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家具的常见结构

明清家具的常见结构

藏市网发布时间:2010-3-22 10:51:28 阅读次数:162

明清家具的常见结合构造我国家具结构有悠久而优良的传统。经过长期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家具各部位的组合上简洁明了,材料的使用上扬长避短,既合乎力学原理,又大方而美观。明至清前期的家具在结构上有如下特点:以立木作支柱,横木作联结材,吸取了大木梁架和壼门台座的式样和手法。家具的平面、纵或横的断面,除个别变体外,都作四方形。为了消除四方形结体不稳定的缺陷,古代匠师对传统家具使用了“攒边装板”、各种各样的枨(音cheng)子、牙条、牙头、角牙、短柱及托泥等,加强了接点的刚度,迫使角度不变,将支架牢固的固定起来。同时还能将重量负荷,均匀而合理地传递到腿足上去。各构件之间能够有机地交代连结到如此的成功,是因为那些互避互让、但又相辅相成的榫子(南方叫“榫头”)和卯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古代匠师们能得心应手地制造出各种各样精巧的榫卯来,才使明清家具结构合理牢固,造型美观,成为古典家具中的精华。

明代及清前期家具的常见结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基本结合

1.平板结合当木材宽度不够用时,用榫槽与榫舌将多块木板拼和起来。

2.厚板与抹头的拼粘拍合厚板如条案的板面,罗汉床围子,为了不使纵端的断面木纹外露,并防止开裂,多拼拍一条用直木造成

的抹头。又为了使抹头纵端的断面木纹不外露,多采用与厚板格角相交的造法,即在厚板的纵端格角并留透榫或半榫,在抹头上也格角并凿透眼或半眼。抹头与厚板拍合并用鳔胶粘贴。

3.平板角接合面板与板形的腿足相交,即平板角结合。

4.横竖材丁字形结合大自桌案或大柜的枨子和腿足的连结,次如衣架或四出头官帽椅的搭脑、扶手和腿足的相交,或杌凳横枨、管脚枨与椅凳的腿足相交,小至围子、桌椅花牙子的横竖材攒接,都是丁字型接合的例子。

5.方材、圆材角接合、板条角接合方材或圆材角接合指南官帽椅、玫瑰椅等搭脑、扶手椅和前后腿的接合。它们从外表看为斜切45度相交,但中有榫卯不外露,故为闷榫。

6.直材交叉接合杌凳上的十字枨、床围子攒接卍字、十字绦环等图案,都要用直材交叉。两材在相交的地方,上下各切去一半,合起来成为一根的厚度。

7.弧形弯材接合圈椅上的圆后背,香几或圆杌凳的托泥,圆形家具如香几、坐墩、圆杌凳等面子的边框,都用弧形弯材接合而成,有的也采用“锲钉榫”造法。锲钉榫基本上是两片榫头合掌式的交搭,但两片榫头尽端又各有小舌,小舌入槽后便能紧贴在一起,管住它们不能向上或向下移动。

8.格角榫攒边椅凳床榻,凡采用屉心用绳索、藤条编织而成的,木框一般采用“攒边格角“的结构。四方形的托泥,亦多用此法。四根木框,较长而两端出榫的为“大边”,较短而两端凿眼的为“抹头”。

如木框为正方形的,则以出榫的两根为大边,凿眼的两根为抹头。比较宽的木框,有时大边除留长榫外,还加留小三角形榫。小榫也有闷榫与明榫两种。抹头上凿榫眼,一般都用透眼,边末合口处格角,各斜切成45度角。

9.攒边打槽装板攒边打槽装板是木材使用的一项成功的创造。长期以来,此法在家具中广泛使用,如椅凳面、桌案面、柜门柜帮以及不同不同部位上使用的绦环板等等,不胜枚举。此法的优点首先在将板心装纳在四根边框中,使薄板能当厚板用。一般板心只有一个纵边使鳔,或四边全不使鳔。使整个家具的结构不致由于面板的胀缩而影响其稳定坚实。

(二)腿足与面的结合不同形式的凳、几、桌、案、腿足和牙子、面子的结合方法不同,下面列举较常见的几种。

1.无束腰结构家具面板与牙条之间无收缩部分称无束腰结构。如无束腰的杌凳。面子底面四角各凿榫眼两个,在大边上的深,在抹头上的浅,为的是避开大边上的榫子。这两个榫眼与腿子顶端“长短榫”拍合。腿足上端还开槽两段,嵌装牙头。

2.有束腰结构家具面板与牙子之间的向内收缩的部分称有束腰结构。有束腰的杌凳或方桌、条桌等,面子的造法与上同,腿足上端也留长短榫,只是在束腰的部位以下,切出45 度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子的45度斜角尖及三角形的榫舌拍合。斜肩上有的还留做卦销,与牙子的槽口套挂。上述结构匠师称之曰“抱肩榫”。

3.高束腰结构高束腰结构腿足上部的抱肩榫、顶端的长短榫,

造法和一般有束腰结构相同,惟两榫之间的距离加长,出现了一根短柱,并开槽口,以备嵌装束腰两端的榫舌。

4.四面平结构这种样式的面子用攒边打槽装板造成,四角在边末底面凿榫眼。它自己成为一件可装可卸的构件。支撑上述面子的是一具架子。它的造法是腿足上部不造束腰,在顶端长短榫之下直接格肩造榫,并在两面各留出一个断面为半个银锭形卦销,以备与牙条上的槽口套挂。四根牙条和四条腿足拍合后,架子便形成了。架子上再安装上面子。

5.夹头榫结构夹头榫是从北宋发展起来的一种桌案结构。腿足上端出榫并开口,中夹牙条、牙头,出榫与案面底面的榫眼结合。

6.插肩榫腿足上端出榫并开口,形成前后两片。前片切出斜肩,插入牙条为容纳斜肩而凿剔的槽。拍合后腿足表面与牙条平齐。

明清家具的主要种类与造型(二)

藏市网发布时间:2010-3-22 10:46:38 阅读次数:91

四、床榻类“床”与“榻”在席地而坐的时代,是有分工的。床体较大,可为坐具,也为卧具;榻体较小,只用于坐具。魏晋南北朝以后,榻体增大,床与榻同样担负着坐卧两种功能,因而也就难以截然分清了。习惯上认为:床不仅长,而且宽,主要为卧具。榻身窄而长,可坐可卧。

1.榻身窄而长,可坐可卧的家具。一般仅有床身,其上无任何装置。

2.罗汉床床上后背及左右两侧安装低栏的床,又称作弥勒榻。

大概是因为僧人常用,或者是因为在崇尚佛教的时期,世人与僧人谈经论道时常坐而得名。

3.架子床架子床是有柱有床顶的统称。其三面设围,四角设立柱、床顶有床盖,形成一个四面搭架子、中间为独立空间的大床。因为床上有架子,故名“架子床”。其形式可进一步分为四角立柱、三面设低栏的“四柱床”,带门围的“六柱床”,以及形体庞大,状似寝室的“拔步床”。

4.拔步床俗称“八步床”,即大床。这种床的上部有顶盖,下部有底座,前有廊庑、四周设矮围屏。床前的中间部位,留出可以上下的床门。廊庑两侧是两个空间,可以放置小桌、几凳、衣箱、马桶、灯盏等物。

五、柜架类陈设器物和储藏物品的家具。柜的主要功能是储藏,形体较大,有两扇对开门,门内有横隔板,可放衣物,书籍,或食物等。架是搁置和陈列物品的简单小件家具,也是家庭常用的家具。柜的式样很多,常用的有圆角柜、方角柜、四件柜、亮格柜等。

1.架格四足中加横板作隔层,具备放置与陈设两种功能的家具。架格因常用于放书,故又称书架、书格。一般高1.5至2米,立木为四足,依其面宽安装多层搁板,格子间有的空敞,有的安圈口、栏杆或透棂。架格有全敞式的,即四面皆无板,用木条攒接成不同图案作为连接、支撑;也有面敞式的,即后面有背板,或左右后三面有背板,而前面敞开的样式。

2.亮格柜亮格和柜子相结合的家具,兼有柜橱和架格的特点,

既能收藏物品,又能陈列文玩。

3.圆角柜柜帽圆转角的柜子。其门与柜子的结合,是不用合页而用上下两门轴插入的作法。圆角柜有明显的侧脚。柜顶也有喷出的柜沿。关门多靠硬挤,也有的安闩杆。

4.方角柜柜体的各面垂直,没有侧脚。柜顶也没有喷出的柜沿。体形一般是上下同大,四角见方,门扇与立柱之间用铜合页连接,采用硬挤门和安闩杆等做法的。方角柜的大小相差悬殊,小者炕上使用,大者高达三、四米,其高可达屋梁。

5.四件柜由四件柜组合而成的柜子。其上部是两件如箱形的矮柜,下部是两件较高些的立柜。因此也有叫它顶箱立柜的。四件柜也可以拆成两件柜分开使用。

6.多宝格多宝格,也称百宝架,有横竖间隔的架格。能利用有限的空间,在错落有致的层面上陈列古玩珍宝。清代上流社会非常流行。清代多宝格是一种新兴的家具,样式很多,一般都成对组合。到了清代晚期又出现了这种带有西洋风格用彩色玻璃装饰的单体多宝格。

六、其他类

1.屏风是挡风和遮蔽视线的家具,还可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分为可折与不可折两类。屏风的扇没有定数,既有单扇,也有两扇、三扇以至十二扇等。明代的木制屏风,有的在屏心裱糊锦或纸,其上绘画或书法;有的镶嵌各种石材,也有的镶嵌木雕板,显得雅致灵秀。屏风的种类很多。体量较小,通常放在画桌上使用的称“砚屏”。可以折叠的屏风叫围屏。屏面与底座相连的称“座屏”(又称插屏)。屏面

与底座相连,而且可以顺槽口插入的为“插屏式座屏”。

2.闷户橱橱面之下有抽屉,抽屉之下有闷仓的橱,是一种桌案与柜橱的结合体。因闷仓没有独立的门户,只有即取出抽屉才可向其中存放物品,故被称为“闷户橱”。闷户橱依抽屉的数量,被称为“联二橱”、“联三橱”等。

3.箱有底有盖,可以储藏物品的家具。箱的种类很多,有制作精良、小巧美观置于案上的官皮箱;有存放衣物的衣箱;有内设若干抽屉的药箱;还有一种体积较大的躺箱。

4.提盒有提梁的分层箱盒。

5.都承盘盛放各种文具及小件文玩的案头用具。

6.镜台是一种梳妆用品,台座安抽屉,上有铜镜支架,可以支起放下。

7.官(管)皮箱一种常见的小型箱子。底座上设抽屉,外有两开门,抽屉上有平盘及箱盖,应为梳妆用具

8.衣架披搭衣服用的架子。明代衣架,继承古制,基本造型大同小异。一般下部以木墩为座、上有立柱,在墩与立柱的部位,有站牙挟持,两柱之上有搭脑,搭脑两端出头,多作圆雕装饰,某些中部有雕饰华美的花板。

9.面盆架支架面盆的架子。其形有高低之分,低面盆架一般朴素无饰,有三腿、四腿、六腿等不同式样,结构上有整体和可折叠两种。高面盆架多为六腿、整体结构,两条后腿高长,上部搭脑两端出头,上挑,其上可挂毛巾。

10.甘蔗床榨取甘蔗汁的用具。

11.微型家具形制特小,而结构如同是大型家具的家具,既是一种陈设,同时也具使用的功能。如紫檀翘头案,是供人赏玩的案头陈设;小凳,除观赏外,还可加棉垫,带系四足,用以作枕(称“枕凳”),医师可用以支垫患者手腕,听诊脉象。

明清家具的主要种类与造型(一)

藏市网发布时间:2010-3-22 10:41:02 阅读次数:86

明清家具的主要种类及造型种类

一、杌凳类凳子的祖先,原是指上床用的登具,相当于脚踏,后来才被用来作为坐具。最早见的凳子形象,是汉代墓室壁画上的腰鼓形圆凳和北魏敦煌壁画上的方凳。明代凳子式样多,造型优美。明代凳子分方凳、圆凳两大类。造型方面,主要有无束腰和有束腰两种。无束腰的都是直腿,有束腰的方腿为多,而且多用直腿内翻马蹄、鼓腿或三弯腿。腿下端,多作内翻、外翻等处理。

1.杌凳指无靠背的座具。杌凳的形式多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圆形的较少。

2.坐墩造型近似木腔鼓的坐具。坐墩,因其墩面常覆盖一层丝织物,又名绣墩,也称鼓墩。明代坐墩以圆形为多,又多在座面之下,底座之上的两端,雕一道弦纹,在弦纹的中间,又雕出一排鼓钉。坐墩的造型,有在鼓身雕出不同形状的亮洞的开光和不开光之区分。座面的式样有海棠、梅花、瓜形、椭圆形等等不同形状。木制坐墩多用紫檀、花梨、红木等贵重木材。冬天上面覆盖皮、毛织物,夏

暑就用藤面,是精巧而富于装饰性的家具。

3.交杌可以折叠的交足杌凳。俗称“马札”,也称胡床或交床,即西汉时自西域传来的胡床。其座面有绳座面和皮座面之分。

4.长凳无靠背狭长坐具的总称。长凳的四腿通常向外撇成八字形。

5.脚凳脚凳有两种式样和两种不同功能。一种是带有滚木装置的凳面,脚踏之上,来回滚动,摩擦脚心的涌泉穴位,起按摩保健作用,可以叫保健凳。另一种则是专为踏脚承足的,也称脚踏、承足、搁脚凳等。

二、椅子类明清椅子有靠背椅、官帽椅、圈椅、交椅、玫瑰椅以及宝座等基本形式。

1.靠背椅一般指只有靠背,没有扶手的椅子。灯挂椅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灯挂椅的造型好像南方挂在灶壁上用以承托油灯灯盏的竹制灯挂,并因此而得名。

2.官帽椅官帽椅有两种基本形式:四出头官帽椅:搭脑及扶手都伸探出来的被称为“四出头官帽椅”。这种搭脑出头的样式,好似明代官员所戴的有帽翅的官帽,“官帽椅”即由此而得名。这种椅子多使用于北方地区。南官帽椅:搭脑及扶手不出头的为“南官帽椅”。它除了搭脑和扶手都不出头外,余者与四出头官帽椅相同。

3.圈椅圈椅后背搭脑与扶手,是由一条流畅的曲线组成,从搭脑顺势滑至前方,形成两只扶手。扶手两端或出头向外翻卷,或者不

出头,直接与鹅脖相接而下,成为一个整体。这条曲线圆滑、流畅,形似罗圈,因此被称为“圈椅”,也被称作“太师椅”。

4.交椅可以折叠的交足椅子。也可被视为有靠背的交杌。可分为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其交接部位一般都用金属饰件钉裹。明代的交椅以圆后背为多。交椅的座面有皮制与绳编两种。交椅可以折叠,便于郊游或野外露天使用,古时行军、作战,或郊游,多携交椅。

5.玫瑰椅一种形制小巧、椅背较低且高度与扶手高度相差无几的椅子。玫瑰椅的名称来源不详,该椅子小巧玲珑,深得人们喜爱。

6.宝座专供帝王使用的坐具,除具有大型椅子的特点外,另增豪华的雕刻和镶嵌等装饰,一般都配有脚踏。

三、桌案类桌案类家具包括桌、案和几。案与桌的最大不同,在于腿和面的关系。通常把腿在面的四角的称“桌”,而把腿缩进面的称“案”。“几”最初指由三块木板构成,腿在四角的桌子。明清以来,几的范围扩大,四条腿的小或矮的桌子也可称“几”。桌案类家具的主要种类有炕桌、炕几、炕案,香几茶几,酒桌、半桌、方桌,条几、条桌、条案、架几案,画桌、画案,书桌、书案,半圆桌、扇面桌、棋桌、琴桌、抽屉桌、供桌、供案等形式。

1.炕桌、炕几、炕案这是三种在炕上使用的矮形桌案。三者之区别在于炕桌略宽,用时放在中间;而炕几和炕案较窄,用时置于炕的两侧。北方气候寒冷,形成了炕上活动的生活习俗,因此这三种家具成了北方家庭常见的家具

2.香几、花几、茶几几是一种小型的桌案,应用广泛。香几盛

行于明代,因承置香炉而名,多为圆形,腿足弯曲,委婉多姿。花几一般较高,其上可陈放盆花、盆景或古器物。茶几是一种较矮的小桌,通常放在椅子边,便于会客饮茶。

3.酒桌、半桌两种常用于酒宴的较小的长方形桌。其中半桌的宽度相当于八仙桌的一半,体积较小易于调动,因此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拼于方桌一起使用,故此又被称为“接桌”,在民间很流行。

4.方桌方桌,正方形,可分为无束腰方桌和有束腰方桌两种。在此两种基本造型的基础上,作出不同的处理,式样十分丰富,是使用最广泛的家具。一般尺寸较大的称为“八仙桌”,可供8人入座,略小些的叫“六仙桌”,更小的称“四仙桌”。

5.条桌、条案条桌是一种长方形桌面的桌子。其基本造型有无束腰、有束腰两种。条案案面更为窄长,案面的宽度大约是长度的四分之一,有的还要小些。条桌与条案主要用以放置器物。

6.书桌、书案、画桌、画案:这是四种比较宽而大的长方形家具,用于写字和作画。

7.抽屉桌带有抽屉的桌子。

8.月牙桌即半圆桌,取圆桌的一半。月牙桌有直腿、三弯腿、蚂蚱腿等不同形式。腿下有马蹄足或带有托泥,桌面之下,有的有束腰,有的无束腰。图4有束腰,束腰之下有牙子。蚂炸腿,两腿之间,形成壸(音kun)门轮廓,造型比较秀丽。

9.平头案、翘头案平头案的案面平直,两端无饰。翘头案的案面两端向上翘起,美观秀丽。

10.架几案一种两只几在两端架起面子的案,其特点是两头的几与案面不是一体,具有装配灵活、搬运方便的特点。

明清家具讲解

南京﹒翰名轩产品知识 1、鼓桌鼓凳 仿清宫乾隆皇帝御用茶桌 上海城隍庙豫园边上红木馆二楼即有仿品一套,跟此款大小尺寸一样,一周鼓钉(又叫炮钉)是手工雕出来的。(原来是整根厚料,一个个雕刻出来的。)用料精致,一圈竖枨疏密有间,体态匀称。 2、麒麟插屏 又叫“座屏”。双面透雕麒麟,古人视为瑞兽,传有避邪、兴家之效。常用于玄关、屏风,或置于洗手间门前,以避晦气。还可以放于公司大门正中(里侧)。花格以榫卯结构拼接,底部嵌板双面雕草龙,侧面角花圆雕草龙。此插屏高度及大小恰适于城市商品房型。 3、皇宫圈椅 在圈椅的基础上,在后背增加了嵌装花板,透雕扶手,脚下安装托泥,且在每条脚上附有两条小龙(共计24条小龙),富丽有致,典雅大方。 4、花格鞋柜 门上拼接花格,后面贴附老藤席,透气防尘,可做鞋柜或储藏柜。 5、团龙沙发 每一件沙发都可以视作罗汉床,用料厚实,线条流畅,曲尺之间以榫卯拼接,严密无缝,沙发背板正中雕团形草龙,座面板下有束腰,直腿内翻马蹄,典型明式家具结构。 6、平头琴几(琴桌) 形体优美,线条简约流畅,角花玲珑别致,侧板椭圆开光,以增加其通透感,装饰性极强,堪称明式案几代表作。

7、卷头琴案 以嵌装卡子花、角花,雕花板等取胜。雕工繁复,榫卯拼接严密,工艺精美,是为典型清式家具。 8、曲尺书桌(拐子书桌) 明式书桌代表款式,面边四周作指甲圆状,线条圆润,用料合理,腿部作拐子型,简洁明快。此桌的尺寸,旧时大概是小姐用桌。9、电话桌(翘头小柜) 小巧精致,两侧角花雕凤凰,适宜置放于客厅角落,沙发旁(放电话),书房和办公桌侧面,或仅作装饰小柜。 10、双门酒柜(新款) 11、明式书桌(1.6m) 典型明式家具,三组合款式,苏州紫檀阁原款高仿品(注意从选材、用料、工艺质量上面加以解说),新款在两侧抽屉下方的围板改为花格。12、曲尺罗汉床 明式家具高仿制品,用料合理,榫卯拼接精准无误。曲尺之间全榫卯拼接制作。床面用料精挑细选,让简约规则的曲尺线条配以木材天然花纹,更增加了其文人气息。(此作较常见款式增加许多用料厚度,以显敦实。)在明清两代,此款常以老花梨(黄花梨)制作。 13、五斗柜 杭州文澜阁高仿品,五斗面纯手工雕花,异常精美,雕饰缠莲枝,是一款美学价值极高的家具。整件家具用料甚多,虽体态较小,但却很重实。

家具·榫卯结构

中国家具·榫卯结构篇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一、中国木建筑中的榫卯结构 中国的木建筑构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垫板、衍檀、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构件;这些构件相互独立,需要用一定的方式连结起来才能组成房屋;在中国建筑中,原则上采取榫卯连接的方式,必要时也会用铁钉; 二、明清家具常用榫卯结构 钢筋城市里,大到高架、地铁,小到家中的任意一件家具,都需要铁钉、螺帽来做“关节”;可这些关节并非铮铮铁骨,温差变化、遇水潮湿,金属容易变形、生锈,造成螺帽松脱,而家具就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不齐整”了; 中式的传统实木家具就毫无此类后顾之忧;中式家具的结构灵魂,便是榫卯——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不用铁钉,不破坏木质本身生长结构,依靠测量、切割、打磨、安装等纯手工制作,在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凹凸结合的处理方式,完成一件家具; 古人讲究纯天然、无添加,光用木头打造家具,钉子、胶水一概不考虑,遂也用木头巧夺天工地制成了榫卯;凸起的榫与凹进的卯,但相互间的匹配更浑然天成,更天衣无缝,就这样把一件大家具捣鼓成了一副“七巧板”;我国家具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榫卯”做法,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但它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 三、榫卯结构类型 榫卯结构从宋代开始愈趋成熟,自宋历明,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各部位的组合简单明确,合乎力学原理,美观与实用并驾;几十种不同的“榫卯”,按构合作用来归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 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适合用于板与板的结拼合或者大板与边框的结合;

明清家具的特点

明清家具的特点 明清家具是中国传统家具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经历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由于受到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影响,明清家具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其实,明清家具的特点不仅是固定的外在特征,更多的是表现在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上。 一、材质精良 明清时期,中国木材资源丰富,民间工匠可使用的材料基本是各类硬木,如紫檀木、黄花梨木、花梨木、沉香木等等。这些硬木质地较为稠密,不易变形、开裂,还具有手感柔软、纹理优美、气味芳香的特点。所以,明清家具材质精良,也是其独特特征之一。 二、结构稳定 明清家具的结构稳定,因其工匠的精湛技艺和设计大师的巧妙构思。其中,以方几为代表的家具,中央下部支点较低,谐波不易产生,结构更加稳定;而面榫结构对齐,紧密而美观,还能避免木材的晃动,保证了家具的安全使用。 三、图案精美 明清家具的图案装饰极其丰富,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刻、雕、镂、嵌、锯等技法。这些工艺表现非常精湛,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美丽,也显示了工匠们对技术的掌握

和审美的追求。这些图案的寓意,既有古代文化的表达,也有民间文化的传承,更体现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造型精巧 明清家具的造型设计不仅注重实用性,也追求艺术性和美感。例如棱角分明的方几、硕大的方桌、精美的紫檀木藤椅、和稳健的条凳等等,从形式美、结构稳定性、功能实用性等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五、文化内涵丰富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时期,家具文化也因此得到了充分的发扬。例如,书案的出现是富裕阶层热爱读书、文化修养的体现,密斗的流行则恰好反映了传统的“家有三宝”理念;花板的装饰意义则是为祈求丰收的表现,而柏木匣的储藏性质则是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保养书籍、物品的需求。 六、价值卓越 明清家具的制作精良、所使用的材料质地优良、结构稳定、装饰精美、寓意深远等特点,不仅展现了中国的传统美学与文化审美,更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如今,明清家具已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之一,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家具制作技术和文化审美方面的卓越成就,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珍藏、欣赏和收藏明清家具。 综上所述,明清家具的特点不是单一的,它们既表现在家具制作的工艺、结构设计和材料等方面,也包含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等方面。在今天,明清家具不仅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

上海博物馆藏明清家具精粹明式家具部分

上海博物馆藏明清家具精粹明式家具部分 上海博物馆家具馆是国内设立最早的明清家具专门陈列场馆,同时也是质量最精、精品最多的公立博物馆。 上博家具馆的收藏以香港庄氏捐赠王世襄先生旧藏为主体,同时征集陈梦家先生旧藏充实陈列,加之原有的丰富馆藏,已成为全国家具爱好者的朝圣之地。 我们将以两期的内容全面展现上海博物馆藏明清家具,本期分享明式家具部分,下次推送清式家具部分。上下两期共收录家具74例,基本涵盖了目前在陈家具。 上海博物馆藏明清家具精粹 明式家具部分

嵌云石紫檀木笔屏 年代:明 尺寸:长17.2厘米宽8.7厘米高19.7厘米 上海市宝山区顾村明万历朱守城夫妇墓出土 紫檀木质,屏心为一片云石。笔屏,是笔插与砚屏组合而成的文具,非常少见。笔插是一种竖向的置笔用具。器身如口字形,下部的底坐上有数个孔洞,底坐上竖两根立柱,立柱之间有横梁,横梁上有若干圆孔,可供插笔。砚屏则是置于砚边,用于遮风障尘的小屏风。笔屏组合了两者的功用,插笔与遮风障尘两不误。 明高濂的《遵生八笺》中有文房器具篇,专条记录“笔屏”:

“镶屏插笔”“大者长可四寸,高三寸者”,其惊艳之处在大理石质的屏心,高濂曰:“有大理旧石,俨状山高月小者,东山月上者,万山春霭者,皆余目见。”此笔屏,虽无山高月小、东山月上之状,但言其有万山春霭之姿,还是可以想象的。 黄花梨木三层架格 年代:明 尺寸:长103.0厘米,宽43.6厘米,高188.0厘米

架格又称“书架”或“书格”,可以陈设器物,亦可存放书籍,罗列卷轴。此架格为三层全敞式,四面无任何棂格或围栏装置,是架格的最基本形式。通体用方材,取料单细,抽屉扁薄,颇显轻盈疏朗。 铁力木板足开光条几 年代:明 尺寸:长191.5厘米宽50.0厘米高87.0厘米 条几以三块厚约两寸的长方形铁力木整板制成,面板与板足直角相交处,以闷榫角结合的方式进行连接,然后抹去棱角,呈现转折柔和的小圆角。板足开椭圆形透光,这是使用厚重木材制作家具时常用的手法,可得轻巧、通透的外观而不显沉闷。 足底的卷书式造型为另木拼接而成,呈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装饰趣味。板材貌似直角见方,实有凹面线脚隐约可见,两个看面皆打洼,洼面宽厚,直贯两足,线条含蓄而内敛,故而不显呆板,此外不施任何线脚和雕饰。

榫卯结构

榫卯结构 榫卯,读作sǔn mǎo,榫卯结构是实木家具中通常在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一种凹凸处理的接合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卯结构起源非常早,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就发掘出了大量的结合完好的多种式样的榫卯结构遗物,可以说是我国木构技术史上一件伟大的发明! 我国家具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榫 卯”做法,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 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中国 木结构建筑和家具中榫卯一直在广泛应 用,但二者技术层面上侧重不同,建筑上 侧重结构稳定,因为榫卯结构在几个方向 都可以开卯口,可以兼顾结合在同一点上 不同方向的受力,合拢时成为一个高强度的完美的整体。家具中的榫卯结构则成就了中国含蓄内敛的审美观,接合处由于有略微松动的余地,当无数榫卯组合在一起时就会出现极其复杂而微妙的平衡,除了木材延展力外,主要是由于一个个的榫卯富有韧性,不致发生断裂。 “榫卯”按构合作用来归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 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如“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等。 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双榫”、“双夹榫”、“勾挂榫”、“锲钉榫”、“半榫”、“通榫”等等。 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明清家具类型

明清家具类型 一、官式家具 官式家具是明清时期官员家庭使用的家具,以宫廷家具为基础,注重庄重、厚重、典雅的特点。它的造型精美,线条流畅,工艺精细,使用的材质多为名贵的红木,如紫檀木、酸枝木等。官式家具包括床榻、桌案、椅凳等。 二、民间家具 民间家具是明清时期普通百姓家庭使用的家具,它以实用性为主,注重舒适、简洁、朴实的特点。民间家具的造型简单朴素,多采用原木材质,如松木、柏木等。民间家具包括床榻、柜台、桌凳等。 三、床榻类家具 床榻是明清时期家庭中最重要的家具之一,床榻类家具主要包括床、榻、床幔、床帷等。明清时期的床榻多采用木质结构,床面较低,榻面较高,以适应当时人们习惯盖褥子睡觉的方式。床榻的造型各异,有的采用流线型设计,有的采用雕刻工艺,富有装饰性。 四、桌案类家具 桌案是明清时期家庭中常见的家具,它主要用于放置书籍、文房四宝等物品。明清时期的桌案多为方形或长方形,造型简洁大方,有的采用镂空的雕花,有的采用实木的纹理装饰。桌案类家具除了桌子外,还有案几、案台等。

五、椅凳类家具 椅凳是明清时期家庭中常见的家具,用于坐卧休息。明清时期的椅凳多采用木质结构,有的采用编织的座面,有的采用靠背。椅凳的造型多样,有的采用弯曲的线条,有的采用雕刻的花纹。椅凳类家具包括官式椅、民间椅、折叠椅等。 六、柜台类家具 柜台是明清时期家庭中常见的收纳家具,用于存放衣物、书籍等物品。明清时期的柜台多为方形或长方形,有的带有抽屉和柜门,方便物品的分类和存放。柜台类家具包括书柜、衣柜、屏风等。 七、屏风类家具 屏风是明清时期家庭中常见的装饰家具,用于隔断空间、增加私密性。明清时期的屏风多采用木质结构,有的用宝石、玉石、贝壳等装饰,有的用绘画技法制作图案。屏风类家具包括折屏、立屏、屏风墙等。 八、书画架类家具 书画架是明清时期家庭中常见的陈设家具,用于展示书画作品。明清时期的书画架多为木质结构,有的有多层架子,方便分类陈列。书画架类家具包括书架、画架、笔筒等。 九、餐具类家具

明清室内与家具的异同点

明清室内与家具的异同点 明清室内的异同点 一、明清室内装饰的相同点: 顶棚装饰一般会进行装饰,可分为四类:井口天花、藻井、海墁天花、纸定。墙柱装饰上,内墙面可以表面不抹灰,但更多的是在隔碱以上抹白灰,并保持白灰的白色。内墙面还可以裱糊,小式建筑常用大白纸,称”四白落地”大建筑可糊银花纸,有“满是银华,四壁生辉”的含义。柱子表面大多做油饰,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在雕刻方面,明清石雕柱础式样丰富,室内木雕主要用于隔扇,罩与梁柱上。明清时期使用大量的彩画来表现建筑美。明清室内空间分隔物种类繁多,花罩、碧纱窗、多宝格等,陈设品也很丰富,大体有织物、陶瓷、金属制品等等 二、明清室内装饰的不同点: 彩画上的不同,明代绘画部位以梁、檩、枋等柱头以上的部分为重点,清代以斗拱为重点;明代梁、檩、枋中间有一段不画图案;明代颜料用石青、石绿、等清代会在其中加白;明代相对清代彩画很少用红,会用真金清代彩画用“混金”、“大点金”或“沥粉贴金”;清代彩画偏冷明代彩画偏暖。色彩反差大,具有华美特点;图案纹是多样,善于在不同的部位使用不同的图案,尤其喜欢拥有象征意义的吉祥图案;有严格的等级要求,不同等级的彩画,在内容、形式、设色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

明代是我国家具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家具的造型、装饰、工艺、材料等,都已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具有典雅、简洁的时代特色,后世誉之为“明式家具”。清式家具以设计巧妙、装饰华丽、做工精细、富于变化为特点。尤其是乾隆时期的宫廷家具,材质之优,工艺之精,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正是这一时期正是确立了清式家具的风格。明清家具典型地表达了中国家具所具有的极其精湛的工艺价值、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收藏价值。 明清家具的异同点 一、明清家具的相同点: 明清家矩的装饰纹样十分繁杂,较之以前更加世俗化,更加贴近生活,而且大都象征祥瑞,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总的来说,装饰纹样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锦文类、文字类、植物类、动物类、器物类等。明清家具常用金属饰件,饰件上采用錾花、鎏金、锤合等技法,制作出各种花纹,灿烂华美。金属饰件的设计与家具的整体造型及雕饰密切相关,充分反映出明清家具在结构、装饰与实用三者关系上相当成熟的艺术处理手法。明清家具所用石材、金属饰件,选材考究,制作精良,颇富特色,对家具的装饰起了烘云托月的美妙效果。明清时代中国的漆工艺非常发达,各种技法齐备,用于家具髹饰,或单色纯正,或五彩缤纷,形成绚丽夺目的装饰效果。 二、明清代家具的不同点:

明清家具的种类和风格

明清家具的种类和风格 明清家具的种类与风格 我国家具艺术历史悠久,早在三干多年前的商代,差不多有了专门精美的青铜和石制家具了。随着人们起居形成的变化,家具也相伴着人们的生活需要,经历了由低形向高形进展的过程。到了明清时期,我国家具艺术已进展为高度科学性、艺术性和有用性相结合的优秀生活用具。不但为国人所珍视,在世界家具体系中也独树一帜,享有极高的声誉。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文化进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 明清两代,家具艺术高度进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风格,被冠以〝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两个艺术概念。本文拟就明清家具的不同种类,介绍明清两代不同的时代风格。 明清时期,家具的种类繁多。假如将其按使用功能分类后,再进行造型分类就清晰得多了。论其功能可分为卧具、坐具、起居用具、屏蔽用具、存贮用具、悬挂及承托用具。或直截了当分为床塌、椅凳、桌、案、几、屏联、箱柜、台架等类。 明式家具种类庞杂,分类标准也有不同,或按结构方式分类,或依其使用功能提出六大类别,即杌椅类、几案类、橱柜类、床榻类、台架类和屏座类。本书大致采纳后一种分类法,并将之别为坐具、卧具、承具、庋具、屏具、架具和杂项共七大类。

图6明紫檀南官帽椅 坐具 坐具类又可细分为凳、墩、椅和宝座四个亚类。 凳的特点是有座面和腿而无扶手、靠背,又有小凳、杌凳、条凳、春凳、交杌和禅凳之分。小凳较小,座高一样低于300 毫米,结构和工艺都比较简单,在宋画上已多见。较大者称杌凳,座高大于400 毫米,座面多方形或长方形,使用专门广,上至宫廷下至民居,处处可见。杌凳又有束腰和无束腰两种,束腰确实是座面与腿部之间向内收缩的部分。有束腰者较高级,腿多用方材,腿端不作直端,而向外或向内兜转,称〝马蹄〞,向外兜转达者称〝外翻马蹄〞,向内者称〝内翻马蹄〞。无束腰者较简单,腿多用圆材或外圆内方,腿端不作兜转,径以直端落地。假设凳面呈窄条形那么称条凳,座面长宽比一样大于1:2,凳面多为实心木板,不用攒边做法,凳腿在两个方向都有〝侧腿〞,与建筑上所称的〝侧脚〞相类,即四腿都向内倾斜,全凳下宽上窄。条凳在民间使用十分普遍。春凳的凳面也是长方,但比条凳宽得多,多用攒边作法,芯为棕藤屉面。还有一种〝二人凳〞,也是春凳的一种,座面长边是宽边的二倍,多用于闺房和卧房。交杌为折叠结构,座面多为软屉,携带轻便,俗称〝马扎〞。用于上马下马的交杌,座面为刚性材,可上折。禅凳为禅僧或文士所用,静坐参禅、修身养性,常置于书斋、禅房,特点是座面方形,较大,可结跏坐即盘腿而坐,多采纳棕藤面。 墩与凳一样,也没有靠背,但整体呈鼓形,用实木板为座面,不用棕藤屉,多圆形,上置棉垫,外罩锦袱,故又有〝绣墩〞之称。还有一种仿照鼓的造型,有弦纹和鼓钉,又称〝鼓墩〞。

榫卯结构种类及图片详解

榫卯结构种类及图片详解 榫卯结构在中国的运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红木家具的一大特色。许多明清时期的红木家具距今已几百年的历史了,虽略显陈旧,但家具整体的结构仍然完好如初,其中,榫卯结构可是功不可没的。传统红木家具各连接部位,一律以榫卯相接,不仅严谨、牢固,还有装饰作用。榫卯结构的种类很多,就其使用的部位、功能和形态而言,大体可分为明榫、暗榫、套榫、夹头榫、插肩榫、抱肩榫、钩挂榫、燕尾榫、楔钉榫及走马销等。 燕尾榫结构图 燕尾榫:相传为鲁班发明,被后世尊称为“万榫之母”,是明清家具中不可缺少的榫卯连接法。燕尾榫是指两块平板直角相接时,为了防止受拉力时脱开,将榫头做成梯台形,形似燕尾,故名“燕尾榫”。

明榫结构图 明榫:制作好家具之后,在家具的表面能看到榫头的称为明榫。明榫多用在桌案板面的四框和柜子的门框处。 暗榫结构图 暗榫:制作好家具之后,在家具的表面不能看到榫头的称为暗榫,也称“闷榫”。暗榫的形式多种多样,就直材角结合而言,就有单闷榫和双闷榫之分。明式太师椅和靠椅的椅背搭脑和扶手的转角处常用暗榫。

楔钉榫结构图 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弧形弯材的常用榫卯结构,它把弧形材截割成上下两片,将这两片的榫头交搭,同时让榫头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动。然后在搭扣中部剔凿方孔,将一枚断面为方形,一边稍粗,一边稍细的楔钉插贯穿过去,使其不能左右移动。圈椅、皇宫椅的扶手一般都是使用楔钉榫。 套榫结构图 套榫:明清家具椅子搭脑与腿料连接时不用夹头榫,而是将腿料做成方形出榫,搭脑也相应的挖成方形榫眼,然后将二者套接,这类榫卯结构称为“套榫”。

抱肩榫结构图 抱肩榫:这种榫卯结构常用在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处。抱肩榫常采用45度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从外形看,此榫的断面是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从而使束腰及牙条结实稳定。 钩挂榫结构图 勾挂榫:通常用在霸王枨与腿的结合部位。霸王枨的一端托着桌面的穿带,用木销钉固定,下端交带在腿足中部靠上的位置,榫子下的榫头向上勾,腿足上的枨眼下大上小,且向下扣,榫头从榫眼下部口大处插入,向上一推便勾住了下面的空隙,产生倒勾作用,然后用楔形料填入榫眼的空隙处。

中国古典家具制作工艺

中国古典家具制作工艺 1、水彩画《中国竹家具店》·清 清代竹制家具的生产极为普遍,并已作为出口商品远销海外,对当时的欧洲家具有一定影响。这是19世纪前期英国人所绘中国竹制家具店的写生水彩画,可以看出当时的主要产品形制和制作工艺。 2、明刻本插图中的竹制家具·明 明清竹制家具不被人们所注意,迄今未有专门著述介绍。其原因主要是制家具质脆易蛀,怕潮湿易开裂,难以长期保存。这是明代万历年间刻本《玉簪记》中的插图,可见竹制家具在当时已经非常成熟)。

3、三屏风独板围子罗汉床各部位名称 圆床榻后背及左右两侧安装围子的,京城匠师称之为“罗汉床”,其名源于园林中的“罗汉栏板”,石桥上常见这种结构,栏板相接中间不设望柱。罗汉床的品种变化较多,一般多集中在围子上,常见的有三屏、五屏或七屏式。 4、带门围子架子床各部位名称 带柱有床顶的床统称架子床,可分为“四柱床”,“六柱床”;宛如一间小屋的叫“技步床”。其它变体形式较多,如月洞门罩架子床等。

5、一腿三牙罗锅枨加卡子花方桌各部位名称 圆方桌在传世家具中最为多见,有大中小之别,俗称“八仙”、“六仙”和“四仙”。这种“一腿三牙罗锅枨”式方桌,是明代家具中最为标准的一种方桌形式,因每一条腿与三块牙子相交,下又有罗锅枨而得名。 6、夹头榫画各部位名称 画案的尺寸要大于半桌,与长条桌的区别就在于它的面较宽。画梁与书案的区别在于前者不设抽屉而后者有抽屉。这种夹头榫画案是明式家具中画案类的典型造型。

7、圈椅各部位名称 圈椅是由清代北京工匠叫起来的,明时称“圆椅”。它的后背与扶手一顺而下,柔和美观。并且在坐靠时不仅肘部得以倚搁,掖下也得到支承,非常舒服。 8、三足圆香几各部位名称 香几因承托香炉之功能而得名,其中圆形多于方形。香几一般都居中摆放,应各个面都宜观赏,所以其腿足处理一般多弯曲夸张,姿态变化较为丰富。 9、灯挂椅各部位名称 这种面略窄而高靠背的椅子有专称“灯挂椅”。明清之际,椅类家具大约分成四类,靠背椅、扶手椅、圈椅和交椅。图中的靠背椅形似南方制灯架而得名。

明清家具鉴赏

明清家具鉴赏 中国古代家具是我国优秀的工艺美术品之一。它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品,又是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其历史悠久,独具民族特色。我国古代家具能充分地表现设计者的思想与气质,体现时代的特征与人文气息,富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因而,举世文明,备受国际收藏家的喜爱。中国家具发展到明代,开始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大量精美`实用的各式家具。至清代乾隆年间,家具材料虽然优良,但雕饰繁琐,风格也为之大变。到清代末期,家具和其它工艺品一样,呈衰退不振之势。明清家具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真、善、美的丰富内涵和独特艺术价值,近十几年来,始终处于国际收藏的热潮之中。明清工匠们把最优质的材料、完美的设计和精心的匠艺相结合,制造出令西方人惊叹的“如谜一般美妙”的家具,而且制作中绝对不用铁钉,只是用榫舌和榫眼等复杂而巧妙设计组合家具,因而使明清家具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一、明式家具的特点 明式家具是我国明代匠师们在总结前人经验和智慧,并加以发明创造,在传统艺术方面取得的一项辉煌成就。它除了在结构上使用了复杂的榫铆外,造型工艺术也充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因而它是一种集艺术性,科学性,实用性于一身的传统艺术品。 明代家具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造型稳重,大方;比例尺寸合度:轮廓简练舒展。 2、结构科学;榫铆精密。 3、精于选料配料,重视木材本身的自然纹理和色彩。 4、雕刻及线脚装饰处理得当。 5、金属饰件式样玲珑,色泽柔和,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 明式家具的造型及各部比例尺寸基本与人体各部的结构特征相适应。如:椅凳坐面高度在40—50厘米之间,大体与人的小腿高度相附合,大型坐具,因型体比例关系,坐面较高,但必须有脚踏相配合,人坐在上面,双脚踏在脚踏上,实际使用高度(由脚踏面到坐面)仍是40—50厘米之间。桌案或也是如此,人坐在椅凳上,桌面高度基本与人的胸部齐平。双手可以自然地平铺于桌面,或读书写字,或挥笔作画,极其舒适自然。两端桌腿之间留有一定空隙,桌牙也要控制在一定高度。以便人腿向里伸屈,使身体贴近桌面。椅背大多与人的脊背高度相附,后背板根据人体脊背的自然特点设计成“S”形曲线。且与坐面保持100—105度的背倾角,这正是人体保持放松姿态的自然角度。其它如座宽,座深,扶手的高低及长短等,都与人体各部的比例相适合,有着严格的尺寸要求。 明式家具造型的突出特点是侧脚收分明显,在视觉上给人以稳重感。一件长条凳,四条腿各向四角的方向叉出。从正面看,形如飞奔的马,俗称跑马叉。从侧面看,两腿也向外叉出,形如人骑马时两腿叉开的样子,俗称“骑马叉”。每条腿无论从正面还是侧面都向外叉出,又统称四劈八叉。这种情况在材家具中才突出。方材家具也都有这些特点,但叉度略小。有的凭眼力可辨,有的则不明显,要用尺子量一下子能分辨。 明式家具轮廓简练舒展,是指其构件简单,每一个构件都功能明确,分析起来都有一定意义,没有多余的造作之举。简练舒展的格调,收到了朴素,文雅的艺术效果。 明式家具的又一特点是材质优良。它多用黄花梨木、紫檀木、铁梨木、鸡翅木、据木、楠木等珍贵木材制成。这些木材硬度高,木性稳定,可以加工出较小的构件,并做出精密的榫铆,做出的成器都异常坚实牢固。明代匠师们还十分注意家具的色彩效果,尽可能把材质优良、色彩美丽的部位用在表面或正面明显位置。不经过深思熟虑,决不轻易下手。因此,优美的造型和木材本身独具的天然纹理和色泽,给明式家具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榫卯结构名词解释

榫卯结构名词解释 榫卯结构,也叫卯榫结构。是中国木质古建筑常用的结构,这种结构也常用于家具的制作,如最简单的木质小方凳,其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木器上安榫头的孔眼。如卯笋(即卯榫。比喻两部分的连接处);卯眼,或榫眼。“凡剡木相入,以盈入虚谓之笋。以虚入盈谓之卯。故俗有笋头卯之语。 卯榫结构大致分类 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结构。也可以说是家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连接的榫卯结构。抱肩榫是结构复杂的榫卯结构,因为要解决腿足与面板、腿足与束腰、腿足与腿足之间的连接。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腿足的上端,做出两个相互垂直但不连接的半榫头,这是与桌面相连的。在与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斜尖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矛条背面的槽口套挂。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家具,牙条与束腰是用一块独木做出的,凭此挂销,可使束腰及牙条和腿足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这是抱肩榫的标准做法。清中期以后,抱肩榫的做法就开始简化,挂销省略不做了,为了省料,牙条和束腰也改为用两块木条单独做了。到清代晚期,抱肩榫的做法进一步简化,连牙条上的榫舌也没有了,只靠用胶粘合。桌子的牢固程度大大降低。 霸王枨:霸王枨是用于方桌、方凳的一种榫卯,也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横枨加固腿足的榫卯结构。在制作桌子时,为增加四条腿的牢固性,一般要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条横枨即可。但有时要制作造型清秀的桌子,又嫌四条横枨碍事,但又要兼顾桌子牢固,于是就可采用“霸王枨”。霸王枨为s形,上端与桌面的穿带相接,用销钉固定,下端与腿足相接(位置在本来应放横枨处)。枨子下端的榫头为半个银锭形。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装配时,将霸王枨的榫头从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挂住了,再用木楔将霸王枨固定住。 夹头榫:是制作案类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腿足在顶端出榫,与案面底面的卯眼结合。腿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及牙头,故其外观腿足高出在牙条及牙头之上。此种结构,是利用四足把牙条夹住,连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变动,并能很好地把案面板的重量分散,传递四条腿足上来。

明代家具与清代家具的区别

明代家具与清代家具的区别 1、造型厚重,形式繁多 清式家具在造型上与明式家具的风格截然不同,首先表现在造型厚重上,家具的总体尺寸比明式家具要宽,要大,与此相应,局面尺寸、部件用料也随之加大。比如清代的太师椅、三屏式的靠背、牙条、腿步等协调一致,造成非常稳定、浑厚的气势。这是清式家具的典型代表。 清式家具在结构上承袭了明式家具的卯榫结构,充分发挥了插销挂榫的特点,技艺精良,一丝不苟。凡镶嵌方面的桌、椅、屏风,在石与木的交接或转角处,都是严丝合缝,无修补痕迹,平平整整的融为一体。 家具的主料木材,选料极为精细,表里如一,无节,无伤,完整得无一瑕疵。硬木家具的部件和零部件,如抽屉板、桌底板及穿带等,所用的木料都是硬木。 清式家具的样式也比明朝繁多,如清朝新兴的家具太师椅,就有三屏风式靠背太师椅、拐子背式太师椅、花饰扶手靠背太师椅等多种。 2、用材广泛,装饰丰富。 清式家具喜于装饰,颇为华丽,充分应用了雕、嵌、描、堆等工艺手段。雕与嵌是清式家具装饰的主要方法。 嵌有瓷嵌、玉嵌、石嵌、珐琅嵌、竹嵌、螺钿嵌和骨木镶嵌等。清代除继承了明代原有的形式外,又发展了螺钿嵌,产生了骨木嵌、珐琅嵌和瓷嵌。 3、骨嵌的作用。 骨嵌用在器皿虽然很早,但是骨嵌用于家具上还是清代的创举。骨嵌的鼎盛时期是乾隆中叶,其艺术特点有: (1)骨嵌工艺精良,拼雕工巧。 工艺制作上保持多孔,多枝,多节,块小而带棱角,既宜于胶合,又防止脱落,虽天长地久,仍保持完整形象。 (2)骨嵌表现形式分为高嵌、平嵌、高平混合嵌三种。 早期和盛期是高嵌和高平混合嵌,后期都是平嵌。 (3)骨嵌用材多为红木、花梨等贵重木材,因其木质坚硬细密,镶以骨嵌更显出古拙,纯朴。 4)骨嵌题材大致可分为人物故事、山水风景、花鸟静物和纹样四类。 由于工艺美术的发展,使得家具制作得以借助各处工艺美术手段,去进行综合的装

简要分析鲁班锁

简要分析鲁班锁 作者:马亚兰 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25期 摘要:鲁班锁,也叫做“别闷棍”“六子联方”“莫奈何”“难人木”“烦人锁”“七号锁”“八卦锁”等,是一种传统钓智力玩具。它不用钉子和胶水,完全靠自身结构的连接来支撑,外观看是一个完美贴合的十字立方体,但却有着神奇的内部结构,拼插的木条各不相同,使得鲁班锁很难拼合成功,甚至会花费数小时。结构的稳固性和对称的造型美,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超凡的智慧,展现了超高水平的榫卯结构的精髓,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中国哲学中的八卦玄学。 关键词:鲁班锁;榫卯结构;分类 鲁班锁相传是鲁班为试探儿子的智商而设计的一种玩具;也有称,是诸葛亮受八卦玄学的启发而创造,因此被称为鲁班锁又叫孔明锁。鲁班锁的造型源于建筑设计中的榫卯结构,后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鲁班锁类的样式比较多,有着各不相同的形状和内部的构造,需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分析其复杂的内部结构。难度系数较高,对不同木条凹槽的摆放位置都颇为讲究,而槽的精细度会影响其结构的稳定性和卡榫的精准度。中国古代工艺虽然发达,但是相对于较传统的文化,关于工艺和技术的著作却比较少,很多发明创造都没有被完整的记录下来。 一、鲁班锁的分类 鲁班锁的种类十分丰富,以六根和九根最为普遍。民间按照榫卯结构的多样化在传统孔明锁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许多其他的鲁班锁,种类逐渐复杂多变,比如常见的十二姐妹、十八罗汉、大菠萝、心锁、柳叶锁、智力足球、智力菱角球、大三通、笼中取珠等,数不胜数。 二、六柱鲁班锁 (一)制作过程 1. 绘制草图。 2. 准备制作材料:一根尺寸为20×20×650mm的方木条。 3. 准备制作工具:直角尺、铅笔、橡皮、钢锯、锉刀、刻刀、钉锤、钢板尺、砂纸等。 4. 使用铅笔、直角尺、钢锯等工具,下料将20×20×650mm的木条截成20×20×100mm的六根木条。 5. 使用直角尺、铅笔等工具,按照各个构件图上面的尺寸画线,将需要去掉的部分做标记。

中外建筑史 明清时期家具特点及影响

明清时期家具特点及影响 摘要: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家具设计体系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亦是中国传统家具的高峰期。家具的造型、装饰、工艺、材料等,都已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具有庄重典雅、繁简得体的时代特色,享誉海内外,被世人誉为“东方艺术的一颗明珠”,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明清时期家具庄重典雅影响深远 引言: 一:明清时期家具发展的时代背景 元朝严酷的统治终被推翻,中国又恢复了汉人掌控。但一心想恢复汉唐雄威的明朝皇帝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另一次辉煌——封建制度没落的颓势已无法挽回。在建筑方面,明清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而家具亦达到了中国家具的高峰期,使中国家具设计体系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 二、明清家具概况 人们常说的“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并不与“明代的家具”和“清代的家具”相对应,而是按形式、风格和水平划分的。一般看法是,以清代乾隆时为分界线,此前的家具称“清式家具”。 从总体上看,唐代的家具重宏观而不大重微观,风格恢宏、豪迈和开朗。明清时,重视微观,更讲究做工的细腻,这就使中国家具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一)、明式家具的特点 明式家具继承和发扬了唐代家具的传统。有三个大的产地,即北京皇家的“御用监”和民间生产苏州及广州。其材料多为我国南方出产的海外进口的优质木材,常用材种为紫檀、花梨、铁力木杞梓木红木(酸枝)乌木和鸡翅木。 明式家具的造型有束腰和无束腰两类,大都采用榫卯结构,榫卯形式有龙凤榫加穿带、攒边打槽穿板、楔钉榫、抱扇榫、燕尾榫、夹头榫和走马榫。 明式家具的成就和特点有以下几点: 1、讲究功能,注重人体尺度和人体活动的规律,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2、造型优美,比例适宜,刚柔并济,外表光洁,干净利落,庄重典雅,繁简得体,统一之中有变化。 3、结构合理,符合力学要求,榫卯技术卓越,做工精巧,不用钉,少用胶,连接牢固。 4、用材讲究,重纹理,重色泽,质地纯净而细腻。 5、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和中国特色,在选材、加工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道法自然的精神。 (二)、清式家具的特点 乾隆时期的家具,由于受到国外影响和适应宫廷的需要,又有相当的创新。但自此以后,国势日衰,列强入侵,家具便逐渐走向没落。除民间家具还部分保持明式的优点外,官方家具极力追求名贵、华美,以致最终走上了繁琐、笨重的道路。 清式家具的主要特点是,追求体量,厚重有余,俊秀不足,有一种沉重感。注重装饰,纹样吉祥,滥施雕刻,杂用镶嵌,争奇斗巧,以致忽视了造型、功能和结构的合理性。模仿西方家具的款式和纹样,也是清式宫廷家具的一大特点。乾隆时,圆明园内的不少家具,采用西番莲、海贝壳等西式纹样,采用西式建筑中的花瓶栏杆、蜗形扶手、兽爪抓球等部件。而广州等地,由于已有西洋人经商,洋商、商馆中则出现了完全照搬的西式古典家具。

中国传统家具的典范——明式家具

中国传统家具的典范——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一直被誉为我国古代家具史上的高峰,是中国家具民族形式的杰出代表。因其具有高超的制作工艺和简洁典雅的艺术魅力,明式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具有显赫的地位。 明式家具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指我国明代至清代早期(约当公元15~17世纪)所生产的,以黄花梨、紫檀、铁力木、乌木、红木、楸木、楠木等为主要用材的优质硬木家具,尤其是从明代嘉靖、万历到清代康熙、雍正(公元1522~1735年)这200多年间的制品,不论从数量来看,还是从艺术价值来看,称之为传统家具的典范之作是当之无愧的,这类家具由于制作年代主要在明代,故称“明式”;广义上是指具有明式风格的家具,可以是制于明代的家具,也可以是近现代制品。 明式家具是在宋代、元代家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在工艺、造型、材料、结构上都有重大突破。 选料考究,追求美材 明式家具在选材时追求耐久、稀有、纯粹、天然美,用于制作硬木家具的著名木材有黄花梨、铁力木、鸡翅木、乌木、紫檀。凡纹理清晰、美观的“美材”,总是被放在家具的显著部位,并常呈对称状。 产于海南的黄花梨经烫蜡之后是暗橙黄色,显得光润又高档,它的加工性能良好,不论开多大的榫,都不裂,不易变形,颜色也符合明代的审美要求,且散发阵阵幽香,有着浓浓的书卷气,符合文人雅士所追求的安详、舒适的感觉。因此黄花梨是明代家具的首选用材,它最适合做书斋家

具。 鐵力木产在广东、广西,它刚做出来时是棕红色,烫蜡后的颜色是黑色。它的强度相当大,使家具在一年四季的变动中都不卷翘。它的纹理特别粗糙,不适合做精雕细琢的纹饰,只适合粗放的大线条雕刻,给人苍古之感,因此经常被古人用于庙堂之器的制作,比如祠堂前的拱案、香几、条案。 鸡翅木,是一种特别珍贵的木材,经过打磨抛光之后很像铁力木,但是它没有棕眼。它既有铁力木行云流水的纹理,又有非常细腻、光泽的表面,适于做精致典雅的家具,极具装饰效果。 乌木又称阴沉木,是楠木、红椿、麻柳、铁力木等树木因自然灾害埋入淤泥中,在缺氧、高压状态下,经长达成千上万年的碳化过程形成的。乌木本质坚硬,多呈褐黑色、黑红色、黄金色、黄褐色等。其切面光滑,木纹细腻,打磨得法可达到镜面光亮的效果,其永不褪色、不腐朽、不生虫,是制作仿古家具的理想之材。 紫檀主要产于中国台湾、广东和云南(南部)。紫檀木材坚硬致密,心材红色,适于雕刻各种精美的花纹,纹理纤细浮动,变化无穷,尤其是它的色调深沉,显得稳重大方而美观,故被视为木中极品,有“一寸紫檀一寸金”的说法。 榫卯结构,工艺巧美 明式家具的结构源于建筑学的梁架结构,横者为梁,竖者为架,结构严谨,用材合理,各部件间采用榫卯连接,胶粘辅助牢固,显示出高超的制作工艺。其沿用大木梁建筑以及佛教壹门台座的式样和结构手法,成功地使用了“攒边装板”及各式各样的枨子、压条、角牙、矮老、托尼……加强

中国古代传统家具

中国古代传统家具 总结。”榫卯结构为主干,加之款式、纹样、打磨、上漆等构成了中国传统家具的基本元素符号。“榫卯结构”也受到国外的重视,十八世纪柏林的一份家具目录提到中国的一个黄花梨拔步床:“床架的奇特之点在于其构造中没有采用一根钉子。所有其他方面也显示出制作者的艺术造诣和技巧。” 其次,中国传统家具充分体现“材料美”。这就是对“天”“道”的遵循,不以人为而掩盖造物。中国传统家具所采用的木材,不管是名贵硬木还是中性、软性木材,都注重表现材料的天然本色和自然纹理。尤其在开料的时候对于木质纹理走向的美感加以利用。制作时通过榫接把木材的截面藏起来。在选料上注意优质木材的使用。明清家具之所以珍贵于世,也与其材料“紫檀”、“黄花梨”有关。经过打腊、磨光,材料本身的美就更加显露出来。艾克在《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中说:“这些制品的主要艺术魅力在于纯真,刚中有柔,以及无疵的光洁匀称。”发② 二、中国传统家具的人文欣赏角度 中国传统家具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也正是这些文化特征使得中国传统家具产生了不朽的魅力。这一特征的体现在:一、中国传统家具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礼教。二、中国传统家具体现了儒家的“中和”“中庸”的基本思想。以上两个方面的特征,熔铸了中国传统家具之区别于世界其他地区家具的独特品质。 中国传统家具特别是明清家具能够闻名于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

是从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传统家具在一种我们并不情愿的方式下被介绍到外面的世界去。这些中国家具引起了西方很多有识之士的重视。在他们的影响下,才开始了一波又一波的中国家具收藏和研究热潮。其后,又有更多的人认识了中国家具。在中国是一位德籍教授古斯塔夫·艾克比较早开始研究中国传统家具的。经过十几年悉心研究,他于1944年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出版了《中国花梨家具图考》。这对于启发世人重视中国传统家具文化以及鼓励后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后,我想只从这两个大的方面,想来阐述清楚我国传统家具的魅力,以及在家具设计中所产生的一些思想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总之,一件好的古典家具,无论造型艺术,还是结构力学,都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它既显示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灵巧,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注释: ①“纵观整个世界美学,中国书法美学是…….西方现代艺术更是把书法奉为楷模。”

中式古典明清家具常见榫卯结构

浅谈中式古典明清家具常见榫卯结构 整理的本文内容带有一定专业性,主要是我国古典家具的结构知识,特别是明清中式家具的结构;在解放前,我国的工业相当落后,铁钉都不能自己生产——叫洋铁钉,中式家具的结构普遍使用传统的榫接结构;榫接结构在我国从春秋战国就已经出现,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了明清,已经达到最高水平,不用一钉、不用一丝的金属连接,组装出的家具使用百年,这不能不感叹我国家具匠人的聪明才智和精湛工艺。 整理本篇以方便大家在欣赏中式古典家具时能看出门道,明白所以然;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了解中式古典家具的榫接结构也有益于大家对自家实木家具的保养,整理中出现一些小的错误,也请大家谅解,苏方典/SU 先行谢过,有兴趣的朋友姑且观之。。.。。。 (一)、龙凤榫加穿带 一块薄板不够宽,需要两块或更多块薄板拼起来才够宽时,就要用“龙凤榫加穿带”。(如插图1所示)先把薄板的一个长边刨出断面为斗个银锭形的长榫,再把与它相邻的那块薄板的长边开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办法把两块板拼拢,所用的榫卯叫“龙凤榫”.这样可以加大榫卯的胶合面,防止拼缝上下翘错,并不使拼板从横的方各拉开。 薄板依上法一一拼完,用胶粘牢后,横贯背面,开一下大上小的槽口,名叫“带口";穿嵌一面做一梯形的长榫的木条,名叫“穿带"。带口及穿带的梯形长榫都一端稍窄,一端稍宽。长榫由宽处推向窄处,这样才能窗紧。穿带两端出头,留做榫子。穿带根数视拼板的长度而定,

一般每隔40cm穿一根。最后在拼板的四周刨出榫舌,名叫“边簧",以便装入木框里口的槽口内. (二)、攒边打槽装板 上述用“龙凤榫加穿带”拼成的木板是为了装入攒边的木框而准备的. 木框四根,两根长而出榫的叫“大边",两根短而凿眼的叫“抹头”。在木框的里口打好槽,以便容纳木板边簧.穿带出头部分则插入大边上的卯眼内。把木板装入木框的做法叫“攒边打槽装板”;把薄板装入木框,使薄板能厚板使用,同时能把色暗无纹的木材断面完全隐藏起来,外露的都是美丽的木纹,所以是一种合理、美观而又节省的做法。传统家具的桌案面,柜门、柜帮、柜背等大都用此方法做成。 “趱边打槽装板”此种木工的造法,远在西周的青铜器上已反映出来了,它是木材使用的一项成功的创造。长期以来,此法在家具中广泛使用,如凳椅面、桌案面、柜门柜帮以及不同部位上使用的条环板等等,举不胜举.趱边打槽装板的优点是首先在将板心装纳在四根边框之中,是薄板能当厚板用。木板因气候变化难免胀缩,尤以横向的胀缩最为显著。木板装入四框,并不完全挤压,尤其在冬季制造的家具,更须为木板的膨胀留余地.一般板心只有一个纵边使鳔,或四边全不使鳔。装板的木框趱成后,与家具其他部位连结的不是板心,而是用直材造成的边框,伸缩性不大,这样就使整个家具的结构不至由于面板的胀缩而影响起稳定坚实。木板断面没有纹理,装板后使木材断面隐藏起来,外露的都是花纹,色泽优美的纵切面.因此趱边打槽装板是一种经济、美观、科学合理的造法。

明清家具的常见结构

明清家具的常见结构 藏市网发布时间:2010-3-22 10:51:28 阅读次数:162 明清家具的常见结合构造我国家具结构有悠久而优良的传统。经过长期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家具各部位的组合上简洁明了,材料的使用上扬长避短,既合乎力学原理,又大方而美观。明至清前期的家具在结构上有如下特点:以立木作支柱,横木作联结材,吸取了大木梁架和壼门台座的式样和手法。家具的平面、纵或横的断面,除个别变体外,都作四方形。为了消除四方形结体不稳定的缺陷,古代匠师对传统家具使用了“攒边装板”、各种各样的枨(音cheng)子、牙条、牙头、角牙、短柱及托泥等,加强了接点的刚度,迫使角度不变,将支架牢固的固定起来。同时还能将重量负荷,均匀而合理地传递到腿足上去。各构件之间能够有机地交代连结到如此的成功,是因为那些互避互让、但又相辅相成的榫子(南方叫“榫头”)和卯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是古代匠师们能得心应手地制造出各种各样精巧的榫卯来,才使明清家具结构合理牢固,造型美观,成为古典家具中的精华。 明代及清前期家具的常见结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基本结合 1.平板结合当木材宽度不够用时,用榫槽与榫舌将多块木板拼和起来。 2.厚板与抹头的拼粘拍合厚板如条案的板面,罗汉床围子,为了不使纵端的断面木纹外露,并防止开裂,多拼拍一条用直木造成

的抹头。又为了使抹头纵端的断面木纹不外露,多采用与厚板格角相交的造法,即在厚板的纵端格角并留透榫或半榫,在抹头上也格角并凿透眼或半眼。抹头与厚板拍合并用鳔胶粘贴。 3.平板角接合面板与板形的腿足相交,即平板角结合。 4.横竖材丁字形结合大自桌案或大柜的枨子和腿足的连结,次如衣架或四出头官帽椅的搭脑、扶手和腿足的相交,或杌凳横枨、管脚枨与椅凳的腿足相交,小至围子、桌椅花牙子的横竖材攒接,都是丁字型接合的例子。 5.方材、圆材角接合、板条角接合方材或圆材角接合指南官帽椅、玫瑰椅等搭脑、扶手椅和前后腿的接合。它们从外表看为斜切45度相交,但中有榫卯不外露,故为闷榫。 6.直材交叉接合杌凳上的十字枨、床围子攒接卍字、十字绦环等图案,都要用直材交叉。两材在相交的地方,上下各切去一半,合起来成为一根的厚度。 7.弧形弯材接合圈椅上的圆后背,香几或圆杌凳的托泥,圆形家具如香几、坐墩、圆杌凳等面子的边框,都用弧形弯材接合而成,有的也采用“锲钉榫”造法。锲钉榫基本上是两片榫头合掌式的交搭,但两片榫头尽端又各有小舌,小舌入槽后便能紧贴在一起,管住它们不能向上或向下移动。 8.格角榫攒边椅凳床榻,凡采用屉心用绳索、藤条编织而成的,木框一般采用“攒边格角“的结构。四方形的托泥,亦多用此法。四根木框,较长而两端出榫的为“大边”,较短而两端凿眼的为“抹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