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运输业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运输业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运输业

榆社县“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调研材料之十三(2010.11)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运输业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

按照县委关于“十二五”规划课题调研安排部署,我组主要承担“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运输业,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课题,一个多月来,我们通过多次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会,并深入基层部门调研走访。在汇集我县各种实际情况后,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十一五”规划为指导,团结拼搏,锐意进取,交通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交通区位优势凸现,公路网络初具规模

1、建成通车的太长高速与在建的汾邢高速以及省道10

2、省道319在我县境内“十”字交汇,双“十”字主干线路网结构基本形成,我县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2、对六条52.6公里县乡道路进行改扩建,通行能力明显提升

(1)郭榆线北寨至郭家社16公里二级路改造完工;

(2)文峰街至北架山3.6公里二级路竣工通车;

(3)太长线——榆洪线——寺家凹8公里二级路建成通车;

(4)南王村至云竹15公里二级公路顺利完成;

(5)榆洪线郭效至拐则8公里二级公路改造完工;

(6)太长线——双峰水库2公里二级公路完工通车。

通过对县道的大力改造,不仅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捷、安全的交通环境,而且为榆社旅游业的发展、工业发展、城镇居民休闲活动提供了交通保障。

3、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五覆盖农村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乡村道路通达深度更加拓展。全县275个建制村有246个村通水泥(油)路,乡道达到290公里,村道达到330公里。

“十一五”末,全县高速公路通车54.159公里、省道101公里、县乡道176公里、乡村道路62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55.98公里/百平方公里,县乡道路投资额达到2.5亿元。

(二)客货运输能力明显增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客运市场逐年递加10%左右,2010年预计达到14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830万人公里,货物运输量达到150万吨,货运周转量11000万吨公里,客运车辆31辆,公交车辆16辆,出租车70辆,货运车辆643辆。(数字由统计局提供)

(三)管理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1、县乡汽车站立项审批完成。待土地批复后可开工。云竹、河峪、北寨、郭郊、社城、潭村六个乡镇汽车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海事机构组建成立,云竹水库码头建成并运营,农村公交、城市出租顺势而生,群众出行更加方便。

2、公路养护顺利启动。实施分级管理,坚持日常养护和危急养护相结合,积极进行文明路、示范路建设,保障公路通畅安全,公路好路率持续提高。

3、治理超限超载等工作。坚持源头治理与路面稽查相结合,治理超限超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减少了交通运输安全隐患,降低了交通事故率,在保安全、保畅通工作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四)交通运输事业存在的问题

1、国省干线公路因技术标准低,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公路等级有待提高。

2、县乡道路“三化”建设差距大,需进一步提高。

3、农村公路建设时因标准低,投资不足,质量较差,需进一步提高技术标准及质量。

4、县道出口仍未打通或标准低,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

5、公路等级不高,缺桥少涵问题突出,危桥改造任务艰巨。

6、本地客货运输能力差,未形成增加收入的产业。

7、基础设施建设上级投资不足,给县级财政支出造成的压力大,工程欠款多,社会矛盾大。

8、建养管运机制落后,不能满足交通运输发展需求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及规划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全局,围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以人为本,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现有交通运输网络为基础,完善路网结构,提升公路等级及通达深度,实现低碳节约交通运输发展格局,实施县乡道路连接高速国省干线公路,乡村区域交通网络便捷,畅通安全的新战略,构建现代物流业与现代管理体系。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与任务

新建一个县级汽车站,协调服务平榆和(高速)建设,组建二个现代物流区、改造二条国省道、打通改造四个出口路,完善提高6个乡镇汽车养护、管理综合服务站,使榆社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成双十字,十二循环的新框架,实现城市农村公交出租一体化,建成服务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的现代交通体系。使现代物流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新产业。

1、基础建设方面

(1)服务协调汾邢高速建设,在确保沿线群众合法权益得

到保障的同时,保证在建的40公里高速按时竣工通车。

(2)建设县级汽车站,投资3000余万元。加大土地审批力度,使县级汽车站早日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满足长途及城市农村公交出租一体化的管理服务要求。

(3)改造102、319两条省道

①省道319

县城——白北30公里,三级改二级,投资2.7亿元

榆社——左权20公里,二级改一级,投资1.8亿元

峡口——常家会改线(北移至城外)8公里一级路,投资

1.2亿元

②省道102

太谷——社城17公里,三级改二级,投资1.5亿元

社城——县城18公里,二级改一级,投资1.6亿元

幸福桥——邱园20公里,三级改二级,投资7000万元

(4)打通改建四条出口路

白家庄——阳光站(和顺)7公里,三级路,投资840万元郭家社——318(和顺石拐)8公里,三级路,投资4000万元

郝北——贾豁(武乡)7公里,二级路,投资3500万元

河峪——前庄——石盘(武乡)12公里,三级路,投资1800万元

(5)完善构建十二条循环路,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服务工业、农业、旅游业,方便群众出行。

①东郭线——榆洪线

改造县城——郭郊25公里,投资3750万元

拐则——武乡6公里,投资900万元

②峡南线

改扩建峡口(高速北出口)——寄子20公里,三级路,投资2400万元

③幸福桥——北寨(赵王)——田家沟(社城)

改造幸福桥——北寨16公里,二级路,投资1900万元

打通赵王——田家沟5公里,四级路,投资1000万元

④东大路——省道102

改扩建南河底——社城11公里,四级路,投资1100万元兴建西马——东马中桥,社城中桥,投资500万元

⑤省道319——格子坪——磨石——官上接省道102

打通格子坪到官上10公里,四级路,投资1500万元

⑥省道319寺儿——辉教——河峪(接峡南线)

寺儿——辉教,四级路,8公里,投资960万元

河峪——西沟,三级路,10公里,投资1500万元

⑦云竹环湖公路27公里,三级路,投资3600万元

⑧省道319(东互通)常家会——柳泉——大理道庄(榆

洪线)

常家会——石门——韩庄——柳泉,二级公路,25公里,投资3.7亿元

柳泉——拐则,10公里二级路,投资1.5亿元

⑨漳河大道——常银(接榆洪线),二级路,15公里,投资7500万元

⑩省道319(东互通)——梁峪——李峪(接榆洪线)15公里,二级路,投资2.3亿元

⑾省道102(和平)——南村——云竹,15公里四级路,投资1800万元

云竹中桥一座,投资150万元

⑿省道319(王景)——杏榛——孟家庄——接郭榆线,15公里四级路,投资1800万元

(6)农村公路改建50%,危桥改造50座,消除次级路面200公里,投资1.2亿元。省道101公里,改造50公里,投资9.5亿元,县乡村道增加130公里,改造252公里,公路总投资达到11亿元,公路密度66公里/百平方公里。

(7)加快水库码头建设,服务旅游开发

启动提升云竹水库码头服务功能,投资100万元,建设双峰水库2座码头。

2、交通运输方面

(1)实现城市、农村公交出租一体化

新增乡村公交4条线路,投资500万元,增加客运车辆8辆,投资500万元,配备8-10辆城市公交车,线路主要有丁字路——火车站、丁字路——石花——文峰小区——火车站、丁字路、漳源大道(滨河公园)——财政局——新华超市——国税局——地税局——文峰小区——火车站。

(2)政府主导,社会投资新建两个物流场所

依托榆化、华能龙头企业货物运输需求量,坚持政府指导,企业扶持,组成物流公司,承担货物运输工作,运力及运量逐年增加,使运输业在“十二五”末逐渐承担县域运输量的50%,形成居民收入的新兴产业。

3、管理服务方面

(1)县乡道路的管理养护

县乡道路实行分级管理养护。县道由交通运输局管理,乡道由各乡镇负责养护,村道由各村进行养护,乡村道路同时由交通运输局双重管理。

建全管理机制,实行政企分开。由县交通运输局核定日常养护费用,下达目标任务,各乡镇、村建立市场竞争机制,确定养护队伍,年终考评验收兑现。

建立专业队伍,完善应急机制。随着路面等级的提高,养护标准的高标准高要求,着力组建专业队伍,提高养护质量,

组建应急队伍,对突发事件及时有效处置,确保道路畅通。

(2)维护路产路权,确保道路畅通

继续实施科技治超战略,源头治理与道路稽查相结合,巩固治超成果,理顺机构,落实经费,确定人员。从而维护好路产路权,使交通环境进一步舒适、便捷、安全。

(3)进一步整合客运市场资源,构建大交通

①城市农村公交一体化着力推进,有效解决长途客运与短途运输的矛盾,有效利用资源、合理规划、科学发展。

②公交与出租统一管理。有效打击非法营运车辆,维护合法车辆的运营权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公交与出租互为补充,协调发展。

4、发展交通事业的保障措施

(1)创新理念

要用科学的理念指导现代交通体系建设,牢固树立大交通、大发展的思路,提高站位,把我县现代交通体系建设纳入到全省交通体系的大局下,提升我县交通的地位及层次。实施大招商、大引资,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

(2)理顺体制,建立交通发展新机制

结合大部制改革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努力解决机制不灵、制度缺失等突出问题,通过体制

机制的创新,改革内部管理,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交通发展的效率。

(3)加大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资金短缺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交通体系构建的“瓶颈”,应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在交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承担在建设综合运输体系中的责任,不断增加财政投入。政府将每年的交通道路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并按预算足额拨付建设资金。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现有政策,主动向上级部门反映榆社的经济发展现状,争取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的优惠扶持。

(4)科技创新,为交通发展提供智力机制

依靠科技进步,采用现代化的装备和管理技术,在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同时,积极发展、应用高新技术,开发研究并推广应用智能交通系统,保证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效率。

课题调研组组长游跃军陈海青

副组长高永清郝跃刚李来生

成员宋志军赵俊虎

张瑞峰刘俊亚

起草人刘俊亚张永峰

未来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智能运输系统.

未来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智能运输系统 导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整个社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日益增加。虽然世界各国政府已经或是正在大量投入财力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交通状况恶化及其伴生的安全事故、空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困扰着有关的政府当局。交通运输对经济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整个社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日益增加。虽然世界各国政府已经或是正在大量投入财力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交通状况恶化及其伴生的安全事故、空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困扰着有关的政府当局。交通运输对发展的制约作用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于每个国家/地区,如何解决大城市周围地区交通拥挤和堵塞现象几乎成了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 交通量的持续增长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最根本原因,而传统的解决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资金、土地等稀缺资源的有限性又是不可回避的问题,道路基础设施是不可能无限扩展的;另一个就是限制交通流量,主要是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实现。这又分两个方面:一是控制车辆出行,如按车牌单、双号分别行驶,或是鼓励和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的使用,美国等西方国家早在很多年前已在一些交通繁忙路段实施鼓励两人以上的车辆优先行驶的规定;再就是控制汽车保有量,以高额的税、费甚至控制上牌等来限制汽车数量的发展。这些方法短期可以奏效,但有失公平、合理。如何更有效地使用现有交通运输网络就是人们试图寻找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人们希望通过增加技术含量的方法提高现有道路的利用率,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程度和道路使用的舒适性,智能运输系统因此应运而生。 所谓智能运输系统,就是集信息处理、通讯、控制、以及高科技的电子技术等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交通运输网络中。它与传统的交通管理系统一个最显著的区别是,将服务对象的重点由以往的管理者转向道路使用者,即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向道路用户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便捷的服务,以减少交通堵塞,从而达到提高道路通过能力的目的。另外,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智能运输系统将道路管理者、用户、交通工具及设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纳于系统之中,提高了交通运输网络这个大系统的运行效率。 我国在智能运输系统方面的开发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进行了一些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 在系统的实际开发和应用方面,我国已有了不少实际成果,在局部地区形成了智能运输系统的雏形,或实现了智能运输系统的部分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电子收费系统,全国已有不少省份或城市开始采用或试行这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如广东省的佛山市,从1996年开始在该市周围的23个收费站点推行电子收费系统,提高了道路的通过能力,降低了空气污染。同样,在一些高等级公路上也出现了类似的收费系统;结合交通工程在新建的高速公路旁一般都埋设了光纤等信号传输线路,有些还安装了车辆探测装置和可变式信息显示装置,便于其后的交通控制、管理和服务。此外,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同时,我国也开始与外国的厂商建立合资企业,生产智能运输系统的产品。 很显然,对于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尚处于发展阶段的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讲,修建更多道路的潜力有限,且道路网络的扩展会

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布局分析

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布局分析 一、合理发展和布局中国交通运输业的意义 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基础结构中从事社会化运输的一个重要部门,交通运输业既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又是第三产业中属于流通部门的一个主要行业,它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中国四化建设中的先行官,合理布局生产力的有力杠杆。它的合理发展和布局,对中国更有其特殊的重要性。 1.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前提。 这主要是因为,一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首先就意味着要在中国发展社会化的大规模的商品经济,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购、销、存、调等环节的有机结合的。要把商品最后送达到消费者手中,实现商品的最终消费,只有凭借交通所实现的商品位移。所以,发展商品经济无疑是必须以发达的交通运输为前提的。 二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意味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统一的国内市场。而统一市场的建立,就要使货品、要素和信息市场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很明显,要做到这一点,也是要以建设、发展起发达的交通运输为重要前提的。 三是社会化的大规模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意味着区际商品交换的发展和发达。也就是说要靠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实行地区间优势互补。而要使各地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真正实现地区间优势互补,使各地区优势商品能得以在各地区间顺畅的互相交换、流通,离开了发达的现代交通运输,是很难想象的。

2.是组织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和实行生产地域专业化的物质基础。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组织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实行生产地域专业化,乃是推进中国“四化”进程中提高经济社会效益的一条必由之路。而要这样做,一条重要对策就是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协作支持。而拥有发达的交通运输,则是发展横向经济联系的必要物质前提。 3.是实现产业布局相对平衡的必要先行条件。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优化产业结构的总目标,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现产业布局的相对平衡。建国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确已有了显著改变,但与产业布局相对平衡的总体目标还相差甚远,大力推进产业布局继续向全国纵深发展,仍将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二,中国交通运输发展与布局特点 1.建国以前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和布局特点。我国古代是世界交通运输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但自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交通运输业发展缓慢。 (1)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显著。旧中国的大部分交通运输设备都掌握在外资手中。交通线路成为反动政府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以及镇压人民革命的工具。 (2)数量少。从1876年在中国简称上海——淞沪的第一条铁路起,直到1949年的73年间,我国一共修建铁路2.2万千米,每100平方千米土地面积上仅有铁路0.23千米,是世界大国中拥有铁路甚少的国家之一。 (3)质量差。旧中国的铁路线由于主要是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直

交通运输业论文

交通运输业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运输线路不断延伸,交通运输网持续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改善,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交通运输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 一、交通运输业所面临的新形势 (一)“费改税”对运输市场的冲击。 随着“费改税”的实施,将养路费、运管费、客票附加费、货物附加费等收费项目均改为在燃油中征税,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税收和竞争机制,但是,也会对运输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一是使营业性与非营业性车辆的营运成本和经济负担相同,势必造成非营业性运输车辆对运输市场的冲击;二是随着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工作的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分流出来的公务车、企业过剩的自备车和迅速发展的私家车都将对运输市场产生强大冲击;三是加大出租车等小型车辆的负担,影响着运输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二)机构改革对运输市场的影响。 从今年开始,省、市、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都将陆续面临机构改革,交通管理的机构设置、管理职能、人员编制等都将按照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进行调整。交通管理机构的改革无疑会对运

输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企业转制对运输市场的影响。 为巩固交通专业运输企业的主导地位,保障骨干主渠道作用的发挥,长期以来,对交通专业运输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倾斜和扶持措施,对长途定线客运、高速客运等一直未实行对外开放,至今尚无一辆个体或私营的营运大客车,长途客运线路80%以上均由交通专业客运单位经营。然而,根据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要抓大放小,对交通运输企业实行战略性的调整、改组,因此,进一步加大运输市场的开放程度势在必行。 (四)区域性交通枢纽建设对运输市场的影响。 随着路网建设、场站建设、运力工具结构调整、行业管理等都将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这一总体目标而展开。 总之,经受来自国内的“费改税”冲击和加入WTO来自国外的外资冲击,适应机构改革、企业转制和区域性交通枢纽的要求是交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 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 为了更好地适应交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加速区域性交通枢纽建设的步伐,交通行业管理部门应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加强运输法规建设,积极探索利用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的途径,逐步实现行业管理工作由行政手段为主向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的转变;二是注重政策导向,发挥协会的引导和行业自律作用,逐步实现运输管理工作以“统”为主向以“导”为主

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与改革的基本思路

“十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与改革的基本思路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一、“十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方针和目标 (一)基本方针和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随着以买方市场的形成为标志,我国的产业发展和消费结构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业以瓶颈制约的缓解为特征,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总结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改革的成就和经验,展望未来我国交通运输业面临的历史任务和国内外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世纪初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应坚持和注意以下几点: 1、继续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在我国经济转型,结构升级、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继续强化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2、把提高运输能力与优化运输结构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当前供需大体平衡,瓶颈制约大大缓解的情况下,应坚持综合发展。综合利用的原则,调整发展思路,从我国国情和贯

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把进一步提高运输能力与调整和优化运输结构,改善运输布局紧密结合起来。 3、努力提高交通运输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运输能力,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运输业的效率和效益,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来扩大和巩固运输市场。 4、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方针,加大交通运输业以及各种运输方式的改革力度。“十五”期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各项重大改革措施将陆续出台,一些重要领域必然会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交通运输业必须适应这一需要,破除“特殊论”,加快改革步伐,在付业统一管理和政企分开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二)运输需求和运输能力的增长 1、客货运量:由于经济增氏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与GNP的弹性值将会进一步降低,增速趋缓。但在全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客货运量仍将继续增长。 2、运输能力:由于“八五”、“九五”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九五”后期(1998一2000年)新一轮的投资高潮,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摘要 交通运输业指国民经济中专门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部门。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联系交往的手段,也是衔接生产和消费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交通运输业在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综合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扬长避短,使得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交通运输业存在的问题;交通运输业发展趋势 1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 铁路运输 铁路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同时又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虽然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在总量上尚处于短缺状态,路网结构对国土的覆盖性尚有较大的差距,但在各种运输方式组成的交通运输体系中,铁路运输始终处于骨干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作用。2009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万公里,2009年全国铁路共完成新线铺轨5461公里、复线铺轨4063公里;投产新线5557公里,其中客运专线2319公里;投产复线4129公里、电气化铁路8448公里。 1.1.1铁路路网 干线铁路是铁路网络的关键部分,是铁路发挥骨干作用的坚实基础。目前,我国铁路主要干线共有22条,根据其发挥作用和地理位置分布的不同,可大致分为能源运输干线、南北铁路干线、华东地区干线、西北地区干线、西南地区干线和东北地区干线。 1.1.2铁路客货运输 2009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亿人,同比增加6321万人,增长%。货物发送量完

成亿吨,均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加6113万吨,增长%;总换算周转量亿吨公里,同比增加亿吨公里,增长%。 公路运输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公路运输,比起水运和铁路起步晚,直到19世纪末才有了第一批汽车。这种新型交通工具问世后,在实践中显示出其突出的优越性,即机动、灵活、方便、快速、直达,因此,它的发展速度远快于水运和铁路。截止2006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万公里。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为公路运输发挥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1公路网络 我国公路网络由国道、省道和县乡道路构成。国道为我国公路的主骨架,起着连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城市、港口、车站、工农业生产基地等作用。省道和县乡道路是国道的支线,起着省区范围内城乡之间联系和通过国道与省外联系的作用。全国公路总里程中,国道万公里,省道万公里,县道万公里,乡道万公里,专用公路万公里,村道万公里,分别占公路总里程的%、%、%、%、%和%。高速公路的出现,有效地改善了干线公路的交通状况,使干线公路在全国公路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1.2.2公路客货运输 近些年来,公路客货运输发展较快,特别是公路客运,现已在客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我国公路运输需求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其中公路货运周转量同比增长%,客运周转量同比增长13%,增速基本为近5年之最。 水路运输 我国水路运输发展很快,特别是近30多年来,水路客、货运量均增加16倍以上,目前中国的商船已航行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中国当前已基本形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水运体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水路运输对经济、文化发展和对外贸易交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3.1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

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 ---中国交通发展的战略选择与转型 周伟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一、我国交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可以从“四个审视”的角度,进一步分析新时期我国交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交通需求进入了快速变化期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4000美元的发展阶段,从世界交通发展规律看,这一时期交通运输需求总量仍在快速增长,结构不断升级,服务要求提高,交通需求进入了快速变化期。一是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货运需求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大运量、低价值货物运输的需求依然旺盛,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迅速成长产生的小批量、高价值货物运输的要求更加急迫,经济、可靠、高效的运输需求日趋强烈;人们选择交通模式的观念及行为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安全、快捷、舒适、方便乃至个性化的价值取向增强,对交通的服务形式、内容和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二是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人员与物资流动性显著提高,人们出行的距离和次数不断增加,对客运的安全、便捷和货运的经济、可靠等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三是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公众对交通运输服务的均等化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村客货运输需求升级。四是我国经济融入全球化进程,降低运输成本已经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增强经济活力的有效途径。这些需求变化表明,交通供给能力需要继续扩大,运输服务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2)交通发展正处于建设关键期 经过20余年的快速增长,我国交通基础设施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骨干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但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参照发达国家交通发展历程来判断,我国还要持续15年左右时间,才能完成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形成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才能结束像西方发达国家经历过的快速发展期,进入到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今后一段时期是实施完成《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等具有长远性、全局性的交通发展规划的关键期,仍然需要保持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根据清华大学、交科院“交通与发展研究”课题的测算,我国公路建设投资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 摘要:文章基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现状,综合运用各种数据处理方法,从交通运输需求分析,交通运输供给分析,未来交通运输规模与结构分析,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分析这几个方面,结合国内外先进的交通理论,研究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战略规划。 关键词:需求;供给;规模 1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与现状 1.1 运输线路不断延伸 伴随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不断加深,国家运输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1998年末,我国各种运输线路总长度已达297.5 万km,比1949年增长15.4倍。其中,铁路营业里程5.76万km,内河通航里程11万km ,公路里程127.85万km,民用航空航线里程150.6万km,管道运输从无到有,目前输油输气管道已达2.31万km,90%的原油已通过管道输送。 1.2 交通运输网布局大为改观 随着成渝、宝成、成昆、湘黔、襄渝、天兰、兰青、南昆等10多条铁路干线相继建成,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铁路网已基本形成。目前,西南、西北地区的铁路里程已占全国的24.0%;公路里程已占全国的30.0%,不仅实现了县县通公路,而且98.7%的乡镇和87.7%的行政村也已通公路。民航运输也逐步形成以北京为中心,连结全国138个城市的国内民用航空网。 1.3 交通运输网质量显著提高 在运输线路不断延伸的同时,线路质量也得到改善。铁路朝向重型化发展,在正式营业的线路上铺设50 kg以上重型钢轨的线路里程比重已由1949年的8.5%提高到1998年的91.1%。无缝钢轨线路里程达25 979 km,占铁路线路总里程的32.9%。建成通车的青藏铁路创造了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充分体现出我国铁路建设业的高层次、高水平。同时,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公路建设水平也不断提高,高等级公路的水准得到了质的提升。 此外,我国交通运输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改善,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新装备、新技术在交通产业得到了充分运用,提升了我国交通系统的层次水平,智能化、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有效保证了交通设施运行的效率和安全。 2 交通运输需求分析 为了定量地研究运输需求量受各影响因素影响的弹性大小,需引入运输需求函数的概念。运输需求函数是用函数形式表示运输需求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可记为: Q=f(P,G,H,Y,A,Z,…) 式中:Q为运输需求量;P为运输服务价格;G为工农业生产的规模和速度;H为产品运输系数;Y为国民经济的产业和产品结构;A为生产和运输布局;Z 为人口增长及其构成;“…”表示其他因素。 我们以客运需求为例,对其进行函数分析。经济发展水平,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表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则显示了居民的消费水平。而运输服务价格等数据难以获取,经济体制,服务质量等因素难以量化。为简化计算过程,了解客运需求与这些因素的关系及其一般规律。我们选取人口,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这三个指标,计算其与旅客周转量之间的关系,即Z为人口,I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G为国内生产总值,Q为旅客周转量。假设旅客的需求均

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我国的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我国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就是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 交通基础设施的缺乏,特别是在主要运输通道上客货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将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尚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将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带来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在收入水平很低时,居民家庭将把他们的收入主要花费在食物和住房等一些生活必需品上。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许多食物项目上的开支将增加。人们吃得更多更好。其食物结构将从以廉价的含大量碳水化合物的食品为主转向以昂贵的肉类、水果、可口的蔬菜等食品为主。然而,随着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总支出中用于食物的支出比重将下降。在收入达到很高的水平时,用于衣着、娱乐和一些所谓的奢侈品项目(包括出外旅游)的支出比重将增加。由于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和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出外旅游将成为人们的经常性的消费,人们对旅游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信息化时代,每周例行的短途往返(从家里至办公地点,或从家里至超级市场选购生活用品)的次数将相对减少,但是人们参加特定目的的长途旅行的次数可能会比以前任何时候不多。我国交通系统的构造必须满足居民出外旅游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需要。 居民出外旅行,要求运输方式快捷、舒适、安全。然而,我国的交通运输业还不能完全满足这些要求:高速公路比重不大,高速铁路尚属空白,民用航空业还不发达,运输服务质量亟待提高,等。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不够发达,路网密度不高,布局不够合理,城镇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出行尚有诸多的不便。 3,交通运输设施的区域布局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只有各地区之间实现了协调发展,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才能得以保证。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交通比较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交通比较落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受到了落后的交通运输的严重制约。而中西部地区地域广大,资源丰富,西部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他们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国家安全之所系。 4,交通运输业的能耗高、污染严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过去的一个时期内,交通运输的快速增长是以较严重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密不可分关系加强,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交通运输的大发展是必然的趋势,若按照目前的交通运输现状延续发展,势必对资源和环境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 目前,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污染已经严重地破坏了居民的生存环境。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严重危害着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城市化的急速发展使得汽车的使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城市中的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汽车排放的。汽车排污也是城市空气中含铅量增加的一个重要来源。交通管理的落后使交通混乱,车辆平均速度低,

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我国的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我国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我国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就是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 交通基础设施的缺乏,特别是在主要运输通道上客货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将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尚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将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带来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在收入水平很低时,居民家庭将把他们的收入主要花费在食物和住房等一些生活必需品上。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许多食物项目上的开支将增加。人们吃得更多更好。其食物结构将从以廉价的含大量碳水化合物的食品为主转向以昂贵的肉类、水果、可口的蔬菜等食品为主。然而,随着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总支出中用于食物的支出比重将下降。在收入达到很高的水平时,用于衣着、娱乐和一些所谓的奢侈品项目(包括出外旅游)的支出比重将增加。 由于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和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出外旅游将成为人们的经常性的消费,人们对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信息化时代,每周例行的短途往返(从家里至办公地点,或从家里至超级市场选购生活用品)的次数将相对减少,但是人们参加特定目的的长途旅行的次数可能会比以前任何时候不多。我国交通系统的构造必须满足居民出外旅游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需要。 居民出外旅行,要求运输方式快捷、舒适、安全。然而,我国的交通运输业还不能完全满足这些要求:高速公路比重不大,尚属空白,民用航空业还不发达,运输服务质量亟待提高,等。 不够发达,不高,布局不够合理,城镇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出行尚有诸多的不便。,交通运输设施的区域布局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我国是,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只有各地区之间实现了协调发展,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才能得以保证。 目前,我国交通比较发达,而中特别是西部地区交通比较落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受到了落后的交通运输的严重制约。而中西部地区地域广大,资源丰富,西部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他们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国家安全之所系。 ,交通运输业的能耗高、污染严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过去的一个时期内,交通运输的快速增长是以较严重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密不可分关系加强,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交通运输的大发展是必然的趋势,若按照目前的交通运输现状延续发展,势必对资源和环境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 目前,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污染已经严重地破坏了居民的生存环境。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是的主要来源之一,严重危害着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城市化的急速发展使得汽车的使用量每年以的速度增加,城市中的颗粒物和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汽车排放的。汽车排污也是城市空气中含铅量增加的一个重要来源。交通管理的落后使交通混乱,车辆平均速度低,更加重了破坏性。例如的汽车数量只有的,但是排污量却几乎相当。

交通运输业发展趋势预测

2003年交通运输业发展趋势预测 (2003-6-13文章级别:0 点击:74次) 在持续扩大内需政策和“入世效应”的综合作用下,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逐季加快,全年增长8%。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温度表”,在供给充足和内需、外需强劲增长的双向拉动下,呈现出和经济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交通运输业的稳定发展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基本保证。 经过“九五”、特别是1998年以来的大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业瓶颈问题得到明显缓解,交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也有所改善,基本保证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但是,从宏观层面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日益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业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2003年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将继续为经济稳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世界经济继续复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正效应的进一步释放以及国内供给与需求继续较快增长,将使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这将为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允许各类资本参与交通建设和运输经营将推动交通运输业市场化步伐加快,但由此也带来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一、影响2003年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宏观政策将继续支撑经济稳定增长,这将为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003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当前我国有效需求仍然不足的形势下,财政政策将继续保持积极性,但为了防范财政风险,在国债投资的力度上将会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做

出灵活的调整;货币政策则将继续保持稳健性,为了继续扩大内需和活跃整个经济,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将不断增强。财政和货币政策积极而有效的配合,将会对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形成重要支撑。在积极而又稳健的宏观政策推动下,民间投资继续活跃,市场自主增长力量将进一步增强,住房、汽车、旅游、文化等方面的新的消费热点,将继续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并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预计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6%-7.8%。宏观政策和经济发展趋势继续向好,将为整个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制度与政策环境将更加有利于经济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增长。 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二年,也是党的“十六大”召开后的第一年。“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目标将极大地增强人们的信心,新一届政府必将会以更大的力度积极推动各项改革事业向前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难点主要在农村,如何尽快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是新一届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发达地区先富起来的一条重要经验。有迹象表明,许多地方政府已把“先修路”作为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突破口,这无疑会使经济和交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为2003年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提供重要保证,从而促进整个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 、世界经济继续复苏和入世积极效应进一步释放,将为交通运输业稳定增长提供重要保证。 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从衰退中缓慢复苏,尽管复苏的力度不大,但仍可望取得超越2002年的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预测,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将达2.9%,增速比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世界贸易增速因此将有较大的回升,从2002年的2.8%上升到8.8%,工业化国家的进口增长将由2002年的1.1%提高到7.7%。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在明年会普遍加速,其中美国经济增长将由2002年的2.3%提高到2.7%,东亚5国(印尼、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由5.5%略降为5.3%,新兴工业经济体(香港、

全国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国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趋势 2005/08/19 -------------------------------------------------------------------------------------------------------------- 今年以来,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拉动了对运输生产的需求。交通运输部门加强运输组织,积极挖潜扩能,确保重点物资运输,努力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使运输生产取得了较快的增长态势。 一、当前我国运输生产的主要特点 上半年运输生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铁路货运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前6个月, 铁路日均装车10.39万车,同比增加6345车,增长6.5%。货物运输完成11.3亿吨,同比增加7748万吨,增长7.3%。二是重点物资运输得到保证。铁路完成煤炭运量5.2亿吨,增长9.3%。煤炭新增运量占铁路新增运量的58%。煤炭港口发运1.85亿吨,增长11.7%。其中内贸煤炭发运增长23.7%,外贸出口同比减少19.8%。另外,石油、化肥农药分别增长7.1%和14.3%。港口共接卸外贸进口原油和海洋原油分别增长9.6%和11.2%。三是公路运输稳步增长。由于治超和降低大吨位车辆路桥通行费和高速公路网的延伸,各种大吨位车辆快速增加,全社会完成货物运输63.1亿吨,增长7.9%。四是水上运输增幅较大。中海、中远、长航三大航运集团水运量完成

3.5亿吨,增长15%;江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3.9亿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6亿吨,同比分别增长18%和18.1%;全国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3122.4万箱,同比增长25.3%,增幅高出外贸货物吞吐量7.2个百分点。 二、当前运输生产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 今年上半年,尽管运输生产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突出表现在运输能力与需求的矛盾得到缓解,运输需求有所下降。 (一)全社会运量增幅下降。上半年全社会不同运输方式运量尽管增长8.9%,但是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同比下降了5.9个百分点。从各种不同运输方式看,除铁路仅增长0.2个百分点外,公路、水运、民航则分别下降7.4、4.4和28.6个百分点。 (二)铁路运输增幅减缓,部分省市增速回落较多。上半年铁路货物运输完成11.3亿吨,同比增长7.3%,增速同比减缓1.7个百分点。据广东、江西、福建、湖南、浙江等铁路运输比较紧张的省市反映,今年春运以来,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逐月缓解,尤其是进入二季度后,运输出现了负增长。上半年广东、江西两省铁路货运量同比分别下降4.6%和1.5%,增速同比回落24.2和23.7个百分点;湖南、浙江和福

交通运输EDI技术发展

交通运输EDI技术发展 电子数据交换即EDI(ElectronicDateInterchange)技术,根据联合国标准化组织的定义,是指将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报文数据格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方法。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自问世以来,因其技术先进,可大大减少贸易文件及文件处理成本,因而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发展迅速。现在,EDI 用户根据国际通用的标准格式编制电文,以机器可读的方式将结构化的信息(如发票、海关申报单、进出口许可证等“经济信息”)按照协议经过通信网络传送。报文接受方按国际统一规定的语法规则对报文实行处理,通过相对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完成综合的自动交换和处理。EDI遵循一定的国际标准或行业规则,自动地实行数据发送、传送及处理,而不需人工介入,从而实现事务处理或贸易自动化。 联合国欧洲经济理事会(UN/ECE)经过多年来的大量工作,于1987年公布了一套EDI国际标准,命名为UN/EDIFACT,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该标准制定了一套语法规则(SYNTAXRULES,ISO9735), UN/EDIFACT是联合国推荐的用于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的电子交换标准报文格式。EDI技术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是统一报文格式。当前, UN/EDIFACT标准已占据世界EDI标准的主导地位。 集装箱运输是当今世界航运史上最先进的运输方式,而EDI技术是国际贸易、结算通关、数据处理等最佳通道,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所以,当前国际航运界已广泛地应用了这个先进的科技成果。航运业绝大多数业务需要填制大量的卡片,而采用EDI技术后,带来了如下变化: ·提升处理速度,减少雇员; ·准确水准提升; ·功能趋向多样化。

交通运输的发展及趋势

绪论:交通运输的发展及趋势 交通运输是人类社会生产、经济、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迅速增长,从而形成了现代的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是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是现代社会中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据1997年统计,这五种运输方式的运营总里程已达到1594万km,货运总量已达127.5亿t,货运周转量达到38214亿t/km,客运总量达到132.2亿人,客运周转量为10019亿人/km。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运输业快速发展,从完成的运量和,公路客运已成为主力的客运方式,公路货运量远远超过其他运输方式,周转量快速增长,这充分说明公路运输方式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总运量将以5%左右的速度不断增长,对于运输服务质量的要求将日趋强烈。面对如此强大的市场需求和剧烈竞争,现代运输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的运输产业,达到高服务质量、高运输效率和低运输成本,实现交通运输的全面现代化。在采用新技术实现现代化方面,各种运输方式虽有不同的特点,但却存在着共同的发展趋势,即提高速度、加大载重、走向智能化和保护环境。 1提高速度 提高运行速度是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的永恒话题。任何一种运载工具都在特定的介质中运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克服介质阻力而不断提高前进速度。但是,如果与提速带来的效益相比没有明显的优势,那么这种提速也就没有生命力。例如水运,水中的阻力比大气中的大得多,提速受到很大限制,一般在90 km/h 以下,提速只能是减少或脱离与水的接触,如水面飞机。同样,地面交通也受空气阻力的限制。如列车、汽车等地面运载工具的速度超过300 km/h时,80%以上的阻力来自周围的空气,只能靠加大牵引力来获得更高的速度。从技术上是有可能的,但经济与否,还有待考证,这就是超高速磁悬浮列车至今仍停留在试验阶段的原因。航空与水运是一样的,要提速就得减小或脱离与空气媒体的接触,如宇宙飞船(没有空气)。所以,无论哪一种运输方式都有一个经济提速的空间。 各种运输方式提速的方法有共同的特点。首先,必须加大牵引力来获得足够大的驱动和制动功率,才能克服周围介质的阻力,跑得快、停得住。其次,必须有动力特性优良的运载工具,自重轻、阻力小、运行平稳、确保安全。另外,在运输基础设施方面也应尽量平直,减少对运载工具的干扰。 2提高载重 如果说客运最关注速度的话,那么货运先要考虑的就是载重。客运高速化和货运重载化共同构成了现代交通运输的主体。

中国的交通运输业教学设计

《中国的交通运输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交通运输业的概念、作用。 2.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理解我国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必要性。 3.了解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及我国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铁路枢纽,并学会阅读列车时刻表 二、教学重点:。 使用地图说明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以及主要铁路枢纽,并学会查看地图和使用列车时刻表。 三、教学难点: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分布及铁路枢纽。 四、教学方法 探究法画图法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复习导入 提问: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能源、矿产、市场、交通、劳动力等。) 问: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个?(交通) 过渡:那么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呢?(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运输)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交通运输业。 【自主学习】自主完成导学案的第一部分 【合作探究】 活动一:分组相互讨论分析,交通运输业的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活动二: 活动三:理解铁路线的分布 1.读图:《中国主要铁路》【看图】 1)看总体分布,在空间分布上哪里密集,哪里稀疏; (东密西疏) 2)我国的交通运输网表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自然条件——可行性 社会经济条件——必要性 3)从这幅图上看,哪种交通运输方式最重要; 铁路运输 2.出示“七纵四横”铁路干线,再让部分学生上黑板上画。 3.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铁路干线的“七纵四横”的前提下,教师按照分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我国的“七纵四横”铁路分区格局中,青藏铁路是海拔最高、穿越冻土最长的高原铁路;陇海——兰新线是我国东西距离最长的铁路,同时也是第二亚欧大陆桥的一部分;京广线是穿过省会最多的铁路线。 小结:除了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外,我国的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的情况又有什么特点呢?下次课大家一起学习。【课堂检测】

我国交通运输业:问题、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交通运输业:问题、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也在高速的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从从前的人力、畜力运输发展到现在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甚至管道运输等基本交通运输方式分工协作的综合运输阶段。所谓交通运输是指运输工具在运输网络上的流动和运输工具上载运的人员与物资在两地之间位移的经济流动的总称。交通运输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纽带,是现代社会生存的基础和经济的基础结构,是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更是国土开发和城市产业布局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运量也快速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铁路运营里程一达世界第二位,电气化铁路里程数同样达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高铁投入运营里程达到了7735公里,居世界第一,并且在建规模超过了1万公里。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铁发展速度最快,技术系统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速度最快、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截止到2021年,我国铁路客运量较2021年增长了38.79%。全国高速公路网路仍在进一步完善,农村的公路建设也在逐渐加快。截止到2021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了9.6万公里,较2005增加了4.1万公里,增长了134%,平均年增长率为19%。交通运输设施基本得到改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二、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交通运输设施规模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虽然今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交通运输规模相对于经济发展的规模来说仍然偏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业不断增长的需求。尤其按照人均数量计算和按照国土面积计算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甚至和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

改革开放30年报告之十二:交通运输业实现了多种运输方式的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报告之十二:交通运输业实现了多种运输方式的跨越式发展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2008-11-11 10:00:58 交通运输业实现了多种运输方式的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二 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业实现了全面快速发展,以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为主的综合运输网络初步形成,交通运输量和港口吞吐量大幅增长,交通运输设施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现代管理和信息化应用水平明显提升。交通运输业无论从运输里程、运输量,还是从技术装备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步入了纵横交错、多种运输方式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一、交通运输业实现了全面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薄弱,总量不足。1978年,全国运输路线总里程只有123.5万公里,其中,铁路5.2万公里,公路89.0万公里,内河航道13.6万公里,民用航空航线14.9万公里,管道运输0.8万公里。全国铁路复线里程7630公里,电气化里程只有1030公里;铁路机车拥有量10179台,其中蒸汽机车8039台,占机车比重近80%。公路中高级和次高级公路占的比重很小,仅为14.7%,路面铺装率只有71.9%,绝大部分为砂石路面,等外公路占40%以上,没有高速公路;汽车缺重少轻,性能差,油耗高。内河航道大都处于自然状态,通航里程逐渐萎缩,沿海港口深水泊位仅有133个,港口机械设备落后,运输船舶少。民用机场只有30多个,机场设施落后,飞机陈旧。 1978-198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日益突出,交通运输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当时由于铁路运力不足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运不出去,许多产品只能以运限产,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由于运力不足,全国近三分之一的加工能力处于闲置状态。旅客运输也处于全面紧张状态,“行路难”成为当时突出的社会问题。购买铁路客票极度困难,铁路客车超载十分严重;干线公路和城市旅客运输都非常紧张;民用机场少,设施落后、飞机运力不足,买票难、乘机难的矛盾十分突出。 面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对交通运输发展问题非常重视,把能源和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八五”到“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交通运输业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不断加大对交通运输建设的投资力度。1978年,全社会完成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只有63.6亿元,“六五”、“七五”规划期间,年平均投资分别为103.0亿元和221.2亿元。从“八五”规划开始,国家加大了对交通运输建设的投资力度,全社会发展交通运输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一时期是我国交通运输建设和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期。“八五”规划期间年均完成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812.3亿元,“九五”规划期间年均完成投资1997.1亿元,“十五”以后,我国以前所未有的投资力度和建设速度年均完成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5313.6亿元,2007年达12278.5亿元,创历史新高,是1978年的193倍(见图1)。改革开放30年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交通运输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