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课程标准(实验版)》的结构变化

《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课程标准(实验版)》的结构变化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状况

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 结构的现状 一、整体趋势分析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状况(1979~1992) 1979~1992年我国所有制结构(%) 资源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1),第18、20页 (二)改革深入后所有制结构的发展变化(1993~2006)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注:①为2001年数。 ②为1999年数。 ③为2005年数,城镇就业人数。 ④为1991年数,包含农村。 ⑤为2007年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全部国企销售收入为18万亿元)。 ⑥为2005年规模以上企业数。 ⑦根据李成瑞的计算。 ⑧国家统计局2005年12月6日普查公告第1号。 ※为民营企业数。括弧内为私营和外资企业数。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01)第24页;《中国统计年鉴》(2006)第125、505页;《中国统计摘要》(2005)第127页;李成瑞《大变化》第1~2页;《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3)第6、15页。 从注册资本看,私有经济的注册资本(实收资本)从1991年的492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80000亿元,增长了161倍,在全社会实收资本中所占比重从微不足道,上升到2000年的34.3%,2004年的44%,2006年的52%。国有经济的资本由2000年的7.5万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8.7万亿元;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从54.4%下降为48.1%;集体资本从1.5万亿元下降为1.4万亿元,比重从11.3%下降为7%。非公有制经济实收资本的绝对额及在社会中所占比重已超过了公有制经济。 从总产值看,非公有制经济从1993年的9213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70530亿元增长了17.5倍。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从19.03%上升为63%。国有经济的产值从22724.6亿元降为14529亿元,下降了12%;两者在工业总产值中占比重从81%下降为37%。非公有制经济的绝对量和相对额超过了公有制经济。 从从业人员看,到2004年末,在私营、外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就业人员达

园林景观空间布局

1.主要内容 园林布局、立意和园林布置的形式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立意与布局 规则式、自然式园林布局形式的内容和 要素构成 园林设计方法 (1)对景对景是园林造景常用的手段之一。对景是人与景物之间形成直接面 对的关系,是指从一个给定的观察点所 观察到的景致。对景具有相对之意,它 往往是一个视觉中心,对整个构景起着 主导的作用。对景又可分为直接对景和 间接对景。直接对景是视线与景直接产 生关系,间接对景会在视线与景的引形 成一定的偏移和隐蔽,景物不一定设在 道路的轴线上或行走的路线上,使人在 不经意间去发现景物,给人以惊异或若 隐若现之感。 (2)借景借景也是园林设计中常用 的方法。借景就是借助一定的组景手段,将其他空间景物纳入所设置的组景范围。

(3)障景障景也称作抑景。障景顾名思义具有隐藏之意,是利用欲显故隐、欲扬先抑的手法,对景物进行必要的遮挡。障景在处理上可由植物、山石或其组合的景物构成屏障。 (4)漏景漏景是一种随意的造景方法,通过稀疏的植物群落或栏杆显现前方的景物,借以引起人的联想,激发人的探究感。古代园林的漏窗便是一例。窗外景物体现为点状时适合框景,体现为面状或散点状时,使用漏景手法可使景色若隐若现,含蓄雅致,内外渗透。这也是漏窗之所以称为漏景的原因。(5)框景是根据选择的特定视点,利用窗框、岩洞、墙洞透视景物,观赏由树干或框架、山洞所围合成的景色构成一幅仿佛镶嵌于镜框内的立体画面,尽管框景是中国园林设计的一种手法,但在西方的园林设计中也屡有应用。在任何情况下,为了保证框景的效果,要注意避免由于景框形状和细节上的繁杂而分散游人的注意力。

(6)夹景夹景主要是在主景前限定一狭长空间,用于突出、强化主景,或起到屏障周围无半景物的效果。在园林设计中,利用自然地形构成夹景虽有极好的效果,故常以人工方法构建夹景。(7)隔景隔景主要利用隔墙、植篱、密植的树木将景物划分为不同的景观空间,形成多个视点,隔景还可将又差又乱的景象用培体、竹篱、植物等遮挡起来。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重点掌握规划式和自然式的园林布局。

最新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演变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演变 【摘要】产业结构演变是经济增长和效率变化的结果。伴随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总量、各产业的产出比例、资本效率和资本就业吸纳能力会发生相应变化,并且对就业产生影响。本文借助数理模型,探讨了各因素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提出了增加就业和提高投资效率的启示。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出比例资本效率就业变化 、引言 自从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提出三次产业思想以来,经济学家克拉克完善和应用三次产业理论分析了产业间劳动力就业由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直至第三产业就业占绝大比例。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钱纳里等运用该理论分析了产业间相对国民收入和要素效率的变化规律。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处于由粗放规模扩张型向集约效益提高型转变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本文借助数理模型研究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化、资本产出效率和资本吸收就业的能力对就业的效应,并对湖北省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对就业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二、相关理论 本文研究需要运用资本存量核算理论和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1、三次产业的规定 三次产业的划分是世界上较为常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

生产和供应业及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2、资本存量计算理论 各期资本存量的计算涉及到基期资本存量、各期资本投入增量、投入资产价格指数和资本折旧率取值等数据。国内基期资本存量的数据借用张军、张元(2003)研究结果,并分配到各个地区中;根据蔡晓成(2009)研究,本文拟采用各地固定资产形成总额作为各期资本投入增量;资产价格指数和折旧率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相关年鉴数据。各期资本存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Kt=+k (1-m) Kt+1= +Kt(1-t+1) 利用上述公式,可以计算不同产业的资本存量。 三、研究思路 为了研究经济增长、经济结构演变、资本产出效率和资本吸纳就业能力等因素对就业变化的影响,构造如下数理模型。 TE= Y?琢i?茁ie ,表示三大产业就业量,其中,Y、?琢i、?茁i、e 分别表示GDP总量、第i产业产值比例、第i产业单位产出占用资本、第i产业单位资本吸收的就业量。 △TE=TEt-TEt-1= Yt?琢ti?茁tieti- Yt-1?琢(t-1)i?茁(t-1)ie(t-1)i,为方便计,将?琢(t-1)i、?茁(t-1)i、e(t-1)i分别简写为?琢t-1、?茁t-1、et-i。 △TEt=TEt-TEt-1= △Eti= [△Eyti+△E?琢ti+△E?茁ti+△Eeti] 其中,△Eyti、△E?琢ti、△E?茁ti、△E eti分别表示第i产业在第t年因为GDP第i产业产值比例、第i产业资本效率和第i产业单位资本吸收的就业量变

当代中国所有制结构变迁

建国以来经济制度的变迁? 所有制及其结构作为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决定一个社会的经济乃至于政治制度的基础,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根本性质。所以,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伴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迁而跌宕起伏的发展史也证明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所有制结构的深刻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建国后所有制结构的历史演变,是以继承了旧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旧中国的经济是畸形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其所有制结构由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所组成。由于帝国主义资本和官僚资本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封建地主经济主宰着农村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始终没能获得发展的空间而成为中国工业经济的主要形式,劳动者个体经济(包括农村的个体农业,城市和乡村的个体手工业、个体商业)在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从属地位,决定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受这种腐朽落后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百年以上。因此,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首要的和繁重的任务就是变革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打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羁绊。 应该说,在新中国成立后要建立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的问题上,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的认识是清醒的和谨慎的。早在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已科学地预见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中,“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632、639页)。刘少奇也正确地分析了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之后新中国经济所应包含的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并且指出:“除开那些投机操纵的经营及有害于新民主主义的国计民生的经营而外,都应加以鼓励,使其发展。”(《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26-428页)他还在建国初

裙装结构设计

裙装结构设计在服装结构这门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裙装结构变化较多,可以采取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在这个项目的教学教案的编写中,做了以下几个创新点。 1、情境模式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在进入课堂教学中,展示关于各类裙子图片的展示,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能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进而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复备栏 复习 1、女性人体特点。 2、下肢与裙子结构的关系。 通过对女性人体特点的复习,让学生掌握下肢与裙子的结构关系。 情景导入 1、从图片中观察这些裙子是怎样变化的? 2、从图片可以分析出裙子的款式变化是很多的, 今天学习裙子结构设计。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裙子的的相关变化款式很多,从而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项目任务确定 1、裙子的分类 2、裙子尺寸控制 3、一步裙结构制图 4、裙子变化款结构设计 二、任务分析 1、裙子的分类 (1)按裙子长度分: 超短裙(迷你裙)、 短裙、齐膝裙、中庸 裙、长裙、曳地裙 (拖地裙)。 项目任务展示,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裙子的分类,师生共同总

超短裙短裙齐膝裙中庸裙长裙曳地裙(2)按裙腰分:装腰、无腰、连腰、低腰、高腰。 (3)按裙子外形分:H型、A型、Y型。 H 型 A 型 Y 型 2、裙子尺寸控制 裙子尺寸主要是三围的尺寸,三围指腰围、臀围与裙摆围。 (1)腰围 在裙装中,腰围是最小的围度,它的尺寸规格不受款式造型的影响,是裙装中围度规格中变化最小的,放松量可以控制在0~2cm。 (2)臀围 臀围放松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裙装的造型风格。对于一些宽松型的裙装,放松量可不做严格的规结。 展示相关裙子图片,增加学生印象,让知识点掌握牢固。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教师强调注意点。在制作要点中以图片的形式提示,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裙子所需要控制的三个部位尺寸。同时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腰围、臀围与摆围大小的控制方法及原则。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复习课程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中图法分类号F12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这一史无前例的历史实践中,我党勇敢地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这对于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所有制结构理论不断突破,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过程。 一、改革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及成因 解放初期,我国曾存在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作制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就形成了以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所有制结构模式。公有制经济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建国初期(1952年)的44.7%迅速增加到1957年的73%。现在看来,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向是正确的,它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从1958年开始,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产生了片面的、教条主义的理解,盲目地向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发展。除了60年代调整时期比较注意发展其它所有制形式外,我国所有制结构发展的总趋向是盲目追求“一大二公”。这种“左”倾思想至“文化大革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就使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更趋单一化,几乎形成工业和商业由全民所有制企业独家经营的局面。到1978年,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城乡私营经济几乎不复存在,个体经济也为数很少,外资经济也因这段时期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一直近于零水平,城乡99%左右是公有制经济。总的说来,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所有制结构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排斥其它所有制形式的单一的公有制为特征的。这种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所建立起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严重挫伤了劳动群众的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 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开始全面纠正“左”的错误,纠正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化的弊端,并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合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结构。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55-56页。)“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55-56页。)以后又逐渐提出,我国应在一定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方法综述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目录 摘要

摘要 景观格局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问题,其目标是通过确定景观格局来分析生态过程。本文主要对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进行综述,分别从景观格局分析概述、景观空间格局指数结合景观分析的统计学方法进行阐述,并通过山林地区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宁远县为例;干旱区绿洲城市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石河子市为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分析——以白鹭湾湿地公园为例,对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在不同类型的景观中的运用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GIS;景观格局;特征指数;景观类型 引言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 作用的综合性学科[1]。它以生态系统的空间关系为研究重点关注尺度的重要性 与时空的异质性。随着景观生态学的逐步发展其研究范围和内容都进一步扩大 突破了原先只是从类型或区域角度对自然综合体进行研究将地理过程与生态过 程也列为研究重心并且从单纯的地理过程研究发展到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研 究。在研究理论和方法方面等级理论、分形理论、渗透理论、尺度观点以及一 系列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动态模拟途径在景观生态学中也被广泛提出和应用为 其增添了新内容和新特点[2 -3]。 1 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 景观格局分析概述 景观生态学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空间异质性、生态学过程和尺度的关 系这一特点也已成为景观生态学与其他生态学科的主要区别之一。研究景观的 结构(即组成单元的特征及其空间格局)是研究景观功能和动态的基础。空间格 局分析方法是指用来研究景观结构组成特征和空间配置关系的分析方法既包括 一些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同时也包括一些专门用于解决空间问题的格局分析方 法。笼统地讲这些方法可分为两大类:格局指数方法和空间统计学方法。前者 主要用于空间上非连续的类型变量数据(categorical data)而后者主要用于空间上 连续的数值数据(guantitative data)[4-5]。 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

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 19:59:00作者:佚名时间:2007-11-21 一、问题的提出和已有的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奥肯发现,在3%的GDP增长率水平上,GDP增长速度每 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率便下降1个百分点;反之,GDP每下降1个百分点, 失业率便上升1个百分点。奥肯定律被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明,也就成为调控宏观经济,解决失业问题的主要依据。 但是,统计分析显示,20世纪80年代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增长0.32个百分点,而目前还不足0.1个百分点,“九五”期间就业增长 速度不足“六五”的三分之一。为什么我国在1997年以后进入稳定增长的阶段, 劳动力市场却失衡加剧,失业率逐年增加,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呢? 国内关于中国的就业问题的思路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条从劳动力市 场角度讲。蔡昉、顾建平认为传统的就业制度、工资制度和分割的劳动就业市场是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第二条思路从供给方面讲。岳崇明、赖小琼、胡鞍钢等人认为非正规就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 虽然中国的就业问题与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需求有关,但是我们认为我国 的就业问题需要联系产业结构考虑,一方面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问题,另一方面是产业结构内部的协调发展问题。 二、中国的就业结构趋势及国际比较 配第克拉克定律揭示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尽管在 一定的发展阶段,劳动力就业结构可能会因为国家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但是其基本趋势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等非农业部门转移,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会出现劳动力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现象。库兹涅茨的多国统计和钱纳里的多国模型的实证研究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存在。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寻求建立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我们党进行了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其间,党的所有制政策不断调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也历经变迁,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本文将对60年来党的所有制政策的演变,以及由此引起的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过程作一历史的考察,并力求对其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一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的历史性转变,这种变化是基于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生和展开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49年至1952年: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新中国成立时,所继承的是一份底子薄、基础弱、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遗产。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只有10%左右的近代工业经济,90%左右是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经济落后的缘故,即使获得新民主主义. 【摘要题】共和国史研究 所有制及其结构作为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决定一个社会的经济乃至于政治制度的基础,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根本性质。所以,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5页)。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伴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迁而跌宕起伏的发展史也证明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因此,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变迁的历史经验,对于我国今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保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所有制结构的深刻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建国后所有制结构的历史演变,是以继承了旧中国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旧中国的经济是畸形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其所有制结构由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劳动者个体经济所组成。由于帝国主义资本和官僚资本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封建地主经济主宰着农村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始终没能获得发展的空间而成为中国工业经济的主要形式,劳动者个体经济(包括农村的个体农业,城市和乡村的个体手工业、个体商业)在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从属地位,决定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受这种腐朽落后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百年以上。因此,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首要的和繁重的任务就是变革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打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对生产力发展的羁绊。 应该说,在新中国成立后要建立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的问题上,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的认识是清醒的和谨慎的。早在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已科学地预见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中,“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632、639页)。刘少奇也正确地分析了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统治之后新中国经济所应包含的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并且指出:“除开那些投机操纵的经营及有害于新民主主义的国计民生的经营而外,都应加以鼓励,使其发展。”(《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26-428页)他还在建国初期进一步提出了确立新民主主义新秩序的重要思想。他们的这些思想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于没收了官僚垄断资本(包括它们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接收的日、德、意等帝国主义在华财产),国家控制了经济命脉;继续进行土地改革,废除一切封建制度,从而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建国后,国营经济在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取消帝国主义的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国营经济空前壮大并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1949年底,国营工业在全部工业总产值(包括手工业)中的比重为26.7%,在全国大型工业总产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40多年来,全国的经济总量不断上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成绩斐然。随之而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转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联系紧密,都是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会引致现存劳动力适时整改,继而将影响波动到就业方面。只有合理协调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转变,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才能实现社会的持续进步和民生与社会的稳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必然条件。[1]江苏省地处长三角地带,地理优势明显,改革开放40年以来,经济得到迅猛且持续的发展。作为中国的经济与人口大省,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为了保证江苏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状况,分析二者是否实现协调发展。 2.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 2.1江苏省产业结构的演变 图 1 1978-2018年江苏省三次产业产业结构比重变化(%)江苏省处于长三角经济带,所有地级市均跻身全国百强,经济发展迅速。2017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6万亿元。由图 1可得,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二产业比重处于较平稳水平,但近年来有下降趋势。1989年,江苏省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越第一产业比重,产业结构由过去的“二、一、三”结构转换为“二、三、一”结构。2015年,江苏省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越第二产业比重,产业结构由过去的“二、三、一”结构转换为现在的“三、二、一”结构。2016年,江苏省第三产业比重超越50%,突破江苏省总产值的一半,三、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2.2江苏省就业结构的演变

所有制结构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所有制政策的演变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迁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寻求建立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我们党进行了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其间,党的所有制政策不断调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也历经变迁,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本文将对60年来党的所有制政策的演变,以及由此引起的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过程作一历史的考察,并力求对其中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 一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新民主主义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的历史性转变,这种变化是基于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生和展开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1949年至1952年: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 新中国成立时,所继承的是一份底子薄、基础弱、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遗产。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只有10%左右的近代工业经济,90%左右是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经济落后的缘故,即使获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政治条件,也不能直接实行社会主义,必须“努力发展国家经济,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成为党制定所有制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按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和《共同纲领》的规定,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基本政策,优先发展国营经济;积极鼓励和扶持合作社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利用和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对个体经济,则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积极而又慎重地引导其发展,从而使五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新中国成立之初,鉴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满足人民生活、促进城乡交流、吸收职工就业、培养技术人才、增加国家税收和社会积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扶助一切有益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50年,针对私营工商业在平抑物价、实现财经统一后普遍出现的经营困难,党和政府把合理调整工商业作为重大经济举措之一,大力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扩大对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和收购包销,以及利用价格、利率、税率等经济手段,从经营范围、原料供应、产品销售等方面给私营工商业以应有的照顾和扶助。同时,国家鼓励

下装结构 裙子结构设计

下装结构(一) 第三章直筒裙纸样设计 第一节裙子介绍 一、裙子概念与分类 在人体腰围线以下穿着的服装被称为下装。下装又分为裙装和裤装两大类,他们在结构设计上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 裙装是下装的一种,主要是女性所穿着的服装。我们通常所说的裙装主要是以独立形式存在的裙子,但有时也把连衣裙称为裙装。 裙子是覆盖人体下身的服装,是下装的一种,在女装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至今已经成为现代女性不可缺少的服装之一。裙子的款式可以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流行趋势进行变化,种类繁多,风格各异,能够充分体现女性的优美体态。 裙子的种类繁多,款式各异,长短不一。但是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 1.按裙子廓型的变化分类:紧身裙、A型裙、斜裙、半圆裙和整圆裙。 2.按裙子的长短分类:裙长及膝的被称为标准裙,膝以上的被称为短裙,再短的被称为超短裙或迷你裙,裙长在膝以下至小腿部位的被称为半长裙,裙长至脚踝的被称为长裙。 超短裙、短裙、及膝裙、中长裙和长裙。 在以上变化的基础之上再加以分割、收褶、腰位以及裙摆形状的变化就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裙子,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 裙子外形线的变化有很多,如图3——1——1。 筒型裙A型裙鱼尾裙育克裙

波浪裙腰鼓型灯笼型 (3——1——1) 二、裙子各部位名称 在学习裙子结构前,应对裙子各部位的名称有所了解,见图3——2——1。 (3——2——1) 三、裙子纸样设计的依据 裙子是覆盖人体下身的服装,因此分析人体腰围线以下的体型特征是裙子纸样设计的基础。1.在臀围线以上腰围细,臀围粗,总体近似呈圆台体,前有腹凸,后有臀凸,且腹凸的位置高于臀凸(要求前省长短于后省长)的位置,这一部分的运动状态主要是腰部的运动状态。2.在臀围线以下主要是下肢结构,围度逐渐减小,应该更多考虑运动状态,臀部运动主要有直立、坐下、前屈等动作。这一部分的运动状态包括臀部运动和人体行走的尺度。

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精)

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 (一)规划基本理念 城市绿色廊道理念: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是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廊道简单地说,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廊道可以是隔离的条状地带,几乎所有的景观都为廊道所分割,同时,又被廊道所联结,这种双重而相反的特性证明了廊道在景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廊道在运输、保护、资源和美学等方面的应用,几乎能以各种方式渗透到每一个景观中。 湿地理念: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带,河带密集,水系发达,存在大量湖泊、池塘,土地潮湿,又受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湿地环境特征,尤以万江区地带特征为最。湿地退化和受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干扰,其内在实质是系统结构的紊乱和功能的减弱与破坏,而在外在表现上则是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和自然景观的丧失。由于生态演替的作用,只要克服或消除自然的或人为的干扰压力,并且在适宜的管理方式下,湿地环境是可以恢复的,恢复湿地的最终目的就是再现一个自然的、自我持续的生态系统,使其与环境背景保持完整的统一性。 系统建构: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国际上城市发展的目标,建立城市绿地系统可以使其纳入更大的城市生态系统中去,以空间的合理利用为目标,建立科学的城市绿色环境,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城市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各类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结构、功能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建构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是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最高目标。 (二)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 东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生态原理为基础,以绿廊和河岸湿地为理念,以城市设计方法为手法进行绿色空间形态布局,提出“一网、二环、二轴”的绿色空间结构模式的布局。 一网:建构城市绿色生态廊道网络。运用绿色廊道理念,在东莞市东江两岸沿线、市区内部规划开辟不同宽度的绿色廊道,结合城市主导风向,把城市外围的生态信息,如空气、绿化等引入城市中心区域,绿色廊道与道路绿化结合形成绿化空间网络系统,从而保证城市在绿色网络中良性运行,每段绿廊、每段道路绿化和每个绿化节点,都尽可能体现出自然生态的氛围。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目录 摘要 ................................................................................................................................ I 引言 . (1) 1 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 (1) 1.1景观格局分析概述 (1) 1.2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1) 1.2.1景观单元特征指数 (1) 1.2.2景观异质性指数 (2) 1.2.3景观指数的实例应用 (3) 1.3景观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4) 2不同类型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及案例 (4) 2.1基于GIS 的山林地区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宁远县为例 (4) 2.1.1研究区域概况 (4) 2.1.2研究数据与处理 (5) 2.1.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5) 2.1.4研究方法——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分析法 (5) 2.1.5景观格局特征指数变化结果分析 (6) 2.2基于GIS干旱区绿洲城市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石河子市为例 (7) 2.2.1研究区域概况 (7) 2.2.2研究数据与处理 (7) 2.2.3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8) 2.2.4城市景观格局总体变化特征结果分析 (9) 2.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分析——以白鹭湾湿地公园为例 (10) 2.3.1研究区域概况 (11) 2.3.2研究数据与处理 (11) 2.3.3景观空间格局特征指数分析研究方法 (11) 2.3.4结果与分析 (12) 3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社会主义性质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关系

浅析社会主义性质与我国所有制结构关系的历史演变 王霞 2014022024 摘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该社会的性质,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由我国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仅可以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不变色,而且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关键词:公有制社会主义决定作用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性质与所有制结构的论述 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直接回答了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决定着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1】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占有,归谁支配和使用,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制约和影响着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判断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归根到底,要看它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公有制占主导的所有制结构对一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现代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

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2】恩格斯曾说:社会主义“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3】。因此,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实行单一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一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的主要依据。解放之前,我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所有制结构由外资即帝国主义经济、封建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农民及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构成。其中,帝国主义经济、封建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占统治地位。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以下几次大的变革。 一是建国初期,剥夺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形成了以国有国营经济为主导、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二是从1952年到1956年,经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得以确立。

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及其分析方法

2.5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及其分析方法 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定量描述是分析景观结构功能及过程的基础。景观空间格局是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它是 景观异质性的具体表现(傅伯杰等,2001),是自然、生物和社会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景观空间格局可以用景观格局指数来度量,景观格局指数是指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邬建国,2000)。 2.5.1斑块面积(A)和斑块周长(P)斑块面积和斑块周长是描述景观斑块 形态特征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的基础。斑块的面积可以反映湿地景观类型/覆盖斑块的基本特征.斑块的大小直接影响单位面积的生物量、生产力及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蒋卫国等,2003)。 2.5.2景观的破碎化指数(C)景观的破碎化指数是指景观被分割的破碎 程度.该指数的研究对景观中生物和资源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陈鹏,2O05)。其表达式为:C=MPS x(Nf 1)/Nc式中.MPS为景观中各类斑块的平均斑块面积,Nf是某~种景观类型的斑块总数,Nc是景观总面积。通过景观破碎化分析可以从一定的角度对景观的稳定性和人类干扰程度进行适当评价。 2.5.3斑块的分维数(D) 斑块的分维数主要揭示斑块及斑块组成的 景观的形状和面积大小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在一定的观测尺度上斑块和景观格局的复杂程度,表达式是:D = 2Ig(P/4)/Ig(A) 式中,P为斑块周长,A为斑块面积,D为分维数,且满足1≤D≤2。D 值越大,反映斑块的形状越复杂;当D=1时,斑块形状为简单的欧几

里德正方形(阎传海等,2003)。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李小鹏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课《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是高一经济常识第三课《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第三课教学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因为它是联结第三课中两部分内容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纽带。在前一课时学习了《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的基础上,探讨我国现阶段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就业之间的关系,为接下来就业有关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2、学情分析:高一新生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在理解抽象的理论问题方面存在难度,对国家的政策条文存在陌生感和距离感,必须用生动、感性的材料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才能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身边熟悉的社会资源,调查研究本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与本校同学家长的就业在三大产业中的分布与变化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来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与我国现阶段劳动就业在三大产业之间的变动趋势,理解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2、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通过社会调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在搜集、筛选社会信息过程中,提高学生信息处理与实践探究的能力;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朱家角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通过对我国产业发展现状与就业形势的了解与思考,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调动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产业结构变化与就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劳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源。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推荐下载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中图法分类号 F12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这一史无前例的历史实践中,我党勇敢地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这对于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所有制结构理论不断突破,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 和优化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过程。 一、改革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及成因 解放初期,我国曾存在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作制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就形成了以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所有制结构模式。公有制经济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建国初期(1952年)的44.7%迅速增加到1957年的73%。现在看来,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向是正确的,它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从1958年开始,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产生了片面的、教条主义的理解,盲目地向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发展。除了60年代调整时期比较注意发展其它所有制形式外,我国所有制结构发展的总趋向是盲目追求“一大二公”。这种“左”倾思想至“文化大革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就使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更趋单一化,几乎形成工业和商业由全民所有制企业独家经营的局面。到1978年,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城乡私营经济几乎不复存在,个体经济也为数很少,外资经济也因这段时期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一直近于零水平,城乡99%左右是公有制经济。总的说来,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所有制结构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排斥其它所有制形式的单一的公有制为特征的。这种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所建立起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严重挫伤了劳动群 众的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开始全面纠正“左”的错误,纠正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化的弊端,并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合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结构。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55-56页。)“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55-56页。)以后又逐渐提出,我国应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外资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党的十四大更进一步明确指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注: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大学校园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大学校园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摘要:选取湖北民族学院主校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的理论对其进行空间格局的定性分析,并对景观格局中的斑块进行分类,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校区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定量分析。 关键词:空间格局指标斑块景观格局指标 大学校园景观在自然景观基础上,通过人类活动的改造衍生出了独特的景观类型。作为城市景观中一种独特的人工景观,校园景观独有的景观空间格局改变了原有的地表形态和自然景观,人类系统成为景观中最主要的生态组合[1]。本文以恩施湖北民族学院为例对高校的景观结构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其校园景观中不同景观类型内部及景观类型间的结构特征。 一、研究区域概况 湖北民族学院位于世界硒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本次研究的对象是湖北民族学院的主校区(桂花园),校园占地面积为578028.59平方米,土壤以红壤为主,地貌属于红层丘陵。整个校园内水域面积为6433平方米,绿地面积为17692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0.6%。 二、校区景观结构分析 景观结构的组成要素主要有斑块、廊道和基质,各要素的相互关联和自由组合形成的空间格局即为景观结构。在景观的组合模式中最普遍的为斑块——廊道——基质,因此在校园景观中的模式,也属于这一模式。研究区域的各斑块示意如图1所示。 1、基质 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2]。在高校景观中景观基质已经与景观中的斑块和廊道融为一体,没有发生独立作用,所以在本次研究分析中,不对基质再进行考虑和研究。 2、斑块 斑块是指具有不同生态学属性和功能,与周围景观要素有明显区别的空间单元,如绿地、道路、学生公寓等。景观斑块的分类是景观结构分析的基础[3]。根据斑块在高校校园中的功能划分为五大类:a、教学设施斑块(黄色),这一类主要包括教学楼、图书馆、行政机关和相关辅助建筑。b、生活设施斑块(红色),这一类斑块主要包括学生宿舍和教职工宿舍以及食堂浴堂和商业用地。c、娱乐设施斑块(紫色),这一类斑块是指提供娱乐健身活动的场所,包括体育场,篮球场等。d、绿地斑块(绿色),主要指具有绿化功能的斑块,包括草地、林地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