定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这次会议就是全面启动和部署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提出要求。 这次会议之所以选定在浙江东阳召开,主要是浙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在水利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也创造出许多好的经验。特别是在水权、水市场的探索和实践方面,在海塘建设方面,在城市堤防建设和管理方面,有许多新鲜的经验。与会代表可以亲临其境,学习借鉴。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编制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重要意义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提出新的要求 第一次全国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利用规划编制距今已20多年了。20多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对水资源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率的提高要求有高质量的水源作保证。最近几年北方地区连续干旱,城镇供水、农村人畜饮水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少地区出现新的饮水困难。二是整个社会对水环境非常关注,要求改善水环境的呼声很高。尤其是近几年沙尘暴频发、水污染加剧和干旱缺水,引起社

中国水资源公报2002

水利部二○○二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2年,新时期治水思路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施行,标志着我国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历史性地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长江干堤加固工程基本完工,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成功,标志着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饮水解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取得新成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等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水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并取得成效,水资源统一调度、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水功能区划、生态环境补水以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等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2002年,我国南方和西北内陆河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多,北方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偏少。海河、辽河、黄河来水遭遇特枯。南四湖几近干涸,京杭运河济宁段断航50天,辽河干流断流158天。现将2002年的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用水量及江河湖库水质等情况公告如下: 一、水资源量 2002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261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多3.2%。北方五个流域片(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内陆河)降水量比常年少4.8%(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26.0%),南方四个流域片(长江、珠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降水量比常年多7.2%。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20%以上的有山东、天津、北京、河北、辽宁;比常年偏多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20%以上的有新疆、湖南、上海、江西。 2002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43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7毫米,比常年多4.2%。北方五个流域片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27.5%(其中海河片比常年偏少72.4%),南方四个流域片则偏多10.8%。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偏少的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少50%以上的有天津、山东、河北、北京、辽宁、山西;比常年偏多的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偏多50%以上的是上海和湖南。2002年从国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78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6705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7693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697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012亿立方米。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255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9%,其中北方五个流域片水资源总量4158亿立方米,比常年少22.4%,南方四个流域片24097亿立方米,比常年多9.0%。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5%,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9.8万立方米。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对全国3093座大中型水库统计,2002年水库年末蓄水总量1970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量增加41亿立方米。在九大流域片中,黄河片、海河片和松辽河片分别减少77亿、17亿和16亿立方米,长江片、淮河片和东南诸河片分别增加83亿、46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1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意义:知道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2、初步认识水资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道水是珍贵的资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经验以及观看录像资料,了解水循环与水资源。 2、组织小组讨论,尝试用已知的科学知识解释具体的合理用水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大自然中的美妙与和谐,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勇于探究自然界中的物理学道理;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云、雨、雹、雪、雾、露、霜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情境: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么水是不是从“天上”来的呢?水奔流到海之后是不是“不复回”了呢? 学生阅读教科书,观看录像和图片后,进行讨论: 1、地球上的水通过哪些渠道进入大气层? 2、大气中的水通过哪些渠道又回到地球? 3、如果自然界没有水循环将会出现哪些后果? (二)新课教学 1、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通过蒸发进入大气;进人大气的水是纯净的水。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却通过降水又回到陆地和海洋。水的这种循环过程不仅是

水的气态、液态、固态之间的物态变化,更重要的是使陆地上的淡水不断得到补充。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如图所示。 2、云、雨、雹、雪、雾、霜的形成 陆地和海洋的水不断蒸发,空中的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就液化成极小的水珠或凝华成极小的冰晶,大量的小水珠和小冰晶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 云中的小冰品和小水珠,如果凝聚,会越聚越大,当大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下降。如果下降过程中,熔化成水珠,这就是雨。 如果水珠在下降过程中,骤然遇到0℃以下的冷空气,于是水珠便快速凝固成冰珠,在上升气流带动下上升,冰珠越结越大,下落时,就是冰雹。 如果冰晶在下降过程中,没有完全熔化,空气中的水蒸气与其结合形成六角形的小薄片,这就是雪。 夜晚或早晨,当地面气温较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雾。 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露。 气温低于O℃时,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粒附在草木、屋瓦上,便是霜。 3、水是珍贵的资源 水资源主要指的是淡水资源,地球上的水有97.2%以上是海洋咸水,人类无法直接利用。淡水只有2.8%,且2.2%以上的淡水被固定在南极洲和格陵兰的冰盖中,人类难以利用,人类实际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不到0.03%,所以水是十分珍贵的资源。 4、有效、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危机 缺水已是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 造成水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的污染,而污染水资源的源头则是来自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等。 海上溢油污染事件的频繁出现是海洋污染的重要原因。赤潮是海洋遭受污染后所产生的一种灾害性海洋现象,是因有机物和营养盐过多引起的。由于海水过于营养化,某些浮游生物在水里爆发性繁殖。这种生长量特别巨大的浮游生物是粉红色或红褐色的,因此染红了海水,导致赤潮。

水资源论文()

关于生活污水回用典型工艺的初探 摘要:本文通过各国对水资源的一个利用情况,指出污水回用的必要性,并引 出污水处理的典型工艺-----生物膜法,分别从生物膜的四种膜反应器(生物转盘、生物流化床、生物接触氧化池、生物滤池)一一介绍了其构造,反应原理以及其工艺流程,让我们对膜处理工艺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与认识。最后分析了膜处理工艺的可行性。并对本文的介绍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膜处理工艺 1 引言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珍贵资源。地球上虽然“三分陆地七分水”,水资源总量达14亿立方公里,但海洋咸水占97.2%,淡水仅占2.8%,储量仅3.7亿亿立方米,其中绝大部分蕴藏在南极冰原和北极冰山中,人类生产和生活能利用的地表淡水仅为105万亿立方米。[1]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淡水资源日渐短缺,污染日益严重,水、旱灾害愈演愈烈,使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遭到破坏,并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水的需求增长越来越快,许多国家陷入缺水困境,经济发展也受到制约。然而,水资源开发的多部门性,各部门在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政出多门,阻碍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使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城市污水是水量稳定、供给可靠的一种潜在水资源。因此,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是解决当前缺水问题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2 污水再生利用状况及必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上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遍布于海洋及陆地上。城市污水是水量稳定、供给可靠的一种潜在水资源。因此,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是开源节流、减轻水体污染程度、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2.1再生水利用现状 早在 1950 年,美国污水研究者俱乐部就利用模型进行了污水深度处理试验研究,1965年将其成果用于加利福尼亚的南塔湖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到了28400m3/d。目前,美国城市污水回用量达260×104m3/d,其中62%的再生水用于农业灌溉,30%用于工业,其余用于城市设施和地下水回灌。众所周知,以色列是一个水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因此污水已经成为该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目前,以色列 100%的生活污水和 72%的城市污水得到了回用。现有200多个污水回用工程,规模最小为 27m3/d,最大为20×104m3/d,处理后的污水42%用于农灌、30%用于地下水回灌,其余用于工业及市政建设等。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城市污水回用量就达到了0.63×108m3/d。污水再生后用于中水道系统、农田或城市灌溉、河道补给等。[4] 我国的再生水利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历了“六五”期间的起步阶段,“七五”到“九五”期间的技术储备和示范工程引导阶段和目前的发展阶段,十五期间,在

2010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2-04-2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区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长江上游、鄱阳湖水系、松花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海南、四川两省遭遇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全国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水利部超前部署、科学防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广大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战,成功抗御了西南地区特大干旱,有效应对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为水利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如期完成专项规划内的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水利发展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着力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

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水资源调度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获得国务院批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水利事业快速发展。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 201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8.2%。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65.8mm,比常年值偏多11.5%;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80.2mm,比常年值偏多6.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辽宁和吉林等3省(自治区)偏多程度大于30%;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1个省(自治区),其中天津、北京和重庆分别偏少18.2%、12.6%和10.6%。 地表水资源量 201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折合年径流深314.7mm,比常年值偏多11.6%。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16.1%;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0.7%。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辽宁和吉林偏多程度大于80%,海南、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安徽和新疆偏多程度在30%~60%之间;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西和内蒙古偏少程度在30%~60%之间。

水资源高效-参考题

第一章水资源概况 什么是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简述我国水资源的特点一、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二,如果径流以年径流深表示,则其特点大体上可由年降水深分布情况所决定,即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极不均匀。 什么是我国水资源的主要问题?1.供需矛盾突出;2.水的有效利用程度低;3.水体污染严重4.管理薄弱 你认为我国水问题的解决出路有哪些以节水为本,强化统一管理 1.以节水为本,应全方位地节约利用水资源,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和潜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减少用水量。 (1)将节水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加强全民节水意识,把加强节水意识同提高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效益结合起来。(2)促进水资源市场化。(4)加大节水科技投入,推广行之有效的节水技术与措施,全面深人地开展节水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水效率 2.建立和强化水资源的城乡统一水务管理,改变水资源管理的无序状态,切实地以水法为依据,提高和完善用水(节水)的科学管理水平。 3.应通过多种途径开源,有计划地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建立新水源。 4.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水体保护、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增加可利用水量。 第二章城市用水 工业生产给水系统分为哪几种基本类型?直流、循环、回用(再利用)、循序(或串联) 。 什么是循序给水系统与回用水系统?它们有什么区别?循环给水系统:绝大多数用于工业生产的冷却用水、一部分洗涤用水系统,其基本特点是将使用过的水经冷却或适当处理后重新用于同一生产过程。回用水系统:将使用过的水经适当处理后用于同一用水系统内部或外部的其他生产过程。循序给水系统:根据生产过程中各工序、各车间、各工业企业,或者在不同范围内对用水水质的不同要求,将水依次地再利用。 区别:循序给水系统:在于各生产环节的用水水质(也考虑水量)逐级同上一级用水过程水质的改变相适应,而无需对上一段工序、车间、工业企业排水水质进行更多的处理。回用水系统:回用水的水质(也考虑水量)则应按某生产工序对用水水质的要求进行处理。因此循序给水系统也属回用水系统。 工业与城市排水系统一般应分别包括哪些部分?厂区排水管网与城市排水管网、相应的污水或雨水提升泵姑、工业废水回收利用处理装置、城市污水处理厂。 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什么标准的规定?一般可按水质将生活饮用水水源分成二级:一级水源水:水质良好,地表水经简易净化处理(如过滤)消毒,地下水只需经消毒处理后即可供作生活饮用。二级水源水:水质受轻度污染,经常规净化处理(如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其水质达到GB 5749—85的标准,可供生活饮用。 城市给水系统的水压是如何规定的?城市给水系统应保证按最高日最高时没计流量供水时将水送到城市最不利点建筑物的最高取水点,并保证不小于2m的剩余水头。 工业生产中的用水可以分为哪几类?(1)原料用水(2)产品生产工艺用水(3)生产过程用水(4)锅炉用水(5)冷却用水(包括空调用水) 什么是用水定额?对不同的用水对象,在一定时期内制订的相对合理的单位用水量的数值。城市用水定额制定的方法主要有哪五种?经验法、统计分析法、类比法、技术测定法、理论计算法(五种)

水资源现状

e i n g a r e g o o 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 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 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 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北方资源性缺水!·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 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 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

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 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 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 源性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质性缺水的严重状况。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时间上不均匀的水资源的变化需要由水库来调节。建国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水库,但由于水源工程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报率不高,难以吸引更多建设资金。这种由工程滞后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用水:逐年增长 1949~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亿立方米,大约每10年增加1000亿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约100亿立方米。1980年以后,全国总用水量的增长幅度略有下降,但年平均增长量仍有62亿立方 米左右。 在这期间,全国的用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业用水比例逐步下降,而工业、城镇生活用水比例则有所增加。 与2001年比较,2002年生活用水量增加了19亿立方米,工业 用水增加1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减少90亿立方米。 在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是新疆、江苏和广东,约占全国用水量的25.5%;工业用水占其总用水量30%以上的 是上海、重庆、湖北和江苏。 水质:不容乐观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6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730.0mm,比多年平均偏多13.6%,比2015年增加10.5%。 地表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折合年径流深330.3mm,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3%。2016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179.9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6083.6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1124.6亿m3;全国入海水量20825.5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016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矿化度≤2g/L)8854.8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9.8%。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928.1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7252.4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325.7亿m3。全国平原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2008.8亿m3。 水资源总量201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2466.4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17.1%,比2015年增加16.1%。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1273.9亿m3,地下水资源量8854.8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192.5亿m3。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7.3%,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34.3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6年,对全国639座大型水库和341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3953.7亿m3,比年初蓄

水总量减少40.7亿m3。 湖泊蓄水动态2016年,对29个水面面积在100km2及以上的湖泊进行统计,湖泊年末蓄水总量1301.1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11.0亿m3。其中,青海湖、南四湖、洪泽湖分别增加14.5亿m3、8.0亿m3和7.6亿m3;鄱阳湖和太湖分别减少17.3亿m3和3.0亿m3。 地下水动态2016年,北方16个省级行政区对74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地下水蓄变量67.0亿m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供水量2016年,全国供水总量6040.2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18.6%。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912.4亿m3,占供水总量的81.3%;地下水源供水量1057.0亿m3,占供水总量的17.5%;其他水源供水量70.8亿m3,占供水总量的1.2%。与2015年相比,地表水源供水量减少57.1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减少12.2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增加6.3亿m3。 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量887.1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海水直接利用量较多的为广东、浙江、福建、辽宁、山东和江苏,分别为317.0亿m3、189.6亿m3、127.1亿m3、71.7亿m3、59.6亿m3和52.2亿m3,其余沿海省份大都也有一定数量的海水直接利用量。 用水量2016年,全国用水总量6040.2亿m3。其中,生活用水821.6亿m3,占用水总量的13.6%;工业用水130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21.6%;农业用水3768.0亿m3,占用水总量的62.4%;

2020年经典水资源调查报告范文5篇

2020年经典水资源调查报告范文5篇 2019年经典水资源调查报告范文(一) 一、我区的水资源现状 水资源的状况,或者说水资源对环境的承载力可以用两个方面的指标来反映。一是水量状况,二是水质状况。通过调查了解,我区 的水资源状况是这样的:水资源总量、水质状况总体均呈下降趋势。 1.水资源总量年均趋少 降雨量偏少,水资源总量逐年减少,这是近半个世纪来全球气候演变的趋势,我区亦然。水资源量趋少可以通过两项指标来大概反映:一是河道径流量和可利用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减少首先表现 在河道径流量的变少。我区河流几乎都是澧水水系的源头,因而无 过境水量。本行政区域内所产生的降水量,除去蒸发量和流出水资 源量外,即为我区水资源总量。我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0 亿立方米,现状水平年约为 1.6亿立方米,下降了18.7%。经调查,索溪河多年平均流量为2.88m3/s,而现在每到枯水季节,索溪水库 一旦不放水,索溪河基本上是干河一条。黄龙洞断面最枯流量仅为0.19m3/s。其次,可用水资源量不足,尤其是环境生态用水量严重 不足。物体与环境两者相结合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综合体的总体系统中,为防治水污染,改善水质、美化环境,促进具环境属性水资源 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促进国家水安全、生态安全及生态保障体系 的建立,并为不断满足广大人类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和 社会化高福利公共用水而协调自然生态平衡与发展所需用水,称为“环境生态用水”。不容置疑,其中部分用水与农业用水、城市用水、特种用水是相互交叉利用的。在我国长期供用水制度中,形成 工业、农业、生活传统的供用水制度,唯独环境生态用水没有列入 我国的用水制度。环境生态用水是保障人民生活与健康质量的不断 提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水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 展的必备用水。武陵源区作为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从理论角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